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2434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2434B
TWI672434B TW107126514A TW107126514A TWI672434B TW I672434 B TWI672434 B TW I672434B TW 107126514 A TW107126514 A TW 107126514A TW 107126514 A TW107126514 A TW 107126514A TW I672434 B TWI672434 B TW I6724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pstream catalyst
downstream
catalyst
upstream
muffl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6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2923A (zh
Inventor
相馬光晴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2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2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24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24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00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 F01N1/02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by using resonance
    • F01N1/023Helmholtz reson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08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exhaust sensors in or on exhaust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F01N3/28Construction of catalytic reactors
    • F01N3/2882Catalytic reactor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other devices, e.g. exhaust silencers or other exhaust purification devices
    • F01N3/2885Catalytic reactor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other devices, e.g. exhaust silencers or other exhaust purification devices with exhaust silencers in a single hou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60/00Exhaust systems with mean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exhaust gas components or characteristics
    • F01N2560/02Exhaust systems with mean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exhaust gas components or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s being an exhaust gas sensor
    • F01N2560/025Exhaust systems with mean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exhaust gas components or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s being an exhaust gas sensor for measuring or detecting O2, e.g. lambda sen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90/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 F01N2590/0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for motorcy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配置於後輪之側方之消音器23、收容於消音器23之上游觸媒55、及檢測通過上游觸媒55之廢氣之狀態之下游感測器47。消音器23包含支持下游感測器47且將通過上游觸媒55之廢氣引導至下游之支持管56、以及包圍上游觸媒55及支持管56之外筒62。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之自上游觸媒55至下游感測器47之距離D1較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之上游觸媒55之長度L1短。支持管56之剖面面積大於上游觸媒55之剖面面積。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尤其是具備收容於消音器之觸媒及檢測通過觸媒之廢氣之狀態之感測器的跨坐型車輛。
EP 3267004 A1揭示有一種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機車。於該機車中,包含第2排氣管及第4排氣管之複數根排氣管配置於消音器中。第2排氣管配置於第4排氣管之上游。淨化廢氣之2個觸媒配置於第2排氣管中。檢測廢氣中之氧濃度之氧感測器裝設於第4排氣管所具備之軸環。
於EP 3267004 A1中,自觸媒至氧感測器之距離較長,從而自觸媒至氧感測器之流路較長。於此情形時,消音器大型化。
具體而言,於觸媒及氧感測器在觸媒之軸向上排列且自觸媒至氧感測器之距離較長之情形時,消音器於軸向上大型化。於觸媒及氧感測器不在觸媒之軸向上排列且自觸媒至氧感測器之距離較長之情形時,必須使將廢氣自觸媒引導至氧感測器之排氣管彎曲,從而收容排氣管之消音器之周長(周圍之長度)變大。因此,消音器於觸媒之軸向或徑向上大型化。
若為了避免消音器之大型化而使氧感測器靠近觸媒,則氧感測器會暴露於通過觸媒之更高溫之廢氣。於此情形時,氧感測器之溫度上升,接近極限溫度(感測器正常地發揮功能之溫度之上限值)。因此,若僅使氧感測器靠近觸媒,無法一面避免消音器之大型化,一面抑制氧感測器之溫度上升。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一面避免收容有觸媒之消音器之大型化一面抑制檢測通過該觸媒之廢氣之狀態之感測器之溫度上升的跨坐型車輛。該目的藉由本案之技術方案1之跨坐型車輛而達成。較佳之實施形態由附屬項規定。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引擎;後輪,其由上述引擎驅動;消音器,其配置於上述後輪之側方,使於將自上述引擎排出之廢氣釋放至大氣時產生之排氣音減少;排氣管,其自上述引擎延伸至上述消音器,將廢氣自上述引擎引導至上述消音器;上游觸媒,其收容於上述消音器,將於上述消音器內流動之上述廢氣淨化;及下游感測器,其配置於上述上游觸媒之下游,檢測通過上述上游觸媒之上述廢氣之狀態;且上述消音器包含自上述排氣管延伸至上述上游觸媒之前管、支持上述下游感測器且將通過上述上游觸媒之上述廢氣引導至下游之支持管、以及包圍上述上游觸媒及支持管之外筒,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自上述上游觸媒至上述下游感測器之距離較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上述上游觸媒之長度短,且上述支持管之剖面面積大於上述上游觸媒之剖面面積。
根據該構成,因燃料之燃燒而產生之廢氣由排氣管自引擎引導至消音器。上游觸媒收容於配置在後輪之側方之消音器。於消音器內流動之廢氣由上游觸媒淨化。藉此,可提高自消音器排出之廢氣之潔淨度。進而,經上游觸媒淨化後之廢氣之狀態由支持於消音器之支持管之下游感測器檢測。藉此,可檢測上游觸媒之劣化。
下游感測器配置於上游觸媒之附近。亦即,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自上游觸媒至下游感測器之距離較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上游觸媒之長度短。因此,相較於自上游觸媒至下游感測器之距離較長之情形,可使消音器於上游觸媒之軸向上小型化。由於將下游感測器設置於自上游觸媒向後方延伸之支持管,故而可減少消音器之周長(周圍之長度)。藉此,可使消音器小型化。
進而,上游觸媒並非配置於將廢氣自引擎引導至消音器之排氣管,而是配置於消音器之外筒中。藉此,自引擎至上游觸媒之距離增加,故而可降低流入至上游觸媒之廢氣之溫度。進而,支持下游感測器之支持管之剖面面積大於上游觸媒之剖面面積。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於支持管內膨脹。因此,廢氣之溫度於支持管降低。因此,可使與下游感測器接觸之廢氣之溫度進一步降低。藉此,即便將下游感測器配置於上游觸媒之附近,亦能夠抑制下游感測器之溫度上升。
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自上游觸媒至下游感測器之距離」例如為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自上游觸媒至下游感測器之最短距離。關於下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自上游觸媒至下游觸媒之距離」亦相同。支持管之剖面面積係指支持管之流路之剖面面積。關於上游觸媒之剖面面積 亦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將以下特徵之至少一個添加於上述跨坐型車輛。
上述支持管包含插入有上述下游感測器之插入孔,當於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自後方觀察時,上述插入孔配置於上述上游觸媒之周圍。
根據該構成,下游感測器插入至設置於支持管之插入孔,且自插入孔向上游觸媒之徑向上之內側突出。當於上游觸媒之軸向上自後方觀察上游觸媒及支持管時,插入孔配置於上游觸媒之周圍。亦即,支持管之流路藉由插入孔而向上游觸媒之徑向上之外側膨脹。藉此,可使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於支持管膨脹。
進而,由於以此方式配置插入有下游感測器之插入孔,故而膨脹之前之廢氣難以直接與設置有插入孔之台座部接觸。因此,可抑制台座部之溫度上升,從而可減少自台座部傳遞至下游感測器之熱量。藉此,可進一步抑制下游感測器之溫度上升,從而可將下游感測器之溫度維持於極限溫度以下。
上述支持管進而包含設置有上述插入孔之台座部,且上述台座部與上述消音器之上述外筒相接。
根據該構成,支持下游感測器之台座部與消音器之外筒相接。台座部相對於外筒之移動由與台座部相接之外筒限制。藉此,可減少支持下游感測器之台座部之振動,從而能夠更穩定地保持下游感測器。因此,可使下游感測器之感測能力更加穩定。進而,台座部由於與直接接觸於行駛風之外筒相接,故而可將下游感測器之熱有效地傳遞至外筒。藉 此,可進一步抑制下游感測器之溫度上升。
上述台座部於包圍上述插入孔之環狀區域內之任一位置均與上述外筒相接。
根據該構成,支持管之台座部並非僅於包圍插入孔之環狀區域之一部分與外筒相接,而是於該區域內之任一位置均與外筒相接。因此,相較於台座部僅於環狀區域之一部分與外筒相接之情形,可使台座部相對於外筒穩定。藉此,可進一步減少支持於台座部之下游感測器之振動。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後輪與上述消音器之間且支持上述後輪之擺臂,且上述消音器進而包含固定於上述外筒及擺臂之各者之托架。
根據該構成,消音器之外筒係經由固定於外筒及擺臂之各者之托架而支持於擺臂。支持下游感測器之支持管之台座部與外筒相接。因此,下游感測器經由支持管、外筒、及托架而支持於擺臂。因此,可進一步減少下游感測器之振動。
上述支持管包含設置有插入孔之台座部,該插入孔插入有上述下游感測器,上述外筒包含自上述外筒之外表面延伸至上述外筒之內表面且插入有上述下游感測器之貫通孔,且上述台座部於上述外筒之上述貫通孔露出。
根據該構成,下游感測器與支持該下游感測器之台座部於將外筒在其厚度方向上貫通之貫通孔露出。下游感測器及台座部之露出部分與溫度低於廢氣之行駛風接觸。下游感測器及台座部由行駛風冷卻。因此,可將下游感測器及台座部之熱有效率地釋放至大氣,從而可進一步抑 制下游感測器之溫度上升。
上述外筒之外表面包含開口有上述貫通孔之平坦部。
根據該構成,將外筒於其厚度方向上貫通之貫通孔在設置於外筒之外表面之平坦部開口。行駛風沿著外筒之外表面向後方流動。於貫通孔在設置於外筒之外表面之凹部之底面開口之情形時,行駛風難以與位於凹部內之下游感測器之一部分接觸。相對於此,於貫通孔在外筒之外表面之平坦部開口之情形時,不會產生此種現象。因此,可藉由行駛風有效地將自外筒之貫通孔向外側突出之下游感測器之露出部分冷卻。
上述下游感測器包含檢測部,該檢測部設置有將在上述消音器內流動之上述廢氣取入之導入口,且當於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自後方觀察時,上述下游感測器之上述檢測部與上述上游觸媒重疊。
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大部分自上游觸媒沿上游觸媒之軸向流至下游。下游感測器之檢測部與上游觸媒於上游觸媒之軸向上排列。當於上游觸媒之軸向上自後方觀察上游觸媒及下游感測器時,下游感測器之檢測部與上游觸媒重疊。因此,剛通過上游觸媒後之廢氣容易與下游感測器之檢測部接觸。下游感測器自設置在相當於前端部之檢測部之導入口取入廢氣,而檢測廢氣之狀態。因此,可檢測剛通過上游觸媒後之廢氣之狀態,從而能以更高精度偵測上游觸媒之劣化。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下游觸媒,該下游觸媒收容於上述消音器,配置於上述上游觸媒及下游感測器之下游,且當於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自後方觀察時與上述上游觸媒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根據該構成,不僅上游觸媒收容於消音器,而且下游觸媒亦收容於消音器。藉此,可進一步提高自消音器排出之廢氣之潔淨度。進 而,上游觸媒及下游觸媒於上游觸媒之軸向上排列,當於上游觸媒之軸向上自後方觀察上游觸媒及下游觸媒時,下游觸媒與上游觸媒之至少一部分重疊。因此,相較於上游觸媒及下游觸媒不於上游觸媒之軸向上排列之情形,可使消音器於上游觸媒之徑向上小型化。
此外,下游觸媒配置於上游觸媒及下游感測器之下游。換言之,下游感測器配置於上游觸媒之下游且下游觸媒之上游之位置。通常,流入至上游觸媒之廢氣之溫度高於流入至下游觸媒之廢氣之溫度,從而上游觸媒之劣化速度快於下游觸媒之劣化速度。因此,藉由將下游感測器配置於廢氣之流動方向上之上游觸媒與下游觸媒之間,可較早地偵測出上游觸媒之劣化。
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自上述上游觸媒至上述下游觸媒之距離較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上述上游觸媒之長度短。
根據該構成,下游觸媒配置於上游觸媒之附近,2個觸媒(上游觸媒及下游觸媒)之間隔較窄。亦即,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自上游觸媒至下游觸媒之距離較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上游觸媒之長度短。如此,由於2個觸媒之間隔較窄,故而可一面抑制消音器於上游觸媒之軸向上大型化,一面將2個觸媒配置於消音器中。
上述支持管包含包圍上述上游觸媒之上游端部。
根據該構成,支持管之上游端部包圍上游觸媒。於此情形時,若將支持管之上游端部焊接於上游觸媒之外周面,或將上游觸媒壓入至支持管之上游端部,則可將上游觸媒及支持管相互固定。或者,若使間隔件等單純之形狀之構件介置於上游觸媒與支持管之間,則可將上游觸媒及支持管相互固定。因此,可簡化將上游觸媒及支持管相互固定之構造, 從而可使消音器小型化及輕量化。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收容於上述消音器且配置於上述上游觸媒及下游感測器之下游的下游觸媒,且上述支持管進而包含包圍上述下游觸媒之下游端部。
根據該構成,不僅上游觸媒收容於消音器,而且下游觸媒亦收容於消音器。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藉由下游觸媒被進一步淨化。藉此,可進一步提高自消音器排出之廢氣之潔淨度。而且,支持管之下游端部包圍下游觸媒。藉此,可簡化將下游觸媒及支持管相互固定之構造,從而可減輕消音器之大型化及重量增加。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擺臂,其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後輪與上述消音器之間,且支持上述後輪;及導線,其連接於上述下游感測器,且通過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消音器與上述擺臂之間;且上述擺臂包含收容上述導線之一部分之收容凹部。
根據該構成,支持後輪之擺臂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後輪與消音器之間。傳輸下游感測器之檢測值(電信號)之導線通過車寬方向上之消音器與擺臂之間。導線之一部分收容於設置在擺臂之收容凹部。小石子等朝向導線飛散之飛散物由擺臂遮擋。藉此,可藉由擺臂保護導線之一部分。
上述支持管亦可包含:筒狀部,其於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延伸;突出部,其自上述筒狀部之外周面向上述上游觸媒之徑向上之外側突出;及台座部,其設置於上述突出部之外端,且設置有插入有上述下游感測器之插入孔。
根據該構成,支持管之突出部自於上游觸媒之軸向上延伸 之筒狀部之外周面向上游觸媒之徑向上之外側突出。亦即,支持管之流路於突出部膨脹。藉此,可使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之溫度於支持管降低。而且,由於支持下游感測器之台座部設置於突出部之外端,故而膨脹之前之廢氣難以與台座部接觸。藉此,可減少自台座部傳遞至下游感測器之熱量。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上述消音器之內側之後輪、及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後輪與上述消音器之間且支持上述後輪之擺臂的情形時,上述擺臂亦可包含重複部,該重複部位於上述下游感測器之前方且當自前方觀察上述擺臂時與上述下游感測器重疊。
根據該構成,擺臂之重複部位於下游感測器之前方。小石子等朝向下游感測器向後方飛散之飛散物由擺臂之重複部遮擋。藉此,可藉由擺臂保護下游感測器。
本發明中之上述、或進而其他目的、特徵及效果藉由參照隨附圖式於以下敍述之實施形態之說明而明確。
1‧‧‧速克達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頭管
4‧‧‧主框架
5‧‧‧後框架
6‧‧‧座部
6m‧‧‧主座部
6t‧‧‧串列座部
7‧‧‧儲物箱
8‧‧‧轉向把手
9‧‧‧轉向軸
10‧‧‧前叉
11‧‧‧擺臂
11b‧‧‧凸座
11r‧‧‧收容凹部
12‧‧‧擺動單元
13‧‧‧引擎
14‧‧‧頭蓋
15‧‧‧汽缸頭
16‧‧‧汽缸體
17‧‧‧曲軸箱
18‧‧‧皮帶殼體
19‧‧‧後車軸
20‧‧‧燃料箱
21‧‧‧排氣管
21u‧‧‧上游端部
22‧‧‧緊固帶
23‧‧‧消音器
24‧‧‧排氣口
31‧‧‧進氣通路
32‧‧‧空氣清潔器
33‧‧‧節流閥
34‧‧‧燃料供給裝置
35‧‧‧進氣埠
36‧‧‧進氣閥
37‧‧‧排氣埠
38‧‧‧排氣閥
39‧‧‧火星塞
40‧‧‧燃燒室
41‧‧‧汽缸
42‧‧‧活塞
43‧‧‧連桿
44‧‧‧曲軸
45‧‧‧排氣通路
46‧‧‧上游感測器
46d‧‧‧檢測部
47‧‧‧下游感測器
47b‧‧‧螺栓部
47c‧‧‧連接部
47d‧‧‧檢測部
47p‧‧‧導入口
47t‧‧‧公螺紋部
48‧‧‧上游導線
49‧‧‧下游導線
51‧‧‧前管
52‧‧‧接頭管
53‧‧‧錐形管
53a‧‧‧錐形部
54‧‧‧直管
55‧‧‧上游觸媒
56‧‧‧支持管
56d‧‧‧下游端部
56i‧‧‧內構件
56o‧‧‧外構件
56u‧‧‧上游端部
57‧‧‧下游觸媒
59‧‧‧下游螺帽
61‧‧‧膨脹部
62‧‧‧外筒
62f‧‧‧平坦部
62h‧‧‧貫通孔
62i‧‧‧內構件
62o‧‧‧外構件
63‧‧‧內筒
63h‧‧‧貫通孔
63i‧‧‧內構件
63o‧‧‧外構件
63p‧‧‧吸音口
64‧‧‧前蓋帽
65‧‧‧後蓋帽
66‧‧‧分隔件
67‧‧‧中間管
68‧‧‧吸音材料
69‧‧‧托架
69h‧‧‧通孔
69L‧‧‧下托架
69r‧‧‧後托架
69u‧‧‧上托架
70‧‧‧側外殼
71‧‧‧端蓋
71h‧‧‧端孔
72‧‧‧後管
73‧‧‧外殼
74‧‧‧收容物
81‧‧‧筒狀部
82‧‧‧突出部
83‧‧‧台座部
83h‧‧‧插入孔
83o‧‧‧外表面
D1‧‧‧距離
D2‧‧‧距離
D3‧‧‧距離
Da‧‧‧軸向
Dr‧‧‧徑向
Dw‧‧‧車寬方向
F‧‧‧前方向
L1‧‧‧上游觸媒之長度
L2‧‧‧下游觸媒之長度
R1‧‧‧區域
S1‧‧‧區域
S2‧‧‧區域
Sd‧‧‧下游膨脹空間
SL‧‧‧直線
Su‧‧‧上游膨脹空間
U‧‧‧上方向
Wf‧‧‧前輪
WO‧‧‧車輛中央
Wr‧‧‧後輪
Φ1‧‧‧上游觸媒之外徑
Φ2‧‧‧筒狀部之外徑
Φ3‧‧‧台座部之外徑
圖1係表示一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之右側面之模式圖。
圖2係表示速克達型車輛所具備之車體框架之右側面之模式圖。
圖3係自上方觀察擺臂、引擎、及後輪所得之模式圖。
圖4係表示引擎及與該引擎相關之構成之概略的模式圖。
圖5係表示消音器及擺臂之右側面之模式圖。
圖6係自上方觀察消音器及擺臂所得之模式圖。
圖7係自車寬方向上之消音器之內側觀察到之消音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8係表示消音器之鉛直剖面之剖視圖。
圖9係將圖8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放大剖視圖。
圖10係自前方觀察前管所得之立體圖。
圖11係表示沿著圖8所示之XI-XI線之消音器之剖面的剖視圖。
圖12係於圖11所示之箭頭XII之方向上觀察消音器所得之圖。
圖13係用以對上游觸媒及支持管之剖面面積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14係表示另一實施形態之擺臂及下游感測器之剖視圖。
前後、上下及左右之各方向係以乘坐於在水平面上直進之基準姿勢(轉向把手8配置於直進位置之姿勢)之速克達型車輛1且朝向前方之騎乘者之視點為基準。以下,只要事先未特別說明,則對基準姿勢之速克達型車輛1進行說明。
左右方向相當於車寬方向Dw(速克達型車輛1之寬度方向)。車輛中央WO(圖3)相當於通過頭管3之中心線且與後輪Wr之旋轉中心正交之鉛直面。圖1中之「U」表示上方向,圖1中之「F」表示前方向。關於其他圖亦相同。只要事先未特別說明,則以下說明中之側視意指速克達型車輛1之側視。
圖1係表示一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右側面之模式圖。圖2係表示速克達型車輛1所具備之車體框架2之右側面之模式圖。圖3係自上方觀察擺臂11、引擎13、及後輪Wr所得之模式圖。於圖2中,省略了消音器23等之圖示,將速克達型車輛1簡化。
如圖1所示,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由外裝蓋覆蓋之車體框架2。車體框架2包含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頭管3。如圖2所示,車體框架2進而包含自頭管3向後方且下方延伸之主框架4、及自主框架4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後框架5。
如圖1所示,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供騎乘者乘坐之鞍座型之座部6、及藉由座部6開閉之儲物箱7。圖1示出在座部6設置有供騎乘者乘坐之主座部6m及供同乘者乘坐之串列座部6t之例。座部6亦可用於一人乘坐。座部6能夠於儲物箱7之開口由座部6閉合之閉合位置(圖1所示之位置)與儲物箱7之開口打開之打開位置之間相對於儲物箱7上下旋動。
速克達型車輛1包含由騎乘者轉向之轉向把手8、以及將前輪Wf可旋轉地支持之前叉10。轉向把手8連結於作為前輪支持構件之一例之前叉10。前叉10之轉向軸9插入至頭管3。轉向把手8及前叉10能夠繞相當於頭管3之中心線之轉向軸線相對於車體框架2旋動。
如圖3所示,速克達型車輛1包含產生使速克達型車輛1行駛之動力之擺動單元12、及與擺動單元12一併將後輪Wr可旋轉地支持之擺臂11。擺動單元12包含驅動作為驅動輪之後輪Wr之引擎13、以及將引擎13之動力傳遞至後輪Wr之驅動機構。引擎13係藉由燃料之燃燒而產生動力之內燃機。引擎13包含頭蓋14、汽缸頭15、汽缸體16、及曲軸箱17。
驅動機構係將引擎13之旋轉藉由環狀之皮帶傳遞至後輪Wr之皮帶驅動式減速機構。驅動機構亦可為將引擎13之旋轉藉由環狀之鏈條傳遞至後輪Wr之鏈條驅動式減速機構。驅動機構包含由引擎13驅動之驅動皮帶輪、被傳遞驅動皮帶輪之旋轉之從動皮帶輪、以及將驅動皮帶輪之旋轉傳遞至從動皮帶輪之環狀之V型皮帶。
驅動機構進而包含收容驅動皮帶輪、V型皮帶、及從動皮帶輪之皮帶殼體18。皮帶殼體18之前端部配置於曲軸箱17之左方。於圖3中,以較粗之二點鏈線表示曲軸箱17與皮帶殼體18之交界。皮帶殼體18自曲軸箱17向後方延伸。皮帶殼體18之後端部配置於較曲軸箱17更靠後方。
擺動單元12經由在車寬方向Dw上延伸之樞軸而支持於車體框架2。擺臂11固定於擺動單元12。擺動單元12及擺臂11能夠繞樞軸相對於車體框架2上下旋動。後輪Wr配置於車寬方向Dw上之皮帶殼體18與擺臂11之間。後輪Wr經由自皮帶殼體18延伸至擺臂11之後車軸19而支持於皮帶殼體18及擺臂11。
如圖1所示,速克達型車輛1包含貯存對引擎13供給之燃料之燃料箱20、以及將由引擎13產生之廢氣釋放至大氣之排氣系統。排氣系統包含將自引擎13之排氣埠37(參照圖4)排出之廢氣引導至下游之排氣管21、以及將由排氣管21引導之廢氣自排氣口24釋放至大氣之消音器23。
排氣管21之上游端部21u藉由螺栓而固定於汽缸頭15。消音器23之上游端部藉由包圍排氣管21及消音器23之緊固帶22而固定於排氣管21之下游端部。消音器23配置於擺臂11之右方。消音器23固定於擺 臂11。消音器23形成有於空氣中開口之排氣口24。
其次,對速克達型車輛1之進氣及排氣系統進行說明。
圖4係表示引擎13及與該引擎13相關之構成之概略的模式圖。圖4示出引擎13為單汽缸引擎之例。引擎13亦可為多汽缸引擎。
引擎13包含伴隨著空氣與燃料之混合氣體之燃燒而於汽缸41內往復之活塞42、將活塞42之往復運動轉換為旋轉之曲軸44、以及將活塞42之動作傳遞至曲軸44之連桿43。引擎13進而包含形成收容活塞42之汽缸41之汽缸體16、形成供混合氣體燃燒之燃燒室40之汽缸頭15、以及與汽缸體16一併收容曲軸44之曲軸箱17。引擎13進而包含安裝於汽缸頭15之頭蓋14(參照圖3)。
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引導被抽吸至燃燒室40之吸入氣體之進氣通路31、及引導自燃燒室40排出之廢氣之排氣通路45。自汽缸頭15之外表面延伸至燃燒室40之內表面之進氣埠35係進氣通路31之一部分。自汽缸頭15之外表面延伸至燃燒室40之內表面之排氣埠37係排氣通路45之一部分。進氣埠35藉由進氣閥36而開閉。排氣埠37藉由排氣閥38而開閉。對燃燒室40內之混合氣體點火之火星塞39插入至汽缸頭15。
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自朝向燃燒室40於進氣通路31中流動之吸入氣體中去除異物之空氣清潔器32、變更自空氣清潔器32流至燃燒室40之吸入氣體之流量的節流閥33、以及將自燃料箱20供給之燃料供給至燃燒室40之燃料供給裝置34。燃料供給裝置34可為汽化器及燃料噴射器(fuel injector)中之任一種。於燃料供給裝置34為燃料噴射器之情形時,燃料供給裝置34可經由進氣通路31將燃料供給至燃燒室40,亦可直接將燃料供給至燃燒室40。
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將自包含排氣管21及消音器23之排氣系統釋放至大氣之廢氣淨化之淨化系統。淨化系統包含淨化自引擎13之排氣埠37排出之廢氣的上游觸媒55、及淨化由上游觸媒55淨化後之廢氣之下游觸媒57。淨化系統進而包含在上游觸媒55之上游位置檢測廢氣之狀態之上游感測器46、及在上游觸媒55之下游且下游觸媒57之上游位置檢測廢氣之狀態之下游感測器47。
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均為三元觸媒。下游觸媒57配置於上游觸媒55之下游。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配置於形成排氣通路45之一部分之消音器23中。上游感測器46及下游感測器47安裝於消音器23。設置有取入廢氣之導入口之上游感測器46之檢測部46d配置於消音器23中。同樣地,設置有取入廢氣之導入口47p(參照圖11)之下游感測器47之檢測部47d配置於消音器23中。
上游感測器46及下游感測器47均為檢測廢氣中之氧濃度之氧感測器。上游感測器46之檢測值經由自上游感測器46向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之側延伸之上游導線48而傳輸至ECU。同樣地,下游感測器47之檢測值經由自下游感測器47向ECU之側延伸之下游導線49而傳輸至ECU。ECU基於上游感測器46之檢測值而變更空氣燃油比。ECU基於下游感測器47之檢測值而診斷上游觸媒55。
其次,對作為排氣系統之一部分之消音器23進行說明。
圖5係表示消音器23及擺臂11之右側面之模式圖。圖6係自上方觀察消音器23及擺臂11所得之模式圖。圖7係自車寬方向Dw上之消音器23之內側觀察到之消音器23的分解立體圖。圖8係表示消音器23之鉛直剖面之剖視圖。消音器23雖相對於水平面斜向地傾斜,但於圖8中,以前 管51之中心線(直線SL)於圖8之左右方向上延伸之方式進行繪製。
如圖5及圖6所示,消音器23配置於擺臂11之右方,且於側視下與擺臂11重疊。如圖7所示,消音器23包含將自排氣管21排出之廢氣引導至下游之前管51、使由前管51引導之廢氣膨脹之膨脹部61、以及將膨脹部61內之廢氣釋放至大氣之後管72。消音器23進而包含固定於膨脹部61之複數個托架69、配置於膨脹部61之右方之側外殼70、及配置於膨脹部61之後方之端蓋71。
如圖8所示,前管51包含由緊固帶22緊固之接頭管52、自接頭管52向下游延伸之錐形管53、及自錐形管53向下游延伸之直管54。前管51自排氣管21連續至上游觸媒55。上游觸媒55自直管54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上向後方延伸,支持管56自上游觸媒55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上向後方延伸。下游觸媒57自支持管56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上向後方延伸。
膨脹部61包含包圍上游觸媒55、支持管56、及下游觸媒57之內筒63、介隔內筒63而包圍上游觸媒55、支持管56、及下游觸媒57之外筒62、將前管51與外筒62之間之環狀空間封閉之前蓋帽64、以及將後管72與外筒62之間之環狀空間封閉之後蓋帽65。膨脹部61進而包含將膨脹部61內之空間區隔為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排列之上游膨脹空間Su及下游膨脹空間Sd之分隔件66、以及經由分隔件66自上游膨脹空間Su延伸至下游膨脹空間Sd之中間管67。
降低排氣音之吸音材料68配置於外筒62與內筒63之間之環狀空間。吸音材料68可為玻璃絨或鋼絲絨,亦可為除其等以外之材料。吸音材料68配置於內筒63之前端部與內筒63之後端部之間。吸音材料68封 閉將內筒63於其厚度方向上貫通之複數個吸音口63p。於圖8中,僅圖示出一部分吸音口63p,但複數個吸音口63p係遍及內筒63之全周規律地配置。
膨脹部61之內筒63除了包圍上游觸媒55、支持管56、及下游觸媒57以外,還包圍中間管67、分隔件66、及後管72。分隔件66之外周部與內筒63之內周面相接。中間管67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通過分隔件66。分隔件66與中間管67之外周面相接。中間管67之上游端配置於中間管67之下游端之後方。上游膨脹空間Su配置於下游膨脹空間Sd之後方。中間管67之上游端配置於上游膨脹空間Su,中間管67之下游端配置於下游膨脹空間Sd。
膨脹部61較前管51及後管72粗。膨脹部61之周長(周圍之長度)、亦即外筒62之周長長於前管51之周長,且長於後管72之周長。前管51自膨脹部61向前方突出。後管72自膨脹部61向後方突出。下游觸媒57之下游端配置於上游膨脹空間Su。後管72之上游端配置於下游膨脹空間Sd。前管51、後管72、及中間管67於上游觸媒55之徑向Dr上分離。後管72配置於較前管51更靠上方。中間管67配置於較前管51更靠下方。
前管51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通過前蓋帽64。前蓋帽64與直管54之外周面相接。分隔件66與支持管56之外周面相接。後管72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通過下游膨脹空間Sd、分隔件66、及後蓋帽65。分隔件66及後蓋帽65與後管72之外周面相接。後管72之下游端配置於膨脹部61之後方之空間。如圖5及圖6所示,後管72之下游端插入至將端蓋71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貫通之端孔71h。後管72之下游端形成有排氣口24。
因混合氣體之燃燒而產生之廢氣經由排氣埠37(參照圖4)而自燃燒室40排出至排氣管21,並藉由前管51被引導至上游觸媒55。其後,廢氣依序通過上游觸媒55、支持管56、及下游觸媒57,並流入至上游膨脹空間Su。其後,廢氣經由中間管67而自上游膨脹空間Su流至下游膨脹空間Sd,並自後管72釋放至大氣中。廢氣之能量於在膨脹部61內流動期間減少。藉此,降低排氣音。進而,由於藉由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將廢氣淨化,故而可減少釋放至大氣之污染物質。
膨脹部61經由複數個托架69而固定於擺臂11。如圖8所示,複數個托架69包含自膨脹部61向上方延伸之上托架69u、自膨脹部61向下方延伸之下托架69L、及自膨脹部61向下方延伸之後托架69r。上托架69u配置於較下托架69L及後托架69r更靠上方。後托架69r配置於較上托架69u及下托架69L更靠後方。各托架69藉由焊接而固定於外筒62。
如圖5及圖6所示,擺臂11包含向車寬方向Dw上之外側突出之複數個凸座11b。上托架69u、下托架69L、及後托架69r分別與3個凸座11b重疊。螺栓之軸部插入至將托架69於車寬方向Dw上貫通之通孔69h(參照圖7),並安裝於設置在凸座11b之母螺紋孔。藉此,將各托架69固定於擺臂11,從而將消音器23支持於擺臂11。
其次,主要對上游觸媒55、支持管56、及下游觸媒57進行說明。
圖9係將圖8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放大剖視圖。圖10係自前方觀察前管51所得之立體圖。圖11係表示沿著圖8所示之XI-XI線之消音器23之剖面的剖視圖。圖11示出與支持管56之中心線正交之剖面。圖12係於圖11所示之箭頭XII之方向上觀察消音器23所得之圖。圖13係用以對 上游觸媒55及支持管56之剖面面積進行說明之剖視圖。圖11及圖13係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自後方觀察上游觸媒55等所得之圖。
如圖9所示,前管51包含接頭管52、錐形管53、及直管54。上游感測器46經由固定於直管54之上游螺帽而安裝於直管54。下游感測器47經由固定於支持管56之下游螺帽59(參照圖10)而安裝於支持管56。
錐形管53包含隨著靠近直管54而外徑及內徑增加之錐形部53a。直管54之上游端部包圍錐形管53之下游端部。直管54之外徑及內徑自直管54之上游端至直管54之下游端固定。直管54之下游端部包圍上游觸媒55之上游端部。直管54、上游觸媒55、支持管56、及下游觸媒57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排列,其等之中心線配置於相同之直線SL上。
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相互分離,且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相對。上游觸媒55包含設置有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貫通上游觸媒55之複數條通路之圓柱狀之載體、及保持於載體之內表面之觸媒物質。同樣地,下游觸媒57包含設置有於與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一致之下游觸媒57的軸向上貫通下游觸媒57之複數條通路的圓柱狀之載體、及保持於載體之內表面之觸媒物質。各載體包含在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延伸之圓筒狀之外殼73、及保持於外殼73內之蜂巢狀之收容物74。觸媒物質保持於收容物74之表面。
上游觸媒55之外殼73之外徑相當於上游觸媒55之外徑Φ1。同樣地,下游觸媒57之外殼73之外徑相當於下游觸媒57之外徑。上游觸媒55之外徑Φ1與下游觸媒57之外徑相等。上游觸媒55之外徑Φ1亦可較下游觸媒57之外徑小或大。上游觸媒55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較下 游觸媒57短。換言之,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之上游觸媒55之長度L1較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之下游觸媒57之長度L2短。上游觸媒55之長度L1亦可與下游觸媒57之長度L2相等,還可較下游觸媒57之長度L2長。
支持管56包含在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延伸之筒狀部81。相當於支持管56之上游端部56u之筒狀部81之上游端部包圍上游觸媒55之下游端部。相當於支持管56之下游端部56d之筒狀部81之下游端部包圍下游觸媒57之上游端部。筒狀部81之外徑Φ2及內徑自筒狀部81之上游端至筒狀部81之下游端固定。筒狀部81之外徑Φ2亦可自筒狀部81之上游端至筒狀部81之下游端不固定。關於筒狀部81之內徑亦相同。
支持管56為金屬製。同樣地,直管54亦為金屬製,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之外殼73亦為金屬製。上游觸媒55之外殼73藉由焊接而固定於直管54及支持管56。下游觸媒57之外殼73藉由焊接而固定於支持管56。安裝上游感測器46之上游螺帽藉由焊接而固定於直管54。安裝下游感測器47之下游螺帽59藉由焊接而固定於支持管56。
如圖10所示,支持管56除了包含筒狀部81以外,還包含自筒狀部81之外周面向上游觸媒55之徑向Dr上之外側突出之筒狀之突出部82、及支持於突出部82之台座部83。台座部83例如為圓板狀。台座部83經由下游螺帽59而支持下游感測器47。突出部82配置於筒狀部81之上游端與筒狀部81之下游端之間。
如圖11所示,突出部82朝向外筒62自筒狀部81突出。台座部83將相當於突出部82之前端的突出部82之外端封閉。突出部82之外徑及內徑隨著靠近台座部83而減少。台座部83之外徑Φ3(參照圖12)小於筒狀部81之外徑Φ2。自相當於支持管56之中心線(直線SL)之筒狀部81之中 心線至台座部83的上游觸媒55之徑向Dr之距離D3大於上游觸媒55之外周面之半徑(上游觸媒55之外徑Φ1之1/2),且小於上游觸媒55之外周面之直徑(上游觸媒55之外徑Φ1)。由於台座部83配置於筒狀部81之附近,故而可抑制收容支持管56之膨脹部61於上游觸媒55之徑向Dr上大型化。
於圖13中,繪製有交叉影線之區域S1及繪製有交叉影線之區域S2表示由支持管56包圍之空間。亦即,支持管56之筒狀部81、突出部82、及台座部83包圍區域S1及區域S2之兩者。區域S1之面積與區域S2之面積之和相當於支持管56之剖面面積。區域S1之面積相當於上游觸媒55之剖面面積。因此,支持管56之剖面面積較上游觸媒55之剖面面積大出區域S2之面積之程度。
如圖11所示,下游感測器47及下游螺帽59插入至將台座部83於其厚度方向上貫通之插入孔83h。下游螺帽59藉由焊接而固定於台座部83。下游感測器47自支持管56之外側插入至下游螺帽59。設置於下游感測器47之公螺紋部47t之外周的公螺紋安裝於設置在下游螺帽59之內周之母螺紋。藉此,將下游感測器47固定於下游螺帽59。
下游螺帽59自插入孔83h向上游觸媒55之徑向Dr上之內側及外側突出。設置有取入廢氣之導入口47p之下游感測器47之檢測部47d自下游螺帽59向上游觸媒55之徑向Dr上之內側突出。當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自後方觀察上游觸媒55時,台座部83、插入孔83h、及下游螺帽59係配置於上游觸媒55之周圍。相對於此,下游感測器47之檢測部47d與上游觸媒55重疊。
如圖9所示,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之自上游觸媒55至下游感測器47之距離D1較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之上游觸媒55之長度L1 短。進而,距離D1較上游觸媒55之外徑Φ1短。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之間隔、亦即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之自上游觸媒55至下游觸媒57之距離D2較上游觸媒55之長度L1短,且較上游觸媒55之外徑Φ1短。
如圖11所示,支持管56包含在上游觸媒55之圓周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構件。圖11示出於支持管56設置有相互組合之外構件56o及內構件56i之例。支持管56亦可包含3個以上之分開之構件,還可為一體之一個構件。外構件56o配置於車寬方向Dw上之內構件56i之外側。外構件56o向車寬方向Dw上之外側凹陷,內構件56i向車寬方向Dw上之內側凹陷。突出部82及台座部83設置於內構件56i。
與支持管56同樣地,外筒62包含在外筒62之圓周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構件,內筒63包含在內筒63之圓周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構件。圖11示出在外筒62設置有相互組合之外構件62o及內構件62i且在內筒63設置有相互組合之外構件63o及內構件63i之例。外筒62亦可包含3個以上之分開之構件,還可為一體之一個構件。關於內筒63亦相同。
外筒62之外構件62o配置於車寬方向Dw上之外筒62之內構件62i之外側。外筒62之外構件62o向車寬方向Dw上之外側凹陷,外筒62之內構件62i向車寬方向Dw上之內側凹陷。內筒63之外構件63o及內構件63i配置於外筒62之外構件62o及內構件62i之間。內筒63之外構件63o配置於車寬方向Dw上之內筒63之內構件63i之外側。內筒63之外構件63o向車寬方向Dw上之外側凹陷,內筒63之內構件63i向車寬方向Dw上之內側凹陷。
外筒62之外表面包含插入有下游感測器47之平坦部62f。平坦部62f以隨著靠近外筒62之上端而自車輛中央WO(參照圖3)遠離之方 式向斜上方延伸。平坦部62f亦能夠以隨著靠近外筒62之上端而靠近車輛中央WO之方式向斜上方延伸,還可為水平或鉛直。平坦部62f自前蓋帽64(參照圖6)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延伸至後蓋帽65(參照圖6)。因速克達型車輛1之前進而產生之行駛風沿著消音器23之外表面所包含之平坦部62f向後方流動。亦即,平坦部62f直接與行駛風接觸。
如圖11所示,支持管56插入至將內筒63於其厚度方向上貫通之貫通孔63h。台座部83配置於貫通孔63h中。台座部83於將外筒62在其厚度方向上貫通之貫通孔62h露出。外筒62之貫通孔62h於外筒62之外表面之平坦部62f開口。外筒62之貫通孔62h由台座部83封閉。
下游感測器47插入至貫通孔62h、貫通孔63h、及插入孔83h。下游感測器47之大部分、亦即自供安裝使下游感測器47旋轉之工具之螺栓部47b至與下游導線49相接之連接部47c為止的露出部配置於膨脹部61之外,而暴露於行駛風。如圖6所示,下游感測器47之露出部藉由設置於擺臂11之收容凹部11r而避免與擺臂11之碰撞。
如圖11所示,支持管56之台座部83包含平坦之外表面83o。台座部83之外表面83o與外筒62之內表面重疊。如圖12所示,台座部83於包圍插入孔83h之環狀區域R1內之任一位置均與外筒62相接。於圖12中,以交叉影線表示台座部83與外筒62相接之區域。台座部83藉由焊接而固定於外筒62。下游感測器47經由下游螺帽59及台座部83而支持於外筒62。藉此,由於穩定地保持下游感測器47,故而可減少下游感測器47之振動。
如上所述,於第1實施形態中,因燃料之燃燒而產生之廢氣通過配置於後輪Wr之側方之消音器23。上游觸媒55收容於消音器23。 於消音器23內流動之廢氣由上游觸媒55淨化。藉此,可提高自消音器23排出之廢氣之潔淨度。進而,經上游觸媒55淨化後之廢氣之狀態由支持於消音器23之支持管56之下游感測器47檢測。藉此,可檢測上游觸媒55之劣化。
下游感測器47配置於上游觸媒55之附近。亦即,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之自上游觸媒55至下游感測器47之距離D1較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之上游觸媒55之長度L1短。因此,相較於自上游觸媒55至下游感測器47之距離D1較長之情形,可使消音器23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小型化。由於將下游感測器47設置於自上游觸媒55向後方延伸之支持管56,故而可減少消音器23之周長(周圍之長度)。藉此,可使消音器23小型化。
進而,上游觸媒55並非配置於將廢氣自引擎13引導至消音器23之排氣管21,而是配置於消音器23之外筒62中。藉此,自引擎13至上游觸媒55之距離增加,故而可使流入至上游觸媒55之廢氣之溫度降低。進而,支持下游感測器47之支持管56之剖面面積大於上游觸媒55之剖面面積。通過上游觸媒55之廢氣於支持管56內膨脹。因此,廢氣之溫度於支持管56降低。因此,可使與下游感測器47接觸之廢氣之溫度進一步降低。藉此,即便將下游感測器47配置於上游觸媒55之附近,亦能夠抑制下游感測器47之溫度上升。
於消音器23上下大型化之情形時,為了確保自騎乘者或同乘者至消音器23之上下方向之距離,通常考慮使消音器23向下方移動。然而,若以此方式配置消音器23,則消音器23會靠近地面,故而速克達型車輛1之最大傾斜角減少。因此,藉由防止消音器23之大型化,可預先 避免此種問題。
於本實施形態中,下游感測器47插入至設置於支持管56之插入孔83h,且自插入孔83h向上游觸媒55之徑向Dr上之內側突出。當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自後方觀察上游觸媒55及支持管56,則插入孔83h配置於上游觸媒55之周圍。亦即,支持管56之流路藉由插入孔83h而向上游觸媒55之徑向Dr上之外側膨脹。藉此,可使通過上游觸媒55之廢氣於支持管56膨脹。
進而,由於以此方式配置插入有下游感測器47之插入孔83h,故而膨脹之前之廢氣難以直接與設置有插入孔83h之台座部83接觸。因此,可抑制台座部83之溫度上升,從而可減少自台座部83傳遞至下游感測器47之熱量。藉此,可進一步抑制下游感測器47之溫度上升,從而可將下游感測器47之溫度維持於極限溫度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中,支持下游感測器47之台座部83與消音器23之外筒62相接。台座部83相對於外筒62之移動由與台座部83相接之外筒62限制。藉此,可減少支持下游感測器47之台座部83之振動,從而可更穩定地保持下游感測器47。因此,可使下游感測器47之感測能力進一步穩定。進而,由於台座部83與直接接觸於行駛風之外筒62相接,故而可將下游感測器47之熱有效地傳遞至外筒62。藉此,可進一步抑制下游感測器47之溫度上升。
於本實施形態中,支持管56之台座部83並非僅包圍插入孔83h之環狀區域R1之一部分與外筒62相接,而是於該區域R1內之任一位置均與外筒62相接。因此,相較於台座部83僅於環狀區域R1之一部分與外筒62相接之情形,可使台座部83相對於外筒62穩定。藉此,可進一步減 少支持於台座部83之下游感測器47之振動。
於本實施形態中,消音器23之外筒62經由固定於外筒62及擺臂11之各者之托架69而支持於擺臂11。支持下游感測器47之支持管56之台座部83與外筒62相接。因此,下游感測器47經由支持管56、外筒62、及托架69而支持於擺臂11。因此,可進一步減少下游感測器47之振動。
於本實施形態中,下游感測器47及支持該下游感測器47之台座部83於將外筒62在其厚度方向上貫通之貫通孔62h露出。下游感測器47及台座部83之露出部分與溫度低於廢氣之行駛風接觸。下游感測器47及台座部83由行駛風冷卻。因此,可將下游感測器47及台座部83之熱有效率地釋放至大氣中,從而可進一步抑制下游感測器47之溫度上升。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外筒62於其厚度方向上貫通之貫通孔62h於設置於外筒62之外表面之平坦部62f開口。行駛風沿著外筒62之外表面向後方流動。於貫通孔62h在設置於外筒62之外表面之凹部之底面開口之情形時,行駛風難以與位於凹部內之下游感測器47之一部分接觸。相對於此,於貫通孔62h在外筒62之外表面之平坦部62f開口之情形時,不會產生此種現象。因此,可藉由行駛風有效地將自外筒62之貫通孔62h向外側突出之下游感測器47之露出部分冷卻。
通過上游觸媒55之廢氣之大部分自上游觸媒55沿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流至下游。下游感測器47之檢測部47d與上游觸媒55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排列。當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自後方觀察上游觸媒55及下游感測器47時,下游感測器47之檢測部47d與上游觸媒55重疊。因此,剛通過上游觸媒55後之廢氣容易與下游感測器47之檢測部47d接觸。 下游感測器47自設置在相當於前端部之檢測部47d的導入口47p取入廢氣,而檢測廢氣之狀態。因此,可檢測剛通過上游觸媒55後之廢氣之狀態,從而能以更高精度偵測上游觸媒55之劣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不僅上游觸媒55收容於消音器23,而且下游觸媒57亦收容於消音器23。藉此,可進一步提高自消音器23排出之廢氣之潔淨度。進而,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排列,當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自後方觀察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時,下游觸媒57與上游觸媒55之至少一部分重疊。因此,相較於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不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排列之情形,可使消音器23於上游觸媒55之徑向Dr上小型化。
此外,下游觸媒57配置於上游觸媒55及下游感測器47之下游。換言之,下游感測器47配置於上游觸媒55之下游且下游觸媒57之上游之位置。通常,流入至上游觸媒55之廢氣之溫度高於流入至下游觸媒57之廢氣之溫度,上游觸媒55之劣化速度快於下游觸媒57之劣化速度。因此,藉由將下游感測器47配置於廢氣之流動方向上之上游觸媒55與下游觸媒57之間,可較早地偵測出上游觸媒55之劣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下游觸媒57配置於上游觸媒55之附近,2個觸媒(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之間隔較窄。亦即,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之自上游觸媒55至下游觸媒57之距離D2較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之上游觸媒55之長度L1短。如此,由於2個觸媒之間隔較窄,故而可一面抑制消音器23於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大型化,一面將2個觸媒配置於消音器23中。
於本實施形態中,支持管56之上游端部56u包圍上游觸媒 55。於此情形時,可簡化將上游觸媒55及支持管56相互固定之構造,從而可使消音器23小型化及輕量化。此外,由於支持管56之下游端部56d包圍下游觸媒57,故而可簡化將下游觸媒57及支持管56相互固定之構造,從而可減輕消音器23之大型化及重量增加。
於本實施形態中,支持管56之流路於突出部82膨脹。藉此,可使通過上游觸媒55之廢氣之溫度於支持管56降低。而且,由於支持下游感測器47之台座部83設置於突出部82之外端,故而膨脹之前之廢氣難以與台座部83接觸。藉此,可減少自台座部83傳遞至下游感測器47之熱量。
其他實施形態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內容,而可進行各種變更。
設置於消音器23之觸媒之數量亦可為1個或3個以上。亦即,亦可省略下游觸媒57。
消音器23亦可並非配置於後輪Wr之右方,而是配置於後輪Wr之左方。於在跨坐型車輛設置2個後輪Wr之情形時,消音器23亦可配置於2個後輪Wr之間。亦即,只要消音器23與後輪Wr於車寬方向Dw上排列即可。
上游感測器46及下游感測器47之至少一者並不限於檢測廢氣中之氧濃度之氧感測器,亦可為檢測廢氣之溫度之溫度感測器。
只要支持管56之流路面積大於上游觸媒55之流路面積,則支持管56之插入孔83h亦可於在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自後方觀察時與上游觸媒55重疊。
台座部83亦可僅於包圍插入孔83h之環狀區域R1之一部分與外筒62相接。台座部83亦可與消音器23之外筒62分離。台座部83亦可與消音器23之內筒63相接。
台座部83亦可不於外筒62之貫通孔62h露出。貫通孔62h亦可於平坦部62f以外之位置開口。
下游感測器47之檢測部47d亦可於在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自後方觀察時配置於上游觸媒55之周圍。亦即,下游感測器47之檢測部47d亦可於在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自後方觀察時,不與上游觸媒55重疊。
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之間隔亦可與上游觸媒55之軸向Da上之上游觸媒55之長度L1相等或較該長度L1長。
支持管56亦可不包圍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之至少一者。亦即,支持管56亦可經由其他構件而連結於上游觸媒55及下游觸媒57之至少一者。
亦可將上游觸媒55整體配置於支持管56內。前管51之下游端亦可延伸至支持管56之上游端並與支持管56相接。前管51亦可與支持管56為一體。亦可將下游觸媒57整體配置於支持管56內。
亦可如圖14所示般,下游導線49通過消音器23與擺臂11之間,且下游導線49之一部分收容於向車寬方向Dw上之內側凹陷之擺臂11之收容凹部11r。根據該構成,小石子等朝向下游導線49飛散之飛散物由擺臂11遮擋。藉此,可藉由擺臂11保護下游導線49之一部分。
擺臂11亦可包含重複部,該重複部位於下游感測器47之前方,且當自前方觀察擺臂11時與下游感測器47重疊。根據該構成,小石子 等朝向下游感測器47向後方飛散之飛散物由擺臂11之重複部遮擋。藉此,可藉由擺臂11保護下游感測器47。
跨坐型車輛亦可為除速克達型車輛1以外之機車。跨坐型車輛並不限於機車,亦可為具備3個以上之車輪之車輛,還可為全地形車輛(ALL-TERRAIN VEHICLE)。
亦可將上述全部構成之2個以上加以組合。

Claims (1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引擎;後輪,其由上述引擎驅動;消音器,其配置於上述後輪之側方,使於將自上述引擎排出之廢氣釋放至大氣時產生之排氣音減少;排氣管,其自上述引擎延伸至上述消音器,將廢氣自上述引擎引導至上述消音器;上游觸媒,其收容於上述消音器,將於上述消音器內流動之上述廢氣淨化;及下游感測器,其配置於上述上游觸媒之下游,檢測通過上述上游觸媒之上述廢氣之狀態;且上述消音器包含自上述排氣管延伸至上述上游觸媒之前管、支持上述下游感測器且將通過上述上游觸媒之上述廢氣引導至下游之支持管、以及包圍上述上游觸媒及支持管之外筒,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自上述上游觸媒至上述下游感測器之距離較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上述上游觸媒之長度短,且上述支持管之剖面面積大於上述上游觸媒之剖面面積。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支持管包含插入有上述下游感測器之插入孔,且當於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自後方觀察時,上述插入孔配置於上述上游觸媒之周圍。
  3.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支持管進而包含設置有上述插入孔之台座部,且上述台座部與上述消音器之上述外筒相接。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台座部具有包圍上述插入孔,且於其區域內之任一位置均與上述外筒相接之環狀區域。
  5. 如請求項3或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擺臂,該擺臂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後輪與上述消音器之間,且支持上述後輪,上述消音器進而包含固定於上述外筒及擺臂之各者之托架。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支持管包含設置有插入孔之台座部,該插入孔插入有上述下游感測器,上述外筒包含貫通孔,該貫通孔自上述外筒之外表面延伸至上述外筒之內表面且插入有上述下游感測器,且上述台座部於上述外筒之上述貫通孔露出。
  7.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外筒之外表面包含開口有上述貫通孔之平坦部。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下游感測器包含檢測部,該檢測部設置有將在上述消音器內流動之上述廢氣取入之導入口,且當於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自後方觀察時,上述下游感測器之上述檢測部與上述上游觸媒重疊。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下游觸媒,該下游觸媒收容於上述消音器,配置於上述上游觸媒及下游感測器之下游,當於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自後方觀察時與上述上游觸媒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10. 如請求項9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自上述上游觸媒至上述下游觸媒之距離較上述上游觸媒之軸向上之上述上游觸媒之長度短。
  11.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支持管包含包圍上述上游觸媒之上游端部。
  12. 如請求項1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下游觸媒,該下游觸媒收容於上述消音器且配置於上述上游觸媒及下游感測器之下游,且上述支持管進而包含包圍上述下游觸媒之下游端部。
  13.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擺臂,其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後輪與上述消音器之間,且支持上述後輪;及導線,其連接於上述下游感測器,且通過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消音器與上述擺臂之間;且上述擺臂包含收容上述導線之一部分之收容凹部。
TW107126514A 2017-08-28 2018-07-31 跨坐型車輛 TWI6724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3564A JP2019039406A (ja) 2017-08-28 2017-08-28 鞍乗型車両
JP2017-163564 2017-08-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2923A TW201912923A (zh) 2019-04-01
TWI672434B true TWI672434B (zh) 2019-09-21

Family

ID=63442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6514A TWI672434B (zh) 2017-08-28 2018-07-31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450710B1 (zh)
JP (1) JP2019039406A (zh)
TW (1) TWI67243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46067B (zh) * 2021-10-26 2024-06-2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速克達型車輛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21347A (ja) * 2019-07-25 2021-02-1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WO2024201829A1 (ja) * 2023-03-29 2024-10-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00105A1 (en) * 1991-02-22 1992-08-2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 cycle with exhaust gas arrangement
US20080053730A1 (en) * 2006-09-05 2008-03-0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02955A1 (ja) * 2014-07-04 2016-01-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ビークルおよび単気筒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JP6426500B2 (ja) 2015-03-05 2018-1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酸素センサを備えた排気装置
JP6333199B2 (ja) * 2015-03-05 2018-05-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00105A1 (en) * 1991-02-22 1992-08-2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 cycle with exhaust gas arrangement
US20080053730A1 (en) * 2006-09-05 2008-03-0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46067B (zh) * 2021-10-26 2024-06-2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速克達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50710B1 (en) 2020-05-13
EP3450710A1 (en) 2019-03-06
TW201912923A (zh) 2019-04-01
JP2019039406A (ja) 2019-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36035B1 (en) Straddled vehicle
TWI672434B (zh) 跨坐型車輛
TWI596272B (zh) 二輪機車之排氣裝置
TWI385095B (zh)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s for straddle vehicles
EP3321486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2019183673A (ja)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配置構造
JP6922492B2 (ja)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配置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JP2010126057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0023936A (ja) 自動二輪車
JP6690440B2 (ja)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配置構造
TWI727283B (zh) 速克達型機車
JP2018115652A (ja)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配置構造
TWI727290B (zh) 跨坐型車輛
CN112567115B (zh) 排气系统
JP6094904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7227157A (ja)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配置構造
TWI701382B (zh) 跨坐型車輛
JPH062537A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浄化装置
JP4670996B1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系通路構造
WO2024071032A1 (ja) 鞍乗型車両
WO2023189500A1 (ja) 鞍乗型車両
JP6750649B2 (ja) 自動二輪車
JP7275775B2 (ja) 自動二輪車
JPH05332132A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浄化装置
CN109083754B (zh) 排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