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0041B - 一種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種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0041B
TWI780041B TW106103062A TW106103062A TWI780041B TW I780041 B TWI780041 B TW I780041B TW 106103062 A TW106103062 A TW 106103062A TW 106103062 A TW106103062 A TW 106103062A TW I780041 B TWI780041 B TW I7800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wavelength conversion
emitting unit
convers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3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9434A (zh
Inventor
鄭景太
郭儒蓮
謝明勳
陳効義
廖世安
陳志豪
Original Assignee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DE10201710211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DE102017102112A1/de
Priority to JP2017018208A priority patent/JP7080010B2/ja
Priority to US15/424,271 priority patent/US10403789B2/en
Priority to KR1020170015644A priority patent/KR102407777B1/ko
Priority to CN201710064575.3A priority patent/CN10703957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294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9434A/zh
Priority to US16/514,489 priority patent/US11355677B2/en
Priority to JP2022084212A priority patent/JP7414886B2/ja
Priority to KR1020220068921A priority patent/KR102578110B1/ko
Priority to US17/834,487 priority patent/US20220302357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00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004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7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the elements being in intimate contact with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or integrated with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62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 H01L33/0066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with a substrate not being a III-V compound
    • H01L33/007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with a substrate not being a III-V compound comprising nitride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
    • H01L33/22Roughened surfaces, e.g.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epitaxi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5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e.g. plate or f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41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發光元件,包含一個發光單元、一個透光底層覆蓋發光單元、以及一波長轉換層位於透光底層上,波長轉換層包含一包含有螢光粉的螢光粉層以及一不包含螢光粉的應力釋放層。

Description

一種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有發光二極體的發光元件,尤關於一種具有螢光粉層以及應力釋放層的發光元件。
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因為兼具節能、壽命長、體積小等諸多優點而在各種照明應用上逐漸取代傳統白熾燈及螢光燈。
不論是發光二極體的自身,或者包含有發光二極體的發光元件,在應用於各種照明的情況時,除了發光強度與可靠度之外,出光方向、光場分布以及各方向上色彩的均勻度也是選擇燈具時需要考量的因素。
發光二極體或者發光元件更可以進一步地與其他元件組合連接以形成一發光裝置(light-emitting device)。發光裝置可以包含一具有至少一電路之次載體(sub-mount);至少一焊料(solder)位於上述次載體上,藉由此焊料將上述發光元件黏結固定於次載體上並使發光元件之基板與次載體上之電路形成電連接;以及,一電性連接結構,以電性連接發光元件之電極與次載體上之電路;其中,上述之次載體可以是導線架(lead frame)或大尺寸鑲嵌基底(mounting substrate)。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揭露一種發光元件,包含一個發光單元、一個透光層覆蓋發光單元、以及一波長轉換層位於透光層上。波長轉換層包含一包含有螢光粉的螢光粉層以及一不包含螢光粉的應力釋放層。
本發明之一另一實施例係揭露一種發光元件,包含一發光單元,可發出具有第一峰值的第一光線,且具有一頂面、一底面以及位於該頂面及該底面之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一波長轉換層,可發出具有第二峰值的第二光線,且覆蓋該頂面,其中該第二峰值大於該第一峰值;一絕緣層,對該第一光線具有一第一吸收率以及對該第二光線具有一第二吸收率,且圍繞該第一側面、該第二側面以及該波長轉換層,其中該第一吸收率大於該第二吸收率。
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7002、7004、7004a、7004b、7006、7006a、7006b、7008、7010:發光元件
12001、12002、13001、13002、14001:發光裝置
2、2a、2b、2c:發光單元
31:切割工具
32、32’:透明覆蓋層
40、42:透光底層
6、6’、60、62、64、64’、66、66’:波長轉換層
80、82、84:透光頂層
86:透光層
100、101:保護層
102、102’:防滲層
1020:第一部分
1022:第二部分
1024:第三部分
104、104a、104b、104’、104”、106、108:絕緣層
104''':絕緣層材料
1040、1050:第一部分
1042、1052:第二部分
105:吸光層
142:黏著層
200:下表面
201:承載基板
202:上表面
203:發光層
204、206、70040、70042:側表面
12:載板
14、140:暫時載板
16:濾光層
20、22:導電層
402、608:介面
604、606:側壁
T:厚度
T1、T2:寬度
T3、T4、T5:最大寬度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發光元件剖面示意圖;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發光元件示意圖;第3A~3F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發光元件製造流程示意圖;第3A~3F’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發光元件製造流程示意圖;第4A~4B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發光元件之光學特性圖;第5A~5D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發光元件示意圖;第6A~6C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發光元件示意圖;第7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圖; 第7B圖為第7A圖中的發光元件的上視圖;第7C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圖;第7D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圖;第7E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圖;第7F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圖;第7G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圖;第8A~8B圖為第7A圖與第7C圖中的發光元件之光學特性圖;第8C~8D圖為濾光層的光學特性圖;第9A~9F圖為第7A圖中發光元件之製造流程圖;第9A~9C、9G~9I圖為第7D圖中發光元件之製造流程圖;第10A~10F圖為第7E圖中發光元件之製造流程圖;第10A~10D圖以及第10G~10H圖為第7F圖中發光元件之製造流程圖;第10I圖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層的製造流程;第10J~10K圖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防滲層的製造流程;第11A~11E圖為第7G圖中發光元件之製造流程圖;第12A~12B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示意圖;第13A~13B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示意圖;及第14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示意圖。
參考第1圖,發光元件1000包含一個發光單元2、導電層20、22、第一透光底層40、第二透光底層42、一波長轉換層6、一第一透光頂層80、一第二透光頂層82與載板12。導電層20、22是用於電性連接發光元件與外部電路,舉例來說,發光元件1000可以透過導電層20、22固接(mount)到一個載板上。發光單元2的一側與導電層20、22相連接,並透過導電層20、22與外部電性連接。如第1圖(剖面圖)所示,第一透光底層40位於發光單元2的兩側(但由上視圖觀之,第一透光底層40會環繞發光單元2的四周),並與導電層20、22相接。第二透光底層42位於第一透光底層40之上,較第一透光底層40靠近波長轉換層6,並覆蓋發光單元2的側壁。第一透光底層40與第二透光底層42可以包含有相同或者不同的材料,但是兩個透光底層40、42對於發光單元2發出的光線都具有適當的透光性,例如大於60%由發光單元2所發出的光線會穿過第一透光底層40或第二透光底層42;並且第一透光底層40與第二透光底層42之間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例如硬度或密度等物理特性。第二透光底層42不僅與波長轉換層6、發光單元2以及第一透光底層40直接接觸,更與導電層20、22未被發光單元2或者第一透光底層40覆蓋之處直接接觸。
在其他實施例中,導電層20、22以橫向往遠離發光單元2的方向(朝外)延伸,而導電層20、22未與發光單元2重疊的部分則被第一透光底層40、第二透光底層42及/或波長轉換層6覆蓋,因此導電層20、22不會跟第一透光頂層80及第二透光頂層82相接觸。又在其他實施例中,更存在有絕緣層位於第一透光底層40與導電層20、22之間,及/或是位於第二透光底層42與導電層20、22之間,及/或位於導電層20、22之間的發光單元2下表面(圖未示)。此 外,導電層20、22也可以向內延伸,以縮減彼此間的距離,並且覆蓋位於導電層20、22間之發光單元2的部份下表面(圖未示)。此外,若絕緣層可以反射及/或散射發光單元2所發出的光線,更可以藉此反射發光單元2朝向導電層20、22方向射出的光,使得光線往波長轉換層6的一側集中。
透明底層40、42與透光頂層80、82的材料可為熱固性樹脂(thermosetting resin),熱固性樹脂例如是環氧樹脂(epoxy resin)、矽樹脂(silicone resin)、酚醛樹脂(phenol resin)、不飽和聚酯樹脂(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或聚亞醯胺樹脂(polyimide resin)。在一實施例中,透明底層40、42與透光頂層80、82的材料為矽樹脂。在一實施例中,透明底層40、42與透光頂層80、82材料為B階段矽樹脂(B-stage silicone resin)或加熱後完全固化之C階段矽樹脂(C-stage silicone resin),其中B階段是指介於未固化的A階段(A-stage)與完全固化的C階段(C-stage)之間的半固化(semi-curable)樹脂。在一實施例中,透明底層40、42與透光頂層80、82的矽樹脂的組成可根據所需的物理性質或光學性質的需求做調整。一實施例中,透明底層40、42與透光頂層80、82含有脂肪族的矽樹脂,例如,聚苯基甲基矽氧烷化合物,並具有較大的延展性,較可以承受發光元件1000產生的熱應力。另一實施例中,透明底層40、42與透光頂層80、82含有芳香族的矽樹脂,例如,苯基矽氧烷化合物,並具有較大的折射率,可以提高發光元件1000的光萃取效率。
發光單元2可以包含一發光層,發光層內有主動層夾於兩個半導體層之間。兩個半導體層分別為第一型半導體層(例如為n型半導體層)與第二型半導體層(例如為p型半導體層)而分別具有不同的極性以分別提供電子、電洞,且每一層具有一大於主動層之能隙,藉此提高電子、電洞於主動層 中結合以發光的機率。第一型半導體層、主動層、及第二型半導體層可包含Ⅲ-V族半導體材料,例如AlxInyGa(1-x-y)N或AlxInyGa(1-x-y)P,其中0≦x,y≦1;(x+y)≦1。根據主動層的材料,發光單元2可以發出峰值波長(peak wavelength)或主波長(dominant wavelength)介於610~650nm的紅光、峰值波長或主波長介於530~570nm的綠光、峰值波長或主波長介於450~490nm的藍光,峰值波長或主波長介於400~440nm的紫光、或發出峰值波長介於200~400nm的紫外光。此外,發光單元2還可以包含承載基板,承載基板可用以承載或支撐發光層。在一實施例中,承載基板為可用於磊晶成長(epitaxial growth)之基板,基板之材料係例如藍寶石(sapphire)、氮化鎵、矽、氮化矽等,適於在其上形成(例如,磊晶成長技術)三五族或二六族等可以形成發光層之半導體材料。在另一實施例中,承載基板並非用於直接形成發光層之材料層或成長基板,而係用以置換或支撐成長基板之其他支撐構件(支撐構件係例如材料、結構、或形狀不同於成長基板之的結構)。
導電層20、22由金屬材料組成,例如鈦、鎳、金、鉑或鋁。在一實施例中,導電層是鈦/鋁/鎳/鋁/鎳/鋁/鎳/金、鈦/鋁/鈦/鋁/鎳/金,或鈦/鉑/鋁/鎳/鋁/鎳/金所組成的多層結構,其中最底下的一層是金,用於與金屬凸塊直接接觸。
波長轉換層6覆蓋在第一透光底層40(或第二透光底層42)之上,並包含有一種或者多種波長轉換材料與折射率(n)介於1.4~1.6或者1.5~1.6之間的基質。在一實施例中,如第1圖所示,由剖面圖觀之,波長轉換層6覆蓋發光單元2靠近載板12的一面以及發光單元2的兩側(由上視圖觀之,波長轉換層6會將發光單元2完全覆蓋,並會環繞發光單元2的周圍),更直接與導電層20、22相接 觸。在其他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覆蓋發光單元2靠近載板12的一面,但是不完全或者並未覆蓋發光單元2的兩側,也不與導電層20、22直接接觸(未顯示)。在此所稱之覆蓋包括了兩個物體直接接觸以及兩個物體在一個方向上雖未直接接觸但是彼此重疊的態樣,以下同。波長轉換層6上覆蓋有第一透光頂層80與第二透光頂層82,第一透光頂層80與第二透光頂層82對於發光單元2發出的光線都具有適當的透光性,例如大於60%由發光單元2所發出的光線會穿過透光頂層80、82。於一實施例中,第一透光頂層80的側邊的至少一部分、第二透光頂層82的側邊的至少一部分、與載板12的側邊彼此齊平(或於二維度上呈現共平面),並且第一透光頂層80更與導電層20、22靠近發光單元2的一側相接觸。第一透光頂層80與第二透光頂層82可以包含有相同或者不同的材料,並且第一透光頂層80與第二透光頂層82之間至少有一不同的物理特性,例如硬度或密度等物理特性。在一實施例中,透光底層40、42、波長轉換層6與透光頂層80、82對於發光單元2發出的光線都具有適當的透光性,例如大於60%由發光單元(light-emitting unit)2所發出的光線可以穿過這些層。這些層更可以包含相同或者不同的材料,其內更可以加入擴散粉,例如二氧化鈦、二氧化矽等,藉此改變光行進的方向、或勻化光線、或降低炫光。在其他實施例中,更可以在這些層內加入顏料改變發光元件1000的顏色,以達到不同的視覺效果。於一實施例中,於透光頂層80、82或載板12中加入一種與波長轉換層6內的波長轉換材料色澤相異的材料,以改變發光元件1000外顯的顏色,例如,在第二透光頂層82加入白色材料,以使得在發光元件(light-emitting element)1000未發光時,發光元件1000呈現白色的色澤。
波長轉換材料吸收發光單元2所發出的第一光線並轉換成峰值波長或主波長不同於第一光線的第二光線。波長轉換材料包含了量子點材料、黃綠 色螢光粉、紅色螢光粉或藍色螢光粉。黃綠色螢光粉包含了YAG、TAG,矽酸鹽,釩酸鹽,鹼土金屬硒化物,或金屬氮化物。紅色螢光粉包括氟化物(例如K2TiF6:Mn4+或K2SiF6:Mn4+)、矽酸鹽、釩酸鹽、鹼土金屬硫化物、金屬氮氧化物、或鎢酸鹽和鉬酸鹽的混合物。藍色螢光粉包括BaMgAl10O17:Eu2+。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光線與第二光線混成一白光,白光在CIE1931色度圖中具有一色點座標(x、y),其中,0.27≦x≦0.285;0.23≦y≦0.26。在一實施例中,白光具有一色溫介於2200~6500K(例如2200K、2400K、2700K、3000K、5700K、6500K)且在CIE1931色度圖中具有一色點座標(x、y)位於7階麥克亞當橢圓(MacAdam ellipse)內。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光線與第二光線混成一非白光(其中,第一光線可以幾乎全部或大多數被轉換成第二光線),例如紫光或者黃光。在一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的厚度介於100~350μm。當厚度低於100μm時,波長轉換層6的強度也許不足以作為發光元件1000的支撐件。若厚度大於350μm時,發光元件1000的整體厚度通常會太厚以無法應用在一密緻裝置(compact application),例如手錶、皮帶、衣服、眼鏡、或其他穿戴裝置等。
第二透光頂層82在遠離發光單元2的一側覆蓋有載板12,在一實施例中,載板12對於發光單元2發出的光線具有適當的透光性,例如至少60%從發光單元2所發出的光線會穿過載板12。載板12中也可以加入擴散粉以達到勻化光線(或改善光萃取效率)的效果。在一實施例中,如第1圖所示,載板12具有長方形或者近似的外型。但是,在其他實施例中,由剖面圖觀之,載板12可以具有梯形或倒梯形的外型。於另一實施例中,載板12遠離發光單元2的一側可以用模具成型(molding)、噴塗(spraying)或點膠(dispensing)等方式於其上施做一光學層,藉此影響光行進的方向,例如,將發光單元2射向載板12 的光線導引至發光元件1000側壁的方向,或者導引至導電層20、22的方向。此外,載板12可以具有平坦或非平坦的表面,不同型態的表面可以產生不同的光場分布,例如,粗糙的表面可以產生較為均勻的色溫或光強度分布。雖然在第1圖中,發光元件1000的側壁(包含由載板12向下經過透光頂層82、80、波長轉換層6與導電層20、22的表面)為一連續無凸起的平面。但是在其他實施例中,這個側壁也可以有凹凸起伏,例如,透光頂層80、82或者波長轉換層6相較於載板12與導電層20、22更為凸出或者凹陷。此外,發光元件1000的側壁也可以包含有單一種或數種的粗糙度分布。
參考第2圖,發光元件2000包含一個發光單元2、導電層20、22、透光底層40、42、一波長轉換層6、一透光頂層84與載板12。為了簡潔的因素,與發光元件1000中雷同或者類似的結構與特性就不再重複。在這個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包含第一波長轉換層60與第二波長轉換層62,這兩個層包含有不同的材料,例如第一波長轉換層60包含有第二波長轉換層62中沒有的波長轉換材料。波長轉換層6覆蓋發光單元2並向左右兩側延伸直到與其上方或下方結構大致齊平。第一波長轉換層60與第二波長轉換層62有一大致相同的輪廓。在本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為一薄片(sheet)可彎曲以貼合在其下方的結構之上,並具有一定的厚度(例如200um),與發光單元2的厚度(例如150um、170um等介於100-200um之間的厚度)接近,並比載板12的厚度(例如250um、300um、500um等介於200-600um之間的厚度)薄。在其他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的厚度也可以比載板12的厚度(例如110um、130um、170um等介於100-200um之間的厚度)厚。透光底層40、42除了覆蓋發光單元2的側壁與上表面之外,更可以配合波長轉換層6的可撓性(flexibility)調整厚度 與輪廓,藉此增加透光底層40、42與波長轉換層6之間的結合強度。透光頂層84、80、以及82,皆具有良好的光穿透率,例如,超過80%由發光單元2發出的光線都能穿過透光頂層。在一實施例中,透光頂層84與第二波長轉換層62包含有相同的材料,例如矽膠;但是透光頂層84與第二波長轉換層62具有至少一種不同的物理性質,例如透光頂層84的硬度大於第二波長轉換層62的硬度,或透光頂層84的折射率小於第二波長轉換層62的折射率。在第1~2圖中,波長轉換層6並未與發光單元2直接接觸,但是在其他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也可以與發光單元2的表面及/或轉角直接接觸。
第3A~3F圖與第3C’~3F’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製造流程示意圖。如第3A~3B圖所示,將複數個發光單元2排列於暫時載板14之上。此複數個發光單元2可以先預先經過篩選分類並具有相近光電特性(例如閥值電壓、功率、發光效率、色溫以及發光強度)。又或者,此複數個發光單元2是直接取用自晶圓上產出且尚未經過篩選分類的產品。在暫時載板14上依序覆蓋第一透光底層40與第二在某些區域可能不連續,例如,第二透光底層42不會覆蓋或僅覆蓋暫時載板14與發光單元2重疊的區域。由於第二透光底層42為軟性材料,因此覆蓋在暫時載板14上時會隨著發光單元2所在的位置而有上下起伏。
接著如第3C圖所示,利用噴塗或者印刷的方式覆蓋波長轉換層6到第二透光底層42之上,波長轉換層6可以包含有一種或多種波長轉換材料,多種波長轉換材料的顆粒大小可以相同或者相異,又或者落在同一個範圍內。除了波長轉換材料外,波長轉換層6的內部更可以包括散射材料的顆粒(未繪示於圖中),例如二氧化鈦。
接著如第3D圖所示,於波長轉換層6上覆蓋一第一透光頂層80,並提供一載板12與覆蓋在載板12一側的第二透光頂層82。其中,第一透光頂層80與第二透光頂層82可以包含同樣的材料,並且都對發光單元2所發出的光線具有良好的穿透率,例如超過80%由發光單元2發出的光線都能穿過透光頂層80、82。第二透光頂層82覆蓋在載板12之後,形成如第3E圖的結構。接著將第3E圖中的載板12與第二透光頂層82一起加熱,使得第二透光頂層82硬化。但是波長轉換層6上的第一透光頂層80並不經加熱硬化的步驟,使得後續將載板12透過第二透光頂層82連接到第一透光頂層80的時候,較第二透光頂層82為軟的第一透光頂層80可以分散結合時的應力(例如從載板12側向透光頂層80加壓的應力)。第一透光頂層80更可以填入第二透光頂層82表面凹陷的部分以提高第一透光頂層80與第二透光頂層82間的結合力。接著再移除暫時載板14(未繪示於圖中)並形成導電層(未繪示於圖中),經過切割步驟(未繪示於圖中),就可以形成如第3F圖所示的結構。雖然在第3F圖的結構中,一個發光元件1000僅包含一個載板12與一個發光單元2。然而,一個發光元件1000中也可以包含一個載板12底與複數個發光單元2,並且這些發光單元2可以發出同一色光、不同色光或者不可見光。
在上述3A~3F圖中的實施例,發光單元2可以透過發泡膠與暫時載板14相黏。暫時載板14可以是硬質材料,例如藍寶石或者玻璃。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使用用於磊晶成長的成長基板取代暫時載板14以進行前述的製造流程。第3D圖中,第一透光頂層80與第二透光頂層82可以透過噴塗、印刷或者點膠的方式分別形成在波長轉換層6與載板12之上。
第3C’~3F’圖中的實施例類似第3A~3F圖的實施例,為了簡潔的原因,與第3A~3F圖的實施例的製造步驟相似的3A~3B圖中的製造步驟就不再描述。如第3C’圖所示,覆蓋在發光單元2上的波長轉換層6包括了第一波長轉換層60與第二波長轉換層62。波長轉換層6是藉由貼合方式覆蓋在發光單元2之上,亦即,波長轉換層6與發光單元2透過透光底層42相結合。第一波長轉換層60與第二波長轉換層62是預先結合再一起以形成波長轉換層6,而第一波長轉換層60相對於第二波長轉換層62具有較多的波長轉換材料(例如螢光粉),例如波長轉換層6內的所有波長轉換材料的粒子總數的80%以上都在第一波長轉換層60內,例如以電子顯微鏡方式量測剖面圖下波長轉換顆粒的密度,以得到在特定的面積下(例如,100X100微米平方)波長轉換顆粒的總數目或總面積,再藉由比較第一波長轉換層60內與第二波長轉換層62內的顆數以得到上述的比例。因此,來自於發光單元2的光線會先激發第一波長轉換層60內的波長轉換材料並產生放射光線。放射光線及/或來自於發光單元2的光線會再進入第二波長轉換層62並產生又一種光線。波長轉換層6較佳地為軟性材質,因此沿著下方的發光單元2及/或透光底層40、42的輪廓緊密貼合。所以,波長轉換層6遠離發光單元2的表面通常不會是平整的表面。接著再如第3D’圖所示,於載板12的一側覆蓋一透光頂層84,透光頂層84更經過烘烤的步驟讓透光頂層84固化。接著如第3E’圖所示,將載板12及透光頂層84形成的疊層與波長轉換層6相結合。在另一實施例中,在與載板12及透光頂層84貼合之前,波長轉換層6上的全部或者部分區域可以覆蓋(例如,塗佈、噴塗)一黏著層(未繪示於圖上),例如矽膠,以增加與透光頂層84的接合強度。
接著移除暫時載板14並形成導電層20、22後,經過切割步驟以形成如第3F’圖所示的結構。同樣的,在第3F’圖的結構中,一個載板12也可以覆蓋有複數個發光單元2,發出同樣的色光、不同色光或者不可見光。
在3C’~3F’的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為一預先形成的雙層結構。以第3C’的結構為例,透光底層40、42與複數個發光單元2形成一大致圓滑且連續的弧形,這個連續的弧形的彎曲程度可以配合波長轉換層6可撓性(flexibility),以避免波長轉換層6過度彎曲而斷裂或者在透光底層40與波長轉換層6之間形成空隙使得光線被侷限其中而降低光萃取效率。波長轉換層6與透光底層40之間大致上緊密結合。波長轉換層6彎曲後的厚度可能會全面或局部產生變化,亦即厚度會全面變薄,或局部區域厚度減薄,或局部區域厚度減薄的程度大於他處。例如波長轉換層6與發光單元2重疊處的厚度會小於波長轉換層6沒有與發光單元2重疊處的厚度,其厚度差異可達波長轉換層6與發光單元2重疊處的最大厚度的10%。波長轉換層6位於發光單元2側壁的厚度小於波長轉換層6位於發光單元2正上方的厚度,其厚度差可達波長轉換層6於發光單元2正上方的最大厚度的10%。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透光底層40與波長轉換層6之間並未緊密接合,而存在有空隙。波長轉換層6中的第二波長轉換層62大致上不包含有波長轉換材料,而會與固化後的透光頂層84相接,由於第二波長轉換層62為一軟性材料,因此在相接的過程中可以當作承受較多的應力,當作應力釋放層使用而避免波長轉換層6受到載板12的壓迫而破損的情況。第二波長轉換層62更可以包括擴散材料,可以改變發光裝置的光場分布。
上述的製造流程中,第3B圖中的第二透光底層42以一連續的弧形輪廓覆蓋暫時載板14、第一透光底層40、及發光單元2。在別的實施例中, 第二透光底層42主要覆蓋發光單元2與第一透光底層40,而暫時載板14上並未設置發光單元2或第一透光底層40的區域由於製程上的瑕疵可能會形成一些不連續分布的第二透光結構層42。這些不連續分布的第二透光結構層42具有相近或不同的厚度。第二透光結構層42中也可能殘留一些氣泡。由於,第一透光底層40及/或第二透光底層42並未連續且完全地覆蓋整個暫時載板14的上表面。因此,在暫時載板14的上表面上,至少有一部分並未被發光單元2、第一透光底層40或者第二透光底層42所覆蓋,而被暴露出來。暫時載板14與發光單元2之間更可以形成一黏著層。藉由加熱或者加壓等方式,可以降低黏著層的黏性而分開暫時載板14與發光單元2。暫時載板14的材料可以是硬質材料,例如玻璃或者藍寶石,在分離暫時載板14與發光單元2後更可以將暫時載板14回收再利用。
前述實施例中,可以用3C~3F圖中的方式覆蓋螢光粉,或者是u依照3C’~3F’圖中的方式覆蓋預先製作好的片狀的波長轉換層6。若採用如3C~3F圖中覆蓋螢光粉的方式,其中螢光粉的比例與配方是透過經過幾次反覆調整後確定,而確定比例與配方的螢光粉再用來覆蓋到各個發光單元2之上。而使用第3C’~3F’圖中覆蓋預先製作的波長轉換層6的方式時,波長轉換層6的本身可以先進行光學檢測。例如先在整片未經過裁切的波長轉換層6上面選擇複數個量測點,接著在各個量測點底下設置光源,然後量測光源產生的光線經過波長轉換層6之後所形成的光線的色座標,就可以得到如第4A圖的結果。如第4A圖所示,各個量測點所量測到的色座標介相近的範圍內,色座標Cx介於0.408~0.42之間,而色座標Cy介於0.356~0.363之間。
除了從第4A圖中的色座標分布可以得知波長轉換層6的特性之外,波長轉換層6與發光單元2結合之後的整體光學特性也是評估波長轉換層6好壞的重要參數。參考第4B圖,X軸表示視角,0°對應於垂直於發光元件1000的方向,90°及-90°分別為平行於發光元件1000的上表面的兩個相對的方向。Y軸之△u’v’表示色座標上任一點與一基準點(u0’,v0’)的距離。換言之,△u’v’越大表示兩點在色座標上距離越遠,也就表示第一光線與第二光線混光的比例有較大的不同。其中,△u’v’=(△u’2+△v’2)1/2,u’及v’分別表示CIE1976表色系統下的色座標,△u’為u’-u0’,△v’為v’-v0’,基準值(u0’,v0’)定義為所有角度下色座標的平均值。△u’v’的變異越小表示於不同視角下的色彩分布之均勻度越好
第4B圖所顯示的是第2、3F’圖中發光元件1000分別於入射圖面的第一方向與平行圖面的第二方向進行量測的光學特性結果。在第一方向上所取得與角度0°的色座標差異△u’v’在+90°~-90°之間介於0~0.03之間,各角度量測後的平均值約略小於0.004;而在第二方向上所取得與角度0°的色座標差異△u’v’在+90°~-90°之間介於0~0.01之間,各角度量測後的平均值約略小於0.004。由這個結果可以得知,發光元件1000具有良好的光學特性,在第一方向上與第二方向上在+90°~-90°之間的色座標差異△u’v’大致相同(在第一方向上的0~0.03之間與在第二方向上的0~0.01之間),並且兩個方向上各角度量測後的平均值都小於0.01。
第5A~5D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第5A圖中的發光元件3000包含透光頂層80、82、波長轉換層6、透光底層40、42發光單元2以及保護層100、101。保護層100、101分別位於波長轉換層6的兩側,更同時與 波長轉換層6以及第二透光底層42直接接觸。在本實施例中,保護層100、101直接與透光頂層80相接觸。在其他實施例中,保護層100、101跟透光頂層80之間存在有部分的波長轉換層6。第5B圖中的發光元件4000中,保護層100、101分別位於波長轉換層6的兩側,更同時與波長轉換層6以及第二透光底層42直接接觸,其中保護層100、101並未直接接觸透光頂層84,而是從第二透光底層42向載板12延伸到波長轉換層62內。第5C圖中的發光元件5000中,保護層100、101是覆蓋第二透光底層42、波長轉換層60、62、透光頂層84與載板12的側壁。於一實施例中,保護層100、101覆蓋載板12的側壁。保護層100、101的上表面與載板12遠離發光單元2的上表面(也就是發光元件5000的出光面)齊平。在其他實施例中,保護層100、101的上表面並未齊平於上表面,而是介於載板12的上表面與下表面(與透光頂層84相接的面)之間。又或者保護層100、101的上表面更低於載板12的下表面,使得保護層100、101的上表面位於透光頂層84的上下表面之間。第5D圖中的發光元件6000類似第5B圖,但是發光元件6000不包含載板12,而絕緣層104、106位於第二透光底層42的側壁,並且連接到導電層20、22,而保護層100、101則是覆蓋波長轉換層60、62的側壁。保護層100與絕緣層104相接的界面以及保護層101與絕緣層106相接的界面可以等高或者不等高。並且這些界面可以具有平滑或者粗糙的接合面。絕緣層104與導電層20的界面、以及絕緣層106與導電層22的界面也可以具有平滑或者粗糙的接合面
上述實施例中保護層100、101可以防止水氣、氧氣或者顆粒在製造過程中進入波長轉換層6以及第二透光底層42,可以提升發光元件3000的可靠度。保護層100、101與絕緣層104、106可以是透光的材料,例如,至少 50%以上由發光單元2發出的光線可以穿過。保護層100、101與絕緣層104、106也可以是反射性的材料,可以反射光線。例如,發光單元2於所發出光線中大於70%的比例都往垂直發光單元2的上表面的方向。保護層100、101的寬度可以不一致,可以由導電層20、22往載板12的方向變窄,也可以是往載板12的方向變寬。保護層100、101的側邊、上表面以及下表面(靠近導電層20、22的表面)可以是平滑,或者粗糙的表面。
參考第6A圖,發光元件7000包含一個發光單元2、導電層20、22、絕緣層104、106、108、第一透光底層40、第二透光底層42、第一波長轉換層60、第二波長轉換層62、透光頂層84與載板12。發光單元2的一側與導電層20、22相連接,並透過導電層20、22與外部電性連接。絕緣層104、106分別位於發光單元2的兩側,而絕緣層108則位於發光單元2的下方並隔絕導電層20、22。絕緣層104、106、108更可以選擇性地具有反射的功能,可以將發光單元2所發出的光線的至少一部份反射至載板12的方向。第一波長轉換層60、第二波長轉換層62與透光頂層84的側壁形成一弧狀曲線剖面,而不與載板12的側壁齊平(在三維度上是共平面)。
參考第6B圖,載板12與第一波長轉換層60之間,(由第一波長轉換層60往載板12的方向)依序堆疊著第二波長轉換層62與透光頂層84。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波長轉換層62與透光頂層84的材料可以相同,但是仍存在介面608。參考第6C圖,在絕緣層106與第一波長轉換層60之間存在第一透光底層40與第二透光底層42,並在這兩個底層之間存在有介面402。
第7A圖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發光元件7000的剖面示意圖(沿第7R圖中x-x’線之剖面)。發光元件7000包含發光單元2、絕緣層104 (參考第7B圖)的第一部分1040與第二部分1042、波長轉換層6與濾光層16。發光單元2的側表面204、206與第一部分1040、第二部分1042相接。覆蓋在發光單元2的上表面202的波長轉換層6覆蓋第一部分1040與第二部分1042的部分上表面。發光單元2的下方設置有電極(圖未示)用於與外部電路電性連接。波長轉換層6的下表面與發光單元2相接,波長轉換層6的上表面與側面則被濾光層16所覆蓋,其中濾光層16的邊緣下方更與第一部分1040、第二部分1042相接。在一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與發光單元2、第一部分1040、第二部分1042直接接觸,並且第一部分1040、第二部分1042的上表面與發光單元2的上表面202大致共平面(例如,高度差小於發光單元2總高度的5%)。在另一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下方可以設置一黏結層(圖未示),用以強化波長轉換層6與發光單元2、第一部分1040及第二部分1042間的接著強度。絕緣層104(第一部分1040、第二部分1042)可以反射及/或散射來自側表面204、206的光線,並將其導向上表面202的方向。絕緣層104(第一部分1040、第二部分1042)也可以反射及/或散射來自波長轉換層6的光線,將其導引向上。
波長轉換層6包含基材與波長轉換材料,波長轉換材料的材料可以是螢光粉或者量子點材料。螢光粉係例如YAG、TAG,矽酸鹽,釩酸鹽,鹼土金屬硒化物、金屬氮化物、氟化物、矽酸鹽、釩酸鹽、鹼土金屬硫化物、金屬氮氧化物、鎢酸鹽和鉬酸鹽的混合物。量子點材料係例如硒化物、硫化物、磷化物或碲化物。基材的材料則可以是樹脂。樹脂係例如環氧樹脂(epoxy resin)、矽樹脂(silicone resin)、或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樹脂。在一實施例中,發光單元2發出的光線(例如藍光或者紫外光)被波長轉換層6內的波長轉換材料(例如綠色量 子點材料、紅色量子點材料、藍色量子點材料、黃綠色螢光粉、紅色螢光粉或藍色螢光粉)轉換以產生紅、綠、藍三種顏色。濾光層16用於阻擋或過濾發光單元2發出但未被波長轉換層6吸收的光線。例如,發光單元2係發出的UVA、UVB、UVC、或藍色光僅有一部份被波長轉換層6吸收後並產生出紅光,其餘未被吸收的光線便可以藉由濾光層16加以阻擋或吸收。濾光層16包含吸收劑,例如包含可以吸收藍光的黃色顏料或者可以吸收紫外光的苯並三唑(Benzotriazole)。
量子點材料與螢光粉材料之間的一個差異在於,在相同的激發波長之下,量子點材料被激發出的光線相較於螢光粉材料所發出的光線具有較窄的半高寬。具有較窄半高寬之光線可以有較高的比例通過彩色濾光片,可以減少被濾除掉的光線比例,提高光線的利用率。此外,量子點材料所發出的光通常有較窄的波長分布。因此,當其作為LCD顯示器或LCD電視螢幕的光源(紅光、綠光、及/或藍光)時可以提高單一種顏色的出光量以及色純度,也可提供更廣的色域(high color gamut)。
量子點材料可以由核心(core)與外殼(shell)所組成。核心與外殼可以分別由不同的半導體材料組成,其中外殼的材料相較於核心的材料具有較高的能量障壁,可以減少核心的材料在反覆放出光線的過程中逸散過多的電子,藉此可以減少量子點材料的亮度衰減。具體而言,核心與外殼的組成可以是(核心/外殼)硒化鎘/硫化鋅、磷化銦/硫化鋅、硒化鉛/硫化鉛、硒化鎘/硫化鎘、碲化鎘/硫化鎘或硒化鎘/硫化鋅。
第7B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7000的上視圖,濾光層16依序覆蓋整個波長轉換層6、位於波長轉換層6之下的整個發光單元2、以 及絕緣層1040,其中,絕緣層1040環繞著發光單元2,並且部分的絕緣層1040直接位於波長轉換層6之下。
第7C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7002的剖面示意圖。第7C圖中的發光元件7002包含發光單元2、絕緣層104的第一部分1040與第二部分1042、與波長轉換層6。發光元件7002中與發光元件7000具有相同標號的元件在此不另贅述。在發光元件7002中,發光單元2包含一上表面202及多個側面204、206,且波長轉換層6覆蓋發光單元2之上表面202、第一部分1040與第二部分1042的上表面。如圖所示,波長轉換層6與絕緣層104的最外側表面大致共平面。更具體而言,在發光元件7002中,波長轉換層6與第一部分1040的最外側表面(遠離發光單元2的側表面)大致共平面,並且波長轉換層6也跟第二部分1042的最外側表面(遠離發光單元2的側表面)大致共平面。
第7D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7004的剖面示意圖。第7D圖中的發光元件7004包含發光單元2、絕緣層104的第一部分1040與第二部分1042、波長轉換層6與濾光層16。發光元件7004中與發光元件7000具有相同標號的元件在此不再贅述。如第7D圖所示,波長轉換層6與濾光層16同樣地延伸到絕緣層104兩最外側表面,也就是說濾光層16、波長轉換層6、與發光元件7004的最外側表面(其中,波長轉換層6的最外側表面標示為70040、70042)大致共平面。
相較於發光元件7000,波長轉換層6的側表面並未被濾光層16所覆蓋,因此由發光元件7004中由發光單元2發出的光線有較多的部分並未被濾光層16阻擋。舉例來說,發光單元2發出一峰值波長或主波長介於450~490nm的藍光,而波長轉換層6吸收發光單元2的藍光以發出峰值波長或主波長介於 610~650nm的紅光。靠近波長轉換層6外側可能會見到微弱的藍光,這個藍光通常來自於未被波長轉換層6完全轉換也未未被濾光層16濾除的發光單元2發出的光線。在另一實施例中,也可以在側表面70040、70042上覆蓋遮光層(未顯示)以阻擋或者吸收未被波長轉換層6完全轉換的光線,遮光層可以覆蓋絕緣層104、波長轉換層6及濾光層16三者之側表面、或者可以僅覆蓋波長轉換層6及濾光層16之側表面、或者可以僅覆蓋波長轉換層6之側表面。換言之,遮光層的高度可以小於或等於單一層之厚度、或等同於發光元件7004之厚度。
第7E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7006的剖面示意圖。發光元件7006包含發光單元2、絕緣層104、波長轉換層6以及導電層20、22。在一實施例中,發光單元2包含一承載基板201以及一發光層203。導電層20、22分別與發光單元2中的發光層203電性連結。此外,發光單元2包含一上表面202、一下表面208及多個側面204、206(發光單元2之上視圖若為多邊形,將至少具有三個面,但圖中僅顯示兩個面),側面204、206位於頂面202及底面208之間。發光元件7006與發光元件7000具有相同標號的元件在此不另贅述。在發光元件7006中,波長轉換層6覆蓋發光單元2之上表面202。在一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與發光單元2之寬度大致相同。具體而言,波長轉換層6之側壁604與發光單元2之側表面204大致共平面,以及波長轉換層6之側壁606與發光單元2之側表面206大致共平面。在又一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之寬度大於發光單元2之寬度。例如,波長轉換層6之寬度比發光單元2之寬度大了1微米(μm)至50微米。絕緣層104包含第一部分1040與第二部分1042。如圖所示,第一部分1040由發光單元2的側表面204旁,向上延伸至波長轉換層6之側壁604旁。相似地,第二部分1042由發光單元2的側表面206旁,向上延伸至波長轉換 層6之側壁606旁。第一部分1040與第二部分1042之高度可以近似、相等、或不同。當絕緣層104具有均勻的厚度時,第一部分1040與第二部分1042之高度會近似或相等;當絕緣層104具有不均勻的厚度(例如,漸變或凹凸)時,第一部分1040與第二部分1042之高度可能不同或相同。在一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之頂表面602、第一部分1040、及第二部分1042的上表面共平面。在一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之厚度在2微米(μm)至300微米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包含量子點材料,且量子點材料分散於基質中。在一實施例中,量子點材料相對於波長轉換層6之重量百分比在2%至30%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發光單元2為發出峰值小於425nm波長的光,波長轉換層6在吸收發光單元2之光後轉換為不小於425nm波長(主波長或峰值波長)之光,例如:主波長或峰值波長介於440nm至470nm之間的藍光、主波長或峰值波長介於500nm至550nm之間的綠光、或主波長或峰值波長介於600nm至670nm之間的紅光。絕緣層104則可反射發光單元2及/或波長轉換層6發出的光。此外,絕緣層104對發光單元2發出之光的吸收率大於對波長轉換層6發出之光的吸收率。如此,可吸收部分發光單元2所發出之光,以避免發光單元2的光線從發光元件7006的側向或正向直接射出(未被波長轉換層6轉換)。於一實施例中,未被波長轉換層6轉換之發光單元2所發出光之強度相對於波長轉換層6發出之光強度小於10%。於一實施例中,絕緣層104中包含樹脂以及分散於樹脂內的氧化鈦(titanium oxide),氧化鈦對短波長的光線之吸收率大於長波長的光線之吸收率,特別是對小於425nm波長光之吸收率明顯增加。於一實施例中,氧化鈦相對於絕緣層104的重量百分比不小於60%,於另一實施例中,氧 化鈦相對於絕緣層104的重量百分比在20%至60%之間。於一實施例中,絕緣層104之厚度T在10微米(μm)至50微米之間。
第7F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7008的剖面示意圖。發光元件7006包含發光單元2、防滲層102、絕緣層104、波長轉換層6以及導電層20、22。發光單元2包含一承載基板201以及一發光層203。發光元件7008與發光單元7006具有相同標號的元件在此不另贅述。於一實施例中,防滲層102覆蓋波長轉換層6之頂表面602及側壁604、606。如第7F圖所示,,防滲層102包含第一部分1020、第二部分1022及第三部分1024。第一部分1020覆蓋波長轉換層6之頂表面602以及側壁604、606。第二部分1022及第三部分1024分別沿著側壁604、606向下延伸並於越過發光單元2後(也可以在越過發光單元2之前)朝左右兩側彎折並穿過絕緣層104。於另一實施例中,防滲層102也可僅覆蓋波長轉換層6之頂表面602(圖未示)或是覆蓋波長轉換層6之頂表面602以及絕緣層104之側壁之外側壁(圖未示)。防滲層102可以避免環境中的濕氣及氧氣劣化波長轉換層6中的量子點材或螢光粉材料。於一實施例中,防滲層102之厚度在1微米(μm)至150微米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防滲層102包含一層或多層的氧化物、氮化物、高分子或其組合,例如:氧化矽、氧化鋁、氮化矽或聚對二甲苯(Parylene),可阻隔外界的溼氣及氧氣。在另一實施例中,防滲層102還包含一承載基板(圖未示)用以支撐氧化層。
第7G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元件7010的剖面示意圖。發光元件7010包含多個發光單元2a、2b、2c,絕緣層104、多個波長轉換層64、66、導電層20a、22a、20b、22b、20c、22c、透明覆蓋層32、以及透光層86。 於一實施例中,發光元件7010中包含三個發光單元2a、2b、2c,e各個發光單元2a、2b、2c皆被絕緣層104環繞。於一實施例中,三個發光單元2a、2b、2c排成一列(由上視圖觀之),但並不以此為限,亦可以排列成三角形、圓形、L型等形狀(由上視圖觀之)。發光單元2a、2b、2c的排列順序也可彼此交換,例如:2b、2a、2c或2a、2c、2b。此外,如第7G圖所示,絕緣層104包含第一部分1040、第二部分1042、第三部分1044及第四部分1046。第一部分1040位於發光單元2a的左側邊,第二部分1042位於發光單元2a及發光單元2b之間,第三部分1044位於發光單元2b及發光單元2c之間,第四部分1046位於發光單元2c的右側邊。於一實施例中,發光單元2a與發光單元2b、2c所發出波長之峰值不同。例如,發光單元2a發出的波長之峰值大於發光單元2b、2c發出波長之峰值。或者,發光單元2a發出的波長之峰值在440nm至470nm之間,而發光單元2b、2c發出波長之峰值在390nm至420nm(或位於UVA波段內)之間。於另一實施例中,發光單元2a發出的波長之峰值大於發光單元2b、2c發出波長之峰值且發光單元2b與發光單元2c的波長之峰值也不相同。於另一實施例中,發光單元2a與發光單元2b、2c所發出波長之峰值皆相同,例如:波長之峰值皆在440nm至470nm、或390nm至420nm(或位於UVA波段內)。
於一實施例中,透明覆蓋層32覆蓋發光單元2a,波長轉換層64覆蓋發光單元2b,以及波長轉換層66覆蓋發光單元2c。發光單元2a發出之光可透過透明覆蓋層32可以直接向外射出、或被絕緣層104反射後再從透明覆蓋層32射出。填入發光單元2a與絕緣層104之間的透明覆蓋層32可以有助於讓更多來自發光單元2a的光線自發光單元2a的側邊射出,進而提高發光單元2a的光萃取效率(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發光單元2b上被覆蓋波長轉換層64, 發光單元2c上被覆蓋波長轉換層66。波長轉換層64、66分別將發光單元2b、2c發出之光轉換成另一波長之光。於一實施例中,發光單元2a發出波長之峰值在440nm至470nm之間,發光單元2b及2c與發光單元2a發出波長之峰值可相同或接近。波長轉換層64及66發出波長之峰值則分別在500nm至550nm之間的綠光以及介於600nm至670nm之間的紅光。於另一實施例中,發光單元2a發出波長之峰值在440nm至470nm之間,發光單元2b及2c則在390nm至420nm(或位於UVA波段內)之間。波長轉換層64及66發出波長之峰值則分別在500nm至550nm之間的綠光以及介於600nm至670nm之間的紅光。
於另一實施例中,覆蓋發光單元2a是短波波長轉換層(圖未示,相較於波長轉換層64及66發出之波長)。發光單元2a、2b、及2c發出波長之峰值皆介於390nm至420nm(或位於UVA波段內)之間,短波波長轉換層發出的波長之峰值在440nm至470nm之間。波長轉換層64發出峰值位於500nm至550nm之間的綠光。波長轉換層66發出峰值位於600nm至670nm之間的紅光。
於一實施例中,發光元件7010之透光層86覆蓋絕緣層104、透明覆蓋層32、波長轉換層64以及波長轉換層66。透光層86可避免環境中的濕氣及氧氣影響波長轉換層64、66中的量子點材或螢光粉材料。此外,透光層86可被發光單元2a、2b、及2c所發出的光線所穿透。在一實施中,透光層86對發光元件7010發發出光線的穿透度大於50%。透光層86之材料可以是環氧樹脂。
第8A圖是第7A圖中發光元件7000的光學特性圖,第8B圖是第7C圖中發光元件7002的光學特性圖。根據一實施例,第8A及第8B圖係於以下條件下獲得,發光元件7000及發光元件7002之長度約為1.4毫米(mm),寬度約為0.9毫米(mm)。此外,發光元件7000及發光元件7002內的發光單元2之長度皆 約為0.3毫米,寬度約為0.15毫米。發光元件7000及發光元件7002內的波長轉換層6之厚度約為0.2毫米,且波長轉換層6包含可發紅光之量子點材料,量子點材料相對於波長轉換層6之重量百分比約5%。再者,發光元件7000中的濾光層16之厚度約為0.125毫米。如第8A圖所示,波長範圍大致介於425nm與525nm之間,峰值波長約為450nm,其峰值(spectral flux)強度大致為2.5μW/nm。如第8B圖所示,波長範圍大致介於400nm與490nm之間,峰值波長約為455nm,其峰值強度大致為18μW/nm。從第8A圖與第8B圖中可以得知,發光元件7000所發出的大部分的藍光都被濾光層16阻擋,光譜中波長450nm~490nm的部分強度大幅下降,而峰值強度也從18μW/nm降到2.5μW/nm(相較於發光元件7002所發出的光線)。除此之外,在CIE1931色度座標圖上這兩個發光元件也位在可以明顯區別的位置。發光元件7000所發出的光線因為藍光的成分較少,座標點會落在發光元件7002所發出的光線所在位置的右上方。此外,濾光層16也可以選擇適於吸收波長轉換層6產生之光線、或可以同時吸收發光單元2與波長轉換層6產生之光線。而第8C~8D圖例示三種濾光層16的光學特性圖。參考第8C圖,濾光層16的穿透率對於波長470nm以下的光幾乎為0%,而對於波長480nm以上的光就有至少80%的穿透率。若搭配具有第8C圖特性之濾光層16,發光元件(light-emitting element)7000所發出的光線中波長範圍介於450~470nm的部分就會被阻擋或者吸收。參考第8D圖,曲線L1代表濾光層16的穿透率對於波長420nm以下的光幾乎為0%,但對於波長440nm以上的光就有至少80%的穿透率。若搭配具有第8D圖中L1曲線特性之濾光層16,發光元件(light-emitting element)7000所發出的光線中波長範圍介於200~400nm的部分就會被阻擋或者吸收。曲線L2代表濾光層16的穿透率對於波長450nm以下的光幾乎為0%,但對 於波長470nm以上的光就有至少80%的穿透率。若搭配具有第8D圖中L2曲線特性之濾光層16,發光元件(light-emitting element)7000所發出的光線中450nm以下的部分就會被阻擋或者吸收。
第9A~9F圖為第7A圖中發光元件7000之製造流程圖。如第9A圖所示,將多個發光單元2利用黏著等方式設置於暫時載板140之上,並以一定間隔設置這些發光單元。其中,暫時載板140上可以選擇性地設置一黏著層142,例如一離型膜(thermal release tape),加熱後就失去黏性,也有助於後續分離發光單元2與暫時載板140。接著如第9B圖所示,於暫時載板140上設置絕緣層104。絕緣層104的高度大致與發光單元2的厚度相同,也就是絕緣層104的上表面與發光單元2的上表面大致共平面。在一實施例中,先覆蓋一絕緣層材料於多個發光單元2的表面,再移除部分的絕緣層材料以形成絕緣層104。絕緣層104的高度可以透過機械式的磨平、濕式去膠法或兩者的組合,讓絕緣層的上表面與發光單元的上表面大致共平面。濕式去膠法包含了水刀去膠法(Water Jet Deflash)或濕式噴砂去膠法(Wet Blasting Deflash)。水刀去膠法的原理是利用噴嘴將液體,例如水,噴出後利用噴出後壓力將絕緣層材料移除。濕式噴砂去膠法則在液體中添加特定的粒子,同時以液體的壓力以及粒子碰撞絕緣層材料的表面來移除絕緣層材料。參考第9C與9D圖,覆蓋波長轉換層6於絕緣層104以及多個發光單元2之上後,再移除部分波長轉換層6,使得每個覆蓋著發光單元2的波長轉換層6的寬度大於發光單元2的寬度。更具體而言,移除部分波長轉換層6之後,發光單元2的寬度T1略小於相對應的波長轉換層6的寬度T2。於一實施例中,一黏著層(圖未示)可選擇性地設置於發光單元2及/或絕緣層104之上,藉此將波長轉換層6貼合至發光單元2及/或絕緣層104之上。接著再覆蓋濾 光層16於波長轉換層6的上表面與側表面。濾光層16也可以與絕緣層104直接接觸,如第9E圖所示。其中,絕緣層104與濾光層16的最外側面大致共平面,但是都不會超過暫時載板140的最外側面。參考第9F圖,移除發光單元2之間部分的濾光層16、波長轉換層6以及絕緣層104(包括第一部分1040及第二部分1042)以露出暫時基板140的表面。移除暫時載板140之後就能形成多個發光元件7000,如第9F圖所示。此外,濾光層16的最大寬度T3與絕緣層104的最大寬度T4相同或近似(例如,寬度差異小於T3或T4的5%),但是濾光層16的的最大寬度T3大於波長轉換層6的的最大寬度T5。
第9A~9C、9G~9H圖為第7D圖中發光元件之製造流程圖。第9A~9C圖中的步驟已如前述,在此省略述。參考第9G圖,完成絕緣層104的設置之後,再依序覆蓋波長轉換層6與濾光層16。其中,波長轉換層6與濾光層16的寬度大致相同,並且也都並未超出暫時載板140的邊緣。參考第9H圖,移除發光單元2之間部分的濾光層16、波長轉換層6以及絕緣層104以露出暫時基板140的表面。移除暫時載板140後就形成多個發光元件7004,如第9I圖所示。此外,濾光層16最大寬度T6與波長轉換層6的最大寬度T5相同或近似(例如,寬度差異小於T5的5%)。
上述流程中,波長轉換層6與濾光層16可以是一薄膜,並選擇性地利用黏著層(圖未示)貼附於發光單元2之上。波長轉換層6與濾光層16也可以是膠狀物質,得以利用塗佈或者噴塗等方式設置於發光單元2之上。其中的黏著層可以是熱固化樹脂,熱固化樹脂可為環氧樹脂或矽樹脂。其中,矽樹脂的組成可根據所需的物理性質或光學性質的需求做調整,例如有脂肪族的矽樹脂,例如甲基矽氧烷化合物,具有較大的延展性,可以承受應力;又或者是矽 樹脂包含有芳香族,例如苯基矽氧烷化合物,由於芳香族的矽樹脂相對於脂肪族的矽樹脂具有較大的折射率,藉由減少黏著層與發光單元2的折射率差,因此可以提高光萃取效率。於一實施例中,發光單元2在可見光波長下之折射率約為1.75至2.60,芳香族的矽樹脂在可見光波長下之折射率約為1.45至1.60。絕緣層104除了絕緣功能之外,也可以用以反射發光單元2的光線,導引大部分的光線穿過波長轉換層6。更具體而言,絕緣層104包含一基質與多個散布在基質中的反射粒子(未繪示於圖中),基質為具有矽基底的材料(silicone-based material)或者是具有環氧樹脂基底的材料(epoxy-based material),並具有介於1.4~1.6或者1.5~1.6之間的折射率(n)。反射粒子包括二氧化鈦、二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鋅,或二氧化鋯。在一實施例中,當發光單元發射的光線撞擊到反射絕緣層時,光線會被反射並且至少部分反射為漫反射(diffuse reflection)。絕緣層104可以具有0.5~1000Pa.s的黏度(例如0.5、1、2、10、30、100、500、1000)且完全固化後具有一介於40~90之間的硬度(shore D)。或者,絕緣層104具有100~1000Pa.s的黏度(例如100、300、500、1000、5000、10000)且完全固化後具有一介於30~60之間的硬度(shore D)。
第10A~10F圖為第7E圖中發光元件7006之製造流程圖。第10A圖、第10B圖及第10C圖的詳細說明可以參考第9A圖、第9B圖及第9C圖相關段落。其中,絕緣層104’為絕緣層104的一部分(參考第10F圖)。
參考第10D圖,分離波長轉換層6’以形成多個波長轉換層6,並使得覆蓋發光單元2的波長轉換層6的寬度大致等於發光單元2的寬度(至少發光單元2與波長轉換層6兩者彼此相接處的寬度要大致相同)。分離的方式包含以切割工具31切割波長轉換層6’。為使切割工具31完全切穿波長轉換層6’,割 工具31通常會觸碰到絕緣層104’並移除絕緣層104’的一部分。切割工具31通常具有弧形的尖端,因此會在發光單元2之間的絕緣層104’上形成凹陷結構。參考第10E圖,覆蓋絕緣層104”以及絕緣層材料104'''於絕緣層104’以及多個波長轉換層6之上。再移除絕緣層材料104'''以暴露出波長轉換層6之上表面。移除絕緣層材料104'''之方式可採用與第9B圖或第10B圖中相同或類似的方法。於一實施例中,移除絕緣層材料104'''之後,可同時固化絕緣層104’以及絕緣層104”。於一實施例中,絕緣層104’以及絕緣層104”兩者係由相同或相似的材料所構成,因此固化後兩者之間的界面可能不存在。參考第10F圖,分離絕緣層104’以及絕緣層104”成為絕緣層104,並藉此形成數個彼此分離發光元件7006(惟此時之發光元件7006仍固定於著層142及載板140之上)。分離絕緣層104’以及絕緣層104”的方式包含以切割工具31於絕緣層104’以及絕緣層104”上形成切割道。
第10A~10D圖以及第10G~10H圖為第7F圖中發光元件7008之製造流程圖。參考第10G圖,於第10D圖之步驟完成後,將防滲層102’覆蓋於波長轉換層6以及絕緣層104’之表面。防滲層102’的形成方式可以用貼合一防滲膜或以濺鍍方式形成此防滲層102’。參考第10H圖,分離絕緣層104’、絕緣層104”以及防滲層102’成為絕緣層104及防滲層102,並藉此形成多個彼此分離之發光元件7008。分離的方式包含以切割工具31於絕緣層104’、絕緣層104”以及防滲層102’上形成切割道。
於另一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係採用微影方式形成。若採用微影製程,第10C圖的步驟之後是跟隨第10I圖之步驟,而非第10D圖之步驟。為適用微影製程,波長轉換層6’包含一感光性樹脂可以經由曝光顯影製程被圖案 化。第10I圖之步驟後,如前所述,依不同發光元件之結構分別進行第10E~10F圖之步驟或第10G~10H圖之步驟。
於另一實施例中,防滲層102亦可在第10F圖之步驟後形成。參考第10J圖,防滲層102’覆蓋在波長轉換層6以及絕緣層104之表面。參考第10K圖,分離防滲層102’成為防滲層102,並形成多個獨立的發光元件。
第11A~11E圖為第7G圖中發光元件7010之製造流程圖。如第9A圖所示,將多個發光單元2a、2b、2c利用黏著等方式設置於暫時載板140之上。詳細的製作方式可參考第9A圖及相應段落之說明。其中,發光單元2a、2b、2c可以發出具有相同波長的光線(例如,發光單元2a、2b、2c皆發出藍光或紫外光)、或具有完全不同波長的光線(例如,發光單元2a、2b、2c分別發出藍光、綠光、紅光)、或具有部分相同波長的光線(例如,發光單元2a發光藍光、發光單元2b與2c發出紫外光),可以參考第7G圖及相應段落的描述。
參考第11B圖,透明覆蓋層32’被覆蓋於發光單元2a上,第一波長轉換層64’被覆蓋於發光單元2b上,第二波長轉換層66’被覆蓋於發光單元2c上。於一實施例中,透明覆蓋層32’是藉由將膠體形態之透明覆蓋層32’材料,透過點膠方式形成在相應的發光單元2a上,再進行固化以形成透明覆蓋層32’。第一波長轉換層64以及第二波長轉換層66亦可採用與形成透明覆蓋層32’相同或近似的方式,但覆蓋於發光單元2b、2c上的材料換成第一波長轉換層64之材料以及第二波長轉換層66之材料。於另一實施例中,透明覆蓋層32’、第一波長轉換層64’以及第二波長轉換層66’可被整合於一預形成之單一膜片上,此膜片中包含已經依照發光單元2a、2b、2c的配置方式適當排列的透明覆蓋層32’、第一波長轉換層64’以及第二波長轉換層66’。將此膜片貼到發光單元 2a、2b、2c以及黏著層142之上並加以固化,即可以一次性地覆蓋透明覆蓋層32’、第一波長轉換層64’以及第二波長轉換層66’於發光單元2a、2b、2c’上。此膜片除透明覆蓋層32’、第一波長轉換層64’以及第二波長轉換層66’外,尚可包含環繞透明覆蓋層32’、第一波長轉換層64’以及第二波長轉換層66’的其他種類材料,例如黑色、白色或其他不透明材料,如:黑色顏料、白色顏料。
參考第11C圖,分離透明覆蓋層32’、第一波長轉換層64’以及第二波長轉換層66’成為透明覆蓋層32、第一波長轉換層64以及第二波長轉換層66,並形成切割道。參考第11D圖,形成絕緣層104於透明覆蓋層32、第一波長轉換層64以及第二波長轉換層66之間。形成絕緣層104之方式可參考第10B圖及相應段落的描述,絕緣層104及絕緣層104’覆蓋於發光單元2上後再移除絕緣層104’。參考第11E圖,透光層86被覆蓋於透明覆蓋層32、第一波長轉換層66、第二波長轉換層66以及絕緣層104之表面後以形成發光元件7010(此時,發光元件7010仍固定於暫時載板1405之上)。
第12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示意圖。參考第12A圖,發光裝置12001包含發光元件7002、防滲層102、吸光層105、透光層86以及濾光層16。發光元件7002被透光層86所覆蓋。具體而言,發光元件7002的上表面與側表面都跟透光層86直接連接,並且發光元件7002發出的光線的大部分(例如大於80%)可以穿過透光層86而不會被吸收。透光層86遠離發光元件7002的側面則是被吸光層105覆蓋。如圖所示,透光層86的左右兩側分別與吸光層105的第一部分1050與第二部分1052相連(於第12A圖中,第一部分1050與第二部分1052為彼此分離的兩個部分。但是,在上視圖(未繪製)中,第一部分1050與第二部分1052可能為一個單一結構的兩個部分、或實質上分離的兩個 構件)。吸光層105可以吸收從發光元件7002發出的光線(包括發光單元2發出的光線),因此減少發光裝置12001朝側向發出的光線,增加發光裝置12001朝上射出的光線(準直光)。防滲層102覆蓋在發光元件7002的上方,具體而言,防滲層102設置於吸光層105以及透光層86的上方,並與吸光層105以及透光層86的最上表面直接接觸。濾光層16設置於防滲層102之上以遮擋特定顏色的色光,例如藍光、紫外光、紅光,以濾除不被需要、或有損於人體或其他結構的光線,更詳細的說明請參閱後續相關段落。此外,濾光層16與防滲層102的最大寬度大致相同(於側視圖或上視圖中),濾光層16與防滲層102的最外側面與吸光層105的最外側面因此大體上共平面。
第12B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示意圖。參考第12B圖,發光裝置12002包含發光元件7004a、發光元件7004b、發光單元2a/2b/2c、吸光層105、透光層86以及濾光層16。發光裝置12002的細節可以參考前述發光裝置12001相關段落之描述。其中,發光元件7004a與發光元件7004b可以發出不同的色光。更具體而言,發光裝置12002可以作為一顯示裝置(例如監視器、電視、廣告看板)的一像素(pixel)使用,其中,發光單元2a可以發出藍光,而發光元件7004a、7004b則分別發出紅光與綠光。更進一步來說,發光元件7004a包含發光單元2b與波長轉換層64,而發光元件7004b則包含發光單元2c與波長轉換層66,其中波長轉換層64與波長轉換層66在分別吸收發光單元2b/2c發出的藍光之後會發出不同的色光。在一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層64可以被藍光激發而產收紅光,而波長轉換層66可以被藍光激發而產生綠光。在另一實施例中,發光元件7004a、7004b內的發光單元2b/2c發出的是不可見光,而波長轉換層64與波長轉換層66則包含有可吸收不可見光並分別發出紅光與綠光的螢光粉 粒子或量子點材料。若發光裝置12002是作為像素使用,相鄰像素發出的光線可能會互相干擾。舉例來說,當一個像素發出藍光時,緊鄰著該像素的其他像素所發出的光線顏色可能混入了藍光。於一實施例中,發光裝置12002中設置了吸光層105以吸收射向相鄰像素的光線。更具體而言,吸光層105設置於發光裝置12002四周(於第12B圖中,僅例示吸光層105設置於發光裝置12002的兩側)以吸收朝側向射出出之光線,進而減少或是避免了相鄰間像素彼此干擾的情況。發光裝置12001也可以作為次像素(sub-pixel)使用,一個像素中可以包含三或多個次像素。如第12A圖所示,發光裝置12001中的吸光層105可以吸收發光裝置12001側向所發出的光線可以減少或避免相鄰的發光裝置12001間的串擾(crosstalk)的問題。
第13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裝置13001示意圖。參考第13A圖,發光裝置13001包含發光元件7006a、發光元件7006b、發光單元2a/2b/2c、防滲層102、吸光層105以及透光層86。發光裝置13001的細節可以參考前述發光裝置12002相關段落之描述。其中,防滲層102覆蓋透光層86以及吸光層105之上表面。於第13A圖中,發光元件7006a以及發光元件7006b的結構係如第7E圖中所示之結構。由於發光元件7006a以及發光元件7006b中絕緣層104a/104b的結構圍繞波長轉換層64、66的側壁,因此可以避免波長轉換層64被來自發光單元2a或發光元件7006b所發出的光線所激發、以及可以避免波長轉換層66被來自發光單元2a或發光元件7006a所發出的光線所激發。藉由以上設計,可以確保發光元件發出較為純粹的色光。再者,絕緣層也可吸收發光單元2b以及2c未被完全轉換的光線,因此,可改善發光單元2b以及2c漏光的問題。
第13B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裝置13002之示意圖。參考第13B圖,與發光裝置13001相較,發光裝置13002於防滲層102之上更覆蓋有濾光層16。如此發光單元2b以及2c發出的光線可以被濾光層16所阻隔或吸收進而避免或減少洩漏到發光裝置13002之外。例如,當發光單元2b以及2c發出紫外光時,濾光層16可以將未被轉換之紫外光濾除以避免其傷害其他構件或人眼。
第14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發光裝置14001之示意圖。發光裝置14001包含發光元件7010(虛線部分)、防滲層102以及透光層86。發光裝置14001的細節可以參考前述發光裝置13001相關段落之描述。其中,發光元件7010的結構係如第7G圖中所示之結構。
發光裝置12001、12002、13001、13002、14001中包含的構件,例如發光元件、濾光層以及發光單元,可參閱說明書中相關段落之描述。
發光裝置12001、12002、13001、13002、14001中的透光層86,可以是熱固性樹脂(thermosetting resin),例如環氧樹脂(epoxy resin)、矽樹脂(silicone resin)、酚醛樹脂(phenol resin)、不飽和聚酯樹脂(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或聚亞醯胺樹脂(polyimide resin)。根據所需的物理性質或光學性質的需求,可以選用適當的材料以形成透光層,例如包含有脂肪族的矽樹脂以具有較大的延展性承受發光元件的熱應力;或是包含有芳香族的矽樹脂以具有較大的折射率。
吸光層105可以包含有雙馬來醯亞胺-三氮雜苯樹脂(Bismaleimide Triazine Resin,BT)。吸光層105之表面可以塗佈可吸收可見光線的材料,例如黑色油墨(BT為淡黃色)。
發光裝置12001、12002、13001、13002、14001中的防滲層102可以選用具備適當延展性的膜狀物,。更具體而言,膜狀物為一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PET上可以塗佈具有阻隔水氣功能的有機物、無機物(例如氧化物)或者有機物與氧化物的疊層,藉此達到阻止水氣的功能。在另一實施例中,防滲層102是一透過沉積的方式,例如原子層沉積技術(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形成的一個包含有氧化鋁的薄膜。防滲層102可以阻擋水氣通過,其水蒸氣滲入率(water vapor transmission rate;WVTR)係例如10~100g/m2day或10~100cc/m2day。
發光裝置12001、12002、13001、13002、14001中包含一或多顆發光元件,其中發光元件的製作方式可參考相關段落及圖式的說明。以發光裝置12001為例,發光元件7002先被設置在載板上,並與載板上的線路電性連接。吸光層105再接著覆蓋發光元件7002的周圍。吸光層105大體上具有均一的厚度,例如是50μm。其中,發光元件7002係以接合(bonding)手段被設置在載板。接合手段可以採用金屬接合(metal bonding)、焊料(solder)或異方導電膠(Anisotropic Conductive Paste;ACP)。異方導電膠包含含有微錫球的膠或超微陣列式異方性導電膠(ultra-fine pitch fixed array ACP)等導電性膠材。其中含有微錫球的膠可採用積水化學(Sekisui Chemical)所生產的SAP(Self Assembly Anisotropic Conductive Paste)。超微陣列式異方性導電膠可使用Trillion Science Inc.所生產的產品。於一實施例中,異方導電膠的固化溫度約為200℃,固化時間為5分鐘。吸光層105的固化溫度為200℃,固化時間為20分鐘。吸光層105的形成步驟完成後,透光層86被填入吸光層105之間。透光層86的最上表面大致與吸光層105的最上表面共平面。透光層86與吸光層105上依序覆蓋防滲層102與濾光層16。透光層86的固化溫度大約是在70℃下,固化時間 大約120分鐘。防滲層102的固化溫度大約是在70℃,固化時間120分鐘。在其他實施例中,發光裝置12001也可以先依照前述流程完成於一暫時載板上,其後,發光裝置12001再移轉至載板上並與載板上的電路電性連接。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僅係為說明本發明之技術思想及特點,其目的在使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能夠瞭解本發明之內容並據以實施,當不能以之限定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所作之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發明之專利範圍。
1000‧‧‧發光元件
2‧‧‧發光單元
40、42‧‧‧透光底層
6‧‧‧波長轉換層
80、82‧‧‧透光頂層
12‧‧‧載板
20、22‧‧‧導電層

Claims (5)

  1. 一種發光元件,包含:一發光單元,包含一第一上表面、一第一下表面、以及一第一側表面;一透光層,覆蓋該第一上表面以及該第一側表面;複數個導電層,位於該第一下表面之下;一波長轉換層,位於該透光層上,具有一第二上表面、一第二下表面以及複數個第二側表面,其中該複數個第二側表面連接該第二上表面及該第二下表面;一保護層,覆蓋該第一側表面以及該複數個第二側表面;以及一透光頂層,位於該第二上表面以及該保護層上,其中,該保護層接觸該複數個導電層且未接觸該發光單元的該第一側表面,其中,該波長轉換層有一部分位於該保護層以及該第一側表面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透光頂層具有大於該波長轉換層的寬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元件,還包含一絕緣層,位於該透光層之下,覆蓋部分的該第一下表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絕緣層包含一反射材料。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透光頂層包含一白色材料。
TW106103062A 2016-02-04 2017-01-25 一種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7800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8208A JP7080010B2 (ja) 2016-02-04 2017-02-03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5/424,271 US10403789B2 (en) 2016-02-04 2017-02-03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20170015644A KR102407777B1 (ko) 2016-02-04 2017-02-03 발광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DE102017102112.4A DE102017102112A1 (de) 2016-02-04 2017-02-03 Lichtemittierendes Element und sein Herstellungsverfahren
CN201710064575.3A CN107039573B (zh) 2016-02-04 2017-02-04 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6/514,489 US11355677B2 (en) 2016-02-04 2019-07-17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22084212A JP7414886B2 (ja) 2016-02-04 2022-05-24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0220068921A KR102578110B1 (ko) 2016-02-04 2022-06-07 발광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17/834,487 US20220302357A1 (en) 2016-02-04 2022-06-07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3796 2016-02-04
TW105103796 2016-0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9434A TW201729434A (zh) 2017-08-16
TWI780041B true TWI780041B (zh) 2022-10-11

Family

ID=60186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3062A TWI780041B (zh) 2016-02-04 2017-01-25 一種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0403789B2 (zh)
TW (1) TWI7800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103463A1 (de) * 2016-02-26 2017-08-31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s
JP2018022844A (ja) * 2016-08-05 2018-02-08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6907620A (zh) * 2017-04-17 2017-06-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置光源和包括该前置光源的显示装置
JP7048873B2 (ja) 2017-07-25 2022-04-06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DE102018113363A1 (de) * 2018-06-05 2019-12-05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ptoelektronisches bau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teils
DE102018118962A1 (de) * 2018-08-03 2020-02-06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Elektromagnetische strahlung 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aufbringen einer konverterschicht auf ein elektromagnetische strahlung 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US11515456B2 (en) * 2019-02-21 2022-11-29 Innolux Corporation LED with light adjusting layer extending past the LED
TWI775712B (zh) * 2019-05-24 2022-08-21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封裝與顯示模組
TWI710129B (zh) * 2020-02-10 2020-11-11 台灣愛司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二極體晶片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CN111584559B (zh) * 2020-05-08 2023-04-1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TWI768393B (zh) * 2020-07-06 2022-06-21 歆熾電氣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以及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CN111769184B (zh) * 2020-07-31 2022-03-15 佛山紫熙慧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紫外led芯片保护结构
CN114122219A (zh) * 2020-08-28 2022-03-01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单元
US11894496B2 (en) 2021-02-18 2024-02-06 Creeled, Inc. Solid-state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improved color emiss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23351A1 (en) * 2011-03-06 2012-09-06 Viagan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20140339495A1 (en) * 2013-05-14 2014-11-20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icro led with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CN104823290A (zh) * 2012-12-03 2015-08-05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Led模块
JP2016001735A (ja) * 2014-05-21 2016-01-07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112439A1 (ja) * 2003-06-13 2004-12-23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US7858408B2 (en) 2004-11-15 2010-12-2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LED with phosphor tile and overmolded phosphor in lens
US7344902B2 (en) 2004-11-15 2008-03-18 Philips Lumileds Lighting Company, Llc Overmolded lens over LED die
EP1919000A1 (en) * 2005-08-05 2008-05-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JP2010135488A (ja) * 2008-12-03 2010-06-17 Toshiba Corp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230619B1 (ko) 2010-05-18 2013-02-06 서울반도체 주식회사 파장변환층을 갖는 발광 다이오드 칩, 그것을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그것을 갖는 패키지
CN103003966B (zh) 2010-05-18 2016-08-10 首尔半导体株式会社 具有波长变换层的发光二级管芯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其的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1145794A1 (ko) * 2010-05-18 2011-11-24 서울반도체 주식회사 파장변환층을 갖는 발광 다이오드 칩과 그 제조 방법,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395761B2 (ja) * 2010-07-16 2014-01-2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用部品、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308047U (zh) 2011-10-26 2012-07-04 深圳市瑞丰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WO2013112435A1 (en) * 2012-01-24 2013-08-01 Cooledge Lighting Inc. Light - emitting devices having discrete phosphor chips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WO2013147195A1 (ja) * 2012-03-30 2013-10-03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US9111464B2 (en) * 2013-06-18 2015-08-18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ED display with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TW201517327A (zh) 2013-10-21 2015-05-01 Lextar Electronics Corp 波長轉換膜結構、波長轉換膜貼合結構以及發光結構與其製造方法
JP6244906B2 (ja) * 2013-12-27 2017-12-1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
JP2015173142A (ja) 2014-03-11 2015-10-01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装置
JP6176171B2 (ja) * 2014-03-28 2017-08-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557952B (zh) 2014-06-12 2016-11-11 新世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
KR20160041108A (ko) * 2014-10-06 2016-04-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발광장치
DE102015119817A1 (de) * 2015-11-17 2017-05-18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Halbleiterbauelement
KR20170075897A (ko) * 2015-12-23 2017-07-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발광 다이오드 패키지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23351A1 (en) * 2011-03-06 2012-09-06 Viagan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N104823290A (zh) * 2012-12-03 2015-08-05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Led模块
US20140339495A1 (en) * 2013-05-14 2014-11-20 LuxVu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icro led with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JP2016001735A (ja) * 2014-05-21 2016-01-07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9434A (zh) 2017-08-16
US20170331003A1 (en) 2017-11-16
US11355677B2 (en) 2022-06-07
US20190341523A1 (en) 2019-11-07
US10403789B2 (en) 2019-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0041B (zh) 一種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JP7414886B2 (ja)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858599B (zh) 像素阵列封装结构及显示面板
JP5635832B2 (ja) 半導体発光装置
US9391249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KR102510808B1 (ko) 개선된 색 균일성을 갖는 광원 조립체
JP2018029179A5 (zh)
US10546981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201626009A (zh) 顏色轉換基板、其製造方法及包含其之顯示裝置
TW201303443A (zh) 光學構件與具有其之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WO2021166772A1 (ja) 発光デバイス、および発光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17530525A (ja) ネオジム・フッ素材料を用いたled装置
JP2013236076A (ja) 発光素子
KR20090039932A (ko)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TW201724573A (zh) 發光裝置以及其製造方法
JP6303880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5330855B2 (ja) 半導体発光装置
JP2011014555A (ja) 発光装置
JP5450680B2 (ja) 半導体発光装置
CN102282687A (zh) 均匀颜色发光的led封装
JP2010192762A (ja) 半導体発光装置
JP2018166197A (ja) Led装置、led発光色変換用蛍光体含有シート及びled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22129961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面状光源
JP2022041057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22087001A (ja) 発光装置及び面状光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