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7713B - 電動捲線器及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動捲線器及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7713B
TWI757713B TW109111101A TW109111101A TWI757713B TW I757713 B TWI757713 B TW I757713B TW 109111101 A TW109111101 A TW 109111101A TW 109111101 A TW109111101 A TW 109111101A TW I757713 B TWI757713 B TW I7577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rd reel
electric cord
drive circuit
outpu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1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2231A (zh
Inventor
林久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太平洋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太平洋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太平洋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2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22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77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771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7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motor-drive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動捲線器及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其可達成先前未曾有之操作感。 本發明之解決手段為一種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40,其配合對電動捲線器10之驅動操作部17的操作速度,變更驅動迴路54之輸出,該驅動迴路54用以驅動電動捲線器10之馬達12。

Description

電動捲線器及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被使用於釣魚的電動捲線器及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
作為習知之電動捲線器,已知一種配合驅動操作部之旋轉位置而改變馬達的輸出的電動捲線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 2016-7184 號公報(圖1、段落[0022])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隨著電動捲線器之普及,期能開發一種具有先前未曾有之操作感的電動捲線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第1發明,提供一種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其具備有:操作檢測部,其檢測相對於電動捲線器之驅動操作部之操作速度或操作加速度;驅動迴路,其驅動上述電動捲線器之馬達;及控制迴路,其配合上述操作速度或上述操作加速度,變更上述驅動迴路之輸出。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之說明中,參照圖1至圖5,對本揭示之第一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10及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40進行說明。圖1所示之本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10,具有以使兩端部可旋轉之方式所被支撐的線軸11,於線軸11上經由未圖示之離合器機構及齒輪連結有馬達12及手捲把手13。此外,於線軸11之後方設置有用以開閉(ON/OFF)或連接/開放離合器機構的離合器拉桿14。並且,藉由離合器機構,可將線軸11切換為僅可朝捲取釣線99的捲取方向旋轉的狀態、及可自由旋轉的狀態。此外,線軸11之朝捲取方向的旋轉,可藉由馬達12或手捲把手13進行。另一方面,線軸11之朝與捲取方向相反之送出方向的旋轉,係在線軸11可自由旋轉之狀態下藉由釣線99被魚餌或錘等拉引而進行。此外,馬達12之一個方向的旋轉輸出,也可藉由離合器機構被切換成不同之方向的力而被傳遞至線軸11,從而可利用馬達12輔助線軸11之送出方向的旋轉。
於電動捲線器10之上面設有顯示器15、及橫向排列地被配置於該顯示器15之後側的複數個設定鍵16。並且,於電動捲線器10之上面的後緣部具備有以電動模式所使用的驅動操作部17。
驅動操作部17係呈輥狀,且可一體旋轉地具備在延伸於橫向的軸17S之中央部。軸17S之兩端部被支撐於未圖示之一對軸承,驅動操作部17,可與軸17S一同自由地旋轉。也就是說,驅動操作部17成為自由輥構造。此外,雖然驅動操作部17可容易旋轉,但被成為不在振動中移動的程度,例如藉由設於一對軸承的防水密封體而被摩擦卡止於任意之位置。
再者,驅動操作部17,也可在懸臂狀態旋轉地被支撐。此外,驅動操作部17,也可藉由防水密封體以外之構件被摩擦卡止。並且,驅動操作部17也可為藉由閂扣機構卡止的構造。具體而言,也可設為於軸17S之圓周面具備有複數個凹凸,且將被固定於電動捲線器10之本體的彈性卡止片之突起壓接於上述凹凸的構造,當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時,突起越過凹凸,若停止旋轉操作時,則藉由突起與凹凸的凹凸卡合而將驅動操作部17卡止。
如圖3所示,為了檢測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於軸17S之一端部安裝有磁鐵18。此外,於磁鐵18之近旁配置有被具備在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40的磁性感測器19。並且,磁性感測器19輸出與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位置對應的檢測信號。
再者,於線軸11之端部也安裝有未圖示之磁鐵,並且,亦於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40具備有用以檢測線軸11之旋轉的磁性感測器19Z(參照圖2)。
於以下之說明中,將驅動操作部17之上部朝向前方(顯示器15側)的旋轉方向、及如上述操作驅動操作部17的操作方向稱為「正方向」,且將與其等相反之旋轉方向及操作方向稱為「負方向」。
在圖2顯示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40作為電動捲線器10之一部分而被組裝之前的狀態。該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40,係於透明樹脂之防水外殼41之內部收納且具備有未圖示之迴路基板。於迴路基板之上面安裝有液晶模組,且防水外殼41之上面的一部分成為上述顯示器15。
另一方面,上述複數個設定鍵16,係於防水之狀態下被防水外殼41之複數個貫通孔所支撐,且接觸至被安裝在迴路基板之上面的未圖示之複數個按壓開關。
再者,當作為電動捲線器10之一部分安裝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40時,如圖1所示,以上蓋49覆蓋在防水外殼41中之除了顯示器15及複數個設定鍵16以外的部分。
如圖2所示,自防水外殼41之兩側面朝外側引出被連接於迴路基板的第一至第四纜線42A〜42D。再者,防水外殼41之纜線之引出口被進行了防水處理。
第一纜線42A之末端被連接於電源連接器之端子42E(參照圖3),該電源連接器用以連接至直流之外部電源59(參照圖3)。第二纜線42B之末端被連接於上述馬達12。並且,於第三及第四纜線42C、42D之末端具備有上述磁性感測器19、19Z。
圖3顯示包含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40的電動捲線器10之迴路之一部分。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40,其具有:電源迴路51,其例如自外部電源59接收電力;MCU52(微控制器單元: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控制迴路」);介面迴路53,其用以將磁性感測器19之檢測信號取入至MCU52;及驅動迴路54,其用以驅動馬達12。
電源迴路51自外部電源59接收電力且進行變壓,然後將直流電壓輸出至MCU52、介面迴路53等。
馬達12係直流馬達,馬達12之一側的電極,經由電源纜線42A連接於外部電源59之正極,另一方面,馬達12之另一側的電極,經由開關57及電源纜線42A被連接至外部電源59的負極。亦即,本實施形態之驅動迴路54,係構成為具有連接於外部電源59的一對輸入電極54A、及連接於馬達12的一對輸出電極54B的構造,且開關57藉由被MCU52所開閉的PWM控制,改變朝馬達12的輸出電壓。
MCU52具有ROM、RAM、CPU及A/D轉換器。並且,MCU52根據通過介面迴路53而自磁性感測器19所取得的檢測信號,對驅動迴路54之輸出進行PWM控制。此外,本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10的電動模式,具備有第一至第三電動模式,且以藉由被設定為哪一種電動模式而因驅動操作部17所產生之電動捲線器10之操作感不同之方式控制驅動迴路54。此外,選擇哪一種電動模式,可一面利用顯示器15目視確認一面藉由設定鍵16進行。此外,電動模式之變更,只能於驅動迴路54停止時才可執行。並且,作為驅動操作部17之操作方向的設定,存在第一操作設定及與其相反之第二操作設定,其中,於第一操作設定中,當朝正方向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時馬達12之輸出上升,當朝負方向旋轉操作時馬達12之輸出降低,於第二操作設定中,當朝負方向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時馬達12之輸出上升,而當朝正方向旋轉操作時馬達12之輸出降低,並且,利用設定鍵16可選擇任意之操作設定。以下之說明中,假設選擇第一操作設定進行說明。
馬達12之控制,於利用線軸11捲取釣線99之情況與送出釣線99的情況下相同。因此,以下僅對捲取釣線99之情況對控制之構成詳細地進行說明。
於MCU52之ROM記憶有圖4所示之指令值確定程式PG1及未圖示之PWM控制程式,MCU52係以既定之周期(例如,10 [msec])重複地執行其等指令值確定程式PG1及PWM控制程式。再者,藉由執行指令值確定程式PG1及PWM控制程式,如圖3所示,MCU52作為指令值確定部52A及PWM控制部52B發揮功能。
當執行指令值確定程式PG1時,進行資料取得處理(S10)。於資料取得處理(S10)中,通過介面迴路53及A/D轉換器取得磁性感測器19之檢測信號,並將該檢測信號暫時地儲存於RAM之第一緩衝器。然後,運算與一周期前(例如,10 [msec] 之前)所取得之檢測信號的差異,作為旋轉檢測值X。
其中,如上述,由於磁性感測器19之檢測信號,係與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位置對應的信號,因此,旋轉檢測值X,意指於每個既定周期對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量(操作量),並且,由於是每單位時間(此情況下為10 [msec]) 之旋轉量(操作量),因此亦具有角速度ω(操作速度)之意味。此外,於朝正方向操作驅動操作部17之情況下,旋轉檢測值X成為正值,於朝負方向操作驅動操作部17之情況下,旋轉檢測值X成為負值。於旋轉檢測值X,亦包含有旋轉方向之資訊。
然後,於資料取得處理(S10)中,以成為以下狀態之方式進行處理,即:隨時更新在過去最新之單位期間T內所被運算出的複數個旋轉檢測值X,且儲存於第二緩衝器。具體而言,作為單位期間T,例如設定為0.5 [sec]、即相當於以10 [msec]之周期執行50次指令值確定程式PG1的時間,且隨時更新在過去最新之單位期間T內所被運算的50個旋轉檢測值X並儲存於第二緩衝器。
接著,判斷FLG1是否為「1」(S11)。其中,FLG1係用以判斷驅動迴路54是否處於動作中的旗標,且在電動捲線器10之電源接通時被設定為「0」,該「0」意味著驅動迴路54非動作中。此外,於接通電源時,上述旋轉檢測值X被設定為「0」。
於FLG1為「0」之情況下(S11中為NO),判斷驅動迴路54是否已被啟動操作(S12)。也就是說,判斷在停止驅動迴路54之輸出之期間是否有操作驅動操作部17。
此判斷例如可藉由被儲存於第二緩衝器的複數個旋轉檢測值X是否成為啟動模式而被進行。於本實施形態中,被儲存於第二緩衝器的複數個旋轉檢測值X,係將在連續複數個負值之旋轉檢測值X之後的所有旋轉檢測值X為正值的模式被設定為啟動模式。也就是說,以將朝負方向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之後緊接著朝正方向進行旋轉操作之情況識別為啟動操作之方式進行設定。
再者,也可將與上述不同之模式設定為啟動操作。具體而言,啟動操作也可被設定為在朝正方向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之後緊接著朝負方向進行旋轉操作的模式、或者單純以高速朝正方向旋轉操作的模式、或者連續地以一定角度以上朝正方向或負方向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的模式等。
其中,於被儲存在第二緩衝器的複數個旋轉檢測值X未成為啟動模式之情況下,也就是說,當判定為不存在啟動操作時(S12中為NO),則結束指令值確定程式PG1。
另一方面,於判斷為存在有啟動操作之情況下(S12中為YES),則對FLG1設定「1」之後,判斷是否已被設定為第三電動模式(S20)。於未被設定為第三電動模式之情況,也就是說,於被設定為第一或第二電動模式之情況下(S20中為NO),將最新之旋轉檢測值X加計於旋轉位置計數器C1。其中,當電動捲線器10通電時,旋轉位置計數器C1被設定為「0」。並且,由於在判斷為存在有啟動操作之後將旋轉檢測值X加計於旋轉位置計數器C1,因此,旋轉位置計數器C1,意味著以緊接在驅動操作部17之啟動操作之後之旋轉位置作為原點的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位置。
接著,判斷旋轉位置計數器C1是否為0以下(S22)。若旋轉位置計數器C1為0以下(S22中為YES),則將FLG1及旋轉位置計數器C1重新設為「0」(S23),且將能率比之指令值(以下稱為「指令能率比Dr」)確定為「0」(S24),並結束指令值確定程式PG1。再者,於後述之指令值確定程式PG1內之所有處理中,當確定了指令能率比Dr時,指令值確定程式PG1亦結束。
於旋轉位置計數器C1並非為0以下之情況下(S22中為NO),判斷是被設定為第一電動模式還是第二電動模式(S25)。然後,於被設定為第一電動模式之情況下(S25中為YES),若旋轉位置計數器C1為100以下(S26中為NO),則將旋轉位置計數器C1的值本身確定為指令能率比Dr(S28)。此外,若旋轉位置計數器C1超過了「100」,則將旋轉位置計數器C1設定為「100」(S26中為YES,S27),並將指令能率比Dr確定為100[%](S28)。藉此,指令能率比Dr,基本上是配合驅動操作部17之自原點起100度之旋轉操作範圍內的旋轉位置而被確定。
另一方面,於被設定為第二電動模式的情況下(S25為NO),若旋轉位置計數器C1為300以下(S29為NO),則將以3除旋轉位置計數器C1之值而得的值確定為指令能率比Dr。此外,若旋轉位置計數器C1超過了「300」,則將旋轉位置計數器C1設定為「300」(S29中為YES,S30),且將指令能率比Dr確定為100[%]。藉此,指令能率比Dr,基本上是配合驅動操作部17之自原點起300度之旋轉操作範圍內的旋轉位置而被確定。
再者,指令能率比Dr,也可以上述驅動操作部17之100度及300度以外之旋轉操作範圍內的旋轉位置來確定。例如,亦可以驅動操作部17之360度、720度之旋轉操作範圍內的旋轉位置來確定。此外,確定指令能率比Dr之驅動操作部17的旋轉操作範圍不被限定於兩種類,也可為一種或三種以上。
於電動捲線器10被設定為第三電動模式之情況下(S20中為YES),與驅動操作部17之自原點起之旋轉位置無關,執行確定指令能率比Dr的第三電動模式控制處理( S32)。如圖5所示,當執行第三電動模式控制處理(S32)時,實際執行角速度運算處理(S34),例如,對單位期間T之旋轉檢測值X的最大值即角速度ω進行運算。再者,以角速度運算處理(S34)所被運算的角速度ω,也可為單位期間T之旋轉檢測值X之平均值、中央值等。
接著,根據角速度ω是正還是負,判斷定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是否朝向正方向(S35)。然後,於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朝向正方向之情況下(S35中為YES),判斷角速度ω之絕對值是否大於預先被設定的第一基準值ω1及第二基準值ω2(S36、S37)。其中,第一基準值ω1被設定為急速地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時的值。此外,第二基準值ω2係被設定為小於第一基準值ω1且快速地操作驅動操作部17時的值。
然後,於角速度ω之絕對值大於第一基準值ω1之情況下(S36中為YES),將100[%]確定為新的指令能率比Dr(S41)。此外,於角速度ω之絕對值為第一基準值ω1以下且大於第二基準值ω2之情況下(S36中為NO,S37中為YES),運算將一定變更量例如為50[%]加計於現狀之指令能率比Dr而得的值(S38),若該值不超過100[%](S40中為NO),則將該值確定為新的指令能率比Dr,於該值超過100[%]之情況下(S40中為YES),將100[%]確定為新的指令能率比Dr(S41)。
此外,於角速度ω之絕對值為第二基準值ω2以下之情況下(S37中為NO),運算以既定之常數K除旋轉檢測值X且加計於現狀之指令能率比Dr而得的值(S39),若該值不超過100[%](S40中為NO),則將該值確定為新的指令能率比比率Dr,於該值超過100[%]之情況下(S40中為YES),將100[%]確定為新的指令能率比Dr(S41)。其中,既定之常數K,例如,以於一個周期(10[msec])旋轉驅動操作部17一次時X/K成為「1」之方式來設定。
也就是說,於驅動操作部17之啟動操作之後朝正方向對驅動操作部17進行旋轉操作之情況下(S35中為YES),若旋轉操作慢,則與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量成比例緩慢地增加指令能率比Dr,若旋轉操作快,則迅速地增加至將50[%]加計於現狀之指令能率比Dr而得的值,若旋轉操作極快,則迅速地使指令能率比Dr成為100[%]。
此外,於朝負方向對驅動操作部17進行旋轉操作之情況下(S35中為NO),與朝正方向之情況(S35中為YES)大致相同,利用演算法判斷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操作,若旋轉操作慢,則與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量成比例緩慢地減少指令能率比Dr,若旋轉操作快,則迅速地減少至自現狀之指令能率比Dr減去50[%]而得的值,若旋轉操作極快,則指令能率比Dr迅速成為0[%](S42〜S48)。再者,當指令能率比Dr成為0[%]時,將旗標FLG1及旋轉檢測值X重新設為「0」(S47)。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雖然將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操作的操作速度分為慢、快、極快之三個階段進行判斷,但也可為分兩個階段進行判斷之構成、或者也可為分四個階段以上進行判斷之構成。此外,也可使上述第一基準值ω1、第二基準值ω2之值,於使驅動操作部17朝正方向旋轉的情況、及朝負方向旋轉的情況時不相同,或者也可使速度判斷之階段的數量在正方向及負方向上不同。具體而言,亦可當朝正方向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時,分三個階段判斷其操作速度,而當朝負方向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時,分兩個階段判斷其操作速度。
如上述,當藉由指令值確定程式PG1確定指令能率比Dr時,根據其等被確定的指令能率比Dr,藉由PWM控制程式導通或關閉驅動迴路54之開關57,將與指令能率比Dr對應的有效電壓施加至馬達12之一對輸入電極之間。
以上進行了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10之構成的說明。接著,對該電動捲線器10之作用功效進行說明。電動捲線器10,藉由驅動操作部17的操作驅動迴路54之輸出產生變化,且馬達12之輸出亦配合驅動迴路54之輸出而產生變化。此外,若馬達12之輸出增大,藉由電動捲線器10所進行之釣線99的捲取速度加快,若馬達12之輸出減小,則藉由電動捲線器10所進行之釣線99的捲取速度減慢。
並且,於將電動捲線器10設定為第一或第二電動模式之情況下,釣線99之捲取速度,配合以緊接驅動操作部17之啟動操作後的旋轉位置作為原點的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位置而變化。亦即,也可於本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10中選擇第一或第二電動模式,以近似於傳統之操作感享受釣魚之樂趣。於此種情況下,具有藉由選擇第一及第二電動模式中的任一個而可選擇驅動操作部17之操作感的便利性。此外,為了啟動馬達12,需要使驅動操作部17朝負方向旋轉之後緊接著朝正方向旋轉的啟動操作,因此也不會因意外地接觸至驅動操作部17而馬達12輕易地被驅動。
此外,於將電動捲線器10設定為第三電動模式之情況下,可如下述以先前未曾有之操作感享受釣魚之樂趣。亦即,也可於上述啟動操作後,藉由極快地朝正方向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而將藉由馬達12所進行之釣線99的捲取速度迅速地提升至100%、或者藉由快速地朝正方向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而將藉由馬達12所進行之釣線99的捲取速度迅速提升至50%、或者藉由緩慢地朝正方向操作驅動操作部17而緩慢地提高藉由馬達12所進行之釣線99的捲取速度。
此外,於藉由馬達12捲取釣線99的狀況下亦同樣,可配合驅動操作部17之朝正方向的操作速度,迅速將藉由馬達12所進行之釣線99之捲取速度提升至100%、或者可增加50%、或者亦可緩慢地提高。此外,也可藉由極快地朝負方向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以使馬達12停止、或者藉由快速地朝負方向旋轉操作驅動操作部17而將藉由馬達12所進行之釣線99的捲取速度迅速地降低50%、或者藉由緩慢地朝負方向操作驅動操作部17而緩慢地降低藉由馬達12所進行之釣線99的捲取速度。
此外,於設為藉由斷開或開放離合器機構而藉由馬達12使線軸11朝送出釣線99的方向旋轉之狀態的情況下,亦可藉由與上述相同之操作進行變更釣線99的出線速度。
如上述,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構成,可平滑且容易地切換以下之操作:迅速地增加或減小釣線99之捲取速度或出線速度的操作、及微調的操作。並且,可享受先前未曾有的操作感、即配合對電動捲線器10之驅動操作部17的操作速度而改變電動捲線器10之動作速度所產生的操作感。此外,由於驅動操作部17為習知之電動捲線器10中未有的自由輥構造,因此可享受進一步與先前不同的操作感。除此之外,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範圍與被受到限制的習知之驅動操作部比較,可簡化驅動操作部17及其支撐構造,且可降低製造成本。此外,如上述,亦可變更驅動操作部17之操作感。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申請專利範圍之「操作檢測部」,係藉由上述磁性感測器19、資料取得處理(S10)及角速度運算處理(S34)形成。
[第二實施形態] 如圖6所示,本實施形態僅第三電動模式控制處理(S50)之構成為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亦即,其等不同點在於:於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第三電動模式控制處理(S32)中,運算驅動操作部17之角速度ω(S34),且配合該角速度ω與第一基準值ω1及第二基準值ω2的大小關係,變更驅動迴路54之輸出,但於本實施形態之第三電動模式控制處理(S50)中,利用角加速度運算處理(S51)將單位期間T內之連續的2個旋轉檢測值X彼此之差異的最大值作為驅動操作部17之角加速度α而進行運算,且配合該角加速度α與第一基準值α1及第二基準值α2的大小關係(S52〜S55),變更驅動迴路54之輸出。其餘之構成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構成,也可獲得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功效。再者,在角加速度運算處理(S51)所運算的加速度α,亦可為單位期間T內之連續之2個旋轉檢測值X彼此之差異的平均值或中央值。
[第三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係構成為具備有圖7所示之第三電動模式控制處理(S60)之構成,以取代在第一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第三電動模式控制處理(S32)。於該第三電動模式控制處理(S60)中,對單位期間T內之旋轉檢測值X之變化的峰值進行運算。具體而言,於峰值運算處理(S61)中,算出單位期間T內之旋轉檢測值X之變化的峰值即角速度ω之變化的峰值,且對該峰值之絕對值為大於預先被設定之基準值的峰值之數量進行計數。
然後,於驅動操作部17之操作方向為正之情況下(S35中為YES),判斷是否滿足於單位期間T內包含有三個以上之上述峰值的第一峰值條件(S62)。然後,於滿足第一峰值條件之情況下(S62中為YES),也就是說於單位期間T內快速地進行三次以上之操作之情況下,將100[%]確定為新的指令能率比Dr(S41)。
此外,於不滿足第一峰值條件之情況下(S62中為NO),判斷是否滿足於單位期間T內包含有上述2個峰值的第二峰值條件(S63)。然後,於滿足第二峰值條件之情況下(S62中為NO,S63中為YES),也就是說於單位期間T內快速地進行兩次操作之情況下,運算將一定變更量即例如50[%]加計於現狀之指令能率比Dr上而得的值(S38),若該值不超過100[%](S40中為NO),則將該值確定為新的指令能率比Dr,於該值超過100 [%]之情況下(S40中為YES),將100[%]確定為新的指令能率比Dr(S41)。
並且,於不滿足第二峰值條件之情況下(S63中為NO),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第三電動模式控制處理(S32)相同,與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量成比例而變更指令能率比Dr。此外,於朝負方向對驅動操作部17進行旋轉操作之情況下(S35中為NO),與朝正方向之情況(S35中為YES)大致相同,利用演算法判斷驅動操作部17之旋轉操作且變更指令能率比Dr。
根據上述本實施形態之構成,也可獲得與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相同之功效。再者,也可於峰值運算處理(S61)中,對單位時間T內之連續之2個旋轉檢測值X之差異即以複數個角加速度α的絕對值成為基準值以上的次數作為峰值之數量進行運算。
[其他實施形態] (1)雖然上述各實施形態之驅動操作部17為自由輥構造,但驅動操作部也可為旋轉範圍被限制的輥或槓桿。此外,也可具備有觸控面板作為驅動操作部,且配合在觸控面板上滑移的手指之移動操作速度或移動操作加速度,改變電動捲線器之動作速度。
(2)也可將上述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10設為不具備有第三電動模式而具備有第一及第二電動模式中之至少一個的構成。
(3)上述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10之馬達12為直流馬達,但也可為交流馬達或步進馬達。
(4)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構成有藉由通用處理器即MCU52執行指令值確定程式PG1等而控制驅動迴路54的「控制部」,但也可設有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等、或者設有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ed Circuit)等之專用迴路,以取代MCU等之通用處理器。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於MCU52之ROM中記憶有指令值確定程式PG1,但也可被記憶在RAM或其他之記憶媒體中,並且,也可被記憶於將包含有RAM、ROM之多種記憶媒體組合而成者。
(5)於上述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10中,藉由未圖示之離合器機構,將馬達12之輸出切換為釣線99之捲取用及送出用而傳遞至線軸11,但也可將馬達12之旋轉方向切換為捲取用及送出用。於此種情況下,例如,如圖8所示,只要將驅動迴路54H設為具有4個開關57的H橋迴路即可。
(6)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40,係用以控制電動捲線器,但也可作為控制其他構件之驅動迴路的控制裝置而使用。具體而言,作為控制裝置而使用於驅動無人機之螺旋槳的馬達之驅動迴路、或電動工具之馬達的驅動迴路、或驅動舞台等之演出用之燈光、揚聲器之音量等的驅動迴路等的控制。
10:電動捲線器 11:線軸 12:馬達 13:手捲把手 14:離合器拉桿 15:顯示器 16:設定鍵 17:驅動操作部 17:S軸 18:磁鐵 19、19Z:磁性感測器 40: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 41:防水外殼 42A〜42D:第一至第四纜線 42E:端子 49:上蓋 51:電源迴路 52:MCU 52A:指令值確定部 52B:PWM控制部 53:介面迴路 54、54H:驅動迴路 54A:輸入電極 54B:輸出電極 57:開關 59:外部電源 99:釣線 C1:旋轉位置計數器 T:單位期間 X:旋轉檢測值(操作量、操作速度) α:角加速度(操作加速度) α1:第一基準值 α2:第二基準值 ω:角速度(操作速度) ω1:第一基準值 ω2:第二基準值
圖1為第一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之立體圖。 圖2為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之立體圖。 圖3為電動捲線器之迴路圖。 圖4為指令值確定程式之流程圖。 圖5為第三電動模式控制處理之流程圖。 圖6為第二實施形態之第三電動模式控制處理之流程圖。 圖7為第三實施形態之第三電動模式控制處理之流程圖。 圖8為變形例之電動捲線器之迴路圖。

Claims (7)

  1. 一種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其具備有:操作檢測部,其檢測相對於電動捲線器之驅動操作部之操作速度或操作加速度;驅動迴路,其驅動上述電動捲線器之馬達;及控制迴路,其配合上述操作速度或上述操作加速度,變更上述驅動迴路之輸出;於上述操作速度之絕對值或上述操作加速度之絕對值為預先被設定之基準值以上之情況下,上述控制迴路以預先被設定之一定變更量變更上述驅動迴路之輸出,另一方面,於其為小於上述基準值之情況下,上述控制迴路配合上述驅動操作部之操作量,變更上述驅動迴路之輸出。
  2. 一種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其具備有:操作檢測部,其檢測相對於電動捲線器之驅動操作部之操作速度或操作加速度;驅動迴路,其驅動上述電動捲線器之馬達;及控制迴路,其配合上述操作速度或上述操作加速度,變更上述驅動迴路之輸出;於上述操作速度之絕對值或上述操作加速度之絕對值滿足峰值條件之情況下,上述控制迴路以預先被設定之一定變更量變更上述驅動迴路之輸出,另一方面,於其為不滿足上述峰值條件之情況下,上述控制迴路配合上述驅動操作 部之操作量,變更上述驅動迴路之輸出,又,上述峰值條件係以於預先被設定之單位期間內包含有複數個在預先被設定之基準值以上的峰值之方式變化。
  3. 一種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其具備有:操作檢測部,其檢測相對於電動捲線器之驅動操作部之操作速度或操作加速度;驅動迴路,其驅動上述電動捲線器之馬達;及控制迴路,其配合上述操作速度或上述操作加速度,變更上述驅動迴路之輸出;於停止上述驅動迴路之輸出之情況下,上述控制迴路,於預先被設定之單位期間內,以上述操作速度或上述操作加速度之方向反轉的情況作為條件,啟動上述驅動迴路。
  4. 如請求項1之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其中,於停止上述驅動迴路之輸出之情況下,上述控制迴路,於預先被設定之單位期間內,以上述操作速度或上述操作加速度之方向反轉的情況作為條件,啟動上述驅動迴路。
  5. 如請求項2之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其中,於停止上述驅動迴路之輸出之情況下,上述控制迴路,於預先被設定之單位期間內,以上述操作速度或上述操作加速度之方向反轉的情況作為條件,啟動上述驅動迴路。
  6. 一種電動捲線器,其具有: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
  7. 如請求項6之電動捲線器,其中,上述驅動操作部成為可自由旋轉的自由輥構造。
TW109111101A 2019-09-17 2020-04-01 電動捲線器及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 TWI7577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8627A JP7114538B2 (ja) 2019-09-17 2019-09-17 電動リール及び電動リール制御装置
JP2019-168627 2019-09-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2231A TW202112231A (zh) 2021-04-01
TWI757713B true TWI757713B (zh) 2022-03-11

Family

ID=74876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1101A TWI757713B (zh) 2019-09-17 2020-04-01 電動捲線器及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14538B2 (zh)
KR (1) KR20210032886A (zh)
TW (1) TWI75771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72907B (en) * 2002-06-18 2007-02-11 Shimano Kk Electric reel
TWI450687B (zh) * 2010-08-27 2014-09-01 Globeride Inc Fishing re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16437A (ja) 1999-05-10 2000-11-21 Shimano Inc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05201799A (ja) 2004-01-16 2005-07-28 Shimano Inc 釣り情報表示装置
JP2005269929A (ja) 2004-03-23 2005-10-06 Shimano Inc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05176777A (ja) 2003-12-22 2005-07-07 Shimano Inc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07116934A (ja) 2005-10-26 2007-05-17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5134991B2 (ja) 2008-01-31 2013-01-30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14100078A (ja) 2012-11-19 2014-06-05 Shimano Inc 両軸受リール
JP6215143B2 (ja) 2014-06-26 2017-10-18 太平洋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リール用モニタケース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72907B (en) * 2002-06-18 2007-02-11 Shimano Kk Electric reel
TWI450687B (zh) * 2010-08-27 2014-09-01 Globeride Inc Fishing re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45057A (ja) 2021-03-25
TW202112231A (zh) 2021-04-01
KR20210032886A (ko) 2021-03-25
JP7114538B2 (ja) 2022-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63288874A (ja) モーター駆動式ケーブルリール装置
JP2000316437A (ja)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03092959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ル
JPH07104852A (ja) 自走式ロボットの電源コードの張力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TWI757713B (zh) 電動捲線器及電動捲線器控制裝置
US5742964A (en) Door opening/clo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washing machine
KR20010049831A (ko) 게임용 컨트롤러
KR102628496B1 (ko) 전동 릴의 모터 제어 장치
JP2012035339A (ja) 電動工具
JP3809093B2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3294820B2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21180628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のスプール駆動制御装置、魚釣用電動リールのスプール駆動制御方法、及び魚釣用電動リールのスプール駆動制御プログラム
JP3964994B2 (ja) 電動リール
JP2524990Y2 (ja) 釣り用リール
KR20200145638A (ko) 낚시용 전동 릴의 모터 구동 제어 장치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낚시용 전동 릴, 모터 구동 제어 방법, 및 모터 구동 제어 프로그램
JPH1146647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3063157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770927B2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駆動制御方法
JP2000023603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ル
JP2532580B2 (ja) 衣類乾燥機の制御装置
JP2514700B2 (ja) 電動リ―ル
JP4420795B2 (ja)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制御装置
CN116602276A (zh) 电动卷线器的马达控制装置及记录介质
JPH1056928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21052668A (ja) 電動リール制御装置及び電動リ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