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5533B -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65533B TWI665533B TW107113319A TW107113319A TWI665533B TW I665533 B TWI665533 B TW I665533B TW 107113319 A TW107113319 A TW 107113319A TW 107113319 A TW107113319 A TW 107113319A TW I665533 B TWI665533 B TW I66553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or material
- powder
- section
- processing device
-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C—PRODUCTION OF CELLULOSE BY REMOVING NON-CELLULOSE SUBSTANCES FROM CELLULOSE-CONTAINING MATERIALS; REGENERATION OF PULPING LIQUORS; APPARATUS THEREFOR
- D21C5/00—Other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cellulose, e.g. cooking cotton linters ;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oice of cellulose-containing starting materials
- D21C5/02—Working-up waste paper
- D21C5/025—De-inking
- D21C5/027—Chemicals therefor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B—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0—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4—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by dividing raw materials into small particles, e.g. fibres
- D21B1/12—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by dividing raw materials into small particles, e.g. fibres by wet methods, by the use of steam
- D21B1/30—Defibrating by other means
- D21B1/32—Defibrating by other means of waste paper
- D21B1/325—Defibrating by other means of waste paper de-inking devices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B—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0—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2—Pretreatment of the raw materials by chemical or physical means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11/00—Pulp or paper, comprising cellulose or lignocellulose fibres of natural origin only
- D21H11/14—Secondary fibres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9/00—Complete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9/02—Complete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of the Fourdrinier typ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4—Pap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Paper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ry Formation Of Fiberboard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自基材去除色材時,可抑制基材之損傷,且有利於色材去除後之基材之再生的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色材去除部,其具有朝向載持色材之基材噴射包含纖維素之粉體之至少1個噴射口,且自上述基材去除上述色材。上述色材去除部例如較佳具有由內管、與供上述內管插入之外管構成之雙重管構造部,且上述內管之開口部及上述外管之開口部之至少一者作為上述噴射口發揮功能。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近年來,環境意識提高,不僅要求削減職場中之紙(記錄媒介)之使用量,亦尋求進行職場中之紙之再生。 作為將記錄媒介再生之方法,例如已知對以調色劑或油墨形成於紙等記錄媒介之表面之記錄層噴射噴射材,而自記錄媒介表面去除記錄層,將記錄媒介再生之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作為該方法中使用之噴射材之材質,例如有砂、金屬粒子、玻璃粒子、陶瓷粒子、核桃粉、冰粒子、聚酯、尼龍等熱塑性樹脂粒子、三聚氰胺樹脂、酚醛樹脂、醇酸樹脂、尿素樹脂等熱硬化性樹脂粒子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0-28465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記錄媒介之再生方法中,當對記錄層噴射噴射材時,該噴射材有時進入至記錄媒介之未形成記錄層之部分。於該情形時,進入之噴射材成為記錄媒介再生之障礙。又,由於上述噴射材係任一者均較記錄媒介硬質,故於與記錄媒介衝撞時,亦有對記錄媒介造成損傷之情況。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自基材去除色材時,可抑制基材之損傷,且有利於色材去除後之基材之再生的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之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者,且可作為以下之態樣實現。 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色材去除部,其具有朝向載持色材之基材噴射包含纖維素之粉體之至少1個噴射口,且自上述基材去除上述色材。 藉此,於自基材去除色材時,對該去除使用包含纖維素之粉體。於基材為包含纖維素者之情形時,於去除色材時,即使粉體衝撞於基材,亦可抑制因該衝撞使基材受到之損傷。又,由於該基材於再生時已去除色材,而未有成為雜質者,故可以有利於再生之狀態向下一個步驟(例如再生步驟)移行。又,即使用於色材之去除之纖維素(粉體)於再生時暫時殘留於基材,於基材為原本便包含纖維素者之情形時,上述殘留之纖維素不會成為雜質,而可於再生時不受影響。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色材去除部具有由內管、與供上述內管插入之外管構成之雙重管構造部,且上述內管之開口部及上述外管之開口部之至少一者作為上述噴射口發揮功能。 藉此,例如可將內管之開口部及外管之開口部中之一開口部用作噴射口,而可將另一開口部用於其他用途(例如氣體噴射、粉體吸引)。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內管之開口部作為上述噴射口發揮功能,且 自上述外管之開口部噴射氣體。 藉此,自外管噴射之氣體作為包圍自內管噴射之粉體之氣簾發揮功能。藉此,可防止粉體到達基材上之色材之粉體之擴散,因此,可使粉體集中地強烈衝撞於相對較窄之範圍。藉由此種衝撞,可自基材迅速地剝離、去除色材。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外管之開口部作為上述噴射口發揮功能,且 於上述內管之開口部吸引上述粉體。 藉由該吸引,可防止粉體到達基材上之色材之粉體之擴散,因此,可使粉體集中地強烈衝撞於相對較窄之範圍。藉由此種衝撞,可自基材迅速地剝離、去除色材。又,亦可防止粉體衝撞於基材或色材後之粉體之擴散。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內管之開口部及上述外管之開口部之兩者作為上述噴射口發揮功能。 藉此,例如於去除色材時,可對較佳使自內管噴射之粉體衝撞之部分使該粉體衝撞,對較佳使自外管噴射之粉體衝撞之部分使該粉體衝撞。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色材去除部具有噴射上述粉體之方向互不相同之複數個上述噴射口。 藉此,自不同之方向噴射之粉體衝撞於基材上之色材,因此,色材之去除效率提高。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自上述噴射口各者噴射之上述粉體係粒徑及含水率中之至少1個條件不同。 藉此,於去除色材時,可使條件不同之複數種粉體衝撞於基材上之色材。例如,可對較佳使複數種粉體中之第1種粉體衝撞之部分使該粉體衝撞,對較佳使第2種粉體衝撞之部分使該粉體衝撞。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外殼,其係上述噴射口位於內部,且保持氣密性,且 上述色材之去除係於上述外殼內進行。 藉此,可防止自噴射口噴射之粉體、或藉由該粉體去除之色材飛散至周邊。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粉體之平均粒徑為0.1 μm以上且50 μm以下。 藉此,例如粉體可適當地發揮作為自基材去除色材之去除粉體之功能。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粉體中之含水率為5%以上且20%以下。 藉此,由於作為粉體整體之質量增加包含水分之量,故可增大該粉體之運動能,因此,可提高色材之去除效率。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使上述噴射口與上述基材相對移動之移動部。 藉此,不論基材上之色材之位置,都可使噴射口面對該色材。且,可於該狀態下朝向色材噴射粉體,而自基材去除色材。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於去除上述色材後,回收上述粉體與上述色材之回收部。 藉此,可防止粉體或色材殘留於基材上。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將回收之上述粉體與上述色材分離之分離部。 藉此,可分類成能再利用之粉體、與可廢棄之色材。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使回收之上述粉體返回至上述色材去除部之流道,且 上述色材去除部將自上述流道返回之上述粉體再利用於上述色材之去除。 藉此,可防止能再利用之粉體被浪費地廢棄。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色材去除部構成為可與上述粉體一起噴射冷媒。 於粉體衝撞於色材時產生熱,但可藉由冷媒抑制該熱之產生。藉此,可抑制色材因熱熔融而纏結於基材,因此,可提高色材之去除效率。又,亦可藉由冷卻使色材(樹脂)脆化,因此,色材之去除效率提高。又,可利用冷卻時之纖維素(纖維)與色材之熱膨脹率之不同。藉此亦可提高色材之去除效率。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檢測上述基材上之上述色材之色材檢測部。 藉此,可使自色材去除部之噴射口噴射之粉體朝向色材集中衝撞,因此,可迅速地自基材去除色材。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基於上述色材檢測部之檢測結果,決定上述基材上之應噴射上述粉體之區域之噴射區域決定部。 藉此,可效率良好地自基材去除色材。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本發明之處理裝置。 藉此,於自基材去除色材時,對該去除使用包含纖維素之粉體。於基材為包含纖維素者之情形時,於去除色材時,即使粉體衝撞於基材,亦可抑制因該衝撞使基材受到之損傷。又,由於該基材於再生時已去除色材,而未有成為雜質者,故可以有利於再生之狀態向下一個步驟(例如再生步驟)移行。且,可進而由去除了色材之基材再生(製造)片材。又,即使用於色材之去除之纖維素(粉體)於再生時暫時殘留於基材,於基材為原本便包含纖維素者之情形時,上述殘留之纖維素不會成為雜質,而可於再生時不受影響。 本發明之處理方法之特徵在於具有朝向載持色材之基材噴射包含纖維素之粉體,而自上述基材去除上述色材之色材去除步驟。 藉此,於自基材去除色材時,對該去除使用包含纖維素之粉體。於基材為包含纖維素者之情形時,於去除色材時,即使粉體衝撞於基材,亦可抑制因該衝撞使基材受到之損傷。又,由於該基材於再生時已去除色材,而未有成為雜質者,故可以有利於再生之狀態向下一個步驟(例如再生步驟)移行。又,即使用於色材之去除之纖維素(粉體)於再生時暫時殘留於基材,於基材為原本便包含纖維素者之情形時,上述殘留之纖維素不會成為雜質,而可於再生時不受影響。 本發明之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具有朝向載持色材之基材噴射包含纖維素之粉體,而自上述基材去除上述色材之色材去除步驟,且 由去除了上述色材之上述基材製造片材。 藉此,於自基材去除色材時,對該去除使用包含纖維素之粉體。於基材為包含纖維素者之情形時,於去除色材時,即使粉體衝撞於基材,亦可抑制因該衝撞使基材受到之損傷。又,由於該基材於再生時已去除色材,而未有成為雜質者,故可以有利於再生之狀態向下一個步驟(例如再生步驟)移行。且,可進而由去除了色材之基材再生(製造)片材。又,即使用於色材之去除之纖維素(粉體)於再生時暫時殘留於基材,於基材為原本便包含纖維素者之情形時,上述殘留之纖維素不會成為雜質,而可於再生時不受影響。
以下,基於附加圖式所示之較佳之實施形態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處理裝置1具備:色材去除部7,其具有朝向載持色材CM之原料M1(基材)噴射包含纖維素之粉體RM之至少1個噴射口,且具有自原料M1(基材)去除色材CM之至少1個噴射口731。 又,本發明之處理方法具有朝向載持色材CM之原料M1(基材)噴射包含纖維素之粉體RM,而自原料M1(基材)去除色材CM之色材去除步驟。且,該方法由處理裝置1執行。 藉此,於自原料M1去除色材CM時,於該去除使用包含纖維素之粉體RM。如後述般,由於原料M1為包含纖維素者,故於去除色材CM時,即使粉體RM與原料M1衝撞,亦可抑制因該衝撞使原料M1受到之損傷。又,由於該原料M1於再生時已去除色材CM,而未有成為雜質者,故可以有利於再生之狀態向下一個步驟(例如片材S之製造步驟)移行。又,即使用於色材CM之去除之粉體RM(纖維素)於再生時暫時殘留於原料M1,於原料M1為原本便包含纖維素者之情形時,上述殘留之粉體RM不會成為雜質,而可於再生時不受影響。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本發明之處理裝置1。 本發明之片材之製造方法具有朝向載持色材CM之原料M1(基材)噴射包含纖維素之粉體RM,而自原料M1(基材)去除色材CM的色材去除步驟,且由已去除色材CM之原料M1(基材)製造片材S。 根據此種本發明,可享受上述之處理裝置1(處理方法)之優點,且進而由去除了色材CM之原料M1製造(再生)片材S。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2係圖1所示之處理裝置具備之主要部之方塊圖。圖3係顯示圖1所示之處理裝置具備之色材去除部之立體圖。圖4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之下游側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5係依序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執行之步驟的圖。另,於以下,為了說明之方便起見,如圖1所示,將相互正交之3個軸設為x軸、y軸及z軸。又,包含x軸與y軸之xy平面為水平,z軸為鉛直。又,將各軸之箭頭指向之方向稱為「正」,將其相反方向稱為「負」。又,有時將圖1、圖3及圖4中(圖8~圖13亦同樣)之上側稱為「上」或「上方」,將下側稱為「下」或「下方」。又,有時將圖1及圖4中(圖8~圖13亦同樣)之左側稱為「左」或「上游側」,將右側稱為「右」或「下游側」。 如圖1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於其上游側具備處理裝置1。如圖2所示,處理裝置1具備搬送部(x軸方向移動機構)3、y軸方向移動機構5、色材檢測部4、色材去除部7、及控制部10。 又,如圖4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於其下游側具備原料供給部11、粗碎部12、解纖部13、分選部14、第1網狀物形成部15、細分部16、混合部17、解開部18、第2網狀物形成部19、片材形成部20、切斷部21、及儲存部22。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加濕部231、加濕部232、加濕部233、及加濕部234。 控制部10可為控制處理裝置1具備之各部之作動者,亦可為亦控制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之處理裝置1之各部以外之其餘各部之作動者。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中,控制部10為控制處理裝置1之各部之作動者之情形時,亦可另外設置控制上述其餘各部之作動之控制部。 另,如圖2所示,控制部10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運算處理部)101、與記憶部102。於記憶部102記憶有控制各部之作動之控制程式或各種資料等。 如圖5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片材之製造方法具有色材檢測步驟、噴射區域決定步驟、色材去除步驟、原料供給步驟、粗碎步驟、解纖步驟、分選步驟、第1網狀物形成步驟、分斷步驟、混合步驟、解開步驟、第2網狀物形成步驟、片材形成步驟、及切斷步驟。且,片材製造裝置100可依序執行該等步驟。又,該等步驟中之由處理裝置1進行之步驟(前步驟)為色材檢測步驟、噴射區域決定步驟、及色材去除步驟。 以下,對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之各部之構成進行說明。 首先,對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下游側之構成進行說明,接著,對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上游側之構成,即處理裝置1進行說明。 原料供給部11為進行將原料M1(基材)供給至粗碎部12之原料供給步驟(參照圖5)之部分。作為該原料M1,為包含纖維(纖維素纖維)之片材狀材料,且為已藉由處理裝置1實施去除色材CM之色材去除處理者。另,纖維素纖維係只要為以作為化合物之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為主成分且呈纖維狀者即可,除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外,亦可為包含半纖維素、木質素者。又,原料M1為織布、不織布等,未限定形態。又,原料M1例如可為將廢紙解纖製造(再生)之再生紙、或合成紙之YUPO紙(註冊商標),亦可不為再生紙。 粗碎部12為進行將自原料供給部11供給之原料M1於空氣中等之空氣中粗碎之粗碎步驟(參照圖5)之部分。粗碎部12具有一對粗碎刃121、及料筒(料斗)122。 一對粗碎刃121藉由向相互相反方向旋轉,而於其等之間將原料M1粗碎,即,可裁斷成粗碎片M2。粗碎片M2之形狀或大小較佳為適於解纖部13之解纖處理,例如較佳為1邊之長度為100 mm以下之小片,更佳為10 mm以上且70 mm以下之小片。 料筒122為配置於一對粗碎刃121之下方,且例如呈漏斗狀者。藉此,料筒122可接住由粗碎刃121粗碎而落下之粗碎片M2。 又,於料筒122之上方,與一對粗碎刃121相鄰地配置有加濕部231。加濕部231為將料筒122內之粗碎片M2加濕者。該加濕部231由具有包含水分之過濾器(未圖示),且藉由使空氣通過過濾器而將濕度提高之加濕空氣供給至粗碎片M2之氣化式(或暖風氣化式)加濕器構成。可藉由將加濕空氣供給至粗碎片M2,而抑制粗碎片M2因靜電附著於料筒122等。 料筒122經由管(流道)241連接於解纖部13。收集於料筒122之粗碎片M2通過管241搬送至解纖部13。 解纖部13為進行將粗碎片M2於空氣中即以乾式解纖之解纖步驟(參照圖5)的部分。可藉由該解纖部13中之解纖處理而由粗碎片M2產生解纖物M3。此處,「解纖」意指將複數條纖維結著而成之粗碎片M2解開成1條1條纖維。且,該解開者為解纖物M3。解纖物M3之形狀為線狀或帶狀。又,解纖物M3彼此可以纏結成塊狀之狀態,即形成所謂之「團塊」之狀態存在。 解纖部13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由具有高速旋轉之轉子、及位於轉子外周之葉片的葉輪粉碎機構成。流入至解纖部13之粗碎片M2被夾於轉子與葉片之間而予以解纖。 又,解纖部13可藉由轉子之旋轉而產生自粗碎部12朝向分選部14之空氣之流動(氣流)。藉此,可將粗碎片M2自管241吸引至解纖部13。又,於解纖處理後,可將解纖物M3經由管242送出至分選部14。 於管242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1。鼓風機261為產生朝向分選部14之氣流之氣流產生裝置。藉此,促進向分選部14之解纖物M3之送出。 分選部14為進行將解纖物M3根據纖維之長度大小而分選之分選步驟(參照圖5)的部分。於分選部14中,解纖物M3被分選為第1分選物M4-1、與大於第1分選物M4-1之第2分選物M4-2。第1分選物M4-1為適於隨後之片材S之製造之大小者。其平均長度較佳為100 μm以上且10 mm以下。另一方面,第2分選物M4-2例如包含解纖不充分者、或解纖之纖維彼此過度凝聚者等。 分選部14具有:轉筒部141、及收納轉筒部141之外殼部142。 轉筒部141為由呈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旋轉之篩。於該轉筒部141流入解纖物M3。且,藉由轉筒部141旋轉,小於網眼網目之解纖物M3被分選為第1分選物M4-1,網眼網目以上大小之解纖物M3被分選為第2分選物M4-2。 第1分選物M4-1自轉筒部141落下。 另一方面,第2分選物M4-2被送出至連接於轉筒部141之管(流道)243。管243其與轉筒部141之相反側(下游側)連接於管241。通過該管243之第2分選物M4-2於管241內與粗碎片M2合流,並與粗碎片M2一起流入至解纖部13。藉此,第2分選物M4-2返回解纖部13,與粗碎片M2一起被解纖處理。 又,來自轉筒部141之第1分選物M4-1於空氣中分散且落下,並朝向位於轉筒部141下方之第1網狀物形成部(分離部)15。第1網狀物形成部15為進行由第1網狀物M4-1形成第1網狀物M5之第1網狀物形成步驟(參照圖5)的部分。第1網狀物形成部15具有網帶(分離帶)151、3根張力輥152、及吸引部(抽吸機構)153。 網帶151為環形皮帶,且供第1分選物M4-1堆積。該網帶151扣繞於3根張力輥152。且,藉由張力輥152之旋轉驅動,網帶151上之第1分選物M4-1被搬送至下游側。 第1分選物M4-1為網帶151之網目以上之大小。藉此,第1分選物M4-1之通過網帶151被規制,因此,可堆積於網帶151上。又,由於第1分選物M4-1堆積於網帶151上,且連同網帶151被搬送至下游側,故形成為層狀之第1網狀物M5。 又,有於第1分選物M4-1混合存在例如灰塵、或其他後述之色材CM等之虞。灰塵例如有時因粗碎或解纖而產生。且,此種灰塵或色材CM被回收至後述之回收部27。 吸引部153可自網帶151之下方吸引空氣。藉此,可連同空氣一起吸引通過網帶151之灰塵或色材CM。 又,吸引部153經由管(流道)244連接於回收部27。由吸引部153吸引之灰塵或色材CM被回收至回收部27。 於回收部27進而連接有管(流道)245。又,於管245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2。可藉由該鼓風機262之作動,使吸引部153中產生吸引力。藉此,促進網帶151上之第1網狀物M5之形成。該第1網狀物M5為去除了灰塵或色材CM者。又,灰塵或色材CM藉由鼓風機262之作動而通過管244到達回收部27。 外殼部142與加濕部232連接。加濕部232由與加濕部231同樣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對外殼部14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可將第1分選物M4-1加濕,因此,亦可抑制第1分選物M4-1因靜電附著於外殼部142之內壁。 於分選部14之下游側配置有加濕部235。加濕部235由將水噴霧化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第1網狀物M5供給水分,因此,調整第1網狀物M5之水分量。藉由該調整,可抑制因靜電所致之第1網狀物M5之向網帶151之吸附。藉此,第1網狀物M5於網帶151於張力輥152折返之位置,容易地自網帶151剝離。 於加濕部235之下游側配置有細分部16。細分部16為進行將自網帶151剝離之第1網狀物M5分斷之分斷步驟(參照圖5)的部分。細分部16具有:螺旋槳161,其可旋轉地受支持;及外殼部162,其收納螺旋槳161。且,可藉由旋轉之螺旋槳161而分斷第1網狀物M5。分斷之第1網狀物M5成為細分體M6。又,細分體M6於外殼部162內下降。 外殼部162與加濕部233連接。加濕部233由與加濕部231同樣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對外殼部16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亦可抑制細分體M6因靜電附著於螺旋槳161或外殼部162之內壁。 於細分部16之下游側配置有混合部17。混合部17為進行將細分體M6與樹脂P1混合之混合步驟(參照圖5)的部分。該混合部17具有樹脂供給部171、管(流道)172、及鼓風機173。 管172為連接細分部16之外殼部162、與解開部18之外殼部182,且供細分體M6與樹脂P1之混合物M7通過的流道。 於管172之中途連接有樹脂供給部171。樹脂供給部171具有螺旋送料器174。可藉由該螺旋送料器174旋轉驅動,而將樹脂P1作為粉體或粒子供給至管172。供給至管172之樹脂P1與細分體M6混合而成為混合物M7。 另,樹脂P1為於後續之步驟中使纖維彼此結著者,例如可使用熱塑性樹脂、硬化性樹脂等,但較佳使用熱塑性樹脂。作為熱塑性樹脂,例如列舉AS樹脂、ABS樹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聚烯烴、改性聚烯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樹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聚酯、尼龍6、尼龍46、尼龍66、尼龍610、尼龍612、尼龍11、尼龍12、尼龍6-12、尼龍6-66等聚醯胺(尼龍)、聚苯醚、聚縮醛、聚醚、聚苯醚、聚醚醚酮、聚碳酸酯、聚苯硫醚、熱塑性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芳香族聚酯等液晶聚合物、苯乙烯系、聚烯烴系、聚氯乙烯系、聚胺基甲酸酯系、聚酯系、聚醯胺系、聚丁二烯系、反式聚異戊二烯、氟橡膠系、氯化聚乙烯系等各種熱塑性彈性體等,亦可將自該等選擇之1種或2種以上組合使用。作為熱塑性樹脂,較佳使用聚酯或包含聚酯者。 另,作為自樹脂供給部171供給者,除了樹脂P1以外,例如還可包含有用以將纖維著色之著色劑、用以抑制纖維凝聚或樹脂P1凝聚之凝聚抑制劑、用以使纖維等不易燃燒之阻燃劑等。或可供給預先使其等包含於樹脂P1(複合化)者。 又,於管172之中途,於較樹脂供給部171更下游側設置有鼓風機173。藉由鼓風機173具有之葉片等旋轉部之作用,將細分體M6與樹脂P1混合。又,鼓風機173可產生朝向解開部18之氣流。藉由該氣流,於管172內,可攪拌細分體M6與樹脂P1。藉此,混合物M7可以細分體M6與樹脂P1均一分散之狀態流入至解開部18。又,混合物M7中之細分體M6於通過管172內之過程中被解開,而成更細之纖維狀。 解開部18為進行將混合物M7之相互纏結之纖維彼此解開之解開步驟(參照圖5)的部分。解開部18具有轉筒部181、與收納轉筒部181之外殼部182。 轉筒部181為由呈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旋轉之篩。於該轉筒部181流入混合物M7。且,可藉由轉筒部181旋轉,使混合物M7中之小於網眼網目之纖維等通過轉筒部181。此時,混合物M7被解開。 又,於轉筒部181解開之混合物M7於空氣中分散且落下,並朝向位於轉筒部181下方之第2網狀物形成部19。第2網狀物形成部19為進行由混合物M7形成第2網狀物M8之第2網狀物形成步驟(參照圖5)的部分。第2網狀物形成部19具有網帶(分離帶)191、3根張力輥192、及吸引部(抽吸機構)193。 網帶191為環形皮帶,且供混合物M7堆積。該網帶191扣繞於4根張力輥192。且,藉由張力輥192之旋轉驅動,網帶191上之混合物M7被搬送至下游側。 又,網帶191上之大多數混合物M7為網帶191之網目以上之大小。藉此,混合物M7之通過網帶191被規制,因此,可堆積於網帶191上。又,由於混合物M7堆積於網帶191上,且連同網帶191被搬送至下游側,故形成為層狀之第2網狀物M8。 吸引部193可自網帶191之下方吸引空氣。藉此,可將混合物M7吸引至網帶191上,因此,可促進混合物M7之向網帶191上之堆積。 於吸引部193連接有管(流道)246。又,於該管246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3。藉由該鼓風機263之作動可使吸引部193中產生吸引力。 外殼部182與加濕部234連接。加濕部234由與加濕部231同樣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對外殼部18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可將外殼部182內加濕,因此,亦可抑制混合物M7因靜電附著於外殼部182之內壁。 於解開部18之下游側配置有加濕部236。加濕部236由與加濕部235同樣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第2網狀物M8供給水分,因此,調整第2網狀物M8之水分量。藉由該調整,可抑制因靜電所致之第2網狀物M8之向網帶191之吸附。藉此,第2網狀物M8於網帶191於張力輥192折返之位置,容易地自網帶191剝離。 另,施加於加濕部231~加濕部236之水分量(合計水分量)例如相對於加濕前之材料100質量部較佳為0.5質量部以上且20質量部以下。 於第2網狀物形成部19之下游側配置有片材形成部20。片材形成部20為進行由第2網狀物M8形成片材S之片材形成步驟(參照圖5)的部分。該片材形成部20具有加壓部201、與加熱部202。 加壓部201具有一對壓輥203,且可於壓輥203之間不將第2網狀物M8加熱(不使樹脂P1熔融)地加壓。藉此,第2網狀物M8之密度提高。接著,將該第2網狀物M8朝向加熱部202搬送。另,一對壓輥203中之一者為藉由馬達(未圖示)之作動而驅動之主動輥,另一者為從動輥。 加熱部202具有一對加熱輥204,且可於加熱輥204之間將第2網狀物M8加熱且加壓。藉由該加熱加壓,於第2網狀物M8內,樹脂P1熔融,且纖維彼此經由該熔融之樹脂P1結著。藉此,形成片材S。接著,將該片材S朝向切斷部21搬送。另,一對加熱輥204之一者為藉由馬達(省略圖示)之作動而驅動之主動輥,另一者為從動輥。 於片材形成部20之下游側配置有切斷部21。切斷部21為進行切斷片材S之切斷步驟(參照圖5)的部分。該切斷部21具有第1切割器211、與第2切割器212。 第1切割器211為於與片材S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切斷片材S者。 第2切割器212為於第1切割器211之下游側,於平行於片材S之搬送方向之方向切斷片材S者。 藉由此種第1切割器211與第2切割器212之切斷,可獲得所期望大小之片材S。接著,將該片材S進而搬送至下游側,並蓄積於儲存部22。 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片材S再生之原料M1為已印刷使用之廢紙。因此,投入至原料供給部11之前之原料M1為由黑色或彩色之調色劑、各種油墨、各種染料、顏料等色材CM構成,且形成有供記錄資訊之記錄層(印刷層)PL者(參照圖1、圖3)。於再生片材S時,較佳為儘可能去除了色材CM之狀態。藉此,片材S為去除了再生時可能成為雜質之色材CM之高品質者。 因此,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中,構成為可藉由配置於其上游側之處理裝置1而自原料M1去除色材CM。以下,對處理裝置1進行說明。尤其於色材CM為調色劑或油墨之情形時,處理裝置1之色材CM之去除效率提高。 如圖1所示,處理裝置1具備搬送部3、y軸方向移動機構5、色材檢測部4、色材去除部7、及控制部10。另,處理裝置1較佳設置或連接於原料供給部11。 搬送部3為將原料M1朝向下游側,即朝向x軸正側(於主掃描方向)搬送者。搬送部3具有膠黏皮帶31、2根張力輥32、及複數根惰輥33。 膠黏皮帶31為其表面具有黏著性之環形皮帶。藉由該黏著力,於膠黏皮帶31上原料M1為固定之狀態,因此,穩定地進行色材檢測部4之色材檢測步驟、或色材去除部7之色材去除步驟。又,可於膠黏皮帶31上載置複數種原料M1。且,膠黏皮帶31上之該等原料M1之方向(姿勢)可一致,亦可不一致。 2根張力輥32相互分開地配置於上游側與下游側,且供膠黏皮帶31扣繞。2根張力輥32中之一張力輥32為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朝箭頭α32
方向旋轉之驅動輥。又,另一張力輥32為將來自驅動輥之旋轉力經由膠黏皮帶31傳遞,且與驅動輥同樣朝箭頭α32
方向旋轉之從動輥。且,藉由各張力輥32之旋轉,膠黏皮帶31上之原料M1於搬送方向α31
被搬送。 又,於搬送部3中,藉由調整驅動輥之轉數,原料M1之搬送速度可變。 複數根惰輥33於2根張力輥32之間,隔開間隔地配置。各惰輥33可伴隨膠黏皮帶31之驅動,而朝與張力輥32之旋轉方向同方向之箭頭α33
方向旋轉。藉由此種惰輥33,可防止膠黏皮帶31之彎曲,因此,可穩定地搬送原料M1。 y軸方向移動機構5為可沿著y軸方向(於副掃描方向)往復移動地支持色材去除部7者。作為y軸方向移動機構5之構成無特別限定,例如可構成為具有:滾珠螺桿,其與y軸平行地配置;馬達,其作為使滾珠螺桿旋轉之驅動源;及線性導件,其與滾珠螺桿之旋轉連動而沿著y軸方向引導色材去除部7。 且,可藉由搬送部3與y軸方向移動機構5,使色材去除部7之噴射口731與原料M1(基材)於xy平面上相對地移動。如此,處理裝置1(片材製造裝置100)為具備使色材去除部7之噴射口731與原料M1(基材)相對移動之移動部者。藉此,不論原料M1上之色材CM(記錄層PL)之位置,都可使噴射口731面對該色材CM。接著,可於該狀態下,自噴射口731朝向色材CM噴射粉體RM並使之衝撞。可藉由該粉體RM之衝撞,而將色材CM自原料M1去除。 如圖1所示,處理裝置1具備於去除色材CM之前,檢測原料M1(基材)上之色材CM(記錄層PL)之色材檢測部4。色材檢測部4為配置於膠黏皮帶31之上側,且進行檢測原料M1上之色材CM之色材檢測步驟(參照圖5)的部分。且,可基於色材檢測部4之檢測結果,即由色材檢測部4檢測出(擷取出)之色材CM之位置,而藉由控制部10(噴射區域決定部)決定原料M1(基材)上之應自色材去除部7噴射粉體RM之區域。 色材檢測部4例如具有由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裝置)相機構成之攝像部41。攝像部41以攝像方向朝向下方之方式配置、固定。藉此,於膠黏皮帶31上之原料M1通過攝像部41之正下方時,可將原料M1拍攝成濃淡圖像。接著,該攝像圖像被送至控制部10,而進行擷取原料M1上之色材CM(記錄層PL)之位置之圖像處理。作為圖像處理無特別限定,但較佳使用二值化處理。接著,設定閾值,並可將例如超出閾值之部分判別為色材CM存在之部分。又,攝像部41之攝像範圍係若使原料M1位於攝像部41之正下方,則充分地確保為可拍攝該原料M1整體之程度。 又,處理裝置1具備:噴射區域決定部,其基於色材檢測部4之檢測結果,即,由色材檢測部4檢測出(擷取出)之色材CM之位置,決定原料M1(基材)上之應自色材去除部7噴射粉體RM之區域。於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10(CPU101)具有作為該噴射區域決定部之功能,可進行噴射區域決定步驟(參照圖5)。藉此,可使自色材去除部7之噴射口731噴射之粉體RM朝向色材CM集中衝撞。藉此,可將色材CM自原料M1迅速地去除。 如圖1所示,於膠黏皮帶31之上側,於較色材檢測部4更下游側配置有色材去除部7。色材去除部7為進行朝向載持色材CM之原料M1(基材)噴射粉體RM(纖維素),而自原料M1(基材)去除色材CM之色材去除步驟(參照圖5)的部分。 色材去除部7具有貯存部71。貯存部71為貯存粉體RM之槽。該貯存部71於粉體RM變空之情形時,更換為貯存有足夠之粉體RM之新貯存部71。 又,色材去除部7具有朝向原料M1噴射粉體RM之噴射部72。噴射部72由管73、與鼓風機74構成。 管73連接於貯存部71,且其相反側成為朝向下方開口之噴射口(噴嘴)731。且,自噴射口731噴射自貯存部71通過管73內之粉體RM。另,噴射之粉體RM之速度(噴射速度)例如根據粉體RM之粒徑而適當設定。又,色材去除部7亦可被支持為於z軸方向亦可移動。於該情形時,例如可根據原料M1之厚度調整噴射口731之高度。 於管73之長邊方向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74。鼓風機74例如可以0.1 MPa以上且0.5 MPa以下之壓力朝向下方產生氣流。藉此,粉體RM通過管73內自噴射口731適當地噴射。於噴射之粉體RM中有與原料M1上之色材CM、或進入原料M1內部之色材CM衝撞者。且,可藉由該粉體RM衝撞時產生之衝擊,將色材CM自原料M1剝離。如此,粉體RM為用以將色材CM自原料M1剝離、去除之去除粉體。尤其,於色材CM為調色劑或油墨之情形時,期望粉體RM作為去除粉體之功能較高。另,於噴射之粉體RM中除了與色材CM衝撞者以外,亦可有不與色材CM衝撞而與原料M1衝撞者。於該情形時,可將包含於原料M1之纖維之一部分剝離。接著,去除色材CM而消色之原料M1被移至原料供給部11,並經過後續之步驟,再生(製造)為片材S。片材S為去除了再生時可能成為雜質之色材CM之高品質者。 如以上所述,於自原料M1去除色材CM時,對該去除使用包含纖維素之粉體RM。由於原料M1亦為包含纖維素者,故於色材CM之去除時,即使粉體RM與原料M1衝撞,亦可抑制因該衝撞使原料M1受到之損傷。又,即使有殘留於原料M1之粉體RM,由於原本粉體RM為包含於原料M1之物質,故不會成為雜質,而去除色材CM後之原料M1如上所述成為有利於再生者。 另,包含於粉體RM之纖維素只要與上述之包含於原料M1之纖維素同樣,為以作為化合物之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為主成分且呈纖維狀者即可,除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外,亦可為包含半纖維素、木質素者。 又,粉體RM之平均粒徑例如較佳為0.1 μm以上且50 μm以下。若考慮包含於原料M1之纖維素纖維之寬度為10~30 μm左右,則於如超過50 μm之粉體RM中,難以效率良好地去除附著於纖維表面之色材CM。另一方面,若粉體RM之尺寸減小,則運動能減小,於該情形時,亦難以效率良好地去除色材CM。又,為了使粉體RM小於0.1 μm,導致粉碎或造粒成本提高。 又,粉體RM中之含水率例如較佳為5%以上且20%以下。由於質量增加包含水分之量,故可增大粉體RM之運動能,可提高色材CM之去除效率。若包含超過20%之水分,則會引起粉體RM彼此之凝聚、或向貯存部71或管73(噴射口731)之內壁之附著,而妨礙效率較佳之噴射。 又,1個惰輥33介隔膠黏皮帶31位於噴射口731之下方(將以下之該惰輥33稱為「惰輥33a」)。可藉由該惰輥33a將原料M1連同膠黏皮帶31自下側支持。藉此,可使自噴射口731噴射之粉體RM充分地衝撞於色材CM。 <第2實施形態> 圖6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2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7係顯示圖6所示之處理裝置具備之分離部之概略側視圖。 以下,參照該等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除了處理裝置之構成不同以外均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 搬送部3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為利用皮帶搬送之構成者,但於圖6所示之構成之本實施形態中,為於載台上藉由負壓吸附保持且搬送原料M1者,即由台板34構成。該台板34可被支持為於x軸方向、y軸方向之任一方向皆可移動。 如圖6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處理裝置1具備色材去除部7之噴射口731位於內部,且保持氣密性之外殼8。該外殼8具有呈箱狀之外殼本體81、設置於外殼本體81下部之密封部82及密封部83。 外殼本體81可覆蓋較色材去除部7之鼓風機74更前端側(噴射口731側)之部分。 密封部82配置於外殼本體81之x軸方向兩側,且由繞y軸旋轉之輥構成。又,密封部83配置於外殼本體81之y軸方向兩側,且由沿著x軸方向延伸之帶狀體構成。密封部82與密封部83可抵接(滑動)於與台板34一起朝向x軸正側移動之原料M1。藉此,可保持外殼8(外殼本體81)內之氣密性。 且,色材CM之去除於此種構成之外殼8內進行。藉此,可防止自色材去除部7之噴射口731噴射之粉體RM、或藉由粉體RM去除之色材CM飛散至周邊。藉此,例如處理裝置1內之維護變得容易。 另,於本實施形態中,噴射口731自上游側朝向下方,即圖6中之斜向右下方開口。 又,處理裝置1具有回收單元9。回收單元9為回收粉體RM與色材CM者。該回收單元9具備回收部91、分離部92、粉體用貯存部93、及色材用貯存部94。回收部91與分離部92以管(流道)991連接。分離部92與粉體用貯存部93經由管(流道)992連接。又,粉體用貯存部93經由管(流道)993而連接於色材去除部7之管73之中途。分離部92與色材用貯存部94經由管(流道)994連接。 處理裝置1之回收單元9具備於去除色材CM後,回收粉體RM與色材CM之回收部91。回收部91具有捕集部911、管道912、及貯存部913。 捕集部911相對於噴射口731配置於下游側。該捕集部911例如側視時呈喇叭形狀(圓錐狀),且朝圖6中之斜向左下方開口。藉此,可一併捕集用於色材CM之去除之粉體RM、與藉由該粉體RM去除之色材CM。 管道912為連接捕集部911與貯存部913之管。由捕集部911捕集之粉體RM與色材CM通過管道912到達貯存部913。另,較佳於管道912之中途設置鼓風機(未圖示)。藉此,可於捕集部911產生吸引力,而經由捕集部911捕集粉體RM與色材CM。 貯存部913為暫時貯存通過管道912之粉體RM與色材CM之部分。 可藉由此種構成之回收部91回收由外殼8防止飛散之粉體RM與色材CM。藉此,可防止粉體RM或色材CM殘留於原料M1上。 處理裝置1之回收單元9具備將回收之粉體RM與色材CM分離之分離部92。分離部92構成為利用粉體RM與色材CM之帶電量之差,自粉體RM分離色材CM。該分離部92具有送出部921、搬送部922、帶電部923、刀片924、搬送部925、帶電部926、及刀片927。 送出部921為將通過管991之粉體RM與色材CM朝向下方送出之部分。 於送出部921之下方配置有搬送部922。搬送部922具有環形皮帶922a、及扣繞有環形皮帶922a之2根張力輥922b。且,自送出部921送出之粉體RM與色材CM藉由各張力輥922b繞x軸旋轉而層狀地堆積於環形皮帶922a上。 帶電部923為使環形皮帶922a上之粉體RM與色材CM帶負電之負極帶電器。藉此,粉體RM與色材CM係任一者均帶負電,但色材CM於其性質上較粉體RM帶更強之負電。 於搬送部922之上方配置有搬送部925。搬送部925具有環形皮帶925a、及扣繞有環形皮帶925a之2根張力輥925b。 帶電部926為使環形皮帶925a帶正電之正極帶電器。藉此,較粉體RM帶更強之負電之色材CM自環形皮帶922a靠向環形皮帶925a,並較粉體RM更優先地附著於環形皮帶925a。且,環形皮帶922a為去除色材CM,殘留粉體RM之狀態。 刀片924抵接於環形皮帶922a,且可削落殘留於環形皮帶922a之粉體RM。削落之粉體RM貯存於粉體用貯存部93。 刀片927抵接於環形皮帶925a,且可削落附著於環形皮帶925a之色材CM。削落之色材CM貯存於色材用貯存部94。貯存於色材用貯存部94之色材CM例如可廢棄。 藉由此種構成之分離部92,可分類成能再利用之粉體RM、與可廢棄之色材CM。 處理裝置1之回收單元9具備使回收之粉體RM返回至色材去除部7之管73之管(流道)993。藉此,通過管993之粉體RM與自色材去除部7之貯存部71排出之粉體RM於管73合流。藉此,色材去除部7可將自管(流道)993返回之粉體RM再利用於色材CM之去除。因此,可使能再利用之粉體RM循環,而防止浪費地廢棄。 另,於管993例如可設置如螺旋送料器或循環送料器等促進粉體RM之管993之通過的機構。 <第3實施形態> 圖8係顯示配置於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3實施形態)之上游側之處理裝置具備之分離部的概略側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除了回收單元之分離部之構成不同以外均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8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回收單元9之分離部95具有管951、搬送部952、帶電部953、帶電部954、及刀片955。另,於本實施形態中可省略貯存部913。 管951為連接管991與管992之中繼管。 搬送部952具有一部分露出於管951內之環形皮帶952a、及扣繞有環形皮帶952a之3根張力輥952b。 帶電部953為配置於管951之較環形皮帶952a露出之部分更上游側,且使通過管951之粉體RM與色材CM帶負電之負極帶電器。藉此,粉體RM與色材CM係任一者均帶負電,但色材CM於其性質上較粉體RM帶更強之負電。 帶電部954為使環形皮帶952a帶正電之正極帶電器。藉此,較粉體RM帶更強之負電之色材CM於通過環形皮帶952a之正下方時,靠向環形皮帶952a,並較粉體RM更優先地附著於環形皮帶952a。另一方面,粉體RM保持朝向管992地通過管951。 刀片955抵接於環形皮帶952a,且可削落附著於環形皮帶952a之色材CM。削落之色材CM貯存於色材用貯存部94。 藉由此種構成之分離部95,亦可分類成能再利用之粉體RM、與可廢棄之色材CM。 <第4實施形態> 圖9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4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了色材去除部之構成不同以外均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9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色材去除部7之噴射部72具有由內管75、與供內管75插入之外管76構成之雙重管構造部77。 內管75為具有於下端開口之開口部751之硬質管。 外管76為粗於內管75之硬質管,且供內管75插入。外管76具有於下端開口之開口部761。又,內管75之開口部751較外管76之開口部761更朝向下方突出。 此種具有內管75與外管76之雙重管構造部77係內管75之開口部751及外管76之開口部761之至少一者作為朝向下方噴射粉體RM之噴射口發揮功能。於本實施形態中,內管75之開口部751作為噴射粉體RM之噴射口發揮功能。另一方面,外管76之開口部761作為朝向下方噴射空氣GS(氣體)之空氣噴射口發揮功能。即,自外管76之開口部761朝向下方噴射空氣GS(氣體)。 具有如以上構成之雙重管構造部77之色材去除部7例如可取得以下3種狀態。 第1種狀態(第1狀態)係自內管75之開口部751噴射粉體RM,且亦自外管76之開口部761噴射空氣GS之圖9所示的狀態。於該第1狀態中,自外管76噴射之空氣GS作為包含自內管75噴射之粉體RM之氣簾發揮功能。藉此,可防止粉體RM到達原料M1上之記錄層PL(色材CM)之粉體RM之擴散,因此,可使粉體RM集中地強烈衝撞於記錄層PL之相對較窄之範圍。藉由此種衝撞,可自原料M1迅速地剝離、去除記錄層PL(色材CM)。又,亦可藉由上述氣簾防止粉體RM之噴射速度降低。 第2種狀態(第2狀態)係自內管75之開口部751噴射粉體RM,但停止空氣GS之噴射之狀態。於該第2狀態中,可將粉體RM之衝撞於記錄層PL之面積確保為大於第1狀態。可藉由如此切換空氣GS之噴射、與空氣GS之噴射停止,而調整粉體RM之衝撞於記錄層PL之面積。 第3種狀態(第3狀態)係停止粉體RM之噴射,且自外管76之開口部761噴射空氣GS之狀態。於該第3狀態中,例如於粉體RM或去除後之色材CM等殘留物殘留於已移除原料M1之台板34上之情形時,可藉由空氣GS吹散上述殘留物,而進行台板34上之清掃。 <第5實施形態> 圖10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5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了色材去除部之雙重管構造部之功能不同以外均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10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雙重管構造部77之外管76之開口部761作為噴射粉體RM之噴射口發揮功能。另一方面,內管75之開口部751作為將用於色材CM之去除之粉體RM與色材CM一起吸引之吸引口發揮功能。即,於內管75之開口部751,與色材CM一起吸引粉體RM。藉由該吸引,可防止粉體RM到達原料M1上之記錄層PL(色材CM)之粉體RM之擴散,因此,可使粉體RM集中地強烈衝撞於記錄層PL之相對較窄之範圍。可藉由此種衝撞,自原料M1迅速地剝離、去除記錄層PL(色材CM)。又,可防止衝撞之粉體RM及去除之色材CM之擴散。 又,內管75例如較佳連接於回收單元9之管道912(於圖10中未圖示)。藉此,可將自內管75吸引之粉體RM或色材CM回收至回收單元9。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外管76係其長邊方向之中途至開口部761之部分之內徑(外徑亦同樣)朝向下方漸減。藉由內徑漸減,開口部761縮窄,而促進粉體RM之噴射。 <第6實施形態> 圖11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6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6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了色材去除部之雙重管構造部之功能不同以外均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11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內管75之開口部751及外管76之開口部761兩者作為噴射粉體RM之噴射口發揮功能。且,自內管75之開口部751噴射之粉體RM(以下稱為「粉體RM1」)、與自外管76之開口部761噴射之粉體RM(以下稱為「粉體RM2」)係例如粒徑及含水率中之至少1個條件不同。另,內管75連接於貯存有粉體RM1之貯存部71(圖11中未圖示),外管76連接於貯存有粉體RM2之貯存部71(圖11中未圖示)。 如以上構成之雙重管構造部77例如可取得以下3種狀態。 第1種狀態(第1狀態)係噴射粉體RM1,且亦噴射粉體RM2之圖11所示的狀態。 第2種狀態(第2狀態)係噴射粉體RM1,但停止粉體RM2之噴射之狀態。 第3種狀態(第3狀態)係停止粉體RM1之噴射,而噴射粉體RM2之狀態。 且,可適當選擇該等3種狀態。藉此,例如於記錄層PL包含複數種色材CM之情形時,可根據該色材CM之分佈狀態而使粉體RM1或粉體RM2衝撞。具體而言,於去除色材CM時,可對較佳使粉體RM1衝撞之部分使粉體RM1衝撞,對較佳使粉體RM2衝撞之部分使粉體RM2衝撞。 另,粉體RM1與粉體RM2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上述條件互不相同之2種粉體RM,但不限定於此,亦可為上述條件相同之同種粉體RM。 又,自內管75噴射之粉體RM1之噴射速度、與自外管76噴射之粉體RM2之噴射速度可相同,亦可不同。於兩者之噴射速度不同之情形時,可為成「(粉體RM1之噴射速度)>(粉體RM2之噴射速度)」之關係,亦可為成「(粉體RM1之噴射速度)<(粉體RM2之噴射速度)」之關係。 又,可構成為能調整各噴射速度。 <第7實施形態> 圖12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7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7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了色材去除部之構成不同以外均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12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色材去除部7具有沿著x軸方向配置之3個(複數個)噴射部72(以下自x軸負側依序稱為「噴射部72A」、「噴射部72B」、「噴射部72C」)。噴射部72A、噴射部72B及噴射部72C於外殼8內之設置姿勢互不相同,其結果,色材去除部7為具有噴射粉體RM之方向互不相同之3個(複數個)噴射口731者。自噴射部72A之噴射口731朝向圖12中之右斜下方噴射粉體RM。自噴射部72B之噴射口731朝向圖12中之下方(z軸負側)噴射粉體RM。自噴射部72C之噴射口731朝向圖12中之左斜下方噴射粉體RM。 藉由如以上構成之色材去除部7,自互不相同之3個方向使粉體RM衝撞於原料M1上之色材CM,因此,色材CM之去除效率提高。 另,可構成為能調整自各噴射口731噴射之粉體RM之噴射速度。 又,於色材去除部7中,於去除色材CM時,可適當地選擇3個噴射部72中之噴射粉體RM者、與停止粉體RM之噴射者。 又,自噴射口731各者噴射之粉體RM係粒徑及含水率中之至少1個條件可不同。藉此,於去除色材CM時,可使條件不同之3種粉體RM衝撞於原料M1上之色材CM。例如,可對較佳使自噴射部72A噴射之第1種粉體RM衝撞之部分使該粉體RM衝撞,對較佳使自噴射部72B噴射之第2種粉體RM衝撞之部分使該粉體RM衝撞,對較佳使自噴射部72C噴射之第3種粉體RM衝撞之部分使該粉體RM衝撞。 又,3個噴射部72之配置狀態不限定於圖12所示之狀態。 又,噴射部72之配置數量於本實施形態中為3個,但不限定於此,例如可為2個或4個以上。 又,複數個噴射部72內,亦可存在粉體RM之噴射方向相同者。 <第8實施形態> 圖13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8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8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了色材去除部之構成不同以外均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13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色材去除部7具有貯存冷媒RF之冷媒貯存部78。該冷媒貯存部78經由管79連接於噴射部72之管73之中途。藉此,色材去除部7構成為可自噴射口731與粉體RM一起噴射冷媒RF。 然而,粉體RM衝撞於色材CM時產生熱。於該情形時,有根據熱之程度導致色材CM(尤其於色材CM為調色劑之情形)熔融而纏結於原料M1之虞。因此,可藉由與粉體RM一起噴射之冷媒RF抑制熱之產生。藉此,可將色材CM冷卻,而儘可能地抑制熔融,因此,可提高色材CM之去除效率。又,亦可藉由冷卻而使色材CM(樹脂)脆化,因此,色材CM之去除效率提高。又,可利用冷卻時構成原料M1之纖維素(纖維)與色材CM之熱膨脹率之不同。藉此亦可提高色材CM之去除效率。 另,作為冷媒RF無特別限定,例如列舉乾冰或冰之粒子(粉體)等。此處,「乾冰」為固體二氧化碳。 又,色材去除部7亦可切換冷媒RF之噴射、與冷媒RF之噴射停止。 又,可使上述冷媒RF之噴射應用於第6實施形態或第7實施形態。 以上,對圖示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者。又,構成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之各部可置換為能發揮同樣功能之任意構成者。又,可附加任意之構成物。 又,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可為組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之任意2個以上之構成(特徵)者。 又,作為使色材去除部之噴射口與原料(基材)相對移動之移動部,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為具有搬送部與y軸方向移動機構者,但不限定於此,例如,可為能於x軸方向與y軸方向之兩者獨立移動地支持色材去除部者。 又,控制部可與其他通信機器網路連接。作為其他通信機器無特別限定,例如列舉個人電腦、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平板等。 又,於片材製造裝置中,可省略圖4所示之下游側之構成者。於該情形時,例如,可直接再利用處理裝置中已實施色材去除之原料,即對原料再次實施印刷。
1‧‧‧處理裝置
3‧‧‧搬送部(x軸方向移動機構)
4‧‧‧色材檢測部
5‧‧‧y軸方向移動機構
7‧‧‧色材去除部
8‧‧‧外殼
9‧‧‧回收單元
10‧‧‧控制部
11‧‧‧原料供給部
12‧‧‧粗碎部
13‧‧‧解纖部
14‧‧‧分選部
15‧‧‧第1網狀物形成部
16‧‧‧細分部
17‧‧‧混合部
18‧‧‧解開部
19‧‧‧第2網狀物形成部
20‧‧‧片材形成部
21‧‧‧切斷部
22‧‧‧儲存部
27‧‧‧回收部
31‧‧‧膠黏皮帶
32‧‧‧張力輥
33‧‧‧惰輥
33a‧‧‧惰輥
34‧‧‧台板
41‧‧‧攝像部
71‧‧‧貯存部
72‧‧‧噴射部
72A‧‧‧噴射部
72B‧‧‧噴射部
72C‧‧‧噴射部
73‧‧‧管
74‧‧‧鼓風機
75‧‧‧內管
76‧‧‧外管
77‧‧‧雙重管構造部
78‧‧‧冷媒貯存部
79‧‧‧管
81‧‧‧外殼本體
82‧‧‧密封部
83‧‧‧密封部
91‧‧‧回收部
92‧‧‧分離部
93‧‧‧粉體用貯存部
94‧‧‧色材用貯存部
95‧‧‧分離部
100‧‧‧片材製造裝置
101‧‧‧CPU(中央運算處理部)
102‧‧‧記憶部
121‧‧‧粗碎刃
122‧‧‧料筒(料斗)
141‧‧‧轉筒部(篩部)
142‧‧‧外殼部
151‧‧‧網帶
152‧‧‧張力輥
153‧‧‧吸引部(抽吸機構)
161‧‧‧螺旋槳
162‧‧‧外殼部
171‧‧‧樹脂供給部
172‧‧‧管(流道)
173‧‧‧鼓風機
174‧‧‧螺旋送料器
181‧‧‧轉筒部
182‧‧‧外殼部
191‧‧‧網帶(分離帶)
192‧‧‧張力輥
193‧‧‧吸引部(抽吸機構)
201‧‧‧加壓部
202‧‧‧加熱部
203‧‧‧壓輥
204‧‧‧加熱輥
211‧‧‧第1切割器
212‧‧‧第2切割器
231‧‧‧加濕部
232‧‧‧加濕部
233‧‧‧加濕部
234‧‧‧加濕部
235‧‧‧加濕部
236‧‧‧加濕部
241‧‧‧管(流道)
242‧‧‧管(流道)
243‧‧‧管(流道)
244‧‧‧管(流道)
245‧‧‧管(流道)
246‧‧‧管(流道)
261‧‧‧鼓風機
262‧‧‧鼓風機
263‧‧‧鼓風機
731‧‧‧噴射口(噴嘴)
751‧‧‧開口部
761‧‧‧開口部
911‧‧‧捕集部
912‧‧‧管道
913‧‧‧貯存部(一次貯存部)
921‧‧‧送出部
922‧‧‧搬送部
922a‧‧‧環形皮帶
922b‧‧‧張力輥
923‧‧‧帶電部
924‧‧‧刀片
925‧‧‧搬送部
925a‧‧‧環形皮帶
925b‧‧‧張力輥
926‧‧‧帶電部
927‧‧‧刀片
951‧‧‧管
952‧‧‧搬送部
952a‧‧‧環形皮帶
952b‧‧‧張力輥
953‧‧‧帶電部
954‧‧‧帶電部
955‧‧‧刀片
991‧‧‧管(流道)
992‧‧‧管(流道)
993‧‧‧管(流道)
994‧‧‧管(流道)
CM‧‧‧色材
GS‧‧‧空氣
M1‧‧‧原料
M2‧‧‧粗碎片
M3‧‧‧解纖物
M4-1‧‧‧第1分選物
M4-2‧‧‧第1分選物
M5‧‧‧第1網狀物
M6‧‧‧細分體
M7‧‧‧混合物
M8‧‧‧第2網狀物
P1‧‧‧樹脂
PL‧‧‧記錄層(印刷層)
RF‧‧‧冷媒
RM‧‧‧粉體
RM1‧‧‧粉體
RM2‧‧‧粉體
S‧‧‧片材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α31‧‧‧搬送方向
α32‧‧‧箭頭
α33‧‧‧箭頭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2係圖1所示之處理裝置具備之主要部之方塊圖。 圖3係顯示圖1所示之處理裝置具備之色材去除部之立體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之下游側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5係依序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執行之步驟的圖。 圖6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2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7係顯示圖6所示之處理裝置具備之分離部之概略側視圖。 圖8係顯示配置於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3實施形態)之上游側之處理裝置具備之分離部的概略側視圖。 圖9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4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10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5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11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6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12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7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13係顯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8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Claims (20)
- 一種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色材去除部,其具有朝向載持色材之基材噴射包含纖維素之粉體之至少1個噴射口,且自上述基材去除上述色材。
- 如請求項1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色材去除部具有由內管、與供上述內管插入之外管構成之雙重管構造部,且上述內管之開口部及上述外管之開口部之至少一者作為上述噴射口發揮功能。
- 如請求項2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內管之開口部作為上述噴射口發揮功能;且自上述外管之開口部噴射氣體。
- 如請求項2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外管之開口部作為上述噴射口發揮功能;且於上述內管之開口部吸引上述粉體。
- 如請求項2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內管之開口部及上述外管之開口部之兩者作為上述噴射口發揮功能。
- 如請求項1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色材去除部具有噴射上述粉體之方向互不相同之複數個上述噴射口。
- 如請求項5或6之處理裝置,其中自上述噴射口各者噴射之上述粉體係粒徑及含水率中之至少1個條件不同。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具備:外殼,其係上述噴射口位於內部,且保持氣密性;且上述色材之去除係於上述外殼內進行。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粉體之平均粒徑為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粉體中之含水率為5%以上且20%以下。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具備使上述噴射口與上述基材相對移動之移動部。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具備於去除上述色材後,回收上述粉體與上述色材之回收部。
- 如請求項12之處理裝置,其中具備將回收之上述粉體與上述色材分離之分離部。
- 如請求項13之處理裝置,其中具備使回收之上述粉體返回至上述色材去除部之流道;且上述色材去除部將自上述流道返回之上述粉體再利用於上述色材之去除。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色材去除部構成為可與上述粉體一起噴射冷媒。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具備檢測上述基材上之上述色材之色材檢測部。
- 如請求項16之處理裝置,其中具備基於上述色材檢測部之檢測結果,決定上述基材上之應噴射上述粉體之區域之噴射區域決定部。
- 一種片材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
- 一種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色材去除步驟,其朝向載持色材之基材噴射包含纖維素之粉體,而自上述基材去除上述色材。
- 一種片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色材去除步驟,其朝向載持色材之基材噴射包含纖維素之粉體,而自上述基材去除上述色材;且由去除了上述色材之上述基材製造片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85121A JP6957957B2 (ja) | 2017-04-24 | 2017-04-24 | 処理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JP2017-085121 | 2017-04-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39528A TW201839528A (zh) | 2018-11-01 |
TWI665533B true TWI665533B (zh) | 2019-07-11 |
Family
ID=62046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13319A TWI665533B (zh) | 2017-04-24 | 2018-04-19 |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81554B2 (zh) |
EP (1) | EP3396060B1 (zh) |
JP (1) | JP6957957B2 (zh) |
CN (1) | CN108729287B (zh) |
TW (1) | TWI66553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508637B1 (en) * | 2016-08-31 | 2021-07-2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Sheet production device |
JP7293676B2 (ja) * | 2019-01-31 | 2023-06-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分離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84657A (ja) * | 1999-03-29 | 2000-10-13 | Canon Inc | 記録媒体の再生方法および再生装置 |
EP2230045A1 (en) * | 2009-03-13 | 2010-09-22 |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of Solid Ink Removal for Substrate Re-Us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622047A (en) * | 1948-03-01 | 1952-12-16 | Agrashell Inc | Ligno-cellulose aggregate and blast cleaning process employing the same |
JPH0756478A (ja) * | 1993-08-13 | 1995-03-03 | Ricoh Co Ltd | 像領域に不安定化剤を付与する像保持体からの像形成物質除去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JPH07271252A (ja) * | 1994-03-31 | 1995-10-20 | Ricoh Co Ltd | 像保持体の再使用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JP3506351B2 (ja) * | 1996-07-15 | 2004-03-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像保持体の繰り返し使用方法 |
JPH1184710A (ja) * | 1997-09-12 | 1999-03-30 | Ricoh Co Ltd | 被記録材の再生方法及び被記録材の再生装置 |
US6569214B2 (en) * | 2000-06-01 | 2003-05-27 | U.S.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Composite polymer blast media |
CN102672625B (zh) * | 2011-03-17 | 2016-12-14 |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 喷丸加工用喷嘴以及具备该喷嘴的喷丸加工装置 |
JP6127882B2 (ja) * | 2013-10-01 | 2017-05-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2017
- 2017-04-24 JP JP2017085121A patent/JP6957957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4-09 CN CN201810311699.1A patent/CN10872928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4-19 TW TW107113319A patent/TWI665533B/zh active
- 2018-04-23 EP EP18168809.4A patent/EP3396060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4-23 US US15/959,406 patent/US1078155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84657A (ja) * | 1999-03-29 | 2000-10-13 | Canon Inc | 記録媒体の再生方法および再生装置 |
EP2230045A1 (en) * | 2009-03-13 | 2010-09-22 |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of Solid Ink Removal for Substrate Re-Us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29287B (zh) | 2021-01-19 |
TW201839528A (zh) | 2018-11-01 |
US20180305869A1 (en) | 2018-10-25 |
CN108729287A (zh) | 2018-11-02 |
EP3396060B1 (en) | 2022-06-01 |
JP2018185355A (ja) | 2018-11-22 |
EP3396060A1 (en) | 2018-10-31 |
US10781554B2 (en) | 2020-09-22 |
JP6957957B2 (ja) | 2021-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23355B (zh) | 片材製造裝置 | |
TWI665533B (zh) |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 |
TWI715836B (zh) |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 |
TWI700410B (zh) |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 |
JP2020084393A (ja) | 繊維体の解繊方法、解繊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およ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 |
US11072887B2 (en) | Classifying device and fibrous feedstock recycling device | |
US11008674B2 (en) | Fiber processing device and fibrous feedstock recycling device | |
US20190264390A1 (en) | Fiber ingredient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fiber ingredient reproduction method | |
WO2018043176A1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
TW201819023A (zh) | 集塵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 |
US20200164668A1 (en) |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 |
WO2018100979A1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
JP2019108643A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処理方法 | |
TWI672230B (zh) | 片材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及片材處理方法 | |
JP2020124831A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