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9878B - 電子機器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子機器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39878B TWI639878B TW106123629A TW106123629A TWI639878B TW I639878 B TWI639878 B TW I639878B TW 106123629 A TW106123629 A TW 106123629A TW 106123629 A TW106123629 A TW 106123629A TW I639878 B TWI639878 B TW I63987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conductive layer
- substrate
- layer
- electronic devi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1—Filling or closing of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具備:第1基板,其具備:第1基體、及第1導電層;第2基板,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之第2基體、及第2導電層,且具有貫通上述第2基體之第1孔;及連接材,其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
Description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係關於電子機器及其製造方法。
近年以來,探討各種用以將顯示裝置窄邊框化之技術。於一例中,揭示一種將以下兩種配線部藉由基板間連接部電性連接之技術:於貫通樹脂製之第1基板之內表面與外表面之孔之內部具有孔內連接部之配線部,及設置於樹脂製之第2基板之內表面之配線部。
根據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第1基板,其具備第1基體、及第1導電層;第2基板,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之第2基體、及第2導電層,且具有貫通上述第2基體之第1孔;及連接材,其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 根據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第1基板,其具備第1基體、及第1導電層;第2基板,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之第2基體、及第2導電層,且具有貫通上述第2基體之第1孔;及連接材,其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上述第2導電層具備:檢測部,其係於第1區域中檢測被檢測物之接觸或接近;及端子部,其係於與上述第1區域相鄰之第2區域中與上述檢測部相連;且上述第1孔形成於上述端子部。 根據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電子機器之製造方法,其準備具備第1基體及第1導電層之第1基板、與具備第2基體及第2導電層且上述第2基體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的第2基板,對上述第2基板照射雷射光而形成貫通上述第2基體之第1孔,且形成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之連接材。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提供一種能實現窄邊框化及低成本化之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說明。另,揭示畢竟僅為一例,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容易想到之保有發明主旨之適當變更者,當然亦為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者。又,圖式係為了使說明更明確,而有與實際之態樣相比,模式性顯示各部之寬度、厚度、形狀等之情形,但畢竟僅為一例,並非限定本發明之解釋者。又,於本說明書與各圖中,有時對關於已出現之圖與上述者發揮同一或類似功能之構成要素標註同一之參照符號,而適當省略重複之詳細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揭示顯示裝置作為電子機器之一例。該顯示裝置可用於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終端、行動電話終端、筆記型個人電腦、遊戲機器等各種裝置。本實施形態中所揭示之主要構成可適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有機電致發光顯示裝置等自發光型之顯示裝置、具有電泳元件等之電子紙型顯示裝置、應用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機電系統)之顯示裝置、或應用電致變色性之顯示裝置等。 《第1實施形態:第1構成例》 圖1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第1構成例之剖視圖。第1方向X、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相互正交,但亦可以90度以外之角度交叉。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相當於與構成顯示裝置DSP之基板之主面平行之方向,第3方向Z相當於顯示裝置DSP之厚度方向。此處,顯示由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規定之Y-Z平面之顯示裝置DSP之局部剖面。 顯示裝置DSP具備: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連接材C、及配線基板SUB3。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於第3方向Z對向。於以下之說明中,將自第1基板SUB1朝向第2基板SUB2之方向稱為上方(或簡稱為上),將自第2基板SUB2朝向第1基板SUB1之方向稱為下方(或簡稱為下)。又,將自第2基板SUB2朝向第1基板SUB1觀察稱為俯視。又,將觀察圖1之Y-Z平面(或,由未圖示之第1方向X及第3方向Z規定之X-Z平面)之顯示裝置DSP之剖面稱為剖視。 第1基板SUB1具備:第1基體10、及位於第1基體10之與第2基板SUB2對向之側之第1導電層L1。第1基體10具有:與第2基板SUB2對向之主面10A、及與主面10A相反側之主面10B。於圖示之例中,第1導電層L1位於主面10A。另,雖未圖示,但亦可於第1基體10與第1導電層L1之間、或第1導電層L1之上,配置各種絕緣層或各種導電層。 第2基板SUB2具備:第2基體20、及第2導電層L2。第2基體20具有:與第1基板SUB1對向之主面20A、及與主面20A相反側之主面20B。第2基體20係其主面20A與第1導電層L1對向,且與第1導電層L1於第3方向Z隔開。於圖示之例中,第2導電層L2位於主面20B。第1基體10、第1導電層L1、第2基體20、及第2導電層L2依序於第3方向Z排列。於第1導電層L1與第2基體20之間存在空氣層,但亦有如後述般存在絕緣層之情形,且除了絕緣層以外亦可存在導電層。另,雖未圖示,但亦可將各種絕緣層或各種導電層配置於第2基體20與第2導電層L2之間、或第2導電層L2上。亦可將各種絕緣層或各種導電層配置於第1基板SUB1與第2基板SUB2之間。 第1基體10及第2基體20由例如玻璃形成,更具體而言係由無鹼玻璃形成。又,第1基體10及第2基體20可為樹脂基板。第1導電層L1及第2導電層L2可由例如鉬、鎢、鈦、鋁、銀、銅、鉻等金屬材料、或組合該等金屬材料之合金、或銦錫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或銦鋅氧化物(IZO:Indium Zinc Oxide)等透明之導電材料等形成,且可為單層構造,亦可為多層構造。連接材C較佳為包含銀等金屬材料、且包含其粒徑為數奈米至數十奈米等級之微粒子者。 配線基板SUB3安裝於第1基板SUB1,且與第1導電層L1電性連接。此種配線基板SUB3為例如具有可撓性之可撓性基板。另,本實施形態中可應用之可撓性基板係只要於其至少一部分具備由可彎曲之材料形成之可撓部即可。例如,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基板SUB3可為其整體皆構成為可撓部之可撓性基板,亦可為具備由玻璃環氧樹脂等硬質材料形成之剛性部及由聚醯亞胺等可彎曲之材料形成之可撓部的剛性可撓性基板。 此處,對本實施形態之第1導電層L1與第2導電層L2之連接構造進行詳細敘述。於第2基板SUB2中,第2基體20具有貫通主面20A與主面20B之間之第1孔VA。於圖示之例中,第1孔VA亦貫通第2導電層L2。另一方面,於第1基板SUB1中,第1導電層L1具有與第1孔VA於第3方向Z對向之第2孔VB。又,第1基體10具有與第2孔VB於第3方向Z對向之凹部CC。凹部CC、第2孔VB、及第1孔VA依序於第3方向Z排列。凹部CC自主面10A朝向主面10B形成,但於圖示之例中,未貫通至主面10B。於一例中,凹部CC之沿著第3方向Z之深度為第1基體10之沿著第3方向Z之厚度之大約1/5~大約1/2。另,第1基體10亦可取代凹部CC而具有貫通主面10A與主面10B之間之孔。第2孔VB及凹部CC係均位於第1孔VA之正下方。第1孔VA、第2孔VB、及凹部CC位於沿著第3方向Z之同一直線上,並形成連接用孔V。此種連接用孔V係藉由自第2基板SUB2之上方照射雷射光,或蝕刻而形成。 連接材C通過第1孔VA電性連接第1導電層L1及第2導電層L2。於圖示之例中,連接材C於第2基板SUB2中,分別接觸於第2導電層L2之上表面LT2、第1孔VA之第2導電層L2之內表面LS2、及第1孔VA之第2基體20之內表面20S。該等內表面LS2及20S形成第1孔VA之內表面。又,連接材C於第1基板SUB1中,亦分別接觸於第2孔VB之第1導電層L1之內表面LS1、及凹部CC。內表面LS1形成第2孔VB之內表面。另,於圖示之例中,連接材C以嵌入第1孔VA、第2孔VB、及凹部CC之方式填充,但只要至少設置於該等之內表面即可。此種連接材C於第1導電層L1與第2導電層L2之間不中斷地連續形成。 藉此,第2導電層L2經由連接材C及第1導電層L1與配線基板SUB3電性連接。因此,用以對第2導電層L2寫入信號,或讀取自第2導電層L2輸出之信號之控制電路可經由配線基板SUB3與第2導電層L2連接。 圖20A係顯示比較例1之剖視圖。於該比較例1中,第2導電層L2不與第1導電層L1連接。因此,為了對第2導電層L2寫入信號、或讀取自第2導電層L2輸出之信號,需要連接於第2導電層L2之配線基板SUB4。即,於比較例1中,除了安裝於第1基板SUB1之配線基板SUB3以外,還需要安裝於第2基板SUB2之配線基板SUB4。 圖20B係顯示比較例2之剖視圖。比較例2與比較例1相比不同點在於:於第1基板SUB1與第2基板SUB2之間具有有機絕緣層OI。 根據本實施形態,與除了安裝於第1基板SUB1之配線基板SUB3以外,亦於第2基板SUB2安裝配線基板SUB4之比較例1(參照圖20A)及比較例2(參照圖20B)相比,無須為了連接第2導電層L2與控制電路,而將圖20A及圖20B所示之配線基板SUB4安裝於第2基板SUB2。又,無須用以安裝配線基板SUB4之端子部、或用以連接第2導電層L2與配線基板SUB4之配線。因此,於以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規定之X-Y平面中,可縮小第2基板SUB2之基板尺寸,且可縮小顯示裝置DSP周緣部之邊框寬度。又,可削減無用之配線基板SUB4之成本。藉此,可實現窄邊框化及低成本化。 接著,對本實施形態之其他構成例一面參照圖2至圖9C一面分別進行說明。 《第2構成例》 圖2所示之第2構成例與圖1所示之第1構成例相比不同點在於:連接材C接觸於第1導電層L1之上表面LT1。即,連接材C具有位於第1基板SUB1與第2基板SUB2之間之側面CA。側面CA位於較與第1孔VA及第2孔VB重疊之位置更外側,於圖示之例中,係位於第1導電層L1與第2基體20之間。 此種第2構成例,亦可獲得與上述第1構成例同樣之效果。此外,由於連接材C不僅接觸於第2孔VB之第1導電層L1之內表面LS1,亦接觸於第1導電層L1之上表面LT1,故可擴大連接材C之與第1導電層L1之接觸面積,可抑制連接材C與第1導電層L1之連接不良。 《第3構成例》 圖3所示之第3構成例與圖2所示之第2構成例相比不同點在於:顯示裝置DSP具備位於第1導電層L1與第2基體20之間之有機絕緣層OI,且有機絕緣層OI具有與第1孔VA及第2孔VB相連之第3孔VC。此處之有機絕緣層OI包含例如後述之第2絕緣層、遮光層、彩色濾光片、外覆層、配向膜、或將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接著之密封件等。隨後參照圖12進行說明,但第1基板SUB1具備第2絕緣層12或第1配向膜AL1等,第2基板SUB2具備遮光層BM、彩色濾光片CF、外覆層OC、第2配向膜AL2等。然而,本實施形態之有機絕緣層OI亦可並非全體全部由有機絕緣層形成,而於其一部分包含無機絕緣層。 第3孔VC與第1孔VA及第2孔VB相比朝第2方向Y擴展。另,第3孔VC較第1孔VA及第2孔VB遍及X-Y平面內之全方位擴展而非僅於第2方向Y擴展。凹部CC、第2孔VB、第3孔VC、及第1孔VA依序排列於第3方向Z。有機絕緣層OI與第1導電層L1之上表面LT1接觸,但於第3孔VC中,露出一部分之上表面LT1。 連接材C於第1孔VA、第2孔VB、及第3孔VC中不中斷地設置,且電性連接第1導電層L1及第2導電層L2。連接材C接觸於有機絕緣層OI之內表面OIS,且於第1基板SUB1中亦分別接觸於第1導電層L1之內表面LS1及第1導電層L1之上表面LT1。 於此種第3構成例中,亦可獲得與上述同樣之效果。此外,於有機絕緣層OI之第3孔VC中連接材C亦接觸於第1導電層L1之內表面LS1及上表面LT1,因此可擴大連接材C之與第1導電層L1之接觸面積,可抑制連接材C與第1導電層L1之連接不良。 另,此處,顯示第3孔VC與第1孔VA及第2孔VB相比而較擴展之例,但於可獲得連接材C與第1導電層L1之充分之導電性之情形時,第3孔VC之徑於X-Y平面內可與第1孔VA及第2孔VB各者之徑相同,或更小。 《第4構成例》 圖4所示之第4構成例與圖3所示之第3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第2基板SUB2具備覆蓋第2導電層L2及連接材C之保護材PF。於圖示之例中,保護材PF亦覆蓋第2基體20之主面20B。另,於連接材C設置於第1孔VA、第2孔VB、及第3孔VC之內表面且未填充至各孔之中心部附近之情形時,連接材C具有中空部分。於此種情形時,亦可將保護材PF填充至連接材C之中空部分。保護材PF由例如丙烯酸系樹脂等有機絕緣材料形成。 此種第4構成例中,亦可獲得與上述同樣之效果。此外,可保護第2導電層L2及連接材C。 《第5構成例》 圖5所示之第5構成例與圖3所示之第3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第2基板SUB2具備覆蓋第2導電層L2之保護材PF1。於圖示之例中,第2導電層L2及第2基體20之主面20B由保護材PF1覆蓋,但第2導電層L2中之第1孔VA之周圍未被保護材PF1覆蓋。連接材C於第1孔VA之周圍接觸於第2導電層L2之上表面LT2,進而於其周圍接觸於保護材PF1之上表面T3。 此種第5構成例中,除了可獲得與上述同樣之效果以外,亦可保護第2導電層L2。 於以下說明可應用於第5構成例之製造方法之一例。 於第1製造方法中,於第2基板SUB2之整面形成保護材PF1後,遍及較形成第1孔VA之區域大一圈之區域去除保護材PF1。另,保護材PF1於一例中藉由有機絕緣材料形成,但亦可藉由無機絕緣材料形成。作為去除此種保護材PF1之方法可應用照射雷射之方法、或利用光微影技術而圖案化之方法等。於去除藉由有機絕緣材料形成之保護材PF1時應用照射雷射之方法之情形時,遍及較照射雷射之區域更大之區域去除保護材PF1。隨後,形成第1孔VA,且形成連接材C。關於第1孔VA及連接材C之形成例係予以後述。 於第2製造方法中,除了較形成第1孔VA之區域大一圈之區域,選擇性形成保護材PF1。隨後,形成第1孔VA,且形成連接材C。 藉由應用此種製造方法,於第1孔VA之周邊,於第2導電層L2與保護材PF1之間形成階差。因此,於第1孔VA形成連接材C時,連接材C不易跨上保護材PF1,故可抑制連接材C之過度擴展。 《第6構成例》 圖6所示之第6構成例與圖5所示之第5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第2基板SUB2具備覆蓋連接材C之保護材PF2。於圖示之例中,保護材PF2於連接材C之周圍接觸於保護材PF1。另,保護材PF2於連接材C具有中空部分之情形時,亦可填充至中空部分。又,保護材PF2亦可不僅覆蓋連接材C之周圍,亦覆蓋保護材PF1而配置。此種第6構成例中,除了可獲得與上述同樣之效果以外,亦可保護第2導電層L2及連接材C。 《第7構成例》 圖7所示之第7構成例與圖3所示之第3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有機絕緣層OI於內部包含導電性粒子CP。此種第7構成例中,亦可獲得與上述同樣之效果。此外,藉由導電性粒子CP與位於第3孔VC之連接材C接觸,即便於第3孔VC中連接材C中斷,亦可藉由導電性粒子CP使中斷之連接材C彼此導通,可提高可靠性。 《第8構成例》 圖8所示之第8構成例與圖3所示之第3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將連接材C設置於第1孔VA、第2孔VB、第3孔VC、及凹部CC各者之內表面,且於連接材C之中空部分填充有導電性之填充材FM。填充材FM係例如使包含銀等導電性粒子之糊膏硬化者。此種第8構成例中,亦可獲得與上述同樣之效果。此外,即便連接材C中斷,填充材FM亦可使第1導電層L1及第2導電層L2電性連接,而可提高可靠性。又,可緩和因於連接材C形成中空部分引起之第3方向Z之階差。 《第9構成例》 圖9A所示之第9構成例與圖8所示之第8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於連接材C之中空部分填充有絕緣性之填充材FI。填充材FI由例如有機絕緣材料形成。此種第9構成例中,除了可獲得與上述同樣之效果以外,亦可保護連接材C。 《第10構成例》 圖9B所示之第10構成例與圖3所示之第3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將連接用孔V形成於與有機絕緣層OI不同之位置。於圖示之例中,連接用孔V位於較有機絕緣層OI更接近配線基板SUB3側。或,連接用孔V位於有機絕緣層OI與第2基體20之端部20E之間。有機絕緣層OI包含例如將第1基板SUB1與第2基板SUB2接著之密封件。此種第10構成例中,亦可獲得與上述同樣之效果。 《第11構成例》 圖9C所示之第11構成例與圖3所示之第3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與設置有連接用孔V之有機絕緣層OIA另外於第1基體10與第2基體20之間設置有機絕緣層OIB。有機絕緣層OIA位於有機絕緣層OIB與第2基體20之端部20E之間。有機絕緣層OIB包含例如將第1基板SUB1與第2基板SUB2接著之密封件。有機絕緣層OIA包含例如第1基板SUB1所具備之各種有機絕緣層、或第2基板SUB2所具備之各種有機絕緣層。此種第11構成例中,亦可獲得與上述同樣之效果。 《附感測器之顯示裝置》 圖10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一構成例之俯視圖。此處,作為顯示裝置DSP之一例,對搭載感測器SS之液晶顯示裝置進行說明。 顯示裝置DSP具備:顯示面板PNL、IC晶片I1、配線基板SUB3等。顯示面板PNL係液晶顯示面板,且具備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密封件SE、及顯示功能層(後述之液晶層LC)。第2基板SUB2對向於第1基板SUB1。密封件SE相當於圖10中以右上之斜線顯示之部分,且將第1基板SUB1與第2基板SUB2予以接著。 顯示面板PNL具備顯示圖像之顯示區域DA、及包圍顯示區域DA之邊框狀之非顯示區域NDA。顯示區域DA相當於例如第1區域,且位於由密封件SE包圍之內側。非顯示區域NDA相當於例如與顯示區域(第1區域)DA相鄰之第2區域。密封件SE位於非顯示區域NDA。 IC晶片I1安裝於配線基板SUB3。另,不限於圖示之例,IC晶片I1可安裝於較第2基板SUB2更延伸至外側之第1基板SUB1,亦可安裝於配線基板SUB3所連接之外部電路基板。IC晶片I1內置例如輸出顯示圖像所需之信號之顯示驅動器DD。此處之顯示驅動器DD係包含後述之信號線驅動電路SD、掃描線驅動電路GD、及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之至少一部分者。又,於圖示之例中,IC晶片I1內置作為觸控面板控制器等發揮功能之檢測電路RC。另,檢測電路RC亦可內置於與IC晶片I1不同之其他IC晶片。 顯示面板PNL例如可為以下任一者:具備藉由使來自第1基板SUB1下方之光選擇性透過而顯示圖像之透過顯示功能之透過型、具備藉由使來自第2基板SUB2上方之光選擇性反射而顯示圖像之反射顯示功能的反射型、或具備透過顯示功能及反射顯示功能之半透過型。 感測器SS係進行用以檢測被檢測物對顯示裝置DSP之接觸或接近之感測者。感測器SS具備複數個檢測電極Rx(Rx1、Rx2……)。檢測電極Rx設置於第2基板SUB2,且相當於上述第2導電層L2。該等檢測電極Rx分別於第1方向X延伸,且隔出間隔排列於第2方向Y。於圖10中,圖示檢測電極Rx1至Rx4作為檢測電極Rx,但此處著眼於檢測電極Rx1並對其構造例進行說明。 即,檢測電極Rx1具備:檢測部RS、端子部RT1、及連接部CN。 檢測部RS位於顯示區域DA,且於第1方向X延伸。於檢測電極Rx1中,主要將檢測部RS用於感測。於圖示之例中,檢測部RS形成為帶狀,但更具體而言,如參照圖15說明般係藉由細微之金屬細線之集合體形成。又,1個檢測電極Rx1具備2條檢測部RS,但可具備3條以上之檢測部RS,亦可具備1條檢測部RS。 端子部RT1位於非顯示區域NDA之沿著第1方向X之一端側,且與檢測部RS相連。連接部CN位於非顯示區域NDA之沿著第1方向X之另一端側,且將複數個檢測部RS相互連接。於圖10中,一端側相當於較顯示區域DA更左側,另一端側相當於較顯示區域DA更右側。端子部RT1之一部分形成於俯視時與密封件SE重疊之位置。 另一方面,第1基板SUB1具備相當於上述第1導電層L1之焊墊P1及配線W1。焊墊P1及配線W1位於非顯示區域NDA之一端側,且於俯視時與密封件SE重疊。焊墊P1形成於俯視時與端子部RT1重疊之位置。又,焊墊P1於一例中形成為梯形狀,但亦可形成為其他之多角形狀、或圓形狀或橢圓形狀。配線W1連接於焊墊P1,且沿第2方向Y延伸,並經由配線基板SUB3與IC晶片I1之檢測電路RC電性連接。 連接用孔V1形成於端子部RT1與焊墊P1對向之位置。又,亦可有連接用孔V1貫通包含端子部RT1之第2基板SUB2及密封件SE,且貫通焊墊P1之情形。於圖示之例中,連接用孔V1於俯視時呈圓形,但其形狀並不限於圖示之例,亦可為橢圓形等其他之形狀。如參照圖1等說明般,於連接用孔V1設置有連接材C。藉此,將端子部RT1與焊墊P1電性連接。即,設置於第2基板SUB2之檢測電極Rx1經由連接於第1基板SUB1之配線基板SUB3與檢測電路RC電性連接。檢測電路RC讀取自檢測電極Rx輸出之感測信號,並檢測被檢測物之接觸或接近之有無、或被檢測物之位置座標等。 於圖示之例中,第奇數個檢測電極Rx1、Rx3……各自之端子部RT1、RT3……、焊墊P1、P3……、配線W1、W3……、連接用孔V1、V3……均位於非顯示區域NDA之一端側。又,第偶數個檢測電極Rx2、Rx4……各自之端子部RT2、RT4……、焊墊P2、P4……、配線W2、W4……、連接用孔V2、V4……均位於非顯示區域NDA之另一端側。根據此種佈局,可將非顯示區域NDA中一端側之寬度與另一端側之寬度均一化,較適於窄邊框化。 如圖所示,於焊墊P3較焊墊P1更接近配線基板SUB3之佈局中,配線W1於焊墊P3之內側(即,接近顯示區域DA之側)回繞,且於焊墊P3與配線基板SUB3之間排列配置於配線W3之內側。同樣地,配線W2於焊墊P4之內側回繞,且於焊墊P4與配線基板SUB3之間排列配置於配線W4之內側。 圖11係顯示圖10所示之顯示面板PNL之基本構成及等效電路之圖。顯示面板PNL於顯示區域DA中具備複數個像素PX。此處,像素表示可根據像素信號個別控制之最小單位,且存在於例如包含配置於後述之掃描線與信號線交叉之位置之開關元件的區域。複數個像素PX於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矩陣狀地配置。又,顯示面板PNL於顯示區域DA中具備複數條掃描線G(G1~Gn)、複數條信號線S(S1~Sm)、共通電極CE等。掃描線G分別於第1方向X延伸,且排列於第2方向Y。信號線S分別於第2方向Y延伸,且排列於第1方向X。另,掃描線G及信號線S可未必直線延伸,亦可其等之一部分彎曲。共通電極CE遍及複數個像素PX配置。掃描線G、信號線S、及共通電極CE分別引出至非顯示區域NDA。於非顯示區域NDA中,掃描線G連接於掃描線驅動電路GD,信號線S連接於信號線驅動電路SD,共通電極CE連接於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信號線驅動電路SD、掃描線驅動電路GD、及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可形成於第1基板SUB1上,亦可將該等之一部分或全部內置於圖10所示之IC晶片I1。 各像素PX具備:開關元件SW、像素電極PE、共通電極CE、液晶層LC等。開關元件SW由例如薄膜電晶體(TFT:Thin Film Transistor)構成,且電性連接於掃描線G及信號線S。更具體而言,開關元件SW具備:閘極電極WG、源極電極WS、及汲極電極WD。閘極電極WG與掃描線G電性連接。於圖示之例中,將與信號線S電性連接之電極稱為源極電極WS,將與像素電極PE電性連接之電極稱為汲極電極WD。 掃描線G與於第1方向X排列之像素PX各者之開關元件SW連接。信號線S與於第2方向Y排列之像素PX各者之開關元件SW連接。像素電極PE各者與共通電極CE對向,且藉由於像素電極PE與共通電極CE之間產生之電場驅動液晶層LC。保持電容CS形成於例如共通電極CE與像素電極PE之間。 圖12係顯示圖10所示之顯示面板PNL之局部構造之剖視圖。此處顯示沿著第1方向X切斷顯示裝置DSP之剖視圖。圖示之顯示面板PNL具有對應於主要利用大致平行於基板主面之橫電場之顯示模式的構成。另,顯示面板PNL亦可具有對應於相對於基板主面垂直之縱電場、或相對於基板主面斜方向之電場、或將該等加以組合利用之顯示模式的構成。於利用橫電場之顯示模式中,可應用例如於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之任一者具備像素電極PE及共通電極CE兩者之構成。於利用縱電場或斜電場之顯示模式中,可應用例如於第1基板SUB1具備像素電極PE及共通電極CE之任一者、且於第2基板SUB2具備像素電極PE及共通電極CE之任意另一者的構成。另,此處之基板主面係與X-Y平面平行之面。 第1基板SUB1具備:第1基體10、信號線S、共通電極CE、金屬層M、像素電極PE、第1絕緣層11、第2絕緣層12、第3絕緣層13、第1配向膜AL1等。另,此處省略開關元件及掃描線、介置於該等之間之各種絕緣層等之圖示。 第1絕緣層11位於第1基體10上。未圖示之掃描線及開關元件之半導體層位於第1基體10與第1絕緣層11之間。信號線S位於第1絕緣層11上。第2絕緣層12位於信號線S及第1絕緣層11上。共通電極CE位於第2絕緣層12上。金屬層M於信號線S之正上方接觸於共通電極CE。於圖示之例中,金屬層M位於共通電極CE上,但亦可位於共通電極CE與第2絕緣層12之間。第3絕緣層13位於共通電極CE及金屬層M上。像素電極PE位於第3絕緣層13上。像素電極PE隔著第3絕緣層13與共通電極CE對向。又,像素電極PE於與共通電極CE對向之位置具有狹縫SL。第1配向膜AL1覆蓋像素電極PE及第3絕緣層13。 掃描線G、信號線S、及金屬層M由鉬、鎢、鈦、鋁等金屬材料形成,且可為單層構造,亦可為多層構造。共通電極CE及像素電極PE由ITO或IZO等透明之導電材料形成。第1絕緣層11及第3絕緣層13係無機絕緣層,第2絕緣層12係有機絕緣層。 另,第1基板SUB1之構成不限定於圖示之例,像素電極PE可位於第2絕緣層12與第3絕緣層13之間,共通電極CE可位於第3絕緣層13與第1配向膜AL1之間。於此種情形時,像素電極PE形成為不具有狹縫之平板狀,且共通電極CE具有與像素電極PE對向之狹縫。又,像素電極PE及共通電極CE兩者可形成為梳齒狀,且以相互嚙合之方式配置。 第2基板SUB2具備:第2基體20、遮光層BM、彩色濾光片CF、保護層OC、第2配向膜AL2等。 遮光層BM及彩色濾光片CF位於與第2基體20之第1基板SUB1對向之側。遮光層BM區分各像素,且位於信號線S之正上方。彩色濾光片CF與像素電極PE對向,且其一部分與遮光層BM重疊。彩色濾光片CF包含紅色濾光片、綠色濾光片、藍色濾光片等。外覆層OC覆蓋彩色濾光片CF。第2配向膜AL2覆蓋外覆層OC。 另,彩色濾光片CF可配置於第1基板SUB1。彩色濾光片CF可包含4色以上之彩色濾光片。於顯示白色之像素,可配置白色之彩色濾光片,亦可配置無著色之樹脂材料,亦可不配置彩色濾光片而配置外覆層OC。 檢測電極Rx位於第2基體20之主面20B。檢測電極Rx如上所述,相當於第2導電層L2,且可由包含金屬之導電層、ITO或IZO等透明之導電材料形成,亦可於包含金屬之導電層上積層透明導電層,亦可藉由導電性之有機材料、或細微之導電性物質之分散體等形成。 包含第1偏光板PL1之第1光學元件OD1位於第1基體10與照明裝置BL之間。包含第2偏光板PL2之第2光學元件OD2位於檢測電極Rx上。第1光學元件OD1及第2光學元件OD2可根據需要而包含相位差板。 接著,對搭載於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感測器SS之一構成例進行說明。以下說明之感測器SS係例如互電容方式之靜電電容型,係基於隔著介電質對向之一對電極間之靜電電容之變化而檢測被檢測物之接觸或接近者。 圖13係顯示感測器SS之一構成例之俯視圖。 於圖示之構成例中,感測器SS具備:感測器驅動電極Tx、及檢測電極Rx。於圖示之例中,感測器驅動電極Tx相當於以右下之斜線顯示之部分,且設置於第1基板SUB1。又,檢測電極Rx相當於以右上之斜線顯示之部分,且設置於第2基板SUB2。感測器驅動電極Tx及檢測電極Rx於X-Y平面中相互交叉。檢測電極Rx於第3方向Z上與感測器驅動電極Tx對向。 感測器驅動電極Tx及檢測電極Rx位於顯示區域DA,且該等之一部分於非顯示區域NDA延伸。於圖示之例中,感測器驅動電極Tx具有分別朝第2方向Y延伸之帶狀形狀,且於第1方向X隔開間隔排列。檢測電極Rx分別於第1方向X延伸,且隔開間隔排列於第2方向Y。檢測電極Rx如參照圖10說明般,與設置於第1基板SUB1之焊墊連接,且經由配線與檢測電路RC電性連接。感測器驅動電極Tx各者經由配線WR與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電性連接。另,感測器驅動電極Tx及檢測電極Rx之個數或尺寸、形狀並非特別限定者而可有各種變更。 感測器驅動電極Tx包含上述共通電極CE,具有於與像素電極PE之間產生電場之功能,且具有於藉由與檢測電極Rx之間產生電容而用以檢測被檢測物之位置的功能。 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於將圖像顯示於顯示區域DA之顯示驅動時,對包含共通電極CE之感測器驅動電極Tx供給共通驅動信號。又,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於進行感測之感測驅動時,對感測器驅動電極Tx供給感測驅動信號。檢測電極Rx伴隨向感測器驅動電極Tx供給感測驅動信號,而輸出感測所需之感測信號(即,基於感測器驅動電極Tx與檢測電極Rx之間之電極間電容之變化的信號)。自檢測電極Rx輸出之檢測信號被輸入至圖10所示之檢測電路RC。 另,上述各構成例之感測器SS不限於基於一對電極間之靜電電容(於上述例中係感測器驅動電極Tx與檢測電極Rx之間之靜電電容)之變化而檢測被檢測物的互電容方式,亦可為基於檢測電極Rx之靜電電容之變化而檢測被檢測物之自電容方式。 圖14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另一構成例之俯視圖。圖14所示之構成例與圖10所示之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檢測電極Rx1、Rx2、Rx3……分別於第2方向Y延伸,且隔開間隔排列於第1方向X。於圖示之例中,檢測部RS於顯示區域DA中於第2方向Y延伸。又,端子部RT1、RT2、RT3……於顯示區域DA與配線基板SUB3之間隔開間隔排列於第1方向X。連接用孔V1、V2、V3……隔開間隔排列於第1方向X。另,雖未圖示,顯示裝置DSP亦可具備於第1方向X延伸且隔開間隔排列於第2方向Y之感測器驅動電極。 圖14所示之構成例可應用於利用檢測電極Rx之自電容方式之感測器SS,又,亦可應用於利用未圖示之感測器驅動電極及檢測電極Rx之互電容方式之感測器SS。 圖15係顯示圖10及圖14所示之檢測電極Rx1之檢測部RS之構成例的圖。 於圖15(A)所示之例中,檢測部RS由網格狀之金屬細線MS形成。金屬細線MS與端子部RT1相連。於圖15(B)所示之例中,檢測部RS由波狀之金屬細線MW形成。於圖示之例中,金屬細線MW係鋸齒狀,但亦可為正弦波狀等其他形狀。金屬細線MW與端子部RT1相連。 端子部RT1例如由與檢測部RS同一材料形成。於端子部RT1形成有圓形之連接用孔V1。 圖16A係包含圖10所示之連接用孔V1之以A-B線切斷之顯示面板PNL之剖視圖。此處僅圖示說明所需之主要部分。 第1基板SUB1具備:第1基體10、相當於第1導電層L1之焊墊P1、相當於有機絕緣層之第2絕緣層12等。第1導電層L1例如由圖12所示之信號線S同一材料形成。可於第1基體10與焊墊P1之間、及第1基體10與第2絕緣層12之間,配置有圖12所示之第1絕緣層11、或其他絕緣層或其他導電層。 第2基板SUB2具備:第2基體20、相當於第2導電層L2之檢測電極Rx1、相當於有機絕緣層之遮光層BM及外覆層OC等。 密封件SE相當於有機絕緣層,且位於第2絕緣層12與外覆層OC之間。液晶層LC位於第1基板SUB1與第2基板SUB2之間之間隙。另,雖未圖示,但可於第2絕緣層12與密封件SE之間,介隔圖12所示之金屬層M、第3絕緣層13、第1配向膜AL1。又,亦可於外覆層OC與密封件SE之間,介隔圖12所示之第2配向膜AL2。 連接用孔V1包含:貫通第2基體20及檢測電極Rx之端子部RT之第1孔VA、貫通焊墊P1之第2孔VB、貫通各種有機絕緣層之第3孔VC、及形成於第1基體10之凹部CC。第3孔VC具有:貫通第2絕緣層12之第1部分VC1、貫通密封件SE之第2部分VC2、及貫通遮光層BM及外覆層OC之第3部分VC3。連接材C設置於連接用孔V1,且電性連接焊墊P1與檢測電極Rx。 第2絕緣層12位於焊墊P1與第2基體20之間,且接觸於焊墊P1之上表面LT1。連接材C接觸於焊墊P1之上表面LT1、及第2孔VB之焊墊P1之內表面LS1。 圖16B係顯示圖16A所示之焊墊P1及第2絕緣層12之俯視圖。 於俯視時,第1部分VC1之大小大於第2孔VB之大小。焊墊P1之上表面LT1中之與連接材C接觸之區域RA係第1部分VC1未覆蓋第2絕緣層12之區域。於本實施形態中,區域RA於俯視時形成為環狀。對區域RA標註斜線。第2孔VB及第1部分VC1之形狀於俯視(X-Y平面)時形成為圓形狀。第1部分VC1之沿著第1方向X之寬度W21大於第2孔VB之沿著第1方向X之寬度W22。又,於第2孔VB及第1部分VC1之形狀為俯視時圓形之情形時,第1部分VC1之沿著第2方向Y之寬度亦大於第2孔VB之沿著第2方向Y之寬度。另,第2孔VB及第1部分VC1不限於正圓,亦可為橢圓形成等其他圓形狀,亦可為圓形以外之形狀。例如於第2孔VB及第1部分VC1形成為橢圓形狀之情形時,該等之寬度可為相當於長軸之長度(長徑)之寬度,亦可為相當於短軸(短徑)之寬度。又,第2孔VB及第1部分VC1係該等之輪廓亦可設為蜿蜒。另,上述區域RA之形狀並非限定於環狀者,而可有各種變化。 根據具備上述感測器SS之顯示裝置DSP,設置於第2基板SUB2之檢測電極Rx藉由設置於連接用孔V之連接材C與設置於第1基板SUB1之焊墊P連接。因此,無須將用以連接檢測電極Rx與檢測電路RC之配線基板安裝於第2基板SUB2。即,安裝於第1基板SUB1之配線基板SUB3形成用以傳遞將圖像顯示於顯示面板PNL所需之信號之傳遞路徑,且形成用以於檢測電極Rx與檢測電路RC之間傳遞信號之傳遞路徑。因此,與除了配線基板SUB3以外還需要另外之配線基板之構成例相比,可削減配線基板之個數,可削減成本。又,由於無須用以將配線基板連接於第2基板SUB2之空間,故可縮小顯示面板PNL之非顯示區域,尤其可縮小安裝配線基板SUB3之端邊之寬度。藉此,可實現窄邊框化及低成本化。 《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接著,對上述顯示裝置DSP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一面參照圖17至圖19一面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17(A)所示,準備顯示面板PNL。圖示之顯示面板PNL具備:第1基板SUB1,其至少具備第1基體10及第1導電層L1;及第2基板SUB2,其至少具備第2基體20及第2導電層L2。於該顯示面板PNL中,於第2基體20與第1導電層L1對向,且第2基體20與第1導電層L1隔開之狀態,將第1基板SUB1與第2基板SUB2藉由密封件SE予以接著。另,此處之第1導電層L1相當於例如圖16A所示之焊墊P1等,第2導電層L2相當於例如圖16A所示之檢測電極Rx1等。 對此種顯示面板PNL之製造方法之一例進行說明。即,準備於第1基體10之主面10A上形成第1導電層L1或第2絕緣層12等之第1基板SUB1。另一方面,準備於第2基體20之主面20A上形成遮光層BM、外覆層OC等之第2基板SUB2。於該時點,於第2基板SUB2之主面20B未形成第2導電層。於該等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之任一者,形成環帶狀之密封件SE,並將液晶材料滴下至密封件SE之內側。隨後,將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貼合,使密封件SE硬化,而將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接著。隨後,藉由氫氟酸(HF:Hydrofluoric Acid)等蝕刻液分別蝕刻第1基體10及第2基體20,而將第1基體10及第2基體20薄板化。隨後,於第2基體20之主面20B形成第2導電層L2。藉此,製造圖17(A)所示之顯示面板PNL。 又,對顯示面板PNL之製造方法之另一例進行說明。即,與上述例同樣地準備第1基板SUB1,另一方面,準備於第2基體20之主面20A上形成遮光層BM、外覆層OC等,且於第2基體20之主面20B上形成第2導電層L2的第2基板SUB2。隨後,形成密封件SE,且滴下液晶材料後,將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接著。藉此,製造圖17(A)所示之顯示面板PNL。 接著,如圖17(B)所示,對第2基板SUB2照射雷射光L。於圖示之例中,雷射光L自第2導電層L2之上方照射。作為雷射光源可應用例如二氧化碳雷射裝置等,但只要為可對玻璃材料及有機系材料穿孔加工者即可,亦可應用準分子雷射裝置等。 藉由照射此種雷射光L,如圖17(C)所示,形成貫通第2基體20及第2導電層L2之第1孔VA。又,於圖示之例中,於照射雷射光L時,亦同時形成貫通位於第1孔VA正下方之遮光層BM及外覆層OC之第3部分VC3、貫通位於第3部分VC3正下方之密封件SE之第2部分VC2、貫通位於第2部分VC2正下方之第2絕緣層12之第1部分VC1、貫通位於第1部分VC1正下方之第1導電層L1之第2孔VB、位於第2孔VB正下方之第1基體10之凹部CC。藉此,形成用以連接第1導電層L1與第2導電層L2之連接用孔V1。 於藉由雷射光L之照射,對顯示面板PNL賦予熱能時,相較於形成焊墊P1之金屬材料,形成第2絕緣層12之有機絕緣材料更容易昇華。因此,如上所述,第3孔VC係較第1孔VA及第2孔VB更擴展地形成。 接著,如圖18所示,形成電性連接第1導電層L1及第2導電層L2之連接材C。 更具體而言,首先,如圖18(A)所示,於腔室CB內設置顯示面板PNL後,排出腔室CB內之空氣,並於真空中(低於大氣壓之氣壓環境下)將連接材C注入第1孔VA。此時,有連接材C未流入至第1導電層L1,而於連接材C與第1導電層L1之間形成空間SP之情形。然而,空間SP係真空。 隨後,如圖18(B)所示,藉由向腔室CB內導入空氣、惰性氣體等氣體而使真空度降低,且藉由空間SP與顯示面板PNL周圍之氣壓差,使連接材C1自第1孔VA流入至第3孔VC、第2孔VB、及凹部CC,並使連接材C接觸於第1導電層L1。連接材C接觸於第1導電層L1之內表面LS1及上表面LT1。 隨後,如圖18(C)所示,藉由去除包含於連接材C之溶劑,而減少連接材C之體積,並形成中空部分HL。如此形成之連接材C於第1孔VA中分別接觸於第2導電層L2及第2基體20,於第3孔VC中分別接觸於遮光層BM、外覆層OC、密封件SE、及第2絕緣層12,於第2孔VB中接觸於第1導電層L1、於凹部CC中接觸於第1基體10。 另,參照圖18說明之連接材C之形成方法畢竟僅為一例,並非限定於此者。例如,於大氣壓下將連接材C注入第1孔VA後,去除包含於連接材C之溶劑之方法,亦可形成與上述同樣之連接材C。 接著,如圖19(A)所示,形成保護材PF。於圖示之例中,保護材PF被填充至連接材C之中空部分HL,且覆蓋第2導電層L2及連接材C。藉此,第2基板SUB2之表面SUB2A被大致平坦化,故可緩和與連接用孔V1重疊之部分之階差。 接著,如圖19(B)所示,將保護材PF接著於第2光學元件OD2。於圖示之例中,第2光學元件OD2亦延伸至與連接用孔V1重疊之部分。由於藉由保護材PF緩和因連接用孔V1引起之階差,故於接著第2光學元件OD2時,可抑制因第2光學元件OD2底層之階差引起之第2光學元件OD2之剝離。 《第1變化例》 圖21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俯視圖。第1變化例相當於顯示裝置DSP之變化例。圖21所示之第1變化例與圖10所示之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設置於第2基板SUB2之檢測電極Rx各者具備複數個端子部RT。於圖21中,圖示檢測電極Rx1至Rx4,但此處著眼於檢測電極Rx1並對其構造例進行說明。 即,檢測電極Rx1具備:檢測部RS11及RS12、端子部RT11及RT12、及連接部CN11及CN12。 檢測部RS11及RS12各者位於顯示區域DA,且於第1方向X延伸。於圖示之例中,1個檢測電極Rx1具備2條檢測部RS11及RS12,但可具備3條以上之檢測部RS,亦可具備1條檢測部RS。 連接部CN11及CN12均位於非顯示區域NDA,且隔著顯示區域DA位於相反側。連接部CN11及CN12分別於第2方向Y延伸,且將於第2方向Y排列之檢測部RS11及RS12相互連接。 端子部RT11及RT12位於非顯示區域NDA,且連接於連接部CN11。 另一方面,第1基板SUB1具備對應於1個檢測電極Rx1之複數個焊墊P11及P12。焊墊P11及P12連接配線W1,焊墊P11及P12形成於俯視時與各個端子部RT11及RT12重疊之位置。 連接用孔V11形成於端子部RT11與焊墊P11對向之位置。如參照圖1等說明般,於連接用孔V11設置有連接材C。藉此,將端子部RT11與焊墊P11電性連接。同樣地,連接用孔V12形成於端子部RT12與焊墊P12對向之位置,且藉由未圖示之連接材C將端子部RT12與焊墊P12電性連接。 根據此種第1變化例,1個檢測電極Rx具有複數個端子部RT,且設置有對向於各端子部RT之焊墊P,並藉由連接材C將各個端子部RT與焊墊P電性連接,藉此即便於1個端子部RT與焊墊P之間產生連接不良,其他之端子部RT與焊墊P之間亦可電性連接,故可提高可靠性。 《第2變化例》 圖22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俯視圖。第2變化例相當於檢測電極Rx之端子部RT之變化例。此處著眼於包含圖21中以虛線包圍之端子部RT32之檢測電極Rx3進行說明,但不用說圖22所示之第2變化例亦可應用於上述其他之構成例之端子部。圖23係包含圖22所示之端子部RT32之以C-D線切斷之顯示裝置DSP之剖視圖。 檢測電極Rx3係其幾乎整體由具備第1層L31及第2層L32之積層體構成。即,於檢測電極Rx3中,檢測部、連接部、及端子部均由積層體構成。另,檢測電極Rx3並非限定於2層構造者,亦可為3層以上之積層體。 第1層L31係低電阻之導電層,且構成檢測電極Rx3之主要部分。於一例中,第1層L31係由鋁(Al)、鈦(Ti)、銀(Ag)、鉬(Mo)、鎢(W)、銅(Cu)、鉻(Cr)等金屬材料、或組合該等金屬材料之合金形成之金屬層。 第2層L32係抑制第1層L31之反射之反射抑制層,且具有低於第1層L31之反射率,且係實質上將其表面之顏色視認為黑色之黑化層。第2層L32於一例中具有高於第1層L31之電阻之電阻。第2層L32可由導電材料形成,亦可由絕緣材料形成。第2層L32其自身可為多層體,亦可為單層體。又,第2層L32可由黑色樹脂等有機系材料形成,亦可由金屬氧化物等無機系材料形成,亦可由有機系及無機系材料之兩者形成。 例如,第2層L32由積層有折射率彼此不同之複數個介電質層之介電體多層體構成。於一例中,高折射率之介電體層由TiO2
、Nb2
O5
、或Ta2
O5
形成,低折射率之介電體層由SiO2
、或MgF2
形成。 於其他例中,第2層L32由黑色樹脂等光吸收材構成。 如圖22所示,端子部RT32具有第2層L32經去除之開口部AP。開口部AP貫通至第1層L31。於圖22中,以右上之斜線顯示之區域相當於第1層L31及第2層L32所積層之區域,以右下之斜線顯示之區域相當於第2層L32經去除且第1層L31存在之區域。此種開口部AP沿著端子部RT32之輪廓形成,於圖示之例中,具有微小之圓形開口APA環狀相連之形狀。另,開口部AP之形狀不限於圖示之例,又,可不連續地形成微小之開口APA。開口APA例如可藉由照射雷射光而形成。 於端子部RT32之中央部,形成有連接用孔V32。連接材C接觸於端子部RT32且通過連接用孔V32接觸於焊墊P32。連接材C於端子部RT32之開口部AP中,接觸於導電層即第1層L31。於連接材C之中空部分填充有填充材FI。填充材FI不僅覆蓋連接材C,亦覆蓋檢測電極Rx3之第2層L32或開口部AP之第1層L31等。另,檢測電極Rx3可由保護材覆蓋其全部。 根據此種第2變化例,於向連接用孔V32注入糊膏狀之連接材C時,於連接材C對於第2層L32之濡濕性低於連接材C對於第1層L31之濡濕性之情形時,於開口部AP中連接材C於第1層L31之表面擴展,故可提高檢測電極Rx3與連接材C之導電性。又,於不僅第1層L31於第2層L32亦具有導電性之情形時,由於連接材C與開口部AP之第1層L31及非開口部之第2層L32之兩者接觸,故可擴大連接材C之與檢測電極Rx3之接觸面積。 《第3變化例》 圖24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剖視圖。第3變化例相當於顯示裝置DSP之變化例。圖24所示之第3變化例與圖16A所示之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連接材C不僅與焊墊P1(第1導電層L1)接觸亦與第3導電層L3接觸。 第1基板SUB1進而具有第3導電層L3。第3導電層L3位於第2絕緣層12與密封件SE之間。第3導電層L3由例如鉬、鎢、鈦、鋁、銀、銅、鉻等金屬材料、或組合該等金屬材料之合金等形成,且可為單層構造,亦可為多層構造。例如,第3導電層L3可與圖12所示之金屬層M一起利用相同材料,且可同時形成。第3導電層L3電性連接於焊墊P1。於本變化例中,第3導電層L3通過形成於第2絕緣層12之接觸孔CH接觸於焊墊P1。連接用孔V1具有貫通第3導電層L3之第4孔VD。第4孔VD與第1部分VC1及第2部分VC2相連。 圖25係顯示圖24所示之密封件SE及第3導電層L3之剖視圖。第4孔VD於俯視時形成為圓形。第2部分VC2遍及X-Y平面內之全方位較第4孔VD更擴展。於俯視時,第2部分VC2之大小大於第4孔VD之大小。第2部分VC2之沿著第1方向X之寬度W23大於第4孔VD之沿著第1方向X之寬度W24。 於本變化例中,於藉由雷射光之照射,對顯示面板PNL賦予熱能時,形成第2絕緣層12之有機絕緣材料、及形成密封件SE之有機絕緣材料較形成第3導電層L3之金屬材料更容易昇華。因此,如上所述,第1部分VC1及第2部分VC2之大小大於第4孔VD之大小。 第3導電層L3具有未被第2絕緣層12及密封件SE覆蓋之環狀部分RI。連接材C接觸於第3導電層L3之環狀部分RI。於圖25中,對環狀之部分RI標註斜線。 另,為了形成連接用孔V1,於對顯示面板PNL照射雷射光之後亦可進行灰化。藉此,由於能夠去除可存在於連接用孔V1內部之有機絕緣材料之殘渣,故可使上述環狀之部分RI進一步露出。 根據第3變化例,連接材C不僅接觸於焊墊P1亦接觸於第3導電層L3。因此,可將接觸面積擴大連接材C之與第3導電層L3之接觸面積之量。 《第2實施形態:第1構成例》 接著,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第2實施形態中,主要著眼於連接用孔V中之第1孔VA進行說明。 圖26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第1構成例之剖視圖。 第2基體20具有:與第1基板SUB1對向之主面20A、及與主面20A相反側之主面20B。主面20A相當於第1主面,主面20B相當於第2主面。主面20A與第1導電層L1對向,且與第1導電層L1於第3方向Z隔開。於圖示之例中,第2導電層L2位於主面20B。第1基體10、第1導電層L1、第2基體20、及第2導電層L2依序排列於第3方向Z。有機絕緣層OI位於第1導電層L1與第2基體20之間,但亦有無機絕緣層或其他導電層位於其等之間之情形,且亦可為空氣層位於其等之間。 連接材C於第2基板SUB2中分別接觸於第2導電層L2之上表面LT2及內表面LS2、及第2基體20之內表面20S。又,連接材C接觸於有機絕緣層OI之內表面OIS。又,連接材C於第1基板SUB1中亦分別接觸於第1導電層L1之上表面LT1及內表面LS1、及凹部CC。於圖示之例中,連接材C分別設置於第1孔VA之內表面(即,內表面LS2及內表面20S)、第3孔VC之內表面(即,內表面OIS)、第2孔VB之內表面(即內表面LS1)、及凹部CC,但於各孔之中心部附近未填充連接材C。因此,連接材C具有中空部分。此種形狀之連接材C係藉由於大氣壓下、或低於大氣壓之氣壓環境下自第1孔VA注入,且去除包含於連接材C之溶劑而形成。 於連接材C之中空部分,填充有絕緣性之填充材FI。於圖示之例中,填充材FI於主面20B中覆蓋與第2導電層L2重疊之連接材C,且覆蓋未與連接材C重疊之第2導電層L2,並接觸於第2基體20之主面20B。填充材FI由例如丙烯酸系樹脂等有機絕緣材料形成。另,連接材C以嵌入第1孔VA、第3孔VC、第2孔VB、及凹部CC之方式填充。此種連接材C於第1導電層L1與第2導電層L2之間不中斷地連續形成。藉此,第2導電層L2經由連接材C及第1導電層L1與配線基板SUB3電性連接。 於此種第2實施形態中,亦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又,由於連接材C不僅接觸於第2導電層L2之內表面LS2而亦接觸於上表面LT2,故可擴大連接材C之與第2導電層L2之接觸面積,可抑制連接材C與第2導電層L2之連接不良。又,由於連接材C不僅接觸於第1導電層L1之內表面LS1而亦接觸於上表面LT1,故可擴大連接材C之與第1導電層L1之接觸面積,可抑制連接材C與第1導電層L1之連接不良。又,藉由填充材FI填充連接材C之中空部分,可緩和因於連接材C形成有中空部分所致之第3方向Z之階差。又,由於填充材FI覆蓋連接材C及第2導電層L2,故可保護第2導電層L2及連接材C。 此外,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孔VA具備:沿著主面20A之第1部分VA1、及沿著主面20B之第2部分VA2,且第1部分VA1小於第2部分VA2。換言之,第1孔VA之第1部分VA1設置於主面20A內,第2部分VA2設置於主面20B內。進而換言之,可以說第1部分VA1係第1主面20A上之第1孔VA之界面,第2部分VA2係第2主面20B上之第1孔VA之界面。於剖視時,第1孔VA形成為隨著沿第3方向Z朝向上方(即,隨著自主面20A朝向主面20B)其第2方向Y之寬度擴大之正錐狀。又,於剖視時,內表面20S形成為直線狀。內表面20S與主面20B所成之角度θ係大於90°之鈍角。另,內表面20S不限於圖示之例,可為剖視時包含直線或曲線之至少一者之形狀。 於此種形狀之第1孔VA中,於後述之連接材C之形成過程中,將更多之連接材C配置於內表面20S。於一例中,第2部分VA2附近之配置於內表面20S之連接材C之第2方向Y之寬度W11大於配置於凹部CC之連接材C之第2方向Y的寬度W12。又,由於所成之角度θ為鈍角,故可抑制接觸於第2導電層L2之連接材C、與接觸於內表面20S之連接材C之中斷。 另,雖未詳細敘述,但第2孔VB或凹部CC之第2方向Y之寬度與第1部分VA1之第2方向Y之寬度相同或其以下,且小於第2部分VA2之第2方向Y之寬度。 圖27係顯示形成於第2基體20之第1孔VA之第1構成例之立體圖。 於圖示之例中,第1部分VA1及第2部分VA2均形成為圓形狀。第1孔VA形成為圓錐梯形狀。第1部分VA1相當於圖27中以右上之斜線顯示之區域,第2部分VA2相當於圖27中以右下之斜線顯示之區域。第1部分VA1之面積小於第2部分VA2之面積。又,第1部分VA1之直徑D1小於第2部分VA2之直徑D2。此處之直徑D1及D2相當於沿著第1方向X之長度。於一例中,直徑D2係直徑D1之2~4倍。又,第1部分VA1之中心O1、及第2部分VA2之中心O2位於平行於第2基體20之法線(第3方向Z)之同一直線LA上。 《第2構成例》 圖28A係顯示第1孔VA之第2構成例之剖視圖。圖28A所示之第2構成例與圖26所示之第1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內表面20S形成為於剖視時包含曲線20C之形狀。另,內表面20S可形成為組合複數條曲線20C之形狀。 《第3構成例》 圖28B係顯示第1孔VA之第3構成例之剖視圖。圖28B所示之第3構成例與圖26所示之第1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內表面20S形成為於剖視時包含直線20L及曲線20C之形狀。於圖示之例中,直線20L位於第1部分VA1側,曲線20C位於第2部分VA2側。另,亦可直線20L位於第2部分VA2側,且曲線20C位於第1部分VA1側。又,於以第2基體20之沿著第3方向Z之厚度之1/2之中間位置20M為基準時,曲線20C位於較中間位置20M更靠近第2部分VA2側,但亦可超過中間位置20M而延伸至第1部分VA1側。 《第4構成例》 圖28C係顯示第1孔VA之第4構成例之剖視圖。圖28C所示之第4構成例與圖26所示之第1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內表面20S形成為於剖視時包含直線20L、曲線20C1及20C2之形狀。於圖示之例中,曲線20C1位於第1部分VA1側,曲線20C2位於第2部分VA2側,且直線20L位於曲線20C1與曲線20C2之間。另,內表面20S亦可形成為組合複數條直線20L與複數條曲線20C之形狀。 《第5構成例》 圖29A係顯示第1孔VA之第5構成例之剖視圖。圖29A所示之第5構成例係第1孔VA於第1部分VA1與第2部分VA2之間具有第3部分VA3。第3部分VA3與X-Y平面平行,且位於較中間位置20M更靠近第1部分VA1側。 第1孔VA於第1部分VA1與第3部分VA3之間、及第3部分VA3與第2部分VA2之間之各者,形成為隨著沿著第3方向Z朝向上方,第2方向Y之寬度擴大之正錐狀。於圖示之例中,內表面20S中之第3部分VA3與第2部分VA2之間之內表面S23係較第1部分VA1與第3部分VA3之間之內表面S13更平緩之斜面。即,第3部分VA3與內表面S23所成之角度θ3大於第1部分VA1與內表面S13所成之角度θ1。另,θ1及θ3均為鈍角。又,於圖29A至圖29C中,內表面S13及S23可為於剖視時均為直線,亦可為曲線,亦可為組合直線與曲線之形狀。 《第6構成例》 圖29B係顯示第1孔VA之第6構成例之剖視圖。圖29B所示之第6構成例與圖29A所示之第5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第1孔VA於第1部分VA1與第3部分VA3之間於第2方向Y具有大致固定之寬度。於圖示之例中,所成之角度θ1係大致90°。 《第7構成例》 圖29C係顯示第1孔VA之第7構成例之剖視圖。圖29C所示之第7構成例與圖29A所示之第5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第1孔VA於第1部分VA1與第3部分VA3之間,隨著沿著第3方向Z朝向上方,第2方向Y之寬度縮小之倒錐狀。於圖示之例中,所成之角度θ1係銳角。 《焊墊之變化例》 圖30係將圖10所示之焊墊P1放大之俯視圖。此處圖示位於沿著第2方向Y之面板端部PNLE之焊墊P1,且省略連接於焊墊P1之配線或焊墊P1周圍之配線等之圖示。於圖示之例中,焊墊P1形成為八角形狀。又,焊墊P1與密封件SE重疊,且藉由例如與圖12所示之信號線S相同材料形成。於焊墊P1形成有貫通焊墊P1之狹縫ST。於圖示之例中,狹縫ST分別於第2方向Y延伸,且排列於第1方向X。藉此,於使用感光性樹脂材料形成密封件SE之情形時,由於感光性樹脂材料中之與焊墊P1重疊之區域經由狹縫ST而曝光,故可防止密封件SE之未硬化。另,關於形成於焊墊P1之狹縫ST之個數、或狹縫ST之形狀並不限於圖示之例。 此處,著眼於焊墊P1、第1孔VA、第2孔VB、及第3孔VC之位置關係。於俯視時,貫通焊墊P1之第2孔VB形成於與第1孔VA之第1部分VA1大致相同之位置,且形成為與第1部分VA1大致相同大小。第1部分VA1及第2孔VB形成為小於焊墊P1之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之寬度之圓形狀,且位於焊墊P1之大致中央。狹縫ST位於第2孔VB之周圍。第1孔VA之第2部分VA2大於第1部分VA1,且於圖示之例中大於焊墊P1。如此,由於第1孔VA如上所述形成為正錐狀,故第1孔VA中之至少第1部分VA1或第2孔VB形成為小於焊墊P1即可,第2部分VA2亦可形成為大於焊墊P1。 密封件SE包含於圖26所示之有機絕緣層OI。圖示之第3孔VC係貫通包含密封件SE之有機絕緣層OI直至焊墊P1。如於圖30以右上之斜線所示般,第2孔VB與第3孔VC之間之區域BC相當於焊墊P1(包含狹縫ST)中之不與有機絕緣層OI重疊之區域。區域BC形成為環狀。圖26所示之連接材C與位於區域BC之焊墊P1接觸。 於圖示之例中,第1部分VA1及第2孔VB如於圖30以實線所示般,跨越相鄰之2條狹縫ST而形成。另,第1部分VA1及第2孔VB可如於圖30以虛線所示般以形成於2條狹縫ST之間,且不與任一狹縫ST重疊之方式形成。 《顯示面板:第1構成例》 圖31係顯示包含圖10所示之連接用孔V1之以A-B線切斷之顯示面板PNL之第1構成例的剖視圖。此處僅圖示說明必要之主要部分。 第1基板SUB1具備:第1基體10、相當於第1導電層L1之焊墊P1、相當於有機絕緣層OI之第2絕緣層12等。可於第1基體10與焊墊P1之間、及第1基體10與第2絕緣層12之間配置圖12所示之第1絕緣層11、或其他絕緣層或其他導電層。 第2基板SUB2具備:第2基體20、相當於第2導電層L2之檢測電極Rx1、相當於有機絕緣層OI之遮光層BM及外覆層OC等。檢測電極Rx1之至少檢測部RS及端子部RT1之一部分由保護材PF覆蓋。保護材PF由例如丙烯酸系樹脂等有機絕緣材料形成。 密封件SE相當於有機絕緣層OI,且位於第2絕緣層12與外覆層OC之間。液晶層LC位於第1基板SUB1與第2基板SUB2之間。另,雖未圖示,但亦可於第2絕緣層12與密封件SE之間介隔圖12所示之金屬層M、第3絕緣層13、第1配向膜AL1。又,亦可於外覆層OC與密封件SE之間介隔圖12所示之第2配向膜AL2。 連接用孔V1包含:第1孔VA,其貫通第2基體20及檢測電極Rx之端子部RT;第2孔VB,其貫通焊墊P1;第3孔VC,其貫通各種有機絕緣層OI;及凹部CC,其形成於第1基體10。第3孔VC具有:貫通第2絕緣層12之第1部分VC1、貫通密封件SE之第2部分VC2、及貫通遮光層BM及外覆層OC之第3部分VC3。於在密封件SE與第2絕緣層12之間介隔著第1配向膜AL1之情形時,第1部分VC1亦貫通第1配向膜AL1。於在密封件SE與外覆層OC之間介隔著第2配向膜AL2之情形時,第3部分VC3亦貫通第2配向膜AL2(參照圖12)。第1部分VC1、第2部分VC2、及第3部分VC3依序排列於第3方向Z。第2部分VC2與第1部分VC1及第3部分VC3相連。 連接材C設置於連接用孔V1,且電性連接焊墊P1與檢測電極Rx。於連接材C之中空部分填充有絕緣性之填充材FI。針對連接用孔V1中與連接材C接觸之構件更具體地進行說明。即,連接材C於第1孔VA中分別接觸於端子部RT1及第2基體20。又,連接材C於第3部分VC3中分別接觸於遮光層BM及外覆層OC,於第2部分VC2中接觸於密封件SE,進而於第1部分VC1中接觸於第2絕緣層12。又,連接材C於第2孔VB中接觸於焊墊P1,於凹部CC中接觸於第1基體10。於圖示之例中,由於在焊墊P1設置有狹縫ST,故連接材C於狹縫ST中亦接觸於焊墊P1之側面PS。因此,與未於焊墊P1設置狹縫ST之情形相比,可擴大焊墊P1與連接材C之接觸面積。 《顯示面板:第2構成例》 圖32係顯示包含圖10所示之連接用孔V1之以A-B線切斷之顯示面板PNL之第2構成例之剖視圖。另,此處省略焊墊P1之狹縫之圖示。 圖32所示之第2構成例與圖31所示之第1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第2絕緣層12於較焊墊P1更接近顯示區域DA之側具有端部12E。即,第2絕緣層12不設置於焊墊P1與密封件SE之間。另,亦有焊墊P1及第2絕緣層12、與密封件SE之間介隔第1配向膜AL1之情形。 於此種第2構成例中亦可獲得與第1構成例同樣之效果。 《顯示面板:第3構成例》 圖33係顯示包含圖10所示之連接用孔V1之以A-B線切斷之顯示面板PNL之第3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33所示之第3構成例與圖31所示之第1構成例相比不同處在於:具備相當於第3導電層之上部焊墊MP。上部焊墊MP位於第2絕緣層12與密封件SE之間。此種上部焊墊MP由與圖12所示之金屬層M相同材料形成。又,上部焊墊MP可形成於與金屬層M同一層。上部焊墊MP位於焊墊P1之上方。第2絕緣層12位於焊墊P1與上部焊墊MP之間。又,第2絕緣層12具有貫通至焊墊P1之貫通部VP。上部焊墊MP通過貫通部VP與焊墊P1電性連接。上部焊墊MP具有與第3孔VC相連之第4孔VD。於圖示之例中,第4孔VD與第3孔VC之第1部分VC1及第2部分VC2相連。連接材C除了接觸於焊墊P1以外亦接觸於上部焊墊MP。 根據此種第3構成例亦可獲得與第1構成例同樣之效果。再者,與第1構成例相比,可將接觸面積擴大與連接材C接觸之上部焊墊MP之量。 如以上說明般,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提供一種能實現窄邊框化及低成本化之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另,說明本發明之若干實施形態,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作為例而提示者,並非意圖限定發明之範圍。該等新穎之實施形態可以其他之各種形態實施,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該等實施形態或其變化包含於發明之範圍或主旨,且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及與其均等之範圍。 於以下附記可自本說明書所揭示之構成獲得之顯示裝置之一例。 (1)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第1基板,其具備:第1基體、及第1導電層; 第2基板,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之第2基體、及第2導電層,且具有貫通上述第2基體之第1孔;及 連接材,其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 (2) 如(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具有與上述第1孔對向之第2孔。 (3) 如(2)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具有:第1上表面、及面向上述第2孔之第1內表面,且 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第1上表面及上述第1內表面。 (4) 如(2)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基體具有與上述第2孔對向之凹部。 (5) 如(4)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凹部。 (6) 如(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2導電層位於上述第2基體之與對向於上述第1導電層之側相反側。 (7) 如(2)之電子機器,其具備:位於上述第1導電層與上述第2基體之間之有機絕緣層,且上述有機絕緣層具有與上述第1孔及上述第2孔相連之第3孔。 (8) 如(7)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有機絕緣層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基板之第1有機絕緣層、將上述第1基板與上述第2基板貼合之密封件、及設置於上述第2基板之第2有機絕緣層,且 上述第3孔具有:貫通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之第1部分、貫通上述密封件之第2部分、及貫通上述第2有機絕緣層之第3部分。 (9) 如(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2導電層具有:第2上表面、及面向上述第1孔之第2內表面,且 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第2上表面及上述第2內表面。 (10) 如(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2導電層具有:第1層、與上述第1層重疊且具有低於上述第1層之反射率之第2層、及去除上述第2層而露出上述第1層之開口部,且 上述連接材與上述第2層接觸,且於上述開口部中與上述第1層接觸。 (11) 如(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具有第1上表面,且該電子機器具備: 有機絕緣層,其位於上述第1導電層與上述第2基體之間,且接觸於上述第1上表面; 上述有機絕緣層具有與上述第1孔相連之第3孔, 上述連接材通過上述第3孔而接觸於上述第1上表面。 (12) 如(1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具有:與上述第1孔對向之第2孔、及面向上述第2孔之第1內表面,且 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第1內表面。 (13) 如(12)之電子機器,其中於俯視時上述第3孔大於上述第2孔。 (14) 如(1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上表面中與上述連接材接觸之部分形成為環狀。 (15) 如(1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有機絕緣層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基板且接觸於上述第1上表面之第1有機絕緣層、及將上述第1基板與上述第2基板貼合之密封件,且 上述第3孔具有:貫通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之第1部分、及貫通上述密封件之第2部分, 上述第1基板具備:位於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與上述密封件之間且電性連接於上述第1導電層之第3導電層,且 上述第3導電層具有未被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及上述密封件覆蓋之環狀部分, 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環狀之部分。 (16) 如(2)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於上述第2孔之周圍具有狹縫。 (17) 如(8)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有機絕緣層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基板之第1有機絕緣層、設置於上述第2基板之第2有機絕緣層、及將上述第1基板與上述第2基板貼合之密封件,且 上述第1基板具備:位於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與上述密封件之間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電性連接之第3導電層, 上述第3導電層具有與上述第3孔相連之第4孔。 (18) 如(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2基體具有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之第1主面及與上述第1主面相反側之第2主面, 上述第1孔貫通上述第1主面與上述第2主面, 上述第1孔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主面內之第1部分、及設置於上述第2主面內之第2部分,且上述第1部分小於上述第2部分。 (19) 如(18)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孔於剖視時隨著自上述第1主面朝向上述第2主面寬度增加。 (20) 如(18)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部分及上述第2部分係圓形狀,且上述第1孔形成為圓錐梯形狀。 (21) 如(20)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部分及上述第2部分各者之中心位於與上述第2基體之法線平行之同一直線上。 (22) 如(18)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孔於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之間,於剖視時包含直線及曲線之至少一者。 (23)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第1基板,其具備第1基體、及第1導電層; 第2基板,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之第2基體、及第2導電層,且具有貫通上述第2基體之第1孔;及 連接材,其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且 上述第2導電層具備: 檢測部,其係於第1區域中檢測被檢測物之接觸或接近;及 端子部,其係於與上述第1區域相鄰之第2區域中與上述檢測部相連;且 上述第1孔形成於上述端子部。 (24) 如(23)之電子機器,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電性連接,且讀取自上述第2導電層輸出之感測信號之檢測電路。 (25) 如(24)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基板具備與上述檢測部交叉之感測器驅動電極。 (26) 一種電子機器之製造方法,其準備具備第1基體及第1導電層之第1基板、及第2基板,該第2基板具備第2基體及第2導電層,上述第2基體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 對上述第2基板照射雷射光而形成貫通上述第2基體之第1孔,且 形成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之連接材。 (27) 如(26)之電子機器之製造方法,其中於照射上述雷射光時,形成於與上述第1孔對向之位置貫通上述第1導電層的第2孔。 (28) 如(27)之電子機器之製造方法,其中於照射上述雷射光時,於與上述第2孔對向之位置之上述第1基體形成凹部。 (a1)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第1基板,其具備:第1玻璃基體、及第1導電層; 第2基板,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之第2玻璃基體、及第2導電層,且具有貫通上述第2玻璃基體之第1孔;及 連接材,其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 (a2) 如(a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具有與上述第1孔對向之第2孔。 (a3) 如(a2)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第1導電層之上表面及上述第2孔之上述第1導電層之內表面。 (a4) 如(a2)或(a3)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玻璃基體具有與上述第2孔對向之凹部。 (a5) 如(a4)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凹部。 (a6) 如(a1)至(a5)中任一項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2導電層位於上述第2玻璃基體之與對向於上述第1導電層之側相反側。 (a7)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第1基板,其具備第1玻璃基體、及第1導電層; 第2基板,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之第2玻璃基體、及第2導電層,且具有貫通上述第2玻璃基體之第1孔;及 連接材,其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且 上述第2導電層具備: 檢測部,其係於第1區域中檢測被檢測物之接觸或接近;及 端子部,其係於與上述第1區域相鄰之第2區域中與上述檢測部相連;且 上述第1孔形成於上述端子部。 (a8) 如(a7)之電子機器,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電性連接,且讀取自上述第2導電層輸出之感測信號之檢測電路。 (a9) 如(a7)或(a8)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基板具備與上述第2導電層交叉之感測器驅動電極。 (a10) 如(a2)之電子機器,其具備位於上述第1導電層與上述第2玻璃基體之間之有機絕緣層,且上述有機絕緣層具有與上述第1孔及上述第2孔相連之第3孔。 (a11) 如(a10)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有機絕緣層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基板之第1有機絕緣層、將上述第1基板與上述第2基板貼合之密封件、及設置於上述第2基板之第2有機絕緣層,且 上述第3孔具有:貫通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之第1孔、貫通上述密封件之第2孔、及貫通上述第2有機絕緣層之第3孔。 (a12) 如(a1)至(a11)中任一項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第2導電層之上表面及內表面。 (a13) 如(a1)至(a11)中任一項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2導電層具有:第1層與具有低於上述第1層之反射率之第2層的積層體,且 於上述第2導電層與上述連接材接觸之區域中,具有上述第2層經去除之開口部,且 上述連接材於上述開口部中與上述第1層接觸。 (a14) 一種電子機器之製造方法, 其準備具備第1玻璃基體及第1導電層之第1基板、與具備第2玻璃基體及第2導電層且上述第2玻璃基體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的第2基板, 對上述第2基板照射雷射光形成貫通上述第2玻璃基體之第1孔,且 形成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之連接材。 (a15) 如(a14)之電子機器之製造方法,其中於照射上述雷射光時,形成於與上述第1孔對向之位置貫通上述第1導電層的第2孔。 (a16) 如(a15)之電子機器之製造方法,其中於照射上述雷射光時,於與上述第2孔對向之位置之上述第1玻璃基體形成凹部。 (b1)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第1基板,其具有:第1玻璃基體、及第1導電層; 第2基板,其具有:與上述第1玻璃基體及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之第2玻璃基體、及第2導電層; 有機絕緣層,其位於上述第1導電層與上述第2玻璃基體之間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之上表面相接; 連接用孔,其具有:貫通上述第2玻璃基體之第1孔、貫通上述第1導電層且與上述第1孔對向之第2孔、及貫通上述有機絕緣層且與上述第1孔及上述第2孔相連的第3孔;及 連接材,其通過上述連接用孔電性連接上述第1導電層與上述第2導電層;且 上述連接材與上述第1導電層之上述上表面、及上述第2孔之上述第1導電層之內表面接觸。 (b2) 如(b1)之電子機器,其中於俯視時上述第3孔之大小大於上述第2孔之大小。 (b3) 如(b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之上述上表面中與上述連接材接觸之區域未被上述有機絕緣層覆蓋。 (b4) 如(b3)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區域形成為環狀。 (b5) 如(b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2導電層位於上述第2玻璃基體之與對向於上述第1導電層之側相反側。 (b6) 如(b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有機絕緣層包含:設置於上述第1基板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之上述上表面相接之第1有機絕緣層、設置於上述第2基板之第2有機絕緣層、及將上述第1基板與上述第2基板貼合之密封件,且 上述第3孔具有:貫通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之第1部分、貫通上述密封件之第2部分、及貫通上述第2有機絕緣層之第3部分。 (b7) 如(b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有機絕緣層包含:設置於上述第1基板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之上述上表面相接之第1有機絕緣層、及將上述第1基板與上述第2基板貼合之密封件;且 上述第3孔具有:貫通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之第1部分、及貫通上述密封件之第2部分, 上述第1基板具有:第3導電層,其位於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與上述密封件之間,包含未被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及上述密封件覆蓋之環狀之部分且電性連接於上述第1導電層,且 上述連接用孔具有貫通上述第3導電層且與上述第1部分及上述第2部分相連之第4孔,且 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環狀之部分。 (b8)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第1基板,其具有:第1玻璃基體、及第1導電層; 第2基板,其具有:與上述第1玻璃基體及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之第2玻璃基體、及第2導電層; 有機絕緣層,其位於上述第1導電層與上述第2玻璃基體之間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之上表面相接; 連接用孔,其具有:貫通上述第2玻璃基體之第1孔、貫通上述第1導電層且與上述第1孔對向之第2孔、及貫通上述有機絕緣層且與上述第1孔及上述第2孔相連的第3孔;及 連接材,其通過上述連接用孔電性連接上述第1導電層與上述第2導電層;且 上述連接材與上述第1導電層之上述上表面、及上述第2孔之上述第1導電層之內表面接觸, 上述第2導電層具有:位於第1區域之檢測部、及位於與上述第1區域相鄰之第2區域且與上述檢測部相連之端子部, 上述第1孔設置於上述第2區域, 上述連接材於上述第2區域中電性連接於上述端子部。 (b9) 如(b8)之電子機器,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電性連接且讀取自上述第2導電層輸出之感測信號之檢測電路。 (b10) 如(b8)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基板具有與上述檢測部交叉之感測器驅動電極。 (c1)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第1基板,其具備:第1玻璃基體、及第1導電層; 第2基板,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之具有第1主面及與上述第1主面相反側之第2主面的第2玻璃基體、及位於上述第2主面之第2導電層,且具有貫通上述第1主面與上述第2主面之第1孔;及 連接材,其通過上述第1孔電性連接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且 上述第1孔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主面內之第1部分、及設置於上述第2主面內之第2部分,且上述第1部分小於上述第2部分。 (c2) 如(c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孔於剖視時隨著自上述第1主面朝向上述第2主面寬度增加。 (c3) 如(c1)或(c2)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部分及上述第2部分係圓形狀,且上述第1孔形成為圓錐梯形狀。 (c4) 如(c3)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部分及上述第2部分各者之中心位於平行於上述第2玻璃基體之法線之同一直線上。 (c5) 如(c1)或(c2)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孔之內表面於剖視時包含直線及曲線之至少一者。 (c6) 如(c1)至(c5)中任一項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第2導電層之上表面及上述第1孔之上述第2導電層之內表面。 (c7) 如(c1)至(c6)中任一項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具有與上述第1孔對向之第2孔。 (c8) 如(c7)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第1導電層之上表面及上述第2孔之上述第1導電層之內表面。 (c9) 如(c7)或(c8)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玻璃基體具有與上述第2孔對向之凹部,且 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凹部。 (c10) 如(c7)至(c9)中任一項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於上述第2孔之周圍具有狹縫。 (c11)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第1基板,其具備:第1玻璃基體、及第1導電層; 第2基板,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之具有第1主面及與上述第1主面相反側之第2主面的第2玻璃基體、及位於上述第2主面之第2導電層,且具有貫通上述第1主面與上述第2主面之第1孔;及 連接材,其通過上述第1孔電性連接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且 上述第1孔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主面內之第1部分、及設置於上述第2主面內之第2部分,且上述第1部分小於上述第2部分, 上述第2導電層具備於第1區域中檢測被檢測物之接觸或接近之檢測部、及於與上述第1區域相鄰之第2區域中與上述檢測部相連之端子部,且上述第1孔形成於上述端子部。 (c12) 如(c11)之電子機器,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電性連接,且讀取自上述第2導電層輸出之感測信號之檢測電路。 (c13) 如(c11)或(c12)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基板具備與上述第2導電層交叉之感測器驅動電極。 (c14) 如(c11)至(c13)中任一項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區域係配置有複數個像素之顯示區域,上述第2區域係包圍上述顯示區域之非顯示區域。 (c15)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第1基板,其具備:第1玻璃基體、及第1導電層; 第2基板,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之具有第1主面及與上述第1主面相反側之第2主面的第2玻璃基體、及位於上述第2主面之第2導電層,且具有貫通上述第1主面與上述第2主面之第1孔; 有機絕緣層,其位於上述第1導電層與上述第2玻璃基體之間,且具有與上述第1孔相連之第3孔;及 連接材,其通過上述第1孔及上述第3孔電性連接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且 上述第1孔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主面內之第1部分、及設置於上述第2主面內之第2部分,且上述第1部分小於上述第2部分。 (c16) 如(c15)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有機絕緣層具備: 設置於上述第1基板之第1有機絕緣層、將上述第1基板與上述第2基板貼合之密封件、及設置於上述第2基板之第2有機絕緣層,且 上述第3孔具有:貫通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之第1孔、貫通上述密封件之第2孔、及貫通上述第2有機絕緣層之第3孔。 (c17) 如(c16)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有機絕緣層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基板之第1有機絕緣層、設置於上述第2基板之第2有機絕緣層、及將上述第1基板與上述第2基板貼合之密封件,且具備: 位於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與上述密封件之間,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電性連接之第3導電層,且 上述第3導電層具有與上述第3孔相連之第4孔。 [相關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係基於2016年7月29日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6-149571號、2016年7月29日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6-149572號、2016年7月29日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6-149605號、及2017年6月21日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7-121427號而主張優先權,其全部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於此。
10‧‧‧第1基體
10A‧‧‧主面
10B‧‧‧主面
11‧‧‧第1絕緣層
12‧‧‧第2絕緣層
13‧‧‧第3絕緣層
20‧‧‧第2基體
20A‧‧‧主面
20B‧‧‧主面
20C‧‧‧曲線
20C1‧‧‧曲線
20C2‧‧‧曲線
20E‧‧‧端部
20L‧‧‧直線
20M‧‧‧中間位置
20S‧‧‧內表面
A-B‧‧‧線
AL1‧‧‧第1配向膜
AL2‧‧‧第2配向膜
AP‧‧‧開口部
APA‧‧‧開口
BC‧‧‧區域
BL‧‧‧照明裝置
BM‧‧‧遮光層
C‧‧‧連接材
CA‧‧‧側面
CB‧‧‧腔室
CC‧‧‧凹部
C-D‧‧‧線
CD‧‧‧共通電極驅動電路
CE‧‧‧共通電極
CF‧‧‧彩色濾光片
CH‧‧‧接觸孔
CN‧‧‧連接部
CN11‧‧‧連接部
CN12‧‧‧連接部
CP‧‧‧導電性粒子
CS‧‧‧保持電容
D1‧‧‧直徑
D2‧‧‧直徑
DA‧‧‧顯示區域
DD‧‧‧顯示驅動器
DSP‧‧‧顯示裝置
FI‧‧‧填充材
FM‧‧‧填充材
G‧‧‧掃描線
G1~Gn‧‧‧掃描線
GD‧‧‧掃描線驅動電路
HL‧‧‧中空部分
I1‧‧‧IC晶片
L‧‧‧雷射光
L1‧‧‧第1導電層
L2‧‧‧第2導電層
L31‧‧‧第1層
L32‧‧‧第2層
LA‧‧‧直線
LC‧‧‧液晶層
LS1‧‧‧內表面
LS2‧‧‧內表面
LT1‧‧‧上表面
LT2‧‧‧上表面
M‧‧‧金屬層
MP‧‧‧上部焊墊
MS‧‧‧金屬細線
MW‧‧‧金屬細線
NDA‧‧‧非顯示區域
O1‧‧‧中心
O2‧‧‧中心
OC‧‧‧外覆層
OD1‧‧‧第1光學元件
OD2‧‧‧第2光學元件
OI‧‧‧有機絕緣層
OIA‧‧‧有機絕緣層
OIB‧‧‧有機絕緣層
OIS‧‧‧內表面
P1~P4‧‧‧焊墊
P11‧‧‧焊墊
P12‧‧‧焊墊
P32‧‧‧焊墊
PE‧‧‧像素電極
PF‧‧‧保護材
PF1‧‧‧保護材
PF2‧‧‧保護材
PL1‧‧‧第1偏光板
PL2‧‧‧第2偏光板
PNL‧‧‧顯示面板
PNLE‧‧‧面板端部
PX‧‧‧像素
RA‧‧‧區域
RC‧‧‧檢測電路
RI‧‧‧環狀部分
RS‧‧‧檢測部
RT1~RT3‧‧‧端子部
RT11‧‧‧端子部
RT12‧‧‧端子部
RT32‧‧‧端子部
Rx‧‧‧檢測電極
Rx1~Rx4‧‧‧檢測電極
S‧‧‧信號線
S13‧‧‧內表面
S23‧‧‧內表面
S1~Sm‧‧‧信號線
SD‧‧‧信號線驅動電路
SE‧‧‧密封件
SL‧‧‧狹縫
SP‧‧‧空間
SS‧‧‧感測器
ST‧‧‧狹縫
SUB1‧‧‧第1基板
SUB2‧‧‧第2基板
SUB2A‧‧‧表面
SUB3‧‧‧配線基板
SUB4‧‧‧配線基板
SW‧‧‧開關元件
T3‧‧‧上表面
Tx‧‧‧感測器驅動電極
V‧‧‧連接用孔
V1~V4‧‧‧連接用孔
V11‧‧‧連接用孔
V12‧‧‧連接用孔
V32‧‧‧連接用孔
VA‧‧‧第1孔
VA1‧‧‧第1部分
VA2‧‧‧第2部分
VA3‧‧‧第3部分
VB‧‧‧第2孔
VC‧‧‧第3孔
VC1‧‧‧第1部分
VC2‧‧‧第2部分
VC3‧‧‧第3部分
VD‧‧‧第4孔
VP‧‧‧貫通部
W1~W4‧‧‧配線
W11‧‧‧寬度
W12‧‧‧寬度
W21~W24‧‧‧寬度
WD‧‧‧汲極電極
WG‧‧‧閘極電極
WR‧‧‧配線
WS‧‧‧源極電極
X‧‧‧第1方向
Y‧‧‧第2方向
Z‧‧‧第3方向
θ‧‧‧角度
θ1‧‧‧角度
θ3‧‧‧角度
圖1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2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3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4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5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6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7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8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9A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9B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9C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10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一構成例之俯視圖。 圖11係顯示圖10所示之顯示面板PNL之基本構成及等效電路的圖 圖12係顯示圖10所示之顯示面板PNL之局部構造之剖視圖。 圖13係顯示感測器SS之一構成例之俯視圖。 圖14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另一構成例之俯視圖。 圖15(A)~(B)係顯示圖10及圖14所示之檢測電極Rx1之檢測部RS之構成例的圖。 圖16A係顯示包含圖10所示之連接用孔V1之以A-B線切斷之顯示面板PNL的剖視圖。 圖16B係顯示圖16A所示之焊墊P1及第2絕緣層12之俯視圖。 圖17(A)~(C)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18(A)~(C)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19(A)、(B)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20A係顯示比較例1之剖視圖。 圖20B係顯示比較例2之剖視圖。 圖21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第1變化例之俯視圖。 圖22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第2變化例之俯視圖。 圖23係包含圖22所示之端子部RT32之以C-D線切斷之顯示裝置DSP的剖視圖。 圖24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25係顯示圖24所示之密封件SE及第3導電層L3之剖視圖。 圖26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DSP之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27係顯示形成於第2基體20之第1孔VA之構成例的立體圖。 圖28A係顯示第1孔VA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28B係顯示第1孔VA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28C係顯示第1孔VA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29A係顯示第1孔VA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29B係顯示第1孔VA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29C係顯示第1孔VA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30係將圖10所示之焊墊P1放大之俯視圖。 圖31係顯示包含圖10所示之連接用孔V1之以A-B線切斷之顯示面板PNL之一構成例的剖視圖。 圖32係顯示顯示面板PNL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33係顯示顯示面板PNL之另一構成例之剖視圖。
Claims (26)
-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第1基板,其具備:第1基體、及第1導電層;第2基板,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之第2基體、及第2導電層,且具有貫通上述第2基體之第1孔;及連接材,其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且上述第1導電層具有與上述第1孔對向之第2孔。
- 如請求項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具有:第1上表面、及面向上述第2孔之第1內表面,且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第1上表面及上述第1內表面。
- 如請求項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基體具有與上述第2孔對向之凹部。
- 如請求項3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凹部。
- 如請求項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2導電層位於上述第2基體之與對向於上述第1導電層之側相反側。
- 如請求項1之電子機器,其具備:位於上述第1導電層與上述第2基體之間之有機絕緣層,且上述有機絕緣層具有與上述第1孔及上述第2孔相連之第3孔。
- 如請求項6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有機絕緣層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基板之第1有機絕緣層、將上述第1基板與上述第2基板貼合之密封件、及設置於上述第2基板之第2有機絕緣層,且上述第3孔具有:貫通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之第1部分、貫通上述密封件之第2部分、及貫通上述第2有機絕緣層之第3部分。
- 如請求項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2導電層具有:第2上表面、及面向上述第1孔之第2內表面,且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第2上表面及上述第2內表面。
- 如請求項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2導電層具有:第1層、與上述第1層重疊且具有低於上述第1層之反射率之第2層、及去除上述第2層而露出上述第1層之開口部,且上述連接材與上述第2層接觸,且於上述開口部中與上述第1層接觸。
- 如請求項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具有第1上表面,且該電子機器具備:有機絕緣層,其位於上述第1導電層與上述第2基體之間,且接觸於上述第1上表面;上述有機絕緣層具有與上述第1孔相連之第3孔,上述連接材通過上述第3孔而接觸於上述第1上表面。
- 如請求項10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具有:與上述第1孔對向之第2孔、及面向上述第2孔之第1內表面,且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第1內表面。
- 如請求項11之電子機器,其中於俯視時上述第3孔大於上述第2孔。
- 如請求項10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上表面中與上述連接材接觸之部分形成為環狀。
- 如請求項10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有機絕緣層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基板且接觸於上述第1上表面之第1有機絕緣層、及將上述第1基板與上述第2基板貼合之密封件;且上述第3孔具有:貫通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之第1部分、及貫通上述密封件之第2部分,上述第1基板具備:位於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與上述密封件之間且電性連接於上述第1導電層之第3導電層,且上述第3導電層具有未被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及上述密封件覆蓋之環狀部分,上述連接材接觸於上述環狀之部分。
- 如請求項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導電層於上述第2孔之周圍具有狹縫。
- 如請求項7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有機絕緣層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基板之第1有機絕緣層、設置於上述第2基板之第2有機絕緣層、及將上述第1基板與上述第2基板貼合之密封件;且上述第1基板具備:位於上述第1有機絕緣層與上述密封件之間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電性連接之第3導電層,上述第3導電層具有與上述第3孔相連之第4孔。
- 如請求項1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2基體具有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之第1主面及與上述第1主面相反側之第2主面,上述第1孔貫通上述第1主面與上述第2主面,上述第1孔具備:設置於上述第1主面內之第1部分、及設置於上述第2主面內之第2部分,且上述第1部分小於上述第2部分。
- 如請求項17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孔於剖視時隨著自上述第1主面朝向上述第2主面寬度增加。
- 如請求項17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部分及上述第2部分係圓形狀,且上述第1孔形成為圓錐梯形狀。
- 如請求項19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部分及上述第2部分各者之中心位於與上述第2基體之法線平行之同一直線上。
- 如請求項17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孔於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之間,於剖視時包含直線及曲線之至少一者。
-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第1基板,其具備第1基體、及第1導電層;第2基板,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之第2基體、及第2導電層,且具有貫通上述第2基體之第1孔;及連接材,其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且上述第2導電層具備:檢測部,其係於第1區域中檢測被檢測物之接觸或接近;及端子部,其係於與上述第1區域相鄰之第2區域中與上述檢測部相連;且上述第1孔形成於上述端子部;上述第1導電層具有與上述第1孔對向之第2孔。
- 如請求項22之電子機器,其具備與上述第1導電層電性連接,且讀取自上述第2導電層輸出之感測信號之檢測電路。
- 如請求項23之電子機器,其中上述第1基板具備與上述檢測部交叉之感測器驅動電極。
- 一種電子機器之製造方法,其準備具備第1基體及第1導電層之第1基板、及第2基板,該第2基板具備第2基體及第2導電層,上述第2基體與上述第1導電層對向且與上述第1導電層隔開,對上述第2基板照射雷射光而形成貫通上述第2基體之第1孔,且形成通過上述第1孔將上述第1導電層及上述第2導電層電性連接之連接材,於照射上述雷射光時,形成與上述第1孔對向之位置之貫通上述第1導電層的第2孔。
- 如請求項25之電子機器之製造方法,其中於照射上述雷射光時,於與上述第2孔對向之位置之上述第1基體形成凹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49605 | 2016-07-29 | ||
JP??2016-149572 | 2016-07-29 | ||
JP??2016-149605 | 2016-07-29 | ||
JP2016149571 | 2016-07-29 | ||
JP??2016-149571 | 2016-07-29 | ||
JP2016149572 | 2016-07-29 | ||
JP2017121427A JP2018025757A (ja) | 2016-07-29 | 2017-06-21 |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7-121427 | 2017-06-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05707A TW201805707A (zh) | 2018-02-16 |
TWI639878B true TWI639878B (zh) | 2018-11-01 |
Family
ID=61195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23629A TWI639878B (zh) | 2016-07-29 | 2017-07-14 | 電子機器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8025757A (zh) |
KR (1) | KR101993520B1 (zh) |
TW (1) | TWI63987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290495B2 (en) * | 2016-07-29 | 2019-05-14 | Japan Display Inc. |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
JPWO2018221256A1 (ja) * | 2017-05-29 | 2020-03-26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JP2019132987A (ja) | 2018-01-31 | 2019-08-08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TWI696868B (zh) * | 2019-05-21 | 2020-06-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面板及顯示面板製作方法 |
CN111128022B (zh) | 2019-12-24 | 2021-04-23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N112310181B (zh) * | 2020-10-29 | 2024-03-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40468A (ja) * | 2000-07-31 | 2002-02-06 | Seiko Epson Corp |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KR20050064407A (ko) * | 2003-12-23 | 2005-06-29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액정표시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
TW201500999A (zh) * | 2013-06-20 | 2015-01-01 | Gio Optoelectronics Corp | 觸控顯示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
CN104849893A (zh) * | 2014-02-19 | 2015-08-19 | 美商晶典有限公司 | 硅基液晶的晶圆级液晶组装及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CN105093629A (zh) * | 2015-08-21 | 2015-11-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04863B2 (en) * | 2010-02-09 | 2012-11-0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Electromigration immune through-substrate vias |
JP6335112B2 (ja) * | 2014-03-24 | 2018-05-30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及びセンサ装置 |
-
2017
- 2017-06-21 JP JP2017121427A patent/JP2018025757A/ja active Pending
- 2017-07-14 TW TW106123629A patent/TWI639878B/zh active
- 2017-07-25 KR KR1020170093959A patent/KR10199352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40468A (ja) * | 2000-07-31 | 2002-02-06 | Seiko Epson Corp |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KR20050064407A (ko) * | 2003-12-23 | 2005-06-29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액정표시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
TW201500999A (zh) * | 2013-06-20 | 2015-01-01 | Gio Optoelectronics Corp | 觸控顯示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
CN104849893A (zh) * | 2014-02-19 | 2015-08-19 | 美商晶典有限公司 | 硅基液晶的晶圆级液晶组装及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CN105093629A (zh) * | 2015-08-21 | 2015-11-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80013746A (ko) | 2018-02-07 |
TW201805707A (zh) | 2018-02-16 |
KR101993520B1 (ko) | 2019-06-26 |
JP2018025757A (ja) | 2018-0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587785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TWI639878B (zh) | 電子機器及其製造方法 | |
TWI662344B (zh) | 電子機器及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 |
TWI638211B (zh) | Display device | |
JP6815781B2 (ja) | 電子機器 | |
JP2018017981A (ja) | 電子機器 | |
JP2018120018A (ja) | 表示装置 | |
WO2018221256A1 (ja) | 表示装置 | |
JP2018017984A (ja) | 電子機器 | |
US10061170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device | |
JP2018017978A (ja) | 表示装置 | |
WO2019208552A1 (ja) | 表示装置 | |
JP2017129960A (ja) |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 |
US20200026119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6797970B2 (ja) | 表示装置 | |
JP2019135514A (ja)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2018169996A (ja) | 表示装置 | |
WO2019142596A1 (ja) | 表示装置 | |
JP2021043457A (ja) | 表示装置 | |
JP2019101223A (ja) | 表示装置及び基板間導通構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