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7007B - 放電裝置及電氣機器 - Google Patents

放電裝置及電氣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7007B
TWI687007B TW106130189A TW106130189A TWI687007B TW I687007 B TWI687007 B TW I687007B TW 106130189 A TW106130189 A TW 106130189A TW 106130189 A TW106130189 A TW 106130189A TW I687007 B TWI687007 B TW I6870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charge
discharge device
substrate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0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2065A (zh
Inventor
江崎哲也
大江信之
松山貴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2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2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7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700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015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 A61L9/04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using substances evaporated in the air without heating
    • A61L9/04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using substances evaporated in the air without heating with the help of a non-organic compou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015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 A61L9/04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using substances evaporated in the air without heating
    • A61L9/12Apparatus, e.g. holders, therefor
    • A61L9/122Apparatus, e.g. holders, therefor comprising a fa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3Dispensing or storing means for active compounds
    • A61L2209/135Vaporisers for active compon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6Connections to a HVAC uni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20Method-related aspects
    • A61L2209/21Use of chemical compounds for treating air or the like
    • A61L2209/212Use of ozone, e.g. generated by UV radiation or electrical dischar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活性物種的產生效率的放電裝置。放電裝置,具備:放電部(11),其具有前端部(15A),被施加電壓而自前端部(15A)放電;感應電極(13),其在與放電部(11)之間形成電場;以及第二電極(50),其配置於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間,被施加與放電部(11)相同極性的電壓。

Description

放電裝置及電氣機器
本揭示為關於放電裝置及電氣機器(電器設備)。本申請主張基於2017年5月9日所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即特願2017-093042號的優先權。該日本專利申請中記載的所有的記載內容,藉由參照而被援用於本說明書中。
關於放電裝置,以往被提出有將複數條細線捆成刷子狀的束狀電極構成為如下的構造,即,被捆起來的複數條細線設於基體,基體由絕緣體被覆(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8-34220號公報(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34220號公報
在上述文獻記載的放電裝置中,在相較於對向電極較靠近束狀電極的附近,配置有保持束狀電極的絕緣體。藉由對束狀電極施加高電壓而產生活性物種(物質),但若在束狀電極的附近存在絕緣體,則所產生的活性物種被絕緣體回收,而恐有無法有效率地將活性物種釋放於空間中。此外,在長時間使用放電裝置之期間若細線接觸絕緣體,則放電裝置的性能明顯下降。
在本揭示中,提供能夠提高活性物種之產生效率的放電裝置。
根據本揭示,提供具備放電部、感應電極及第二電極的放電裝置。放電部具有前端部,被施加電壓而自前端部放電。感應電極在與放電部之間形成電場。第二電極配置於放電部與感應電極之間,被施加與放電部相同極性的電壓。
在上述的放電裝置中,第二電極以小於前端部與感應電極之最短距離的距離遠離前端部的方式配置。
上述的放電裝置,進一步具備有密封感應電極和第二電極的樹脂。
上述的放電裝置進一步具備基板。基板具有表面。基板支承放電部。第二電極設於自基板的表面突出的放電部的根部。
在上述的放電裝置中,第二電極設於基板的表面。
在上述的放電裝置中,感應電極設於基板的表面。在第二電極與感應電極之間形成有基板的表面凹陷而成的縫。
在上述的放電裝置中,放電部具有複數根線狀的導電體、及捆束導電體的基部。
在上述的放電裝置中,第二電極具有與導電體的可動範圍的向基板表面之投影大致同徑的圓板形狀。
根據本揭示的電氣機器,具備有上述的任一態樣的放電裝置、及將氣體送至放電裝置的送風裝置。
根據本揭示的放電裝置,能夠提高活性物種的產生效率。
1:外部殼罩
2:通道
3:第一吹出口
4:第二吹出口
5:送風裝置
6:吸入口
7:格柵
8:濾網
9:風扇罩
10:放電裝置
11、12:放電部
13、14:感應電極
15:導電體
15A:前端部
16:基部
17:支承部
20:框體
21:壁部
22:樹脂
23:連接器
30:電極保護部
32:上游支柱
33:下游支柱
34:根部
37:樑部
40:基板
41:表面
42:背面
43:縫
50:第二電極
51:供電部
71:柱狀部
72:錐狀部
73:尖端部
93:電源電路
100:空氣清淨機
圖1為表示適用實施形態之放電裝置的空氣清淨機之構成之概略的剖面圖。
圖2為實施形態之放電裝置的立體圖。
圖3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圖2所示的放電裝置的立體圖。
圖4為圖2所示的放電裝置的、表示放電部附近的剖面圖。
圖5為表示圖2所示的放電裝置的構成的電路圖。
圖6為實施形態2之放電裝置的、表示放電部附近的剖面圖。
圖7為實施形態3之放電裝置的、表示放電部附近的剖面圖。
圖8為實施形態4之放電裝置的、表示放電部附近的剖面圖。
圖9為實施形態5之放電裝置的、表示放電部附近的剖面圖。
圖10為實施形態6之放電裝置的、表示放電部附近的剖面圖。
圖11為實施形態6之放電裝置的、表示放電部附近的俯視圖。
圖12為實施形態7之放電裝置的、表示放電部附近的剖面圖。
圖13為實施形態7之放電裝置的、表示放電部附近的俯視圖。
針對實施形態,於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有時會有對相同的零件及相當零件標記相同的參照符號而不反覆重複之說明的情形。
(實施形態1) [空氣清淨機100]
圖1為表示適用實施形態之放電裝置10的空氣清淨機100之構成之概略的剖面圖。空氣清淨機100具備形成空氣清淨機100之外觀的外部殼罩1。圖1中的左側為空氣清淨機100的正面側、或外部殼罩1的正面側。圖1中的右側為空氣清淨機100的背面側、或外部殼罩1的背面側。
在外部殼罩1的內部沿著上下方向形成有通道2。圖1中所示的白色箭頭表示流過通道2內的氣體、典型上為空氣的流動的方向。在外部殼罩1的上部形成有第一吹出口3和第二吹出口4。第一吹出口3形成於外部殼罩1的上部的前面。第二吹出口4形成於外部殼罩1的上部的背面。第一吹出口3 與第二吹出口4設於通道2的上端。第一吹出口3與第二吹出口4設於通道2內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中的下游端。通道2在第一吹出口3及第二吹出口4中,朝向外部殼罩1的外部開口。
在通道2的上游端的開口部配置有送風裝置5。送風裝置5設於外部殼罩1的下部。送風裝置5配置於通道2的下端的開口部。送風裝置5將自吸入口6吸入的氣體往通道2內送出。送風裝置5例如為橫流式風扇(cross flow fan),但並不特別限定為此。
在外部殼罩1的下部的背面,形成有吸入口6。於吸入口6設有樹脂製的格子狀的格柵(grill)7。在格柵7的內側,黏貼有網眼狀的薄的濾網8。在濾網8的裏側(外部殼罩1的內側)設有風扇罩(fan guard)9。風扇罩9配置於吸入口6與送風裝置5之間。風扇罩9被設置成異物無法進入送風裝置5。通道2的、通道2內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中的上游端,介隔風扇罩9而配置成與吸入口6相向。
在通道2的上下方向中的中央部,設有放電裝置10。放電裝置10配置於通道2的上端與下端之間。放電裝置10安裝於通道2的背面側的壁面。放電裝置10只要配置於通道2內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中的、上游端與下游端之間即可,並不限於圖1所示的安裝於通道2的背面側的壁面的配置。放電裝置10例如可以安裝於通道2的前面側的壁面,也可以安裝於通道2的側面側的壁面。
放電裝置10具有於以下說明細節的放電部11、12、和框體20(參照圖2等)。放電裝置10的框體20固定於通道2的壁面,且配置於通道2的外部。放電部11、12配置於通道2的內部。二個放電部11、12排列配置於與通道2內的空氣的流動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的紙面深度方向)。
在空氣清淨機100的作動時,送風裝置5及放電裝置10接受電力的供應而進行作動。放電部11、12被施加電壓而進行放電,產生離子、電子、自由基(radical)、及臭氧(ozone)等的活性物種。放電部11、12所產生的離子,可僅為正離子,也可僅為負離子,此外亦可為正離子與負離子兩者。
藉由送風裝置5進行作動,氣體從吸入口6被吸入至外部殼罩1的內部,流入通道2內。氣體自下方朝向上方流經通道2內,通過放電裝置10。在放電裝置10產生的活性物種,與氣體一起朝向通道2的上端流動,在第一吹出口3及第二吹出口4中,從通道2流出並往空氣清淨機100的外部排出。氣體與活性物種自第一吹出口3朝向空氣清淨機100的正面排出。氣體與活性物種自第二吹出口4朝向空氣清淨機100的斜後方排出。
本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可適用於空氣清淨機100以外的各種的電氣機器。例如,放電裝置10也可適用於離子產生機、空調(包括車輛搭載用)、換氣裝置、冰箱、洗衣機、掃地機、乾燥機、加濕機、除濕機、吹風機、陶瓷電暖爐、或電風扇等中。
[放電裝置10]
圖2為實施形態之放電裝置10的立體圖。圖3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圖2所示的放電裝置10的立體圖。
放電裝置10具備有放電部11、12、及框體20。放電部11、12被設置成自框體20突出。放電部11、12沿著放電部11、12自框體20突出的方向延伸。
放電部11、12具有複數根線狀的導電體15。線狀包括細繩狀、纖維狀、金屬絲狀。導電體15以導電性材料形成。導電體15也可以是例如金屬、碳纖維、導電性纖維、或導電性樹脂製。導電體15具有靠近框體20側 的基端部、和遠離框體20側的前端部。複數根導電體15的前端部形成為刷子狀。
每一條導電體15的外徑為5μm以上30μm以下。藉由將導電體15的粗度設為5μm以上,確保導電體15的機械性強度,並且抑制導電體15的電氣磨耗。藉由將導電體15的粗度設為30μm以下,形成可如毛髮般彎曲的導電體15,使導電體15的擴開及擺動容易產生。
導電體15也可為例如外徑7μm的碳纖維,或者也可為外徑12μm或25μm的SUS(不銹鋼)製的導電性纖維。
放電部11、12具有捆束複數根導電體15的基部16。基部16具有筒狀、典型上為圓筒狀的外形。基部16包圍複數根導電體15的基端部而型鍛(swage),在基端部支承複數根導電體15。基部16將導電體15的基端部捆在一起。
若導電體15自基部16突出的長度較小,則導電體15難以撓曲,且導電體15的擴開及擺動變小。為了提高放電部11、12中的放電效率,導電體15自基部16突出的長度為3mm以上。導電體15也可以自基部16突出4.5mm以上。
放電部11、12具有支承基部16的支承部17。支承部17具有平板狀的形狀。放電部11、12的支承部17均在離開框體20的長邊方向的端部之側與筒狀的基部16接觸。
放電部11、12的長邊方向為放電部11、12自框體20突出的方向。放電部11、12以自框體20突出的方向為長邊方向,為具有複數根線狀的導電體15和捆束導電體15的基部16之刷子狀的電極。
框體20以絕緣性的樹脂形成。框體20具有大致長方體狀的箱形的外形。框體20在俯視觀察下為大致矩形狀。框體20具有自框體20的表面突 出的方管狀的壁部21。壁部21具有在俯視觀察下大致矩形框狀的形狀,框體20的長邊方向與壁部21的長邊方向一致。放電部11配置於框體20的長邊方向的一側端部。放電部12配置於框體20的長邊方向的另一側端部。
由壁部21圍繞的空間構成收容部。在收容部填充樹脂22。作為樹脂22,可使用例如環氧樹脂、聚氨酯樹脂等的絕緣材料。放電部11、12相對於樹脂22的表面垂直地設置。放電部11、12自樹脂22的表面突出。放電部11、12自框體20突出。框體20具有外部連接用之連接器23。
放電裝置10具備保護放電部11、12之前端的電極保護部30。電極保護部30以與放電部11、12相鄰的方式設置,以防止放電裝置10的外部的物體直接接觸放電部11、12。電極保護部30與框體20一體成形,自框體20的表面突出。電極保護部30較放電部11、12更大幅地自框體20的表面突出。與放電部11對應地設置一對電極保護部30,與放電部12對應地設置一對電極保護部30。
於氣體的流動的方向觀察,放電部11介於一對電極保護部30之間。放電部11被夾於一對電極保護部30之間。於氣體的流動的方向觀察放電裝置10時,可在一對電極保護部30之間辨識到放電部11。在氣體的流動的方向上,在放電部11的上游和放電部11的下游形成有開口,成為不會妨礙氣體往放電部11流動的構成。與放電部12對應的一對電極保護部30也以同樣的方式構成。
在放電部11、12的下游形成有開口,藉此即便在放電部11、12附著細長形狀的附著物,也能抑制放電部11、12與周邊的構造物透過附著物而接觸從而產生漏電(leak)的情況。因此在放電裝置10中,能抑制伴隨著時間經過的放電性能之降低。由於電極保護部30未成為覆蓋放電部11、12的 配置,因此在放電部11、12附著有異物時,能夠利用清潔刷或棉棒等的清掃用具而容易地進行清潔。
電極保護部30具有上游支柱32、下游支柱33、及樑部37。上游支柱32及下游支柱33相對於框體20的表面垂直地突出。上游支柱32及下游支柱33的延伸的方向,與放電部11的延伸的方向平行。上游支柱32在通過放電裝置10而流動的氣體的流動的方向上,配置於較放電部11更上游。下游支柱33配置於氣體的流動的方向上較放電部11更為下游。上游支柱32及下游支柱33配置於氣體的流動的方向上不與放電部11重疊的位置。
樑部37沿著氣體的流動的方向配置。在樑部37的、氣體的流動的方向的上游端,結合上游支柱32的前端。在樑部37的、氣體的流動的方向的下游端,結合下游支柱33的前端。上游支柱32及下游支柱33的、自框體20突出的前端,較放電部11的前端更為遠離框體20。
上游支柱32與下游支柱33在氣體的流動的方向隔著間隔配置。電極保護部30形成為拱形。在框體20的長邊方向觀察電極保護部30時,形成有由上游支柱32、下游支柱33及樑部37圍繞三側而成的開口,可通過該開口辨識到放電部11。
上游支柱32具有根部34。根部34構成靠近框體20側的上游支柱32的端部。根部34接合於框體20。上游支柱32在根部34接合於框體20。上游支柱32與框體20的壁部21接合。下游支柱33也同樣地具有根部34。
圖4為圖2所示的放電裝置10的、表示放電部11附近的剖面圖。如圖4所示,在樹脂22的內部埋入有感應電極(對向電極)13、基板40及第二電極50。感應電極13、基板40及第二電極50配置於框體20內。感應電極13、基板40及第二電極50由樹脂22絕緣密封。感應電極13、基板40及第二電極 50被樹脂22覆蓋整體,成為不露出於外部的構造,因此在示出放電裝置10的外觀的圖2、3中未被圖示。
基板40具有平板狀的形狀,且具有成為放電側之表面的表面41、及與表面41相反側的背面42。基板40支承放電部11。放電部11相對於基板40的表面41垂直地設置,而被固定於基板40。放電部11自基板40的表面41突出。放電部11、12可被支承於相同的基板40,也可被支承於個別的基板。
基板40支承放電部11的支承部17。支承部17例如利用焊接而固定於基板40。支承部17也可搭載於基板40的表面41上。支承部17也可插通於形成在基板40上的孔,而在貫通基板40的狀態下被支承於基板40。支承部17的一部分也可自基板40的背面42突出。
感應電極13為用於在與放電部11之間形成電場的電極。感應電極13配置於放電部11的周圍的、離開放電部11的位置。感應電極13藉由金屬等的導體材料來形成。
感應電極13形成於基板40的表面41上。感應電極13例如藉由形成於基板40的表面41上的導體圖案來形成。感應電極13也可以藉由離開基板40的表面41而配置的金屬線來形成。感應電極13可以具有圍繞放電部11的環狀、典型上為圓環狀的形狀,也可以具有其他任意的形狀。圓環狀的感應電極13配置成圓的中心與在基部16被捆束的導電體15的中心大致一致。
在第二電極50被施加與放電部11相同極性的電壓。第二電極50藉由金屬等的導體材料來形成。第二電極50設置於自基板40的表面41突出的放電部11的根部。第二電極50設於基板40的表面41。第二電極50與基板40的表面41接觸。第二電極50也可以例如藉由形成於基板40的表面41上的導體圖案來形成。或者,第二電極50也可以將與基板40不同的構件搭載於表面41上而形成。
積層於基板40的表面41的樹脂22,具有能夠充分地將感應電極13及第二電極50密閉的程度的厚度。基板40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電極50的尺寸,小於樹脂22的厚度。另一方面,放電部11自基板40突出的長度大於樹脂22的厚度。第二電極50被埋入樹脂22內,放電部11自樹脂22往外部突出。
第二電極50配置於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間。在基板40的表面41的延伸的方向(在圖4中,圖中的左右方向、紙面垂直方向等),第二電極50介於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間。於在與基板40的表面41正交的方向、或者放電部11的延伸的方向(在圖4中,圖中的上下方向)觀察放電裝置10的情形時,第二電極50存在於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間。
在相較於感應電極13較靠近放電部11之附近配置第二電極50。第二電極50以小於放電部11之中被施加電壓而放電的前端部15A與感應電極13之最短距離的距離遠離前端部15A的方式配置。前端部15A與第二電極50之最短距離,小於前端部15A與感應電極13之最短距離。
第二電極50具有圍繞放電部11的環狀、典型上為圓環狀的形狀。圓環狀的第二電極50配置成圓的中心與在基部16被捆束的導電體15的中心大致一致。環狀的第二電極50形成為其口徑長度大於放電部11的口徑長度、典型上為捆束導電體15的基部16的口徑長度。
[電氣電路]
圖5為表示圖2所示的放電裝置10的構成的電路圖。放電裝置10具備有在與放電部12之間形成電場的感應電極14。感應電極14具有與在與放電部11之間形成電場的、已參照圖4說明的感應電極13同樣的構成。放電裝置10除了具備已參照圖4說明的與放電部11對應的第二電極50之外,還具備與放 電部12對應的第二電極50。與放電部12對應的第二電極50,以和與放電部11對應的第二電極50同樣的方式構成。
放電裝置10具備有電源端子T1、接地端子T2、二極體95、96及升壓變壓器94等。圖5所示的電路之中,放電部11、12、感應電極13以及與放電部11對應的第二電極50以外的構成,在其他的圖中被省略圖示。
在電源端子T1及接地端子T2,分別連接直流電源的正極及負極。在電源端子T1施加直流電源電壓(例如+12V或+15V),接地端子T2接地。電源端子T1及接地端子T2透過電源電路93而與升壓變壓器94連接。
升壓變壓器94包含一次繞組94a及二次繞組94b。二次繞組94b的一端子與感應電極13、14連接,另一端子與二極體96之陽極及二極體95之陰極連接。二極體96之陰極與放電部11、及和放電部11對應的第二電極50連接。二極體95之陽極與放電部12、及和放電部12對應的第二電極50連接。
[放電裝置10的動作]
接下來,針對放電裝置10的動作進行說明。當在電源端子T1及接地端子T2間施加直流電源電壓時,對電源電路93所具有的電容器充電。已充電於電容器的電荷,透過升壓變壓器94的一次繞組94a而放電,在一次繞組94a產生脈衝電壓。
當在一次繞組94a產生脈衝電壓時,在二次繞組94b中,正及負的高電壓脈衝交替地一邊衰減一邊產生。正的高電壓脈衝透過二極體96而被施加於放電部11及第二電極50,負的高電壓脈衝透過二極體95而被施加於放電部12及第二電極50。在放電部11、12的導電體15產生電暈放電(corona discharge)。
放電部11也可為例如用於使正離子產生的放電電極。放電部12也可為例如用於使負離子產生的放電電極。放電部11藉由被施加高電壓而放電,產生正離子。放電部12藉由被施加高電壓而放電,產生負離子。
正離子為複數個水分子在氫離子(H+)的周圍團簇化(clustered)後的團簇離子,被表示為H+(H2O)m(m為0以上的任意整數)。負離子為複數個水分子在氧離子(O2 -)的周圍團簇化後的團簇離子,被表示為O2 -(H2O)n(n為0以上的任意整數)。當將正離子及負離子往室內排出時,兩離子圍繞浮游於空氣中的黴菌或病毒的周圍,在其表面上彼此起化學反應。藉由此時生成的活性物種的羥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OH)的作用,去除浮游黴菌等。
[作用/效果]
雖也有一部分與上述的說明重複的記載,但若針對本實施形態的特徵性的構成及作用效果總結地進行說明,則如以下所述。
如圖5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具備放電部11、及被施加與放電部11相同極性的電壓的第二電極50。如圖4所示,第二電極50配置於放電部11的支承部17、與感應電極13之間。
如圖4所示,第二電極50以小於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與感應電極13之最短距離的距離遠離前端部15A的方式配置。
在相較於感應電極13較靠近放電部11之附近配置第二電極50,藉此與不具有第二電極的以往的構成相比,自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應電極13的電力線(電場線)的形狀改變。
具體而言,自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應電極13的電力線,成為大圍繞第二電極50的周圍的形狀。自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應電極13的電力線,以避開第二電極50的方式延伸。在第二電極50的附近, 無被描繪(無顯現)自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應電極13的電力線。自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應電極13的電力線,與以往的構成相比,被描繪在距放電部11更遠的位置。
藉由放電部11放電而產生的活性物種,沿著電力線自前端部15A遠離。藉由在放電部11的周圍流動氣體,活性物種自電力線離開,藉由氣體的流動而被運送。本實施形態中,活性物種沿其移動的電力線,具有大圍繞第二電極50的周圍的形狀。藉此,活性物種被擴散至更廣的範圍,且使已產生的活性物種容易被氣體運送,因此能夠抑制活性物種被基板40、樹脂22或感應電極13回收的情況。因此,本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能夠往外部排出更多的活性物種,能夠提高離子等的活性物種的產生效率。
取代放電裝置10具備第二電極50的構成,雖使感應電極13形成為大徑而使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距離變大,也能夠使自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應電極13的電力線的形狀改變,但在該情形下,為了確保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距離而增大了放電裝置10的外形尺寸。如本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藉由成為在不改變感應電極13的形狀之下設置第二電極50的構成,能夠在無需使放電裝置10大型化之下,提高活性物種的產生效率。
如圖4所示,放電部11為具有複數根線狀的導電體15、和捆束導電體15的基部16之刷子狀的電極。導電體15形成為細徑的細繩狀,且可撓曲。當在放電部11被施加高電壓時,各個導電體15因同極而電性排斥,形成如刷子的前端展開般的形狀。
在長時間使用放電裝置10的期間,存在有導電體15之中的一根或複數根被異極的感應電極13電性吸引而大彎曲的情形。即便於該情形,也藉由配置與導電體15相同極性的第二電極50,使導電體15相對於第二電極 50排斥,因此不會有導電體15朝向基板40的表面41彎曲大致180°的情況。即使導電體15彎曲,也能防止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直接接觸基板40、樹脂22或感應電極13。因而,能確實地避免在導電體15與異極的構件接觸的接觸部產生異常放電而降低活性物種的產生量的情況。因此,本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即便在隨時間經過也能夠維持活性物種的產生量,能夠於長時間維持放電性能。
藉由使第二電極50的形狀最適化,能夠為了提高活性物種的產生效率而適當地調整導電體15的形成的刷子的擴開形狀。據此,能夠實現能進一步提高活性物種的產生效率的放電裝置10。
此外如圖4所示,放電裝置10進一步具備密封感應電極13與第二電極50的樹脂22。據此,成為僅被施加電壓而放電的放電部11自樹脂22突出的構成,能夠防止感應電極13或第二電極50因環境的影響而腐蝕。藉此,能夠抑制感應電極13或第二電極50中的漏電產生,因此能夠於長時間維持放電裝置10的性能。
此外如圖4所示,第二電極50設於自基板40的表面41突出的放電部11的根部。據此,能夠使藉由放電部11及第二電極50構成的構造物成為相對於基板40穩定的形狀,能夠提高支承部17的強度。
此外如圖4所示,第二電極50設於基板40的表面41。據此,能夠藉由形成於基板40的表面41上的導體圖案來形成第二電極50,能夠簡易且價廉地形成第二電極50。如圖4所示,根據將感應電極13與第二電極50兩者設於基板40的表面41上的構成,能夠確實地將第二電極50配置於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間。
(實施形態2)
圖6為實施形態2之放電裝置10的、表示放電部11附近的剖面圖。在實施形態1中,放電部11、12為具有線狀的導電體15的刷子狀的構成。在實施形態2中,針狀電極構成放電部11、12。實施形態2的放電部11,具有柱狀部71、錐狀部72、及尖端部73。柱狀部71固定於基板40。藉由在放電部11被施加高電壓,而於尖端部73產生放電,從而產生離子。尖端部73具有實施形態2中的、作為放電部11的前端部的功能。
也在實施形態2中,於自基板40的表面41突出的放電部11的根部設有第二電極50。即便將放電部設成針狀電極,也藉由在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間配置第二電極50,而使自尖端部73朝向感應電極13的電力線成為大圍繞第二電極50的周圍的形狀。因此,使在尖端部73產生的活性物種容易被氣體運送,因此能夠抑制活性物種被基板40、樹脂22或感應電極13回收的情況,且能夠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獲得能提高活性物種的產生效率的效果。
放電部11、12除了刷子狀或針狀之外,也可以具有棒狀、線狀、纖維狀或面狀的任一形狀的電極。
(實施形態3)
圖7為實施形態3之放電裝置10的、表示放電部11附近的剖面圖。在實施形態3中,第二電極50並非設於放電部11的根部,而是設於放電部11相對於基板40的表面41突出的突出方向的中間部分。放電部11的根部由樹脂22密封,第二電極50未由樹脂22密封。第二電極50並未被埋入樹脂22中,而是露出於外部。
也在圖7所示的配置中,第二電極50配置於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間。在基板40的表面41的延伸的方向(在圖7中,圖中的左右方向、紙面 垂直方向等),第二電極50介於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間。於在與基板40的表面41正交的方向、或者放電部11的延伸的方向(在圖7中,圖中的上下方向)觀察放電裝置10的情形時,第二電極50存在於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間。
藉由在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間配置第二電極50,自尖端部73朝向感應電極13的電力線成為大圍繞第二電極50的周圍的形狀。因此,使在尖端部73產生的活性物種容易被氣體運送,因此能夠抑制活性物種被基板40、樹脂22或感應電極13回收的情況,且能夠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獲得能提高活性物種的產生效率的效果。
第二電極50也可以藉由將與針狀的放電部11不同體的圓環狀的構件固定在放電部11的柱狀部71來形成。或者,也可以藉由使針狀的放電部11的中間部分擴徑的變形,而與放電部11一體形成第二電極50。例如,也可以藉由於針狀的放電部11的長邊方向施加壓力而使放電部11變形,來形成第二電極50。
即便在實施形態1中已說明的刷子狀的放電部11的情形,也可以將第二電極50與支承部17或基部16形成一體。
(實施形態4)
圖8為實施形態4之放電裝置10的、表示放電部11附近的剖面圖。在實施形態4的放電裝置10中,感應電極13和第二電極50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設於基板40的表面41。實施形態4的放電裝置10,在基板40的表面41上並未積層樹脂層,在未藉由樹脂來密封感應電極13與第二電極50的這方面係與實施形態1不同。
在持續使用放電裝置10但不產生電極之腐蝕的環境下使用放電裝置10的情形時,如圖8所示,也可以成為使感應電極13與第二電極50不以樹脂覆蓋而露出的構成。藉由不以樹脂覆蓋第二電極50,能夠使第二電極50對從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應電極13的電力線造成的影響更大。因此,能夠更顯著地獲得如下之作用效果,即,使從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應電極13的電力線變成大圍繞第二電極50的周圍的形狀。
即便如實施形態1~3中已說明般以樹脂覆蓋第二電極50,只要樹脂的厚度不過大,藉由覆蓋第二電極50的樹脂帶電,也能發揮上述的作用效果,即,能夠形成大圍繞第二電極50的周圍的電力線。積層於基板40的表面41之樹脂層的厚度,較佳為能夠密封感應電極13及第二電極50的最低限度的厚度。例如,樹脂層的厚度也可以為2mm以下。
(實施形態5)
圖9為實施形態5之放電裝置10的、表示放電部11附近的剖面圖。實施形態5的放電裝置10,在基板40的表面41上並未積層樹脂層,在未藉由樹脂來密封感應電極13與第二電極50的這方面係與實施形態3不同。據此,與實施形態4同樣地,能夠更顯著地獲得如下之作用效果,即,使從尖端部73朝向感應電極13的電力線變成大圍繞第二電極50的周圍的形狀。
(實施形態6)
圖10為實施形態6之放電裝置10的、表示放電部11附近的剖面圖。圖11為實施形態6之放電裝置10的、表示放電部11附近的俯視圖。在圖11中,樹脂22被省略圖示。藉由在放電部11被施加高電壓,圖10所示的複數根線狀的導電體15形成如刷子的前端展開般的形狀。
圖10中所示的虛線,表示藉由被施加高電壓而移動的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描繪的軌跡。大致圓弧狀的虛線的內側區域,表示複數根線狀的導電體15之各者所能移動的可動範圍。圖10中所示的二點鏈線,表示將導電體15的可動範圍投影在基板40的表面41之投影線。如圖10、11所示,第二電極50具有與將導電體15的可動範圍投影在基板40的表面41而成的像大致相同的形狀。第二電極50具有導電體15的可動範圍向表面41之投影大致同徑的圓板形狀。
放電產生在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若第二電極50的大小小於導電體15的可動範圍,則自導電體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應電極13的電力線的形狀受第二電極50之影響而改變的效果變小。若第二電極50的大小大於導電體15的可動範圍,則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距離變大,對放電裝置10的放電穩定性及小型化產生危害。藉由使第二電極50形成為與導電體15的可動範圍向表面41之投影大致同徑的圓板形狀,能夠使活性物種擴散至更廣的範圍。
(實施形態7)
圖12為實施形態7之放電裝置10的、表示放電部11附近的剖面圖。圖13為實施形態7之放電裝置10的、表示放電部11附近的俯視圖。在圖13中,樹脂22被省略圖示。在實施形態7之放電裝置10中,第二電極50與感應電極13兩者設於基板40的表面41。在第二電極50與感應電極13之間,形成有基板40的表面41凹陷而成的縫43。在縫43內填充樹脂22。於基板40設有與第二電極50電連接的供電部51。透過供電部51將電力供應給第二電極50。
在第二電極50與感應電極13被設置於基板40的表面41的構成中,若第二電極50與感應電極13之間的基板40的表面41為平坦的形狀,則為了 確保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絕緣距離,必須使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距離變大。於該情形下,由於為了確保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絕緣距離而增大放電裝置10的外形尺寸,因此無法小型化。如圖12、13所示,藉由在第二電極50與感應電極13之間形成縫43,能夠使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間的沿面距離增大。因此,無需加大間距配置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便能夠確保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絕緣。
進一步地,如圖12所示藉由以樹脂22來密封縫43,能夠更確實地確保放電部11與感應電極13之絕緣。
如以上雖針對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也可適當地組合各實施形態。此外,應當理解本次已揭示的實施形態在各方面上均為示例,並非限制的內容。本發明的範圍是藉由申請專利範圍來表示而非上述的說明,且意圖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的意思及範圍內的所有的變更。
11:放電部
13:感應電極
15:導電體
15A:前端部
16:基部
17:支承部
22:樹脂
40:基板
41:表面
42:背面
50:第二電極

Claims (8)

  1. 一種放電裝置,具備:放電部,其具有前端部,用於被施加電壓而自該前端部放電而被配置;感應電極,其在與該放電部之間形成電場;第二電極,其配置於該放電部與該感應電極之間,被施加與該放電部相同極性的電壓;以及樹脂,其密封該感應電極和該第二電極。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放電裝置,其中,該第二電極以小於該前端部與該感應電極之最短距離的距離遠離該前端部的方式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放電裝置,其進一步具備基板,該基板具有表面,且支承該放電部;該第二電極設於自該基板的該表面突出的該放電部的根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放電裝置,其中,該第二電極設於該基板的該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放電裝置,其中,該感應電極設於該基板的該表面;在該第二電極與該感應電極之間,形成有該基板的該表面凹陷而成的縫。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放電裝置,其中,該放電部具有複數根線狀的導電體、及捆束該導電體的基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放電裝置,其進一步具備基板,該基板具有表面,且支承該放電部;該第二電極具有與該導電體的可動範圍的向該表面之投影大致同徑的圓板形狀。
  8. 一種電氣機器,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放電裝置、及 將氣體送至該放電裝置的送風裝置。
TW106130189A 2017-05-09 2017-09-04 放電裝置及電氣機器 TWI6870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3042 2017-05-09
JP2017093042 2017-05-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2065A TW201902065A (zh) 2019-01-01
TWI687007B true TWI687007B (zh) 2020-03-01

Family

ID=64102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0189A TWI687007B (zh) 2017-05-09 2017-09-04 放電裝置及電氣機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58223B2 (zh)
JP (1) JP7049329B2 (zh)
CN (1) CN110574248B (zh)
TW (1) TWI687007B (zh)
WO (1) WO20182073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76996B2 (en) * 2017-04-10 2023-02-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charge device and electric machine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reactive species
FR3072891B1 (fr) * 2017-10-28 2019-11-08 Ancilia Protect Ltd Ioniseur equipe d’un accelerateur de flux ionique notamment pour la protection contre les moustiques
WO2021183164A1 (en) * 2020-03-10 2021-09-16 Vomaris Innovations, In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reventing viral transmission
JP7430589B2 (ja) 2020-07-08 2024-02-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
WO2022230581A1 (ja) * 2021-04-30 2022-11-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
CN113663111B (zh) * 2021-08-27 2023-06-20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气味存储和释放装置
JP2023074240A (ja) * 2021-11-17 2023-05-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
KR102582042B1 (ko) * 2023-06-23 2023-09-25 주식회사 쏠라페 대형 공간 확장 적용이 가능한 고농도 이온 발생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살균 정화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02872A (en) * 1983-03-31 1985-03-05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Discharge electrode wire assembly for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CN1529918A (zh) * 2001-06-18 2004-09-15 3M 改进循环性的电极组合物
JP2014120225A (ja) * 2012-12-13 2014-06-30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CN105990791A (zh) * 2015-03-04 2016-10-05 深圳市同盛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及其负离子发生装置
TW201640715A (zh) * 2015-03-31 2016-11-16 Ube Exsymo Co Ltd 不織布基材及電池用隔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1087A (ja) * 1992-12-14 1994-06-28 Ngk Spark Plug Co Ltd 電界装置
JP2008034220A (ja) 2006-07-28 2008-02-14 Andes Denki Kk 放電電極素子およびイオナイザー
TWI463920B (zh) 2008-12-18 2014-12-01 Kazuo Okano Corona discharge type ion generator
KR101131161B1 (ko) * 2009-01-22 2012-03-28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전기장 내의 액적 운동 제어장치 및 그 방법
JP5686508B2 (ja) 2009-08-31 2015-03-18 シシド静電気株式会社 除電装置及び除電方法
JP5776881B2 (ja) * 2011-04-08 2015-09-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放電灯点灯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放電灯点灯方法
ES2425294B1 (es) 2012-03-09 2014-09-02 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íficas (Csic) Compuestos derivados de sulforafano, método de obtención y su uso médico, alimenticio y cosmético
JP5992715B2 (ja) * 2012-04-05 2016-09-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4127378A (ja) * 2012-12-27 2014-07-07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清浄装置
JP5461736B1 (ja) 2013-05-13 2014-04-02 株式会社 片野工業 イオ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及び方法
WO2015151309A1 (ja) 2014-03-31 2015-10-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02872A (en) * 1983-03-31 1985-03-05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Discharge electrode wire assembly for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CN1529918A (zh) * 2001-06-18 2004-09-15 3M 改进循环性的电极组合物
JP2014120225A (ja) * 2012-12-13 2014-06-30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CN105990791A (zh) * 2015-03-04 2016-10-05 深圳市同盛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及其负离子发生装置
TW201640715A (zh) * 2015-03-31 2016-11-16 Ube Exsymo Co Ltd 不織布基材及電池用隔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4248A (zh) 2019-12-13
US20200054780A1 (en) 2020-02-20
CN110574248B (zh) 2021-09-14
JP7049329B2 (ja) 2022-04-06
WO2018207385A1 (ja) 2018-11-15
US11458223B2 (en) 2022-10-04
TW201902065A (zh) 2019-01-01
JPWO2018207385A1 (ja) 2020-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7007B (zh) 放電裝置及電氣機器
US10320160B2 (en) Ion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US9922792B2 (en) Ion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ic equipment including the same
JP6612084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TWI645141B (zh) 放電裝置及電氣機器
JP2006514420A (ja) コロナ放電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035844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除電装置
JP2007141691A (ja) イオン化装置
TWI616042B (zh) 放電裝置及電氣機器
JP2017033884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16006748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WO2018055783A1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09026492A (ja) イオン発生素子、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5974273B2 (ja) 活性種発生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活性種発生装置
JP2001345163A (ja) 放電素子
CN211288275U (zh) 带净化功能的无叶风扇
JP6336186B2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CN109690893B (zh) 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
JP2013149582A (ja) 活性種発生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活性種発生装置
JP5899398B2 (ja) 活性種発生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活性種発生装置
TW201830813A (zh) 放電電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