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37429B - 车辆用灯具及具备其的跨坐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灯具及具备其的跨坐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37429B
CN109237429B CN201710399305.8A CN201710399305A CN109237429B CN 109237429 B CN109237429 B CN 109237429B CN 201710399305 A CN201710399305 A CN 201710399305A CN 109237429 B CN109237429 B CN 1092374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light guide
convex lens
lamp
vi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993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37429A (zh
Inventor
谢金育
黄士铭
叶青苍
林弘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39930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374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9237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374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374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374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灯具及具备其的跨坐型车辆。本发明是一边抑制车辆用灯具整体大型化,一边明确地区别来自位置灯的照射光与来自头灯的照射光,以提升位置灯的装饰上的突显性。车辆用灯具(15)具有灯壳(20)、与灯壳(20)一同地形成灯室(30)的头灯罩(16)、反射型头灯(40)、投射型头灯(60)、及导光式的位置灯(70)。灯室(30)包括于前视时,形成于反射型头灯(40)的左反射器(42L)与右反射器(42R)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的第1通道(33)。导光式的位置灯(70)包括对左导光装置(72L)及右导光装置(72R)照射光的导光光源(71)。于导光光源(71)的背面设置有散热件(80),且散热件(80)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及右反射器(42R)靠下方处。

Description

车辆用灯具及具备其的跨坐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灯具及具备其的跨坐型车辆。
背景技术
先前以来,于跨坐型车辆的布置在前方部分的车辆用灯具中,已知如下构成,即,通过将灯罩安装于灯壳的前方而形成大致密闭的单一的灯室,且于所述单一的灯室内配设头灯及位置灯。
例如,于专利文献1中,于由壳体100与外部灯罩102形成的灯室内,布置有反射型头灯与导光式的位置灯。反射型头灯具有使来自光源150L、150R的光反射的反射器152L、152R。反射器152R是于中心线104的右方,在左右方向(车宽方向)排列2个地布置。2个反射器152R分别使各自的光源150R、150R的光反射。反射器152L是于中心线104的左方,在左右方向排列2个地布置。2个反射器152L分别使各自的光源150L、150L的光反射。中心线104的左方的反射器152L与中心线104的右方的反射器152R是于中心线104的左右排列地布置。
又,导光式的位置灯具有导光装置110L、110R。所述导光式的位置灯于导光装置110L、110R的内部使来自光源134L、134R的光通过进行全反射而照射到前方。中心线104的左方的导光装置110L于左方的反射器152L的下方从右方向左方延伸后弯曲,并于左方的反射器152L的左方向上方延伸。中心线104的右方的导光装置110R于右方的反射器152R的下方从左方向右方延伸后弯曲,并于右方的反射器152R的右方向上方延伸。
又,于反射型头灯的周围、或各个灯之间的间隙等部位,基于提升视认性的设计上的目的,布置有延展部罩壳106。所述延展部罩壳106具有布置在反射器152R、152L的周围的第1延展部106a、及布置在反射器152L与反射器152R之间的第2延展部106b。
以所述方式布置的车辆用灯具是通过反射器152L、152R与延展部罩壳106,而将单一的灯室划分为前方的空间与后方的空间。即,灯室内是以反射器152L、152R与延展部罩壳106为界,区隔出内部空间(前室)220b与内部空间(后室)220a。内部空间(前室)220b是由外部灯罩102、反射器152L、152R及延展部罩壳106而区隔。内部空间(后室)220a是由反射器152L、152R、延展部罩壳106及壳体100而区隔。
专利文献1:JP 2014-198547 A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用灯具中,导光式的位置灯的细且长的导光装置110L、110R以从反射型头灯的反射器152L、152R的下方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后弯曲,并在反射器152L、152R的车宽方向外方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布置。因而,可一边利用灯室内的间隙,一边于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与上下方向上较长地确保发光部分。又,即便通过以所述方式布置导光式的位置灯的导光装置110L、110R,而于单一的灯室内配设反射型头灯及导光式的位置灯,也可使车辆用灯具整体小型化。
然而,反射型头灯是利用反射器使来自光源的光反射,且使被反射的光朝向车辆前方照射。反射型头灯的光量较多,如果意图满足配光性那么从反射器朝向位置灯侧照射的光量也变多。因此,如果为使车辆用灯具整体小型化,而使反射器靠近位置灯,那么位置灯受到来自反射型头灯的照射光影响,从而位置灯的装饰上的突显性(accent,可与周遭区别的显著程度)容易减弱。即,位置灯受到来自反射型头灯的照射光影响,从而来自位置灯的照射光与来自反射型头灯的照射光的交界并不清晰。相反地,如果使位置灯远离反射器,那么来自位置灯的照射光与来自反射型头灯的照射光的交界变得清晰,从而容易增强位置灯的装饰上的突显性。然而,于所述情形时,因为使位置灯于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远离反射器,所以导致车辆用灯具整体大型化。因此,期待保持着车辆用灯具整体小型化,提升位置灯的装饰上的突显性。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一边抑制车辆用灯具整体大型化,一边明确地区别来自位置灯的照射光与来自头灯的照射光,以提升位置灯的装饰上的突显性的车辆用灯具及具备其的跨坐型车辆。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考量取代反射型头灯而采用具有凸透镜的投射型头灯作为布置于位置灯的附近的头灯。投射型头灯因为具有凸透镜,所以能够以小于反射器的尺寸满足配光的要求。又,投射型头灯因为具有凸透镜,所以来自投射型头灯的照射光的轮廓变得明确,从而可使明暗的交界线变得明确。由此,即便将头灯布置于位置灯的附近,也可减少位置灯被来自头灯的照射光影响。因此,可在维持着车辆用灯具整体小型化的情况下,加强位置灯的装饰上的突显性。
然而,投射型头灯具有凸透镜。因而,于停车时(投射型头灯非点亮时),存在白昼的太阳光等光从前方射入凸透镜后,所述光聚合,而将灯室内的空气加热的风险。更具体来说,于使用投射型头灯的情形时,存在从前方射入凸透镜的光聚合后照射灯室内,造成较凸透镜靠后方的后室的空气的温度上升的情形。于所述情形时,灯室内以反射器、凸透镜及延展部罩壳为界,被区隔为前室与后室,因此,热容易滞留于后室。接着,如果后室内的装置所吸收的水分释放到滞留在后室的热空气,那么后室内的湿度变高。
另一方面,于反射器或凸透镜与延展部罩壳之间需要间隙,以进行光轴(aiming)调整。因而,难以利用反射器、凸透镜、延展部罩壳完全地阻止于后室的高温高湿的空气流向前室。因此,例如于引擎停止时且外部气温较低的状况下,后室的高温高湿的空气从间隙泄漏到前室的情形时,存在于所述高温高湿的空气与较冷的头灯罩接触,从而于头灯罩的内面产生结露的可能性。因而,于在位置灯的附近布置具有凸透镜的投射型头灯的情形时,期待能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的结露。
为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具备:
灯壳,其具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开口部;头灯罩,其布置于所述开口部的前方且安装于所述灯壳,且与所述灯壳一同地形成灯室;反射型头灯,其布置于所述灯室内,且具有反射用光源、及使来自所述反射用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器;投射型头灯,其布置于所述灯室内,且具有投射用光源、及布置于所述投射用光源的前方的凸透镜;及导光式的位置灯,其布置于所述灯室内,且具有导光光源、及基于来自所述导光光源的光进行发光的导光装置;所述反射型头灯包括:左反射型头灯,其具有布置于通过左右方向中心的中心线的左方的左反射器;及右反射型头灯,其具有布置于所述中心线的右方且于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左反射器重叠的右反射器;所述投射型头灯包括具有布置于所述左反射器的左方的左凸透镜的左投射型头灯、及具有布置于所述右反射器的右方的右凸透镜的右投射型头灯,所述导光式的位置灯包括:左导光式的位置灯,其具有左导光装置,所述左导光装置包含于前视时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左凸透镜的下方从右方向左方延伸的左第1导光部、及在所述左凸透镜的左方向上方延伸的左第2导光部;及右导光式的位置灯,其具有右导光装置,所述右导光装置包含于前视时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右凸透镜的下方从左方向右方延伸的右第1导光部、及在所述右凸透镜的右方向上方延伸的右第2导光部;所述灯室是通过所述灯壳、所述左凸透镜、所述左反射器、所述右反射器、及所述右凸透镜而在前后方向上被区分,且包括前室及后室;其中,所述前室形成于所述灯壳、所述左凸透镜、所述左反射器、所述右反射器及所述右凸透镜,与所述头灯罩之间;所述后室形成于所述左凸透镜、所述左反射器、所述右反射器、及所述右凸透镜的后方,所述灯室包含于前视时形成于所述左反射器与所述右反射器之间,且使所述前室与所述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的第1通道,
所述导光式的位置灯包括对所述左导光装置及所述右导光装置照射光的至少一个所述导光光源,于所述导光光源的背面,设置有散热件,且所述散热件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所述左反射器及所述右反射器靠下方处。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导光式的位置灯的左导光装置包含于前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左凸透镜的下方从右方向左方延伸的左第1导光部、及在左凸透镜的左方向上方延伸的左第2导光部。又,导光式的位置灯的右导光装置包含于前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右凸透镜的下方从左方向右方延伸的右第1导光部、及在右凸透镜的右方向上方延伸的右第2导光部。由此,可一边利用灯室内的位于左凸透镜的下方及左方与右凸透镜的下方及右方的间隙,一边于左右方向与上下方向上较长地确保左导光装置及右导光装置的发光部分。因此,即便于单一的灯室内配设头灯及位置灯,也可使车辆用灯具整体小型化。
又,于导光式的位置灯的附近,布置具有凸透镜的投射型头灯。投射型头灯因为具有凸透镜,所以可使头灯的照射光的轮廓变得明确,从而可使明暗的交界线变得明确。因而,即便投射型头灯被布置于位置灯的附近,也可减少来自头灯的照射光的影响,所以可使来自位置灯的照射光与来自投射型头灯的照射光的交界变得清晰。因此,可加强位置灯的装饰上的突显性。其结果,可在维持着车辆用灯具整体小型化的情况下,明确地区别导光式的位置灯与投射型头灯,从而加强装饰上的突显性。
又,于前视时,于左右的反射型头灯的反射器之间,形成使灯室的前室与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的第1通道。因而,由于射入投射型头灯的凸透镜中的光聚合并照射到灯室内而被加温的后室的高温空气容易通过所述第1通道而流向温度较后室低的前室。因此,从后室流向前室的高温空气成为移动气流,产生对流。
进而,于导光式的位置灯的导光光源的背面设置散热件,且散热件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反射器靠下方处。因而,例如于导光式的位置灯因骑乘者将开关接通而点亮时,从导光光源中产生的热被传递到设置于导光光源的背面的散热件。因此,较反射器靠下方处的空气被加温,从灯室内的下方朝向上方流动,最终流入形成于左右的反射器之间的第1通道,成为移动气流产生对流。
因而,于灯室内的前室与后室之间,容易进行空气的对流,对流的效率变佳。因此,可利用灯室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的对流,抑制头灯罩的内面上所产生的结露。
根据以上所述,可提供一种一边抑制车辆用灯具整体大型化,一边明确地区别来自位置灯的照射光与来自头灯的照射光,提升位置灯的装饰上的突显性,且可利用灯室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的对流抑制头灯罩的内面上所产生的结露的车辆用灯具。
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所述散热件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所述左反射器的左端靠右方且较所述右反射器的右端靠左方处。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散热件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的左端靠右方且较右反射器的右端靠左方处,因此,散热件于左右方向上布置于与第1通道较近的位置。因而,于较反射器靠下方处被加温的空气容易流向形成于左右的反射器之间的第1通道,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头灯罩的内面上所产生的结露。
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所述散热件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所述左反射器的右端靠右方且较所述右反射器的左端靠左方处。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散热件于左右方向上布置于第1通道的下方。因而,于较反射器靠下方处被加温的空气容易流向形成于左右的反射器之间的第1通道,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头灯罩的内面上所产生的结露。
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所述左反射器具有将来自所述反射用光源的光反射的左反射部,所述右反射器具有将来自所述反射用光源的光反射的右反射部,所述左反射部于左侧视时从所述左反射器的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所述右反射部于右侧视时从所述右反射器的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于侧视时,所述左反射部及所述右反射部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所述左反射部与所述右反射部之间形成所述第1通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灯室的所述后室是向所述左反射部及所述右反射部的下方延伸,所述散热件布置于所述灯室的所述后室,且布置于较所述左反射部的下缘及所述右反射部的下缘靠后方处。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反射器的反射部于侧视时从反射器的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且于左右的反射部之间形成第1通道。因此,于前视时可在上下方向上加长第1通道,且于俯视时可在前后方向上加长第1通道。因而,可将第1通道的面积增大。其结果,于较反射器靠下方处被加温的空气容易流向形成于左右的反射部之间的第1通道,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的结露。
进而,将散热件布置于较后室且反射器的反射部的下缘靠后方处。因此,于前后方向上在散热件的上方形成第1通道。因而,于较灯室的后室且反射器靠下方处被加温的空气上升到上方,由此,被加温的空气即可从后室移动到前室。因此,利用被加温的空气容易上升到上方的热的性质,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更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的结露。
又,因为将散热件布置于较反射器的反射部的下缘靠后方处,所以可于前后方向上使车辆用灯具小型化,从而抑制车辆用灯具整体大型化。
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所述灯壳包括布置于所述开口部的下方,且与所述左凸透镜、所述左反射器、所述右反射器、及所述右凸透镜一同地在前后方向上区分所述灯室的下方罩壳部,且于前视时,所述散热件布置于所述下方罩壳部的后方。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因为将散热件布置于在前后方向上区分灯室的灯壳的下方罩壳部的后方,所以可于前视时将散热件隐藏于下方罩壳部的后方,从而提升外观。又,虽然因为将散热件布置于下方罩壳部的后方,导致散热件与头灯罩的距离加大,但因为形成使灯室的前室与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的通道,所以可使被散热件加温的空气到达头灯罩。因而,可一边于前视时将散热件隐藏于下方罩壳部的后方提升外观,一边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上的结露。
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所述左反射部具有于左侧视时延伸到较所述左凸透镜靠前方且下方处的左延出部,所述右反射部具有于右侧视时延伸到较所述右凸透镜靠前方且下方处的右延出部,且于侧视时,所述左延出部及所述右延出部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所述左延出部与所述右延出部之间形成所述第1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延出部于侧视时延伸到较凸透镜靠前方且下方处,且于左右的延出部之间形成第1通道,所以可于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上加长第1通道。因而,于较灯室的后室且反射器的反射部的下缘靠后方处被加温的空气容易流向第1通道,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上的结露。
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所述左反射部于所述左反射部的右缘具有向前方延伸的左反射器内壁部,所述右反射部于所述右反射部的左缘具有向前方延伸的右反射器内壁部,且于侧视时,所述左反射器内壁部及所述右反射器内壁部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所述左反射器内壁部与所述右反射器内壁部之间形成所述第1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因为反射器内壁部向前方延伸,所以于较灯室的后室且反射器的反射部的下缘靠后方处被加温的空气容易经由形成于左右的反射器内壁部之间的第1通道从后室到达前室的头灯罩,从而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上的结露。
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所述第1通道上部的宽度大于下部的宽度。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第1通道上部的宽度大于下部的宽度,所以可利用被加温的空气容易上升到上方的热的性质,使被加温的空气在容易滞留的上方易于形成对流,所以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上的结露。
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所述头灯罩具有于前视时与所述开口部重叠的中央部分,且所述中央部分于侧视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头灯罩具有于前视时与开口部重叠的中央部分,且中央部分于侧视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因此,到达头灯罩的较暖的空气沿着头灯罩的形状向上方且后方移动,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上的结露。
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所述灯室包括:左第2通道,其于前视时形成于所述左反射器的左方、所述左凸透镜的下方、及所述左导光装置之间,且使所述前室与所述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及右第2通道,其于前视时形成于所述右反射器的右方、所述右凸透镜的下方、及所述右导光装置之间,且使所述前室与所述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通过形成于反射器的左右方向的外方、凸透镜的下方及导光装置之间的左、右第2通道而使前室与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的空间变大,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上的结露。
本发明的第11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所述左反射器的下缘于前视时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且所述右反射器的下缘于前视时向右方且上方延伸。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1实施形态,反射器的下缘于前视时向左右方向的外方且上方延伸,所以于较灯室的后室且反射器的反射部的下缘靠后方处被加温的空气容易沿着反射器的下缘流向第2通道,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上的结露。
本发明的第12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所述灯室包括:左第3通道,其于前视时形成于所述左凸透镜的上方且左方、与所述左导光装置之间,且使所述前室与所述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及右第3通道,其于前视时形成于所述右凸透镜的上方且右方、与所述右导光装置之间,且使所述前室与所述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2实施形态,通过前视时形成于凸透镜的上方且左右方向的外方与导光装置之间的左、右第3通道而使前室与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的空间变大,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又,利用被加温的空气容易上升到上方的热的性质,使被加温的空气容易在滞留的上方易于形成对流。其结果,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上的结露。
本发明的第13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于左侧视时,所述左导光装置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左凸透镜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左反射器的至少一部分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地重叠,且于右侧视时,所述右导光装置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右凸透镜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右反射器的至少一部分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地重叠。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3实施形态,可使车辆用灯具于前后方向上小型化。因而,可抑制车辆用灯具整体大型化。
本发明的第14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所述左导光装置是至少一部分于所述左凸透镜的下方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且于所述左凸透镜的左方向上方且后方延伸,所述右导光装置是至少一部分于所述右凸透镜的下方向右方且后方延伸,且于所述右凸透镜的右方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4实施形态,导光装置是至少一部分于凸透镜的下方向左右方向的外方且后方延伸,且于凸透镜的左右方向的外方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因此,于从侧面观察时,导光装置于前后方向上变长。因而,可提升从侧面观察时的导光装置的装饰性。
本发明的第15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于前视时,所述左凸透镜与所述左导光装置的所述左第1导光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左反射器与所述左导光装置的所述左第1导光部的距离,且于前视时,所述右凸透镜与所述右导光装置的所述右第1导光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右反射器与所述右导光装置的所述右第1导光部的距离。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5实施形态,导光装置因为其于凸透镜的下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1导光部在前视时与凸透镜分离,因此可于上下方向使来自位置灯的照射光与来自投射型头灯的照射光的交界变得清晰。因此,可增强位置灯的装饰上的突显性。
本发明的第16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的要点在于,于前视时,所述左凸透镜的上端与所述左导光装置的所述左第2导光部之间的宽度大于所述左凸透镜的下端与所述左导光装置的所述左第2导光部之间的宽度,且于前视时,所述右凸透镜的上端与所述右导光装置的所述右第2导光部之间的宽度大于所述右凸透镜的下端与所述右导光装置的所述右第2导光部之间的宽度。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6实施形态,虽车辆用灯具难以于车宽方向上获得多余的空间,从而难以增大凸透镜与导光装置之间的宽度,然而,可通过设为于前视时凸透镜的上端与导光装置的第2导光部之间的宽度大于凸透镜的下端与导光装置的第2导光部之间的宽度的构成,而于有限的空间之中,增大凸透镜与导光装置的第2导光部之间的宽度。其结果,可于车宽方向上使来自位置灯的照射光与来自投射型头灯的照射光的交界变得清晰。因此,可增强位置灯的装饰上的突显性。
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的要点在于具备所述实施形态1到16中任一项记载的车辆用灯具。
根据所述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所述跨坐型车辆具有能够一边抑制车辆用灯具整体大型化,一边明确地区别来自位置灯的照射光与来自头灯的照射光,提升位置灯的装饰上的突显性,且可利用灯室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的对流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上的结露的车辆用灯具。
附图说明
图1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前视图。
图3是速克达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4是车辆用灯具的前视图。
图5是从图4拆卸头灯罩时的图。
图6是从图5拆卸内部罩壳时的图。
图7是将图5简化所得的简略图。
图8是图5的VIII-VIII线切断部剖面图。
图9是图5的IX-IX线切断部剖面图。
图10是图5的X-X线切断部剖面图。
图11是图5的XI-XI线切断部剖面图。
图12是图5的XII-XII线剖视图。
图13是图5的XIII-XIII线切断部剖面图。
图14是图5的XIV-XIV线切断部剖面图。
图15是图5的车辆用灯具的左侧视图。
图16是车辆用灯具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所适用的跨坐型车辆是速克达型车辆1。但,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不限于速克达型车辆,还可为其它跨坐型车辆。
以下的说明中,前方、后方、左方、右方设为分别表示从乘坐于速克达型车辆1的骑乘者观察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前后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相同,左右方向与车辆左右方向相同。又,车辆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相同。又,图式中的箭头F方向与箭头B方向表示前方与后方,箭头U方向与箭头D方向表示上方与下方,箭头L方向与箭头R方向表示左方与右方。
《车辆整体》
首先,参照图1到3,对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整体结构进行概述。图1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图2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前视图,图3是速克达型车辆的俯视图。
如图1到3所示,底架型的车体框架2的前方部可左右旋动地支持前叉3,所述车体框架2的中央部支持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4。于所述动力单元4的上方,布置有座部5。
一对前叉3是朝前方斜着向下地延伸,且于下端布置有前轮6。前叉3的上端是安装于转向轴(未图示)。于转向轴的上端,布置有把手7。于动力单元4的后端部,布置有由所述动力单元4的后端部支持且可旋转且通过所述动力单元4的驱动力而驱动的后轮8。
前叉3的上部及转向轴是由前罩壳9及护腿板14从前方及后方覆盖。于前罩壳9的前表面中央部,布置有车辆用灯具(头灯)15。所述车辆用灯具15安装于前罩壳9。前罩壳9具有位于车辆用灯具15的上方的前上部罩壳9a、及位于车辆用灯具15的左右两侧且具有以于侧视时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成为曲线状的形状的方式弯曲的形状的前侧部罩壳9b。
《车辆用灯具》
接着,参照图4到16,对车辆用灯具15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车辆用灯具15的前视图,图5是从图4拆卸头灯罩16时的图,图6是从图5拆卸灯壳20的内部罩壳23时的图。图7是为便于理解构成而将图5简化所得的简略图。图8到14是图5中所示的各位置处的切断部剖面图或剖视图。图15是车辆用灯具15的左侧视图。图16是车辆用灯具15的分解立体图。图4中,未图示车辆用灯具15的内部的构成。又,图8、11中,为易于理解左凸透镜62L及右凸透镜62R与左反射器42L及右反射器42R的位置关系,而分别以链线表示左凸透镜62L及右凸透镜62R。又,图12中,原本无法看见的部分也以实线表示。
如图4到7、16所示,车辆用灯具15具有灯壳20、头灯罩16、反射型头灯40、投射型头灯60、及导光式的位置灯70。于本发明中,于仅提到头灯的情形时,表示反射型头灯40及投射型头灯60中的一个或两个。
《灯壳》
如图5、7、8所示,灯壳20具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开口部21。所述灯壳20是由例如无法透视的不透明的树脂形成,且例如为黒色。灯壳20于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靠前方处。于灯壳20,分别安装有头灯罩16、反射型头灯40、投射型头灯60、及导光式的位置灯70。
如图5所示,灯壳20具有底座主体22、及安装于底座主体22的内部罩壳23。所述灯壳20具有下方罩壳部24、左方罩壳部25、右方罩壳部26、及上方罩壳部27。下方罩壳部24、左方罩壳部25、右方罩壳部26、及上方罩壳部27是内部罩壳23的一部分。下方罩壳部24布置于开口部21的下方,且与下述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一同地在前后方向上区分灯室30(下述前室31与后室32)。左方罩壳部25布置于开口部21的左方。右方罩壳部26布置于开口部21的右方。上方罩壳部27布置于开口部21的上方。
如图8所示,底座主体22形成车辆用灯具15的背面、车辆用灯具15的上方部、及车辆用灯具15的下方部的一部分。所述底座主体22布置于内部罩壳23、反射型头灯40、投射型头灯60、及导光式的位置灯70的后方。反射型头灯40及投射型头灯60安装于底座主体22。详细来说,反射型头灯40及投射型头灯60隔着冷却片63安装于底座主体22。
如图5、6所示,于底座主体22的外周,设置有多个例如螺丝孔等内部罩壳连接部22a(图6中仅对多个内部罩壳连接部22a中的1个标注符号),且通过例如螺丝S(图5中仅对多个螺丝中的1个标注符号)将内部罩壳23安装于底座主体22。又,于较内部罩壳连接部22a更靠外周处,设置有多个例如嵌合部等头灯罩连接部22b(图6中仅对多个头灯罩连接部22b中的1个标注符号),且通过将例如设置于头灯罩16的爪等嵌合部嵌合于头灯罩连接部22b,而将头灯罩16安装于底座主体22。但,所述安装不仅限于此,可适当地选择。又,底座主体22安装于前罩壳9。
如图5、7、8所示,内部罩壳23安装于底座主体22的前方。内部罩壳23如上所述具有下方罩壳部24、左方罩壳部25、右方罩壳部26、及上方罩壳部27。如图8到11所示,内部罩壳23于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靠前方处。
开口部21于前视时设置于内部罩壳23的中央。开口部21是以由下方罩壳部24、左方罩壳部25、右方罩壳部26、及上方罩壳部27包围的方式形成。开口部21是例如1个开口。但,还可由多个开口形成。如图7所示,开口部21于前视时中心线M的左侧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左方而向上方延伸。又,于前视时中心线M的右侧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右方而向上方延伸。如图8所示,开口部21设置于上方罩壳部27的下述前方延在部27a与下方罩壳部24的下述前方延在部24a之间,且通过前方延在部24a及前方延在部27a,将开口部21设为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通道。但,开口部21还可并非为通道而仅为开口。通过所述开口部21,将光照射到前方。
如图8到11所示,上部罩壳27具有从反射型头灯40及投射型头灯60的上部朝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在部27a、及从前方延在部27a的前缘朝向上方延伸的上方延在部27b。前方延在部27a于例如水平方向上延伸,但既可向前方且上方延伸,也可向前方且下方延伸。上方罩壳部27是车辆用灯具15的通过左右方向中心的中心线M的左侧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左方而向后方延伸。又,中心线M的右侧向右方且后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右方而向后方延伸。即,于中心线M的位置处位于最前方。又,上方罩壳部27的下缘如图5所示,于前视时中心线M的左侧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左方而向上方延伸。又,于前视时中心线M的右侧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右方而向上方延伸。即,于中心线M的位置处位于最下方。此处,车辆用灯具15的中心线M是车辆用灯具15的通过左右方向中心且沿着上下方向的中心。所述中心线M是与速克达车辆1的通过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中心的中心线M1(参照图2、3)一致。
如图8到11所示,下方罩壳部24具有从反射型头灯40及投射型头灯60的下方部朝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在部24a。前方延在部24a是向例如前方且下方延伸。但,既可向前方且上方延伸,也可水平方向地延伸。下方罩壳部24是中心线M的左侧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左方而向后方延伸。又,中心线M的右侧是向右方且后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右方而向后方延伸。即,于中心线M的位置处位于最前方。又,下方罩壳部24如图5所示,于前视时中心线M的左侧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左方而向上方延伸。又,于前视时中心线M的右侧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右方而向上方延伸。即,于中心线M的位置处位于最下方。
如图5所示,左方罩壳部25是于车辆用灯具15的左方以将上方罩壳部27与下方罩壳部24连接的方式形成。右方罩壳部26是于车辆用灯具15的右方以将上方罩壳部27与下方罩壳部24连接的方式形成。
于下方罩壳部24的左方及左方罩壳部25,形成有安装左导光式的位置灯70L的左导光装置72L的左导光装置安装部28L。于下方罩壳部24的右方及右方罩壳部26,形成有安装右导光式的位置灯70R的右导光装置72R的右导光装置安装部28R。
《头灯罩》
如图4、8到11所示,头灯罩16布置于开口部21的前方且安装于灯壳20,且与灯壳20一同地形成灯室30。头灯罩16是由可透视的无色或有色的透明树脂形成。头灯罩16如图8到11所示背面开放。头灯罩16布置于底座主体22、内部罩壳23、反射型头灯40、投射型头灯60、及导光式的位置灯70的前方且侧方。头灯罩16将开口部21整体覆盖。又,将内部罩壳23整体覆盖。头灯罩16是中心线M的左侧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左方而向后方延伸。又,中心线M的右侧是向右方且后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右方而向后方延伸。即,于中心线M的位置中位于最前方。又,头灯罩16具有于前视时与开口部21重叠的中央部分17,且中央部分17于侧视(换句话说,纵剖视)下向上方且后方延伸。详细来说,如图8到11所示,中央部分17的下缘17D位于较上缘17U靠前方处。优选为,中央部分17随着从下缘17D往上缘17U而向后方延伸。但,从下缘17D起,上缘17U中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即可。
头灯罩16的下部朝向后方延伸,安装于主体罩壳22的下方部,且与主体罩壳22的下方部一同地形成车辆用灯具15的下方部。头灯罩16的较中央部分17的上方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且与头灯罩16的中央部分17一同地形成车辆用灯具15的前表面。头灯罩16的较中央部分17的上方安装于主体罩壳22的上方部。头灯罩16的左方部及右方部朝向后方延伸,且分别形成车辆用灯具15的左表面及右表面。所述车辆用灯具15如图1所示,于侧视时可目视车辆用灯具15的内部的反射型头灯40、投射型头灯60、及导光式的位置灯70。
《反射型头灯》
如图5所示,反射型头灯40布置于灯室30内,且具有反射用光源41、及使来自反射用光源41的光反射的反射器42。反射用光源41是例如发光二极管。反射型头灯40包括:左反射型头灯40L,其具有布置于车辆用灯具15的通过左右方向中心的中心线M的左方的左反射器42L;及右反射型头灯40R,其具有布置于中心线M的右方且于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左反射器42L重叠的右反射器42R。反射器42例如逐一地布置于中心线M的左右。又,左反射型头灯40L具有左反射用光源41L,且右反射型头灯40R具有右反射用光源41R。于侧视时右反射器42R及左反射器42L至少一部分重叠,优选为整体重叠。即,优选为,左反射型头灯40L及右反射型头灯40R相对于中心线M左右对称地布置。
<左反射器>
如图5到8所示,左反射器42L具有左上部43L、及左反射部44L(以下,也仅称为反射部44)。左反射部44L具有左反射部主体45L、左反射器内壁部46L(以下,也仅称为反射器内壁部46)、左反射器外壁部47L、及左反射器下壁部48L。又,左反射部44L具有左延出部49L(以下,也仅称为延出部49)。所述左反射器42L隔着冷却片63安装于灯壳20的主体罩壳22。又,如图14所示,左反射器42L具有与右反射器42R对向的左反射器内周面42LI。左反射器内壁部46L是左反射器内周面42LI的一部分。
左上部43L如图8所示地设置于左反射器42L的上部。左上部43L位于内部罩壳23的上方罩壳部27的后方,且于前视时无法看见。左上部43L具有从下缘43LD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在部43La。于后方延在部43La,形成有开口43Lb,且于开口43Lb的上方,布置有左反射用光源41L(参照图5)。左反射用光源41L安装于衬底41La。所述衬底41La安装于冷却片63。
左反射部44L将来自反射用光源41、此处为来自左反射用光源41L的光反射。详细来说,光是从左反射用光源41L朝向左反射部44L向下地发光。光是被左反射部44L朝向前方反射,且经由头灯罩16,对前方进行照射。左反射部44L于左侧视时从左反射器42L的上部(左上部43L)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即,如图8所示,左反射部44L于纵剖视时为剖面圆弧状。左反射部44L的下缘44LD位于较左反射部44L的上缘44LU靠前方且下方处。优选为,左反射部44L随着往下方而向前方延伸。左反射部44L的上缘44LU位于左上部43L的后端。因而,左反射部44L从左上部43L的后端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又,左反射部44L的上缘44LU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左方而向上方延伸。又,如图14所示,左反射部44L是以于横剖视时左右方向的中央位于较左端及右端靠后方处的方式弯曲。
如图7所示,左反射器内壁部46L于左反射部44L的右缘(左反射部主体45L的右缘)向前方延伸。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于左反射部44L的左缘(左反射部主体45L的左缘)向前方延伸。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于左反射部44L的下缘(左反射部主体45L的下缘)向前方延伸。
如图7所示,左反射器内壁部46L于前视时沿着上下方向,向上方且左方延伸。即,于前视时左反射器内壁部46L的上缘46LU位于较下缘46LD靠上方且左方处。优选为,于前视时左反射器内壁部46L随着往上方而向左方延伸。于前视时左反射器内壁部46L的上缘46LU位于较左凸透镜62L的上端靠下方处。
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于前视时沿着上下方向,与左反射器内壁部46L同样地,向上方且左方延伸。即,于前视时左反射器外壁部47L的上缘47LU位于较下缘47LD靠上方且左方处。优选为,左反射器外壁部47L随着往上方而向左方延伸。于前视时左反射器外壁部47L的下缘47LD位于较左凸透镜62L的下端靠下方处。
左反射器42L的下缘于前视时向左方且上方延伸。详细来说,左反射器下壁部48L的下缘于前视时朝向左方且上方延伸。即,左反射器外壁部47L的下缘47LD位于较左反射器内壁部46L的下缘46LD靠左方且上方处。优选为,左反射器下壁部48L(左反射器42L的下缘)随着往左方而向上方延伸。左反射器下壁部48L的整体位于较左凸透镜62L的下端靠下方处。
如图15所示,左延出部49L于左侧视时延伸到较左凸透镜62L靠前方且下方处。详细来说,左延出部49L于左侧视时位于较左凸透镜62L的前端靠前方且较左凸透镜62L的下端靠下方处的部分。所述左延出部49L包括左反射部主体45L的下部、左反射器内壁部46L的下部、左反射器外壁部47L的下部、及左反射器下壁部48L的整体。
如图8所示,于左反射型头灯40L与灯壳20之间,形成有用于左反射型头灯40L的光轴调整的开口50L、51L。开口50L设置于左反射器42L的上部与内部罩壳23的上部罩壳27之间。详细来说,所述开口50L设置于左反射器42L的左上部43L与上部罩壳27的前方延在部27a之间。如图5所示,开口50L是沿着前后方向而形成,且于前视时无法看见。开口51L设置于左反射器42L的下部与内部罩壳23的下部罩壳24之间。详细来说,所述开口51L设置于左反射器42L的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与下部罩壳24的前方延在部24a之间。如图5所示,开口51L于前视时能够看见。
<右反射器>
右反射器42R是以中心线M为中心地与左反射器42L对称,且与左反射器42L构成相同。但,左反射器与右反射器可不以中心线为中心地对称,且左反射器与右反射器的构成也可不同。
如图5到7与11所示,右反射器42R具有右上部43R、及右反射部44R(以下,也仅称为反射部44)。右反射部44R具有右反射部主体45R、右反射器内壁部46R(以下,也仅称为反射器内壁部46)、右反射器外壁部47R、及右反射器下壁部48R。又,右反射部44R具有右延出部49R(以下,也仅称为延出部49)。所述右反射器42R隔着冷却片63安装于灯壳20的主体罩壳22。又,如图14所示,右反射器42R具有与左反射器42L对向的右反射器内周面42RI。右反射器内壁部46R是右反射器内周面42RI的一部分。
右上部43R如图11所示,设置于右反射器42R的上部。右上部43L位于内部罩壳23的上方罩壳部27的后方,且于前视时无法看见。右上部43R具有从下缘43RD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在部43Ra。于后方延在部43Ra,形成有开口43Rb,且于开口43Rb的上方,布置有右反射用光源41R。右反射用光源41R安装于衬底41Ra。所述衬底41Ra安装于冷却片63。
右反射部44R将来自反射用光源41、此处为来自右反射用光源41R的光进行反射。详细来说,光是从右反射用光源41R朝向右反射部44R向下地发光。光是被右反射部44R朝向前方反射,经由头灯罩16,照射到前方。如图11所示,右反射部44R于右侧视时从右反射器42R的上部(右上部43R)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即,右反射部44R于纵剖视时为剖面圆弧状。右反射部44R的下缘44RD位于较右反射部44R的上缘44RU靠前方且下方处。优选为,右反射部44R随着往下方而向前方延伸。右反射部44R的上缘44RU位于右上部43R的后端。因而,右反射部44R从右上部43R的后端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又,右反射部44R的上缘44RU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优选为,随着往右方而向上方延伸。又,如图14所示,右反射部44R以于横剖视时左右方向的中央位于较左端及右端靠后方处的方式弯曲。
如图7所示,右反射器内壁部46R于右反射部44R的左缘(右反射部主体45R的左缘)向前方延伸。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于右反射部44R的右缘(右反射部主体45R的右缘)向前方延伸。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于右反射部44R的下缘(右反射部主体45R的下缘)向前方延伸。
如图7所示,右反射器内壁部46R于前视时沿着上下方向,向上方且右方延伸。即,于前视时右反射器内壁部46R的上缘46RU位于较下缘46RD靠上方且右方处。详细来说,于前视时右反射器内壁部46R随着往上方而向右方延伸。于前视时右反射器内壁部46R的上缘46RU位于较右凸透镜62R的上端靠下方处。
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于前视时沿着上下方向,与右反射器内壁部46R同样地,向上方且左方延伸。即,于前视时右反射器外壁部47R的上缘47RU位于较下缘47RD靠上方且左方处。优选为,右反射器外壁部47R随着往上方而向左方延伸。于前视时右反射器外壁部47R的下缘47RD位于较右凸透镜62R的下端靠下方处。
右反射器42R的下缘于前视时向右方且上方延伸。详细来说,右反射器下壁部48R的下缘于前视时朝向右方且上方延伸。即,右反射器外壁部47R的下缘47RD位于较右反射器内壁部46R的下缘46RD靠右方且上方处。优选为,右反射器下壁部48R(右反射器42R的下缘)随着往右方而向上方延伸。右反射器下壁部48R的整体位于较右凸透镜62R的下端靠下方处。
右延出部49R于右侧视时延伸到较右凸透镜62R靠前方且下方处。详细来说,右延出部49R于右侧视时位于较右凸透镜62R的前端靠前方且较右凸透镜62R的下端靠下方处的部分。所述右延出部49R包括右反射部主体45R的下部、右反射器内壁部46R的下部、右反射器外壁部47R的下部、及右反射器下壁部48R的整体。
如图11所示,于右反射型头灯40R与灯壳20之间,形成有用于右反射型头灯40R的光轴调整的开口50R、51R。开口50R设置于右反射器42R的上部与内部罩壳23的上部罩壳27之间。详细来说,所述开口50R设置于右反射器42R的右上部43R与上部罩壳27的前方延在部27a之间。如图5所示,开口50R是沿着前后方向形成,且于前视时无法看见。开口51R设置于右反射器42R的下部与内部罩壳23的下部罩壳24之间。详细来说,所述开口51R设置于右反射器42R的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与下部罩壳24的前方延在部24a之间。如图5所示,开口51R于前视时能够看见。
<左反射器与右反射器的位置关系>
右反射器42R于侧视时至少一部分、详细来说整体与左反射器42L重叠。又,于侧视时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至少一部分重叠。优选为,于侧视时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全部重叠。又,于侧视时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至少一部分重叠。优选为,于侧视时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全部重叠。又,于侧视时左反射器内壁部46L及右反射器内壁部46R至少一部分重叠。优选为,于侧视时左反射器内壁部46L及右反射器内壁部46R全部重叠。又,于侧视时左反射器内周面42LI与右反射器内周面42RI至少一部分重叠。优选为,于侧视时左反射器内周面42LI与右反射器内周面42RI全部重叠。
《投射型头灯》
如图5所示,投射型头灯60布置于灯室30内,且具有投射用光源61(参照图10、14)、及布置于投射用光源61的前方的凸透镜62。投射用光源61是例如发光二极管。凸透镜62将来自投射用光源61的光照射到前方。详细来说,将来自投射用光源61的出射光折射地朝向前方投射。投射型头灯60包括:左投射型头灯60L,其具有布置于左反射器42L的左方的左凸透镜62L;及右投射型头灯60R,其具有布置于右反射器42R的右方的右凸透镜62R。即,凸透镜62是于中心线M的左右例如逐一地布置。又,如图14所示,左投射型头灯60L具有左投射用光源61L,且右投射型头灯60R具有右投射用光源61R。
优选为,于侧视时左投射型头灯60L及右投射型头灯60R至少一部分重叠,更佳为,整体重叠。即,优选为,左投射型头灯60L及右投射型头灯60R相对于中心线M左右对称地布置。又,优选为,于侧视时左凸透镜62L及右凸透镜62R至少一部分重叠,更佳为,整体重叠。即,优选为,左凸透镜62L及右凸透镜62R相对于中心线M左右对称地布置。又,左投射型头灯60L及右投射型头灯60R隔着冷却片63分别安装于灯壳20的主体罩壳22。
<左投射型头灯>
如图10所示,左投射用光源61L安装于衬底61La,且隔着衬底61La安装于冷却片63。左凸透镜62L布置于左投射用光源61L的前方,且安装于冷却片63。左凸透镜62L是例如半球体,且将来自左投射用光源61L的光照射到前方。于左凸透镜62L的周围安装有左凸透镜罩壳62La。
如图7所示,左凸透镜62L布置于左反射器42L的左方。左凸透镜62L至少一部分于上下方向位于较左反射器42L的下缘靠上方且较左反射器42L的上缘靠下方处。更优选为,左凸透镜62L的整体于上下方向位于较左反射器42L的下缘靠上方且较左反射器42L的上缘靠下方处。进而,详细来说,将左凸透镜62L的至少一部分于上下方向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下缘(左反射部44L的下缘)靠上方且较左反射器42L的左上部43L(左反射部44L的上缘)靠下方处。优选为,将左凸透镜62L的整体于上下方向布置于较左反射器外壁部47L的下端47LD靠上方且较左反射器外壁部47L的上端47LU靠下方处。所述左凸透镜62L如图5所示于前视时位于开口部21。又,如图7所示,优选为,于前视时左凸透镜62L与左罩壳25的距离大于左凸透镜62L与左反射器42L的距离。
如图8所示,左凸透镜62L至少一部分于前后方向上,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前缘靠后方且较左反射器42L的后缘靠前方处。更优选为,将左凸透镜62L的整体于前后方向上,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前缘靠后方且较左反射器42L的后缘靠前方处。优选为,左凸透镜62L的前端位于较左反射器42L的下缘(左反射部44L的下缘、左反射器下壁部48L的下缘)靠后方处。又,优选为,左凸透镜62L的后端位于较左反射器42L的上缘44LU靠前方处。
如图15所示,左反射器42L于左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左凸透镜62L重叠。又,左反射部44L于左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左凸透镜62L重叠。又,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于左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左凸透镜62L重叠。又,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于前后方向位于较左凸透镜62L靠前处,且于左侧视时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与左凸透镜62L于前后方向上不重叠。又,左上部43L于左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左凸透镜62L重叠。
如图15所示,左反射器42L于左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左凸透镜62L重叠。又,左反射部44L于左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左凸透镜62L重叠。又,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于左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左凸透镜62L重叠。又,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于上下方向上位于较左凸透镜62L靠下处,且于左侧视时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与左凸透镜62L于上下方向上不重叠。又,左上部43L于左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左凸透镜62L重叠。
<右投射型头灯>
如图14所示,右投射用光源61R安装于衬底61Ra,且隔着衬底61Ra安装于冷却片63。右凸透镜62R布置于右投射用光源61R的前方,且安装于冷却片63。右凸透镜62R是例如半球体,且将来自右投射用光源61R的光照射到前方。于右凸透镜62R的周围安装有右凸透镜罩壳62Ra。
如图7所示,右凸透镜62R布置于右反射器42R的右方。右凸透镜62R至少一部分于上下方向位于较右反射器42R的下缘靠上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上缘靠下方处。更优选为,右凸透镜62R的整体于上下方向上位于较右反射器42R的下缘靠上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上缘靠下方处。进而,详细来说,将右凸透镜62R的至少一部分于上下方向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下端(右反射部44R的下端)靠上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右上部43L(右反射部44R的上缘)靠下方处。优选为,将右凸透镜62R的整体于上下方向布置于较右反射器外壁部47R的下端47RD靠上方且较右反射器外壁部47R的上端47RU靠下方处。所述右凸透镜62R如图5所示于前视时位于开口部21。又,优选为,图7所示,于前视时右凸透镜62R与右罩壳26的距离大于右凸透镜62R与右反射器42R的距离。
如图11所示,右凸透镜62R至少一部分于前后方向上,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前缘靠后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后缘靠前方处。更优选为,将右凸透镜62R的整体于前后方向上,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前缘靠后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后缘靠前方处。优选为,右凸透镜62R的前端位于较右反射器42R的下缘(右反射部44R的下缘、右反射器下壁部48R的下缘)靠后方处。又,优选为,右凸透镜62R的后端位于较右反射器42R的上缘44RU靠前方处。
与左反射器42L同样地,右反射器42R于右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右凸透镜62R重叠。又,右反射部44R于右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右凸透镜62R重叠。又,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于右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右凸透镜62R重叠。又,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于前后方向上位于较右凸透镜62R靠前处,于右侧视时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与右凸透镜62R在前后方向上不重叠。又,右上部43R于右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右凸透镜62R重叠。
与左反射器42L同样地,右反射器42R于右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右凸透镜62R重叠。又,右反射部44R于右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右凸透镜62R重叠。又,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于右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右凸透镜62R重叠。又,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于上下方向上位于较右凸透镜62R靠下处,且于右侧视时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与右凸透镜62R于上下方向上不重叠。又,右上部43R于右侧视时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右凸透镜62R重叠。
《导光式的位置灯》
导光式的位置灯70布置于灯室30内,且具有导光光源71、及基于来自导光光源71的光进行发光的导光装置72。导光光源71是例如发光二极管。如图7所示,导光光源71布置于导光装置72的端部,且于将来自所述端部的光于导光装置72的内部进行全反射后,通过导光装置72整体发光而对前方进行照射。但,导光光源71并非必须布置于导光装置72的端部,还可布置于导光装置72的任一处。于所述情形时,光于例如2方向等多个方向上扩散,从而导光装置72整体发光。导光装置72是细长的装置,且例如其剖面为圆形或矩形。所述导光装置72是由可使光透过的无色或有色的透明树脂形成。
又,于导光装置72的背面的至少一部分,已实施透镜切割。由此,可使于导光装置72内部被全反射的光效率良好地照射到前方。
导光式的位置灯70包括:左导光式的位置灯70L,其具有左导光装置72L,所述左导光装置72L包含于前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左凸透镜62L的下方从右方向左方延伸的左第1导光部73L、及在左凸透镜62L的左方向上方延伸的左第2导光部74L;及右导光式的位置灯70R,其具有右导光装置72R,所述右导光装置72R包含于前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右凸透镜62R的下方从左方向右方延伸的右第1导光部73R、及在右凸透镜62R的右方向上方延伸的右第2导光部74R。又,左导光装置72L至少一部分在左凸透镜62L的下方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且在左凸透镜62L的左方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右导光装置72R至少一部分在右凸透镜62R的下方向右方且后方延伸,且在右凸透镜62R的右方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导光式的位置灯70安装于灯壳20。优选为,所述导光式的位置灯70安装于灯壳20的内部罩壳22。
导光装置72于中心线M的左右例如逐一地布置。导光式的位置灯70包括对左导光装置72L及右导光装置72R照射光的至少一个导光光源71。优选为,左导光式的位置灯70L具有左导光光源71L,且右导光式的位置灯70R具有右导光光源71R。于侧视时左导光式的位置灯70L及右导光式的位置灯70R至少一部分重叠,详细来说整体重叠。优选为,左导光式的位置灯70L及右导光式的位置灯70R相对于中心线M左右对称地布置。
<左导光装置>
如图7所示,左导光装置72L从右方向左方延伸后,经由弯曲部于左凸透镜62L的左方向上方延伸。左导光装置72L包括于前视时在左凸透镜62L及左反射器42L的下方于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左第1导光部73L、及在左凸透镜62L的左方于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第2导光部74L。左导光装置72L是以所述方式安装于例如左导光装置安装部28L。
如图7所示,优选为,左第1导光部73L的下述露出部75L的右端75LR于前视时位于左反射器42L的下方。即,左第1导光部73L的下述露出部75L的右端75LR于左右方向上位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端靠右方且较左反射器42L的右端靠左方处。但,还可于左右方向上位于较左凸透镜62L的下方(左右方向上较左凸透镜62L的左端靠右方且较右端靠左方处)。又,优选为,左第1导光部73L的左端73LL位于左凸透镜62L的下方。即,于左右方向上位于较左凸透镜62L的左端靠右方且较左凸透镜62L的右端靠左方处。但,左第1导光部73L的左端73LL还可位于较左凸透镜62L靠左方处。本实施例中,左端73LL位于弯曲部。
如图7所示,左第1导光部73L具有前视时能够目视的露出部75L、及因安装于左导光装置安装部28L(参照图5)的背侧而于前视时无法目视的被覆部76L。但,也可不具有被覆部76L。露出部75L位于左第1导光部73L的左方部,且被覆部76L位于左第1导光部73L的右方部。左第1导光部73L的右端73LR是被覆部76L的一部分。于左第1导光部73L的右端73LR,安装有左导光光源71L。左导光光源71L安装于衬底71La(参照图13)。因而,左导光光源71L于前视时无法目视。
优选为,露出部75L的右端75LR于前视时位于较左凸透镜62L靠右方处。又,优选为,露出部75L的右端75LR于前视时位于左反射器42L的下方。即,露出部75L的右端75LR于左右方向上位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端靠右方且较左反射器42L的右端靠左方处。
第1导光部73L向左方且后方延伸。第1导光部73L向左方且上方延伸。即,第1导光部73L的左端73LL位于较第1导光部73L的右端73LR靠上方且后方处。优选为,第1导光部73L随着往左方而向上方且后方延伸。还与第1导光部73L的露出部75L同样地,向左方且后方延伸。还与第1导光部73L的露出部75L同样地,向左方且上方延伸。即,露出部75L的左端(与左端73LL相同)位于较露出部75L的右端75LR靠上方且后方处。优选为,露出部75L随着往左方而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又,如图12所示,第1导光部73L右方部具有向后方弯曲的弯曲部分77L。所述弯曲部分77L是被覆部76L的一部分。导光光源71(本实施中为左导光光源71L)布置于弯曲部分77L的右端。但,也可不具有弯曲部分77L。
如图7所示,左第2导光部74L是从左第1导光部73L的左端73LL向上方延伸。优选为,左第2导光部74L的上端74LU位于较左凸透镜62L的上端靠上方处,且位于较左凸透镜62L的左端靠左方处。左凸透镜62L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左第2导光部74L的下端73LL靠上方且较左第2导光部74L的上端74LU靠下方处。优选为,左凸透镜62L的整体位于较左第2导光部74L的下端73LL靠上方且较左第2导光部74L的上端74LU靠下方处。又,优选为,左第2导光部74L的上端74LU位于较开口部21靠上方处。左第2导光部74L的上端74LU因安装于例如左导光装置安装部28L的背侧而于前视时无法目视。然而,左第2导光部74L除了上端74LU以外的部分全部于前视时能够目视。
左第2导光部74L向左方且后方延伸。即,左第2导光部74L的上端74LU位于较第1导光部73L的左端73LL靠左方且后方处。左第2导光部74L向左方且上方延伸。即,左第2导光部74L的上端74LU位于较第1导光部73L的左端73LL靠左方且上方处。优选为,第2导光部74L随着往左方而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如图12所示,优选为,于前后方向上,左导光装置72L的前端72LF位于较左反射器42L及左凸透镜62L靠前方处,且左导光装置72L的后端(即,左第2导光部74L的上端74LU)位于较左反射器42L及左凸透镜62L靠后方处。又,优选为,左第1导光部73L的左端73LL位于较左反射器42L的最前端42LF靠后方处,且较左凸透镜62L的前端靠前方处。左第1导光部73L位于较左凸透镜62L靠前方处。
如图6所示,于前视时,左凸透镜62L与左导光装置72L的左第1导光部73L的距离大于左反射器42L与左导光装置72L的左第1导光部73L的距离。于前视时,左凸透镜62L的下缘与左导光装置72L的左第1导光部73L的距离大于左反射器42L的下缘与左导光装置72L的左第1导光部73L的距离。优选为,于前视时,左凸透镜62L的下端与左第1导光部73L的上缘的最短距离L11大于左反射器42L的下缘与左第1导光部73L的上缘的最短距离L12。
又,如图6所示,于前视时,左凸透镜62L的上端与左导光装置72L的左第2导光部74L之间的距离大于左凸透镜62L的下端与左导光装置72L的左第2导光部74L之间的距离。优选为,于前视时,左凸透镜62L的上端与左导光装置72L的左第2导光部74L之间的宽度L13大于左凸透镜62L的下端与左导光装置72L的左第2导光部74L之间的宽度L14。
<右导光装置>
如图7所示,右导光装置72R于从左方向右方延伸后,经由弯曲部在右凸透镜62R的右方向上方延伸。右导光装置72R具有于前视时在右凸透镜62R及右反射器42R的下方于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右第1导光部73R、及在右凸透镜62R的右方于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右第2导光部74R。右导光装置72R是以所述方式,安装于右导光装置安装部28R。
如图7所示,优选为,右第1导光部73R的下述露出部75R的左端75RL于前视时位于右反射器42R的下方。即,右第1导光部73R的下述露出部75R的左端75RL于左右方向上位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右端靠左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左端靠右方处。但,还可于左右方向上位于右凸透镜62R的下方(于左右方向上较右凸透镜62R的右端靠左方且较左端靠右方处)。右第1导光部73R的右端73RR位于右凸透镜62R的下方。即,右第1导光部73R的右端73RR于左右方向上位于较右凸透镜62R的右端靠左方且较右凸透镜62R的左端靠右方处。但,右第1导光部73R的右端73RR还可位于较右凸透镜62R靠右方处。本实施例中,右端73RR为弯曲部。
如图7所示,右第1导光部73R具有于前视时能够目视的露出部75R、因安装于右导光装置安装部28R的背侧而于前视时无法目视的被覆部76R。但,也可不具有被覆部76R。露出部75R位于右第1导光部73R的右方部,且被覆部76R位于右第1导光部73R的左方部。右第1导光部73R的左端73RL是被覆部76R的一部分。于右第1导光部73R的左端73RL,安装有右导光光源71R。右导光光源71R安装于衬底71Ra。因而,右导光光源71R于前视时无法目视。
优选为,露出部75R的左端75RL于前视时位于较右凸透镜62R靠左方处。又,优选为,露出部75R的左端75RL于前视时位于右反射器42R的下方。即,露出部75R的左端75RL于左右方向上位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右端靠左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左端靠右方处。
第1导光部73R向右方且后方延伸。第1导光部73R向右方且上方延伸。即,第1导光部73R的右端73RR位于较第1导光部73R的左端73RL靠上方且后方处。优选为,第1导光部73R随着往右方而向上方且后方延伸。还与第1导光部73R的露出部75R同样地,向右方且后方延伸。还与第1导光部73R的露出部75R同样地,向右方且上方延伸。即,露出部75R的右端(与右端73RR相同)位于较露出部75R的左端75RL靠上方且后方处。优选为,露出部75R随着往右方而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又,如图12所示,第1导光部73R左方部具有向后方弯曲的弯曲部分77R。所述弯曲部分77R是被覆部76R的一部分。导光光源71(本实施中为右导光光源71R)布置于弯曲部分77R的左端。但,也可不具有弯曲部分77R。
如图7所示,右第2导光部74R是从右第1导光部73R的右端73RR向上方延伸。优选为,右第2导光部74R的上端74RU位于较右凸透镜62R的上端靠上方处,且位于较右凸透镜62R的右端靠右方处。右凸透镜62R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右第2导光部74R的下端73RR靠上方且较右第2导光部74R的上端74RU靠下方处。优选为,右凸透镜62R的整体位于较右第2导光部74R的下端73RR靠上方且较右第2导光部74R的上端74RU靠下方处。又,优选为,右第2导光部74R的上端74RU位于较开口部21靠上方处。右第2导光部74R的上端74RU因安装于例如右导光装置安装部28R的背侧而于前视时无法目视。然而,右第2导光部74R除了上端74RU以外的部分全部于前视时能够目视。
右第2导光部74R向右方且后方延伸。即,右第2导光部74R的上端74RU位于较第1导光部73R的右端73RR靠右方且后方处。右第2导光部74R向右方且上方延伸。即,右第2导光部74R的上端74RU位于较第1导光部73R的右端73RR靠右方且上方处。优选为,详细来说第2导光部74R随着往右方而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如图12所示,优选为,于前后方向上,右导光装置72R的前端72RF位于较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靠前方处,且右导光装置72R的后端(即,右第2导光部74R的上端74RU)位于较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靠后方处。又,优选为,右第1导光部73R的右端73RR位于较右反射器42R的最前端42LF靠后方处,且位于较右凸透镜62R的前端靠前方处。右第1导光部73R位于较右凸透镜62R靠前方处。
如图6所示,于前视时,右凸透镜62R与右导光装置72R的右第1导光部73R的距离大于右反射器42R与右导光装置72R的右第1导光部73R的距离。于前视时,右凸透镜62R的下缘与右导光装置72R的右第1导光部73R的距离大于右反射器42R的下缘与右导光装置72R的右第1导光部73R的距离。优选为,于前视时,右凸透镜62R的下端与右第1导光部73R的上缘的最短距离R11大于右反射器42R的下缘与右第1导光部73R的上缘的最短距离R12。
又,如图6所示,于前视时,右凸透镜62R的上端与右导光装置72R的右第2导光部74R之间的距离大于右凸透镜62R的下端与右导光装置72R的右第2导光部74R之间的距离。优选为,于前视时,右凸透镜62R的上端与右导光装置72R的右第2导光部74R之间的宽度R13大于右凸透镜62R的下端与右导光装置72R的右第2导光部74R之间的宽度R14。
《灯室》
灯室30是由灯壳20与头灯罩16形成。所述灯室30是单一的灯室。灯室30是通过灯壳20、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而在前后方向上被区分。灯室30包括形成于灯壳20、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与头灯罩16之间的前室31、及形成于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的后方的后室32。
如图8到11所示,灯室30的前室31形成于灯壳20的内部罩壳23、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与头灯罩16之间。优选为,前室31位于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的前方。又,前室31位于内部罩壳23的下部罩壳24与上部罩壳27之间。即,前室31包括开口部21。又,前室31位于头灯罩16的中央部分17的后方。
后室32形成于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的后方。如图8与11所示,灯室30的后室32向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的下方延伸。灯室30的后室32向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的下方延伸。
如图7所示,灯室30具有第1通道33、左第2通道34L(以下,也仅称为第2通道34)、右第2通道34R(以下,也仅称为第2通道34)、左第3通道35L(以下,也仅称为第3通道35)、及右第3通道35R(以下,也仅称为第3通道35)。
<第1通道>
如图7所示,灯室30包括于前视时形成于左反射器42L与右反射器42R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的第1通道33。于侧视时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左反射部44L与右反射部44R之间形成第1通道33。优选为,于侧视时左反射器内壁部46L及右反射器内壁部46R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左反射器内壁部46L与右反射器内壁部46R之间形成第1通道33。于侧视时左反射器内壁部46L及右反射器内壁部46R彼此整体重叠。更优选为,于侧视时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左延出部49L与右延出部49R之间形成第1通道33的至少一部分。于侧视时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彼此整体重叠。进而,换句话说,所述第1通道33形成于左反射器42L的内周面42LI与右反射器42R的内周面42RI之间。
第1通道33是将左反射器42L与右反射器42R隔开的空间。于侧视时左反射器42L及右反射器42R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左反射器42L与右反射器42R之间形成第1通道33。于前视时,第1通道33上缘由上方罩壳部27的下缘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第1通道33上缘由前方延在部27a界定。又,于前视时,第1通道33下缘由下方罩壳部24的上缘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第1通道33下缘由前方延在部24a界定。
如图7所示,第1通道33上部的宽度W1大于下部的宽度W2。第1通道33的宽度随着往上部而变宽。如图7所示,第1通道33于前视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如图12所示,第1通道33于俯视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先前的车辆用灯具是通过内部罩壳(专利文献1的第2延展部106),将左反射器与右反射器之间阻塞,所以未形成于前视时使前室与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的通道。因而,本发明的第1通道33与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先前的车辆用灯具较大地不同。
如图7所示,优选为,于上下方向上,第1通道33的上部(宽度W1的部分)位于较左凸透镜62L及右凸透镜62R的上端靠下方且较左凸透镜62L及右凸透镜62R的下端靠上方处。优选为,于上下方向上,第1通道33的下部(宽度W2的部分)位于较左凸透镜62L及右凸透镜62R的下端靠下方处。又,优选为,如图6、7所示,于上下方向上,第1通道33的下部(宽度W2的部分)位于较下述散热件80、详细来说较左散热件80L及右散热件80L靠上方处。
如图12所示,优选为,于前后方向上,第1通道33的后端33B位于较左凸透镜62L及右凸透镜62R的前端靠后方处。又,优选为,于前后方向上,第1通道33的前端33F位于较左凸透镜62L及右凸透镜62R的前端靠前方处。又,优选为,于前后方向上,第1通道33的前端33F位于较左导光装置72L的最前端72LF及右导光装置72R的最前端72RF靠后方处。又,优选为,于前后方向上,第1通道33的后端33B位于较下述散热件80、详细来说较左散热件80L及右散热件80L靠后方处。又,优选为,于前后方向上,第1通道33的前端33F位于较下述散热件80、详细来说较左散热件80L及右散热件80L靠前方处。
<第2通道>
如图7所示,灯室30包括:左第2通道34L,其于前视时形成于左反射器42L的左方、左凸透镜62L的下方、及左导光装置72L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及右第2通道34R,其于前视时形成于右反射器42R的右方、右凸透镜62R的下方、及右导光装置72R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此处所谓左凸透镜62L的下方是指于上下方向上较通过左凸透镜62L的中心的水平线L2靠下方处。又,此处所谓右凸透镜62R的下方是指于上下方向上较通过右凸透镜62R的中心的水平线L3靠下方处。本实施例中,水平线L2与L3的高度相同。
详细来说,左第2通道34L于前视时形成于左反射器42L的左方、左凸透镜62R的下方、及下方罩壳部24之间。又,右第2通道34R于前视时形成于右反射器42R的右方、右凸透镜62R的下方、及下方罩壳部24之间。于后室32被加温的空气沿着例如左反射部44L的左反射器外壁部47L从后室32经由左第2通道34L被导向前室31。又,于后室32被加温的空气沿着例如右反射部44R的右反射器外壁部47R从后室32经由右第2通道34R被导向前室31。
于前视时,左第2通道34L上缘由左凸透镜62L的下缘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左第2通道34L上缘由将左凸透镜62L固定的左凸透镜罩壳62La的下缘界定。于前视时,左第2通道34L右缘由左反射部44L的左缘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左第2通道34L右缘由左反射器外壁部47L界定。于前视时,左第2通道34L下缘由左导光装置72L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左第2通道34L下缘由下方罩壳部24的上缘界定。即,于前视时,左第2通道34L下缘由前方延在部24a界定。
同样地,于前视时,右第2通道34R上缘由右凸透镜62R的下缘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右第2通道34R上缘由将右凸透镜62R固定的右凸透镜罩壳62Ra的下缘界定。于前视时,右第2通道34R左缘由右反射部44R的右缘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右第2通道34R左缘由右反射器外壁部47R界定。于前视时,右第2通道34R下缘由右导光装置72R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右第2通道34R下缘由下方罩壳部24的上缘界定。即,于前视时,右第2通道34R下缘由前方延在部24a界定。
<第3通道>
灯室30包括:左第3通道35L,其于前视时形成于左凸透镜62L的上方且左方与左导光装置72L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及右第3通道35R,其于前视时形成于右凸透镜62R的上方且右方与右导光装置72R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此处所谓左凸透镜62L的上方且左方是指于上下方向上较通过左凸透镜62L的中心的水平线L2靠上方且于左右方向上较通过左凸透镜62L的中心的铅垂线L4靠左方处。又,此处所谓右凸透镜62R的上方且右方是指于上下方向上较通过右凸透镜62R的中心的水平线L3靠上方且于左右方向上较通过右凸透镜62R的中心的铅垂线L5靠右方处。
详细来说,左第3通道35L于前视时,形成于左凸透镜62L的上方且左方、上方罩壳部27、及左方罩壳部25之间。右第3通道35R于前视时,形成于右凸透镜62R的上方且右方、上方罩壳部27、及右方罩壳部26之间。左第3通道35L位于较左第2通道34L靠上方处,且于前视时面积小于左第2通道34L的面积。右第3通道35R位于较右第2通道34R靠上方处,且于前视时面积小于右第2通道34R的面积。
于前视时,左第3通道35L上缘由上方罩壳部27的下缘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左第3通道35L上缘由前方延在部27a的下缘界定。又,于前视时,左第3通道35L左缘由左导光装置72L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左第3通道35L左缘由左方罩壳部25的右缘界定。又,于前视时,左第3通道35L下缘由左凸透镜62L的上缘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左第3通道35L下缘由将左凸透镜62L固定的左凸透镜罩壳62La的上缘界定。又,更详细地说明,于前视时,左第3通道35L下缘于较铅垂线L4靠左方且较水平线L2靠上方处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左第3通道35L下缘于较将左凸透镜62L固定的左凸透镜罩壳62La的铅垂线L4靠左方且较水平线L2靠上方处界定。
同样地,于前视时,右第3通道35R上缘由上方罩壳部27的下缘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右第3通道35R上缘由前方延在部27a的下缘界定。又,于前视时,右第3通道35R右缘由右导光装置72R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右第3通道35R右缘由右方罩壳部26的左缘界定。又,于前视时,右第3通道35R下缘由右凸透镜62R的上缘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右第3通道35R下缘由将右凸透镜62R固定的右凸透镜罩壳62Ra的上缘界定。又,更详细地说明,于前视时,右第3通道35R下缘于较铅垂线L5靠右方且较水平线L3靠上方处界定。具体来说,于前视时,右第3通道35R下缘于较将右凸透镜62R固定的右凸透镜罩壳62Ra的铅垂线L5靠右方且较水平线L3靠上方处界定。
《散热件》
如图7、13所示,于导光光源71的背面,设置有散热件80。通过所述散热件80,而使导光光源71中产生的热耗散。所谓导光光源71的背面是指导光光源71的表面之中与布置导光装置72的侧为相反侧的面。
散热件80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及左反射器42L靠下方处。散热件80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端(左反射器42L的最左端)靠右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右端(右反射器42R的最右端)靠左方处。散热件80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右端(左反射器42L的最右端)靠右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左端(右反射器42R的最左端)靠左方处。散热件80布置于灯室30的后室32,且布置于较左反射部44L的下缘及右反射部44R的下缘靠后方处。于前视时,散热件80布置于下方罩壳部24的后方。
根据热进一步发散,从而容易产生对流的观点,散热件80的大小优选为较大。例如散热件8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于将下述左散热件80L与右散热件80R合计的情形时及各自单独的情形时均大于第1通道33的宽度。优选为,大于作为第1通道33的最大宽度的宽度W1。
优选为,散热件8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于将下述左散热件80L与右散热件80R合计的情形时,小于从左反射器42L的左端到右反射器42R的右端为止的宽度,但仅左反射器42L的宽度大于右反射器42R的宽度。又,散热件8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于将下述左散热件80L与右散热件80R合计的情形时及各自单独的情形时均大于凸透镜62的宽度。
所述散热件80具有设置于左导光式的位置灯70L的左导光光源71L的背面的左散热件80L、及设置于右导光式的位置灯70R的右导光光源71R的背面的右散热件80R。即,散热件80于中心线M的左右例如逐一地布置。左散热件80L及右散热件80R于侧视时左散热件80L及右散热件80R至少一部分重叠,优选为,整体重叠。即,优选为,左散热件80L及右散热件80R相对于中心线M例如左右对称地布置。所述散热件80由例如金属装置形成。
<左散热件>
左散热件80L隔着衬底71La安装于左导光光源71L的背面。左散热件80L具有例如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底座81L、及向底座81L的前方及后方延伸的多个冷却片82L。但,所述左散热件80L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左散热件80L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靠下方处。详细来说,左散热件80L的整体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下缘(左反射部44L的下缘)靠下方处。优选为,左散热件80L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端靠右方且较左反射器42L的右端靠左方处。又,优选为,左散热件80L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右端靠右方处。即,左散热件80L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第1通道33的下方。优选为,如图7所示,左散热件80L的左端80LL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端(左反射器42L的最左端)靠右方处且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右端(左反射器42L的最右端)靠左方处。优选为,左散热件80L的右端80LR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右端(左反射器42L的最右端)靠右方处。即,于俯视时,左散热件80L于左右方向上与左反射器42L重叠。
如图12所示,左散热件80L于前后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下缘靠后方处。即,于俯视时,左散热件80L于前后方向上与左反射器42L重叠。优选为,左散热件80L于前后方向上其整体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下缘靠后方处。又,优选为,左散热件80L于前后方向上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后缘靠前方处。左散热件80L于前后方向上整体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上部43L靠前方处。优选为,左散热件80L于前后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凸透镜62L靠前方处。又,优选为,于前后方向上所述整体布置于较左凸透镜62L的后端靠前方处。
如图8所示,左散热件80L布置于灯室30的后室32。详细来说,灯室30的后室32向左反射部44L的下方延伸,且左散热件80L布置于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又,于前视时,左散热件80L布置于下方罩壳部24的后方。因而,左散热件80L于前视时无法目视。又,所述左散热件80L也于侧视时被下方罩壳部24的内侧遮挡而无法目视。
如图6所示,左散热件80L安装于灯壳20。详细来说,所述左散热件80L是于灯壳20的主体罩壳22的安装部22c中,以由主体罩壳22与内部罩壳23夹住的方式安装。
<右散热件>
右散热件80R隔着衬底71Ra安装于右导光光源71R的背面。右散热件80R具有例如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底座81R、及向底座81R的前方及后方延伸的多个冷却片82R。但,所述右散热件80R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右散热件80R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靠下方处。详细来说,右散热件80R的整体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下缘(右反射部44L的下缘)靠下方处。优选为,右散热件80R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右端靠左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左端靠右方处。又,优选为,右散热件80R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左端靠左方处。即,右散热件80R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第1通道33的下方。优选为,右散热件80R的右端80RR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右端靠左方处且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左端靠右方处。优选为,右散热件80R的左端80RL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左端靠右方处。即,于俯视时,右散热件80R于左右方向上与右反射器42R重叠。
如图12所示,右散热件80L于前后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下缘靠后方处。即,于俯视时,右散热件80R于前后方向上与右反射器42R重叠。优选为,右散热件80R于前后方向上其整体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下缘靠后方处。又,优选为,右散热件80R于前后方向上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后缘靠前方处。右散热件80R于前后方向上整体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右上部43R靠前方处。优选为,右散热件80R于前后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右凸透镜62R靠前方处。又,优选为,于前后方向上所述整体布置于较右凸透镜62R的后端靠前方处。
与左散热件80L同样地,右散热件80R布置于灯室30的后室32。详细来说,灯室30的后室32向右反射部44R的下方延伸,且右散热件80R布置于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又,于前视时,右散热件80R布置于下方罩壳部24的后方。因而,右散热件80R于前视时无法目视。又,所述右散热件80R也于侧视时被下方罩壳部24的内侧遮挡而无法目视。
如图6所示,右散热件80R安装于灯壳20。详细来说,所述右散热件80R是于灯壳20的主体罩壳22的安装部22c中,以由主体罩壳22与内部罩壳23夹住的方式安装。
右散热件80R是以于前后方向上与左散热件80L重叠的方式安装。因此,右散热件80R于其安装部分,并非与左散热件80L相对于中心线M左右对称,而其它部分相对于中心线M左右对称。
《各装置的位置关系》
于左侧视时,左导光装置72L的至少一部分、左凸透镜62L的至少一部分、及左反射器42L的至少一部分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地重叠。又,于右侧视时,右导光装置72R的至少一部分、右凸透镜72R的至少一部分、右反射器42R的至少一部分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地重叠。优选为,于侧视时,左导光装置72L的至少一部分、左凸透镜62L的至少一部分、左反射器42L的至少一部分、右导光装置72R的至少一部分、右凸透镜72R的至少一部分、及右反射器42R的至少一部分全部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地重叠。
《实施形态的技术效果》
(1)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具备:灯壳20,其具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开口部21;头灯罩16,其布置于开口部21的前方且安装于灯壳20,且与灯壳20一同地形成灯室30;反射型头灯40,其布置于灯室30内,且具有反射用光源41、及使来自反射用光源41的光反射的反射器42;投射型头灯60,其布置于灯室30内,且具有投射用光源61、及布置于投射用光源61的前方的凸透镜62;及导光式的位置灯70,其布置于灯室30内,且具有导光光源71、及基于来自导光光源71的光进行发光的导光装置72。反射型头灯40包括:左反射型头灯40L,其具有布置于通过左右方向中心的中心线M的左方的左反射器42L;及右反射型头灯40R,其具有布置于中心线M的右方且于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左反射器42L重叠的右反射器42R;投射型头灯60包括具有布置于左反射器42L的左方的左凸透镜62L的左投射型头灯60L、及具有布置于右反射器42R的右方的右凸透镜62R的右投射型头灯60R,导光式的位置灯70包括:左导光式的位置灯70L,其具有左导光装置72L,所述左导光装置72L包含于前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左凸透镜62L的下方从右方向左方延伸的左第1导光部73L、及在左凸透镜62L的左方向上方延伸的左第2导光部74L;及右导光式的位置灯70R,其具有右导光装置72R,所述右导光装置72R包含于前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右凸透镜62R的下方从左方向右方延伸的右第1导光部73R、及在右凸透镜62R的右方向上方延伸的右第2导光部74R。灯室30是通过灯壳20、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而在前后方向上被区分,且包括前室31及后室32;其中,前室31形成于灯壳20、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与头灯罩16之间;后室32形成于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的后方。灯室30包含于前视时形成于左反射器42L与右反射器42R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的第1通道33,导光式的位置灯70包括对左导光装置72L及右导光装置72R照射光的至少一个导光光源71。于导光光源71的背面设置有散热件80。散热件80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及右反射器42R靠下方处。
根据本实施形态,导光式的位置灯70的左导光装置72L于前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左凸透镜62L的下方于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在左凸透镜62L的左方于上下方向上延伸。又,导光式的位置灯70的右导光装置72R于前视时至少一部分在右凸透镜62R的下方于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在右凸透镜62R的右方于上下方向上延伸。由此,可一边利用灯室30内的位于左凸透镜62L的下方及左方与右凸透镜62R的下方及右方的间隙,一边于左右方向与上下方向上较长地确保左导光装置72L及右导光装置72R的发光部分。因此,即便于单一的灯室30内配设头灯及位置灯70,也可使车辆用灯具15整体小型化。
又,于导光式的位置灯70的附近,布置具有凸透镜62的投射型头灯60。投射型头灯60因为具有凸透镜62,所以可使头灯的照射光的轮廓变得明确,从而可使明暗的交界线变得明确。因而,即便投射型头灯60布置于位置灯70的附近,也可减少来自头灯的照射光的影响,所以可使来自导光式的位置灯70的照射光与来自投射型头灯60的照射光的交界变得清晰。因此,可加强位置灯的装饰上的突显性。其结果,可在维持着车辆用灯具15整体小型化的情况下,明确地区别导光式的位置灯70与投射型头灯60,从而加强装饰上的突显性。
又,于前视时,于左右的反射型头灯70的反射器42之间,形成使灯室30的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的第1通道33。因而,由于射入到投射型头灯70的凸透镜62中的光聚合并照射到灯室30内而被加温的后室32的高温空气容易通过所述第1通道33而朝向温度较后室32低的前室31流动。因此,从后室32朝向前室31流动的高温空气成为移动气流,产生对流。
进而,于导光式的位置灯70的导光光源71的背面,设置散热件80,且散热件80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反射器42靠下方处。因而,例如于导光式的位置灯70因骑乘者将开关接通而点亮时,从导光光源71中产生的热被传递到设置于导光光源71的背面的散热件80。因此,较反射器42靠下方处的空气被加温,从灯室30内的下方朝向上方流动,最终流入到形成于左右的反射器42之间的第1通道33,成为移动气流,产生对流。
因而,于灯室30内的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容易进行空气的对流,对流的效率变佳。因此,可利用灯室31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的对流,抑制头灯罩16的内面上所产生的结露。
根据以上所述,可提供一种能够一边抑制车辆用灯具15整体大型化,一边明确地区别来自位置灯70的照射光与来自头灯的照射光,提升位置灯70的装饰上的突显性,且可利用灯室30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的对流抑制头灯罩16的内面上所产生的结露的车辆用灯具15。
(2)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散热件80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端靠右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右端靠左方处。
根据本实施形态,散热件80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端靠右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右端靠左方处,因此,散热件80于左右方向上布置于与第1通道33较近的位置。因而,于较反射器42靠下方处被加温的空气容易流向形成于左右的反射器42之间的第1通道33,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于头灯罩16的内面更迅速地消散结露。
(3)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散热件80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右端靠右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左端靠左方处。
根据本实施形态,散热件80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右端靠右方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左端靠左方处。即,散热件80于左右方向上布置于第1通道33的下方。因而,于较反射器42靠下方处被加温的空气容易流向形成于左右的反射器42之间的第1通道33,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头灯罩16的内面上所产生的结露。
(4)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左反射器42L具有将来自反射用光源41(左反射用光源41L)的光反射的左反射部44L,右反射器42R具有将来自反射用光源41(右反射用光源41R)的光反射的右反射部44R。左反射部44L于左侧视时从左反射器42L的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右反射部44R于右侧视时从右反射器42R的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于侧视时,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左反射部44L与右反射部44R之间形成第1通道33的至少一部分。灯室30的后室32向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的下方延伸,散热件80布置于灯室30的后室32,且布置于较左反射部44L的下缘及右反射部44R的下缘靠后方处。
根据本实施形态,反射器42的反射部44于侧视时从反射器42的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且于左右的反射部44之间形成第1通道31。因此,于前视时可在上下方向上加长第1通道31,且于俯视时可在前后方向上加长第1通道31。因而,可将第1通道31的面积增大。其结果,于较反射器42靠下方处被加温的空气容易流向形成于左右的反射部44之间的第1通道31,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16的内面上的结露。
进而,将散热件80布置于较后室32且反射器42的反射部44的下缘靠后方处。因此,于前后方向上在散热件80的上方形成第1通道31。因而,于较灯室30的后室32且反射器42靠下方处被加温的空气上升到上方,由此,被加温的空气即可从后室32移动到前室31。由此,利用被加温的空气容易上升到上方的热的性质,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更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16的内面上的结露。
又,因为将散热件80布置于较反射器42的反射部44的下缘靠后方处,所以可于前后方向上使车辆用灯具15小型化,从而抑制车辆用灯具15整体大型化。
(5)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灯壳20包括布置于开口部21的下方,且与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一同地在前后方向上区分灯室30的下方罩壳部24,且于前视时,散热件80布置于下方罩壳部24的后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因为将散热件80布置于在前后方向上区分灯室30的灯壳20的下方罩壳部24的后方,所以可于前视时将散热件80隐藏于下方罩壳部24的后方,从而提升外观。又,虽认为因将散热件80布置于下方罩壳部24的后方,导致散热件80与头灯罩16的距离加大,从而散热件80中加温的热难以到达头灯罩16,但因形成使灯室30的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的通道,所以可使散热件80中加温的空气到达头灯罩16。因而,可一边于前视时将散热件80隐藏于下方罩壳部24的后方提升外观,一边抑制产生于头灯罩16的内面上的结露。
(6)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左反射部44L具有于左侧视时延伸到较左凸透镜62L靠前方且下方处的左延出部49L,右反射部44R具有于右侧视时延伸到较右凸透镜62R靠前方且下方处的右延出部49R,且于侧视时,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左延出部49L与右延出部49R之间,形成第1通道33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实施形态,延出部49于侧视时延伸到较凸透镜62靠前方且下方处,且于延出部49之间形成第1通道33,所以可于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上加长第1通道33。因而,于较灯室30的后室32且反射器42的反射部44的下缘靠后方处被加温的空气容易流向第1通道33,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16的内面上的结露。
(7)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左反射部44L于左反射部44L的右缘具有向前方延伸的左反射器内壁部46L,右反射部44R于右反射部44R的左缘具有向前方延伸的右反射器内壁部46R,且于侧视时,左反射器内壁部46L及右反射器内壁部46R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左反射器内壁部46L与右反射器内壁部46R之间,形成第1通道33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实施形态,因为反射器内壁部46向前方延伸,所以于较灯室30的后室32且反射器42的反射部44的下缘靠后方处被加温的空气容易经由形成于反射器内壁部46之间的第1通道33从后室32到达前室31的头灯罩16,从而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16的内面上的结露。
(8)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第1通道33上部的宽度W1大于下部的宽度W2。
根据本实施形态,第1通道33上部的宽度W1大于下部的宽度W2,所以利用被加温的空气容易上升到上方的热的性质,使被加温的空气容易在滞留的上方易于形成对流,所以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16的内面上的结露。
(9)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头灯罩16具有于前视时与开口部21重叠的中央部分17,且中央部分17于侧视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根据本实施形态,头灯罩16具有于前视时与开口部21重叠的中央部分17,且中央部分17于侧视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因此,到达头灯罩16的较暖的空气沿着头灯罩16的形状向上方且后方移动,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16的内面上的结露。
(10)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灯室30包含:左第2通道34L,其于前视时形成于左反射器42L的左方、左凸透镜62L的下方、及左导光装置72L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及右第2通道35R,其于前视时形成于右反射器42R的右方、右凸透镜62R的下方、及右导光装置72R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
根据本实施形态,通过形成于反射器42的左右方向的外方、凸透镜62的下方、及导光装置72之间的第2通道34而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的空间变大,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16的内面上的结露。
(11)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左反射器42L的下缘于前视时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且右反射器42R的下缘于前视时向右方且上方延伸。
根据本实施形态,反射器42的下缘于前视时向左右方向的外方且上方延伸,所以于较灯室30的后室32且反射器42的反射部44的下缘靠后方处被加温的空气容易沿着反射器42的下缘流向第2通道34,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其结果,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16的内面上的结露。
(12)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灯室30包括:左第3通道35L,其于前视时形成于左凸透镜62L的上方且左方与左导光装置72L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及右第3通道35R,其于前视时形成于右凸透镜62R的上方且右方与右导光装置72R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
根据本实施形态,通过于前视时形成于凸透镜62的上方且左右方向的外方与导光装置72之间的左右的第3通道35而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的空间变大,所以更容易产生对流。又,利用被加温的空气容易上升到上方的热的性质,使被加温的空气在容易滞留的上方易于形成对流。其结果,可抑制产生于头灯罩的内面上的结露。
(13)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于左侧视时,左导光装置72L的至少一部分、左凸透镜62L的至少一部分、及左反射器42L的至少一部分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地重叠,且于右侧视时,右导光装置72R的至少一部分、右凸透镜62R的至少一部分、及右反射器42R的至少一部分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地重叠。
根据本实施形态,可使车辆用灯具15于前后方向上小型化。因而,可抑制车辆用灯具15整体大型化。
(14)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左导光装置72L至少一部分于左凸透镜62L的下方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且于左凸透镜62L的左方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右导光装置72R至少一部分于右凸透镜62R的下方向右方且后方延伸,且于右凸透镜62R的右方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根据本实施形态,导光装置72至少一部分于凸透镜62的下方向左右方向的外方且后方延伸,且于凸透镜62的左右方向的外方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因此,于从侧面观察时,导光装置72于前后方向上变长。因而,可提升从侧面观察时的导光装置72的装饰性。
(15)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于前视时,左凸透镜62L与左导光装置72L的左第1导光部73L的距离大于左反射器42L与左导光装置72L的左第1导光部73L的距离,且于前视时,右凸透镜62R与右导光装置72R的右第1导光部73R的距离大于右反射器42R与右导光装置72R的右第1导光部73R的距离。
根据本实施形态,导光装置72因为其于凸透镜62的下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1导光部(左第1导光部73L、右第1导光部73R)于前视时与凸透镜62分离,因此可于上下方向上使来自位置灯70的照射光与来自投射型头灯60的照射光的交界变得清晰。因此,可增强位置灯70的装饰上的突显性。
(16)
又,于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灯具15的一个优选形态中,于前视时,左凸透镜62L的上端与左导光装置72L的左第2导光部74L之间的宽度大于左凸透镜62L的下端与左导光装置72L的左第2导光部74L之间的宽度,且于前视时,右凸透镜62R的上端与右导光装置72R的右第2导光部74R之间的宽度大于右凸透镜62R的下端与右导光装置72R的右第2导光部74R之间的宽度。
根据本实施形态,虽车辆用灯具15难以于车宽方向上获得多余的空间,从而难以增大凸透镜62与导光装置72之间的宽度,然而,可通过设为于前视时凸透镜62的上端与导光装置72的第2导光部(左第2导光部74L、右第2导光部74R)之间的宽度(宽度L13、R13)大于凸透镜62的下端与导光装置72的第2导光部(左第2导光部74L、右第2导光部74R)之间的宽度(宽度L14、R14)的构成,而于有限的空间之中,增大凸透镜62与导光装置72的第2导光部(左第2导光部74L、右第2导光部74R)之间的宽度。其结果,可于车宽方向上使来自位置灯70的照射光与来自投射型头灯60的照射光的交界变得清晰。因此,可增强位置灯70的装饰上的突显性。
(17)
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具备如所述(1)到(16)的任一项中记载的车辆用灯具15。
根据本实施形态,可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1,所述跨坐型车辆1具备能够一边抑制车辆用灯具15整体大型化,一边明确地区别来自位置灯70的照射光与来自头灯的照射光,提升位置灯70的装饰上的突显性,且可利用灯室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的对流,抑制产生于头灯罩16的内面上的结露的车辆用灯具15。
<变化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所述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申请的发明构思,便可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本实施形态如图5、7所示,对于散热件80于左右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端靠右方处且较右反射器42R的右端靠左方处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散热件80于左右方向上既可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端靠左方处,也可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右端靠右方42处。于所述情形时,还与导光装置71同样地,于左右方向上既可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端靠左方处,也可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右端靠右方处。
例如还可将左散热件80L于左右方向上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端靠左方处,且将右散热件80R于左右方向上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右端靠右方处。更优选为,还可将左散热件80L的至少一部分于左右方向上布置于左凸透镜62L的下方(即,于左右方向上较左凸透镜62L的左端靠右方且较右端靠左方处),且将右散热件80R的至少一部分于左右方向上布置于右凸透镜62R的下方(即,于左右方向上较右凸透镜62R的右端靠左方且较左端靠右方处)。于所述情形时,左导光光源71L还可与左散热件80L同样地,于左右方向上布置于较左反射器42L的左端靠左方处,且右导光光源71R还可与右散热件80R同样地,于左右方向上布置于较右反射器42R的右端靠右方处。导光装置72还可与所述实施形态同样地进行布置。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导光式的位置灯70具有对左导光装置72L照射光的左导光光源71L、及对右导光装置72R照射光的右导光光源71R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对左导光装置72L及右导光装置72R照射光的导光光源71还可为1个。例如如果左导光装置72L与右导光装置72R于布置有导光光源71的部分中连接或成为一体,那么导光光源71即便为1个仍可对左导光装置72L与右导光装置72R两者照射光。又,左导光装置72L与右导光装置72R还可分别布置多个。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具有左散热件80L与右散热件80R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散热件80还可为1个。例如,既可导光光源71为1个,且散热件80为1个,也可相对于左导光光源71L及右导光光源71R的2个导光光源71,散热件80为1个。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散热件80布置于灯室30的后室32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不仅限于此,散热件80还可布置于灯室30的前室31。又,对于灯室30的后室32向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的下方延伸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不仅限于此,灯室30的后室32还可不向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的下方延伸。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在前视时,散热件80布置于下方罩壳部24的后方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并非一定需要布置于下方罩壳部24的后方。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散热件80布置于较左反射部44L的下缘及右反射部44R的下缘靠后方处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不仅限于此,散热件80还可布置于较左反射部44L的下缘及右反射部44R的下缘靠后方处。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灯壳20具有布置于开口部21的下方,且与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一同地在前后方向上区分灯室30的下方罩壳部24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灯壳20还可不具有如此的下方罩壳部24。例如左凸透镜62L、左反射器42L、右反射器42R、及右凸透镜62R的下方还可为灯壳20的底面(不在前后方向上区分灯室30的构成)。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左反射器42L的左反射部44L于左侧视时从左反射器42L的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且右反射器42R的右反射部44R于右侧视时从右反射器42R的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还可左反射部44L于左侧视时沿垂直方向延伸,且右反射部44R于右侧视时沿垂直方向延伸。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在侧视时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左反射部44L与右反射部44R之间形成第1通道33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还可于侧视时左反射部44L及右反射部44R不重叠,且于左反射部44L与右反射部44R之间不形成第1通道33。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左反射部44L具有于左侧视时延伸到较左凸透镜62L靠前方且下方处的左延出部49L,且右反射部44R具有于右侧视时延伸到较右凸透镜62R靠前方且下方处的右延出部49R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既可不具有于左侧视时延伸到较左凸透镜62L靠前方且下方处的左延出部49L,还可不具有于右侧视时延伸到较右凸透镜62R靠前方且下方处的右延出部49R。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在侧视时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左延出部49L与右延出部49R之间形成第1通道33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还可于侧视时左延出部49L及右延出部49R不重叠,且于左延出部49L与右延出部49R之间未形成第1通道33。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左反射部44L于左反射部44L的右缘具有向前方延伸的左反射器内壁部46L,且右反射部44R于右反射部44R的左缘具有向前方延伸的右反射器内壁部46R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还可左反射部44L不具有左反射器内壁部46L,且右反射部44R不具有右反射器内壁部46R。又,例如,于本实施形态中,还可于侧视时左反射器内壁部46L及右反射器内壁部46R不重叠,且于左反射器内壁部46L与右反射器内壁部46R之间不形成第1通道33。
又,于本实施形态中,左反射器42L的左反射部44L具有左反射器外壁部47L及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且右反射器42R的右反射部44R具有右反射器外壁部47R及右反射器下壁部48R,但不仅限于此,还可不具有所述左反射器外壁部47L及左反射器下壁部48L、以及右反射器外壁部47R及右反射器下壁部48R。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第1通道33上部的宽度W1大于下部的宽度W2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不仅限于此,既可上部的宽度W1与下部的宽度W2相同,也可上部的宽度W1窄于下部的宽度W2。又,第1通道33的宽度还可于上下方向上固定。
又,例如,对于灯室30包括于前视时形成于左反射器42L的左方、左凸透镜62L的下方及左导光装置72L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的左第2通道34L、及于前视时形成于右反射器42R的右方、右凸透镜62R的下方及右导光装置72R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的右第2通道34R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还可不具有左第2通道34L及右第2通道34R。例如,相当于左第2通道34L及右第2通道34R的部分还可由灯壳20、例如灯壳20的内部罩壳23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区分。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左反射器42L的下缘、即左反射部44L的下缘于前视时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且右反射器42R的下缘、即右反射部44R的下缘于前视时向右方且上方延伸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左反射器42L的下缘于前视时既可水平地延伸,也可向左方且下方延伸。又,右反射器42R的下缘于前视时既可水平地延伸,也可向右方且下方延伸。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灯室30包括于前视时形成于左凸透镜62L的上方且左方与左导光装置72L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的左第3通道35L、及于前视时形成于右凸透镜62R的上方且右方与右导光装置72R之间且使前室31与后室32之间相互地连通的右第3通道35R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还可不具有左第3通道35L及右第3通道34L。例如,相当于左第3通道35L及右第3通道35R的部分还可由灯壳20、例如灯壳20的内部罩壳23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区分。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如图5所示,灯壳20具有主体底座22与内部罩壳23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例如灯壳20还可不分为主体底座22与内部罩壳23而为一体。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如图5、7所示,内部罩壳23具有下方罩壳部24、左方罩壳部25、右方罩壳部26、及上方罩壳部27,且于内部罩壳23形成开口部21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不仅限于此,例如还可为底座主体22具有下方罩壳部24、左方罩壳部25、右方罩壳部26、及上方罩壳部27中的至少任一个,且通过底座主体22与内部罩壳23形成开口部21的构成。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如图5所示,头灯罩16安装于灯壳20的主体罩壳22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例如头灯罩16还可安装于内部罩壳23。又,对于头灯罩16以覆盖内部罩壳23的方式布置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不仅限于此,例如头灯罩16还可仅布置于开口部21的前方。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如图8到11所示,头灯罩16的中央部分17于侧视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例如,头灯罩16的中央部分17于侧视时既可向上方且前方延伸,也可沿垂直方向延伸。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凸透镜62具有1个左凸透镜62L与1个右凸透镜62R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例如凸透镜62还可具有多个左凸透镜62L与多个右凸透镜62R。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左侧视时,左导光装置72L的至少一部分、左凸透镜62L的至少一部分、左反射器42L的至少一部分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地重叠,且于右侧视时,右导光装置72R的至少一部分、右凸透镜62R的至少一部分、右反射器42R的至少一部分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地重叠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既可于左侧视时,左导光装置72L的至少一部分、左凸透镜62L的至少一部分、左反射器42L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任一个不与其它装置于前后方向上重叠,也可于右侧视时,右导光装置72R的至少一部分、右凸透镜62R的至少一部分、右反射器42R中的至少任一个不与其它装置于前后方向上重叠。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左导光装置72L至少一部分于左凸透镜62L的下方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且于左凸透镜62L的左方向上方且后方延伸,且右导光装置72L至少一部分于右凸透镜62R的下方向右方且后方延伸,且于右凸透镜62R的右方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左导光装置72L于左凸透镜62L的下方既可沿左右方向延伸也可不向后方延伸。又,于左凸透镜62L的左方既可沿上下方向延伸也可不向后方延伸。又,右导光装置72R于右凸透镜62R的下方既可沿左右方向延伸也可不向后方延伸。又,于右凸透镜62R的右方既可沿上下方向延伸也可不向后方延伸。
又,例如,本实施形态对于如图8所示,左导光装置72L安装于较开口部21靠下方且左方,且右导光装置72R安装于较开口部21靠下方且右方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不仅限于此,左导光装置72L及右导光装置72R还可设置于开口部21。还可例如左导光装置72L沿着开口部21的下端及左端布置,且右导光装置72L沿着开口部21的下端及右端布置。
又,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不仅可具有2个车轮而且还可具有多于3个的车轮。例如,还可具有2个前轮与1个后轮。跨坐型车辆不仅限于速克达型车辆,还可为运动型或轻型等其它机车。或者,跨坐型车辆不仅限于速克达型车辆,还可为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车辆)等四轮越野车等的其它车辆。
符号说明
1 速克达型车辆(跨坐型车辆)
2 车体框架
3 前叉
4 动力单元
5 座部
6 前轮
7 把手
8 后轮
9 前罩壳
9a 前上部罩壳
9b 前侧部罩壳
14 护腿板
15 车辆用灯具
16 头灯罩
17 中央部分
17D 中央部分的下缘
17U 中央部分的上缘
20 灯壳
21 开口部
22 底座主体
22a 内部罩壳连接部
22b 头灯罩连接部
22c 安装部
23 内部罩壳
24 下方罩壳部
24a 前方延在部
25 左方罩壳部
26 右方罩壳部
27 上方罩壳部
27a 前方延在部
27b 上方延在部
28L 左导光装置安装部
28R 右导光装置安装部
30 灯室
31 前室
32 后室
33 第1通道
33B 第1通道的后端
33F 第1通道的前端
34 第2通道
34L 左第2通道
34R 右第2通道
35 第3通道
35L 左第3通道
35R 右第3通道
40 反射型头灯
40L 左反射型头灯
40R 右反射型头灯
41 反射用光源
41L 左反射用光源
41La、41Ra 衬底
41R 右反射用光源
42 反射器
42L 左反射器
42LF 左反射器的最前端
42LI 左反射器的内周面
42R 右反射器
42RI 右反射器的内周面
42RF 右反射器的最前端
43L 左上部
43La 后方延在部
43Lb 开口
43LD 左上部的下缘
43R 右上部
43Ra 后方延在部
43Rb 开口
43RD 右上部的下缘
44 反射部
44L 左反射部
44LD 左反射部的下缘
44LU 左反射部的上缘
44R 右反射部
44RD 右反射部的下缘
44RU 右反射部的上缘
45L 左反射部主体
45R 右反射部主体
46L 左反射器内壁部
46LD 左反射器内壁部的下缘
46LU 左反射器内壁部的上缘
46R 右反射器内壁部
46RD 右反射器内壁部的下缘
46RU 右反射器内壁部的上缘
47L 左反射器外壁部
47LD 左反射器外壁部的下缘
47LU 左反射器外壁部的上缘
47R 右反射器外壁部
47RU 右反射器外壁部的上缘
47RD 右反射器外壁部的下缘
48L 左反射器下壁部
48R 右反射器下壁部
49 延出部
49L 左延出部
49R 右延出部
50L、51L 开口
50R、51R 开口
60 投射型头灯
60L 左投射型头灯
60R 右投射型头灯
61 投射用光源
61L 左投射用光源
61La 衬底
61R 右投射用光源
61Ra 衬底
62 凸透镜
62L 左凸透镜
62La 左凸透镜罩壳
62R 右凸透镜
62Ra 右凸透镜罩壳
63 冷却片
70 导光式的位置灯
70L 左导光式的位置灯
70R 右导光式的位置灯
71 导光光源
71L 左导光光源
71La 衬底
71R 右导光光源
72 导光装置
72L 左导光装置
72LF 左导光装置的前端
72R 右导光装置
72RF 右导光装置的前端
73L 左第1导光部
73LL 左第1导光部的左端
73LR 左第1导光部的右端
73R 右第1导光部
73RL 右第1导光部的左端
73RR 右第1导光部的右端
74L 左第2导光部
74LU 左第2导光部的上端
74R 右第2导光部
74RU 右第2导光部的上端
75L、75R 露出部
75LR 露出部75L的右端
75RL 露出部75R的左端
76L、76R 被覆部
77L、77R 弯曲部分
80 散热件
80L 左散热件
80LL 左散热件的左端
80R 右散热件
80RR 右散热件的右端
81L、81R 底座
82L、82R 冷却片
B 后方
D 下方
F 前方
L 左方
L2、L3 水平线
L4、L5 铅垂线
L11、L12、R11、R12 最短距离
L13、L14、R13、R14 宽度
M、M1 中心线
R 右方
S 螺丝
W1 宽度
W2 宽度
U 上方

Claims (17)

1.一种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灯壳,其具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开口部;
头灯罩,其布置于所述开口部的前方且安装于所述灯壳,且与所述灯壳一同地形成灯室;
反射型头灯,其布置于所述灯室内,且具有反射用光源、及使来自所述反射用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器;
投射型头灯,其布置于所述灯室内,且具有投射用光源、及布置于所述投射用光源的前方的凸透镜;以及
导光式的位置灯,其布置于所述灯室内,且具有导光光源、及基于来自所述导光光源的光进行发光的导光装置;
所述反射型头灯包括:左反射型头灯,其具有布置于通过左右方向中心的中心线的左方的左反射器;及右反射型头灯,其具有布置于所述中心线的右方且于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左反射器重叠的右反射器;
所述投射型头灯包括具有布置于所述左反射器的左方的左凸透镜的左投射型头灯、及具有布置于所述右反射器的右方的右凸透镜的右投射型头灯,
所述导光式的位置灯包括:左导光式的位置灯,其具有左导光装置,所述左导光装置包含于前视时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左凸透镜的下方从右方向左方延伸的左第1导光部、及在所述左凸透镜的左方向上方延伸的左第2导光部;及右导光式的位置灯,其具有右导光装置,所述右导光装置包含于前视时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右凸透镜的下方从左方向右方延伸的右第1导光部、及在所述右凸透镜的右方向上方延伸的右第2导光部;
所述灯室是通过所述灯壳、所述左凸透镜、所述左反射器、所述右反射器、及所述右凸透镜而在前后方向上被区分,且包括前室及后室;其中,所述前室形成于所述灯壳、所述左凸透镜、所述左反射器、所述右反射器及所述右凸透镜,与所述头灯罩之间;所述后室形成于所述左凸透镜、所述左反射器、所述右反射器及所述右凸透镜的后方,
所述灯室包含于前视时形成于所述左反射器与所述右反射器之间,且使所述前室与所述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的第1通道,
所述导光式的位置灯包括对所述左导光装置及所述右导光装置照射光的至少一个所述导光光源,
于所述导光光源的背面,设置有散热件,且
所述散热件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所述左反射器及所述右反射器靠下方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散热件于左右方向上其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所述左反射器的左端靠右方且较所述右反射器的右端靠左方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散热件包括左散热件以及右散热件,
所述左散热件于左右方向上其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所述左反射器的右端靠右方处,
所述右散热件于左右方向上其至少一部分布置于较所述右反射器的左端靠左方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左反射器具有将来自所述反射用光源的光反射的左反射部,
所述右反射器具有将来自所述反射用光源的光反射的右反射部,
所述左反射部于左侧视时从所述左反射器的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
所述右反射部于右侧视时从所述右反射器的上部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
于侧视时,所述左反射部及所述右反射部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所述左反射部与所述右反射部之间形成所述第1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灯室的所述后室是向所述左反射部及所述右反射部的下方延伸,
所述散热件布置于所述灯室的所述后室,且布置于较所述左反射部的下缘及所述右反射部的下缘靠后方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灯壳包括布置于所述开口部的下方,且与所述左凸透镜、所述左反射器、所述右反射器、及所述右凸透镜一同地在前后方向上区分所述灯室的下方罩壳部,
于前视时,所述散热件布置于所述下方罩壳部的后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左反射部具有于左侧视时延伸到较所述左凸透镜靠前方且下方处的左延出部,
所述右反射部具有于右侧视时延伸到较所述右凸透镜靠前方且下方处的右延出部,
于侧视时,所述左延出部及所述右延出部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所述左延出部与所述右延出部之间形成所述第1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左反射部于所述左反射部的右缘具有向前方延伸的左反射器内壁部,
所述右反射部于所述右反射部的左缘具有向前方延伸的右反射器内壁部,
于侧视时,所述左反射器内壁部及所述右反射器内壁部至少一部分重叠,且于所述左反射器内壁部与所述右反射器内壁部之间形成所述第1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第1通道上部的宽度大于下部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头灯罩具有于前视时与所述开口部重叠的中央部分,且所述中央部分于侧视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灯室包括:左第2通道,其于前视时形成于所述左反射器的左方、所述左凸透镜的下方、及所述左导光装置之间,且使所述前室与所述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及右第2通道,其于前视时形成于所述右反射器的右方、所述右凸透镜的下方、及所述右导光装置之间,且使所述前室与所述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左反射器的下缘于前视时向左方且上方延伸,
所述右反射器的下缘于前视时向右方且上方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灯室包括:左第3通道,其于前视时形成于所述左凸透镜的上方且左方与所述左导光装置之间,且使所述前室与所述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及右第3通道,其于前视时形成于所述右凸透镜的上方且右方与所述右导光装置之间,且使所述前室与所述后室之间相互地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于左侧视时,所述左导光装置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左凸透镜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左反射器的至少一部分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地重叠,且于右侧视时,所述右导光装置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右凸透镜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右反射器的至少一部分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地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左导光装置至少一部分于所述左凸透镜的下方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且于所述左凸透镜的左方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所述右导光装置至少一部分于所述右凸透镜的下方向右方且后方延伸,且于所述右凸透镜的右方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于前视时,所述左凸透镜与所述左导光装置的所述左第1导光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左反射器与所述左导光装置的所述左第1导光部的距离,且
于前视时,所述右凸透镜与所述右导光装置的所述右第1导光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右反射器与所述右导光装置的所述右第1导光部的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于前视时,所述左凸透镜的上端与所述左导光装置的所述左第2导光部之间的宽度大于所述左凸透镜的下端与所述左导光装置的所述左第2导光部之间的宽度,且
于前视时,所述右凸透镜的上端与所述右导光装置的所述右第2导光部之间的宽度大于所述右凸透镜的下端与所述右导光装置的所述右第2导光部之间的宽度。
17.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到1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用灯具。
CN201710399305.8A 2017-05-31 2017-05-31 车辆用灯具及具备其的跨坐型车辆 Active CN1092374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99305.8A CN109237429B (zh) 2017-05-31 2017-05-31 车辆用灯具及具备其的跨坐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99305.8A CN109237429B (zh) 2017-05-31 2017-05-31 车辆用灯具及具备其的跨坐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37429A CN109237429A (zh) 2019-01-18
CN109237429B true CN109237429B (zh) 2021-04-06

Family

ID=65082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99305.8A Active CN109237429B (zh) 2017-05-31 2017-05-31 车辆用灯具及具备其的跨坐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374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9896B (zh) * 2020-06-17 2023-06-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速克达型机车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5610A (zh) * 2011-05-17 2012-11-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光装置
CN103672660A (zh) * 2012-09-13 2014-03-2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前照灯单元
CN204213788U (zh) * 2014-11-28 2015-03-18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前照灯结构
CN106482056A (zh) * 2015-09-02 2017-03-0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用的灯光装置以及具备该灯光装置的骑乘型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00994B2 (ja) * 2005-08-31 2010-1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照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5610A (zh) * 2011-05-17 2012-11-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光装置
CN103672660A (zh) * 2012-09-13 2014-03-2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前照灯单元
CN204213788U (zh) * 2014-11-28 2015-03-18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前照灯结构
CN106482056A (zh) * 2015-09-02 2017-03-0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用的灯光装置以及具备该灯光装置的骑乘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37429A (zh) 2019-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78792B2 (ja) 車両用灯具
EP2987709B1 (en) Headlight for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JP6052569B2 (ja) 車両用灯具ユニット
JP6290841B2 (ja) 車両用灯火器
KR20140054251A (ko) 차량용 조명 장치
PH12015000092B1 (en)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JP585652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灯火装置
EP2769879B1 (en) Lighting apparatus
CN109237429B (zh) 车辆用灯具及具备其的跨坐型车辆
CN102679251A (zh) 前照灯装置
EP2187117B1 (en) Vehicle headlamp
TW201243219A (en) Vehicle headlamp structure
TWI675773B (zh) 車輛用燈具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JP6039101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プロジェクターライトアセンブリの追加ライト構造
TWI584977B (zh) Vehicle headlight lamp module, vehicle headlights, and vehicles
TWI624614B (zh) Car headlight
CN113799896B (zh) 速克达型机车
TWI584988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CN216556943U (zh) 鞍乘型车辆的照明装置
ES2441799T3 (es) Vehículo
JP2000164021A (ja) 前照灯
TW202200433A (zh) 速克達型機車
JP2015037037A (ja) 車両用前照灯
JP2019119439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JP7475997B2 (ja) 車両用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