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1576B - 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 - Google Patents

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1576B
TWI731576B TW109103814A TW109103814A TWI731576B TW I731576 B TWI731576 B TW I731576B TW 109103814 A TW109103814 A TW 109103814A TW 109103814 A TW109103814 A TW 109103814A TW I731576 B TWI731576 B TW I73157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arm
suction member
end wall
su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38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3881A (zh
Inventor
二之宮雄介
大井川佑治
小川哲矢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3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3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15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157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1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of carburet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 apparatus of groups F02M1/00 - F02M17/00
    • F02M19/12External control gear, e.g. having dash-po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1/00Carburettors with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ine's starting or its idling below operational temperatures
    • F02M1/02Carburettors with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ine's starting or its idling below operational temperatures the means to facilitate starting or idling being chokes for enriching fuel-air mix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4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 F02M35/02416Fixing, mounting, supporting or arranging filter elements; Filter element cartrid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209Fluid connections to the air intake system; their arrangement of pipes, valve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Means For Warming Up And Starting Carbure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以提昇藉由導孔導引移動操作之運轉構件之安裝性為目的,具備:吸氣構件,其收容過濾部,並且於與過濾部對向之端壁部具有通向汽化器之開口;開閉構件,其配置於過濾部與端壁部之間,將開口開閉;及運轉構件,其隔著端壁部配置於與開閉構件相反之側,使開閉構件運轉;且運轉構件具有:臂部,其沿著端壁部延伸並且於一端部隔著端壁部與開閉構件連結;及保持部,其設置於臂部之另一端部;吸氣構件具有供臂部插入並引導臂部之移動之導孔,保持部較導孔更突出地配置,較上述臂部更寬幅地設置,並且於與吸氣構件之側壁部對向之面具有切口部。

Description

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
先前,已知有例如用作如割草機般小型作業機之驅動源之通用引擎。此種割草機中,於前端安裝有刀片之驅動軸之基端安裝有通用引擎。通用引擎係使燃料與空氣之混合氣體燃燒而使活塞驅動之二衝程或四衝程之引擎。於此種通用引擎中,設置有用以向汽化器吸氣之空氣濾清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空氣濾清器係例如將通過收容於空氣濾清器外殼之空氣過濾器的吸氣(空氣)經由設置於空氣濾清器外殼之端壁部之開口而送入至汽化器。此處,於空氣濾清器外殼設置有開閉機構,該開閉機構藉由將開口開閉來調整向汽化器送入之吸氣量而調整相對於吸氣之燃料比。開閉機構例如具有:作為開閉構件之阻氣閥,其配置於空氣濾清器外殼之端壁部之空氣過濾器側,將通向汽化器之開口開閉;及作為運轉構件之阻流桿,其配置於空氣濾清器外殼之端壁部之與空氣過濾器相反之側,使阻氣閥運轉。
阻流桿一體地具有保持部,該保持部沿著端壁部朝空氣濾清器外殼之側方延伸並且於由作業人員之手(手指)沿一方向(例如,上下方向)移動操作時被保持。一般而言,保持部較阻流桿之臂部更寬幅地設置,例如藉由樹脂而與臂部一體成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638643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為了穩定地進行阻流桿之移動操作,較理想為於空氣濾清器外殼設置細狹縫狀之導孔,藉由將阻流桿之臂部插入至導孔並夾持,而沿著導孔導引阻流桿之移動操作並且進行定位。該情形時,阻流桿藉由將臂部自與保持部相反側之端部插入至導孔而裝設於空氣濾清器外殼。
此處,通常,於空氣濾清器外殼,與通用引擎本體之連接部(例如,用以使自汽化器側吹回至空氣濾清器外殼側之包含油之氣體自開口返回至汽化器側之圓筒狀凸座部)自與阻流桿之配設面相同之面突設。尤其是為了謀求通用引擎之小型化而使濾清器外殼亦小型化,由此將連接部配置於阻流桿之移動範圍內或以接近移動範圍之方式配置,將阻流桿自導孔插入時,阻流桿之臂部與連接部容易干涉。因此,於通過導孔裝設阻流桿時,必須以避開自空氣濾清器外殼突出之連接部之方式,詳細而言以臂部越過連接部之方式,將阻流桿之保持部側一面朝與阻流桿操作時之移動方向正交之方向、詳細而言為與連接部之突出方向相反之方向傾斜一面插入。
然而,使阻流桿之保持部側傾斜時,存在如下問題:保持部與空氣濾清器外殼干涉,臂部難以越過連接部,安裝阻流桿時之作業性較差。因此,為了提昇操作性,阻流桿之保持部以於相對於臂部之移動方向交差之寬度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
該情形時,藉由加長阻流桿之臂部,能夠避免保持部與空氣濾清器外殼之干涉,但阻流桿之保持部側會大幅地伸出至空氣濾清器外殼之外側,因此,相應地具有阻流桿之空氣濾清器外殼整體大型化,而難以滿足通用引擎之小型化要求。
本發明係鑒於以上所述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昇藉由導孔導引移動操作之運轉構件之安裝性的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1)本發明提供一種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係如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例如,下述開閉機構6A),具備:吸氣構件(例如,下述空氣濾清器外殼61),其收容過濾部(例如,下述空氣過濾器62),並且於與上述過濾部對向之端壁部(例如,下述端壁部611)具有通向汽化器(例如,下述汽化器60)之開口(例如,下述開口613);開閉構件(例如,下述阻氣閥64),其配置於上述過濾部與上述端壁部之間,將上述開口開閉;及運轉構件(例如,下述阻流桿65),其隔著上述端壁部配置於與上述開閉構件相反之側,使上述開閉構件運轉;且上述運轉構件具有:臂部(例如,下述臂部651),其沿著上述端壁部延伸並且於一端部(例如,下述一端部651c)隔著上述端壁部與上述開閉構件連結;及保持部(例如,下述保持部652),其設置於上述臂部之另一端部(例如,下述另一端部651d);上述吸氣構件具有供上述臂部插入並引導上述臂部之移動的導孔(例如,下述導孔66),上述保持部較上述導孔更突出地配置,較上述臂部更寬幅地設置,並且於與上述吸氣構件之上述側壁部對向之面具有切口部(例如,下述切口部654)。
根據上述(1),可提供一種能夠提昇藉由導孔導引移動操作之運轉構件之安裝性的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
(2)如(1)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較佳為,於隔著上述過濾部與上述端壁部相反之側,配置有覆蓋上述吸氣構件之外側之罩部(例如,下述罩蓋63),上述保持部於與上述罩部對向之側端部(例如,下述側端部652a),具有與上述切口部連續之平面部(例如,下述平面部655)。
根據上述(2),可確保保持部與罩部之間之間隙,故可維持運轉構件之操作性,並且提昇安裝性。
(3)如(1)或(2)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較佳為上述導孔具有定位突部(例如,下述定位突部663),該定位突部夾持將上述開口設為打開狀態時之上述臂部並定位。
根據上述(3),運轉構件之臂部以定位於導孔內之狀態被夾持,故可抑制臂部因引擎通常運轉時之振動而移動從而因摩擦而被削減,由此導致於臂部產生反沖使開閉構件移動,從而運轉狀態變得不穩定之情況。
(4)如(3)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較佳為,上述導孔之大小於將上述開口設為堵塞狀態時之上述臂部相對於上述定位突部所在之側(例如,下述上部空間66b)、以及將上述開口設為打開狀態時之上述臂部相對於上述定位突部所在之側(例如,下述下部空間66a)不同。
根據上述(4),藉由使導孔之大小不同,可使作業影響最小化,並且容易將運轉構件之臂部插入至導孔,從而可提昇運轉構件之安裝性。
(5)如(4)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較佳為,上述導孔之大小於將上述開口設為堵塞狀態時之上述臂部所在之側大於將上述開口設為打開狀態時之上述臂部所在之側。
根據上述(5),對於導孔,藉由增大使用頻度較少之側,可提昇運轉構件之安裝性,並且可將使用頻度較多之通常使用時之運轉構件之臂部以定位於導孔內之狀態夾持。
(6)如(4)或(5)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較佳為,於上述導孔中,將上述開口設為堵塞狀態時之上述臂部所在之側為重力方向之上側,將上述開口設為打開狀態時之上述臂部所在之側為重力方向之下側。
根據上述(6),可對運轉構件以自然之動作輕鬆地進行移動操作。
(7)如(3)至(6)中任一項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較佳為,上述導孔係藉由兩個移動方向限制部(例如,下述移動方向限制部661)及一個跨接框部(例如,下述跨接框部662)所包圍的內側空間而形成,該等兩個移動方向限制部自上述吸氣構件隔著上述端壁部朝與上述過濾部相反之側突出而限制上述臂部之移動方向兩端之位置,該一個跨接框部係跨及上述兩個移動方向限制部而設置,上述定位突部設置於上述跨接框部之內側面(例如,下述內側面662a)。
根據上述(7),於運轉構件移動時臂部越過定位突部時,可使跨接框部側容易地彈性變形,從而可使運轉構件之操作性良好。
(8)如(1)至(7)中任一項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較佳為,上述開閉構件或上述運轉構件具有經由彈性構件(例如,下述O形環647)卡合於上述端壁部之卡合軸部(例如,下述卡合軸部644),上述卡合軸部貫通設置於上述端壁部之安裝孔(例如,下述安裝孔618)而插入至設置於上述運轉構件或上述開閉構件之卡合孔(例如,下述卡合孔653),上述彈性構件彈性地夾持於設置在上述安裝孔之收容階部(例如,下述收容階部619)與上述開閉構件或上述運轉構件之間。
根據上述(8),藉由彈性構件沿著卡合軸部之軸方向之回彈力而抑制運轉構件及開閉構件與吸氣構件之端壁部之間之晃動,故可抑制因引擎之振動引起運轉構件及開閉構件晃動而產生異常聲音或磨耗等。
(9)如(1)至(8)中任一項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較佳為,上述吸氣構件具有圓筒狀之凸座部(例如,下述凸座部67),該圓筒狀之凸座部隔著上述端壁部朝與上述過濾部相反之側突出,構成將自汽化器側返回之氣體經由上述開口返送至汽化器之通路(例如,下述連通流路68),上述凸座部於上述吸氣構件之重力方向(例如,下述Z1-Z2方向)上,設置於較上述開口更靠上方。
根據上述(9),可使自汽化器側返回之氣體中所包含之油利用重力返回至汽化器。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能夠提昇藉由導孔導引移動操作之運轉構件之安裝性的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1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前方立體圖。圖2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後方立體圖。圖3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前視圖。圖4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後視圖。圖5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俯視圖。圖6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第1縱剖視圖。圖7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第2縱剖視圖。圖8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第3縱剖視圖。圖9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第1橫剖視圖。圖10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第2橫剖視圖。
此處,圖8之第3縱剖視圖係較圖7之第2縱剖視圖更靠頂蓋2之前表面22側之縱剖視圖,圖7之第2縱剖視圖係較圖6之第1縱剖視圖更靠頂蓋2之前表面22側之縱剖視圖。又,圖10之第2橫剖視圖係較圖9之第1橫剖視圖更靠下方之橫剖視圖。圖6係局部縱剖視圖,圖9係局部橫剖視圖。
再者,各圖中所示之箭頭表示通用引擎1之方向。箭頭X1-X2表示通用引擎1之前後方向。X1方向為前,X2方向為後。箭頭Y1-Y2表示通用引擎1之左右方向。通用引擎1之左右方向表示自正面觀察通用引擎1之狀態、即沿X2方向觀察通用引擎1之狀態下之左右方向。因此,Y1方向為右,Y2方向為左。箭頭Z1-Z2方向表示通用引擎1之高度方向(沿重力方向之方向)。Z1方向為上,Z2方向為下。 又,通用引擎係指如汽車用或二輪車用等未特定用途之多目的引擎。
本實施形態中,通用引擎1例如用作如割草機之小型作業機之驅動源。通用引擎1係雖然看起來小型但較先前更高馬力之四衝程引擎。通用引擎1即便傾斜360度亦能夠運轉,適合作為如割草機般手持作業機之驅動源。用於割草機之情形時,通用引擎1安裝於在前端安裝有刀片之驅動軸之基端。
通用引擎1具備:引擎本體10、包含頂蓋2、底蓋3及內蓋25而構成之護罩4、燃料箱5、空氣濾清器6、反沖起動器7、箱護板51、供油蓋52、燃料管53、燃料回送管54、離心式離合器8、及冷卻機構9。
引擎本體10具有汽缸體14、及連結於汽缸體14之曲軸箱16。於汽缸體14,一體形成有汽缸11及汽缸頭15。汽缸11將活塞110滑動自如地收納,活塞110連結於曲軸17。於汽缸11,連接有火星塞140、具有吸氣埠121之吸氣系統零件12、以及具有排氣埠131、罐式消音器132、排氣閥133、支持排氣閥133之排氣閥導件134等之排氣系統零件13。曲軸箱16支持曲軸17。
頂蓋2係配置於通用引擎1之上部、覆蓋引擎本體10(汽缸體14或曲軸箱16等)之上部之罩蓋。頂蓋2係底面開口之大致圓頂狀之罩蓋,以覆蓋一體形成有汽缸11及汽缸頭15之汽缸體14等之方式形成。又,於通用引擎1之兩側方中之一側(圖中為左側方),收容配置有排氣埠131及罐式消音器132,頂蓋2以覆蓋其等之方式形成。再者,罐式消音器132配置於下述燃料箱5與引擎本體10之間,藉由一次性取入熱膨脹之汽化燃料並減壓而防止蒸散,並且降低將排氣向外部排出時產生之聲音(排氣音)或將空氣吸入至吸氣管時產生之聲音(吸氣音)。
於頂蓋2,形成有複數個通氣口。詳細而言,形成有上表面通氣口2a、側面通氣口2b、及背面通氣口2c。該等上表面通氣口2a、側面通氣口2b及背面通氣口2c用以釋放自引擎本體10、尤其是汽缸11或排氣系統零件13產生之熱。又,來自下述冷卻風扇90之冷卻風用於引擎本體10等之冷卻後,自該等複數個通氣口釋放。
上表面通氣口2a於供配置上述排氣系統之通用引擎1之左側方,形成於構成下述橋接部20之外側面之外側面部203。上表面通氣口2a係由自外側朝向內側向斜上方向延伸之複數個切口構成。 側面通氣口2b形成於供配置上述排氣系統之通用引擎1之左側面24。側面通氣口2b係由在左側面24之背面側於前後方向延伸之複數個切口構成。 背面通氣口2c遍及頂蓋2之背面23之大範圍而形成。背面通氣口2c係由在左右方向延伸且長度不同之複數個切口構成。
又,於頂蓋2之上表面21,以對向配置之方式形成有一對橋接部20、20。該等一對橋接部20、20具有相對於頂蓋2之上表面21之中央部相互對稱之形狀。一對橋接部20、20以自頂蓋2之上表面21突出之方式形成,且構成頂蓋2之頂部。又,該等一對橋接部20、20自頂蓋2之前表面22通過上表面21連續延伸至背面23。即,頂蓋2之前表面22與背面23藉由該等一對橋接部20、20而橋接。
一對橋接部20、20分別具有構成其表面之表面部201、以及將表面部201與通用引擎1之上表面21連結之構成內側面之內側面部202及構成外側面之外側面部203。如圖5所示,該等一對橋接部20、20於通用引擎1之俯視下大致平行地對向配置。
構成各橋接部20之表面之表面部201與頂蓋2之前表面22無階差地連續,又,與頂蓋2之背面23亦無階差地連續。表面部201於通用引擎1之前視下,具有越靠上方則寬度越窄之前端較細之形狀。同樣地,於通用引擎1之後視下,亦具有越靠上方則寬度越窄之前端較細之形狀。因此,如圖5所示,於通用引擎1之俯視下,一對橋接部20、20越靠前表面22側則寬度尺寸越大,同樣地越靠背面23側則寬度尺寸越大。藉此,即便於因通用引擎1之高輸出化而大型化、橫寬變大之情形時,亦藉由一對橋接部20、20將視線於縱向上引導,其結果為,整體上呈鮮明且狹長之印象,看起來較小。
又,構成各橋接部20之表面之表面部201於通用引擎1之前視下,隨著朝向外側而向下方傾斜。即,一對橋接部20、20之表面部201、201越靠內側則位於越上方,越靠外側則位於越下方。藉此,將通用引擎1之上下顛倒而載置之情形時,一對橋接部20、20之表面部201、201之兩內側部分優先與設置面相接,故一對橋接部20、20作為支持部發揮功能,確保穩定之姿勢。同時,通用引擎1之上表面21並未與設置面直接相接,設置面積變小,從而抑制上表面21受損傷,能夠保護附著於上表面21之標籤。
將各橋接部20之表面與頂蓋2之上表面21連結之構成內側面之內側面部202於通用引擎1之前視下,隨著自通用引擎1之上表面21朝向橋接部20之表面而向外側傾斜。即,一對橋接部20、20之內側面部202、202形成為隨著自頂蓋2之上表面21朝向各橋接部20之表面而相互離開。藉此,於將通用引擎1以上下顛倒之狀態載置之情形時,外側方向之力作用於作為支持部發揮功能之一對橋接部20、20之結果為,可確保更穩定之姿勢。
將各橋接部20之表面與頂蓋2之上表面21連結之構成外側面之外側面部203越靠外側則越向下方傾斜。藉此,可獲得更加鮮明且狹長之外觀形狀。
底蓋3係配置於通用引擎1之下部、覆蓋引擎本體10之下部之罩蓋。底蓋3係於通用引擎1之前視下呈大致半圓狀之罩蓋,且形成為覆蓋設置於與曲軸17連結而旋轉之慣性輪910之冷卻片91或連結於上述汽缸體14之曲軸箱16等。再者,慣性輪910利用旋轉中之慣性,能夠使汽缸數量較少之通用引擎1順利地低速旋轉。本實施形態中,於該慣性輪910之周緣部形成有複數個冷卻片91,藉此構成冷卻風扇90。
於底蓋3之前表面側,形成有供連結未圖示之割草機之驅動軸的連結孔30。於該連結孔30內,配置有僅藉由曲軸17之旋轉速度之增減來連接或阻斷驅動軸之離心式離合器8,驅動軸經由該離心式離合器8而連接於曲軸17。再者,離心式離合器8藉由與曲軸17一起旋轉之離合器蹄片81於離心力作用下被壓抵於驅動軸上之離合器鼓而傳遞轉矩,若曲軸17之旋轉速度下降而離心力變弱,則離合器蹄片81藉由彈簧82之回覆力而自離合器鼓分離,藉此阻斷轉矩傳遞。
如以上所說明般,包含頂蓋2、底蓋3及內蓋25而構成之護罩4以覆蓋引擎本體10之方式形成,該引擎本體10包含一體形成有汽缸11及汽缸頭15之汽缸體14、及連結於該汽缸體14之曲軸箱16而構成。護罩4係由樹脂構件構成,藉由螺栓而固定於引擎本體10。該護罩4之形狀、尤其是頂蓋2與底蓋3之形狀主要構成通用引擎1之外觀形狀。
燃料箱5配置於通用引擎1之下部。燃料箱5構成通用引擎1之整個下部,於通用引擎1之前視下呈大致圓弧狀延伸。 於燃料箱5,在通用引擎1之兩側方中之配置空氣濾清器6之吸氣側之側方(圖中為通用引擎1之右側方),配置有堵住燃料供給口之供油蓋52、將燃料供給至引擎本體之燃料管53、以及使燃料於燃料箱5中循環之燃料回送管54。
於燃料箱5之背面側,配置有覆蓋燃料箱5之背面側、且於通用引擎1之左右方向之中央部分於上下方向延伸之板狀之保護構件即箱護板51。於該箱護板51,形成有用以安裝反沖起動器7之安裝孔51a。再者,反沖起動器7除包含握把71以外,還包含未圖示之滑輪及捲繞於滑輪且連接於握把71之繩索等而構成,藉由使用者對握把71之操作而對曲軸17賦予旋轉力從而使通用引擎1起動。
於通用引擎1之兩側方中之吸氣側之側方(圖中為通用引擎1之右側方),配置有空氣濾清器6。空氣濾清器6連結於沿著吸氣朝汽化器60之流入方向之上游側,對流入至汽化器60之吸氣進行淨化。關於該空氣濾清器6,下文中將進行詳細敍述。
冷卻機構9供給用以將引擎本體10冷卻之冷卻風。冷卻機構9具有冷卻風扇90、吹出部92、及空氣導向器93。
如上所述,冷卻風扇90係藉由在慣性輪910之周緣部形成複數個冷卻片91而構成。藉由曲軸17之旋轉使與該曲軸17同軸配置之慣性輪一體旋轉,藉此該冷卻風扇90進行旋轉,而產生冷卻風。
吹出部92將藉由冷卻風扇90之旋轉而產生之冷卻風吹出至通用引擎1內。吹出部92配置於冷卻風扇90之吸氣側之側方(圖中為右側方)。吹出部92成為供冷卻風流通之通路,於吹出部92之內部,形成有藉由向內側突出而使冷卻風朝向空氣導向器93定向之凸部921。更詳細而言,凸部921於構成吹出部92之通路出口之外周部,朝向內側突出而形成。藉由該凸部921,將自吹出部92吹出之冷卻風更確實地朝向汽缸11及排氣系統零件13引導,從而汽缸11及排氣系統零件13能夠更高效率地冷卻。
空氣導向器93將自吹出部92吹出之冷卻風朝向汽缸11或排氣系統零件13(排氣埠131、罐式消音器132、排氣閥133、排氣閥導件134等。以下相同)引導。空氣導向器93配置於冷卻風扇90之上方。又,空氣導向器93具有:剖面大致L字狀之空氣導向器本體931,其以彎曲部933朝向排氣系統零件13側之狀態朝吹出部92延伸;及固定部932,其將空氣導向器本體931固定於引擎本體10側。
藉由該空氣導向器93將藉由冷卻風扇90之旋轉所產生之冷卻風高效率地自吹出部92向汽缸11及排氣系統零件13引導。因此,伴隨通用引擎1之高輸出化而容易高熱化之汽缸11及排氣系統零件13能夠高效率地冷卻。
更詳細而言,空氣導向器本體931隨著自吹出部92側朝向排氣系統零件13側而自通用引擎1之前表面22側朝向引擎本體10側傾斜地延伸。藉此,將自吹出部92吹出之冷卻風更確實地引導至引擎本體10及排氣系統零件13。
又,固定部932具有供連接於火星塞140之高壓線插通並嵌合之嵌合部932a、及朝向汽缸體14側突出並卡合於汽缸體14之間隙之卡合部932b。藉由該等嵌合部932a及卡合部932b,空氣導向器本體931被固定於引擎本體10。
其次,參照圖8等,詳細地說明對本實施形態之通用引擎1之罐式消音器132之固定具即雙頭螺栓132a進行之冷卻。
如圖8所示,於護罩4與罐式消音器132之間,形成有能夠供自吹出部92朝向引擎本體10之上部吹出之冷卻風自上方朝向下方流通之空間S。該空間S係藉由構成護罩4之頂蓋2之排氣系統零件13側之左側面24向外側鼓出而形成。空間S自罐式消音器132之上部形成至下部,且越靠下方確保與罐式消音器132之間之間隙越大。藉由該空間S,冷卻風自引擎本體10之上部(汽缸體14等)流入至罐式消音器132之周圍,使罐式消音器132冷卻。
又,於形成空間S之護罩4(頂蓋2之排氣系統零件13側之左側面24)之內壁面,形成有朝向將罐式消音器132固定於引擎本體10之雙頭螺栓132a引導冷卻風之返回部40。返回部40形成於配置在頂蓋2與底蓋3之間且構成護罩4之內蓋25。更詳細而言,藉由內蓋25之內壁面朝配置於罐式消音器132下部之雙頭螺栓132a向內側突出而形成返回部40。於圖8所示之縱剖視下,返回部40具有越靠內側則越向下方傾斜之傾斜面。自上方流入之冷卻風由該傾斜面向雙頭螺栓132a引導。
再者,藉由上述返回部40而被引導冷卻風之雙頭螺栓132a配置於罐式消音器132之下部。作為罐式消音器132之固定具,除配置於下部之雙頭螺栓132a以外,亦配置於罐式消音器132之上部或中部(參照圖8及圖10),但對於配置在最易充滿熱且易高溫化之罐式消音器132之下部之雙頭螺栓132a,有效的是引導冷卻風。如圖8所示,雙頭螺栓132a之前端被插入並固定於構成引擎本體10之曲軸箱16之安裝部即凸座16a。
其次,對設置於本實施形態之通用引擎1之空氣濾清器6進行說明。圖11係將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一部分分解表示之立體圖。圖12係自外側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立體圖。圖13係自內側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立體圖。圖14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後視圖。圖15係自內側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側視圖。 本實施形態之通用引擎1中設置之空氣濾清器6配置於汽化器60之外側,詳細而言,隔著汽化器60配置於與引擎本體10相反之側(Y1方向側)。如圖11所示,空氣濾清器6具有空氣濾清器外殼61、空氣過濾器62、罩蓋63、阻氣閥64、及阻流桿65。阻氣閥64與阻流桿65藉由設置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而構成將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開口613開閉之開閉機構6A。
本實施形態所示之空氣濾清器外殼61為吸氣構件之一實施形態。空氣濾清器外殼61例如係包含聚丙烯之樹脂製箱型容器,具有形成為稍縱長之矩形狀之端壁部611、及以包圍該端壁部611四周圍之方式設置之側壁部612。端壁部611以面向通用引擎1之左右方向(Y1-Y2方向)之方式配置。側壁部612設置成自端壁部611之四周圍朝向與汽化器60相反之側(Y1方向側)以特定高度突出。
於端壁部611之較中央部稍靠前方(X1方向)且稍靠上方(Z1方向)之位置,設置有與設置於汽化器60之吸氣口60a連通、用以將吸氣送入至該吸氣口60a之一個圓形之開口613。
又,於端壁部611,於之間夾有開口613之位置,具有2個套筒狀之貫通孔614a、614b。於貫通孔614a、614b中,貫穿插入用以將空氣濾清器外殼61安裝於汽化器60之2根螺栓等固定具601、601。2個貫通孔614a、614b中,配置於較開口613更靠前方側(X1方向側)之通孔614a相對於開口613之中心配置於高度方向之稍下方。又,配置於較開口613更靠後方側(X2方向側)之貫通孔614b相對於開口613之中心配置於高度方向之稍上方。2根固定具601、601貫通該等貫通孔614a、614b,並分別螺合於汽化器60側之對應之安裝孔60b、60b。
又,於側壁部612,具有朝向汽化器60側突出之第1安裝腳部615、及第2安裝腳部616。第1安裝腳部615配置於側壁部612中之配置於下方之下側壁部612c,且自下側壁部612c朝向汽化器60側大幅地突出延伸。第2安裝腳部616以自側壁部612中之配置於前方之前側壁部612b之下部進而朝前方及下方伸出之方式設置。於第1安裝腳部615之前端部設置有貫通孔615a。又,於第2安裝腳部616之下端部設置有貫通孔616a。於該等貫通孔615a、616a中,分別貫通螺栓及螺母等固定具602、602,且分別螺合於引擎本體10側之對應之安裝孔60c、60c。
空氣濾清器外殼61以此方式藉由固定具601、601、602、602而安裝於汽化器60及引擎本體10。此時,開口613與汽化器60之吸氣口60a連通。
本實施形態所示之空氣過濾器62為過濾部之一實施形態。空氣過濾器62係與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由側壁部612包圍之內部形狀大致相等之四邊形狀之過濾器構件,且以嵌合之方式收容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側壁部612之內側。藉此,將通過空氣過濾器62而被淨化之吸氣(空氣)通過開口613送入至汽化器60之吸氣口60a。於端壁部611之空氣過濾器62側之面,突設有用以將收容於側壁部612內側之空氣過濾器62自端壁部611隔開特定之間隔距離予以支持之複數個支持突部611a。
本實施形態所示之罩蓋63為罩部之一實施形態。罩蓋63於空氣濾清器6中配置於最外側,遮蓋收容空氣過濾器62之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外側。於罩蓋63之上部,具有以覆蓋空氣濾清器外殼61上部之方式延伸之上部罩部631。上部罩部631以覆蓋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側壁部612中之配置於上方之上側壁部612a上所設置之罩蓋安裝部617之上方的方式配置。又,於罩蓋63,為了防止因錯誤地自外部對構成本實施形態之開閉機構6A之阻流桿65施加應力導致誤動作,而具有凸緣部632a,該凸緣部632a自罩蓋本體632突出地形成且自外側方覆蓋阻流桿65之保持部652。
再者,罩蓋安裝部617配置成朝與罩蓋63之上部罩部631相同之方向(Y2方向)延伸,且與上部罩部631一起覆蓋汽化器60之上方。罩蓋安裝部617具有形成有母螺紋之貫通孔617a。罩蓋63藉由將螺栓等固定具603通過設置於罩蓋63之上部罩部631之貫通孔631a螺合於該貫通孔617a而安裝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
其次,參照圖16~圖20進一步對開閉機構6A進行說明。圖16係自與運轉構件之連結側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開閉構件之立體圖。圖17係自與和運轉構件之連結側相反之側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開閉構件之立體圖。圖18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開閉構件之俯視圖。圖19係自與開閉構件之連結側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運轉構件之立體圖。圖20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運轉構件之仰視圖。 開閉機構6A安裝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本實施形態之開閉機構6A由操作通用引擎1之作業人員操作,藉此將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開口613開閉,從而調整經由開口613送入至汽化器60之吸氣口60a之吸氣量。
本實施形態中,開閉機構6A具有:阻氣閥64,其配置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端壁部611之空氣過濾器62側之面(外側之面);及阻流桿65,其配置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端壁部611之汽化器60側之面(內側之面)。阻氣閥64為開閉構件之一實施形態,阻流桿65為運轉構件之一實施形態。
阻氣閥64配置於空氣過濾器62與端壁部611之間。阻氣閥64例如係包含聚縮醛之樹脂製之薄板狀構件,如圖16~圖18所示,具有:大致圓形狀之閥體板部641,其具有可遮蓋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開口613之程度之大小;連結板部642,其形成為直徑稍小於閥體板部641,且與阻流桿65連結;及窄幅狀之連接板部643,其將閥體板部641與連結板部642一體連接。於閥體板部641之中央部設置有小徑孔641a。即便閥體板部641將開口613完全堵塞,小徑孔641a亦可使空氣過濾器62側與汽化器60之吸氣口60a連通,將少許量之吸氣送入至汽化器60側。
於連結板部642之一面,突設有與阻流桿65卡合而成為阻氣閥64之開閉動作時之旋動軸之卡合軸部644。卡合軸部644具有:第1圓柱部644a,其自連結板部642垂直豎立;角柱部644b,其與該第1圓柱部644a之前端連續配置;及第2圓柱部644c,其與該角柱部644b之前端連續配置。本實施形態中之角柱部644b為四角柱,該角柱部644b之最大直徑(對角線之長度)與第1圓柱部644a之外徑大致相等。又,第2圓柱部644c之外徑稍小於第1圓柱部644a之外徑,且與角柱部644b之對向之側面間之距離大致相等。再者,於卡合軸部644之根部,設置有直徑較第1圓柱部644a大之圓形之台座部644d。該台座部644d主要作為下文中要說明之O形環647之支撐部而發揮功能。
於連結板部642,在與卡合軸部644相反側之面設置有截頭圓錐形狀之補強部645。該補強部645藉由將阻氣閥64之連結板部642補強成厚壁狀而有效率地傳遞經由卡合軸部644之來自阻流桿65之操作力(旋轉力)。
又,於阻氣閥64之與卡合軸部644之突出側相反側之面64b,設置有自補強部645橫跨至閥體板部641之線狀之補強肋646。補強肋646抑制阻氣閥64產生過度撓曲。
如圖18所示,阻氣閥64設置成隨著自連結板部642朝向閥體板部641而逐漸朝與卡合軸部644之突出方向相同之方向傾斜。阻氣閥64之傾斜方向側(卡合軸部644之突出側)之面64a係沿著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端壁部611安裝之面,故於將阻氣閥64沿著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端壁部611安裝時,閥體板部641側彈性地密接於端壁部611。藉此,抑制閥體板部641側之晃動,並且於藉由閥體板部641堵塞開口613時,將開口613之周圍良好地密封。
阻流桿65隔著端壁部611之開口613而配置於與阻氣閥64相反側之面。阻流桿65例如係包含聚縮醛之樹脂製之薄板狀構件,如圖19及圖20所示,具有與阻氣閥64連結之臂部651、及成為由作業人員之手(手指)保持並操作之部位之保持部652。
臂部651具有彎曲成大致半圓弧狀之彎曲部651a、及自彎曲部651a之一端部朝正交之方向延伸之直線部651b。於臂部651之一端部651c(彎曲部651a之與直線部651b相反之側之端部),設置有角孔狀之卡合孔653。阻流桿65藉由該卡合孔653與阻氣閥64之卡合軸部644之角柱部644b之卡合而一體連結。本實施形態之阻氣閥64之角柱部644b設為四角柱,故阻流桿65之卡合孔653設為與四角柱對應之四角孔。
再者,阻氣閥64之卡合軸部644與阻流桿65之卡合孔653之卡合構造亦可為圓柱與圓形孔之卡合,但如本實施形態般,於阻氣閥64之卡合軸部644之角柱部644b與阻流桿65之卡合孔653卡合之情形時,可將操作阻流桿65所產生之卡合軸部644繞軸之旋轉力無損耗地有效率地傳遞至阻氣閥64,故較佳。但是,角柱部644b及卡合孔653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四角柱及四角孔。
保持部652一體設置於臂部651之另一端部651d。保持部652較臂部651更寬幅地設置,且以自臂部651之另一端部651d朝一方向突出之方式延伸。該保持部652突出之一方向係相對於臂部651以卡合孔653為旋轉中心之移動方向交叉之方向。詳細而言,如圖12~圖14所示,保持部652於將阻流桿65安裝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狀態下,沿著配置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後方側之後側壁部612d朝向與汽化器60相反之側(罩蓋63側,Y1方向側)延伸。
保持部652具有可由作業人員之手(手指)以自上下捏取之方式保持之程度之寬度。具體之寬度並未限定,但本實施形態中具有最大約15 mm之寬度。此處,如圖19及圖20所示,保持部652於與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後側壁部612d對向之面具有切口部654,該切口部654以隨著趨於與臂部651(直線部651b)之連接部位而逐漸變成窄幅狀之方式,亦即以自後側壁部612d離開之方式傾斜地切開。又,本實施形態之保持部652於與罩蓋63對向之側端部652a,具有與切口部654連續之平面部655。藉由將該平面部655設置於保持部652,保持部652之寬度方向之端部即便具有傾斜切開之切口部654,亦不會成為前端尖突之形狀。
再者,保持部652於自配置平面部655之方向觀察時,隨著趨於與臂部651之連接部位而逐漸設置成寬幅狀(厚壁狀),藉此作業人員容易用手(手指)捏取。進而,該寬幅狀(厚壁狀)之部位如圖12、圖13、圖15及圖19所示彎曲設置。因此,保持部652藉由模仿作業人員之手(手指)之形狀而更容易捏取。
阻流桿65插入至設置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導孔66。導孔66係供阻流桿65之臂部651插入,線性且順利地引導阻流桿65操作時之該臂部651之移動者,以於側壁部612中之後側壁部612d之上部在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前後方向(X1-X2方向)上開口之方式設置。詳細而言,導孔66藉由上下兩個移動方向限制部661a、661b、及一個跨接框部662所包圍之內側空間而形成為於上下方向上細長之矩形狀。
移動方向限制部661a、661b自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後側壁部612d進一步朝向後方側(X2方向側)且與空氣過濾器62相反之側(汽化器60側,Y2方向側)突出而設置,限制阻流桿65操作時之臂部651之上下移動範圍。跨接框部662跨及兩個移動方向限制部661a、661b之前端而設置,引導阻流桿65操作時之臂部651之移動方向。如圖15所示,跨接框部662相對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後側壁部612d朝後方側(X2方向側)偏移而配置,且沿著後側壁部612d延伸。移動方向限制部661a、661b及跨接框部662藉由與空氣濾清器外殼61相同之樹脂而與空氣濾清器外殼61一體成形。
阻流桿65之臂部651以通過該導孔66且沿著端壁部611之方式配置。另一方面,保持部652朝較該導孔66更靠後側壁部612d之側方(X2方向)突出而配置。此時,保持部652之切口部654及平面部655以朝向與汽化器60相反之側(罩蓋63側)之方式配置。
其次,進而參照圖21對阻氣閥64與阻流桿65之安裝構造進行說明。圖2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中之開閉構件與運轉構件之安裝構造的剖視圖。圖21表示自下側觀察空氣濾清器外殼61時之橫剖面,省略了導孔66之圖示。 阻氣閥64以自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端壁部611之空氣過濾器62側之面沿著端壁部611之方式安裝。詳細而言,阻氣閥64之卡合軸部644經由O形環647而插入至設置於端壁部611之安裝孔618,並且使閥體板部641覆蓋開口613、或配置於開口613之附近。該O形環647為彈性構件之一實施形態。
安裝孔618之內徑與阻氣閥64之卡合軸部644之第1圓柱部644a之外徑大致相等。於安裝孔618之空氣過濾器62側之端部,以直徑稍大於安裝孔618之方式設置有收容卡合軸部644之外周所裝設之O形環647之收容階部619。收容階部619之內徑稍小於卡合軸部644之外周所裝設之O形環647之外徑。因此,若將阻氣閥64之卡合軸部644插入至安裝孔618,則O形環647彈性地抵接於該收容階部619之內周壁面619a而密封,並且彈性地抵接於收容階部619之底面619b而密封。藉此,O形環647被夾持於阻氣閥64之台座部644d與收容階部619之底面619b之間。藉由該O形環647之密封作用,防止塵埃等自空氣過濾器62側通過開口613向汽化器60側流入。
安裝孔618配置於設置在端壁部611之貫通孔614b之稍上方。如圖16所示,阻氣閥64之連接板部643具有以避開該貫通孔614b之方式平滑地凹陷之凹彎曲部643a。因此,即便於貫通孔614b之附近配置阻氣閥64,阻氣閥64亦不會與貫通孔614b干涉,能夠實現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小型化。
另一方面,阻流桿65藉由將臂部651自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導孔66插入而安裝於端壁部611之與空氣過濾器62相反側之面。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端壁部611之與空氣過濾器62相反側之面,阻氣閥64之卡合軸部644之角柱部644b與第2圓柱部644c自安裝孔618突出,且藉由將自安裝孔618突出之卡合軸部644之角柱部644b插入至該阻流桿65之卡合孔653而嵌合。卡合孔653之大小(內部尺寸)形成為稍小於角柱部644b之大小(外部尺寸)。因此,卡合孔653與角柱部644b藉由輕壓入而卡合。
若將阻氣閥64之卡合軸部644朝向安裝孔618壓入,進而壓入至阻流桿65之卡合孔653,則O形環647於台座部644d與收容階部619之底面619b之間進一步被壓扁,並且卡合軸部644之第2圓柱部644c自卡合孔653突出。該狀態下,對自卡合孔653突出之第2圓柱部644c進行熱壓而形成鉚接部648,藉此,阻氣閥64與阻流桿65一體連結。此時,O形環647於阻氣閥64之台座部644d與收容階部619之底面619b之間發揮沿著卡合軸部644之軸方向(Y1-Y2方向)之回彈力,藉此減少阻氣閥64、阻流桿65及端壁部611之相互間之晃動。
包含安裝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阻氣閥64及阻流桿65之開閉機構6A係藉由作業人員用手(手指)保持阻流桿65之保持部652並沿著導孔66進行移動操作,而將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開口613開閉。
此處,進而使用圖22~圖26對利用本實施形態中之開閉機構6A進行之開口613之開閉操作進行說明。圖22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開口打開之狀態之圖。圖23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開口堵塞之狀態之圖。圖24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開口打開時之運轉構件之位置之圖。圖25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開口堵塞時之運轉構件之位置之圖。圖26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運轉構件與罩部之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如圖22及圖24所示,若以使保持部652配置於導孔66之下端之方式將阻流桿65朝下方向移動操作,則阻氣閥64之閥體板部641側以卡合軸部644為中心朝上方旋動,閥體板部641移動至較開口613更靠上方,使開口613打開(打開狀態)。藉此,開口613完全打開,將通過空氣過濾器62而被淨化之吸氣通過開口613送入至汽化器60之吸氣口60a,使相對於吸氣之燃料比降低。此時阻氣閥64及阻流桿65之位置為通用引擎1通常運轉時之位置。
另一方面,如圖23及圖25所示,若以使保持部652配置於導孔66之上端之方式將阻流桿65朝上方向移動操作,則阻氣閥64之閥體板部641側以卡合軸部644為中心朝下方旋動,閥體板部641以覆蓋開口613之方式移動,使開口613堵塞(堵塞狀態)。藉此,開口613實質上閉合,通過空氣過濾器62而被淨化之吸氣僅自閥體板部641之小徑孔641a通過開口613被送入至汽化器60之吸氣口60a,使相對於吸氣之燃料比增加。此時阻氣閥64及阻流桿65之位置為通用引擎1起動開始時之位置。
此處,由於阻流桿65之保持部652具有平面部655,故如圖26所示,即便使罩蓋63靠近空氣濾清器外殼61側配置,亦可確保保持部652與自罩蓋63之罩蓋本體632突出之凸緣部632a之間之間隙,從而可避免罩蓋63之凸緣部632a與保持部652之干涉。因此,能夠使罩蓋63儘可能地接近空氣濾清器外殼61,能夠實現空氣濾清器6及通用引擎1之小型化。而且,保持部652即便具有切口部654,罩蓋63側之端部亦並非銳角而是設為平面部655,藉此,即便用手(手指)保持著保持部652進行操作,亦不會帶給作業人員不適感,阻流桿65成為操作性優異者。又,藉由將作為保持部652不怎麼發揮功能之前端之薄壁部切下而形成平面部655,可謀求操作性之維持與小型化之兼顧。
此處,參照圖27~圖29對導孔66更詳細地敍述。圖27係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導孔放大表示之立體圖。圖28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導孔之開口打開之狀態之運轉構件之臂部之位置的圖。圖29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導孔之開口堵塞之狀態之運轉構件之臂部之位置的圖。 本實施形態之導孔66中,將開口613設為堵塞狀態時之臂部651所在之側為重力方向之上側(Z1方向側),將開口613設為打開狀態時之臂部651所在之側為重力方向之下側(Z2方向側)。因此,可對阻流桿65以自然之動作輕鬆地進行移動操作。該導孔66於跨接框部662之內側面662a(Y1方向側之面),具有將阻流桿65之臂部651於導孔66內定位之定位突部663。
定位突部663以自跨接框部662之內側面662a平緩地突出之方式設置。詳細而言,定位突部663具有:第1傾斜部663a,其將阻流桿65之臂部651定位於導孔66之下端(打開狀態);第2傾斜部663b,其將阻流桿65之臂部651定位於導孔66之上端(堵塞狀態);及平坦部663c,其連結該等第1傾斜部663a與第2傾斜部663b。第2傾斜部663b之傾斜角度相較於第1傾斜部663a之傾斜角度而言較平緩地形成。又,定位突部663之突出高度(平坦部663c自跨接框部662之內側面662a起之高度)稍大於自導孔66之寬度(Y1-Y2方向之寬度)減去臂部651之厚度(Y1-Y2方向之厚度)所得之值。
如圖28所示,將阻流桿65移動操作為打開狀態而使臂部651抵接於下側之移動方向限制部661b時,臂部651收容於由移動方向限制部661b、跨接框部662之內側面662a及後側壁部612d之側緣部612e所包圍之導孔66內之下部空間66a。此時,第1傾斜部663a與臂部651之上方且內側(汽化器60側,Y2方向側)之角部C1抵接,如圖中之箭頭所示,配置成將臂部651朝向下側之移動方向限制部661b與後側壁部612d之側緣部612e壓抵。即,於下部空間66a,自第1傾斜部663a與臂部651之角部C1之抵接部至下側之移動方向限制部661b之距離D1、和臂部651之沿移動方向(Z1-Z2方向)之寬度W之關係成為D1≦W。
藉此,阻流桿65之臂部651由第1傾斜部663a、下側之移動方向限制部661及後側壁部612d之側緣部612e牢固地保持並定位。因此,將阻流桿65移動操作為打開狀態期間,阻流桿65不會因通用引擎1通常運轉時之振動等而晃動,可抑制臂部651因於導孔66內移動而因摩擦受削減,由此導致於臂部651產生反沖而產生異常聲音,或阻氣閥64移動而使運轉狀態變得不穩定之情況。
而且,如上所述,阻流桿65於卡合孔653相對於阻氣閥64無晃動地卡合、及於臂部651藉由導孔66之下部空間66a無晃動地定位,藉此於兩點被牢固地定位而固定,故可儘量排除阻流桿65之安裝狀態之不穩定要素,使開閉機構6A之可靠性大幅提昇。
另一方面,如圖29所示,將阻流桿65移動操作為堵塞狀態而使臂部651抵接於上側之移動方向限制部661a時,臂部651收容於由移動方向限制部661a、跨接框部662之內側面662a及後側壁部612d之側緣部612e所包圍之導孔66內之上部空間66b。
此處,臂部651之移動方向(Z1-Z2方向)之導孔66之大小於將開口613設為堵塞狀態時之臂部651相對於定位突部663所在之側(上部空間66b)、以及將開口613設為打開狀態時之臂部651相對於定位突部663所在之側(下部空間66a)不同。本實施形態中,上部空間66b形成為大於下部空間66a。即,如圖29所示,於配置於下部空間66a之臂部651之下方且內側(汽化器60側,Y2方向側)之角部C2抵接於第2傾斜部663b,並且臂部651抵接於後側壁部612d之側緣部612e之狀態下,自第2傾斜部663b與臂部651之角部C2之抵接部至上側之移動方向限制部661a之距離D2、和臂部651之沿移動方向(Z1-Z2方向)之寬度W之關係成為D2>W。
因此,第2傾斜部663b相較於第1傾斜部663a而言,幾乎未使朝向移動方向限制部661a及後側壁部612d之側緣部612e之壓抵力作用於臂部651。即,配置於上部空間66b之臂部651與配置於下部空間66a之情形相比,被較鬆地夾持並定位。此時,阻流桿65除藉由導孔66之較鬆之夾持力外,還藉由樹脂之彈性力及阻氣閥64之卡合力等而維持堵塞狀態之位置。該堵塞狀態為通用引擎1起動開始時之暫時狀態,與打開狀態相比使用頻度極低,故即便不將臂部651牢固地定位,亦不會對通用引擎1之運轉產生障礙。
再者,阻流桿65之臂部651於導孔66內上下移動時,臂部651通過定位突部663之平坦部663c。該平坦部663c係導孔66之寬度(Y1-Y2方向之寬度)小於臂部651之厚度(Y1-Y2方向之厚度)之部位,但由於跨接框部662為樹脂製,能夠伴隨臂部651之移動而容易地撓曲變形,故不存在對臂部651之移動帶來障礙之擔憂。
又,定位突部663亦可代替設置於跨接框部662之內側面662a而設置於後側壁部612d之側緣部612e、或臂部651。然而,如本實施形態般,藉由設置於相較後側壁部612d而言容易撓曲變形之跨接框部662,可使阻流桿65之操作性更良好。
其次,參照圖30~圖32對將阻流桿65之臂部651插入至導孔66內之具體方法進行說明。圖30~圖32係分別說明將運轉構件安裝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導孔時之一步驟的圖。 本實施形態中,阻流桿65藉由將臂部651插入至導孔66內而安裝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
此處,將臂部651插入至導孔66內時,可使用導孔66內之上部空間66b進行。其原因在於,上部空間66b與將臂部651牢固地保持並定位之下部空間66a相比形成得較大。即,D1<D2。上部空間66b為使用頻度較少之側,故可使作業影響最小化,並且可將阻流桿65之臂部651容易地插入至導孔66,可使阻流桿65之安裝性提昇。導孔66中使用頻度較少之上部空間66b側大於下部空間66a側,故可使阻流桿65之安裝性提昇,並且可將使用頻度較多之通常使用時之阻流桿65之臂部651以定位於導孔66內之狀態夾持。
首先,如圖13~圖15、圖30~圖32所示,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端壁部611,設置有朝向汽化器60側(與空氣過濾器62相反之側,Y2方向側)大幅突出之圓筒狀之凸座部67。凸座部67構成用以將自汽化器60經由開口613吹回至空氣過濾器62側之包含油之氣體通過開口613再次送入至汽化器60之吸氣口60a的通路。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之凸座部67於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重力方向(Z1-Z2方向)上,設置於較開口613之中心更靠上方且導孔66與開口613之間之端壁部611。
如圖15所示,於端壁部611之空氣過濾器62側之面,凹設有與凸座部67一起構成用以將包含油之氣體送入至汽化器60之吸氣口60a之通路的連通流路68。連通流路68係一端部68a與凸座部67連通並且另一端部68b與開口613連通。連通流路68自與凸座部67連通之一端部68a朝下方延伸,並且於與開口613大致相同之高度朝向開口613側延伸。如圖15及圖21所示,連通流路68之另一端部68b於較阻氣閥64之閥體板部641所形成之阻塞面更靠汽化器60側(Y2方向側)與開口613連通。如圖12、圖22及圖23所示,連通流路68遍及全長由流路蓋681堵塞,而與空氣過濾器62隔絕,故空氣過濾器62不會受自汽化器60側吹回之混合氣體污染。
凸座部67於重力方向上配置於較開口613更靠上方,藉此可自汽化器60側將氣體中所包含之油藉由重力之作用引導至開口613。本實施形態中,凸座部67配置於導孔66與開口613之間,故於阻氣閥64之閥體板部641之開閉移動時不會產生干涉,而且可將空氣濾清器外殼61形成為小型。
然而,將阻流桿65之臂部651自導孔66插入,使卡合孔653配置於安裝孔618時,臂部651與凸座部67干涉。因此,阻流桿65之臂部651於最初自導孔66之上部空間66b沿著端壁部611插入時,以避開凸座部67之方式朝向較凸座部67更靠下方插入(圖30)。
繼而,將阻流桿65之保持部652側朝向後側壁部612d傾斜。藉此,將臂部651之一端部651c側以朝汽化器60側(Y2方向側)突出之方式大幅地傾斜(圖31)。形成導孔66之跨接框部662由於朝較空氣濾清器外殼61之後側壁部612d更靠後方側(X2方向側)偏移,故後側壁部612d之側緣部612e與跨接框部662之內側面662a未隔著臂部651對向。因此,可使阻流桿65之保持部652側朝向後側壁部612d容易地傾斜。此時,保持部652之切口部654與後側壁部612d大致平行,故保持部652與後側壁部612d不會干涉,可使臂部651以能越過凸座部67之程度大幅地傾斜。因此,根據該開閉機構6A,可使阻流桿65之安裝性大幅提昇。
進而,使阻流桿65之保持部652側朝向後側壁部612d傾斜之同時,以臂部651與導孔66之夾持部為中心,使保持部652側以朝向下方旋轉之方式移動(圖32)。藉此,臂部651越過凸座部67,配置於較凸座部67更靠上方,並且卡合孔653以與安裝孔618吻合之方式配置。此時,由於臂部651之彎曲部651a配置於較凸座部67更靠上方,故可將凸座部67收容於彎曲部651a之內側,於阻流桿65之移動操作時凸座部67不會產生干涉。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之變化、改良包含於本發明。例如,本實施形態中,於阻氣閥64設置有卡合軸部644,且於阻流桿65設置有卡合孔653,但亦可於阻流桿65之臂部651設置卡合軸部,且於阻氣閥64之連結板部642設置卡合孔。
1:通用引擎 2:頂蓋 2a:上表面通氣口 2b:側面通氣口 2c:背面通氣口 3:底蓋 4:護罩 5:燃料箱 6:空氣濾清器 6A:開閉機構 7:反沖起動器 8:離心式離合器 9:冷卻機構 10:引擎本體 11:汽缸 12:吸氣系統零件 13:排氣系統零件 14:汽缸體 15:汽缸頭 16:曲軸箱 16a:凸座 17:曲軸 20:橋接部 21:上表面 22:前表面 23:背面 24:左側面 25:內蓋 30:連結孔 40:返回部 51:箱護板 51a:安裝孔 52:供油蓋 53:燃料管 54:燃料回送管 60:汽化器 60a:吸氣口 60b:安裝孔 60c:安裝孔 61:空氣濾清器外殼(吸氣構件) 62:空氣過濾器(過濾部) 63:罩蓋(罩部) 64:阻氣閥(開閉構件) 64a:面 64b:面 65:阻流桿(運轉構件) 66:導孔 66a:下部空間 66b:上部空間 67:凸座部 68:連通流路 68a:一端部 68b:另一端部 71:握把 81:離合器蹄片 82:彈簧 90:冷卻風扇 91:冷卻片 92:吹出部 93:護罩 110:活塞 121:吸氣埠 131:排氣埠 132:罐式消音器 132a:雙頭螺栓 133:排氣閥 134:排氣閥導件 140:火星塞 201:表面部 202:內側面部 203:外側面部 601:固定具 602:固定具 603:固定具 611:端壁部 611a:支持突部 612:側壁部 612c:下側壁部 612d:後側壁部(吸氣構件之側壁部) 612e:側緣部 613:開口 614a:貫通孔 614b:貫通孔 615:第1安裝腳部 615a:貫通孔 616:第2安裝腳部 616a:貫通孔 617:罩蓋安裝部 617a:貫通孔 618:安裝孔 619:收容階部 619a:內周壁面 619b:底面 631:上部罩部 631a:貫通孔 632:罩蓋本體 632a:凸緣部 641:閥體板部 641a:小徑孔 642:連結板部 643a:凹彎曲部 644:卡合軸部 644a:第1圓柱部 644b:角柱部 644c:第2圓柱部 644d:台座部 645:補強部 646:補強肋 647:O形環(彈性構件) 648:鉚接部 651:臂部 651a:彎曲部 651b:直線部 651c:(臂部之)一端部 651d:(臂部之)另一端部 652:保持部 652a:(保持部之)側端部 653:卡合孔 654:切口部 655:平面部 661:移動方向限制部 661a:移動方向限制部 661b:移動方向限制部 662:跨接框部 662a:(跨接框部之)內側面 663:定位突部 663a:第1傾斜部 663b:第2傾斜部 663c:平坦部 681:流路蓋 910:慣性輪 921:凸部 931:空氣導向器本體 932:固定部 932a:嵌合部 932b:卡合部 933:彎曲部 C1:角部 C2:角部 D1:距離 D2:距離 S:空間 W:寬度
圖1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前方立體圖。 圖2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後方立體圖。 圖3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前視圖。 圖4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後視圖。 圖5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俯視圖。 圖6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第1縱剖視圖。 圖7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第2縱剖視圖。 圖8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第3縱剖視圖。 圖9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第1橫剖視圖。 圖10係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第2橫剖視圖。 圖11係將具有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通用引擎之一部分分解表示之立體圖。 圖12係自外側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立體圖。 圖13係自內側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立體圖。 圖14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後視圖。 圖15係自內側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側視圖。 圖16係自與運轉構件之連結側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開閉構件之立體圖。 圖17係自與和運轉構件之連結側相反之側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開閉構件的立體圖。 圖18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開閉構件之俯視圖。 圖19係自與開閉構件之連結側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運轉構件之立體圖。 圖20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運轉構件之仰視圖。 圖2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中之開閉構件與運轉構件之安裝構造的剖視圖。 圖22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開口打開之狀態的圖。 圖23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開口堵塞之狀態的圖。 圖24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開口打開時之運轉構件之位置的圖。 圖25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開口堵塞時之運轉構件之位置的圖。 圖26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運轉構件與罩部之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27係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導孔放大表示之立體圖。 圖28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導孔之開口打開之狀態之運轉構件之臂部之位置的圖。 圖29係表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導孔之開口堵塞之狀態之運轉構件之臂部之位置的圖。 圖30係說明將運轉構件安裝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導孔時之一步驟的圖。 圖31係說明將運轉構件安裝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導孔時之一步驟的圖。 圖32係說明將運轉構件安裝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氣構件之導孔時之一步驟的圖。
1:通用引擎
6:空氣濾清器
61:空氣濾清器外殼(吸氣構件)
63:罩蓋(罩部)
65:阻流桿(運轉構件)
603:固定具
632:罩蓋本體
632a:凸緣部
651:臂部
652:保持部
652a:(保持部之)側端部
654:切口部
655:平面部

Claims (9)

  1. 一種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具備:吸氣構件,其收容過濾部,並且於與上述過濾部對向之端壁部具有通向汽化器之開口;開閉構件,其配置於上述過濾部與上述端壁部之間,將上述開口開閉;及運轉構件,其隔著上述端壁部配置於與上述開閉構件相反之側,使上述開閉構件運轉;且上述運轉構件具有:臂部,其沿著上述端壁部延伸並且於一端部隔著上述端壁部與上述開閉構件連結;及保持部,其設置於上述臂部之另一端部;上述吸氣構件具有供上述臂部插入並引導上述臂部之移動之導孔,上述保持部較上述導孔更突出地配置,較上述臂部更寬幅地設置,並且於與包圍上述端壁部之周圍之上述吸氣構件之側壁部對向之面,具有隨著愈往與上述臂部之連接部位而逐漸變成窄幅狀之方式傾斜地切開之切口部。
  2. 如請求項1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於隔著上述過濾部與上述端壁部相反之側,配置有覆蓋上述吸氣構件之外側之罩部,上述保持部於與上述罩部對向之側端部,具有與上述切口部連續之平面部。
  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上述導孔具有定位突部,該定位突部夾持將上述開口設為打開狀態時之上述臂部並定位。
  4. 如請求項3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上述定位凸部具有:第1傾斜部,其抵接於將上述開口設為打開狀態時之上述臂部而將上述臂部予以定位;及第2傾斜部,其抵接於將上述開口設為堵塞狀態時之上述臂部而將上述臂部予以定位;且上述第1傾斜部與上述第2傾斜部之傾斜角度不同。
  5. 如請求項4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相較於上述第1傾斜部之傾斜角度,上述第2傾斜部之傾斜角度係較平緩地形成。
  6. 如請求項4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於上述導孔中,將上述開口設為堵塞狀態時之上述臂部所在之側為重力方向之上側,將上述開口設為打開狀態時之上述臂部所在之側為重力方向之下側。
  7. 如請求項3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上述導孔係藉由兩個移動方向限制部及一個跨接框部所包圍之內側空間形成,該等兩個移動方向限制部自上述吸氣構件隔著上述端壁部朝與上述過濾部相反之側突出而限制上述臂部之移動方向兩端之位置,該一個跨接框部跨及上述兩個移動方向限制部而設置,上述定位突部設置於上述跨接框部之內側面。
  8.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上述開閉構件或上述運轉構件具有經由彈性構件卡合於上述端壁部之卡合軸部,上述卡合軸部貫通上述端壁部之安裝孔並插入至設置於上述運轉構件或上述開閉構件之卡合孔,上述彈性構件彈性夾持於設置在上述安裝孔之收容階部與上述開閉構件或上述運轉構件之間。
  9.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其中上述吸氣構件具有圓筒狀之凸座部,該凸座部隔著上述端壁部朝與上述過濾部相反之側突出,構成將自汽化器側返回之氣體經由上述開口返送至汽化器之通路,上述凸座部於上述吸氣構件之重力方向上,設置於較上述開口更靠上方。
TW109103814A 2019-03-05 2020-02-07 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 TWI7315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19/008669 2019-03-05
PCT/JP2019/008669 WO2020178986A1 (ja) 2019-03-05 2019-03-05 吸気部材の開閉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3881A TW202033881A (zh) 2020-09-16
TWI731576B true TWI731576B (zh) 2021-06-21

Family

ID=71699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3814A TWI731576B (zh) 2019-03-05 2020-02-07 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499506B2 (zh)
EP (1) EP3730773B1 (zh)
JP (1) JP6840897B2 (zh)
CN (2) CN111936735B (zh)
BR (1) BR112020002582B1 (zh)
TW (1) TWI731576B (zh)
WO (1) WO20201789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3226B1 (ja) 2019-07-24 2021-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部材の開閉機構
US11530636B2 (en) * 2020-05-06 2022-12-20 Kohler Co. Engine exhaust heat management syste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14409B2 (ja) * 1987-12-17 1998-02-16 ホワイト コンソリデーテッド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携帯用自動工具
JP2007056758A (ja) * 2005-08-24 2007-03-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小型エンジンのエアクリーナ
CN1702312B (zh) * 2004-05-27 2010-05-12 胡斯华纳户外产品有限公司 带有防篡改的汽化器特征的空气过滤器壳体
US20170167412A1 (en) * 2015-12-10 2017-06-15 Maruyama Mfg. Co., Inc. Choke valve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93950U (zh) * 1981-02-02 1982-12-08
JPS57193950A (en) 1981-05-19 1982-11-29 Nippon Denso Co Ltd Stator of electric motor
US4841929A (en) * 1987-12-17 1989-06-27 White Consolidated Industries, Inc. Portable rotary power tool
US4862113A (en) 1988-01-06 1989-08-2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inusoidal oscillator with instant start-up
JPH0667145B2 (ja) 1988-09-24 1994-08-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小形電動機
JPH02132836A (ja) 1988-11-14 1990-05-22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装置
JPH0287952U (zh) * 1988-12-27 1990-07-12
JPH02132836U (zh) * 1989-04-12 1990-11-05
JP2526276Y2 (ja) * 1993-09-22 1997-02-19 富士ロビン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チョークプレート取付け構造
US6070487A (en) * 1997-11-12 2000-06-06 Wescon Products Company Panel mount cable control assembly
JP3073740B1 (ja) 1999-08-18 2000-08-0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掃気型の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2001090608A (ja) * 1999-09-24 2001-04-03 Nippon Walbro:Kk チヨーク弁の保持機構
US6561496B2 (en) * 2001-05-04 2003-05-13 Walbro Corporation Carburetor throttle control detent mechanism
JP5357556B2 (ja) 2009-01-30 2013-12-0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掃気型の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DE102010009915B4 (de) * 2009-03-21 2017-09-14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Vergaseranordnung
CN202325901U (zh) * 2011-10-31 2012-07-11 无锡泰立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型二冲程发动机阻风门结构
DE102012012799A1 (de) * 2012-06-28 2014-01-02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Arbeitsgerät mit einer Bremseinrichtung
CN102777284A (zh) * 2012-07-17 2012-11-14 星月集团有限公司 汽油机空滤器自动风门装置
US9046127B2 (en) 2012-10-17 2015-06-02 Suprajit Engineering Ltd. Lever shifter control cable assembly
JP6105361B2 (ja) * 2013-04-09 2017-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汎用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5702445B2 (ja) * 2013-07-24 2015-04-15 株式会社工進 エンジンのチョーク機構
CN105765205A (zh) * 2013-11-22 2016-07-13 胡斯华纳有限公司 单步启动系统
WO2017129222A1 (en) * 2016-01-25 2017-08-03 Husqvarna Ab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rovided with a semi-automatic choke device
EP3315262B1 (de) * 2016-10-31 2019-09-25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mit einem verbrennungsmotor
JP2018204496A (ja) * 2017-06-01 2018-12-27 株式会社やまびこ エンジン作業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14409B2 (ja) * 1987-12-17 1998-02-16 ホワイト コンソリデーテッド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携帯用自動工具
CN1702312B (zh) * 2004-05-27 2010-05-12 胡斯华纳户外产品有限公司 带有防篡改的汽化器特征的空气过滤器壳体
JP2007056758A (ja) * 2005-08-24 2007-03-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小型エンジンのエアクリーナ
US20170167412A1 (en) * 2015-12-10 2017-06-15 Maruyama Mfg. Co., Inc. Choke valve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3881A (zh) 2020-09-16
EP3730773A4 (en) 2020-10-28
BR112020002582B1 (pt) 2022-03-03
EP3730773A1 (en) 2020-10-28
JP6840897B2 (ja) 2021-03-10
EP3730773B1 (en) 2022-05-04
JPWO2020178986A1 (ja) 2021-03-11
US11499506B2 (en) 2022-11-15
US20210140392A1 (en) 2021-05-13
BR112020002582A2 (pt) 2021-05-11
CN111936735B (zh) 2022-02-18
WO2020178986A1 (ja) 2020-09-10
CN111936735A (zh) 2020-11-13
CN211116309U (zh) 2020-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93907B1 (en) Chain saw
TWI731576B (zh) 吸氣構件之開閉機構
EP1971466B1 (en) Chain saw
WO2007081043A1 (en) Chain saw
CN112639277B (zh) 进气构件的开闭机构
US20110214296A1 (en) Engine-driven cutter
CN111148891B (zh) 通用发动机
CN111075549B (zh) 通用发动机
CN110557959B (zh) 通用发动机
CN110573709B (zh) 通用发动机
WO2006092972A1 (ja) 吸気案内装置を備える内燃機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