TWI780889B - 華夫筒製造方法以及成型裝置 - Google Patents

華夫筒製造方法以及成型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0889B
TWI780889B TW110132728A TW110132728A TWI780889B TW I780889 B TWI780889 B TW I780889B TW 110132728 A TW110132728 A TW 110132728A TW 110132728 A TW110132728 A TW 110132728A TW I780889 B TWI780889 B TW I78088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body
roller
rolling
welding
s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2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0949A (zh
Inventor
黃建德
Original Assignee
惠亞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惠亞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惠亞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27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8088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0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088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0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0949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tal Rolling (AREA)
  • Wrappers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 Cereal-Derived Products (AREA)

Abstract

一種華夫筒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對鋼板進行滾圓成型步驟,使鋼板形成捲圓件;對捲圓件之第一側與第二側進行焊接步驟,使捲圓件形成筒狀體;分別對筒狀體之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進行滾壓成型步驟,使筒狀體之第一端部具有第一滾壓結構,使該筒狀體之第二端部具有第二滾壓結構,以形成一華夫筒。此外,一種成型裝置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華夫筒製造方法以及成型裝置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華夫筒製造方法以及成型裝置。
建築模板是主建結構施工中的重要周轉材料,一般是在建築模板上預備預留開孔的位置設置一體成型之成型裝置,此種已知的成型裝置由於體積大,存放、搬運不便,且在施工時突出的套管部位會阻礙鋼筋綑綁的作業。
現有業者開發出以底座、套管及頂蓋為主的設計,有稱為華夫筒(waffle barrel),套管之形狀大致為一圓柱體,其內為中空且直立通道。在鋼筋架設之後,多個底座是被固定在建築模板上,再於各底座上套設套管,並將頂蓋組裝在套管上方,完成成型裝置的安裝作業。接著在建築模板上進行灌漿作業,等待混凝土乾固後便能拆卸建築模板,與此同時,固設建築模板上之底座便能一併被拆除。後續只要再將頂蓋拆卸後,即暴露出一個個多個直立通道的套管,達到存放、搬運便利,且也不致於影像到鋼筋架設。
因此,如何製作出華夫筒以及相關機台將是業界所要解決之課題。
本揭露提供一種華夫筒製造方法,其可便於製作出華夫筒。
本揭露提供一種成型裝置,其利用捲圓機、焊接機與成型機,來製造出華夫筒。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華夫筒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對一鋼板進行滾圓成型步驟,使鋼板形成一捲圓件;對捲圓件之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進行焊接步驟,使捲圓件形成一筒狀體,其中筒狀體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部與一第二端部;分別對該筒狀體之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進行一滾壓成型步驟,使筒狀體之第一端部具有一第一滾壓結構,且使筒狀體之第二端部具有一第二滾壓結構,以形成一華夫筒。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對鋼板進行滾圓成型步驟,使鋼板形成捲圓件的步驟,包括以下步驟:配置一定位元件位於一上滾輪之上方;置放鋼板於一置放平台中;將鋼板朝一移動方向移動,使鋼板進入一上滾輪與一下滾輪之間;以及一驅動馬達驅動下滾輪轉動,藉由轉動下滾輪,該鋼板用以由下滾輪與上滾輪之間穿過,且經擠壓後的鋼板被捲至定位元件,以形成捲圓件。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對捲圓件之第一側與第二側進行焊接步驟中,包括以下步驟:於一平台上設置一焊接區;置放捲圓件於一定位柱,並使捲圓件之第一側與第二側於定位柱與一第一壓板及一第二壓板之間的一第一間隔內,其中焊接區連通第一間隔,其中焊接區連通第一間隔;利用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分別向下壓緊捲圓件的第一側與第二側,其中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隔,第二間隔連通第一間隔以及焊接區;將一焊接元件對準於焊接區內的第二間隔;以及移動焊接元件,朝第二間隔噴塗焊料以對捲圓件之第一側以及第二側進行焊接。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一支撐搖臂可分離地樞接於平台,所述對捲圓件之第一側與第二側進行焊接步驟中,包括以下步驟:將捲圓件由平台的一側邊進入以設置於定位柱之上;旋轉支撐搖臂的一樞轉件,使定位柱的一固定部穿設於樞轉件的一容置部,以固定定位柱;藉由一感應元件感應支撐搖臂是否固定定位柱;以及藉由一氣壓缸使焊接元件朝焊接區或遠離焊接區的方向移動。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對筒狀體之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進行滾壓成型步驟的步驟中,包括以下步驟:將筒狀體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分別置入於一第一旋轉主軸與一第二旋轉主軸之內,其中第一旋轉主軸包括一第一夾頭,第二旋轉主軸包括一第二夾頭;藉由第一夾頭與第二夾頭分別容置筒狀體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以夾住筒狀體一起旋轉;藉由一第一內輥輪裝置固定該筒狀體之第一端部的一內側緣,並藉由一第一外輥輪裝置用以固定該筒狀體之第一端部的一外側緣;藉由一第二內輥輪裝置固定筒狀體之第二端部的一內側緣,並藉由一第二外輥輪裝置固定筒狀體之第二端部的一外側緣;分別驅動第一旋轉主軸與第二旋轉主軸轉動,藉由利用第一內輥輪裝置與第一外輥輪裝置來對筒狀體的第一端部進行輥壓動作,以對筒狀體之表面相對應的第一端部的內側緣與外側緣成型,然後利用第二內輥輪裝置與第二外輥輪裝置來對筒狀體的第二端部進行輥壓動作,以對筒狀體之表面相對應的第二端部的內側緣與外側緣成型。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另提供一種成型裝置,包括一捲圓機、一焊接機以及一成型機。捲圓機對一鋼板進行滾圓成型步驟,使鋼板形成一捲圓件。焊接機對捲圓件之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進行焊接步驟,使捲圓件形成一筒狀體,其中筒狀體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部與一第二端部。第一成型機對筒狀體之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進行一滾壓成型步驟,使筒狀體之第一端部具有一第一滾壓結構,且使筒狀體之第二端部具有一第二滾壓結構,以形成一華夫筒。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捲圓機包括一捲圓機主體、一第一移動裝置、一第二移動裝置以及定位元件。捲圓機主體包括一容置部、一置放平台以及一凸出部,其中置放平台連接於容置部之一側,凸出部垂直連接於容置部。第一移動裝置可移動地設置於容置部,第一移動裝置包括一上滾輪與一固定座,其中固定座可分離地樞接於捲圓機主體,上滾輪位於容置部之上方,上滾輪之一第一側部可分離地連接於固定座,上滾輪之一第二側部可樞接於凸出部。第二移動裝置可移動地設置於容置部,第二移動裝置包括一下滾輪與一驅動馬達,下滾輪可樞接於容置部之內,驅動馬達驅動下滾輪轉動,下滾輪與上滾輪相對轉動。定位元件連接於捲圓機主體,且定位元件位於上滾輪之上方。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捲圓機更包括一第一感應元件。第一感應元件連接於容置部之外,第一感應元件鄰近於固定座以偵測固定座之位置。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焊接機包括一焊接機主體、一壓板組件、一移動機構、一馬達、一調整機構、一氣壓缸以及一焊接元件。焊接機主體包括一平台、一焊接區、一定位柱,焊接區設置於平台,定位柱連接於平台之下。壓板組件設置於平台,壓板組件包括一第一壓板與一第二壓板,且定位柱與第一壓板及第二壓板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隔,且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隔,第二間隔連通第一間隔,其中壓板組件更包括一第一抵接端以及一第二抵接端,第一抵接端為第一壓板之表面向外凸出的一凸部,第二抵接端為第二壓板之表面向外凸出形成的一凸部,第一抵接端與第二抵接端之間形成該第二間隔。移動機構設置於平台,該移動機構內設置一皮帶,該皮帶之兩端分別設置一皮帶輪,其中移動機構包括一殼體以及一被滑動件,殼體連接被滑動件。馬達連接於移動機構,馬達連接於殼體之內,馬達驅動移動機構上之皮帶輪轉動。調整機構連接於移動機構內之皮帶上,皮帶帶動調整機構於一第一方向上作直線移動。氣壓缸連接於調整機構。焊接元件連接於調整機構,焊接元件對準於第二間隔,其中馬達驅動該皮帶上之調整機構,以帶動調整機構與焊接元件於第一方向上作直線移動,氣壓缸用以使焊接元件於一第二方向上移動,其中第一方向不同於第二方向。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焊接機更包括一支撐搖臂以及一第二感應元件。支撐搖臂可動地設置於平台,支撐搖臂用以固定定位柱。支撐搖臂包括一固定件、一樞轉件以及一搖臂。固定件固定於平台,樞轉件樞接於固定件,搖臂連接於樞轉件,樞轉件包含一容置部,容置部用以供定位柱的一固定部穿設。第二感應元件設置於平台,且第二感應元件鄰近於支撐搖臂。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成型機包括一基座、一移動裝置、一固定裝置以及一輥輪裝置。移動裝置包括一第一移動座、一第二移動座、一第一推拉油壓缸以及一第二推拉油壓缸。第一移動座與第二移動座分別設置於基座上,第一推拉油壓缸連接第一移動座,第二推拉油壓缸連接第二移動座,且第一推拉油壓缸驅動第一移動座相對於基座上移動,第二推拉油壓缸驅動第二移動座相對於基座上移動。固定裝置包括一第一固定座體、一第二固定座體、一第一旋轉主軸、一第二旋轉主軸、一第一夾頭以及一第二夾頭。第一固定座體設置於第一移動座之上方,第二固定座體設置於第二移動座之上方,第一移動座連動於第一固定座體,第二移動座連動於第二固定座體。第一旋轉主軸可旋轉地設置於第一固定座體,第二旋轉主軸可旋轉地設置於第二固定座體,第一夾頭設置於第一旋轉主軸,第二夾頭設置於第二旋轉主軸,且第一夾頭與第二夾頭之間相隔一距離。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一內輥輪裝置、一第二內輥輪裝置、一第一外輥輪裝置以及第二外輥輪裝置。第一內輥輪裝置與第一外輥輪裝置分別設置於第一移動座之上。第二內輥輪裝置與第二外輥輪裝置分別設置於第二移動座之上。第一夾頭用以容置筒狀體的第一端部之內,第二夾頭用以容置筒狀體的第二端部之內。第一內輥輪裝置用以固定筒狀體之第一端部的一內側緣,第一外輥輪裝置用以固定筒狀體之第一端部的一外側緣,第二內輥輪裝置用以固定筒狀體之第二端部的一內側緣,第二外輥輪裝置用以固定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的一外側緣。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外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一外輥輪,第一內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一內輥輪。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外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一油壓缸,第一內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二油壓缸。第一油壓缸連接並驅動第一外輥輪接觸或離開筒狀體的第一端部的外側緣,第二油壓缸連接並驅動第一內輥輪接觸或離開筒狀體的第一端部的內側緣。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二外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二外輥輪與一第三外輥輪,第二內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二內輥輪與一第三內輥輪,第二外輥輪與第二內輥輪分別設置於第二旋轉主軸之同一側,第三外輥輪與第三內輥輪分別設置於第二旋轉主軸之另一側。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二外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三油壓缸與一第五油壓缸,第二內輥輪裝置包括一第四油壓缸與一第六油壓缸。第三油壓缸連接並驅動第二外輥輪接觸或離開筒狀體的第二端部的外側緣,第四油壓缸連接並驅動第二內輥輪接觸或離開筒狀體之該二端部的內側緣,第五油壓缸連接並驅動第三外輥輪接觸或離開筒狀體的第二端部的外側緣,第六油壓缸連接並驅動第三內輥輪接觸或離開筒狀體之第二端部的內側緣。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固定裝置包括一第一氣動閥與一第二氣動閥。第一氣動閥連接第一旋轉主軸,且第一氣動閥用以控制第一夾頭,第二氣動閥連接第二旋轉主軸,且第二氣動閥用以控制第二夾頭。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一驅動電機與一第二驅動電機。第一驅動電機連接並驅動第一旋轉主軸旋轉,第二驅動電機連接並驅動第二旋轉主軸旋轉。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基座包括二底部以及一承載部。二底部分別設置於承載部之下方,第一移動座與第二移動座可移動地位於承載部之上方。
基於上述,在華夫筒製造方法中,分別透過捲圓機、焊接機與成型機,來便於製作出華夫筒。
再者,本揭露的成型機可用以分別對筒狀體之相對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成型,無須再移動華夫筒之其他機台,即可同時分別成型華夫筒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藉此節省製程時間,並可利用不同組合的內、外輥輪裝置製作出華夫筒之端部所需的型態。
為讓本揭露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揭露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於更加清楚地說明本揭露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限制本揭露的保護範圍。
需說明的是,在各個實施例的說明中,所謂的「第一」、「第二」係用以描述不同的元件,這些元件並不因為此類謂辭而受到限制。此外,為了說明上的便利和明確,圖式中各元件的厚度或尺寸,係以誇張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熟悉此技藝之人士之瞭解與閱讀,且各元件的尺寸並未完全為其實際的尺寸,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可實施之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之實質意義,任何結構之修飾、比例關係之改變或大小之調整,在不影響本揭露所能產生之功效及所能達成之目的下,均仍應落在本揭露所揭示之技術內容涵蓋之範圍內。
第1圖為本揭露的華夫筒製造方法的流程圖。第2圖為本揭露華夫筒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請參閱第1圖與第2圖,本實施例的華夫筒製造方法S100用以製作出如第2圖所示的華夫筒60。華夫筒製造方法S100包括以下步驟S110至步驟S130。
首先,進行步驟S110,對一鋼板70(如第3A圖所示)進行滾圓成型步驟,使鋼板70形成一捲圓件80(如第8圖所示),換言之,第3A圖所示的鋼板70本身為一板件,透過步驟S110,對該鋼板70進行滾圓成型步驟後,以形成如第8圖所示的捲圓件80。而如何進行滾圓成型步驟,詳細而言,請參閱第3A圖至第5圖,其中第3A圖為本揭露的捲圓機的示意圖。第3B圖為第3A圖中鋼板捲入後的示意圖。第4圖為第3A圖中局部第一移動裝置與第二移動裝置的示意圖。第5圖為第3A圖中捲圓機的另一視角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本實施例的捲圓機100用於將平面的鋼板70製作出圓形或彎曲鋼板,以利後續製作出華夫筒。捲圓機100包括一捲圓機主體110、一第一移動裝置120、一第二移動裝置130以及一定位元件150。捲圓機主體110包括一容置部111、一置放平台112以及一凸出部114,其中置放平台112連接於容置部111之一側,凸出部114垂直連接於容置部111。第一移動裝置120可移動地設置於容置部111,第一移動裝置120包括一上滾輪122與一固定座124,其中固定座124可分離地樞接於捲圓機主體110,上滾輪122位於容置部111之上方,上滾輪122之一第一側部122A可分離地連接於固定座124,上滾輪122之一第二側部122B樞接於凸出部114。第二移動裝置130可移動地設置於容置部111,第二移動裝置130包括一下滾輪132與一驅動馬達134,下滾輪132樞接於容置部111之內,驅動馬達134驅動下滾輪132轉動,下滾輪132與上滾輪122相對轉動。定位元件150連接於捲圓機主體110,且定位元件150位於上滾輪122之上方。
在此配置之下,利用捲圓機100,步驟S110更包括以下步驟:配置一定位元件150位於一上滾輪122之上方。接著,置放鋼板70於置放平台112。接著,將鋼板70朝一移動方向L1移動,使鋼板70進入上滾輪122與下滾輪132之間。接著,驅動馬達134驅動下滾輪132轉動,藉由轉動下滾輪132,鋼板70用以從下滾輪132與上滾輪122之間穿過,經擠壓後的鋼板70被捲至定位元件150,由於定位元件150位於上滾輪122之上方,可使得經擠壓後之鋼板70接觸定位元件150後並捲成具有圓形曲率的捲圓件(如第3B圖)。
在一實施例中,如第3A圖與第3B圖所示,第一側壁S1具有一開槽H1,開槽H1係位於第一側壁S1的中間部位。捲圓機主體110包括一外接件117,外接件117由第一側壁S1之外側向外延伸,且外接件117位於開槽H1之下方。
在一實施例中,定位元件150可為一棒狀體,其位置與上滾輪122的位置相對應,且定位元件150的尺寸小於上滾輪122的尺寸。定位元件150包括一第一連接板件152以及一第二連接板件154。第一連接板件152連接第二連接板件154,第二連接板件154連接凸出部114。
在一實施例中,固定座124包括一第一固定板件124A、複數個桿件(第一螺桿件124C、第二螺桿件124D)以及一第二固定板件124B,藉由各桿件(第一螺桿件124C、第二螺桿件124D)以連接第一固定板件124A及第二固定板件124B,且第二固定板件124B可分離地連接於容置部111之外。
具體而言,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固定板件124B包括至少一樞轉部(第一樞轉部124E、第二樞轉部124F)。第二固定板件124B的一上側面連接第一螺桿件124C與第二螺桿件124D,第二固定板件124B的一下側面連接第一樞轉部124E與第二樞轉部124F,且第一樞轉部124E與第二樞轉部124F之間相隔一距離。詳細而言,第二固定板件124B分別設有螺孔螺接於第一螺桿件124C及第二螺桿件124D之一端,並分別使用螺帽將第一螺桿件124C及第二螺桿件124D固定於第二固定板件124B,且第一螺桿件124C與第二螺桿件124D之間相隔一距離。
在一實施例中,捲圓機主體110包括至少一樞接件(第一樞接件116A、第二樞接件116B),第一樞接部124E樞接於第一樞接件116A,第二樞接部124F樞接於第二樞接件116B。如此一來,當固定座124可相較於一軸線A1旋轉一角度R朝容置部111的方向移動,可使得固定座124中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中的裝設孔CA裝入至上滾輪122之第一側部122A中,讓上滾輪之122第一側部122A可分離地連接於第一固定板件124A。在此配置之下,步驟S110更包括以下步驟:當鋼板70捲成捲圓件80的圓形之形狀後要進行拆卸時,固定座124可相較於一軸線A1旋轉一角度R朝遠離容置部111的方向移動,以將固定座124中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分離上滾輪122之第一側部122A。
如此一來,當固定座124可相較於一軸線A1旋轉一角度R朝容置部111的方向移動,可使得固定座124中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中的裝設孔CA裝入至上滾輪122之第一側部122A中,讓上滾輪之122第一側部122A可分離地連接於第一固定板件124A;反之,當鋼板70捲成圓形之形狀後要進行拆卸時,固定座124可相較於一軸線A1旋轉一角度R朝遠離容置部111的方向移動,以將固定座124中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分離上滾輪122之第一側部122A。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本揭露之捲圓機100更包括一第一感應元件170。第一感應元件170連接於容置部111之外,第一感應元件170鄰近於固定座124中的第二固定板件124B。本揭露可利用第一感應元件170來偵測固定座124的位置,即第一感應元件170可為一位置感應器,因此,處在加工狀態時,若固定座124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中的裝設孔CA並未裝入至上滾輪122之第一側部122A中,即第二固定板件124B的位置有所偏離,此第一感應元件170即可偵測,並通知須注意並重新安裝,以維持加工品質。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第一移動裝置120包括一上滾輪升降缸126,上滾輪升降缸126連接第二固定板件124B。詳細而言,第一移動裝置120包括一連接件124G。上滾輪升降缸126之底端連接外接件117,上滾輪升降缸126之另一端連接於連接件124G上。在這樣配置之下,上滾輪升降缸126移動,使第二固定板件124B、第一固定板件124A上下移動,當上滾輪升降缸126往下移動時,將帶動第二固定板件124B往下旋轉,使得第一固定板件124A與上滾輪122之第一側部122A分離,以利將捲好的捲圓半成品(即捲圓件80)取出。當上滾輪升降缸126往上移動時,將帶動第二固定板件124B往上旋轉,使得第一固定板件124A中的裝設孔CA與上滾輪122之第一側部122A相結合,以利下一個捲圓程序。以下進一步介紹與上滾輪122之第二側部122B相關連之構件。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參酌第3A圖至第5圖,第一移動裝置包括一高度調整組件128,高度調整組件128包括一調整閥128A以及一滑動件128B,調整閥128A連接滑動件128B。上滾輪122之第一側部122A可分離地連接於第一固定板件124A(如第3A圖或第3B圖),上滾輪122A之第二側部122B樞接於滑動件128B(如第5圖)。
另外,凸出部114包括一滑動槽115以及一頂部114A,調整閥128A設置於頂部114A,該頂部114A上又設置一螺桿座128C,使得調整閥128A上之螺桿128D於螺桿座128C上旋轉,以帶動滑動件128B可移動地設置於滑動槽115。在上述的配置之下,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可藉由上滾輪升降缸126移動第二固定板件124B與第一固定板件124A,同時藉由調整閥128A來調整滑動件128B於滑動槽115之位置,使得上滾輪122之兩端能在同水平面上轉動,並可調整上滾輪122相對於下滾輪132之間之距離。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凸出部114包括一垂直部114B,垂直部114B垂直連接頂部114A,且垂直部114B連接滑動槽115。具體而言,滑動槽115包括一第一板件B1與一第二板件B2,第一板件B1之位置與第二板件B2之位置相對應,第一板件B1與第二板件B2之間相隔一距離,以容置滑動件128B。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參酌第4圖與第5圖,滑動件128B包括一滑動主體P3、一第一止擋件P1以及一第二止擋件P2,滑動主體P3之上側連接調整閥128A,第一止擋件P1與第二止擋件P2分別連接於滑動主體P3之兩側。上滾輪128之第二側部122B依序穿設第一止擋件P1、滑動主體P3與第二止擋件P2,且滑動主體P3可移動地位於滑動槽115之內,第一止擋件P1位於第一板件B1與第二板件B2之外側,第二止擋件P2位於垂直部114B之外側。如此一來,滑動件128B得以在滑動槽115之內沿著垂直移動方向L2滑動,藉此帶動上滾輪122之第二側部122B移動。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參酌第4圖與第5圖,第二移動裝置130包括一第一下滾輪升降缸138以及一第二下滾輪升降缸139,第一下滾輪升降缸138以及第二下滾輪升降缸139分別連接於下滾輪132之兩側,第一下滾輪升降缸138以及第二下滾輪升降缸139用以控制下滾輪132之位置以調整上滾輪122相對於下滾輪132之間之距離。亦即捲圓時第一下滾輪升降缸138以及第二下滾輪升降缸139可使得下滾輪132與鋼板70接觸,當完成捲圓時,第一下滾輪升降缸138以及第二下滾輪升降缸139可使得下滾輪132與捲圓件80分離。
詳細而言,第二移動裝置130包括一連接裝置136,連接裝置136包括一連接塊136A、一第一承載件136B以及一第二承載件136C。連接塊136A位於滑動槽115,且連接塊136A位於滑動件128B之下,驅動馬達134之軸心與下滾輪132之軸心分別穿設連接塊136A之兩側,並使用連軸器將其連接成一體,使得驅動馬達134能帶動下滾輪132一起旋轉。第一承載件136B垂直連接於第二承載件136C,且第一承載件136B之一側連接連接塊136A,驅動馬達134設置於第二承載件136C之上,且驅動馬達134之軸心穿設第一承載件136B至連接塊136A之內。該連接塊136A為中空之四方孔,且四方孔內設置一滑塊(未圖示),第二下滾輪升降缸139之上端部與該滑塊之底部連接,另下滾輪132之一端軸心分別穿設連接塊136A並固定於該滑塊上,使得第二下滾輪升降缸139能上下調整下滾輪132之高度,同理第一下滾輪升降缸138亦使用相同之方式調整下滾輪132另一端之高度。
由此可知,利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之捲圓機100使得經擠壓後之鋼板70並捲成具圓形形狀之捲圓件80(如第8圖所示),接著,請復參閱第1圖,步驟S110之後,進行步驟S120,對捲圓件80(如第8圖所示)之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進行焊接步驟,使捲圓件80形成一筒狀體40,換言之,第8圖所示的捲圓件80為一圓形狀的半成品件而未接合,透過步驟S120,對該捲圓件80進行焊接步驟形成筒狀體40(如第14圖所示的筒狀體40)。而如何進行焊接步驟,詳細而言,請先參閱第6圖至第9圖,其中第6圖為本揭露的焊接機一應用例的示意圖。第7圖為第6圖之移動機構內部結構的示意圖。第8圖為本揭露的焊接機一應用例的示意圖。第9圖為第6圖的焊接機的局部前視放大示意圖。
本實施例的焊接機200包括一焊接機主體210、一壓板組件220、一移動機構230、一馬達240、一調整機構250、一氣壓缸260以及一焊接元件270。
在本實施例中,焊接機主體210包括一平台212、一定位柱214以及一焊接區216。詳細而言,焊接機主體210係由一連接件211、一底座213、一平台212構成,連接件211之底側連接底座213,連接件211之上側連接平台212,平台212與底座213之間具有一間距。
在本實施例中,焊接區216設置於平台212,焊接區216係為在平台212之表面上挖空一區域。定位柱214連接於平台212之下。壓板組件220設置於平台212,壓板組件220包括一第一壓板222與一第二壓板224,定位柱214與第一壓板222以及第二壓板224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隔G1(見第9圖),第一間隔G1用以供捲圓件80置放之用,第一壓板222與第二壓板224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隔G2(見第9圖),且第二間隔G2連通第一間隔G1。
在本實施例中,移動機構230設置於平台212。參酌第7圖,移動機構230內設置一皮帶231,皮帶231之兩端分別設置一皮帶輪233,其中一端由馬達240驅動旋轉,該皮帶輪233之兩端分別固定於調整機構250之兩側,以帶動調整機構250直線運動。藉由馬達240驅動移動機構230上之皮帶輪233轉動,使得調整機構250於第一方向L111上移動。氣壓缸260連接於調整機構250。焊接元件270一端連接於調整機構250,焊接元件270對準於第二間隔G2(見第9圖)。
在此配置之下,步驟S120更包括以下步驟:於一平台212上設置一焊接區216。置放捲圓件80於定位柱214,並將該捲圓件80之欲焊接區域(如捲圓件80的兩側)放置於第9圖中的定位柱214與第一壓板222及第二壓板224之間的第一間隔G1內,其中焊接區216連通第一間隔G1。接著,利用第一壓板222與第二壓板224向下壓緊捲圓件80之第一側與第二側,其中第一壓板222與第二壓板224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隔G2,第二間隔G2分別連通第一間隔G1以及焊接區216。定位柱214之上端為一平面,第一壓板222及第二壓板224之下端亦為一平面,分別使得捲圓件80之欲焊接區域之兩側邊(如捲圓件80的兩側)能使用第一壓板222及第二壓板224被壓緊於定位柱214之上端之平面上,且將捲圓件80之欲焊接區域之兩側邊相互接觸置於第一間隔G1之中間,以利焊接。接著,氣壓缸260用以使焊接元件270於一第二方向L211上移動,第二方向L211為朝向焊接區216或遠離焊接區216的方向,在此為使焊接元件270朝焊接區216的方向,並藉由調整機構250調整焊接元件270的位置以對準第二間隔G2。接著,馬達240驅動移動機構230上之皮帶231轉動,以帶動調整機構250與焊接元件270於第一方向L111上移動,第一方向L111係沿著第二間隔G2的方向移動,第一方向L111不同於第二方向L211。如此一來,焊接元件270即可朝第二間隔G2噴塗焊料,並對捲圓件80之欲焊接區域進行焊接。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藉由氣壓缸260使焊接元件270於一第二方向L211上移動,第二方向L211為朝向焊接區216或遠離焊接區216的方向,在此為使焊接元件270朝焊接區216的方向。
在進一步實施例中,如第8圖所示,捲圓件80是由平台212之側邊212A進入,以設置於定位柱214之上,而在焊接過程中,為了不讓捲圓件80自平台212之側邊212A移離出。因此,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之焊接機200更包括一支撐搖臂280。支撐搖臂280可動地設置於平台212,支撐搖臂280用以固定定位柱214。該定位柱214係為一柱體,定位柱214之一端固定於連接件211上,定位柱214之另一端之固定部215固定於支撐搖臂280上。
詳細而言,第10圖為本揭露支撐搖臂的示意圖。第11圖為第6圖的焊接機的局部仰視示意圖。請參閱第10圖與第11圖。支撐搖臂280包括一樞轉件282、一搖臂284以及一固定件286。固定件286固定於平台212,樞轉件282之一端樞接於固定件286,使得樞轉件282能相對於固定件286旋轉。樞轉件282之另一端連接於搖臂284。樞轉件282包含一容置部282A,容置部282A為樞轉件282一部分挖空形成。當捲圓件80置入定位柱214時,樞轉件282被旋轉到定位柱214之附近時,容置部282A用以供定位柱114的一固定部215穿設,將定位柱214固定於支撐搖臂280上,當捲圓件80焊接完時,搖臂284往上旋轉,以利將焊接完之捲圓件80取出。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焊接機200更包括一第二感應元件290。第二感應元件290設置於平台212。舉例而言,第二感應元件290例如為一紅外線感應器,可藉由一固定板292以將第二感應元件290固定在平台212,第二感應元件290鄰近於支撐搖臂280。第二感應元件290用以感應支撐搖臂280是否固定定位柱214,藉此確保在焊接過程中,不讓捲圓件80移離自平台212之側邊212A。
由此可知,上述置放捲圓件80於定位柱214的步驟中,更包括以下步驟:將捲圓件80由平台212的一側邊212A進入以設置於定位柱214之上;旋轉支撐搖臂280的一樞轉件282,使定位柱214的一固定部215穿設於樞轉件282的一容置部282A,以固定定位柱214。在一實施例中,更可藉由一第二感應元件290感應該支撐搖臂280是否固定定位柱214。
在進一步實施例中,如第9圖所示,壓板組件220更包括一第一抵接端T1以及一第二抵接端T2。第一壓板222之一側設置有第一抵接端T1,第一抵接端T1為第一壓板222之表面向外凸出的一凸部;同理,第二壓板224之一側設置有第二抵接端T2,第二抵接端T2係第二壓板222之表面向外凸出形成的一凸部。此外,第一抵接端T1與第二抵接端T2之間形成第二間隔G2,且第一抵接端T1與第二抵接端T2分別用以抵觸如第8圖所示的捲圓件80。
第12圖為第6圖的焊接機一視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圖,以更具體顯示出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之移動機構230、馬達240、調整機構250、氣壓缸260以及焊接元件270。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移動機構230包括一殼體232以及一被滑動件234,殼體232內例如可容置皮帶231、皮帶輪233、齒輪等傳動元件,其傳動元件的型態可依據實際產品來調整,本揭露不對傳動元件的型態加以限制。被滑動件234例如為一板件,其設置於殼體232之一側。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調整機構250包括一組裝件252。組裝件252可移動地設置於被滑動件234。針對調整機構250,在本揭露一實施例中,調整機構250更包括一連接組件254、一水平調整件256、一垂直調整件258以及銜接件259。連接組件254包括一第一板件254A以及一第二板件254B,其中第一板件254A連接組裝件252,第二板件254B垂直連接第一板件254A。水平調整件256連接於第二板件254B之內表面,垂直調整件258嵌設於水平調整件256,水平調整件256的水平調整鈕256B的軸向方向不同於垂直調整件258的一垂直調整鈕258B的軸向方向。
舉例而言,水平調整件256的水平調整鈕256B之軸向方向平行於第一板件254A之表面,垂直調整件258的垂直調整鈕258B之軸向方向垂直於第一板件254A之表面。銜接件259嵌合於垂直調整件258,且銜接件159之一端連接於氣壓缸160,銜接件259之另一端連接於焊接元件270。因此,馬達240用以驅動組裝件252相對於被滑動件234(如第6圖的第一方向L111)與調整機構250移動,進而帶動焊接元件270移動。進一步可藉由水平調整件256調整焊接元件270的水平位置,或藉由垂直調整件258調整焊接元件270的垂直位置。
針對銜接件259,進一步實施例中,銜接件259嵌合於垂直調整件258,且銜接件259之一端連接於氣壓缸260,銜接件259之另一端連接於焊接元件270。具體而言,氣壓缸260之一端軸部穿設於平板件,並連接於焊接元件270,使得氣壓缸260能調整焊接元件270之垂直方向(如第6圖的第二方向L211)的位置。
在一實施例中,焊接元件270包括一連接部272、一轉接部273以及一垂直部274,連接部272之一端連接轉接部273,垂直部274連接轉接部273,銜接件259與焊接元件270組裝在一起。
由此可知,利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之焊接機200,使得捲圓件80的第一側與第二側焊接在一起形成筒狀體40。接著,請復參閱第1圖,步驟S120之後,進行步驟S130,分別對筒狀體40之第一端部A與第二端部B進行一滾壓成型步驟,使第一端部A具有一第一滾壓結構C1,且使第二端部具有一第二滾壓結構C2,以形成一華夫筒60(如第2圖所示)。
第13圖為本揭露的成型機中一應用例的示意圖。第14圖為第13圖的成型機另一視角的示意圖。第15圖為第13圖的成型機的俯視示意圖。請參考第13圖至第15圖,本揭露的成型機300用以分別成型一筒狀體40之相對的一第一端部A與一第二端部B,成型機300包括一基座310、一移動裝置320、一固定裝置330以及一輥輪裝置340。
在本實施例中,基座310包括一承載部312、第一底部314A與第二底部314B等二底部。第一底部314A與第二底部314B分別設置於承載部112之下方。
在本實施例中,移動裝置320包括一第一移動座322、一第二移動座324、一第一推拉油壓缸326以及一第二推拉油壓缸328。第一移動座322與第二移動座324分別設置於基座310上,且第一移動座322與第二移動座324分別可移動地位於承載部312之上方。
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不限制第一移動座322與第二移動座324如何能在承載部312上方作直線移動的機制,例如,滑軌與滑座,如在承載部312上設置滑軌329,而相對應的第一移動座322與第二移動座324設置滑座329A,使得第一移動座322與第二移動座324能在承載部312作直線移動。在另一未繪示實施例,可將滑座329A設置於承載部之上,滑軌設置於相對應的第一移動座與第二移動座,亦可達到與前述承載部312上設置一滑軌329,而相對應的第一移動座322與第二移動座324設置滑座329A的效果。
第一推拉油壓缸326連接第一移動座322,第二推拉油壓缸328連接第二移動座324,且第一推拉油壓缸326驅動第一移動座322相對於基座310的承載部312上移動,以朝向或遠離第二移動座324的方向移動;第二推拉油壓缸328驅動第二移動座324相對於基座310的承載部312上移動,以朝向或遠離第一移動座322的方向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固定裝置330包括一第一固定座體332A、一第二固定座體332B、一第一旋轉主軸334A、一第二旋轉主軸334B、一第一夾頭336A以及一第二夾頭336B。第一固定座體332A設置於第一移動座322之上方,且第一移動座322連動於第一固定座體332A。第二固定座體332B設置於第二移動座324之上方,且第二移動座324連動於第二固定座體332B。第一固定座體332A與第二固定座體332B分設於基座310上的相對面,藉由第一推拉油壓缸326驅動第一移動座322相對於基座310的承載部312上移動,使得第一固定座體332A朝向或遠離第二固定座體332B的方向移動;藉由第二推拉油壓缸328驅動第二移動座324相對於基座310的承載部312上移動,使得第二固定座體332B朝向或遠離第一固定座體332A的方向移動。
第一旋轉主軸334A可旋轉地設置於第一固定座體332A,第二旋轉主軸334B可旋轉地設置於第二固定座體332B。第一夾頭336A設置於第一旋轉主軸334A,第二夾頭336B設置於第二旋轉主軸334B,且第一夾頭336A與第二夾頭336B之間相隔一距離,該距離可端視實際華夫筒之軸向距離而定。
在一實施例中,固定裝置330包括一第一氣動閥338A與一第二氣動閥338B。第一氣動閥338A連接第一旋轉主軸334A,且第一氣動閥338A用以控制第一夾頭336A。第二氣動閥338B連接第二旋轉主軸334B,且第二氣動閥338B用以控制第二夾頭336B。
在本實施例中,輥輪裝置340包括一第一外輥輪裝置342、一第一內輥輪裝置346、一第二內輥輪裝置344以及第二外輥輪裝置348。第一內輥輪裝置346與第一外輥輪裝置342分別設置於第一移動座322之上。第二內輥輪裝置344與第二外輥輪裝置348分別設置於第二移動座324之上。在此配置情況下,一筒狀體40分別置入於第一旋轉主軸334A與第二旋轉主軸334B之內,並可藉由移動第一移動座322與第二移動座324,當滾壓筒狀體40的第一端部A時,並將筒狀體40的第二端部B套在第二夾頭336B上,並將第一夾頭336A用以容置筒狀體40的第一端部A之內,以將筒狀體40固定,使得第一夾頭336A帶動筒狀體40旋轉,當滾壓筒狀體40的第二端部B時,並將筒狀體40的第一端部A套在第一夾頭336A上,並將第二夾頭336B用以容置筒狀體40的第二端部B之內,以將筒狀體40固定,使得第二夾頭336B帶動筒狀體40旋轉。藉由第一夾頭336A與第二夾頭336B分別容置筒狀體40的第一端部A與第二端部B,以夾住筒狀體40一起旋轉,舉例而言,筒狀體40的第一端部A與第二端部B在此指華夫筒的兩端部相對應的內側緣與外側緣。第一內輥輪裝置346用以固定筒狀體40之第一端部A的內側緣,第一外輥輪裝置342用以固定筒狀體40之第一端部A的外側緣,藉由第一內輥輪裝置346固定筒狀體40之第一端部A的內側緣,並藉由第一外輥輪裝置341固定筒狀體40之第一端部A的一外側緣,也就是筒狀體40之第一端部A的內、外側緣分別被第一內輥輪裝置346與第一外輥輪裝置342所接觸。另一方面,第二內輥輪裝置144用以固定華夫筒60之第二端部B的內側緣,第二外輥輪裝置348用以固定筒狀體40之第二端部B的外側緣,也就是筒狀體40之第二端部B的內、外側緣分別被第二內輥輪裝置344與第二外輥輪裝置348所接觸。
以此實施例而言,輥輪裝置340更包括一第一驅動電機349A與一第二驅動電機349B。第一驅動電機349A連接並驅動第一旋轉主軸334A旋轉。第二驅動電機349B連接並驅動第二旋轉主軸334B旋轉。本實施例可利用第一驅動電機349A與第二驅動電機349B分別驅動第一旋轉主軸334A與第二旋轉主軸334B,以轉動筒狀體40轉動,利用第一內輥輪裝置346、第二內輥輪裝置344、第一外輥輪裝置342與第二外輥輪裝置348來對華夫筒進行輥壓動作,用以分別對筒狀體40之相對的第一端部A與第二端部B成型,如第2圖,華夫筒60的外側62之第一端A具有一第一滾壓結構C1,該第一滾壓結構C1成一圓弧狀(圓弧狀斜狀),即利用第一內輥輪裝置346、第一外輥輪裝置342滾壓成型所製成,而華夫筒60的外側62之第二端B具有一第二滾壓結構C2,則是利用第二內輥輪裝置344、第二外輥輪裝置348滾壓成型所製成,且第二滾壓結構C2具有第一滾壓段C21與其相連之第二滾壓段C22,該第一滾壓段C21成一傾斜狀,第二滾壓段C22成一垂直狀。至於華夫筒60的第一端部A與第二端部B的擴體型態不同,實際上是依據前述第一內輥輪裝置346、第二內輥輪裝置344、第一外輥輪裝置342與第二外輥輪裝置348的配置組合所達成,以下更具體介紹。本發明亦可先成型第二端部B,再成型第一端部A。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外輥輪裝置342包括一第一外輥輪342A與一第一油壓缸342B,第一外輥輪裝置342連接於第一移動座322,第一油壓缸342B連接並驅動第一外輥輪342A接觸或離開筒狀體40的第一端部A的外側緣。第一內輥輪裝置346包括一第一內輥輪346A與一第二油壓缸346B,第一內輥輪裝置346連接於第一移動座322,且第一外輥輪342A與第一內輥輪346A分別設置於第一旋轉主軸334A之同一側,第二油壓缸346B連接並驅動第一內輥輪346A接觸或離開筒狀體40的第一端部A的內側緣,第一內輥輪346A成一垂直狀(如第16C圖),即相互擠壓在筒狀體40的第一端部A形成一圓弧狀(圓弧狀斜狀),形成如第2圖的第一滾壓結構C1,其中第一滾壓結構C1為凸出於筒狀體40的表面42成一圓弧狀。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外輥輪裝置348包括一第二外輥輪348A、一第三油壓缸348B、一第三外輥輪348C與一第五油壓缸348D。第二內輥輪裝置344包括一第二內輥輪344A、一第四油壓缸344B、一第三內輥輪344C與一第六油壓缸344D。第二外輥輪348A與第三外輥輪148C分別連接於第二移動座324,且第二外輥輪348A與第三外輥輪348C分別設置於第二旋轉主軸334B之不同側,使得第二外輥輪348A與第三外輥輪348C位於筒狀體40的第二端部B的外側緣之不同位置。第二內輥輪344A與第三內輥輪344C分別連接於第二移動座324,且第二外輥輪348A與第二內輥輪344A分別設置於第二旋轉主軸334B之同一側,第三外輥輪348C與第三內輥輪344C分別設置於第二旋轉主軸334B之另一側,換言之,第二內輥輪344A與第三內輥輪344C分別設置於第二旋轉主軸334B之不同側,使得第二內輥輪344A與第三內輥輪344C位於筒狀體40的第二端部B的內側緣之不同位置,當轉動筒狀體40轉動時,此時第二夾頭336B夾住筒狀體40內側,筒狀體40的另一側內緣套在第一夾頭336A上轉動,。第四油壓缸344B連接並驅動第二內輥輪344A接觸或離開筒狀體40之第二端部B的內側緣,並驅動第二內輥輪344A往外移動,該第二內輥輪344A成一錐狀(如第16A圖),以將相互擠壓在筒狀體40之第二端部B形成一傾斜狀,如第2圖所示的第二滾壓結構C2具有第一滾壓段C21,接著第六油壓缸344D連接並驅動第三內輥輪344C接觸或離開筒狀體40之第二端部B的內側緣此時第二夾頭336B夾住筒狀體40內側,筒狀體40另一側內緣套在第一夾頭336A上轉動,並驅動第三內輥輪344C往外移動,該第三內輥輪344C成一垂直狀(如第16B圖),將相互擠壓在筒狀體40之第二端部B形成一垂直狀,如第2圖所示的第二滾壓結構C2具有相互擠壓在筒狀體40之第二端部B形成一垂直狀。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亦可先形成第二端部B,再接續形成第一端部A。
此外,在一實施例中,如第13圖所示,上述輥輪裝置340包括複數個支撐元件90。支撐元件90連接固定於第一移動座322與第二移動座324之上,藉由支撐元件90,可使得一第一外輥輪裝置342、一第一內輥輪裝置346、一第二內輥輪裝置344以及第二外輥輪裝置348固定於第一移動座322與第二移動座324之上。
綜上所述,在華夫筒製造方法中,分別透過捲圓機、焊接機與成型機,來便於製作出華夫筒。
再者,本揭露的成型機可用以在同一機台分別對筒狀體之相對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成型,無須再移動華夫筒至其他機台成型,即可分別成型華夫筒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藉此節省製程時間,並可利用不同組合的內、外輥輪裝置製作出華夫筒之端部所需的型態。
雖然本揭露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揭露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40:筒狀體 42:表面 50:華夫筒半成品 60:華夫筒 62:外側 70:鋼板 80:捲圓件 90:支撐元件 100:捲圓機 110:捲圓機主體 111:容置部 112:置放平台 114:凸出部 114A:頂部 114B:垂直部 115:滑動槽 116A:第一樞接件 116B:第二樞接件 117:外接件 120:第一移動裝置 122:上滾輪 122A:第一側部 122B:第二側部 124:固定座 124A:第一固定板件 124B:第二固定板件 124C:第一螺桿件 124D:第二螺桿件 124E:第一樞轉部 124F:第二樞轉部 124G:連接件 126:上滾輪升降缸 128:高度調整組件 128A:調整閥 128B:滑動件 128C:螺桿座 128D:螺桿 130:第二移動裝置 132:下滾輪 134:驅動馬達 136:連接裝置 136A:連接塊 136B:第一承載件 136C:第二承載件 138:第一下滾輪升降缸 139:第二下滾輪升降缸 150:定位元件 152:第一連接板件 154:第二連接板件 170:第一感應元件 200:焊接機 210:焊接機主體 211:連接件 212:平台 212A:側邊 213:底座 214:定位柱 215:固定部 216:焊接區 220:壓板組件 222:第一壓板 224:第二壓板 230:移動機構 231:皮帶 232:殼體 233:皮帶輪 234:被移動件 240:馬達 250:調整機構 252:組裝件 254:連接組件 254A:第一板件 254B:第二板件 256:水平調整件 256B:水平調整鈕 258:垂直調整件 258B:垂直調整鈕 259:銜接件 260:氣壓缸 270:焊接元件 272:連接部 273:轉接部 274:垂直部 280:支撐搖臂 282:樞轉件 282A:容置部 284:搖臂 286:固定件 290:第二感應元件 292:固定板 300:成型機 310:基座 312:承載部 314A:第一底部 314B:第二底部 320:移動裝置 322:第一移動座 324:第二移動座 326:第一推拉油壓缸 328:第二推拉油壓缸 329:滑軌 329A:滑座 330:固定裝置 332A:第一固定座體 332B:第二固定座體 334A:第一旋轉主軸 334B:第二旋轉主軸 336A:第一夾頭 336B:第二夾頭 338A:第一氣動閥 338B:第二氣動閥 340:輥輪裝置 342:第一外輥輪裝置 342A:第一外輥輪 342B:第一油壓缸 344:第二內輥輪裝置 344A:第二內輥輪 344B:第四油壓缸 344C:第三內輥輪 344D:第六油壓缸 346:第一內輥輪裝置 346A:第一內輥輪 346B:第二油壓缸 348:第二外輥輪裝置 348A:第二外輥輪 348B:第三油壓缸 348C:第三外輥輪 348D:第五油壓缸 349A:第一驅動電機 349B:第二驅動電機 A:第一端部 A1:軸線 B:第二端部 B1:第一板件 B2:第二板件 C1:第一滾壓結構 C2:第二滾壓結構 C21:第一滾壓段 C22:第二滾壓段 CA:裝設孔 G1:第一間隔 G2:第二間隔 H1:開槽 L1:移動方向 L111:第一方向 L2:垂直移動方向 L211:第二方向 P1:第一止擋件 P2:第二止擋件 P3:滑動主體 R:角度 T1:第一抵接端 T2:第二抵接端 S1:第一側壁 S100:華夫筒製造方法 S110~S130:步驟
第1圖為本揭露的華夫筒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第2圖為本揭露的華夫筒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3A圖為本揭露的捲圓機的示意圖。 第3B圖為第3A圖中鋼板捲入後的示意圖。 第4圖為第3A圖中局部第一移動裝置與第二移動裝置的示意圖。 第5圖為第3A圖中捲圓機的另一視角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6圖為本揭露的焊接機一應用例的示意圖。 第7圖為第6圖之移動機構內部結構的示意圖。 第8圖為本揭露的焊接機一應用例的示意圖。 第9圖為第6圖的焊接機的局部前視放大示意圖。 第10圖為本揭露支撐搖臂的示意圖。 第11圖為第6圖的焊接機的局部仰視示意圖。 第12圖為第6圖的焊接機一視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13圖為本揭露的成型機中一應用例的示意圖。 第14圖為第13圖的成型機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第15圖為第13圖的成型機的俯視示意圖。 第16A圖為第二內輥輪的示意圖。 第16B圖為第三內輥輪的示意圖。 第16C圖為第一內輥輪的示意圖。
S100:華夫筒製造方法
S110~S130:步驟

Claims (16)

  1. 一種華夫筒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對一鋼板進行滾圓成型步驟,使該鋼板形成一捲圓件;對該捲圓件之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進行焊接步驟,使該捲圓件形成一筒狀體,其中該筒狀體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部與一第二端部;以及分別對該筒狀體之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進行一滾壓成型步驟,使該筒狀體之該第一端部具有一第一滾壓結構,且使該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具有一第二滾壓結構,以形成一華夫筒,其中:所述分別對該筒狀體之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進行該滾壓成型步驟的步驟中,包括以下步驟:將該筒狀體的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分別置入於一第一旋轉主軸與一第二旋轉主軸之內,其中該第一旋轉主軸包括一第一夾頭,該第二旋轉主軸包括一第二夾頭;藉由該第一夾頭與該第二夾頭分別容置該筒狀體的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以夾住該筒狀體一起旋轉;藉由一第一內輥輪裝置固定該筒狀體之該第一端部的一內側緣,並藉由一第一外輥輪裝置固定該筒狀體之該第一端部的一外側緣;藉由一第二內輥輪裝置固定該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的一內側緣,並藉由一第二外輥輪裝置固定該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的一外側緣;以及分別驅動該第一旋轉主軸與該第二旋轉主軸轉動,利用該第一內輥輪裝置與該第一外輥輪裝置來對該筒狀體的該第一端部進行輥壓動作,使得該筒狀體的該第一端部形成一圓弧狀,該第一內輥輪成 一垂直狀,以對該筒狀體之表面相對應的該第一端部的該內側緣與該外側緣成型,以及利用該第二內輥輪裝置與該第二外輥輪裝置來對該筒狀體的該第二端部進行輥壓動作,並驅動該第二內輥輪往外移動,該第二內輥輪成一錐狀,以將相互擠壓在該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形成一傾斜狀,該第三內輥輪成一垂直狀,相互擠壓在該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再形成一垂直狀。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華夫筒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該捲圓件之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進行焊接步驟中,包括以下步驟:於一平台上設置一焊接區;置放該捲圓件於一定位柱,並使該捲圓件之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於該定位柱與一第一壓板及一第二壓板之間的一第一間隔內,其中該焊接區連通該第一間隔,其中該焊接區連通該第一間隔;利用該第一壓板與該第二壓板分別向下壓緊該捲圓件的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其中該第一壓板與該第二壓板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隔,該第二間隔連通該第一間隔以及該焊接區;將一焊接元件對準於該焊接區內的該第二間隔;以及移動該焊接元件,朝該第二間隔噴塗焊料以對該捲圓件之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進行焊接。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華夫筒製造方法,其中一支撐搖臂可分離地樞接於該平台,所述對該捲圓件之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進行焊接步驟中,包括以下步驟:將該捲圓件由該平台的一側邊進入以設置於該定位柱之上;旋轉該支撐搖臂的一樞轉件,使該定位柱的一固定部穿設於該樞轉件的一容置部,以固定該定位柱; 藉由一感應元件感應該支撐搖臂是否固定該定位柱;以及藉由一氣壓缸使該焊接元件朝該焊接區或遠離該焊接區的方向移動。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華夫筒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該鋼板進行滾圓成型步驟的步驟中,包括以下步驟:配置一定位元件位於一上滾輪之上方;置放該鋼板於一置放平台中;將該鋼板朝一移動方向移動,使該鋼板進入一上滾輪與一下滾輪之間;以及一驅動馬達驅動該下滾輪轉動,藉由轉動該下滾輪,該鋼板用以由該下滾輪與該上滾輪之間穿過,且經擠壓後的該鋼板被捲至該定位元件,以形成該捲圓件。
  5. 一種成型裝置,包括:一捲圓機,對一鋼板進行滾圓成型步驟,使該鋼板形成一捲圓件,其中該捲圓機包括:一捲圓機主體,包括一容置部、一置放平台以及一凸出部,其中該置放平台連接於該容置部之一側,該凸出部垂直連接於該容置部;一第一移動裝置,可移動地設置於該容置部,該第一移動裝置包括一上滾輪與一固定座,其中該固定座可分離地樞接於該捲圓機主體,該上滾輪位於該容置部之上方,該上滾輪之一第一側部可分離地連接於該固定座,該上滾輪之一第二側部可樞接於該凸出部; 一第二移動裝置,可移動地設置於該容置部,該第二移動裝置包括一下滾輪與一驅動馬達,該下滾輪可樞接於該容置部之內,該驅動馬達驅動該下滾輪轉動,該下滾輪與該上滾輪相對轉動;及一定位元件,連接於該主體,且該定位元件位於該上滾輪之上方;一焊接機,對該捲圓件之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進行焊接步驟,使該捲圓件形成一筒狀體,其中該筒狀體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部與一第二端部;以及一成型機,分別對該筒狀體之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進行一滾壓成型步驟,使該筒狀體之該第一端部具有一第一滾壓結構,且使該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具有一第二滾壓結構,以形成一華夫筒。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捲圓機更包括:一第一感應元件,連接於該容置部之外,該第一感應元件鄰近於該固定座以偵測該固定座之位置。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焊接機包括:一焊接機主體,包括一平台、一焊接區、一定位柱,該焊接區設置於該平台,該定位柱連接於該平台之下;一壓板組件,設置於該平台,該壓板組件包括一第一壓板與一第二壓板,且該定位柱與該第一壓板及該第二壓板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隔,且該第一壓板與該第二壓板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隔,該第二間隔連通該第一間隔,其中該壓板組件更包括一第一抵接端以及一第二抵接端,該第一抵接端為該第一壓板之表面向外凸出的一凸部,該第二抵接端為該第二壓板之表面向外凸出形成的一凸部,該第一抵接端與該第二抵接端之間形成該第二間隔; 一移動機構,設置於該平台,該移動機構內設置一皮帶,該皮帶之兩端分別設置一皮帶輪,其中該移動機構包括一殼體以及一被滑動件,該殼體連接該被滑動件;一馬達,連接於該移動機構,該馬達驅動該移動機構上之該皮帶輪轉動,該馬達連接於該殼體之內;一調整機構,連接於該移動機構內之該皮帶上,該皮帶帶動調整機構於一第一方向上作直線移動;一氣壓缸,連接於該調整機構;以及一焊接元件,連接於該調整機構,該焊接元件對準於該第二間隔,其中該馬達驅動該皮帶上之該調整機構,以帶動該調整機構與該焊接元件於該第一方向上作直線移動,該氣壓缸用以使該焊接元件於一第二方向上移動,其中該第一方向不同於該第二方向。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焊接機更包括:一支撐搖臂,可動地設置於該平台,該支撐搖臂用以固定該定位柱,其中該支撐搖臂包括一固定件、一樞轉件以及一搖臂,該固定件固定於該平台,該樞轉件樞接於該固定件,該搖臂連接於該樞轉件,該樞轉件包含一容置部,該容置部用以供該定位柱的一固定部穿設;以及一第二感應元件,設置於該平台,且該第二感應元件鄰近於該支撐搖臂。
  9. 如請求項5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成型機包括:一基座;一移動裝置,包括一第一移動座、一第二移動座、一第一推拉油壓缸以及一第二推拉油壓缸,該第一移動座與該第二移動座分別設置於該基座上,該第一推拉油壓缸連接該第一移動座,該第二推拉油壓缸連接該第二 移動座,且該第一推拉油壓缸驅動該第一移動座相對於該基座上移動,該第二推拉油壓缸驅動該第二移動座相對於該基座上移動;一固定裝置,包括一第一固定座體、一第二固定座體、一第一旋轉主軸、一第二旋轉主軸、一第一夾頭以及一第二夾頭,該第一固定座體設置於該第一移動座之上方,該第二固定座體設置於該第二移動座之上方,該第一移動座連動於該第一固定座體,該第二移動座連動於該第二固定座體,該第一旋轉主軸可旋轉地設置於該第一固定座體,該第二旋轉主軸可旋轉地設置於該第二固定座體,該第一夾頭設置於該第一旋轉主軸,該第二夾頭設置於該第二旋轉主軸,且該第一夾頭與該第二夾頭之間相隔一距離;以及一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一內輥輪裝置、一第二內輥輪裝置、一第一外輥輪裝置以及第二外輥輪裝置,該第一內輥輪裝置與該第一外輥輪裝置分別設置於該第一移動座之上,該第二內輥輪裝置與該第二外輥輪裝置分別設置於該第二移動座之上,其中該第一夾頭用以容置該筒狀體的該第一端部之內,且該第二夾頭用以容置該筒狀體的該第二端部之內,以夾住該筒狀體一起旋轉,該第一內輥輪裝置用以固定該筒狀體之該第一端部的一內側緣,該第一外輥輪裝置用以固定該筒狀體之該第一端部的一外側緣,該第二內輥輪裝置用以固定該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的一內側緣,該第二外輥輪裝置用以固定該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的一外側緣。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第一外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一外輥輪,該第一內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一內輥輪。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第一外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一油壓缸,該第一內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二油壓缸,該第一油壓缸連接並驅動該第一外輥輪接觸或離開該筒狀體的該第一端部的該外側緣,該第二 油壓缸連接並驅動該第一內輥輪接觸或離開該筒狀體的該第一端部的該內側緣,該第一內輥輪成一垂直狀,相互擠壓在該筒狀體的該第一端部形成一圓弧狀。
  12.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第二外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二外輥輪與一第三外輥輪,該第二內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二內輥輪與一第三內輥輪,該第二外輥輪與該第二內輥輪分別設置於該第二旋轉主軸之同一側,該第三外輥輪與該第三內輥輪分別設置於該第二旋轉主軸之另一側。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第二外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三油壓缸與一第五油壓缸,該第二內輥輪裝置包括一第四油壓缸與一第六油壓缸,該第三油壓缸連接並驅動該第二外輥輪接觸或離開該筒狀體的該第二端部的該外側緣,該第四油壓缸連接並驅動該第二內輥輪接觸或離開該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的該內側緣,該第五油壓缸連接並驅動該第三外輥輪接觸或離開該筒狀體的該第二端部的該外側緣,該第六油壓缸連接並驅動該第三內輥輪接觸或離開該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的該內側緣,並驅動該第二內輥輪往外移動,該第二內輥輪成一錐狀,以將相互擠壓在該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形成一傾斜狀,該第三內輥輪成一垂直狀,以將相互擠壓在該筒狀體之該第二端部再形成一垂直狀。
  14.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固定裝置包括一第一氣動閥與一第二氣動閥,該第一氣動閥連接該第一旋轉主軸,且該第一氣動閥用以控制該第一夾頭,該第二氣動閥連接該第二旋轉主軸,且該第二氣動閥用以控制該第二夾頭。
  15.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輥輪裝置包括一第一驅動電機與一第二驅動電機,該第一驅動電機連接並驅動該第一旋轉主軸旋轉,該第二驅動電機連接並驅動該第二旋轉主軸旋轉。
  16.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成型裝置,其中該基座包括二底部以及一承載部,該二底部分別設置於該承載部之下方,該第一移動座與該第二移動座分別可移動地位於該承載部之上方。
TW110132728A 2021-09-03 2021-09-03 華夫筒製造方法以及成型裝置 TWI7808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2728A TWI780889B (zh) 2021-09-03 2021-09-03 華夫筒製造方法以及成型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2728A TWI780889B (zh) 2021-09-03 2021-09-03 華夫筒製造方法以及成型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80889B true TWI780889B (zh) 2022-10-11
TW202310949A TW202310949A (zh) 2023-03-16

Family

ID=85462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2728A TWI780889B (zh) 2021-09-03 2021-09-03 華夫筒製造方法以及成型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8088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97566A (zh) * 2023-05-05 2023-06-02 长沙锦峰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塔筒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37304U (zh) * 2011-07-01 2012-02-08 蒋振 辗轧扩孔机床
CN102581566A (zh) * 2012-03-06 2012-07-18 无锡市金羊管道附件有限公司 套筒卷制工艺
CN202377448U (zh) * 2011-11-21 2012-08-15 江绍成 多功能卧式辗环机
US20200306818A1 (en) * 2015-12-03 2020-10-01 Hitachi Metals,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ing-rolled product
TWM619752U (zh) * 2021-09-03 2021-11-11 惠亞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成型裝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37304U (zh) * 2011-07-01 2012-02-08 蒋振 辗轧扩孔机床
CN202377448U (zh) * 2011-11-21 2012-08-15 江绍成 多功能卧式辗环机
CN102581566A (zh) * 2012-03-06 2012-07-18 无锡市金羊管道附件有限公司 套筒卷制工艺
US20200306818A1 (en) * 2015-12-03 2020-10-01 Hitachi Metals,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ing-rolled product
TWM619752U (zh) * 2021-09-03 2021-11-11 惠亞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成型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97566A (zh) * 2023-05-05 2023-06-02 长沙锦峰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塔筒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
CN116197566B (zh) * 2023-05-05 2023-07-07 长沙锦峰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塔筒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0949A (zh) 2023-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0889B (zh) 華夫筒製造方法以及成型裝置
TWM619752U (zh) 成型裝置
EP1707339B1 (en) Adhesive tape joining apparatus
TWI757961B (zh) 華夫筒製造方法以及成型裝置
WO2024022358A1 (zh) 滑块及具有其的四通阀
CN115741096A (zh) 华夫筒制造方法以及成型装置
JP6512665B2 (ja) ローラヘミング装置、及びローラヘミング方法
JP6215884B2 (ja) 加工ユニットおよび加工装置
TWM620774U (zh) 用於華夫筒之成型機
CN216263168U (zh) 一种基于电力线材折弯器
TWI764354B (zh) 用於華夫筒之捲圓機
JPH06134595A (ja) 内燃機関用マフラにエキゾースト・パイプを溶接する工程におけるマフラのクランプ方法とクランプ装置
CN113560353A (zh) 一种带有预校准机构的滚动导卫
JP2002001428A (ja) 四角形鋼管の製造方法及び鋼管成形装置
TW200928151A (en) Roller screw with a circulating structure
KR102576184B1 (ko) 각형 강관의 제조방법
CN220742273U (zh) 一种模具结构
CN215658789U (zh) 一种焊管焊接的焊管挤压装置
JP2595437Y2 (ja) カップケ−キ用紙製カップの製造装置
KR102051566B1 (ko) 세미 패치워크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세미 패치워크 방법
CN218695673U (zh) 一种用于管道焊接的定位装置
CN210647882U (zh) 细管成型设备
TW202218793A (zh) 用於華夫筒之焊接機
JP2024507306A (ja) 溶接治具及び挟持方法
TWM607720U (zh) 用於華夫筒之焊接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