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2495B - 積層體 - Google Patents

積層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2495B
TWI712495B TW105129984A TW105129984A TWI712495B TW I712495 B TWI712495 B TW I712495B TW 105129984 A TW105129984 A TW 105129984A TW 105129984 A TW105129984 A TW 105129984A TW I712495 B TWI712495 B TW I7124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ber
laminate
resin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9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0651A (zh
Inventor
砂川寬一
伏見速雄
盤指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238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4191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088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2056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383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018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0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06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2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249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1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paper or cardboard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27/00Special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made by multi-step processes
    • D21H27/30Multi-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next to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32B27/36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comprising polycarbo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epoxy res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3/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9J133/1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halogen, nitrogen, sulfur or oxygen atoms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75/00Adhesive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75/04Polyurethanes
    • C09J175/14Polyureth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19/00Coated paper; Coating material
    • D21H19/80Paper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ating
    • D21H19/82Paper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ating superposed
    • D21H19/824Paper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ating superposed two superposed coatings, both being non-pigme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2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paper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6Polymeric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06Vegetal fibres
    • B32B2262/062Cellulose fibres, e.g. cotton

Abstract

本發明課題在於提供層間密接性優異的積層體。本發明相關的積層體,係具備有:由纖維寬1000nm以下之纖維素纖維所形成的纖維層;樹脂層;以及設置於纖維層與樹脂層之間的接著劑層。

Description

積層體
本發明係關於含有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積層體。
近年,因石油資源替代及環保意識高漲,著眼於利用可再生產之天然纖維的材料。天然纖維之中,纖維徑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纖維狀纖維素、特別係源自木材的纖維狀纖維素(紙漿),迄今主要廣泛使用為紙製品。作為纖維狀纖維素亦已知有纖維徑1μm以下的微細纖維狀纖維素。
習知將玻璃基材變更為有利於輕量化的樹脂基材時,有採行利用纖維補強樹脂基材。其中,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因為能在確保透明性之下補強樹脂基材,故備受矚目。例如已知有為能獲得補強聚碳酸酯、具有高彈性模數與低線膨脹係數的樹脂基材,而使聚碳酸酯等含潤於由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構成的不織布(纖維素不織布),使樹脂與纖維素纖維一體化,而形成複合體。但是,樹脂對纖維素不織布的含潤狀態較難控制,製造良率偏低。所以,提案有將聚碳酸酯片材加熱熔接於纖維素不織布而形成積層體(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亦提案有:將預先含有丙烯酸底漆等底漆處理液的纖維素不織 布、與聚碳酸酯片材施行加熱熔接而形成積層體。
再者,作為複合體已知有例如:在含有丙烯酸系單體等的樹脂組成物中,分散著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並使其硬化而獲得的片材(例如專利文獻2與3);以及使含丙烯酸系單體等之樹脂組成物,含潤於含多孔化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片材中,而獲得的片材(例如專利文獻4與5)。又,作為複合體亦已知有例如專利文獻6~9所記載者。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02327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2-16720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2-25203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6-316253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08-106152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專利特開2014-065837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專利特開2014-079938號公報
[專利文獻8]國際公開WO2012/070441號公報
[專利文獻9]國際公開WO2015/163281號公報
然而,習知技術所獲得積層體,層間的密接性尚嫌不足,期待獲改善。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實情而完成,課題在於提供:層間密 接性優異的積層體。
具體而言,本發明係具有以下構成。
[1]一種積層體,係具備有:由纖維寬1000nm以下之纖維素纖維所形成的纖維層;樹脂層;以及設置於纖維層與樹脂層之間的接著劑層。
[2]如[1]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接著劑層係含有與(甲基)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的官能基(A),並含有從與羥基形成共價鍵的官能基(B)與官能基(B)之水解基中選擇之至少其中一者;樹脂層係含有丙烯酸系單體的聚合體。
[3]如[2]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官能基(A)係從(甲基)丙烯醯基、及H2C=CR2-CH(-OH)-所示基之中選擇之至少2種(其中,R2係表示氫原子或甲基)。
[4]如[2]或[3]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官能基(B)係從異氰酸酯基、碳二醯亞胺基、環氧基、烷氧矽基、矽醇基及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03-19
唑啉基之中選擇之至少1種。
[5]如[2]~[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接著劑層係含有具官能基(A)的聚合物、與具官能基(B)的化合物。
[6]如[2]~[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接著劑層係進一步含有聚合起始劑。
[7]如[2]~[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樹脂層係進一步含有聚合起始劑。
[8]如[2]~[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藉由在纖維層至少其中一面上,塗佈含有具官能基(A)與羥基之樹脂、及至少具2個官能基(B)之化合物的組成物,形成接著劑層,並藉由在接著劑層上塗佈含丙烯酸系單體的樹脂組成物以形成樹脂層而製造。
[9]如[1]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接著劑層係含有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
[10]如[9]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樹脂層係含有從聚碳酸酯樹脂及丙烯酸樹脂之中選擇之至少其中一者。
[11]如[9]或[10]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樹脂層係具有:配置於接著劑層側的第1層;以及配置在屬於第1層其中一面側且與接著劑層呈相對向側的第2層;第1層係含有丙烯酸樹脂,第2層係含有聚碳酸酯樹脂。
[12]如[11]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第1層係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樹脂。
[13]如[11]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第1層係含有環氧(甲基)丙烯酸酯樹脂。
[14]如[11]~[1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樹脂層係具第1層與、第2層的共擠出薄膜。
[15]如[9]~[1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接著劑層中所含的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係含有胺基甲酸乙酯單元與丙烯酸單元,將胺基甲酸乙酯單元的含有量(質量%)設為P,將丙烯酸單元的含有量(質量%)設為Q時,P/Q係0.1以上且0.9以下。
[16]如[1]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接著劑層係含有從(甲基)丙烯酸酯聚合體、α-烯烴共聚合體、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體、聚乙烯醇、聚胺基甲酸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合體、聚氯乙烯、環氧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聚矽氧樹脂、酪蛋白、天然橡膠、及澱粉之中選擇之一種或二種以上。
[17]如[1]~[1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纖維層的密度係1.0g/cm3以上。
[18]如[1]~[1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接著劑層的乾燥塗佈量係0.5g/m2以上且5.0g/m2以下。
[19]如[1]~[1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纖維層係含有親水性含氧有機化合物(其中,纖維素纖維除外)。
[20]如[19]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相對於纖維層總質量,纖維素纖維與含氧有機化合物的合計質量為90質量%以上。
[21]如[1]~[2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樹脂層之厚度合計相對於纖維層之厚度合計的比(樹脂層厚度合計/纖維層厚度合計)為10以上。
[22]如[1]~[2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纖維層單層厚度為10μm以上。
[23]如[1]~[2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纖維層係具備2層以上,且各纖維層的厚度合計為20μm以上。
[24]如[1]~[2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纖維層單層的全光線穿透率為70%以上。
[25]如[1]~[2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纖維層單層的霧度為20%以下。
[26]如[1]~[2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厚度為0.5mm以上。
[27]如[1]~[2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全光線穿透率為60%以上。
[28]如[1]~[2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霧度為30%以下。
[29]如[1]~[2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將積層體一面距中心的厚度設為T時,在距一面至厚度T×0.2的區域中所存在纖維層的厚度比例,係相對於區域全體為30%以上且100%以下。
[30]如[1]~[2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在樹脂層至少一面側積層著複數纖維層,且複數纖維層相互僅經由接著劑層或直接接合。
[31]如[1]~[3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拉伸彈性模數為5GPa以上。
[32]如[1]~[3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接著劑層係塗佈接著劑層,樹脂層係塗佈樹脂層
[33]如[1]~[3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其中,將積層體在溫度85℃、相對濕度85%條件下放置240小時後,根據JIS K 5400施行十字切割試驗時,纖維層在100棋盤格中的剝離數係10以下。
本發明亦係相關以下製造方法的發明。
[34]一種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係包括有:獲得含有纖維寬1000nm以下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纖維層的步驟;在纖維層至少其 中一面,塗佈含有與(甲基)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的官能基(A)、及與羥基形成共價鍵的官能基(B)的組成物,而形成接著劑層的步驟;以及塗佈含有丙烯酸系單體的樹脂組成物,而形成樹脂層的步驟。
[35]如[34]所記載的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官能基(A)係從(甲基)丙烯醯基、或/及H2C=CR2-CH(-OH)-所示基之中選擇之至少1種(其中,R2係表示氫原子或甲基)。
[36]如[34]或[35]所記載的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官能基(B)係從異氰酸酯基、碳二醯亞胺基、環氧基、烷氧矽烷基、矽醇基及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07-20
唑啉基之中選擇之至少1種。
[37]如[34]~[3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含有官能基(A)與官能基(B)的組成物,係含有具官能基(A)與羥基的樹脂、以及至少具有2個官能基(B)的化合物。
[38]如[34]~[3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含有官能基(A)與官能基(B)的組成物係進一步含有聚合起始劑。
[39]如[34]~[3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樹脂組成物係進一步含有聚合起始劑。
[40]一種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包括有:獲得含有纖維寬1000nm以下纖維狀纖維素之纖維層的步驟;在纖維層至少其中一面,塗佈含有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樹脂組成物,而形成接著劑層的步驟;以及在接著劑層其中一面且與纖維層呈相對向側的面上,積層樹脂層的步驟。
[41]如[40]所記載的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樹脂層係具備有:配置於接著劑層側的第1層、以及配置在屬於第1層其中一面 側且與接著劑層呈相對向側的第2層;第1層係含有環氧(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第2層係含有聚碳酸酯樹脂,樹脂層係藉由在第2層上塗佈含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之組成物而形成。
[42]如[40]所記載的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樹脂層係具備有:配置於接著劑層側的第1層、以及配置在屬於第1層其中一面側且與接著劑層呈相對向側的第2層;第1層係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樹脂,第2層係含有聚碳酸酯樹脂,樹脂層係藉由共擠出第1層與第2層而形成。
根據本發明可獲得層間密接性優異的積層體。
1‧‧‧樹脂層
1A(1)‧‧‧第一樹脂層
1B(1)‧‧‧第二樹脂層
2‧‧‧接著劑層
2A(2)‧‧‧第一接著劑層
2B(2)‧‧‧第二接著劑層
2C(2)‧‧‧第三接著劑層
2D(2)‧‧‧第四接著劑層
3‧‧‧纖維層
3A(3)‧‧‧第一纖維層
3B(3)‧‧‧第二纖維層
3C(3)‧‧‧第三纖維層
3D(3)‧‧‧第四纖維層
4‧‧‧耐熱膠帶
5‧‧‧平板模具
5a‧‧‧注入口
6‧‧‧積層材
7‧‧‧樹脂片材
10、10A~10D、100‧‧‧積層體
11‧‧‧第1層
12‧‧‧第2層
110‧‧‧玻璃板
120‧‧‧矽膠
130‧‧‧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
150‧‧‧開口部
200‧‧‧樹脂層成形用玻璃槽
圖1係本發明一例的積層體10A之剖視圖。
圖2係本發明一例的積層體10B之剖視圖。
圖3係本發明一例的積層體10C之剖視圖。
圖4係本發明一例的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例示剖視圖。
圖5係本發明實施例5所製作積層體的剖視圖。
圖6係本發明實施例6所製作積層體的剖視圖。
圖7係本發明實施例7所製作積層體的剖視圖。
圖8係針對纖維原料的NaOH點滴量與導電率之關係圖。
圖9係本發明一例的積層體10之剖視圖。
圖10係實施形態樹脂層成形用玻璃槽的構造說明概略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以下所記載構成要件的說明係根據代表性實施形態及具體例進行,惟本發明並不僅侷限於此種實施形態。另外,本說明書中,使用「~」表示的數值範圍係指含有以「~」前後所記載數值為下限值與上限值的範圍。又,本說明書中,所謂「(甲基)丙烯酸酯」係包含「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二者。
(積層體)
本發明的積層體係具備有:利用纖維寬1000nm以下之纖維素纖維所形成的纖維層;樹脂層;以及在纖維層與樹脂層之間設置的接著劑層。
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及樹脂層數並不僅侷限於單層,亦可達2層以上。當纖維層具備有2層以上的情況,亦可在纖維層與纖維層之間設置接著劑層。將纖維層彼此間予以接合的接著劑層,係可與將樹脂層及纖維層予以接合的接著劑層相同、亦可為不同。纖維層彼此間可直接接合,但從提升纖維層彼此間之接著力的觀點而言,纖維層彼此間最好隔著接著劑層進行接合。另外,作為纖維層彼此間直接接合的方法係可舉例如多層抄製的手法。
當樹脂層具備有2層以上的情況,在至少1層樹脂層與至少1層纖維層之間設置接著劑層。
在構成本發明積層體的樹脂層至少一面側,亦可積層複數纖維層。複數纖維層係可相互僅隔著接著劑層進行接合,亦可直接接合。
依如上述,藉由積層複數纖維層,可提升積層體的彎曲彈性模數及線膨脹係數中之至少其中一者。
再者,在複數纖維層間亦可挾置其他的樹脂層。此情況,在纖維層與其他樹脂層之間最好介存著接著劑層,但亦可未介存。
本發明積層體的積層構造例係可舉例如圖1~圖3及圖5~7。
圖1所示積層體10A,係具有依序積層著:第一樹脂層1A(1)、第一接著劑層2A(2)、纖維層3、第二接著劑層2B(2)、第二樹脂層1B(1)的積層構造。
圖2所示積層體10B係具有依序積層著:樹脂層1、接著劑層2、纖維層3的積層構造。
圖3所示積層體10C係具有依序積層著:第一纖維層3A(3)、第一接著劑層2A(2)、第二纖維層3B(3)、第二接著劑層2B(2)、樹脂層1、第三接著劑層2C(2)、第三纖維層3C(3)、第四接著劑層2D(2)、第四纖維層3D(3)的積層構造。
當纖維層具備有2層以上的情況,最好在樹脂層其中一側(表面側)與另一側(背面側)分別均等積層著纖維層。例如圖3與圖6所示,在樹脂層的表面側積層著1~3層(甚至4~10層)的纖維層,並在該樹脂層的背面側積層著與表面側纖維層厚度合計為同等厚度纖維層的構成。
若樹脂層的表面側所設置纖維層的厚度合計、與背面側所設置纖維層的厚度合計係同等,則積層體的表面側與背面側之機械強度均衡被調整呈均等。結果,可均衡佳地提升積層體的機械強度。又, 在積層體製造時與使用時,能防止因經年劣化而發生翹曲情形。
上述構成中,若在樹脂層表面側所設置纖維層的厚度合計、與在背面側所設置纖維層的厚度合計係同等,則無關在樹脂層表面側與背面側所積層纖維層的積層數異同,均能依如上述調整均衡,可獲得上述效果。但,若考慮在纖維層間介存接著劑層,為能更高精度地調整均衡,最好在樹脂層的表面側與背面側的纖維層積層數係相同。
構成本發明積層體的1個纖維層之表面側與背面側,最好分別隔著接著劑層積層樹脂層。若採此種積層構造,可防止纖維層吸濕、或受到來自外部的污損。又,最好構成本發明積層體最外層的最上面與最下面中之至少其中一者係樹脂層。藉由最外層設為樹脂層,可更確實地確保積層體的耐水性、耐化學藥品性、耐候性等。
本發明的積層體中,將表面至背面的厚度設為2T、將表面或背面其中任一面距中心(一面起至另一面的中間)的厚度設為T時,在從一面起至厚度T×0.2為止的區域中所存在纖維層的厚度比例,係相對於區域全體的厚度(100%),較佳30%以上且100%以下、更佳50%以上且100%以下、特佳70%以上且100%以下。
若在上述範圍內,可更加提高本發明積層體的彎曲彈性模數,能更加降低線膨脹係數。
此處著眼於從一面起至厚度0.2T為止的區域之理由,係若積層體表面附近(表層附近)的纖維層比例較高,則積層體的彎曲彈性 模數與線膨脹係數中之至少其中一者可獲提升的緣故所致。
表面與背面最好呈略平行。在非略平行的情況,係在一面上決定在一條直線上排列的任意3點,計算出分別由該3點所求得比例結果的平均值。若該平均值在上述範圍內,則含有至少由3點所定義之平面的積層體係具有與上述同樣的優異物性。
構成本發明積層體的纖維層、接著劑層、樹脂層中,相互鄰接層的相對厚度關係,較佳係樹脂層>纖維層≧接著劑層。若具此關係,則成為纖維層補強樹脂層的關係,纖維層可更進一步提升樹脂層所具有的機械特性。
纖維層、與介存接著劑層接合於該纖維層的樹脂層厚度比(樹脂層厚度/纖維層厚度),較佳係1.5以上、更佳係10以上、特佳係20以上、最佳係30以上。藉由樹脂層厚度/纖維層厚度的比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可更加提升積層體的機械強度。上述厚度比的上限並無特別的限定,可配合用途再行適當設定,可設定為例如50~100以上。
當積層體複數具備纖維層及樹脂層中之至少其中一者的情況,樹脂層厚度合計相對於纖維層厚度合計的比(樹脂層厚度合計/纖維層厚度合計),較佳係1.5以上、更佳係10以上、特佳係20以上、最佳係30以上。藉由將樹脂層厚度合計/纖維層厚度合計的比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可更加提升積層體的機械強度。上述厚度比的 上限並無特別的限定,可配合用途再行適當設定,可設定為例如50~100以上。另外,當積層體所具備纖維層係單層的情況,積層體所具備纖維層的厚度合計係該單層纖維層的厚度。
積層體的厚度並無特別的限定,例如較佳係50μm以上、更佳係100μm以上、特佳係200μm以上、最佳係0.5mm以上、最最佳係1mm以上、又更佳係2mm以上。又,積層體的厚度較佳係20mm以下。藉由將積層體的厚度設定在上述下限值以上,則在習知使用玻璃的用途可輕易適用本發明積層體。
積層體的全光線穿透率並無特別的限定,例如較佳係60%以上、更佳係65%以上、特佳係70%以上。又,積層體的全光線穿透率亦可達85%以上、亦可達87%以上、亦可達90%以上。藉由將積層體的全光線穿透率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則在習知使用透明玻璃的用途可輕易適用本發明積層體。此處,積層體的全光線穿透率係根據JIS K 7361使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所測定的值。
積層體的霧度並無特別的限定,例如較佳係20%以下、更佳係15%以下、特佳係10%以下。又,積層體的霧度亦可在5%以下。霧度越低,則在習知使用透明玻璃的用途越能輕易地適用本發明積層體。此處的霧度係根據JIS K 7136,利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所測定的值。
(第1態樣)
第1態樣係關於依序設有纖維層、接著劑層、及樹脂層的積層體。積層體中,纖維層係含有纖維寬1000nm以下的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接著劑層係含有與(甲基)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的官能基(A),並含有從與羥基形成共價鍵的官能基(B)及官能基(B)的水解基之中選擇至少其中一者。而,樹脂層係含有丙烯酸系單體的聚合體。第1態樣可獲得具有高透明性與充分強度的積層體,且即使在嚴苛環境下的情況,仍可發揮優異層間密接性的積層體。
第1態樣的積層體係因為設有: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纖維層、具特定官能基的接著劑層、及含丙烯酸系單體之聚合體的樹脂層,因而透明性與強度均優異。又,第1態樣積層體的耐久性佳。此處所謂「耐久性佳」係指積層體的層間密接性優異,且即使在高溫高濕條件的嚴苛條件下仍能發揮良好密接性。此現象可認為係藉由形成接著劑層的組成物中所含官能基(B)將與纖維層中所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羥基形成共價鍵,而形成接著劑層的組成物中所含官能基(A)將與樹脂層中所含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且形成接著劑層的組成物中所含羥基將與官能基(B)形成共價鍵,藉此而達成。即,接著劑層中,可認為藉由形成將纖維層與樹脂層予以連結的一連串交聯構造,故積層體的層間密接牢固。
第1態樣的積層體亦可為至少各含1層纖維層、接著劑層、及樹脂層的3層積層體,但亦可為任一層具有2層以上的4層以上積層體。例如圖1所示,第1態樣的積層體係在纖維層3的雙面上, 分別設有接著劑層2與樹脂層1之組合的積層體10,亦可為5層構成的積層體。又,第1態樣的積層體亦可為在樹脂層的雙面上,分別設有接著劑層與纖維層之組合的積層體。
若積層體具有圖1所示構成的情況,樹脂層可具有覆蓋纖維層表面之層的機能。又,若積層體具有圖5所示構成的情況,纖維層亦可具有補強樹脂層的機能,纖維層可發揮補強層的機能。依此,各層可配合用途、構成而發揮各種機能。又,各層的厚度最好配合用途、構成再行適當選擇。
樹脂層的厚度較佳係1μm以上、更佳係3μm以上、特佳係5μm以上。若樹脂層發揮覆蓋纖維層表面之層的機能時,亦可為薄膜。又,樹脂層的厚度較佳係10mm以下、更佳係5mm以下。若纖維層係補強樹脂層的構成時,則樹脂層最好具某程度的厚度。
纖維層的厚度較佳係1μm以上、更佳係3μm以上、特佳係5μm以上。纖維層的厚度較佳係1mm以下、更佳係100μm以下。
接著劑層的厚度較佳係0.1μm以上、更佳係0.5μm以上、特佳係1μm以上。接著劑層的厚度較佳係100μm以下、更佳係50μm以下。藉由將接著劑層厚度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可更有效地提高積層體的層間密接性。
上述積層體係各層間的密接性優異,纖維層經由接著劑層牢固 地接著於樹脂層。具體而言,積層體在根據JIS K 5400的十字切割試驗中,纖維層100棋盤格中的剝離數較佳係10以下、更佳係5以下、特佳係3以下。
另外,根據JIS K 5400的密接性評價方法,具體係如下述。首先,在積層體靠纖維層側的表面上,劃入100個1mm2十字切割,在其上面黏貼賽珞玢帶(NICHIBAN公司製),依1.5kg/cm2荷重壓抵後,朝90°方向撕開,計數剝離的棋盤格(1mm2四方棋盤格)數。將該棋盤格數設為100棋盤格中的剝離數。
第1態樣的積層體亦具有即使在高溫高濕條件的嚴苛條件下,各層間的密接性仍不降低的特徵。即使將積層體長時間放置於高溫高濕條件下的情況,纖維層仍經由接著劑層牢固地接著於樹脂層。具體而言,將積層體在溫度85℃、相對濕度85%條件下放置240小時後,根據JIS K 5400施行十字切割試驗時,纖維層100棋盤格中的剝離數較佳係20以下、更佳係10以下、特佳係5以下、最佳係3以下。
第1態樣積層體的拉伸彈性模數較佳係5GPa以上、更佳係7GPa以上、特佳係9GPa以上。積層體的拉伸彈性模數係根據JIS P 8113測定的值,溫度23℃、相對濕度50%下的拉伸彈性模數。拉伸試驗機係可使用L&W公司製、Tensile Tester CODE SE-064。
第1態樣積層體的全光線穿透率較佳係85%以上、更佳係87%以上、特佳係90%以上。積層體的全光線穿透率係根據JIS K 7361, 利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所測定的值。
第1態樣積層體的霧度值較佳係20%以下、更佳係15%以下、特佳係10%以下。積層體的霧度值係根據JIS K 7136,利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所測定的值。
第1態樣的積層體較佳係在含有纖維寬1000nm以下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纖維層至少其中一面上,藉由塗佈含有:具官能基(A)與羥基之樹脂、與至少具2個有官能基(B)之化合物的組成物,形成接著劑層後,並於接著劑層上塗佈含有丙烯酸系單體的樹脂組成物,形成樹脂層而製造。即第1態樣的積層體,較佳係接著劑層為塗佈接著劑層,樹脂層亦為塗佈樹脂層。此處所謂「塗佈接著劑層」係指如上述塗佈組成物,然後藉由使硬化而獲得的層。又,所謂「塗佈樹脂層」係塗佈含丙烯酸系單體的樹脂組成物,然後藉由使其硬化而獲得的層。
第1態樣藉由依上述方法形成接著劑層與樹脂層,在接著劑層中形成將纖維層與樹脂層予以連結的一連串交聯構造。所以,可更有效提高積層體的層間密接性。
(第2態樣)
第2態樣係關於依序設有:含纖維寬1000nm以下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纖維層、含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的接著劑層、及樹脂層的積層體。第2態樣的積層體係因為具有上述構成,因而含有纖維寬1000nm以下纖維狀纖維素的纖維層與樹脂層間之 密接性優異。又,本發明積層體在賦予彎曲應力時,仍可發揮優異密接性。
本發明的積層體係只要至少各具有1層纖維層2、接著劑層4及樹脂層6的話即可,但亦可具有2層以上的纖維層2,亦可具有2層以上的接著劑層4,亦可具有2層以上的樹脂層6。例如圖1中圖示分別具有各2層樹脂層1、與接著劑層2的積層體10。如圖1所示,2層樹脂層1亦可設置於纖維層3的雙面上。此情況,最好在纖維層2的雙面上分別設置接著劑層2,並隔著接著劑層2積層樹脂層1。另外,如圖1所示構成中,纖維層3亦可為多層構成的纖維層。
本發明積層體的全體厚度並無特別的限制,較佳係50μm以上、更佳係100μm以上、特佳係200μm以上。又,積層體的全體厚度較佳係20mm以下。積層體的厚度最好配合用途再行適當調整。
積層體的纖維層厚度較佳係5μm以上、更佳係10μm以上、特佳係20μm以上。又,纖維層的厚度較佳係500μm以下、更佳係200μm以下、特佳係100μm以下。此處,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厚度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切取積層體的剖面,利用電子顯微鏡、放大鏡或目視觀察該剖面而測定的值。當積層體含有複數層纖維層的情況,合計纖維層的厚度最好在上述範圍內。
積層體的接著劑層厚度較佳係0.1μm以上、更佳係1μm以上、 特佳係2μm以上。又,接著劑層的厚度較佳係50μm以下、更佳係20μm以下、特佳係10μm以下。此處,構成積層體的接著劑層厚度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切取積層體的剖面,利用電子顯微鏡、放大鏡或目視觀察該剖面而測定的值。當積層體含有複數層接著劑層的情況,合計接著劑層的厚度最好在上述範圍內。
再者,積層體的樹脂層厚度較佳係10μm以上、更佳係20μm以上、特佳係50μm以上、最佳係100μm以上、又更佳係200μm以上。又,樹脂層的厚度較佳係15000μm以下、更佳係5000μm以下、特佳係500μm以下。此處,構成積層體的樹脂層厚度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切取積層體的剖面,利用電子顯微鏡、放大鏡或目視觀察該剖面而測定的值。當積層體含有複數層樹脂層的情況,合計樹脂層的厚度最好在上述範圍內。
本發明的積層體中,樹脂層的厚度較佳係達纖維層厚度的30%以上、更佳係100%以上。又,當積層體複數具有纖維層及樹脂層中之至少其中一者的情況,樹脂層厚度合計相對於纖維層厚度合計的比(樹脂層厚度合計/纖維層厚度合計)較佳係0.5以上。藉由將樹脂層厚度合計相對於纖維層厚度合計的比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可提高積層體的機械強度。
積層體的全光線穿透率較佳係60%以上、更佳係65%以上、特佳係70%以上、最佳係85%以上。藉由將積層體的全光線穿透率設 定在上述範圍內,則在習知使用透明玻璃的用途可輕易適用本發明積層體。此處,全光線穿透率係根據JIS K 7361,利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所測定的值。
積層體的霧度較佳係20%以下、更佳係15%以下、特佳係10%以下、最佳係5%以下。霧度越低,則在習知使用透明玻璃的用途越能輕易適用本發明積層體。此處,霧度係根據JIS K 7136,利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所測定的值。
積層體在23℃、相對濕度50%下的拉伸彈性模數,較佳係2.5GPa以上、更佳係5.0GPa以上、特佳係10GPa以上。又,積層體在23℃、相對濕度50%下的拉伸彈性模數,較佳係30GPa以下、更佳係25GPa以下、特佳係20GPa以下。積層體的拉伸彈性模數係根據JIS P 8113測定的值。
以下,針對構成本發明積層體的各層進行具體說明。
(纖維層)
纖維層係利用纖維寬1000nm以下的纖維素纖維所形成之層。纖維層係纖維素纖維彼此間物理性糾結,且化學性交聯的緻密層。又,因為纖維素纖維的纖維寬在1000nm以下,因而纖維層能成為可見光輕易穿透的透明層。
相對於纖維層總質量,纖維層中所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含有 量較佳係50質量%以上、更佳係60質量%以上、特佳係70質量%以上、最佳係80質量%以上。又,相對於纖維層總質量,纖維層中所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含有量較佳係100質量%以下、更佳係95質量%以下、特佳係90質量%以下。
另外,積層體中的各纖維層含有量係相互可為相同、亦可不同。藉由在上述範圍的下限值以上,可充分形成纖維素纖維彼此間的物理性糾結、化學性交聯,因而可充分提高纖維層的強度。藉由在上述範圍的上限值以下,可在維持纖維層強度之下,在纖維素纖維彼此間保持任意成分。
纖維層的單層厚度例如較佳係1μm以上、更佳係3μm以上、特佳係5μ以上、最佳係10μm以上、又更佳係20μm以上、再更佳係30μm以上。纖維層的單層厚度較佳係1mm以下、更佳係500μm以下、特佳係300μm以下、最佳係200μm以下、又更最佳係100μm以下。若纖維層的單層厚度在上述下限值以上,可提高由纖維層造成的積層體強度補強效果。又,若纖維層的單層厚度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在製造時可輕易地形成均勻厚度纖維層,能輕易抑制積層體強度發生部分性不均情形。此處,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單層厚度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切取積層體的剖面,再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該剖面所測定的值。
若積層體中具備有2層以上纖維層的情況,各纖維層的厚度較佳係分別獨立達10μm以上、更佳係20μm以上、特佳係30μm以上。各纖維層的厚度係相互可為相同、亦可不同。藉由各纖維層的 厚度分別達10μm以上,可確實獲得由各纖維層所造成的樹脂層補強效果。
若積層體中具備有2層以上纖維層的情況,各纖維層的厚度合計較佳係20μm以上、更佳係50μm以上、特佳係100μm以上。藉由達20μm以上,可更加提高由纖維層全體造成的樹脂層補強效果。
積層體中的各纖維層密度較佳係各自獨立達1.0g/cm3以上、更佳係1.2g/cm3以上、特佳係1.4g/cm3以上。又,各纖維層的密度較佳係各自獨立在2.0g/cm3以下、更佳係1.7g/cm3以下、特佳係1.65g/cm3以下、最佳係1.6g/cm3以下。積層體中的各纖維層密度係相互可為相同、亦可不同。若纖維層的密度達上述下限值以上,可更加提高由纖維層所造成的積層體強度補強效果。若纖維層的密度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可更加提升纖維層與接著劑層間之密接性。纖維層的密度係關聯於纖維層的表面平滑性,若提高密度,有纖維層表面趨於平滑的傾向。若纖維層的密度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則在纖維層的表面上殘留適度的粗糙度,接著劑層容易錨釘於該表面上,認為可提高密接性。
此處,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單層密度,係從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單層基重與厚度,根據JIS規格P8118:2014所計算出的值。纖維層的單層基重,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依僅殘留積層體之纖維層的方式切削,再根據JIS規格P8124:2011可計算出。另外,各纖維層的密度係包含纖維素纖維以外的任意成分在內之密度。
本發明亦具有纖維層係非多孔性層的特徵。此處所謂「纖維層係非多孔性」係指纖維層全體的密度達1.0g/cm3以上。若纖維層全體的密度達1.0g/cm3以上,則纖維層中所含空隙率抑制為既定值以下,而與多孔性片材或層有所區別。
再者,纖維層係非多孔性,亦可由空隙率在15體積%以下賦予特徵。此處所謂纖維層的空隙率係可簡易地由下式(a)求取:式(a):空隙率(體積%)={1-B/(M×A×t)}×100
其中,A係纖維層的面積(cm2),t係纖維層的厚度(cm),B係纖維層的質量(g),M係纖維素的密度。
在積層體的各纖維層中,亦可各自獨立含有纖維素纖維以外的任意成分。任意成分較佳係能提升纖維層強度、密度、化學耐性等的物質,例如親水性含氧有機化合物(其中,上述纖維素纖維除外)。積層體的各纖維層中所含有任意成分之種類及含有量係相互可為相同、亦可不同。又,含氧有機化合物較佳係非纖維狀,此種非纖維狀含氧有機化合物並未包括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在內。
含氧有機化合物較佳係親水性有機化合物。親水性含氧有機化合物係可提升纖維層的強度、密度及化學耐性等。親水性含氧有機化合物較佳係例如SP值達9.0以上。又,親水性含氧有機化合物較佳係例如在100ml離子交換水中溶解含氧有機化合物達1g以上者。
含氧有機化合物係可舉例如:聚乙二醇、聚環氧乙烷、酪蛋白、糊精、澱粉、改質澱粉、聚乙烯醇、改質聚乙烯醇(乙醯乙醯基化聚乙烯醇等)、聚乙烯吡咯啶酮、聚乙烯甲醚、聚丙烯酸鹽類、聚丙烯酸醯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合體、胺基甲酸乙酯系共聚合體、纖維素衍生物(羥乙基纖維素、羧乙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等)等親水性高分子;甘油、山梨糖醇、乙二醇等親水性低分子。該等之中,從提升纖維層的強度、密度、化學耐性等觀點而言,較佳係聚乙二醇、聚環氧乙烷、甘油、山梨糖醇,更佳係從聚乙二醇及聚環氧乙烷之中選擇之至少1種、特佳係聚乙二醇。
含氧有機化合物較佳係分子量5萬以上且800萬以下的有機化合物高分子。含氧有機化合物的分子量更佳係10萬以上且500萬以下,但亦可為例如分子量未滿1000的低分子。
纖維層中所含有的含氧有機化合物之含有量,係相對於纖維層中所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100質量份,較佳1質量份以上且40質量份以下、更佳10質量份以上且30質量份以下、特佳15質量份以上且25質量份以下。若含氧有機化合物的含有量達上述下限值以上,可更加提升纖維層的強度、密度、化學耐性等。又,若含氧有機化合物的含有量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可充分維持纖維素纖維彼此間的物理性糾結、由化學性交聯所造成的構造,俾充分確保纖維層的強度。即,若含氧有機化合物的含有量在上述範圍內,則含氧有機化合物含有量相對於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均衡良好,可更加提 升纖維層的強度、密度、化學耐性等。
微細纖維狀纖維素與含氧有機化合物的合計質量相對於單一纖維層的總質量,較佳係達90質量%以上、更佳係95~100質量%。藉由將合計質量設為達90質量%以上,可更加提升纖維層的強度、密度、化學耐性等。
纖維層亦可含有任意成分的有機離子。有機離子係可舉例如四烷基銨離子、四烷基鏻離子。四烷基銨離子係可舉例如:四甲基銨離子、四乙銨離子、四丙基銨離子、四丁基銨離子、四戊基銨離子、四己基銨離子、四庚基銨離子、三丁基甲基銨離子、月桂基三甲基銨離子、鯨蠟基三甲基銨離子、硬脂基三甲基銨離子、辛基二甲基乙銨離子、月桂基二甲基乙銨離子、二癸基二甲基銨離子、月桂基二甲基苄基銨離子、三丁基苄基銨離子。四烷基鏻離子係可舉例如:四甲基鏻離子、四乙基鏻離子、四丙基鏻離子、四丁基鏻離子、及月桂基三甲基鏻離子。又,就四丙基鎓離子、四丁基鎓離子分別亦可例如四正丙基鎓離子、四正丁基鎓離子等。
纖維層單層的全光線穿透率較佳係70%以上、更佳係80%以上、特佳係90%以上。全光線穿透率越高,則在習知使用透明玻璃的用途越能輕易適用本發明積層體。此處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單層全光線穿透率,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依僅殘留積層體之纖維層的方式切削,根據JIS規格K7361:1997使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測定的值。
纖維層單層的霧度(濁度)較佳係2.0%以下、更佳係1.5%以下、特佳係1.0%以下。霧度越低,則在習知使用透明玻璃的用途越能輕易適用本發明積層體。此處,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單層霧度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依僅殘留積層體之纖維層的方式切削,再根據JIS規格K7136:2000,使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測定的值。
構成纖維層的纖維素纖維係平均纖維寬1000nm以下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以下亦稱「微細纖維狀纖維素」)。若平均纖維寬在1000nm以下,則寬度明顯較狹窄於通常製紙用紙漿中所含纖維的纖維寬,能發揮不同於通常製紙用紙漿的較強機械特性。微細纖維狀纖維素較佳係I型(平行鏈)結晶構造的纖維素分子聚集體。此處,構成積層體之纖維層的纖維素纖維平均纖維寬,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切取積層體的剖面使纖維層露出,再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該纖維層,並利用影像解析處理測定至少20支纖維素纖維的寬度,並求取所測得的平均值。此處所謂「寬度」係指纖維素纖維的端至端之距離中較短的距離。
<微細纖維狀纖維素>
為能獲得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纖維狀纖維素原料並無特別的限定,從容易取得且廉價的觀點而言,較佳係使用紙漿。紙漿係可例如:木材紙漿、非木材紙漿、脫墨紙漿。木材紙漿係可舉例如:闊葉樹牛皮紙漿(LBKP)、針葉樹牛皮紙漿(NBKP)、亞硫酸鹽紙漿 (SP)、溶解紙漿(DP)、鈉鹼紙漿(AP)、未漂白牛皮紙漿(UKP)、氧漂白牛皮紙漿(OKP)等化學紙漿等等。又,可例如:半化學紙漿(SCP)、化學細磨木漿(CGP)等半化學紙漿;碎木紙漿(GP)、熱磨紙漿(TMP、BCTMP)等機械紙漿等等,但並無特別的限定。非木材紙漿係可例如:棉短絨、棉籽絨等綿系紙漿;麻、麥秸、蔗渣等非木材系紙漿;由海鞘、海草等離析的纖維素;幾丁質、幾丁聚醣等,但並無特別的限定。脫墨紙漿係可舉例如以廢紙為原料的脫墨紙漿,但並無特別的限定。本實施態樣的紙漿係可單獨使用上述1種、亦可混合使用2種以上。上述紙漿中,從取得容易度的觀點而言,較佳係含有纖維素的木材紙漿、脫墨紙漿。木材紙漿之中,因為化學紙漿的纖維素比率較大,所以從纖維微細化(解纖)時的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產率高,且紙漿中的纖維素分解小,能獲得較大軸比之長纖維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觀點而言,係屬較佳。其中最佳係選擇牛皮紙漿、亞硫酸鹽紙漿。含有較大軸比長纖維之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片材,具有能獲得高強度的傾向。
纖維素纖維的平均纖維寬係1000nm以下。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係例如纖維寬1000nm以下的單纖維狀纖維素。平均纖維寬較佳係1nm以上、更佳係1nm以上、特佳係3nm以上。平均纖維寬較佳係200nm以下、更佳係100nm以下、特佳係50nm以下、最佳係25nm以下、又更佳係10nm以下。若平均纖維寬達1nm以上,可抑制纖維素分子溶解於水中,因而可輕易顯現出微細纖維的物性(強度、剛性、尺寸安定性)。若平均纖維寬在200nm以下,可充分小於可見光的波長,因而在與接著劑層的界面處不易發生可見光折 射,能提升透明性,故屬較佳。
若纖維素纖維的平均纖維寬在上述範圍內的情況,未必所有纖維素纖維均需在上述纖維寬的範圍內,可其中一部分纖維素纖維的纖維寬超過上限、亦可未滿下限。即,可呈粗纖維與細纖維混雜狀態。
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進行的平均纖維寬測定,係依照如下實施。製備濃度0.05質量%以上且0.1質量%以下的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水系懸浮液,將該懸浮液澆鑄於經親水化處理的碳膜被覆網格上,而形成TEM觀察用試料。當含有寬度較寬的纖維時,亦可觀察在玻璃上所澆鑄表面的SEM像。配合所構成纖維的寬度,依1000倍、5000倍、10000倍或50000倍中之任一倍率施行電子顯微鏡影像的觀察。但,試料、觀察條件及倍率係調整為滿足下述條件狀態。
(1)在觀察影像內的任意地方劃出一條直線X,對該直線X交叉20支以上的纖維。
(2)在相同影像內劃出垂直交叉於該直線的直線Y,對該直線Y交叉20支以上的纖維。
針對滿足上述條件的觀察影像,目視讀取與直線X、直線Y交錯的纖維寬度。觀察依此至少未重疊表面部分的影像3組以上,針對各影像讀取與直線X、直線Y交錯的纖維寬度。如此讀取至少 20支×2×3=120支的纖維寬度。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平均纖維寬(亦簡稱「纖維寬」)係依此所讀取到纖維寬的平均值。
纖維素纖維的平均纖維長較佳係100nm以上、更佳係1μm以上、特佳係10μm以上。又,纖維素纖維的平均纖維長較佳係2.0mm以下、更佳係1.0mm以下、特佳係800μm以下、最佳係600μm以下、又更佳係500μm以下。藉由將纖維長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可抑制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結晶區域破壞,又可使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黏度設為適當範圍內。另外,若纖維素纖維的平均纖維長達上述下限值以上,則纖維素纖維彼此間容易糾結,俾能更加提升纖維層的強度。若將纖維素纖維的平均纖維長設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則各個纖維素纖維的機械強度獲提高,俾能更加提升纖維層的強度。
此處,構成積層體之纖維層的纖維素纖維平均纖維長,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切取積層體的剖面使纖維層露出,再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該纖維層,並利用影像解析處理測定至少20支纖維素纖維的長度,並求取所測得的平均值。具體而言,利用TEM、SEM、AFM進行的影像解析便可求得。
纖維素纖維的軸比(長軸/短軸)係求取上述平均纖維長除以平均纖維寬的值。即,「長軸」係指平均纖維長,「短軸」係指平均纖維寬。纖維素纖維的軸比較佳係20~10,000範圍。若軸比達20以上,構成纖維層的纖維素纖維彼此間之糾結較高,因而提升纖維層的強度;若軸比在10,000以下,因為纖維層的密度較高,因而更加提升纖維層的強度。又,若軸比在20~10,000範圍內,當形成纖維 層時在對纖維素纖維分散液進行抄紙時,可維持高濾水性。
微細纖維狀纖維素較佳係具有I型結晶構造。此處,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是否呈I型結晶構造,可由使用經石墨單色化的CuKα(λ=1.5418Å)廣角X射線繞射照片,所獲得繞射分佈進行鑑定。具體而言,可由在2θ=14°以上且17°以下附近、以及2θ=22°以上且23°以下附近等二處之位置出現典型尖峰進行鑑定。
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中所佔I型結晶構造的比例,較佳係30%以上、更佳係50%以上、特佳係70%以上。
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所含有結晶部分的比率,在本發明中並無特別的限定,最好使用依X射線繞射法所求得結晶化度達60%以上的纖維素。結晶化度較佳係65%以上、更佳係70%以上,此情況係由耐熱性與低線熱膨脹率顯現的觀點而言,可期待更優異的性能。相關結晶化度,係測定X射線繞射分佈,再從該圖案依照常法便可求得(參照Seagal等、Textile Research Journal、第29卷、第786頁、1959年)。
對形成纖維層的纖維素纖維亦可施行將纖維素中的羥基取代為其他取代基(官能基)的化學修飾。化學修飾係依照公知方法實施。利用化學修飾被導入於纖維素中的取代基係可舉例如:磷酸基、乙醯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丙醯基、丙炔醯基等醯基;2-甲基丙烯醯氧乙基異氰醯基(2-methacryloyloxyethyl isocyanoyl)等異氰酸酯基;甲基、乙基、丙基、2-丙基、丁基、2-丁基、第三 丁基等烷基;苯甲醯基、萘甲醯基等芳基等等。其中,取代基較佳係陰離子基。陰離子基較佳係例如從磷酸基或源自磷酸基的取代基(亦簡稱「磷酸基」)、羧基或源自羧基的取代基(亦簡稱「羧基」)、及磺基或源自磺基的取代基(亦簡稱「磺基」)之中選擇之至少1種,更佳係從磷酸基及羧基之中選擇之至少1種,更佳係磷酸基。
纖維素中的總羥基中經化學修飾過的羥基比例(化學修飾率)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例如在0.1mmol/g~5.0mmol/g範圍內適當調整、更佳係在0.1mmol/g~3.5mmol/g範圍內適當調整。通常若達0.1mmol/g以上,可輕易獲得由化學修飾所造成的效果(例如防止因加熱導致遭著色的效果)。若在5.0mmol/g以下,可充分維持纖維素纖維的結晶性,因而可更加減小纖維層及積層體的線膨脹係數。又,藉由將經化學修飾的羥基比例設定為0.1mmol/g~3.5mmol/g,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係可利用靜電排斥效果而輕易超微細化。
纖維素纖維的取代基導入量(滴定法)測定係依照下述方法實施。
製備依絕乾質量計含有0.04g左右之纖維素纖維的含纖維漿料,使用離子交換水稀釋為50g左右。攪拌該溶液,並測定滴下0.01N氫氧化鈉水溶液時的導電率值變化,將該值成為極小時的0.01N氫氧化鈉水溶液點滴量,設為滴定終點的點滴量。
纖維素纖維的取代基量X係依X(mmol/g)=0.01(mol/l)×V(ml)/W(g)所示。其中,V:0.01N氫氧化鈉水溶液的點滴量(ml),W:含有含纖維漿料的纖維素纖維(g)。
另外,化學修飾率係利用重量增加率、元素分析、上述以外的中和滴定法、FT-IR、質子NMR等分析法亦可求得。
微細纖維狀纖維素較佳係具有磷酸基、或源自磷酸基的取代基。磷酸基係從磷酸去除了羥基的2價官能基。具體係如-PO3H2所示基。源自磷酸基的取代基係包括有:由磷酸基縮聚的基、磷酸基的鹽、磷酸酯基等取代基,可為離子性取代基、亦可為非離子性取代基。
本發明的磷酸基或源自磷酸基的取代基,亦可為下式(1)所示取代基: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32-1
式(1)中,a、b、m及n係表示各自獨立的整數(但,a=b×m);αn(n=1~n之整數)及α'係表示各自獨立的R或OR。R係氫原子、飽和-直鏈狀烴基、飽和-分支鏈狀烴基、飽和-環狀烴基、不飽和-直鏈狀烴基、不飽和-分支鏈狀烴基、芳香族基、或該等的衍生基;β係由有機物或無機物構成的1價以上陽離子。
<一般化學處理>
纖維素原料的化學處理方法,係在能獲得微細纖維的方法之前提下,其餘並無特別的限定。化學處理係可舉例如:酸處理、臭氧處理、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自由基)氧化處理、酵素處理、利用纖維素或能與纖維原料中之官能基形成共價鍵的化合物所施行處理等。
酸處理一例係可舉例如Otto van den Berg;Jeffrey R.Capadona;Christoph Weder;Biomacromolecules 2007,8,1353-1357.所記載的方法。具體而言,利用硫酸、鹽酸等對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施行水解處理。利用高濃度酸處理進行製造者,係在非結晶區域幾乎被分解,成為纖維較短者(亦稱「纖維素奈米晶體」),該等亦涵蓋於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中。
臭氧處理一例係可舉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0-254726號公報所記載的方法,惟並無特別的限定。具體而言,纖維經臭氧處理後,分散於水中,再對所獲得纖維的水系懸浮液施行粉碎處理。
TEMPO氧化一例係可舉例如Saito T & al.Homogeneous suspensions of individualized microfibrils from TEMPO-catalyzed oxidation of native cellulose.Biomacromolecules 2006,7(6),1687-91所記載的方法。具體而言,在將纖維施行TEMPO氧化處理後,分散於水中,再對所獲得纖維的水系懸浮液施行粉碎處理。
酵素處理一例係可舉例如WO2013/176033號公報(WO2013/176033號公報所記載內容全部爰引於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方法,惟並無特別的限定。具體而言,將纖維原料在至少酵素的EG活性與CBHI活性之比達0.06以上的條件下,利用酵素施行處理的方法。
利用纖維素、或能與纖維原料中之官能基形成共價鍵的化合物所施行處理,係可舉例如國際公開WO2013/073652(PCT/JP2012/079743)所記載,使用「從構造中含磷原子之含氧酸、聚含氧酸、或該等鹽之中選擇至少1種的化合物」的方法。
<陰離子性取代基導入>
微細纖維狀纖維素較佳係具有陰離子性取代基。其中,陰離子基較佳係從磷酸基、羧基及磺基之中選擇至少1種,更佳係從磷酸基及羧基之中選擇至少1種,特佳係磷酸基。
<取代基導入量>
陰離子性取代基的導入量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每1g(質量)達0.1mmol/g以上、更佳係0.2mmol/g以上、特佳係0.3mmol/g以上、最佳係0.5mmol/g以上。又,陰離子性取代基的導入量較佳係3.5mmol/g以下、更佳係3.0mmol/g以下、特佳係2.5mmol/g以下、最佳係2.0mmol/g以下。藉由將陰離子性取代基的導入量設定在上述範圍內,纖維原料可輕易微細化,能提高微 細纖維狀纖維素的安定性。
<磷酸基之導入>
本發明中,微細纖維狀纖維素較佳係具有磷酸基、或源自磷酸基的取代基。
<磷酸基導入步驟>
磷酸基導入步驟係藉由對含纖維素之纖維原料,使從具磷酸基之化合物及其鹽之中選擇之至少1種(以下稱「磷氧化試劑」或「化合物A」)進行反應即可實施。此種磷氧化試劑係可依粉末或水溶液狀態混合於乾燥狀態或濕潤狀態的纖維原料中。又,另一例係亦可在纖維原料的漿料中添加磷氧化試劑的粉末或水溶液。
磷酸基導入步驟係藉由對含纖維素之纖維原料,使從具磷酸基之化合物及其鹽之中選擇之至少1種(磷氧化試劑或化合物A)進行反應即可實施。另外,該反應亦可在從脲及其衍生物之中選擇至少1種(以下稱「化合物B」)存在下實施。
使化合物A在化合物B共存下,作用於纖維原料的方法一例係可舉例如:在乾燥狀態或濕潤狀態的纖維原料中,混合化合物A與化合物B之粉末或水溶液的方法。又,另一例係可舉例如在纖維原料的漿料中,添加化合物A與化合物B之粉末或水溶液的方法。該等之中,從反應均勻性高的觀點而言,較佳係在乾燥狀態纖維原料中添加化合物A與化合物B之水溶液的方法、或在濕潤狀態纖 維原料中添加化合物A與化合物B之粉末或水溶液的方法。又,化合物A與化合物B係可同時添加、亦可個別添加。又,亦可先將提供進行反應的化合物A與化合物B形成水溶液之後才添加,再利用擠壓除去過剩的藥液。纖維原料的形態較佳係綿狀、薄片狀,惟並無特別的限定。
本實施態樣所使用的化合物A係從具磷酸基的化合物及其鹽之中選擇至少1種。
具磷酸基的化合物係可舉例如:磷酸、磷酸的鋰鹽、磷酸的鈉鹽、磷酸的鉀鹽、磷酸的銨鹽等,惟並無特別的限定。磷酸的鋰鹽係可舉例如:磷酸二氫鋰、磷酸氫二鋰、磷酸三鋰、焦磷酸鋰、或聚磷酸鋰等。磷酸的鈉鹽係可舉例如:磷酸二氫鈉、磷酸氫二鈉、磷酸三鈉、焦磷酸鈉、或聚磷酸鈉等。磷酸的鉀鹽係可舉例如:磷酸二氫鉀、磷酸氫二鉀、磷酸三鉀、焦磷酸鉀、或聚磷酸鉀等。磷酸的銨鹽係可舉例如:磷酸二氫銨、磷酸氫二銨、磷酸三銨、焦磷酸銨、聚磷酸銨等。
該等之中,從磷酸基導入效率高、利用後述解纖步驟更加容易提升解纖效率、低成本、且工業性容易適用的觀點而言,較佳係磷酸、磷酸的鈉鹽、或磷酸的鉀鹽、磷酸的銨鹽。更佳係磷酸二氫鈉、或磷酸氫二鈉。
再者,從反應均勻性高、且磷酸基導入效率高的觀點而言,化合物A最好依水溶液形式使用。化合物A的水溶液pH並無特別的 限定,從磷酸基的導入效率高之觀點而言,較佳係7以下,從抑制紙漿纖維水解的觀點而言,更佳係pH3以上且pH7以下。化合物A的水溶液pH係例如併用具磷酸基的化合物中呈酸性者、與呈鹼性者,改變其量比而可調整。化合物A的水溶液pH亦可藉由在具磷酸基的化合物中呈酸性者之中,添加無機鹼或有機鹼等進行調整。
化合物A相對於纖維原料的添加量並無特別的限定,當將化合物A的添加量換算為磷原子量時,磷原子添加量相對於纖維原料(絕乾質量),較佳係0.5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更佳係1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特佳係2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若磷原子添加量相對於纖維原料設在上述範圍內,可更加提升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產率。若磷原子添加量相對於纖維原料超過100質量%,則產率提升效果已達極限,只徒增所使用化合物A的成本。另一方面,藉由將磷原子添加量相對於纖維原料設定在上述下限值以上,可提高產率。
本實施態樣所使用的化合物B係可舉例如:脲、硫脲、縮二脲、1-苯基脲、1-苄基脲、1-甲脲、1-乙脲等。又,亦可使用例如:二甲脲、二乙脲、四甲脲、伸苯甲醯脲(benzoylene urea)、尿囊素(hydantoin)等。
化合物B係與化合物A同樣最好使用水溶液。又,從反應均勻性高的觀點而言,最好使用化合物A與化合物B雙方均會溶解的水溶液。化合物B添加量相對於纖維原料(絕乾質量)較佳係1質 量%以上、更佳係10質量%以上、特佳係100質量%以上、最佳係150質量%以上。又,化合物B添加量相對於纖維原料(絕乾質量)較佳係500質量%以下、更佳係400質量%以下、特佳係350質量%以下、最佳係300質量%以下。
除化合物A與化合物B之外,在反應系統中尚亦可含有醯胺類或胺類。醯胺類係可舉例如:甲醯胺、二甲基甲醯胺、乙醯胺、(acetamide)二甲基乙醯胺等。胺類係可舉例如:甲胺、乙胺、三甲胺、三乙胺、單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吡啶、伸乙二胺、六亞甲基二胺等。該等之中,已知尤其是三乙胺能發揮良好的反應觸媒作用。
在磷酸基導入步驟中最好施行加熱處理。加熱處理溫度最好選擇能在抑制纖維熱分解、水解反應狀態下,有效率地導入磷酸基的溫度。具體較佳係50℃以上且300℃以下、更佳係100℃以上且250℃以下、特佳係130℃以上且200℃以下。另外,加熱處理溫度亦可150℃以上且200℃以下。又,加熱時亦可使用減壓乾燥機、紅外線加熱裝置、微波加熱裝置。
加熱處理時,在經添加化合物A的纖維原料漿料中含有水之期間內,若拉長纖維原料的靜置時間,則因乾燥衍生的水分子、與溶存的化合物A朝纖維原料表面移動。所以,有導致纖維原料中的化合物A濃度出現不均的可能性,造成磷酸基朝纖維表面的導入有無法均勻進行之可能性。為能抑制因乾燥而導致纖維原料中的化合物 A出現濃度不均情形,只要採行使用極薄片狀纖維原料,或在利用捏和機等將纖維原料與化合物A進行混練或攪拌狀態下,施行加熱乾燥或減壓乾燥的方法即可。
加熱處理時所使用的加熱裝置最好係能將漿料所保持水分、及因磷酸基等對纖維的羥基所進行加成反應而生成的水分,經常排出於裝置系統外的裝置,較佳係例如送風方式烘箱等。若經常將裝置系統內的水分排出,可抑制屬於磷酸酯化逆反應之磷酸酯鍵的水解反應,且能抑制纖維中的醣鏈出現酸水解,可獲得高軸比的微細纖維。
加熱處理的時間會受加熱溫度的影響,較佳係在從纖維原料漿料中實質除去水分之後起算1秒鐘以上且300分鐘以下、更佳係1秒鐘以上且1000秒鐘以下、特佳係10秒鐘以上且800秒鐘以下。本發明中,藉由將加熱溫度與加熱時間設定在適當範圍內,可將磷酸基的導入量設定在較佳範圍內。
<磷酸基導入量>
磷酸基的導入量係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每1g(質量)中較佳達0.1mmol/g以上、更佳0.14mmol/g以上、更佳0.2mmol/g以上、特佳0.3mmol/g以上、最佳0.4mmol/g以上、又更佳係0.5mmol/g以上、再更佳係0.6mmol/g以上。又,磷酸基的導入量係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每1g(質量)中較佳在3.5mmol/g以下、更佳3.0mmol/g以下、特佳2.5mmol/g以下、最佳2.0mmol/g以下、又更佳1.8mmol/g以 下。藉由將磷酸基的導入量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則纖維原料可輕易微細化,能提高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安定性。又,藉由將磷酸基的導入量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可將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黏度調整於適當範圍內。
磷酸基在纖維原料中的導入量,係可利用導電率滴定法測定。具體而言,利用解纖處理步驟施行微細化,再對所獲得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利用離子交換樹脂施行處理後,一邊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一邊求取導電率變化,藉此可測定導入量。
導電率滴定時,若持續添加鹼,則獲得圖8所示曲線。最初導電率呈急遽降低(以下稱「第1區域」)。然後,傳導率開始些微上升(以下稱「第2區域」)。然後,傳導率的增量呈現增加(以下稱「第3區域」)。另外,第2區域與第3區域的邊界點係定義為傳導率的二次微分值[即傳導率增量(斜率)]變化量成為最大的點。即,出現3個區域。其中,在第1區域所必要的鹼量,係等於滴定時所使用漿料中的強酸性基量,而在第2區域所需要的鹼量係等於滴定時所使用漿料中的弱酸性基量。當磷酸基發生縮合的情況,表觀上消失弱酸性基,相較於第1區域所需要鹼量之下,第2區域所需要的鹼量減少。另一方面,因為強酸性基量並無關有無縮合,磷原子量均呈一致,因而僅稱「磷酸基導入量(或磷酸基量)或「取代基導入量(或取代基量)」的情況,係表示強酸性基量。即,將圖8所示曲線的第1區域所需要鹼量(mmol),除以滴定對象漿料中的固形份(g),設為取代基導入量(mmol/g)。
磷酸基導入步驟係只要至少施行1次便可,但亦可重複複數次。此情況能導入更多的磷酸基,故屬較佳。
<羧基之導入>
本發明中,當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係具有羧基的情況,藉由例如上述TEMPO氧化處理等氧化處理、或者利用具有源自羧酸之基的化合物、其衍生物、或其酸酐或其衍生物施行處理,可導入羧基。
具有羧基的化合物並無特別的限定,可舉例如:順丁烯二酸、琥珀酸、酞酸、反丁烯二酸、戊二酸、己二酸、衣康酸等二羧酸化合物;檸檬酸、烏頭酸等三羧酸化合物。
具有羧基的化合物之酸酐並無特別的限定,可舉例如:順丁烯二酸酐、琥珀酸酐、酞酸酐、戊二酸酐、己二酸酐、衣康酸酐等二羧酸化合物的酸酐。
具有羧基的化合物之衍生物並無特別的限定,可舉例如:具羧基化合物的酸酐之醯亞胺化物、具羧基化合物的酸酐之衍生物。具羧基化合物的酸酐之醯亞胺化物並無特別的限定,可舉例如:順丁烯二醯亞胺、琥珀酸醯亞胺、酞酸醯亞胺等二羧酸化合物的醯亞胺化物。
具羧基化合物的酸酐之衍生物並無特別的限定。例如:二甲基 順丁烯二酸酐、二乙基順丁烯二酸酐、二苯基順丁烯二酸酐等,具羧基化合物的酸酐至少其中一部分氫原子被取代基(例如烷基、苯基等)取代者。
<羧基之導入量>
羧基的導入量係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每1g(質量),較佳係0.1mmol/g以上、更佳係0.2mmol/g以上、特佳係0.3mmol/g以上、最佳係0.5mmol/g以上。又,羧基的導入量較佳係3.5mmol/g以下、更佳係3.0mmol/g以下、特佳係2.5mmol/g以下、最佳係2.0mmol/g以下。藉由將羧基的導入量設定在上述範圍內,纖維原料可輕易微細化,能提高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安定性。
<陽離子性取代基導入>
本實施形態中,離子性取代基亦可使用陽離子性取代基導入於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中。例如藉由在纖維原料中添加陽離子化劑與鹼化合物,可在纖維原料中導入陽離子性取代基。
作為陽離子化劑係可使用具四級銨基、且具能與纖維素之羥基產生反應之基者。與纖維素之羥基產生反應的基係可舉例如:環氧基、具鹵醇構造的官能基、乙烯基、鹵基等。作為陽離子化劑之具體例係可舉例如:環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銨、3-氯-2-羥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銨等環氧丙基三烷基鹵化銨或其鹵醇型化合物。
鹼化合物係有助於促進陽離子化反應。鹼化合物可舉例如:鹼金屬的氫氧化物或鹼土族金屬的氫氧化物、鹼金屬的碳酸鹽或鹼土族金屬的碳酸鹽、鹼金屬的磷酸鹽或鹼土族金屬的磷酸鹽等無機鹼 化合物,亦可為例如:氨、脂肪族胺、芳香族胺、脂肪族銨、芳香族銨、雜環式化合物及其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等有機鹼化合物。陽離子性取代基的導入量測定係使用例如元素分析等可實施。
<鹼處理>
製造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時,亦可在取代基導入步驟、與後述解纖處理步驟之間施行鹼處理。鹼處理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定,可例如在鹼溶液中浸漬經導入磷酸基纖維的方法。
鹼溶液中所含鹼化合物並無特別的限定,可為無機鹼化合物、亦可為有機鹼化合物。鹼溶液的溶劑係可為水或有機溶劑中之任一者。溶劑較佳係極性溶劑(水、或醇等極性有機溶劑),更佳係至少含水的水系溶劑。
再者,鹼溶液中,從通用性高的觀點而言,特佳係氫氧化鈉水溶液、或氫氧化鉀水溶液。
鹼處理步驟的鹼溶液溫度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5℃以上且80℃以下、更佳係10℃以上且60℃以下。
鹼處理步驟中浸漬於鹼溶液的時間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5分鐘以上且30分鐘以下、更佳係10分鐘以上且20分鐘以下。
鹼處理時的鹼溶液使用量並無特別的限定,相對於經導入磷酸基纖維的絕對乾燥質量,較佳係100質量%以上且100000質量%以下、更佳係1000質量%以上且10000質量%以下。
為減少鹼處理步驟時的鹼溶液使用量,亦可在鹼處理步驟前, 利用水或有機溶劑洗淨經導入磷酸基纖維。經鹼處理後,為了提升處置性,最好在解纖處理步驟前,針對鹼處理畢的經導入磷酸基纖維,利用水或有機溶劑施行洗淨。
<解纖處理>
取代基導入纖維係在解纖處理步驟中被解纖處理。解纖處理步驟時,通常使用解纖處理裝置,將纖維施行解纖處理,可獲得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而處理裝置、處理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定。
解纖處理裝置係可使用例如:高速解纖機、研磨機(石磨型粉碎機)、高壓均質機、超高壓均質機、高壓碰撞式粉碎機、球磨機、珠磨機等。或者,解纖處理裝置亦可使用例如:圓盤式精鍊機、錐形精製機(conical refiner)、雙軸混練機、振動研磨機、高速旋轉下的均質攪拌機、超音波分散機、或打漿機等施行濕式粉碎的裝置等。解纖處理裝置並不僅侷限於上述。較佳的解纖處理方法係可舉例如粉碎介質影響少、污染擔心少的高速解纖機、高壓均質機、超高壓均質機。
在解纖處理時,最好將纖維原料單獨或組合而利用水或有機溶劑稀釋成為漿料狀,惟並無特別的限定。分散介質係除水之外,尚可使用極性有機溶劑。較佳極性有機溶劑係可舉例如:醇類、酮類、醚類、二甲亞碸(DMSO)、二甲基甲醯胺(DMF)、或二甲基乙醯胺(DMAc)等,惟並無特別的限定。醇類係可舉例如:甲醇、乙醇、正丙醇、異丙醇、正丁醇、或第三丁醇等。酮類係可舉例如丙酮或甲乙酮(MEK)等。醚類係可舉例如二乙醚或四氫呋喃(THF)等。分 散介質係可為單1種、亦可為2種以上。又,分散介質中亦可含有纖維原料以外的固形份、例如具氫鍵性的脲等。
本發明中,在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施行濃縮、乾燥後,亦可施行解纖處理。此情況,濃縮、乾燥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定,可舉例如:在含有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中添加濃縮劑的方法、採用一般所使用脫水機、沖壓機、乾燥機的方法等。又,亦可使用公知方法,例如WO2014/024876、WO2012/107642、及WO2013/121086所記載的方法。又,亦可將經濃縮的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施行片材化。將該片材粉碎亦可施行解纖處理。
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施行粉碎時,使用於粉碎的裝置亦可使用例如:高速解纖機、研磨機(石磨型粉碎機)、高壓均質機、超高壓均質機、高壓碰撞式粉碎機、球磨機、珠磨機、圓盤式精鍊機、錐形精製機、雙軸混練機、振動研磨機、高速旋轉下的均質攪拌機、超音波分散機、打漿機等施行濕式粉碎的裝置等,惟並無特別的限定。
依上述方法所獲得具磷酸基的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含有物,為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亦可依成為所需濃度的方式,經利用水稀釋後才使用。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經依後述方法施行片材化,而形成纖維層。
(接著劑層)
接著劑層係將纖維層與樹脂層予以接合的層。因為本發明積層 體具備有將纖維層與樹脂層予以接合的接著劑層,因而相較於未設接著劑層的積層體之下,彎曲彈性模數、線膨脹係數等機械強度較優異。
接著劑層單層的乾燥塗佈量較佳係0.5g/m2以上、更佳係1.0g/m2以上、特佳係1.5g/m2以上。又,乾燥塗佈量係可設為例如100g/m2以下、較佳係5.0g/m2以下、更佳係4.0g/m2以下、特佳係3.0g/m2以下。若接著劑層單層的乾燥塗佈量達上述下限值以上,可獲得纖維層與樹脂層間之充分密接力,俾能更加提升機械強度。又,若接著劑層單層的乾燥塗佈量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將提高全光線穿透率,俾能抑低霧度。
接著劑層單層厚度較佳係例如0.1μm以上、更佳係0.5μm以上、特佳係1μm以上、最佳係2μm以上。又,接著劑層單層厚度較佳係100μm以下、更佳係50μm以下、特佳係30μm以下、最佳係20μm以下、又更佳係10μm以下、再更佳係7μm以下。若接著劑層單層厚度達上述下限值以上,可獲得纖維層與樹脂層間之充分密接力,俾能更加提升機械強度。若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將提高全光線穿透率,俾能抑低霧度。另外,當積層體含有複數層接著劑層的情況,則最好接著劑層的合計厚度在上述範圍內。
其中,構成積層體的接著劑層厚度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切取積層體的剖面,再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該剖面所測定的值。
接著劑層較佳係含有從(甲基)丙烯酸酯聚合體、α-烯烴共聚合體、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體、聚乙烯醇、聚胺基甲酸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合體、聚氯乙烯、環氧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聚矽氧樹脂、酪蛋白、天然橡膠、及澱粉之中選擇一種或二種以上的接著劑作為主成分。此處所謂「主成分」係指相對於接著劑層總質量(100質量%)達50質量%以上。
上述中,較佳例係可舉例如密接力與機械強度提升、及透明性提升的均衡優異,含有(甲基)丙烯酸酯聚合體的態樣。例如具有二氧化矽粒子及/或矽醇基的化合物、與(甲基)丙烯酸酯聚合體的複合體,從密接力提升的觀點而言亦屬較佳態樣。
此處,上述(甲基)丙烯酸酯聚合體係包括有:由環氧樹脂、胺甲酸乙酯樹脂等(甲基)丙烯酸樹脂以外的合成樹脂進行接枝聚合而成的聚合體、以及由(甲基)丙烯酸酯與其他單體進行共聚合而成的共聚合體。其中,該共聚合體中,除(甲基)丙烯酸酯以外的單體莫耳分率係50莫耳%以下。又,(甲基)丙烯酸酯聚合體(100質量%)中,進行接枝聚合之除(甲基)丙烯酸樹脂以外的合成樹脂含有量係在50質量%以下。
接著劑層中,從提高與纖維層間之密接力的觀點而言,更佳係含有在纖維層的羥基、及/或經導入纖維素纖維中的官能基、以及接著劑層主成分之間形成共價鍵的化合物。形成共價鍵的化合物種類較佳係含有例如矽醇基、異氰酸酯基、碳二醯亞胺基、環氧基、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47-21
唑啉基的化合物中之至少任1種。上述之中,較佳係與纖維層的羥基、及/或經導入纖維素纖維中的官能基間之反應性優異,含有矽醇 基或異氰酸酯基的化合物。
接著劑層主成分係從提高與樹脂層間之密接力的觀點而言,更佳係可誘發與樹脂層間之物理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即,接著劑層主成分與樹脂層的溶解性參數(SP值)越接近越佳。接著劑層主成分與樹脂層之SP值差較佳係10以下、更佳係5以下、特佳係1以下。但從提高設置接著劑層意義的觀點而言,最好接著劑層主成分、與構成樹脂層的合成樹脂互異。
(第1態樣)
第1態樣中,接著劑層係含有與(甲基)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的官能基(A),亦可更進一步含有從與羥基形成共價鍵的官能基(B)、及官能基(B)之水解基中選擇至少其中一者。即,接著劑層亦可含有:官能基(A)、以及官能基(B)或源自官能基(B)的基。本發明中,藉由使接著劑層含有此種複數種官能基,可提高積層體的層間密接性。
接著劑層較佳係含有:具官能基(A)之化合物a、及具官能基(B)之化合物b,但亦可含有一分子中各含有至少1個官能基(A)與官能基(B)的化合物。另外,具官能基(A)的化合物a較佳係具官能基(A)的聚合物(樹脂),當一分子中含有官能基(A)與官能基(B)雙方的情況,此種化合物亦屬於較佳的聚合物(樹脂)。
與(甲基)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的官能基(A)較佳係從(甲基)丙烯 醯基(H2C=CR1-C(=O)-)、及依H2C=CR2-CH(-OH)-所示基之中選擇至少1種。另外,本說明書中,「(甲基)丙烯醯基」係表示丙烯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R1、R2係氫原子或甲基。
本發明中,具官能基(A)的聚合物(樹脂)較佳係具有從(甲基)丙烯醯基、及依H2C=CR2-CH(-OH)-所示基之中選擇至少其中一者的丙烯酸樹脂,更佳係由從(甲基)丙烯醯基、及依H2C=CR2-CH(-OH)-所示基之中選擇至少其中一者,進行接枝聚合的丙烯酸樹脂,特佳係由(甲基)丙烯醯基、及依H2C=CR2-CH(-OH)-所示基雙方進行接枝聚合的丙烯酸樹脂。
與羥基形成共價鍵的官能基(B)較佳係從異氰酸酯基、碳二醯亞胺基、環氧基、烷氧矽基、矽醇基及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49-22
唑啉基之中選擇至少1種,更佳係異氰酸酯基。
再者,官能基(B)的水解基係藉由上述官能基進行水解而獲得的基,為由官能基(B)所衍生的基。
具官能基(B)的化合物b較佳係異氰酸酯化合物。異氰酸酯化合物係可舉例如:甲苯二異氰酸酯、伸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等。異氰酸酯化合物係包括有縮二脲型、nurate型、加成型等聚異氰酸酯,亦可使用此種聚異氰酸酯。其中,從抑制因加熱與經時劣化而遭著色的觀點而言,最好為nurate型聚異氰酸酯。另外,接著劑層中所檢測到的化合物b,亦可為由上述異氰酸酯化合物至少其中一者的異氰酸酯基進行了水解的水解基。
官能基(A)係與樹脂層所含丙烯酸系單體的聚合體中之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的基。官能基(B)係與纖維層所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中之羥基形成共價鍵的基。又,官能基(B)係與具官能基(A)之化合物中所含羥基形成共價鍵的基。例如官能基(B)係與接著劑層所含下述構造中的羥基形成共價鍵之基,但與官能基(B)進行共價鍵結的基並不僅侷限於此。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50-2
上述構造式中,R2係表示氫原子或甲基。
例如藉由使形成接著劑層的接著組成物中,含有:至少各具1個官能基(A)與羥基的化合物a、以及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官能基(B)的化合物b,則化合物a的羥基係首先與化合物b的第1個官能基(B)形成共價鍵,而化合物a的官能基(A)則與樹脂層所含丙烯酸系單體之聚合體中的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然後,化合物b的第2個官能基(B)與纖維層所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中的羥基形成共價 鍵。依此,纖維層所含的微細纖維狀纖維素、與樹脂層所含丙烯酸系單體的聚合體,將利用由化合物a與化合物b中的各官能基進行共價鍵結之交聯構造相連結。即,接著劑層中所含成分係均與纖維層中所含成分、及樹脂層中所含成分形成共價鍵。因為在接著劑層中,含有如上述的一連串交聯構造,因而可認為積層體各層間的密接性獲提升。
接著劑層較佳係利用塗佈形成的塗佈接著劑層,在形成接著劑層的組成物(塗佈液)中,較佳係含有:至少各含1個官能基(A)與羥基的化合物a、及1分子中具2個以上官能基(B)的化合物b。化合物a更佳係至少各具1個(甲基)丙烯醯基、及依H2C=CR2-CH(-OH)-所示基者。另外,當化合物a所含的官能基(A)係含有2個以上依H2C=CR2-CH(-OH)-所示基的情況,第1個H2C=CR2-CH(-OH)-所示基係計數為官能基(A),第2個H2C=CR2-CH(-OH)-所示基係計數為羥基數。
在形成接著劑層時,包括有塗佈此種組成物後再使其硬化的步驟,在該硬化步驟中,各官能基形成共價鍵。經硬化後的接著劑層中,係檢測到未參予共價鍵形成而殘存的官能基(A)與官能基(B)。另外,因為接著劑層中所含的官能基(B)有容易水解的情況,因而亦可從接著劑層取代官能基(B),改為檢測官能基(B)的水解基。又,亦可檢測由各官能基進行共價鍵結的構造,而確認含有各官能基。
另外,官能基(B)係與纖維層所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中的羥基形成共價鍵之基,亦可與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所具有其他取代基形成 共價鍵。例如亦可與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所具有、屬於離子性取代基的磷酸基之-O-Na+形成共價鍵。
官能基(A)、官能基(B)、官能基(B)的水解基檢測裝置,係可舉例如:核磁共振分析裝置、紅外分光分析裝置、X射線光電子分析裝置、拉曼分光裝置等。當檢測接著劑層中所含官能基(A)、官能基(B)、以及官能基(B)之水解基時,亦可分析接著劑層的剖面,亦可經利用物理研磨針對積層體施行研磨,而使接著劑層露出後再分析研磨面。
接著劑層較佳係含有樹脂、更佳係含有具官能基(A)的聚合物(樹脂)。即,接著劑層較佳係使含有構成此種樹脂的硬化性單體成分之硬化性組成物,利用公知硬化方法進行聚合硬化而獲得的層。硬化方法係可舉例如熱硬化、或放射線硬化等,較佳係熱硬化。另外,放射線係可舉例如:紅外線、可見光線、紫外線、或電子束等,較佳係波長1nm以上且1000nm以下屬於電磁波的光。較佳係波長200nm以上且450nm以下的電磁波,特佳係波長300nm以上且400nm以下的紫外線。
形成接著劑層的硬化性組成物中,最好含有聚合起始劑。所以,因為於接著劑層中亦會殘存聚合起始劑至少其中一部分,故接著劑層最好含有聚合起始劑。藉由硬化性組成物含有聚合起始劑,可調整接著劑層的硬度。
最好預先在硬化性組成物中添加利用加熱而生成自由基或酸的熱聚合起始劑。又,最好預先在硬化性組成物中添加利用紫外線等放射線而生成自由基或酸的光聚合起始劑。另外,亦可採取在硬化性組成物中添加熱聚合起始劑與光聚合起始劑雙方,再利用熱與光的組合使其進行聚合的方法。
熱聚合起始劑係可舉例如:過氧化氫、過氧化二烷基、過氧化酯、二醯基過氧化物、過氧化碳酸酯、過氧化縮酮、或過氧化酮等。具體係可使用例如:過氧化苯甲醯、碳酸過氧化二異丙酯、過氧化第三丁基(2-乙基己酸酯)過氧化二異丙苯、過氧化二第三丁基、過氧化苯甲酸第三丁酯、過氧化第三丁基、過氧化氫二異丙基苯、或1,1,3,3-四甲基丁基過氧化氫等。該等聚合起始劑係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2種以上。
若在光照射時才開始進行熱聚合,將較難控制聚合,因而熱聚合起始劑最好1分鐘半衰期溫度係120℃以上且300℃以下。
熱聚合起始劑的添加量係相對於硬化性單體成分的總質量,較佳係0.1質量%以上且2質量%以下、更佳係0.3質量%以上且1質量%以下。
光聚合起始劑係可舉例如光自由基產生劑或光陽離子聚合起始劑。光聚合起始劑係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2種以上。
光自由基產生劑係可舉例如:二苯基酮、苯偶姻甲醚、苯偶姻 丙醚、二乙氧基苯乙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6-二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或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等。該等之中,較佳係二苯基酮、或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
光陽離子聚合起始劑係利用紫外線、電子束等放射線的照射,開始進行陽離子聚合的化合物,可舉例如:芳香族鋶鹽、芳香族碘鎓鹽、芳香族重氮鎓鹽、芳香族銨鹽等。
芳香族鋶鹽係可舉例如:雙[4-(二苯基二氫硫基)苯基]硫醚雙六氟磷酸鹽、雙[4-(二苯基二氫硫基)苯基]硫醚雙六氟銻鹽、雙[4-(二苯基二氫硫基)苯基]硫醚雙六氟硼酸鹽、雙[4-(二苯基二氫硫基)苯基]硫醚肆(五氟苯基)硼酸鹽、二苯基-4-(苯硫基)苯基鋶六氟、二苯基-4-(苯硫基)苯基鋶六氟銻鹽、二苯基-4-(苯硫基)苯基鋶四氟硼酸鹽、二苯基-4-(苯硫基)苯基鋶肆(五氟苯基)硼酸鹽、三苯基鋶六氟磷酸鹽、三苯基鋶六氟銻鹽、三苯基鋶四氟硼酸鹽、三苯基鋶肆(五氟苯基)硼酸鹽、雙[4-(二(4-(2-羥乙氧基))苯基二氫硫基)苯基]硫醚雙六氟磷酸鹽、雙[4-(二(4-(2-羥乙氧基))苯基二氫硫基)苯基]硫醚雙六氟銻鹽、雙[4-(二(4-(2-羥乙氧基))苯基二氫硫基)苯基]硫醚四氟硼酸鹽、或雙[4-(二(4-(2-羥乙氧基))苯基二氫硫基)苯基]硫醚肆(五氟苯基)硼酸鹽等。
芳香族碘鎓鹽係可舉例如:二苯基碘鎓六氟磷酸鹽、二苯基碘鎓六氟銻鹽、二苯基碘鎓四氟硼酸鹽、二苯基碘鎓肆(五氟苯基)硼酸鹽、雙(十二烷基苯基)碘鎓六氟銻鹽、雙(十二烷基苯基)碘鎓肆(五 氟苯基)硼酸鹽、4-甲基苯基-4-(1-甲基乙基)苯基碘鎓六氟磷酸鹽、4-甲基苯基-4-(1-甲基乙基)苯基碘鎓六氟銻鹽、4-甲基苯基-4-(1-甲基乙基)苯基碘鎓六氟硼酸鹽、或4-甲基苯基-4-(1-甲基乙基)苯基碘鎓肆(五氟苯基)硼酸鹽等。
芳香族重氮鎓鹽係可舉例如:苯基重氮鎓六氟磷酸鹽、苯基重氮鎓六氟銻鹽、二苯基碘鎓四氟硼酸鹽、或二苯基碘鎓肆(五氟苯基)硼酸鹽等。
芳香族銨鹽係可舉例如:1-苄基-2-氰基吡啶鎓六氟磷酸鹽、1-苄基-2-氰基吡啶鎓六氟銻鹽、1-苄基-2-氰基吡啶鎓四氟硼酸鹽、1-苄基-2-氰基吡啶鎓肆(五氟苯基)硼酸鹽、1-(萘甲基)-2-氰基吡啶鎓六氟磷酸鹽、1-(萘甲基)-2-氰基吡啶鎓六氟銻鹽、1-(萘甲基)-2-氰基吡啶鎓四氟硼酸鹽、1-(萘甲基)-2-氰基吡啶鎓肆(五氟苯基)硼酸鹽等。而,(2,4-環戊二烯-1-基)[(1-甲基乙基)苯]-鐵鹽係可舉例如:(2,4-環戊二烯-1-基)[(1-甲基乙基)苯]-鐵(II)六氟磷酸鹽、(2,4-環戊二烯-1-基)[(1-甲基乙基)苯]-鐵(II)六氟銻鹽、(2,4-環戊二烯-1-基)[(1-甲基乙基)苯]-鐵(II)四氟硼酸鹽、(2,4-環戊二烯-1-基)[(1-甲基乙基)苯]-鐵(II)肆(五氟苯基)硼酸鹽等。
該等光陽離子聚合起始劑的市售物係可舉例如:Union Carbide公司製的UVI6990、UVI6979;ADEKA公司製的SP-150、SP-170、或SP-172;汽巴嘉基公司製的IRGACURE 261、或IRGACURE 250;Rhodia公司製的RHODORSIL PI2074、JMF-2456;或三新化學工業 公司製的SAN-AID SI-60L、SI-80L、SI-100L、SI-110L、SI-180L、或SI-100L等。
再者,除光陽離子聚合起始劑之外,尚可添加用於使陽離子聚合性單體硬化的硬化劑。硬化劑係可舉例如:胺化合物、由胺化合物合成的聚胺基醯胺化合物等化合物;三級胺化合物、咪唑化合物、醯肼化合物、三聚氰胺化合物、酸酐、酚化合物、熱潛伏性陽離子聚合觸媒、或雙氰胺及其衍生物等。
再者,亦可添加光增感劑。具體係可舉例如:芘、苝、吖啶橙(acridine orange)、氧硫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56-23
、2-氯氧硫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56-24
、及苯并黃素(benzoflavin)等。
光聚合起始劑的添加量係相對於硬化性單體成分的總質量,較佳0.001質量%以上且5質量%以下、更佳0.01質量%以上且2質量%以下、特佳0.05質量%以上且0.1質量%以下。
(第2態樣)
第2態樣中,接著劑層亦可含有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係具有胺基甲酸乙酯鍵的(甲基)丙烯酸酯樹脂。
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係含有胺基甲酸乙酯單元與丙烯酸單元。此處所謂「胺基甲酸乙酯單元」係指下述構造式所示 單元。另外,下述構造式中,R1係含有2個以上異氰酸酯構造、或由異氰酸酯構造所衍生構造的連結基;R2係含有2個以上羥基、或由羥基所衍生基的連結基。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57-3
再者,所謂「丙烯酸單元」係指下述構造式所示單元。另外,下述構造式中,R1係表示氫原子或甲基。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57-4
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中,將胺基甲酸乙酯單元含有量(質量%)設為P、丙烯酸單元含有量(質量%)設為Q時,P/Q較佳係0.1以上且0.9以下。P/Q更佳係0.8以下、特佳係0.7以下。藉由使用依上述比率含有胺基甲酸乙酯單元與丙烯酸單元的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便可更有效地提高樹脂層與纖維層的密接性。
再者,樹脂層係設有第1層與第2層時,當第1層係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樹脂的情況,P/Q較佳係0.6以下、更佳係0.5以下。藉由使用依上述比率含有胺基甲酸乙酯單元與丙烯酸單元的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便可更有效地提高樹脂層與纖維層的密接性。
其中,胺基甲酸乙酯單元的含有量(質量%)係利用核磁共振裝置、紅外分光分析裝置、或微量氮分析裝置進行分析便可測定。丙烯酸單元的含有量(質量%)係利用核磁共振裝置、紅外分光分析裝置便可測定。
接著劑層中所含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較佳係50℃以上、更佳係60℃以上、特佳係70℃以上。又,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較佳係200℃以下。藉由將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設定在上述範圍內,便可更有效地提高樹脂層與纖維層的密接性。
(樹脂層)
樹脂層係以天然樹脂、合成樹脂等樹脂為主成分的層。此處所謂「主成分」係指相對於樹脂層總質量,含有達50質量%以上的成分。樹脂含有量相對於樹脂層總質量,較佳係60質量%以上、更佳係70質量%以上、特佳係80質量%以上、最佳係90質量%以上。另外,樹脂含有量係可設定為100質量%、亦可設為95質量%以下。
天然樹脂係可例如:松脂、松脂酯、氫化松脂酯等松脂系樹脂。
合成樹脂較佳係例如從聚碳酸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苯乙烯樹脂及丙烯酸樹脂之中選擇至少1種。其中,合成樹脂較佳係從聚碳酸酯樹脂及丙烯酸樹脂之中選擇至少1種、更佳係聚碳酸酯樹脂。另外,丙烯酸樹脂較佳係從聚丙烯腈及聚(甲基)丙烯酸酯之中選擇至少任1種。
構成樹脂層的聚碳酸酯係可舉例如: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脂肪族聚碳酸酯系樹脂。該等具體的聚碳酸酯系樹脂係屬於公知,可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0-023275號公報所記載的聚碳酸酯系樹脂。
樹脂層中亦可含有合成樹脂以外的任意成分。任意成分係可例如填料、顏料、染料、紫外線吸收劑等樹脂薄膜領域所使用的公知成分。
樹脂層的單層厚度較佳係1μm以上、更佳係3μm以上、特佳係5μm以上、最佳係10μm以上、又更佳係20μm以上、再更佳係50μm以上、又特佳係100μm以上、再特佳係200μm以上。又,樹脂層的單層厚度係可為500μm以上、亦可達1000μm以上。另外,樹脂層的厚度上限並無特別的限定,配合用途再行適當設定,亦可設為例如10mm~50mm左右的厚度。更具體而言,樹脂層的單層厚度較佳係15mm以下、更佳係10mm以下、特佳係5mm以下。另 外,依照用途,亦可較佳係500μm以下的情況。若樹脂層的厚度達上述下限值以上,可使積層體的機械強度充分安定。另外,當積層體係複數層含有樹脂層的情況,最好樹脂層的合計厚度在上述範圍內。
此處,構成積層體的樹脂層厚度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切取積層體的剖面,利用電子顯微鏡、放大鏡或目視觀察該剖面而測定的值。
(第1態樣)
第1態樣中,樹脂層亦可含有丙烯酸系單體的聚合體。樹脂層較佳係利用塗佈形成的塗佈樹脂層,而形成樹脂層的塗佈液(樹脂組成物)中最好含有丙烯酸系單體。
樹脂層較佳係利用塗佈所形成的塗佈樹脂層,較佳係使含有丙烯酸系單體的樹脂組成物,利用公知硬化方法進行聚合硬化而獲得的層。硬化方法係可例如熱硬化或放射線硬化等,較佳係放射線硬化。
形成樹脂層的樹脂組成物中,最好含有聚合起始劑。所以,因為於樹脂層中亦殘存聚合起始劑至少其中一部分,故樹脂層最好含有聚合起始劑。另外,在樹脂組成物中添加的聚合起始劑係可例示如上述熱聚合起始劑、光聚合起始劑。
形成樹脂層的塗佈液(樹脂組成物)中亦可含有丙烯酸系單體、丙烯酸系單體的預聚合體。預聚合體係可由後述丙烯酸系單體1種 構成、亦可組合2種以上構成。又,預聚合體亦可由後述丙烯酸系單體、與胺基甲酸乙酯構造(或環氧構造)進行共聚合的共聚合體。
丙烯酸系單體係可舉例如: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己二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三甲基乙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己內酯改質二(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酯、EO改質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烯丙基化環己酯、異三聚氰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質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PO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參(丙烯醯氧乙基)異三聚氰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四丙烯酸二(三羥甲基丙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質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10-癸二醇二丙烯酸酯等。其中,丙烯酸系單體較佳係從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1,10-癸二醇二丙烯酸酯之中選擇至少1種。丙烯酸系單體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再者,丙烯酸系單體較佳亦係併用單官能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與上述多官能基丙烯酸系單體。單官能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係可例如:(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 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正壬酯、(甲基)丙烯酸異壬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甲基)丙烯酸異癸酯、(甲基)丙烯酸正月桂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異硬脂酯、(甲基)丙烯酸異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62-25
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
另外,以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為單體成分的丙烯酸樹脂,在硬化時有收縮較大的傾向。所以,當使用此種單體成分時,有更難以提升接著劑層及纖維層、與樹脂層之密接性的傾向,第1態樣中,因為接著劑層含有特定官能基,因而即使使用硬化時收縮度較大的單體成分時,仍可提高層間密接性。
(第2態樣)
樹脂層係可為單層構造、亦可為多層構造。當樹脂層係多層構造的情況,樹脂層最好設有:配置於接著劑層側的第1層、以及配置在屬於第1層其中一面側且與接著劑層呈相對向側的第2層。第2態樣亦係最好使用此種多層構造的樹脂層。
圖9所示係當纖維層3設有第1層11、與第2層12時,積層體10的構成說明剖視圖。如圖9所示,第1層11係依臨接於接著劑層2的方式積層,構成積層體10。
當樹脂層係多層構造的情況,第1層較佳係含有丙烯酸樹脂。又,第2層較佳係含有從聚碳酸酯樹脂及丙烯酸樹脂之中選擇至少其中一者,更佳係含有聚碳酸酯樹脂。藉由樹脂層具有如上述多層 構造,可更有效地提高經由接著劑層接著的樹脂層與纖維層之密接性。
當樹脂層係設有如上述第1層與第2層的情況,第1層較佳係含有丙烯酸樹脂。丙烯酸樹脂較佳係具有例如從烷基、羥基、環氧基、烷氧基、環氧乙烷基、胺基、醯胺基、羧基、胺基甲酸乙酯基及苯基之中選擇至少1種的丙烯酸系單體之聚合體。其中,丙烯酸樹脂更佳係含有從烷基及環氧基之中選擇至少1種的丙烯酸系單體之聚合體。即,第1層較佳係含有從(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樹脂及環氧(甲基)丙烯酸酯樹脂之中選擇至少1種。
(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係可舉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異戊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等。其中,(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較佳係(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乙酯,更佳係(甲基)丙烯酸甲酯。
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係可舉例如:(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環氧丙酯等。其中,上述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係含有:由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等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以外的成分,進行接枝聚合而形成聚合體;以及由環氧(甲基)丙烯酸酯與其他單體進行共聚合,而形成的共聚合體。其中,該共聚合體中除 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以外的成分含有量,較佳係50質量%以下。
第2層較佳係含有聚碳酸酯樹脂,而較佳的聚碳酸酯樹脂係如上述。
當樹脂層係設有第1層與第2層的情況,此種層構成係可藉由在任一層上塗佈另一層而形成,亦可藉由將構成第1層與第2層的樹脂施行共擠出而形成的層構成。例如當第1層係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樹脂的情況,樹脂層最好利用共擠出形成。具體而言,藉由將(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樹脂、與聚碳酸酯樹脂施行共擠出,便可形成樹脂層。即,樹脂層亦可為共擠出薄膜。
再者,當第1層係含有環氧(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的情況,亦可藉由在第2層至少其中一面上,塗佈含有構成第1層的單體(或聚合物成分)之樹脂組成物,而形成樹脂層。將含有構成第1層的單體(或聚合物成分)之樹脂組成物施行塗佈的塗佈機,係可使用例如:棒塗機、輥塗機、凹版塗佈機、模具塗佈機、淋幕塗佈機、氣動式刮刀塗佈機等。就從可使厚度更均勻的觀點,較佳係棒塗機、模具塗佈機、淋幕塗佈機、噴霧塗佈機。
在塗佈後,最好設置硬化步驟。硬化步驟係可舉例如加熱步驟、光照射步驟等。本發明中,第2層係使用聚碳酸酯薄膜,在薄膜上塗佈環氧(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組成物之後,最好設計有紫外線照射步驟。
亦可對樹脂層靠纖維層側之面施行表面處理。又,亦可對屬於第2層其中一面、且靠第1層側之面施行表面處理。表面處理的方法係可舉例如:電暈處理、電漿放電處理、UV照射處理、電子束照射處理、火焰處理等。其中,表面處理較佳係從電暈處理及電漿放電處理之中選擇至少1種。另外,電漿放電處理較佳係真空電漿放電處理。
樹脂層靠纖維層側之面亦可形成微細凹凸構造。又,屬於第2層其中一面、且靠第1層側的面施行表面處理。藉由該面具有微細凹凸構造,可更有效地提高纖維層與樹脂層之密接性、或第1層與第2層的密接性。當樹脂層靠纖維層側之面係具有微細凹凸構造的情況,此種構造較佳係利用例如:噴砂加工處理、壓花加工處理、蝕刻處理、電暈處理、電漿放電處理等處理步驟形成。
另外,本說明書中,所謂「微細凹凸構造」係指在任意地方所劃出長度1mm的一條直線上,所存在的凹部數達10個以上之構造。測定凹部數之時,將積層體在離子交換水中浸漬24小時後,再從樹脂層上剝離纖維層,然後,利用觸針式表面粗糙度計(小坂研究所公司製、Surfcorder系列)掃描樹脂層靠纖維層側之面則可測定。當凹凸的間距係屬於次微米、奈米級等極小的情況,從掃描式探針顯微鏡(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AFM5000II、及AFM5100N)的觀察影像可測定凹凸數。
(無機膜積層體)
本發明的積層體亦可更進一步設有無機膜(以下亦稱「無機 層」)。無機層係可積層於纖維層側,亦可積層於樹脂層側。又,無機層亦可積層於積層體的二側。
構成無機層的物質並無特別的限定,可例如:鋁、矽、鎂、鋅、錫、鎳、鈦;該等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或氮碳氧化物;或該等的混合物。就從可安定維持高防濕性的觀點,較佳係氧化矽、氮化矽、碳氧化矽、氮氧化矽、氮碳氧化矽、氧化鋁、氮化鋁、碳氧化鋁、氮氧化鋁、或該等的混合物。
無機層的形成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定。一般形成薄膜的方法大致區分有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與物理氣相沉積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任一方法均可採用。CVD法具體係可例如:利用電漿的電漿CVD、使用加熱觸媒體的將材料氣體施行接觸熱分解的觸媒化學氣相沉積法(Cat-CVD)等。PVD法具體係可舉例如:真空蒸鍍、離子電鍍、濺鍍等。
再者,無機層的形成方法亦可採用原子層沉積法(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ALD法係將構成所欲形成膜的各元素之原料氣體,交錯供應給欲形成層的面,而依原子層單位形成薄膜的方法。雖有成膜速度慢的缺點,但具有即使是電漿CVD法亦無法達成的複雜形狀面亦能覆蓋、可形成較少缺陷薄膜的優點。又,ALD法具有可依奈米級控制膜厚,覆蓋寬廣面較容易等優點。又,由於ALD法係使用電漿,故可期待提升反應速度、低溫製程化、及減少未反應氣體。
無機層的厚度並無特別的限定,例如在顯現防濕性能之目的下,較佳係5nm以上、更佳係10nm以上、特佳係20nm以上。無機層的厚度係從透明性、可撓性的觀點而言,較佳1000nm以下、更佳800nm以下、特佳600nm以下。
(積層體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積層體係藉由將纖維層與樹脂層利用接著劑進行接合而可製造。將接著劑塗佈於纖維層或樹脂層之積層面上的方法係可採用公知方法。具體係可舉例如:使用塗佈機等,在纖維層成為積層面之至少其中一面上塗佈接著劑並乾燥,藉此獲得由纖維層與接著劑層積層而成的積層材,藉由在該積層材的接著劑層上接合樹脂層而製造積層體的方法。另外,藉由適當調整所塗佈接著劑的量,可調整前述接著劑層的乾燥塗佈量。
在積層材的接著劑層上接合樹脂層的方法(步驟),係可舉例如:在積層材的接著劑層上,載置構成樹脂層的樹脂片材,並施行熱沖壓的方法。又,亦可舉例如:在射出成形用模具內,將積層材設置呈其接著劑層露出於射出空間側(模具內部中心側)狀態,朝該模具內射出經加熱而熔融的樹脂,使在積層材的接著劑層上,接合由所射出樹脂構成的樹脂層之方法。從提升纖維層與樹脂層之密接性的觀點而言,最好利用射出成形法製造積層體。
以下,針對利用射出成形法施行的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一例進行 說明。
首先,藉由在纖維層的雙面上塗佈接著劑並使乾燥,而製作由在纖維層雙面上形成接著劑層構成的積層材6。又,準備將與積層材6一起射出成形且設置於模具內的樹脂片材7。該樹脂片材7在模具內,利用所射出樹脂的射出壓力,對積層材6施行熱壓接而成為樹脂層1。
接著,如圖4所示,在射出成形用平板模具5的內壁面2個地方,分別依序載置樹脂片材7與積層材6,並利用耐熱膠帶4固定。接著,將已載置樹脂片材7與積層材6的平板模具5之內壁面,配置呈對應於所欲形成積層體10D的上面與下面位置狀態,而組裝平板模具5。然後,從注入口5a依適當壓力射出經加熱並熔融的樹脂,再依適當溫度、適當模鎖力、適當保持時間成形,獲得積層體10D。視需要切斷包含耐熱膠帶4在內的二端部分,可成為完成品的積層體10D。
射出樹脂的壓力例如較佳係10MPa~500MPa、更佳係50MPa~400MPa、特佳係100MPa~300MPa。
成形時的樹脂熔融溫度例如較佳係100~400℃、更佳係150~400℃、特佳係200~400℃。
成形時的模鎖力例如較佳係200kN~100000kN、更佳係500kN~50000kN、特佳係1000kN~10000kN。
成形時的保持時間例如較佳係0.1~600秒、更佳係1~300秒、特佳係10~60秒。
成形時的模具溫度例如較佳係100~400℃、更佳係100~300 ℃、特佳係150~250℃。
作為獲得經微細化纖維素纖維的方法,係將含有纖維素纖維的紙漿,使用公知粉碎機、製紙用打漿機(beater),藉由將該紙漿利用濕式粉碎或乾式粉碎施行處理,可獲得經微細化纖維素纖維。又,依照上述<微細纖維狀纖維素>項目所記載的方法,亦可獲得經微細化纖維素纖維。
纖維層的製作方法係可舉例如:製備纖維素纖維分散於分散介質中的纖維漿料,將其施行抄紙或塗佈(塗佈),經乾燥,而形成纖維層(纖維片材)的方法。
<塗佈步驟>
塗佈步驟係將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塗佈於基材上,經乾燥而形成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藉由將該片材從基材上剝離,而獲得片材(纖維層)的步驟。藉由使用塗佈裝置與長條基材,則可連續式生產片材。所塗佈漿料的濃度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0.05質量%以上且5質量%以下。
塗佈步驟所使用基材的材質並無特別的限定,對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所呈現濕潤性越高者,在乾燥時越能抑制片材收縮等,故屬較佳,最好選擇經乾燥後可輕易剝離所形成片材者。其中,較佳係樹脂板或金屬板,但並無特別的限定。可使用例如:壓克力板、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板、氯乙烯板、聚苯乙烯板、聚偏二氯乙 烯板等樹脂板;鋁板、鋅板、銅板、鐵板等金屬板;以及該等表面經施行氧化處理者;不銹鋼板、黃銅板等。
在塗佈步驟中,當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黏度低,導致在基材上展開時,為了獲得既定厚度、基重的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亦可在基材上固定擋堰用框後才使用。擋堰用框的材質並無特別的限定,最好選擇經乾燥後所附著片材的端部可輕易剝離者。其中,最好係形成樹脂板或金屬板者,惟並無特別的限定。可使用例如:壓克力板、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板、氯乙烯板、聚苯乙烯板、聚偏二氯乙烯板等樹脂板;鋁板、鋅板、銅板、鐵板等金屬板;以及該等表面經施行氧化處理者;不銹鋼板、黃銅板等。
塗佈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漿料的塗佈機,係可使用例如:輥塗機、凹版塗佈機、模具塗佈機、淋幕塗佈機、氣動式刮刀塗佈機等。從可使厚度更均勻的觀點而言,較佳係模具塗佈機、淋幕塗佈機、噴霧塗佈機。
塗佈溫度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20℃以上且45℃以下、更佳係25℃以上且40℃以下、特佳係27℃以上且35℃以下。若塗佈溫度在上述下限值以上,則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可輕易塗佈,若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可在塗佈中抑制分散介質揮發。
塗佈步驟時,最好依片材的完工基重成為10g/m2以上且100g/m2以下、較佳20g/m2以上且50g/m2以下的方式塗佈漿料。藉 由依基重成為上述範圍內的方式塗佈,可獲得強度優異的纖維層。
獲得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纖維層的步驟,最好包括有使在基材上所塗佈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乾燥之步驟。乾燥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定,可為非接觸乾燥方法,亦可一邊約束片材一邊乾燥的方法等任一方法,亦可組合該等方法使用。
非接觸的乾燥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定,可採用例如:利用熱風、紅外線、遠紅外線或近紅外線施行加熱而乾燥的方法(加熱乾燥法);以及施行真空而乾燥的方法(真空乾燥法)。亦可組合加熱乾燥法與真空乾燥法,通常係使用加熱乾燥法。利用紅外線、遠紅外線或近紅外線施行的乾燥,係可使用紅外線裝置、遠紅外線裝置或近紅外線裝置實施,惟並無特別的限定。加熱乾燥法時的加熱溫度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20℃以上且120℃以下、更佳係25℃以上且105℃以下。若加熱溫度達上述下限值以上,可使分散介質迅速揮發,若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可抑制因加熱導致所需要成本增加、以及抑制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因熱而出現變色情形。
經乾燥後,將所獲得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從基材上剝離,但當基材係片材的情況,亦可將保持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與基材呈積層的狀態進行捲取,並在即將使用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前,才將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從工程基材上剝離。
另外,當在纖維層中添加任意成分時,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 液中最好含有含氧有機化合物。含氧有機化合物的含有量,相對於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液中所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100質量份,較佳係1質量份以上且40質量份以下、更佳係10質量份以上且30質量份以下、特佳係15質量份以上且25質量份以下。
<抄紙步驟>
獲得含有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纖維層的步驟,亦可包括有將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施行抄紙的步驟。抄紙步驟中所使用的抄紙機係可舉例如:長網式、圓網式、傾斜式等連續抄紙機、組合該等的多層抄製抄紙機等。抄紙步驟亦可施行手抄等公知抄紙。
抄紙步驟係將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在網紋上施行過濾、脫水而獲得濕紙狀態片材後,再施行沖壓、乾燥而獲得片材。漿料的固形份濃度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0.05質量%以上、更佳係0.1質量%以上、更佳係0.5質量%以上。又,漿料的固形份濃度較佳係10質量%以下、更佳係5質量%以下。若漿料的固形份濃度達上述下限值以上,則利用抄紙進行的纖維層製造趨於容易。若漿料的固形份濃度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可防止漿料中形成凝聚塊。漿料中視需要亦可含有上漿劑、紙力增強劑等公知的製紙用藥品。
漿料施行過濾、脫水時,過濾時的濾布並無特別的限定,重點在於不致使微細纖維狀纖維素通過、且過濾速度不致過慢。此種濾布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由有機聚合物構成的片材、織物、多孔膜。有機聚合物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 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PTFE)等非纖維素系有機聚合物。具體係可舉例如孔徑0.1μm以上且20μm以下(例如1μm)的聚四氟乙烯的多孔膜、孔徑0.1μm以上且20μm以下(例如1μm)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乙烯之織物等,惟並無特別的限定。
由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製造片材的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定,可使用例如WO2011/013567所記載製造裝置的方法等。該製造裝置係具備有壓榨抽吸器及乾燥抽吸器。該壓榨抽吸器係將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吐出於無端皮帶的上面,再從所吐出的漿料中壓榨出分散介質而生成纖維網。該壓榨抽吸器係使纖維網乾燥而生成纖維片材。從壓榨抽吸器橫跨至乾燥抽吸器配設無端皮帶,將由壓榨抽吸器所生成纖維網,依被載置於無端皮帶上的狀態搬送於乾燥抽吸器。
本發明可使用的脫水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定,可例如紙製造時通常使用的脫水方法,最好經利用長網、圓網、斜網等施行脫水後,再利用輥壓機施行脫水的方法。又,乾燥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定,可例如紙製造時所採用的方法,最好係例如:滾筒乾燥、美式乾燥(yankee dryer)、熱風乾燥、近紅外線加熱、紅外線加熱等方法。
將漿料施行乾燥而形成纖維片材的方法,係可舉例如:加熱乾燥、送風乾燥、減壓乾燥等。亦可與乾燥並行施行加壓。加熱溫度較佳係50℃~250℃左右。若在上述溫度範圍內,則乾燥可在短時間內完成,能抑制變色、著色。加壓較佳係0.01MPa~5MPa。若在上 述壓力範圍內,可抑制發生龜裂、皺折,能提高纖維層密度。
抄紙步驟時,片材的完工基重較佳係1g/m2以上且200g/cm2、更佳係10g/m2以上且100g/cm2、特佳係25g/m2以上且75g/cm2。此處,纖維片材的基重係依照JIS P 8124:2011所記載方法測定的值。
在纖維層中添加任意成分時,最好在纖維漿料中均勻混合該任意成分,而形成經分散有任意成分的纖維層。例如若在纖維漿料中預先混合任意成分之含氧有機化合物,則在將由纖維漿料經抄紙或塗佈所形成纖維漿料之薄層施行乾燥,而形成纖維層的過程中,能穩定地進行乾燥、並可抑制纖維層發生龜裂、皺折。結果可形成高密度、且透明的薄膜狀纖維層。
亦可取代上述方法,改為在形成纖維層之後,使該纖維層含潤任意成分。當任意成分係親水性高分子的情況,最好在漿料中均勻混合親水性高分子而形成纖維層。根據此形成方法,藉由追加親水性高分子並使含潤於纖維層,可依更高效率使親水性高分子均勻含於纖維層中。
若在纖維層中添加的任意成分增加,則纖維素纖維含有量相對於該纖維層總質量相對性降低。所以,藉由適當調整任意成分的添加量,可將該纖維層中的纖維素纖維含有量調整於前述較佳範圍。
積層體製造時所使用纖維片材的密度較佳係1.0g/cm3以上且1.7g/cm3以下、更佳係1.2g/cm3以上且1.65g/cm3以下、特佳係 1.4g/cm3以上且1.6g/cm3以下。
此處,纖維片材的密度係從纖維片材的基重與厚度,根據JIS 規格P8118:2014所計算出的值。另外,纖維片材的密度係包含纖維素纖維以外的任意成分在內之密度。
(第1態樣)
第1態樣的積層體之製造步驟,亦可包括有:獲得含有纖維寬1000nm以下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纖維層之步驟;在纖維層至少其中一面上,塗佈含有與(甲基)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之官能基(A)、及與羥基形成共價鍵之官能基(B)的組成物,而形成接著劑層的步驟;以及塗佈含丙烯酸系單體的樹脂組成物,而形成樹脂層的步驟。
第1態樣獲得纖維層的步驟係同上述步驟。
形成接著劑層的步驟,係在纖維層至少其中一面上,塗佈含有:與(甲基)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之官能基(A)、及與羥基形成共價鍵之官能基(B)的組成物。
此處,官能基(A)及官能基(B)較佳係分別選自上述官能基中。其中,官能基(A)較佳係從(甲基)丙烯醯基、及依H2C=CR2-CH(-OH)-所示基之中選擇至少1種,而官能基(B)較佳係從異氰酸酯基、碳二醯亞胺基、環氧基、烷氧矽烷基、矽醇基及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75-26
唑啉基之中選擇至少1種。
含有官能基(A)與官能基(B)的組成物較佳係含有:至少各具1個官能基(A)與羥基的化合物a、以及至少具有2個官能基(B)的化合物b,但亦可一分子中至少各具1個官能基(A)與官能基(B)的化合物。
至少各具1個官能基(A)與羥基的化合物a,較佳係具有官能基(A)的聚合物(樹脂)。又,具有官能基(A)的聚合物(樹脂)較佳係具有從(甲基)丙烯醯基、及依H2C=CR2-CH(-OH)-所示基之中選擇至少其中一者的丙烯酸樹脂,更佳係由從(甲基)丙烯醯基、及依H2C=CR2-CH(-OH)-所示基之中選擇至少其中一者,進行接枝聚合的丙烯酸樹脂。
至少具有2個官能基(B)的化合物b較佳係異氰酸酯化合物。異氰酸酯化合物係可舉例如:甲苯二異氰酸酯、伸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等。異氰酸酯化合物包括有縮二脲型、nurate型、加成型等聚異氰酸酯,亦可使用此種聚異氰酸酯。其中,從因加熱及經時劣化而造成著色的觀點而言,最好使用nurate型聚異氰酸酯。
化合物a較佳係至少各具有1個官能基(A)與羥基,化合物a的羥基首先會與化合物b的第1個官能基(B)形成共價鍵,而化合物a的官能基(A)則與樹脂層所含丙烯酸系單體之聚合體中的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然後,化合物b的第2個官能基(B)與纖維層所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中的羥基形成共價鍵。依此,纖維層所含微細 纖維狀纖維素、與樹脂層所含丙烯酸系單體的聚合體,便利用化合物a與化合物b各自官能基進行共價鍵結的交聯構造而相連結。
含官能基(A)與官能基(B)的組成物中,相對於官能基(A)1莫耳,官能基(B)較佳係含有0.5莫耳以上且5.0莫耳以下、更佳係含有0.5莫耳以上且3.0莫耳以下。藉由將官能基(B)相對於官能基(A)1莫耳的莫耳比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可更有效地形成交聯構造,可更加提高積層體的層間密接性。
在含有官能基(A)與官能基(B)的組成物中,最好更進一步含有聚合起始劑。聚合起始劑係可例示如上述聚合起始劑。其中,含有官能基(A)與官能基(B)的組成物中,最好含有光聚合起始劑。藉由使含有官能基(A)與官能基(B)的組成物含有光聚合起始劑,可利用使樹脂層硬化時而照射的放射線,更加提高接著劑層的硬度。
在含有官能基(A)與官能基(B)的組成物中,亦可更進一步含有溶劑。溶劑係可舉例如:醋酸乙酯、醋酸丁酯、醋酸丙酯等酯類;甲乙酮、甲基異丁基、二丁基酮、環己酮等酮類;甲苯、二甲苯、己烷等芳香族類及烴類等有機溶劑。
形成接著劑層的步驟,係在纖維層至少其中一面上,塗佈含有與(甲基)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之官能基(A)、及與羥基形成共價鍵之官能基(B)的組成物。塗佈步驟時可使用的塗佈機係可使用例如:棒塗機、輥塗機、凹版塗佈機、模具塗佈機、淋幕塗佈機、氣動式 刮刀塗佈機等。
經塗佈後較佳係設置有聚合步驟,更佳係設置有熱聚合步驟。熱聚合步驟中,例如較佳依70℃以上且200℃以下、且0.1小時以上且10小時以下施行加熱。熱聚合步驟係可採用例如:利用熱風、紅外線、遠紅外線或近紅外線施行加熱而乾燥的方法(加熱乾燥法);以及施行真空而乾燥的方法(真空乾燥法)。
聚合步驟亦可採用光聚合步驟,亦可同時採行熱聚合步驟與光聚合步驟。此情況,光聚合步驟最好將300nm以上且450nm以下的紫外線,依10mJ/cm2以上且8000mJ/cm2以下的範圍施行照射。
形成樹脂層的步驟係將含有從丙烯酸系單體及丙烯酸系單體預聚合體中選擇至少任一者的樹脂組成物,施行塗佈。
樹脂組成物所含的丙烯酸系單體係可例示如上述丙烯酸系單體。其中,丙烯酸系單體較佳係從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1,10-癸二醇二丙烯酸酯之中選擇至少1種。丙烯酸系單體預聚合體係可例示如由上述丙烯酸系單體、與胺基甲酸乙酯構造(或環氧構造)進行共聚合的共聚合體。
樹脂組成物較佳係含有溶劑。溶劑係可舉例如:醋酸乙酯、醋酸丁酯、醋酸丙酯等酯類;甲乙酮、甲基異丁基、二丁基酮、環己酮等酮類;甲苯、二甲苯、己烷等芳香族類及烴類等等有機溶劑。
在樹脂組成物中最好更進一步含有聚合起始劑。聚合起始劑係可例示如上述聚合起始劑。其中,在樹脂組成物中最好含有光聚合起始劑。
形成樹脂層的步驟係在纖維層至少其中一面上所形成接著劑層的面上,塗佈樹脂組成物。塗佈步驟中可使用的塗佈機係可使用例如:棒塗機、輥塗機、凹版塗佈機、模具塗佈機、淋幕塗佈機、氣動式刮刀塗佈機等。
經塗佈樹脂組成物後,為使溶劑揮發,最好依70℃以上且200℃以下施行0.1小時以上且1小時以下的加熱。加熱步驟係可採行例如:利用熱風、紅外線、遠紅外線或近紅外線施行加熱而乾燥的方法(加熱乾燥法);以及施行真空而乾燥的方法(真空乾燥法)。
經使溶劑揮發後,最好設置使樹脂組成物硬化的步驟。其中,最好利用放射線照射使進行聚合硬化。
所照射的放射線量係只要在能使光聚合起始劑生成自由基的範圍內則可任意選擇。具體而言,最好將300nm以上且450nm以下的紫外線,依10mJ/cm2以上且1000mJ/cm2以下的範圍施行照射。又,放射線亦最好分為2次以上施行照射。放射線照射時所使用燈的具體例係可舉例如:金屬鹵素燈、高壓水銀燈、紫外線LED燈、或無電極水銀燈等。
使樹脂組成物硬化的步驟亦可同時施行光聚合與熱聚合。此情 況,在放射線照射之同時,亦依70℃以上且200℃以下的範圍加熱樹脂組成物而施行硬化。
(第2態樣)
第2態樣的積層體之製造步驟亦可包括有:獲得含有纖維寬1000nm以下纖維狀纖維素之纖維層的步驟;在纖維層至少其中一面,塗佈含有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樹脂組成物,而形成接著劑層的步驟;以及在接著劑層其中一面且與纖維層呈相對向側之面上,積層樹脂層的步驟。
第2態樣獲得纖維層的步驟係同上述步驟。
形成接著劑層的步驟係將含有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樹脂組成物,塗佈於纖維層至少其中一面上。樹脂組成物係至少含有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最好更進一步含有異氰酸酯化合物等交聯劑。又,樹脂組成物係為施行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的丙烯酸單元之聚合反應,亦可含有聚合起始劑。又,樹脂組成物為調整塗佈性,亦可含有任意稀釋溶劑。
將含有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樹脂組成物,施行塗佈之塗佈機,係可使用例如:棒塗機、輥塗機、凹版塗佈機、模具塗佈機、淋幕塗佈機、氣動式刮刀塗佈機等。
經塗佈後,最好設置使樹脂硬化的步驟。硬化步驟最好依成為20℃以上且150℃以下的方式加熱。加熱時間較佳係0.1小時以上 且10小時以下。
積層樹脂層的步驟係在屬於接著劑層其中一面且與纖維層呈相對向側之面上,積層樹脂層。即,積層樹脂層的步驟係經由接著劑層接著纖維層與樹脂層。積層樹脂層的步驟最好在經由接著劑層積層纖維層與樹脂層之後,再從纖維層側與樹脂層側利用金屬板等板狀物夾置,並施行沖壓。又,沖壓時最好施行加熱。此情況的沖壓壓力較佳係0.1MPa以上、更佳係0.5MPa以上、特佳係1MPa以上、最佳係3MPa以上。又,沖壓壓力較佳係20MPa以下、更佳係10MPa以下。加熱溫度較佳係20℃以上且250℃以下。沖壓時間較佳係10秒鐘以上且10分鐘以下。
本發明積層體的製造步驟,最好在積層樹脂層的步驟前,更進一步包括形成設有:第1層、及配置在屬於第1層其中一面側且與接著劑層呈相對向側之第2層的樹脂層步驟。此情況,樹脂層係可藉由在第1層與第2層中之任一層上塗佈另一層而形成,亦可藉由將構成第1層與第2層的樹脂施行共擠出而形成。
當第1層係含有環氧(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的情況,形成樹脂層的步驟最好包括有在第2層上,塗佈含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之組成物的步驟。此情況,第2層較佳係含有從聚碳酸酯樹脂及丙烯酸樹脂之中選擇至少其中一者、更佳係含有聚碳酸酯樹脂。即,最好樹脂層的第1層係含有環氧(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第2層係含有聚碳酸酯樹脂,且樹脂層係藉由在第2層上塗佈含環氧(甲基)丙烯酸酯 之組成物而形成。
含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之組成物最好至少含有環氧(甲基)丙烯酸酯。又,因為含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之組成物係為執行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的丙烯酸單元之聚合反應、以及以環氧基為基點的聚合反應,因而亦可含有聚合起始劑。又,含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之組成物係為了調整塗佈性,亦可含有任意的稀釋溶劑。
當第1層係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樹脂的情況,形成樹脂層的步驟最好係利用共擠出而形成第1層與第2層的步驟。此情況,第2層較佳係含有從聚碳酸酯樹脂及丙烯酸樹脂之中選擇至少其中一者、更佳係含有聚碳酸酯樹脂。即,較佳樹脂層的第1層係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樹脂,第2層係含有聚碳酸酯樹脂,且樹脂層係利用共擠出形成第1層與第2層。
利用共擠出形成的步驟係例如將(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樹脂、與聚碳酸酯樹脂施行共擠出,則可形成樹脂層。
形成樹脂層的步驟係可對樹脂層至少其中一面施行表面處理,亦可對樹脂層中的第2層至少其中一面施行表面處理。表面處理係可施行例如:電暈處理、電漿放電處理、UV照射處理、電子束照射處理、火焰處理等。
再者,形成樹脂層的步驟係可包括有形成微細凹凸構造的步驟,亦可包括有在樹脂層中的第2層至少其中一面上形成微細凹凸構造的步驟。形成微細凹凸構造的步驟係可舉例如:噴砂加工處理、壓花加工處理、蝕刻處理、電暈處理、電漿放電處理等。
積層體之製造方法係除上述方法之外,尚可舉例如:在射出成形用模具內,將具有纖維層與接著劑層的積層片材設置呈露出接著劑層狀態,再朝該模具內射出經加熱熔融的樹脂而使其接合的方法。
(用途)
本發明積層體的較佳實施形態係透明、機械強度高、且霧度小的積層體。從活用優異光學特性的觀點而言,適用於例如:顯示元件、照明元件、各種顯示器裝置、各種太陽電池等透光性基板用途。更具體而言,積層體係可使用為例如:可撓性顯示器、觸控板、液晶顯示器、電漿顯示器、有機EL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背投影式電視等的顯示器、LED元件。又,積層體亦可使用為矽系太陽電池、色素增感太陽電池等太陽電池用基板。就基板的用途亦可積層例如:阻障膜、ITO、TFT等。
再者,本發明的積層體亦可使用為例如:汽車、鐵路車輛、飛機、住宅、辦公大樓、工廠等的框體;軋光工藝、內裝材料、外板、保險桿等汽車、鐵路車輛、飛機的材料;個人電腦的框體、家電零件、包裝用材料、建築材料、土木材料、水產材料、其他工業用材料的構造材。框體視需要亦可積層例如:氟皮膜、硬塗膜等膜、或耐衝撃性、耐光性素材。
(作用效果)
本發明的積層體係在樹脂層與纖維層之間設有接著劑層。所以,即使纖維層並非使用如不織布般存在有空隙者的情況下,樹脂層與纖維層間仍可獲得充分密接性。
未存在空隙、或空隙較少的纖維層,係密度高、積層體的補強效果大。又,若密度較大,於透明性而言亦具優勢。
再者,根據前述積層體之製造方法,藉由將形成樹脂層的樹脂施行射出成形,可對纖維層表面所設置的接著劑層,使樹脂層能強力地接著。又,相較於在將聚碳酸酯樹脂薄膜(樹脂層)壓抵於纖維素不織布(纖維層)的狀態下,將聚碳酸酯樹脂薄膜施行加熱熔融而熱壓接於纖維素不織布的專利文獻1之製造方法下,可更簡便且高生產性製造上述優異機械特性的積層體。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及比較例,針對本發明的特徵進行更具體說明。以下實施例所示材料、使用量、比例、處理內容、處理順序等,在不致脫逸本發明主旨前提下均可適當變更。所以,本發明範圍並不因下示具體例而受限定解釋。
<實施例A1>
(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懸浮液A之製備)
使磷酸二氫鈉二水合物265g、及磷酸氫二鈉197g溶解於538g水中,獲得磷酸系化合物的水溶液(以下稱「磷氧化試劑」)。
將針葉樹漂白牛皮紙漿(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製、水分50質 量%、根據JIS P8121測定的加拿大標準游離度(CSF)700ml),利用離子交換水稀釋成為含水率80質量%狀態,而獲得紙漿懸浮液。在該紙漿懸浮液500g中添加磷氧化試劑210g,一邊利用105℃送風乾燥機(YAMATO SCIENTIFIC股份有限公司DKM400)施行間歇混練,一邊進行乾燥至質量成為恆量為止。接著,一邊利用150℃送風乾燥機施行間歇混練,一邊施行1小時加熱處理,將磷酸基導入於纖維素中。此時磷酸基的導入量係0.98mmol/g。
其次,在已導入磷酸基的纖維素中添加5000ml離子交換水,經攪拌洗淨後施行脫水。脫水後的紙漿利用5000ml離子交換水稀釋,一邊攪拌,一邊逐次少量添加1N氫氧化鈉水溶液直到pH成為12~13為止,獲得紙漿懸浮液。然後,將該紙漿懸浮液脫水,添加5000ml離子交換水施行洗淨。再重複施行1次該脫水洗淨。
在經洗淨脫水後所獲得紙漿中添加離子交換水,形成1.0質量%紙漿懸浮液。該紙漿懸浮液利用高壓均質機(NiroSoavi公司「Panda Plus 2000」),依操作壓力1200bar使其通過均質腔合計5次,獲得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懸浮液。又,利用濕式微粒化裝置(Sugino Machine公司製「ULTIMAIZER」),依245MPa壓力使其通過處理腔合計5次,獲得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懸浮液A。
構成懸浮液A的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平均纖維寬係5nm。
(纖維片材B之製作)
在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懸浮液A中,依相對於微細纖維狀纖維素 100質量份,成為20質量份的方式添加含氧有機化合物之親水性高分子聚環氧乙烷(和光純藥公司製:分子量100萬)。另外,依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固形份濃度成為0.5質量%方式調整濃度。依片材基重成為50g/m2的方式計量懸浮液,展開(澆鑄)於市售壓克力板上,利用50℃烘箱進行乾燥,獲得纖維片材B(纖維層)。
(積層材C之製作)
在纖維片材B其中一面上,利用棒塗機塗佈接著劑[其係屬於由聚胺基甲酸酯進行接枝聚合之丙烯酸樹脂的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樹脂(大成精化公司製、ACRIT 8UA-347A)100重量份,以及異三聚氰酸酯化合物(旭化成化學公司製、TPA-100)9.7重量份進行混合],經乾燥,獲得在纖維片材上設有接著劑層的積層材C。該接著劑層的乾燥塗佈量係1.5g/m2
(積層材D之製作)
於積層材C之未設有接著劑層的另一面,亦利用棒塗機塗佈接著劑[其係屬於由聚基胺甲酸酯進行接枝聚合之丙烯酸樹脂的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樹脂(大成精化公司製、ACRIT 8UA-347A)100重量份,以及異三聚氰酸酯化合物(旭化成化學公司製、TPA-100)9.7重量份進行混合],經乾燥,而獲得在纖維片材雙面上設有接著劑層的積層材D。該接著劑層的乾燥塗佈量係單面1.5g/m2、雙面3.0g/m2
(積層體之製作)
在射出成形用平板模具(尺寸:150mm×150mm)的下模內壁面上,依積層材C(尺寸:150mm×150mm)的接著劑層朝向模具射出空間側的方式載置積層材C,並利用耐熱膠帶固定。將由已固定積層材C的下模、與上模組合構成的射出成形用平板模具,安裝於射出成形試驗機(日精樹脂工業公司製、NEX140)上,依壓力200MPa射出經加熱至300℃而熔融的聚碳酸酯樹脂(帝人公司製、PANLITE L-1250Y),並依模具溫度200℃、模鎖力1300kN、保持時間30秒施行成形,獲得實施例A1的積層體。
所獲得積層體的合計厚度係1500μm,積層構造係依序積層著:聚碳酸酯層(厚度1465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的構造(參照圖2)。
相對於所獲得積層體從表層至中心的厚度T,在從表層起至20%厚度(0.2T=150μm)區域中所存在纖維片材B的厚度比例,係22%(=33÷(750×0.2)%)。
<實施例A2>
(積層體之製作)
在下模的內壁面上重疊載置2片積層材C,並利用耐熱膠帶固定。又,在上模的內壁面重疊載置2片積層材C,並利用耐熱膠帶固定。此時,配置呈各積層材C的接著劑層朝向樹脂層側的狀態。除了使用由該等下模與上模組合構成的射出成形用平板模具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A1同樣地獲得在1層樹脂層的表面側積層2片、在背面側積層2片,合計積層4片積層材6的實施例A2之積層體。所獲得積層體的合計厚度係1500μm。該積層構造係依 序積層著: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136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的構造(參照圖3)。
相對於所獲得積層體從表層至中心的厚度T,在從表層起至20%厚度(0.2T=150μm)區域中所存在纖維片材B的厚度比例,係44%(=(33+33)÷(750×0.2)%)。
<實施例A3>
(積層體之製作)
除了將積層材C的接著劑,變更為丙烯酸-二氧化矽複合體樹脂(荒川化學公司製、COMPOCERAN AC601)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A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A3的積層體。所獲得積層體的合計厚度係1500μm,積層構造係與實施例A1的積層體E大致相同(參照圖2)。
相對於所獲得積層體從表層至中心的厚度T,在從表層起至20%厚度(0.2T=150μm)區域中所存在纖維片材B的厚度比例,係22%(=33÷(750×0.2)%)。
<實施例A4>
(積層體之製作)
在射出成形用平板模具(尺寸:150mm×150mm)的下模內壁面上,依序載置聚碳酸酯樹脂片材(帝人公司製、PANLITE PC-1151、厚度1.0mm、尺寸:150mm×150mm)、及積層材D(尺寸: 150mm×150mm),並利用耐熱膠帶固定。將由已固定聚碳酸酯樹脂片材與積層材D的下模、及上模組合構成的射出成形用平板模具,安裝於射出成形試驗機(日精樹脂工業公司製、NEX140)上,依壓力200MPa射出經加熱至300℃而熔融的聚碳酸酯樹脂(帝人公司製、PANLITE L-1250Y),再依模具溫度200℃、模鎖力1300kN、保持時間30秒施行成形,獲得實施例A4的積層體。另外,設置在模具內的上述聚碳酸酯樹脂片材,利用朝模具內射出的聚碳酸酯之熱與壓力,而熱壓接於積層材D並接合。
所獲得積層體的合計厚度係2000μm,積層構造係依序積層著:聚碳酸酯層(厚度963μm)/接著劑層(厚度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1000μm)的構造(參照圖1)。
相對於所獲得積層體從表層至中心的厚度T,在從表層起至20%厚度(0.2T=200μm)區域中所存在纖維片材B的厚度比例,係0%(=0÷(1000×0.2)%)。
<實施例A5>
(纖維片材E之製作)
在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懸浮液A中,依相對於微細纖維狀纖維素100質量份,成為20質量份的方式添加含氧有機化合物之親水性高分子聚環氧乙烷(和光純藥公司製:分子量100萬)。另外,依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固形份濃度成為0.5質量%方式調整濃度。依片材基重成為300g/m2的方式計量懸浮液,展開(澆鑄)於市售壓克力板上,利用50℃烘箱進行乾燥,獲得纖維片材E(纖維層)。
(積層材F之製作)
除了將積層材C的纖維片材B變更為纖維片材E之外,其餘均依照與積層材C同樣地獲得積層材F。
(積層體之製作)
在下模的內壁面上載置1片積層材F,並利用耐熱膠帶固定。又,在上模的內壁面上載置1片積層材F,並利用耐熱膠帶固定。此時,各積層材F的接著劑層,配置呈朝向後續所射出成形樹脂層側的狀態。除了使用由該等下模與上模組合構成的射出成形用平板模具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A1同樣地獲得在1層樹脂層的表面側積層1片、在背面側積層1片,合計積層2片積層材F的實施例A5之積層體。
所獲得積層體的合計厚度係1760μm。積層構造係依序積層:纖維片材B(厚度198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136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198μm)的構造(參照圖5)。
相對於所獲得積層體從表層至中心的厚度T,在從表層起至20%厚度(0.2T=176μm)區域中所存在纖維片材B的厚度比例,係100%(=(198-22)÷(880×0.2)%)。
<實施例A6>
(積層材H之製作)
在1片聚碳酸酯薄膜(東麗公司製LUMIRROR S10)上,重疊1 片積層材D,更進一步依交錯狀態重疊聚碳酸酯薄膜與積層材D,獲得由合計6片聚碳酸酯薄膜與合計6片積層材D呈交錯積層的積層材H。
(積層體之製作)
在下模的內壁面上載置1片積層材H,並利用耐熱膠帶固定。又,在上模的內壁面上載置1片積層材H,並利用耐熱膠帶固定。此時,各積層材H的接著劑層,配置呈朝向後續所射出成形樹脂層側的狀態。除了使用由該等下模與上模組合構成的射出成形用平板模具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A1同樣地獲得在1層樹脂層的表面側積層1片、在背面側積層1片,合計積層2片積層材H的實施例A6之積層體。
所獲得積層體的合計厚度係1760μm。積層構造係依序積層著:聚碳酸酯層(厚度5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5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5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5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5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5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716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5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50μm)/ 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5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5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5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50μm)的構造(參照圖6)。
相對於所獲得積層體從表層至中心的厚度T,在從表層起至20%厚度(0.2T=176μm)區域中所存在纖維片材B的厚度比例,係38%(=(33+33)÷(880×0.2)%)。
<實施例A7>
(纖維片材I之製作)
在微細纖維狀纖維素懸浮液A中,依相對於微細纖維狀纖維素100質量份,成為20質量份的方式添加含氧有機化合物之親水性高分子聚環氧乙烷(和光純藥公司製:分子量100萬)。另外,依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固形份濃度成為0.5質量%方式調整濃度。依片材基重成為660g/m2的方式計量懸浮液,展開(澆鑄)於市售壓克力板上,利用50℃烘箱進行乾燥,獲得纖維片材I(纖維層)。
(積層材J之製作)
在纖維片材I其中一面上,利用棒塗機塗佈接著劑[其係屬於由聚胺基甲酸酯進行接枝聚合之丙烯酸樹脂的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樹脂(大成精化公司製、ACRIT 8UA-347A)100重量份,以及異三聚氰酸酯化合物(旭化成化學公司製、TPA-100)9.7重量份進行混合], 經乾燥,獲得在纖維片材上設有接著劑層的積層材J。該接著劑層的乾燥塗佈量係1.5g/m2
(積層材K之製作)
於積層材J未設有接著劑層的另一面,亦利用棒塗機塗佈接著劑[其係屬於由聚胺基甲酸酯進行接枝聚合之丙烯酸樹脂的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樹脂(大成精化公司製、ACRIT 8UA-347A)100重量份,以及異三聚氰酸酯化合物(旭化成化學公司製、TPA-100)9.7重量份進行混合],經乾燥,獲得在纖維片材雙面上設有接著劑層的積層材K。該接著劑層的乾燥塗佈量係單面1.5g/m2、雙面3.0g/m2
(積層體L之製作)
在射出成形用平板模具(尺寸:150mm×150mm)的下模內壁面上,依積層材K(尺寸:150mm×150mm)其中一接著劑層朝向模具射出空間側的方式載置積層材K,並利用耐熱膠帶固定。將由已固定積層材K的下模、與上模組合構成的射出成形用平板模具,安裝於射出成形試驗機(日精樹脂工業公司製、NEX140)上,依壓力200MPa射出經加熱至300℃而熔融的聚碳酸酯樹脂(帝人公司製、PANLITE L-1250Y),並依模具溫度200℃、模鎖力1300kN、保持時間30秒施行成形,獲得中間積層體。
接著,對構成中間積層體的積層材K之另一接著劑層,利用同上述的射出成形而積層聚碳酸酯層,獲得實施例A7的積層體。
所獲得積層體L的合計厚度係1760μm,積層構造係依序積層著:聚碳酸酯層(厚度680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纖維片材I(厚 度396μm)/接著劑層(厚度約2μm)/聚碳酸酯層(厚度680μm)的構造(參照圖7)。
相對於所獲得積層體從表層至中心的厚度T,在從表層起至20%厚度(0.2T=176μm)區域中所存在纖維片材I的厚度比例,係0%(=0÷(880×0.2)%)。
<比較例A1>
(成形體之製作)
除了未使用積層材C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A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A1的成形體。所獲得成形體的厚度係1500μm,積層構造係聚碳酸酯層(厚度1500μm)單層構造。
<比較例A2>
(積層體之製作)
除了將積層材C變更為纖維片材B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A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A2的積層體。所獲得積層體的合計厚度係1500μm,積層構造係依序積層著:聚碳酸酯層(厚度1467μm)/纖維片材B(厚度33μm)的雙層構造。
<比較例A3)
(纖維素懸浮液K之製備)
在針葉樹漂白牛皮紙漿(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製、水分50質量%、根據JIS P8121測定的加拿大標準游離度(CSF)700ml)中,添加離子交換水形成1.0質量%紙漿懸浮液。該紙漿懸浮液利用實驗 精鍊機(相川鐵工公司製),依1萬轉/分處理5小時,獲得纖維素懸浮液K。該纖維素的平均纖維寬係3μm。
(纖維片材L之製作)
依片材基重成為50g/m2的方式計量懸浮液K,展開於市售壓克力板上,利用50℃烘箱施行乾燥獲得纖維片材。更進一步在纖維片材其中一面上,利用棒塗機塗佈接著劑[其係屬於由聚胺基甲酸酯進行接枝聚合之丙烯酸樹脂的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樹脂(大成精化公司製、ACRIT 8UA-347A)100重量份,以及異三聚氰酸酯化合物(旭化成化學公司製、TPA-100)9.7重量份進行混合],經乾燥,獲得在纖維片材上設有接著劑層的纖維片材。該接著劑層的乾燥塗佈量係1.5g/m2
(積層體之製作)
除了將積層材C變更為纖維片材L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A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A3的積層體。所獲得積層體的合計厚度係1500μm,積層構造係同實施例A1的積層體E均屬於三層構造(參照圖2)。
(測定)
針對依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作的積層體,分別依照以下方法測定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之平均纖維寬、厚度、密度、全光線穿透率、霧度。結果如表1所示。另外,表1所示結果等係構成各積層體的「纖維層」、「接著劑層」、「樹脂層」每1層的結果等。
‧平均纖維寬之測定方法 構成積層體之纖維層的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寬,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切取積層體的剖面,並利用電子顯微鏡影像觀察測定該纖維層的值。此處所謂「寬度」係指纖維素纖維的端至端的距離中較短的距離。
‧厚度之測定方法 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單層厚度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切取積層體的剖面,利用電子顯微鏡影像觀察測定該剖面的值。
‧密度之測定方法 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之單層基重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僅切削積層體的纖維層,根據JIS規格P8124:2011計算出。此處由所計算出的基重、與依上述方法所測定的厚度,根據JIS規格P8118:2014,計算出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單層密度。
‧全光線穿透率之測定方法 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之單層全光線穿透率,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依僅殘留積層體之纖維層的方式切削,根據JIS規格K7361:1997,使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測定。
‧霧度之測定方法 構成積層體的纖維層單層霧度係利用Ultra Microtome UC-7(JEOL公司製),依僅殘留積層體之纖維層的方式切削,根據JIS規格K7136:2000使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 研究所公司製「HM-150」)測定。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098-5
(評價)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作的積層體施行以下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密接性>
裁剪所獲得積層體,從各積層體分別獲得5片寬10mm×長50mm尺寸的樣品。為評價纖維層與樹脂層之密接性,將OLFA公司製美工刀刺入纖維層與樹脂層間的接著劑層中,依下述基準評價纖維層與樹脂層的剝離程度。◎:相關樣品5片全部均連些微都無法剝離纖維層與樹脂層。○:樣品5片中有4片出現些微剝離,僅有1片出現達1mm程度剝離。該程度的剝離在實用上不構成問題。△:樣品5片全部均達20mm以上的剝離。該剝離在實用上構成問題。×:樣品5片全部均係纖維層與樹脂層呈現完全剝離。
<全光線穿透率>
所獲得積層體的全光線穿透率係根據JIS規格K7361:1997,使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測定。
<霧度>
針對所獲得積層體的霧度係根據JIS規格K7136:2000,使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測定。
<彎曲彈性模數>
所獲得積層體的彎曲彈性模數係根據JIS規格K7074:1988,使用張力機RTC-1250A測定。
<線膨脹係數>
所獲得積層體的線膨脹係數係根據JIS規格K7197:2012,使用熱分析機器(日立公司製TMA7100),依100~150℃溫度範圍測定。
<表面附近的纖維層比例>
將從所獲得積層體表面(其中一面)起至中心的厚度社維T時,依百分率求取從其表面起至厚度T×0.2區域(表面附近區域)中,所存在纖維層的厚度比例。該等結果如表2所示。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101-6
由以上結果得知,實施例的積層體係相關密接性、全光線穿透率、霧度、彈性模數、及線膨脹係數等所有項目均獲高評價。設有纖維層、接著劑層及樹脂層的實施例A1,可兼顧優異密接性、高透明性、及低線膨脹係數。複數片積層纖維層的實施例A2可在維持密接性與透明性狀態下,獲得高彈性模數與低線膨脹係數。實施例A3係藉由丙烯酸樹脂使用由二氧化矽複合的接著劑,可獲得更牢固的密接性。實施例A4係藉由在纖維層雙面上經由接著劑層設置樹脂,因而可獲得良好密接性、低線膨脹係數、及更厚的積層體。 另一方面,僅有樹脂層的比較例A1雖透明性高,但線膨脹係數卻極高。沒有接著劑層的比較例A2係纖維層與樹脂層的密接不足,線膨脹係數亦較大於實施例。使用纖維寬達1000nm以上纖維素的懸浮液K之比較例A3,呈現低透明性,且線膨脹係數亦明顯偏大。又,若觀察各積層體表面附近的纖維層厚度比例(存在率),則實施例係比例越高,獲得越高彈性模數與越低線膨脹係數。
(第1態樣)
<實施例B1>
[磷氧化試劑之製備]
使磷酸二氫鈉二水合物265g、及磷酸氫二鈉197g溶解於538g水中,獲得磷酸系化合物的水溶液(以下稱「磷氧化試劑」)。
[磷氧化]
將針葉樹漂白牛皮紙漿(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製、水分50質 量%、根據JIS P8121測定的加拿大標準游離度(CSF)700ml),利用離子交換水稀釋成為含水率80質量%狀態,而獲得紙漿懸浮液。在該紙漿懸浮液500g中添加磷氧化試劑210g,一邊利用105℃送風乾燥機(YAMATO SCIENTIFIC股份有限公司DKM400)施行間歇混練,一邊進行乾燥至質量成為恆量為止。接著,一邊利用150℃送風乾燥機施行間歇混練,一邊施行1小時加熱處理,便將磷酸基導入於纖維素中。此時磷酸基的導入量係0.98mmol/g。
另外,磷酸基的導入量係將纖維素利用離子交換水稀釋成含有量0.2質量%之後,再利用離子交換樹脂施行處理,並利用使用鹼的滴定進行測定。利用離子交換樹脂施行的處理,係在含0.2質量%纖維素的漿料中,依體積計添加1/10的強酸性離子交換樹脂(ORGANO股份有限公司製、Amberjet 1024:調節畢),並施行振盪1小時的處理。然後,注入於開孔90μm的篩網上,將樹脂與漿料予以分離。使用鹼進行的滴定係在經離子交換後含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中,一邊添加0.1N氫氧化鈉水溶液,一邊測量漿料所呈現導電率的值變化。即,將圖8所示曲線的第1區域中所需要鹼量(mmol),除以滴定對象漿料中的固形份(g),設為取代基導入量(mmol/g)。
[鹼處理、洗淨]
其次,在已導入磷酸基的纖維素中添加5000ml離子交換水,經攪拌洗淨後施行脫水。脫水後的紙漿利用5000ml離子交換水稀釋,一邊攪拌,一邊逐次少量添加1N氫氧化鈉水溶液直到pH成 為12以上且13以下為止,獲得紙漿分散液。然後,將該紙漿分散液脫水,添加5000ml離子交換水施行洗淨。再重複施行1次該脫水洗淨。
[機械處理]
在經洗淨脫水後所獲得紙漿中添加離子交換水,形成固形份濃度1.0質量%紙漿分散液。該紙漿分散液利用高壓均質機(NiroSoavi公司「Panda Plus 2000」)施行處理,獲得纖維素分散液。使用高壓均質機的處理時,依操作壓力1200bar使通過均質腔合計5次。又,將該纖維素分散液使用濕式微粒化裝置(Sugino Machine公司製「ULTIMAIZER」)施行處理,獲得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液。使用濕式微粒化裝置施行處理時,依245MPa壓力使通過處理腔合計5次。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液中所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平均纖維寬係4nm。
[片材化]
依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液的固形份濃度成為0.5質量%方式,施行濃度調整。然後,相對於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液100質量份,添加聚環氧乙烷(住友精化公司製、PEO-18)的0.5質量%水溶液計20質量份。接著,依片材的完工基重成為45.0g/m2方式計量分散液,展開於市售壓克力板上,利用35℃、相對濕度15%的恆溫恆濕器施行乾燥。另外,為了成為既定基重,在壓克力板上配置擋堰用金框(內部尺寸180mm×180mm金框)。依照以上的順序獲得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纖維層)。利用觸針式厚度計(MAHR公 司製、MILLITRON 1202D),所測定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的厚度係29.8μm,由基重除以厚度所計算出的密度係1.51g/cm3
[接著劑層之積層]
將由丙烯醯基施行接枝聚合的丙烯酸樹脂(大成精化公司製、ACRIT 8KX-012C)100質量份、聚異氰酸酯化合物(旭化成化學公司製、TPA-100)38質量份、以及自由基聚合起始劑(BASF公司製、IRGACURE 184)2質量份予以混合,而獲得接著組成物。接著,利用棒塗機將上述接著組成物塗佈於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其中一面之後,依100℃加熱1小時而使其硬化以積層接著劑層。又,在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另一面上亦依照同樣的順序積層接著劑層。接著劑層的厚度係單面5μm。依照上述順序,獲得在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的雙面上,均積層了接著劑層的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
[樹脂層之積層]
將含有光聚合起始劑之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5質量%的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樹脂(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BEAMSET 575CB)100質量份、及甲乙酮100質量份予以混合,而獲得樹脂組成物。其次,利用棒塗機將上述樹脂組成物塗佈於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其中一面之後,依100℃加熱5分鐘而使甲乙酮揮發。更,使用UV輸送帶裝置(EVE GRAPHICS公司製、ECS-4011GX),照射500mJ/cm2紫外線,使樹脂組成物硬化而形成樹脂層。又,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另一面亦依照同樣的順序形成樹脂層。樹脂層的厚度係單面 10μm。依照上述順序,獲得在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雙面積層有樹脂層的積層體。
<實施例B2>
[樹脂層之積層]
將以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為主成分的丙烯酸樹脂(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BEAMSET 710)100質量份、甲乙酮100質量份、及自由基聚合起始劑(BASF公司製、IRGACURE 184)5質量份予以混合,而獲得樹脂組成物。其次,利用棒塗機將上述樹脂組成物塗佈於實施例B1所獲得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其中一面之後,依100℃加熱5分鐘而使甲乙酮揮發。更,使用UV輸送帶裝置(EYE GRAPHICS公司製、ECS-4011GX),照射500mJ/cm2紫外線,使樹脂組成物硬化而形成樹脂層。又,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另一面亦依照同樣的順序形成樹脂層。樹脂層的厚度係單面10μm。依照上述順序,獲得在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雙面積層有樹脂層的積層體。
<實施例B3>
[樹脂層之積層]
將以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為主成分的丙烯酸樹脂(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BEAMSET 710)100質量份、甲乙酮100質量份、及自由基聚合起始劑(BASF公司製、IRGACURE 184)5質量份予以混合,而獲得樹脂組成物。其次,利用棒塗機將上述樹脂組成物塗佈於實施例B1所獲得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其中一面之後,依100℃加熱5分鐘而使甲乙酮揮發。再使用UV輸送帶裝置(EYE GRAPHICS公司製、ECS-4011GX),照射500mJ/cm2紫外線,使樹脂組成物硬化而形成樹脂層。又,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另一面亦依照同樣的順序形成樹脂層。樹脂層的厚度係單面10μm。依照上述順序,獲得在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雙面積層有樹脂層的積層體。
<實施例B4>
[樹脂層成形用玻璃槽之製成]
將實施例B1所獲得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2片裁剪為長120mm、寬55mm的尺寸。其次,在長125mm、寬60mm、厚度2mm的矽膠中央部,設計長95mm、寬40mm、厚度2mm的空隙而形成間隙子,在外周配置玻璃板,再將2片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沿矽膠內周緣插入。另外,在間隙子靠矽膠與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之一側,設有用於在空隙中注入後述樹脂組成物用的寬5mm開口部。又,利用長125mm、寬60mm、厚度3mm玻璃板2片,從上下包夾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2片,將左右各2處、上下各1處利用燕尾夾固定而密封。圖10所示係依上述所製作樹脂層成形用玻璃槽200從上方所觀看的圖,經除去上部玻璃板狀態的樹脂層成形用玻璃槽概略圖。如圖10所示,在樹脂層成形用玻璃槽200中,包圍內部空間配設有:接著劑層積層片材(A)130、矽膠120、玻璃板110。
[樹脂層之成形]
將以1,10-癸二醇二丙烯酸酯為主成分的丙烯酸樹脂(新中村化學工業公司製、A-DOD-N)100質量份、及自由基聚合起始劑(BASF 公司製、IRGACURE 184)3質量份予以混合,而獲得樹脂組成物。其次,使用微量吸管將樹脂組成物從間隙子的開口部,注入於樹脂層成形用玻璃槽200的內部空間。又,在開口部中插入矽膠並密封,使用UV輸送帶裝置(EYE GRAPHICS公司製、ECS-4011GX),照射300mJ/cm2紫外線合計20次,而使樹脂組成物硬化。然後,除去玻璃板與矽膠,獲得在厚度1920μm樹脂層雙面上,經由接著劑層積層著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纖維層)的積層體。
<比較例B1>
在實施例B1中並未實施接著劑層的積層。其他順序均依照與實施例B1同樣地獲得積層體。
<比較例B2>
在實施例B2中並未實施接著劑層的積層。其他順序均依照與實施例B2同樣地獲得積層體。
<比較例B3>
在實施例B3中並未實施接著劑層的積層。其他順序均依照與實施例B3同樣地獲得積層體。
<實施例B5>
[接著劑層之積層]
將屬於聚酯樹脂的UV塗佈錨釘劑(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ARACOAT AP2510)76質量份、硬化劑(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 ARACOAT CL2502)10質量份、及甲乙酮14質量份予以混合,而獲得接著組成物。其次,利用棒塗機將上述接著組成物塗佈於實施例B1所獲得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纖維層)其中一面之後,依100℃加熱3分鐘使其硬化而積層接著劑層。在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另一面上,亦依照同樣的順序積層接著劑層。接著劑層的厚度係單面5μm。依照上述順序,獲得在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雙面上積層有接著劑層的接著劑層積層片材(B)。
[樹脂層之積層]
在上述接著劑層積層片材(B)上,依照與實施例B1同樣的順序施行樹脂層的積層,獲得積層體。
<實施例B6>
在實施例B5所獲得接著劑層積層片材(B)上,依照與實施例B2同樣的順序施行樹脂層的積層,獲得積層體。
<實施例B7>
在實施例B5所獲得接著劑層積層片材(B)上,依照與實施例B3同樣的順序施行樹脂層的積層,獲得積層體。
<實施例B8>
[接著劑層之積層]
將倍半矽氧烷系樹脂(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COMPOCERAN SQ107)26質量份、硬化劑(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HBSQ202)14質 量份、及異丙醇60質量份予以混合,而獲得接著組成物。其次,利用棒塗機將上述接著組成物塗佈於實施例B1所獲得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其中一面之後,依100℃加熱5分鐘而使異丙醇揮發。再使用UV輸送帶裝置(EYE GRAPHICS公司製、ECS-4011GX),照射300mJ/cm2紫外線,使接著組成物硬化而形成接著劑層。又,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另一面亦依照同樣的順序積層接著劑層。接著劑層的厚度係單面5μm。依照上述順序,獲得在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雙面上積層有接著劑層的接著劑層積層片材(C)。
[樹脂層之積層]
在上述接著劑層積層片材(C)上,依照與實施例B1同樣的順序施行樹脂層的積層,獲得積層體。
<實施例B9>
在實施例B8所獲得接著劑層積層片材(C)上,依照與實施例B2同樣的順序施行樹脂層的積層,獲得積層體。
<實施例B10>
在實施例B8所獲得接著劑層積層片材(C)上,依照與實施例B3同樣的順序施行樹脂層的積層,獲得積層體。
<評價>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所獲得積層體,依照以下方法測定。
[拉伸彈性模數]
根據JIS P 8113,使用拉伸試驗機(L&W公司製、Tensile Tester CODE SE-064),測定溫度23℃、相對濕度50%的拉伸彈性模數。
[全光線穿透率]
根據JIS K 7361,使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測定全光線穿透率。
[初期密接性]
根據JIS K 5400,在積層體靠纖維層側的表面上劃入100個1mm2十字切割,並在上面黏貼賽珞玢帶(NICHIBAN公司製),經依1.5kg/cm2荷重壓抵後,朝90°方向撕開。從剝落的棋盤格數,評價樹脂層與纖維層(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的密接性。
[加速試驗後之密接性]
將積層體放入設定在溫度85℃、相對濕度85%的恆溫恆濕器(東京理科器械公司製、KCL-2000)中,靜置240小時。然後,將積層體在溫度23℃、相對濕度50%環境下放置1小時。之後,根據JIS K 5400,在積層體靠纖維層側的表面上劃入100個1mm2十字切割,並在上面黏貼賽珞玢帶(NICHIBAN公司製),經依1.5kg/cm2荷重壓抵後,朝90°方向撕開。從剝落的棋盤格數,評價樹脂層與纖維層(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的密接性。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112-7
由表3中得知,接著劑層中含有與(甲基)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之官能基的丙烯醯基、及與羥基形成共價鍵之官能基的異氰酸酯基之實施例B1~4,可獲得拉伸彈性模數、全光線穿透率均高,且初期密接性與加速試驗後密接性均呈良好的積層體。此現象可認為係因為在接著劑層的異氰酸酯基與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之片材的羥基之間,以及接著劑層的丙烯醯基與樹脂層的丙烯醯基之間,分別均形成共價鍵,且在接著劑層的異氰酸酯基與接著劑層的丙烯醯基之間亦形成共價鍵,因而可獲得牢固的密接性。
另一方面,沒有積層接著劑層的比較例B1~3,呈現初期密接性、及加速試驗後密接性均偏低的結果。又,接積劑層係使用聚酯樹脂的實施例B5~7、使用倍半矽氧烷系樹脂的實施例B8~10,雖初期密接性比較佳,但加速試驗後的密接性嫌不足,假設在嚴峻條件下使用的用途中,呈現實用上出現問題之顧慮的結果。另外,比較例B1相較於實施例B6及B7之下,雖密接性變佳,但同樣依樹脂層進行比較時,具有接著劑層者的初期密接性較良好。
(製造例)
<實施例B5(無機膜積層體之製造例1)>
使用實施例B1~4所獲得積層體,依照下述順序可製作無機膜積層體。
針對積層體利用原子層沉積裝置(Picosun公司製、SUNALE R-100B)施行氧化鋁成膜。鋁原料係使用三甲基鋁(TMA),TMA的氧化時係使用H2O。腔溫度設定為150℃,TMA的脈衝時間設定為0.1秒,迫淨時間設定為4秒,H2O的脈衝時間設定為0.1秒,迫淨時間設定為4秒。藉由重複該循環合計405循環,獲得在積層體雙面上積層有膜厚30nm氧化鋁膜的無機膜積層體。
<實施例B6(無機膜積層體之製造例2)>
使用實施例B1~4所獲得積層體,依照下述順序可製作無機膜積層體。
針對積層體,利用電漿CVD裝置(SELVAC公司製、ICP-CVD滾輪對滾輪裝置)形成氮氧化矽膜。在載體薄膜(PET薄膜)的上面,利用雙面膠帶貼合積層體,並設置於真空腔內。真空腔內的溫度設定為50℃,流入氣體係設定為矽烷、氨、氧、氮。使產生電漿放電而施行45分鐘成膜,獲得在積層體的單面上積層有膜厚500nm氮氧化矽膜的無機膜積層體。又,在對向側的面上亦依照同樣的順序施行成膜,亦可獲得在積層體雙面上積層有膜厚500nm氮氧化矽膜的無機膜積層體。
(第2態樣)
<實施例C1>
[磷氧化]
針葉樹牛皮紙漿係使用王子製紙製的紙漿(固形份93%、基重208g/m2片材狀、離解後根據JIS P 8121測定的加拿大標準游 離度(CSF)700ml)。在上述針葉樹牛皮紙漿(絕乾質量)100質量份中,含潤磷酸二氫銨與脲的混合水溶液,並施行擠壓成為磷酸二氫銨45質量份、脲200質量份狀態,而獲得含潤藥液紙漿。所獲得含潤藥液紙漿利用165℃熱風乾燥機施行200秒鐘乾燥‧加熱處理,將磷酸基導入於紙漿中的纖維素。此時的磷酸基導入量係0.98mmol/g。
另外,磷酸基的導入量係將纖維素利用離子交換水稀釋成含有量0.2質量%之後,再利用離子交換樹脂施行處理,並利用使用鹼的滴定進行測定。利用離子交換樹脂施行的處理,係在含0.2質量%纖維素的漿料中,依體積計添加1/10的強酸性離子交換樹脂(ORGANO股份有限公司製、Amberjet 1024:調節畢),並施行振盪1小時的處理。然後,注入於開孔90μm的篩網上,將樹脂與漿料予以分離。使用鹼進行的滴定係在經離子交換後含纖維狀纖維素的漿料中,一邊添加0.1N氫氧化鈉水溶液,一邊測量漿料所呈現導電率的值變化。即,將圖8所示曲線的第1區域中所需要鹼量(mmol),除以滴定對象漿料中的固形份(g),設為取代基導入量(mmol/g)。
[鹼處理及洗淨]
其次,在已導入磷酸基的纖維素中添加5000ml離子交換水,經攪拌洗淨後施行脫水。脫水後的紙漿利用5000ml離子交換水稀釋,一邊攪拌,一邊逐次少量添加1N氫氧化鈉水溶液直 到pH成為12以上且13以下為止,獲得紙漿分散液。然後,將該紙漿分散液脫水,添加5000ml離子交換水施行洗淨。再重複施行1次該脫水洗淨。
[機械處理]
在經洗淨脫水後所獲得紙漿中添加離子交換水,形成固形份濃度1.0質量%紙漿分散液。該紙漿分散液利用高壓均質機(NiroSoavi公司「Panda Plus 2000」)施行處理,獲得纖維素分散液。使用高壓均質機的處理時,依操作壓力1200bar使通過均質腔合計5次。又,將該纖維素分散液使用濕式微粒化裝置(Sugino Machine公司製「ULTIMAIZER」)施行處理,獲得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液(A)。使用濕式微粒化裝置施行處理時,依245MPa壓力使通過處理腔合計5次。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液(A)中所含微細纖維狀纖維素的平均纖維寬係4nm。
[纖維層之形成]
依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液(A)的固形份濃度成為0.5質量%方式,施行濃度調整。然後,相對於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液(A)100質量份,添加聚環氧乙烷(住友精化公司製、PEO-18)的0.5質量%水溶液計20質量份,獲得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液(B)。接著,依該含纖維素纖維之層(由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液(B)的固形份所構成的層)的完工基重成為50g/m2方式計量微細纖維狀纖維素分散液(B),展開於市售壓克力板上,利用35℃、 相對濕度15%的恆溫恆濕器施行乾燥。另外,為了成為既定基重,在壓克力板上配置擋堰用金框(內部尺寸180mm×180mm金框)。依照以上的順序便獲得纖維層(含纖維素纖維之層)。
[接著劑層之積層]
將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比率2/8的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大成精化公司製、ACRIT 8UA-347A)100質量份、及異三聚氰酸酯化合物(旭化成化學公司製、Durante TPA-100)9.7質量份予以混合,獲得樹脂組成物A。其次,在纖維層其中一面上,利用棒塗機塗佈樹脂組成物A,再利用100℃恆溫乾燥機施行1小時乾燥。依照上述順序,獲得在纖維層其中一面上積層有接著劑層的積層片材A。
[樹脂層之形成]
將環氧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BEAMSET 371)39質量份、甲乙酮21質量份、及自由基聚合起始劑(BASF公司製、IRGACURE 184)2質量份予以混合,而獲得樹脂組成物B。接著,在聚碳酸酯薄膜(帝人公司製、PANLITE PC-2151:厚度300μm)其中一面上,利用棒塗機塗佈樹脂組成物B,再施行3分鐘乾燥。接著,使用UV輸送帶裝置(EYE GRAPHICS公司製、ECS-4011GX)照射500mJ/cm2紫外線,而使樹脂組成物B硬化。依照上述順序,便形成在聚碳酸酯薄膜上設有環氧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樹脂層的樹脂層。
[積層片材A與樹脂層之積層]
將上述積層片材A與樹脂層分別各切取100mm四方。接著,依積層片材A積層接著劑層之一面、與樹脂層的環氧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樹脂層面相鄰接方式重疊,利用厚度2mm、尺寸200mm×200mm不銹鋼板夾置。另外,不銹鋼板係使用經在挾持面塗佈離型劑(Audec公司製、TEFRELEASE)者。然後,插入於設定常溫的試驗用小型壓片機(東洋精機工業公司製、MP-WCH)中,於1MPa沖壓壓力下施加3分鐘,在升溫至180℃。保持此狀態30秒鐘後,歷時5分鐘冷卻至30℃。依照上述順序,獲得纖維層經由接著劑層而與樹脂層積層的積層體。
<實施例C2>
實施例C1中,於積層片材A與樹脂層進行積層時,將沖壓壓力從1MPa變更為5MPa。其他順序均依照與實施例C1同樣地獲得纖維層經由接著劑層而與樹脂層積層的積層體。
<實施例C3>
在實施例C1進行接著劑層的積層時,取代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比率2/8的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改為使用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比率4/6的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大成精化公司製、ACRIT 8UA-540)。其他順序均依照與實施例C1同樣地獲得纖維層經由接著劑層而與樹脂層積層的積層體。
<實施例C4>
在實施例C3中,於積層片材A與樹脂層進行積層時,將沖壓壓力從1MPa變更為5MPa。其他順序均依照與實施例C1同樣地獲得纖維層經由接著劑層而與樹脂層積層的積層體。
<實施例C5>
在實施例C2中,取代在聚碳酸酯薄膜上設有環氧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樹脂層的樹脂層,改為使用將聚碳酸酯樹脂與丙烯酸樹脂施行共擠出而形成的共擠出薄膜(JUPILON MR-DF02U:厚度300μm)。於積層片材A與樹脂層進行積層時,依共擠出薄膜靠丙烯酸樹脂側之面、與積層片材A靠接著劑層側之面呈相鄰接狀態重疊。其他順序均依照與實施例C2同樣地獲得纖維層經由接著劑層而與樹脂層積層的積層體。
<比較例C1>
在實施例C1中並未實施接著劑層的積層。又,在樹脂層形成時並沒有塗佈樹脂組成物B。其他順序均依照與實施例C1同樣地獲得纖維層未經由接著劑層而與樹脂層積層的積層體。
<參考例C6>
在實施例C2中,於接著劑層進行積層時,樹脂組成物A的構成係設為由丙烯醯基進行接枝聚合的丙烯酸樹脂(大成精化公司製、ACRIT 8KX-012C)100質量份、異氰酸酯化合物(旭化成化 學公司製、TPA-100)38質量份、以及自由基聚合起始劑(BASF公司製、IRGACURE 184)2質量份的混合物。其他順序均依照與實施例C2同樣地獲得纖維層經由接著劑層而與樹脂層積層的積層體。
<測定>
實施例及比較例所獲得積層體係依照以下方法施行評價。
[積層體之厚度]
積層體之厚度係使用觸針式厚度計(MAHR公司製、MILLITRON 1202D)測定。
[纖維層(含纖維素纖維之層)之厚度]
在施行積層之前,先利用觸針式厚度計(MAHR公司製、MILLITRON 1202D)測定纖維層的厚度,並設為積層體中的纖維層厚度。
[接著劑層之厚度]
在施行積層片材A與樹脂層的積層前,先使用觸針式厚度計(MAHR公司製、MILLITRON 1202D)測定積層片材A的厚度,再從積層片材A的厚度中扣掉纖維層的厚度,計算出積層體中的接著劑層厚度。
[樹脂層之厚度]
從積層體的厚度中,扣掉纖維層厚度、與接著劑層厚度,計算出積層體中的樹脂層厚度。
[纖維層(含纖維素纖維之層)密度]
纖維層的基重(50g/m2)除以纖維層厚度,獲得纖維層的密度。
<評價>
實施例及比較例所獲得積層體係依照以下方法施行評價。
[纖維層與樹脂層之密接性]
根據JIS K 5400,在實施例及比較例的積層體之纖維層上,劃入100個1mm2十字切割。接著,在其上面黏貼賽珞玢帶(NICHIBAN公司製),依1.5kg/cm2荷重壓抵後,朝90°方向撕開。利用剝落的棋盤格數評價纖維層與樹脂層的密接性。
[纖維層與樹脂層在賦予彎曲應力時的密接性]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的積層體,以纖維層朝內側彎折180°而破壞。觀察經破壞後的積層體破壞行為,並依照下述評價基準施行評價,設為纖維層與樹脂層在賦予彎曲應力時的密接性指標。
◎:沒有觀察到有出現剝離的部位,即使破壞後仍維持積層構成。
○:在發生破壞的部位處雖有觀察到輕微的剝離,但仍維持積層構成。
×:發生剝離,未維持積層構成。
[積層體之全光線穿透率]
根據JIS K 7361,使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評價積層體的全光線穿透率。
[積層體之霧度]
根據JIS K 7136,使用測霾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評價積層體的霧度。
Figure 105129984-A0101-12-0123-8
由表4中得知,接著劑層係形成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樹脂層的實施例,能在維持透明性狀態下,獲得纖維層與樹脂層的密接性良好之積層體。該密接性在賦予彎曲應力時仍良好。另一方面,未形成接著劑層的比較例C1,雖維持透明性,但纖維層與樹脂層的密接性不佳,呈現實用上出現問題之顧慮的結果。又,接著劑層並非形成胺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樹脂層的參考例C6,獲得纖維層與樹脂層的密接性不佳之結果,但經依照與實施例A1~A7相同條件測定時,確認道比較例C1在△以下、而參考例C6則達○以上。
<實施例C7(多層積層體之製造例1)>
依照下述順序,獲得在纖維層的雙面上積層有樹脂層的多層積層體。
準備由實施例C1~5中之中之任一實施例所獲得的積層體2片,利用棒塗機在各自的纖維層上塗佈水。接著,使2片積層體的纖維層面相貼合,再從其中一積層體靠樹脂層側壓抵橡膠輥而加壓。又,將已貼合的積層體利用恆溫乾燥機依100℃乾燥1小時,獲得在纖維層的雙面上積層有樹脂層的多層積層體。
<實施例C8(多層積層體之製造例2)>
準備由實施例C1~5中之中之任一實施例所獲得的積層體2片,利用棒塗機在各自的纖維層上塗佈UV硬化型丙烯酸接著劑(愛克工業公司製、Z-587)。接著,使2片積層體的纖維層面相貼合,再從其中一積層體靠樹脂層側壓抵橡膠輥而加壓。接著,從已貼合 積層體的樹脂層側,使用UV輸送帶裝置(EYE GRAPHICS公司製、ECS-4011GX)照射500mJ/cm2紫外線合計3次,而使UV硬化型丙烯酸接著劑硬化,藉此獲得在纖維層的雙面上積層有樹脂層的多層積層體。
<實施例C9(多層積層體之製造例3)>
使用由實施例C1~5中之任一實施例所獲得的積層體,依照下述順序獲得雙面積層有樹脂層的多層積層體。
首先,將由丙烯醯基進行接枝聚合的丙烯酸樹脂(大成精化公司製、ACRIT 8KX-012C)100質量份、及聚異氰酸酯化合物(旭化成化學公司製、TPA-100)38質量份予以混合,而獲得樹脂組成物。接著,利用棒塗機將上述樹脂組成物塗佈於積層體之含纖維素纖維的層上。又,依100℃加熱1小時而使硬化,獲得在含纖維素纖維之層的雙面上積層有樹脂層的多層積層體。
<實施例C10(無機膜積層體之製造例1)>
針對由實施例C1~5中之任一實施例所獲得的積層體、或由實施例C6~8中之任一實施例獲得的多層積層體,使用原子層沉積裝置(Picosun公司製「SUNALE R-100B」)施行氧化鋁成膜。鋁原料係使用三甲基鋁(TMA),TMA的氧化時係使用H2O。腔溫度設定為150℃,TMA的脈衝時間設定為0.1秒,迫淨時間設定為4秒,H2O的脈衝時間設定為0.1秒,迫淨時間設定為4秒。藉由重複該循環合計405循環,獲得在積層體(或多層積層體)雙面上積層有膜厚30nm氧化鋁膜的無機膜積層體。
<實施例C11(無機膜積層體之製造例2)>
針對由實施例C1~5中之任一實施例所獲得的積層體、或由實施例C6~8中之任一實施例獲得的多層積層體,利用電漿CVD裝置(SELVAC公司製、ICP-CVD滾輪對滾輪裝置)形成氮氧化矽膜。具體而言,在載體薄膜(PET薄膜)的上面,利用雙面膠帶貼合積層體(或多層積層體),並設置於真空腔內。真空腔內的溫度設定為50℃,流入氣體係設定為矽烷、氨、氧、氮。使產生電漿放電而施行45分鐘成膜,獲得在積層體(或多層積層體)的單面上積層有膜厚500nm氮氧化矽膜的無機膜積層體。又,在對向側的面上亦依照同樣的順序施行成膜,亦可獲得在積層體(或多層積層體)雙面上積層有膜厚500nm氮氧化矽膜的無機膜積層體。
1‧‧‧樹脂層
2‧‧‧接著劑層
3‧‧‧纖維層
10B‧‧‧積層體

Claims (9)

  1. 一種積層體,係具備有:由平均纖維寬1000nm以下之纖維素纖維所形成且厚度5μm以上的纖維層;樹脂層;以及設置於上述纖維層與上述樹脂層之間的接著劑層。
  2. 如請求項1之積層體,其中,上述接著劑層係含有與(甲基)丙烯醯基形成共價鍵的官能基(A),進而含有從與羥基形成共價鍵的官能基(B)及上述官能基(B)之水解基中選擇之至少一者;樹脂層係含有丙烯酸系單體的聚合體。
  3. 如請求項2之積層體,其中,上述官能基(A)係從(甲基)丙烯醯基及H2C=CR2-CH(-OH)-所示基選擇之至少2種(其中,R2係表示氫原子或甲基)。
  4. 如請求項2或3之積層體,其中,上述官能基(B)係從異氰酸酯基、碳二醯亞胺基、環氧基、烷氧矽基、矽醇基及
    Figure 105129984-A0305-02-0130-1
    唑啉基選擇之至少1種。
  5. 如請求項2或3之積層體,其中,上述接著劑層係含有具上述官能基(A)的聚合物、與具上述官能基(B)的化合物。
  6. 如請求項2或3之積層體,其中,上述接著劑層係進一步含有聚合起始劑。
  7. 如請求項2或3之積層體,其中,上述樹脂層係進一步含有聚合起始劑。
  8. 如請求項2或3之積層體,其係藉由在上述纖維層之至少一面上,塗佈含有具上述官能基(A)與羥基之樹脂、及至少具2個上述官能基(B)之化合物的組成物,形成上述接著劑層,並藉由在上述接著劑層上塗佈含丙烯酸系單體的樹脂組成物,形成上述樹脂層而 製造。
  9. 如請求項1之積層體,其中,上述接著劑層係含有胺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
TW105129984A 2015-09-18 2016-09-14 積層體 TWI7124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5305 2015-09-18
JP2015-185305 2015-09-18
JP2015-223845 2015-11-16
JP2015223845A JP6641912B2 (ja) 2015-11-16 2015-11-16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2016-008854 2016-01-20
JP2016008854A JP6620567B2 (ja) 2016-01-20 2016-01-20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2016038360A JP6701807B2 (ja) 2015-09-18 2016-02-29 積層体
JP2016-038360 2016-02-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0651A TW201720651A (zh) 2017-06-16
TWI712495B true TWI712495B (zh) 2020-12-11

Family

ID=59687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9984A TWI712495B (zh) 2015-09-18 2016-09-14 積層體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5850B2 (zh)
EP (1) EP3351374B1 (zh)
KR (1) KR102196197B1 (zh)
CN (1) CN108136714B (zh)
TW (1) TWI7124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2020B2 (ja) * 2013-06-03 2017-05-24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微細繊維含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7052356B2 (ja) * 2016-01-20 2022-04-12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6992760B2 (ja) 2016-09-30 2022-01-13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パルプ、スラリー、シート、積層体及びパルプの製造方法
US20210060868A1 (en) * 2019-08-27 2021-03-04 Julie Rais Ellis Plastic fusion system
CA3145718A1 (en) * 2021-01-15 2022-07-15 Innotech Alberta Inc. Cellulose particle mold release layer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65837A (ja) * 2012-09-26 2014-04-17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ガスバリア層形成用塗工液の製造方法、ガスバリア性積層体及び包装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0115337A (pt) * 2000-11-14 2003-08-26 Weyerhaeuser Co Método para fabricar um compósito fibroso celulósico, compósito fibroso celulósico, e, espuma
US7390760B1 (en) * 2004-11-02 2008-06-24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Composite nanofiber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same
JP4979117B2 (ja) 2005-03-31 2012-07-18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含有樹脂複合体
JP5099618B2 (ja) 2006-07-19 2012-12-19 ローム株式会社 繊維複合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106152A (ja) 2006-10-25 2008-05-08 Asahi Kasei Corp セルロース含有樹脂複合体
JP4985573B2 (ja) 2008-07-16 2012-07-25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セルロース繊維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441885B1 (en) * 2009-06-12 2013-11-27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Modified cellulose fiber and cellulose composite thereof
EP2644371B1 (en) * 2010-11-25 2020-08-0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Laminat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2012167202A (ja) 2011-02-15 2012-09-06 Olympus Corp 複合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JP5778997B2 (ja) 2011-05-31 2015-09-16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S2501665T3 (es) * 2011-10-14 2014-10-02 Allnex Ip S.À.R.L. Procedimiento para preparar (met)acrilatos de uretano de baja viscosidad, diluibles con agua
JP6175753B2 (ja) 2012-10-16 2017-08-0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A2912520C (en) * 2013-05-16 2021-12-14 Oji Holdings Corporation Phosphoric acid-esterified fine cellulose fib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15146244A (ja) 2014-02-03 2015-08-1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の製造方法
JP2015146243A (ja) 2014-02-03 2015-08-1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の製造方法
JP6686880B2 (ja) 2014-04-22 2020-04-22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65837A (ja) * 2012-09-26 2014-04-17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ガスバリア層形成用塗工液の製造方法、ガスバリア性積層体及び包装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53349A (ko) 2018-05-21
EP3351374A4 (en) 2019-04-03
CN108136714B (zh) 2021-07-20
TW201720651A (zh) 2017-06-16
EP3351374B1 (en) 2021-11-03
US20180264788A1 (en) 2018-09-20
CN108136714A (zh) 2018-06-08
KR102196197B1 (ko) 2020-12-29
EP3351374A1 (en) 2018-07-25
US11065850B2 (en) 202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50778B2 (ja) 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712495B (zh) 積層體
JP7283606B2 (ja)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WO2017047632A1 (ja) 積層体
TWI746489B (zh) 片材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JPWO2015182438A1 (ja) 微細繊維および微細繊維含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それにより得られるシート、および樹脂が積層された樹脂複合体
JP6866693B2 (ja) シート
JP6947033B2 (ja) 積層シート及び積層体
JP6641912B2 (ja)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6907600B2 (ja) 積層シート
JP6617576B2 (ja)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6965912B2 (ja)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2020062889A (ja)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WO2021079850A1 (ja) 積層シート及び積層体
JP6620567B2 (ja)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2018171730A (ja) 積層シート
JP2018171729A (ja) シート
JP6907601B2 (ja) 積層シート
WO2019203239A1 (ja) シート及び積層体
JP2021066171A (ja) 積層シート及び積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