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4880B - 操作把手裝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把手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4880B
TWI704880B TW105136460A TW105136460A TWI704880B TW I704880 B TWI704880 B TW I704880B TW 105136460 A TW105136460 A TW 105136460A TW 105136460 A TW105136460 A TW 105136460A TW I704880 B TWI704880 B TW I70488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m
locking
holding
operating
lock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64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40833A (zh
Inventor
山本英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第一工商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第一工商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第一工商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408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08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48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488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3/00Details; Accessories
    • A45C13/26Special adaptations of handles
    • A45C13/262Special adaptations of handles for wheeled luggag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5/00Rigid or semi-rigid luggage
    • A45C5/14Rigid or semi-rigid luggage with built-in roll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5/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 carts
    • B62B5/06Hand moving equipment, e.g. handle bars
    • B62B5/064Hand moving equipment, e.g. handle bars adaptable for different users, e.g. by means of pivoting elements
    • B62B5/065Hand moving equipment, e.g. handle bars adaptable for different users, e.g. by means of pivoting elements by means of telescop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5/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 carts
    • B62B5/06Hand moving equipment, e.g. handle bars
    • B62B5/067Stowable or retractable handle ba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3/00Details; Accessories
    • A45C13/26Special adaptations of handles
    • A45C13/262Special adaptations of handles for wheeled luggage
    • A45C2013/265Special adaptations of handles for wheeled luggage the handle being adjustable in rotation to a towing ele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3/00Details; Accessories
    • A45C13/26Special adaptations of handles
    • A45C13/262Special adaptations of handles for wheeled luggage
    • A45C2013/267Special adaptations of handles for wheeled luggage the handle being slidable, extractable and lockable in one or more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3/00Hand carts having more than one axis carrying transport wheel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3/002Hand carts having more than one axis carrying transport wheel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a rectangular shape, involving sidewalls or racks
    • B62B3/003Non-transparent side w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使用者藉由將操作構件朝向臂部的長度方向一方側按壓,能夠使保持構件的保持解除而使臂部伸縮;使用者藉由將操作構件朝向臂部的長度方向另一方側按壓,能夠使卡脫構件所致之被卡止體的卡止解除,並使把手本體對於行李箱本體繞轉動中心軸轉動。

Description

操作把手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安裝在例如旅行時等收容衣物等行李並搬運的行李箱等之操作把手裝置。
該種操作把手裝置,係提案於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05-137902號公報)。於專利文獻1,係例舉有將被稱為牽引把手系統之操作把手裝置安裝在行李箱本體,並用於牽引該行李箱之構成。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操作把手裝置,係具備:一對地安裝在行李箱本體的臂部(在此情形稱為「支柱」)、以及能夠轉動地安裝在臂部的前端的把手組件。
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操作把手裝置,係構成為:對於行李箱本體之臂部之伸縮的鎖定及解除鎖定、以及對於臂部之把手組件之轉動的鎖定及解除鎖定,係藉由設置在把手組件的操作構件(在此情形稱為「按鈕」)來進行。
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操作把手裝置,係構 成為:把手組件係安裝在臂部的前端,把手組件之轉動的鎖定及解除鎖定,係藉由操作構件的操作來進行。換言之,該操作把手裝置,係構成為無法使臂部轉動,而在臂部的前端僅使把手組件轉動。
在此,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能夠藉由操作構件的操作,來進行臂部之伸縮的鎖定及解除鎖定、以及臂部之轉動的鎖定及解除鎖定的操作把手裝置。
為達成本發明之各項特徵的基礎理解,係將本發明之簡易的概要記述如下。此概要,係並非針對本發明之延伸的概略作表示者。此係並非用於特定本發明之主要或重要元件、或是限定發明之範圍者。其目的係僅在於將發明的各項基本概念作為後續詳細說明之前置,以簡化的形式作提示者。
本發明之操作把手裝置,係具備:臂部,係具有外側臂部構件、以及能夠以可收納於該外側臂部構件的方式沿著該外側臂部構件的長度方向移動的內側臂部構件,於該臂部係設置有轉動機構,該臂部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側,係以能夠對於被安裝體透過該轉動機構作轉動的方式受到安裝;被操作桿,係沿著該臂部的長度方向設置, 並能夠與前述內側臂部構件一起沿著臂部的長度方向移動;保持構件,係以能夠移動為從前述臂部的內側朝前述臂部的外側突出的突出位置、以及隱沒至前述臂部的內側的後退位置的方式安裝在前述內側臂部構件,並能夠保持為至少兩個姿勢:藉由位於前述突出位置而卡合於前述外側臂部構件,且前述內側臂部構件相對於前述外側臂部構件在前述臂部的長度方向以最大限度突出的前述臂部的最伸長姿勢、以及前述內側臂部構件相對於前述外側臂部構件在前述臂部的長度方向以最大限度受到收容的前述臂部的最縮短姿勢;保持用彈簧體,係將該保持構件,推彈為該保持構件突出於前述外側臂部構件側而卡止於該外側臂部構件的前述突出位置;卡脫構件,係對於前述轉動機構卡脫自如;卡止用彈簧體,係將該卡脫構件朝該卡脫構件接觸於前述轉動機構、且前述卡脫構件將前述轉動機構保持為非旋轉的接觸位置的方向作推彈;操作構件,係連結於前述被操作桿,並能夠僅以前述保持構件對應於前述後退位置與前述突出位置之間的距離之距離、且對應於前述卡脫構件的接觸位置與前述卡脫構件從前述轉動機構脫離的脫離位置之間的距離之距離,將前述被操作桿沿著前述臂部的長度方向在一方向及另一方向移動操作;以及連繫手段,係在進行將該操作構件朝另一方向僅移動預定距離的移動操作時,連繫前述被操作桿及前述卡脫構件,藉此使前述被操作桿及前述卡脫構件一起朝另一方向移動,而使位於前述接觸位置的前述卡脫構件成為前述脫離位置。
於本發明之操作把手裝置,係能夠採用以下構成:前述臂部係平行而一對地分離設置,該兩臂部的長度方向另一端側彼此係藉由把持把手連結,前述操作構件係設置於前述把持把手。
於本發明之操作把手裝置,係能夠採用以下構成:前述操作構件,係構成為能夠在沿著前述臂部的長度方向在一方向移動的保持解除位置、沿著前述臂部的長度方向在另一方向移動的卡止解除位置、以及前述保持解除位置與前述卡止解除位置之間的基準位置作切換;前述操作構件的保持解除位置,係對應於前述保持構件的後退位置,前述操作構件的前述卡止解除位置,係對應於前述卡脫構件的前述脫離位置,前述操作構件的前述基準位置,係對應於前述保持構件的前述突出位置、且對應於前述卡脫構件的前述接觸位置。
於本發明之操作把手裝置,係能夠採用以下構成:前述操作構件,係在前述把持把手的一方側及另一方側一對地設置。
於本發明之操作把手裝置,係能夠採用以下構成:前述轉動機構,係具備:轉動中心軸,係成為前述臂部的轉動中心;被卡止體,係於外周部具備前述卡脫構件能夠卡止的被卡止溝,且能夠繞與前述轉動中心軸平行配置的支軸作旋轉;以及齒輪群,係動態地連結前述轉動中心軸與前述支軸。
1‧‧‧行李箱
2‧‧‧行李箱本體
2A‧‧‧凹部
2B‧‧‧側面
3‧‧‧操作把手裝置
4‧‧‧臂部
5‧‧‧把持把手
5A‧‧‧連結部
5a‧‧‧一方安裝缺口
5b‧‧‧另一方安裝缺口
5c‧‧‧一端面
6‧‧‧轉動機構
7‧‧‧轉動中心軸
8‧‧‧滑移拉鍊
10‧‧‧把手本體
11‧‧‧被操作桿
11A‧‧‧按壓部
11B‧‧‧被保持部
11C‧‧‧本體部
12‧‧‧保持構件
13‧‧‧保持用彈簧體
14‧‧‧卡脫構件
14A‧‧‧彈簧座環
14a‧‧‧前端部
14b‧‧‧卡止齒
14c‧‧‧平坦面
15‧‧‧卡止用彈簧體
16‧‧‧連繫手段
17‧‧‧操作構件
17A‧‧‧連繫手段操作部
17B‧‧‧保持解除操作部
18‧‧‧外側臂部構件
18A‧‧‧相對向面
18a‧‧‧卡止孔
19‧‧‧內側臂部構件
20‧‧‧一端側擋止件
20a‧‧‧一端承接面
20A‧‧‧頂壁
21‧‧‧另一端側擋止件
21a‧‧‧另一端承接面
21b‧‧‧另一端面
22‧‧‧內擋止件
22A‧‧‧一端側內擋止件部
22B‧‧‧另一端側內擋止件部
22a‧‧‧一端側抵接面
22b‧‧‧另一端側抵接面
25‧‧‧大徑正齒輪
26‧‧‧中徑正齒輪
27‧‧‧小徑正齒輪
30‧‧‧被卡脫手段
31‧‧‧支承體
31A‧‧‧相對向面
32‧‧‧中繼軸
33‧‧‧被卡止體
34‧‧‧限制正齒輪
35‧‧‧限制軸
40‧‧‧被卡止突起
40a‧‧‧徑方向內方部
40b‧‧‧徑方向中途部
40c‧‧‧徑方向外方部
41‧‧‧被卡止溝
41a‧‧‧徑方向內方側面
41b‧‧‧徑方向中途側面
41c‧‧‧徑方向外方側面
45‧‧‧穿越構件
50‧‧‧限制體
50a‧‧‧被卡止齒
51‧‧‧連結構件
52‧‧‧接近用彈簧
53‧‧‧銷
55‧‧‧使用者
56‧‧‧階梯
60、61‧‧‧卡止齒
60a、61a‧‧‧傾斜面
60b、61b‧‧‧卡止面
62‧‧‧限制體
63‧‧‧卡止齒
110‧‧‧擴張部
112‧‧‧按壓前端部
220‧‧‧底壁
221‧‧‧頂壁
222‧‧‧側壁
Fr‧‧‧前後方向寬度
H‧‧‧上下方向高度
T‧‧‧行李箱本體2的厚度方向
T‧‧‧行李箱本體2的厚度
L‧‧‧分離距離
本發明之前述特徵、以及其他特徵,可藉由如以下般針對本發明作圖解的實施形態之說明及圖式而得知。
[第1A圖]第1A圖,係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操作把手裝置安裝於行李箱本體的情形的說明圖,並表示整體側視圖。
[第1B圖]第1B圖,係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操作把手裝置安裝於行李箱本體的情形的說明圖,並表示整體俯視圖。
[第1C圖]第1C圖,係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操作把手裝置安裝於行李箱本體的情形的說明圖,並表示整體正視圖。
[第2A圖]第2A圖,係操作把手裝置的內部構造的整體圖,並表示臂部的最縮短姿勢,且為整體正視圖。
[第2B圖]第2B圖,係操作把手裝置的內部構造的整體圖,並表示臂部的最縮短姿勢,且為整體側視圖。
[第3圖]第3圖,係表示操作把手裝置的內部構造的一部分的擴大正視圖,並表示臂部的最縮短姿勢。
[第4圖]第4圖,係其擴大側視圖,並表示臂部的最縮短姿勢。
[第5圖]第5圖,係被卡止體的擴大圖。
[第6圖]第6圖,係表示操作把手裝置的內部構造的一部分,並表示臂部的最伸長姿勢。
[第7圖]第7圖,係其側視圖,並表示臂部的最伸長姿勢。
[第8圖]第8圖,係表示操作把手裝置的內部構造的一部分的擴大正視圖,並表示臂部的最縮短姿勢,且表示操作構件的保持解除位置。
[第9圖]第9圖,係轉動機構及連繋手段的構成的說明圖,並表示卡脫構件卡止於轉動機構的被卡止體之接觸位置,且表示連繫手段的限制體對於卡脫構件分離的狀態。
[第10圖]第10圖,係連繫手段的構成的說明圖,且為外側臂部構件的俯視剖面圖。
[第11圖]第11圖,係在被操作桿相對於位於第9圖的位置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的狀態下之轉動機構及連繫手段的構成的說明圖。
[第12圖]第12圖,係表示在被操作桿相對於位於第11圖的位置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的狀態下之連繫手段的限制體卡止於卡脫構件、且卡脫構件從轉動機構的被卡止體脫離的脫離位置。
[第13圖]第13圖,係表示保持構件的突出位置、以及操作構件的基準位置的說明圖。
[第14圖]第14圖,係表示保持構件的突出位置、以及操作構件的卡止解除位置的說明圖。
[第15圖]第15圖,係表示行李箱的運送狀態一例的說明圖。
[第16圖]第16圖,係本發明之別的實施形態之操作把手裝置的卡脫構件的單體側視圖。
[第17圖]第17圖,係該卡脫構件的單體後視圖。
[第18圖]第18圖,係該限制體的單體側視圖。
[第19圖]第19圖,係該操作把手裝置的內部構造的側視圖,並表示臂部的最縮短姿勢。
[第20圖]第20圖,係其側視圖,並表示臂部的最伸長姿勢。
以下,舉出將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操作把手裝置安裝於作為被安裝體的行李箱本體的例子,並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如第1A圖~第1C圖所示,行李箱1係具備行李箱本體2以及操作把手裝置3。行李箱本體2,係形成為與上下方向高度H、以及前後方向寬度Fr相比,厚度較小的長方體狀。行李箱本體2的內部,係作為收容衣服等的收容空間,並在行李箱本體2的下部前後左右的角落部,安裝有腳輪(符號省略)。
如第1B圖所示,操作把手裝置3,係整體形成為矩形的框狀之一邊受到開放的門型。如第1B圖所示,於行李箱本體2的厚度方向T的各端,分別安裝有操作把手裝置3的臂部4、4的長度方向一端側。兩臂部4、4的長度方向另一端側彼此係藉由把持把手5作連結。如第1A圖所示,各臂部4、4係能夠於長度方向伸 縮,且能夠透過轉動機構6對於行李箱本體2作轉動。行李箱本體2的厚度方向T的各端,在此情形,係行李箱本體2的上部且後方部。
於該作為上部且後方部之角落部,轉動機構6(例如,參照第2A圖及第2B圖)所具備的轉動中心軸7,係被插通支承於行李箱本體2的厚度方向T。在此情形下,對於行李箱本體2之轉動中心軸7的插通狀態,係並非跨行李箱本體2的厚度方向T全部區域,而是例如僅插通側壁。
於行李箱本體2,係在其上部,形成有當使操作把手裝置3繞轉動中心軸7倒下時,收容兩臂部4、4及把持把手5的凹部2A。於行李箱本體2,在相對向之左右側面當中任一者、或是雙方的側面2B,係藉由縫著設置有使內部的收容空間開放的滑移拉鍊8。
如第2A圖至第4圖所示,操作把手裝置3,係具備:把手本體10、轉動機構6、被操作桿11、保持構件12、保持用彈簧體13、卡脫構件14、卡止用彈簧體15、連繫手段16、以及操作構件17。該等轉動機構6、被操作桿11、保持構件12、保持用彈簧體13、卡脫構件14、卡止用彈簧體15、連繫手段16、以及操作構件17,係分別設置有一對。
如第2A圖及第2B圖所示,把手本體10,係具備一對的臂部4、4以及把持把手5。該等臂部4、4的長度方向一端側(為長度方向基端側,且為轉動機構6側),係透過轉動機構6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安裝於行李箱 本體2。臂部4、4彼此係平行地配置。該等臂部4、4,係分別具有外側臂部構件18、以及能夠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長度方向移動的內側臂部構件19。內側臂部構件19,係構成為能夠以可收納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方式沿著該外側臂部構件18的長度方向移動。各臂部4、4之構成係相同,故以下係針對單側之臂部4、以及單側之臂部4所具備之構成作說明。
如第3圖所示,外側臂部構件18及內側臂部構件19,係皆形成為角筒狀(管狀),且形成為桿狀。內側臂部構件19之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積,係設定為比外側臂部構件18之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積更小。
如第3圖至第7圖所示,臂部4,係構成為能夠自在切換為最縮短姿勢與最伸長姿勢。最縮短姿勢,係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係臂部4以最大限度縮短的狀態。具體而言,所謂最縮短姿勢,係內側臂部構件19在同心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狀態下以最大限度受到收容的狀態。最伸長姿勢,係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係臂部4以最大限度伸長的狀態。具體而言,所謂最伸長姿勢,係內側臂部構件19以同心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狀態對於外側臂部構件在其長度方向以最大限度突出的狀態。最縮短姿勢及最伸長姿勢之內側臂部構件19的位置,係藉由限制手段決定。
於外側臂部構件18中,在外側臂部構件18 彼此之相對向面18A,係形成有使保持構件12能夠退出的卡止孔18a。卡止孔18a,係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長度方向僅分離預定間隔,在複數部位(此情形為三部位以上)形成。卡止孔18a彼此,係沿長度方向配置於同一直線上。
外側臂部構件18及內側臂部構件19,係具備限制使臂部4呈最縮短姿勢及最伸長姿勢的內側臂部構件19的移動量的限制手段。該限制手段,係具備固定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內側的一端側之一端側擋止件20、設置在外側臂部構件18的內側的另一端側之另一端側擋止件21、以及固定於內側臂部構件19的一端側之內擋止件22。
一端側擋止件20,係形成為長方體狀,並具備能夠承接內擋止件22的一端側之一端承接面20a。另一端側擋止件21,係具備承接內擋止件22的另一端承接面21a。內擋止件22,係具備以抵接於一端承接面20a的方式受到承接的一端側抵接面22a、以及以抵接於另一端承接面21a的方式受到承接的另一端側抵接面22b。一端側抵接面22a及另一端側抵接面22b係平面。於前述限制手段當中,另一端側擋止件21,係將外側臂部構件18的另一端側縮徑而成的帽緣狀構件。該帽緣狀構件的一端側面,係另一端承接面21a。
轉動機構6,係具備減速功能的齒輪機構。轉動機構6係具備構成由複數個齒輪所成的齒輪群的大徑正 齒輪25、中徑正齒輪26、以及小徑正齒輪27。轉動機構6,係進一步具備被卡脫手段30,轉動機構6,係配置於形成為實心剖面的支承體31而受到支承。
大徑正齒輪25,係配置為靠近支承體31的一端側,且能夠繞作為臂部4的轉動中心之轉動中心軸7作旋轉。轉動中心軸7的長度方向,係沿著行李箱本體2的厚度方向T。轉動中心軸7,係貫穿支承體31,且旋轉自如地被支承於支承體31。大徑正齒輪25,係構成為與轉動中心軸7一體地旋轉。小徑正齒輪27,係配置於與大徑正齒輪25相同平面內。小徑正齒輪27,係與轉動中心軸7平行,且構成為以對於轉動中心軸7配置在靠近支承體31的另一端側的中繼軸32作為旋轉中心,與中繼軸32一體地旋轉。中繼軸32,係貫穿支承體31,且旋轉自如地被支承於支承體31。中徑正齒輪26,係構成為與中繼軸32一體地旋轉。亦即,小徑正齒輪27及中徑正齒輪26係同心地配置。中徑正齒輪26,係配置為對於小徑正齒輪27靠近支承體31的厚度方向T中心。
被卡脫手段30,係具備容許旋轉而容許前述齒輪群的旋轉、並藉由阻止旋轉而阻止前述齒輪群的旋轉的功能。被卡脫手段30,係藉由後述之卡脫構件14的卡止而旋轉受到阻止、並藉由卡脫構件14的脫離而旋轉受到容許。
被卡脫手段30,係具備被卡止體33、限制正齒輪34、以及限制軸35。被卡止體33及限制正齒輪 34,係構成為能夠與限制軸35一起旋轉。限制軸35,係與轉動中心軸7及中繼軸32平行地配置的支軸。限制軸35,係貫穿支承體31,且旋轉自如地被支承於支承體31。限制軸35,係與轉動中心軸7平行。被卡止體33、限制正齒輪34、以及限制軸35,係同心地配置。限制正齒輪34,係配置於與中徑正齒輪26相同平面,並嚙合於中徑正齒輪26。又,大徑正齒輪25及小徑正齒輪27,係配置於從外側臂部構件18的相對向面18A朝向寬度方向內側突出的位置。中徑正齒輪26及限制正齒輪34,係與支承體31的相對向面31A配置在相同平面。
被卡止體33,係安裝於支承體31內,並配置於其厚度方向T之大致中心。如第5圖所示,被卡止體33,係形成為近似一般的正齒輪的圓板狀。於被卡止體33的外周面,複數個被卡止突起40,係在周方向以等間隔被形成。於周方向相鄰的被卡止突起40彼此之間,係作為使後述之卡脫構件14的前端部14a卡止的被卡止溝41。於被卡止體33的中心部,係形成有嵌合於限制軸35的中心孔、以及連續地形成於中心孔的鍵槽。中心孔及鍵槽的符號係省略。
被卡止體33與一般的正齒輪不同的構成,係如第5圖所示,為被卡止突起40的形狀、以及各被卡止溝41的形狀。被卡止突起40的形狀與被卡止溝41的形狀係相對應,故權宜地以被卡止溝41的形狀為主而作說明。一個被卡止溝41,係由徑方向內方側面41a、41a、 徑方向中途側面41b、41b、以及徑方向外方側面41c、41c所形成。徑方向內方側面41a、41a、徑方向中途側面41b、41b、以及徑方向外方側面41c、41c,係皆為沿著限制軸35的平面。
於徑方向內方側面41a、41a,係形成為徑方向中心側以鈍角狀地拔尖而傾斜。於徑方向中途側面41b、41b,係形成為至徑方向中途部分為止,些微地越朝徑方向外方越彼此接近。於徑方向外方側面41c、41c,係越朝徑方向外方越彼此分離地傾斜。若對應於被卡止突起40,於各被卡止突起40,係徑方向內方部40a形成為漸擴,徑方向中途部40b形成為沙漏狀,徑方向外方部40c係形成為尖端狀。
藉由具備如此之被卡止突起40,卡脫構件14的前端部14a,係容易插入至於周方向相鄰的被卡止突起40、40之間的被卡止溝41。另外,卡脫構件14的前端部14a,若被插入一個被卡止溝41,則會確實卡止於沙漏狀的徑方向中途部40b。
前述限制手段當中,內擋止件22,係具備形成為長方體狀的另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B、以及形成為與另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B相比為更大尺寸的長方體狀的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A。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A,係具備底壁220、頂壁221、以及使底壁220及頂壁221於厚度方向T兩側連續的側壁222、222。底壁220、頂壁221、以及側壁222、222,係皆形成為平板狀。
另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B,係一體地設置於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A的頂壁221。內擋止件22的一端側抵接面22a,係於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A的底壁220中,與一端側擋止件20的一端承接面20a相對向的平面。內擋止件22的另一端側抵接面22b,係於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A中,與另一端側擋止件21的另一端承接面21a於臂部4的長度方向相對向的平面。
前述限制手段當中,一端側擋止件20之一端承接面20a,係一端側擋止件20的頂壁20A之長度方向另一方面。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被操作桿11係於臂部4的長度方向延伸,並於其一端側具備按壓部11A。被操作桿11,係於另一端側,具備插通於後述之穿越構件45的被保持部11B。被操作桿11,係形成為比內側臂部構件19的長度更長。作為被操作桿11的按壓部11A以外的區域之本體部11C,係形成為從一端至另一端為相同剖面。本體部11C,係將與長度方向正交的剖面形成為矩形。本體部11C係插通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A的頂壁221,於內擋止件22內係配置有按壓部11A。被操作桿11,係插通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A的頂壁221,且插通另一端側擋止件21,藉此能夠僅於長度方向移動。
按壓部11A,係將保持構件12作按壓操作的部分。如第4圖、第7圖所示,按壓部11A,係具備從本體部11C延長而與厚度方向T正交的於前後方向受到擴 張的擴張部110。按壓部11A,係具備從擴張部110進一步朝向一端側延長並直接按壓保持構件12的按壓前端部112。按壓前端部112,係在從擴張部110於前後方向位移的位置,於長度方向延長。按壓前端部112的最前端係形成為傾斜面。被保持部11B,係本體部11C的延長部分,並進一步從內側臂部構件19的另一端側突出,而到達後述之把持把手5的部分。
保持構件12,係以能夠移動為從臂部4的內側朝向臂部4的外側突出的突出位置、以及隱沒於臂部4的內側的後退位置的方式,安裝於內側臂部構件19。如第3圖所示,保持構件12,係從臂部4的內方朝外方突出,並能夠卡合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相對向壁。保持構件12,係用以卡合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相對向壁,藉此保持臂部4的最伸長姿勢(參照第6圖)、以及臂部4的最縮短姿勢(參照第3圖)之至少兩個姿勢當中任一者的構件。
如第3圖及第8圖所示,保持構件12,係對於前述卡止孔18a為進退自如。保持構件12,係從卡止孔18a突出,藉此卡止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銷體。保持構件12,係以厚度方向T作為長度方向,並以埋設於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A的底壁220的方式受到收容。保持構件12,係能夠在埋設於底壁220的狀態下,將底壁220作為導引件而於厚度方向T移動。保持構件12,係將其長度方向與轉動中心軸7平行地配置。於底壁220,係收 容有將保持構件12朝向從卡止孔18a突出的方向推彈的前述保持用彈簧體13。保持用彈簧體13,係線圈彈簧。
如第4圖、第7圖、第9圖所示,卡脫構件14,係形成為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的桿狀。在卡脫構件14的長度方向預定位置的剖面,係形成為矩形。卡脫構件14,係安裝於外側臂部構件18內。卡脫構件14的一端側,係插通為能夠於臂部4沿著長度方向朝一端側擋止件20移動。於卡脫構件14的長度方向中途部分,內擋止件22(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A及另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B)係插通為能夠於長度方向移動。
卡脫構件14的前端部14a,係形成為尖端狀。前端部14a,係能夠卡止於被卡止體33的被卡止溝41(被卡止突起40)當中之任一者。卡脫構件14,係具備卡止後述之連繫手段16的限制體50的卡止部。卡止部係形成為在卡脫構件14的長度方向中途朝向另一端側。具體而言,卡止部係形成為鋸齒狀,為複數之卡止齒14b。
各卡止齒14b,係形成為三角形的凹部。亦即卡止齒14b,係具備形成於卡脫構件14的外面的傾斜面、以及從該傾斜面的端部豎起的卡止面(傾斜面及卡止面的符號係省略)。於卡脫構件14,如此之卡止齒14b,係以於卡脫構件14的長度方向相鄰的方式連續地形成。
卡脫構件14,係藉由卡止用彈簧體15,朝向作為將前端部14a卡止於被卡止體33的被卡止溝41的方 向之長度方向一方側推彈。卡止用彈簧體15,係藉由卡脫構件14將轉動機構6保持為非旋轉,並具有將卡脫構件14朝向接觸位置推彈的功能。卡止用彈簧體15,係安裝於一端側擋止件20內的線圈彈簧。所謂接觸位置,係處在卡脫構件14的前端卡止於被卡止體33的被卡止溝41的狀態之卡脫構件14的位置。當卡脫構件14位於接觸位置,則轉動機構6受到鎖定而不致動作。
卡脫構件14,係於其長度方向中途,具備作為卡止用彈簧體15的單側的彈簧座之彈簧座環14A。彈簧座環14A,係固定於卡脫構件14。彈簧座環14A,係安裝於一端側擋止件20內。與單側的彈簧座相對向的彈簧座,係一端側擋止件20的頂壁20A的裏面。
如第8圖、第9圖、第10圖所示,連繫手段16,係具備在進行將於後詳述之操作構件17朝向另一方向僅移動預定距離的移動操作時,連繫被操作桿11及卡脫構件14,藉此使被操作桿11及卡脫構件14一起朝另一方向移動,而使位於接觸位置的卡脫構件14成為脫離位置的功能。所謂脫離位置,係處在卡脫構件14的前端從被卡止體33的被卡止溝41脫離的狀態之卡脫構件14的位置。藉由卡脫構件14從轉動機構6脫離,轉動機構6的鎖定狀態係受到解除。
連繫手段16,係具備限制體50、連結構件51、以及接近用彈簧52。限制體50,係具備對卡止齒14b卡脫自如的被卡止齒50a。連結構件51,係連結被操 作桿11的擴張部110與限制體50。接近用彈簧52,係將被操作桿11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推彈,並且將限制體50推彈至卡止於卡止齒14b的方向(使限制體50接近卡止齒14b的方向)。
限制體50,係安裝於內擋止件22內,並配置於卡脫構件14的側方,形成為長方體的板狀。於限制體50中,在與卡止齒14b相對向的面,係形成有對預定的數目之卡止齒14b卡脫自如之預定的數目的被卡止齒50a。被卡止齒50a,係形成為對應於卡止齒14b的形狀的三角形。於限制體50,在與卡止齒14b相對向的面,係如此般連續地形成被卡止齒50a。
連結構件51,係連桿構件。連結構件51,係在長度方向一方側及長度方向另一方側成對設置,並於厚度方向T成對設置。各連結構件51,係透過分別插通於擴張部110側的端部、以及限制體50側的端部之銷53,將擴張部110、以及限制體50連結為能夠轉動。
前述操作構件17,係透過穿越構件45連結於被操作桿11。操作構件17,藉由使用者55的手指進行移動操作的構件。穿越構件45,係以能夠於作為與該把持把手5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之長度方向一方側及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的方式,安裝於把持把手5內。把持把手5,係形成為角筒狀(管狀)。於把持把手5的長度方向兩側,將以內側臂部構件19的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端部嵌合的方式作連結的連結部5A,係一體地形成於內側臂部 構件19。
以上,針對單側之臂部4、以及單側之臂部4所具備之構成作說明。於操作把手裝置3,係在厚度方向T對稱地具備如前述般之臂部4、以及臂部4所具備之構成。
門型的把手本體10,係內側臂部構件19的另一端側連結於連結部5A,而把持把手5及臂部4受到組合。於把手本體10,外側臂部構件18、18的相對向面18A、18A的分離距離,係設定為比行李箱本體2的厚度t稍微更大。穿越構件45,係沿著把持把手5的長度方向,設定為與把持把手5大致相等的長度。
操作構件17,係安裝於把持把手5。操作構件17,係能夠將被操作桿11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移動操作。操作構件17,係透過穿越構件45連結於被操作桿11。操作構件17,設置為從形成在把持把手5的長度方向(相當於厚度方向T)之中央部位的一方面及另一方面之安裝缺口露出。操作構件17,係具備連繫手段操作部17A、以及保持解除操作部17B,並設置有一個。
連繫手段操作部17A,係露出於形成在把持把手5的一方面之一方安裝缺口5a。保持解除操作部17B,係露出於形成在把持把手5的另一方面之另一方安裝缺口5b。雖於後詳述,然藉由使連繫手段操作部17A移動,連繫手段16係受到操作,而使保持解除操作部17B移動,藉此保持構件12受到操作。
操作構件17,係能夠將被操作桿11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朝向一方向或另一方向作移動操作僅預定距離。操作構件17,係藉由按壓連繫手段操作部17A或是保持解除操作部17B,而沿著長度方向移動。該預定距離,係對應於在隱沒於臂部4的內方的狀態下(後退的位置)的保持構件12的後退位置、與在卡止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狀態下的保持構件12的突出位置之間的距離之距離。並且該預定距離,係對應於卡脫構件14的接觸位置、與卡脫構件14的脫離位置之間的距離之距離。
於上述構成之行李箱1中,操作把手裝置3,係將轉動機構6所具備的轉動中心軸7,插通支承於行李箱本體2的厚度方向T而安裝。於行李箱1,係藉由開放滑移拉鍊8,而能夠於內部空間收容衣物等。
行李箱1的使用者55,係把持操作把手裝置3的把持把手5,並例如將行李箱本體2朝前方推送,使腳輪於地面滾動,藉此能夠搬運行李箱本體2。
於該行李箱1,係在作為行李箱本體2的上部且後方部之角落部,轉動機構6所具備的轉動中心軸7,係被插通支承於厚度方向T。亦即行李箱本體2,係能夠朝作為與厚度方向T正交的方向之前方推送而搬運。因行李箱本體2係前後方向的長度比厚度t更長,故使用者55能夠將行李箱本體2以穩定的姿勢推送而搬運。
本實施形態之操作把手裝置3,係構成為能夠藉由操作構件17的操作,來進行臂部4伸縮的鎖定及解 除鎖定、以及把手本體10(臂部4)之轉動的鎖定及解除鎖定。當使用者55搬運行李箱本體2時,視使用者55的體型或搬運的容易程度,使用者55係能夠變更臂部4的長度、或是變更把手本體10對於行李箱本體2的傾斜角度。藉由對應於使用者55的體型等而變更臂部4的長度、或是變更把手本體10的傾斜角度,能夠變得容易運送。
如第3圖所示,臂部4係最縮短姿勢,在操作構件17位於基準位置的情形下,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A的一端側抵接面22a,係抵接於一端側擋止件20的一端承接面20a。連結部5A的一端面5c,係抵接於另一端側擋止件21的另一端面21b。在此,所謂操作構件17的基準位置,係操作構件17未於長度方向有任何移動的位置,且係操作構件17的一方面係與把持把手5的一方面位於同一平面、操作構件17的另一方面與把持把手5的另一方面位於同一平面的位置。
臂部4位在最縮短姿勢,且操作構件17位在基準位置時,保持構件12係位在卡合於卡止孔18a的突出位置,卡脫構件14係位在其前端卡止於被卡止體33的被卡止溝41的接觸位置。因此,臂部4係無法伸長或轉動。
說明使用者55在使臂部4從最縮短姿勢成為最伸長姿勢的情形之操作把手裝置3的操作。於臂部4,無法對於外側臂部構件18將內側臂部構件19於長度方向 操作的狀態,係保持構件12位於藉由保持用彈簧體13的彈性受到推彈而卡止在卡止孔18a的突出位置的情形(例如,參照第3圖)。因此,欲使臂部4從最縮短姿勢成為最伸長姿勢,係必須使保持構件12從卡止孔18a朝向臂部4的內方後退。欲使保持構件12從卡止孔18a朝向臂部4的內方後退,係需使用者55將保持解除操作部17B朝向長度方向一方側按壓。
當保持解除操作部17B被朝向長度方向一方側按壓,則伴隨著保持解除操作部17B的移動,穿越構件45係朝向長度方向一方側移動,且被操作桿11亦隨著穿越構件45的移動一起朝向長度方向一方側移動。於被操作桿11的前端部(一端側)係有按壓部11A,當被操作桿11朝向長度方向一方側移動,則按壓部11A的傾斜面,係將設置在保持構件12的內方之被按壓部(符號省略)朝向臂部4的內方按壓。如此,則保持構件12與被按壓部一起對於卡止孔18a後退至臂部4的內方,保持構件12係呈隱沒於臂部4的內方之後退位置。
若保持構件12呈後退位置,則保持構件12係不保持內側臂部構件19。因此,內側臂部構件19,係能夠對於外側臂部構件18朝向長度方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且使用者55能夠把持把持把手5而使臂部4伸長。
在使用者55使臂部4伸長的中途,保持構件12亦藉由保持用彈簧體13被朝向臂部4的外方推彈。因 此,保持構件12,係抵接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內面而滑動。如第6圖所示,在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A的另一端側抵接面22b抵接於另一端側擋止件21的另一端承接面21a時,保持構件12,係到達對應於長度方向另一側端的卡止孔18a的位置並從該卡止孔18a突出,而卡止於外側臂部構件18。保持構件12,係藉由位於卡止於卡止孔18a的突出位置,使內側臂部構件19無法於長度方向移動。
在使內側臂部構件19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時(使朝向長度方向一方側移動時亦相同),如第8圖所示,操作構件17,係呈朝向長度方向一方側移動了的保持解除位置。然而,保持構件12係卡止於卡止孔18a,亦即,被按壓部藉由保持用彈簧體13的彈性而朝向臂部4的外方移動,藉此被操作桿11被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按壓。如此,則穿越構件45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且操作構件17與穿越構件45一起從長度方向另一方側朝向長度方向一方側移動,並如第13圖所示,操作構件17復位至基準位置。亦即,操作構件17的保持解除位置,係對應於保持構件12的後退位置的位置。
使用者55,在欲使臂部4從最伸長姿勢成為最縮短姿勢的情形,係再度將保持解除操作部17B朝向長度方向一方側按壓。如此,則保持構件12從突出位置朝向後退位置移動。因此,能夠使臂部4呈內側臂部構件19對於外側臂部構件18以最大限度受到收容的最縮短姿 勢。
說明於臂部4的最伸長姿勢中,在使用者55使把手本體10(臂部4)對於行李箱本體2以所期望的角度傾斜的情形下之操作把手裝置3的操作。例如,參照第3圖及第4圖,卡脫構件14係藉由卡止用彈簧體15的彈性被朝長度方向一方側推彈,並在操作構件17位於基準位置時,卡脫構件14係位於使其前端部14a卡止於被卡止體33之任一個被卡止溝41(被卡止突起40)的接觸位置。如此,操作構件17的基準位置,係對應於保持構件12的突出位置的位置。
若卡脫構件14的前端部14a卡止於被卡止體33的被卡止溝41,則被卡止體33係呈無法繞限制軸35旋轉的狀態。若被卡止體33的旋轉受到阻止,則與被卡止體33同軸的限制正齒輪34無法旋轉,且嚙合於限制正齒輪34的中徑正齒輪26無法旋轉。另外,若與中徑正齒輪26同軸的小徑正齒輪27無法旋轉,則嚙合於小徑正齒輪27的大徑正齒輪25無法旋轉。
若大徑正齒輪25無法旋轉,則安裝於行李箱本體2的轉動中心軸7無法旋轉,且把手本體10對於行李箱本體2無法旋轉。亦即,若卡脫構件14的前端部14a卡止於被卡止體33的被卡止溝41,則把手本體10無法對於行李箱本體2旋轉。
因此,欲使把手本體10能夠對於行李箱本體2旋轉,則必須使被卡止體33能夠旋轉。欲使被卡止體 33能夠旋轉,需以使卡脫構件14從接觸位置成為脫離位置的方式操作卡脫構件14。為此,使用者55,係如第14圖所示,使操作構件17的連繫手段操作部17A從長度方向一方側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而使操作構件17呈卡止解除位置。如此,則連結於操作構件17的穿越構件45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且連結於穿越構件45的被操作桿11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
另外,在卡脫構件14位於接觸位置的情形下,連繫手段16係呈接下來說明的狀態。亦即,於被操作桿11,係透過銷53連結有連繫手段16的連結構件51的一端。連結構件51的另一端,係透過銷53連結於限制體50。限制體50,係藉由接近用彈簧52,將被卡止齒50a朝向卡止於卡止齒14b的方向推彈。另一方面,如第9圖、第11圖所示,限制體50的一端面,係抵接於一端側內擋止件部22A的底壁220的上表面,限制體50係被限制為無法更接近卡脫構件14。因此,限制體50的被卡止齒50a,並未卡止於卡止齒14b。
在如此般之連繫手段16的狀態下,使用者55,係使連繫手段操作部17A從長度方向一方側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而使操作構件17呈卡止解除位置。如此,則被操作桿11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若被操作桿11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則連繫手段16的連結構件51,係以銷53作為中心進行轉動,並一邊受到接近用彈簧52的彈性推彈一邊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 動。限制體50,係藉由接近用彈簧52的彈性受到推彈,藉此繞擴張部110側的銷53轉動而從該側方接近卡脫構件14,被卡止齒50a係卡合於卡止齒14b。
若被卡止齒50a卡合於卡止齒14b,則藉由該卡合力,伴隨著被操作桿11的移動,使卡脫構件14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移動。因此,卡脫構件14的前端部14a對於被卡止體33的被卡止溝41,係朝向長度方向另一方側卸除,卡脫構件14移動至脫離位置。若卡脫構件14的前端部14a從被卡止體33的被卡止溝41卸除,則被卡止體33能夠繞限制軸35旋轉。
因此,轉動中心軸7能夠繞其軸心旋轉,把手本體10能夠對於行李箱本體2旋轉。因此使用者55,係在搬運行李箱本體2時,能夠將把手本體10對於行李箱本體2調節為使用者55偏好的角度。
然而,若卡脫構件14的前端部14a仍從被卡止體33的被卡止溝41卸除,則即使將把手本體10對於行李箱本體2調節為對使用者55而言為適切的角度,亦無法保持該角度。在此,使用者55,係將按壓操作構件17的保持解除操作部17B按壓至長度方向一方側,使操作構件17復位至基準位置。
若對抗接近用彈簧52的彈性而使操作構件17移動至基準位置,則被操作桿11僅以該移動量朝向長度方向一方側移動。伴隨於此,透過連繫手段16一體地連繫於被操作桿11的卡脫構件14,係朝長度方向一方側移 動。如此,限制體50係抵接於底壁220,且限制體50係沿著底壁220朝向臂部4的外方移動。藉此,被卡止齒50a係從卡止齒14b脫離。若為如此,則卡脫構件14係能夠對於被操作桿11於長度方向移動,且朝向長度方向一方側移動,前端部14a係卡止於被卡止體33之任一個被卡止溝41。藉由前端部14a卡止於被卡止體33的被卡止溝41,使被卡止體33無法旋轉,對於行李箱本體2之把手本體10的傾斜角度,係固定於使用者55的偏好角度。
又,即便使操作構件17從卡止解除位置移動至基準位置,被按壓部係對抗保持用彈簧體13的彈性而不作移動。因此,保持構件12係位於突出位置,內側臂部構件19係不於長度方向作移動。亦即,臂部4係保持為最伸長姿勢。
於被卡止體33的外周部,係形成有複數個被卡止溝41。因此,能夠以對應於對使用者55而言為適切的把手本體10的傾斜角度的方式,使卡脫構件14的前端部14a卡止於任一個被卡止溝41,而能夠固定把手本體10。
於上述說明中,係說明使把手本體10對於行李箱本體2傾斜的情形。然而,使用者55,係沒有一定必須使把手本體10對於行李箱本體2傾斜。具體而言,使用者55係能夠將把手本體10沿著行李箱本體2的上下方向作使用。
於本實施形態之行李箱1,係使把手本體10能夠伸縮,並且能夠調整對於行李箱本體2的角度。因此,係如第15圖所示,不僅於平坦的面搬運,在使用者55於階梯56搬運行李箱1的情形下,能夠不使用腳輪而使行李箱本體2接觸於階梯56地作搬運。亦能夠在上升階梯、下降階梯將把手本體10的傾斜角度變更而使用。此時,使用者55,係藉由按壓連繫手段操作部17A而操作,能夠輕易地變更把手本體10的傾斜角度,且藉由按壓保持解除操作部17B能夠輕易地變更把手本體10的長度。
又,若設定為使行李箱本體2接觸於階梯56而運送的情形,係能夠採用於行李箱本體2的外面(例如角部)安裝合成樹脂製的滑件之構成。若使該滑件接觸於階梯56,則使用者55能夠輕鬆地進行行李箱1的搬運。
於本實施形態之操作把手裝置3,在保持構件12位於後退至臂部4之內方的後退位置的情形下,卡脫構件14係位於接觸位置,且轉動中心軸7係無法旋轉。換言之,保持構件12的後退位置,係連繫手段16的限制體50從卡脫構件14脫離、且卡止齒14b與被卡止齒50a未嚙合的狀態。
亦即,因卡脫構件14係藉由卡止用彈簧體15的彈性而位於接觸位置,故轉動中心軸7無法旋轉。作為保持構件12位於後退至臂部4之內方的後退位置的情形,係有在使用者55使保持解除操作部17B朝向長度方 向一方側移動的情形、以及使用者55使保持解除操作部17B朝向長度方向一方側移動並使內側臂部構件19對於外側臂部構件18移動之中途(保持構件12抵接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內面)的情形。
簡言之,本實施形態之操作把手裝置3,係具備:臂部4、被操作桿11、保持構件12、保持用彈簧體13、卡脫構件14、卡止用彈簧體15、連繫手段16、以及操作構件17。臂部4,係具有外側臂部構件18、以及能夠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長度方向移動的內側臂部構件19。臂部4,係其長度方向一端側透過轉動機構6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安裝於行李箱本體2。被操作桿11,係構成為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設置,並能夠與內側臂部構件19一起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移動。
保持構件12,係用以保持臂部4的最伸長姿勢、以及最縮短姿勢之至少兩個姿勢當中任一者的構件。此時,最伸長姿勢,係從臂部4的內側朝向外側突出而藉此卡合於外側臂部構件18,內側臂部構件19對於外側臂部構件18於長度方向以最大限度突出的狀態。最縮短姿勢,係內側臂部構件19對於外側臂部構件18於長度方向以最大限度受到收容的狀態。
保持用彈簧體13,係將保持構件12朝向保持構件12突出於外側臂部構件18側而卡止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突出位置作推彈。卡脫構件14,係對於轉動機構6卡脫自如。卡止用彈簧體15,係將卡脫構件14朝向使卡 脫構件14呈接觸於轉動機構6而將之保持為非旋轉的接觸位置的方向作推彈。
操作構件17,係構成為能夠切換為: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於一方向移動的保持解除位置、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於另一方向移動的卡止解除位置、以及保持解除位置與卡止解除位置之間的基準位置。亦即,操作構件17,係構成為能夠將被操作桿11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朝向一方向或另一方向,僅以對應於保持構件12隱沒於臂部的內側之後退位置與突出位置之間的距離之距離作移動操作。另外,操作構件17,係構成為能夠將被操作桿11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朝向一方向或另一方向,僅以對應於卡脫構件14的接觸位置與卡脫構件14從轉動機構6脫離的脫離位置之間的距離之預定距離作移動操作。該操作構件17,係連結於被操作桿11。
連繫手段16,係構成為藉由將操作構件17朝向另一方向僅移動預定距離的移動操作,使被操作桿11及卡脫構件14連繫。連繫手段16,係具有使被操作桿11及卡脫構件14連繫,藉此使被操作桿11及卡脫構件14一起朝另一方向移動,而使位於接觸位置的卡脫構件14成為脫離位置的功能。
操作構件17的保持解除位置,係對應於保持構件12的後退位置,操作構件17的卡止解除位置,係對應於卡脫構件14的脫離位置。操作構件17的基準位置,係對應於保持構件12的突出位置,且對應於卡脫構件14 的接觸位置。
於上述構成中,若在藉由卡止用彈簧體15的彈性,卡脫構件14位於將轉動機構6保持為非旋轉的的接觸位置的狀態下,使操作構件17僅以預定距離朝向另一方向移動,則伴隨著操作構件17的移動,被操作桿11係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朝向另一方向移動。若使操作構件17僅以預定距離朝向另一方向移動,則藉由連繫手段16使被操作桿11連繫於卡脫構件14而卡脫構件14亦朝另一方向移動,而使位於接觸位置的卡脫構件14成為脫離位置。若卡脫構件14呈脫離位置,則臂部4能夠以其長度方向一端側為基準,透過轉動機構6於被安裝體作轉動。
於上述構成中,當操作構件17位於保持解除位置時,保持構件12係位於後退位置而不限制臂部4的伸縮。當操作構件17位於卡止解除位置時,卡脫構件14係位於脫離位置而不限制轉動機構6的動作。當操作構件17位於基準位置時,保持構件12係位於突出位置且突出於外側臂部構件18側而卡止於外側臂部構件18,藉此限制臂部4的伸縮。當操作構件17位於基準位置時,卡脫構件14係位於接觸位置而將轉動機構6保持為非旋轉。
如以上般,本實施形態之操作把手裝置3,係具備:臂部4,係具有外側臂部構件18、以及能夠以可收納於該外側臂部構件18的方式沿著該外側臂部構件18的長度方向移動的內側臂部構件19,於該臂部4係設置有 轉動機構6,該臂部4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側,係以能夠對於被安裝體2透過該轉動機構6作轉動的方式受到安裝;被操作桿11,係沿著該臂部4的長度方向設置,並能夠與前述內側臂部構件19一起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移動;保持構件12,係以能夠移動為從前述臂部4的內側朝前述臂部4的外側突出的突出位置、以及隱沒至前述臂部4的內側的後退位置的方式安裝在前述內側臂部構件19,並能夠保持為至少兩個姿勢:藉由位於前述突出位置而卡合於前述外側臂部構件18,且前述內側臂部構件19相對於前述外側臂部構件18在前述臂部4的長度方向以最大限度突出的前述臂部4的最伸長姿勢、以及前述內側臂部構件19相對於前述外側臂部構件18在前述臂部4的長度方向以最大限度受到收容的前述臂部4的最縮短姿勢;保持用彈簧體13,係將該保持構件12,推彈為該保持構件12突出於前述外側臂部構件18側而卡止於該外側臂部構件18的前述突出位置;卡脫構件14,係對於前述轉動機構6卡脫自如;卡止用彈簧體15,係將該卡脫構件14朝該卡脫構件14接觸於前述轉動機構6、且前述卡脫構件14將前述轉動機構6保持為非旋轉的接觸位置的方向作推彈;操作構件17,係連結於前述被操作桿11,並能夠僅以前述保持構件12對應於前述後退位置與前述突出位置之間的距離之距離、且對應於前述卡脫構件14的接觸位置與前述卡脫構件14從前述轉動機構6脫離的脫離位置之間的距離之距離,將前述被操作桿11沿著前 述臂部4的長度方向在一方向及另一方向移動操作;以及連繫手段16,係在進行將該操作構件17朝另一方向僅移動預定距離的移動操作時,連繫前述被操作桿11及前述卡脫構件14,藉此使前述被操作桿11及前述卡脫構件14一起朝另一方向移動,而使位於前述接觸位置的前述卡脫構件14成為前述脫離位置。
於上述構成中,藉由保持用彈簧體13的彈性,保持構件12係從臂部4的內側朝向外側突出而藉此位於卡合於外側臂部構件18的突出位置,且內側臂部構件19對於外側臂部構件18被保持為無法伸縮的狀態。若對抗保持用彈簧體13的彈性而使操作構件17僅以預定距離朝向一方向移動,則伴隨著操作構件17的移動,被操作桿11係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朝向一方向移動,且位於突出位置的保持構件12成為後退位置,臂部4係在最伸長姿勢與最縮短姿勢之間,內側臂部構件19能夠對於外側臂部構件18伸縮。
若藉由卡止用彈簧體15的彈性,卡脫構件14位於將轉動機構6保持為非旋轉的的接觸位置的狀態下,使操作構件17僅以預定距離朝向另一方向移動,則伴隨著操作構件17的移動,被操作桿11係沿著臂部4的長度方向朝向另一方向移動。伴隨著被操作桿11的移動,卡脫構件14,係藉由連繫手段16而連繫於被操作桿11,藉此朝向另一方向移動。藉此,位於接觸位置的卡脫構件14係變得位於脫離位置,臂部4能夠以其長度方向一端 側為基準,透過轉動機構6對於被安裝體2作轉動。
於本實施形態之操作把手裝置3,前述臂部4係平行而一對地分離設置,該兩臂部4的長度方向另一端側彼此係藉由把持把手5連結,前述操作構件17係能夠採用設置於前述把持把手5的構成。
於上述構成中,將臂部4的長度方向一端側,係透過轉動機構6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安裝於被安裝體2,使操作構件17朝向一方向僅以預定距離移動而使臂部4伸縮,使操作構件17朝向另一方向僅以預定距離移動,而使臂部4以轉動機構6作為中心而轉動。
於本實施形態之操作把手裝置3,係能夠採用以下構成:前述操作構件17,係構成為能夠在沿著前述臂部4的長度方向在一方向移動的保持解除位置、沿著前述臂部4的長度方向在另一方向移動的卡止解除位置、以及前述保持解除位置與前述卡止解除位置之間的基準位置作切換;前述操作構件17的保持解除位置,係對應於前述保持構件12的後退位置,前述操作構件17的前述卡止解除位置,係對應於前述卡脫構件14的前述脫離位置,前述操作構件17的前述基準位置,係對應於前述保持構件12的前述突出位置、且對應於前述卡脫構件14的前述接觸位置。
於上述構成中,當操作構件17位於保持解除位置時,保持構件12係位於後退位置而不限制臂部4的伸縮。當操作構件17位於卡止解除位置時,卡脫構件14 係位於脫離位置而不限制轉動機構6的動作。當操作構件17位於基準位置時,保持構件12係位於突出位置且突出於外側臂部構件18側而卡止於外側臂部構件18,藉此限制臂部4的伸縮。當操作構件17位於基準位置時,卡脫構件14係位於接觸位置而將轉動機構6保持為非旋轉。
於本實施形態之操作把手裝置3,係能夠採用以下構成:前述操作構件17,係在前述把持把手5的一方側及另一方側一對地設置。
於上述構成中,係使操作構件17從把持把手5的另一方側朝向一方向移動而成為保持解除位置,藉此使保持構件12從突出位置移動至後退位置,使操作構件17從把持把手5的一方側朝向另一方向移動而成為卡止解除位置,藉此使卡脫構件14從接觸位置移動至脫離位置。
於本實施形態之操作把手裝置3,係能夠採用以下構成:前述轉動機構6,係具備:轉動中心軸7,係成為前述臂部4的轉動中心;被卡止體33,係於外周部具備前述卡脫構件14能夠卡止的被卡止溝41,且能夠繞與前述轉動中心軸7平行配置的支軸作旋轉;以及齒輪群,係動態地連結前述轉動中心軸7與前述支軸。
於上述構成中,若卡脫構件14位於卡止在被卡止體33的被卡止溝41的接觸位置,則被卡止體33係無法旋轉,且齒輪群的各齒輪係無法旋轉,臂部4係無法繞轉動機構6轉動。若卡脫構件14位於從被卡止體33的 被卡止溝41脫離的脫離位置,則被卡止體33能夠旋轉,且齒輪群的各齒輪能夠旋轉,臂部4能夠繞轉動機構6轉動。
本實施形態之操作把手裝置3,係構成為能夠藉由操作構件17的操作,來進行臂部4伸縮的鎖定及解除鎖定、以及臂部4之轉動的鎖定及解除鎖定。
本發明之操作把手裝置3,係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係說明將操作把手裝置3使用於行李箱1的情形。然而,本發明之操作把手裝置3,係能夠作為搬運台車、步行輔助車等之搬運具之操作把手裝置而安裝於該等。另外,亦能夠作為鋪設於自行車之能夠變更長度及角度的操作把手裝置而使用。
在使用於行李箱1或其他搬運具時,臂部4係不限於以一對作設置,為一根亦可。前述連繫手段16雖係構成為藉由齒彼此的卡止而連繫被操作桿11與卡脫構件14,然亦能夠採用藉由壓接而連繫被操作桿11與卡脫構件14之構成。
已說明了操作構件17係將具備連繫手段操作部17A以及保持解除操作部17B一體地設置而成之構成。然而,為了操作穿越構件45,連繫手段操作部17A及保持解除操作部17B,係分開亦可。進而,連繫手段操作部17A及保持解除操作部17B係不限於一個,特別是連繫手段操作部17A,係能夠採用著眼於使用者抓握之操 作而於把持把手5的長度方向分離配置之構成。
於上述實施方式,係例示作為卡脫構件14的卡止部,形成有鋸齒狀地連續的複數個卡止齒14b的情形。然而,如第16圖及第17圖所示,卡止部亦能夠為於卡脫構件14的長度方向分離,並在該長度方向中途部分的兩部位形成的卡止齒60、61。於卡脫構件14的長度方向中,卡止齒60、61彼此的分離距離,係設定為對應於臂部4的最縮短姿勢與最伸長姿勢之間的內側臂部構件19的移動距離之距離。
各卡止齒60、61,係形成為三角形的凹部。亦即各卡止齒60、61,係具備形成於卡脫構件14的外面的傾斜面60a、61a、以及從傾斜面60a、61a的端部豎起的卡止面60b、61b。卡止齒60、61彼此的分離距離L,係被特定作為卡止面60b、61b之間的距離。又,卡止齒60、61之間設為平坦面14c。
如第18圖至第20圖所示,限制體62,係安裝於內擋止件22內,並配置於卡脫構件14的側方,形成為長方體的板狀。於限制體62中,在與卡止齒60、61相對向的面,係形成有對應於限制體62的位置之對任一個卡止齒60、61卡脫自如的被卡止齒63。被卡止齒63,係以對應於各個卡止齒60、61的方式形成為三角形。於限制體62,在與卡脫構件14相對向的面,係形成有一個如此之被卡止齒63。
於本實施形態,卡止孔18a,係僅形成在對應 於臂部4的最縮短姿勢及最伸長姿勢的位置即可。因此,於本實施形態,卡止孔18a係形成在外側臂部構件18的兩部位。針對其他部分之構成,係與根據第1A圖至第15圖所說明之上述實施形態相同,故附加相同符號而不重覆說明。
依據組裝有上述構成之卡脫構件14及限制體62的操作把手裝置3,於臂部4的最縮短姿勢中,限制體62的被卡止齒63係卡止於長度方向一方側(彈簧座環14A側)的卡止齒60。於臂部4的最伸長姿勢中,限制體62的被卡止齒63係卡止於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的卡止齒61。具體而言,被卡止齒63,係藉由卡止於卡止齒60、61的卡止面60b、61b之任一者,使內側臂部構件19的移動受到限制。
例如,為使臂部4從最縮短姿勢成為最伸長姿勢,使用者55將內側臂部構件19對於外側臂部構件18作移動時,限制體62的被卡止齒63,係一邊於卡止齒60、61之間的平坦面14c滑動一邊移動。即使被卡止齒63於卡止齒60、61之間的面滑動,因卡止齒60、61之間為平坦面14c,故於限制體62的移動中,限制體62的活動受到抑制。另外,因使卡止齒60、61之間為平坦面14c,故能夠確實地抑制被卡止齒63於卡止齒60、61之間移動時的滑動音。
於第16圖至第20圖所表示之實施形態,卡止齒60、61,係配置在對應於臂部4的最縮短姿勢與最 伸長姿勢的位置之兩個位置。然而,亦能夠在例如卡止齒60、61之間的中間位置,進一步形成一個相同構成(形狀)的卡止齒。在此情形下,因將卡止孔18a形成在對應於臂部4的最縮短姿勢、最伸長姿勢、以及其中間的位置,故能夠將臂部4在位於最縮短姿勢、最伸長姿勢、以及其中間位置的姿勢作使用。其他的作用效果,係如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故不重覆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操作把手裝置,雖係如以上所述,然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適當進行設計變更。另外,本發明之作用效果,係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者。亦即,應認為本次所揭示之實施形態係於各方面皆為例示,而非限定性者。本發明之範圍,係並非藉由上述之說明,而係藉由申請專利範圍所表示。另外,於本發明之範圍,係意在包含均等於申請專利範圍的意義及範圍內的所有變更。
[相關申請案之相互參照]
本案係基於2016年5月20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國特願2016-101725號主張優先權,並將該申請案援用於此。
1‧‧‧行李箱
2‧‧‧行李箱本體
2A‧‧‧凹部
2B‧‧‧側面
3‧‧‧操作把手裝置
4‧‧‧臂部
5‧‧‧把持把手
7‧‧‧轉動中心軸
8‧‧‧滑移拉鍊
10‧‧‧把手本體
17‧‧‧操作構件
Fr‧‧‧前後方向寬度
H‧‧‧上下方向高度
T‧‧‧行李箱本體2的厚度方向
t‧‧‧行李箱本體2的厚度

Claims (5)

  1. 一種操作把手裝置,係具備:臂部,係具有外側臂部構件、以及能夠以可收納於該外側臂部構件的方式沿著該外側臂部構件的長度方向移動的內側臂部構件,於該臂部係設置有轉動機構,該臂部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側,係以能夠對於被安裝體透過該轉動機構作轉動的方式受到安裝;被操作桿,係沿著該臂部的長度方向設置,並能夠與前述內側臂部構件一起沿著臂部的長度方向移動;保持構件,係以能夠移動為從前述臂部的內側朝前述臂部的外側突出的突出位置、以及隱沒至前述臂部的內側的後退位置的方式安裝在前述內側臂部構件,並能夠保持為至少兩個姿勢:藉由位於前述突出位置而卡合於前述外側臂部構件,且前述內側臂部構件相對於前述外側臂部構件在前述臂部的長度方向以最大限度突出的前述臂部的最伸長姿勢、以及前述內側臂部構件相對於前述外側臂部構件在前述臂部的長度方向以最大限度受到收容的前述臂部的最縮短姿勢;保持用彈簧體,係將該保持構件,推彈為該保持構件突出於前述外側臂部構件側而卡止於該外側臂部構件的前述突出位置;卡脫構件,係對於前述轉動機構卡脫自如;卡止用彈簧體,係將該卡脫構件朝向該卡脫構件接觸於前述轉動機構、且前述卡脫構件將前述轉動機構保持為 非旋轉的接觸位置的方向作推彈;操作構件,係連結於前述被操作桿,並能夠僅以前述保持構件對應於前述後退位置與前述突出位置之間的距離之距離、且對應於前述卡脫構件的接觸位置與前述卡脫構件從前述轉動機構脫離的脫離位置之間的距離之距離,將前述被操作桿沿著前述臂部的長度方向在一方向及另一方向移動操作;以及連繫手段,係在進行將該操作構件朝另一方向僅移動預定距離的移動操作時,連繫前述被操作桿及前述卡脫構件,藉此使前述被操作桿及前述卡脫構件一起朝另一方向移動,而使位於前述接觸位置的前述卡脫構件成為前述脫離位置,前述操作構件係構成為能夠切換為:沿著前述臂部的長度方向於一方向移動的保持解除位置、以及沿著前述臂部的長度方向於另一方向移動的卡止解除位置,前述操作構件的前述保持解除位置,係對應於前述保持構件的後退位置,且對應於前述卡脫構件的前述接觸位置,前述操作構件的前述卡止解除位置,係對應於前述卡脫構件的前述脫離位置,且對應於前述保持構件的突出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操作把手裝置,其中,前述臂部係平行而一對地分離設置,該兩臂部的長度方向另一端側彼此係藉由把持把手連結,前述操作構件係設置於前述把持把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操作把手裝置,其中,前述操作構件係構成為能夠切換為前述保持解除位置與前述卡止解除位置之間的基準位置;前述操作構件的前述基準位置,係對應於前述保持構件的前述突出位置、且對應於前述卡脫構件的前述接觸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操作把手裝置,其中,前述操作構件,係在前述把持把手的一方側及另一方側一對地設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操作把手裝置,其中,前述轉動機構,係具備:轉動中心軸,係成為前述臂部的轉動中心;被卡止體,係於外周部具備前述卡脫構件能夠卡止的被卡止溝,且能夠繞與前述轉動中心軸平行配置的支軸作旋轉;以及齒輪群,係動態地連結前述轉動中心軸與前述支軸。
TW105136460A 2016-05-20 2016-11-09 操作把手裝置 TWI7048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1725A JP6051326B1 (ja) 2016-05-20 2016-05-20 操作ハンドル装置
JP2016-101725 2016-05-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0833A TW201740833A (zh) 2017-12-01
TWI704880B true TWI704880B (zh) 2020-09-21

Family

ID=5728822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6460A TWI704880B (zh) 2016-05-20 2016-11-09 操作把手裝置
TW109130632A TWI755848B (zh) 2016-05-20 2016-11-09 搬運具用的操作把手裝置的連繫機構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0632A TWI755848B (zh) 2016-05-20 2016-11-09 搬運具用的操作把手裝置的連繫機構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0426240B2 (zh)
EP (1) EP3245894B1 (zh)
JP (1) JP6051326B1 (zh)
KR (1) KR20170131190A (zh)
CN (2) CN107397321B (zh)
HK (1) HK1243897A1 (zh)
TW (2) TWI7048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00154A1 (de) * 2017-01-09 2018-07-12 Ford Motor Company Roller
CN110203015B (zh) * 2018-02-28 2020-11-10 东莞市江顺箱包袋配件有限公司 拉杆轮组电动刹车控制系统
WO2020033522A2 (en) 2018-08-08 2020-02-13 The Toro Company Handle and method for training an autonomous vehicle, and methods of storing same
US11839282B2 (en) 2019-03-22 2023-12-12 Org Group, Llc Split handle, narrow rolling bag
US20210016815A1 (en) * 2019-07-19 2021-01-21 James S. Fleser Roller cart luggage
RU203202U1 (ru) * 2020-12-09 2021-03-25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НПО РИТМИКО" Ручка тележки с зацепом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27128U (en) * 2000-07-17 2001-03-21 Chaw Khong Technology Co Ltd Structure of rotary draw bar for suitcase
TW201524410A (zh) * 2013-12-26 2015-07-01 Kowa Emtech Ltd 行李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79486A (en) * 1993-08-18 1995-01-10 Wang; Chien-Shan Pull handle of a trunk
US5502876A (en) * 1994-09-22 1996-04-02 Wang; Chie-Shan Pull handle for a trunk
US5581846A (en) * 1995-05-01 1996-12-10 Wang; Chien-Shan Controlling handle structure for pull rods of a luggage
US5628088A (en) * 1995-07-24 1997-05-13 Chen; Chang-Wen Multistage adjustable device for trunk bracket
CN2297108Y (zh) * 1996-03-01 1998-11-18 周正赞 可任意定位的伸缩拉杆控制结构
US5636410A (en) * 1996-04-09 1997-06-10 Chou; Cheng-Tsan Retractable handle assembly for a suitcase
US5630250A (en) * 1996-04-09 1997-05-20 Chou; Cheng-Tsan Drawbar device
US5690196A (en) * 1996-08-12 1997-11-25 Wang; Jin-Jiao Retractable handle assembly for a suitcase
US5884362A (en) * 1997-06-24 1999-03-23 Tsai; James Expandable handle of luggage
US5864921A (en) * 1997-12-10 1999-02-02 Chou; Cheng-Tsan Extensible handle assembly
JPH11309011A (ja) * 1998-04-30 1999-11-09 Kodama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旅行鞄
US20020095746A1 (en) * 2001-01-22 2002-07-25 Wang King Sheng Retractable handle device having a simplified structure
US20030038007A1 (en) * 2001-08-27 2003-02-27 Han Angela W. Telescopic handle for luggage cart
US7097181B2 (en) * 2001-11-02 2006-08-29 Outrigger, Inc. Angular handle assembly for wheeled luggage
US6679360B2 (en) * 2001-12-11 2004-01-20 King Sheng Wang Retractable handle for suitcase
US6575274B1 (en) * 2002-02-07 2003-06-10 Chiung-Chu Huang Adjustable pulling handle for rollaway luggage
US6619448B1 (en) * 2002-05-14 2003-09-16 King Sheng Wang Retractable handle for suitcase
US6827186B1 (en) * 2003-06-20 2004-12-07 Hando Industrial Co., Ltd. Pull rod control mechanism of luggage
US20050092568A1 (en) 2003-11-04 2005-05-05 Mark Nordstrom Retractable leaning towing handle system for wheeled baggage
US7188715B1 (en) 2004-01-28 2007-03-13 Shou Mao Chen Pull handle provided with a grip handle with an adjustable angle
US7380647B2 (en) * 2004-08-16 2008-06-03 Joseph Liang Luggage
US7270223B2 (en) * 2004-10-13 2007-09-18 Travelpro International, Inc. Luggage handle system with pivot grip
JP3122215U (ja) * 2006-02-28 2006-06-08 文昌 ▲黄▼ 旅行用バッグ
CN201029538Y (zh) * 2007-05-25 2008-03-05 常鹏 旅行箱包用可伸缩滚轮的拉杆装置
US20090266833A1 (en) 2008-04-23 2009-10-29 Savage Stephen A Mobile storage apparatus
DE202008018601U1 (de) * 2008-12-13 2016-05-31 Sudhaus Gmbh & Co. Kg Teleskopgriff für transportable Gegenstände, z.B. Gepäckstücke, Koffer od.dgl.
US8214972B2 (en) * 2009-04-01 2012-07-10 Wei-Hung Lai Control handle of a retractable handle assembly for travel bag
FR2949530A1 (fr) * 2009-08-25 2011-03-04 Stephane Fortier Dispositif de support telescopique a deverrouillage simultane
JP2011087845A (ja) * 2009-10-26 2011-05-06 Nifco Inc 鞄のハンドル装置
KR100960077B1 (ko) * 2010-03-16 2010-05-31 주식회사 캐리맥스통상 신축길이의 정밀도가 향상된 핸들부를 구비한 가방
JP2012065977A (ja) * 2010-09-27 2012-04-05 Daido Kogyo Co Ltd キャリーバッグ及びシルバーカーのハンドル持ち手
JP6021295B2 (ja) 2010-09-27 2016-11-09 大同工業株式会社 シルバーカー及びキャリーバッグのスライド式ハンドル
TWM445893U (zh) * 2012-07-25 2013-02-01 Sheng-Zhohg Liang 行李箱
EP3013176B1 (en) * 2013-06-28 2019-11-20 G.T. Line-S.r.L. Transportable container
TWI524863B (zh) * 2014-02-11 2016-03-11 賴偉浤 旅行箱之拉桿把手結構
EP3143899A4 (en) * 2014-05-11 2018-01-03 Won-Sang Cho Carrier having foldable wheels
JP2017535336A (ja) * 2014-11-06 2017-11-30 エディー バウアー エルエルシーEddie Bauer LLC 複数の運搬モードを有するキャリーバッグ
US9408449B1 (en) * 2015-01-15 2016-08-09 Hokei Corporation Stepless retractable handle assembly for luggage
US20170310151A1 (en) * 2015-09-30 2017-10-26 Gennes Curescu Suitcase Having Integrated Power Charging Device
US9872547B2 (en) * 2015-11-25 2018-01-23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Handle assembly for a case
CN205615550U (zh) * 2016-04-11 2016-10-05 王本寰 可收折购物车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27128U (en) * 2000-07-17 2001-03-21 Chaw Khong Technology Co Ltd Structure of rotary draw bar for suitcase
TW201524410A (zh) * 2013-12-26 2015-07-01 Kowa Emtech Ltd 行李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51326B1 (ja) 2016-12-27
TW201740833A (zh) 2017-12-01
CN107397321A (zh) 2017-11-28
US20170332759A1 (en) 2017-11-23
TWI755848B (zh) 2022-02-21
CN107397321B (zh) 2021-01-15
JP2017205431A (ja) 2017-11-24
US10932539B2 (en) 2021-03-02
HK1243897A1 (zh) 2018-07-27
CN112603007A (zh) 2021-04-06
EP3245894B1 (en) 2022-04-20
KR20170131190A (ko) 2017-11-29
US10426240B2 (en) 2019-10-01
TW202100059A (zh) 2021-01-01
EP3245894A1 (en) 2017-11-22
US20190365071A1 (en) 2019-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4880B (zh) 操作把手裝置
US10479390B2 (en) Collapsible seat assembly and a stroller with the same
US6802409B1 (en) Wheeled luggage and associated devices
EP2949542B1 (en) Hinge assembly for folding stroller
JPS6216558U (zh)
EP3486117B1 (en) Table unit
EP1059859A1 (en) Improvements in wheeled luggage and associated devices
JPH08507737A (ja) キャスタホイール付き輸送手段を牽引する自動ロッキング機構
JP5695123B2 (ja) スーツケース等のバッグ類におけるキャスターロック装置
JP6703930B2 (ja) 操作ハンドル装置
JP2017205479A (ja) 操作ハンドル装置の杆状部材連繋機構
JP3208792U (ja) キャスタ装置および収納ラック
JP2864231B2 (ja) ダブル鎌引戸錠
JP2005329790A (ja) 手押車
CN100475077C (zh) 用于可拖行李箱的枢轴杆
JPH0712584Y2 (ja) 錠前装置
WO1999044461A1 (en) Improvements in wheeled luggage and associated devices
JPH0150672B2 (zh)
JPS6116198Y2 (zh)
JP2006036180A (ja) 車両用サンバイ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