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0106B - 膝關節用支承具 - Google Patents

膝關節用支承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0106B
TWI670106B TW104106771A TW104106771A TWI670106B TW I670106 B TWI670106 B TW I670106B TW 104106771 A TW104106771 A TW 104106771A TW 104106771 A TW104106771 A TW 104106771A TW I670106 B TWI670106 B TW I6701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wearer
knee joint
fixing portion
yar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6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8211A (zh
Inventor
土屋顯晴
葛貫堅太
尾島仁
絈野英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興和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前進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DM Chain協同組合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興和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前進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DM Chain協同組合 filed Critical 日商興和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8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82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0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010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102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 A61F5/0104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without articulation
    • A61F5/0106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without articulation for the kne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06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 A61F13/061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for knees
    • A61F13/062Openable readjust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06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 A61F13/061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for kne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ursing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提高膝關節之穩定性,且可提高穿著者之步行性之具備貼紮功能之膝支承具。
膝支承具(膝關節用繃帶100、膝關節用支承具200)具備:第1固定部20,其由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21之織物織成,且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本體部10,其由第2固定部11(211)、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構成,且由帶狀之織物織成,其中,該第2固定部11(211)至少配置於穿著者之膝窩部之下方,該第1支持部12配置於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一側方,該第2支持部13在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下方與第1支持部11(211)交叉並配置於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另一側方。

Description

膝關節用支承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支援穿著者之日常動作之膝支承具及膝關節支承方法,尤其是關於一種提高膝關節之穩定性而減少穿著者之疲勞,並且減少對膝蓋腱施加負載之具備貼紮(taping)功能之膝關節用繃帶或膝關節用支承具。
習知,為了應對手關節、腳關節或膝關節之扭傷等外傷之預防、受到該等外傷時之應急處理、自受傷後至完全恢復為止之康復之輔助、或外傷等之復發預防等醫療用目的,而使用帶狀之貼紮帶(貼合於身體之部分而使用之伸縮性或非伸縮性黏著布帶)或繃帶、利用圓編而編織成之大致筒狀之支承具等。
該等之中之貼紮帶存在如下問題:使用完後丟棄而不經濟,且因使用者之體質不同而有因黏著劑而引起使用者之皮膚產生斑疹,且對於高齡者等皮膚較脆弱之使用者而言存在將貼紮帶剝離時致使表皮剝離之虞。
又,圓編之支承具由於為大致筒狀,因此存在如下問題:於使受傷之部位勉強地彎曲並插入之情形時有伴隨疼痛之虞,且與貼紮帶相比固定力 較差。
相對於此,繃帶由於為在長度方向具有伸縮性之帶狀體,因此容易追隨患部,且可由穿著者自身一邊調整固定力一邊捲繞,不會對穿著者之身體之活動施加過度之力而可獲得穩定之固定力,且由於可反覆使用因此較為經濟。
例如,習知的膝關節用支承具,係由帶狀伸縮性之第一皮帶及帶狀伸縮性之第二皮帶構成,且第二皮帶係以相對於第一皮帶成特定角度來安裝其基端部,其中,該帶狀伸縮性之第一皮帶係於其一面具有絨頭(pile)機能部,且於其單面端部具有與絨頭機能部接合之接合部,該帶狀伸縮性之第二皮帶係於其一面具有絨頭機能部,且於其單面端部具有與絨頭機能部接合之接合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又,習知的膝矯正具,其伸縮自如之彈壓帶(彈壓部)之基端,縫合於環狀捲繞部之螺旋捲繞之基端所縫合的部位,彈壓帶(彈壓部)之前端之端面扣合件卡止於環狀捲繞部之相反側之連結端。如此一來,藉由彈壓帶而螺旋捲繞部之基端被從彈壓端朝連結端彈壓,由此,螺旋捲繞部被朝對抗其伸縮方向之方向彈壓,即便使腳移動,矯正具亦不會鬆動,矯正之效果提高(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又,習知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係將螺旋帶與由具有伸縮性及柔軟性之素材、及可使表面與黏扣帶扣合且具有柔軟性及伸縮性之素材構成之環狀帶組合使用,若就解剖學上之見解而言,藉由利用運動力學的作用,不使用在安裝時產生異物感之支柱支架等加強構件便能獲得充分之支持力與固定力(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
又,習知的膝支承具,係將伸縮性之內側緊固皮帶與伸縮性 之外側緊固皮帶設置於支承具本體而構成,其中,該伸縮性之內側緊固皮帶係從膝蓋骨下方外側通過膝關節內側向大腿下部後側纏繞,該伸縮性之外側緊固皮帶係從膝蓋骨下方內側通過膝關節外側向大腿下部後側纏繞;內側緊固皮帶,與外側緊固皮帶相比,使用伸縮性相對較高之素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
進一步地,習知的膝關節用支承具,具備:本體,其由被覆 大腿部部分、小腿部部分及膝關節部部分之彈性布構成;支架,其遍及從大腿部部分上方至小腿部部分下方而配置於本體表面之左右;支架罩,其以覆蓋支架之方式分別設置於本體之大腿部部分與小腿部部分;非伸縮性或難伸縮性之小腿部部分前部皮帶,其係可將一端安裝於小腿部部分之任一方之支架罩之上方側,且能以通過脛骨側粗糙面上之方式將另一端與安裝於另一支架罩之上方側之配件結合;非伸縮性或難伸縮性之小腿部部分後部皮帶,其係可將一端安裝於小腿部部分之支架罩之任一方,且能以通過小腿部部分之後方之方式將另一端與安裝於另一支架罩之配件結合;非伸縮性或難伸縮性之大腿部部分後部皮帶,其係可將一端安裝於腿部部分之支架罩之任一方,且能以通過大腿部部分之後方之方式將另一端與安裝於另一支架罩之配件結合;以及伸縮性之2條輔助皮帶,其等係分別將一端安裝於小腿部部分之左右支架罩之下方側,且以在脛骨側粗糙面上相互交叉之方式朝斜上方延伸至大腿部部分(例如,參照專利文獻5)。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637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1-4562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5-168532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2-143311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實開平1-150915號公報
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習知的膝關節用支承具,係將第二皮帶一邊向下方拉伸一邊從小腿部之內旋方向捲繞,將接合部接合並固定於形成在第二皮帶之一面之絨頭機能部,藉此,相對於脛骨向外側之扭轉而始終向內側施加張力,以大腿骨不向內側扭轉且脛骨不向外側扭轉之方式作用朝反方向回拉之力。因此,習知的膝關節用支承具,缺乏對腳之外側面及內側面施加之第二皮帶之張力之平衡,並未提高膝關節之穩定性,且並未減少穿著者之疲勞。
又,於專利文獻1中,並無第一皮帶及第二皮帶之最大伸長率(以最大負載拉伸時之最長之長度(伸長尺寸)與原長度(設置尺寸)之差相對於原長度之百分率)之具體揭示。
又,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習知的膝矯正具,係螺旋捲繞部之前端之大致一半環繞腳而捲繞,螺旋捲繞部之前端大致一半之環繞捲繞部分發揮與環狀捲繞部相同之功能,螺旋捲繞部相對於膝呈螺旋狀捲繞, 矯正膝之外旋或內旋,而非為意圖用以使膝關節穩定之貼紮。
進一步地,習知之膝矯正具,係將在橡膠板之正背面接合固定有布(面狀扣合件布、一般的布)之素材用於環狀捲繞部,將布覆蓋橡膠板之周圍而得之素材用於螺旋捲繞部,而有環狀捲繞部及螺旋捲繞部之厚度變厚之問題。
又,於專利文獻2中,並無環狀捲繞部及螺旋捲繞部之最大伸長率之具體揭示。
又,關於專利文獻3中所記載之習知的膝關節用支承具,環 狀帶(環狀帶上部帶、環狀帶下部帶)與螺旋帶之接合手段及接合位置不明確,但只要觀察專利文獻3之圖式,則可知螺旋帶接合於環狀帶上部帶,且螺旋帶未接合於環狀帶下部帶。因此,環狀帶上部帶,係作為螺旋帶之上部固定件而發揮功能,但環狀帶下部帶並未作為螺旋帶之下部固定件而發揮功能,因此有螺旋帶朝上方偏移之問題。
又,專利文獻4中所記載之習知的膝支承具,由於支承具本 體之下部為筒狀之下部筒狀本體,因此於安裝膝支承具之情形時,必須於將開閉翼片打開之狀態下將腳從上方插入至下部筒狀本體,依據小腿部之周徑之個人差異,而使尺寸展開存在限制。
又,習知的膝支承具,係利用由1片伸縮性布料構成之翼片組成內側緊固皮帶及外側緊固皮帶中的在膝蓋骨下方交叉之部分,並使其等一體化,因此存在如下問題:較交叉部分更下方之內側緊固皮帶及外側緊固皮帶並非獨立地發揮作用,而無法充分地發揮提拉穿著者之膝蓋骨之效果。
又,對於專利文獻5中所記載之習知的膝關節用支承具,兩 輔助帶貼附於膝蓋骨下部且在通過脛骨側粗糙面上之小腿部部分前部皮帶上交叉,於以立位狀態而膝未彎曲之狀態下,藉由小腿部部分前部皮帶以對脛骨側粗糙面施加適度之壓迫力而將脛骨側粗糙面始終向正常位置回拉之方式發揮作用,若膝大幅度地彎曲,則藉由輔助皮帶而以增大對脛骨側粗糙面之壓迫力,防止脛骨側粗糙面向前方突出之方式發揮作用。因此,習知的膝關節用支承具,並非以2條輔助帶提拉穿著者之膝蓋骨之方式作用。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所述之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 供一種能夠提高膝關節之穩定性,減少穿著者之疲勞,並且減少對膝蓋腱施加之負載之膝關節用繃帶或膝關節用支承具。
於本發明之膝支承具中,具備:第1固定部,其由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之織物織成,且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以及本體部,其由第2固定部、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構成,且由帶狀之識物織成,其中,該第2固定部係至少配置於穿著者之膝窩部之下方,該第1支持部係配置於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一側方,該第2支持部係在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下方與第1支持部交叉並配置在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另一側方。
再者,膝支承具,係為包含膝關節用繃帶及膝關節用支承具之上位概念,其中,該膝關節用繃帶係以於經紗方向具有伸縮性之帶狀織物為主要材料,該膝關節用支承具係將附隨於帶狀織物之構件附加於帶狀織物而成。
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繃帶中,具備:帶狀之本體部,其由捲 繞部、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構成,其中,該捲繞部係由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之織物織成,且捲繞於穿著者之小腿部,該第1支持部係配置於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一側方,該第2支持部係在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下方與第1支持部交叉並配置於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另一側方;固定部,其接合於本體部之一端,由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之織物織成,且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以及第1扣合部,其接合於本體部之另一端,且具有對固定部之環圈面脫著(接合脫離)之面狀扣合件之鉤面。
又,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繃帶中,視需要而將第1支持部配 設於本體部之一端側,將第2支持部配設於本體部之另一端側,將捲繞部配設於第1支持部與第2支持部間,且第1支持部、捲繞部及第2支持部為相同寬度之直線狀。
又,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繃帶中,視需要,本體部之長度方 向之最大伸長率為40%~80%。
進一步地,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繃帶中,視需要,以使第1 固定部之周方向與本體部之長度方向所成之角為110°~130°之方式接合第1固定部與本體部。
又,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繃帶中,視需要,將第1固定部與 本體部之一端的接合部,較本體部之寬度方向之長度更長地呈凸狀縫製於本體部之另一端側。
又,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繃帶中,視需要,第1固定部之寬 度,較本體部之寬度寬。
進一步地,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繃帶中,視需要,第1固定 部為帶狀體;第1固定部與本體部之一端的接合部,係接合於從第1固定部之一端或另一端起之距離為第1固定部之長度之1/4~1/2之長度的位置;第1固定部,於一端或另一端具備第2扣合部,該第2扣合部具有對第1固定部之環圈面脫著之面狀扣合件之鉤面。
又,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繃帶中,視需要,第1固定部,至 少於將第1固定部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之狀態下的該第1固定部之上邊與本體部之一端之間、及/或第1扣合部扣合於第1固定部之狀態下的該第1固定部之上邊與本體部之另一端之間,具備於本體部之長度方向延伸之狹縫。
又,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繃帶中,視需要,由文字、圖形或 記號或者該等之結合所構成之圖案,形成於本體部之面料面。
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中,具備:第1固定部,其由具 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之織物織成,且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本體部,其係帶狀之織物,且由第2固定部、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構成,其中,該第2固定部係至少配置於穿著者之膝窩部之下方,該第1支持部係從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下方配置於一側方,該第2支持部係在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下方與第1支持部交叉並配置於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另一側方;連結部,其接合於第1固定部及第2固定部,使第1固定部及本體部一體化;第1扣合部,其接合於第2支持部之端部,且具有對第1固定部之環圈面脫著之面狀扣合件之鉤面;第2扣合部,其接合於第1固定部之一端或另一端,且具有對第1固定部之環圈面脫著之 面狀扣合件之鉤面;以及第3扣合部,其接合於第1支持部之端部,且具有對第1固定部之環圈面脫著之面狀扣合件之鉤面。
又,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中,視需要,於本體部之一 端側配設有第1支持部,於本體部之另一端側配設有第2支持部,於第1支持部與第2支持部間配設有第2固定部,且本體部為相同寬度之直線狀。
又,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中,視需要,連結部為內包 有支持體之左右一對之袋狀部,配置於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兩側方。
又,於本發明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中,視需要,連結部,為內 包有支持體之左右一對之袋狀部、及被覆由該左右一對之袋狀部、第1固定部之下邊及第2固定部之上邊包圍之區域的被覆部,從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兩側方配置於穿著者之膝窩部。
於本發明之膝關節支承方法中,使用具備具有伸縮性之一個 或兩個帶狀之支持部之膝支承具而支承穿著者之膝關節的方法,使帶狀之支持部從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下側配置於左右之兩側方並以將該膝蓋骨從下方往上方抬起之方式裝附膝支承具。
又,於本發明之膝關節支承方法中,視需要,膝支承具具備 具有用以固定在穿著者之大腿部之環圈面的帶狀之固定部;使帶狀之支持部之一端扣合於帶狀之固定部並以將膝蓋骨從下方朝上方抬起之方式裝附膝支承具。
又,於本發明之膝關節支承方法中,視需要,膝支承具具備 具有伸縮性之兩個帶狀之支持部;兩個帶狀之支持部在與穿著者之膝蓋骨 對應之部分之下側交叉並以將膝蓋骨從下方朝上方抬起之方式裝附膝支承具。
再者,於本發明之以下說明中,所謂「配置」係為了表示「接 觸固定並設置於人(穿著者之部位器官)之特定位置」之意思而使用稱為「配置」之用語,所謂「配設」係為了表示「設置於物(支承具)之特定位置」之意思而使用稱為「配設」之用語。
進一步地,本發明中之膝關節支承方法之發明並非以醫療行 為作為目的,膝支承具之穿著者亦主要以健康人為對象。也就是,本發明之膝關節支承方法,係以在穿著者之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輔助步行或上下台階、防止運動時受傷、或減輕疲勞等為目的。
於本發明之膝支承具、膝關節用繃帶及膝關節用支承具以及膝關節支承方法中,藉由利用本體部(支持部)而從左右夾持穿著者之膝部(膝關節),而能夠使穿著者之膝部不過度地左右偏移,從而確保穩定性。進一步地,於本發明之膝支承具、膝關節用繃帶及膝關節用支承具以及膝關節支承方法中,藉由利用本體部(支持部)而將穿著者之膝部(膝關節)從下方朝上方抬起並予以支持,而能夠順利地輔助大腿四頭肌之活動,並減輕對穿著者之膝部施加之負擔。
1‧‧‧經紗
1a‧‧‧經底紗(第1經底紗)
1b‧‧‧絨頭紗
1c‧‧‧彈性紗
1d‧‧‧第2經底紗
2‧‧‧緯紗
2a‧‧‧緯底紗
2b‧‧‧熔紗
10‧‧‧本體部
10a‧‧‧一端
10b‧‧‧另一端
10c‧‧‧一側邊
10d‧‧‧環圈面
11‧‧‧捲繞部
12‧‧‧第1支持部
13‧‧‧第2支持部
14‧‧‧圖案
20‧‧‧第1固定部
20a‧‧‧一端
20b‧‧‧另一端
20c‧‧‧下邊
20d‧‧‧上邊
21‧‧‧環圈面
22‧‧‧中心標記
23‧‧‧交點
24‧‧‧狹縫
25‧‧‧把手
30‧‧‧第1扣合部
31‧‧‧長方形部分
32‧‧‧等腰梯形部分
33‧‧‧鉤面
40‧‧‧第2扣合部
41‧‧‧長方形部分
42‧‧‧等腰梯形部分
43‧‧‧鉤面
50‧‧‧接合部
60‧‧‧第3扣合部
61‧‧‧長方形部分
62‧‧‧等腰梯形部分
63‧‧‧鉤面
70‧‧‧連結部
71a‧‧‧左袋狀部
71b‧‧‧右袋狀部
72‧‧‧支持體
72a‧‧‧左支持體
72b‧‧‧右支持體
73‧‧‧被覆部
80‧‧‧第4扣合部
100‧‧‧膝關節用繃帶
200‧‧‧膝關節用支承具
211‧‧‧第2固定部
211a‧‧‧一端
211b‧‧‧另一端
211c‧‧‧下邊
211d‧‧‧上邊
211e‧‧‧環圈面
300‧‧‧膝蓋骨
圖1(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之概略構成之前視圖,圖1(b)係圖1(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後視圖。
圖2(a)係表示於圖1所示之本體部形成有圖案之膝關節用繃帶之概略構成之前視圖,圖2(b)係圖2(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後視圖。
圖3(a)係圖1(a)及圖2(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左側視圖,圖3(b)係圖1(a)及圖2(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右側視圖,圖3(c)係圖1(a)及圖2(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俯視圖,圖3(d)係圖1(a)及圖2(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仰視圖。
圖4(a)係從右側面側觀察圖1及圖3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圖4(b)係從正面側觀察圖1及圖3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圖4(c)係從背面側觀察圖1及圖3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圖4(d)係從左側面側觀察圖1及圖3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
圖5(a)係表示使圖1及圖3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固定部緊固於大腿部之狀態之說明圖,圖5(b)係表示使本體部從右腳之小腿部之外側面半旋轉至膝下之狀態之說明圖,圖5(c)係表示從圖5(b)所示之狀態進一步地半旋轉至膝下之狀態之說明圖,圖5(d)係表示從圖5(c)所示之狀態進一步地半旋轉至膝下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6(a)係用以說明圖1所示之本體部之環圈面之織物組織之一例之說明圖,圖6(b)係圖6(a)所示之織物組織之箭視A-A'線之剖面圖。
圖7(a)係用以說明圖2所示之本體部之環圈面及圖案部分之織物組織之一例之說明圖,圖7(b)係圖7(a)所示之織物組織之箭視B-B'線之剖面圖。
圖8(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另一膝關節用繃帶之概略構成之前視 圖,圖8(b)係圖8(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後視圖。
圖9(a)係圖8(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左側視圖,圖9(b)係圖8(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右側視圖,圖9(c)係圖8(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俯視圖,圖9(d)係圖8(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仰視圖。
圖10係表示圖1所示之本體部之最大伸長率之差異所導致之效果感之評估結果之表。
圖11(a)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之概略構成之前視圖,圖11(b)係圖11(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後視圖。
圖12(a)係圖11(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左側視圖,圖12(b)係圖11(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右側視圖,圖12(c)係圖11(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俯視圖,圖12(d)係圖11(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仰視圖。
圖13(a)係從右側面側觀察圖11及圖12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圖13(b)係從正面側觀察圖11及圖12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圖13(c)係從背面側觀察圖11及圖12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圖13(d)係從左側面側觀察圖11及圖12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
圖14(a)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概略構成之前視圖,圖14(b)係圖14(a)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後視圖。
圖15(a)係表示使圖14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第1固定部緊固於大腿部之狀態之說明圖,圖15(b)係表示使圖14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第1支持部之第3扣合部扣合於第1固定部之狀態之說明圖,圖15(c) 係表示使圖14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第2支持部之第1扣合部扣合於第1固定部之狀態之說明圖,圖15(d)係從右側面側觀察圖14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
圖16(a)係用以說明圖14所示之本體部之面料面之織物組織之一例之說明圖,圖16(b)係圖16(a)所示之織物組織之箭視C-C'線之剖面圖。
圖17(a)係用以說明不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之本體部之圖案部分之織物組織之一例之說明圖,圖17(b)係圖17(a)所示之織物組織之箭視D-D'線之剖面圖。
圖18(a)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另一膝關節用支承具之概略構成之前視圖,圖18(b)係表示使圖18(a)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第1固定部緊固於大腿部並且使第2固定部緊固於小腿部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19(a)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又一膝關節用支承具之概略構成之前視圖,圖19(b)係表示使圖19(a)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第1固定部緊固於大腿部之方法之說明圖。
圖20(a)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概略構成之前視圖,圖20(b)係圖15(a)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後視圖。
(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
於本發明中,所謂的繃帶,意指「以於經紗方向具有伸縮性之帶狀織物為主要材料,藉由將該帶狀織物捲繞於身體之一部分而可輔助該身體之 功能者」,只要為具有此種效力者,則即便未表現為繃帶(例如貼紮支承具、支承帶等),亦為本發明之繃帶之範圍內。
如圖1~圖9所示,本發明之膝關節用繃帶100,具備:本體部10,其由捲繞部11、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構成,其中,該捲繞部11係由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10d之織物織成,且捲繞於穿著者之小腿部,該第1支持部12係以朝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一側方伸長之狀態配置,該第2支持部13係以於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下方與第1支持部12交叉並朝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另一側方伸長之狀態配置;第1固定部20,其接合於本體部10之一端10a,且由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21之織物織成,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以及第1扣合部30,其接合於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且具有對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脫著(接合脫離)之面狀扣合件之鉤面33。再者,膝關節用繃帶100,係可穿著於穿著者之左腿或右腿之膝之左右兩用者。
第1固定部20,藉由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而將膝關節用 繃帶100相對於穿著者之膝關節定位,並且成為在穿著者之膝下交叉之本體部10之上部固定件。
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為帶狀,且由窄幅(寬度窄)之伸 縮織物所構成,該伸縮織物係藉由針織機或提花針織機等力織機(power loom),而將經紗1及緯紗2組合織成,於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周方向)具有伸縮性,且抑制緯紗方向(寬度方向W)之伸縮性。
進一步地,本體部10,由如下部分構成:捲繞部11,其捲繞於穿著者之小腿部;第1支持部12,其以朝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一側方 伸長之狀態配置;及第2支持部13,其以於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下方與第1支持部12交叉並朝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另一側方伸長之狀態配置;且第1支持部12配設於本體部10之一端10a側,第2支持部13配設於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側,捲繞部11配設於第1支持部12與第2支持部13之間,且第1支持部12、捲繞部11及第2支持部13為相同寬度之直線狀。
又,如圖6所示,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之經紗1,具 備:經底紗1a,其與緯紗2一併構成織物之一面(例如,裏料面);絨頭紗1b,其浮於在經紗方向相鄰之多根緯紗2上並於織物之另一面(例如,面料面)形成環圈;以及彈性紗1c,其對經紗方向賦予伸縮性。以下,於本說明書中,將具有本體部10之環圈面10d及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之面稱為「面料面」,將其背面稱為「裏料面」。
緯紗2,具備:緯底紗2a,其與經底紗1a一併構成織物之裏料面;以及熔紗2b,其與緯底紗2a並設且具有熱熔性;將1根緯底紗2a及1根熔紗2b並設而構成為1根緯紗2。再者,於圖6及圖7中,將1根緯底紗2a及1根熔紗2b設為1根緯紗2而進行圖示。又,於圖6(b)及圖7(b)中,以並設之緯紗2為基準,上側成為面料面,下側成為裏料面。
又,本體部10,係藉由使用提花針織機,而相對於在經紗 方向(長度方向L)相鄰之多根緯紗2,使經紗1之經底紗1a於面料面側浮起,並使經紗1之絨頭紗1b於裏料面側下沈,而如圖2所示,可利用自由地開口之提花組織,將由文字、圖形或記號或者該等之結合構成之圖案14局部形成於面料面,除圖案14之區域以外,於面料面之大致整個面具有 環圈(環圈面10d)。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由於未形成圖案14,因此利用針織機織成。
接下來,使用圖6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第1固定 部20之織物組織之一例。亦即,形成環圈面10d(環圈面21)之經底紗1a,如圖6(b)所示,係重複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上側而浮起、相對於相鄰之3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下側而下沈的與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之1-3之交叉沈浮,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形成環圈面10d(環圈面21)之絨頭紗1b,如圖6(b)所示,係重複相對於相鄰之6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上側而浮起、相對於相鄰之2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下側而下沈、相對於相鄰之2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上側而浮起、相對於相鄰之2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下側而下沈的與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之6-2-2-2之交叉沈浮,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形成環圈面10d(環圈面21)之彈性紗1c,如圖6(b)所示,係重複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上側而浮起、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下側而下沈的與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之1-1之交叉沈浮,而構成織物組織。
再者,圖6所示之利用經底紗1a、絨頭紗1b及彈性紗1c而構成的織物組織係為一例,只要可於面料面具有環圈(環圈面10d、環圈面21),則並不限定於該織物組織。
接著,使用圖7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形成於本體部10之圖案 14之織物組織之一例。亦即,形成圖案14之經底紗1a,如圖7(b)所示,係重複相對於相鄰之3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上側而浮起、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下側而下沈的與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之3-1之交叉沈浮,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形成圖案14之絨頭紗1b,如圖7(b)所示,係重複相對於相鄰之2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下側而下沈、相對於相鄰之2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上側而浮起的與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之2-2之交叉沈浮,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形成圖案14之彈性紗1c,如圖7(b)所示,係重複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融若糸2b)通過上側而浮起、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通過下側而下沈的與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之1-1之交叉沈浮,而構成織物組織。
再者,圖7所示之利用經底紗1a、絨頭紗1b及彈性紗1c而構成的織物組織係為一例,只要可於面料面之環圈面10d之間形成圖案14,則並不限定於該織物組織。
又,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可藉由經紗1及緯紗2之材 質(尤其是彈性紗1c及緯底紗2a之粗度)以及緯紗2之打入(織入)次數(根數),而自如地調整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於本發明中,所謂的最大伸長率,係表示「於最大負載下拉伸時之最長之長度(伸長尺寸)與原長度(設置尺寸)之差相對於原長度之百分率」。
尤其是,根據下述官能評估之綜合性判斷之結果,本實施形 態之本體部1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較佳為設定為40% ~80%,更佳為45%~75%,最佳為60%。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較佳為大於本體部1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
如此,膝關節用繃帶100,藉由第1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大於本體部1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而能夠抑制第1固定部20所產生之對穿著者之大腿部之緊固力(不會因阻礙大腿部之血流動而引起穿著者之不適感),並且能夠利用本體部10之固縛力將膝關節固定而提高膝關節之穩定性,從而可減輕對膝關節之負擔。
此處,針對將本體部10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60%、將第1 固定部20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80%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經底紗1a,較佳為粗度100支數之毛絨狀尼龍(woolly nylon)雙紗,對於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較佳為使用132根毛絨狀尼龍雙紗。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之經底紗1a,較佳為粗度100支數之毛絨狀尼龍雙紗,對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較佳為使用200根毛絨狀尼龍雙紗。
又,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絨頭紗1b,係將10根尼龍 絲撚合並加熱,進一步地朝與10根尼龍絲之撚搓方向相反之方向進行撚搓加工而得之粗度210丹尼值(denier)之特殊加工紗(210D-10F),對於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較佳為使用132根特殊加工紗(210D-10F)。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之絨頭紗1b,係將10根尼龍絲撚合並加熱,進一步地朝與10根尼龍絲之撚搓方向相反之方向進行撚搓加工而得之粗度210丹尼值之特殊加工紗(210D-10F),對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 定部20,較佳為使用200根特殊加工紗(210D-10F)。
又,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彈性紗1c,較佳為粗度560 丹尼值之聚胺基甲酸酯(polyurethane)紗,對於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較佳為使用36根聚胺基甲酸酯紗。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之彈性紗1c,係粗度840丹尼值之聚胺基甲酸酯紗,對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使用53根聚胺基甲酸酯紗。
亦即,關於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例如若寬度為5cm, 則經紗1(經底紗1a、絨頭紗1b、彈性紗1c)之經密度為1485.6D/mm(=((210D×132根)+(100D×2根×132根)+(560D×36根))/50mm)。
又,關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例如若寬度為8cm,則經紗1(經底紗1a、絨頭紗1b、彈性紗1c)之經密度為1581.5D/mm(=((210D×200根)+(100D×2根×200根)+(840D×53根))/80mm)。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之絨頭紗 1b,藉由長絲(filament)支數為10根,而與長絲支數為低支數(例如7根)之情形相比,具有密集之長絲之接著力較高、織物(本體部10、第1固定部20)之質地較柔軟之優點。
又,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彈性紗1c,藉由使粗度為560丹尼值,而與較粗之彈性紗(例如1120丹尼值)之情形相比,能夠使織物(本體部10)之厚度變薄並使織物本身變柔軟。
進一步地,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緯底紗2a,較佳為使用1根粗度150丹尼值之聚酯毛絨狀紗(EW:polyester woolly)。
又,對於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熔紗2b,較佳為使用1根粗度100丹尼值之尼龍熱熔紗(例如,東麗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ELDER(註冊商標)」)。
又,對於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利用力織機而同時織入1根緯底紗2a及1根熔紗2b作為緯紗2,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之織入次數(根數)為每2.54cm(1英吋)織入36.9次(各36.9根)。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之緯底紗2a,較佳為使用1根粗度150丹尼值之聚酯毛絨狀紗(EW)。
又,對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之熔紗2b,較佳為使用1根粗度100丹尼值之尼龍熱熔紗(例如,東麗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ELDER(註冊商標)」)。
又,對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利用力織機而同時織入1根緯底紗2a及1根熔紗2b作為緯紗2,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之織入次數(根數)為每2.54cm(1英吋)織入30.8次(各30.8根)。
亦即,關於上述之緯紗2之材質及織入次數(根數)的本體 部10,緯紗2(聚酯毛絨狀紗、尼龍熱熔紗)之緯密度為9225D/英吋(=(150D+100D)×36.9次/英吋)。
又,關於上述之緯紗2之材質及織入次數(根數)的第1固定部20,緯紗2(聚酯毛絨狀紗、尼龍熱熔紗)之緯密度為7700D/英吋(=(150D+100D)×30.8次/英吋)。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之緯紗2之 緯底紗2a,藉由使粗度為150丹尼值,與較粗之緯紗之緯底紗(例如300 丹尼值)之情形相比,能夠使織物(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之厚度變薄。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藉由上述經紗1及緯紗2 之材質(尤其是彈性紗1c及緯底紗2a之粗度)以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而能夠將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60%。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藉由上述經紗1及緯紗2之材質(尤其是彈性紗1c及緯底紗2a之粗度)以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而能夠將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80%。
再者,關於本實施形態之彈性紗1c之粗度,可列舉560丹 尼值為一例,但於本發明中,亦可選擇可獲得(量產)之低一個等級之粗度之420丹尼值或高一個等級之粗度之1120丹尼值,並變更上述之緯紗2之粗度及織入次數(根數)。亦即,本實施形態之彈性紗1c之粗度,只要為420丹尼值~1120丹尼值,則能夠將本體部10之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上述範圍內之最大伸長率。又,第1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亦可設定為所需之範圍內之最大伸長率。
又,關於本實施形態之緯紗2之緯底紗2a之粗度,可列舉 150丹尼值為一例,但於本發明中,亦可選擇可獲得(量產)之低一個等級之粗度之100丹尼值或高一個等級之粗度之300丹尼值,並變更上述之彈性紗1c之粗度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亦即,本實施形態之緯紗2之緯底紗2a之粗度,只要為100丹尼值~300丹尼值,則可將本體部10之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上述範圍內之最大伸長率。又,亦可將第1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所需之範圍內之最大伸長率。
又,關於本實施形態之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之織 入次數(根數),可列舉每2.54cm(1英吋)織入36.9次(各36.9根)為一例,但於本發明中,亦可選擇每2.54cm織入32.8次(各32.8根)~41.0次(各41.0根),並變更上述之彈性紗1c及緯紗2之粗度。亦即,本實施形態之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之織入次數(根數),只要為每2.54cm織入32.8次(各32.8根)~41.0次(各41.0根),則可將本體部10之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上述範圍內之最大伸長率。又,第1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亦可設定為所需之範圍內之最大伸長率。
再者,於本體部10之厚度過厚之情形時,於在穿著者之小 腿部捲繞繃帶時,體積增大而變得難以捲繞,於過薄之情形時,繃帶之織物本身容易折斷而無法獲得所需之固定力。因此,本體部10之厚度,較佳為設定成容易將繃帶捲繞且可獲得所需之固定力之厚度,例如,若本體部1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為60%,則較佳為設定為3mm以下。
又,於第1固定部20之厚度過厚之情形時,於將第1固定部20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時,體積增大而變得難以捲繞,於過薄之情形時,繃帶之織物本身容易折斷而無法獲得所需之固定力。因此,第1固定部20之厚度,較佳為設定成容易將第1固定部20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且可獲得所需之緊固力之厚度,例如,若第1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為80%,則較佳為設定為4mm以下。
又,對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於將第1固定部20 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之情形時,於成為外側之面(面料面)配設有環圈 (環圈面21),因此就脫著之容易度及扣合位置之自由度而言,配設於第1固定部20之第2扣合部40(鉤面43),係配設於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或另一端20b之裏料面側。
同樣地,就脫著之容易度及扣合位置之自由度而言,配設於本體部10之第1扣合部30(鉤面33),係配設於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之裏料面側。
又,關於本體部10,為了構成膝下之交叉部及下方固定件, 需要在穿著者之膝下交叉之部分(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之長度、與環繞穿著者之小腿部至少一周之部分(捲繞部11)之長度,且依據性別或年齡等而在膝圍或小腿部之粗度存在個人差異,但可考慮例如設定為68cm~88cm之長度。又,為了有效地進行穿著者之膝關節之固定,本體部10需要某種程度之寬度,例如較佳為設定為5cm。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係由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 圈面10d之織物織成,但只要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為所需之最大伸長率,則未必需要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10d。
然而,本體部10,係由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10d之織物織成,藉此,與不具有環圈面10d之情形相比,能夠於不使用時將膝關節用繃帶100捲起,並使第1扣合部30之鉤面33扣合於本體部10之環圈面10d而精巧小型地保管,並且,依據穿著者的不同,亦有使第1扣合部30之鉤面33扣合於本體部10而使用膝關節用繃帶100之情形,可使膝關節用繃帶100之使用方法(扣合位置)具有自由度。
進一步地,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係於一端20a或另 一端20b(於圖1中為另一端20b)之裏料面側,具備具有對第1固定部20 之環圈面21脫著之面狀扣合件之鉤面43的第2扣合部40,藉此,第1固定部20之圓周長之長度之調整變得簡單,且能夠應對各種穿著者之大腿部之粗度。再者,第1固定部20,亦可以能夠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之圓周長度縫製一端20a與另一端20b之方式形成環狀。
又,為了環繞穿著者之大腿部,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例如較佳為將帶狀體之長度設定為34cm~38cm。
再者,若使第1固定部20及本體部10(捲繞部11)之對穿 著者之大腿部及小腿部之緊固力過強,則會產生大腿部及小腿部之血流阻礙,使穿著者產生不適感。尤其是,與小腿部相比,該不適感在大腿部較明顯。
因此,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係藉由相對於本體部10(捲繞部11)而擴大與穿著者之體表接觸之第1固定部20之面積,使第1固定部20對體表施加之壓力分散,而緩和對穿著者帶來之不適感。
亦即,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之寬度,較本體部10之寬度寬,例如較佳為設定為6cm~8cm。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及本體部10,如圖1所示, 係將第1固定部20之長度方向L與本體部10之長度方向L所成之角θ設為120°而加以接合,但於穿著有膝關節用繃帶100之情形時,只要本體部10可於膝下交叉,則並不限定於該所成之角θ。
再者,在將本體部10從一端10a向另一端10b側牽引的情形時,所成之角θ越接近180°,則越會對第1固定部20之長度方向L作用力而使第1固定部20開始旋轉,且所成之角θ越接近90°,則越會對第1固定部20 之寬度方向W作用力而使第1固定部20沿大腿部下方上滑。因此,所成之角θ之範圍,較佳為考慮膝關節用繃帶100之使用方法之簡便性而設定為110°~130°,以便於在將本體部10從一端10a向另一端10b側牽引的情形時,於第1固定部20未產生浮起而在接合部50附近本體部10未扭曲之狀態下,能夠相對於第1固定部20將本體部10往斜下方牽引。
又,第1固定部20與本體部10之一端10a之接合部50,係 接合於從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或另一端20b(於圖1中為一端20a)起之距離為第1固定部20之長度之1/4~1/2之長度的位置。
尤其是,如圖1(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係在將本體部10之兩側邊之中接近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的本體部10之一側邊10c、與第1固定部20之兩側邊之中與本體部10之兩側邊交叉的第1固定部20之下邊20c的交叉部分設為交點23的情形時,將第1固定部20之下邊20c中從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至交點23為止之距離(第2扣合部40及第1固定部20之重疊部分之長度)d設定為6cm~11cm。
藉此,於穿著有膝關節用繃帶100之情形時,使第2扣合部40之鉤(鉤面43)及第1固定部20之環圈(環圈面21)之扣合位置、與第1扣合部30之鉤(鉤面33)及第1固定部20之環圈(環圈面21)之扣合位置不重疊,而能夠防止因第1扣合部30之鉤(鉤面33)與第2扣合部40重疊而導致扣合力降低。
又,第1固定部20與本體部10之一端10a的接合部50,係 較本體部10之寬度方向W之長度更長地呈凸狀縫製於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側。
如此,膝關節用繃帶100,藉由將接合部50朝向本體部10 之另一端10b側呈凸狀縫製,而在將膝關節用繃帶100捲繞於穿著者之膝關節的情形時,能夠對應於本體部10之捲繞(牽引)方向,吸收在接合部50處之扭曲,抑制接合部50附近之浮起或褶皺之產生。
再者,在接合部50為大致三角形狀的情形時,於穿著者穿 著膝關節用繃帶100時,因來自本體部10之拉伸應力,而有應力集中於三角形之頂點,該頂點部分之布料變得脆弱,而縫製部位崩壞之虞。
因此,本實施形態之接合部50,係藉由形成為大致半圓形狀,而即便面對來自本體部10之拉伸應力,應力亦不會集中,而能夠抑制縫製部位之崩壞,亦能夠應對於本體部10之牽引方向之個人差異,並且抑制接合部50附近之浮起或褶皺之產生。
又,在第1固定部20與本體部10之一端10a的接合中,於 本體部10之兩側邊未進行縫製,藉此,本體部10之兩側邊未固定於第1固定部20,本體部10之接合部50附近之兩側邊的織物可伸長。
因此,關於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即便本體部10相對於穿著者之小腿部之捲繞角度稍許變化,亦能夠吸收本體部10之接合部50附近之各邊的織物之應變,並抑制本體部10之接合部50附近之各邊的布料之浮起或褶皺之產生。
又,關於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如圖1所示,能 夠以成為使第1固定部20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之正確之位置、且本體部10於膝下交叉之朝穿著者之膝關節之正確之捲繞方法的方式,將作為記號之接縫而形成之中心標記22縫製於第1固定部20之接合部50附近。
本實施形態之第1扣合部30,例如圖1(b)所示,係為將 長方形與等腰梯形組合而得之平面形狀,且長方形部分31縫製於本體部10之一面(裏料面),等腰梯形部分32從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突出。
同樣地,本實施形態之第2扣合部40,例如圖1(b)所示,係為將長方形與等腰梯形組合而得之平面形狀,且長方形部分41縫製於第1固定部20之一面(裏料面),等腰梯形部分42從第1固定部20之另一端20b突出。
如此,第1扣合部30(第2扣合部40),係藉由等腰梯形部分32(等腰梯形部分42)從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第1固定部20之另一端20b)突出,而能夠以不與本體部10(第1固定部20)重疊之量變薄,使等腰梯形部分32(等腰梯形部分42)容易以穿著者之手指把持,使鉤面33(鉤面43)對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容易進行脫著。
接下來,使用圖4及圖5針對圖1及圖3所示之膝關節用繃 帶100之穿著方法進行說明。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雖針對在穿著者之右膝穿著膝關節用繃帶100之情形進行說明,但在穿著者之左膝穿著膝關節用繃帶100之情形時,分別將「右膝」、「小腿部之外側面」、「小腿部之內側面」分別改換為「左膝」、「小腿部之內側面」、「小腿部之外側面」而穿著。
如圖5(a)所示,穿著者使第1固定部20之中心標記22 對準膝蓋附近之大腿部之中央,利用左手按壓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利用右手將第1固定部20捲繞於大腿部,將伸長狀態之第1固定部20配置於大腿部,使位於第1固定部20之另一端20b的第2扣合部40之鉤面43扣合於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將第1固定部20緊固於大腿部。再者, 所謂的伸長狀態,係表示具有可在穿著者穿著膝關節用繃帶100後,微調整捲繞位置之伸長空間的狀態。
然後,穿著者利用右手一邊把持本體部10一邊牽引本體部10,使伸長狀態之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配置於與右膝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左側方。
接下來,如圖5(b)~圖5(d)所示,穿著者使用雙手, 使伸長狀態之本體部10(捲繞部11)從小腿部之外側面經由對應於腓腸肌(musculus gastrocnemius)之部分而朝小腿部之內側面之方向對小腿部環繞1周半。
接著,穿著者利用右手把持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使伸長狀態之本體部10(第2支持部13)配置於與右膝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右側方。
最後,如圖4所示,穿著者使位於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之第1扣合部30之鉤面33扣合於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而結束動作。
再者,上述之膝關節用繃帶100之穿著方法,雖已針對在開始捲繞本體部10時,從與右膝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左側方配置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的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亦可使用圖8及圖9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100,從與右膝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右側方配置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
再者,圖8及圖9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100,係將圖1及圖3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100之本體部10之一端10a,接合於以第1固定部20之中心標記22為基準而線對稱之位置。
接下來,根據試用試驗之試驗結果,針對本實施形態之膝關 節用繃帶100之本體部10中的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之最佳範圍進行說明。
再者,於試用試驗中,如圖1所示般,製作並使用具備有根據下述之表1所示之經紗1及緯紗2之材質以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而織成之最大伸長率為45%、60%或75%之本體部10(長度:80cm、寬度:5cm)、第1固定部20、第1扣合部30、及第2扣合部40的膝關節用繃帶100(以下,分別稱為實施例1、實施例2及實施例3)。
又,使用最大伸長率為35%或90%之本體部10(長度:80cm、寬度:5cm),與上述實施例同樣地製作膝關節用繃帶(以下,分別稱為比較例1及比較例2),並使用於試用試驗。
試用試驗,如圖4所示,係於穿著者之右膝穿著膝關節用繃 帶,實施圖10之評估項目中的穿著者之效果感之官能評估(共計5人)。 評估方法,係首先各穿著者針對各評估項目之官能評估以3個等級(3:極好、2:良好、1:較差)進行評分,算出各評估項目中穿著者全體(5人)之平均分。之後,針對實施例1~3及比較例1~2,算出各評估項目之總分及平均分,綜合性地將平均分為2分以上判斷為合格分。
再者,關於圖10之評估項目「固定力」,膝關節之活動度抑 制力,係設想為在步行、跑步、上下台階等動作中之膝關節之彎曲動作中多餘地使用力之活動度之抑制。又,設想為在運動時之跳躍之落地或使用膝之站穩動作中多餘地使用力之情形時、或對膝施加負載之情形時的膝關節之彎曲活動度之抑制。
進一步地,關於圖10之評估項目「疼痛」,若為織物之壓迫 力所引起之疼痛,則在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小之情形時,被認為織物無法追隨肌肉或關節之運動或皮膚之伸縮,而讓人更強烈地感受到壓迫力而容易感覺疼痛,在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大之情形時,被認為抑制活動度之固定力變弱。又,若為由織物之硬度所引起之摩擦之疼痛,則在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小之情形時,被認為由於無法追隨肌肉或皮膚之運動,因此織物與皮膚摩擦而容易感到疼痛,在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大之情形時,被認為由於織物以緊貼肌肉或肌膚之方式伸長,因此對肌膚之損傷較少。
又,關於圖10之評估項目「面狀扣合件之剝離容易度」,所 謂的面狀扣合件容易剝離,係指對於力氣不足之穿著者,面狀扣合件之著脫使用亦無障礙,並且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之織物本身較硬而不易變形。
又,面狀扣合件難以剝離,意味著在穿著者之運動時,面狀扣合件之鉤面不會因繃帶之穿著部位中的關節之活動或肌肉之膨脹而從環圈面脫離,相反地,於從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之織物拉出絨頭紗,將面狀扣合件剝離之情形時,會因面狀扣合件之鉤面與環圈面間之較強之扣合力而使絨頭紗從織物突出從而使織物產生起毛。
進一步地,關於圖10之評估項目「織物之密接性」,在織物 之最大伸長率較小之情形時,被認為因無法追隨肌肉或皮膚之運動,因此布料未密接而肌膚阻力減少,使繃帶之效果變弱,在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大之情形時,被認為布料與肌膚容易密接並固定,且配合於肌膚或肌肉之運動而容易獲得繃帶之效果。
又,關於圖10之評估項目「捲繞容易度」,於織物之最大伸 長率較小之情形時,難以沿著肌膚之曲面,本體部10之捲繞較困難。又,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大之情形時,織物與肌膚容易密接並固定,容易配合於肌膚或肌肉之運動,但為了有效地穿著,必須使本體部10一邊充分地伸長一邊捲繞。但是,若使本體部10充分地伸長,則抓持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之手與第1固定部20的距離相距較大,往膝關節之穿著及捲繞較困難。進一步地,由於難以將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固定於第1固定部20之特定位置,因此產生為了可固定於特定位置而一邊摸索一邊捲繞之動作。
又,關於圖10之評估項目「固定力之調整容易度」,於織物 之最大伸長率較小之情形時,適合牢固之固定,但由於固定力之可調整之範圍較窄,因此對於力氣不足之穿著者而言,難以調整固定力。
進一步地,關於圖10之評估項目「織物之折斷難度」,於織 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小之情形時,由於織眼密實,因此織物亦具有韌性,難以將織物折斷。又,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大之情形時,被認為由於織眼稀疏,因此織物為容易折斷之織物組織,且因織物折斷而使得本體部10之構造變得脆弱。
於如上所述之評估項目中,實施例2,如圖10所示,於幾 乎所有評估項目中獲得良好之評估結果。
又,關於實施例3,雖然固定力較弱,但於其他評估項目中獲得良好之評估結果。
又,關於實施例1,雖然存在疼痛,且織物之密接性較差,但於其他評估項目中獲得良好之評估結果。相對於此,比較例1及比較例2,於大部分之評估項目中獲得較差之評估結果。
根據以上內容,可知作為綜合性之評估結果,平均分為2分以上之實施例1(最大伸長率45%)、實施例2(最大伸長率60%)及實施例3(最大伸長率75%)作為本體部10最佳。
亦即,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之本體部10之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較佳為40%~80%,更佳為45%~75%,最佳為60%。
接下來,基於面狀扣合件之耐久性試驗(剝離強度)之試驗 結果,針對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之第1固定部20進行說明。
再者,於第1固定部20之面狀扣合件之耐久性試驗(剝離強度)中,根據上述官能評估之評估結果,對應於最佳結果之實施例2(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為60%之本體部10),與本體部10之經紗1及緯紗2之材質以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同樣地,使用在使彈性紗1c之粗度從840丹尼值變更為560丹尼值且使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之織入次數(根數)為每2.54cm(1英吋)織入30.8次(各30.8根)至每2.54cm(1英吋)36.9次(各36.9根)之條件下織成之第1固定部20進行評估。又,作為比較例,使用由下述之表2所示之經紗1及緯紗2之材質以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所構成之市售之伸縮織物(以下,分別稱為比較例3、比較例4及比較 例5)。再者,比較例3不具有作為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因此不具備經紗中之絨頭紗及緯紗中之熔紗。
再者,實施例2與比較例3~5之較大之不同點為絨頭紗之 長絲支數之差異,相對於實施例2之10根,比較例4為7根,比較例5為15根,比較例3未使用絨頭紗(不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
面狀扣合件之耐久性試驗(剝離強度)係將依據日本工業標 準之JIS L3416「面狀扣合件」之7.4.2「剝離強度」,反覆進行1000次接著、剝離而得之實驗結果示於下述之表3。
可知實施例2如表3所示,與比較例3~5相比,保持率(耐 久試驗後之剝離強度相對於初期之剝離強度之百分率)最高,作為用於捲繞於膝並利用面狀扣合件之鉤而扣合之膝關節用繃帶100之第1固定部20最佳。
尤其是,實施例2,因耐久試驗後之剝離強度相對於初期之剝離強度變大(保持率超過100%),因此作為膝關節用繃帶100,於長時間持續地使用方面較有利。
再者,絨頭紗之長絲支數較多,因此面狀扣合件之鉤容易扣合於環圈,且保持率變高,另一方面,最大伸長率變低。
關於比較例5,絨頭紗之長絲支數多於實施例2之絨頭紗之長絲支數,但為了防止外觀之起毛而實施樹脂加工,因此面狀扣合件之鉤難以扣合於環圈,初期之剝離強度及保持率低於實施例2之初期之剝離強度及保持率。
如上所述,膝關節用繃帶100,藉由本體部10(第1支持部 12、第2支持部13)將穿著者之膝蓋骨從小腿側朝向大腿側支持,並且支持內側側副韌帶,而能夠使大腿四頭肌之運動順利地進行,且能夠抑制膝之左右之擺動。亦即,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第2支持部13),藉由於在穿著者之膝下交叉之大致X字狀內從小腿側支撐穿著者之膝蓋骨,而能夠使其與大腿四頭肌之運動一體化,且發揮抑制膝之左右之擺動之如夾板般之作用。
又,膝關節用繃帶100,藉由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第 2支持部13)對膝關節用繃帶100之穿著者之膝從內側面朝向外側面賦予較強之按壓力,而可於膝從膝關節用繃帶100之外側面側受到外力之情形時, 產生緩和外力之從內側面朝向外側面之斥力,而使得膝不會因外力而進入至內側,而能夠抑制內側側副韌帶之損傷。
又,膝關節用繃帶100,藉由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第 2支持部13)支持膝關節用繃帶100之穿著者之大腿部及膝之外側面,而可獲得與由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第2支持部13)產生之對內側面施加之按壓力的平衡,且能夠維持穿著者之穩定之站立狀態。
又,具備相當於膝關節用繃帶100之第1支持部12及第2 支持部13的帶狀之支持部的膝支承具之裝附,係作為支承穿著者之膝關節之方法較有效。也就是,使帶狀之支持部(例如,第1支持部12、第2支持部13)從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下側配置於左右之兩側方,並以將該膝蓋骨從下方朝上方抬起之方式裝附膝支承具(例如膝關節用繃帶100),藉此,帶狀之支持部一邊從左右夾持穿著者之膝蓋骨,一邊以從下方朝上方抬起之方式支持穿著者之膝蓋骨,因此可順利地輔助大腿四頭肌之運動,而能夠發揮減輕對穿著者之膝部施加之負擔之作用效果。
又,對於具備帶狀之支持部之膝支承具,具備相當於膝關節 用繃帶100之第1固定部20之具有環圈面之帶狀之固定部的膝支承具之裝附,係作為支承穿著者之膝關節之方法而進一步發揮功效。也就是,使帶狀之支持部(例如,第2支持部13)之一端扣合於固定在穿著者之大腿部之帶狀之固定部(例如,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並以將膝蓋骨從下方朝上方抬起之方式裝附膝支承具,藉此,膝支承具確實地固定於穿著者之膝關節之位置,因此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帶狀之支持部之作用效果。
又,圖2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100,係例如對本體部10之 經紗1之經底紗1a使用綠色紗,對第1固定部20之經紗1之經底紗1a使用黑色紗,對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之經紗1之絨頭紗1b使用黑色紗,對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之經紗1之彈性紗1c使用黑色紗,對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之緯紗2使用黑色紗,並且如圖7所示,藉由相對於共同之緯紗2使經底紗1a浮起且使絨頭紗1b下沈,而於本體部10之黑色之面料面形成綠色之圖案14,對應於本體部10之面料面之圖案14之本體部10之裏料面之部分以黑色而顯現於本體部10之綠色之裏料面。
再者,膝關節用繃帶100,並不限定於該等色彩,例如,考慮對本體部10之經紗1之絨頭紗1b使用彩虹色之七色(紅、橙、黃、綠、藍、靛、紫)中之任一種顏色之紗,將除本體部10之圖案14以外之面料面設成為彩虹色之任一種顏色。藉此,膝關節用繃帶100,藉由七色之色彩變化之商品群,而能夠激發需要者之購買意願。
又,膝關節用繃帶100,例如藉由對本體部10之經紗1之絨頭紗1b使用螢光色之紗且將除本體部10之圖案14以外之面料面設成為螢光色,而激發需要者之購買意願,並且藉由於夜間外出時穿著,可期待被汽車等之頭燈照射而變醒目,亦有助於安全防災方面。
(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
圖11(a)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之概略構成之前視圖,圖11(b)係圖11(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後視圖。圖12(a)係圖11(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左側視圖,圖12(b)係圖11(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右側視圖,圖12(c)係圖11(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俯視 圖,圖12(d)係圖11(a)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仰視圖。圖13(a)係從右側面側觀察圖11及圖12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圖13(b)係從正面側觀察圖11及圖12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圖13(c)係從背面側觀察圖11及圖12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圖13(d)係從左側面側觀察圖11及圖12所示之膝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於圖11、圖12及圖13中,與圖1或圖3相同之符號表示相同或相當之部分,省略其說明。
如圖11及圖13所示,第1固定部20至少於使第1固定部 20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之狀態下之該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與本體部10之一端10a之間(參照圖13(a))、及/或第1扣合部30扣合於第1固定部20之狀態下之該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與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之間(參照圖13(d))具備於本體部10之長度方向L(經紗方向)延伸之狹縫24。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視需要,將存在於使第1固定部20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之狀態下之該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與本體部10之一端10a之間之狹縫24稱為「一端側狹縫24a」,將存在於第1扣合部30扣合於第1固定部20之狀態下之該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與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之間之狹縫24稱為「另一端側狹縫24b」。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狹縫24,其長度為5cm~9cm,與第1 固定部20之下邊20c相距之距離為3cm~5cm,與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相距之距離為2cm~4cm,但只要長於本體部10之一端10a(另一端10b)之長度,且第1固定部20作為本體部10之固定部而發揮功能,則並 不限定於圖11所示之狹縫24之位置、大小(長度、寬度)及個數。
如圖11(a)所示,本體部10係一端10a與第1實施形態同 樣地以與第1固定部20之下邊20c成為大致平行(參照圖13(a))之方式被裁斷,另一端10b以成為等腰梯形狀之本體部10之方式被裁斷,於穿著者正確地穿著膝關節用繃帶100之情形時,另一端10b與第1固定部20之下邊20c成為大致平行(參照圖13(d))。
如圖11(b)所示,第1扣合部30為平行四邊形之平面形 狀,且不從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突出地縫製於本體部10之裏料面。
因此,如圖13(d)所示,於穿著者正確地穿著膝關節用繃帶100之情形時,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位於另一端側狹縫24b之下方且與第1固定部20之下邊20c大致平行,第1扣合部30不跨越另一端側狹縫24b。
再者,於該第2實施形態中,僅如以下方面係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即:於膝關節用繃帶100之第1固定部20新配設狹縫24,改變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及第1扣合部30之形狀,除利用下述之狹縫24所獲得之作用效果以外,發揮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
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由於在第1固定部20具備狹縫24,因此能夠針對來自本體部10拉伸應力,以狹縫24為邊界,利用第1固定部20之下邊20c側之織物使力分散,抑制對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側之織物之影響,保持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側之織物之固定功能。
又,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由於在第1固定部20具備狹縫24,因此發揮如下作用效果:能夠一邊利用第1固定部20之上邊 20d側之織物加以支持,一邊相對於穿著者之膝關節之彎曲,使第1固定部20之下邊20c側之織物追隨並下降,相對於穿著者之膝關節之伸展,使第1固定部20之下邊20c側之織物藉由回復力而上升,相對於穿著者之膝關節之運動,使第1固定部20靈活地應對。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具備一端側狹縫24a 或另一端側狹縫24b之任一者,藉此,對於不具備狹縫24之第1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重新發揮上述作用效果。
然而,於僅一方具備狹縫24之情形時,可抑制因來自本體部10之拉伸應力而導致配設有狹縫24之織物側之第1固定部20下滑,相對於此,未配設狹縫24之織物側之第1固定部20發生下滑,而無法保持利用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之膝下之交叉部之平衡,狹縫24之作用效果減半。因此,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較佳為具備一端側狹縫24a及另一端側狹縫24b之2個狹縫24。
(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
圖14(a)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概略構成之前視圖,圖14(b)係圖14(a)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後視圖。圖15(a)係表示使大腿部緊固於圖14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第1固定部之狀態之說明圖,圖15(b)係表示使圖14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第1支持部之第3扣合部扣合於第1固定部之狀態之說明圖,圖15(c)係表示使圖14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第2支持部之第1扣合部扣合於第1固定部之狀態之說明圖,圖15(d)係從右側面側觀察圖14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穿著 狀態之說明圖。圖16(a)係用以說明圖14所示之本體部之面料面之織物組織之一例之說明圖,圖16(b)係圖16(a)所示之織物組織之箭視C-C'線之剖面圖。圖17(a)係用以說明不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之本體部之圖案部分之織物組織之一例之說明圖,圖17(b)係圖17(a)所示之織物組織之箭視D-D'線之剖面圖。圖18(a)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另一膝關節用支承具之概略構成之前視圖,圖18(b)係表示使圖18(a)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第1固定部緊固於大腿部並且使第2固定部緊固於小腿部之狀態之說明圖。圖19(a)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又一膝關節用支承具之概略構成之前視圖,圖19(b)係表示使圖19(a)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第1固定部緊固於大腿部之方法之說明圖。於圖14~圖19中,與圖1~圖3相同之符號表示相同或相當之部分,省略其說明。
如圖14及圖15所示,本發明之膝關節用支承具200,具備: 第1固定部20,其由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21之織物織成,且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本體部10,其由至少配置於穿著者之膝窩部之下方之第2固定部211、以從與穿著者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下方朝一側方伸長之狀態配置之第1支持部12、及以於與穿著者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下方與第1支持部12交叉並朝與穿著者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另一側方伸長之狀態配置之第2支持部13所構成,且為帶狀之織物;以及連結部70,其接合於第1固定部20及第2固定部211,使第1固定部20及本體部10一體化。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第2固定部211,係對應於第1實施形 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捲繞部11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亦配設於第1支持部 12與第2支持部13之間而構成本體部10,且第1支持部12、第2固定部211及第2支持部13為相同寬度之直線狀。
又,本實施形態之連結部70,為內包有支持體72之左右一對之袋狀部71,以朝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兩側方伸長之狀態配置。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為了區分左右之袋狀部71(支持體72),於圖14(a)中,將左側之袋狀部71(支持體72)稱為左袋狀部71a(左支持體72a),將右側之袋狀部71(支持體72)稱為右袋狀部71b(右支持體72b)。
又,本發明之膝關節用支承具200,具備:第1扣合部30, 其接合於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即第2支持部13之端部,且具有對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脫著之面狀扣合件之鉤面33;第2扣合部40,其接合於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或另一端20b,且具有對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脫著之面狀扣合件之鉤面43;以及第3扣合部60,其接合於本體部10之一端10a即第1支持部12之端部,且具有對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脫著之面狀扣合件之鉤面63。
再者,就脫著之容易度及扣合位置之自由度而言,本實施形態之第3扣合部60(鉤面63)配設於本體部10之一端10a之裏料面側。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3扣合部60,例如圖14(b)所示,係為將長方形與等腰梯形組合而得之平面形狀,長方形部分61縫製於本體部10之一面(裏料面),等腰梯形部分62從本體部10之一端10a突出。
如此,第3扣合部60,係藉由等腰梯形部分62從本體部10之一端10a突出,而以不與本體部10重疊之量變薄,且能夠容易利用穿著者之手指把持等腰梯形部分62,且能夠使鉤面63容易地對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 進行脫著。
再者,膝關節用支承具200,為可穿著於穿著者之左腿或右腿之膝之左右兩用者。
又,雖已針對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10d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亦可如圖14所示,為不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10d之伸縮織物。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係即便是本體部10不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10d之伸縮織物,於第1實施形態中亦不會影響到上述官能評估,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較佳為設定為40%~80%,更佳為45%~75%,最佳為60%。
此情形時,本體部10無需形成環圈面10d之絨頭紗1b,且無需保持絨頭紗1b之環圈之熔紗2b。
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代替構成經紗1之絨頭紗1b,而使用相對於上述經底紗1a(以下,將本體部10之經底紗1a稱為「第1經底紗1a」)相反地應對與緯紗2之交叉沈浮之經底紗1a(以下,稱為第2經底紗1d)。
亦即,如圖16所示,經紗1,具備:第1經底紗1a,其與緯紗2一併構成織物之一面(例如裏料面);彈性紗1c,其對經紗方向賦予伸縮性;以及第2經底紗1d,其與緯紗2一併構成織物之另一面(例如面料面)。
又,緯紗2,具備與第1經底紗1a一併構成織物之裏料面之緯底紗2a。
再者,於圖16(b)及圖17(b)中,以並設之緯紗2為基準,上側成 為面料面,下側成為裏料面。
又,本體部10係藉由使用提花針織機,而可於經紗方向(長 度方向L)相對於相鄰之多根緯紗2,使經紗1之第1經底紗1a(例如綠色紗)於面料面側浮起(使第2經底紗1d(例如、黑色紗)下沈至裏料面側),利用自由地開口之提花組織,而於面料面局部地形成由文字、圖形或記號或者該等之結合而構成之圖案14。
接下來,使用圖16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織物組織之一例。亦 即,第1經底紗1a,如圖16(b)所示,係重複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通過上側而浮起、相對於相鄰之3根緯紗2(緯底紗2a)通過下側而下沈的與緯紗2(緯底紗2a)之1-3之交叉沈浮,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彈性紗1c,如圖16(b)所示,係重複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通過上側而浮起、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通過下側而下沈的與緯紗2(緯底紗2a)之1-1之交叉沈浮,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第2經底紗1d,如圖16(b)所示,係重複相對於相鄰之3根緯紗2(緯底紗2a)通過上側而浮起、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通過下側而下沈的與緯紗2(緯底紗2a)之3-1之交叉沈浮,而構成織物組織。
再者,圖16所示之利用第1經底紗1a、彈性紗1c及第2經底紗1d所得之織物組織係為一例,並不限定於該織物組織。
接著,使用圖17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圖案部分之織物組織之 一例。亦即,形成圖案14之第1經底紗1a,如圖17(b)所示,係重複相對於相鄰之3根緯紗2(緯底紗2a)通過上側而浮起、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通過下側而下沈的與緯紗2(緯底紗2a)之3-1之交叉沈浮,而構 成織物組織。
又,形成圖案14之彈性紗1c,如圖17(b)所示,係重複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通過上側而浮起、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通過下側而下沈的與緯紗2(緯底紗2a)之1-1之交叉沈浮,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形成圖案14之第2經底紗1d,如圖17(b)所示,係重複相對於1根緯紗2(緯底紗2a)通過上側而浮起、相對於相鄰之3根緯紗2(緯底紗2a)通過下側而下沈的與緯紗2(緯底紗2a)之1-3之交叉沈浮,而構成織物組織。
再者,圖17所示之利用第1經底紗1a、彈性紗1c及第2經底紗1d所得之織物組織為一例,只要可於面料面形成圖案14,則並不限定於該織物組織。
接下來,針對將本體部10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60%(1.60 倍±0.1),將第1固定部20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95%(1.95倍±0.1)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第1經底紗1a及第2經底紗1d,較佳為粗度為100丹尼值之毛絨狀尼龍雙紗,對於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較佳為將152根毛絨狀尼龍雙紗分別用於第1經底紗1a及第2經底紗1d。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之經底紗1a,較佳為粗度為100丹尼值之毛絨狀尼龍雙紗,對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較佳為使用200根毛絨狀尼龍雙紗。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之絨頭紗1b,係將10根 尼龍絲撚合並加熱,進一步地朝與10根尼龍絲之撚搓方向相反之方向進行 撚搓加工而得之粗度235德士之特殊加工紗(235T-10F),對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較佳為使用200根特殊加工紗(235T-10F)。
又,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彈性紗1c,較佳為對粗度為 560丹尼值之聚胺基甲酸酯紗(例如,東麗OPELONTEX股份有限公司之聚胺基甲酸酯彈性纖維「LYCRA(註冊商標)纖維」)被覆2根粗度為150丹尼值之聚酯毛絨狀紗(EW:polyester woolly)單紗而得之被覆紗,對於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較佳為使用41根被覆紗。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之彈性紗1c,係對粗度840丹尼值之聚胺基甲酸酯紗(例如,旭化成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之彈性纖維(聚胺基甲酸酯纖維)「ROICA(註冊商標)」)被覆2根粗度150丹尼值之聚酯毛絨狀紗(EW)單紗而得之被覆紗,對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使用53根被覆紗。
進一步地,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緯底紗2a,較佳為使用1根粗度為150丹尼值之聚酯毛絨狀紗(EW)。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由於不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因此本體部10之緯紗2不具備保持絨頭紗1b之環圈的熔紗2b。然而,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同樣地,於本體部10之緯紗2具備熔紗2b,且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利用力織機織入1根緯底紗2a作為緯紗2,緯紗2(緯底紗2a)之織入次數(根數)為每2.54cm(1英吋)織入33.6次(33.6根)。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之緯底紗2a,較佳為使用1根粗度為 150丹尼值之聚酯毛絨狀紗(EW)單紗。
又,對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之熔紗2b,較佳為使用1根粗度100丹尼值之尼龍熱熔單紗(例如,東麗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ELDER(註冊商標)」)。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利用力織機同時織入1根緯底紗2a及1根熔紗2b作為緯紗2,緯紗2(緯底紗2a、熔紗2b)之織入次數(根數)為每2.54cm(1英吋)織入30.8次(各30.8根)。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可藉由上述經紗1及緯紗2 之材質(尤其是彈性紗1c及緯底紗2a之粗度)以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而將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60%。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為47%尼龍、44%聚酯、9%聚胺基甲酸酯之混率,但並不限定於該混率。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可藉由上述經紗1及緯紗2之材質(尤其是,彈性紗1c及緯底紗2a之粗度)以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而將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95%。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為66%尼龍、24%聚酯、10%聚胺基甲酸酯之混率,但並不限定於該混率。
又,為了構成膝下之交叉部及下方固定件,本體部10需要 於穿著者之膝下交叉之部分(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之長度、及於穿著者之膝窩部之下方環繞穿著者之小腿部至少半周之部分(第2固定部211)之長度,依據性別或年齡等,膝圍或小腿部之粗度存在個人差異,但考慮例如設定成44cm~52cm(例如S尺寸:44cm、M尺寸:48cm、L 尺寸:52cm)之長度。
又,為了環繞穿著者之大腿部,本實施形態之第1固定部20,例如較佳為將帶狀體之長度設定成29cm~37cm(例如S尺寸:29cm、M尺寸:33cm、L尺寸:37cm)。
又,本實施形態之連結部70之袋狀部71,係使用100%聚 酯之雙針床拉舍爾(double raschel)布料(例如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之產品編號「7200SK」),夾持支持體72並將矩形狀(例如縱17.5cm、橫6cm)之雙針床拉舍爾布料對折,縫製除回折部分以外之周緣部,藉此成為內包支持體72之構造。
再者,袋狀部71只要為具有緩衝性之布料,則並不限定於雙針床拉舍爾布料,亦可為例如於氯丁烯橡膠(neoprene)之兩面接合其他布料而得之布料或於發泡胺甲酸乙酯之兩面接合其他布料而得之布料等。
又,本實施形態之左袋狀部71a(右袋狀部71b),係使左袋狀部71a(右袋狀部71b)之上邊與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一併從裏料側接合(例如縫製)於從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另一端20b)至左袋狀部71a(右袋狀部71b)之中心線為止之距離約為6cm之位置,使左袋狀部71a(右袋狀部71b)之下邊與本體部10之下邊一併從裏料側接合(例如縫製)於從本體部10之一端10a(另一端10b)至左袋狀部71a(右袋狀部71b)之中心線為止之距離約為14.5cm之位置。然而,袋狀部71(左袋狀部71a、右袋狀部71b)之接合位置,較佳為考慮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而適當設定。
亦即,相對於左袋狀部71a(左支持體72a)之上端及右袋狀部71b(右 支持體72b)之上端間之間隔的左袋狀部71a(左支持體72a)之下端及右袋狀部71b(右支持體72b)之下端間之間隔,並不限定為相同,亦可為不同(較寬、較窄)之構成,較佳為考慮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而適當設定。
又,本實施形態之內包於袋狀部71之支持體72,係使用 100%聚丙烯(PP:polypropylene)之厚度為1.2mm~4.0mm之PP板,但並不限定於該板厚及材質之PP板,例如,亦可為聚乙烯發泡體(例如「SUNPELCA(註冊商標)」、「膠板」)、硬質之氯乙烯板、硬質之橡膠(rubber)板、或聚碳酸酯板等。又,本實施形態之支持體72,並不限定於板狀體,例如,亦可為圓柱或角柱等之柱狀體、具有於長度方向延伸之中空或槽之柱狀體、或於在長度方向延伸之中空或槽嵌合有其他構件之柱狀體等。
尤其是,內包於袋狀部71之支持體72為朝與主面垂直之方 向彎曲(不易朝與主面水平之方向彎曲)之具有可撓性之板狀體,藉此,在穿著者彎曲膝關節之情形時,藉由朝與主面垂直之方向彎曲之支持體72之回復力而作用使穿著者之膝關節返回至正常之位置之力。
再者,袋狀部71(左袋狀部71a、右袋狀部71b),係藉由於 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之裏料側接合,而於穿著有膝關節用支承具200之狀態下,相對於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將連結部70(支持體72)配設於內側(穿著者側)。
因此,可利用本體部10及第1固定部20按壓連結部70(袋狀部71、支持體72)之上端及下端,能夠防止連結部70(袋狀部71、支持體72)之上端及下端突出。
尤其是,連結部70(袋狀部71)之上端與第1固定部20, 藉由將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從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側往裏料側回折,且利用第1固定部20之回折部分而將連結部70(袋狀部71)之上端夾持並接合,而能夠加強袋狀部71之上端,防止因支持體72而導致袋狀部71之上端破損。
接下來,使用圖15針對圖14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200之 穿著方法進行說明。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雖針對在穿著者之右膝穿著膝關節用支承具200之情形進行說明,但於在穿著者之左膝穿著膝關節用支承具200之情形時,將「右膝」、「小腿部之外側面」、「小腿部之內側面」分別改換為「左膝」、「小腿部之內側面」、「小腿部之外側面」而穿著。
穿著者如圖15(a)所示,將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對準 膝蓋附近之大腿部之中央並利用左手按壓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利用右手將第1固定部20捲繞於大腿部,使伸長狀態之第1固定部20配置於大腿部,且使位於第1固定部20之另一端20b之第2扣合部40之鉤面43扣合於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將第1固定部20緊固於大腿部。
此情形時,左側之連結部70(左袋狀部71a、左支持體72a)配置於穿著者之膝蓋骨300與縫匠肌間,右側之連結部70(右袋狀部71b、右支持體72b)配置於穿著者之膝蓋骨300與腸脛韌帶間。
接著,穿著者一邊利用右手把持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 之一端10a,一邊牽引本體部10之第1支持部12,使伸長狀態之本體部10之第1支持部12從與右膝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下方配置於右側方。
接著,穿著者如圖15(b)所示,使位於本體部10之一端10a之第3扣合部60之鉤面63扣合於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此情形時,第1支持部12,與右側之連結部70(右袋狀部71b、右支持體72b)重疊,且按壓右側之連結部70。
接著,穿著者一邊利用左手把持本體部10(第2支持部13) 之另一端10b,於與右膝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下方與第1支持部12交叉,一邊將伸長狀態之本體部10之第2支持部13配置於左側方。
最後,穿著者如圖15(c)及圖15(d)所示,使位於本體 部10之另一端10b之第1扣合部30之鉤面33扣合於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而結束動作。此情形時,第2支持部13,與左側之連結部70(左袋狀部71a、左支持體72a)重疊,且按壓左側之連結部70。
再者,關於上述之膝關節用支承具200之穿著方法,雖已針 對從與右膝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右側方配置本體部10之第1支持部12之後,從與右膝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左側方配置本體部10之第2支持部13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亦可於從與右膝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左側方配置本體部10之第2支持部13之後,從與右膝之膝蓋骨300對應之部分之右側方配置本體部10之第1支持部12。
如上所述,膝關節用支承具200,藉由本體部10(第1支持 部12、第2支持部13)以將穿著者之膝蓋骨300(膝關節)從小腿側朝向大腿側並從下抬起並包入之方式固定,並且支持穿著者之內側側副韌帶及內側側副韌帶,而能夠順利地輔助大腿四頭肌之運動,且能夠抑制膝關節之左右之擺動,減輕對膝施加之負擔。
又,膝關節用支承具200,藉由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第2支持部13)從左右夾持並按壓穿著者之膝關節而限制穿著者之膝韌帶(內側側副韌帶及內側側副韌帶)之多餘之伸長,能夠抑制膝關節之軟骨之磨薄或韌帶之炎症,防止膝關節損傷。
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支承具200,具備連結部70,藉此,於利用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牽引第2固定部211之狀態下,亦能夠維持第1固定部20與第2固定部211之間隔,並防止第2固定部211之上滑,且基於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之伸長的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之交叉部分能夠往上方移動而充分地發揮利用交叉部分之膝蓋骨300之提拉功能。
又,具備相當於膝關節用支承具200之第1支持部12及第 2支持部13之兩個帶狀之支持部之膝支承具之裝附,作為支承穿著者之膝關節之方法是有其效果的。也就是,使兩個帶狀之支持部(例如,第1支持部12與第2支持部13)於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下側交叉後,配置於左右之兩側方,並以將該膝蓋骨從下方朝上方抬起之方式裝附膝支承具(例如,膝關節用支承具200),藉此,兩個帶狀之支持部從左右夾持穿著者之膝蓋骨,並且兩個帶狀之支持部之交叉部分成為相對於穿著者之膝蓋骨之作用點,以從下方朝上方抬起之方式支持膝蓋骨,因此能夠順利地輔助大腿四頭肌之運動,並發揮減輕對穿著者之膝部施加負擔之作用效果。
又,於具備兩個帶狀之支持部之膝支承具,具備相當於膝關 節用支承具200之第1固定部20之具有環圈面之帶狀之固定部的膝支承具 之裝附,作為支承穿著者之膝關節之方法更具效果。也就是,藉由使兩個帶狀之支持部(例如,第1支持部12與第2支持部13)之一端分別扣合於固定在穿著者之大腿部之帶狀之固定部(例如,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而以將膝蓋骨從下方朝上方抬起之方式裝附膝支承具,藉此,由於膝支承具確實地固定於穿著者之膝關節之位置,因此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兩個帶狀之支持部之作用效果。
再者,關於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支承具200,雖已使用第 2固定部211、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連續地一體織成之本體部10進行說明,但亦可為如圖18所示般,將第2固定部211、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作為其他構件而織成,且將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分別接合於第2固定部211而成為一體之本體部10。
於此情形時,第2固定部211,利用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211e之織物織成,於一端211a或另一端211b(於圖18(a)中為另一端211b)之裏料面側具備對第2固定部211之環圈面211e脫著之具有面狀扣合件之鉤面之第4扣合部80。
根據本實施形態,如圖18(b)所示,第2固定部211具有環繞穿著者之小腿部之長度,藉此,能夠提高利用第2固定部211之固定功能。
又,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支承具200,如圖19所示,亦可於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之面料面(環圈面21)側,配設可使第1固定部20之另一端20b插通之環狀之把手25。
此情形時,於膝關節用支承具200之穿著方法中之第1固定部20之裝附中,如圖19(b)所示,穿著者將第1固定部20捲繞於穿著者之大腿部, 使位於第1固定部20之另一端20b之第2扣合部40插通至位於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之把手25。
接著,穿著者於利用左手把持第1固定部20之另一端20b(第2扣合部40),利用右手把持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把手25)之狀態下,將另一端20b(第2扣合部40)及一端20a(把手25)分別朝相對之方向牽引,使第2扣合部40之鉤面43扣合於第1固定部20之環圈面21,將第1固定部20緊固於大腿部。
如此,把手25係於利用右手牽引不存在第2扣合部40之難以把持之第1固定部20之一端20a之情形時,鉤住穿著者之手指而容易把持,從而能夠輔助力氣不足之女性或老人等之穿著者之牽引。
又,關於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支承具200,於第1實施形態中雖已針對未於本體部10形成上述圖案14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亦可視需要,使用提花針織機於本體部10形成圖案14。
(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
圖20(a)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概略構成之前視圖,圖20(b)係圖15(a)所示之膝關節用支承具之後視圖。於圖20中與圖1~圖3、圖14~圖19相同之符號,表示相同或相當之部分,省略其說明。
如圖20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連結部70,為內包有支持體72之左右一對之袋狀部71(左袋狀部71a、右袋狀部71b)、被覆由該左右一對之袋狀部71、第1固定部20之下邊20c及第2固定部211之上邊211d包圍之區域(縫製於第1固定部20及第2固定部211,於穿著者之膝蓋側敞 開,被覆穿著者之膝窩部及膝之兩側面)之被覆部73,且以從與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兩側方伸張至穿著者之膝窩部之狀態配置。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被覆部73,由與被第1固定部20、第 2固定部211及袋狀部71(左袋狀部71a、右袋狀部71b)包圍之區域重疊之矩形狀之布料構成,且縫製於膝關節用支承具200之裏料面側。
又,本實施形態之被覆部73,使用混棉彈力網眼(例如, 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之產品編號「CI1543」(混率:60%尼龍(紗支數56德士)、23%棉(紗支數40單紗)、17%聚胺基甲酸酯(紗支數310德士))之布料。
然而,被覆部73只要為具有伸縮性之布料,則並不限定於混棉彈力網眼,例如,作為經編布料或經織布料,亦可為於裏料面具有起毛且於縱方向及橫方向伸長之雙向的翠可特經編組織(tricot)起毛(例如,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之產品編號「NS4426K」(混率:85%聚酯、15%聚胺基甲酸酯、經編機隔距數:28隔距、單位面積重量:250g/m2、原紗:將36根長絲進行撚搓加工而得之粗度56德士之聚酯紗、44德士之聚胺基甲酸酯紗)、經編之雙向翠可特經編組織(Two way tricot)(作為原紗,例如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之產品編號「3100」(混率:83%聚酯、17%聚胺基甲酸酯)、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之產品編號「5100」(混率:85%尼龍、15%聚胺基甲酸酯))、或100%聚酯之雙針床拉舍爾布料(例如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之產品編號「7200SK」)、或圓編之光面汗布(作為原紗,例如INOUE KNIT股份有限公司之產品編號「YG103」(混率:95%棉、聚胺基甲酸酯5%)等布料。
再者,於該第4實施形態中,僅具備被覆部73之方面與第 3實施形態不同,除利用下述被覆部73而得之作用效果以外,發揮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
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支承具200,相對於第1固定部20、 第2固定部211及袋狀部71(支持體72),於內側(穿著者側)具備被覆部73,藉此,於穿著者彎曲膝關節之情形時,被覆部73成為緩衝材,可緩和因第1固定部20及第2固定部211接近而使膝窩部之皮膚被第1固定部20及第2固定部211夾住所產生之不適感。
又,本實施形態之被覆部73,在與第1固定部20重疊之區 域中、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及兩側邊縫製,在第1固定部20之下邊20c不進行縫製,且在與第2固定部211重疊之區域中、第2固定部211之下邊211c及兩側邊之下邊側一部進行縫製,在第2固定部211之上邊211d不進行縫製。
藉由該縫製位置,能夠極力抑制與第1固定部20及第2固定部211之最大伸長率不同之被覆部73追隨於第1固定部20及第2固定部211之伸長動作,且抑制被覆部73產生褶皺。
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支承具200,如圖20(a)所示,在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將被覆部73朝面料側回折並接合,藉此,在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彎曲之被覆部73成為緩衝材,防止第1固定部20(上邊20d)之緣端部與穿著者之大腿部之背面側之皮膚直接接觸,並能緩和來自第1固定部20(上邊20d)之緣端部之按壓力。
又,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支承具200,從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 側將第1固定部20之上邊20d朝裏料側回折,利用第1固定部20之回折部分將被覆部73及連結部70(袋狀部71)之上端夾持並接合,藉此,能夠補強袋狀部71之上端,且防止因支持體72而導致袋狀部71之上端破損。
再者,關於本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支承具200,雖已針對由 內包有支持體72之袋狀部71、及被覆部73構成之連結部70進行了說明,但只要為使第1固定部20及本體部10(第2固定部211)一體化之構成,則亦可為由被覆部73構成之連結部70。
又,關於第1實施形態~第4實施形態之膝支承具(膝關節 用繃帶100、膝關節用支承具200),雖已針對直接捲繞於皮膚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對於穿著有例如國際公開第2011/090194號說明書中所揭示之膝關節支承具或具備膝部之內衣(鞋罩、長統襪類、緊身褲襪及連褲襪類)之膝關節,藉由捲繞於膝關節支承具上或內衣上,而消除膝支承具相對於皮膚(膝關節用繃帶100、膝關節用支承具200)之滑動,能夠提高膝支承具(膝關節用繃帶100、膝關節用支承具200)之作用效果。
再者,於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捲繞於內衣上之情形時,亦可使膝關節用繃帶100與內衣成套。
進一步地,於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膝關節用繃帶100捲繞於內衣(較佳為最大伸長率較低之內衣)上之情形時,作為膝關節用繃帶100之一態樣,從本體部10卸除膝關節用繃帶100之第1固定部20,將本體部10之一端10a縫製於內衣之膝部上方之外側面或內側面,藉此,亦可使內衣之大腿部周圍作為第1固定部20而發揮功能。

Claims (4)

  1. 一種膝關節用支承具,具備:第1固定部,其由具有面狀扣合件之環圈面之織物織成,且緊固於穿著者之大腿部;本體部,其係帶狀之織物,且由第2固定部、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構成,其中,該第2固定部係至少配置於上述穿著者之膝窩部之下方,該第1支持部係從與上述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下方配置於一側方,該第2支持部係在與上述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下方與上述第1支持部交叉並配置於與上述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另一側方;連結部,其接合於上述第1固定部及上述第2固定部,使上述第1固定部及上述本體部一體化;第1扣合部,其接合於上述第2支持部之端部,且具有對上述第1固定部之環圈面脫著之面狀扣合件之鉤面;第2扣合部,其接合於上述第1固定部之一端或另一端,且具有對上述第1固定部之環圈面脫著之面狀扣合件之鉤面;以及第3扣合部,其接合於上述第1支持部之端部,且具有對上述第1固定部之環圈面脫著之面狀扣合件之鉤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膝關節用支承具,其中,於上述本體部之一端側配設有上述第1支持部,於上述本體部之另一端側配設有上述第2支持部,於上述第1支持部與上述第2支持部間配設有上述第2固定部,且上述本體部為相同寬度之直線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膝關節用支承具,其中,上述連結部為內包有支持體之左右一對之袋狀部,配置於與上述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兩側方。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膝關節用支承具,其中,上述連結部,為內包有支持體之左右一對之袋狀部、及被覆由該左右一對之袋狀部、上述第1固定部之下邊及第2固定部之上邊包圍之區域的被覆部,從與上述穿著者之膝蓋骨對應之部分之兩側方配置於上述穿著者之膝窩部。
TW104106771A 2014-03-03 2015-03-03 膝關節用支承具 TWI6701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4-040935 2014-03-03
JP2014040935 2014-03-03
JP2014043638 2014-03-06
JPJP2014-043638 2014-03-06
JPJP2014-266458 2014-12-26
JP2014266458 2014-1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8211A TW201538211A (zh) 2015-10-16
TWI670106B true TWI670106B (zh) 2019-09-01

Family

ID=54055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6771A TWI670106B (zh) 2014-03-03 2015-03-03 膝關節用支承具

Country Status (1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51211B2 (zh)
EP (1) EP3115028B1 (zh)
JP (1) JP6603651B2 (zh)
KR (1) KR102294970B1 (zh)
CN (1) CN106061440B (zh)
CA (1) CA2939900A1 (zh)
CL (1) CL2016002199A1 (zh)
EA (1) EA032887B1 (zh)
ES (1) ES2886586T3 (zh)
MY (1) MY184658A (zh)
PH (1) PH12016501723A1 (zh)
PL (1) PL3115028T3 (zh)
SG (1) SG11201607155WA (zh)
TW (1) TWI670106B (zh)
WO (1) WO20151334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541684S (zh) * 2015-06-26 2016-01-18
TR201517806A2 (tr) * 2015-12-31 2016-09-21 Kipas Mensucat Isletmeleri Anonim Sirketi Pamuk i̇pli̇kleri̇yle dokunmuş kumaşa zimparalama prosesi̇ uygulamaksizin zimparalanmiş kumaş özelli̇kleri̇ni̇n elde edi̇lmesi̇
GB2538154B8 (en) * 2016-03-30 2017-05-24 Haddenham Healthcare Ltd A limb compression garment and method of applying a compressive force to a limb
JP6708563B2 (ja) * 2017-01-18 2020-06-10 中山式産業株式会社 ひざ用サポーター
JP7242030B2 (ja) * 2018-10-04 2023-03-20 株式会社フィジオスタジオ エラストマー装具
JP7433855B2 (ja) * 2019-11-25 2024-02-20 ヤーマン株式会社 サポーター器具
AU2021249727A1 (en) 2020-03-31 2022-11-17 Toray Industries, Inc. Lower-limb orthotic device
JP7387553B2 (ja) * 2020-07-29 2023-11-28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足関節不安定性評価用装置
US20220061429A1 (en) * 2020-08-27 2022-03-03 The Fix Marketing, LLC Gaming gloves
KR20240007177A (ko) * 2021-05-12 2024-01-16 코와 가부시키가이샤 보강 지지 부재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서포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11264U (en) * 2011-04-19 2011-09-11 li-xin Zhang Socks with protection function
TWM429157U (en) * 2011-12-28 2012-05-11 zhao-wei Huang Carry-on protection warning device
TWM462623U (zh) * 2013-05-06 2013-10-01 Univ Nat Quemoy 鬆緊度可調整之護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5046A (en) * 1974-08-09 1976-03-23 Lawrence Thompson Stromgren Flexible knee support
JP2647871B2 (ja) 1987-12-08 1997-08-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のサーボ機構
JPH0325773Y2 (zh) 1988-04-05 1991-06-04
CN2079949U (zh) * 1990-12-23 1991-07-03 隋登武 药物护膝
US5221252A (en) * 1991-10-15 1993-06-22 Tru-Fit Marketing Corp. Adjustable knee support
US5507722A (en) * 1994-12-09 1996-04-16 Richardson; James V. Amputation cylinder dressing
US5860945A (en) * 1996-12-31 1999-01-1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Disposable elastic thermal knee wrap
FR2759285B1 (fr) * 1997-02-13 1999-05-14 Richard Freres Sa Genouillere avec bandes de derotation
JP4407850B2 (ja) * 1999-03-30 2010-02-03 ダイヤ工業株式会社 膝関節矯正ベルト
US20030204156A1 (en) * 2002-04-26 2003-10-30 Nelson Ronald E. Knee brace with patella stabilizer
US9314364B2 (en) * 2003-03-04 2016-04-19 Mueller Sports Medicine, Inc. Self adjusting knee brace
JP2005168532A (ja) * 2003-12-05 2005-06-30 Yasuo Nishikawa 膝関節サポーター
KR200353935Y1 (ko) * 2004-03-25 2004-06-22 김신교 무릎 관절 보호대
JP2006006375A (ja) 2004-06-22 2006-01-12 Dm Shokai:Kk 膝関節用サポーター
US8162867B2 (en) * 2004-07-22 2012-04-24 Nordt Development Co., Llc Body support for spanning a hinge joint of the body comprising an elastically stretchable framework
US7762973B2 (en) * 2004-12-22 2010-07-27 Ossur Hf Spacer element for prosthetic and orthotic devices
KR20070075091A (ko) * 2006-01-12 2007-07-18 이영록 무릎통증 완화용 결착패드
US7959591B2 (en) * 2006-03-15 2011-06-14 Djo, Llc Device and method for externally rotating the femur
US20080188786A1 (en) * 2006-11-01 2008-08-07 Activewrap Inc Orthopaedic compress support
US7837638B2 (en) * 2007-02-13 2010-11-23 Coolsystems, Inc. Flexible joint wrap
JP4353441B2 (ja) * 2008-03-03 2009-10-28 進 中谷 手首バンド
JP4997612B2 (ja) * 2009-08-28 2012-08-08 政則 愛知 四肢矯正具
TWI551227B (zh) * 2010-01-22 2016-10-01 Kowa Co Knee support belt
KR100975400B1 (ko) * 2010-02-03 2010-08-12 정해천 관절 보호대
JP5033225B2 (ja) * 2010-06-28 2012-09-26 株式会社シラック・ジャパン 膝装具
WO2012091080A1 (ja) * 2010-12-28 2012-07-05 興和株式会社 下腿用サポーター
JP5771009B2 (ja) 2011-01-07 2015-08-26 ダイヤ工業株式会社 膝サポータ
CN202068990U (zh) * 2011-06-15 2011-12-14 浙江华尔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钛金属护膝
CN202168875U (zh) * 2011-06-20 2012-03-21 王秀娟 膝关节制动固定带
EP2578255A1 (en) * 2011-10-06 2013-04-10 Sanofi-Aventis Deutschland GmbH Needle safety device
CN202566382U (zh) * 2012-02-22 2012-12-05 彪仕医技股份有限公司 脚膝盖护具
CN202774246U (zh) * 2012-09-05 2013-03-13 北京立同罗科贸有限公司 一种护膝
JP6101503B2 (ja) * 2013-02-13 2017-03-22 旭化成株式会社 弾性織物
US10058446B2 (en) * 2013-02-28 2018-08-28 Mueller Sports Medicine, Inc. Knee brace
US20140378883A1 (en) * 2013-06-20 2014-12-25 Randall Cooper Garment for Promoting Dynamic Alignment of a Knee
US10463545B2 (en) * 2014-04-10 2019-11-05 Walter R. NOVICK Human joint protec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11264U (en) * 2011-04-19 2011-09-11 li-xin Zhang Socks with protection function
TWM429157U (en) * 2011-12-28 2012-05-11 zhao-wei Huang Carry-on protection warning device
TWM462623U (zh) * 2013-05-06 2013-10-01 Univ Nat Quemoy 鬆緊度可調整之護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L2016002199A1 (es) 2017-03-03
PH12016501723B1 (en) 2016-10-24
US20170071773A1 (en) 2017-03-16
EA032887B1 (ru) 2019-07-31
CA2939900A1 (en) 2015-09-11
JP6603651B2 (ja) 2019-11-06
KR102294970B1 (ko) 2021-08-26
ES2886586T3 (es) 2021-12-20
CN106061440A (zh) 2016-10-26
PL3115028T3 (pl) 2022-02-14
WO2015133479A1 (ja) 2015-09-11
PH12016501723A1 (en) 2016-10-24
CN106061440B (zh) 2019-01-04
EP3115028B1 (en) 2021-06-23
SG11201607155WA (en) 2016-10-28
US10751211B2 (en) 2020-08-25
EP3115028A1 (en) 2017-01-11
EA201691769A1 (ru) 2017-02-28
MY184658A (en) 2021-04-14
EP3115028A4 (en) 2017-10-11
KR20160129872A (ko) 2016-11-09
TW201538211A (zh) 2015-10-16
JPWO2015133479A1 (ja) 2017-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0106B (zh) 膝關節用支承具
US10335306B2 (en) Supporter
TWI679008B (zh) 足關節用繃帶
TWI691312B (zh) 手關節用繃帶
CN107427090B (zh) 用于身体部分的支撑件
TW201739430A (zh) 衣物
JP6018673B2 (ja) サポーター
WO2015133481A1 (ja) バンデージ用伸縮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