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0062B - 嬰兒車 - Google Patents

嬰兒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0062B
TWI740062B TW107132261A TW107132261A TWI740062B TW I740062 B TWI740062 B TW I740062B TW 107132261 A TW107132261 A TW 107132261A TW 107132261 A TW107132261 A TW 107132261A TW I740062 B TWI740062 B TW I74006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roller
link member
foot
seat
han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2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0119A (zh
Inventor
淺野順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0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0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0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006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可在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的嬰兒車,具備把手、可旋動地連接於把手的第1連桿構件、可旋動地連接於第1連桿構件的後腳、及可旋動地連接於後腳的前腳,後腳具有:連接於第1連桿構件及前腳的連接基部、從連接基部中之往第1連桿構件連接的連接位置與往前腳連接的連接位置之間伸出的後腳部。

Description

嬰兒車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可在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的嬰兒車。
發明背景
具有、把手、扶手、前腳及後腳的嬰兒車(例如JP2004-237784A)被廣為使用。該嬰兒車中,扶手的後端可搖動地連接於把手。扶手具有一對側壁部、及連結一對側壁部間的上壁部,整體朝下方開口。後腳及前腳從下方進入扶手內,並且其上端部中樞接於扶手。如此的前腳及後腳可相對於扶手以較大的角度範圍旋動,藉此,可使嬰兒車在折疊狀態的尺寸小型化。
然而,因為嬰兒車的設計性或椅座構成等的制約,扶手的形狀也無法採用朝下方開口的形狀。另一方面,在折疊狀態的尺寸小型化是嬰兒車中普遍的課題,為了解決該課題,有效擴大前腳或後腳等之構成元件間之可旋動的範圍。
發明概要
本發明是考慮如此的點而作成者,其目的在於藉加大 構成元件間之可旋動的角度,使嬰兒車之折疊狀態的尺寸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是可在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的嬰兒車,具備:把手;第1連桿構件,可旋動地連接於前述把手;後腳,可旋動地連接於前述第1連桿構件;及前腳,可旋動地連接於前述後腳,前述後腳具有:連接基部,連接於前述第1連桿構件及前述前腳;及後腳部,從前述連接基部中之往前述第1連桿構件連接的連接位置與往前述前腳連接的連接位置之間伸出。
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前述連接基部亦可具有與前述後腳部伸出的方向非平行的長邊方向。
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前述第1連桿構件之包含往前述後腳連接之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前述後腳的前述連接基部、前述前腳之包含往前述後腳連接之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亦可呈線狀排列。
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亦可更具備:第2連桿構件,可旋動地分別連接於前述把手及前述後腳;及第3連桿構件,可旋動地分別連接於前述前腳與前述把手或前述第2連桿構件。
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前述前腳具有:前腳框架,具有連接於前述後腳的一對前腳側部及連結前述一對前腳側部的前腳連結部;及板構件,由包含前述前腳側部以及前述一對前腳側部之往前述前腳連結部連接之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所支撐。
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中,前述板構件至少具有:受支撐於前述前腳連結部的緩斜面部;及從後方連接於前述緩斜面部的急斜面部,前述緩斜面部及前述急斜面部是向後方且朝上方傾斜,前述緩斜面部之相對於行走面的傾斜角度,比前述急斜面部之相對於行走面的傾斜角度還小。
本發明之第1嬰兒車亦可更具備受支撐於前述前腳並且包含前輪的前輪保持體,前述緩斜面部亦可位於前述前輪的上方。
本發明之第2嬰兒車亦可具備:嬰兒車本體,具有:前述把手、前述前腳、前述後腳、前述第1連桿構件、前述第2連桿構件、及前述第3連桿構件,及椅座,受支撐於前述嬰兒車本體,前述第1連桿構件具有將前述椅座可裝卸地予以保持的保持構件。
根據本發明,可藉加大構成元件間之可旋動角度,使嬰兒車之折疊狀態的尺寸小型化。
10:嬰兒車
11:嬰兒車本體
15:把手
15a:把手側部
15b:把手中間部
17:卡合構件
18:操作構件
18a:遠端操作裝置
18b:凸部
19:鎖固構件
19a:凹部
19b:凹部
22:前腳
22a:部分
23:前腳框架
23a:前腳側部
23b:前腳連結部
24:後腳
24a:連接基部
24b:後腳部
25:前輪保持體
25a:前輪
26:後輪
27:後側連結桿
28:導引構件
31:第1連桿構件
31a:部分
32:第2連桿構件
32a:第2連桿本體部
32b:伸出部
33:第3連桿構件
40:椅座
40a:椅座本體
41:座部支撐元件
42:背部支撐元件
43:側部支撐元件
44:頭側支撐元件
45:繫帶
51:軸構件
52:軸構件
53:軸構件
54:軸構件
55:套筒部
56:軸構件
60:板構件
60a:緩斜面部
60b:急斜面部
90:座椅
100:車篷
110:嬰兒車
111:嬰兒車本體
128:導引構件
130:保持構件
131:連接部(容置部)
131a:底部
131b、131c、131d、131e:側壁
132:安裝部
133:卡合孔
140:椅座
141:主框架構件
141a,141b:框架元件
141c:連結構件
142:布材
143:連接構件
143a:容置部
143b:第1開口部
143c:第2開口部
146:連接部
147:安裝部
147b,147c,147d,147e:側面
147g:突出部導引壁
147h:作用部導引壁
148:突出部
148a:一端
148b:他端
148c:凸部
148d:作用面
148s:突出部賦與勢能機構
149:操作裝置
149a:操作桿
149b:作用部
149c:一端
149d:他端
149e:凸部
149f:上端
149g:開口部
149h:傾斜面
149s:賦與勢能機構
149x:軸構件
200:椅座
201:安全帶
202:肩帶
203:腰帶
204:槽
205:帶扣
210:嬰兒車
240:椅座
250:兒童座椅
251:兒童座椅本體
252:椅座部
253:略U字形把手
254:座部
255:背部
256:側部
257:兒童安全帶用孔
258:缺口
259:卡合凸部
260:接頭
261:側方支撐部
262:連結部
263:連接構件
263a:容置部
263b:第1開口部
263c:第2開口部
264:卡合凹部
266:連接部
267:安裝部
267b,267c,267d,267e:側面
267g:突出部導引壁
267h:作用部導引壁
268:突出部
268a:一端
268b:他端
268c:凸部
268d:作用面
268s:突出部賦與勢能機構
269:操作裝置
269a:作用部
269b:上端/操作按鈕
269c:下端
269h:傾斜面
269s:作用部賦與勢能機構
310:第1連桿構件
Da:長邊方向
Db:方向
S:行走面
圖1是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圖,且顯示處於展開狀態之嬰兒車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之嬰兒車的側面圖。
圖3是圖1所示之嬰兒車之連桿構件的立體圖。
圖4是圖3所示之連桿構件的側面圖。
圖5是圖1所示之嬰兒車之板構件之沿著嬰兒車之前後方向的寬度方向中心面的截面圖。
圖6是顯示圖1所示之嬰兒車之折疊狀態的側面圖。
圖7是對應於圖4之圖,且是圖5所示之嬰兒車之連桿構件的側面圖。
圖8是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圖,且是顯示處於展開狀態之嬰兒車的立體圖。
圖9是圖8所示之嬰兒車的側面圖。
圖10是圖8所示之嬰兒車中的嬰兒車本體與椅座之連接部分的立體圖。
圖11是顯示安裝於圖10所示之嬰兒車本體之保持構件的立體圖。
圖12A是顯示圖10所示之椅座之連接構件的立體圖。
圖12B是顯示圖12A所示之連接構件的內部圖。
圖12C顯示圖12A所示之連接構件的內部圖。
圖13是顯示圖8所示之嬰兒車之折疊狀態的側面圖。
圖14是說明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圖,且是顯示處於展開狀態之嬰兒車的立體圖。
圖15是顯示安裝於車輛之椅座之兒童座椅的側面圖。
圖16是顯示保持於保持構件之接頭與受支撐於接頭之兒童座椅的側面圖。
圖17是顯示接頭之整體構成的立體圖。
圖18A是顯示連接構件的內部圖。
圖18B是顯示連接構件的內部圖。
圖19是顯示圖14所示之嬰兒車之折疊狀態的側面圖。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
首先,參照圖1及圖2,由嬰兒車10之整體構成進行說明。圖1及圖2顯示了嬰兒車10的整體構成。如圖1所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嬰兒車10整體是以沿著前後方向的寬度方向中心面為中心而成大略對稱的構成。如圖1及圖2所示,嬰兒車10具有:構成框架的嬰兒車本體11、及支撐於嬰兒車本體11的椅座40。又,在嬰兒車本體11,設置有車篷100,以保護就座在椅座40的嬰幼兒不受日曬風吹。
其次,參照圖1~圖7,說明嬰兒車本體11的整體構成。圖3是顯示處於展開狀態之嬰兒車本體11的連桿構件。圖4是圖3所示之連桿構件之從嬰兒車10的內側朝嬰兒車10的寬度方向看的側面圖。又,圖5顯示了前腳22之沿著上述寬度方向中心面的截面。又,圖6顯示了處於折疊狀態的嬰兒車10。又,圖7是對應於圖4的圖,且是圖6所示之連桿構件之從嬰兒車10的內側朝嬰兒車10的寬度方向看的側面圖。
嬰兒車本體11是如廣為普及(例如,JP2005-082082A或JP2006-117012A),構成為可在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可從圖1及圖2所顯示之展開狀態往圖6所示之折疊狀態折疊,又,可從折疊狀態往展開狀態展開。嬰兒車本體11含有把手15,操作者(保護者)從 嬰幼兒的背面側抓持把手15來操縱嬰兒車10,嬰幼兒朝向行進方向的前方而使嬰兒車10行走。
再者,本明細書中,對嬰兒車10及嬰兒車本體11之「前」、「後」、「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用語若是沒有特別指示,則表示以操縱處於展開狀態之嬰兒車10的操作者為基準的「前」、「後」、「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詳而言之,所謂嬰兒車10的「前後方向」,是連結圖1中之紙面的左下方與右上方的方向,相當於圖2中之紙面之左右的方向。而且,只要沒有特別指示,所謂的「前」,是操縱嬰兒車10的操作者面向之側,為圖1中之紙面的左下側以及圖2中之紙面的左側為嬰兒車10的前側。另一方面,所謂嬰兒車10的「上下方向」,是與前後方向正交並且與接地面(行走面)S正交的方向。因此,若接地面為水平面,所謂「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又,所謂「寬度方向」或「車寬度方向」是橫方向,且是也與「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任一者正交的方向。進而,就「右」及「左」,也是分別意指以操縱嬰兒車10的操作者為基準的橫方向或寬度方向中的「右」及「左」。
又,本說明書中,對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及嬰兒車本體11之「上」、「下」、及「上下方向」的用語,若是沒有特別指示,則意指以嬰兒車10之前輪及後輪接地的狀態(獨立站立狀態)為基準的「上」、「下」、及「上下方向」。又,對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及嬰兒車本體11的 「寬度方向」、「車寬度方向」、「右」及「左」的用語,若沒有特別指示,則意指對應於處於展開狀態之嬰兒車10的「寬度方向」、「車寬度方向」、「右」及「左」的方向及側。又,對折疊狀態之嬰兒車10及嬰兒車本體11之「前後方向」的用語,是相當於與「上下方向」及「寬度方向」任一者正交的方向,且相當於圖6中之紙面的左右的方向。而且,只要沒有特別指示,所謂「前」,是後述之前腳22所位在之側,圖6中之紙面的左側為嬰兒車10的前側。又,所謂「後」,是把手15所位在之側,圖6中之紙面的右側成為嬰兒車10的後側。
如圖1所示,嬰兒車本體11除了把手15之外,還具有:分別配置在左右且包含一對前腳側部23a的前腳22、分別配置在左右的一對後腳24、分別配置在左右且作為一對側框架材的第1連桿構件31、及分別配置在左右之一對第2連桿構件32及一對第3連桿構件33。如圖1及圖2所示,前腳22具有前腳框架23,前述前腳框架23包含上述一對前腳側部23a及連結一對前腳側部23a的前腳連結部23b。又,前腳22具有支撐在前腳框架23的板構件60。在前腳框架23的下端,設置包含前輪25a的前輪保持體(腳輪)25,在後腳24的下端,設置有後輪26。又,嬰兒車本體11支撐著配置在一對前腳側部23a之間且在一對後腳24之間的椅座40。再者,圖示之例中,嬰兒車10是構成為具有1個前輪25a與2個後輪26的三輪車,但不限於此,亦可例如後面參照之圖8所示,構成為具有2個前輪25a與2個後 輪26的四輪車。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中,把手15包含分別配置於左右之一對把手側部15a、及連結一對把手側部15a間的把手中間部15b,整體具有略U字形的形狀。把手15的下端部分在處於展開狀態之嬰兒車10中,是卡合於設置在後腳24之中間部分的卡合構件17。藉此,限制把手15與後腳24之相對旋動。
如圖1所示,把手15具有:可滑動地設置在其把手側部15a上的操作構件18、及可遠端操作設置於該把手中間部15b上之操作構件18的滑動之遠端操作裝置18a。操作構件18藉由設置於把手側部15a內的彈簧(未圖示),被賦與朝下方(U字之端部方)的勢能。如圖3所示,操作構件18具有在嬰兒車10的寬度方向上朝第2連桿構件32突出之凸部18b。凸部18b與後述之鎖固構件19協同動作,而將嬰兒車10保持在展開狀態或折疊狀態。
如圖1及圖2所示,一對第1連桿構件31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配置在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之把手側部15a的中間部分。如圖4所示,第1連桿構件31在其後方部分中,是透過在嬰兒車10之寬度方向上延伸之軸構件51而連接於把手側部15a。第1連桿構件31在圖示例中是筆直的棒狀構件,但不限定於此。可賦與第1連桿構件31各種形狀。例如,亦可構成為與作為習知技術來說明的習知扶手同樣,第1連桿構件31具有:一對側壁、及連結一對側壁部間的上壁部,且整體朝下方開口。藉此,可改善嬰 兒車10之設計自由度而有效地提高造型性。
如圖1及圖2所示,後腳24具有:構成其上端部的連接基部24a、及從連接基部24a伸出的後腳部24b。在後腳部24b的下端設置有後輪26。
如圖1所示,連接基部24a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配置在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的第1連桿構件31。又,連接基部24a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配置在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的前腳側部23a。後腳部24b是從連接基部24a中之往第1連桿構件31的連接位置與往前腳22的連接位置之間伸出。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後腳部24b與第1連桿構件31的干擾,而可使後腳24與第1連桿構件31在較大角度範圍內旋動。同樣地,可有效防止後腳部24b與前腳22之干渉,而使後腳24與前腳22可在較大角度範圍內旋動。接著,可使後腳24及第1連桿構件31接近。又,可使後腳24及前腳22接近。該結果是如圖6及圖7所示,可使第1連桿構件31、後腳24及前腳22接近,並且可使嬰兒車10在折疊狀態下的尺寸小型化。
如圖4所示,連接基部24a具有與後腳部24b伸出之方向Db非平行的長邊方向Da。第1連桿構件31的前方部分經由在嬰兒車10之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軸構件52而連接於連接基部24a之長邊方向Da的一側部分(後方部分)。又,前腳22的上端部分經由在嬰兒車10之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軸構件53而連接於連接基部24a之長邊方向的他側部分(前方部分)。
藉由連接基部24a具有長邊方向Da,可有效地防止後腳部24b與第1連桿構件31的干擾,且可加大後腳24與第1連桿構件31的可旋動範圍。又,可有效地防止後腳部24b與前腳22的干渉,而可加大後腳24與前腳22的可旋動範圍。該結果是如圖6及圖7所示,可使第1連桿構件31、後腳24及前腳22接近,並且可使嬰兒車10在折疊狀態下的尺寸小型化。又,如圖6及圖7所示,在藉由相對旋動而使後腳24及第1連桿構件31接近的狀態下,可在後腳24及第1連桿構件31之間形成間隙。同樣地,可在藉由相對旋動使後腳24及前腳22接近的狀態下,於後腳24及前腳22之間形成間隙。藉由在相對旋動後也形成間隙,可有效地防止隨著折疊動作或展開動作而衣物等夾在構成相對動作的元件間。
如圖4所示,第1連桿構件31之包含往後腳24連接的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31a、後腳24的連接基部24a、前腳22之包含往後腳24連接的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22a成線狀排列。藉此,可經由第1連桿構件31及後腳24而將操作力順利地從把手15施加到前腳22。又,來自行走面S的力會透過後腳24及第1連桿構件31而順利地從前腳22傳達到把手15。藉此,可一面掌握行走面S的狀態並且可將適當的操作力施加於嬰兒車10,可有效地提高嬰兒車10的操縱性。再者,圖示之例中,部分31a與連接基部24a與部分22a是呈直線狀排列,但不限於此,亦可排列成連續的曲線狀。
其次,就第2連桿構件32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左側之第2連桿構件32分別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把手15之左側的把手側部15a與左側的後腳24。同樣地,右側的第2連桿構件32分別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把手15之右側的把手側部15a與右側的後腳24。藉此,在嬰兒車10從展開狀態往折疊狀態的變形中,把手15可一面接近後腳24一面朝下方下降。接著,如圖6所示,可將嬰兒車10在折疊狀態的尺寸朝上下方向小型化。
如圖4所示,各第2連桿構件32具有連接於把手15及後腳24的第2連桿本體部32a。又,各第2連桿構件32具有伸出部32b,前述伸出部32b是從第2連桿本體部32a中往把手15連接的位置與往後腳24連接的位置之間伸出。伸出部32b朝嬰兒車10之展開狀態中的前方伸出。各第2連桿本體部32a在其一部分中,透過在嬰兒車10之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軸構件54連接於把手側部15a的下方部分(更具體而言,把手側部15a的下端部分與操作構件18之間)。又,各第2連桿本體部32a在其他部分中,透過在嬰兒車10之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套筒部55而連接於後腳24的中間部分。
在各第2連桿本體部32a之連接於把手側部15a的一部分,設置有朝向把手側部15a突出的鎖固構件19。如圖4所示,鎖固構件19從嬰兒車10的寬度方向來看,是作成以軸構件54為中心的圓的數處有缺口的形狀。於鎖固構件19,在其周方向上不同的位置,設置有在以軸構件 54為中心的圓的徑方向上延伸的2個凹部19a、19b。各凹部19a、19b在嬰兒車10的展開狀態或折疊狀態中,會從下方容納沿著把手15滑動的操作構件18的凸部18b。即,由圖4及圖7可理解,鎖固構件19在將嬰兒車10從展開狀態往折疊狀態變形時,會與第2連桿構件32一起旋動。因此,此時,鎖固構件19相對於把手15的姿勢會改變。在如此的鎖固構件19中,凹部19a在嬰兒車10處於展開狀態時,是定位成可容納位於把手15上之操作構件18的凸部18b(參照圖4)。又,凹部19b在嬰兒車10處於折疊狀態時,是定位成可容納位於把手15上之操作構件18的凸部18b(參照圖7)。
在嬰兒車10的展開狀態中,操作構件18的凸部18b容納於凹部19a,藉此鎖固構件19與把手15卡合,並且限制第2連桿構件32與把手15之相對的旋動。藉此,嬰兒車10會保持在展開狀態。又,在嬰兒車10的折疊狀態中,操作構件18的凸部18b容納於凹部19b,藉此鎖固構件19與把手15卡合,並且限制第2連桿構件32與把手15之相對的旋動。藉此,嬰兒車10會保持在折疊狀態。
其次,就第3連桿構件33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左側的第3連桿構件33分別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左側的第2連桿構件32與左側之前腳側部23a。同樣地,右側的第3連桿構件33分別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右側的第2連桿構件32與右側的前腳側部23a。藉此,嬰兒車10從展開狀態往折疊狀態變形時,前腳22透過第3連桿構件33而 被拉近到把手15及後腳24。而且,如圖6及圖7所示,可使嬰兒車10在折疊狀態的尺寸在前後方向上小型化。
各第3連桿構件33在其一部分(後方部分)中,透過在嬰兒車10之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軸構件56而連接於第2連桿構件32的伸出部32b。又,各第3連桿構件33在其他部分(前方部分)中,透過在嬰兒車10之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軸構件57而連接於前腳側部23a的中間部分。第3連桿構件33連接於第2連桿構件32中之往連接把手15連接的連接位置與往連接後腳24連接的連接位置之間的位置,藉此在嬰兒車10的折疊狀態中,可有效地防止保持在前腳22的前輪25a與保持在後腳24的後輪26過於接近(參照圖6)。藉此,可使折疊狀態中的嬰兒車10更穩定而獨立站立。進而,第3連桿構件33在上述的伸出部32b中連接於第2連桿構件32,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在嬰兒車10的折疊狀態中,前腳22所保持的前輪25a與保持在後腳24的後輪26過於接近(參照圖6)。藉此,可使折疊狀態中的嬰兒車10更穩定而獨立站立。
再者,在圖示例中,第3連桿構件33連接於第2連桿構件32,但不限定於此。第3連桿構件33亦可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於把手15。
其次,就板構件60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前腳22的板構件60安裝於前腳框架23。板構件60是防止嬰幼兒坐進嬰兒車10時及乘坐期間,該嬰幼兒的腳會進入一對前腳側部23a之間。如圖5所示,板構件60至少具有:支 撐在前腳連結部23b之緩斜面部60a、及從後方連接於緩斜面部60a的急斜面部60b。緩斜面部60a及急斜面部60b向後方而朝上方傾斜,緩斜面部60a相對於行走面S的傾斜角度,比急斜面部60b相對於行走面S的傾斜角度還小。緩斜面部60a可作為乘坐於嬰兒車10時的台階或踏台來利用。緩斜面部60a配置成可位於前輪25a的上方。藉此,將緩斜面部60a作為台階或踏台利用時,可確保嬰兒車10的穩定性。特別是,如圖示,當嬰兒車10是構成為三輪車時,可有效地使嬰兒車10穩定。又,緩斜面部60a之相對於行走面S的傾斜角度宜為10°~20°。藉此也可在將緩斜面部60a作為台階或踏台利用時,確保嬰兒車10之穩定性。板構件60是由例如樹脂等形成。
回到圖1,圖示之嬰兒車本體11具有連結一對後腳24間的後側連結桿27,作為在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構成元件。又,導引構件28可裝卸地設置在一對後腳24之連接基部24a間。
其次,就椅座40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椅座40配置在一對前腳側部23a之間且在一對後腳24之間,藉由嬰兒車本體11支撐。椅座40具有椅座本體40a、裝設在椅座本體40a的緩衝性之座椅90。椅座本體40a包含座部支撐元件41與背部支撐元件42。如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中,透過可旋動地連接第2連桿構件32與第3連桿構件33的軸構件56,座部支撐元件41與背部支撐元件42可旋動(可搖動)地連接。在圖示例中,座部支撐元件41與第3連桿 構件33一體地形成。第3連桿構件33構成座部支撐元件41的側部。
座部支撐元件41會位於乘坐在嬰兒車10之嬰幼兒的臀部下方。又,背部支撐元件42會位於乘坐在嬰兒車10的嬰幼兒的背部背後。本實施形態的座部支撐元件41及背部支撐元件42整體是以具有矩形輪廓且為樹脂製的板材而構成。構成座部支撐元件41及背部支撐元件42的樹脂製板材,視需要而將厚度減薄,以確保輕量化或通氣性。又,背部支撐元件42是藉由兩端分別對一方及他方之把手側部15a固定的繫帶45,從下方或後方受支撐。藉由調整該繫帶45的長度,可調整背部支撐元件42相對於座部支撐元件41的角度(斜倚角度)。
椅座本體40a進而包含:會位於乘坐於嬰兒車10的嬰幼兒之側方的側部支撐元件43、及會位於乘坐於嬰兒車10而橫臥的嬰幼兒的頭側的頭側支撐元件44。側部支撐元件43是將U字之兩端部分相對於對應之側之把手側部15a的中間部分可旋動(可搖動)地連結。頭側支撐元件44為一對略直線狀的構件。各頭側支撐元件44之一方的端部及他方的端部分別可旋動(可搖動)地連結於背部支撐元件42及側部支撐元件43。
具有如以上之整體構成的嬰兒車10(嬰兒車本體11),是如以下使各構成構件彼此旋動,藉此而可折疊。
首先,處於展開狀態的嬰兒車10中,操作構 件18的凸部18b容納於鎖固構件19之一方的凹部19a。藉此,第2連桿構件32與把手15之相對的旋動受到限制。因此,藉由操作遠端操作裝置18a,解除第2連桿構件32與把手15之透過鎖固構件19的卡合。具體而言,藉由遠端操作裝置18a使操作構件18朝上方動作。藉此,解除第2連桿構件32對把手15的固定,進而,解除第2連桿構件32對其他構成元件的固定。再者,此時,把手15的下端部分卡合於設置在後腳24之中間部分的卡合構件17。
從該狀態,將配置於後方位置的把手15暫時朝後上方拉起,解除把手15的下端部分之相對於後腳24的卡合。其後,將把手15朝下方下壓。此時,第1連桿構件31相對於後腳24朝圖2及圖4中順時鐘的方向旋動。藉此,把手15與後腳24接近(參照圖6及圖7)。又,當將把手15朝下方下壓時,第2連桿構件32與把手15一起動作。藉此,第2連桿構件32相對於後腳24朝圖2及圖4中順時鐘方向旋動。隨著第2連桿構件32之該動作,第3連桿構件33被拉往後方。當第3連桿構件33被往後方時,前腳22相對於後腳24而朝圖2及圖4中逆時鐘的方向旋動,並且向後腳24被拉近(參照圖6及圖7)。藉由上述,如圖6及圖7所示,前後方向中之嬰兒車10的尺寸小型化。又,此時,如上述,把手15的配置位置會下降。該結果是,不止是嬰兒車10之前後方向的尺寸,嬰兒車10之上下方向的尺寸也可小型化。
另一方面,要將嬰兒車10(嬰兒車本體11)從折疊狀態展開,則只要進行與上述之折疊操作相反的操作 即可。
如以上,根據第1實施形態,嬰兒車10是可在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的嬰兒車10,具備:把手15、可旋動地連接於把手15的第1連桿構件31、可旋動地連接於第1連桿構件31的後腳24、及可旋動地連接於後腳24的前腳22。而且,後腳24具有:連接於第1連桿構件31及前腳22的連接基部24a、及從連接基部24a中之往第1連桿構件31連接的連接位置與往前腳22連接的連接位置之間伸出的後腳部24b。
根據如此的第1實施形態,可使後腳24與第1連桿構件31在較大的角度範圍旋動,而使後腳24及第1連桿構件31接近。同樣地,使後腳24與前腳22在較大的角度範圍旋動,而使後腳24及前腳22接近。結果,如圖6所示,可使第1連桿構件31、後腳24及前腳22接近,並且可使嬰兒車10在折疊狀態的尺寸小型化。又,可賦與第1連桿構件31各種形狀。具體例是可將第1連桿構件31構成為棒狀之構件。藉此,可改善嬰兒車10的設計自由度,也有效地提昇造型性。
又,根據第1實施形態,連接基部24a具有與後腳部24b伸出之方向Db非平行的長邊方向Da。藉連接基部24a具有長邊方向Da,加大後腳24與第1連桿構件31之可旋動範圍,但可穩定。又,加大後腳24與前腳22的可旋動範圍可變得穩定。又,如圖6及圖7所示,在藉由相對旋動而使後腳24及第1連桿構件31接近的狀態下,可在後腳 24及第1連桿構件31之間形成間隙。同樣地,在藉由相對旋動使後腳24及前腳22接近的狀態下,可在後腳24及前腳22之間形成間隙。藉在相對旋動後也形成間隙,有效地防止衣物等隨著折疊動作或展開動作而夾入相對動作的構成元件間。
又,根據第1實施形態,第1連桿構件31之包含往後腳24連接之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31a、後腳24的連接基部24a、前腳22之包含往後腳24連接之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22a成線狀排列。藉由第1連桿構件31之包含往後腳24連接之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31a、後腳24的連接基部24a、前腳22之包含往後腳24連接之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22a成線狀排列,可透過第1連桿構件31及後腳24,而將操作力順利地從把手15施加到前腳22。又,來自行走面S的力會透過後腳24及第1連桿構件31而順利地從前腳22傳達到把手15。藉此,可一面掌握行走面S的狀態一面將適當的操作力施加到嬰兒車10,可有效地提昇嬰兒車10的操縱性。
又,根據第1實施形態,更具備:分別可旋動地連接於把手15及後腳24的第2連桿構件32、及分別可旋動地連接於前腳22與把手15或第2連桿構件32的第3連桿構件33。在如此的嬰兒車10中,如圖6所示,從展開狀態往折疊狀態的變形時,把手15可接近後腳24而朝下方壓低。又,從展開狀態往折疊狀態之變形中,前腳22透過第3連桿構件33而被拉近於把手15及後腳24。藉此,可使嬰 兒車10在折疊狀態下的尺寸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小型化。
又,根據第1實施形態,前腳22具有:前腳框架23,具有連接於後腳24的一對前腳側部23a及連結一對前腳側部23a的前腳連結部23b;及板構件60,藉由包含前腳側部23a及一對前腳側部23a往前腳連結部23b連接之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受支撐。藉此,可有效地防止腳進入一對前腳側部23a之間。
又,根據第1實施形態,板構件60至少具有:支撐於前腳連結部23b的緩斜面部60a、及從後方連接於緩斜面部60a的急斜面部60b,緩斜面部60a及急斜面部60b是向後方朝上方傾斜,緩斜面部60a之相對於行走面S的傾斜角度,比急斜面部60b之相對於行走面S的傾斜角度還小。根據如此的板構件60,可利用緩斜面部60a作為乘坐於嬰兒車10時的台階或踏台。
又,根據第1實施形態,嬰兒車10更具備支撐在前腳22並包含前輪25a的前輪保持體25,緩斜面部60a可位於前輪25a的上方。藉此,將緩斜面部60a利用作為台階或踏台時,可確保嬰兒車10的安定性。特別是,若嬰兒車10是構成為三輪車時,可有效地使嬰兒車10穩定。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8~圖13,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參照圖8~圖13說明的第2實施形態在以下點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即,嬰兒車110構成為四輪車。又,第1連 桿構件310具有保持構件130,椅座140是透過保持構件130而可裝卸地支撐在嬰兒車本體111。然而,其他構成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構成。在關於第2實施形態的以下說明及在以下說明所使用的圖式中,可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構成的部分,是使用與對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對應部分使用的符號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圖8及圖9是顯示嬰兒車110的整體構成圖。圖10顯示了椅座140與嬰兒車本體111的連接部分。如圖8所示,椅座140具有:主框架構件141、裝設於主框架構件141的布材142、及連接於主框架構件141的連接構件143。如上述,第1連桿構件310具有:與圖1所示之第1連桿構件31同樣構成的第1連桿本體部31、及可裝卸地保持在椅座140的保持構件130。
首先,參照圖10及圖11,就保持構件130進行說明。如圖11所示,保持構件130具有:具有底部131a及側壁131b、131c、131d、131c的連接部(容置部)131、及從連接部131沿著第1連桿本體部31伸出的安裝部132。如圖10所示,保持構件130在安裝部132中固定於第1連桿本體部31。保持構件130固定成連接部131之內部空間在嬰兒車10的展開狀態中朝上方開放。在連接部131之朝向前方或後方的側壁131b、131d,設置有與後述之椅座40之連接構件143的突出部148卡合的卡合孔133。
其次,參照圖8就主框架構件進行說明。如圖8所示,主框架構件141整體是成矩形的框。主框架構件 141整體具有:略U字形的2個框架元件141a、141b;及連結2個框架元件141a、141b之一對連結構件141c。椅座140中,在會配置嬰幼兒的腳之側配置腳側框架元件141a,在會配置嬰幼兒的頭部之側配置頭側框架元件141b。腳側框架元件141a之U字的端部與頭側框架元件141b之U字的端部,是藉由配置在對應之側的連結構件141c連結。在一對連結構件141c之間,設置有導引構件128。又,在連結構件141c,連接有車篷100的基部。連接構件143從嬰兒車10之寬度方向的外側連接於連結構件141c。
其次,參照圖12A,說明連接構件143。圖12A顯示了連接構件143。如圖12A所示,連接構件143具有:與主框架構件141之連結構件141c連接的連接部(連接本體部)146、及從連接部146伸出的安裝部147。安裝部147是與主框架構件141之設置導引構件128之側的相反側伸出,容納於保持構件130的連接部131。安裝部147具有對應於保持構件130的連接部(容置部)131的形狀,且具有側面147b、147c、147d、147e。安裝部147於朝向前後方向之側面147b、147d的一方147b具有突出部148。突出部148設置在對應於保持構件130之卡合孔133的位置,與卡合孔133卡合。藉此,連接構件143穩定地保持在保持構件130。突出部148是藉由操作設置在連接部146的操作裝置149而容置在安裝部147的內部。藉此,可解除與卡合孔133的卡合,可將椅座140從保持構件130拆下。
參照圖12B及圖12C,就連接構件143,特別 是就突出部148及操作裝置149,更詳細說明。圖12B及圖12C是顯示連接構件143的內部圖。如圖12B所示,連接構件143具有容置突出部148及操作裝置149的容置部143a。容置部143a構成連接部146及安裝部147。在容置部143a之構成連接部146的部分,於嬰兒車110之展開狀態中從前後方向之一側(側面147b之側)朝向上側的區域,設置有第1開口部143b。又,在容置部143a之構成安裝部147之側面147b的部分,設置有第2開口部143c。
在安裝部147的內側面,形成有在嬰兒車110的展開狀態中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突出部導引壁147g、及在嬰兒車110的展開狀態中朝上下方向延伸的作用部導引壁147h。
突出部148為板狀的構件。突出部148在安裝部147內配置成在嬰兒車110之展開狀態中在前後方向上延伸,且,可沿著突出部導引壁147g移動。突出部148是藉由配置在安裝部147內的突出部賦與勢能機構148s,被賦與朝第2開口部143c的勢能。因此,若未對突出部148施加任何的力,突出部148之第2開口部143c側的一端148a會通過第2開口部143c而朝安裝部147外突出。在突出部148的他端148b(側面147d側的端部)形成有朝嬰兒車110的寬度方向外側突出並且操作裝置149作用的凸部148c。凸部148c之與第2開口部143c面對面的面構成操作裝置149作用的作用面148d。作用面148d在嬰兒車110的展開狀態中,向上方且朝第2開口部143c側傾斜。
操作裝置149具有:操作桿149a;及隨著操作桿149a的操作而作用於突出部148的作用部149b。操作桿149a在其中間部,於容置部143a內可旋動地連接於在嬰兒車110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軸構件149x。操作桿149a的一端149c通過第1開口部143b而露出於連接部146外。在操作桿149a的他端149d,設置有在嬰兒車110之寬度方向外側上延伸的凸部149e。在連接部146內,配置有操作桿賦與勢能機構149s。操作桿賦與勢能機構149s將操作桿149a保持成圖12B所示的姿勢,具體而言是在嬰兒車110的展開狀態中,操作桿149a的一端149c位於比他端149d還上方。
作用部149b在嬰兒車110的展開狀態中,是大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作用部149b的上端149f,設置有在嬰兒車110之寬度方向貫通的開口部149g。操作桿149a的凸部149e插通於開口部149g。而且,作用部149b的上端149f是對操作桿149a可搖動地連接。作用部149b的下側半部是沿著作用部導引壁147h延伸,而沿著作用部導引壁147h移動。在作用部149b的下端149g,設置有對應於突出部148的作用面148d而傾斜的傾斜面149h。傾斜面149h在嬰兒車110的展開狀態中,是向上方且於第2開口部143c側傾斜。
如此的操作裝置149及突出部148未對操作桿149a賦與力時,操作桿149a藉由操作桿賦與勢能機構149s而維持在圖12B所示之位置,藉此,作用部149b也維 持在圖12B所示的位置。在此種情況下,作用部149b不作用於突出部148,因此突出部148也藉由突出部賦與勢能機構148s而維持在圖12B所示之位置。因此,突出部148的一端148a通過第2開口部143c而從安裝部147突出。另一方面,對操作桿149a賦與力而操作桿149a從圖12B所示之位置旋動到圖12C所示之位置時,連接於操作桿149a的他端149d的作用部149b上昇,且傾斜面149h上昇。藉此,突出部148的作用面148d推向離開第2開口部143c的方向,突出部148的一端148a拉進安裝部147內。換言之,在嬰兒車110之展開狀態中,操作桿149a的旋轉運動轉換成作用部149b的上下方向直線運動,進而,轉換成突出部148之前後方向直線運動。藉此,藉操作操作桿149a,可解除連接構件143的突出部148與保持構件130的卡合孔133的卡合。
再者,椅座140即使置換其前後方向,也可連接於保持構件130。因此,圖8中,椅座140是在頭側框架元件141b配置於把手15之側的狀態下連接於保持構件130,但即使是腳側框架元件141a配置於把手15之側的狀態下也可連接於保持構件130。
另,如上述,從嬰兒車110的展開狀態往折疊狀態的變形中,把手15一面接近後腳24一面朝下方下壓時,第1連桿本體部31朝後方傾倒。此時,也與固定在第1連桿本體部31的保持構件130一起朝後方傾倒,支撐在保持構件130之椅座140的主框架構件141也朝後方傾倒。藉 此,椅座140(特別是主框架構件141)會朝後方移動。藉此,在折疊狀態中,嬰兒車本體111也可穩定支撐椅座140,可使折疊狀態的嬰兒車110獨立站立。
如以上,根據第2實施形態,嬰兒車110具備嬰兒車本體111與椅座140,前述嬰兒車本體111具有:把手15、前腳22、後腳24、第1連桿構件310、第2連桿構件32、及第3連桿構件33,前述椅座140支撐在嬰兒車本體111。而且,第1連桿構件310具有將椅座140保持成可裝卸的保持構件130。
在如此的第2實施形態的嬰兒車110中,可在從展開狀態到折疊狀態的變化中,把手15一面接近後腳24一面朝下方下壓。藉此,可使嬰兒車110在折疊狀態的尺寸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小型化。又,隨著如此之把手15的動作,具有保持構件130的第1連桿構件310朝後方傾倒,可使支撐在第1連桿構件310上的椅座140的構成構件朝後方移動。藉此,在折疊狀態中,嬰兒車本體111也可穩定支撐椅座,可使折疊狀態的嬰兒車110獨立站立。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4~圖19,說明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參照圖14~圖19說明之第3實施形態,主要是以下點與第2實施形態不同。即,椅座240包含有:兒童座椅250;及將兒童座椅250可裝卸地連接於嬰兒車本體111的接頭260。然而,其他構成可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構成。在關於第3實施形態的以下說明及在以下說明所使用的圖式中,可與 上述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構成的部分,是使用與對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對應部分所使用的符號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圖14是顯示嬰兒車210的整體構成的立體圖。圖15是顯示安裝於車輛之椅座200的兒童座椅250的側面圖。圖16是顯示保持於保持構件130的接頭260、及支撐在接頭260的兒童座椅250的側面圖。圖17是顯示接頭260之整體構成的立體圖。圖18A及圖18B是顯示連接構件263的內部圖。圖19是顯示圖14所示之嬰兒車210之折疊狀態的側面圖。
首先,參照圖14及圖15,就兒童座椅250進行說明。如圖15所示,兒童座椅250是配置於車輛,例如汽車的椅座200上來使用。兒童座椅250是用以使孩童(嬰兒、幼兒、兒童等之年少者)適當且安全地乘坐於包含以大人為對象設計的椅座(車輛座椅)200或安全帶201的車輛。在此說明的兒童座椅250是以「向後狀態」安裝於椅座200。在「向後狀態」中,如圖15所示,就座於兒童座椅250的孩童會朝向車的後方。
再者,在此,所謂安全帶201,是具有:從一方側(在圖示之例中為右側)的肩往他方側(圖示之例中為左側)的腰延伸的肩帶202;及從一方側的腰往他方側的腰延伸的腰帶203,也就是所謂的三點式安全帶。該安全帶201由一條帶狀構件構成,並且插通舌片204。舌片204將該一條帶狀構件折彎而將安全帶201區分成肩帶202與 腰帶203。又,在椅座200的他方側,更設置有帶扣205。舌片204卡止於帶扣205,藉此就座於椅座200上的人的身體會藉由安全帶201而固定在該椅座200。
本說明書中,對兒童座椅250及其構成元件使用的「前」、「後」、「右」、「左」、「橫」、「上」及「下」的用語若沒有特別指示,則分別意指以就座於兒童座椅250的孩童為基準的「前」、「後」、「右」、「左」、「橫」、「上」及「下」。所謂兒童座椅250及其構成元件的「寬度方向」,是連結「左」及「右」的方向,即「橫方向」。所謂兒童座椅250及其構成元件的「高度方向」,是「上下方向」。進而,所謂兒童座椅250及其構成元件的「前後方向」,是連結「前」及「後」的方向,在圖示之例中,也與車輛及嬰兒車210的「前後方向」或「行走方向一致。
如圖14所示,兒童座椅250具有兒童座椅本體251,兒童座椅本體251包含用以供孩童就座或者容置孩童的椅座部252。雖未圖示,但於椅座部252,裝設有具有緩衝性的罩材,又,在兒童座椅本體251安裝孩童用安全帶。
椅座部252是供孩童就座或者容置孩童的部位。椅座部252具有:座部254和背部255;及分別位於座部254及背部255之兩側方的側部256。座部254會從下方與孩童的臀部相對面。背部255會從後方與孩童的背部相對面。如圖14清楚所示,在背部255,形成有供孩童用安 全帶貫通的孩童安全帶用孔257。各側部256具有缺口258。如圖15所示,缺口258將安全帶201誘導至預定的路徑。如圖15所示,若兒童座椅250安裝於車輛的椅座200時,從一方側伸出的車輛安全帶201的肩帶202及腰帶203通過缺口258。而且在該狀態下,舌片204會被卡固於帶扣205。
略U字形把手253的端部可搖動地連接於椅座部252的各側部256。又,如圖15所示,在椅座部252的各側部256,於其前後方向的中央,設置有朝椅座部252之寬度方向外側突出而與接頭260卡合的卡合凸部259。卡合凸部259藉由操作未圖示的操作裝置而拉入至各側部256的內側。藉此,可解除兒童座椅250與接頭260的卡合(更具體而言是解除上述卡合凸部259與後述接頭260之卡合凹部264的卡合),可將兒童座椅250從接頭260拆卸。
其次,參照圖16至圖18B,就接頭260進行說明。接頭260是將兒童座椅250與嬰兒車本體111可裝卸地連接。本明細書中,對接頭260及其構成元件使用的「前」、「後」、「橫」、「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若沒有特別指示,則意指以操縱安裝有接頭260且處於展開狀態的嬰兒車本體111的操作者為基準的「前」、「後」、「橫」、「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詳而言之,所謂接頭260的「前後方向」,是相當於圖16中之紙面之左右的方向,且相當於連結圖17中之紙面之左下與右上的方向。「前後方 向」在圖示之例中,也與嬰兒車210的「前後方向」或「行走方向」一致。而且,只要沒有特別指示,所謂「前」,是操縱安裝有接頭260之嬰兒車本體111的操作者朝向之側,圖16中之紙面的左側以及圖17中之紙面的左下側成為接頭260的前側。另一方面,所謂接頭260的「上下方向」,是與前後方向正交並且與接地面(行走面)S正交的方向。因此,若接地面為水平面時,所謂「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又,所謂「寬度方向」是橫方向,且是與「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任一者皆正交的方向。
如圖17所示,接頭260具有:一對側方支撐部261;連結一對側方支撐部261的連結部262;及從寬度方向外側連接於各側方支撐部261的一對連接構件263。在接頭260安裝於兒童座椅250的狀態下,側方支撐部261與椅座部252的側部256面對面配置於兒童座椅250的寬度方向外側。又,連結部262配置於兒童座椅250的下方。在各側方支撐部261之與上述側部256面對面之側設置有卡合凹部264。卡合凹部264在接頭260安裝於兒童座椅250的狀態下,與兒童座椅250的卡合凸部259卡合。
連接構件263具有:與側方支撐部261連接的連接部(連接本體部)266、及從連接部266朝下方伸出的安裝部267。安裝部267是在接頭260連接於展開狀態的嬰兒車本體111時,從上方容置於保持構件130的連接部131。安裝部267具有對應於保持構件130的連接部(容置部)131的形狀,且具有側面267b、267c、267d、267e。安裝部 267在朝向前方向的側面267b具有突出部268。突出部268設置於與保持構件130的卡合孔133對應的位置,與卡合孔133卡合。藉此,連接構件263穩定地保持在保持構件130。突出部268藉由操作設置在連接部266的操作裝置269,而容置於安裝部267的內部。藉此,可解除保持構件130與卡合孔133的卡合,可使接頭260、隨之由接頭260與兒童座椅250構成的椅座240從保持構件130拆卸。
參照圖18A及圖18B,針對連接構件263,特別是針對突出部268及操作裝置269,更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8A所示,連接構件263具有容置突出部268及操作裝置269的容置部263a。容置部263a構成連接部266及安裝部267。在容置部263a之構成連接部266的部分,於嬰兒車210的展開狀態中朝向上側的區域,設置有第1開口部263b。又,在容置部263a之構成安裝部267之側面267b的部分,設置有第2開口部263c。
在安裝部267的內側面形成有:在嬰兒車210的展開狀態中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突出部導引壁267g;及在嬰兒車210的展開狀態中朝上下方向延伸的作用部導引壁267h。
突出部268為板狀的構件。突出部268在安裝部267內配置成:可在嬰兒車210的展開狀態中朝前後方向延展,且,可沿著突出部導引壁267g移動。突出部268藉由配置在安裝部267內的突出部賦與勢能機構268s,被賦予朝向第2開口部263c的勢能。因此,若未有任何力施加 於突出部268,突出部268之第2開口部263c側的一端268a會通過第2開口部263c而朝安裝部267外突出。在突出部268的他端268b(側面267d側的端部),朝寬度方向外側突出,形成有操作裝置269作用的凸部268c。在凸部268c之與第2開口部263c面對面之面,是構成操作裝置269作用之作用面268d。作用面268d朝向上方而朝第2開口部263c的相反側傾斜。
操作裝置269具有:在嬰兒車210的展開狀態中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作用部269a;及賦與作用部269a朝上方的勢能的作用部賦與勢能機構269s。藉由作用部269a由作用部賦與勢能機構269s賦與勢能,在未對作用部269a施加任何力的狀態中,作用部269a的上端269b通過第1開口部263b而朝連接部266的外側突出。該上端269b構成操作操作裝置269的操作按鈕269b。作用部269a的下側半部沿著作用部導引壁267h延伸,而沿著作用部導引壁267h移動。在作用部269a的下端269c,設置有對應於突出部268的作用面268d而傾斜的傾斜面269h。傾斜面269h是向上方且朝第2開口部263c的相反側傾斜。
若如此的操作裝置269及突出部268未對操作按鈕269b賦與力,則作用部269a藉由作用部賦與勢能機構269s而維持在圖18A所示之位置。在此種情況下,由於作用部269a不作用於突出部268,因此突出部268也可藉由突出部賦與勢能機構268s而維持在圖18A所示之位置。因此,突出部268的一端268a通過第2開口部263c而從安裝 部267突出。另一方面,當對操作按鈕269b賦與力而作用部269a從圖18A所示之位置下壓到圖18B所示之位置時,傾斜面269h會下降。藉此,突出部268的作用面268d被推向離開第2開口部263c的方向,並且突出部268的一端268a會退進安裝部267內。換言之,作用部269a的上下方向直線運動會轉換成突出部268的前後方向直線運動。藉此,藉操作作用部269a的操作按鈕269b,可解除連接構件263的突出部268與保持構件130的卡合孔133的卡合。
另,如上述,從嬰兒車210的展開狀態往折疊狀態的變形中,把手15接近後腳24而朝下方下降時,第1連桿本體部31朝後方傾倒。此時,固定在第1連桿本體部31的保持構件130也一起朝後方傾倒,支撐在保持構件130之椅座240的接頭260與兒童座椅250一起朝後方傾倒。該結果是如圖19所示,椅座240會朝後方移動。藉此,在折疊狀態中,嬰兒車本體111也可穩定支撐椅座240,並且可使折疊狀態的嬰兒車210獨立站立。
再者,以上說明了對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幾個變形例,但是當然也可適當組合適用複數個變形例。
10‧‧‧嬰兒車
11‧‧‧嬰兒車本體
15‧‧‧把手
15a‧‧‧把手側部
15b‧‧‧把手中間部
17‧‧‧卡合構件
18‧‧‧操作構件
18a‧‧‧遠端操作裝置
22‧‧‧前腳
23‧‧‧前腳框架
23a‧‧‧前腳側部
24‧‧‧後腳
24a‧‧‧連接基部
24b‧‧‧後腳部
25‧‧‧前輪保持體
25a‧‧‧前輪
26‧‧‧後輪
27‧‧‧後側連結桿
28‧‧‧導引構件
31‧‧‧第1連桿構件
32‧‧‧第2連桿構件
33‧‧‧第3連桿構件
40‧‧‧椅座
40a‧‧‧椅座本體
41‧‧‧座部支撐元件
42‧‧‧背部支撐元件
43‧‧‧側部支撐元件
44‧‧‧頭側支撐元件
45‧‧‧繫帶
55‧‧‧套筒部
60‧‧‧板構件
60a‧‧‧緩斜面部
60b‧‧‧急斜面部
90‧‧‧座椅
100‧‧‧車篷
S‧‧‧行走面

Claims (10)

  1. 一種嬰兒車,是可在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變形的嬰兒車,具備:把手;第1連桿構件,可旋動地連接於前述把手;後腳,可旋動地連接於前述第1連桿構件;及前腳,可旋動地連接於前述後腳,前述後腳具有:連接基部,可旋動地連接於前述第1連桿構件及前述前腳;及後腳部,從前述連接基部中之往前述第1連桿構件連接的連接位置與往前述前腳連接的連接位置之間伸出。
  2.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前述連接基部具有與前述後腳部伸出的方向非平行的長邊方向。
  3. 如請求項1或2之嬰兒車,其中前述第1連桿構件之包含往前述後腳連接之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前述後腳的前述連接基部、前述前腳之包含往前述後腳連接之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是呈線狀排列。
  4.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更具備:第2連桿構件,可旋動地分別連接於前述把手及前述後腳;及第3連桿構件,可旋動地分別連接於前述前腳與前述把手或前述第2連桿構件。
  5. 如請求項4之嬰兒車,其具備:嬰兒車本體,具有:前述把手、前述前腳、前述後腳、前述第1連桿構件、前述第2連桿構件、及前述第3連桿構件,及椅座,受支撐於前述嬰兒車本體,前述第1連桿構件具有將前述椅座可裝卸地予以保持的保持構件。
  6.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前述前腳具有:前腳框架,具有連接於前述後腳的一對前腳側部及連結前述一對前腳側部的前腳連結部;及板構件,由包含前述前腳側部以及前述一對前腳側部之往前述前腳連結部連接之連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所支撐。
  7. 如請求項6之嬰兒車,其中前述板構件至少具有:受支撐於前述前腳連結部的緩斜面部;及從後方連接於前述緩斜面部的急斜面部,前述緩斜面部及前述急斜面部是向後方且朝上方傾斜,前述緩斜面部之相對於行走面的傾斜角度,比前述急斜面部之相對於行走面的傾斜角度還小。
  8. 如請求項7之嬰兒車,其更具備受支撐於前述前腳並且包含前輪的前輪保持體,前述緩斜面部可位於前述前輪的上方。
  9. 如請求項4之嬰兒車,其具備:嬰兒車本體,具有:前述把手、前述前腳、前述後腳、 前述第1連桿構件、前述第2連桿構件、及前述第3連桿構件,及椅座,受支撐於前述嬰兒車本體,前述椅座包含有:兒童座椅、及將前述兒童座椅連接於前述嬰兒車本體的接頭,前述第1連桿構件具有將前述接頭可裝卸地予以保持的保持構件。
  10. 如請求項9之嬰兒車,其具備:一對的第1連桿構件,可旋動地連接於前述把手,前述保持構件將前述接頭予以保持在前述一對的第1連桿構件之間。
TW107132261A 2017-09-13 2018-09-13 嬰兒車 TWI7400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6027 2017-09-13
JP2017176027 2017-09-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0119A TW201930119A (zh) 2019-08-01
TWI740062B true TWI740062B (zh) 2021-09-21

Family

ID=65722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2261A TWI740062B (zh) 2017-09-13 2018-09-13 嬰兒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80302B2 (zh)
CN (1) CN112203921B (zh)
TW (1) TWI740062B (zh)
WO (1) WO20190544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6603B2 (ja) * 2020-02-20 2021-12-08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
JP7382688B1 (ja) 2022-07-13 2023-11-17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1844A (ja) * 1974-10-31 1976-05-07 Tookyoo Bebii Kk Bebiikaa
US5201535A (en) * 1990-10-16 1993-04-13 Combi Corporation Folding stroller with detachable seat
JP2008174011A (ja) * 2007-01-16 2008-07-31 Combi Corp ベビーカ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38231B2 (ja) * 2007-01-16 2013-02-06 コンビ株式会社 キャスタ及び該キャスタを有するベビーカー
JP5449752B2 (ja) * 2008-12-03 2014-03-19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JP5944141B2 (ja) * 2011-11-07 2016-07-05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CN103507846B (zh) * 2013-09-05 2016-04-13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儿童推车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1844A (ja) * 1974-10-31 1976-05-07 Tookyoo Bebii Kk Bebiikaa
US5201535A (en) * 1990-10-16 1993-04-13 Combi Corporation Folding stroller with detachable seat
JP2008174011A (ja) * 2007-01-16 2008-07-31 Combi Corp ベビーカ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0119A (zh) 2019-08-01
CN112203921B (zh) 2023-02-28
CN112203921A (zh) 2021-01-08
WO2019054429A1 (ja) 2019-03-21
JPWO2019054429A1 (ja) 2020-10-15
JP6980302B2 (ja) 2021-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0186B (zh) Baby seat (2)
JP5889551B2 (ja) 乳母車
US6964429B2 (en) Stroller
US4765645A (en) Safety spreader bar lock for umbrella stroller
TWI740062B (zh) 嬰兒車
KR102246595B1 (ko) 차륜 유지 유닛 및 유모차
TWI648184B (zh) Baby carriage
JP5755344B2 (ja) 折り畳み式乳母車
JP5020655B2 (ja) ベビーカー
JP2007098996A (ja) ベビーカーの手押し杆
JP2018043710A (ja) ベビーカー
TWI761080B (zh) 嬰兒車
KR102246596B1 (ko) 차륜 유지 유닛 및 유모차
TWI752337B (zh) 嬰兒車
TWI755566B (zh) 嬰兒車及保持構件
TWI409187B (zh) The combination of baby carriages and baby carriages and car seats
KR200201323Y1 (ko) 다목적 아기 캐리어
CN112969625B (zh) 婴儿车
TWI625261B (zh) Baby carriage
TWI409186B (zh) 嬰兒車(一)
JP6758905B2 (ja) 乳母車
KR200201252Y1 (ko) 영아용 백캐리어
TWI453138B (zh) Protected trolley with head protection structure
JP2005119532A (ja) ベビーカー
JP2005112301A (ja) 折畳式手押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