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3271B - 放電裝置、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以及放電裝置的設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放電裝置、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以及放電裝置的設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3271B
TWI793271B TW108106927A TW108106927A TWI793271B TW I793271 B TWI793271 B TW I793271B TW 108106927 A TW108106927 A TW 108106927A TW 108106927 A TW108106927 A TW 108106927A TW I793271 B TWI793271 B TW I7932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discharge electrode
discharge device
air passag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6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5216A (zh
Inventor
永留誠一
漆崎正人
岡田充弘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5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52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3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327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在位於比放電裝置靠下風的位置抑制放電聲音的音量的放電裝置、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以及放電裝置的設置方法。放電裝置(100)包括: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支撑部(3)。第一放電電極(1)進行放電。支撑部(3)支撑第一放電電極(1)。支撑部(3)具有可安裝於被設置構件(A)的安裝面(3a)。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側部分(1b)相對於安裝面(3a)延伸的方向的傾斜角度(θ1)為銳角,或者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部(1a)相對於安裝面(3a)的傾斜角度(θ4)為銳角。

Description

放電裝置、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以及放電裝置的設置 方法
本發明涉及放電裝置、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以及放電裝置的設置方法。
以往,公知一種通過放電而釋放離子的裝置。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負離子產生裝置包括:相對放電電極、以及放電針電極。相對放電電極產生負離子風。放電針電極產生負離子。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2005-302656號公報
然而,根據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負離子產生裝置,放電針電極的前端朝向負離子風的下風方向配置。因此,從放電針電極輸出的放電聲音向負離子風的下風方向送出。其結果,在位於比負離子產生裝置靠下風的位置,有放電聲音的音量增大的隱患。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在位於比放電裝置靠下風的位置抑制放電聲音的音量的放電裝置、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以及放電裝置的設置方法。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案,放電裝置在從外部送入的風的氣流中放電。放電裝置包括:放電電極、以及支撑部。放電電極進行放電。支撑部支撑所述放電電極。所述支撑部具有:可安裝於被設置構件的安裝面。所 述放電電極的前端側部分相對於所述安裝面延伸的方向的傾斜角度為銳角,或者所述放電電極的前端部相對於所述安裝面的傾斜角度為銳角。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案,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中,放電裝置設置於風路部的內部。所述放電裝置具有放電電極。放電電極進行放電。所述風路部的內部具有:在從所述風路部的入口部向所述風路部的出口部的風路方向延伸的形狀。在所述風路部的內部,可使風向所述出口部流動。所述放電電極的前端側部分向所述風路方向的入口部側突出。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案,放電裝置的設置方法為在風路部的內部設置放電裝置的方法。所述放電裝置具有放電電極。放電電極進行放電。所述風路部的內部具有:在從所述風路部的入口部向所述風路部的出口部的風路方向延伸的形狀。在所述風路部的內部,可使風向所述出口部流動。所述放電裝置以所述放電電極的前端側部分向所述風路方向的入口部側突出的方式設置於所述風路部的內部。
根據本發明,可在位於比放電裝置靠下風的位置抑制放電聲音的音量。
1:第一放電電極(放電電極)
1a:前端部
1b:前端側部分
1d:基端側部分
2:第二放電電極(放電電極)
2a:前端部
3:支撑部
3b:上端部
3a:安裝面
50:風路部
51:內部
52:入口部
53:出口部
100:放電裝置
A:被設置構件
G:風路方向
G1:出口部側
G2:入口部側
θ1:第一傾斜角度(傾斜角度)
θ2:第二傾斜角度
θ3:第三傾斜角度
θ4:第四傾斜角度(前端部的傾斜角度)
θ5:第五傾斜角度
θ6:第六傾斜角度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涉及的通信系統的框圖。
圖2的(a)是放電裝置的一部分的平面圖,(b)是放電裝置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離子產生元件的電路構成的圖。
圖4是表示第一放電電極的形狀的側視圖。
圖5是表示第二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第三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的側視圖。
圖7的(a)是表示第四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的側視圖,(b)是第一放電電極的前端部的放大圖。
圖8是表示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的側視圖。
圖9是表示放電裝置的設置結構的變形例的圖。
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此外,圖中,對相同或相當部分標註相同的參照符號並不重複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形態>
參照圖1到圖2的(b)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放電裝置100進行說明。圖1是第一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的側面圖。圖2的(a)是放電裝置100的一部分的平面圖。圖2的(b)是放電裝置100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如圖1到圖2的(b)所示,放電裝置100在以從放電裝置100的外部通過放電裝置100的方式送入的風的氣流中放電。
又,放電裝置100通過放電,在以從放電裝置100的外部通過放電裝置100的方式送入的風的氣流中釋放離子。第一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利用以從放電裝置100的外部通過放電裝置100的方式送入的風的流動,將離子送出至期望的位置。也就是說,放電裝置100本身不生成用於將離子送出至期望的位置的風。其結果,放電裝置100不需包括如風扇的送風裝置,因此可簡單地構成放電裝置100。離子表示正離子以及負離子中的至少一個。
放電裝置100包括:第一放電電極1、第二放電電極2、支撑部3、離子產生元件4、以及操作部6。
各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是針狀的電極。各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例如由具有導電性的金屬形成。第一放電電極1通過放電釋放正離子。第二放電電極2通過放電釋放負離子。各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從支撑部3突出。
第一放電電極1具有前端部1a。前端部1a是第一放電電極1中向支撑部3的外部突出的一側的端部。前端部1a具有前端朝向第一放電電極1的軸心逐漸變細的形狀。第一放電電極1通過從前端部1a放電而從前端部1a釋放正離子。此外,第一放電電極1放電時,從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部1a放出雜音、即第一放電聲音。
第二放電電極2具有前端部2a。前端部2a是第二放電電極2中向支撑部3的外部突出的一側的端部。第二放電電極2通過從前端部2a放電而從前端部2a釋放負離子。此外,第二放電電極2放電時,從第二放電電極2的前端部2a放出雜音、即第二放電聲音。
各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為本發明的放電電極的一個示例。
支撑部3支撑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
支撑部3具有:殼體31以及夾設構件32。
殼體31例如由絕緣性的樹脂形成。在殼體31安裝各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
夾設構件32例如由樹脂形成。夾設構件32夾設於殼體31與被設置構件A之間。夾設構件32安裝於殼體31。夾設構件32使殼體31相對於被設置構件A傾斜並支撑殼體31。
支撑部3具有安裝面3a。安裝面3a表示夾設構件32中可安裝於被設置構件A的面。在安裝面3a安裝於被設置構件A的狀態下,使用放電裝置 100。在安裝面3a安裝於被設置構件A的狀態下,安裝面3a大致平行地與被設置構件A的被安裝面A1對置。被安裝面A1表示被設置構件A中安裝安裝面3a的面。
第一實施形態中夾設構件32的底部構成安裝面3a。
離子產生元件4從各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使離子釋放。離子產生元件4收容於殼體31。在離子產生元件4各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連接。
在離子產生元件4連接電源線(未圖示)。在離子產生元件4經由電源線供給外部電力。其結果,離子產生元件4動作。
操作部6受理對放電裝置100的指示。操作者操作操作部6而進行例如放電裝置100的啟動、來自各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的離子的釋放量的調整、以及放電裝置100的停止。
接著,參照圖3對離子產生元件4進行說明。圖3是表示離子產生元件4的電路構成的圖。
如圖3所示,離子產生元件4具有:第一焊盤41、電容器42、升壓變壓器43、晶體管44、第一二極管45a、第二二極管45b、第一感應電極46a、以及第二感應電極46b。離子產生元件4設置於電路基板。
電容器42基於經由第一焊盤41而供給的驅動電壓暫時進行充電。並且,電容器42將驅動電壓供給到升壓變壓器43。
升壓變壓器43包含初級線圈43a以及次級線圈43b。升壓變壓器43對從電容器42供給的驅動電壓進行升壓。並且,升壓變壓器43將驅動電壓施加到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
晶體管44控制升壓變壓器43。晶體管44例如包含被封裝的MOS晶體管。
第一二極管45a對電流進行整流。第一二極管45a的陽極與升壓變壓器43的次級線圈43b連接。第一二極管45a的陰極與第一放電電極1連接。
第二二極管45b對電流進行整流。第二二極管45b的陽極與第二放電電極2連接。第二二極管45b的陰極與升壓變壓器43的次級線圈43b連接。
第一感應電極46a配置於第一放電電極1的附近。第一感應電極46a以在第一放電電極1產生放電的方式進行感應。第二感應電極46b配置於第二放電電極2的附近。第二感應電極46b以在第二放電電極2產生放電的方式進行感應。
電容器42反復進行充放電,並且,通過與電容器42的充放電同步地切換晶體管44的開/關動作,在升壓變壓器43的初級線圈43a產生脈衝電壓。其結果,在升壓變壓器43的次級線圈43b交替地產生正的高壓脈衝以及負的高壓脈衝。
在次級線圈43b產生的正的高壓脈衝經由第一二極管45a施加到第一放電電極1。在次級線圈43b產生的負的高壓脈衝經由第二二極管45b施加到第二放電電極2。從而,在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部1a(參照圖1以及圖2的(b))產生電暈放電。其結果,從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部1a釋放正離子。又,在第二放電電極2的前端部2a(參照圖2的(b))產生電暈放電。其結果,從第二放電電極2的前端部2a釋放負離子。
通過電暈放電產生的正離子與空氣中的水分結合。並且,與水分結合了的正離子包含H+(H2O),電荷形成正的簇離子。又,通過電暈放電產生的負離子與空氣中的水分結合。並且,負離子包含O2 -(H2O),電荷形成負的簇離子。此外,通過變更施加於各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的電壓以及脈衝周期,調整從各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產生的離子的量。換言之,離子的量表示離子的濃度。
參照圖4對第一放電電極1的形狀進行說明。圖4是表示第一放電電極1的形狀的側視圖。
第二放電電極2具有與第一放電電極1相同的形狀。因此,在以下的實施形態以及變形例中省略對第二放電電極2的說明。
圖4表示假想線B。假想線B是相對於安裝面3a平行的假想線。
如圖4所示,第一放電電極1還具有前端側部分1b。
前端側部分1b是第一放電電極1中位於前端部1a側的部分。前端側部分1b相對於安裝面3a延伸的方向的第一傾斜角度θ1為銳角。也就是說,第一傾斜角度θ1不成為0°以及90°的任意一個。前端側部分1b的延伸方向詳細表示前端側部分1b向前端部1a延伸的方向。第一傾斜角度θ1是本發明的放電電極的前端側部分相對於安裝面延伸的方向的傾斜角度的一個示例。第一傾斜角度θ1表示前端側部分1b的延伸方向與安裝面3a所構成的角度中角度小的角度。
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一放電電極1具有直形狀。因此,不僅前端側部分1b,第一放電電極1整體相對於安裝面3a以銳角傾斜。
如以上參照圖4進行的說明,第一傾斜角度θ1為銳角。在此種情况下,第一放電電極1進行放電時,從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部1a釋放正離子。此外,第一放電電極1進行放電時,從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部1a放出在第一規定方向C1具有指向性的第一放電聲音。第一規定方向C1表示沿著前端側部分1b的延伸方向並從前端部1a遠離的方向。
又,圖4中,在經由放電裝置100與被設置構件A對置的位置配置有對置構件F。並且,從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部1a放出的第一放電聲音在對置構件F以及被設置構件A反射並傳播。因此,例如在風向如圖4所示的箭頭D方向流動的情况下,能夠通過風向下游位置E送出正離子,並在下游 位置E抑制第一放電聲音的音量。下游位置E表示比放電裝置100更位於下風的位置。
又,如圖4所示,在將第一傾斜角度θ1設為銳角的情况下,第一傾斜角度θ1越大,越能夠有效地向下游位置E供給正離子。又,在將第一傾斜角度θ1設為銳角的情况下,第一傾斜角度θ1越小,越能夠有效地在下游位置E抑制第一放電聲音的音量。
<第二實施形態>
參照圖5對第二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進行說明。圖5是表示第二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的側視圖。
第二實施形態中,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差異點在於支撑部3不包括夾設構件32。以下主要說明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差異點。
如圖5所示,第二實施形態中,安裝面3a位於殼體31的底部。前端側部分1b相對於安裝面3a延伸的方向的第一傾斜角度θ1為銳角。通過以如上方式構成,能夠獲得與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放電電極1相同的效果。
<第三實施形態>
參照圖6對第三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進行說明。圖6是表示第三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的側視圖。
第三實施形態中,與第二實施形態的差異點在於第一放電電極1彎曲。以下主要說明與第二實施形態的差異點。
如圖6所示,第一放電電極1除了前端部1a以及前端側部分1b還具有中途部1c以及基端側部分1d。中途部1c表示第一放電電極1中位於前端部1a與支撑部3之間的部分。基端側部分1d表示第一放電電極1中比中途部1c更位於支撑部3側的部分。
基端側部分1d相對於安裝面3a延伸的方向的第二傾斜角度θ2為大致直角。
第一放電電極1在中途部1c彎曲。前端側部分1b位於第一放電電極1中比中途部1c靠前端部1a側。通過以如上方式構成,能夠獲得與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放電電極1相同的效果。
<第四實施形態>
參照圖7的(a)以及圖7的(b)對第四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進行說明。圖7的(a)是表示第四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的側視圖。圖7的(b)是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部1a的放大圖。
第四實施形態中,與第三實施形態的差異點在於第一放電電極1不彎曲。又,第四實施形態中,前端部1a的形狀與第三實施形態不同。第四實施形態中,前端部1a以相對於第一放電電極1的延伸方向從第一端部向第二端部傾斜的方式傾斜。第一端部表示前端部1a中垂直方向的一側的端部。第二端部表示前端部1a中垂直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垂直方向表示相對於第一放電電極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下主要說明與第三實施形態的差異點。
如圖7的(a)以及圖7的(b)所示,第一放電電極1具有直形狀。第一放電電極1相對於安裝面3a延伸的方向的第三傾斜角度θ3為大致直角。
如圖7的(b)所示,前端部1a相對於假想線B的第四傾斜角度θ4為銳角。第四傾斜角度θ4是本發明的放電電極的前端部相對於安裝面的傾斜角度的一個示例。在此種情况下,第一放電電極1進行放電時,從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部1a釋放正離子。並且,第一放電電極1進行放電時,從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部1a放出在第二規定方向C2具有指向性的第一放電聲音。第二規定方向C2表示相對於安裝面3a以銳角傾斜並從前端部1a遠離的 方向。通過以如上方式構成,能夠獲得與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放電電極1(參照圖4)相同的效果。
<第五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圖8對放電裝置100的設置構造X進行說明。圖8是表示放電裝置100的設置構造X的側視圖。
第五實施形態中,對第一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參照圖1)的設置構造X進行說明。此外,在放電裝置100的設置構造X中,設置放電裝置100的位置例如是通過室內的管道的內部或設置於空氣淨化器的殼體內的排出風路。排出風路是從空氣淨化器的殼體內向空氣淨化器的外部排出的空氣流動的風路。第五實施形態中,對放電裝置100設置於管道內部時的放電裝置100的設置構造X進行說明。
如圖8所示,放電裝置100設置於風路部50。風路部50是第一實施形態的被設置構件A(參照圖4)的一個示例。
風路部50是管狀的構件。風路部50例如是空調用的管道。風路部50具有:內部51、入口部52、出口部53、以及內面54。
風路部50的內部51是以風路部50的內面54包圍的空間。各入口部52以及出口部53是形成於風路部50的開口。各入口部52以及出口部53與風路部50的內部51以及風路部50的外部連通。
風路部50的內部51具有向風路方向G延伸的形狀。風路方向G表示在風路部50的內部51中從入口部52朝向出口部53的方向。第五實施形態中,風路方向G相對於安裝面3a大致平行。
風路方向G包含出口部側G1以及入口部側G2。出口部側G1表示風路方向G中朝向出口部53的方向側。入口部側G2表示風路方向G中朝向入口部52的方向側。
送風部60設置於入口部52。送風部60例如包含送風風扇。出口部53例如形成於室內70的墻面71。室內70經由出口部53與風路部50的內部51連通。
送風部60經由入口部52向風路部50的內部51供給風。供給到風路部50的內部51的風向出口部53流動。向出口部53流動的風經由出口部53流入到室內70。此外,室內70是第一實施形態的下游位置E(參照圖4)的一個示例。又,風路部50是本發明的管道的一個示例。又,室內70是本發明的規定空間的一個示例。
支撑部3的安裝面3a安裝於風路部50的內面54。在安裝面3a安裝於內面54的狀態下,安裝面3a與內面54大致平行地對置。
通過在內面54安裝安裝面3a,在風路部50設置放電裝置100。
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側部分1b向風路方向G的入口部側G2突出。因此,能夠以風向室內70送出正離子並在室內70中抑制第一放電聲音的音量。此外,換言之,前端側部分1b向風路方向G的入口部側G2突出表示前端側部分1b相對於風路方向G延伸的方向的第五傾斜角度θ5為鈍角。
如以上參照圖8進行的說明,放電裝置100設置於用以向室內70送風的風路部50的內部51。因此,通過以第五傾斜角度θ5成為鈍角的方式在風路部50的內部51設置放電裝置100,能夠以風向室內70送出正離子並在室內70中抑制第一放電聲音的音量。
本申請的發明人以如圖8所示的設置構造X設置放電裝置100並進行了實驗。發明人在從出口部53向室內70側遠離50cm且從出口部53向下方向遠離50cm的位置測量了來自放電裝置100的放電聲音。第一傾斜角度θ1為90°時,放電聲音為25.7db。相對於此,第一傾斜角度θ1為80°時,放電聲 音為23.3db。其結果,通過如設置構造X將第一傾斜角度θ1設為銳角得到了放電聲音降低的實驗結果。
此外,風路方向G中,可以以第一放電電極1的前端部1a不與支撑部3重疊的方式設置放電裝置100。也就是說,在比支撑部3的上端部3b靠圖8的紙面上方配置前端部1a。因此,正離子被在風路方向G流動的風送出時,能夠通過正離子與支撑部3接觸而抑制正離子消失。此外,通過使第一放電聲音在內面54反射並送到入口部52側,能夠在室內70中抑制第一放電聲音的音量。
又,放電裝置100的設置構造X中,可以替代第一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參照圖1)而將第二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參照圖5)、第三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參照圖6)、以及第四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參照圖7)中的任意一個設置於風路部50。
以上,參照圖式(圖1~8)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其主旨的範圍內可在各種形態中實施(例如(1)~(5))。又,可通過適當組合上述實施形態中公開的多個構成要素而形成各種發明。例如,可以從實施形態所示的全部構成要素刪除幾個構成要素。為便於理解,在圖式主體示意性地示出了各自的構成要素,為方便製圖,有未圖示的各構成要素的個數等與實際不同的情况。又,並未特別限定上述實施形態中示出的各構成要素,其為一個示例,可在實質上不脫離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1)第一實施形態到第四實施形態中,第一放電電極1可以具有包含多個放電電極的刷狀形狀。在此種情况下,第一實施形態到第三實施形態中,多個放電電極的各前端側部分的第一傾斜角度θ1成為銳角(參照 圖4、圖5以及圖6)。又,在此種情况下,第四實施形態中,多個放電電極的各前端部的第四傾斜角度θ4成為銳角(參照圖7(b))。
(2)第一實施形態到第五實施形態中,放電裝置100釋放正離子以及負離子。但,放電裝置100只要釋放正離子以及負離子中的至少一個即可。也就是說,放電裝置100只要包括第一放電電極1以及第二放電電極2中的至少一個即可。此外,本發明中,從放電電極釋放的物質並不限定為離子。
(3)參照圖9對放電裝置100的設置構造X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圖9是表示圖8所示的放電裝置100的設置構造X的變形例的圖。
圖8中,支撑部3具有殼體31以及夾設構件32。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如圖9所示,支撑部31可以不具有夾設構件32而僅由殼體31構成。如圖9所示,第一放電電極1具有直形狀。第一放電電極1相對於安裝面3a延伸的方向的第三傾斜角度θ3(參照圖7)為大致直角。當放電裝置100設置於風路部50時,支撑部3以第五傾斜角度θ5成為鈍角的方式安裝於風路部50。第四實施形態中,第五傾斜角度θ5通過安裝面3a經由模具H安裝於風路部50而成為鈍角。
(4)支撑部3可以包括變更機構。變更機構變更殼體31相對於風路部50的第六傾斜角度θ6(參照圖9)。其結果,能夠使第一放電電極1傾斜為期望的角度。
(5)可以將第一實施形態到第四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設置於如空氣淨化器的空氣調節機。具體而言,在空氣調節機中產生以及排出離子的管道設置第一實施形態到第四實施形態的放電裝置100。
本發明能夠用於放電裝置、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以及放電裝置的設置方法的領域。
1:第一放電電極(放電電極)
1a:前端部
1b:前端側部分
3:支撑部
31:殼體
32:夾設構件
3a:安裝面
100:放電裝置
A:被設置構件
A1:被安裝面
B:假想線
C1:第一規定方向
D:箭頭
E:下游位置
F:對置構件
θ1:第一傾斜角度(傾斜角度)

Claims (7)

  1. 一種放電裝置,其在從外部送入的風的氣流中放電,其特徵在於,該放電裝置包括:進行放電的放電電極;以及支撑該放電電極的支撑部,該支撑部具有可安裝於被設置構件的安裝面,該放電電極的前端側部分相對於該安裝面延伸的方向的傾斜角度為銳角,或者該放電電極的前端部相對於該安裝面的傾斜角度為銳角,在該放電電極放電時,從該放電電極的該前端部放出在規定方向具有指向性的放電聲音,該規定方向表示沿著該前端側部分的延伸方向並從該前端部分離的方向。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放電裝置,其中,該放電裝置設置於用於向規定空間內送風的管道的內部。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放電裝置,其中,該放電電極具有直形狀。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放電裝置,其中,該放電電極具有彎曲的形狀。
  5. 一種請求項1所述的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該放電裝置設置於風路部的內部,其特徵在於,該風路部的內部具有:在從該風路部的入口部向該風路部的出口部的風路方向延伸的形狀,在該風路部的內部,可使風向該出口部流動,該放電電極的前端側部分向該風路方向的入口部側突出。
  6. 如如請求項5所述的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其中, 該放電裝置還具有支撑該放電電極的支撑部,該風路方向中,該放電電極的前端部不與該支撑部重疊。
  7. 一種請求項1所述的放電裝置的設置方法,其在風路部的內部設置放電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風路部的內部具有:在從該風路部的入口部向該風路部的出口部的風路方向延伸的形狀,在該風路部的內部,可使風向該出口部流動,該放電裝置以該放電電極的前端側部分向該風路方向的入口部側突出的方式設置於該風路部的內部。
TW108106927A 2018-05-31 2019-02-27 放電裝置、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以及放電裝置的設置方法 TWI7932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4788 2018-05-31
JP2018104788A JP2019212380A (ja) 2018-05-31 2018-05-31 放電装置、放電装置の設置構造、及び放電装置の設置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5216A TW202005216A (zh) 2020-01-16
TWI793271B true TWI793271B (zh) 2023-02-21

Family

ID=68736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6927A TWI793271B (zh) 2018-05-31 2019-02-27 放電裝置、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以及放電裝置的設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212380A (zh)
CN (1) CN110556712B (zh)
TW (1) TWI7932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1230240A1 (zh) * 2020-05-13 2021-11-18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41979Y (zh) * 2002-04-03 2003-03-26 冯安文 多荷离子发生器
CN101213888A (zh) * 2005-07-28 2008-07-02 修谷鲁电子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手提式离子发生器
KR100813032B1 (ko) * 2006-04-18 2008-03-14 (주)선재하이테크 직진형 송풍 방식의 이온 블로어
JP2014121424A (ja) * 2012-12-21 2014-07-03 Panasonic Corp 放電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清浄装置
JP2016091714A (ja) * 2014-10-31 2016-05-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6712B (zh) 2021-12-07
TW202005216A (zh) 2020-01-16
CN110556712A (zh) 2019-12-10
JP2019212380A (ja) 2019-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80878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генерации ионов 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прибор
CN110574248B (zh) 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
KR100813032B1 (ko) 직진형 송풍 방식의 이온 블로어
US20050152818A1 (en) Electro-kinetic air transporter and conditioner devices with 3/2 configuration having driver electrodes
TWI793271B (zh) 放電裝置、放電裝置的設置構造、以及放電裝置的設置方法
CN110506373B (zh) 放电装置以及电气设备
JP3622600B2 (ja) 電気集塵装置
WO2001016533A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03375866A (zh) 送风装置
JP6628583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432301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16009674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5074389A (ja) 空気調和機用電気集塵機
CN111465416A (zh) 特别是用于防蚊虫的配备有离子流加速器的离子发生器
JP2014147869A (ja) 電気集塵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6300362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8287952A (ja) 送風式イオン生成装置
JP2007311285A (ja) 空気清浄装置
KR200153678Y1 (ko) 음이온발생장치 및 전기집진기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JP4543436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除電装置
CN211625608U (zh) 带净化功能的风幕机
JP2004020025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4079553A (ja) 放電装置
JP2004141848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08021430A (ja) マイナスイオン供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