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5187B - 生物感測器電極及生物感測器 - Google Patents

生物感測器電極及生物感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5187B
TWI645187B TW106118967A TW106118967A TWI645187B TW I645187 B TWI645187 B TW I645187B TW 106118967 A TW106118967 A TW 106118967A TW 106118967 A TW106118967 A TW 106118967A TW I645187 B TWI645187 B TW I6451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nanotube
carbon
metal
biosensor
dimensional porou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8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43444A (zh
Inventor
付紅穎
李文珍
Original Assignee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3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34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5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51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28Electrolytic cell components
    • G01N27/30Electrodes, e.g. test electrodes; Half-cells
    • G01N27/327Biochemical electrodes, e.g.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details for in vitro measur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28Electrolytic cell components
    • G01N27/30Electrodes, e.g. test electrodes; Half-cells
    • G01N27/327Biochemical electrodes, e.g.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details for in vitro measurements
    • G01N27/3275Sensing specific biomolecules, e.g. nucleic acid strands, based on an electrode surface reaction
    • G01N27/3278Sensing specific biomolecules, e.g. nucleic acid strands, based on an electrode surface reaction involving nanosized elements, e.g. nanogaps or nanopart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28Electrolytic cell components
    • G01N27/30Electrodes, e.g. test electrodes; Half-cells
    • G01N27/308Electrodes, e.g. test electrodes; Half-cells at least partially made of carb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BNANOSTRUCTURES FORMED BY MANIPULATION OF INDIVIDUAL ATOMS, MOLECULES, OR LIMITED COLLECTIONS OF ATOMS OR MOLECULES AS DISCRETE UNIT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 B82B3/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by manipulation of individual atoms or molecules, or limited collections of atoms or molecules as discrete units
    • B82B3/0042Assembling discrete nanostructures into nanostructural devices
    • B82B3/0047Bonding two or more el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C01B32/158Carbon nanotubes
    • C01B32/168After-treatm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一種生物感測器電極,包括三維多孔複合結構,該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包括金屬韌帶和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所述金屬韌帶之間形成多孔結構,該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設置於所述金屬韌帶中,所述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該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包括多個奈米碳管,該多個奈米碳管首尾相連且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生物感測器。

Description

生物感測器電極及生物感測器
本發明涉及一種生物感測器電極及生物感測器。
生物感測器用於檢測生物分子的濃度,需要具有靈敏度高,可靠性好,反應迅速,選擇性良好以及成本低的特點。該生物感測器由分子識別元件和訊號轉換元件構成,該分子識別元件識別生化反應訊號,轉換元件用於將生化反應訊號轉換成電訊號。生物感測器中的分子識別元件一般由電極和具有電催化性能的材料組成,所述具有電催化性能的材料一般通過粘結或物理接觸與所述電極組合,該電極用於收集生化反應產生的電流,所述具有電催化性能的材料與待測的生物分子進行生化反應,用於進行催化。
目前,一般採用的電極材料為奈米多孔金屬,由於該奈米多孔金屬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實現更高的靈敏度和更低的檢測限度。但是該奈米多孔金屬存在孔徑不均勻、韌帶尺寸不均勻、韌帶連接不完整的現象,使得奈米多孔金屬機械強度低及韌性差,從而影響生物感測器電極和生物感測器的使用壽命。
有鑑於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使用壽命較長的生物感測器電極和生物感測器。
一種生物感測器電極,包括三維多孔複合結構,該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包括金屬韌帶和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所述金屬韌帶之間形成多孔結構,該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設置於所述金屬韌帶中,所述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包 括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該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包括多個奈米碳管,該多個奈米碳管首尾相連且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
一種生物感測器,該生物感測器包括一分子識別元件和一訊號轉換元件,所述分子識別元件用於識別待測生物分子被催化後產生的生化反應訊號,所述訊號轉換元件將所述分子識別元件識別到的生化反應訊號轉換成電化學訊號,所述分子識別元件包括三維多孔複合結構,該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包括金屬韌帶和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所述金屬韌帶之間形成多孔結構,該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設置於所述金屬韌帶中,所述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該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包括多個奈米碳管,該多個奈米碳管首尾相連且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
與先前技術相比較,本發明提供的生物感測器電極和生物感測器包括一三維多孔複合結構,至少一該奈米碳管膜設置于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內,由於奈米碳管膜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及韌性,因此,該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具有較優的機械強度及韌性,從而延長生物感測器電極和生物感測器的使用壽命。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三維多孔複合材料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多根奈米碳管設置於三維多孔複合材料的金屬韌帶中的掃描電鏡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圖1中三維多孔複合材料製備方法的流程圖。
圖4a是本發明實施例用0.05m/L的稀鹽酸腐蝕後形成的三維多孔複合材料的掃描電鏡圖。
圖4b是圖4a形成的三維多孔複合材料的橫截面掃描電鏡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用0.05m/L的稀鹽酸電化學腐蝕後形成的三維多孔複合材料的掃描電鏡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三維多孔複合材料在低倍下的掃描電鏡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用0.05m/L的稀鹽酸腐蝕15個小時形成的三維多孔複合材料的掃描電鏡圖。
下麵根據說明書圖式並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一步詳細表述。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生物感測器電極,包括三維多孔複合結構,該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包括金屬韌帶和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所述金屬韌帶之間形成多孔結構,該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設置於所述金屬韌帶中,所述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該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包括多個奈米碳管,該多個奈米碳管首尾相連且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
所述生物感測器電極可進一步包括具有催化性能的材料,該具有催化性能的材料設置於所述三維多孔複合結構的表面,該具有催化性能的材料可以為奈米氧化物、金屬顆粒等,能夠進一步提高所述分子識別元件的催化性能。所述奈米氧化物可以通過化學或電化學的方法生長在所述三維多孔複合結構的表面。所述奈米氧化物可以為Co3O4、MnO2等材料,所述奈米氧化物的形狀可以為奈米顆粒、奈米片、奈米花等。
請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三維多孔複合材料,該三維多孔複合材料包括金屬韌帶和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所述金屬韌帶之間形成多孔結構,該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設置於所述金屬韌帶中,所述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該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包括多個奈米碳管,該多個奈米碳管首尾相連且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
可以理解為,所述三維多孔複合材料呈三維網狀,所述多孔結構是由金屬韌帶相互交錯形成多個孔的結構。所述多個孔可以呈規則分佈,如三維雙連續網路形式分佈,也可以呈不規則分佈。該多個孔的孔徑小於等於100μm。該多個孔的形成方法不限。優選的,所述金屬韌帶的材料可以為銅、汞、銀、鉑、金等惰性金屬中的任意一種。本實施例中,所述金屬韌帶的材料為銅。
所述奈米碳管結構為多個時,該多個奈米碳管結構之間間隔設置,相鄰兩個奈米碳管結構中的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可以形成一夾角θ,該夾角θ的範圍為0°≦θ≦90°,優選的,所述夾度θ為0°,即,奈米碳管結構中的奈米碳管均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所述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當所述奈米碳管結構包括多層奈米碳管膜時,該多層奈米碳管膜可以共面設置或層疊設置,層疊設置的相鄰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形成一個夾度α,該夾角α的範圍為0°≦θ≦90°,優選的,所述夾度α為0°,即,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 碳管均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結構為一個,該奈米碳管結構由一層奈米碳管膜構成。
所述奈米碳管膜包括多個基本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且首尾相連的奈米碳管,從而使奈米碳管膜具有更好的機械強度、韌性及導電性。所述擇優取向是指在奈米碳管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所述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於該奈米碳管膜的表面。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多數奈米碳管是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相鄰的奈米碳管之間具有間隙。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數奈米碳管中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向上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從而使該奈米碳管膜能夠實現自支撐。
當然,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存在少數隨機排列的奈米碳管,這些奈米碳管不會對奈米碳管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取向排列構成明顯影響。可以理解,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數奈米碳管並非絕對的直線狀,可以適當的彎曲;或者並非完全按照延伸方向上排列,可以適當的偏離延伸方向。因此,不能排除奈米碳管膜的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數奈米碳管中並列的奈米碳管之間可能存在部分接觸而部分分離的情況。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膜從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獲得,該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中的多個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生長且彼此平行。
本實施例中,所述一層奈米碳管膜設置於在所述金屬韌帶中。可以理解,奈米碳管膜中的部分奈米碳管嵌入在所述金屬韌帶內,部分奈米碳管位元元於所述多個孔內或者部分奈米碳管通過所述多個孔暴露。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三維多孔複合材料包括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使所述三維多孔複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導電性、韌性及穩定性;該三維多孔複合材料具有多孔結構,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設置於所述金屬韌帶內,增大了該三維多孔複合材料的比表面積;所述三維多孔複合材料中穿插有奈米碳管,該三維多孔複合材料能夠自支撐。
請參閱圖3,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上述三維多孔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0,提供一惰性金屬的鹽溶液及一活潑金屬的鹽溶液; 該惰性金屬的鹽溶液作為待用鍍液A,該活潑金屬的鹽溶液待用鍍液B。該活潑金屬可以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鎳中的任意一種。該惰性金屬可以為銅、汞、銀、鉑、金中的任意一種。該活潑金屬相對於該惰性金屬而言,更容易與酸、鹼反應。優選的,所述惰性金屬的鹽溶液與葡萄糖充分攪拌,能夠細化後續形成的惰性金屬鍍膜。本實施例中,所述活潑金屬的鹽溶液為ZnSO4溶液,所述惰性金屬的鹽溶液為CuSO4溶液。
步驟S20,提供一基板,在該基板的表面電鍍所述惰性金屬的鹽溶液形成鍍膜M;該基板可以為純金屬或金屬的合金,該金屬的種類不限,可以是碳、鈦、金、銀或鉑等。所述電鍍的具體過程為:以基板為工作電極,惰性金屬板為對電極,惰性金屬的鹽溶液為待用鍍液,給予一定電壓,所述惰性金屬的鹽溶液中惰性金屬離子得到電子被還原形成惰性金屬原子,沉積在基板的表面形成一層鍍膜M。所述鍍膜M是所述待用鍍液A中的惰性金屬原子形成的膜結構。本實施例中,所述基板為鈦板,所述鍍膜M為Cu膜。
步驟S30,在所述鍍膜M的表面設置一個奈米碳管結構;該一個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該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依次鋪設於所述鍍膜M的表面。當該奈米碳管膜為多層時,所述相鄰兩層奈米碳管膜可以共面設置或層疊設置,若層疊設置,相鄰兩層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形成一夾角α,該夾角α的範圍為0°≦α≦90°,優選的,該夾角α為0°;若無間隙共面設置,相鄰兩層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均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該奈米碳管膜包括多個奈米碳管,該多個奈米碳管首尾相連且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該多個奈米碳管基本平行於該奈米碳管膜的表面。優選的,該多個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相互連接,相互吸引,緊密結合,使得該奈米碳管膜為一自支撐結構。所謂“自支撐結構”即該奈米碳管膜無需通過一支撐體支撐,也能保持自身特定的形狀。
所述奈米碳管膜的獲取方法不限,優選地,所述奈米碳管膜可通過從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中直接拉取獲得,該拉取的方法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首先,提供一奈米碳管陣列。具體的,該奈米碳管陣列為通過化學氣相沉積的方法生長在該生長基底的表面。該奈米碳管陣列中的奈米碳管基本彼此平行且垂直於生長基底表面,相鄰的奈米碳管之間相互接觸並通過凡得瓦力相 結合。通過控制生長條件,該奈米碳管陣列中基本不含有雜質,如無定型碳或殘留的催化劑金屬顆粒等。由於基本不含雜質且奈米碳管相互間緊密接觸,相鄰的奈米碳管之間具有較大的凡得瓦力,足以使在拉取一些奈米碳管(奈米碳管片段)時,能夠使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的作用被首尾相連,連續不斷的拉出,由此形成連續且自支撐的宏觀奈米碳管膜。該生長基底的材料可以為P型矽、N型矽或氧化矽等適合生長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的基底。所述能夠從中拉取奈米碳管膜的奈米碳管陣列的製備方法可參閱馮辰等人在2008年8月13日公開的中國專利申請CN101239712A。
其次,採用一拉伸工具從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獲得至少一奈米碳管膜。
其具體包括以下步驟:(a)從上述奈米碳管陣列中選定一定寬度的多個奈米碳管片斷,本實施例優選為採用具有一定寬度的膠帶接觸奈米碳管陣列以選定一定寬度的多個奈米碳管片斷;(b)以一定速度沿基本垂直干奈米碳管陣列生長方向拉伸該多個奈米碳管片斷,以形成一連續的奈米碳管膜。
步驟S40,在所述奈米碳管結構的表面電鍍所述活潑金屬的鹽溶液形成一鍍膜N,剝離所述基板,得到複合結構;所述鍍膜N為所述待用鍍液B中的活潑金屬原子形成的膜結構。所述複合結構為鍍膜M、奈米碳管結構以及鍍膜N層疊設置。在電鍍過程中,所述活性金屬原子會進入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相鄰奈米碳管之間的間隙。本實施例中,所述鍍膜N為鋅膜。在該步驟S40中,可以只形成一個複合結構,也可以形成多個複合結構,該多個複合結構層疊設置。即,可以進一步包括在所述鍍膜M、奈米碳管以及鍍膜N的表面不斷重複形成鍍膜M、奈米碳管以及鍍膜N這一複合結構。其中,相鄰兩個複合結構中奈米碳管結構中的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不限,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
步驟S50,對上述複合結構進行高溫退火,使所述複合結構中的金屬原子形成合金,得到一預製體;該複合結構在真空條件下進行高溫退火的過程為:當高溫加熱時,所述複合結構中的鍍膜N與鍍膜M處於熔融狀態,鍍膜N中的活潑金屬原子和鍍膜M中的惰性金屬原子通過所述奈米碳管結構進行混合,具體的,熔融狀態的活潑金屬原子和惰性金屬原子位於相鄰的兩根碳管之間的間隙或奈米碳管膜的表 面;此時進行退火冷卻,所述活潑金屬原子和惰性金屬原子形成合金。不同的金屬其退火溫度不同,通過控制退火溫度可以實現原子與原子之間的充分擴散並形成合金。在高溫退火的過程中,熔融態的金屬直接生長在所述奈米碳管上,大大降低了奈米碳管與金屬之間的接觸電阻,使該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具有更好的導電性。可以理解,所述奈米碳管與金屬接觸的界面為共格界面。優選的,所述退火溫度範圍選擇300℃以上。本實施例中,該退火溫度為450℃,Zn原子與Cu原子充分擴散形成合金。
所述預製體中活潑金屬和惰性金屬合金不僅存在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的表面,進一步存在於所述奈米碳管膜中相鄰兩根奈米碳管之間的間隙,更進一步存在於首尾相連的兩根奈米碳管的節點上。
步驟S60,對所述預製體進行腐蝕形成多孔結構,得到三維多孔複合材料。
請參閱圖4a、4b及5,對所述預製體進行腐蝕的方法可以為電化學或化學腐蝕,具體的,將所述預製體放置於稀酸或稀鹼溶液中,使預製體中的活潑金屬原子與稀酸或稀鹼發生化學反應或電化學反應,該預製體中的活潑金屬原子被反應完全從而形成多孔結構。優選的,對所述預製體進行電化學腐蝕,更容易控制形成孔的孔徑大小。
請參閱圖6和圖7,對所述預製體腐蝕之後,形成金屬韌帶,金屬韌帶之間形成多個孔。可以理解,形成的三維多孔複合材料呈三維網狀。所述三維多孔複合材料中的多個奈米碳管的存在形式有多種,如可以通過所述孔暴露,也可以位於所述孔中,也可以嵌入金屬韌帶內。所述孔的孔徑、分佈率等參數取決於所述活性金屬原子與惰性金屬原子的比例,稀酸、稀鹼濃度,腐蝕的時間。對所述預製體進行腐蝕直到所述活潑金屬被完全腐蝕掉,腐蝕的時間越長,形成所述孔的孔徑就越大。本實施例中,所述稀酸為稀鹽酸,濃度為0.05mol/L,所述孔的孔徑為1μm。
本發明提供的三維多孔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中,先將至少一奈米碳管結構設置在惰性金屬與活潑金屬之間,然後才利用去合金化技術形成多孔結構,所述奈米碳管結構中的多根奈米碳管部分嵌入在金屬韌帶中,部分位元元於孔內,提高了三維多孔複合材料的導電性、機械強度以及穩定性,同時增大了三 維多孔複合材料的比表面積;奈米碳管與金屬的接觸處具有共格界面,消除了奈米碳管與金屬之間的接觸電阻,進一步提高了三維多孔複合材料的導電性。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生物感測器,該生物感測器包括一分子識別元件和一訊號轉換元件,該訊號轉換元件將所述分子識別元件識別到的生化反應訊號轉換成電化學訊號,所述分子識別元件包括三維多孔複合結構,該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包括金屬韌帶和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所述金屬韌帶之間形成多孔結構,該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設置於所述金屬韌帶中,所述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該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包括多個奈米碳管,該多個奈米碳管首尾相連且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
所述分子識別元件中的催化劑與所述待測生物分子發生反應,該分子識別元件用於識別待測生物分子被催化後產生的生化反應訊號,該分子識別元件中的催化劑與所述待測生物分子發生反應。所述待測生物分子可以為葡萄糖分子、有機分子、酶、酶的底物、抗體或抗原等。本實施例中,待測生物分子為葡萄糖。所述分子識別元件中的三維多孔複合結構與所述待測生物分子接觸,該待測生物分子在一定的電壓下被催化產生生化反應訊號,所述訊號轉換元件將該生化反應訊號轉換成實體訊號並輸出到一訊號處理系統,通過處理該實體訊號從而對所述待測生物分子的濃度進行監測。所述三維多孔複合結構中金屬韌帶與奈米碳管均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且由於金屬韌帶和奈米碳管均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因此,所述三維多孔奈米複合材料可同時用於收集電子和催化,結構簡單,減小了分子識別元件的內部電阻。
所述分子識別元件可進一步包括具有催化性能的材料,該具有催化性能的材料設置於所述三維多孔複合結構的表面,該具有催化性能的材料可以為奈米氧化物、金屬顆粒等,能夠進一步提高所述分子識別元件的催化性能。所述奈米氧化物可以通過化學或電化學的方法生長在所述三維多孔複合結構的表面。所述奈米氧化物可以為Co3O4、MnO2等材料,所述奈米氧化物的形狀可以為奈米顆粒、奈米片、奈米花等。
所述訊號轉換元件可以為物理或化學換能器,該換能器可以為氧電極、光敏管、場效應管、壓電晶體等中的任意一種,該訊號轉換元件將所述分子識別元件識別到的生化反應訊號轉換成可測量的電化學訊號,從而得到待測生物分子的濃度。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生物感測器中,所述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內設置有奈米碳管,由於奈米碳管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及韌性,因此,所述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及韌性,從而延長了生物感測器的壽命;所述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可以同時用於收集電子和催化,因此,結構簡單,從而減少生物感測器的內部電阻。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習知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Claims (10)

  1. 一種生物感測器電極,包括三維多孔複合結構,該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包括金屬韌帶和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所述金屬韌帶之間形成多孔結構,該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設置於所述金屬韌帶中,所述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包括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該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包括多個奈米碳管,該多個奈米碳管首尾相連且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生物感測器電極,其中,所述分子識別元件進一步包括一具有催化性能的材料,該具有催化性能的材料設置於所述三維多孔複合結構的表面。
  3.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生物感測器電極,其中,所述具有催化性能的材料為奈米氧化物。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生物感測器電極,其中,所述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設置於所述金屬韌帶的方式包括:所述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中的部分奈米碳管嵌入在所述金屬韌帶、部分奈米碳管位於所述多孔結構和/或部分奈米碳管通過所述多孔結構暴露。
  5.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生物感測器電極,其中,當所述三維多孔複合結構包括多個奈米碳管結構時,該多個奈米碳管結構間隔設置於所述三維多孔複合結構。
  6.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生物感測器電極,其中,所述相鄰兩個奈米碳管結構中的擇優取向排列的奈米碳管之間形成夾角θ,該夾角θ為0°。
  7.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生物感測器電極,其中,所述至少一層奈米碳管膜為一自支撐結構。
  8.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生物感測器電極,其中,當所述至少一個奈米碳管結構包括多層奈米碳管膜時,相鄰兩層奈米碳管膜為共面設置或層疊設置。
  9. 如請求項第8項所述生物感測器電極,其中,所述相鄰兩層奈米碳管膜中的擇優取向排列的奈米碳管之間形成夾角α,該夾角α為0°。
  10. 一種生物感測器,該生物感測器包括一分子識別元件和一訊號轉換元件,所述分子識別元件用於識別待測生物分子被催化後產生的生化反應訊號,所述訊號轉換元件將所述分子識別元件識別到的生化反應訊號轉換成電化學訊號,所述分子識別元件為請求項1~9任意一項所述的生物感測器電極。
TW106118967A 2017-05-08 2017-06-08 生物感測器電極及生物感測器 TWI6451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18859.0A CN108872338B (zh) 2017-05-08 2017-05-08 生物传感器微电极及生物传感器
??201710318859.0 2017-05-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3444A TW201843444A (zh) 2018-12-16
TWI645187B true TWI645187B (zh) 2018-12-21

Family

ID=64014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8967A TWI645187B (zh) 2017-05-08 2017-06-08 生物感測器電極及生物感測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52267B2 (zh)
JP (1) JP6703033B2 (zh)
CN (1) CN108872338B (zh)
TW (1) TWI6451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0595B (zh) * 2017-06-09 2023-09-26 清华大学 生物传感器电极及生物传感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35544A (en) * 2009-03-24 2010-10-01 Nat Univ Chung Hsing Nicotine chemical sensor base on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alumina coated silica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TW201321554A (zh) * 2011-11-30 2013-06-01 Univ Chang Gung 用於電化學裝置之電極及其應用
TW201323325A (zh) * 2011-12-09 2013-06-16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 奈米碳管膜的製備方法
US20140175523A1 (en) * 2012-12-22 2014-06-26 Robert Bosch Gmbh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nsor Device Having a Porous Thin-Film Metal Electro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5899099A (en) 1998-08-24 2000-03-14 Pall Corporation Porous structures an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porous structures
WO2004063441A1 (ja) * 2003-01-16 2004-07-29 Teijin Fibers Limited ポリエステル異収縮混繊糸
US7473411B2 (en) 2003-12-12 2009-01-06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Carbon nanotube foam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thereof
US9404882B2 (en) * 2005-08-11 2016-08-02 New Mexico Tech Research Foundation Method of producing a multi-microchannel, flow-through element and device using same
EP2074243A1 (en) * 2006-09-22 2009-07-01 Istanbul Teknik Universitesi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anostructures and nanowires
JP5026873B2 (ja) * 2007-07-04 2012-09-19 株式会社船井電機新応用技術研究所 酵素電極、酵素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酵素センサ
CN101425584B (zh) * 2007-11-02 2011-05-04 清华大学 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65434B (zh) 2007-12-19 2010-09-29 清华大学 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JP2009138252A (ja) 2007-12-11 2009-06-25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多孔体並びに該多孔体を用いた触媒担持体、ろ過フィルタ、浄水装置及び船舶バラスト排水処理装置
US20110024719A1 (en) * 2008-04-11 2011-02-03 Srinivas Sridhar Large scale nanoelement assembly method for making nanoscale circuit interconnects and diodes
US8715981B2 (en) * 2009-01-27 2014-05-06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WO2010101355A2 (ko) * 2009-03-06 2010-09-10 고려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키메릭 단백질,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 키메릭 단백질이 고정화된 나노센서 및 그 응용
US8526167B2 (en) * 2009-09-03 2013-09-03 Applied Materials, Inc. Porous amorphous silicon-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based electrodes for battery applications
CN102464311A (zh) 2010-11-12 2012-05-23 清华大学 亲水性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的制备方法
WO2013010245A1 (en) * 2011-07-19 2013-01-24 Epic Ventures Inc. A reticulated open-cell foam modified by fibers extending across and between the cells of said foam and preparation methods thereof
US10319537B2 (en) * 2011-08-15 2019-06-11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Modified graphitic electrode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enhancement
CN102534687B (zh) * 2011-12-30 2014-04-16 东南大学 PdNiCu三元纳米多孔金属及其制备与应用
JP2013243090A (ja) 2012-05-22 2013-12-05 Kaneka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2690968B (zh) 2012-06-15 2014-08-20 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多孔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2709569A (zh) * 2012-06-15 2012-10-03 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多孔金属复合材料
CN103896245B (zh) * 2012-12-29 2016-01-20 清华大学 反应器及生长碳纳米管的方法
JP6083602B2 (ja) 2013-03-29 2017-02-22 日本精線株式会社 溶融ポリマ−用精密金属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JP2014215150A (ja) * 2013-04-25 2014-11-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バイオセンサ用電極、バイオセンサ、バイオセンサ用導電性樹脂組成物
TWI495183B (zh) 2013-10-09 2015-08-01 Nat Univ Tsing Hua 電極薄膜之製備方法
JP6143663B2 (ja) * 2013-12-19 2017-06-07 株式会社東芝 多孔質触媒層、その製造方法、膜電極接合体および電気化学セル
US20150253277A1 (en) 2014-03-06 2015-09-1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io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3146534A4 (en) 2014-05-19 2018-04-1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Flexible sensor apparatus
JP6611056B2 (ja) * 2014-10-17 2019-11-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用ガス拡散層、燃料電池及び燃料電池用ガス拡散層の製造方法
JP6657184B2 (ja) 2015-03-26 2020-03-04 ニッタ株式会社 ケミカルフィルタ
US20180183041A1 (en) 2015-06-09 2018-06-28 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 Sulfur-containing carbon nanotube arrays as electrodes
US9773622B2 (en) * 2015-08-26 2017-09-26 Nanotek Instruments, Inc. Porous particles of interconnected 3D graphene as a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production process
CN106611627A (zh) 2015-10-23 2017-05-03 苏州汉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高质量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US10190211B2 (en) 2015-11-20 2019-01-29 Fourté International, Sdn. Bhd High conductivity graphane-metal and graphene-metal composit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CN106784852A (zh) 2015-11-24 2017-05-31 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孔金属复合材料
CN105779804B (zh) * 2016-03-21 2018-01-02 中南大学 一种泡沫骨架结构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5664937B (zh) 2016-03-30 2017-12-22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纳米多孔金催化膜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35544A (en) * 2009-03-24 2010-10-01 Nat Univ Chung Hsing Nicotine chemical sensor base on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alumina coated silica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TW201321554A (zh) * 2011-11-30 2013-06-01 Univ Chang Gung 用於電化學裝置之電極及其應用
TW201323325A (zh) * 2011-12-09 2013-06-16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 奈米碳管膜的製備方法
US20140175523A1 (en) * 2012-12-22 2014-06-26 Robert Bosch Gmbh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nsor Device Having a Porous Thin-Film Metal Electro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2338B (zh) 2021-08-03
US10852267B2 (en) 2020-12-01
JP6703033B2 (ja) 2020-06-03
JP2018189650A (ja) 2018-11-29
CN108872338A (zh) 2018-11-23
TW201843444A (zh) 2018-12-16
US20180321177A1 (en) 2018-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2375B (zh) 三維多孔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
CN108866369B (zh) 三维多孔复合材料
JP2004193524A (ja) 柱状構造体、柱状構造体を有する電極、及びこれらの作製方法
JPH11194134A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デバイス、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放出素子
TWI661598B (zh) 鋰離子電池負極及鋰離子電池
CN104651899A (zh) 一种用于碳纳米管生长的金属基底的阳极化工艺
TWI645187B (zh) 生物感測器電極及生物感測器
JP6966346B2 (ja) センサ用電極材、センサ用電極、センサ、及びバイオセンサ
JP2019002922A (ja) 生物センサー電極及び生物センサー
KR20130085880A (ko) 이중 에칭을 이용한 팔라듐 나노 와이어 수소센서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팔라듐 나노 와이어 수소센서
KR101763515B1 (ko) 그래핀/실리콘 바이오 센서를 이용한 dna 검출 장치 및 그 방법
Ding et al. Cu@ C composite nanotube array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n enzyme-free glucose sensor
TWI661603B (zh) 燃料電池電極及燃料電池
KR101195163B1 (ko) 탄소필라 전극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되는 탄소필라 전극
KR20120126977A (ko) 탄소나노튜브 기반 3전극 시스템,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기화학 바이오센서
KR101325212B1 (ko) 탄소나노튜브 전극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되는 탄소나노튜브 전극
CN112630274A (zh) 一种用于同时检测对乙酰氨基酚、多巴胺的纳米多孔银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05003409A1 (ja) ナノカーボン材料の製造方法、及び配線構造の製造方法
Walewyns et al. Synthesis of patterned freestanding nickel nanowires by using ion track-etched polyimide
JP2005060166A (ja) カーボン被覆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ーボン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ーボン被覆電極、及び機能性素子
CN115679415A (zh) 一种Cu-PANI同轴纳米线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CN1929071A (zh) 场发射三极管元件的制造方法
Xiaohui Substrate preparation for optimized growth of vertically aligned carbon nanofibers
Jiang et al. Nano-biosensor-based Electrochemical Method
TW201606310A (zh) 應用於場感測之白金-矽複合針尖及其製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