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5773B - 車輛用燈具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車輛用燈具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5773B
TWI675773B TW106117939A TW106117939A TWI675773B TW I675773 B TWI675773 B TW I675773B TW 106117939 A TW106117939 A TW 106117939A TW 106117939 A TW106117939 A TW 106117939A TW I675773 B TWI675773 B TW I6757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light guide
convex lens
lamp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7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2762A (zh
Inventor
謝金育
Chin-Yu Hsieh
黃士銘
Shih-Ming Huang
葉青蒼
Ching-Tsang Yeh
林弘瑋
Hung-Wei Lin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179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577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02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27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57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5773B/zh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邊抑制車輛用燈具整體大型化,一邊明確地區別來自位置燈之照射光與來自頭燈之照射光,以提昇位置燈之裝飾上的凸顯度。 車輛用燈具15具有燈殼20、與燈殼20一同地形成燈室30之頭燈罩16、反射型頭燈40、投射型頭燈60、及導光式之位置燈70。燈室30包含於前視時,形成於反射型頭燈40之左反射器42L與右反射器42R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之第1通路33。導光式之位置燈70包含對左導光構件72L及右導光構件72R照射光之導光光源71。於導光光源71之背面設置有散熱件80,且散熱件80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及右反射器42R靠下方處。

Description

車輛用燈具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車輛用燈具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先前以來,於跨坐型車輛之配置在前方部分之車輛用燈具中,已知如下構成,即,藉由將燈罩安裝於燈殼之前方而形成大致密閉之單一之燈室,且於該單一之燈室內配設頭燈及位置燈。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於由殼體100與外部燈罩102形成之燈室內,配置有反射型頭燈與導光式之位置燈。反射型頭燈具有使來自光源150L、150R之光反射之反射器152L、152R。反射器152R係於中心線104之右方,在左右方向(車寬方向)排列2個地配置。2個反射器152R分別使各自的光源150R、150R之光反射。反射器152L係於中心線104之左方,在左右方向排列2個地配置。2個反射器152L分別使各自的光源150L、150L之光反射。中心線104之左方之反射器152L與中心線104之右方之反射器152R係於中心線104之左右排列地配置。 又,導光式之位置燈具有導光構件110L、110R。該導光式之位置燈係於導光構件110L、110R之內部使來自光源134L、134R之光藉由進行全反射而照射至前方。中心線104之左方之導光構件110L係於左方之反射器152L之下方自右方向左方延伸後彎曲,並於左方之反射器152L的左方向上方延伸。中心線104之右方之導光構件110R係於右方之反射器152R之下方自左方向右方延伸後彎曲,並於右方之反射器152R的右方向上方延伸。 又,於反射型頭燈之周圍、或各個燈之間之間隙等部位,基於提昇視認性之設計上的目的,配置有延展部罩殼106。該延展部罩殼106具有配置在反射器152R、152L之周圍之第1延展部106a、及配置在反射器152L與反射器152R之間之第2延展部106b。 以上述方式配置之車輛用燈具係藉由反射器152L、152R與延展部罩殼106,而將單一之燈室劃分為前方之空間與後方之空間。即,燈室內係以反射器152L、152R與延展部罩殼106為界,區隔出內部空間(前室)220b與內部空間(後室)220a。內部空間(前室)220b係由外部燈罩102、反射器152L、152R及延展部罩殼106而區隔。內部空間(後室)220a係由反射器152L、152R、延展部罩殼106及殼體100而區隔。 專利文獻1:JP 2014-198547 A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車輛用燈具中,導光式之位置燈之細且長之導光構件110L、110R以自反射型頭燈之反射器152L、152R之下方向車寬方向外方延伸後彎曲,並在反射器152L、152R之車寬方向外方向上方延伸之方式配置。因而,可一邊利用燈室內之間隙,一邊於左右方向(車寬方向)與上下方向上較長地確保發光部分。又,即便藉由以上述方式配置導光式之位置燈之導光構件110L、110R,而於單一之燈室內配設反射型頭燈及導光式之位置燈,亦可使車輛用燈具整體小型化。 然而,反射型頭燈係利用反射器使來自光源之光反射,且使被反射之光朝向車輛前方照射。反射型頭燈的光量較多,若意圖滿足配光性則自反射器朝向位置燈側照射之光量亦變多。故而,若為使車輛用燈具整體小型化,而使反射器靠近位置燈,則位置燈受到來自反射型頭燈之照射光影響,從而位置燈之裝飾上的凸顯度(accent,可與周遭區別的顯著程度)容易減弱。即,位置燈受到來自反射型頭燈之照射光影響,從而來自位置燈之照射光與來自反射型頭燈之照射光之交界並不清晰。反言之,若使位置燈遠離反射器,則來自位置燈之照射光與來自反射型頭燈之照射光之交界變得清晰,從而容易增強位置燈之裝飾上的凸顯度。然而,於該情形時,因使位置燈於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遠離反射器,故導致車輛用燈具整體大型化。故而,期待保持著車輛用燈具整體小型化,提昇位置燈之裝飾上的凸顯度。 本發明係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一邊抑制車輛用燈具整體大型化,一邊明確地區別來自位置燈之照射光與來自頭燈之照射光,以提昇位置燈之裝飾上的凸顯度之車輛用燈具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因此,本申請發明人考量取代反射型頭燈而採用具有凸透鏡之投射型頭燈作為配置於位置燈之附近之頭燈。投射型頭燈因具有凸透鏡,故能夠以小於反射器之尺寸滿足配光之要求。又,投射型頭燈因具有凸透鏡,故來自投射型頭燈之照射光之輪廓變得明確,從而可使明暗之交界線變得明確。藉此,即便將頭燈配置於位置燈之附近,亦可減少位置燈被來自頭燈之照射光影響。故而,可在維持著車輛用燈具整體小型化的情況下,加強位置燈之裝飾上的凸顯度。 然而,投射型頭燈具有凸透鏡。因而,於停車時(投射型頭燈非點亮時),存在白晝之太陽光等光自前方射入凸透鏡後,該光聚合,而將燈室內之空氣加熱之虞。更具體而言,於使用投射型頭燈之情形時,存在自前方射入凸透鏡之光聚合後照射燈室內,造成較凸透鏡靠後方之後室之空氣之溫度上升之情形。於該情形時,燈室內以反射器、凸透鏡及延展部罩殼為界,被區隔為前室與後室,因此,熱容易滯留於後室。繼而,若後室內之構件所吸收之水分釋放至滯留在後室之熱空氣,則後室內之濕度變高。 另一方面,於反射器或凸透鏡與延展部罩殼之間需要間隙,以進行光軸(aiming)調整。因而,難以利用反射器、凸透鏡、延展部罩殼完全地阻止於後室之高溫高濕之空氣流向前室。故而,例如於引擎停止時且外部氣溫較低之狀況下,後室之高溫高濕之空氣自間隙洩漏至前室之情形時,存在於該高溫高濕之空氣與較冷之頭燈罩接觸,從而於頭燈罩之內面產生結露之可能性。因而,於在位置燈之附近配置具有凸透鏡之投射型頭燈之情形時,期待能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之結露。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具備: 燈殼,其具有朝向前方開口之開口部;頭燈罩,其係配置於上述開口部之前方且安裝於上述燈殼,且與上述燈殼一同地形成燈室;反射型頭燈,其係配置於上述燈室內,且具有反射用光源、及使來自上述反射用光源之光反射之反射器;投射型頭燈,其係配置於上述燈室內,且具有投射用光源、及配置於上述投射用光源之前方之凸透鏡;及導光式之位置燈,其係配置於上述燈室內,且具有導光光源、及基於來自上述導光光源之光進行發光之導光構件;上述反射型頭燈包含:左反射型頭燈,其具有配置於通過左右方向中心之中心線之左方之左反射器;及右反射型頭燈,其具有配置於上述中心線之右方且於側視時至少一部分與上述左反射器重疊之右反射器;上述投射型頭燈係包含具有配置於上述左反射器之左方之左凸透鏡之左投射型頭燈、及具有配置於上述右反射器之右方之右凸透鏡之右投射型頭燈,上述導光式之位置燈包含:左導光式之位置燈,其具有左導光構件,該左導光構件包括於前視時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左凸透鏡之下方自右方向左方延伸之左第1導光部、及在上述左凸透鏡之左方向上方延伸之左第2導光部;及右導光式之位置燈,其具有右導光構件,該右導光構件包括於前視時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右凸透鏡之下方自左方向右方延伸之右第1導光部、及在上述右凸透鏡之右方向上方延伸之右第2導光部;上述燈室係藉由上述燈殼、上述左凸透鏡、上述左反射器、上述右反射器、及上述右凸透鏡而在前後方向上被區分,且包含前室及後室;其中,上述前室形成於上述燈殼、上述左凸透鏡、上述左反射器、上述右反射器及上述右凸透鏡,與上述頭燈罩之間;上述後室形成於上述左凸透鏡、上述左反射器、上述右反射器、及上述右凸透鏡之後方,上述燈室包括於前視時形成於上述左反射器與上述右反射器之間,且使上述前室與上述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之第1通路, 上述導光式之位置燈包含對上述左導光構件及上述右導光構件照射光之至少一個上述導光光源,於上述導光光源之背面,設置有散熱件,且上述散熱件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上述左反射器及上述右反射器靠下方處。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導光式之位置燈之左導光構件包括於前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左凸透鏡之下方自右方向左方延伸之左第1導光部、及在左凸透鏡之左方向上方延伸之左第2導光部。又,導光式之位置燈之右導光構件包括於前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右凸透鏡之下方自左方向右方延伸之右第1導光部、及在右凸透鏡之右方向上方延伸之右第2導光部。藉此,可一邊利用燈室內之位於左凸透鏡之下方及左方與右凸透鏡之下方及右方之間隙,一邊於左右方向與上下方向上較長地確保左導光構件及右導光構件之發光部分。故而,即便於單一之燈室內配設頭燈及位置燈,亦可使車輛用燈具整體小型化。 又,於導光式之位置燈之附近,配置具有凸透鏡之投射型頭燈。投射型頭燈因具有凸透鏡,故可使頭燈之照射光之輪廓變得明確,從而可使明暗之交界線變得明確。因而,即便投射型頭燈被配置於位置燈之附近,亦可減少來自頭燈之照射光的影響,故可使來自位置燈之照射光與來自投射型頭燈之照射光之交界變得清晰。故而,可加強位置燈之裝飾上的凸顯度。其結果,可在維持著車輛用燈具整體小型化的情況下,明確地區別導光式之位置燈與投射型頭燈,從而加強裝飾上的凸顯度。 又,於前視時,於左右之反射型頭燈之反射器之間,形成使燈室之前室與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之第1通路。因而,由於射入投射型頭燈之凸透鏡中之光聚合並照射至燈室內而被加溫之後室之高溫空氣容易藉由該第1通路而流向溫度較後室低之前室。故而,自後室流向前室之高溫空氣成為移動氣流,產生對流。 進而,於導光式之位置燈之導光光源之背面設置散熱件,且散熱件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反射器靠下方處。因而,例如於導光式之位置燈因騎乘者將開關接通而點亮時,自導光光源中產生之熱被傳遞至設置於導光光源之背面之散熱件。故而,較反射器靠下方處之空氣被加溫,自燈室內之下方朝向上方流動,最終流入形成於左右之反射器之間之第1通路,成為移動氣流產生對流。 因而,於燈室內之前室與後室之間,容易進行空氣之對流,對流之效率變佳。故而,可利用燈室之內部空間之空氣之對流,抑制頭燈罩之內面上所產生之結露。 根據以上所述,可提供一種一邊抑制車輛用燈具整體大型化,一邊明確地區別來自位置燈之照射光與來自頭燈之照射光,提昇位置燈之裝飾上的凸顯度,且可利用燈室之內部空間之空氣之對流抑制頭燈罩之內面上所產生之結露之車輛用燈具。 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上述散熱件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左反射器之左端靠右方且較上述右反射器之右端靠左方處。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散熱件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反射器之左端靠右方且較右反射器之右端靠左方處,因此,散熱件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與第1通路較近之位置。因而,於較反射器靠下方處被加溫之空氣容易流向形成於左右之反射器之間之第1通路,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頭燈罩之內面上所產生之結露。 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上述散熱件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左反射器之右端靠右方且較上述右反射器之左端靠左方處。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散熱件係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第1通路之下方。因而,於較反射器靠下方處被加溫之空氣容易流向形成於左右之反射器之間之第1通路,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頭燈罩之內面上所產生之結露。 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上述左反射器具有將來自上述反射用光源之光反射之左反射部,上述右反射器具有將來自上述反射用光源之光反射之右反射部,上述左反射部係於左側視時自上述左反射器之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上述右反射部係於右側視時自上述右反射器之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於側視時,上述左反射部及上述右反射部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上述左反射部與上述右反射部之間形成上述第1通路之至少一部分,上述燈室之上述後室係向上述左反射部及上述右反射部之下方延伸,上述散熱件係配置於上述燈室之上述後室,且配置於較上述左反射部之下緣及上述右反射部之下緣靠後方處。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反射器之反射部係於側視時自反射器之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且於左右之反射部之間形成第1通路。故而,於前視時可在上下方向上加長第1通路,且於俯視時可在前後方向上加長第1通路。因而,可將第1通路之面積增大。其結果,於較反射器靠下方處被加溫之空氣容易流向形成於左右之反射部之間之第1通路,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之結露。 進而,將散熱件配置於較後室且反射器之反射部之下緣靠後方處。故而,於前後方向上在散熱件之上方形成第1通路。因而,於較燈室之後室且反射器靠下方處被加溫之空氣上升至上方,藉此,被加溫之空氣即可自後室移動至前室。因此,利用被加溫之空氣容易上升至上方之熱之性質,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更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之結露。 又,因將散熱件配置於較反射器之反射部之下緣靠後方處,故可於前後方向上使車輛用燈具小型化,從而抑制車輛用燈具整體大型化。 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上述燈殼包含配置於上述開口部之下方,且與上述左凸透鏡、上述左反射器、上述右反射器、及上述右凸透鏡一同地在前後方向上區分上述燈室之下方罩殼部,且於前視時,上述散熱件配置於上述下方罩殼部之後方。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因將散熱件配置於在前後方向上區分燈室之燈殼之下方罩殼部之後方,故可於前視時將散熱件隱藏於下方罩殼部之後方,從而提昇外觀。又,雖然因將散熱件配置於下方罩殼部之後方,導致散熱件與頭燈罩之距離加大,但因形成使燈室之前室與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之通路,故可使被散熱件加溫之空氣到達頭燈罩。因而,可一邊於前視時將散熱件隱藏於下方罩殼部之後方提昇外觀,一邊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上之結露。 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上述左反射部具有於左側視時延伸至較上述左凸透鏡靠前方且下方處之左延出部,上述右反射部具有於右側視時延伸至較上述右凸透鏡靠前方且下方處之右延出部,且於側視時,上述左延出部及上述右延出部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上述左延出部與上述右延出部之間形成上述第1通路之至少一部分。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延出部於側視時延伸至較凸透鏡靠前方且下方處,且於左右之延出部之間形成第1通路,故可於上下方向與前後方向上加長第1通路。因而,於較燈室之後室且反射器之反射部之下緣靠後方處被加溫之空氣容易流向第1通路,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上之結露。 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上述左反射部於上述左反射部之右緣具有向前方延伸之左反射器內壁部,上述右反射部於上述右反射部之左緣具有向前方延伸之右反射器內壁部,且於側視時,上述左反射器內壁部及上述右反射器內壁部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上述左反射器內壁部與上述右反射器內壁部之間形成上述第1通路之至少一部分。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因反射器內壁部向前方延伸,故於較燈室之後室且反射器之反射部之下緣靠後方處被加溫之空氣容易經由形成於左右之反射器內壁部之間之第1通路自後室到達前室之頭燈罩,從而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上之結露。 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上述第1通路係上部之寬度大於下部之寬度。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第1通路係上部之寬度大於下部之寬度,故可利用被加溫之空氣容易上升至上方之熱之性質,使被加溫之空氣在容易滯留之上方易於形成對流,故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上之結露。 本發明之第9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上述頭燈罩具有於前視時與上述開口部重疊之中央部分,且上述中央部分於側視時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9實施形態,頭燈罩具有於前視時與開口部重疊之中央部分,且中央部分於側視時向上方且後方延伸,故而,到達頭燈罩之較暖之空氣沿著頭燈罩之形狀向上方且後方移動,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上之結露。 本發明之第10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上述燈室包含:左第2通路,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上述左反射器之左方、上述左凸透鏡之下方、及上述左導光構件之間,且使上述前室與上述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及右第2通路,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上述右反射器之右方、上述右凸透鏡之下方、及上述右導光構件之間,且使上述前室與上述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0實施形態,藉由形成於反射器之左右方向之外方、凸透鏡之下方及導光構件之間之左、右第2通路而使前室與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之空間變大,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上之結露。 本發明之第11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上述左反射器之下緣係於前視時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且上述右反射器之下緣係於前視時向右方且上方延伸。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1實施形態,反射器之下緣係於前視時向左右方向之外方且上方延伸,故於較燈室之後室且反射器之反射部之下緣靠後方處被加溫之空氣容易沿著反射器之下緣流向第2通路,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上之結露。 本發明之第12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上述燈室包含:左第3通路,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上述左凸透鏡之上方且左方、與上述左導光構件之間,且使上述前室與上述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及右第3通路,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上述右凸透鏡之上方且右方、與上述右導光構件之間,且使上述前室與上述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2實施形態,藉由前視時形成於凸透鏡之上方且左右方向之外方與導光構件之間之左、右第3通路而使前室與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之空間變大,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又,利用被加溫之空氣容易上升至上方之熱之性質,使被加溫之空氣容易在滯留之上方易於形成對流。其結果,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上之結露。 本發明之第13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於左側視時,上述左導光構件之至少一部分、上述左凸透鏡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左反射器之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相互地重疊,且於右側視時,上述右導光構件之至少一部分、上述右凸透鏡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反射器之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相互地重疊。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3實施形態,可使車輛用燈具於前後方向上小型化。因而,可抑制車輛用燈具整體大型化。 本發明之第14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上述左導光構件係至少一部分於上述左凸透鏡之下方向左方且後方延伸,且於上述左凸透鏡之左方向上方且後方延伸,上述右導光構件係至少一部分於上述右凸透鏡之下方向右方且後方延伸,且於上述右凸透鏡之右方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4實施形態,導光構件係至少一部分於凸透鏡之下方向左右方向之外方且後方延伸,且於凸透鏡之左右方向之外方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因此,於自側面觀察時,導光構件於前後方向上變長。因而,可提昇自側面觀察時之導光構件之裝飾性。 本發明之第15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於前視時,上述左凸透鏡與上述左導光構件之上述左第1導光部之距離大於上述左反射器與上述左導光構件之上述左第1導光部之距離,且於前視時,上述右凸透鏡與上述右導光構件之上述右第1導光部之距離大於上述右反射器與上述右導光構件之上述右第1導光部之距離。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5實施形態,導光構件因其於凸透鏡之下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之第1導光部在前視時自凸透鏡分離,故而可於上下方向使來自位置燈之照射光與來自投射型頭燈之照射光之交界變得清晰。故而,可增強位置燈之裝飾上的凸顯度。 本發明之第16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之要點在於,於前視時,上述左凸透鏡之上端與上述左導光構件之上述左第2導光部之間之寬度大於上述左凸透鏡之下端與上述左導光構件之上述左第2導光部之間之寬度,且於前視時,上述右凸透鏡之上端與上述右導光構件之上述右第2導光部之間之寬度大於上述右凸透鏡之下端與上述右導光構件之上述右第2導光部之間之寬度。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6實施形態,雖車輛用燈具難以於車寬方向上獲得多餘之空間,從而難以增大凸透鏡與導光構件之間之寬度,然而,可藉由設為於前視時凸透鏡之上端與導光構件之第2導光部之間之寬度大於凸透鏡之下端與導光構件之第2導光部之間之寬度之構成,而於有限之空間之中,增大凸透鏡與導光構件之第2導光部之間之寬度。其結果,可於車寬方向上使來自位置燈之照射光與來自投射型頭燈之照射光之交界變得清晰。故而,可增強位置燈之裝飾上的凸顯度。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要點在於具備上述實施形態1至16中任一項記載之車輛用燈具。 根據上述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該跨坐型車輛具有能夠一邊抑制車輛用燈具整體大型化,一邊明確地區別來自位置燈之照射光與來自頭燈之照射光,提昇位置燈之裝飾上的凸顯度,且可利用燈室之內部空間之空氣之對流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上之結露之車輛用燈具。
以下,基於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所適用之跨坐型車輛係速克達型車輛1。但,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不限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其他跨坐型車輛。 以下之說明中,前方、後方、左方、右方設為分別表示自乘坐於速克達型車輛1之騎乘者觀察之前方、後方、左方、右方。前後方向係與車輛前後方向相同,左右方向係與車輛左右方向相同。又,車輛左右方向係與車寬方向相同。又,圖式中之箭頭F方向與箭頭B方向表示前方與後方,箭頭U方向與箭頭D方向表示上方與下方,箭頭L方向與箭頭R方向表示左方與右方。 《車輛整體》 首先,參照圖1~圖3,對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整體結構進行概述。圖1係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圖2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前視圖,圖3係速克達型車輛之俯視圖。 如圖1~圖3所示,底架型之車體框架2之前方部係可左右旋動地支持前叉3,該車體框架2之中央部係支持單元擺動式動力單元4。於該動力單元4之上方,配置有座部5。 一對前叉3係朝前方斜著向下地延伸,且於下端配置有前輪6。前叉3之上端係安裝於轉向軸(未圖示)。於轉向軸之上端,配置有把手7。於動力單元4之後端部,配置有由該動力單元4之後端部支持且可旋轉且藉由該動力單元4之驅動力而驅動之後輪8。 前叉3之上部及轉向軸係由前罩殼9及護腿板14自前方及後方覆蓋。於前罩殼9之前表面中央部,配置有車輛用燈具(頭燈)15。該車輛用燈具15係安裝於前罩殼9。前罩殼9具有位於車輛用燈具15之上方之前上部罩殼9a、及位於車輛用燈具15之左右兩側且具有以於側視時上下方向之中間部成為曲線狀之形狀之方式彎曲之形狀之前側部罩殼9b。 《車輛用燈具》 繼而,參照圖4~16,對車輛用燈具15之詳細結構進行說明。圖4係車輛用燈具15之前視圖,圖5係自圖4拆卸頭燈罩16時之圖,圖6係自圖5拆卸燈殼20之內部罩殼23時之圖。圖7係為便於理解構成而將圖5簡化所得之簡略圖。圖8~14係圖5中所示之各位置處之切斷部剖面圖或剖視圖。圖15係車輛用燈具15之左側視圖。圖16係車輛用燈具15之分解立體圖。圖4中,未圖示車輛用燈具15之內部之構成。又,圖8、11中,為易於理解左凸透鏡62L及右凸透鏡62R與左反射器42L及右反射器42R之位置關係,而分別以鏈線表示左凸透鏡62L及右凸透鏡62R。又,圖12中,原本無法看見之部分亦以實線表示。 如圖4~7、圖16所示,車輛用燈具15具有燈殼20、頭燈罩16、反射型頭燈40、投射型頭燈60、及導光式之位置燈70。於本發明中,於僅言及頭燈之情形時,表示反射型頭燈40及投射型頭燈60之一者或兩者。 《燈殼》 如圖5、7、8所示,燈殼20具有朝向前方開口之開口部21。該燈殼20係由例如無法透視之不透明之樹脂形成,且例如為黒色。燈殼20係於側視時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靠前方處。於燈殼20,分別安裝有頭燈罩16、反射型頭燈40、投射型頭燈60、及導光式之位置燈70。 如圖5所示,燈殼20具有底座本體22、及安裝於底座本體22之內部罩殼23。該燈殼20具有下方罩殼部24、左方罩殼部25、右方罩殼部26、及上方罩殼部27。下方罩殼部24、左方罩殼部25、右方罩殼部26、及上方罩殼部27係內部罩殼23之一部分。下方罩殼部24係配置於開口部21之下方,且與下述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一同地在前後方向上區分燈室30(下述前室31與後室32)。左方罩殼部25係配置於開口部21之左方。右方罩殼部26係配置於開口部21之右方。上方罩殼部27係配置於開口部21之上方。 如圖8所示,底座本體22形成車輛用燈具15之背面、車輛用燈具15之上方部、及車輛用燈具15之下方部之一部分。該底座本體22係配置於內部罩殼23、反射型頭燈40、投射型頭燈60、及導光式之位置燈70之後方。反射型頭燈40及投射型頭燈60係安裝於底座本體22。詳細而言,反射型頭燈40及投射型頭燈60係隔著冷卻片63安裝於底座本體22。 如圖5、6所示,於底座本體22之外周,設置有複數個例如螺絲孔等內部罩殼連接部22a(圖6中僅對複數個內部罩殼連接部22a中之1個標註符號),且藉由例如螺絲S(圖5中僅對複數個螺絲中之1個標註符號)將內部罩殼23安裝於底座本體22。又,於較內部罩殼連接部22a更靠外周處,設置有複數個例如嵌合部等頭燈罩連接部22b(圖6中僅對複數個頭燈罩連接部22b中之1個標註符號),且藉由將例如設置於頭燈罩16之爪等嵌合部嵌合於頭燈罩連接部22b,而將頭燈罩16安裝於底座本體22。但,該安裝不僅限於此,可適當地選擇。又,底座本體22係安裝於前罩殼9。 如圖5、7、8所示,內部罩殼23係安裝於底座本體22之前方。內部罩殼23係如上所述具有下方罩殼部24、左方罩殼部25、右方罩殼部26、及上方罩殼部27。如圖8~圖11所示,內部罩殼23係於側視時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靠前方處。 開口部21係於前視時設置於內部罩殼23之中央。開口部21係以由下方罩殼部24、左方罩殼部25、右方罩殼部26、及上方罩殼部27包圍之方式形成。開口部21係例如1個開口。但,亦可由複數個開口形成。如圖7所示,開口部21係於前視時中心線M之左側向左方且上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左方而向上方延伸。又,於前視時中心線M之右側向右方且上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右方而向上方延伸。如圖8所示,開口部21係設置於上方罩殼部27之下述前方延在部27a與下方罩殼部24之下述前方延在部24a之間,且藉由前方延在部24a及前方延在部27a,將開口部21設為前後方向上延伸之通路。但,開口部21亦可並非為通路而僅為開口。藉由該開口部21,將光照射至前方。 如圖8~11所示,上部罩殼27具有自反射型頭燈40及投射型頭燈60之上部朝向前方延伸之前方延在部27a、及自前方延在部27a之前緣朝向上方延伸之上方延在部27b。前方延在部27a係於例如水平方向上延伸,但既可向前方且上方延伸,亦可向前方且下方延伸。上方罩殼部27係車輛用燈具15之通過左右方向中心之中心線M之左側向左方且後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左方而向後方延伸。又,中心線M之右側係向右方且後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右方而向後方延伸。即,於中心線M之位置處位於最前方。又,上方罩殼部27之下緣係如圖5所示,於前視時中心線M之左側向左方且上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左方而向上方延伸。又,於前視時中心線M之右側向右方且上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右方而向上方延伸。即,於中心線M之位置處位於最下方。此處,車輛用燈具15之中心線M係車輛用燈具15之通過左右方向中心且沿著上下方向之中心。該中心線M係與速克達車輛1之通過左右方向(車寬方向)中心之中心線M1(參照圖2、3)一致。 如圖8~11所示,下方罩殼部24具有自反射型頭燈40及投射型頭燈60之下方部朝向前方延伸之前方延在部24a。前方延在部24a係向例如前方且下方延伸。但,既可向前方且上方延伸,亦可水平方向地延伸。下方罩殼部24係中心線M之左側向左方且後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左方而向後方延伸。又,中心線M之右側係向右方且後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右方而向後方延伸。即,於中心線M之位置處位於最前方。又,下方罩殼部24係如圖5所示,於前視時中心線M之左側向左方且上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左方而向上方延伸。又,於前視時中心線M之右側向右方且上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右方而向上方延伸。即,於中心線M之位置處位於最下方。 如圖5所示,左方罩殼部25係於車輛用燈具15之左方以將上方罩殼部27與下方罩殼部24連接之方式形成。右方罩殼部26係於車輛用燈具15之右方以將上方罩殼部27與下方罩殼部24連接之方式形成。 於下方罩殼部24之左方及左方罩殼部25,形成有安裝左導光式之位置燈70L之左導光構件72L之左導光構件安裝部28L。於下方罩殼部24之右方及右方罩殼部26,形成有安裝右導光式之位置燈70R之右導光構件72R之右導光構件安裝部28R。 《頭燈罩》 如圖4、8~11所示,頭燈罩16係配置於開口部21之前方且安裝於燈殼20,且與燈殼20一同地形成燈室30。頭燈罩16係由可透視之無色或有色之透明樹脂形成。頭燈罩16係如圖8~11所示背面開放。頭燈罩16係配置於底座本體22、內部罩殼23、反射型頭燈40、投射型頭燈60、及導光式之位置燈70之前方且側方。頭燈罩16係將開口部21整體覆蓋。又,將內部罩殼23整體覆蓋。頭燈罩16係中心線M之左側向左方且後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左方而向後方延伸。又,中心線M之右側係向右方且後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右方而向後方延伸。即,於中心線M之位置中位於最前方。又,頭燈罩16具有於前視時與開口部21重疊之中央部分17,且中央部分17於側視(換言之,縱剖視)下向上方且後方延伸。詳細而言,如圖8~11所示,中央部分17之下緣17D位於較上緣17U靠前方處。較佳為,中央部分17隨著自下緣17D往上緣17U而向後方延伸。但,自下緣17D起,上緣17U中之至少一部分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即可。 頭燈罩16之下部係朝向後方延伸,安裝於本體罩殼22之下方部,且與本體罩殼22之下方部一同地形成車輛用燈具15之下方部。頭燈罩16之較中央部分17之上方係朝向上方且後方延伸,且與頭燈罩16之中央部分17一同地形成車輛用燈具15之前表面。頭燈罩16之較中央部分17之上方係安裝於本體罩殼22之上方部。頭燈罩16之左方部及右方部係朝向後方延伸,且分別形成車輛用燈具15之左表面及右表面。該車輛用燈具15係如圖1所示,於側視時可目視車輛用燈具15之內部之反射型頭燈40、投射型頭燈60、及導光式之位置燈70。 《反射型頭燈》 如圖5所示,反射型頭燈40係配置於燈室30內,且具有反射用光源41、及使來自反射用光源41之光反射之反射器42。反射用光源41係例如發光二極體。反射型頭燈40包含:左反射型頭燈40L,其具有配置於車輛用燈具15之通過左右方向中心之中心線M之左方之左反射器42L;及右反射型頭燈40R,其具有配置於中心線M之右方且於側視時至少一部分與左反射器42L重疊之右反射器42R。反射器42係例如逐一地配置於中心線M之左右。又,左反射型頭燈40L具有左反射用光源41L,且右反射型頭燈40R具有右反射用光源41R。於側視時右反射器42R及左反射器42L至少一部分重疊,較佳為整體重疊。即,較佳為,左反射型頭燈40L及右反射型頭燈40R相對於中心線M左右對稱地配置。 <左反射器> 如圖5~8所示,左反射器42L具有左上部43L、及左反射部44L(以下,亦僅稱為反射部44)。左反射部44L具有左反射部本體45L、左反射器內壁部46L(以下,亦僅稱為反射器內壁部46)、左反射器外壁部47L、及左反射器下壁部48L。又,左反射部44L具有左延出部49L(以下,亦僅稱為延出部49)。該左反射器42L係隔著冷卻片63安裝於燈殼20之本體罩殼22。又,如圖14所示,左反射器42L具有與右反射器42R對向之左反射器內周面42LI。左反射器內壁部46L係左反射器內周面42LI之一部分。 左上部43L係如圖8所示地設置於左反射器42L之上部。左上部43L係位於內部罩殼23之上方罩殼部27之後方,且於前視時無法看見。左上部43L具有自下緣43LD向後方延伸之後方延在部43La。於後方延在部43La,形成有開口43Lb,且於開口43Lb之上方,配置有左反射用光源41L(參照圖5)。左反射用光源41L係安裝於基板41La。該基板41La係安裝於冷卻片63。 左反射部44L係將來自反射用光源41、此處為來自左反射用光源41L之光反射。詳細而言,光係自左反射用光源41L朝向左反射部44L向下地發光。光係被左反射部44L朝向前方反射,且經由頭燈罩16,對前方進行照射。左反射部44L係於左側視時自左反射器42L之上部(左上部43L)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即,如圖8所示,左反射部44L係於縱剖視時為剖面圓弧狀。左反射部44L之下緣44LD位於較左反射部44L之上緣44LU靠前方且下方處。較佳為,左反射部44L隨著往下方而向前方延伸。左反射部44L之上緣44LU係位於左上部43L之後端。因而,左反射部44L自左上部43L之後端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又,左反射部44L之上緣44LU係向左方且上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左方而向上方延伸。又,如圖14所示,左反射部44L係以於橫剖視時左右方向之中央位於較左端及右端靠後方處之方式彎曲。 如圖7所示,左反射器內壁部46L係於左反射部44L之右緣(左反射部本體45L之右緣)向前方延伸。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係於左反射部44L之左緣(左反射部本體45L之左緣)向前方延伸。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係於左反射部44L之下緣(左反射部本體45L之下緣)向前方延伸。 如圖7所示,左反射器內壁部46L係於前視時沿著上下方向,向上方且左方延伸。即,於前視時左反射器內壁部46L之上緣46LU位於較下緣46LD靠上方且左方處。較佳為,於前視時左反射器內壁部46L隨著往上方而向左方延伸。於前視時左反射器內壁部46L之上緣46LU位於較左凸透鏡62L之上端靠下方處。 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係於前視時沿著上下方向,與左反射器內壁部46L同樣地,向上方且左方延伸。即,於前視時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之上緣47LU位於較下緣47LD靠上方且左方處。較佳為,左反射器外壁部47L隨著往上方而向左方延伸。於前視時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之下緣47LD位於較左凸透鏡62L之下端靠下方處。 左反射器42L之下緣係於前視時向左方且上方延伸。詳細而言,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之下緣於前視時朝向左方且上方延伸。即,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之下緣47LD位於較左反射器內壁部46L之下緣46LD靠左方且上方處。較佳為,左反射器下壁部48L(左反射器42L之下緣)隨著往左方而向上方延伸。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之整體係位於較左凸透鏡62L之下端靠下方處。 如圖15所示,左延出部49L係於左側視時延伸至較左凸透鏡62L靠前方且下方處。詳細而言,左延出部49L係於左側視時位於較左凸透鏡62L之前端靠前方且較左凸透鏡62L之下端靠下方處之部分。該左延出部49L包含左反射部本體45L之下部、左反射器內壁部46L之下部、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之下部、及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之整體。 如圖8所示,於左反射型頭燈40L與燈殼20之間,形成有用於左反射型頭燈40L之光軸調整之開口50L、51L。開口50L係設置於左反射器42L之上部與內部罩殼23之上部罩殼27之間。詳細而言,該開口50L係設置於左反射器42L之左上部43L與上部罩殼27之前方延在部27a之間。如圖5所示,開口50L係沿著前後方向而形成,且於前視時無法看見。開口51L係設置於左反射器42L之下部與內部罩殼23之下部罩殼24之間。詳細而言,該開口51L係設置於左反射器42L之左反射器下壁部48L與下部罩殼24之前方延在部24a之間。如圖5所示,開口51L係於前視時能夠看見。 <右反射器> 右反射器42R係以中心線M為中心地與左反射器42L對稱,且與左反射器42L構成相同。但,左反射器與右反射器可不以中心線為中心地對稱,且左反射器與右反射器之構成亦可不同。 如圖5~7與圖11所示,右反射器42R具有右上部43R、及右反射部44R(以下,亦僅稱為反射部44)。右反射部44R具有右反射部本體45R、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以下,亦僅稱為反射器內壁部46)、右反射器外壁部47R、及右反射器下壁部48R。又,右反射部44R具有右延出部49R(以下,亦僅稱為延出部49)。該右反射器42R係隔著冷卻片63安裝於燈殼20之本體罩殼22。又,如圖14所示,右反射器42R具有與左反射器42L對向之右反射器內周面42RI。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係右反射器內周面42RI之一部分。 右上部43R係如圖11所示,設置於右反射器42R之上部。右上部43L係位於內部罩殼23之上方罩殼部27之後方,且於前視時無法看見。右上部43R具有自下緣43RD向後方延伸之後方延在部43Ra。於後方延在部43Ra,形成有開口43Rb,且於開口43Rb之上方,配置有右反射用光源41R。右反射用光源41R係安裝於基板41Ra。該基板41Ra係安裝於冷卻片63。 右反射部44R係將來自反射用光源41、此處為來自右反射用光源41R之光進行反射。詳細而言,光係自右反射用光源41R朝向右反射部44R向下地發光。光係被右反射部44R朝向前方反射,經由頭燈罩16,照射至前方。如圖11所示,右反射部44R係於右側視時自右反射器42R之上部(右上部43R)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即,右反射部44R係於縱剖視時為剖面圓弧狀。右反射部44R之下緣44RD位於較右反射部44R之上緣44RU靠前方且下方處。較佳為,右反射部44R隨著往下方而向前方延伸。右反射部44R之上緣44RU係位於右上部43R之後端。因而,右反射部44R自右上部43R之後端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又,右反射部44R之上緣44RU係向右方且上方延伸,較佳為,隨著往右方而向上方延伸。又,如圖14所示,右反射部44R以於橫剖視時左右方向之中央位於較左端及右端靠後方處之方式彎曲。 如圖7所示,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係於右反射部44R之左緣(右反射部本體45R之左緣)向前方延伸。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係於右反射部44R之右緣(右反射部本體45R之右緣)向前方延伸。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係於右反射部44R之下緣(右反射部本體45R之下緣)向前方延伸。 如圖7所示,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係於前視時沿著上下方向,向上方且右方延伸。即,於前視時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之上緣46RU位於較下緣46RD靠上方且右方處。詳細而言,於前視時右反射器內壁部46R隨著往上方而向右方延伸。於前視時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之上緣46RU位於較右凸透鏡62R之上端靠下方處。 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係於前視時沿著上下方向,與右反射器內壁部46R同樣地,向上方且左方延伸。即,於前視時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之上緣47RU位於較下緣47RD靠上方且左方處。較佳為,右反射器外壁部47R隨著往上方而向左方延伸。於前視時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之下緣47RD位於較右凸透鏡62R之下端靠下方處。 右反射器42R之下緣係於前視時向右方且上方延伸。詳細而言,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之下緣於前視時朝向右方且上方延伸。即,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之下緣47RD位於較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之下緣46RD靠右方且上方處。較佳為,右反射器下壁部48R(右反射器42R之下緣)隨著往右方而向上方延伸。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之整體係位於較右凸透鏡62R之下端靠下方處。 右延出部49R係於右側視時延伸至較右凸透鏡62R靠前方且下方處。詳細而言,右延出部49R係於右側視時位於較右凸透鏡62R之前端靠前方且較右凸透鏡62R之下端靠下方處之部分。該右延出部49R係包含右反射部本體45R之下部、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之下部、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之下部、及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之整體。 如圖11所示,於右反射型頭燈40R與燈殼20之間,形成有用於右反射型頭燈40R之光軸調整之開口50R、51R。開口50R係設置於右反射器42R之上部與內部罩殼23之上部罩殼27之間。詳細而言,該開口50R設置於右反射器42R之右上部43R與上部罩殼27之前方延在部27a之間。如圖5所示,開口50R係沿著前後方向形成,且於前視時無法看見。開口51R係設置於右反射器42R之下部與內部罩殼23之下部罩殼24之間。詳細而言,該開口51R設置於右反射器42R之右反射器下壁部48R與下部罩殼24之前方延在部24a之間。如圖5所示,開口51R於前視時能夠看見。 <左反射器與右反射器之位置關係> 右反射器42R係於側視時至少一部分、詳細而言整體與左反射器42L重疊。又,於側視時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至少一部分重疊。較佳為,於側視時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全部重疊。又,於側視時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係至少一部分重疊。較佳為,於側視時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全部重疊。又,於側視時左反射器內壁部46L及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係至少一部分重疊。較佳為,於側視時左反射器內壁部46L及右反射器內壁部46R全部重疊。又,於側視時左反射器內周面42LI與右反射器內周面42RI係至少一部分重疊。較佳為,於側視時左反射器內周面42LI與右反射器內周面42RI全部重疊。 《投射型頭燈》 如圖5所示,投射型頭燈60係配置於燈室30內,且具有投射用光源61(參照圖10、14)、及配置於投射用光源61之前方之凸透鏡62。投射用光源61係例如發光二極體。凸透鏡62係將來自投射用光源61之光照射至前方。詳細而言,將來自投射用光源61之出射光折射地朝向前方投射。投射型頭燈60包含:左投射型頭燈60L,其具有配置於左反射器42L之左方之左凸透鏡62L;及右投射型頭燈60R,其具有配置於右反射器42R之右方之右凸透鏡62R。即,凸透鏡62係於中心線M之左右例如逐一地配置。又,如圖14所示,左投射型頭燈60L具有左投射用光源61L,且右投射型頭燈60R具有右投射用光源61R。 較佳為,於側視時左投射型頭燈60L及右投射型頭燈60R係至少一部分重疊,更佳為,整體重疊。即,較佳為,左投射型頭燈60L及右投射型頭燈60R相對於中心線M左右對稱地配置。又,較佳為,於側視時左凸透鏡62L及右凸透鏡62R係至少一部分重疊,更佳為,整體重疊。即,較佳為,左凸透鏡62L及右凸透鏡62R相對於中心線M左右對稱地配置。又,左投射型頭燈60L及右投射型頭燈60R係隔著冷卻片63分別安裝於燈殼20之本體罩殼22。 <左投射型頭燈> 如圖10所示,左投射用光源61L係安裝於基板61La,且隔著基板61La安裝於冷卻片63。左凸透鏡62L係配置於左投射用光源61L之前方,且安裝於冷卻片63。左凸透鏡62L係例如半球體,且將來自左投射用光源61L之光照射至前方。於左凸透鏡62L之周圍安裝有左凸透鏡罩殼62La。 如圖7所示,左凸透鏡62L係配置於左反射器42L之左方。左凸透鏡62L係至少一部分於上下方向位於較左反射器42L之下緣靠上方且較左反射器42L之上緣靠下方處。更佳為,左凸透鏡62L之整體於上下方向位於較左反射器42L之下緣靠上方且較左反射器42L之上緣靠下方處。進而,詳細而言,將左凸透鏡62L之至少一部分於上下方向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下緣(左反射部44L之下緣)靠上方且較左反射器42L之左上部43L(左反射部44L之上緣)靠下方處。較佳為,將左凸透鏡62L之整體於上下方向配置於較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之下端47LD靠上方且較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之上端47LU靠下方處。該左凸透鏡62L係如圖5所示於前視時位於開口部21。又,如圖7所示,較佳為,於前視時左凸透鏡62L與左罩殼25之距離大於左凸透鏡62L與左反射器42L之距離。 如圖8所示,左凸透鏡62L係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前緣靠後方且較左反射器42L之後緣靠前方處。更佳為,將左凸透鏡62L之整體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前緣靠後方且較左反射器42L之後緣靠前方處。較佳為,左凸透鏡62L之前端位於較左反射器42L之下緣(左反射部44L之下緣、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之下緣)靠後方處。又,較佳為,左凸透鏡62L之後端位於較左反射器42L之上緣44LU靠前方處。 如圖15所示,左反射器42L係於左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前後方向上與左凸透鏡62L重疊。又,左反射部44L係於左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前後方向上與左凸透鏡62L重疊。又,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係於左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前後方向上與左凸透鏡62L重疊。又,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係於前後方向位於較左凸透鏡62L靠前處,且於左側視時左反射器下壁部48L與左凸透鏡62L於前後方向上不重疊。又,左上部43L係於左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前後方向上與左凸透鏡62L重疊。 如圖15所示,左反射器42L係於左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與左凸透鏡62L重疊。又,左反射部44L係於左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與左凸透鏡62L重疊。又,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係於左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與左凸透鏡62L重疊。又,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係於上下方向上位於較左凸透鏡62L靠下處,且於左側視時左反射器下壁部48L與左凸透鏡62L於上下方向上不重疊。又,左上部43L係於左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與左凸透鏡62L重疊。 <右投射型頭燈> 如圖14所示,右投射用光源61R係安裝於基板61Ra,且隔著基板61Ra安裝於冷卻片63。右凸透鏡62R係配置於右投射用光源61R之前方,且安裝於冷卻片63。右凸透鏡62R係例如半球體,且將來自右投射用光源61R之光照射至前方。於右凸透鏡62R之周圍安裝有右凸透鏡罩殼62Ra。 如圖7所示,右凸透鏡62R係配置於右反射器42R之右方。右凸透鏡62R係至少一部分於上下方向位於較右反射器42R之下緣靠上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上緣靠下方處。更佳為,右凸透鏡62R之整體於上下方向上位於較右反射器42R之下緣靠上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上緣靠下方處。進而,詳細而言,將右凸透鏡62R之至少一部分於上下方向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下端(右反射部44R之下端)靠上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右上部43L(右反射部44R之上緣)靠下方處。較佳為,將右凸透鏡62R之整體於上下方向配置於較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之下端47RD靠上方且較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之上端47RU靠下方處。該右凸透鏡62R係如圖5所示於前視時位於開口部21。又,較佳為,圖7所示,於前視時右凸透鏡62R與右罩殼26之距離大於右凸透鏡62R與右反射器42R之距離。 如圖11所示,右凸透鏡62R係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前緣靠後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後緣靠前方處。更佳為,將右凸透鏡62R之整體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前緣靠後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後緣靠前方處。較佳為,右凸透鏡62R之前端位於較右反射器42R之下緣(右反射部44R之下緣、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之下緣)靠後方處。又,較佳為,右凸透鏡62R之後端位於較右反射器42R之上緣44RU靠前方處。 與左反射器42L同樣地,右反射器42R於右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前後方向上與右凸透鏡62R重疊。又,右反射部44R係於右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前後方向上與右凸透鏡62R重疊。又,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係於右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前後方向上與右凸透鏡62R重疊。又,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係於前後方向上位於較右凸透鏡62R靠前處,於右側視時右反射器下壁部48R與右凸透鏡62R在前後方向上不重疊。又,右上部43R係於右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前後方向上與右凸透鏡62R重疊。 與左反射器42L同樣地,右反射器42R係於右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與右凸透鏡62R重疊。又,右反射部44R係於右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與右凸透鏡62R重疊。又,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係於右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與右凸透鏡62R重疊。又,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係於上下方向上位於較右凸透鏡62R靠下處,且於右側視時右反射器下壁部48R與右凸透鏡62R於上下方向上不重疊。又,右上部43R係於右側視時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與右凸透鏡62R重疊。 《導光式之位置燈》 導光式之位置燈70係配置於燈室30內,且具有導光光源71、及基於來自導光光源71之光進行發光之導光構件72。導光光源71係例如發光二極體。如圖7所示,導光光源71係配置於導光構件72之端部,且於將來自該端部之光於導光構件72之內部進行全反射後,藉由導光構件72整體發光而對前方進行照射。但,導光光源71並非必須配置於導光構件72之端部,亦可配置於導光構件72之任一處。於該情形時,光於例如2方向等複數個方向上擴散,從而導光構件72整體發光。導光構件72係細長之構件,且例如其剖面為圓形或矩形。該導光構件72係由可使光透過之無色或有色之透明樹脂形成。 又,於導光構件72之背面之至少一部分,已實施透鏡切割。藉此,可使於導光構件72內部被全反射之光效率良好地照射至前方。 導光式之位置燈70包含:左導光式之位置燈70L,其具有左導光構件72L,該左導光構件72L包括於前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左凸透鏡62L之下方自右方向左方延伸之左第1導光部73L、及在左凸透鏡62L之左方向上方延伸之左第2導光部74L;及右導光式之位置燈70R,其具有右導光構件72R,該右導光構件72R包括於前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右凸透鏡62R之下方自左方向右方延伸之右第1導光部73R、及在右凸透鏡62R之右方向上方延伸之右第2導光部74R。又,左導光構件72L係至少一部分在左凸透鏡62L之下方向左方且後方延伸,且在左凸透鏡62L之左方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右導光構件72R係至少一部分在右凸透鏡62R之下方向右方且後方延伸,且在右凸透鏡62R之右方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導光式之位置燈70係安裝於燈殼20。較佳為,該導光式之位置燈70安裝於燈殼20之內部罩殼22。 導光構件72係於中心線M之左右例如逐一地配置。導光式之位置燈70係包含對左導光構件72L及右導光構件72R照射光之至少一個導光光源71。較佳為,左導光式之位置燈70L具有左導光光源71L,且右導光式之位置燈70R具有右導光光源71R。於側視時左導光式之位置燈70L及右導光式之位置燈70R至少一部分重疊,詳細而言整體重疊。較佳為,左導光式之位置燈70L及右導光式之位置燈70R相對於中心線M左右對稱地配置。 <左導光構件> 如圖7所示,左導光構件72L係自右方向左方延伸後,經由彎曲部於左凸透鏡62L之左方向上方延伸。左導光構件72L包含於前視時在左凸透鏡62L及左反射器42L之下方於左右方向上延伸之左第1導光部73L、及在左凸透鏡62L之左方於上下方向上延伸之左第2導光部74L。左導光構件72L係以上述方式安裝於例如左導光構件安裝部28L。 如圖7所示,較佳為,左第1導光部73L之下述露出部75L之右端75LR於前視時位於左反射器42L之下方。即,左第1導光部73L之下述露出部75L之右端75LR於左右方向上位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端靠右方且較左反射器42L之右端靠左方處。但,亦可於左右方向上位於較左凸透鏡62L之下方(左右方向上較左凸透鏡62L之左端靠右方且較右端靠左方處)。又,較佳為,左第1導光部73L之左端73LL位於左凸透鏡62L之下方。即,於左右方向上位於較左凸透鏡62L之左端靠右方且較左凸透鏡62L之右端靠左方處。但,左第1導光部73L之左端73LL亦可位於較左凸透鏡62L靠左方處。本實施例中,左端73LL位於彎曲部。 如圖7所示,左第1導光部73L具有前視時能夠目視之露出部75L、及因安裝於左導光構件安裝部28L(參照圖5)之背側而於前視時無法目視之被覆部76L。但,亦可不具有被覆部76L。露出部75L係位於左第1導光部73L之左方部,且被覆部76L係位於左第1導光部73L之右方部。左第1導光部73L之右端73LR係被覆部76L之一部分。於左第1導光部73L之右端73LR,安裝有左導光光源71L。左導光光源71L係安裝於基板71La(參照圖13)。因而,左導光光源71L於前視時無法目視。 較佳為,露出部75L之右端75LR於前視時位於較左凸透鏡62L靠右方處。又,較佳為,露出部75L之右端75LR於前視時位於左反射器42L之下方。即,露出部75L之右端75LR於左右方向上位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端靠右方且較左反射器42L之右端靠左方處。 第1導光部73L係向左方且後方延伸。第1導光部73L係向左方且上方延伸。即,第1導光部73L之左端73LL係位於較第1導光部73L之右端73LR靠上方且後方處。較佳為,第1導光部73L隨著往左方而向上方且後方延伸。亦與第1導光部73L之露出部75L同樣地,向左方且後方延伸。亦與第1導光部73L之露出部75L同樣地,向左方且上方延伸。即,露出部75L之左端(與左端73LL相同)位於較露出部75L之右端75LR靠上方且後方處。較佳為,露出部75L隨著往左方而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又,如圖12所示,第1導光部73L係右方部具有向後方彎曲之彎曲部分77L。該彎曲部分77L係被覆部76L之一部分。導光光源71(本實施中為左導光光源71L)係配置於彎曲部分77L之右端。但,亦可不具有彎曲部分77L。 如圖7所示,左第2導光部74L係自左第1導光部73L之左端73LL向上方延伸。較佳為,左第2導光部74L之上端74LU位於較左凸透鏡62L之上端靠上方處,且位於較左凸透鏡62L之左端靠左方處。左凸透鏡62L係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左第2導光部74L之下端73LL靠上方且較左第2導光部74L之上端74LU靠下方處。較佳為,左凸透鏡62L之整體位於較左第2導光部74L之下端73LL靠上方且較左第2導光部74L之上端74LU靠下方處。又,較佳為,左第2導光部74L之上端74LU位於較開口部21靠上方處。左第2導光部74L之上端74LU因安裝於例如左導光構件安裝部28L之背側而於前視時無法目視。然而,左第2導光部74L係除了上端74LU以外之部分全部於前視時能夠目視。 左第2導光部74L係向左方且後方延伸。即,左第2導光部74L之上端74LU係位於較第1導光部73L之左端73LL靠左方且後方處。左第2導光部74L係向左方且上方延伸。即,左第2導光部74L之上端74LU係位於較第1導光部73L之左端73LL靠左方且上方處。較佳為,第2導光部74L隨著往左方而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如圖12所示,較佳為,於前後方向上,左導光構件72L之前端72LF位於較左反射器42L及左凸透鏡62L靠前方處,且左導光構件72L之後端(即,左第2導光部74L之上端74LU)位於較左反射器42L及左凸透鏡62L靠後方處。又,較佳為,左第1導光部73L之左端73LL位於較左反射器42L之最前端42LF靠後方處,且較左凸透鏡62L之前端靠前方處。左第1導光部73L位於較左凸透鏡62L靠前方處。 如圖6所示,於前視時,左凸透鏡62L與左導光構件72L之左第1導光部73L之距離大於左反射器42L與左導光構件72L之左第1導光部73L之距離。於前視時,左凸透鏡62L之下緣與左導光構件72L之左第1導光部73L之距離大於左反射器42L之下緣與左導光構件72L之左第1導光部73L之距離。較佳為,於前視時,左凸透鏡62L之下端與左第1導光部73L之上緣之最短距離L11大於左反射器42L之下緣與左第1導光部73L之上緣之最短距離L12。 又,如圖6所示,於前視時,左凸透鏡62L之上端與左導光構件72L之左第2導光部74L之間之距離大於左凸透鏡62L之下端與左導光構件72L之左第2導光部74L之間之距離。較佳為,於前視時,左凸透鏡62L之上端與左導光構件72L之左第2導光部74L之間之寬度L13大於左凸透鏡62L之下端與左導光構件72L之左第2導光部74L之間之寬度L14。 <右導光構件> 如圖7所示,右導光構件72R係於自左方向右方延伸後,經由彎曲部在右凸透鏡62R之右方向上方延伸。右導光構件72R具有於前視時在右凸透鏡62R及右反射器42R之下方於左右方向上延伸之右第1導光部73R、及在右凸透鏡62R之右方於上下方向上延伸之右第2導光部74R。右導光構件72R係以上述方式,安裝於右導光構件安裝部28R。 如圖7所示,較佳為,右第1導光部73R之下述露出部75R之左端75RL係於前視時位於右反射器42R之下方。即,右第1導光部73R之下述露出部75R之左端75RL係於左右方向上位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右端靠左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左端靠右方處。但,亦可於左右方向上位於右凸透鏡62R之下方(於左右方向上較右凸透鏡62R之右端靠左方且較左端靠右方處)。右第1導光部73R之右端73RR係位於右凸透鏡62R之下方。即,右第1導光部73R之右端73RR於左右方向上位於較右凸透鏡62R之右端靠左方且較右凸透鏡62R之左端靠右方處。但,右第1導光部73R之右端73RR亦可位於較右凸透鏡62R靠右方處。本實施例中,右端73RR為彎曲部。 如圖7所示,右第1導光部73R具有於前視時能夠目視之露出部75R、因安裝於右導光構件安裝部28R之背側而於前視時無法目視之被覆部76R。但,亦可不具有被覆部76R。露出部75R位於右第1導光部73R之右方部,且被覆部76R位於右第1導光部73R之左方部。右第1導光部73R之左端73RL係被覆部76R之一部分。於右第1導光部73R之左端73RL,安裝有右導光光源71R。右導光光源71R係安裝於基板71Ra。因而,右導光光源71R於前視時無法目視。 較佳為,露出部75R之左端75RL於前視時位於較右凸透鏡62R靠左方處。又,較佳為,露出部75R之左端75RL於前視時位於右反射器42R之下方。即,露出部75R之左端75RL於左右方向上位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右端靠左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左端靠右方處。 第1導光部73R係向右方且後方延伸。第1導光部73R係向右方且上方延伸。即,第1導光部73R之右端73RR位於較第1導光部73R之左端73RL靠上方且後方處。較佳為,第1導光部73R隨著往右方而向上方且後方延伸。亦與第1導光部73R之露出部75R同樣地,向右方且後方延伸。亦與第1導光部73R之露出部75R同樣地,向右方且上方延伸。即,露出部75R之右端(與右端73RR相同)位於較露出部75R之左端75RL靠上方且後方處。較佳為,露出部75R隨著往右方而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又,如圖12所示,第1導光部73R係左方部具有向後方彎曲之彎曲部分77R。該彎曲部分77R係被覆部76R之一部分。導光光源71(本實施中為右導光光源71R)係配置於彎曲部分77R之左端。但,亦可不具有彎曲部分77R。 如圖7所示,右第2導光部74R係自右第1導光部73R之右端73RR向上方延伸。較佳為,右第2導光部74R之上端74RU位於較右凸透鏡62R之上端靠上方處,且位於較右凸透鏡62R之右端靠右方處。右凸透鏡62R係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右第2導光部74R之下端73RR靠上方且較右第2導光部74R之上端74RU靠下方處。較佳為,右凸透鏡62R之整體位於較右第2導光部74R之下端73RR靠上方且較右第2導光部74R之上端74RU靠下方處。又,較佳為,右第2導光部74R之上端74RU位於較開口部21靠上方處。右第2導光部74R之上端74RU因安裝於例如右導光構件安裝部28R之背側而於前視時無法目視。然而,右第2導光部74R係除了上端74RU以外之部分全部於前視時能夠目視。 右第2導光部74R係向右方且後方延伸。即,右第2導光部74R之上端74RU位於較第1導光部73R之右端73RR靠右方且後方處。右第2導光部74R係向右方且上方延伸。即,右第2導光部74R之上端74RU位於較第1導光部73R之右端73RR靠右方且上方處。較佳為,詳細而言第2導光部74R隨著往右方而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如圖12所示,較佳為,於前後方向上,右導光構件72R之前端72RF位於較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靠前方處,且右導光構件72R之後端(即,右第2導光部74R之上端74RU)位於較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靠後方處。又,較佳為,右第1導光部73R之右端73RR位於較右反射器42R之最前端42LF靠後方處,且位於較右凸透鏡62R之前端靠前方處。右第1導光部73R係位於較右凸透鏡62R靠前方處。 如圖6所示,於前視時,右凸透鏡62R與右導光構件72R之右第1導光部73R之距離大於右反射器42R與右導光構件72R之右第1導光部73R之距離。於前視時,右凸透鏡62R之下緣與右導光構件72R之右第1導光部73R之距離大於右反射器42R之下緣與右導光構件72R之右第1導光部73R之距離。較佳為,於前視時,右凸透鏡62R之下端與右第1導光部73R之上緣之最短距離R11大於右反射器42R之下緣與右第1導光部73R之上緣之最短距離R12。 又,如圖6所示,於前視時,右凸透鏡62R之上端與右導光構件72R之右第2導光部74R之間之距離大於右凸透鏡62R之下端與右導光構件72R之右第2導光部74R之間之距離。較佳為,於前視時,右凸透鏡62R之上端與右導光構件72R之右第2導光部74R之間之寬度R13大於右凸透鏡62R之下端與右導光構件72R之右第2導光部74R之間之寬度R14。 《燈室》 燈室30係由燈殼20與頭燈罩16形成。該燈室30係單一之燈室。燈室30係藉由燈殼20、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而在前後方向上被區分。燈室30包含形成於燈殼20、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與頭燈罩16之間之前室31、及形成於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之後方之後室32。 如圖8~11所示,燈室30之前室31係形成於燈殼20之內部罩殼23、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與頭燈罩16之間。較佳為,前室31位於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之前方。又,前室31係位於內部罩殼23之下部罩殼24與上部罩殼27之間。即,前室31包含開口部21。又,前室31係位於頭燈罩16之中央部分17之後方。 後室32係形成於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之後方。如圖8與圖11所示,燈室30之後室32係向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之下方延伸。燈室30之後室32係向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之下方延伸。 如圖7所示,燈室30具有第1通路33、左第2通路34L(以下,亦僅稱為第2通路34)、右第2通路34R(以下,亦僅稱為第2通路34)、左第3通路35L(以下,亦僅稱為第3通路35)、及右第3通路35R(以下,亦僅稱為第3通路35)。 <第1通路> 如圖7所示,燈室30包含於前視時形成於左反射器42L與右反射器42R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之第1通路33。於側視時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左反射部44L與右反射部44R之間形成第1通路33。較佳為,於側視時左反射器內壁部46L及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左反射器內壁部46L與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之間形成第1通路33。於側視時左反射器內壁部46L及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係彼此整體重疊。更佳為,於側視時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左延出部49L與右延出部49R之間形成第1通路33之至少一部分。於側視時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彼此整體重疊。進而,換言之,該第1通路33係形成於左反射器42L之內周面42LI與右反射器42R之內周面42RI之間。 第1通路33係將左反射器42L與右反射器42R隔開之空間。於側視時左反射器42L及右反射器42R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左反射器42L與右反射器42R之間形成第1通路33。於前視時,第1通路33係上緣由上方罩殼部27之下緣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第1通路33係上緣由前方延在部27a界定。又,於前視時,第1通路33係下緣由下方罩殼部24之上緣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第1通路33係下緣由前方延在部24a界定。 如圖7所示,第1通路33係上部之寬度W1大於下部之寬度W2。第1通路33之寬度係隨著往上部而變寬。如圖7所示,第1通路33係於前視時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如圖12所示,第1通路33係於俯視時在前後方向上延伸。 例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先前之車輛用燈具係藉由內部罩殼(專利文獻1之第2延展部106),將左反射器與右反射器之間阻塞,故未形成於前視時使前室與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之通路。因而,本發明之第1通路33係與例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先前之車輛用燈具較大地不同。 如圖7所示,較佳為,於上下方向上,第1通路33之上部(寬度W1之部分)位於較左凸透鏡62L及右凸透鏡62R之上端靠下方且較左凸透鏡62L及右凸透鏡62R之下端靠上方處。較佳為,於上下方向上,第1通路33之下部(寬度W2之部分)位於較左凸透鏡62L及右凸透鏡62R之下端靠下方處。又,較佳為,如圖6、7所示,於上下方向上,第1通路33之下部(寬度W2之部分)位於較下述散熱件80、詳細而言較左散熱件80L及右散熱件80L靠上方處。 如圖12所示,較佳為,於前後方向上,第1通路33之後端33B位於較左凸透鏡62L及右凸透鏡62R之前端靠後方處。又,較佳為,於前後方向上,第1通路33之前端33F位於較左凸透鏡62L及右凸透鏡62R之前端靠前方處。又,較佳為,於前後方向上,第1通路33之前端33F位於較左導光構件72L之最前端72LF及右導光構件72R之最前端72RF靠後方處。又,較佳為,於前後方向上,第1通路33之後端33B位於較下述散熱件80、詳細而言較左散熱件80L及右散熱件80L靠後方處。又,較佳為,於前後方向上,第1通路33之前端33F位於較下述散熱件80、詳細而言較左散熱件80L及右散熱件80L靠前方處。
<第2通路>
如圖7所示,燈室30包含:左第2通路34L,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左反射器42L之左方、左凸透鏡62L之下方、及左導光構件72L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及右第2通路34R,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右反射器42R之右方、右凸透鏡62R之下方、及右導光構件72R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此處所謂左凸透鏡62L之下方係指於上下方向上較通過左凸透鏡62L之中心之水平線L2靠下方處。又,此處所謂右凸透鏡62R之下方係指於上下方向上較通過右凸透鏡62R之中心之水平線L3靠下方處。本實施例中,水平線L2與L3之高度相同。
詳細而言,左第2通路34L係於前視時形成於左反射器42L之左方、左凸透鏡62L之下方、及下方罩殼部24之間。又,右第2通路34R係於前視時形成於右反射器42R之右方、右凸透鏡62R之下方、及下方罩殼部24之間。於後室32被加溫之空氣係沿著例如左反射部44L之左反射器外壁部47L自後室32經由左第2通路34L被導向前室31。又,於後室32被加溫之空氣係沿著例如右反射部44R之右反射器外壁部47R自後室32經由右第2通路34R被導向前室31。
於前視時,左第2通路34L係上緣由左凸透鏡62L之下緣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左第2通路34L係上緣由將左凸透鏡62L固定之左凸透鏡罩殼62La之下緣界定。於前視時,左第2通路34L係右緣由左反射部44L之左緣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左第2通路34L係右緣由左反射器外壁部47L界定。於前視時,左第2通路34L係下緣由左導光構件72L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左第2通路34L係下緣由下方罩殼部24之上緣界定。即,於前視時,左第2通路34L係下緣由前方延在部24a界定。
同樣地,於前視時,右第2通路34R係上緣由右凸透鏡62R之下緣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右第2通路34R係上緣由將右凸透鏡62R固定之右凸透鏡罩殼62Ra之下緣界定。於前視時,右第2通路34R係左緣由右反射部44R之右緣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右第2通路34R係左緣由右反射器外壁部47R界定。於前視時,右第2通路34R係下緣由右導光構件72R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右第2通路34R係下緣由下方罩殼部24之上緣界定。即,於前視時,右第2通路34R係下緣由前方延在部24a界定。 <第3通路> 燈室30包含:左第3通路35L,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左凸透鏡62L之上方且左方與左導光構件72L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及右第3通路35R,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右凸透鏡62R之上方且右方與右導光構件72R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此處所謂左凸透鏡62L之上方且左方係指於上下方向上較通過左凸透鏡62L之中心之水平線L2靠上方且於左右方向上較通過左凸透鏡62L之中心之鉛垂線L4靠左方處。又,此處所謂右凸透鏡62R之上方且右方係指於上下方向上較通過右凸透鏡62R之中心之水平線L3靠上方且於左右方向上較通過右凸透鏡62R之中心之鉛垂線L5靠右方處。 詳細而言,左第3通路35L係於前視時,形成於左凸透鏡62L之上方且左方、上方罩殼部27、及左方罩殼部25之間。右第3通路35R係於前視時,形成於右凸透鏡62R之上方且右方、上方罩殼部27、及右方罩殼部26之間。左第3通路35L係位於較左第2通路34L靠上方處,且於前視時面積小於左第2通路34L之面積。右第3通路35R係位於較右第2通路34R靠上方處,且於前視時面積小於右第2通路34R之面積。 於前視時,左第3通路35L係上緣由上方罩殼部27之下緣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左第3通路35L係上緣由前方延在部27a之下緣界定。又,於前視時,左第3通路35L係左緣由左導光構件72L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左第3通路35L係左緣由左方罩殼部25之右緣界定。又,於前視時,左第3通路35L係下緣由左凸透鏡62L之上緣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左第3通路35L係下緣由將左凸透鏡62L固定之左凸透鏡罩殼62La之上緣界定。又,更詳細地說明,於前視時,左第3通路35L係下緣於較鉛垂線L4靠左方且較水平線L2靠上方處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左第3通路35L係下緣於較將左凸透鏡62L固定之左凸透鏡罩殼62La之鉛垂線L4靠左方且較水平線L2靠上方處界定。 同樣地,於前視時,右第3通路35R係上緣由上方罩殼部27之下緣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右第3通路35R係上緣由前方延在部27a之下緣界定。又,於前視時,右第3通路35R係右緣由右導光構件72R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右第3通路35R係右緣由右方罩殼部26之左緣界定。又,於前視時,右第3通路35R係下緣由右凸透鏡62R之上緣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右第3通路35R係下緣由將右凸透鏡62R固定之右凸透鏡罩殼62Ra之上緣界定。又,更詳細地說明,於前視時,右第3通路35R係下緣於較鉛垂線L5靠右方且較水平線L3靠上方處界定。具體而言,於前視時,右第3通路35R係下緣於較將右凸透鏡62R固定之右凸透鏡罩殼62Ra之鉛垂線L5靠右方且較水平線L3靠上方處界定。 《散熱件》 如圖7、13所示,於導光光源71之背面,設置有散熱件80。藉由該散熱件80,而使導光光源71中產生之熱散逸。所謂導光光源71之背面係指導光光源71的表面之中與配置導光構件72之側為相反側之面。 散熱件80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及左反射器42L靠下方處。散熱件80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端(左反射器42L之最左端)靠右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右端(右反射器42R之最右端)靠左方處。散熱件80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右端(左反射器42L之最右端)靠右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左端(右反射器42R之最左端)靠左方處。散熱件80係配置於燈室30之後室32,且配置於較左反射部44L之下緣及右反射部44R之下緣靠後方處。於前視時,散熱件80配置於下方罩殼部24之後方。 根據熱進一步發散,從而容易產生對流之觀點,散熱件80之大小較佳為較大。例如散熱件80之左右方向之寬度於將下述左散熱件80L與右散熱件80R合計之情形時及各自單獨之情形時均大於第1通路33之寬度。較佳為,大於作為第1通路33之最大寬度之寬度W1。 較佳為,散熱件80之左右方向之寬度於將下述左散熱件80L與右散熱件80R合計之情形時,小於自左反射器42L之左端至右反射器42R之右端為止之寬度,但僅左反射器42L之寬度大於右反射器42R之寬度。又,散熱件80之左右方向之寬度於將下述左散熱件80L與右散熱件80R合計之情形時及各自單獨之情形時均大於凸透鏡62之寬度。 該散熱件80具有設置於左導光式之位置燈70L之左導光光源71L之背面之左散熱件80L、及設置於右導光式之位置燈70R之右導光光源71R之背面之右散熱件80R。即,散熱件80係於中心線M之左右例如逐一地配置。左散熱件80L及右散熱件80R係於側視時左散熱件80L及右散熱件80R至少一部分重疊,較佳為,整體重疊。即,較佳為,左散熱件80L及右散熱件80R相對於中心線M例如左右對稱地配置。該散熱件80係由例如金屬構件形成。 <左散熱件> 左散熱件80L係隔著基板71La安裝於左導光光源71L之背面。左散熱件80L具有例如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之底座81L、及向底座81L之前方及後方延伸之複數個冷卻片82L。但,該左散熱件80L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左散熱件80L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靠下方處。詳細而言,左散熱件80L之整體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下緣(左反射部44L之下緣)靠下方處。較佳為,左散熱件80L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端靠右方且較左反射器42L之右端靠左方處。又,較佳為,左散熱件80L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右端靠右方處。即,左散熱件80L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1通路33之下方。較佳為,如圖7所示,左散熱件80L之左端80LL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端(左反射器42L之最左端)靠右方處且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右端(左反射器42L之最右端)靠左方處。較佳為,左散熱件80L之右端80LR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右端(左反射器42L之最右端)靠右方處。即,於俯視時,左散熱件80L於左右方向上與左反射器42L重疊。 如圖12所示,左散熱件80L係於前後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下緣靠後方處。即,於俯視時,左散熱件80L係於前後方向上與左反射器42L重疊。較佳為,左散熱件80L於前後方向上其整體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下緣靠後方處。又,較佳為,左散熱件80L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後緣靠前方處。左散熱件80L係於前後方向上整體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上部43L靠前方處。較佳為,左散熱件80L於前後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凸透鏡62L靠前方處。又,較佳為,於前後方向上該整體配置於較左凸透鏡62L之後端靠前方處。 如圖8所示,左散熱件80L係配置於燈室30之後室32。詳細而言,燈室30之後室32係向左反射部44L之下方延伸,且左散熱件80L配置於向下方延伸之部分。又,於前視時,左散熱件80L配置於下方罩殼部24之後方。因而,左散熱件80L係於前視時無法目視。又,該左散熱件80L亦於側視時被下方罩殼部24之內側遮擋而無法目視。 如圖6所示,左散熱件80L係安裝於燈殼20。詳細而言,該左散熱件80L係於燈殼20之本體罩殼22之安裝部22c中,以由本體罩殼22與內部罩殼23夾住之方式安裝。 <右散熱件> 右散熱件80R係隔著基板71Ra安裝於右導光光源71R之背面。右散熱件80R具有例如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之底座81R、及向底座81R之前方及後方延伸之複數個冷卻片82R。但,該右散熱件80R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右散熱件80R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靠下方處。詳細而言,右散熱件80R之整體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下緣(右反射部44L之下緣)靠下方處。較佳為,右散熱件80R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右端靠左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左端靠右方處。又,較佳為,右散熱件80R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左端靠左方處。即,右散熱件80R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1通路33之下方。較佳為,右散熱件80R之右端80RR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右端靠左方處且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左端靠右方處。較佳為,右散熱件80R之左端80RL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左端靠右方處。即,於俯視時,右散熱件80R於左右方向上與右反射器42R重疊。 如圖12所示,右散熱件80L係於前後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下緣靠後方處。即,於俯視時,右散熱件80R係於前後方向上與右反射器42R重疊。較佳為,右散熱件80R於前後方向上其整體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下緣靠後方處。又,較佳為,右散熱件80R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後緣靠前方處。右散熱件80R係於前後方向上整體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右上部43R靠前方處。較佳為,右散熱件80R於前後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右凸透鏡62R靠前方處。又,較佳為,於前後方向上該整體配置於較右凸透鏡62R之後端靠前方處。 與左散熱件80L同樣地,右散熱件80R係配置於燈室30之後室32。詳細而言,燈室30之後室32係向右反射部44R之下方延伸,且右散熱件80R配置於向下方延伸之部分。又,於前視時,右散熱件80R配置於下方罩殼部24之後方。因而,右散熱件80R係於前視時無法目視。又,該右散熱件80R亦於側視時被下方罩殼部24之內側遮擋而無法目視。 如圖6所示,右散熱件80R係安裝於燈殼20。詳細而言,該右散熱件80R係於燈殼20之本體罩殼22之安裝部22c中,以由本體罩殼22與內部罩殼23夾住之方式安裝。 右散熱件80R係以於前後方向上與左散熱件80L重疊之方式安裝。故而,右散熱件80R於其安裝部分,並非與左散熱件80L相對於中心線M左右對稱,而其他部分係相對於中心線M左右對稱。 《各構件之位置關係》 於左側視時,左導光構件72L之至少一部分、左凸透鏡62L之至少一部分、及左反射器42L之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相互地重疊。又,於右側視時,右導光構件72R之至少一部分、右凸透鏡72R之至少一部分、右反射器42R之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相互地重疊。較佳為,於側視時,左導光構件72L之至少一部分、左凸透鏡62L之至少一部分、左反射器42L之至少一部分、右導光構件72R之至少一部分、右凸透鏡72R之至少一部分、及右反射器42R之至少一部分全部於前後方向上相互地重疊。 《實施態樣之效果》 (1)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具備:燈殼20,其具有朝向前方開口之開口部21;頭燈罩16,其係配置於開口部21之前方且安裝於燈殼20,且與燈殼20一同地形成燈室30;反射型頭燈40,其係配置於燈室30內,且具有反射用光源41、及使來自反射用光源41之光反射之反射器42;投射型頭燈60,其係配置於燈室30內,且具有投射用光源61、及配置於投射用光源61之前方之凸透鏡62;及導光式之位置燈70,其係配置於燈室30內,且具有導光光源71、及基於來自導光光源71之光進行發光之導光構件72。反射型頭燈40包含:左反射型頭燈40L,其具有配置於通過左右方向中心之中心線M之左方之左反射器42L;及右反射型頭燈40R,其具有配置於中心線M之右方且於側視時至少一部分與左反射器42L重疊之右反射器42R;投射型頭燈60係包含具有配置於左反射器42L之左方之左凸透鏡62L之左投射型頭燈60L、及具有配置於右反射器42R之右方之右凸透鏡62R之右投射型頭燈60R,導光式之位置燈70包含:左導光式之位置燈70L,其具有左導光構件72L,該左導光構件72L包括於前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左凸透鏡62L之下方自右方向左方延伸之左第1導光部73L、及在左凸透鏡62L之左方向上方延伸之左第2導光部74L;及右導光式之位置燈70R,其具有右導光構件72R,該右導光構件72R包括於前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右凸透鏡62R之下方自左方向右方延伸之右第1導光部73R、及在右凸透鏡62R之右方向上方延伸之右第2導光部74R。燈室30係藉由燈殼20、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而在前後方向上被區分,且包含前室31及後室32;其中,前室31形成於燈殼20、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與頭燈罩16之間;後室32形成於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之後方。燈室30包括於前視時形成於左反射器42L與右反射器42R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之第1通路33,導光式之位置燈70包含對左導光構件72L及右導光構件72R照射光之至少一個導光光源71。於導光光源71之背面設置有散熱件80。散熱件80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及右反射器42R靠下方處。 根據本實施形態,導光式之位置燈70之左導光構件72L係於前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左凸透鏡62L之下方於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在左凸透鏡62L之左方於上下方向上延伸。又,導光式之位置燈70之右導光構件72R係於前視時至少一部分在右凸透鏡62R之下方於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在右凸透鏡62R之右方於上下方向上延伸。藉此,可一邊利用燈室30內之位於左凸透鏡62L之下方及左方與右凸透鏡62R之下方及右方之間隙,一邊於左右方向與上下方向上較長地確保左導光構件72L及右導光構件72R之發光部分。故而,即便於單一之燈室30內配設頭燈及位置燈70,亦可使車輛用燈具15整體小型化。 又,於導光式之位置燈70之附近,配置具有凸透鏡62之投射型頭燈60。投射型頭燈60因具有凸透鏡62,故可使頭燈之照射光之輪廓變得明確,從而可使明暗之交界線變得明確。因而,即便投射型頭燈60配置於位置燈70之附近,亦可減少來自頭燈之照射光的影響,故可使來自導光式之位置燈70之照射光與來自投射型頭燈60之照射光之交界變得清晰。故而,可加強位置燈之裝飾上的凸顯度。其結果,可在維持著車輛用燈具15整體小型化的情況下,明確地區別導光式之位置燈70與投射型頭燈60,從而加強裝飾上的凸顯度。 又,於前視時,於左右之反射型頭燈70之反射器42之間,形成使燈室30之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之第1通路33。因而,由於射入至投射型頭燈70之凸透鏡62中之光聚合並照射至燈室30內而被加溫之後室32之高溫空氣容易藉由該第1通路33而朝向溫度較後室32低之前室31流動。故而,自後室32朝向前室31流動之高溫空氣成為移動氣流,產生對流。 進而,於導光式之位置燈70之導光光源71之背面,設置散熱件80,且散熱件80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反射器42靠下方處。因而,例如於導光式之位置燈70因騎乘者將開關接通而點亮時,自導光光源71中產生之熱被傳遞至設置於導光光源71之背面之散熱件80。故而,較反射器42靠下方處之空氣被加溫,自燈室30內之下方朝向上方流動,最終流入至形成於左右之反射器42之間之第1通路33,成為移動氣流,產生對流。 因而,於燈室30內之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容易進行空氣之對流,對流之效率變佳。故而,可利用燈室31之內部空間之空氣之對流,抑制頭燈罩16之內面上所產生之結露。 根據以上所述,可提供一種能夠一邊抑制車輛用燈具15整體大型化,一邊明確地區別來自位置燈70之照射光與來自頭燈之照射光,提昇位置燈70之裝飾上的凸顯度,且可利用燈室30之內部空間之空氣之對流抑制頭燈罩16之內面上所產生之結露之車輛用燈具15。 (2)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散熱件80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端靠右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右端靠左方處。 根據本實施形態,散熱件80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端靠右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右端靠左方處,因此,散熱件80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與第1通路33較近之位置。因而,於較反射器42靠下方處被加溫之空氣容易流向形成於左右之反射器42之間之第1通路33,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於頭燈罩16之內面更迅速地消散結露。 (3)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散熱件80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右端靠右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左端靠左方處。 根據本實施形態,散熱件80係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右端靠右方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左端靠左方處。即,散熱件80係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第1通路33之下方。因而,於較反射器42靠下方處被加溫之空氣容易流向形成於左右之反射器42之間之第1通路33,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頭燈罩16之內面上所產生之結露。 (4)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左反射器42L具有將來自反射用光源41(左反射用光源41L)之光反射之左反射部44L,右反射器42R具有將來自反射用光源41(右反射用光源41R)之光反射之右反射部44R。左反射部44L係於左側視時自左反射器42L之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右反射部44R係於右側視時自右反射器42R之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於側視時,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左反射部44L與右反射部44R之間形成第1通路33之至少一部分。燈室30之後室32係向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之下方延伸,散熱件80係配置於燈室30之後室32,且配置於較左反射部44L之下緣及右反射部44R之下緣靠後方處。
根據本實施形態,反射器42之反射部44係於側視時自反射器42之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且於左右之反射部44之間形成第1通路33。故而,於前視時可在上下方向上加長第1通路33,且於俯視時可在前後方向上加長第1通路33。因而,可將第1通路33之面積增大。其結果,於較反射器42靠下方處被加溫之空氣容易流向形成於左右之反射部44之間之第1通路33,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16之內面上之結露。
進而,將散熱件80配置於較後室32且反射器42之反射部44之下緣靠後方處。故而,於前後方向上在散熱件80之上方形成第1通路33。因而,於較燈室30之後室32且反射器42靠下方處被加溫之空氣上升至上方,藉此,被加溫之空氣即可自後室32移動至前室31。由此,利用被加溫之空氣容易上升至上方之熱之性質,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更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16之內面上之結露。
又,因將散熱件80配置於較反射器42之反射部44之下緣靠後方處,故可於前後方向上使車輛用燈具15小型化,從而抑制車輛用燈具15整體大型化。
(5)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燈殼20包含配置於開口部21之下方,且與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一同地在前後方向上區分燈室30之下方罩殼部24,且於前視時,散熱件80配置於下方罩殼部24之後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因將散熱件80配置於在前後方向上區分燈室30之燈殼20之下方罩殼部24之後方,故可於前視時將散熱件80隱藏於下方罩殼部24之後方,從而提昇外觀。又,雖認為因將散熱件80配置於下方罩殼部24之後方,導致散熱件80與頭燈罩16之距離加大,從而散熱件80中加溫之熱難以到達頭燈罩16,但因形成使燈室30之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之通路,故可使散熱件80中加溫之空氣到達頭燈罩16。因而,可一邊於前視時將散熱件80隱藏於下方罩殼部24之後方提昇外觀,一邊抑制產生於頭燈罩16之內面上之結露。 (6)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左反射部44L具有於左側視時延伸至較左凸透鏡62L靠前方且下方處之左延出部49L,右反射部44R具有於右側視時延伸至較右凸透鏡62R靠前方且下方處之右延出部49R,且於側視時,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左延出部49L與右延出部49R之間,形成第1通路33之至少一部分。 根據本實施形態,延出部49於側視時延伸至較凸透鏡62靠前方且下方處,且於延出部49之間形成第1通路33,故可於上下方向與前後方向上加長第1通路33。因而,於較燈室30之後室32且反射器42之反射部44之下緣靠後方處被加溫之空氣容易流向第1通路33,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16之內面上之結露。 (7)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左反射部44L於左反射部44L之右緣具有向前方延伸之左反射器內壁部46L,右反射部44R於右反射部44R之左緣具有向前方延伸之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且於側視時,左反射器內壁部46L及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左反射器內壁部46L與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之間,形成第1通路33之至少一部分。 根據本實施形態,因反射器內壁部46向前方延伸,故於較燈室30之後室32且反射器42之反射部44之下緣靠後方處被加溫之空氣容易經由形成於反射器內壁部46之間之第1通路33自後室32到達前室31之頭燈罩16,從而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16之內面上之結露。 (8)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第1通路33係上部之寬度W1大於下部之寬度W2。 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通路33係上部之寬度W1大於下部之寬度W2,故利用被加溫之空氣容易上升至上方之熱之性質,使被加溫之空氣容易在滯留之上方易於形成對流,故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16之內面上之結露。 (9)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頭燈罩16具有於前視時與開口部21重疊之中央部分17,且中央部分17於側視時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根據本實施形態,頭燈罩16具有於前視時與開口部21重疊之中央部分17,且中央部分17於側視時向上方且後方延伸,故而,到達頭燈罩16之較暖之空氣沿著頭燈罩16之形狀向上方且後方移動,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16之內面上之結露。 (10)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燈室30包括:左第2通路34L,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左反射器42L之左方、左凸透鏡62L之下方、及左導光構件72L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及右第2通路35R,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右反射器42R之右方、右凸透鏡62R之下方、及右導光構件72R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 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形成於反射器42之左右方向之外方、凸透鏡62之下方、及導光構件72之間之第2通路34而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之空間變大,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16之內面上之結露。 (11)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左反射器42L之下緣係於前視時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且右反射器42R之下緣係於前視時向右方且上方延伸。 根據本實施形態,反射器42之下緣係於前視時向左右方向之外方且上方延伸,故於較燈室30之後室32且反射器42之反射部44之下緣靠後方處被加溫之空氣容易沿著反射器42之下緣流向第2通路34,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其結果,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16之內面上之結露。 (12)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燈室30包含:左第3通路35L,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左凸透鏡62L之上方且左方與左導光構件72L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及右第3通路35R,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右凸透鏡62R之上方且右方與右導光構件72R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 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於前視時形成於凸透鏡62之上方且左右方向之外方與導光構件72之間之左右之第3通路35而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之空間變大,故更容易產生對流。又,利用被加溫之空氣容易上升至上方之熱之性質,使被加溫之空氣在容易滯留之上方易於形成對流。其結果,可抑制產生於頭燈罩之內面上之結露。 (13)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於左側視時,左導光構件72L之至少一部分、左凸透鏡62L之至少一部分、及左反射器42L之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相互地重疊,且於右側視時,右導光構件72R之至少一部分、右凸透鏡62R之至少一部分、及右反射器42R之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相互地重疊。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使車輛用燈具15於前後方向上小型化。因而,可抑制車輛用燈具15整體大型化。 (14)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左導光構件72L係至少一部分於左凸透鏡62L之下方向左方且後方延伸,且於左凸透鏡62L之左方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右導光構件72R係至少一部分於右凸透鏡62R之下方向右方且後方延伸,且於右凸透鏡62R之右方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根據本實施形態,導光構件72係至少一部分於凸透鏡62之下方向左右方向之外方且後方延伸,且於凸透鏡62之左右方向之外方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因此,於自側面觀察時,導光構件72於前後方向上變長。因而,可提昇自側面觀察時之導光構件72之裝飾性。 (15)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於前視時,左凸透鏡62L與左導光構件72L之左第1導光部73L之距離大於左反射器42L與左導光構件72L之左第1導光部73L之距離,且於前視時,右凸透鏡62R與右導光構件72R之右第1導光部73R之距離大於右反射器42R與右導光構件72R之右第1導光部73R之距離。 根據本實施形態,導光構件72因其於凸透鏡62之下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之第1導光部(左第1導光部73L、右第1導光部73R)於前視時自凸透鏡62分離,故而可於上下方向上使來自位置燈70之照射光與來自投射型頭燈60之照射光之交界變得清晰。故而,可增強位置燈70之裝飾上的凸顯度。 (16)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燈具15之一個較佳形態中,於前視時,左凸透鏡62L之上端與左導光構件72L之左第2導光部74L之間之寬度大於左凸透鏡62L之下端與左導光構件72L之左第2導光部74L之間之寬度,且於前視時,右凸透鏡62R之上端與右導光構件72R之右第2導光部74R之間之寬度大於右凸透鏡62R之下端與右導光構件72R之右第2導光部74R之間之寬度。 根據本實施形態,雖車輛用燈具15難以於車寬方向上獲得多餘之空間,從而難以增大凸透鏡62與導光構件72之間之寬度,然而,可藉由設為於前視時凸透鏡62之上端與導光構件72之第2導光部(左第2導光部74L、右第2導光部74R)之間之寬度(寬度L13、R13)大於凸透鏡62之下端與導光構件72之第2導光部(左第2導光部74L、右第2導光部74R)之間之寬度(寬度L14、R14)之構成,而於有限之空間之中,增大凸透鏡62與導光構件72之第2導光部(左第2導光部74L、右第2導光部74R)之間之寬度。其結果,可於車寬方向上使來自位置燈70之照射光與來自投射型頭燈60之照射光之交界變得清晰。故而,可增強位置燈70之裝飾上的凸顯度。 (17) 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係具備如上述(1)~(16)之任一項中記載之車輛用燈具15。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1,該跨坐型車輛1具備能夠一邊抑制車輛用燈具15整體大型化,一邊明確地區別來自位置燈70之照射光與來自頭燈之照射光,提昇位置燈70之裝飾上的凸顯度,且可利用燈室之內部空間之空氣之對流,抑制產生於頭燈罩16之內面上之結露之車輛用燈具15。 <變化例>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只要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之本發明,便可進行各種設計變更。 例如,本實施形態係如圖5、7所示,對於散熱件80於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端靠右方處且較右反射器42R之右端靠左方處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散熱件80於左右方向上既可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端靠左方處,亦可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右端靠右方42處。於該情形時,亦與導光構件71同樣地,於左右方向上既可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端靠左方處,亦可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右端靠右方處。 例如亦可將左散熱件80L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端靠左方處,且將右散熱件80R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右端靠右方處。更佳為,亦可將左散熱件80L之至少一部分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左凸透鏡62L之下方(即,於左右方向上較左凸透鏡62L之左端靠右方且較右端靠左方處),且將右散熱件80R之至少一部分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右凸透鏡62R之下方(即,於左右方向上較右凸透鏡62R之右端靠左方且較左端靠右方處)。於該情形時,左導光光源71L亦可與左散熱件80L同樣地,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較左反射器42L之左端靠左方處,且右導光光源71R亦可與右散熱件80R同樣地,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較右反射器42R之右端靠右方處。導光構件72亦可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進行配置。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係對於導光式之位置燈70具有對左導光構件72L照射光之左導光光源71L、及對右導光構件72R照射光之右導光光源71R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對左導光構件72L及右導光構件72R照射光之導光光源71亦可為1個。例如若左導光構件72L與右導光構件72R於配置有導光光源71之部分中連接或成為一體,則導光光源71即便為1個仍可對左導光構件72L與右導光構件72R兩者照射光。又,左導光構件72L與右導光構件72R亦可分別配置複數個。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具有左散熱件80L與右散熱件80R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散熱件80亦可為1個。例如,既可導光光源71為1個,且散熱件80為1個,亦可相對於左導光光源71L及右導光光源71R之2個導光光源71,散熱件80為1個。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散熱件80配置於燈室30之後室32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不僅限於此,散熱件80亦可配置於燈室30之前室31。又,對於燈室30之後室32向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之下方延伸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不僅限於此,燈室30之後室32亦可不向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之下方延伸。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在前視時,散熱件80配置於下方罩殼部24之後方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並非一定需要配置於下方罩殼部24之後方。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散熱件80配置於較左反射部44L之下緣及右反射部44R之下緣靠後方處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不僅限於此,散熱件80亦可配置於較左反射部44L之下緣及右反射部44R之下緣靠後方處。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燈殼20具有配置於開口部21之下方,且與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一同地在前後方向上區分燈室30之下方罩殼部24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燈殼20亦可不具有如此之下方罩殼部24。例如左凸透鏡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鏡62R之下方亦可為燈殼20之底面(不在前後方向上區分燈室30之構成)。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左反射器42L之左反射部44L於左側視時自左反射器42L之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且右反射器42R之右反射部44R於右側視時自右反射器42R之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亦可左反射部44L於左側視時沿垂直方向延伸,且右反射部44R於右側視時沿垂直方向延伸。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在側視時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左反射部44L與右反射部44R之間形成第1通路33之至少一部分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亦可於側視時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不重疊,且於左反射部44L與右反射部44R之間不形成第1通路33。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左反射部44L具有於左側視時延伸至較左凸透鏡62L靠前方且下方處之左延出部49L,且右反射部44R具有於右側視時延伸至較右凸透鏡62R靠前方且下方處之右延出部49R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既可不具有於左側視時延伸至較左凸透鏡62L靠前方且下方處之左延出部49L,亦可不具有於右側視時延伸至較右凸透鏡62R靠前方且下方處之右延出部49R。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在側視時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左延出部49L與右延出部49R之間形成第1通路33之至少一部分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亦可於側視時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不重疊,且於左延出部49L與右延出部49R之間未形成第1通路33。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左反射部44L於左反射部44L之右緣具有向前方延伸之左反射器內壁部46L,且右反射部44R於右反射部44R之左緣具有向前方延伸之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亦可左反射部44L不具有左反射器內壁部46L,且右反射部44R不具有右反射器內壁部46R。又,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於側視時左反射器內壁部46L及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不重疊,且於左反射器內壁部46L與右反射器內壁部46R之間不形成第1通路33。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左反射器42L之左反射部44L具有左反射器外壁部47L及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且右反射器42R之右反射部44R具有右反射器外壁部47R及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但不僅限於此,亦可不具有該等左反射器外壁部47L及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以及右反射器外壁部47R及右反射器下壁部48R。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第1通路33係上部之寬度W1大於下部之寬度W2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不僅限於此,既可上部之寬度W1與下部之寬度W2相同,亦可上部之寬度W1窄於下部之寬度W2。又,第1通路33之寬度亦可於上下方向上固定。 又,例如,對於燈室30包含於前視時形成於左反射器42L之左方、左凸透鏡62L之下方及左導光構件72L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之左第2通路34L、及於前視時形成於右反射器42R之右方、右凸透鏡62R之下方及右導光構件72R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之右第2通路34R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亦可不具有左第2通路34L及右第2通路34R。例如,相當於左第2通路34L及右第2通路34R之部分亦可由燈殼20、例如燈殼20之內部罩殼23在前後方向上進行區分。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左反射器42L之下緣、即左反射部44L之下緣於前視時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且右反射器42R之下緣、即右反射部44R之下緣於前視時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左反射器42L之下緣於前視時既可水平地延伸,亦可向左方且下方延伸。又,右反射器42R之下緣於前視時既可水平地延伸,亦可向右方且下方延伸。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燈室30包含於前視時形成於左凸透鏡62L之上方且左方與左導光構件72L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之左第3通路35L、及於前視時形成於右凸透鏡62R之上方且右方與右導光構件72R之間且使前室31與後室32之間相互地連通之右第3通路35R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亦可不具有左第3通路35L及右第3通路34L。例如,相當於左第3通路35L及右第3通路35R之部分亦可由燈殼20、例如燈殼20之內部罩殼23在前後方向上進行區分。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如圖5所示,燈殼20具有本體底座22與內部罩殼23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例如燈殼20亦可不分為本體底座22與內部罩殼23而為一體。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如圖5、7所示,內部罩殼23具有下方罩殼部24、左方罩殼部25、右方罩殼部26、及上方罩殼部27,且於內部罩殼23形成開口部21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不僅限於此,例如亦可為底座本體22具有下方罩殼部24、左方罩殼部25、右方罩殼部26、及上方罩殼部27中之至少任一者,且藉由底座本體22與內部罩殼23形成開口部21之構成。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如圖5所示,頭燈罩16安裝於燈殼20之本體罩殼22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例如頭燈罩16亦可安裝於內部罩殼23。又,對於頭燈罩16以覆蓋內部罩殼23之方式配置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不僅限於此,例如頭燈罩16亦可僅配置於開口部21之前方。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如圖8~11所示,頭燈罩16之中央部分17於側視時向上方且後方延伸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例如,頭燈罩16之中央部分17於側視時既可向上方且前方延伸,亦可沿垂直方向延伸。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凸透鏡62具有1個左凸透鏡62L與1個右凸透鏡62R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例如凸透鏡62亦可具有複數個左凸透鏡62L與複數個右凸透鏡62R。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左側視時,左導光構件72L之至少一部分、左凸透鏡62L之至少一部分、左反射器42L之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相互地重疊,且於右側視時,右導光構件72R之至少一部分、右凸透鏡62R之至少一部分、右反射器42R之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相互地重疊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既可於左側視時,左導光構件72L之至少一部分、左凸透鏡62L之至少一部分、左反射器42L之至少一部分之至少任一者不與其他構件於前後方向上重疊,亦可於右側視時,右導光構件72R之至少一部分、右凸透鏡62R之至少一部分、右反射器42R之至少任一者不與其他構件於前後方向上重疊。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左導光構件72L係至少一部分於左凸透鏡62L之下方向左方且後方延伸,且於左凸透鏡62L之左方向上方且後方延伸,且右導光構件72L係至少一部分於右凸透鏡62R之下方向右方且後方延伸,且於右凸透鏡62R之右方向上方且後方延伸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左導光構件72L於左凸透鏡62L之下方既可沿左右方向延伸亦可不向後方延伸。又,於左凸透鏡62L之左方既可沿上下方向延伸亦可不向後方延伸。又,右導光構件72R於右凸透鏡62R之下方既可沿左右方向延伸亦可不向後方延伸。又,於右凸透鏡62R之右方既可沿上下方向延伸亦可不向後方延伸。 又,例如,本實施形態對於如圖8所示,左導光構件72L安裝於較開口部21靠下方且左方,且右導光構件72R安裝於較開口部21靠下方且右方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不僅限於此,左導光構件72L及右導光構件72R亦可設置於開口部21。亦可例如左導光構件72L沿著開口部21之下端及左端配置,且右導光構件72L沿著開口部21之下端及右端配置。 又,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不僅可具有2個車輪而且亦可具有3個以上之車輪。例如,亦可具有2個前輪與1個後輪。跨坐型車輛不僅限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運動型或輕型等其他機車。或者,跨坐型車輛不僅限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車輛)等四輪越野車等之其他車輛。
1‧‧‧速克達型車輛(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前叉
4‧‧‧動力單元
5‧‧‧座部
6‧‧‧前輪
7‧‧‧把手
8‧‧‧後輪
9‧‧‧前罩殼
9a‧‧‧前上部罩殼
9b‧‧‧前側部罩殼
14‧‧‧護腿板
15‧‧‧車輛用燈具
16‧‧‧頭燈罩
17‧‧‧中央部分
17D‧‧‧中央部分之下緣
17U‧‧‧中央部分之上緣
20‧‧‧燈殼
21‧‧‧開口部
22‧‧‧底座本體
22a‧‧‧內部罩殼連接部
22b‧‧‧頭燈罩連接部
22c‧‧‧安裝部
23‧‧‧內部罩殼
24‧‧‧下方罩殼部
24a‧‧‧前方延在部
25‧‧‧左方罩殼部
26‧‧‧右方罩殼部
27‧‧‧上方罩殼部
27a‧‧‧前方延在部
27b‧‧‧上方延在部
28L‧‧‧左導光構件安裝部
28R‧‧‧右導光構件安裝部
30‧‧‧燈室
31‧‧‧前室
32‧‧‧後室
33‧‧‧第1通路
33B‧‧‧第1通路之後端
33F‧‧‧第1通路之前端
34‧‧‧第2通路
34L‧‧‧左第2通路
34R‧‧‧右第2通路
35‧‧‧第3通路
35L‧‧‧左第3通路
35R‧‧‧右第3通路
40‧‧‧反射型頭燈
40L‧‧‧左反射型頭燈
40R‧‧‧右反射型頭燈
41‧‧‧反射用光源
41L‧‧‧左反射用光源
41La、41Ra‧‧‧基板
41R‧‧‧右反射用光源
42‧‧‧反射器
42L‧‧‧左反射器
42LF‧‧‧左反射器之最前端
42LI‧‧‧左反射器之內周面
42R‧‧‧右反射器
42RI‧‧‧右反射器之內周面
42RF‧‧‧右反射器之最前端
43L‧‧‧左上部
43La‧‧‧後方延在部
43Lb‧‧‧開口
43LD‧‧‧左上部之下緣
43R‧‧‧右上部
43Ra‧‧‧後方延在部
43Rb‧‧‧開口
43RD‧‧‧右上部之下緣
44‧‧‧反射部
44L‧‧‧左反射部
44LD‧‧‧左反射部之下緣
44LU‧‧‧左反射部之上緣
44R‧‧‧右反射部
44RD‧‧‧右反射部之下緣
44RU‧‧‧右反射部之上緣
45L‧‧‧左反射部本體
45R‧‧‧右反射部本體
46L‧‧‧左反射器內壁部
46LD‧‧‧左反射器內壁部之下緣
46LU‧‧‧左反射器內壁部之上緣
46R‧‧‧右反射器內壁部
46RD‧‧‧右反射器內壁部之下緣
46RU‧‧‧右反射器內壁部之上緣
47L‧‧‧左反射器外壁部
47LD‧‧‧左反射器外壁部之下緣
47LU‧‧‧左反射器外壁部之上緣
47R‧‧‧右反射器外壁部
47RU‧‧‧右反射器外壁部之上緣
47RD‧‧‧右反射器外壁部之下緣
48L‧‧‧左反射器下壁部
48R‧‧‧右反射器下壁部
49‧‧‧延出部
49L‧‧‧左延出部
49R‧‧‧右延出部
50L、51L‧‧‧開口
50R、51R‧‧‧開口
60‧‧‧投射型頭燈
60L‧‧‧左投射型頭燈
60R‧‧‧右投射型頭燈
61‧‧‧投射用光源
61L‧‧‧左投射用光源
61La‧‧‧基板
61R‧‧‧右投射用光源
61Ra‧‧‧基板
62‧‧‧凸透鏡
62L‧‧‧左凸透鏡
62La‧‧‧左凸透鏡罩殼
62R‧‧‧右凸透鏡
62Ra‧‧‧右凸透鏡罩殼
63‧‧‧冷卻片
70‧‧‧導光式之位置燈
70L‧‧‧左導光式之位置燈
70R‧‧‧右導光式之位置燈
71‧‧‧導光光源
71L‧‧‧左導光光源
71La‧‧‧基板
71R‧‧‧右導光光源
72‧‧‧導光構件
72L‧‧‧左導光構件
72LF‧‧‧左導光構件之前端
72R‧‧‧右導光構件
72RF‧‧‧右導光構件之前端
73L‧‧‧左第1導光部
73LL‧‧‧左第1導光部之左端
73LR‧‧‧左第1導光部之右端
73R‧‧‧右第1導光部
73RL‧‧‧右第1導光部之左端
73RR‧‧‧右第1導光部之右端
74L‧‧‧左第2導光部
74LU‧‧‧左第2導光部之上端
74R‧‧‧右第2導光部
74RU‧‧‧右第2導光部之上端
75L、75R‧‧‧露出部
75LR‧‧‧露出部75L之右端
75RL‧‧‧露出部75R之左端
76L、76R‧‧‧被覆部
77L、77R‧‧‧彎曲部分
80‧‧‧散熱件
80L‧‧‧左散熱件
80LL‧‧‧左散熱件之左端
80R‧‧‧右散熱件
80RR‧‧‧右散熱件之右端
81L、81R‧‧‧底座
82L、82R‧‧‧冷卻片
B‧‧‧後方
D‧‧‧下方
F‧‧‧前方
L‧‧‧左方
L2、L3‧‧‧水平線
L4、L5‧‧‧鉛垂線
L11、L12、R11、R12‧‧‧最短距離
L13、L14、R13、R14‧‧‧寬度
M、M1‧‧‧中心線
R‧‧‧右方
S‧‧‧螺絲
W1‧‧‧寬度
W2‧‧‧寬度
U‧‧‧上方
圖1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前視圖。 圖3係速克達型車輛之俯視圖。 圖4係車輛用燈具之前視圖。 圖5係自圖4拆卸頭燈罩時之圖。 圖6係自圖5拆卸內部罩殼時之圖。 圖7係將圖5簡化所得之簡略圖。 圖8係圖5之VIII-VIII線切斷部剖面圖。 圖9係圖5之IX-IX線切斷部剖面圖。 圖10係圖5之X-X線切斷部剖面圖。 圖11係圖5之XI-XI線切斷部剖面圖。 圖12係圖5之XII-XII線剖視圖。 圖13係圖5之XIII-XIII線切斷部剖面圖。 圖14係圖5之XIV-XIV線切斷部剖面圖。 圖15係圖5之車輛用燈具之左側視圖。 圖16係車輛用燈具之分解立體圖。

Claims (17)

  1. 一種車輛用燈具,其特徵在於具備: 燈殼,其具有朝向前方開口之開口部; 頭燈罩,其係配置於上述開口部之前方且安裝於上述燈殼,且與上述燈殼一同地形成燈室; 反射型頭燈,其係配置於上述燈室內,且具有反射用光源、及使來自上述反射用光源之光反射之反射器; 投射型頭燈,其係配置於上述燈室內,且具有投射用光源、及配置於上述投射用光源之前方之凸透鏡;及 導光式之位置燈,其係配置於上述燈室內,且具有導光光源、及基於來自上述導光光源之光進行發光之導光構件; 上述反射型頭燈包含:左反射型頭燈,其具有配置於通過左右方向中心之中心線之左方之左反射器;及右反射型頭燈,其具有配置於上述中心線之右方且於側視時至少一部分與上述左反射器重疊之右反射器; 上述投射型頭燈係包含具有配置於上述左反射器之左方之左凸透鏡之左投射型頭燈、及具有配置於上述右反射器之右方之右凸透鏡之右投射型頭燈, 上述導光式之位置燈包含:左導光式之位置燈,其具有左導光構件,該左導光構件包括於前視時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左凸透鏡之下方自右方向左方延伸之左第1導光部、及在上述左凸透鏡之左方向上方延伸之左第2導光部;及右導光式之位置燈,其具有右導光構件,該右導光構件包括於前視時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右凸透鏡之下方自左方向右方延伸之右第1導光部、及在上述右凸透鏡之右方向上方延伸之右第2導光部; 上述燈室係藉由上述燈殼、上述左凸透鏡、上述左反射器、上述右反射器、及上述右凸透鏡而在前後方向上被區分,且包含前室及後室;其中,上述前室形成於上述燈殼、上述左凸透鏡、上述左反射器、上述右反射器及上述右凸透鏡,與上述頭燈罩之間;上述後室形成於上述左凸透鏡、上述左反射器、上述右反射器及上述右凸透鏡之後方, 上述燈室包括於前視時形成於上述左反射器與上述右反射器之間,且使上述前室與上述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之第1通路, 上述導光式之位置燈包含對上述左導光構件及上述右導光構件照射光之至少一個上述導光光源, 於上述導光光源之背面,設置有散熱件,且 上述散熱件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上述左反射器及上述右反射器靠下方處。
  2. 如請求項1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上述散熱件係於左右方向上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左反射器之左端靠右方且較上述右反射器之右端靠左方處。
  3. 如請求項2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上述散熱件係於左右方向上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左反射器之右端靠右方且較上述右反射器之左端靠左方處。
  4. 如請求項2或3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上述左反射器具有將來自上述反射用光源之光反射之左反射部, 上述右反射器具有將來自上述反射用光源之光反射之右反射部, 上述左反射部係於左側視時自上述左反射器之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 上述右反射部係於右側視時自上述右反射器之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 於側視時,上述左反射部及上述右反射部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上述左反射部與上述右反射部之間形成上述第1通路之至少一部分, 上述燈室之上述後室係向上述左反射部及上述右反射部之下方延伸, 上述散熱件係配置於上述燈室之上述後室,且配置於較上述左反射部之下緣及上述右反射部之下緣靠後方處。
  5. 如請求項4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上述燈殼包含配置於上述開口部之下方,且與上述左凸透鏡、上述左反射器、上述右反射器、及上述右凸透鏡一同地在前後方向上區分上述燈室之下方罩殼部, 於前視時,上述散熱件配置於上述下方罩殼部之後方。
  6. 如請求項4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上述左反射部具有於左側視時延伸至較上述左凸透鏡靠前方且下方處之左延出部, 上述右反射部具有於右側視時延伸至較上述右凸透鏡靠前方且下方處之右延出部, 於側視時,上述左延出部及上述右延出部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上述左延出部與上述右延出部之間形成上述第1通路之至少一部分。
  7. 如請求項4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上述左反射部於上述左反射部之右緣具有向前方延伸之左反射器內壁部, 上述右反射部於上述右反射部之左緣具有向前方延伸之右反射器內壁部, 於側視時,上述左反射器內壁部及上述右反射器內壁部係至少一部分重疊,且於上述左反射器內壁部與上述右反射器內壁部之間形成上述第1通路之至少一部分。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上述第1通路係上部之寬度大於下部之寬度。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上述頭燈罩具有於前視時與上述開口部重疊之中央部分,且上述中央部分於側視時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上述燈室包含:左第2通路,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上述左反射器之左方、上述左凸透鏡之下方、及上述左導光構件之間,且使上述前室與上述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及右第2通路,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上述右反射器之右方、上述右凸透鏡之下方、及上述右導光構件之間,且使上述前室與上述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
  11. 如請求項10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上述左反射器之下緣係於前視時向左方且上方延伸, 上述右反射器之下緣係於前視時向右方且上方延伸。
  12.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上述燈室包含:左第3通路,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上述左凸透鏡之上方且左方與上述左導光構件之間,且使上述前室與上述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及右第3通路,其係於前視時形成於上述右凸透鏡之上方且右方與上述右導光構件之間,且使上述前室與上述後室之間相互地連通。
  13.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於左側視時,上述左導光構件之至少一部分、上述左凸透鏡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左反射器之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相互地重疊,且於右側視時,上述右導光構件之至少一部分、上述右凸透鏡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反射器之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相互地重疊。
  1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上述左導光構件係至少一部分於上述左凸透鏡之下方向左方且後方延伸,且於上述左凸透鏡之左方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上述右導光構件係至少一部分於上述右凸透鏡之下方向右方且後方延伸,且於上述右凸透鏡之右方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1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於前視時,上述左凸透鏡與上述左導光構件之上述左第1導光部之距離大於上述左反射器與上述左導光構件之上述左第1導光部之距離,且 於前視時,上述右凸透鏡與上述右導光構件之上述右第1導光部之距離大於上述右反射器與上述右導光構件之上述右第1導光部之距離。
  1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輛用燈具,其中 於前視時,上述左凸透鏡之上端與上述左導光構件之上述左第2導光部之間之寬度大於上述左凸透鏡之下端與上述左導光構件之上述左第2導光部之間之寬度,且 於前視時,上述右凸透鏡之上端與上述右導光構件之上述右第2導光部之間之寬度大於上述右凸透鏡之下端與上述右導光構件之上述右第2導光部之間之寬度。
  17.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車輛用燈具。
TW106117939A 2017-05-31 2017-05-31 車輛用燈具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TWI6757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7939A TWI675773B (zh) 2017-05-31 2017-05-31 車輛用燈具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7939A TWI675773B (zh) 2017-05-31 2017-05-31 車輛用燈具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2762A TW201902762A (zh) 2019-01-16
TWI675773B true TWI675773B (zh) 2019-11-01

Family

ID=65803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7939A TWI675773B (zh) 2017-05-31 2017-05-31 車輛用燈具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757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42063B2 (ja) * 2021-05-31 2023-09-1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ヘッド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傾斜車両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63263A1 (en) * 2011-12-21 2013-06-27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addle-riding type automotive vehicle
JP2014198547A (ja) * 2013-03-29 2014-10-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CN105121264A (zh) * 2013-03-28 2015-12-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两轮车用前照灯
TWI523786B (zh) * 2014-10-24 2016-03-01 Yamaha Motor Co Ltd Speed ​​Keda type vehicle
US20160236743A1 (en) * 2013-10-10 2016-08-18 Honda Motor Company Limited Led headlight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63263A1 (en) * 2011-12-21 2013-06-27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addle-riding type automotive vehicle
CN105121264A (zh) * 2013-03-28 2015-12-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两轮车用前照灯
JP2014198547A (ja) * 2013-03-29 2014-10-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US20160236743A1 (en) * 2013-10-10 2016-08-18 Honda Motor Company Limited Led headlight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TWI523786B (zh) * 2014-10-24 2016-03-01 Yamaha Motor Co Ltd Speed ​​Keda type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2762A (zh) 2019-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745404T3 (es) Faro para vehículo de motor de dos ruedas
AU2012225991B2 (en) Lighting device for vehicl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for the device
JP5678792B2 (ja) 車両用灯具
EP3000699B1 (en)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JP6290841B2 (ja) 車両用灯火器
ES2623225T3 (es) Vehículo
JP585652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灯火装置
BR102012005751A2 (pt) dispositivo de farol
BR112016002032B1 (pt) Veículo montado
TWI521164B (zh) Vehicle headlight construction
TWI675773B (zh) 車輛用燈具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JP6125308B2 (ja) 車両用尾灯装置
JP6039101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プロジェクターライトアセンブリの追加ライト構造
CN109237429B (zh) 车辆用灯具及具备其的跨坐型车辆
TWI584988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TWI580602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CN216556943U (zh) 鞍乘型车辆的照明装置
JP609653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灯火器
TWI736322B (zh) 速克達型機車
CN113799896B (zh) 速克达型机车
JP747885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673194B (zh) 跨坐型車輛
TWI664107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201811600A (zh) 跨坐型車輛
BRPI0803001B1 (pt) Veículo do tipo de mo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