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6778B - 止回閥及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 - Google Patents

止回閥及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6778B
TWI696778B TW108108253A TW108108253A TWI696778B TW I696778 B TWI696778 B TW I696778B TW 108108253 A TW108108253 A TW 108108253A TW 108108253 A TW108108253 A TW 108108253A TW I696778 B TWI696778 B TW I6967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flow path
reciprocating
primary flow
gask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8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2503A (zh
Inventor
石崎信之
大內剛志
菊池大輔
小島和彥
長谷川太史
水谷浩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石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石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石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2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25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6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677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5/00Check valves
    • F16K15/02Check valves with guided rigid valve members
    • F16K15/06Check valves with guided rigid valve members with guided stems
    • F16K15/063Check valves with guided rigid valve members with guided stems the valve being loaded by a sp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5/00Check valves
    • F16K15/02Check valves with guided rigid valve members
    • F16K15/06Check valves with guided rigid valve members with guided stems
    • F16K15/067Check valves with guided rigid valve members with guided stems stem guided at two or more poi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36Valv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46Attachment of sealing 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50Preventing rotation of valv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2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lift valves
    • F16K27/0209Check valves or pivoted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47/00Means in valves for absorbing fluid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47/00Means in valves for absorbing fluid energy
    • F16K47/02Means in valves for absorbing fluid energy for preventing water-hammer or noise
    • F16K47/023Means in valves for absorbing fluid energy for preventing water-hammer or noise for preventing water-hammer, e.g. damping of the valve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ck Valves (AREA)
  • Lift Valve (AREA)
  • Self-Closing Valves And Venting Or Aerating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往復移動體(2)具有:閥體(6),其包含轉向面(10a);閥軸(7),其藉由導引筒(4)引導;及環狀之襯墊(8),其於往復移動體(2)位於閉位置時對閥座(12a)環繞狀地密接。閥體(6)包含大徑部(9a)、自大徑部(9a)向一次流路側延伸之小徑部(9b)及轉向部(10)。大徑部(9a)於一次流路側具有於使襯墊(8)於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襯墊(8)之凸緣面(9d)。凸緣面(9d)形成為可介隔襯墊(8)而抵接於閥座(12a)。於小徑部(9b)之外周形成有凹處(9c),襯墊(8)之一部分嵌合於凹處(9c)。

Description

止回閥及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
本發明係關於底閥之構造者,且係關於一種升降式止回閥及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
已知有使配管內之流體向一方向通過之止回閥。止回閥中存在藉由閥體之動作態樣分類之各種方式者。
其中,升降式止回閥係閥體於相對於閥座接近或分離之方向上直線往復移動之構造,故可進行迅速之關閉動作。尤其,緩閉式(Smolensky type)之升降式止回閥能夠藉由具備彈簧而較佳地抑制水擊之產生。
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升降式止回閥,其包含閥座及閥體,該閥體於相對於閥座接近或分離之方向上直線往復搖動,且流入閥座側之流體之流入方向與流體通過閥體之通過方向交叉。於該升降式止回閥之閥體,設置有使流體自流入方向轉向至通過方向之轉向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3/180108號
然而,於止回閥之閥體,亦可設置有於該止回閥之關閉狀態下使閥體相對於閥座密接之襯墊。閥體之本體藉由金屬材料等構成,與此相對襯墊藉由橡膠材料等具有彈性之材料構成。
於已市售之升降式止回閥中,一般而言考慮閥體之重量、流速、流體之溫度或有機溶劑等流體之特性,針對襯墊亦選定耐久性非常優異之材料。尤其,選定於施加此種力學負荷、來自流體之熱負荷或化學負荷之狀態下能夠抑制止水性能之劣化之襯墊。
又,止回閥中,對於水中設置型底閥而言,允許微量之洩漏,但對於設置於例如水面之上方之底閥而言,提高襯墊之止水性及耐久性之重要性特別高。
本案發明者認為藉由止回閥之構造,能夠提高襯墊之止水性及其耐久性。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襯墊之止水性及耐久性之構造之止回閥及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止回閥,其特徵在於,其係升降式止回閥,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 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上述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且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於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在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有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
又,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其特徵在於,其係用於升降式止回閥者,該升降式止回閥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該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 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且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於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上述凸緣面之至少一部分可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在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有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且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襯墊之止水性及耐久性之構造之止回閥及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
1:止回閥
1X:止回閥
1Y:止回閥
1Z:止回閥
2:往復移動體
3:導引蓋(蓋)
4:導引筒
4a:大徑部
4b:立壁
4c:收納底面
4d:入口
4e:收納凹部
4f:貫通孔
4g:平面部
5:頂板部
5a:凸座
5b:安裝孔
5c:固定螺絲
5e:套圈凸緣
5f:座面
6:閥體
7:閥軸
7a:螺紋部
7b:平面部
7d:小徑部
7e:中徑部
7f:大徑部
7g:螺紋部
7h:逃逸孔
8:襯墊
8a:中心孔
9:導引墊圈
9a:大徑部(基部)
9b:小徑部(延伸部)
9c:凹處
9d:底側周緣部
9e:凸緣側凹部
9f:上側周緣部(周緣部)
9g:上側凹部
9h:彈簧座面
9i:插通孔(第1插通孔)
9j:螺合部
9k:插通孔(第1插通孔)
9m:凸緣面
10:轉向部
10a:轉向面
11:螺母(緊固構件)
11a:插通孔(第2插通孔)
11b:螺合部
12:閥箱
12a:閥座
12b:內壁
12c:流入路(一次流路)
12d:流出路徑(二次流路)
12e:套圈凸緣
13:凸緣部
14:凸緣部
15:安裝台
15a:減壓口
16:墊圈
20:彈簧體
21:延伸部
32:往復移動體
33:導引蓋
34:導引筒
34f:貫通孔
36:閥體
37:閥軸
37a:螺紋部
37d:小徑部
37f:大徑部
39:導引墊圈
39a:大徑部(基部)
39b:小徑部
39e:凸緣側凹部
39i:插通孔
39k:螺紋部
40:轉向部(延伸部)
40a:轉向面
40b:側壁
40c:突緣(突起)
40d:小徑部
40e:凹處
40f:中空部
40g:開口
40h:螺合部
52:往復移動體
53:導引蓋
54:導引筒
54f:貫通孔(第1貫通孔)
54g:平面部
56:閥體
57:閥軸
57b:平面部
57c:貫通孔(第2貫通孔)
59:導引墊圈
59a:大徑部(基部)
59f:上側周緣部(周緣部)
59g:上側凹部(另一側凹部)
59m:肋部
60:轉向部
61:閥箱
61f:角
70:閥箱
71:筒管
72:流入閥筒
72a:外側端面
72b:內側端面(閥座)
73:肘管
74:肘管
75:凸緣構件
76:凸緣構件
82:往復移動體
86:閥體
87:閥軸
87a:螺紋部
87c:貫通孔
89:導引墊圈
89i:插通孔
89j:螺合部
89k:方向指示槽
90:轉向部
90a:中央部
90b:螺合部
90c:肋部
DP1:動壓
DP2:動壓
DP3:動壓
DP4:動壓
P:虛擬平面
W:漩渦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止回閥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止回閥之閉狀態之縱剖視圖。
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止回閥之開狀態之縱剖視圖。
圖4係表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止回閥之往復移動體之上側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往復移動體之底側之立體圖。
圖6係第1實施形態之往復移動體之縱剖視圖。
圖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導引蓋之底側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止回閥之閉狀態之縱剖視圖。
圖9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往復移動體之底側之立體圖。
圖10係第2實施形態之往復移動體之縱剖視圖。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止回閥之閉狀態之縱剖視圖。
圖12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止回閥之開狀態之縱剖視圖。
圖13係表示構成第3實施形態之止回閥之往復移動體之上側之立體圖。
圖14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導引筒之閥軸之收納狀態之圖,(a)係表示圖12之XIVA-XIVA剖面之剖視圖,(b)係表示圖12之XIVB-XIVB剖面之剖視圖。
圖15係表示流量4600L/min時之流體之流動、及動壓分佈之圖。
圖16係表示流量15400L/min時之流體之流動、及動壓分佈之圖。
圖17係表示流量19000L/min時之流體之流動、及動壓分佈之圖。
圖18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止回閥之閉狀態之縱剖視圖。
圖19係表示變化例之往復移動體之分解立體圖。
以下,使用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再者,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不過為用以使本發明容易理解之一例,並非限定本發明者。即,針對以下所說明之構件之形狀、尺寸、配置等,當然可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而進行變更、改良,且於本發明中包含其等價物。
又,於所有圖式中,對相同之構成元件標註相同之符號,並適當省略重複之說明。於本說明書中雖有規定上下方向進行說明之情形,但此係為方便說明構成要素之相對關係而設定者,並不限定本發明之製品之製造時或使用時之方向。
<<第1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止回閥、及用於止回閥之往復移動體之概要>
首先,對本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及往復移動體2之概要,主要參照圖1~圖3進行說明。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之外觀之立體圖,圖2係表示止回閥1之閉狀態之縱剖視圖,圖3係表示止回閥1之開狀態之縱剖視圖。再者,將包含閥軸7之軸心之剖面稱為縱剖面。
本實施形態之升降式止回閥1具備具有圖2所示之閥座12a之閥箱12、及如圖2及圖3所示能夠直線地往復移動並相對於閥座12a相接或分離之往復移動體2。詳細而言,往復移動體2構成為能夠於藉由相對於圖2所示之閥座12a密接之閉位置與自圖3所示之閥座12a分離之開位置規定之開閉區域之間往復移動。
進而,止回閥1具備:一次流路,其位於較往復移動體2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往復移動體2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4,其引導往復移動體2使之能夠往復移動。
如圖2所示,往復移動體2具有:閥體6,其包含轉向面10a;閥軸7,其藉由下述之導引筒4引導;及環狀之襯墊8,其於往復移動體2位於閉位置時相對於閥座12a呈環繞狀密接。轉向面10a係於閥體6位於開位置時使 流體自一次流路側轉向至二次流路側之面。閥軸7自閥體6延伸,並藉由導引筒4引導以使往復移動體2能夠往復移動。襯墊8藉由較閥體6更柔軟之材料構成。
閥體6包含: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其於將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底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上側);及延伸部21,其自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向一側延伸。此處,延伸部21係指較大徑部9a更向底側延伸之部位,並指包含作為不同構件之導引墊圈9之一部分與轉向部10之部位。具體而言,延伸部21係指包含導引墊圈9之小徑部9b及與閥軸7之下部一體形成並插通大徑部9a之轉向部10之部位。
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於一次流路側具有於使襯墊8於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襯墊8之凸緣面9m。
凸緣面9m於相對於閥軸7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為較延伸部21更大,並形成為凸緣面9m之至少一部分能夠介隔襯墊8而抵接於閥座12a。
於延伸部21(小徑部9b)之外周,在相對於閥軸7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有較其他部位(位於小徑部9b之下方之轉向部10之上部)更為凹陷之凹處9c,襯墊8之一部分嵌合於凹處9c。
根據上述構成之止回閥1,於往復移動體2往復移動時,藉由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介隔襯墊8重複抵接於閥座12a,可緩和施加於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之衝擊。
尤其,襯墊8與閥座12a之彼此之抵接面藉由相對於往復移動體2之往 復方向垂直,即使往復移動體2(襯墊8)重複抵接於閥座12a,亦可使施加於襯墊8之應力自抵接部位向面方向對稱地分散。
假設,於襯墊8與閥座12a之彼此之抵接面相對於轉向面10a平行之情形(於相對於往復移動體2之往復方向斜向交叉之情形)時,產生相對於下述之凸緣面9m之滑動方向之分力,且於與往復移動體2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上襯墊8容易變形。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藉由襯墊8與閥座12a之彼此之抵接面相對於往復移動體2之往復方向垂直,而可使自閥座12a施加於襯墊8之阻力作為向襯墊8之面方向之偏移較少之應力,自抵接部位向面方向對稱地分散。即,可抑制襯墊8偏向面方向之一方而變形,並可使襯墊8之止水性及耐久性提高。
進而,因襯墊8嵌合於延伸部21(小徑部9b、轉向部10)之凹處9c,故即使來自閥座12a之抵接荷重重複施加於襯墊8,亦可抑制襯墊8自往復移動體2脫落。因此,可長期使用襯墊8,並可提高耐久性。
<各部之構成>
其次,對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之各部之構成,除圖1~圖3以外,參照圖4~圖7進行說明。圖4係表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之往復移動體2之上側之立體圖,圖5係表示往復移動體2之底側之立體圖,圖6係往復移動體2之縱剖視圖。圖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導引蓋3之底側之立體圖。
本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係於包含閥體6之往復移動體2相對於閥座12a接近或分離之方向上直線往復搖動之升降式閥。自止回閥1限制逆流之流體係水等液體或空氣等氣體。
於圖2所示之閉狀態下,閥體6被彈簧體20施壓而被按壓於閥座12a,本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係所謂緩閉式。因此,藉由彈簧體20之施壓力,於止回閥1將流體之流動轉為自二次側向一次側流動之逆流之瞬間,藉由閥體6抵接於閥座12a而迅速關閉流路,可防止逆流並抑制水擊產生,提高其關閉狀態之確實性(止水性)。
然而,止回閥1並不限定於具備彈簧體20而將閥體6按壓於閥座12a之構成。例如,亦可為僅藉由往復移動體2自身之重量,或藉由往復移動體2自身之重量及自閥軸7與下述之導引筒4所構成之阻尼器機構施加之荷重,將閥體6按壓於閥座12a之構成。
又,本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係角閥。具體而言係具備如以下者:一次流路,其位於閥體6之往復移動區域之上游側;二次流路,其隔著閥體6之往復移動區域,相對於一次流路交叉。
本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藉由作為所謂底閥使用於提昇泵(未圖示)之一次側,而止水之確實性較高,故可較好地防止揚水管之下落水。
止回閥1設置於使液體或氣體(流體)流通之流路,於閥體6之一次側與二次側之差壓超過特定之最低作動壓力(開啟壓力)時,閥體6成為開狀態而使流體流通。於閥體6之一次側與二次側之差壓成負或最低作動壓力以下之情形時,如圖2所示閥體6成為閉狀態而阻斷流體之流通。
再者,亦有因下述導引蓋3之凸座5a內之殘留空氣所產生之壓力而阻礙閥體6之移動之情形,故只要能夠確保所期望之量之流通面積,則亦可為閥體6未必成為全開狀態之構成。於圖3中,雖表示閥體6之全開狀態,但藉由往復移動體2之質量及彈簧體20之復原力,閥體6之開度根據流量而變化。
止回閥1具備:往復移動體2;閥箱12,其具有閥座12a並收納往復移動體2;蓋(導引蓋3),其具有導引筒4並安裝於閥箱12;及施力構件(彈簧體20),其設置於閥體6與蓋(導引蓋3)之間,並將閥體6向一次流路側施力。即,本說明書之止回閥1係指內部包含將閥體6等之管接頭整體。
本實施形態之閥箱12係藉由脫蠟製法一體形成者,整體形成為大致T字狀。於閥箱12,於上游側(一次側)一體形成有凸緣部13,於下游側(二次側)一體形成有凸緣部14,閥箱12係使用螺栓.螺母等緊固具(未圖示)被固定於配管類(未圖示)。於閥箱12,如圖1所示自T字狀之部位之下側側面遍及凸緣部13之中央側上表面,形成有用於安裝與吸引泵(未圖示)連接之吸引管(未圖示)之平坦之安裝台15。於安裝台15,形成有貫通至閥箱12之一次流路側之內部之減壓口15a。
作業者藉由使吸引泵作動,將流體自吸引管向減壓口15a引入,而可將閥體6之更上游側設為負壓並以流體填滿。再者,若採用於減壓口15a安裝壓力感測器之構成,則作業者可確認閥箱12內部之壓力狀態,亦可確認閥箱12內部是否被流體填滿。
而且,於閥箱12之上游之流動方向之延長線上,可裝卸地安裝有下 述之導引蓋3。
如圖2所示,閥箱12之流出路徑12d之下側之延長線上且與流入路12c之流入方向重疊之部位構成止回閥1之閥座12a。閥座12a係以縮小流入路12c之方式形成為自閥箱12之內壁突出並環繞之環狀。
往復移動體2係於閥箱12之內部往復移動,並於一次流路與二次流路之間,藉由使閥體6相對於閥座12a接近分離,而一面根據流量調整閥體6之開口量一面防止逆流者。
往復移動體2主要包含:閥軸7,其於往復移動方向延伸;閥體6,其設置於閥軸7之下側端部;及襯墊8,其以可抵接於閥座12a之方式安裝於閥體6。
如圖6所示,閥軸7藉由收納於下述之導引筒4,而以往復移動體2於垂直於閥軸7之軸心方向之方向上不會搖晃之方式,用於使往復移動體2往復移動者。閥軸7形成為棒狀並自閥體6之上表面立起。閥體6之上表面之大半部分相對於閥軸7之軸心方向(圖6之上下方向)正交。
閥軸7自上端面向連接於轉向部10之下端依序具有小徑部7d、中徑部7e及大徑部7f。
小徑部7d係收納於下述之導引筒4之部位。
中徑部7e係插通於下述之導引墊圈9之插通孔9i之部位,設置於閥軸7之下端附近。於中徑部7e之上側之外周面形成有螺紋部7a。螺紋部7a係 供下述之螺母11之螺合部(母螺紋)11b螺合之部位。
於大徑部7f之外周面,形成有螺紋部7g。螺紋部7g係供下述之導引墊圈9之螺合部(母螺紋)9j螺合之部位。
閥體6及閥軸7雖藉由不鏽鋼形成,但亦可由例如聚氯乙烯等耐蝕性之合成樹脂材料形成。於圖2所示之閉狀態及圖3所示之開狀態下,安裝於閥軸7之周圍之彈簧體20對閥體6(導引墊圈9)之上表面彈性地施力。於閥軸7之上端部之中心,如圖6所示於軸心方向形成有逃逸孔7h。藉由形成有逃逸孔7h,逃逸孔7h成為閥軸7收納於導引筒4時之流體之逃逸位置,故可抑制導引筒4內之壓力提高而成為往復移動體2之移動之妨礙。
閥體6包含:轉向部10,其於閥軸7之下側(一次流路側)之端部一體形成;及導引墊圈9,其安裝於閥軸7。
轉向部10具有使流體之流動自一次流路轉向為與一次流路交叉之二次流路之功能,並於底面具有相對於閥軸7之軸心方向斜向切斷之轉向面10a。
轉向面10a係相對於轉向部10之上表面斜向傾斜之平面。即,轉向面10係以二次流路附近形成為薄壁,隨著自二次流路離開而成為厚壁之方式形成。
此處,「使流體轉向」係指以如下方式構成,即,與流體碰撞於相對於流入方向正交或正對之面之情形相比較,接觸到該轉向面之後之流體之流動方向更朝向二次流路方向。藉由包含此種構成之轉向面10a而將流體自向閥座12a之流入方向轉向為閥體6之通過方向,故於流體通過閥體6 時,可抑制流體之速度降低。因此,即使於向閥座12a之流入方向與閥體6之通過方向交叉之升降式止回閥1中,亦可以較低之水頭損失(摩擦阻力)使流體流動。
導引墊圈9具有如下功能,即,於往復移動體2往復移動時,藉由以往復移動體2之下端側於垂直於閥軸7之軸心方向之方向上不會搖晃之方式滑接於閥箱12之內壁12b,而引導該往復移動體2之移動。又,導引墊圈9具有作為藉由自螺母11按壓上表面而於與轉向部10之間於面方向均等地支持襯墊8之墊圈之功能。
導引墊圈9如圖6所示安裝於閥軸7之下端部之周圍,並於上側具備大徑部9a,於下側具備形成為與大徑部9a同心之小徑部9b。於導引墊圈9之中心,插通孔9i、9k貫通於壁厚方向而形成。插通孔9i於將閥軸7安裝於導引墊圈9之狀態下,位於供閥軸7之中徑部7e穿通之部位。插通孔9k位於與較插通孔9i更靠下側連通之位置,且於閥軸7安裝於導引墊圈9之狀態下,位於供閥軸7之大徑部7f穿通之部位。於形成插通孔9i之內周面之下側之一部分,形成有與大徑部7f之螺紋部7g螺合之螺合部(母螺紋)9j。
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具有較閥箱12中自閥座12a向上方延伸之內壁12b之直徑略小之外徑。
閥體6之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具有較其他部位更向閥軸7之前端側(上端側)突出而形成之環狀之上側周緣部9f。上側周緣部9f沿閥箱12之收納往復移動體2之部位之內壁12b而形成。
如此,根據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具備上側周緣部9f之構成,於往復 移動體2往復移動時,藉由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滑接於閥箱12之內壁12b,可抑制往復移動體2產生較大之晃動。具體而言,藉由作為往復移動體2之一部分之閥體6之上側周緣部9f滑接於內壁12b,可抑制往復移動體2於垂直於上下方向(閥軸7之軸心方向)之方向上搖動。
再者,只要可抑制往復移動體2之搖動,則上側周緣部9f未必限定於形成為環狀,例如,亦可為複數個突起環狀地空出間隔而配設之構成。
本實施形態之閥體6之基部係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所處之部位,且係圖6中較兩點鏈線更上方之部位。閥體6之延伸部21包含導引墊圈9之小徑部9b及轉向部10,相當於圖6中較兩點鏈線更下方之部位。
於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之上側且較上側周緣部9f更靠近徑向內側,形成有較上側周緣部9f更向下方(一次流路側)凹陷之上側凹部9g。進而於上側凹部9g之徑向內側,形成有較上側凹部9g更向下方(一次流路側)凹陷之彈簧座面9h。彈簧座面9h係支持彈簧體20之下端之座面。
如圖2所示,於閥體6之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之作為下側之面之凸緣面9m,形成有收納下述之襯墊8之凸緣側凹部9e。嚴格而言,凸緣側凹部9e之底面為凸緣面9m,凸緣側凹部9e較導引墊圈9之下表面之底側周緣部9d更向上側凹陷而形成。
凸緣側凹部9e於相對於閥軸7垂直之方向上,以與閥座12a重疊之大小形成。襯墊8之上部收納於凸緣側凹部9e內。
如此,藉由襯墊8之至少一部分收納於凸緣側凹部9e內,作業者可於 將襯墊8收納於凸緣側凹部9e內並定位之狀態下,將閥軸7及轉向部10安裝於導引墊圈9。因此,容易以藉由導引墊圈9與轉向部10夾持襯墊8之方式,組裝導引墊圈9與閥軸7。
藉由形成較轉向部10之外徑於徑向更短之小徑部9b,而於作為延伸部21之轉向部10及小徑部9b之外周形成凹處9c。該凹處9c係藉由將由大徑部9a之下表面與自大徑部9a之下表面連續之小徑部9b之周面而形成為剖面L字狀之部位、與轉向部10之平坦之上表面重合而形成。只要存在可嵌合襯墊8之程度之凹處9c即可,故針對該面之重合,並不限定於密接者,亦可如圖6所示存在少許間隙。
再者,導引墊圈9中於徑向凹陷之凹處9c與自底側周緣部9d向上側凹陷之凸緣側凹部9e於空間上連續形成。藉由該凹處9c與凸緣側凹部9e而形成之環狀之空間之外徑形成為較襯墊8之外徑更大。
襯墊8係於止回閥1之閉狀態下由閥體6與閥座12a按壓而將閥座12a止水之構件,配設於導引墊圈9與轉向部10之間。
如圖6所示,襯墊8具有於厚度方向貫通之中心孔8a並形成為環狀。中心孔8a於相對於閥軸7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為較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之外周面之徑、及轉向部10之徑更小,並形成為較導引墊圈9之小徑部9b之徑更大。
藉由於襯墊8之中心孔8a插通導引墊圈9之小徑部9b,而將襯墊8配置於小徑部9b之周圍。
尤其,本實施形態之襯墊8係橡膠製,故變形性較佳地密接於閥座12a,由此可良好地止水。
襯墊8之至少一部分於將往復移動體2之往復移動方向設為上下方向時向上觀察時,位於轉向部10之背後。另一方面,襯墊8之全部於向下觀察時,位於導引墊圈9之背後。
襯墊8與導引墊圈9之凸緣側凹部9e亦可藉由接著劑或雙面膠帶等黏著體而追加地接著(或黏著)。作為接著劑,可使用例如丙烯酸乳膠接著劑或乙烯醋酸乙烯酯樹脂乳膠接著劑等耐水性之合成系接著劑。又,作為雙面膠帶,可使用於薄片基材之兩面塗佈丙烯酸系黏著劑等耐水性之合成樹脂系黏著劑者。
如圖6所示,於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之一次流路側之面與延伸部21之一部分(轉向部10)之間,夾持著襯墊8。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與延伸部21(閥軸7之下部及轉向部10)藉由組裝個別之構件(導引墊圈9與閥軸7及轉向部10)而構成。
如此,藉由將基部與延伸部21組裝個別之構件(導引墊圈9與閥軸7及轉向部10)而構成,於其等之間容易配設襯墊8。然而,並不限定於此構成,只要襯墊8具有可撓性,且能夠藉由使襯墊8變形而安裝於閥體6,則基部與延伸部21亦可未必要由個別之構件構成。
尤其於本實施形態中,襯墊8係藉由將個別之構件螺合而被夾持於其等之間。
具體而言,於位於閥軸7之下部之大徑部7f之外周形成有螺紋部7g。於自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之中央部向下方延伸之環狀之小徑部9b之內周,形成有螺合於螺紋部7g之螺合部9j。
作業者於將襯墊8配設於導引墊圈9之凸緣側凹部9e之狀態下,使閥軸7自前端插通於導引墊圈9之插通孔9i,並使螺合部9j螺合於螺紋部7g。藉由如此,於較襯墊8之內徑於徑向更大地形成之轉向部10與凸緣側凹部9e之間夾持襯墊8。
作業者藉由將個別之構件即與轉向部10一體形成之閥軸7與導引墊圈9螺合而組裝,而將襯墊8夾持於導引墊圈9與轉向部10之間。根據此種構成,即使往復移動體2往復移動,亦容易維持延伸部21(閥軸7之下部及轉向部10)與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之結合狀態。
止回閥1進而具備將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自另一側(上方側)向延伸部21(閥軸7之下部及轉向部10)側按壓之緊固構件(螺母11)。
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如上所述,於中央具有使閥軸7插通之第1插通孔(插通孔9i、9k)。插通孔9i係於厚度方向貫通導引墊圈9而形成。閥軸7於安裝有導引墊圈9之狀態下,在較基部(導引墊圈9之大徑部9a)更靠另一側(上方側)之外周面具有螺紋部7a。
緊固構件(螺母11)具有使閥軸7插通之第2插通孔(插通孔11a),並於第2插通孔(插通孔11a)之內周面具有螺合於螺紋部7a之螺合部11b。
螺母11具有可彈性變形之摩擦環,並具有緊固功能。止回閥1藉由具 備螺母11,可牢固地結合導引墊圈9及襯墊8與延伸部21(閥軸7之下部及轉向部10)。
再者,螺母11具有緊固功能即可,並不限定於具有摩擦環者。例如,亦可為包含雙螺母(未圖示)之構成。具體而言,只要雙螺母中之一螺母具有楔形狀之突起,另一螺母為了接納該突起以對應之形成形成凹槽即可。
又,為使導引墊圈9與轉向部10不分離,只要可相對於導引墊圈9向轉向部10側按壓,則亦可為其他構成。例如,亦可為包含壓縮彈簧(未圖示)、及於閥軸7自閥軸7向徑向外側突起之突起(未圖示)之構成。具體而言,藉由使該突起保持壓縮彈簧之一端部,並使壓縮彈簧之另一端部抵接於導引墊圈9,可將導引墊圈9向轉向部10側按壓。
導引蓋3係如圖2所示用於一面可裝卸地安裝於閥箱12且密封閥體6之上方側,一面引導往復移動體2之往復移動者。導引蓋3係如圖2及圖7所示,由導引筒4、及於導引筒4之上端一體形成之圓盤狀之頂板部5構成。
頂板部5於端緣具有圖2所示之套圈凸緣5e,套圈凸緣5e之座面5f(參照圖7)介隔墊圈16重合於形成於閥箱12之上端部之套圈凸緣12e,並藉由套圈接頭(未圖示)可裝卸地鎖緊。作業者藉由套圈接頭,可不使用扳手或螺絲起子等工具而以人工作業對閥箱12裝卸導引蓋3,並可容易進行閥體6或彈簧體20之清掃或更換。
於頂板部5之較套圈凸緣5e之底座5f更靠徑向內側且與閥箱12之上 端部對向之部位,如圖2所示,2個固定螺絲5c安裝於2個安裝孔5b。固定螺絲5c係藉由卡合於形成在閥箱12之上端部之槽,而限制導引蓋3相對於閥箱12相對地旋動。
於頂板部5之大致中央,導引筒4向下方(一次流路側)立設。
導引筒4係於其內面引導閥體6之閥軸7之滑動,自頂板部5向閥座12a側即下方延伸,引導連接於閥體6之閥軸7以使閥體6能夠往復移動。
於導引筒4之收納閥軸7之部位,形成有在包含轉向方向之平面上且相對於閥軸7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上貫通之2個貫通孔4f。
如此,藉由於導引筒4形成貫通孔4f,於往復移動體2之往復移動時,可藉由貫通孔4f將位於閥軸7與導引筒4之間之流體排出至導引筒4之外部,可使導引筒4之內部均壓化。即,藉由形成貫通孔4f,可防止導引筒4作為阻尼器發揮功能,且閥體6容易打開。
尤其於本實施形態,導引蓋3之自頂板部5向上方突出之凸座5a形成於導引筒4之延長線上。且,導引蓋3構成為於往復移動體2成為全開狀態之附近,可於凸座5a之內部收納閥軸7。且,於導引蓋3,未形成貫通孔。
即,凸座5a係若往復移動體2上升特定以上,則作為阻尼器發揮功能,可緩慢地防止往復移動體2成為全開狀態。
對詳細稍後予以敍述,為了抑制往復移動體2成為全開狀態,並以流體之流動不觸及閥箱12之角之方式控制流體之流動,較佳為設置如凸座5a般不具有貫通孔之閥軸7之收納部並使其作為阻尼器發揮功能。再者,於此情形時,若於導引筒4之較貫通孔4f更靠上部設置不具有貫通孔之部 位,則並非必須具備自頂板部5突出之凸座5a。
導引筒4於下端部具有大徑部4a,並具有自大徑部4a之周緣向閥體6側突出之筒狀之立壁4b。立壁4b於相對於閥軸7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於將導引筒4之收納閥軸7之入口4d與施力構件(彈簧體20)隔開之位置。
因可藉由立壁4b將導引筒4之收納閥軸7之入口4d與彈簧體20隔開,故可抑制彈簧體20進入入口4d。
本實施形態之閥軸7如圖4所示於周方向具有4個與軸心方向平行地延伸之平面部7b,並具有非圓形之橫截面。同樣地,導引筒4係如圖7所示,於閥軸7之往復移動區域中重疊於閥軸7之至少一部分,於周方向具有4個與軸心方向平行地延伸之平面部4g,並具有對應於閥軸7之非圓形之橫截面。藉此,閥軸7不會相對於導引筒4旋轉而於軸心方向進退移動。
於導引筒4,在立壁4b之徑向內部形成有收納緊固構件(螺母11)之收納凹部4e。緊固構件(螺母11)於往復移動體2位於全開位置時,抵接於收納凹部4e之收納底面4c。如此,藉由使螺母11抵接於設置於導引筒4之收納凹部4e之收納底面4c,而可決定全開狀態之往復移動體2之位置。進而,於螺母11收納於收納凹部4e之狀態下,可藉由收納凹部4e限制螺母11之振動。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2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X,參照圖8~圖10進行說明。止回閥1X係安裝於口徑比止回閥1大之配管者。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X之閉狀態之縱剖視圖,圖9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往復移動體32之底側之立體圖,圖10係第2實施形態之往復移動體32之縱剖視圖。
再者,於止回閥1X中,省略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共通之構成之說明。例如,因止回閥1X相關之閥箱、襯墊8及螺母11與第1實施形態者相比除大小以外均共通,故省略其說明。
止回閥1X主要具備往復移動體32、及引導之導引筒34以使往復移動體32能夠往復移動之導引蓋33。往復移動體32主要包含:閥軸37,其於往復移動方向延伸;閥體36,其設置於閥軸37之下側端部;及襯墊8,其安裝於閥體36。
閥體36包含:轉向部40,其於閥軸37之下側(一次流路側)之端部一體形成;及導引墊圈39,其安裝於轉向部40。
閥軸37自上端向連接於轉向部40之下端依序具有小徑部37d及大徑37f。
小徑部37d係收納於下述之導引筒34之部位。
大徑部37f係其下側之一部分穿通於下述之導引墊圈39之插通孔39i之部位,並設置於閥軸37之下端附近。於大徑部37f之上側之外周面形成有螺紋部37a。螺紋部37a係供螺母11之螺合部(母螺紋)11b螺合之部位。
導引墊圈39如圖10所示具有大徑部39a與小徑部39b。於小徑部39b之外周面,形成有與下述之轉向部40之螺合部40h螺合之螺紋部39k。
導引墊圈39如圖10所示,安裝於閥軸37之下端部之周圍,於上側具備大徑部39a,於下側具備與大徑部39a形成為同心之小徑部39b。於導引墊圈39之中心,插通孔39i貫通於壁厚方向而形成。插通孔39i於閥軸37安裝於導引墊圈39之狀態下,位於供閥軸37之大徑部37f穿通之部位。
如圖9及圖10所示,於延伸部21(轉向部40),在能夠與襯墊8之一次流路側(下表面)抵接之部位,形成有於相對於閥軸37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較周圍更突出之突起(突緣40c)。具體而言,突緣40c自轉向部40之側壁40b相對於閥軸37之軸心方向垂直地突出而形成為環繞狀。
如此,藉由於延伸部21形成有突緣40c,可一面擴大延伸部21與襯墊8之接觸面積並容易將襯墊8限於延伸部21之上方,一面縮小延伸部21之體積而抑制重量之增加。
基部(導引墊圈39之大徑部39a)與延伸部21(閥軸37之下部及轉向部40)係藉由組裝個別之構件(於閥軸37一體形成之轉向部40與導引墊圈39)而一體構成。延伸部21(轉向部40)於內部具有中空部40f。於延伸部21(轉向部40)之與基部(導引墊圈39之大徑部39a)對向之部位,形成有與中空部40f相連之開口40g。
於相對於閥軸37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中空部40f之最大徑形成為較開口40g更大。包含中空部40f之轉向部40相對於面內包含流體之轉向方向與閥軸37之軸心方向之虛擬面(圖10之縱剖面,且對應於圖1之虛擬平 面P之面)呈鏡面對稱地形成。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閥體36之基部係導引墊圈39之大徑部39a所處之部位,且於圖10為兩點鏈線更上方之部位。閥體36之延伸部21包含導引墊圈39之小徑部39b及轉向部40,且相當於圖10中兩點鏈線更下方之部位。
藉由於延伸部21(轉向部40)形成有中空部40f,可使往復移動體32輕量化。包含中空部40f之轉向部40相對於面內包含轉向方向與閥軸37之軸心方向之虛擬面鏡面對稱地形成。藉由如此般形成,於流體流入轉向方向時,可藉由自流體施加於延伸部21之力抑制延伸部21晃動,可使流體之流動穩定。
又,於轉向部40,於形成開口40g之內周面,形成有與小徑部39b之螺紋部39k螺合之螺合部(母螺紋)40h。即,轉向部40安裝於導引墊圈39之小徑部39b之外周。
且,轉向部40於形成有開口40g之部位之外周之上側,具有以較下側之突緣40c更小之直徑形成之小徑部40d。
延伸部21(轉向部40)藉由如此具有大徑之突緣40c與小徑部40d,而如圖10中以兩點鏈線模式性所示,於上側具有作為突緣40c與小徑部40d之徑向之長度之差異的凹處40e。凹處40e於相對於閥軸37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較轉向部40之突緣40c更為凹陷地形成,且襯墊8之一部分 嵌合於凹處40e。該凹處40e係藉由將大徑部39a之下表面與由自小徑部40d之周面連續之突緣40c之上表面而形成為剖面L字狀之部位重合而形成。因只要存在可嵌合襯墊8之程度之凹處40e即可,故針對該面之重合,不限定於密接者,亦可如圖10所示存在少許間隙。
再者,轉向部40中於徑向凹陷之凹處40e與凸緣側凹部39e於空間上連續形成。藉由該凹處40e與凸緣側凹部39e形成之環狀之空間之外徑形成為較襯墊8之外徑更大。
於導引筒34之收納閥軸37之部位,形成有在包含轉向方向之平面上及垂直於該平面之平面上且相對於閥軸37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上貫通之4個貫通孔34f。即使因用於中等流量而自閥軸37施加於導引筒34之內部之按壓力大於自閥軸7施加之按壓力,亦可藉由形成更多之貫通孔34f,使流體自導引筒34之內部逃逸至外部。因此,可順暢地進行往復移動體32之往復移動相關之動作。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3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Y,參照圖11~圖14進行說明。止回閥1Y係口徑較安裝於中等流量用之配管之止回閥1X更大之安裝於大流量用之配管者。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Y之閉狀態之縱剖視圖,圖12係表示止回閥1Y之開狀態之縱剖視圖,圖13係表示構成止回閥1Y之往復移動體52之上側之立體圖。圖14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導引筒54之閥軸57之收納狀態之圖,圖14(a)係表示圖12之XIVA-XIVA剖面之剖視圖,圖14(b)係表示圖12之XIVB-XIVB剖面之剖視圖。
再者,於止回閥1Y中,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或第2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X共通之構成予以省略說明。例如,因止回閥1Y相關之閥箱、襯墊8及螺母11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者相比除大小以外均共通,故省略其說明。
止回閥1Y主要具備往復移動體52及具有導引筒54之導引蓋53,該導引筒54引導往復移動體52使之能夠往復移動。往復移動體52主要包含:閥軸57,其於往復方向延伸;閥體56,其設置於閥軸57之下側端部;及襯墊8,其安裝於閥體56。
閥體56包含:轉向部60,其於閥軸57之下側(一次流路側)之端部一體形成;及導引墊圈59,其安裝於轉向部60。
於閥軸57,如圖13及圖14所示,形成有於相對於閥軸57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上貫通之貫通孔57c。
如此,藉由於閥軸57形成有貫通孔57c,可使流體通過閥軸57之貫通孔57c,可使閥軸57之周圍之水壓均壓化。因此,可抑制往復移動體52於其往復移動時晃動,並可長期使用止回閥1Y,即可提高止回閥1Y之耐久性。此外,因形成有貫通孔57c故可相應地使閥軸57輕量化,並可降低對水流之阻力,由此可降低水頭損失。
尤其,貫通孔57c貫通於相對於面內包含轉向方面之虛擬平面(圖12之縱剖面,且對應於圖1之虛擬平面P之面)垂直之方向。
如此,藉由形成有貫通孔57c,可抑制通過閥軸57之貫通孔57c之流體對轉向之流體之主流造成影響。
於導引筒54之收納閥軸57之部位,形成有第1貫通孔(貫通孔54f)。如上所述若將形成於閥軸57之貫通孔57c設為第2貫通孔,則第1貫通孔(貫通孔54f)與第2貫通孔(貫通孔57c)係以於閥軸57之一部分收納於導引筒54之狀態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
具體而言,閥軸57之貫通孔57c較導引筒54之貫通孔54f於軸心方向更長地形成。構成為於以將閥體56打開特定以上之方式使閥軸57向上方移動之狀態下,貫通孔54f重疊於貫通孔57c之一部分。
根據此種構成,即使於閥軸57之一部分收納於導引筒54之狀態下,亦可經由貫通孔54f及貫通孔57c使流體通過閥軸57及導引筒54,可使導引筒54之周圍之水壓均壓化。因此,與上述同樣,可抑制往復移動體52於其往復移動時晃動,並可提高止回閥1Y之耐久性。
如圖14(a)所示,於相對於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第1貫通孔(貫通孔54f)之寬度大於第2貫通孔(貫通孔57c)之寬度。
藉由貫通孔54f之寬度大於貫通孔57c之寬度,故遍及貫通孔54f之整個寬度地使通過貫通孔57c之流體通過貫通孔54f,可使導引筒54之周圍之水壓均壓化。因此,與上述同樣,可抑制往復移動體52於其往復移動時晃動,並可提高止回閥1Y之耐久性。
如圖14(b)所示,於閥軸57之外周面及導引筒54之內周面之各者中在導引筒54收納有閥軸57時對向之部位,分別形成有於閥軸57之軸心方向延伸之平面部54g、57b。即,平面部54g與平面部57b平行地(包含大致平 行)配置。
根據此種構成,於導引筒54收納於閥軸57時,藉由使位於閥軸57之外周面之平面部57b與位於導引筒54之內周面之平面部54g處於對向之位置,可抑制閥軸57相對於導引筒54相對地旋轉。因此,可抑制貫通孔57c之位置自相對於面內包含轉向方向之虛擬平面垂直之方向偏移。
如圖13所示,於基部(導引墊圈59之大徑部59a)之另一側之面(上表面)且較上側周緣部59f更為徑向內側,形成有較上述周緣部59f更向下方(一次流路側)凹陷之另一側凹部(上側凹部59g)。於上側凹部59g,形成有遍及上側周緣部59f之內側面之上下而連接之側視為三角形狀之肋部59m。如此,藉由形成有肋部59m,可提高由於形成上側凹部59g而降低之導引墊圈59之剛性。
緊固構件(螺母11)成為於往復移動體52位於全開位置時,抵接於導引筒54之構成。如此,藉由螺母11抵接於導引筒54,可決定全開狀態之往復移動體52之上限位置。
<動壓分佈>
其次,對流體流過止回閥1Y時之各流量之動壓分佈,參照圖15~圖17進行說明。圖15係表示流量4600L/min(閥開度21.9%)時之流體之流動、及動壓分佈之圖。圖16係表示流量15400L/min(閥開度73.4%)時之流體之流動、及動壓分佈之圖。圖17係表示流量19000L/min(閥開度100%)時之流體之流動、及動壓分佈之圖。再者,於圖15~圖17,顏色越 濃(點越多),表示動壓越高。
如圖15所示,於流量4600L/min(閥開度21.9%)時,於流體通過閥座12a與閥體56之襯墊8之間之後,動壓DP1變低。於流體自一次流路側通過閥座12a與襯墊8之間之後,於二次流路中流路急遽擴大。因此流體之主流擴散及剝離,從而使壓力損失變大。又,通過閥座12a與襯墊8之間之流體於通過之初始階段為寬度較窄之流動。由於在其流動之兩側產生漩渦W,故壓力損失變大。
如圖16所示,於流量15400L/min(閥開度73.4%)時,於流體自一次流路側通過閥座12a與襯墊8之間之後,動壓DP2變低。然而,動壓DP2之下降率與動壓DP1之下降率相比抑制為較低。若為上述之閥開度,則於流體自一次流路側通過閥座12a與襯墊8之間之後,二次流路之流路之擴大量變小。因此抑制了流體之主流擴散及剝離,故壓力損失變小。又,若為上述之閥開度,則通過閥座12a與襯墊8之間之流體於通過之初始階段為寬度較寬之流動。因此,可抑制產生較大之漩渦W,可將壓力損失抑制為較低。
如圖17所示,於流量19000L/min(閥開度100%)時,流體自一次流路側通過閥座12a與襯墊8之間之後,大致不存在動壓DP3之下降。然而,轉向部60附近之動壓DP4與動壓DP3比較變低。此係藉由使轉向部60上升閥箱61之內壁之角61f於流體之流路上露出之程度,而使流體觸及角61f。因此,藉由於觸及角61f之流體產生剝離,而動壓DP3與動壓DP4相比變 低,產生相對較高之壓力損失。
根據流通於閥體56之流體之流量,設定彈簧體20之彈性力、或往復移動體52之重量,藉由選擇該等,可設為適當之閥開度之範圍而將壓力損失抑制為較低。
<<第4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8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Z。圖18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Z之閉狀態之縱剖視圖。圖18所示之箭頭表示流體之流動方向。
止回閥1Z係以安裝於直線配置之2個配管之間隙之方式構成,因本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Z之收納於閥箱70之構件之構成與止回閥1X之內部構成大致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止回閥1Z主要包含具有閥箱70之筒管71、流入閥筒72、安裝於流入閥筒72之肘管73、安裝於筒管71之流體之流出側之肘管74、以及安裝於肘管73、74之端部之及凸緣構件75、76。
筒管71形成為T字狀,且於筒管71中直線延伸之部位,配設有能夠與其延伸方向平行地往復移動之往復移動體32,並配設有具有沿該方向延伸之導引筒34之導引蓋33等。
流入閥筒72形成為圓管狀,沿筒管71之一次流路側之內周面被固定。流入閥筒72中位於筒管71之內部之內側端面72b作為閥座12a發揮功能。
肘管73之一端藉由熔接而接合於流入閥筒72之外側端面72a,肘管73之另一端藉由熔接與凸緣構件75接合。
肘管74之一端藉由熔接而接合於筒管71之流出側,肘管74之另一端藉由熔接與凸緣構件76接合。
凸緣構件75及凸緣構件76係使用螺栓.螺母等緊固具(未圖示)而固定於配管(未圖示)。
肘管73及肘管74於其管長之至少一部分具有彎曲部分。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肘管73及肘管74僅由彎曲部分實質性構成之態樣,但不限定於此,肘管73及/或肘管74亦可於管長之一部分具有直線部分。肘管73及肘管74之管長係指其等之軸心上之長度。
如圖18所示,自凸緣構件75流入之流體沿肘管73彎曲流動,並自肘管73順暢地流入至流入閥筒72並頂起往復移動體32。藉由轉向部40轉向之流體自筒管71之二次流路順暢地流入肘管74。然後,流體沿肘管74彎曲流動並自凸緣構件76流出。
於本實施形態,凸緣構件75之流入方向與凸緣構件76之流出方向處於同軸上。即,本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Z為直筒型。換言之,針對一次流路與二次流路正交並具有角型之止回閥功能之筒管71及其內部構成,藉由連接肘管73與肘管74,而構成直筒型之止回閥1Z。
肘管73、74之角度、大小或長度亦可配合安裝之配管之配置或大小任意設定。
對本實施形態之止回閥1Z係藉由將筒管71、流入閥筒72、肘管73、肘管74、及凸緣構件75、76接合而構成者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種構成。例如,止回閥1Z亦可為藉由脫蠟法或其他鑄造法等而至少一部分一體形成者。
<變化例>
針對上述實施形態之往復移動體,對閥軸與轉向部一體形成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種構成。其次,對變化例之往復移動體82,參照圖19進行說明。圖19係表示變化例之往復移動體82之分解立體圖。
往復移動體82包括:閥軸87;閥體86,其由導引墊圈89與轉向部90構成;及襯墊8,其由導引墊圈89與轉向部90夾持。
閥軸87於其下端部之外周部具有螺紋部87a。於閥軸87之側面,貫通形成貫通孔87c。
導引墊圈89於中央部分具有於厚度方向貫通之插通孔89i,於插通孔89i之內面形成有母螺紋即螺合部89j。又,於導引墊圈89之上表面,形成有由箭頭表示轉向方向之方向指示槽89k。
藉由如此形成有螺合部89j,可使閥軸87與導引墊圈89以特定之旋入量螺合。例如,其旋入量係方向指示槽89k所指之方向相對於貫通孔87c貫通之方向於俯視下成垂直方向之量。
轉向部90係於其上表面以中央部90a向上方突出而形成,並於中央部90a存在具有母螺紋之螺紋孔即螺合部90b。於中央部90a之徑向上延伸形 成有2個肋部90c。
往復移動體82係藉由於閥軸87之螺紋部87a螺合於導引墊圈89之螺合部89j,並於導引墊圈89與轉向部90之間配設有襯墊8狀態下,將螺紋部87a螺合於轉向部90之螺合部90b而組裝。
以上,參照圖式說明了各實施形態,但該等為本發明之例示,亦可採用上述以外之各種構成。
本發明之止回閥及構成止回閥之往復移動構件之各種構成元件無需各自獨立存在。允許複數個構成元件作為一個構件而形成、一個構成元件以複數個構件形成、某一構成元件為其他構成元件之一部分、及某一構成元件之一部分與其他構成元件之一部分重複等。
本實施形態包含以下之技術思想。
(1)一種止回閥,其特徵在於,其係升降式止回閥,且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上述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 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於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在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有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且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
(2)如(1)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基部之上述一次流路之面與上述延伸部之一部分之間,夾持上述襯墊,上述基部與上述延伸部係藉由組裝個別之構件而構成。
(3)如(2)之止回閥,其中藉由將上述個別之構件螺合,而於其等之間夾持上述襯墊。
(4)如(3)之止回閥,其進而具備將上述基部自上述另一側向上述延伸部側按壓之緊固構件,且上述基部具有使上述閥軸插通之第1插通孔,上述閥軸於較上述基部更靠上述另一側之外周面具有螺紋部, 上述緊固構件具有使上述閥軸插通之第2插通孔,且於上述第2插通孔之內周面具有螺合於上述螺紋部之螺合部。
(5)如(4)之止回閥,其中上述緊固構件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全開位置時,抵接於上述導引筒。
(6)如(5)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導引筒形成有收納上述緊固構件之收納凹部,上述緊固構件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全開位置時,抵接於上述收納凹部之收納底面。
(7)如(2)至(6)中任一項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基部之上述凸緣面形成有凸緣側凹部,上述凸緣側凹部於相對於上述閥軸垂直之方向上,以重疊於上述閥座之大小形成,上述襯墊之至少一部分收納於上述凸緣側凹部內。
(8)如(1)至(7)中任一項之止回閥,其進而具備:閥體,其具有上述閥座並收納上述往復移動體;蓋,其具有上述導引筒並安裝於上述閥箱;及施力構件,其設置於上述閥體與上述蓋之間,將上述閥體朝上述一次流路側施力;且上述導引筒具有自其周緣向上述閥體側突出之立壁,該立壁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於將上述導引筒之收納上述閥軸之入口與上述施力構件隔開之位置。
(9)如(1)至(8)中任一項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導引筒之收納上述閥軸之部位,形成有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上貫通之貫通 孔。
(10)如(1)至(9)中任一項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閥軸,形成有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貫通之貫通孔。
(11)如(10)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導引筒之收納上述閥軸之部位形成有第1貫通孔,形成於上述閥軸之貫通孔係第2貫通孔,上述第1貫通孔與上述第2貫通孔係以於上述閥軸之一部分收納於導引筒之狀態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
(12)如(11)中任一項之止回閥,其中於相對於上述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上述第1貫通孔之寬度大於上述第2貫通孔之寬度。
(13)如(1)至(12)中任一項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閥軸,形成有於相對於面內包含轉向方向之虛擬平面垂直之方向貫通之貫通孔。
(14)如(1)至(13)中任一項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延伸部,在能夠與上述襯墊之一次流路側抵接之部位,形成有在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較周圍更為突出之突起。
(15)如(1)至(14)中任一項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閥軸之外周面及上述導引筒之內周面之各者中的當上述導引筒收納有上述閥軸時對向之部位,分別形成有沿上述閥軸的軸心方向延伸之平面部,且平行地配置。
(16)如(1)至(15)中任一項之止回閥,其中上述基部與上述延伸部係藉由組裝個別之構件而一體地構成,上述延伸部具有中空部,於上述延伸部之與上述基部對向之部位,形成有與上述中空部相連之開口, 上述中空部之最大徑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為大於上述開口,包含上述中空部之上述延伸部相對於面內包含上述流體之轉向方向與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之虛擬面鏡面對稱地形成。
(17)如(1)至(16)中任一項之止回閥,其進而具備具有上述閥座並收納上述往復移動體之閥箱;且上述基部具有較其他部位更向上述閥軸之前端側突出而形成之周緣部,上述周緣部沿上述閥箱之內壁形成。
(18)如(17)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基部之上述另一側之面,形成有較上述周緣部更為凹陷之另一側凹部,於該另一側凹部形成有肋部。
(19)如(11)之止回閥,其中上述第2貫通孔較上述第1貫通孔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更長。
(20)一種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其特徵在於,其係用於升降式止回閥者,該升降式止回閥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 該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且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於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上述凸緣面之至少一部分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在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有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且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
該申請案係主張2018年3月12日提出申請之日本申請案特願2018-044510為基礎申請案之優先權,其揭示之全部併入本申請案中。
1‧‧‧止回閥
2‧‧‧往復移動體
3‧‧‧導引蓋(蓋)
4‧‧‧導引筒
4a‧‧‧大徑部
4b‧‧‧立壁
4c‧‧‧收納底面
4d‧‧‧入口
4e‧‧‧收納凹部
4f‧‧‧貫通孔
5‧‧‧頂板部
5a‧‧‧凸座
5b‧‧‧安裝孔
5c‧‧‧固定螺絲
5e‧‧‧套圈凸緣
6‧‧‧閥體
7‧‧‧閥軸
8‧‧‧襯墊
9‧‧‧導引墊圈
9a‧‧‧大徑部(基部)
9b‧‧‧小徑部(延伸部)
9c‧‧‧凹處
9d‧‧‧底側周緣部
9e‧‧‧凸緣側凹部
9m‧‧‧凸緣面
10‧‧‧轉向部
10a‧‧‧轉向面
11‧‧‧螺母
12‧‧‧閥箱
12a‧‧‧閥座
12b‧‧‧內壁
12c‧‧‧流入路(一次流路)
12d‧‧‧流出路徑(二次流路)
12e‧‧‧套圈凸緣
13‧‧‧凸緣部
14‧‧‧凸緣部
16‧‧‧墊圈
20‧‧‧彈簧體
21‧‧‧延伸部

Claims (21)

  1. 一種止回閥,其特徵在於,其係升降式之止回閥,且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上述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當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 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上述基部與上述延伸部係藉由組裝個別之構件而構成;且藉由上述個別之構件螺合,於上述基部之上述一次流路側之面與上述延伸部之一部分之間,夾持上述襯墊。
  2. 如請求項1之止回閥,其進而具備將上述基部自上述另一側向上述延伸部側按壓之緊固構件;且上述基部具有使上述閥軸插通之第1插通孔,上述閥軸於較上述基部更靠上述另一側之外周面具有螺紋部,上述緊固構件具有使上述閥軸插通之第2插通孔,且於上述第2插通孔之內周面具有螺合於上述螺紋部之螺合部。
  3. 如請求項2之止回閥,其中上述緊固構件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全開位置時,抵接於上述導引筒。
  4. 如請求項3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導引筒形成有收納上述緊固構件之收納凹部,上述緊固構件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全開位置時,抵接於上述收納凹部之收納底面。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基部之上述凸緣面形 成凸緣側凹部,上述凸緣側凹部於相對於上述閥軸垂直之方向上,以重疊於上述閥座之大小形成,上述襯墊之至少一部分收納於上述凸緣側凹部內。
  6. 一種止回閥,其特徵在於,其係升降式之止回閥,且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閥箱,其具有上述閥座並收納上述往復移動體;蓋,其具有上述導引筒並安裝於上述閥箱;及施力構件,其設置於上述閥體與上述蓋之間,將上述閥體朝上述一次流路側施力;且上述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 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當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上述導引筒具有自其周緣向上述閥體側突出之立壁,該立壁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於將上述導引筒之收納上述閥軸之入口與上述施力構件隔開之位置。
  7. 一種止回閥,其特徵在於,其係升降式之止回閥,且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上述往復移動體具有: 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當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於上述導引筒之收納上述閥軸之部位,形成有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上貫通之貫通孔。
  8. 一種止回閥,其特徵在於,其係升降式之止回閥,且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 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上述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當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於上述閥軸,形成有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貫通之貫通孔。
  9. 如請求項8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導引筒之收納上述閥軸之部位形成 有第1貫通孔,形成於上述閥軸之貫通孔係第2貫通孔,上述第1貫通孔與上述第2貫通孔係以於上述閥軸之一部分收納於上述導引筒之狀態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
  10. 如請求項9之止回閥,其中於相對於上述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上述第1貫通孔之寬度大於上述第2貫通孔之寬度。
  11. 一種止回閥,其特徵在於,其係升降式之止回閥,且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上述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 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當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於上述閥軸,形成有於相對於面內包含轉向方向之虛擬平面垂直之方向貫通之貫通孔。
  12. 一種止回閥,其特徵在於,其係升降式之止回閥,且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上述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 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當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於上述延伸部,於可與上述襯墊之一次流路側抵接之部位,形成有在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上較周圍更為突出之突起。
  13. 一種止回閥,其特徵在於,其係升降式之止回閥,且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 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上述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當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於上述閥軸之外周面及上述導引筒之內周面之各者中的當上述導引筒收納有上述閥軸時對向之部位,分別形成有沿上述閥軸的軸心方向延伸之平面部,且該等平面部係平行地配置。
  14. 一種止回閥,其特徵在於,其係升降式之止回閥,且具備:閥座; 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上述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當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上述基部與上述延伸部係藉由組裝個別之構件而一體地構成, 上述延伸部具有中空部,於上述延伸部之與上述基部對向之部位,形成有與上述中空部相連之開口,上述中空部之最大徑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為大於上述開口,包含上述中空部之上述延伸部相對於面內包含上述流體之轉向方向與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之虛擬面呈鏡面對稱地形成。
  15. 一種止回閥,其特徵在於,其係升降式之止回閥,且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及閥箱,其具有上述閥座並收納上述往復移動體;且上述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 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當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上述基部具有較其他部位更向上述閥軸之前端側突出而形成之周緣部,且該周緣部沿上述閥箱之內壁形成。
  16. 如請求項15之止回閥,其中於上述基部之上述另一側之面,形成有較上述周緣部更為凹陷之另一側凹部,於該另一側凹部形成有肋部。
  17. 一種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其特徵在於,其係用於升降式止回閥之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且上述升降式止回閥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 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該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且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於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上述凸緣面之至少一部分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在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有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於上述閥軸,形成有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貫通之貫通孔。
  18. 一種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其特徵在於,其係用於升降式止回閥之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且上述升降式止回閥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該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且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於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上述凸緣面之至少一部分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 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在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有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於上述閥軸,形成有於相對於面內包含轉向方向之虛擬平面垂直之方向貫通之貫通孔。
  19. 一種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其特徵在於,其係用於升降式止回閥之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且上述升降式止回閥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該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 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且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於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上述凸緣面之至少一部分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在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有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於上述延伸部,於可與上述襯墊之一次流路側抵接之部位,形成有在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交叉之方向上較周圍更為突出之突起。
  20. 一種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其特徵在於,其係用於升降式止回閥之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且上述升降式止回閥具備:閥座;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該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具有: 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且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於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上述凸緣面之至少一部分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在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有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於上述閥軸之外周面及上述導引筒之內周面之各者中的當上述導引筒收納有上述閥軸時對向之部位,分別形成有沿上述閥軸的軸心方向延伸之平面部,且該等平面部係平行地配置。
  21. 一種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其特徵在於,其係用於升降式止回閥之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且上述升降式止回閥具備:閥座; 往復移動體,其可直線地朝對該閥座密接之閉位置與自上述閥座分離之開位置往復移動;一次流路,其位於較該往復移動體更靠上游側;二次流路,其位於較上述往復移動體更靠下游側並相對於上述一次流路交叉;及導引筒,其將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地引導;且該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具有:閥體,其包含位於上述開位置時使流體自上述一次流路側朝上述二次流路側轉向之轉向面;閥軸,其自該閥體延伸,且藉由上述導引筒以上述往復移動體可往復移動之方式予以引導;及環狀之襯墊,其由較上述閥體更柔軟之材料構成,且於上述往復移動體位於上述閉位置時對上述閥座環繞狀地密接;且上述閥體包含:基部,其於將上述一次流路側設為一側時位於相反側之另一側;及延伸部,其自該基部向上述一側延伸;且上述基部於上述一次流路側具有於使上述襯墊於上述一次流路側露出之狀態下支持上述襯墊之凸緣面;上述凸緣面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形成為較上述延伸部更大,且形成為上述凸緣面之至少一部分能夠介隔上述襯墊而抵接於上述閥座;於上述延伸部之外周,在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有較其他部位更為凹陷之凹處;上述襯墊之一部分嵌合於上述凹處;且 上述基部與上述延伸部係藉由組裝個別之構件而一體地構成,上述延伸部具有中空部,於上述延伸部之與上述基部對向之部位,形成有與上述中空部相連之開口,上述中空部之最大徑於相對於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垂直之方向上形成為大於上述開口,包含上述中空部之上述延伸部相對於面內包含上述流體之轉向方向與上述閥軸之軸心方向之虛擬面呈鏡面對稱地形成。
TW108108253A 2018-03-12 2019-03-12 止回閥及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 TWI6967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4510 2018-03-12
JP2018044510 2018-03-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2503A TW201942503A (zh) 2019-11-01
TWI696778B true TWI696778B (zh) 2020-06-21

Family

ID=67908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8253A TWI696778B (zh) 2018-03-12 2019-03-12 止回閥及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2) US10907743B2 (zh)
EP (1) EP3696451B1 (zh)
JP (1) JP6649534B1 (zh)
KR (1) KR102393812B1 (zh)
CN (1) CN110832238B (zh)
CA (1) CA3090955C (zh)
ES (1) ES2924634T3 (zh)
PH (1) PH12019502839A1 (zh)
SG (1) SG11201914088XA (zh)
TW (1) TWI696778B (zh)
WO (1) WO20191768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93873B2 (ja) 2019-12-27 2024-06-03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弁装置
KR20210098840A (ko) * 2020-01-31 2021-08-11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시자키 체크 밸브
CN112283416B (zh) * 2020-10-15 2022-05-06 山东东阀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止回阀
KR20220051687A (ko) 2020-10-19 2022-04-26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배터리 랙, 전력 저장 장치, 및 데이터 저장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23157A (ja) * 2001-04-27 2002-1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逆流防止弁
JP2010169197A (ja) * 2009-01-23 2010-08-05 Aisin Seiki Co Ltd バルブ装置
CN104350316A (zh) * 2012-05-31 2015-02-11 石崎公司 止回阀以及扬水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245A (en) * 1900-01-10 1901-01-15 Henry Gabriel Ginaca Valve.
US1692795A (en) * 1927-01-07 1928-11-20 Leslie B Clifford Pump valve
US1754975A (en) * 1927-03-01 1930-04-15 Andersen Georg Nonreturn valve
US1963685A (en) * 1929-07-24 1934-06-19 Wilson Snyder Mfg Corp Valve
US1912786A (en) * 1931-06-04 1933-06-06 Crane Co Removable disk valve
US1957998A (en) * 1932-01-02 1934-05-08 Emory E Finefrock Valve
US2613054A (en) * 1948-07-08 1952-10-07 United States Steel Corp Pump valve
US3057372A (en) * 1960-09-09 1962-10-09 Gardner Denver Co Mud pump valve
US3240222A (en) * 1963-07-22 1966-03-15 Milwaukee Valve Check valve for fuel tank trucks and similar vehicles
US3298393A (en) * 1963-11-15 1967-01-17 Kenneth C Mosier Check valve having throttling passage
JPS4842328Y1 (zh) * 1969-08-11 1973-12-08
US3674147A (en) * 1971-02-08 1972-07-04 Millipore Corp Check valve
JPS4842328A (zh) * 1971-10-01 1973-06-20
IL45802A (en) 1973-10-26 1977-05-31 Griswold Controls Check valve useful in backflow prevention apparatus
DE8112156U1 (de) * 1981-04-24 1982-10-07 Robert Bosch Gmbh, 7000 Stuttgart Rueckschlagventil fuer kraftstoffoerderanlagen
DE3404982A1 (de) * 1984-02-11 1985-08-22 Deutsche Babcock Werke AG, 4200 Oberhausen Schnell schliessendes rueckschlagventil
JPS6266063U (zh) * 1985-10-14 1987-04-24
KR101069529B1 (ko) * 2008-12-19 2011-09-30 이정수 이중 역류방지 밸브
CN102086938B (zh) * 2011-01-25 2013-04-10 张家港富瑞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减压阀
JP6031236B2 (ja) 2012-03-02 2016-11-24 共栄工業株式会社 引出し及びキャビネット
CN202746679U (zh) * 2012-08-29 2013-02-20 天津市国威给排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降低阀门水头损失的倒流防止器结构
DE102014008069A1 (de) * 2014-05-30 2015-12-03 Hydac Technology Gmbh Ventil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in der Art eines Rückschlagventils ausgebildet,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solchen Ventilvorrichtung
JP6496514B2 (ja) * 2014-10-07 2019-04-03 株式会社イシザキ 逆止弁および逆止弁用封止体
US20160348628A1 (en) * 2015-06-01 2016-12-01 Caterpillar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amping a check valve
JP2018044510A (ja) 2016-09-16 2018-03-22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7687524A (zh) * 2017-09-30 2018-02-13 山西好利阀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新结构止回阀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23157A (ja) * 2001-04-27 2002-1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逆流防止弁
JP2010169197A (ja) * 2009-01-23 2010-08-05 Aisin Seiki Co Ltd バルブ装置
CN104350316A (zh) * 2012-05-31 2015-02-11 石崎公司 止回阀以及扬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2238A (zh) 2020-02-21
EP3696451A1 (en) 2020-08-19
TW201942503A (zh) 2019-11-01
SG11201914088XA (en) 2020-01-30
JP6649534B1 (ja) 2020-02-19
CA3090955A1 (en) 2019-09-19
CN110832238B (zh) 2021-05-18
US20210207727A1 (en) 2021-07-08
KR102393812B1 (ko) 2022-05-03
JPWO2019176850A1 (ja) 2020-05-28
EP3696451B1 (en) 2022-06-29
WO2019176850A1 (ja) 2019-09-19
EP3696451A4 (en) 2020-12-30
US20200149644A1 (en) 2020-05-14
PH12019502839A1 (en) 2020-09-28
ES2924634T3 (es) 2022-10-10
KR20200135394A (ko) 2020-12-02
CA3090955C (en) 2023-08-29
US10907743B2 (en) 202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6778B (zh) 止回閥及止回閥用往復移動體
JP6294892B2 (ja) 制御弁におけるアクチュエータの推力の要件を軽減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5266052B2 (ja) 高圧空気パルスを制御するための弁
JP5697937B2 (ja) 逆止弁
JP2011127738A (ja) 配管装置
GB2537209A (en) A water saving mechanism with high flow volume in low pressure
CA3097290C (en) Check valve
JP3202358U (ja) アジャストタイプウエハーチャッキバルブ
KR101588961B1 (ko) 리프트형 체크밸브
KR101479121B1 (ko) 수격 방지 장치
KR101268980B1 (ko) 체크밸브
JP2003232456A (ja) 逆止弁
JP2009121501A (ja) 逆止弁
WO2022191239A1 (ja) 逆止弁
JP2022502620A (ja) 電子膨張弁
JP4557932B2 (ja) 流体デバイスどうしの接続構造
US20240229949A9 (en) Check valve
WO2023112178A1 (ja) 消音器および真空排気装置
JP2005140295A (ja) 制御弁の分解方法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制御弁
TW202130933A (zh) 止回閥
KR200480535Y1 (ko) 복층 시트부 구조를 갖는 글로브 밸브
WO2020007973A1 (en) Fluid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