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2419B -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2419B
TWI702419B TW108134706A TW108134706A TWI702419B TW I702419 B TWI702419 B TW I702419B TW 108134706 A TW108134706 A TW 108134706A TW 108134706 A TW108134706 A TW 108134706A TW I702419 B TWI702419 B TW I7024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stic lens
imaging lens
light absorbing
lens module
optically effe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4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3421A (zh
Inventor
周明達
林正峰
許伯綸
張明順
林銘清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47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2419B/zh
Priority to CN201922230229.5U priority patent/CN211236418U/zh
Priority to CN201911279476.2A priority patent/CN112649937A/zh
Priority to US16/932,928 priority patent/US1176213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24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241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3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342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一載體元件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塑膠透鏡自其中心至其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與一外周部。外周部的一物側與一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包含複數段差結構,其中段差結構設置於外周部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與同側之光學有效部之間。載體元件定義一內部空間以設置塑膠透鏡,並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與複數環狀內壁。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塑膠透鏡的外周部、段差結構及面對塑膠透鏡之環狀內壁上。藉此,可得到較小體積的固定環結構,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線。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一種成像鏡頭模組,且特別是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成像鏡頭模組。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慧型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等,已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相機模組及其成像鏡頭模組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發展一種設置有效捕捉非必要光線的遮光罩的成像鏡頭模組遂成為產業上重要且急欲解決的問題。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藉由光線吸收塗層可遮蔽非圓形光學有效部以外之區域,並可作為固定環將塑膠透鏡固定於鏡頭,故可較塑膠材質之固定環具有較小的體積,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線。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一載體元件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塑膠透鏡自其中心至其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與一外周部,其中光軸通過光學有效部,且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外周部的一物側與一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包含複數段差結構,其中段差結構設置於外周部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與同側之光學有效部之間。載體元件定義一內部空間以設置塑膠透鏡,並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與複數環狀內壁,其中光軸通過尖端最小開孔。環狀內壁垂直於光軸的直徑不同,其中環狀內壁中至少一者面對塑膠透鏡。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塑膠透鏡的外周部、段差結構及面對塑膠透鏡之環狀內壁上。光線吸收塗層之一部分設置於面對塑膠透鏡之環狀內壁上而形成一環狀凹弧。光線吸收塗層用以將塑膠透鏡定位於載體元件之內部空間。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段差結構平行於光軸方向之高度差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5mm<h<0.5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段差結構隔離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且於一側之光學有效部形成一外部輪廓,外部輪廓可不同於另一側之光學有效部之一外部輪廓。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段差結構可具有非均勻高度。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段差結構平行光軸方向之高度差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2mm<h<0.4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塑膠透鏡的一物側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其用以與塑膠透鏡之物側相鄰的一透鏡承靠,且物側承靠面為一圓形環狀。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段差結構可為一圓弧形構造。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段差結構可包含一第一圓弧構造與一第二圓弧構造,第一圓弧構造位於外周部,且第二圓弧構造位於光學有效部的一外部輪廓。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圓弧構造與第二圓弧構造的一中心至一周邊均可由成像鏡頭模組之一像側往成像鏡頭模組之一物側彎曲。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實施方式之成像鏡頭模組與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之一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一載體元件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塑膠透鏡自其中心至其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與一外周部,其中光軸通過光學有效部,且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載體元件定義一內部空間以設置塑膠透鏡,並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與複數環狀內壁,其中光軸通過 尖端最小開孔。環狀內壁垂直於光軸的直徑不同,其中環狀內壁中至少一者面對塑膠透鏡。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塑膠透鏡的外周部與面對塑膠透鏡之環狀內壁上。光線吸收塗層之一部分設置於面對塑膠透鏡之環狀內壁上而形成一環狀凹弧。光線吸收塗層用以將塑膠透鏡定位於載體元件之內部空間。尖端最小開孔設置於塑膠透鏡之一物側,且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塑膠透鏡之一像側以環繞塑膠透鏡之像側的光學有效部。尖端最小開孔的形狀與光線吸收塗層的一開孔形狀不同。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線吸收塗層的開孔形狀可為一多邊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多邊形可包含複數邊長,且邊長中至少二者長度可相異。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多邊形的邊數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N<33。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邊長中至少三者長度可相異。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多邊形的邊數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N<9。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多邊形的邊數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1<N<26。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外周部的一物側與一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可包含複數段 差結構,其設置於外周部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側與同側之光學有效部之間。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線吸收塗層可設置於段差結構,且段差結構上的光線吸收塗層具有非均勻厚度。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實施方式之成像鏡頭模組與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之一成像面,且電子感光元件的一感光區域為一矩形,矩形的一長邊對應於多邊形的一最長邊。
10、20、30、40、50、60‧‧‧電子裝置
110、210、310、410、510‧‧‧第一透鏡
120、220、320、420、520‧‧‧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530‧‧‧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540‧‧‧第四透鏡
150、250、350、450、550‧‧‧第五透鏡
160、260、360、460、560‧‧‧塑膠透鏡
161、261、361、461、561‧‧‧光學有效部
162、262、362、462、562‧‧‧外周部
163、263、363、463、563‧‧‧段差結構
163a‧‧‧第一圓弧構造
163b‧‧‧第二圓弧構造
164、264、364、464、564‧‧‧物側承靠面
170、270、370、470、570‧‧‧載體元件
171、271、371、471、571‧‧‧尖端最小開孔
172、272、372、472、572‧‧‧環狀內壁
180、280、380、480、580‧‧‧光線吸收塗層
181、281、381、481、581‧‧‧環狀凹弧
190、290、390、490、590‧‧‧成像面
195、295、395、495、595、62‧‧‧電子感光元件
31‧‧‧外殼
32‧‧‧上彈簧片
33‧‧‧磁石
34‧‧‧線圈
35‧‧‧下彈簧片
36‧‧‧基座
37‧‧‧感光區域
61‧‧‧成像鏡頭模組
63‧‧‧使用者介面
64‧‧‧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65‧‧‧光學防手震組件
66‧‧‧感測元件
67‧‧‧閃光燈模組
68‧‧‧對焦輔助模組
X‧‧‧光軸
h‧‧‧段差結構平行於光軸方向之高度差
L1、L2、L3‧‧‧光學有效部的邊長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部分示意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塑膠透鏡的像側表面示意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塑膠透鏡的物側表面示意圖;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塑膠透鏡的像側表面俯視示意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E圖第一實施例中塑膠透鏡的A-A' 方向剖面示意圖;第1G圖繪示依照第1E圖第一實施例中塑膠透鏡的B-B'方向剖面示意圖;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塑膠透鏡的像側表面俯視示意圖;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爆炸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塗佈的示意圖;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塑膠透鏡的像側表面俯視示意圖;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塑膠透鏡的像側表面示意圖;第5C圖繪示依照第5B圖第五實施例中塑膠透鏡的剖面示意圖;第5D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塑膠透鏡的像側 表面俯視示意圖;第5E圖繪示依照第5D圖第五實施例中塑膠透鏡的C-C'方向剖面示意圖;第5F圖繪示依照第5D圖第五實施例中塑膠透鏡的D-D'方向剖面示意圖;第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示意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方塊圖;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自拍場景之示意圖;以及第6D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拍攝的影像之示意圖。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一載體元件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塑膠透鏡自其中心至其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與一外周部,其中光軸通過光學有效部,且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載體元件定義一內部空間以設置塑膠透鏡,並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與複數環狀內壁,其中光軸通過尖端最小開孔。進一步來說,載體元件可為一塑膠鏡筒或一單一元件由塑膠鏡筒與載體透過射出成型一體成型而成。環狀內壁垂直於光軸的直徑不同,其中環狀內壁中至少一者面對塑膠透鏡,且 環狀內壁面對塑膠透鏡可以是指環狀內壁與塑膠透鏡於垂直光軸方向有重疊。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塑膠透鏡的外周部與面對塑膠透鏡之環狀內壁上。光線吸收塗層之一部分設置於面對塑膠透鏡之環狀內壁上而形成一環狀凹弧。光線吸收塗層用以將塑膠透鏡定位於載體元件之內部空間。藉此,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固化後形成遮蔽效率高的遮光罩,並因光線吸收塗層固化後具有固定透鏡與塑膠透鏡的牢靠度,故可同時當作固定環以進行成像鏡頭模組的裝配作業,且相對於具有一固定形狀的塑膠固定環擁有較小的體積,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線。
尖端最小開孔設置於塑膠透鏡之一物側,且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塑膠透鏡之一像側以環繞塑膠透鏡之像側的光學有效部。藉此,可視為將遮光罩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靠近成像面附近的區域,即除了必要的成像光線外,其餘非必要的光線皆盡可能地被遮光罩所捕捉,避免有進一步反射的疑慮,故透過光線吸收塗層設置的位置與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相對位置可達到較佳攔截非必要光線的效率。
尖端最小開孔的形狀與光線吸收塗層的一開孔形狀不同。藉此,達到較佳攔截非必要光線的效率。另外,光線吸收塗層的開孔形狀可為一多邊形,可視為為改善光線吸收塗層開孔自身會產生眩光的工程考量。
外周部的一物側與一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包含複數段差結構,其設置於外周部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與同側之光學有效部之間,且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段 差結構。具體來說,段差結構使光學有效部與鄰近透鏡的外周部之間沿平行光軸的方向上保持一距離。藉此,塑膠透鏡透過段差結構連接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使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得以適應性的充分環繞光學有效部。同時,可增加為多邊形的光線吸收塗層的開孔的精度水準,避免聚積的光線吸收塗層表面圓球化,反而無法降低非必要光線的產生。
段差結構上的光線吸收塗層可具有非均勻厚度。藉此,使聚積的光線吸收塗層的外觀可被控制,並增加光線吸收塗層本身吸收可見光的效率。
段差結構隔離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且於一側之光學有效部形成一外部輪廓,外部輪廓可不同於另一側之光學有效部之一外部輪廓。舉例來說,物側之光學有效部的外部輪廓為圓形,而像側之光學有效部因有段差結構,故此側之光學有效部的外部輪廓為多邊形。藉此,光線吸收塗層可塗佈於塑膠透鏡上更理想的位置,進而增加遮光罩的遮蔽範圍,亦不受習知塗裝方式必須沿著圓環狀軌跡的限制。
塑膠透鏡的一物側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其用以與塑膠透鏡之物側相鄰的一透鏡承靠,且物側承靠面為一圓形環狀。藉此,使塑膠透鏡的受力均勻,並減少光學有效部成型精度降低的風險,且圓形環狀使物側面的光學有效部的圓對稱性、精度及一致性更佳。
段差結構可為一圓弧形構造。藉此,可適應性地配合光學有效部的構造,避免光學有效部靠近段差結構的部分幾何形狀差異過大,以減少成型失敗的風險。
段差結構可包含一第一圓弧構造與一第二圓弧構造,第一圓弧構造位於外周部,且第二圓弧構造位於光學有效部的一外部輪廓。具體來說,第一圓弧構造適應性地配合第二圓弧構造。藉此,可避免因局部過大段差結構的表面,而造成高反射非成像光線的行進路徑的情況發生。
第一圓弧構造與第二圓弧構造的一中心至一周邊均可由成像鏡頭模組之一像側往成像鏡頭模組之一物側彎曲。詳細來說,可依照塑膠透鏡的設計構型,第一圓弧構造與第二圓弧構造的中心至周邊均由成像鏡頭模組之物側往像側彎曲。藉此,可降低面反射的光線強度局部大幅聚積的可能性。
段差結構可具有非均勻高度。藉此,可更貼合光學有效部的外型,可降低塑膠透鏡射出成型的失敗率。
段差結構平行於光軸方向之高度差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5mm<h<0.5mm。藉此,合適的段差高度可避免過小或過大的段差,過小的段差易造成光線吸收塗層局部溢流的情況,而過大的段差易於塑膠透鏡內部肇生額外不必要的內部面反射。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02mm<h<0.4mm。藉此,透過更具體的高度差與更小的高度差距,降低製造生產過程的失敗率,以提高生產效率。
光線吸收塗層之開孔形狀的多邊形可包含複數邊長,且邊長中至少二者長度可相異。藉此,可製造出遮蔽範圍較大的遮光吸收層。另外,多邊形的邊長中至少三者長 度可相異。藉此,使邊長的數量獲得理想地控制,增加量產製造的可行性。
光線吸收塗層之開孔形狀的多邊形的邊數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N<33。藉此,合適的N值可保持成像規格的需求與改善雜散光之間的理想平衡。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3<N<9。藉此,適合影像格式的遮光罩裁切設計,可最大化遮光罩的遮蔽範圍。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1<N<26。藉此,可改善光源本身成像時,其周邊產生不必要的眩光情況。
上述本揭示內容成像鏡頭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模組與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之一成像面,且電子感光元件的一感光區域為一矩形,矩形的一長邊對應於多邊形的一最長邊。藉此,可進一步攔截在電子感光元件附近的非必要光線,減少其遊蕩漫射的機率。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之部分示意圖。由第1A圖可知,電子裝置10(具體上為電子裝置10的相機單元)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圖 未標示)與一電子感光元件195。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複數透鏡、至少一塑膠透鏡160、一載體元件170、一光線吸收塗層180及一成像面190,其中載體元件170定義一內部空間以設置透鏡與塑膠透鏡160,成像面190位於載體元件170的像側。電子感光元件195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之一成像面190。
詳細來說,第一實施例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及塑膠透鏡160,其中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及第五透鏡150的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並非本揭示內容的重點,將不另揭露其細節。
塑膠透鏡160自其中心至其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161與一外周部162,其中光軸X通過光學有效部161,而外周部162環繞光學有效部161。外周部162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包含複數段差結構163,其設置於外周部162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與同側之光學有效部161之間。透過段差結構163使光學有效部161與鄰近的外周部162之間沿平行光軸X方向上保持一距離。
載體元件170可為一塑膠鏡筒或一單一元件,單一元件為由塑膠鏡筒與載體由射出成型一體成型而成,第一實施例中的載體元件170為塑膠鏡筒,但本揭示內容並不以此為限。
載體元件170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171與複數環狀內壁172,其中光軸X通過尖端最小開孔171。環狀內壁172垂直於光軸X的直徑不同,其中環狀內壁172中至少一者面對塑膠透鏡160,進一步來說,環狀內壁172面對塑膠透鏡160可視為環狀內壁172與塑膠透鏡160垂直光軸X的方向有重疊。
光線吸收塗層180設置於塑膠透鏡160的外周部162、段差結構163及面對塑膠透鏡160之環狀內壁172上。藉此,塑膠透鏡160透過段差結構163連接光學有效部161與外周部162,使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180得以適應性的充分環繞光學有效部161。
由第1A圖可知,光線吸收塗層180之一部分設置於面對塑膠透鏡160之環狀內壁172上而形成一環狀凹弧181,且光線吸收塗層180用以將塑膠透鏡160定位於載體元件170之內部空間,而環狀凹弧181可以不是封閉的環狀,其剖面仍呈現凹弧的形狀。藉此,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180固化後形成遮蔽效率高的遮光罩,且固化後的光線吸收塗層180具有固定塑膠透鏡160的穩定度,故可將光線吸收塗層180作為固定環以進行成像鏡頭模組的裝配作業。同時,光線吸收層180相對於具有一固定形狀的塑膠固定環擁有較小的體積,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線。
尖端最小開孔171設置於塑膠透鏡160之物側,且光線吸收塗層180設置於塑膠透鏡160之像側以環繞塑膠透鏡160之像側的光學有效部161。進一步來說,尖端 最小開孔171的形狀與光線吸收塗層180的開孔形狀不同。藉此,可視為將遮光罩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靠近成像面190附近的區域,即除了必要的成像光線外,其餘非必要的光線皆盡可能地被遮光罩所捕捉,避免有進一步反射的疑慮,故透過第一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180設置的位置與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相對位置可達到較佳攔截非必要光線的效率。
由第1A圖與第1B圖可知,塑膠透鏡160的一物側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164,其用以與塑膠透鏡160之物側相鄰的透鏡承靠,且物側承靠面164為一圓形環狀。具體來說,於第一實施例中與塑膠透鏡160之物側相鄰的透鏡為第五透鏡150。藉此,使塑膠透鏡160的受力均勻,並減少光學有效部161成型精度降低的風險,且圓形環狀使物側面的光學有效部161的圓對稱性、精度及一致性更佳。
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塑膠透鏡160的像側表面示意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塑膠透鏡160的物側表面示意圖。由第1C圖與第1D圖可知,段差結構163隔離光學有效部161與外周部162,且於此側之光學有效部161形成一外部輪廓,外部輪廓不同於另一側之光學有效部161之一外部輪廓。於第一實施例中,物側之光學有效部161的外部輪廓為圓形,像側之光學有效部161因有段差結構163,故像側之光學有效部161的外部輪廓為多邊形。具體來說,像側之光學有效部161的外部輪廓為四邊形加上R角處理所呈現的多邊形。藉此,光線 吸收塗層180可塗佈於塑膠透鏡160上更理想的位置,進而增加遮光罩的遮蔽範圍,亦不受習知塗裝方式必須沿著圓環狀軌跡的限制。
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塑膠透鏡160的像側表面俯視示意圖。由第1E圖可知,因段差結構163的設置,使得光學有效部161的外部輪廓可為多邊形,而初始狀態為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180可適應性地環繞光學有效部161以塗佈於段差結構163與外周部162,故形成與光學有效部161的外部輪廓對應的多邊形內孔。進一步來說,於第一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180的開孔形狀可為一多邊形,即具有複數邊長。具體來說,光線吸收塗層180的開孔形狀為八邊形,即具有八邊長,其為改善光線吸收塗層180開孔自身會產生眩光所作的工程考量。進一步來說,所述八邊長中至少二者長度可相異,甚至是邊長中至少三者長度可相異。藉此,可設計出遮蔽範圍較大的遮光吸收層,邊長的數量可受到理想地控制,且可增加量產製造的可行性。具體而言,第一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180的開孔之八邊長中有三者長度相異,係為邊長L1、邊長L2及邊長L3,其中邊長L1為2.73mm,其數量為二;邊長L2為3.71mm,其數量為二;邊長L3為0.21mm,其數量為四。
第1F圖繪示依照第1E圖第一實施例中塑膠透鏡160的A-A'方向剖面示意圖,第1G圖繪示依照第1E圖第一實施例中塑膠透鏡160的B-B'方向剖面示意圖。由第1F圖與第1G圖可知,段差結構163可為一圓弧形構造。藉此, 可適應性地配合光學有效部161的構造,避免光學有效部161靠近段差結構163的部分幾何形狀差異過大,以減少成型失敗的風險。進一步來說,段差結構163可包含一第一圓弧構造163a與一第二圓弧構造163b,第一圓弧構造163a位於外周部162,且第二圓弧構造163b位於光學有效部161的外部輪廓。具體來說,第一圓弧結構163a相對於第二圓弧結構163b更靠近塑膠透鏡160的物側,且第一圓弧構造163a適應性地配合第二圓弧構造163b。藉此,避免因局部過大段差結構163的表面,而造成高反射非成像光線的行進路徑的情況發生。
第一圓弧構造163a與第二圓弧構造163b的中心至周邊均由成像鏡頭模組之像側往成像鏡頭模組之物側彎曲。詳細來說,可依照塑膠透鏡160的設計構型,如第一圓弧構造163a與第二圓弧構造163b的中心至周邊均由成像鏡頭模組之物側往像側彎曲。藉此,可降低面反射的光線強度局部大幅聚積的可能性。
由第1B圖與第1E圖可知,第一實施例中,段差結構163平行於光軸X方向之高度差為h,於第一實施例的h為0.25mm,且段差結構163可具有非均勻高度。藉此,可更加貼合光學有效部161的外周,降低塑膠透鏡160射出成型的失敗率。
<第二實施例>
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由第2A圖可知,電子裝置20(具體上 為電子裝置20的相機單元)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圖未標示)與一電子感光元件295。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複數透鏡、至少一塑膠透鏡260、一載體元件270、一光線吸收塗層280及一成像面290,其中載體元件270定義一內部空間以設置透鏡與塑膠透鏡260,成像面290位於載體元件270的像側。電子感光元件295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之一成像面290。
詳細來說,第二實施例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及塑膠透鏡260,其中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及第五透鏡250的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並非本揭示內容的重點,將不另揭露其細節。
塑膠透鏡260自其中心至其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261與一外周部262,其中光軸X通過光學有效部261,而外周部262環繞光學有效部261。
載體元件270可為一塑膠鏡筒或一單一元件,單一元件為由塑膠鏡筒與載體由射出成型一體成型而成,第二實施例中的載體元件270為塑膠鏡筒,但本揭示內容並不以此為限。
載體元件270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271與複數環狀內壁272,其中光軸X通過尖端最小開孔271。環狀內壁272垂直於光軸X的直徑不同,其中環狀內壁272中至少一者面對塑膠透鏡260,進一步來說,環狀內壁272面對塑 膠透鏡260可視為環狀內壁272與塑膠透鏡260垂直光軸X的方向有重疊。
由第2A圖可知,光線吸收塗層280之一部分設置於面對塑膠透鏡260之環狀內壁272上而形成一環狀凹弧281,且光線吸收塗層280用以將塑膠透鏡260定位於載體元件270之內部空間,而環狀凹弧281可以不是封閉的環狀,其剖面仍呈現凹弧的形狀。藉此,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280固化後形成遮蔽效率高的遮光罩,且固化後的光線吸收塗層280具有固定塑膠透鏡260的穩定度,故可將光線吸收塗層280作為固定環以進行成像鏡頭模組的裝配作業。同時,光線吸收層280相對於具有一固定形狀的塑膠固定環擁有較小的體積,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線。
尖端最小開孔271設置於塑膠透鏡260之物側,且光線吸收塗層280設置於塑膠透鏡260之像側以環繞塑膠透鏡260之像側的光學有效部261。進一步來說,尖端最小開孔271的形狀與光線吸收塗層280的開孔形狀不同。藉此,可視為將遮光罩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靠近成像面290附近的區域,即除了必要的成像光線外,其餘非必要的光線皆盡可能地被遮光罩所捕捉,避免有進一步反射的疑慮,故透過第二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280設置的位置與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相對位置可達到較佳攔截非必要光線的效率。
塑膠透鏡260的一物側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264,其用以與塑膠透鏡260之物側相鄰的透鏡承靠,且物 側承靠面264為一圓形環狀。具體來說,於第二實施例中與塑膠透鏡260之物側相鄰的透鏡為第五透鏡250。藉此,使塑膠透鏡260的受力均勻,並減少光學有效部261成型精度降低的風險,且圓形環狀使物側面的光學有效部261的圓對稱性、精度及一致性更佳。
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塑膠透鏡260的像側表面俯視示意圖。由第2B圖可知,於第二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280的開孔形狀可為一多邊形,即具有複數邊長。具體來說,光線吸收塗層280的開孔形狀為八邊形,即具有八邊長,其為改善光線吸收塗層280開孔自身會產生眩光所作的工程考量。進一步來說,所述八邊長中至少二者長度可相異,甚至是邊長中至少三者長度可相異。藉此,可設計出遮蔽範圍較大的遮光吸收層,邊長的數量可受到理想地控制,且可增加量產製造的可行性。具體而言,第二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280的開孔之八邊長中有三者長度相異,係為邊長L1、邊長L2及邊長L3,其中邊長L1為0.2mm,其數量為四;邊長L2為2.73mm,其數量為二;邊長L3為3.69mm,其數量為二。
外周部262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包含複數段差結構263,其設置於外周部262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與同側之光學有效部261之間。透過段差結構263使光學有效部261與鄰近的外周部262之間沿平行光軸X方向上保持一距離。藉此,增加為多邊形的光線吸收塗 層280的開孔的精度水準,避免聚積的光線吸收塗層280表面圓球化,反而無法降低非必要光線的產生。
光線吸收塗層280設置於塑膠透鏡260的外周部262、段差結構263及面對塑膠透鏡260之環狀內壁272上,其中設置於段差結構263上的光線吸收塗層280可具有非均勻厚度。藉此,塑膠透鏡260透過段差結構263連接光學有效部261與外周部262,使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280得以適應性且充分地環繞光學有效部261,且可使聚積的光線吸收塗層280外觀獲得理想控制,增加光線吸收塗層280本身吸收可見光的效率。
由第2A圖與第2B圖可知,第二實施例中,段差結構263平行於光軸X方向之高度差為h,於第二實施例的h為0.24mm,且段差結構263可具有非均勻高度。藉此,可更加貼合光學有效部261的外周,降低塑膠透鏡260射出成型的失敗率。
<第三實施例>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的爆炸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380塗佈的示意圖。由第3A圖可知,電子裝置30包含一外殼31、一上彈簧片32、複數磁石33、成像鏡頭模組(圖未標示)、線圈34、下彈簧片35及一基座36,且電子裝置30與一感光區域37連接。
外殼31耦合於基座36,塑膠鏡筒與載體透過射出成型一體成型而形成同軸(即沿光軸X)的一載體元件370,並設置於外殼31中,載體元件370可用以與磁石33與線圈34中其中一者組裝。基座36具有一中心開孔(圖未標示),外殼31具有一開孔(圖未標示),其中外殼31之開孔與基座36之中心開孔對應。載體元件370具有一內部空間(圖未標示),其用以承接複數透鏡與至少一塑膠透鏡360。線圈34連接於載體元件370上,其可環繞並固定於載體元件370的外環面。磁石33具有一表面面對線圈34。上彈簧片32設置於磁石33與外殼31之間,下彈簧片35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與基座36之間,且上彈簧片32與下彈簧片35皆沿光軸X方向。上彈簧片32與下彈簧片35分別與載體元件370連接,並用以支撐載體元件370藉以使其可沿一平行光軸X方向移動。藉此,達到小型化的空間配置,並維持自動對焦的穩定度。進一步來說,線圈34可連接於載體元件370靠近基座36的一端。
由第3B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透鏡、塑膠透鏡360、載體元件370、一光線吸收塗層380及一成像面390,其中載體元件370定義一內部空間以設置透鏡與塑膠透鏡360,成像面390位於載體元件370的像側。電子感光元件395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之成像面390,且電子感光元件395的感光區域37為一矩形,矩形的一長邊對應於多邊形的一最長邊。藉此,可進一步攔截於電 子感光元件395附近的非必要光線,減少其遊蕩漫射的機率。
詳細來說,第三實施例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及塑膠透鏡360,其中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及第五透鏡350的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並非本揭示內容的重點,將不另揭露其細節。
塑膠透鏡360自其中心至其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361與一外周部362,其中光軸X通過光學有效部361,而外周部362環繞光學有效部361。外周部362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包含複數段差結構363,其設置於外周部362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與同側之光學有效部361之間。透過段差結構363使光學有效部361與鄰近的外周部362之間沿平行光軸X方向上保持一距離。
載體元件370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371與複數環狀內壁372,其中光軸X通過尖端最小開孔371。環狀內壁372垂直於光軸X的直徑不同,其中環狀內壁372中至少一者面對塑膠透鏡360,進一步來說,環狀內壁372面對塑膠透鏡360可視為環狀內壁372與塑膠透鏡360垂直光軸X的方向有重疊。
由第3B圖可知,光線吸收塗層380設置於塑膠透鏡360的外周部362、段差結構363及面對塑膠透鏡360之環狀內壁372上。藉此,塑膠透鏡360透過段差結構363 連接光學有效部361與外周部362,使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380得以適應性的充分環繞光學有效部361。
詳細來說,光線吸收塗層380之一部分設置於面對塑膠透鏡360之環狀內壁372上而形成一環狀凹弧381,且光線吸收塗層380用以將塑膠透鏡360定位於載體元件370之內部空間,而環狀凹弧381可以不是封閉的環狀,其剖面仍呈現凹弧的形狀。同時,光線吸收層380相對於具有一固定形狀的塑膠固定環擁有較小的體積,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線。
由第3B圖至第3C圖可知,在電子裝置30的組裝過程中,可先將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及塑膠透鏡360等光學元件依序組裝於載體元件370中,並將針頭(未另標號)置於塑膠透鏡360之上方(第3C圖為清楚繪示載體元件370之故,省略已組裝於載體元件370內的透鏡),且可透過治具(圖未揭示)使載體元件370連同塑膠透鏡360與針頭間具有自由度可相對移動或相對旋轉,使一液態光線吸收塗層材料382間歇式地塗佈於塑膠透鏡360之像側表面形成光線吸收塗層380,例如液態光線吸收塗層材料382塗佈於塑膠透鏡360之像側表面上的複數位置。具體來說,液態光線吸收塗層材料382黏接塑膠透鏡360於載體元件370,其中液態光線吸收塗層材料382的材質可為黑色不透光。液態光線吸收塗層材料382主要透過外周部362、段差結構363及環狀內壁372黏著載體元件370與塑膠透鏡360的像側表面的非 光學有效部361的範圍,達到塑膠透鏡360與載體元件370黏著固定的效果。藉此,固化後的光線吸收塗層380形成遮蔽效率高的遮光罩,且固化後的光線吸收塗層380具有固定塑膠透鏡360的穩定度,故可將光線吸收塗層380作為固定環以進行成像鏡頭模組的裝配作業。
尖端最小開孔371設置於塑膠透鏡360之物側,且光線吸收塗層380設置於塑膠透鏡360之像側以環繞塑膠透鏡360之像側的光學有效部361。進一步來說,尖端最小開孔371的形狀與光線吸收塗層380的開孔形狀不同。藉此,可視為將遮光罩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靠近成像面390附近的區域,即除了必要的成像光線外,其餘非必要的光線皆盡可能地被遮光罩所捕捉,避免有進一步反射的疑慮,故透過第三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380設置的位置與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相對位置可達到較佳攔截非必要光線的效率。
由第3B圖可知,塑膠透鏡360的一物側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364,其用以與塑膠透鏡360之物側相鄰的透鏡承靠,且物側承靠面364為一圓形環狀。具體來說,於第三實施例中與塑膠透鏡360之物側相鄰的透鏡為第五透鏡350。藉此,使塑膠透鏡360的受力均勻,並減少光學有效部361成型精度降低的風險,且圓形環狀使物側面的光學有效部361的圓對稱性、精度及一致性更佳。
由第3B圖可知,第三實施例中,段差結構363平行於光軸X方向之高度差為h,於第三實施例的h為0.09 mm,且段差結構363可具有非均勻高度。藉此,可更加貼合光學有效部361的外周,降低塑膠透鏡360射出成型的失敗率。
<第四實施例>
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0的示意圖。由第4A圖可知,電子裝置40(具體上為電子裝置40的相機單元)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圖未標示)與一電子感光元件495。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複數透鏡、至少一塑膠透鏡460、一載體元件470、一光線吸收塗層480及一成像面490,其中載體元件470定義一內部空間以設置透鏡與塑膠透鏡460,成像面490位於載體元件470的像側。電子感光元件495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之一成像面490。
詳細來說,第四實施例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及塑膠透鏡460,其中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及第五透鏡450的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並非本揭示內容的重點,將不另揭露其細節。
塑膠透鏡460自其中心至其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461與一外周部462,其中光軸X通過光學有效部461,而外周部462環繞光學有效部461。
載體元件470可為一塑膠鏡筒或一單一元件,單一元件為由塑膠鏡筒與載體由射出成型一體成型而成,第 四實施例中的載體元件470為塑膠鏡筒,但本揭示內容並不以此為限。
載體元件470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471與複數環狀內壁472,其中光軸X通過尖端最小開孔471。環狀內壁472垂直於光軸X的直徑不同,其中環狀內壁472中至少一者面對塑膠透鏡460,進一步來說,環狀內壁472面對塑膠透鏡460可視為環狀內壁472與塑膠透鏡460垂直光軸X的方向有重疊。
由第4A圖可知,光線吸收塗層480之一部分設置於面對塑膠透鏡460之環狀內壁472上而形成一環狀凹弧481,且光線吸收塗層480用以將塑膠透鏡460定位於載體元件470之內部空間,而環狀凹弧481可以不是封閉的環狀,其剖面仍呈現凹弧的形狀。藉此,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480固化後形成遮蔽效率高的遮光罩,且固化後的光線吸收塗層480具有固定塑膠透鏡460的穩定度,故可將光線吸收塗層480作為固定環以進行成像鏡頭模組的裝配作業。同時,光線吸收層480相對於具有一固定形狀的塑膠固定環擁有較小的體積,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線。
尖端最小開孔471設置於塑膠透鏡460之物側,且光線吸收塗層480設置於塑膠透鏡460之像側以環繞塑膠透鏡460之像側的光學有效部461。進一步來說,尖端最小開孔471的形狀與光線吸收塗層480的開孔形狀不同。藉此,可視為將遮光罩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靠近成像面490附近的區域,即除了必要的成像光線外,其餘非必要的光線 皆盡可能地被遮光罩所捕捉,避免有進一步反射的疑慮,故透過第四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480設置的位置與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相對位置可達到較佳攔截非必要光線的效率。
塑膠透鏡460的一物側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464,其用以與塑膠透鏡460之物側相鄰的透鏡承靠,且物側承靠面464為一圓形環狀。具體來說,於第四實施例中與塑膠透鏡460之物側相鄰的透鏡為第五透鏡450。藉此,使塑膠透鏡460的受力均勻,並減少光學有效部461成型精度降低的風險,且圓形環狀使物側面的光學有效部461的圓對稱性、精度及一致性更佳。
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塑膠透鏡460的像側表面俯視示意圖。由第4B圖可知,於第四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480的開孔形狀可為一多邊形,即具有複數邊長。具體來說,光線吸收塗層480的開孔形狀為十六邊形,即具有十六邊長,其為改善光線吸收塗層480開孔自身會產生眩光所作的工程考量。進一步來說,所述十六邊長中至少二者長度可相異,甚至是邊長中至少三者長度可相異。藉此,可設計出遮蔽範圍較大的遮光吸收層,邊長的數量可受到理想地控制,且可增加量產製造的可行性。具體而言,第四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480的開孔之十六邊長中有三者長度相異,係為邊長L1、邊長L2及邊長L3,其中邊長L1為0.75mm,其數量為四;邊長L2為0.91mm,其數量為四;邊長L3為0.46mm,其數量為八。
外周部462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包含複數段差結構463,其設置於外周部462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與同側之光學有效部461之間。透過段差結構463使光學有效部461與鄰近的外周部462之間沿平行光軸X方向上保持一距離。藉此,增加為多邊形的光線吸收塗層480的開孔的精度水準,避免聚積的光線吸收塗層480表面圓球化,反而無法降低非必要光線的產生。
光線吸收塗層480設置於塑膠透鏡460的外周部462、段差結構463及面對塑膠透鏡460之環狀內壁472上,其中設置於段差結構463上的光線吸收塗層480可具有非均勻厚度。藉此,塑膠透鏡460透過段差結構463連接光學有效部461與外周部462,使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480得以適應性且充分地環繞光學有效部461,且可使聚積的光線吸收塗層480外觀獲得理想控制,增加光線吸收塗層480本身吸收可見光的效率。
由第4A圖與第4B圖可知,第四實施例中,段差結構463平行於光軸X方向之高度差為h,於第四實施例的h值為0.02mm,且段差結構463可具有非均勻高度。藉此,可更加貼合光學有效部461的外周,降低塑膠透鏡460射出成型的失敗率。
<第五實施例>
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的示意圖。由第5A圖可知,電子裝置50(具體上為電子裝置50的相機單元)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圖未標 示)與一電子感光元件595。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且包含複數透鏡、至少一塑膠透鏡560、一載體元件570、一光線吸收塗層580及一成像面590,其中載體元件570定義一內部空間以設置透鏡與塑膠透鏡560,成像面590位於載體元件570的像側。電子感光元件595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之一成像面590。
詳細來說,第五實施例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及塑膠透鏡560,其中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及第五透鏡550的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並非本揭示內容的重點,將不另揭露其細節。
塑膠透鏡560自其中心至其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561與一外周部562,其中光軸X通過光學有效部561,而外周部562環繞光學有效部561。外周部562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包含複數段差結構563,其設置於外周部562的物側與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與同側之光學有效部561之間。透過段差結構563使光學有效部561與鄰近的外周部562之間沿平行光軸X方向上保持一距離。
載體元件570可為一塑膠鏡筒或一單一元件,單一元件為由塑膠鏡筒與載體由射出成型一體成型而成,第五實施例中的載體元件570為塑膠鏡筒,但本揭示內容並不以此為限。
載體元件570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571與複數環狀內壁572,其中光軸X通過尖端最小開孔571。環狀內壁572垂直於光軸X的直徑不同,其中環狀內壁572中至少一者面對塑膠透鏡560,進一步來說,環狀內壁572面對塑膠透鏡560可視為環狀內壁572與塑膠透鏡560垂直光軸X的方向有重疊。
光線吸收塗層580設置於塑膠透鏡560的外周部562、段差結構563及面對塑膠透鏡560之環狀內壁572上。藉此,塑膠透鏡560透過段差結構563連接光學有效部561與外周部562,使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580得以適應性的充分環繞光學有效部561。
由第5A圖可知,光線吸收塗層580之一部分設置於面對塑膠透鏡560之環狀內壁572上而形成一環狀凹弧581,且光線吸收塗層580用以將塑膠透鏡560定位於載體元件570之內部空間,而環狀凹弧581可以不是封閉的環狀,其剖面仍呈現凹弧的形狀。藉此,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580固化後形成遮蔽效率高的遮光罩,且固化後的光線吸收塗層580具有固定塑膠透鏡560的穩定度,故可將光線吸收塗層580作為固定環以進行成像鏡頭模組的裝配作業。同時,光線吸收層580相對於具有一固定形狀的塑膠固定環擁有較小的體積,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線。
尖端最小開孔571設置於塑膠透鏡560之物側,且光線吸收塗層580設置於塑膠透鏡560之像側以環繞塑膠透鏡560之像側的光學有效部561。進一步來說,尖端 最小開孔571的形狀與光線吸收塗層580的開孔形狀不同。藉此,可視為將遮光罩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靠近成像面590附近的區域,即除了必要的成像光線外,其餘非必要的光線皆盡可能地被遮光罩所捕捉,避免有進一步反射的疑慮,故透過第五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580設置的位置與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相對位置可達到較佳攔截非必要光線的效率。
由第5A圖可知,塑膠透鏡560的一物側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564,其用以與塑膠透鏡560之物側相鄰的透鏡承靠,且物側承靠面564為一圓形環狀。具體來說,於第五實施例中與塑膠透鏡560之物側相鄰的透鏡為第五透鏡550。藉此,使塑膠透鏡560的受力均勻,並減少光學有效部561成型精度降低的風險,且圓形環狀使物側面的光學有效部561的圓對稱性、精度及一致性更佳。
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塑膠透鏡560的像側表面示意圖,第5C圖繪示依照第5B圖第五實施例中塑膠透鏡560的剖面示意圖。由第5B圖與第5C圖可知,段差結構563隔離光學有效部561與外周部562,且於此側之光學有效部561形成一外部輪廓。於第五實施例中,像側之光學有效部561因有段差結構563,故像側之光學有效部561的外部輪廓為多邊形。藉此,光線吸收塗層580可塗佈於塑膠透鏡560上更理想的位置,進而增加遮光罩的遮蔽範圍,亦不受習知塗裝方式必須沿著圓環狀軌跡的限制。
第5D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塑膠透鏡560的像側表面俯視示意圖。由第5D圖可知,因段差結構563的設置,使得光學有效部561的外部輪廓可為多邊形,而初始狀態為液態的光線吸收塗層580可適應性地環繞光學有效部561以塗佈於段差結構563與外周部562,故形成與光學有效部561的外部輪廓對應的多邊形內孔。進一步來說,於第五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580的開孔形狀可為一多邊形,即具有複數邊長。具體來說,光線吸收塗層580的開孔形狀為八邊形,即具有八邊長,其為改善光線吸收塗層580開孔自身會產生眩光所作的工程考量。進一步來說,所述八邊長中至少二者長度可相異,甚至是邊長中至少三者長度可相異。藉此,可設計出遮蔽範圍較大的遮光吸收層,邊長的數量可受到理想地控制,且可增加量產製造的可行性。具體而言,第五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580的開孔之八邊長中有三者長度相異,係為邊長L1、邊長L2及邊長L3,其中邊長L1為0.21mm,其數量為四;邊長L2為3.71mm,其數量為二;邊長L3為2.73mm,其數量為二。
第5E圖繪示依照第5D圖第五實施例中塑膠透鏡560的C-C'方向剖面示意圖,第5F圖繪示依照第5D圖第五實施例中塑膠透鏡560的D-D'方向剖面示意圖。由第5E圖與第5F圖可知,段差結構563可為一圓弧形構造。藉此,可適應性地配合光學有效部561的構造,避免光學有效部561靠近段差結構563的部分幾何形狀差異過大,以減少成型失敗的風險。
由第5D圖至第5F圖可知,第五實施例中,段差結構563平行於光軸X方向之高度差為h,於第五實施例的h值於C-C'方向與D-D'方向分別於為0.29mm與0.25mm,且段差結構563可具有非均勻高度。藉此,可更加貼合光學有效部561的外周,降低塑膠透鏡560射出成型的失敗率。
<第六實施例>
第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之示意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的方塊圖。由第6A圖與第6B圖可知,電子裝置60係一智慧型手機,且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61、一使用者介面63及電子感光元件62。第六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61設置於使用者介面63側邊的區域,電子感光元件62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61之成像面(圖未繪示),其中使用者介面63可為觸控螢幕或顯示螢幕,並不以此為限。成像鏡頭模組61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的任一者,其包含載體元件(圖未繪示)、複數透鏡(圖未繪示)及至少一塑膠透鏡(圖未繪示),其中複數透鏡與塑膠透鏡設置於載體元件內,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60的使用者介面63進入拍攝模式。此時成像鏡頭模組61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62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64。
因應電子裝置6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60可更包含一光學防手震組件65,係可為OIS防抖回饋裝置,進一 步地,電子裝置6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未另標號)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66。第六實施例中,輔助光學元件為閃光燈模組67與對焦輔助模組68,閃光燈模組67可用以補償色溫,對焦輔助模組68可為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66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60中成像鏡頭模組61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65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6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此外,電子裝置6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自拍場景之示意圖,第6D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拍攝的影像之示意圖。由第6A圖至第6D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61與使用者介面63皆朝向使用者,在進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時,可同時觀看拍攝影像與進行介面的操 作,並於拍攝後可得到如第6D圖之拍攝的影像。藉此,搭配本揭示內容之成像鏡頭模組61可提供較佳的拍攝體驗。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電子裝置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塑膠透鏡
164‧‧‧物側承靠面
170‧‧‧載體元件
171‧‧‧尖端最小開孔
172‧‧‧環狀內壁
180‧‧‧光線吸收塗層
181‧‧‧環狀凹弧
190‧‧‧成像面
161‧‧‧光學有效部
162‧‧‧外周部
163‧‧‧段差結構
195‧‧‧電子感光元件
X‧‧‧光軸

Claims (20)

  1.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自其中心至其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該光軸通過該光學有效部;及一外周部,其環繞該光學有效部,且該外周部的一物側與一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包含:複數段差結構,其設置於該外周部的該物側與該像側中該至少一者之該側與同側之該光學有效部之間;一載體元件,其定義一內部空間以設置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並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其中該光軸通過該尖端最小開孔;及複數環狀內壁,各該環狀內壁垂直於該光軸的直徑不同,其中該些環狀內壁中至少一者面對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以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其設置於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的該外周部、該些段差結構及面對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之該至少一環狀內壁上;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之一部分設置於面對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之該至少一環狀內壁上而形成一環狀凹弧; 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用以將該至少一塑膠透鏡定位於該載體元件之該內部空間;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的一開孔形狀為非圓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各該段差結構平行於該光軸方向之高度差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0.015mm<h<0.5mm。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段差結構隔離該光學有效部與該外周部,且於該側之該光學有效部形成一外部輪廓,該外部輪廓不同於另一側之該光學有效部之一外部輪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段差結構具有非均勻高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段差結構平行該光軸方向之高度差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0.02mm<h<0.4m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的一物側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其用以與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之該物側相鄰的一透鏡承靠,且該物側承靠面為一圓形環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各該段差結構為一圓弧形構造。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各該段差結構包含一第一圓弧構造與一第二圓弧構造,該第一圓弧構造位於該外周部,且該第二圓弧構造位於該光學有效部的一外部輪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一圓弧構造與該第二圓弧構造的一中心至一周邊均由該成像鏡頭模組之一像側往該成像鏡頭模組之一物側彎曲。
  10.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模組之一成像面。
  11.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自其中心至其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該光軸通過該光學有效部;及一外周部,其環繞該光學有效部;一載體元件,其定義一內部空間用以設置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並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其中該光軸通過該尖端最小開孔;及 複數環狀內壁,各該環狀內壁垂直於該光軸的直徑不同,其中該些環狀內壁中至少一者面對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以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其設置於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的該外周部與面對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之該至少一環狀內壁上;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之一部分設置於面對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之該至少一環狀內壁上而形成一環狀凹弧;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用以將該至少一塑膠透鏡定位於該載體元件之該內部空間;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設置於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之一物側,且該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之一像側以環繞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之該像側的該光學有效部;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的形狀與該光線吸收塗層的一開孔形狀不同;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的該開孔形狀為非圓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的該開孔形狀為一多邊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多邊形包含複數邊長,且該些邊長中至少二者長度相異。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多邊形的邊數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 3<N<33。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邊長中至少三者長度相異。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多邊形的邊數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3<N<9。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多邊形的邊數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11<N<26。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外周部的一物側與一像側中至少一者之一側包含:複數段差結構,其設置於該外周部的該物側與該像側中該至少一者之該側與同側之該光學有效部之間。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該些段差結構,且該些段差結構上的該光線吸收塗層具有非均勻厚度。
  20.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模組之一成像面; 其中,該電子感光元件的一感光區域為一矩形,該成像鏡頭模組的該光線吸收塗層的該開孔形狀為一多邊形,該矩形的一長邊對應於該多邊形的一最長邊。
TW108134706A 2019-09-25 2019-09-25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024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4706A TWI702419B (zh) 2019-09-25 2019-09-25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01922230229.5U CN211236418U (zh) 2019-09-25 2019-12-13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1911279476.2A CN112649937A (zh) 2019-09-25 2019-12-13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6/932,928 US11762132B2 (en) 2019-09-25 2020-07-20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4706A TWI702419B (zh) 2019-09-25 2019-09-25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2419B true TWI702419B (zh) 2020-08-21
TW202113421A TW202113421A (zh) 2021-04-01

Family

ID=71919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4706A TWI702419B (zh) 2019-09-25 2019-09-25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2132B2 (zh)
CN (2) CN211236418U (zh)
TW (1) TWI7024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2419B (zh) * 2019-09-25 2020-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69815B (zh) * 2021-02-03 2022-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光轉折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36893A (zh) * 2016-01-28 2017-10-16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光學鏡頭和攝像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TW201837500A (zh) * 2017-04-10 2018-10-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190179098A1 (en) * 2017-12-12 2019-06-13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assembly and camera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8874B2 (ja) 2001-04-24 2011-06-08 ローム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212601A (ja) * 2006-02-08 2007-08-23 Ricoh Co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鏡筒、光学機器、画像読み取りユニット、スキャ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66750B2 (ja) 2007-01-30 2012-02-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学部品、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JP4577584B2 (ja) 2008-01-23 2010-1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TW201411217A (zh) 2012-09-14 2014-03-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CN103676062A (zh) * 2012-09-14 2014-03-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I487951B (zh) * 2013-05-27 2015-06-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塑膠透鏡
KR101525673B1 (ko) * 2013-09-03 2015-06-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및 렌즈 모듈
CN104570168A (zh) 2013-10-16 2015-04-29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镜片、镜头及镜片的制造方法
CN204359995U (zh) 2014-11-19 2015-05-2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模块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TWM512712U (zh) * 2015-05-27 2015-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M514580U (zh) * 2015-07-06 2015-12-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塑膠鏡筒、光學鏡頭、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9638838B1 (en) * 2015-12-09 2017-05-02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Lens having microstructures
TWM520143U (zh) 2015-12-17 2016-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5485018U (zh) * 2016-02-03 2016-08-1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591376B (zh) * 2016-05-09 2017-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14518B (zh) * 2016-05-09 2018-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CN206757143U (zh) 2017-01-12 2017-12-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TWI628484B (zh) * 2017-08-11 2018-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2419B (zh) * 2019-09-25 2020-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36893A (zh) * 2016-01-28 2017-10-16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光學鏡頭和攝像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TW201837500A (zh) * 2017-04-10 2018-10-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190179098A1 (en) * 2017-12-12 2019-06-13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assembly and camera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62132B2 (en) 2023-09-19
CN112649937A (zh) 2021-04-13
TW202113421A (zh) 2021-04-01
US20210088698A1 (en) 2021-03-25
CN211236418U (zh) 202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7480B (zh)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639029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31418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EP3553581B1 (en) Lens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camera
CN211826845U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702419B (zh)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616698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WO2019233478A1 (zh) 潜望式镜头和潜望式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潜望式阵列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4011607U (zh)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TWI698700B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JP2020109481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JP2020027287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113640943B (zh) 成像透镜组与成像镜头模块
JP6882840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US11914217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14518B (zh)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14752A (zh) 使用金屬固定環的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JP2020027295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JP2005250089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6810210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112526712A (zh)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