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8981B - 按鈕開關 - Google Patents

按鈕開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8981B
TWI688981B TW107144089A TW107144089A TWI688981B TW I688981 B TWI688981 B TW I688981B TW 107144089 A TW107144089 A TW 107144089A TW 107144089 A TW107144089 A TW 107144089A TW I688981 B TWI688981 B TW I6889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body
lever
plunger
fulcrum
hou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40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1399A (zh
Inventor
森田和明
菰口裕介
小川伊彦
西田正己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13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13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89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898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022Emergency operating parts, e.g. for stop-switch in dangerous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20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wherein an auxiliary movement thereof, or of an attachment thereto, is necessary before the main movement is possible or effective, e.g. for unlatching, for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20Interlocking, locking, or latching mechanisms
    • H01H9/28Interlocking, locking, or latching mechanisms for locking switch parts by a key or equivalent removable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20Interlocking, locking, or latching mechanisms
    • H01H9/28Interlocking, locking, or latching mechanisms for locking switch parts by a key or equivalent removable member
    • H01H9/285Locking mechanisms incorporated in the switch assembly and operable by a key or a special too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022Emergency operating parts, e.g. for stop-switch in dangerous conditions
    • H01H2003/0246Resetting of bistable emergency operating part by rotating itself or an accesso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8Arrangements to facilitate replacement of a switch, e.g. cartridge housing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Abstract

按鈕開關包括殼體、操作部及鎖定桿部。鎖定桿部的桿 本體具有可將長條的治具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卡止的卡止部,殼體具有於使用治具使桿本體移動的情形時,與一端部經卡止於卡止部的治具的中間部接觸而成為治具的轉動支點的支點突起部。

Description

按鈕開關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按鈕開關。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操作開關,其包括具有B接點的接點部、對該接點部的B接點進行開閉操作的操作部、以及具有將操作部及接點部相互可固定的鎖定桿(lock lever)的鎖定機構。所述操作開關中,於鎖定桿設有操作孔,於該操作孔中插入起子(driver)等工具而可將鎖定桿進行轉動操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147049號公報
然而,所述操作開關中,通常設想以手指來進行鎖定桿的轉動操作,故而於使用起子等工具的情形時,有時無法將鎖定桿容易地進行轉動操作。
本揭示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包括藉由治具而可容易地操作的鎖定桿部的按鈕開關。
本揭示的一例的開關包括: 殼體,具有設有操作孔的操作面、與所述操作面相交的支點形成面、及設於內部且連接於所述操作孔的收容部;操作部,沿著與所述操作面相交的可動方向自所述殼體的外部經由所述操作孔延伸至所述收容部的內部,並且具有設於所述殼體的所述外部且以與所述操作面相向的方式配置的按壓面,可進行所述按壓面沿著所述可動方向接近所述操作面的動作;以及鎖定桿部,具有桿本體及保持部,所述桿本體設於所述殼體的操作面側的端部,自所述支點形成面向與所述支點形成面相交且遠離所述支點形成面的方向突出,並且可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在與所述可動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動,所述保持部可將所述桿本體保持於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桿本體具有:卡止部,可將用於使所述桿本體自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的長條的治具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卡止,所述殼體具有:支點突起部,於所述支點形成面突出地設置,於使用所述治具使所述桿本體自所述第一位置移動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時,與所述一端部經卡止於所述卡止部的所述治具的中間部接觸,成為所述治具的轉動支點。
根據所述按鈕開關,鎖定桿部的桿本體具有可將長條的治具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卡止的卡止部,殼體具有於使用治具使鎖定桿部的桿本體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的情形時,與一端 部經卡止於卡止部的治具的中間部接觸而成為治具的轉動支點的支點突起部。藉由卡止部及支點突起部,例如即便於鎖定桿部的桿本體的轉動操作需要大的力的情形時,亦可藉由使用治具而將鎖定桿部的桿本體以更小的力容易地進行轉動操作。
1:按鈕開關
10:殼體
11:收容部
12:操作面
13:操作孔
14:端子連接面
15:支點形成面
16:端子連接機構部
17:變形部
18:壁部
20:操作部
21:按壓面
22、231、332、333:端部
23:第一槽部
24:第二槽部
25、26:顯示部
30:鎖定桿部
31:桿本體
32:外飾部
33:保持部
34:桿支持部
35:腳部
36、37:顯示部
40:柱塞
41:第一柱塞
42:第二柱塞
50:傳遞機構部
60:接點機構部
61:固定接點部
62:可動接點部
63:NO接點
64:NC接點
70:施力部
71:線圈彈簧/第一施力部
72:線圈彈簧/第二施力部
80:移動限制部
90:LED單元
100:治具
101:前端部/一端部
102:中間部
111:內表面
141:開口部
151:支點突起部
152:彎曲面
153、344、411、423:貫通孔部
161:第一端子連接機構部
162:第二端子連接機構部
301:桿部
311:相向面
312:卡止部
313:保持解除部
314:保護壁部
321:第一壁部
322:第二壁部
323:第三壁部
331:彈性保持部
341、414:內周面
342:卡止突起部
343:凸輪突起部
345:桿連接部
346:傾斜部
351:外周面
412:凸輪槽部
413、425:凹部
421:本體部
422:柱塞連接部
424:環狀壁部
A、B:箭頭
CP:中心
CL:中心線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P3、P31、P32:復原位置
P4、P41、P42:動作位置
圖1為本揭示的一實施形態的按鈕開關的立體圖。
圖2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自與圖1不同的方向觀看的立體圖。
圖3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正面圖。
圖4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右側面圖。
圖5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左側面圖。
圖6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平面圖。
圖7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底面圖。
圖8為沿著圖1的VIII-VIII線的剖面圖。
圖9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操作部的正面圖。
圖10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操作部及鎖定桿部的底面圖。
圖11為表示圖1的按鈕開關的外飾部的立體圖。
圖12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桿部的上表面圖。
圖13為透過圖1的按鈕開關的殼體的一部分及操作部20的立體圖。
圖14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桿部的右側面圖。
圖15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柱塞的立體圖。
圖16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第一柱塞的立體圖。
圖17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第二柱塞的立體圖。
圖18為圖1的按鈕開關的桿部及柱塞的立體圖。
圖19為用以對圖1的按鈕開關的傳遞機構部的動作進行說明的自圖18的箭頭A方向觀看的第一平面圖。
圖20為用以對圖1的按鈕開關的傳遞機構部的動作進行說明的自圖18的箭頭A方向觀看的第二平面圖。
圖21為表示圖1的按鈕開關的第二柱塞、接點機構部及端子連接機構部的立體圖。
圖22為用以對圖1的按鈕開關的接點機構部的動作進行說明的第一平面圖。
圖23為用以對圖1的按鈕開關的接點機構部的動作進行說明的第二平面圖。
圖24為沿著圖1的XXIV-XXIV線的剖面圖。
圖25為用以對圖1的按鈕開關的使用治具的桿本體31的操作進行說明的第一正面圖。
圖26為用以對圖1的按鈕開關的使用治具的桿本體31的操作進行說明的第二正面圖。
圖27為用以對圖1的按鈕開關的支點突起部的第一變形例進行說明的圖。
圖28為用以對圖1的按鈕開關的支點突起部的第二變形例進行說明的圖。
圖29為用以對圖1的按鈕開關的支點突起部的第三變形例進行說明的圖。
以下,按照隨附圖式對本揭示的一例進行說明。此外,以下的說明中,視需要而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語(例如包含「上」、「下」、「右」、「左」的用語),但該些用語的使用是為了參照圖式而使本揭示的理解容易,且本揭示的技術範圍不受該些用語的含意的限定。另外,以下的說明本質上僅為例示,並非意圖限制本揭示、其應用物或其用途。進而,圖式為示意性,各尺寸的比率等未必與現實一致。
本揭示的一實施形態的按鈕開關1如圖1~圖7所示,包括大致立方體狀的殼體10、安裝於殼體10的操作部20、及以於殼體10的外部露出的方式設定的鎖定桿部30。
殼體10具有設有操作孔13的操作面12。作為一例,操作孔13具有大致圓形狀。操作部20經由該操作孔13於與操作面12相交(例如正交)的可動方向(以下簡稱為可動方向)上自殼體的外部延伸至內部,且以其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位於殼體10的內部且可沿著可動方向移動的狀態安裝於殼體10。另外,鎖定桿部30配置於殼體10的操作面12的緣部。
如圖8所示,於殼體10的內部設有連接於操作孔13的收容部11。即,操作部20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配置於收容部11的內部。於收容部11的內部,設有具有第一柱塞41及第二柱塞 42的柱塞40、傳遞機構部50(圖19及圖20所示)、接點機構部60及施力部70。
於收容部11的可動方向上的操作面12側的端部配置有柱塞40,於收容部11的可動方向上的與操作面12相向的端子連接面14側的端部,配置有施力部70。另外,於柱塞40與施力部70之間配置有傳遞機構部50及接點機構部60。
繼而,對按鈕開關1的各構成進行說明。
殼體10如圖1及圖2所示,具有與操作面12相向的端子連接面14、及於與操作面12及端子連接面14相交的方向(例如正交方向)上延伸的4個側面,4個側面中的一個側面構成支點形成面15。
於支點形成面15,設有自該支點形成面15沿著與支點形成面15相交的方向(例如正交方向)向殼體10的外部突出的支點突起部151。支點突起部151如圖3所示,自與支點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觀看,具有沿著與可動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長圓形狀,配置於操作面12及端子連接面14的中間且支點形成面15的與可動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較中央更靠其中一側。
詳細而言,自與支點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觀看,支點突起部151配置於桿本體31的移動方向上,較通過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的中央的在操作部20的可動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線CL(參照圖24及圖25)更靠第一位置P1側。
另外,支點突起部151是以如下方式構成:於使用長條 的治具100(參照圖24及圖25)使後述的鎖定桿部30的桿本體31自第一位置P1移動至第二位置P2時,該支點突起部151的延伸方向的其中一個彎曲面152,與治具100的一端部即前端部101經卡止於後述的鎖定桿部30的卡止部312的治具100的中間部102接觸,成為治具100的轉動支點。即,彎曲面152設於與治具100的中間部102接觸的部分,且從支點突起部151向治具100突出。
於端子連接面14,如圖7所示,設有多個開口部141。各開口部141例如是以未圖示的電線的導體部可插入的方式構成,如圖8所示,連接於設於收容部11的內部的端子連接機構部16。作為一例,該端子連接機構部16採用所謂的直插(push-in)連接式,是以僅將電線的導體部從開口部141插入便可將電線的導體部連接於按鈕開關1的方式構成。
操作部20如圖1所示,為大致圓柱形狀,具有設於殼體10的外部且以與操作面12相向的方式配置的按壓面21。該操作部20是以可進行按壓面21沿著可動方向接近操作面12的接近動作的方式構成,且以藉由該接近動作而柱塞40位於後述的復原位置P3(參照圖19)的方式構成。詳細而言,操作部20於柱塞40位於復原位置P3以外的非復原位置(詳細而言,第二柱塞42為復原位置P32以外的非復原位置)的情形時,藉由接近動作而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自初期位置(圖8所示)移動至按壓位置,使柱塞40沿著可動方向移動至復原位置P3(詳細而 言,使第二柱塞42沿著可動方向移動至復原位置P32)。
如圖1及圖6所示,於按壓面21,設有表示將操作部20安裝於殼體10時的操作部20的旋轉方向的顯示部25。自可動方向上的按壓面21接近操作面12的接近方向(以下簡稱為接近方向)觀看,該顯示部25是由順時針旋轉的箭頭構成。
如圖9所示,於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的外周面,設有於可動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槽部23、及連接於第一槽部23的可動方向上的按壓面21側的端部231且沿著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的周向延伸的第二槽部24。第一槽部23及第二槽部24是以可收容設於後述的鎖定桿部30的卡止突起部342的方式構成。另外,第一槽部23於桿本體31位於第一位置P1的情形時,可容納卡止突起部342,第二槽部24如圖10所示,是以桿本體31位於第二位置P2時於可動方向上可將卡止突起部342卡止的方式構成。
此外,鎖定桿部30的卡止突起部342、與操作部20的第一槽部23及第二槽部24構成移動限制部80。移動限制部80於桿本體31位於第一位置P1的情形時,當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位於初期位置(即,如圖9所示,卡止突起部342位於第一槽部23的可動方向上的按壓面21側的端部231時的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的位置)時,可使桿本體31向第二位置P2移動,另一方面,當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於可動方向上位於較初期位置更靠操作面12側時,限制桿本體31 而不可向第二位置P2移動。另外,於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位於初期位置的情形時,操作部20以僅可向一個方向(本實施形態中為顯示部25的箭頭方向)轉動的方式連接有第一槽部23及第二槽部24。即,移動限制部80於收容部11的內部設於操作部20與鎖定桿部30之間,可根據能否使桿本體31向第二位置P2移動,而確認是否將操作部20可靠地安裝於殼體10。
另外,於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的外周面,設有表示操作部20對殼體10的安裝方向的顯示部26(本實施形態中為於可動方向上自按壓面21朝向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的方向的箭頭)。
鎖定桿部30如圖1所示,具有桿部301及以覆蓋該桿部301的方式固定於殼體10的外飾部32。桿部301如圖13所示,具有於殼體10的外部露出的桿本體31、及配置於收容部11的桿支持部34。
桿本體31如圖7所示,自支點形成面15向與支點形成面15相交(例如正交)且遠離支點形成面15的方向突出,並且如圖3所示,配置於可動方向上按壓面21與操作面12之間。自與支點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觀看,該桿本體31是以可於第一位置P1(參照圖24)與第二位置P2(參照圖25)之間在與可動方向相交的方向(例如正交方向)上移動的方式構成。
外飾部32如圖6及圖7所示,是由第一壁部321、與第二壁部322及第三壁部323所構成,所述第一壁部321與桿本體 31的可動方向上的上表面(即,桿本體31的與操作面12相向的相向面311(僅圖7所示)的可動方向上的相反側的面)相向,且於桿本體31的移動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壁部322及第三壁部323分別配置於桿本體31的與可動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桿本體31的移動方向)的兩側,且分別連接於第一壁部321及殼體10的操作面12。藉由該外飾部32而規定桿本體31的移動範圍。
如圖6所示,於第一壁部32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即,圖6的右端部),設有於第二位置P2可保持桿本體31的保持部33。詳細而言,保持部33如圖11所示,具有於第二位置P2將桿本體31自可動方向的其中一方朝另一方(即,自圖11的上方朝下方)按壓而可保持桿本體31的彈性保持部331。彈性保持部331是以如下方式構成:於第一壁部321的延伸方向上延伸,並且第一壁部321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側(即,圖11的左側)的端部332連接於第一壁部321,第一壁部32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側的端部333配置於第一壁部321與操作面12之間,於可動方向上的遠離操作面12的方向上可彈性變形。
另外,如圖11所示,於第一壁部321的與操作面12相向的面的第一位置P1側(即,圖11的左側),設有顯示部37。顯示部37是由「解鎖(UNLOCK)」的文字、及表示自第二位置P2朝向第一位置P1的方向的箭頭所構成。
如圖7所示,於桿本體31的相向面311,設有卡止部312及保持解除部313。卡止部312是以可將用於使桿本體31自 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移動的長條的治具100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即前端部101(參照圖25及圖26)卡止的方式構成。另外,保持解除部313是以於第二位置P2將桿本體31自可動方向的另一方朝其中一方(即,圖7的紙面貫通方向上的近前向內裏)按壓,可解除彈性保持部331對桿本體31的保持的方式構成。
另外,於桿本體31,於與支點形成面15相交的方向上,設有保護壁部314,該保護壁部314配置於相對於保持解除部313的支點形成面15的相反側(即,圖7的上側),於與支點形成面15相交的方向上保護保持解除部313。
進而,鎖定桿部30如圖12所示,具有可與桿本體31一起移動地連接於桿本體31的桿支持部34。該桿支持部34如圖13所示,設於收容部11的內部,是以將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於其周向上(即,繞可動方向)包圍,且桿支持部34的內周面341與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相向的方式配置。
如圖12所示,於桿支持部34設有自其內周面341向操作部20(即,向桿支持部34的徑向內側)突出的卡止突起部342。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於桿支持部34的內周面341的周向上空開間隔而配置有4個卡止突起部342。
另外,如圖14所示,桿支持部34是由連接部的一例的桿連接部345及傾斜部346所構成。
桿連接部345具有大致圓環狀,沿著操作面12延伸, 並且於其中央部的大致圓形狀的貫通孔部344中收容有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的端部22。即,桿本體31通過桿連接部345的中心,且繞著沿可動方向延伸的轉動軸而轉動。另外,桿連接部345於桿本體31位於第二位置P2的情形時,以可與操作部20一起於可動方向上移動的狀態連接於操作部20。傾斜部346連接於桿連接部345及桿本體31,隨著從桿連接部345朝向桿本體31,而向沿著可動方向從操作面12朝向按壓面21的離開方向(以下簡稱為離開方向)傾斜。
於桿連接部345,設有從桿支持部34的外周面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多個凸輪突起部343(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為兩個凸輪突起部343)。詳細而言,各凸輪突起部343分別設於從桿連接部345的貫通孔部344的緣部沿著可動方向而向遠離操作面12的方向延伸的一對腳部35的外周面351。另外,各凸輪突起部343從其突出方向觀看,具有所有角部經倒角的四角形狀。各腳部35分別配置於通過貫通孔部344的中心CP(圖12所示)的同一直線上,且以各凸輪突起部343分別可卡合於後述的第一柱塞41的多個凸輪槽部412各自的方式構成。
此外,由桿支持部34、多個凸輪突起部343及多個凸輪槽部412構成傳遞機構部50。即,傳遞機構部50配置於鎖定桿部30與柱塞40之間。
如圖3所示,於桿本體31,自與支點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觀看,於未由外飾部32覆蓋而露出的側面設有顯示部36。該 顯示部36是由「鎖定(LOCK)」的文字、及表示從第一位置P1朝向第二位置P2的方向的箭頭所構成。
柱塞40如圖8所示,配置於收容部11的內部的操作面12側的端部,且以可沿著可動方向而於遠離操作面12的復原位置P3(參照圖19)、與操作面12及復原位置P3中間的動作位置(參照圖20)之間移動的方式構成。詳細而言,如圖15所示,柱塞40具有大致矩形板狀的第一柱塞41、及相對於第一柱塞41沿著可動方向串列配置且遠離操作面12而配置的第二柱塞42。第一柱塞41及第二柱塞42未連接,以可相互獨立地移動的方式構成。
第一柱塞41如圖16所示,具有設於大致中央部且於可動方向上貫通的大致圓形狀的貫通孔部411、及設於該貫通孔部411的內周面414且於內周面414的周向上相互空開間隔(例如空開180度間隔)而配置的多個凸輪槽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為兩個凸輪槽部)412。另外,貫通孔部411中,如圖13所示,於內周面414的周向(即,繞可動方向)上可轉動地收容有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
從接近方向觀看,各凸輪槽部412隨著沿著貫通孔部411的內周面414的周向順時針旋轉,而向接近操作面12的方向(換言之,以沿著桿本體31自第一位置P1朝向第二位置P2的移動方向而遠離操作面12的方式)分別傾斜,且以分別可卡合於鎖定桿部30的桿支持部34的各凸輪突起部343的方式配置。即,貫通孔部411的內周面414與桿支持部34的各腳部35的外周面351 相向,各凸輪槽部412分別對應於各凸輪突起部343。另外,於第一柱塞41的各角部設有圓形狀的凹部413。於各凹部413中,如圖13所示,分別收容有線圈彈簧71。
第二柱塞42如圖17所示,設有於中央部設有貫通孔部423的環狀的本體部421、及設於該本體部421的徑向外側的多個柱塞連接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為4個柱塞連接部)422。
於本體部421,設有自其中央部的貫通孔部423的周緣部向沿著可動方向而接近操作面12的方向(即,圖17的向上)突出的環狀壁部424。該環狀壁部424是以可插入至第一柱塞41的貫通孔部411的方式構成。於本體部421的環狀壁部424的徑向外側,形成有收容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的、部分圓環狀的凹部425。
各柱塞連接部422沿著本體部421的外周面的周向空開間隔而配置。各柱塞連接部422具有自本體部421向沿著可動方向而遠離操作面12的方向(即,圖17的向下)分別延伸的大致長方體狀,連接於接點機構部60。
此外,於第二柱塞42的貫通孔部423,如圖13所示,配置有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單元90。
將鎖定桿部30及柱塞40經連接的狀態示於圖18~圖20。圖19為桿本體31位於第一位置P1且柱塞40位於復原位置P3的狀態的自圖18的箭頭A所示的方向觀看的平面圖,圖20為桿本體31位於第二位置P2且柱塞40位於動作位置P4的狀態的 自圖18的箭頭A所示的方向觀看的平面圖。
如圖19及圖20所示,第一柱塞41是以如下方式構成:藉由傳遞機構部50,若使桿本體31自第一位置P1移動至第二位置P2,則自復原位置P31移動至動作位置P41,若使桿本體31自第二位置P2移動至第一位置P1,則自動作位置P41移動至復原位置P31。第二柱塞42是由後述的線圈彈簧72向沿著可動方向而接近操作面12的方向予以施力。因此,第二柱塞42伴隨著第一柱塞41從復原位置P3向動作位置P4的移動而自復原位置P32移動至動作位置P42,伴隨著第一柱塞41自動作位置P4向復原位置P3的移動而自動作位置P42移動至復原位置P32。另外,第二柱塞42是以不位於復原位置P32的情形時,藉由操作部20的接近動作而可沿著可動方向移動至復原位置P32的方式構成。即,第二柱塞42是以藉由操作部20的接近動作而位於復原位置P32的方式構成。此外,第二柱塞42於藉由操作部20的接近動作而移動至復原位置P32的情形時,由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保持於復原位置P32。
即,傳遞機構部50隨著桿本體31自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移動,而使柱塞40沿著可動方向自復原位置P3移動至動作位置P4,另一方面,隨著桿本體31自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移動,而使柱塞40沿著可動方向自動作位置P4移動至復原位置P3。換言之,傳遞機構部50具有使桿本體31的移動動作傳遞至柱塞40的功能。
接點機構部60如圖21所示,具有設於收容部11的內部的多個固定接點部61、及於收容部11的內部以於可動方向上與各固定接點部61相向的方式分別設置的多個可動接點部62。各固定接點部61分別連接於端子連接機構部16。各可動接點部62分別連接於第二柱塞42的4個柱塞連接部422的任一個,且以藉由第二柱塞42自復原位置P32向動作位置P42的移動而與相向的固定接點部61接觸,藉由第二柱塞42自動作位置P42向復原位置P32的移動而自接觸的固定接點部61離開的方式構成。換言之,接點機構部60是以藉由第二柱塞42的沿著可動方向的移動而開閉的方式構成。
詳細而言,端子連接機構部16沿著支點形成面15及與支點形成面15相向的面而分別排列配置成一行。連接於沿著支點形成面15配置的端子連接機構部16(以下稱為第一端子連接機構部161)的固定接點部61及相向的可動接點部62構成NO接點63,連接於沿著與支點形成面15相向的面配置的端子連接機構部16(以下稱為第二端子連接機構部162)的固定接點部61及相向的可動接點部62構成NC接點64。即,於桿本體31位於第一位置P1時,如圖22所示,NO接點63閉合,NC接點64打開,另一方面,於桿本體31位於第二位置P2時,如圖23所示,NO接點63打開,NC接點64閉合。
施力部70具有第一施力部的一例的線圈彈簧71(圖13所示)、及第二施力部的一例的線圈彈簧72(圖8所示)。
線圈彈簧71如圖13所示,於收容部11的內部分別配置於設於第一柱塞41的四角的凹部413,對柱塞40沿著可動方向自動作位置P4向復原位置P3施力。詳細而言,各線圈彈簧71是由第一柱塞41的凹部413的底面、與和該底面相向的構成殼體10的收容部11的內表面111(參照圖24)所夾持,將第一柱塞41向沿著可動方向而遠離操作面12的方向按壓,以對第一柱塞41自動作位置P41向復原位置P31施力的狀態而配置。即,各線圈彈簧71是以對第一柱塞41的按壓均等的方式配置,經由第一柱塞41而對鎖定桿部30的桿本體31自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施力。
線圈彈簧72如圖8所示,於收容部11的內部配置於沿著可動方向的端子連接面14與接點機構部60之間,對柱塞40沿著可動方向自復原位置P3向動作位置P4施力。詳細而言,線圈彈簧72配置於操作部20的沿可動方向延伸的中心線CL上,將接點機構部60的與端子連接面14相向的部分向操作面12按壓,以經由接點機構部60而將第二柱塞42沿著可動方向自復原位置P32向動作位置P42施力的狀態配置。
此外,線圈彈簧71是以其所施加的力大於線圈彈簧72的所施加的力的方式構成。藉此,只要桿本體31未被操作,則維持柱塞40一直位於復原位置P3且NC接點64的可動接點部62離開固定接點部61的狀態,從而確保按鈕開關1的安全性。
繼而,參照圖24,對鎖定桿部30的桿本體31位於第二 位置P2時,將操作部20沿著可動方向自操作面12向按壓面21(即,圖24中箭頭B所示的離開方向)拽拉的情形時的按鈕開關1的動作進行說明。
如圖24所示,於殼體10的操作面12側的壁部18,設有連接於鎖定桿部30的外飾部32且沿著桿支持部34的傾斜部346延伸的變形部17。
於鎖定桿部30的桿本體31位於第二位置P2的情形時,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與鎖定桿部30的桿支持部34是可於可動方向上一起移動地連接。因此,若將操作部20向離開方向拽拉,則桿支持部34也一起向離開方向被拽拉。
若將桿支持部34向離開方向拽拉,則桿支持部34的傾斜部346向操作部20移動,與殼體10的變形部17接觸。與變形部17的傾斜部346向接近方向變形,使桿本體31向接近方向移動,解除保持部33對桿本體31的按壓。若保持部33對桿本體31的按壓解除,則桿本體31藉由線圈彈簧71而從第二位置P2移動至第一位置P1,NC接點64的可動接點部62離開對應的固定接點部61。
繼而,參照圖25及圖26對使用治具100的桿本體31的操作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25所示,使治具100的前端部101卡止於位於第一位置P1的桿本體31的卡止部312。此時,治具100是以其中間部102與支點突起部151的彎曲面152接觸的方式配置。
繼而,以與治具100的中間部102接觸的支點突起部151的彎曲面152作為轉動支點,保持使前端部101卡止於卡止部312而使治具100進行圖25的順時針旋轉。藉此,桿本體31如圖26所示,自第一位置P1移動至第二位置P2。
如此,所述按鈕開關1中,可使用治具100使桿本體31自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移動。
如以上所述,根據所述按鈕開關1,柱塞40具有:第一柱塞41,藉由鎖定桿部30的傳遞機構部50而可於復原位置P3與動作位置P4之間移動;及第二柱塞42,相對於第一柱塞41而串列配置且配置於較第一柱塞41更遠離操作面12,並且可藉由操作部20而移動至復原位置P3。而且,第一柱塞41及第二柱塞42可相互獨立地移動,以藉由第二柱塞42的移動而可動接點部62接觸或離開固定接點部61的方式構成。即,所述按鈕開關1中,不受鎖定桿部30的位置精度的確保的影響,只要確保第二柱塞42及接點機構部60的位置精度,便可確保可動接點部62對固定接點部61的接觸可靠性。因此,例如與必須確保鎖定桿、凸輪、固持器及B接點的位置精度的專利文獻1的操作開關相比,可容易地確保固定接點部61及可動接點部62的接觸可靠性。
另外,第一柱塞41具有:貫通孔部411,於可動方向上貫通;及多個凸輪槽部412,設於貫通孔部411的內周面414且於內周面414的周向上相互空開間隔而配置,且以沿著桿本體31自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的移動方向而遠離操作面12的方式分 別傾斜,鎖定桿部30具有:桿支持部34,配置於貫通孔部411,沿著貫通孔部411的內周面414延伸,並且連接有桿本體31;以及多個凸輪突起部343,以與多個凸輪槽部412各自分別對應的方式設置,並且自桿支持部34的與內周面414相向的外周面351向內周面414突出且與對應的多個凸輪槽部412各自分別卡合。而且,傳遞機構部50是由多個凸輪槽部412、桿支持部34及多個凸輪突起部343所構成。藉由該傳遞機構部50,可使柱塞40整體沿著可動方向更可靠地移動,故而可確保固定接點部61及可動接點部62的接觸可靠性。
根據所述按鈕開關1,鎖定桿部30的桿本體31具有可將長條的治具100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101卡止的卡止部312,殼體10具有於使用治具100使鎖定桿部30的桿本體31自第一位置P1移動至第二位置P2的情形時,與一端部101經卡止於卡止部312的治具100的中間部102接觸而成為治具100的轉動支點的支點突起部151。藉由卡止部312及支點突起部151,例如即便鎖定桿部30的桿本體31的轉動操作需要大的力的情形時,亦藉由使用治具100而產生槓桿原理,可將鎖定桿部30的桿本體31以更小的力容易地進行轉動操作。
另外,保持部33具有於第二位置P2將桿本體31自可動方向的其中一方朝另一方按壓而可保持桿本體31的彈性保持部331,桿本體31具有於第二位置P2將桿本體31自可動方向的另一方朝其中一方按壓而可解除彈性保持部331對桿本體31的保持 的保持解除部313。藉由彈性保持部331及保持解除部313,可利用更簡單的構成將桿本體31保持於第二位置P2,另外,可解除彈性保持部331對桿本體31的保持。
另外,桿本體31於與支點形成面15相交的方向上,具有保護壁部314,該保護壁部314配置於相對於保持解除部313的支點形成面15的相反側,且於與支點形成面15相交的方向上保護保持解除部313。藉由保護壁部314而可減少保持解除部313的誤操作。
另外,支點突起部151具有設於治具100的與中間部102接觸的部分,且自支點突起部151向治具100突出的彎曲面152。藉由彎曲面152,治具100的轉動支點成為一定,可使用治具100更容易地操作桿本體31。
另外,自與支點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觀看,支點突起部151配置於桿本體31的移動方向上較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的中央更靠第一位置P1側。藉此,可使用治具100更容易地操作桿本體31。
根據所述按鈕開關1,殼體10具有變形部17,該變形部17於桿本體31位於第二位置P2時將操作部20向離開殼體10的離開方向拽拉的情形時,與桿支持部34接觸而使桿本體31移動,以可解除保持部33對桿本體31的按壓的方式使桿本體31變形。藉由該變形部17,於桿本體31位於第二位置P2且以可動接點部62接觸固定接點部61的狀態而保持於保持部33的情形時, 即便將操作部20向離開殼體10的離開方向拽拉,亦可解除保持部33對桿本體31的保持,使可動接點部62離開固定接點部61,故而可實現可容易地確保安全性的按鈕開關1。
另外,桿本體31配置於可動方向上按壓面21與操作面12之間,桿支持部34具有:桿連接部345,沿著操作面12延伸,於桿本體31位於第二位置P2的情形時可與操作部20一起於可動方向上移動地連接於操作部20;以及傾斜部346,連接於桿連接部345及桿本體31,隨著自桿連接部345朝向桿本體31而向離開方向傾斜。另外,變形部17與傾斜部346相向且可接觸地配置,並且於將操作部20向離開方向拽拉的情形時,與傾斜部346接觸而使桿本體31向接近方向移動,以可解除保持部33對桿本體31的按壓的方式使桿本體31變形。藉此,於桿本體31位於第二位置P2且以可動接點部62接觸固定接點部61的狀態而保持於保持部33的情形時,即便將操作部20朝離開殼體10的離開方向拽拉,亦可更可靠地解除保持部33對桿本體31的保持,使可動接點部62離開固定接點部61。
根據所述按鈕開關1,包括:桿本體31,可於第一位置P1與第二位置P2之間移動;鎖定桿部30,具有可將桿本體31保持於第二位置P2的保持部33;傳遞機構部50,隨著桿本體31自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移動而使柱塞40自復原位置P3移動至動作位置P4,另一方面,隨著桿本體31自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移動而使柱塞40自動作位置P4移動至復原位置P3;移 動限制部80,於桿本體31位於第一位置P1的情形時,當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位於初期位置時,可使桿本體31向第二位置P2移動,另一方面,當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位於較初期位置更靠操作面12側時,使桿本體31不可向第二位置P2移動;以及線圈彈簧71,對柱塞40自動作位置P4向復原位置P3施力。即,所述按鈕開關1中,例如於將因維護等而暫且卸除的操作部20安裝於殼體10時,當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位於初期位置時,可使桿本體31移動至第二位置P2並利用保持部33來保持,另一方面,當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位於可動方向上較初期位置更靠操作面12側時,使桿本體31無法移動至第二位置P2,桿本體31是由第一施力部71經由柱塞40予以施力而移動至第一位置P1。藉此,可實現能以完全狀態可靠地安裝有操作部20的按鈕開關1。
另外,還包括設於收容部11的內部,且對柱塞40沿著可動方向自復原位置P3向動作位置P4施力的線圈彈簧72,且以線圈彈簧71的所施加的力大於線圈彈簧72的所施加的力的方式構成。而且,柱塞40具有:第一柱塞41,以可由線圈彈簧71予以施力的方式配置,並且隨著桿本體31於第一位置P1與第二位置P2之間的移動,可藉由傳遞機構部50而於復原位置P31與動作位置P41之間沿著可動方向而移動;及第二柱塞42,於可由線圈彈簧72予以施力的狀態下沿著可動方向較第一柱塞41更遠離操作面12而配置,且相對於第一柱塞41沿著可動方向串列配置, 並且藉由操作部20的接近動作而位於復原位置P32。另外,第一柱塞41及第二柱塞42可沿著可動方向而相互獨立地移動,且以藉由第二柱塞42的沿著可動方向的移動,而可動接點部62接觸或離開固定接點部61的方式構成。藉此,不受鎖定桿部30的位置精度的確保的影響,僅確保第二柱塞42及接點機構部60的位置精度,便可確保可動接點部62對固定接點部61的接觸可靠性。
另外,第一柱塞41具有:貫通孔部411,於可動方向上貫通;及多個凸輪槽部412,設於貫通孔部411的內周面414且於內周面414的周向上相互空開間隔而配置,以沿著桿本體31自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的移動方向而遠離操作面12的方式分別傾斜,桿支持部34配置於貫通孔部411,沿著貫通孔部411的內周面414延伸,並且具有多個凸輪突起部343,該多個凸輪突起部343以與多個凸輪槽部412各自分別對應的方式設置,且自桿支持部34的與內周面414相向的外周面351向內周面414突出,並且與對應的多個凸輪槽部412各自分別卡合。而且,傳遞機構部50是由多個凸輪槽部412、桿支持部34及多個凸輪突起部343所構成。藉由該傳遞機構部50,可使柱塞40整體沿著可動方向更可靠地移動,故而可確保固定接點部61及可動接點部62的接觸可靠性。
另外,桿支持部34將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於其周向上(即,繞可動方向)包圍,以其內周面341與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相向的方式配置,並且具有自內周 面341向操作部20突出的卡止突起部342,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具有:第一槽部23,沿著可動方向延伸,於桿本體31位於第一位置P1的情形時可收容卡止突起部342;及第二槽部24,連接於第一槽部23的可動方向上的按壓面21側的端部231,且沿著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的周向以可收容卡止突起部342的方式延伸,並且於桿本體31位於第二位置P2時於可動方向上將卡止突起部342卡止。而且,移動限制部80是由卡止突起部342、第一槽部23及第二槽部24所構成。藉此,可利用簡單的構成來限制桿本體31向第二位置的移動,故而可容易地實現能以完全狀態可靠地安裝有操作部20的按鈕開關1。
另外,第一施力部是由多個線圈彈簧71所構成。藉此,可利用簡單的構成對柱塞40沿著可動方向自動作位置P4向復原位置P3施力。
另外,第二施力部是由至少一個線圈彈簧72所構成。藉此,可利用簡單的構成對柱塞40沿著可動方向自復原位置P3向動作位置P4施力。
此外,可能的情況下,殼體10、柱塞40、操作部20、鎖定桿部30、傳遞機構部50、移動限制部80、接點機構部60及第一施力部71以外的構成亦可省略,或亦可替換為與所述按鈕開關1不同的構成。例如,殼體10的變形部17及支點突起部151亦可省略。
傳遞機構部50不限於由桿支持部34、多個凸輪突起部 343及多個凸輪槽部412所構成的情形。傳遞機構部50可採用:可隨著桿本體31自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移動而使柱塞40自復原位置P3移動至動作位置P4,另一方面,隨著桿本體31自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移動而使柱塞40自動作位置P4移動至復原位置P3的任意構成。
接點機構部60只要具有:固定接點部61;及可動接點部62,以於可動方向上與固定接點部61相向的方式設置,於柱塞40自復原位置P3移動至動作位置P4的情形時與固定接點部61接觸,於柱塞40自動作位置P4移動至復原位置P3的情形時離開固定接點部61,則可採用任意構成的接點機構部。
桿支持部34的桿連接部345不限於為大致圓環狀的情形,例如亦可為半圓環狀。
保持部33不限於由彈性保持部331構成的情形,只要可於第二位置P2保持桿本體31,則可採用任意構成。另外,保持解除部313可根據保持部33的構成而適當變更。
保護壁部314不限於設於桿本體31的情形,例如亦可設於外飾部32。
支點突起部151不限於具有長圓形狀的情形。例如,可為如圖27所示,自與支點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觀看,僅於其延伸方向的與治具100的中間部102接觸之側具有彎曲面152的支點突起部151。另外,亦可為如圖28所示,自與支點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觀看,其延伸方向的與治具100的中間部102接觸之 側具有向遠離治具100的方向突出的彎曲面152的支點突起部151。進而,亦可為如圖29所示,具有於可動方向上貫通的貫通孔部153的支點突起部151。於該情形時,貫通孔部153的內周面與治具100的中間部102接觸,成為治具100的轉動支點。
第一施力部不限於由多個線圈彈簧71構成的情形,可採用對柱塞40沿著可動方向自動作位置P4向復原位置P3可施力的任意構成的施力部。例如,第一施力部亦可由單一或三個以上的線圈彈簧71所構成。
第二施力部不限於由單一的線圈彈簧72構成的情形,可採用對柱塞40沿著可動方向自復原位置P3向動作位置P4可施力的任意構成的施力部。例如,第二施力部亦可由多個線圈彈簧72所構成。
柱塞40只要具有第一柱塞41及第二柱塞42,且可沿著可動方向於復原位置P3與動作位置P4之間移動即可,其形狀等可根據按鈕開關1的設計等而適當變更。
變形部17只要以如下方式構成即可:於桿本體31位於第二位置P2時,將操作部20向離開殼體10的離開方向拽拉的情形時,與桿支持部34接觸而使桿本體31移動,以可解除保持部33對桿本體31的按壓的方式使桿本體31變形。即,變形部17可根據桿本體31及桿支持部34的形狀等而適當變更其形狀等。
移動限制部80不限於由卡止突起部342、第一槽部23及第二槽部24所構成的情形。移動限制部80可採用:於桿本體 31位於第一位置P1的情形時,當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位於初期位置時,可使桿本體31向第二位置P2移動,另一方面,當操作部20的收容部11側的端部22位於較初期位置更靠操作面12側時,使桿本體31不可向第二位置P2移動的任意構成。
以上,參照圖式對本揭示的各種實施形態進行了詳細說明,最後對本揭示的各種態樣進行說明。此外,以下的說明中,作為一例,亦附註參照符號來進行記載。
本揭示的第一態樣的按鈕開關1包括:殼體10,具有設有操作孔13的操作面12、與所述操作面12相交的支點形成面15、及設於內部且連接於所述操作孔13的收容部11;操作部20,沿著與所述操作面12相交的可動方向自所述殼體10的外部經由所述操作孔13延伸至所述收容部11的內部,並且具有設於所述殼體10的所述外部且以與所述操作面12相向的方式配置的按壓面21,可進行所述按壓面21沿著所述可動方向接近所述操作面12的動作;以及鎖定桿部30,具有桿本體31及保持部33,所述桿本體31設於所述殼體10的所述操作面12側的端部22,自所述支點形成面15向與所述支點形成面15相交且遠離所述支點形成面15的方向突出,並且可於第一位置P1與第二位置P2之間在與所述可動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動,所述保持部33可將所述桿本體31保持於所述第二位置P2, 所述桿本體31具有:卡止部312,可將用於使所述桿本體31自所述第一位置P1向所述第二位置P2移動的長條的治具100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101卡止,所述殼體10具有:支點突起部151,於所述支點形成面15突出地設置,於使用所述治具100使所述桿本體31自所述第一位置P1移動至所述第二位置P2的情形時,與所述一端部101經卡止於所述卡止部312的所述治具100的中間部102接觸,成為所述治具100的轉動支點。
根據第一態樣的按鈕開關1,藉由卡止部312及支點突起部151,例如即便於鎖定桿部30的桿本體31的轉動操作需要大的力的情形時,亦可藉由使用治具100而產生槓桿原理,將鎖定桿部30的桿本體31以更小的力容易地進行轉動操作。
本揭示的第二態樣的按鈕開關1中,所述保持部33具有:彈性保持部331,於所述第二位置P2將所述桿本體31自所述可動方向的其中一方朝另一方按壓而可保持所述桿本體31,所述桿本體31具有:保持解除部313,於所述第二位置P2將所述桿本體31自所述可動方向的另一方朝其中一方按壓而可解除所述彈性保持部331對所述桿本體31的保持。
根據第二態樣的按鈕開關1,藉由彈性保持部331及保持解除部313,可利用更簡單的構成將桿本體31保持於第二位置P2,另外,可解除彈性保持部331對桿本體31的保持。
本揭示的第三態樣的按鈕開關1中,所述桿本體31具有:保護壁部314,於與所述支點形成面15相交的方向上,配置於相對於所述保持解除部313的所述支點形成面15的相反側,且於與所述支點形成面15相交的方向上保護所述保持解除部313。
根據第三態樣的按鈕開關1,可利用保護壁部314而減少保持解除部313的誤操作。
本揭示的第四態樣的按鈕開關1中,所述支點突起部151具有:彎曲面152,設於與所述治具100的所述中間部102接觸的部分,且自所述支點突起部151向所述治具100突出。
根據第四態樣的按鈕開關1,藉由彎曲面152而治具100的轉動支點成為一定,可使用治具100更容易地操作桿本體31。
本揭示的第五態樣的按鈕開關1中,自與所述支點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觀看,所述支點突起部151配置於所述桿本體31的移動方向上較所述第一位置P1及所述第二位置P2的中央更靠所述第一位置P1側。
根據第五態樣的按鈕開關1,可使用治具100更容易地操作桿本體31。
此外,藉由將所述各種實施形態或變形例中的任意的實施形態或變形例適當組合,可發揮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另外,可將實施形態彼此組合,或將實施例彼此組合,或將實施形態與實 施例組合,並且亦可將不同實施形態或實施例中的特徵彼此組合。
本揭示一方面參照隨附圖式一方面有關較佳實施形態而充分進行了記載,但本技術的熟練人員明白各種變形或修正。此種變形或修正只要不偏離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本揭示的範圍,則應理解為包含於其中。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揭示的按鈕開關例如可應用於緊急停止開關。
1:按鈕開關
10:殼體
12:操作面
14:端子連接面
15:支點形成面
20:操作部
21:按壓面
30:鎖定桿部
31:桿本體
32:外飾部
36:顯示部
151:支點突起部
152:彎曲面
314:保護壁部
321:第一壁部
322:第二壁部
323:第三壁部

Claims (5)

  1. 一種按鈕開關,包括:殼體,具有設有操作孔的操作面、與所述操作面相交的支點形成面、及設於內部且連接於所述操作孔的收容部;操作部,沿著與所述操作面相交的可動方向自所述殼體的外部經由所述操作孔延伸至所述收容部的內部,並且具有設於所述殼體的所述外部且以與所述操作面相向的方式配置的按壓面,能夠進行所述按壓面沿著所述可動方向接近所述操作面的動作;以及鎖定桿部,具有桿本體及保持部,所述桿本體設於所述殼體的操作面側的端部,自所述支點形成面向與所述支點形成面相交且遠離所述支點形成面的方向突出,並且能夠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在與所述可動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動,所述保持部能夠將所述桿本體保持於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桿本體具有:卡止部,能夠將用於使所述桿本體自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的長條的治具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卡止,所述殼體具有:支點突起部,於所述支點形成面突出地設置,於使用所述治具使所述桿本體自所述第一位置移動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時,與所述一端部經卡止於所述卡止部的所述治具的中間部接觸,成為所述治具的轉動支點。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按鈕開關,其中所述保持 部具有:彈性保持部,於所述第二位置將所述桿本體自所述可動方向的其中一方朝另一方按壓而能夠保持所述桿本體,所述桿本體具有:保持解除部,於所述第二位置將所述桿本體自所述可動方向的另一方朝其中一方按壓而能夠解除所述彈性保持部對所述桿本體的保持。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按鈕開關,其中所述桿本體具有:保護壁部,自所述可動方向觀看,配置於與所述支點形成面相交的方向上的所述支點形成面的相反側,且於與所述支點形成面相交的方向上保護所述保持解除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按鈕開關,其中所述支點突起部具有:彎曲面,設於與所述治具的所述中間部接觸的部分,且自所述支點突起部向所述治具突出。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按鈕開關,其中自與所述支點形成面正交的方向觀看,所述支點突起部配置於所述桿本體的移動方向上較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的中央更靠第一位置側。
TW107144089A 2017-12-28 2018-12-07 按鈕開關 TWI6889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4320 2017-12-28
JP2017254320A JP6848854B2 (ja) 2017-12-28 2017-12-28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1399A TW201931399A (zh) 2019-08-01
TWI688981B true TWI688981B (zh) 2020-03-21

Family

ID=67067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4089A TWI688981B (zh) 2017-12-28 2018-12-07 按鈕開關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1325B2 (zh)
JP (1) JP6848854B2 (zh)
KR (1) KR102252304B1 (zh)
CN (1) CN111095458B (zh)
DE (1) DE112018006677T5 (zh)
TW (1) TWI688981B (zh)
WO (1) WO20191309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10737S (zh) * 2017-12-26 2018-08-06
JP1610736S (zh) * 2017-12-26 2018-08-06
USD920924S1 (en) 2017-12-26 2021-06-01 Omron Corporation Push switch
JP1666318S (zh) * 2019-10-18 2020-08-17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83674A (ja) * 2000-03-31 2001-10-12 Idec Izumi Corp 部品取付構造
TW487214U (en) * 2001-04-24 2002-05-11 Tend Technology Co Ltd Switch module with convenience of loading and unloading
JP2003272468A (ja) * 2002-03-13 2003-09-26 Idec Izumi Corp 操作スイッ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47049A (en) 1977-06-16 1979-04-03 Textron, Inc. Drawing heavy walled parts
JP2586624Y2 (ja) * 1992-08-28 1998-12-09 和泉電気株式会社 パネル取付ユニットのロック機構
JPH10228835A (ja) * 1997-02-13 1998-08-25 Idec Izumi Corp 操作スイッチ
JP2000030568A (ja) * 1998-07-09 2000-01-28 Omron Corp 押釦スイッチ
JP3991508B2 (ja) * 1999-05-28 2007-10-1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US6376785B1 (en) * 1999-09-27 2002-04-23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Removable latch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switch
JP4029552B2 (ja) * 2000-08-03 2008-01-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セーフティスイッチ用操作キー装置
JP4147049B2 (ja) * 2002-04-17 2008-09-10 Idec株式会社 操作スイッチ
US7342194B2 (en) * 2005-01-03 2008-03-11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Dual function reset operator for an electrical device
JP4927023B2 (ja) * 2008-04-24 2012-05-09 株式会社秩父富士 非常停止用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CN201966087U (zh) * 2010-10-29 2011-09-07 洛克威尔自动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气开关锁紧组件
TWI624855B (zh) * 2016-11-07 2018-05-21 進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開關裝置之鎖扣結構
TWM541105U (zh) * 2016-11-07 2017-05-01 Switchlab Inc 開關裝置之鎖扣結構
TWI603359B (zh) * 2016-12-22 2017-10-21 Switchgear locking, lifting the structure
JP6859948B2 (ja) * 2017-12-28 2021-04-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83674A (ja) * 2000-03-31 2001-10-12 Idec Izumi Corp 部品取付構造
TW487214U (en) * 2001-04-24 2002-05-11 Tend Technology Co Ltd Switch module with convenience of loading and unloading
JP2003272468A (ja) * 2002-03-13 2003-09-26 Idec Izumi Corp 操作スイッ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21481A (ja) 2019-07-22
CN111095458A (zh) 2020-05-01
KR20200027015A (ko) 2020-03-11
DE112018006677T5 (de) 2020-09-17
US20210066002A1 (en) 2021-03-04
JP6848854B2 (ja) 2021-03-24
KR102252304B1 (ko) 2021-05-14
US11011325B2 (en) 2021-05-18
CN111095458B (zh) 2021-09-14
TW201931399A (zh) 2019-08-01
WO2019130985A1 (ja) 2019-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8981B (zh) 按鈕開關
TWI686827B (zh) 按鈕開關
TWI685006B (zh) 按鈕開關
US20170213672A1 (en) Switch device
JP649201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ばね離間機能を有するアセンブリ
TWI685007B (zh) 按鈕開關
JP2007250261A (ja) 複合操作入力装置
JP2764689B2 (ja) ペンダントスイッチにおける非常停止用スイッ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