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7032B -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 Google Patents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77032B TWI777032B TW108104343A TW108104343A TWI777032B TW I777032 B TWI777032 B TW I777032B TW 108104343 A TW108104343 A TW 108104343A TW 108104343 A TW108104343 A TW 108104343A TW I777032 B TWI777032 B TW I77703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ctuator
- camera
- lens
- damping member
- coil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04 monopo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alstonine Natural products C1=CC2=C3C=CC=CC3=NC2=C2N1C[C@H]1[C@H](C)OC=C(C(=O)OC)[C@H]1C2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149 nood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1—Support related camera accessori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9/00—Combinations of cameras, projectors or pho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non-photographic non-optical apparatus, e.g. clocks or weapons; Cameras having the shape of other objec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Mounting And Adjusting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Details Of Cameras Including Film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相機用致動器包括:固定側構件;可動側構件,與固定側構件在和光軸正交的方向上隔開配置,並保持鏡頭部;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使可動側構件至少沿規定方向移位;彈性支撐構件,沿與光軸正交的方向延伸,並以至少於規定方向上能夠進行移位的方式將可動側構件支撐於固定側構件;以及凝膠狀的第一減振構件,設於彈性支撐構件。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先前已知有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或數位相機等搭載有相機模組的薄型的相機搭載裝置。相機模組包括具有一個以上的透鏡的鏡頭部及對被攝體像進行拍攝的攝像元件,所述被攝體像藉由鏡頭部而成像。
另外,亦提出有包括曲折光學系統的相機模組,所述曲折光學系統藉由設於鏡頭部的前段的光路曲折構件即稜鏡(prism)將沿著第一光軸的來自被攝體的光向第二光軸方向曲折並導光至後段的鏡頭部(例如,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中揭示的相機模組包括對相機中產生的手抖進行修正的抖動修正裝置及進行自動對焦的自動對焦裝置。所述相機模組具有抖動修正用致動器(actuator)及自動對焦用致動器作為相機用致動器。其中的抖動修正用致動器包括使稜鏡以不同的兩軸為中心進行擺動的第一致動器及第二致動器。若於相機中產生手抖,則於控制部的控制下,抖動修正用致動器使稜鏡擺動。藉此相機中產生的手抖得到修正。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92285號公報
於所述般的專利文獻1中揭示的相機用致動器中,理想的是抑制該相機用致動器的動作中產生的共振。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致動器的動作中產生的共振的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本發明的相機用致動器的一態樣包括:固定側構件;可動側構件,與固定側構件在和光軸正交的方向上隔開配置,並保持鏡頭部;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使可動側構件至少沿規定方向移位;彈性支撐構件,沿與光軸正交的方向延伸,並以至少於規定方向上能夠進行移位的方式將可動側構件支撐於固定側構件;以及凝膠(gel)狀的第一減振構件,設於彈性支撐構件。
本發明的相機模組的一態樣包括如上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及配置於鏡頭部的後段的攝像元件。
本發明的相機搭載裝置的一態樣具有如上所述的相機模組及控制該相機模組的控制部。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可抑制致動器的動作中產生
的共振的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1:相機模組
2:稜鏡模組
3:鏡頭模組
4:攝像元件模組
6a、6b:屏蔽板
7a、7b:基板
21:第一蓋體
22:第一基座
23:稜鏡
24:第一抖動修正裝置
25:柔性印刷電路基板/FPC
27、80a、80b、80c、80d、81a、81b、81c、81d、82a、82b、82c、82d:減振構件
31:第二蓋體
32:第二基座
33:鏡頭部
36:自動對焦裝置/AF裝置
37:第二抖動修正裝置
38:基準構件
220:基座側開口部
223:第一收容空間
224a、224b:第一側壁部
224c1、224c2:第一堰部
224d1、224d2:第二堰部
224e1、224e2、224f1、224f2:彈簧配置空間
224g1、224g2、224g3、224h1、224h2、224h3:凸部
225c:第一承接部
225d:第二承接部
226:第一定位凸部
227:第二定位凸部
229:底壁部
231:光路曲折面
241:保持架
241a:載置面
241f、241g:相向壁部
241q、241r:伸出部
243:擺動支撐彈簧
243a、243b:第一卡止部
243c:第二卡止部
243d、243e:第一貫通孔
243f:第二貫通孔
243g:扭轉容許部
243h:彈簧側引導面
243i:連續部
243j、243k:連續部要素
243j1:基端側連續部
243j2:蜿蜒連續部
244:第一致動器(光路曲折構件驅動用致動器)
244a:第一磁鐵
244c:第一線圈
244e:第一霍爾元件
245:擺動引導構件
320:第二收容空間
321:底面部
321a、321b:底面貫通孔
322a、322b:第二側壁部
322d、322e:線圈載置部
322i:狹縫
322j:凹部
323:增強板
324a、324b、324c、324d:彈簧配置部
324e、324f、324g、324h:凝膠配置部
324i1、324i2:保持面
361:鏡頭引導件
361a、361b:第一磁鐵保持部
361c1、361c2、368d1、368d2:側面部
361d、368e:上表面部
361e1、361e2、368f1、368f2:傾斜面部
362a、362b、362c、362d:彈簧
362f:第一固定部
362g:第二固定部
362h:連接部
362i1、362i2:凝膠卡止部
362j:連續部
362k:環狀部
362m:第一彎曲部
362n:第二彎曲部
363:FPC
363a、363b:第一線圈固定部
363d、363e:第二線圈固定部
363h:FPC基部
363i:第一連續部
363j:第二連續部
364a、364b:AF致動器(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或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
365a、365b:AF用磁鐵
365c1、365c2、371e1、371e2:倒角部
366a、366b:AF用線圈
367:驅動器積體電路/驅動器IC
368a、368b:第二磁鐵保持部
369:位置檢測用磁鐵
370a、370b:第二致動器(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或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
371a、371b:第二磁鐵
372a、372b:第二線圈
373:第二霍爾元件
381a、381b:止擋部
G:重心
M:智慧型手機
L1、L2、L3、L4:直線
X、Y、Z:方向
α、β:一點鏈線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的立體圖。
圖2是於省略了一部分構件的狀態下對相機模組的稜鏡模組進行展示的立體圖。
圖3是於自與圖2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狀態下對省略了一部分構件的稜鏡模組進行展示的立體圖。
圖4是對第一基座組裝保持架後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5是第一基座的立體圖。
圖6是第一基座的平面圖。
圖7是僅取出擺動支撐彈簧來展示的立體圖。
圖8是稜鏡模組的剖面圖。
圖9是省略了一部分構件的鏡頭模組的立體圖。
圖10是於自與圖9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狀態下對省略了一部分構件的鏡頭模組進行展示的立體圖。
圖11是省略了第二基座的鏡頭模組的側面圖。
圖12是於自與圖11相反側觀察的狀態下對省略了第二基座的鏡頭模組進行展示的側面圖。
圖13是僅取出鏡頭模組的FPC來展示的立體圖。
圖14是取出組裝狀態配置下的彈簧來展示的立體圖。
圖15A是表示彈簧的凝膠卡止部的示意圖。
圖15B是表示凝膠卡止部的變形例1的示意圖。
圖15C是表示凝膠卡止部的變形例2的示意圖。
圖16是第二基座的立體圖。
圖17是鏡頭模組的剖面圖。
圖18是表示搭載有相機模組的相機搭載裝置的一例的圖。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18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進行說明。以下,於對相機模組1的概要進行說明後,對相機模組1所包括的稜鏡模組2、鏡頭模組3及攝像元件模組4的具體結構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的相機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可包括後述的所有的構成,亦可不包括一部分構成。
[關於相機模組]
相機模組1例如搭載於智慧型手機M(參照圖18)、行動電話、數位相機、筆記型個人電腦、平板終端、攜帶型遊戲機、車載相機等薄型的相機搭載裝置。
以下,對構成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1的各部,以已裝配至相機模組1的狀態為基準進行說明。另外,當對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1的結構進行說明時,使用正交座標系(X,Y,Z)。於後述圖中,亦利用共用的正交座標系(X,Y,Z)進行表示。
相機模組1於利用相機搭載裝置實際進行攝影的情況
下,例如以X方向成為左右方向、Y方向成為或上下方向、Z方向成為前後方向的方式被搭載。來自被攝體的光如於圖2中藉由一點鏈線α(亦稱為第一光軸)所示,自Z方向+側(正側)入射至稜鏡模組2的稜鏡23。入射至稜鏡23的光如於圖2及圖9中藉由一點鏈線β(亦稱為第二光軸)所示,於稜鏡23的光路曲折面231(參照圖8)進行曲折而被導光至配置於較稜鏡23更靠後段(即,X方向+側)的鏡頭模組3的鏡頭部33。而且,藉由鏡頭部33(參照圖9)而成像的被攝體像藉由配置於鏡頭模組3的後段的攝像元件模組4(參照圖1)拍攝。
所述相機模組1藉由裝配至稜鏡模組2的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參照圖2)及裝配至鏡頭模組3的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參照圖11)而進行抖動修正(光學影像穩定(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另外,所述相機模組1藉由裝配至鏡頭模組3的自動對焦(auto focus,AF)裝置36(參照圖11)而使鏡頭部33沿X方向移位來進行自動對焦。
以下,參照圖1~圖18對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1所包括的稜鏡模組2、鏡頭模組3及攝像元件模組4進行說明。
[關於稜鏡模組]
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的稜鏡模組2包括第一蓋體21、第一基座22、稜鏡23及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
[第一蓋體]
如圖1所示,第一蓋體21是例如合成樹脂製或非磁性金屬
製、Z方向兩側及X方向+側開口的箱狀構件。來自被攝體側的光能夠通過第一蓋體21的Z方向+側的開口部而侵入至第一蓋體21的內部空間。如上所述的第一蓋體21自Z方向+側組合於後述第一基座22。
[第一基座]
參照圖5及圖6對第一基座22進行說明。第一基座22是Z方向+側及X方向+側分別開口的箱狀構件。第一基座22於Z方向-側的底壁部229具有基座側開口部220。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於基座側開口部220配置第一致動器244的第一線圈244c及第一霍爾元件244e。
第一基座22將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的保持架241支撐為能夠進行以與Y方向平行的第一軸為中心的擺動。為此,第一基座22具有用於保持後述擺動引導構件245的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
第一承接部225c設於第一基座22的Y方向+側的第一側壁部224a。另一方面,第二承接部225d設於第一基座22的Y方向-側的第一側壁部224b。
此種第一承接部225c與第二承接部225d具有於Y方向上彼此對稱的形狀。具體而言,第一承接部225c及第二承接部225d分別為僅第一側壁部224a及第一側壁部224b的Z方向+側的端面(上表面)開口的圓柱狀的凹部。
第一側壁部224a於上表面的Y方向內端緣與第一承接
部225c之間具有第一堰部224c1。另一方面,第一側壁部224b於上表面的Y方向內端緣與第二承接部225d之間具有第一堰部224c2。第一堰部224c1及第一堰部224c2分別有助於防止將擺動引導構件245固定於第一承接部225c及第二承接部225d的接著劑向Y方向中央側流出。
第一側壁部224a於上表面的包圍第一承接部225c的Y方向外側半部的一部分的部分具有第二堰部224d1。另一方面,第一側壁部224b於上表面的包圍第二承接部225d的Y方向外側半部的一部分的部分具有第二堰部224d2。第二堰部224d1及第二堰部224d2分別有助於防止將擺動引導構件245固定於第一承接部225c及第二承接部225d的接著劑向Y方向外側流出。
第一側壁部224a於上表面的較第二堰部224d1更靠Y方向外側部分具有彈簧配置空間224e1、彈簧配置空間224e2。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彈簧配置空間224e1與彈簧配置空間224e2於X方向上隔開距離。
另一方面,第一側壁部224b於上表面的較第二堰部224d2更靠Y方向外側部分具有彈簧配置空間224f1、彈簧配置空間224f2。彈簧配置空間224f1與彈簧配置空間224f2於X方向上隔開距離。於彈簧配置空間224e1、彈簧配置空間224e2及彈簧配置空間224f1、彈簧配置空間224f2分別配置後述擺動支撐彈簧243(參照圖7)的連續部243i的一部分(具體而言,是基端側連續部243j1)。
第一側壁部224a於上表面的較第二堰部224d1更靠Y方向外側部分自X方向+側依次具有三個凸部224g1、凸部224g2、凸部224g3。凸部224g1與凸部224g3於X方向上隔開距離且於Y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凸部224g2於Y方向上,位於較凸部224g1及凸部224g3更靠外側(圖6中的下側)的位置。
彈簧配置空間224e1存在於凸部224g1與凸部224g2之間。另一方面,彈簧配置空間224e2存在於凸部224g2與凸部224g3之間。
第一側壁部224b於上表面的較第二堰部224d2更靠Y方向外側部分自X方向+側依次具有三個凸部224h1、凸部224h2、凸部224h3。凸部224h1與凸部224h3於X方向上隔開距離且於Y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凸部224h2位於較凸部224h1及凸部224h3更靠Y方向外側(圖6中的上側)的位置。
彈簧配置空間224f1存在於凸部224h1與凸部224h2之間。另一方面,彈簧配置空間224f2存在於凸部224h2與凸部224h3之間。
第一側壁部224a、第一側壁部224b分別於上表面的X方向兩端部具有第一定位凸部226及第二定位凸部227。第一定位凸部226及第二定位凸部227分別與後述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參照圖7)卡合,對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進行定位。
[第一抖動修正裝置]
參照圖4、圖5及圖8對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進行說明。第
一抖動修正裝置24藉由使稜鏡23以與Y方向平行的第一軸為中心進行擺動來進行以所述第一軸為中心的旋轉方向上的抖動修正。所述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配置於由第一基座22與第一蓋體21包覆的第一收容空間223(參照圖8)。
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包括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保持架241、及第一致動器244。
於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中,保持架241能夠擺動地支撐於第一基座22。於此狀態下,保持架241基於第一致動器244的驅動力而以第一軸為中心進行擺動。若於控制部(省略圖示)的控制下第一致動器244驅動,則保持架241及稜鏡23以與Y方向平行的第一軸為中心進行擺動。藉此,以所述第一軸為中心的旋轉方向上的抖動得到修正。以下,對第一抖動修正裝置24包括的各部件的具體結構進行說明。
[擺動引導構件]
參照圖5及圖6對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進行說明。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例如分別是陶瓷製、金屬製、合成樹脂製的球體。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中的其中一個(即,Y方向+側)擺動引導構件245配置於第一基座22的第一承接部225c。另一方面,另一個(即,Y方向-側)擺動引導構件245配置於第一基座22的第二承接部225d。
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分別藉由接著劑而固定於第一承接部225c及第二承接部225d。於此狀態下,一對擺動引導構件
245的Z方向+側的半部是擺動引導面。擺動引導面較第一承接部225c及第二承接部225d更向Z方向+側突出。
再者,擺動引導構件245不限於球體,例如亦可為半球體、圓柱或半圓柱。另外,擺動引導構件245亦可與第一基座22為一體。即,擺動引導構件亦可包括第一基座22的一部分。
[擺動支撐彈簧]
參照圖7對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進行說明。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將後述保持架241支撐為能夠相對於第一基座22進行擺動。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分別為金屬製的板簧,並且配置於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的Z方向+側。
以下,對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中的其中一個(即,Y方向+側)擺動支撐彈簧243進行說明。另一個(即,Y方向-側)擺動支撐彈簧243與其中一個擺動支撐彈簧243於Y方向上對稱。
其中一個擺動支撐彈簧243具有一對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第二卡止部243c、扭轉容許部243g及彈簧側引導面243h。
一對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中的其中一個(即,X方向+側)第一卡止部243a配置於其中一個擺動支撐彈簧243的X方向+側的端部。所述其中一個第一卡止部243a具有第一貫通孔243d。
另一方面,另一個(即,X方向-側)第一卡止部243b配置於其中一個擺動支撐彈簧243的X方向-側的端部。所述另一
個第一卡止部243b具有第一貫通孔243e。一對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藉由於X方向上延伸的連續部243i而彼此連接。
連續部243i具有配置於較後述扭轉容許部243g更靠X方向+側的位置的連續部要素243j及配置於較扭轉容許部243g更靠X方向-側的位置的連續部要素243k。連續部要素243j將扭轉容許部243g與第一卡止部243a予以連接。另一方面,連續部要素243k將扭轉容許部243g與第一卡止部243b予以連接。
以下,對連續部要素243j進行說明。連續部要素243j具有基端側連續部243j1及蜿蜒連續部243j2。基端側連續部243j1與蜿蜒連續部243j2相連續。
基端側連續部243j1設於連續部要素243j中靠近扭轉容許部243g側的端部。基端側連續部243j1的其中一端(靠近扭轉容許部243g側的端部)與扭轉容許部243g連續。蜿蜒連續部243j2為大致S字狀。
蜿蜒連續部243j2的其中一端(靠近扭轉容許部243g側的端部)與基端側連續部243j1連續。蜿蜒連續部243j2的另一端(遠離扭轉容許部243g側的端部)與第一卡止部243a連續。連續部要素243k與連續部要素243j於X方向上對稱。因此,針對連續部要素243k標注與連續部要素243j的構成構件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一對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的Z方向-側的面接著固定於第一基座22的第一側壁部224a的Z方向+側的端
面。於此狀態下,第一基座22的第一定位凸部226及第二定位凸部227分別插通於第一貫通孔243d、第一貫通孔243e(參照圖5)。
再者,於另一個(Y方向-側)擺動支撐彈簧243的情況下,一對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的Z方向-側的面接著固定於第一基座22的第一側壁部224b的Z方向+側的端面。
第二卡止部243c隔著X方向上的間隙而設於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彼此的X方向間的部分。第二卡止部243c具有一對第二貫通孔243f。
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側的面接著固定於形成於後述保持架241的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的背面的彈簧座面(未圖示)。於此狀態下,形成於保持架241的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的背面的一對保持架側定位凸部(未圖示)分別插通於一對第二貫通孔243f。再者,於另一個(Y方向-側)擺動支撐彈簧243的情況下,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側的面接著固定於形成於保持架241的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的背面的彈簧座面(未圖示)。
扭轉容許部243g是沿Y方向延伸的板狀構件,將連續部243i的X方向中間部(具體而言為各基端側連續部243j1的其中一端)與第二卡止部243c連接。所述扭轉容許部243g藉由被扭轉而容許第二卡止部243c相對於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的扭轉。
另外,扭轉容許部243g藉由彈性變形而容許各第一卡
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與第二卡止部243c於Z方向上的相對位移。
彈簧側引導面243h包括第二卡止部243c的背面(即,Z方向-側的面)。所述彈簧側引導面243h與所述擺動引導構件245的擺動引導面抵接。
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於自由狀態(亦稱為非組裝狀態)下為整體上平坦的板狀構件。另一方面,於組裝狀態下,基於扭轉容許部243g的彈性變形,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第二卡止部243c位於較第一卡止部243a、第一卡止部243b更靠Z方向+側的位置。
具體而言,於組裝狀態下,扭轉容許部243g以越朝向第二卡止部243c越朝向Z方向+側的方式彈性變形。基於此種彈性變形,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彈簧側引導面243h對擺動引導構件245朝Z方向-側施力。
於如上所述的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組裝狀態下,於彈簧配置空間224e1、彈簧配置空間224e2及彈簧配置空間224f1、彈簧配置空間224f2中分別配置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基端側連續部243j1。進而,於彈簧配置空間224e1、彈簧配置空間224e2及彈簧配置空間224f1、彈簧配置空間224f2以覆蓋基端側連續部243j1的方式配置凝膠狀的減振構件27(參照圖5、圖6及圖7)。
減振構件27對於抑制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共振而言是有效果的。就抑制共振的觀點而言,減振構件27較佳為設於
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中使用時變形最大的部分的附近。使用時變形最大的部分是扭轉容許部243g。因此,減振構件27較佳為覆蓋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中的靠近扭轉容許部243g的部分。
[保持架]
參照圖4及圖8對保持架241進行說明。保持架241例如是合成樹脂製,相對於第一基座22而以能夠擺動的狀態對稜鏡23進行保持。
保持架241包括:載置面241a、一對相向壁部241f、相向壁部241g、及一對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
載置面241a自背側(Z方向-側)面向稜鏡23的光路曲折面231。載置面241a例如具有與光路曲折面231平行的面。再者,載置面241a並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例如亦可為具有能夠進行稜鏡23的定位的形狀的凸台(boss)等。
一對相向壁部241f、相向壁部241g分別是與XZ平面平行的板狀構件,且以於Y方向上隔開距離的狀態配置。所述一對相向壁部241f、相向壁部241g以自Y方向夾著載置面241a的方式配置。
一對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分別設於一對相向壁部241f、相向壁部241g。所述一對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分別將保持架241支撐為能夠相對於第一基座22進行擺動。
具體而言,其中一個(即,Y方向+側)伸出部241q於相向壁部241f的Y方向+側面上,自所述側面向Y方向+側伸出。
另一方面,另一個(即,Y方向-側)伸出部241r於相向壁部241g的Y方向-側面上,自所述側面向Y方向-側伸出。另外,一對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分別於背面(即,Z方向-側的面)具有平坦面狀的彈簧座面(未圖示)。彈簧座面於X方向上的兩個隔開距離的部位具有向Z方向-側突出的一對保持架側定位凸部(未圖示)。
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側的面分別接著固定於彈簧座面。於此狀態下,一對保持架側定位凸部分別插通於擺動支撐彈簧243的一對第二貫通孔243f。藉由該結構,保持架241能夠擺動地支撐於第一基座22。
再者,保持架241的伸出部241q、伸出部241r的Y方向上的外端部位於較第一基座22的Y方向上的兩端面更靠Y方向中央側的位置。所述構成有助於保持架241的小型.輕量化。
[第一致動器]
參照圖5及圖8對光路曲折構件驅動用致動器即第一致動器244進行說明。第一致動器244使保持架241以第一軸為中心進行擺動。所謂第一軸是與Y方向平行的軸。具體而言,所謂第一軸是通過一對擺動引導構件245的擺動引導面與一對擺動支撐彈簧243的彈簧側引導面243h的抵接部並與Y軸平行的軸。
第一致動器244以與稜鏡23的光路曲折面231及保持架241於Z方向(即,第一光軸方向)重疊的方式配置於稜鏡23及保持架241的背側(即,Z方向-側)。第一致動器244包括第一
磁鐵244a、第一線圈244c及第一霍爾元件244e。
第一磁鐵244a固定於作為可動側構件的保持架241的背側面(即,Z方向-側的面)。第一磁鐵244a包括於X方向上相鄰的兩個磁鐵元件。所述各磁鐵元件分別於Z方向上被磁化,並且於單側具有一個磁極。各磁鐵元件的磁極的朝向彼此相反。
第一線圈244c及第一霍爾元件244e固定於柔性印刷電路基板(以下,FPC)25的表面(即,Z方向+側的面),所述柔性印刷電路基板25固定於第一基座22的背側面。
第一線圈244c及第一霍爾元件244e配置於第一基座22的基座側開口部220。再者,第一線圈244c是橢圓形狀的所謂的空心線圈。第一霍爾元件244e配置於第一線圈244c的徑向內側。
具有如上構成的第一致動器244於手抖修正用的控制部(省略圖示)的控制下使保持架241以第一軸為中心進行擺動。
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的鏡頭模組3進行說明。
[關於鏡頭模組]
如圖1、圖9~圖17所示,鏡頭模組3包括:第二蓋體31、第二基座32、鏡頭部33、AF裝置36、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及基準構件38。
[第二蓋體]
參照圖1及圖17對第二蓋體31進行說明。第二蓋體31是例如合成樹脂製或非磁性金屬製、X方向兩側及Z方向-側(即,背側)開口的箱狀構件。如上所述的第二蓋體31自Z方向+側組合
於後述第二基座32。
[第二基座]
參照圖9~圖12、圖16及圖17對第二基座32進行說明。第二基座32藉由與所述第二蓋體31組合而形成能夠配置鏡頭部33、AF裝置36及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的第二收容空間320。
第二基座32具有底面部321及一對第二側壁部322a、第二側壁部322b。底面部321具有合成樹脂製的基部及嵌入成形於所述基部的金屬製的增強板323。所述增強板323有助於底面部321的高剛性化、薄壁化。
第二基座32的增強板323以相對於後述鏡頭引導件361重疊的方式配置於較鏡頭引導件361更靠Z方向-側的位置。具體而言,於鏡頭引導件361位於進行自動對焦的動作時能夠移動的範圍(即,於X方向上能夠移動的範圍)及進行抖動修正的動作時能夠移動的範圍(即,於Y方向上能夠移動的範圍)內的任意位置的情況下,鏡頭引導件361均存在於增強板323的Z方向+側。因此,增強板323的表面(即,Z方向+側的面)總是藉由鏡頭引導件361覆蓋而未露出。藉此,以免增強板323引起的反射光進入鏡頭部33進而進入後述攝像元件模組4的攝像元件。
第二基座32於底面部321上增強板323的Y方向兩側部分分別具有底面貫通孔321a、底面貫通孔321b(參照圖16)。於底面貫通孔321a、底面貫通孔321b配置後述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
第二側壁部322a、第二側壁部322b分別自底面部321的Y方向兩端部起向Z方向+側延伸。第二側壁部322a、第二側壁部322b分別具有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於所述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分別載置後述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的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
另外,於一對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與底面部321之間配置後述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底面貫通孔321a、底面貫通孔321b與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重疊。從而,配置於底面貫通孔321a、底面貫通孔321b的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與載置於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的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重疊。
另外,第二側壁部322a於Y方向+側的側面上X方向兩端部具有用以配置後述彈簧362a、彈簧362c的彈簧配置部324a、彈簧配置部324c(參照圖9)。另一方面,第二側壁部322b於Y方向-側的側面上X方向兩端部具有用以配置後述彈簧362b、彈簧362d的彈簧配置部324b、彈簧配置部324d(參照圖10)。
第二側壁部322a於Y方向+側的側面具有狹縫322i(參照圖9)。狹縫322i具有能夠配置後述FPC 363(參照圖13)的第
一連續部363i的空間。所述空間是與ZY平面平行的空間。狹縫322i向Y方向+側及Z方向兩側開口。
第二基座32的第二側壁部322b於Y方向-側的側面具有一對凹部322j。於凹部322j分別配置後述FPC 363的一對第二連續部363j。再者,凹部322j的構成並不限定於圖示的情況。
彈簧配置部324a~彈簧配置部324d分別於Z方向+側的端部具有凝膠配置部324e~凝膠配置部324h。凝膠配置部324e~凝膠配置部324h分別構成為能夠保持覆蓋著彈簧362a~彈簧362d的一部分的凝膠狀的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此種凝膠配置部324e~凝膠配置部324h分別包括於X方向上相向的一對保持面324i1、保持面324i2。
[鏡頭部]
鏡頭部33於保持於後述鏡頭引導件361的狀態下配置於第二收容空間320。所述鏡頭部33具有筒狀的透鏡鏡筒及保持於透鏡鏡筒內的一個以上的透鏡。作為一例,鏡頭部33具有固定於透鏡鏡筒的X方向-側的端部與透鏡鏡筒的X方向+側的端部之間的例如光學三倍以上的望遠透鏡群。再者,鏡頭部33的結構並不限定於所述結構。
[AF裝置]
參照圖9~圖14、及圖17對AF裝置36進行說明。AF裝置36以自動對焦為目的而使鏡頭部33沿X方向移位。具體而言,AF裝置36具有鏡頭引導件361、多個(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四
個)彈簧362a~彈簧362d、FPC 363及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
[鏡頭引導件]
鏡頭引導件361具有可保持透鏡鏡筒的收容空間。所述鏡頭引導件361以能夠進行X方向(即第二光軸方向)及Y方向的位移的狀態配置於所述第二收容空間320。
鏡頭引導件361具有對後述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進行保持的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分別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一對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的Z方向-側的位置。再者,圖11是自Y方向+側對省略了一部分構件的狀態下的鏡頭模組3進行觀察的側面圖。另一方面,圖12是自Y方向-側對省略了一部分構件的狀態下的鏡頭模組3進行觀察的側面圖。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分別是Z方向-側開口的凹部。所述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分別具有於保持著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的狀態下與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的倒角部365c1、倒角部365c2面對面的傾斜面部361e1、傾斜面部361e2。
具體而言,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分別具有於X方向隔開距離並且於X方向上面對面的一對側
面部361c1、側面部361c2。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分別具有將一對側面部361c1、側面部361c2的Z方向+側的端部彼此於X方向上予以連接的上表面部361d。再者,上表面部361d可於一部分中具有貫通孔或切口等不連續的部分。
另外,一對側面部361c1、側面部361c2分別於Z方向-側的端部具有所述傾斜面部361e1、傾斜面部361e2。傾斜面部361e1、傾斜面部361e2是沿著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的倒角部365c1、倒角部365c2的傾斜面。
具體而言,傾斜面部361e1及傾斜面部361e2向越朝向Z方向-側(圖11及圖12中的下側),X方向上的彼此之間的距離越短的方向傾斜。即,傾斜面部361e1與傾斜面部361e2之間的X方向上的距離於Z方向-側的端部最小。所述傾斜面部361e1、所述傾斜面部361e2有助於防止組裝狀態下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向Z方向-側脫落。
鏡頭引導件361具有對後述一對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進行保持的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參照圖11及圖12)。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分別與第二基座32的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重疊。
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分別是Z方向-側開口的凹部。所述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
鐵保持部368b分別具有於保持著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的狀態下與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的倒角部371e1、倒角部371e2面對面的傾斜面部368f1、傾斜面部368f2。
具體而言,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分別具有於X方向隔開距離並且於X方向上面對面的一對側面部368d1、側面部368d2。另外,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分別具有將一對側面部368d1、側面部368d2的Z方向+側的端部彼此於X方向上予以連接的上表面部368e。再者,上表面部368e可於一部分中具有貫通孔或切口等不連續的部分。
另外,一對側面部368d1、側面部368d2分別於Z方向-側的端部具有所述傾斜面部368f1、傾斜面部368f2。傾斜面部368f1、傾斜面部368f2是沿著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的倒角部371e1、倒角部371e2的傾斜面。
具體而言,傾斜面部368f1及傾斜面部368f2向越朝向Z方向-側,X方向上的彼此之間的距離越短的方向傾斜。即,傾斜面部368f1與傾斜面部368f2之間的X方向上的距離於Z方向-側的端部最小。所述傾斜面部368f1與傾斜面部368f2有助於防止組裝狀態下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向Z方向-側脫落。
[彈簧]
參照圖9~圖12及圖14對作為彈性支撐構件的多個(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四個)彈簧362a~彈簧362d進行說明。彈簧
362a~彈簧362d將鏡頭引導件361彈性支撐於第二基座32。於此狀態下,鏡頭部33可相對於第二基座32而於X方向及Y方向上移位。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彈簧362a將鏡頭引導件361的X方向+側且Y方向+側的端部支撐於第二基座32(參照圖9)。彈簧362b將鏡頭引導件361的X方向+側且Y方向-側的端部支撐於第二基座32(參照圖10)。彈簧362c將鏡頭引導件361的X方向-側且Y方向+側的端部支撐於第二基座32(參照圖9)。進而,彈簧362d將鏡頭引導件361的X方向-側且Y方向-側的端部支撐於第二基座32(參照圖10)。
如圖14所示,彈簧362a~彈簧362d分別具有第一固定部362f、第二固定部362g及連接部362h。再者,圖14表示組裝狀態配置下的彈簧362a~彈簧362d。
第一固定部362f固定於作為可動側構件的鏡頭引導件361。第二固定部362g固定於作為固定側構件的第二基座32。
連接部362h將第一固定部362f與第二固定部362g予以連接。連接部362h例如包括至少一部分彎曲(具體而言,呈蜿蜒狀彎曲成形)的線狀構件。
具體而言,彈簧362a~彈簧362d的連接部362h分別自Z方向+側起依次包括第一彎曲部362m、凝膠卡止部362i1及第二彎曲部362n。此種彈簧362a~彈簧362d分別於組裝狀態下,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彈簧配置部324a~彈簧配置部324d(參照圖9
及圖10)。
第一彎曲部362m是呈蜿蜒狀彎折的部分,且設於連接部362h中的其中一個端部(Z方向+側的端部)。此種第一彎曲部362m於鏡頭部33相對於第二基座32朝Z方向移位時,向連接部362h的長度方向(Z方向)彈性變形。
再者,第一彎曲部362m的位置並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的位置。第一彎曲部362m較佳為設於連接部362h的其中一側的一半部分(即,第一固定部362f側的一半部分)。另外,第一彎曲部362m更佳為如本實施方式般設於連接部362h的一端部。
於組裝狀態下,第一彎曲部362m分別被作為第一減振構件的凝膠狀的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b、減振構件80c、減振構件80d覆蓋。為了便於說明,於圖9~圖12中,用虛線表示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b、減振構件80c、減振構件80d。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以覆蓋第一彎曲部362m及第一固定部362f的一部分的方式設置。其中,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亦可以不覆蓋第一固定部362f而覆蓋第一彎曲部362m的方式設置。第一彎曲部362m為蜿蜒狀,因此與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的密接性優異。再者,亦可省略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
凝膠卡止部362i1包括以自連接部362h的直線部向規定方向(例如,X方向)突出的方式彎曲的曲線部。彈簧362a、彈簧362b的凝膠卡止部362i1自連接部362h的直線部向X方向-側
突出。另一方面,彈簧362c、彈簧362d的凝膠卡止部362i1自連接部362h的直線部向X方向+側突出。即,彈簧362a、彈簧362b的凝膠卡止部362i1與彈簧362c、彈簧362d的凝膠卡止部362i1彼此自連接部362h的直線部向X方向上的相反方向突出。
凝膠卡止部362i1分別於安裝狀態下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彈簧配置部324a~彈簧配置部324d的凝膠配置部324e~凝膠配置部324h。此種凝膠卡止部362i1是當藉由自動對焦功能而鏡頭引導件361沿X方向移位時,所述連接部362h中沿X方向移位最多的部分(亦稱為最大位移部)。
此種凝膠卡止部362i1分別被作為第三減振構件的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b、減振構件81c、減振構件81d(參照圖9及圖10)覆蓋。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分別為貝柱狀。具體而言,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分別沿一個方向(X方向)延伸,且於所述一個方向上,越自兩端部朝向中央部越變細。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的兩端部分別附著於凝膠配置部324e~凝膠配置部324h的保持面324i1、保持面324i2。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的中央部附著於凝膠卡止部362i1。即,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分別以架設於彈簧362a~彈簧362d的連接部362h(具體而言,凝膠卡止部362i1)與第二基座32的彈簧配置部324a~彈簧配置部324d(具體而言,凝膠配置部324e~凝膠配置部324h)的方式設置。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
分別以掩埋凝膠配置部324e~凝膠配置部324h的規定範圍(即,一部分)的方式設置。換言之,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分別將相對於凝膠配置部324e~凝膠配置部324h的容積的體積抑制於規定範圍。此種構成有助於防止在自動對焦或抖動修正的控制中,增益(gain)下降。另一方面,若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以掩埋凝膠配置部324e~凝膠配置部324h的整體的方式設置,則利用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進行的減振效果太好,而有可能自動對焦或抖動修正的控制中的增益下降。再者,亦可省略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
凝膠卡止部362i1的形狀並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圖15B所示的凝膠卡止部362i2是凝膠卡止部362i1的變形例。凝膠卡止部362i2具有連續部362j及環狀部362k。
連續部362j自連接部362h的直線部沿規定方向(X方向)呈直線狀延伸。環狀部362k為環狀,與連續部362j的前端部連續。連續部362j亦可不為直線狀。於圖示的情況下,彈簧362a、彈簧362b的連續部362j自連接部362h的直線部向X方向-側延伸。另一方面,彈簧362c、彈簧362d的連續部362j自連接部362h的直線部向X方向+側延伸。例如,連續部362j亦可為蜿蜒狀。另外,環狀部362k的形狀並不限定於圖示的情況。例如,環狀部362k的形狀亦可為圓形、橢圓形、多邊形。再者,如圖15C所示,亦可省略凝膠卡止部362i2。
第二彎曲部362n是設於連接部362h中的另一個端部(Z
方向-側的端部)的呈蜿蜒狀彎折的線狀構件。第二彎曲部362n於鏡頭部33相對於第二基座32朝Z方向移位時,向連接部362h的長度方向(Z方向)彈性變形。此種第二彎曲部362n於鏡頭部33相對於第二基座32朝Z方向移位時,不會比第一彎曲部362m移位得更多。
另外,當鏡頭部33相對於第二基座32而於X方向上移位時,連接部362h以第二固定部362g側的端部附近為支點擺動的方式進行移位。因而,連接部362h中越是遠離所述支點(換言之,靠近第一固定部362f)的部分,鏡頭部33相對於第二基座32而於X方向上移位時的位移量越大。
再者,第二彎曲部362n的位置並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的位置。第二彎曲部362n較佳為設於連接部362h的另一側的一半部分(即,第二固定部362g側的一半部分)。另外,第二彎曲部362n更佳為如本實施方式般設於連接部362h的另一端部。另外,於本實施方式中,亦可省略第二彎曲部362n。即,連接部362h可為僅於一個部位具有彎曲部的構成。
於組裝狀態下,第二彎曲部362n分別被作為第二減振構件的凝膠狀的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b、減振構件82c、減振構件82d覆蓋。為了便於說明,於圖9~圖12中,分別用虛線表示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以覆蓋第二彎曲部362n及第二固定部362g的一部分的方式設置。其中,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
亦可以不覆蓋第二固定部362g而覆蓋第二彎曲部362n的方式設置。第二彎曲部362n為蜿蜒狀,因此與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的密接性優異。再者,亦可省略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
如以上所述般,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於彈簧362a~彈簧362d的三個部位,自靠近第一固定部362f側起依次設有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以及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其中,減振構件的數量及位置並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
例如,減振構件亦可僅設於彈簧362a~彈簧362d的一個部位。具體而言,於本實施方式中,亦可為僅於第一彎曲部362m設置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的構成。另外,於本實施方式中,亦可為僅於凝膠卡止部362i1設置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的構成。另外,於本實施方式中,亦可為僅於第二彎曲部362n設置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的構成。於此種情況下,設置於彈簧362a~彈簧362d的一個部位的減振構件成為第一減振構件。再者,亦可針對每個彈簧362a~彈簧362d來改變設置減振構件的位置。
另外,減振構件亦可僅設於彈簧362a~彈簧362d的兩個部位。具體而言,於本實施方式中,亦可為於第一彎曲部362m設置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並且於第二彎曲部362n設置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的構成。或者,於本實施方式中,亦可為於第一彎曲部362m設置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並且
於凝膠卡止部362i1設置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的構成。於此種情況下,設置於彈簧362a~彈簧362d的兩個部位的減振構件中的其中一個為第一減振構件,另一個為第二減振構件。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連接部362h於X方向上具有方向性。彈簧362a與彈簧362b以於X方向上成為同方向的方式進行配置。換言之,彈簧362a與彈簧362b例如以在自Y方向+側觀察的情況下,至少連接部362h重疊的方式配置。
彈簧362c與彈簧362d以於X方向上成為同方向的方式配置。換言之,彈簧362c與彈簧362d例如以在自Y方向+側觀察的情況下,至少連接部362h重疊的方式配置。
彈簧362a與彈簧362c以於X方向上僅連接部362h的凝膠卡止部362i1朝向反方向的方式配置。即,彈簧362a與彈簧362c以於X方向上連接部362h的除凝膠卡止部362i1以外的部分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
彈簧362b與彈簧362d以於X方向上僅連接部362h的凝膠卡止部362i1朝向反方向的方式配置。即,彈簧362b與彈簧362d以於X方向上連接部362h的除凝膠卡止部362i1以外的部分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
另外,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14所示,例如於將連結自Z方向+側觀察時配置於鏡頭引導件361的對角位置的彈簧362a的中心與彈簧362d的中心的線段設為L1,並將連結彈簧362b的中心與彈簧362c的中心的線段設為L2的情況下,L1與L2
的交點(亦稱為分散配置的中心位置)與後述基準位置的可動部的重心G一致或大致一致。
再者,所謂可動部是指鏡頭引導件361及固定於鏡頭引導件361並能夠與鏡頭引導件361一起移位的各構件。具體而言,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可動部包括:鏡頭引導件361、鏡頭部33、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及一對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
所謂各彈簧的中心,例如是各彈簧的Z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並且是X方向中央位置。另外,所謂鏡頭引導件361的基準位置是指鏡頭引導件361未藉由自動對焦功能而於X方向上進行移位的狀態且未藉由後述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而於Y方向上進行移位的狀態。藉由所述構成,圍繞通過所述可動部的重心並且與Z方向平行的直線L3的鏡頭引導件361的共振得到降低。
再者,所述各彈簧362a~彈簧362d如下配置。於將通過所述重心G且與第二光軸方向(即,X方向)平行的直線設為直線L4(參照圖14)的情況下,X方向+側的一對彈簧362a、彈簧362b配置於關於所述直線L4對稱且自重心G向X方向+側(圖14的右側)離開規定距離的兩處位置。另一方面,X方向-側的一對彈簧362c、彈簧362d配置於關於所述直線L4對稱且自重心G向X方向-側(圖14的左側)離開所述規定距離的兩處位置。藉此,所述直線L1與所述直線L2的交點與所述重心G一致。
[FPC]
參照圖13對FPC 363進行說明。FPC 363是柔性印刷電路基板,並固定於第二基座32(參照圖9及圖10)。FPC 363例如對後述AF裝置36及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的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供給電力。
具體而言,FPC 363是連續的一枚柔性印刷電路基板,具有FPC基部363h、一對第一線圈固定部363a、第一線圈固定部363b及一對第二線圈固定部363d、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
FPC基部363h是沿Y方向延伸的板狀構件,並固定於第二基座32的底面部321(參照圖9及圖10)。於第一線圈固定部363a經由基板7a而固定有AF裝置36的AF用線圈366a(參照圖11)。於此狀態下,第一線圈固定部363a及AF用線圈366a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底面貫通孔321a(參照圖16)。
另一方面,於第一線圈固定部363b經由基板7b而固定有AF裝置36的AF用線圈366b(參照圖12)。於此狀態下,第一線圈固定部363b及AF用線圈366b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底面貫通孔321b。
第二線圈固定部363d、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分別與第一線圈固定部363a、第一線圈固定部363b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重疊。於第二線圈固定部363d、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的表面分別固定有後述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的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參照圖11及圖12)。於此狀態下,第二線圈固定部363d、
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分別載置於第二基座32的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參照圖17)的表面。
第二線圈固定部363d經由第一連續部363i而與FPC基部363h連續。第一連續部363i為與ZY平面平行的板狀構件。第一連續部363i配置於形成於第二基座32的第二側壁部322a的Y方向+側的側面的狹縫322i(參照圖9)。
另一方面,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經由第二連續部363j而與FPC基部363h連續。第二連續部363j為與XZ平面平行的板狀構件。第二連續部363j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第二側壁部322b的凹部322j(參照圖10)。
[AF致動器]
參照圖11、圖12及圖16對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進行說明。一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分別為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與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中的其中一個致動器。Y方向+側的AF致動器364a具有AF用磁鐵365a及AF用線圈366a。另一方面,Y方向-側的AF致動器364b具有AF用磁鐵365b、AF用線圈366b及驅動器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367。
所述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分別是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固定於作為可動側構件的鏡頭引導件361上,並且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經由FPC 363固定於作為固定側構件的第二基座32上的可動磁鐵型的致動器。
再者,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亦可為可動線圈型的致動器。構成所述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各部的結構與先前已知的結構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詳細的說明。以下,對構成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各部的配置進行說明。
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分別保持於鏡頭引導件361的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於此狀態下,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分別配置於第二基座32的一對線圈載置部322d、線圈載置部322e(參照圖9及圖10)的Z方向+側的位置。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分別於Z方向上被磁化,並於單側具有兩個磁極。
另外,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分別為X方向長且例如自Y方向觀察(圖11及圖12所示的狀態)的形狀為大致六邊形狀的六角柱狀。
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分別具有一對倒角部365c1、倒角部365c2。一對倒角部365c1、倒角部365c2分別設於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中於X方向上相向的一對側面上。另外,倒角部365c1及倒角部365c2朝越朝向Z方向-側,X方向上彼此的距離越靠近的方向傾斜。
所述倒角部365c1及倒角部365c2分別於組裝狀態下與鏡頭引導件361中的一對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361b的傾斜面部361e1、傾斜面部361e2面對面。
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是橢圓形狀的所謂的空心線圈。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以長軸與Y方向一致的狀態經由基板7a、基板7b(參照圖13)而固定於FPC 363的第一線圈固定部363a、第一線圈固定部363b。
驅動器IC 367配置於FPC 363中AF用線圈366a的附近(具體而言,較AF用線圈366a更靠X方向+側)。此種驅動器IC 367檢測自AF用磁鐵365a朝向位置檢測用磁鐵369(參照圖11)的磁通量。而且,驅動器IC 367基於檢測值來控制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的通電電流。如上所述,於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中,基於驅動器IC 367的檢測值來進行閉環(Closed loop)控制。再者,位置檢測用磁鐵369被保持於鏡頭引導件361中第一磁鐵保持部361a的附近(具體而言,X方向+側)。另外,也可另外設置檢測AF用磁鐵365a的磁通量的霍爾元件。此種情況下,驅動器IC 367可基於霍爾元件的檢測值來控制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的通電電流。
為具有如上所述構成的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情況下,若於驅動器IC 367的控制下電流經由FPC 363而流入至AF用線圈366a、AF用線圈366b,則產生使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沿X方向移位的勞侖茲力(Lorentz force)。
因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固定於鏡頭引導件361,所以鏡頭引導件361基於所述勞侖茲力而沿X方向(亦稱為第三方向)移位。再者,藉由控制要流入至AF用線圈366a、AF
用線圈366b的電流的朝向而切換鏡頭引導件361的移位方向。藉此來進行自動對焦。
再者,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藉由如上所述般對彈簧362a~彈簧362d及鏡頭引導件361的配置進行研究來抑制圍繞所述直線L3(參照圖14)的鏡頭引導件361的共振。但是,於無法完全消除所述共振的情況下,亦可藉由對AF致動器364a的驅動力與AF致動器364b的驅動力賦予差異來使鏡頭引導件361沿抵消所述共振的方向擺動。再者,可藉由使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中流動的電流不同來對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彼此的驅動力賦予差異。
[第二抖動修正裝置]
參照圖11、圖12及圖16對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進行說明。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藉由使鏡頭部33沿Y方向移位來進行Y方向的抖動修正。所述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配置於所述第二收容空間320(參照圖17)。
第二抖動修正裝置37具有所述鏡頭引導件361、所述多個彈簧362a~彈簧362d、所述FPC 363及一對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鏡頭引導件361、彈簧362a~彈簧362d及FPC 363與AF裝置36共通。再者,一對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為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與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中的另一個致動器。
Y方向+側的第二致動器370a(參照圖11)以相對於所
述AF致動器364a而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重疊的狀態進行配置。所述第二致動器370a具有第二磁鐵371a及第二線圈372a。
另一方面,Y方向-側的第二致動器370b(參照圖12)以相對於所述AF致動器364b而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重疊的狀態進行配置。所述第二致動器370b具有第二磁鐵371b、第二線圈372b及第二霍爾元件373。
藉由如上所述般來配置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與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驅動力的中心與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驅動力的中心一致。藉由此構成,於自動對焦及抖動修正時,鏡頭引導件361不易傾斜移位(即,以與Y方向或X方向平行的軸為中心的擺動移位)。
所述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分別是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固定於作為可動側構件的鏡頭引導件361上,並且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經由FPC 363固定於作為固定側構件的第二基座32上的可動磁鐵型的致動器。但是,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亦可為可動線圈型的致動器。
構成所述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各部的結構與先前已知的結構大致相同,所以省略詳細的說明。以下,對構成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的各部的配置進行說明。
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分別保持於鏡頭引導件361的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於本實施方
式的情況下,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分別於Z方向上被磁化,並包括於單側具有一個磁極的一對單極磁鐵。關於一對單極磁鐵,彼此的磁極的朝向相反,於Y方向相鄰地配置。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分別為X方向長且自Y方向觀察(圖11及圖12所示的狀態)的形狀為大致六邊形狀的六角柱狀。
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分別具有一對倒角部371e1、倒角部371e2。一對倒角部371e1、倒角部371e2分別設於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中於X方向上相向的一對側面上。另外,倒角部371e1及倒角部371e2朝越朝向Z方向-側,X方向上彼此的距離越靠近的方向傾斜。
所述倒角部371e1及倒角部371e2分別於組裝狀態下與鏡頭引導件361中的一對第二磁鐵保持部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368b的傾斜面部368f1、傾斜面部368f2面對面。
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分別是橢圓形狀的所謂的空心線圈。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分別以長軸與X方向一致的狀態固定於FPC 363的第二線圈固定部363d、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於此狀態下,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分別與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於Z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重疊。
如圖12所示,第二霍爾元件373固定於FPC 363的第二線圈固定部363e的表面並且是第二線圈372b的徑向外側。再者,第二霍爾元件373亦可配置於第二線圈372b的徑向內側。
於為具有如上構成的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
的情況下,若於手抖修正用的控制部(未圖示)的控制下,電流經由FPC 363而流入至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則產生使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沿Y方向移位的勞侖茲力。因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分別固定於鏡頭引導件361,所以鏡頭引導件361基於所述勞侖茲力而沿Y方向移位。再者,藉由控制要流入至第二線圈372a、第二線圈372b的電流的朝向而切換鏡頭引導件361的移位方向。
再者,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第二致動器370a、第二致動器370b與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之間的串擾(crosstalk),於第二磁鐵371a、第二磁鐵371b與AF用磁鐵365a、AF用磁鐵365b的Z方向間部分配置磁性金屬製的屏蔽板6a、屏蔽板6b。
[基準構件]
參照圖9及圖10對基準構件38進行說明。基準構件38是固定於第二基座32的X方向+側的端部的板狀構件。所述基準構件38的X方向+側的側面成為後述攝像元件模組4的X方向的基準面。基準構件38於中央部具有將通過了鏡頭部33的光導光至攝像元件模組4的貫通孔(省略圖示)。
基準構件38於X方向-側的側面具有一對止擋部381a、止擋部381b(參照圖11、圖12)。將自動對焦時的鏡頭部33的X方向+側的位移限制為規定範圍內的所述止擋部381a、止擋部381b的X方向-側的端面(以下,簡稱為「止擋面」)分別如圖11及圖
12所示,於鏡頭引導件361處於基準位置的狀態下,與鏡頭引導件361的一部分於X方向上空開規定間隔而相向。
[攝像元件模組]
攝像元件模組4配置於較鏡頭部33更靠X方向+側的位置。撮像元件模組4例如包括電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型影像感測器、互補金氧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型影像感測器等攝像元件。攝像元件模組4的攝像元件對藉由鏡頭部33而成像的被攝體像進行拍攝,並輸出與被攝體像對應的電訊號。攝像元件模組4的基板(省略圖示)電性連接有印刷配線基板(省略圖示),經由此印刷配線基板而進行對攝像元件模組4的供電及利用攝像元件模組4所拍攝的被攝體像的電訊號的輸出。所述攝像元件模組4可採用具有先前已知的結構者。
[關於本實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1於彈簧362a~彈簧362d的三個部位,自靠近第一固定部362f側起依次設有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以及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此種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以及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有助於抑制AF致動器364a、AF致動器364b的動作中、或第二致動器370a的動作中產生的共振。尤其,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以及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分別
有助於抑制不同的頻帶的共振。
具體而言,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及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對抑制鏡頭部33的Z方向上的共振而言有效果。以下,對其理由進行說明。當發生此種共振時,伴隨著Z方向上的鏡頭部33的振動,彈簧362a~彈簧362d沿Z方向伸縮。此時,彈簧362a~彈簧362d的第一彎曲部362m及第二彎曲部362n藉由沿Z方向進行彈性變形而伸縮。尤其,靠近固定於鏡頭引導件361的第一固定部362f側的第一彎曲部362m較第二彎曲部362n產生更大地彈性變形。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藉由將減振構件80a~減振構件80d及減振構件82a~減振構件82d設於第一彎曲部362m及第二彎曲部362n,來抑制第一彎曲部362m及第二彎曲部362n的變形量。因而,本實施方式的構成能夠抑制如上所述的鏡頭部33的Z方向上的共振。
另外,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對抑制鏡頭部33的X方向(第二光軸方向)上的共振而言有效果。以下,對其理由進行說明。當發生此種共振時,伴隨著X方向上的鏡頭部33的振動,彈簧362a~彈簧362d以連接部362h的另一端(即,第二固定部362g側的端部)附近的規定位置為支點進行擺動。此時,連接部362h的凝膠卡止部362i1配置於靠近連接部362h的一個端部,因此X方向上的位移量大。於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藉由將減振構件81a~減振構件81d設於凝膠卡止部362i1,抑制凝膠卡止部362i1的X方向上的位移量。因而,本實施方式的構成能夠
抑制如上所述的鏡頭部33的X方向上的共振。再者,於本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1中,鏡頭部33的X方向上的共振產生的頻率約為60Hz。另一方面,鏡頭部33的Z方向上的共振產生的頻率為300Hz以上。此種頻率因相機模組的構成而不同。因此,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不受所述頻率的任何限定。
於2018年2月6日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特願2018-019305的日本申請案中所包含的說明書、圖式以及摘要的揭示內容全部被引用於本申請案中。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相機用致動器及相機模組例如可搭載於智慧型手機、行動電話、數位相機、筆記型個人電腦、平板終端、攜帶型遊戲機、車載相機等薄型的相機搭載裝置。
3‧‧‧鏡頭模組
6a‧‧‧屏蔽板
36‧‧‧自動對焦裝置/AF裝置
37‧‧‧第二抖動修正裝置
38‧‧‧基準構件
80a、80c、81a、81c、82a、82c‧‧‧減振構件
361‧‧‧鏡頭引導件
361a‧‧‧第一磁鐵保持部
361c1、361c2、368d1、368d2‧‧‧側面部
361d、368e‧‧‧上表面部
361e1、361e2、368f1、368f2‧‧‧傾斜面部
362a、362c‧‧‧彈簧
362f‧‧‧第一固定部
363‧‧‧FPC
363d‧‧‧第二線圈固定部
363h‧‧‧FPC基部
363i‧‧‧第一連續部
364a‧‧‧AF致動器(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或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
365a‧‧‧AF用磁鐵
365c1、365c2‧‧‧倒角部
366a‧‧‧AF用線圈
367‧‧‧驅動器積體電路/驅動器IC
368a‧‧‧第二磁鐵保持部
369‧‧‧位置檢測用磁鐵
370a‧‧‧第二致動器(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或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
371a‧‧‧第二磁鐵
371e1、371e2‧‧‧倒角部
372a‧‧‧第二線圈
381b‧‧‧止擋部
X、Y、Z‧‧‧方向
Claims (12)
- 一種相機用致動器,包括:固定側構件;可動側構件,與所述固定側構件在和光軸正交的方向上隔開配置,並保持鏡頭部;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使所述可動側構件至少沿規定方向移位;彈性支撐構件,沿與所述光軸正交的方向延伸,並以至少於所述規定方向上能夠進行移位的方式將所述可動側構件支撐於所述固定側構件;以及凝膠狀的第三減振構件,設於所述彈性支撐構件,其中,所述固定側構件具有底面部、從所述底面部的兩端部在與所述光軸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對壁部,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具有線圈與磁鐵,所述線圈與磁鐵其中一方受到所述一對壁部支撐,所述彈性支撐構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固定於所述可動側構件;第二固定部,固定於所述固定側構件;以及連接部,將所述第一固定部與所述第二固定部在與所述光軸正交的方向上連接,所述第三減振構件在與所述光軸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三減振構件的兩端部附著於所述固定側構件,所述第三減振構件的中央部附著於所述連接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更包括 設於所述連接部中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側的一半部分的第一減振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所述連接部是線狀構件,且於所述第一固定部側的一半部分內的位置包括能夠於所述連接部的長度方向上進行彈性變形的第一彎曲部,所述第一減振構件設於所述第一彎曲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更包括:凝膠狀的第二減振構件,設於所述彈性支撐構件,所述第二減振構件設於所述連接部中所述第二固定部側的一半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所述連接部於所述第二固定部側的一半部分內的位置包括能夠於所述連接部的長度方向上進行彈性變形的第二彎曲部,所述第二減振構件設於所述第二彎曲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所述連接部包括當所述可動側構件沿所述光軸方向移位時,於所述光軸方向上移位最大的最大位移部,且所述第三減振構件設於包括所述最大位移部的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所述彈性支撐構件分散配置於所述可動側構件的周邊,且所述彈性支撐構件的分散配置的中心位置與可動部的重心位置一致, 所述可動部包括所述可動側構件、及能夠與所述可動側構件一起移位的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更包括: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使所述可動側構件沿與所述規定方向正交的方向移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更包括:光路曲折構件,配置於所述鏡頭部的前段,將沿著第一光軸方向的入射光向第二光軸方向曲折;以及光路曲折構件驅動用致動器,配置於所述光路曲折構件的附近,使所述光路曲折構件移位,所述規定方向與所述第二光軸方向一致或正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其中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與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中的其中一者構成自動對焦用致動器,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一致動器與所述鏡頭驅動用第二致動器中的另一者以及所述光路曲折構件驅動用致動器構成抖動修正用致動器。
- 一種相機模組,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相機用致動器;以及攝像元件,配置於所述鏡頭部的後段。
- 一種相機搭載裝置,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相機模組;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相機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19305 | 2018-02-06 | ||
JP2018019305A JP7007574B2 (ja) | 2018-02-06 | 2018-02-06 | カメラ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35120A TW201935120A (zh) | 2019-09-01 |
TWI777032B true TWI777032B (zh) | 2022-09-11 |
Family
ID=67548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04343A TWI777032B (zh) | 2018-02-06 | 2019-02-01 |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63875B2 (zh) |
JP (1) | JP7007574B2 (zh) |
CN (1) | CN111670408B (zh) |
TW (1) | TWI777032B (zh) |
WO (1) | WO201915599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908987A (zh) * | 2017-05-12 | 2023-10-20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机构 |
US10969652B2 (en) | 2018-01-10 | 2021-04-06 | Apple Inc. | Camera with folded optics having moveable lens |
US11314147B1 (en) * | 2018-05-31 | 2022-04-26 | Apple Inc. | Folded camera with actuator for moving optics |
US11539864B1 (en) * | 2018-09-10 | 2022-12-27 | Apple Inc. | Folded optics camera and actuator assembly |
US11573391B2 (en) * | 2019-04-30 | 2023-02-07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Camera module |
KR102331696B1 (ko) * | 2019-09-10 | 2021-11-26 | 자화전자(주) | 카메라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소형 카메라 |
JP7266708B2 (ja) * | 2019-11-27 | 2023-04-28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反射体駆動装置 |
JP6960985B2 (ja) * | 2019-12-27 | 2021-11-05 |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手振れ補正機能付き撮像装置 |
CN111082637A (zh) * | 2020-01-08 | 2020-04-28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一种阻尼弹簧、装配有阻尼弹簧的音圈马达及照相装置 |
JP7352105B2 (ja) * | 2020-09-25 | 2023-09-28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光学アクチュエータ、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CN116547602A (zh) * | 2020-11-30 | 2023-08-04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光学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CN115145088B (zh) * | 2021-03-31 | 2023-11-03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
JP7485961B2 (ja) * | 2021-06-08 | 2024-05-17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光学アクチュエータ、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636720A (zh) * | 2015-03-31 | 2016-10-16 | 三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鏡頭驅動裝置、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
US20160323487A1 (en) * | 2014-01-28 | 2016-11-03 | Lg Innotek Co., Ltd. | Lens moving unit and camera module having the same |
CN106461907A (zh) * | 2014-05-14 | 2017-02-22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
TW201804195A (zh) * | 2016-07-29 | 2018-02-01 | 三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鏡頭驅動裝置、相機模組及配備相機的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77806A (en) * | 1993-04-30 | 1998-07-07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Optical system supporting device with flowable damping material |
JP3407330B2 (ja) * | 1993-04-30 | 2003-05-19 |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光学系支持装置 |
JP2833464B2 (ja) * | 1994-02-14 | 1998-12-0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対物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981509B2 (ja) * | 1999-11-22 | 2007-09-26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とその製造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05182926A (ja) * | 2003-12-19 | 2005-07-07 | Ricoh Co Ltd | 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EP1805544A1 (en) * | 2004-10-27 | 2007-07-11 | Carl Zeiss SMT AG | A six degree of freedom (dof) actuator reaction mass |
TWI298805B (en) * | 2005-02-15 | 2008-07-11 | Sony Corp | Lens unit and imaging apparatus |
JP2006330439A (ja) * | 2005-05-27 | 2006-12-07 |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
US20090122406A1 (en) * | 2006-02-06 | 2009-05-14 | Jarkko Rouvinen |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Using Gimballed Prism |
JP5121303B2 (ja) * | 2007-05-22 | 2013-01-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ブレ補正装置、撮像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
JP2009246932A (ja) * | 2008-03-13 | 2009-10-22 | Olympus Imaging Corp | 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WO2009133691A1 (ja) * | 2008-04-30 | 2009-11-05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
CN102016708B (zh) | 2008-04-30 | 2013-07-31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
JP2009283072A (ja) * | 2008-05-22 | 2009-12-03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
JP4612085B2 (ja) * | 2008-09-16 | 2011-01-12 |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11002672A (ja) * | 2009-06-19 | 2011-01-0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ミラー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ビーム照射装置 |
US9151963B2 (en) * | 2011-08-24 | 2015-10-06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Lens holder driving device including damper compound suppressing undesired resonance |
JP2013246313A (ja) * | 2012-05-25 | 2013-12-09 | Panasonic Corp | カメラおよび携帯端末装置 |
JP5797627B2 (ja) * | 2012-09-25 | 2015-10-21 | Hoya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US9285566B2 (en) * | 2013-08-08 | 2016-03-15 | Apple Inc. | Mirror tilt actuation |
JP6006349B2 (ja) | 2015-02-03 | 2016-10-12 | 株式会社ファイブ・ディー | 屈曲式ズーム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防振装置 |
JP6637668B2 (ja) * | 2015-03-30 | 2020-01-29 | 惠州市大亜湾永昶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CN112394467B (zh) * | 2015-04-16 | 2023-06-09 | 核心光电有限公司 | 紧凑型折叠式相机中的自动对焦和光学图像稳定 |
US10345614B2 (en) * | 2015-04-23 | 2019-07-09 | Tdk Corporation | Lens driving device |
TWI585484B (zh) * | 2015-12-01 | 2017-06-01 |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 鏡頭驅動裝置 |
JP6697965B2 (ja) * | 2016-06-28 | 2020-05-27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CN111580239B (zh) * | 2016-07-12 | 2022-07-12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模块 |
US10969652B2 (en) * | 2018-01-10 | 2021-04-06 | Apple Inc. | Camera with folded optics having moveable lens |
-
2018
- 2018-02-06 JP JP2018019305A patent/JP7007574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2-01 TW TW108104343A patent/TWI77703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9-02-01 CN CN201980011143.3A patent/CN111670408B/zh active Active
- 2019-02-01 WO PCT/JP2019/003639 patent/WO201915599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2-01 US US16/967,747 patent/US1156387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60323487A1 (en) * | 2014-01-28 | 2016-11-03 | Lg Innotek Co., Ltd. | Lens moving unit and camera module having the same |
CN106461907A (zh) * | 2014-05-14 | 2017-02-22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
TW201636720A (zh) * | 2015-03-31 | 2016-10-16 | 三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鏡頭驅動裝置、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
TW201804195A (zh) * | 2016-07-29 | 2018-02-01 | 三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鏡頭驅動裝置、相機模組及配備相機的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563875B2 (en) | 2023-01-24 |
JP7007574B2 (ja) | 2022-02-10 |
CN111670408B (zh) | 2022-02-11 |
CN111670408A (zh) | 2020-09-15 |
WO2019155994A1 (ja) | 2019-08-15 |
US20210058537A1 (en) | 2021-02-25 |
JP2019138943A (ja) | 2019-08-22 |
TW201935120A (zh) | 2019-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77032B (zh) |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 |
TWI780159B (zh) | 照相機用致動器、照相機模組及照相機搭載裝置 | |
TWI789489B (zh) |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 |
CN112946856B (zh)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
JP7231865B2 (ja) | カメラ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
JP6652734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
TWI818010B (zh) | 相機用致動器、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 |
WO2020090639A1 (ja) | カメラ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
JP2019074757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
JP7381896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
KR20220114496A (ko) | 렌즈 조립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D4A |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