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6693B -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Google Patents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6693B
TWI636693B TW103131923A TW103131923A TWI636693B TW I636693 B TWI636693 B TW I636693B TW 103131923 A TW103131923 A TW 103131923A TW 103131923 A TW103131923 A TW 103131923A TW I636693 B TWI636693 B TW I6366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amb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reless
signal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19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9667A (zh
Inventor
內山博允
澤井亮
木村亮太
Original Assignee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19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96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6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669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73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6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multi hop networks, e.g.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64Relay station antennae loop interference re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於小型蜂巢網被運用之環境中可更有效率地利用無線資源。
提供一種通訊控制裝置,其係具備:通訊部,係和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連接、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及之間,進行通訊;和控制部,係於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中,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的情況下,為了支援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而將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予以調整。

Description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
本揭露是有關於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
近年的無線通訊環境,係必須面對資料流量急速增加的問題。於是,在3GPP中,如下記非專利文獻1所示,藉由在巨集蜂巢網內設置多數小型蜂巢網而提高網路密度,以使流量分散,正被研討。如此活用小型蜂巢網的技術,稱為小型蜂巢網增強。於第5世代的無線通訊方式之提案中也是,如下記非專利文獻2所示,可預料使用比既存網路更高頻且更寬廣之頻帶的超高密度網路(Ultra-Dense Network)之導入。
小型蜂巢網係為可以包含有:與巨集蜂巢網重複配置的,比巨集蜂巢網還小的各種種類之蜂巢網(例如毫微微蜂巢網、毫微蜂巢網、微微蜂巢網及微蜂巢網等)之概念。在某個例子中,小型蜂巢網係被專用的基地台所運用。在別的例子中,小型蜂巢網係為,身為主裝置 之終端是成為小型蜂巢網基地台而暫時動作,而被運用。所謂的中繼節點,也是可以視為小型蜂巢網基地台之一形態。在如此運動小型蜂巢網的環境中,無線資源之有效利用及低成本之裝置的提供,係為重要的觀點。
小型蜂巢網基地台,就典型而言,係在巨集蜂巢網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中繼流量。小型蜂巢網基地台與巨集蜂巢網基地台之間的鏈結,稱作回程鏈結。又,小型蜂巢網基地台與終端之間的鏈結,稱作存取鏈結。當回程鏈結是無線鏈結時,藉由將無線回程鏈結與存取鏈結以分時方式做運用,就可避免這些鏈結之無線訊號彼此干擾。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NTT DOCOMO, “Text Proposal for TR36.923 on Small Cell Enhancement Scenario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2, R1-130748, January 28-February 1, 2013
[非專利文獻2]Ericsson, “ERICSSON WHITE PAPER:5G RADIO ACCESS”, June 2013, [online]、[2013年8月26日檢索]、網際網路<URL:http://www.ericsson.com/res/docs/whitepapers/wp-5g.pdf>
[非專利文獻3]Achaleshwar Sahai, Gaurav Patel, Ashutosh Sabharwal, “Pushing the limits of Full-duplex: Design and Real-time Implementation”, arXiv:1107.0607, Mon, 4 Jul 2011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68151號公報
可是,在小型蜂巢網基地台上若無線回程鏈結與存取鏈結是以分時方式而被運用,則流量中繼所需之延遲會變長,無線資源之利用效率會降低。又,小型蜂巢網基地台為了緩衝流量所需要的記憶體容量也會變得很大。對此,將如非專利文獻3中所提案的全雙工(Full-Duplex)無線通訊之想法導入至小型蜂巢網基地台若能將無線回程鏈結與存取鏈結與在同一頻道上同時運用,則可更有效率地利用無線資源。於小型蜂巢網基地台中,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係可藉由適用非專利文獻3所說明的自我干擾去除(SIC: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技術而加以去除。但是,若干擾訊號之功率相對於所望訊號之功率的比率不是很小,則藉由SIC技術無法充分去除自我干擾,因此全雙工無線通訊就不會運作。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問題點之至少其中1者,在小型蜂巢網被運用之環境中實現 更有效利用無線資源的機制。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控制裝 置,其係具備:通訊部,係和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連接、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及之間,進行通訊;和控制部,係於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中,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的情況下,為了支援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而將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予以調整。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控制 方法,係含有:於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連接、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中,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的情況下,為了支援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而於與前記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通訊的通訊控制裝置之處理器中,調整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控制 裝置,其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通訊、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通訊;和自我干擾處理部,係於前記無線通訊部中,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的情況下,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和控制部,係令前記無線通訊部使用:為了支援前記自我干擾之去除而被調整的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控制 方法,係含有:於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通訊、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通訊的無線通訊裝置中,在同一頻道上同時執行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之步驟;和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之步驟;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係被調整成,使得前記自我干擾可從前記收訊訊號中被去除。
若依據本揭露所述之技術,則於小型蜂巢網被運用之環境中可更有效率地利用無線資源。
此外,上記效果並非一定要限定解釋,亦可和上記效果一併、或取代上記效果,而達成本說明書所欲揭露之任一 效果、或可根據本說明書來掌握的其他效果。
1‧‧‧通訊控制系統
10‧‧‧通訊控制裝置
11‧‧‧巨集蜂巢網
15‧‧‧核心網路
16‧‧‧封包資料網路(PDN)
20‧‧‧無線通訊裝置
21‧‧‧小型蜂巢網
22‧‧‧無線回程鏈結
23‧‧‧存取鏈結
110‧‧‧無線通訊部
120‧‧‧網路通訊部
130‧‧‧記憶部
140‧‧‧控制部
142‧‧‧巨集蜂巢網控制部
144‧‧‧協調控制部
210‧‧‧無線通訊部
220‧‧‧自我干擾處理部
230‧‧‧記憶部
240‧‧‧控制部
700‧‧‧協調控制伺服器
701‧‧‧處理器
702‧‧‧記憶體
703‧‧‧儲存體
704‧‧‧網路介面
705‧‧‧有線通訊網路
706‧‧‧匯流排
800‧‧‧eNB
810‧‧‧天線
820‧‧‧基地台裝置
821‧‧‧控制器
822‧‧‧記憶體
823‧‧‧網路介面
824‧‧‧核心網路
825‧‧‧無線通訊介面
826‧‧‧BB處理器
827‧‧‧RF電路
830‧‧‧eNodeB
840‧‧‧天線
850‧‧‧基地台裝置
851‧‧‧控制器
852‧‧‧記憶體
853‧‧‧網路介面
854‧‧‧核心網路
855‧‧‧無線通訊介面
856‧‧‧BB處理器
857‧‧‧連接介面
860‧‧‧RRH
861‧‧‧連接介面
863‧‧‧無線通訊介面
864‧‧‧RF電路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攝影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2‧‧‧無線通訊介面
913‧‧‧BB處理器
914‧‧‧RF電路
915‧‧‧天線開關
916‧‧‧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BB處理器
935‧‧‧RF電路
936‧‧‧天線開關
937‧‧‧天線
938‧‧‧電池
940‧‧‧車載系統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圖1]說明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控制系統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2A]用來說明下鏈之FD模式中的自我干擾的說明圖。
[圖2B]用來說明上鏈之FD模式中的自我干擾的說明圖。
[圖3]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控制裝置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4]對回程鏈結及存取鏈結的無線資源之分配的第1例的說明圖。
[圖5]對回程鏈結及存取鏈結的無線資源之分配的第2例的說明圖。
[圖6]FD模式下被進行無線通訊之子訊框中的詳細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7]用來說明非FD模式中的下鏈之干擾控制之第1例的說明圖。
[圖8]用來說明非FD模式中的下鏈之干擾控制之第2例的說明圖。
[圖9A]用來說明非FD模式中的下鏈之干擾控制之第3例的第1說明圖。
[圖9B]用來說明非FD模式中的下鏈之干擾控制之第3例的第2說明圖。
[圖10]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11]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控制系統中所被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12]圖11所示之FD判定處理的詳細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3]圖11所示之功率比調整處理的詳細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4]一變形例中所被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15]協調控制節點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16]eNB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17]智慧型手機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18]行車導航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又,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系統之概要
1-1.小型蜂巢網之導入
1-2.全雙工(FD)模式之採用
2.通訊控制裝置之構成例
2-1.各部之說明
2-2.FD模式
2-3.非FD模式
3.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例
3-1.各部之說明
3-2.身為副裝置之動作
4.處理的流程
4-1.通訊控制處理
4-2.FD判定處理
4-3.功率比調整處理
4-4.變形例
5.應用例
5-1.協調控制節點的相關應用例
5-2.基地台的相關應用例
5-3.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6.總結
<1.系統之概要> [1-1.小型蜂巢網之導入]
圖1係用來說明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控制系統1之概要的說明圖。通訊控制系統1係含有 通訊控制裝置10、以及無線通訊裝置20a及20b。
通訊控制裝置10,係為將巨集蜂巢網及小型 蜂巢網中的無線通訊予以協調控制的裝置。在圖1之例子中,通訊控制裝置10係為巨集蜂巢網基地台。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係對位於巨集蜂巢網11之內部的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提供無線通訊服務。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係被連接至核心網路15。核心網路15,係透過閘道裝置(未圖示)而被連接至封包資料網路(PDN)16。巨集蜂巢網11係例如,依照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A(LTE-Advanced)、GSM、UMTS、W-CDMA、CDMA200、WiMAX、WiMAX2或IEEE802.16等之任意之無線通訊方式而被運用即可。此外,不限定於圖1之例子,核心網路15或PDN16內之控制節點(巨集蜂巢網基地台之上位節點),亦可具有協調控制巨集蜂巢網及小型蜂巢網之無線通訊的機能。
無線通訊裝置20a及20b,係分別為將小型蜂 巢網做運用的主裝置。作為一例,無線通訊裝置20a係為被固定設置的小型蜂巢網基地台。小型蜂巢網基地台20a,係和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之間建立無線回程鏈結22a,和小型蜂巢網21a內之1台以上之終端裝置之間建立存取鏈結23a。無線通訊裝置20b,係為動態AP(存取點)。動態AP20b,係為將小型蜂巢網21b做動態運用的移動裝置。動態AP20b,係和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之間建立無線回程鏈結22b,和小型蜂巢網21b內之1台以上 之終端裝置之間建立存取鏈結23b。動態AP20b係可為,例如,搭載有可運作成為基地台或無線存取點的硬體或軟體的終端裝置。此情況的小型蜂巢網21b,係為被動態形成的局部性網路(Localized Network)。無線通訊裝置20a及20b,典型而言係具有,向連接至自裝置的終端裝置分配無線資源的權限。但是,在本實施形態中,無線資源之分配,係為了協調之控制,而至少一部分會被委任給通訊控制裝置10。
此外,於本說明書中,若無必要彼此區別無 線通訊裝置20a及20b時,則省略符號末尾的英文字母,將他們總稱為無線通訊裝置20。至於其他構成要素(小型蜂巢網21、無線回程鏈結22及存取鏈結23等)也同樣如此。不限定於圖1之例子,無線通訊裝置20係亦可為,於層1、層2或層3中,中繼無線訊號的中繼台等之、任意種類之主裝置。又,無線通訊裝置20,係除了無線回程鏈結22,亦可還具有例如控制用之個別之有線回程鏈結。
[1-2.全雙工(FD)模式之採用]
無線通訊裝置20,係將以小型蜂巢網21內之終端裝置為目標的下鏈流量透過無線回程鏈結22而接收,將所接收到之流量往目標之終端裝置透過存取鏈結23而發送。又,無線通訊裝置20,係將從小型蜂巢網21內之終端裝置所接收之上鏈流量,透過存取鏈結23而接收,將 所接收到之流量透過無線回程鏈結22而發送。無線回程鏈結22上之收訊及存取鏈結23上之送訊,或存取鏈結23上之收訊及無線回程鏈結22上之送訊是以分時方式而被執行時,於無線通訊裝置20中收訊訊號與送訊訊號,係不會彼此干擾。可是,此種分時方式的運用,係會增大流量中繼所需之延遲。於主裝置中,小型蜂巢網基地台為了緩衝流量所需要的記憶體容量也會變得很大。又,藉由對無線回程鏈結及存取鏈結分配不同的頻率頻道,也可避免上述的收訊訊號與送訊訊號之干擾。可是,此種分頻方式之運用,係只有在可利用之頻率資源是充足存在的狀況下才能採用。任一方式,都難謂將無線資源之利用效率作最佳化。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更有效率利用無線資源,而導入全雙工(FD)模式。於FD模式下,在下鏈中,無線回程鏈結22上之收訊及存取鏈結23上之送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在上鏈中,存取鏈結23上之收訊及無線回程鏈結22上之送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
於FD模式下,無線通訊裝置20,係於一方 之鏈結中發送無線訊號,同時,於另一方之鏈結中接收無線訊號。從無線通訊裝置20之送訊天線所輻射的送訊訊號,係會回繞至無線通訊裝置20之收訊天線,產生所謂的自我干擾。圖2A係例示了下鏈之FD模式中的自我干擾。於圖2A中,從無線通訊裝置20在存取鏈結23上往終端裝置30發送的送訊訊號T01,係由於回繞,而對從 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被無線通訊裝置20所接收之收訊訊號R01,造成干擾。圖2B係例示了上鏈之FD模式中的自我干擾。於圖2B中,從無線通訊裝置20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往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發送之送訊訊號T02,係由於回繞,而對從終端裝置30在存取鏈結23上被無線通訊裝置20所接收之收訊訊號R02,造成干擾。
為了去除此種自我干擾,無線通訊裝置20係 可採用例如非專利文獻3所說明的SIG技術。可是,送訊訊號之功率相對於所望訊號之收訊訊號之功率的比率不是很小的情況下,自我干擾之位準會過大,結果導致即使藉由SIC技術仍有可能無法充分去除自我干擾。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如下節詳細說明,藉由協調地控制為了無線回程鏈結及存取鏈結而被使用之資源,就可容易去除自我干擾,擴大FD模式之活用機會。
<2.通訊控制裝置之構成例>
圖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控制裝置10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3,通訊控制裝置10係具備:無線通訊部110、網路通訊部120、記憶部130及控制部140。
[2-1.各部之說明] (1)無線通訊部
無線通訊部110,係與巨集蜂巢網11所連接之終端裝置(以下稱作巨集蜂巢網終端)之間,執行無線通訊。例如,無線通訊部110,係從巨集蜂巢網終端接收上鏈流量,及向巨集蜂巢網終端發送下鏈流量。又,無線通訊部110,係於下鏈中將同步訊號及參考訊號予以廣播。同步訊號,係巨集蜂巢網終端為了和巨集蜂巢網11獲得同步而被使用。無線通訊裝置20也是藉由探索該當同步訊號,而可和巨集蜂巢網11獲得同步。參考訊號,係為了通訊品質之測定而被使用。使用參考訊號所測定之通訊品質,係例如,將巨集蜂巢網間、或巨集蜂巢網與小型蜂巢網之間之接手予以觸發的接手判定所需之指標。
又,無線通訊部110,係和在巨集蜂巢網11內運用小型蜂巢網21的無線通訊裝置20之間,建立無線回程鏈結22。例如,從連接至小型蜂巢網21的終端裝置(以下稱作小型蜂巢網終端)所被發送的上鏈流量,係被無線通訊裝置20所中繼,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被無線通訊部110所接收。又,無線通訊部110,係將以小型蜂巢網終端為目標的下鏈流量,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向無線通訊裝置20進行發送。該當下鏈流量,係藉由無線通訊裝置20,而被中繼往目標之小型蜂巢網終端。通訊控制裝置10與無線通訊裝置20之間之控制訊息之交換,也是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進行。
(2)網路通訊部
網路通訊部120係為用來將通訊控制裝置10連接至核心網路15所需的通訊介面。網路通訊部120係可為有線通訊介面,或可為無線通訊介面。網路通訊部120,係與核心網路15內之各式各樣的控制節點之間,發送資料流量,及交換控制訊息。
(3)記憶部
記憶部130,係使用硬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記憶媒體,來記憶通訊控制裝置10的動作所需的程式及資料。被記憶部130所記憶之資料係可含有例如:巨集蜂巢網資訊(巨集蜂巢網基地台之位置、蜂巢網半徑、天線構成及運用頻帶等)、從無線通訊裝置20所收集的主裝置資訊(裝置ID、裝置類型、位置及能力資訊等)及小型蜂巢網資訊(蜂巢網半徑及小型蜂巢網終端數等)、以及各式各樣的控制參數(後述的判定閾值等)。
(4)控制部
控制部140係控制通訊控制裝置10的整體動作。於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140係含有巨集蜂巢網控制部142及協調控制部144。
(4-1)巨集蜂巢網控制部
巨集蜂巢網控制部142,係控制無線通訊部110所做的與巨集蜂巢網終端之間的無線通訊。巨集蜂巢網控制部 142,係例如,生成巨集蜂巢網11之運用頻帶及天線構成等之系統資訊,將所生成的系統資訊,令無線通訊部110進行廣播。又,巨集蜂巢網控制部142,係針對各巨集蜂巢網終端,執行無線資源之分配、送訊功率控制及重送控制等。巨集蜂巢網控制部142,係將從無線通訊部110所輸入之上鏈流量,傳輸給網路通訊部120。又,巨集蜂巢網控制部142,係將從網路通訊部120所輸入之下鏈流量,傳輸給無線通訊部110。
(4-2)協調控制部
協調控制部144,係為了促進活用1個以上之小型蜂巢網21的有效率之無線通訊,而控制無線通訊裝置20所做的無線回程鏈結及存取鏈結之利用。例如,協調控制部144,係判定無線通訊裝置20是否應該以FD模式執行無線通訊。然後,協調控制部144,係一旦判定應該要以FD模式執行無線通訊,則向無線通訊裝置20指示以FD模式動作。另一方面,協調控制部144,係一旦判定無線通訊裝置20不應該以FD模式執行無線通訊,則向無線通訊裝置20只是以非FD模式動作。
例如,協調控制部144,係基於無線通訊裝置 20之電池剩餘量、天線構成及SIC機能性之至少1者,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20是否具有FD模式之能力。例如,電池剩餘量不充分、天線根數不足、或無線通訊裝置20不具有SIC機能性的情況下,無線通訊裝置20係可判 定為不具FD模式之能力。此情況下,無線通訊裝置20係以非FD模式動作。
又,例如,協調控制部144,係基於無線通訊 裝置20所應處理之流量的量及所被想定之小型蜂巢網終端之數目之至少一方,來判定是否應該提高無線通訊裝置20之容量。應處理之流量的量超過閾值時、或所被想定之小型蜂巢網終端之數目超過閾值時,係將FD模式設成有效而提高無線通訊裝置20之容量,較為理想。於是,此情況下,協調控制部144係可判定為,無線通訊裝置20應以FD模式執行無線通訊(亦即,應該將無線回程鏈結22及存取鏈結23上之收訊及送訊(送訊及收訊)在同一頻道上同時執行)。此時點上,若無必要提高無線通訊裝置20之容量,則協調控制部144係可判定為,無線通訊裝置20不應以FD模式執行無線通訊。
無線通訊裝置20,係在以FD模式動作的情 況下,使用SIC技術,從收訊訊號中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協調控制部144,係在向無線通訊裝置20指示以FD模式動作時,為了支援無線通訊裝置20中的自我干擾之去除,藉由控制為了無線回程鏈結22及存取鏈結23而被使用的資源,以調整這些鏈結的收訊訊號與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以下稱為控制功率比)。
作為一例,將控制功率比RCTRL,令作無線通 訊裝置20中的送訊訊號之功率相對於收訊訊號之功率的比率,以分貝表示而表現如下式。此外,PTx係表示無線 通訊裝置20中的送訊訊號之功率,PRx係表示無線通訊裝置20中的收訊訊號之功率。
協調控制部144,係以使得控制功率比RCTRL 不會超過所定之閾值的方式,亦即以滿足以下條件式(2)的方式,來調整無線通訊裝置20中的送訊訊號及收訊訊號之功率。此外,閾值Rth係表示,能夠把自我干擾去除到在無線通訊裝置20中可以適切解調收訊訊號之程度的控制功率比RCTRL之上限值。閾值Rth,係預先固定地定義,或可依存於無線通訊裝置20之類型或SIC能力而被動態地設定。
順便一提,巨集蜂巢網11之蜂巢網半徑,通常是比小型蜂巢網21之蜂巢網半徑還大。因此,在許多情況下,無線回程鏈結22上所被發送的無線訊號之送訊功率,係比在存取鏈結23上所被發送的無線訊號之送訊功率還大。因此,相較於下鏈之FD模式,上鏈之FD模 式違反上記條件式(2)的機率較高。於是,以下之說明,係以上鏈之FD模式為焦點。但是,以下之說明,係只要把鏈結替換一下,就亦可適用於下鏈之FD模式。
於上鏈中,控制功率比RCTRL係為,相對於透 過存取鏈結23的從1個以上之小型蜂巢網終端所送來的收訊訊號之功率,透過無線回程鏈結22的往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之送訊訊號之功率的比率。協調控制部144,係通常的排程及送訊功率控制之結果而被預測的控制功率比RCTRL是超過閾值Rth時,則藉由降低對無線回程鏈結22上之送訊訊號做適用的調變次數,以降低該當送訊訊號之功率。又,協調控制部144,係為了補償因為調變次數之降低所導致的無線回程鏈結22之吞吐率之低落,而令無線回程鏈結22上之送訊訊號所被分配的無線資源增加。藉由如此送訊側之控制,就可以滿足條件式(2)的方式,導出控制功率比RCTRL
又,協調控制部144,係在沒有可對無線回程 鏈結22追加分配的無線資源或較少的情況下,藉由在存取鏈結23上提高從小型蜂巢網終端所被發送之無線訊號之送訊功率,以使無線通訊裝置20中的收訊訊號之功率增加。來自小型蜂巢網終端之送訊功率之提高,係可能會導致對附近系統之干擾上升,因此只有在此種對無線回程鏈結22上之送訊訊號所能分配的無線資源難以增加的情況下,才進行來自小型蜂巢網終端之送訊功率之提高,才會有益。協調控制部144,係若送訊側之調整後所被預測 的控制功率比RCTRL依然超過閾值Rth時,則在不會對附近的系統造成有害干擾的範圍內提高小型蜂巢網終端之送訊功率,藉此以使無線通訊裝置20中的存取鏈結23上之收訊訊號之功率增加。其結果為,控制功率比RCTRL會被降低,可滿足條件式(2)。
協調控制部144,係在難以增加無線回程鏈結 22上之送訊訊號所被分配之無線資源,且對附近之系統的有害干擾之觀點來看也不能容許提高小型蜂巢網終端之送訊功率的情況下,則判定為無線通訊裝置20不應該以FD模式來執行無線通訊。
協調控制部144,係將作為控制功率比RCTRL 之調整結果而被決定的資源分配資訊、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資訊及送訊功率資訊,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向無線通訊裝置20進行訊令。
[2-2.FD模式中的資源之分配]
本項中係說明,FD模式被選擇時的資源之分配的數個例子。
(1)第1例
圖4係對回程鏈結(BL)及存取鏈結(AL)的無線資源之分配的第1例的說明圖。於第1例中,巨集蜂巢網11係以分頻雙工(FDD)方式而被運用。於FDD方式中,下鏈所需之頻率頻道和上鏈所需之頻率頻道係為不 同。在圖4之例子中,頻率頻道F11係被使用於下鏈,頻率頻道F12係被使用於上鏈。
於子訊框T11及T12中,無線通訊裝置20之 動作模式係為非FD模式。在下鏈中,於子訊框T11中下鏈流量是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被接收,於子訊框T12中下鏈流量是在存取鏈結23上被發送。在上鏈中,於子訊框T12中上鏈流量是在存取鏈結23上被接收,於子訊框T12中上鏈流量是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被發送。
於子訊框T13~T16中,無線通訊裝置20之 動作模式係為FD模式。在下鏈中,於子訊框T13~T16之每一者中,下鏈流量是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被發送,同時,下鏈流量是在存取鏈結23上被發送。在上鏈中,於子訊框T13~T16之每一者中,上鏈流量是在存取鏈結23上被接收,同時,上鏈流量是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被發送。
(2)第2例
圖5係對回程鏈結(BL)及存取鏈結(AL)的無線資源之分配的第2例的說明圖。於第2例中,巨集蜂巢網11係以分時雙工(TDD)方式而被運用。於TDD方式中,下鏈所需之頻率頻道和上鏈所需之頻率頻道係為相同。圖5之例子中,頻率頻道F21是被使用於下鏈及上鏈之雙方。鏈結方向(下鏈/上鏈),係例如,按照被巨集蜂巢網控制部142所動態決定的鏈結方向構成(UL-DL Configuration),而可隨每一子訊框而改變。
於子訊框T21及T22中,無線通訊裝置20之 動作模式係為非FD模式。子訊框T21及T22,係為下鏈子訊框。在子訊框T21中下鏈流量是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被接收,在子訊框T22中下鏈流量是在存取鏈結23上被發送。
於子訊框T23~T28中,無線通訊裝置20之 動作模式係為FD模式。子訊框T23、T24及T28,係為下鏈子訊框(或特殊子訊框)。於這些子訊框之每一者中,下鏈流量是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被發送,同時,下鏈流量是在存取鏈結23上被發送。子訊框T25、T26及T27,係為上鏈子訊框。於這些子訊框之每一者中,上鏈流量是在存取鏈結23上被接收,同時,上鏈流量是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被發送。
(3)詳細的資源之分配
圖6係FD模式下被進行無線通訊之子訊框中的詳細之無線資源之分配之一例的說明圖。在圖6之例子中,於子訊框T13~T16之每一者中,是進行上鏈之FD模式下的無線通訊。在圖之下部,子訊框T13中的頻率頻道F12之時間-頻率資源之集合是以格子狀而被表示。在此,使用LTE方式之用語,將無線資源的分配單位,稱作資源區塊。在圖6之例子中,對存取鏈結23係分配了,合計16個資源區塊(小型蜂巢網終端UE1所需的12個,小型 蜂巢網終端UE2所需的4個)。又,對無線回程鏈結22,係分配了24個資源區塊。然後,相對於在存取鏈結23之資源區塊中是使用相對較高次的調變方式(例如64QAM、16QAM或QPSK),在無線回程鏈結22之資源區塊中係可使用相對較低次的調變方式(例如16QAM、QPSK或BPSK)。藉此,可一面維持整體的吞吐率之均衡,一面抑制控制功率比RCTRL而避免控制功率比RCTRL違反條件式(2)。無線回程鏈結22所被分配的時間-頻率資源、和存取鏈結23所被分配之時間-頻率資源,係亦可彼此重複。在圖6之例子中,4個資源區塊係被分配給無線回程鏈結22及存取鏈結23之雙方。
此外,圖中沒有被分配給無線回程鏈結22也 沒有被分配給存取鏈結23的資源區塊,係可用來給巨集蜂巢網終端所需之通訊、控制訊令或其他小型蜂巢網中之通訊所需而使用。
[2-3.非FD模式]
無線通訊裝置20是以非FD模式動作時,係由於無線通訊裝置20中無線訊號之收訊及送訊不會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因此不會發生自我干擾。但是,例如參照圖2A,於小型蜂巢網終端30中,對於來自無線通訊裝置20之下鏈訊號T01,來自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之下鏈訊號R01可能會對其造成干擾。又,參照圖2B,於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中,對於來自無線通訊裝置20之上鏈訊號 T02,來自小型蜂巢網終端30之上鏈訊號R02可能會對其造成干擾。若考慮巨集蜂巢網11及小型蜂巢網21之蜂巢網半徑的上述之差異,這2個案例當中,尤其是下鏈中的小型蜂巢網終端30中的干擾,會有可能達到無法忽視的位準。
於是,協調控制部144,係在令無線通訊裝置 20以非FD模式動作時(例如無線通訊裝置20所應處理之流量的量沒有很多時),則令無線通訊裝置20以分時方式執行干擾回避。此情況下,對無線回程鏈結22及存取鏈結23,係分配彼此不同的時間資源。
圖7係用來說明非FD模式中的下鏈之干擾控 制之第1例的說明圖。參照圖7,沿著時間方向而圖示了4個子訊框T31~T34。子訊框T31係被分配給無線回程鏈結22,例如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係在頻率頻道F11上,於子訊框T31中將下鏈資料D1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20。來自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之下鏈訊號雖然可能會抵達小型蜂巢網終端,但由於在存取鏈結23中係沒有進行通訊,因此於小型蜂巢網終端中不會發生干擾(虛線箭頭)。子訊框T32係被分配給存取鏈結23,例如無線通訊裝置20,係在頻率頻道F11上,於子訊框T32中將下鏈資料D1發送至小型蜂巢網終端。來自無線通訊裝置20之下鏈訊號雖然可能會回繞至無線通訊裝置20之收訊電路,但由於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中沒有進行通訊,因此於無線通訊裝置20中不會發生自我干擾(實線箭頭)。子 訊框T33係被分配給無線回程鏈結22,例如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係在頻率頻道F11上,於子訊框T33中將下鏈資料D2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20。來自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之下鏈訊號雖然可能會抵達小型蜂巢網終端,但由於在存取鏈結23中係沒有進行通訊,因此於小型蜂巢網終端中不會發生干擾(虛線箭頭)。子訊框T34係被分配給存取鏈結23,例如無線通訊裝置20,係在頻率頻道F11上,於子訊框T34中將下鏈資料D2發送至小型蜂巢網終端。來自無線通訊裝置20之下鏈訊號雖然可能會回繞至無線通訊裝置20之收訊電路,但由於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中沒有進行通訊,因此於無線通訊裝置20中不會發生自我干擾(實線箭頭)。
協調控制部144,係在令無線通訊裝置20以 非FD模式而動作時,亦可令無線通訊裝置20不是以分時方式而是以分頻方式來執行干擾回避。此情況下,對無線回程鏈結22及存取鏈結23,係分配彼此不同的頻率頻道。
圖8係用來說明非FD模式中的下鏈之干擾控 制之第2例的說明圖。參照圖8,沿著時間方向而圖示了4個子訊框T41~T44。對無線回程鏈結22,係分配了頻率頻道F31。對存取鏈結23,係分配了頻率頻道F32。例如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係在頻率頻道F31上,於子訊框T41中將下鏈資料D1發送至無線通訊裝置20。無線通訊裝置20,係在頻率頻道F32上,於子訊框T41中將下 鏈資料D0發送至小型蜂巢網終端。來自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之下鏈訊號雖然可能會抵達小型蜂巢網終端,但由於頻率頻道F31與頻率頻道F32之間存在有足夠的頻率間隔,因此藉由使用了無線電路內的濾波器的分離處理,就可防止有害干擾之發生(虛線箭頭)。又,來自無線通訊裝置20之下鏈訊號雖然可能會回繞至無線通訊裝置20之收訊電路,但也因為有頻率頻道F31與頻率頻道F32之間的頻率間隔存在,因此可防止自我干擾之發生(實線箭頭)。於後續的子訊框T42、T43及T44中也是同樣地,可一面以分頻方式避免干擾,一面在無線回程鏈結22及存取鏈結23之雙方上執行無線通訊。
若對無線回程鏈結22及存取鏈結23分配相 同的頻率頻道,則以分空(波束成形)方式的干擾回避,並非容易。這是因為,從巨集蜂巢網基地台看過去,朝向某個小型蜂巢網之主裝置的方向、和朝向該當小型蜂巢網之副裝置(小型蜂巢網終端)的方向之間,沒有太大的角度差異所致。如圖9A所示,例如於頻率頻道F41中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向無線通訊裝置20a所被發送的下鏈訊號R1,係即使藉由波束成形而被給予了波束幅度Ba1之指向性,仍會抵達小型蜂巢網終端30a,而造成干擾。
另一方面,對無線回程鏈結22及存取鏈結23 分配不同頻率頻道時,藉由還組合了波束成形技術,就可更有效果地避免干擾。在圖9B所示的例子中,對被無線通訊裝置20a所運用的小型蜂巢網21a,係為了無線回程 鏈結所需而分配了頻率頻道F41,為了存取鏈結所需而分配了頻率頻道F42。對被無線通訊裝置20b所運用的小型蜂巢網21b,係為了無線回程鏈結所需而分配了頻率頻道F42,為了存取鏈結所需而分配了頻率頻道F43。對被無線通訊裝置20c所運用的小型蜂巢網21c,係為了無線回程鏈結所需而分配了頻率頻道F43,為了存取鏈結所需而分配了頻率頻道F41。亦即,任一小型蜂巢網中,都是以上述的分頻方式而進行動作。再者,無線回程鏈結所被分配之頻率資源和存取鏈結所被分配之頻率資源之組合,是隨著連接至相同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的每一主裝置而不同。而且,無線回程鏈結,係使用波束成形技術而被實現。例如,小型蜂巢網終端30a,係將來自無線通訊裝置20a之下鏈訊號T1,於頻率頻道F42中予以接收。於通訊控制系統1,共用頻率頻道F42的鏈結,係為無線通訊裝置20b之無線回程鏈結。可是,對於在無線通訊裝置20b之無線回程鏈結上所被發送的下鏈訊號R2藉由波束成形而使其帶有波束幅度Ba2之指向性時,下鏈訊號R2係不會抵達小型蜂巢網終端30a。因此,於小型蜂巢網終端30a中不會發生有害干擾。
如此,在巨集蜂巢網內有多數小型蜂巢網被 運用的情況下,係藉由對無線回程鏈結及存取鏈結的不同之頻率資源之分配和波束成形技術加以組合,可一面有效率地利用頻率資源,一面避免一方之鏈結上的所望訊號受到來自另一方之鏈結上之無線訊號的干擾。在以下的表1 及表2中,表示n個頻率資源為可利用時的對n個小型蜂巢網之資源分配的例子。在表1之例子中,n係為任意之整數即可。在表2之例子中,假設n係為偶數。此外,此處的所謂頻率資源,係可相當於頻率頻道、或亦可為在頻率方向上被區段化成更小之單位而成的資源。
於這些頻率資源之分配例中,各小型蜂巢網 與各頻率資源之對映係亦可為,例如,藉由執行使得某種評價函數(利用相同頻率資源的基地台間之距離之總和或最小值等)成為最大化所需之探索處理,而被決定。藉此,就系統全體而言可降低干擾之風險,可將系統容量最 佳化。
此外,在無線通訊裝置20是以FD模式而動 作的情況下也是,於小型蜂巢網終端30中,對於來自無線通訊裝置20之下鏈訊號,來自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之下鏈訊號可能會對其造成干擾。又,於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中,對於來自無線通訊裝置20之上鏈訊號,來自小型蜂巢網終端30之上鏈訊號可能會對其造成干擾。這些干擾有可能達到有害位準的情況下,係亦可將本項所說明的干擾控制方式組合至FD模式。例如,不進行如圖6所例示的對無線回程鏈結及存取鏈結的重複之時間-頻率資源之分配,進而組合使用圖9B所說明的波束成形技術,就可降低下鏈之FD模式下由於小型蜂巢網終端而會經歷的干擾之位準。
<3.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例>
圖10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20之邏輯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10,無線通訊裝置20係含有:無線通訊部210、自我干擾處理部220、記憶部230及通訊控制部240。
[3-1.各部之說明] (1)無線通訊部
無線通訊部210,係與小型蜂巢網21內的1個以上之小型蜂巢網終端(副裝置)之間建立存取鏈結23,在存 取鏈結23上與小型蜂巢網終端進行通訊。又,無線通訊部210,係與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之間建立無線回程鏈結22,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與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進行通訊。如圖10所示,無線通訊部210,係具有至少4根天線,其中2根係用於存取鏈結23,其他2根係用於無線回程鏈結22。存取鏈結23所需之2根天線之其中1根係為下鏈送訊用,另1根係為上鏈收訊用。無線回程鏈結22所需之2根天線之其中1根係為下鏈收訊用,另1根係為上鏈送訊用。
於本實施形態中,無線通訊部210,係以上述 的FD(全雙工)模式及非FD模式之任一者而動作。在後述的藉由通訊控制部240而被設定了FD模式的情況下,無線通訊部210係以無線回程鏈結22所需之收訊天線來接收下鏈訊號,同時,在同一頻道上以存取鏈結23所需之送訊天線來發送下鏈訊號。同樣地,無線通訊部210係以存取鏈結23所需之收訊天線來接收上鏈訊號,同時,在同一頻道上以無線回程鏈結22所需之送訊天線來發送上鏈訊號。在後述的藉由通訊控制部240而被設定了非FD模式的情況下,則無線通訊部210係為了無線回程鏈結22及存取鏈結23上的送訊及收訊(收訊及送訊),而於時間及頻率之一方或雙方中,使用不同的資源。
此外,此處所說明的天線構成係僅為一例。亦可數根天線是被共用,也可使用比圖示還多根的天線。例如,無線通訊部210係亦可具有:被下鏈送訊與上鏈收 訊共用的存取鏈結23所需之1根天線,及被下鏈收訊與上鏈送訊共用的無線回程鏈結22所需之1根天線。
(2)自我干擾處理部
自我干擾處理部220,係在無線通訊部210中以FD模式執行無線通訊時,從收訊訊號中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自我干擾處理部220,係例如,將回繞頻道之頻道回應與送訊訊號之副本之積從收訊訊號予以減算,可取得已經去除自我干擾的所望之收訊訊號。此外,自我干擾處理部220係可利用任意的公知之SIC技術來去無自我干擾,此處並沒有詳細說明該處理。自我干擾處理部220,係可對下鏈及上鏈之2個系統之其中一方適用SIC技術、或亦可對雙方適用SIC技術。
(3)記憶部
記憶部230,係使用硬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記憶媒體,來記憶無線通訊裝置20的動作所需的程式及資料。被記憶部230所記憶的資料,係可含有例如:無線通訊裝置20的主裝置資訊、及無線通訊裝置20所運用的小型蜂巢網21的小型蜂巢網資訊。又,記憶部230所記憶的資料係可含有:從通訊控制裝置10所被訊令的各式各樣的控制資訊(動作模式資訊、資源分配資訊、AMC資訊及送訊功率資訊等)。
(4)通訊控制部
通訊控制部240,係控制被無線通訊部210所執行的無線通訊。又,通訊控制部240,係也控制被連接至小型蜂巢網21的1個以上之小型蜂巢網終端所執行的無線通訊。通訊控制部240,係例如,一旦從通訊控制裝置10指示以FD模式動作,則將無線通訊部210之動作模式設定成FD模式。又,通訊控制部240,係一旦從通訊控制裝置10指示以非FD模式動作,則將無線通訊部210之動作模式設定成非FD模式。
當無線通訊部210是以FD模式動作時,通訊 控制部240係依照從通訊控制裝置10所接收之資源分配資訊,令無線通訊部210在無線回程鏈結22上從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接收下鏈訊號,同時,令其在同一頻道的存取鏈結23上將下鏈訊號發送至小型蜂巢網終端。同樣地,通訊控制部240係依照從通訊控制裝置10所接收之資源分配資訊,令無線通訊部210在存取鏈結23上從小型蜂巢網終端接收上鏈訊號,同時,令其在同一頻道的無線回程鏈結22上將上鏈訊號發送至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
於下鏈及上鏈之至少一方中,對無線通訊部 210中的收訊及送訊所適用的調變編碼方式,係可使用從通訊控制裝置10所接收之AMC資訊而被決定。又,來自無線通訊部210之送訊訊號及來自小型蜂巢網終端之送訊訊號之功率,係可使用從通訊控制裝置10所接收之送訊 功率資訊而被決定。其結果為,FD模式下的無線通訊部210中的收訊訊號與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亦即控制功率比RCTRL,係可被調整成不會超過上述閾值Rth。藉由調整使得控制功率比RCTRL不超過閾值Rth,就可抑制自我干擾訊號之功率相對於所望訊號之功率的比率。藉此,自我干擾處理部220就可使用SIC技術而容易去除自我干擾。
無線通訊部210是以非FD模式而動作時,通 訊控制部240,係依照從通訊控制裝置10所接收之資源分配資訊,而一面避免節點間之干擾,一面令無線通訊部210執行無線通訊。於非FD模式下,通訊控制部240係亦可執行小型蜂巢網終端所需之資源分配及送訊功率控制。
[3-2.身為副裝置之動作]
無線通訊裝置20,係亦可不是身為運用小型蜂巢網21的主裝置,而是以副裝置(亦即小型蜂巢網終端)的身份而動作。無線通訊裝置20身為副裝置而動作時,無線通訊部210之4根天線的其中無線回程鏈結22所需之2根天線係可不被使用。存取鏈結23所需之2根天線之其中1根係可被使用於下鏈訊號之收訊所需,另1根係可被使用於上鏈訊號之送訊所需。通訊控制部240係依照從主裝置所接收之資源分配資訊,令無線通訊部210接收下鏈訊號及發送上鏈訊號。上鏈訊號之送訊功率,係藉由從主裝置所接收之送訊功率資訊來表示。
<4.處理的流程> [4-1.通訊控制處理]
圖11係一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控制系統1中所被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在圖11所示的程序中,係有身為巨集蜂巢網基地台的通訊控制裝置10、身為小型蜂巢網之主裝置的無線通訊裝置20、及小型蜂巢網終端30參與。
首先,通訊控制裝置10,係從無線通訊裝置 20收集主裝置資訊及小型蜂巢網資訊(步驟S110)。這些資訊之收集,係可週期性地執行,或可藉由小型蜂巢網之運用開始或是無線通訊裝置20之移動等之事件而被觸發而執行。
接著,通訊控制裝置10,係藉由執行FD判 定處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20是否應該以FD模式而動作(步驟S120)。關於此處所執行的FD判定處理,係在之後更詳細說明。
接著,通訊控制裝置10,係基於FD判定處 理之結果,向下鏈之無線回程鏈結及存取鏈結,以及上鏈之無線回程鏈結及存取鏈結,分配無線資源(步驟S130)。於FD判定處理中當FD模式被選擇的情況下,例如,可進行使用如圖4或圖5所說明的資源之分配。於FD判定處理中當非FD模式被選擇的情況下,例如,可進行使用如圖7或圖8所說明的資源之分配。
當FD模式被選擇時,通訊控制裝置10係還 藉由執行功率比調整處理,以調整無線通訊裝置20中的送訊訊號之功率相對於收訊訊號之功率的比率(步驟S140)。關於此處所執行的功率比調整處理,係在之後更詳細說明。
接著,通訊控制裝置10係向無線通訊裝置20 指示動作模式,並且發送資源分配資訊及其他控制資訊(FD模式下的AMC資訊及送訊功率資訊等)(步驟S165)。無線通訊裝置20,係將小型蜂巢網終端30所需之資源分配資訊及其他控制資訊,發送至小型蜂巢網終端30(步驟S170)。
接著,無線通訊裝置20,係將自裝置之動作 模式,設定成從通訊控制裝置10所指示的模式(步驟S175)。例如,從通訊控制裝置10指示FD模式的情況下,則存取鏈結上之小型蜂巢網終端30與無線通訊裝置20之間之訊號之送訊/收訊,係在和無線回程鏈結上之無線通訊裝置20與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之間之訊號之收訊/送訊相同頻率頻道上,被同時執行(步驟S180、S185)。然後,無線通訊裝置20,係使用SIC技術,從收訊訊號中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步驟S190)。
[4-2.FD判定處理]
圖12係圖11所示之FD判定處理的詳細流程之一例 的流程圖。
參照圖12,首先,通訊控制裝置10的協調控 制部144,係取得無線通訊裝置20的能力資訊(步驟S121)。此處所取得的能力資訊,係可包含:無線通訊裝置20之電池剩餘量、天線構成及SIC機能性之至少1者。又,協調控制部144,係取得包含無線通訊裝置20所應處理之流量的量及小型蜂巢網終端之數目之至少一方的負荷資訊(步驟S122)。
接著,協調控制部144,係基於所取得的能力 資訊,判定無線通訊裝置20是否具有FD模式之能力(步驟S123)。例如,電池剩餘量不充分、天線根數不足、或無線通訊裝置20不具有SIC機能性的情況下,無線通訊裝置20係判定為不具FD模式之能力,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26。
協調控制部144,係若無線通訊裝置20是具 有FD模式之能力時,則基於所取得之負荷資訊,判定是否應該提高小型蜂巢網之容量(步驟S124)。例如,應處理之流量的量超過閾值時、或小型蜂巢網終端之數目超過閾值時,則判定為應該提高小型蜂巢網的容量,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25。另一方面,若判定為可以不必提高小型蜂巢網之容量,則處理係前進至步驟S126。
於步驟S125中,協調控制部144,係選擇FD 模式來作為無線通訊裝置20的動作模式。另一方面,於步驟S126中,協調控制部144,係選擇非FD模式來作為 無線通訊裝置20的動作模式。
[4-3.功率比調整處理]
圖13係圖11所示之功率比調整處理的詳細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參照圖13,首先,協調控制部144,係基於 初期的資源分配和從無線通訊裝置20及小型蜂巢網終端30所接收之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來決定各無線資源的編碼調變方式的初期值(步驟S141)。又,協調控制部144,係計算各無線資源中所應使用之送訊功率之初期值(步驟S143)。
接著,協調控制部144,係判定式(1)所例示的控制功率比RCTRL是否超過閾值Rth(步驟S145)。若控制功率比RCTRL超過閾值Rth,則處理係往步驟S147前進。若控制功率比RCTRL未超過閾值Rth,則編碼調變方式及送訊功率係確定為此時點之值,功率比調整處理係結束。
於步驟S147中,協調控制部144係判定,是否還有調整送訊側之資源(於下鏈中係為存取鏈結,於上鏈中係為無線回程鏈結之資源)的餘地(步驟S147)。
若還有調整送訊側之資源的餘地,則協調控制部144,係對送訊側之鏈結追加性分配無線資源(步驟S149),然後降低送訊側之鏈結之調變次數(步驟S151)。其後,處理係回到步驟S145。
若無調整送訊側之資源的餘地,則協調控制 部144,係判定為沒有調整收訊側之資源(於下鏈中係為無線回程鏈結,於上鏈中係為存取鏈結之資源)的餘地(步驟S153)。若有調整收訊側之資源的餘地,則協調控制部144,係在不會對周圍節點造成有害干擾的範圍內,提高收訊側之鏈結之送訊功率(步驟S155)。其後,處理係回到步驟S145。
若送訊側及收訊側之雙方都沒有調整資源的 餘地,則協調控制部144係無法於無線通訊裝置20中使用SIC技術而充分去除自我干擾,因此停止FD模式之設定(步驟S157)。此情況下,協調控制部144,係選擇非FD模式來作為無線通訊裝置20的動作模式。
[4-4.變形例]
作為一變形例,上述的通訊控制裝置10之協調控制部144之機能,係亦可被實作於核心網路15或PDN16內之控制節點中。圖14係圖示此種變形例中所被執行的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在圖14所示的程序中,係有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無線通訊裝置20、小型蜂巢網終端30及控制節點50參與。
首先,控制節點50,係從無線通訊裝置20收 集主裝置資訊及小型蜂巢網資訊(步驟S110)。又,控制節點50,係從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收集巨集蜂巢網資訊(步驟S115)。這些資訊之收集,係可週期性地執 行,或可藉由某種事件而被觸發而執行。
接著,控制節點50,係藉由執行使用圖12所 說明過的FD判定處理,判定無線通訊裝置20是否應該以FD模式而動作(步驟S120)。
接著,控制節點50,係基於FD判定處理之 結果,向下鏈之無線回程鏈結及存取鏈結,以及上鏈之無線回程鏈結及存取鏈結,分配無線資源(步驟S130)。
當FD模式被選擇時,控制節點50係還藉由 執行使用圖13所說明過的功率比調整處理,以調整無線通訊裝置20中的送訊訊號之功率相對於收訊訊號之功率的比率(步驟S140)。
接著,控制節點50,係將巨集蜂巢網所需之 資源分配資訊及其他控制資訊,發送至巨集蜂巢網基地台10(步驟S160)。又,控制節點50係向無線通訊裝置20指示動作模式,並且發送資源分配資訊及其他控制資訊(步驟S165)。無線通訊裝置20,係將小型蜂巢網終端30所需之資源分配資訊及其他控制資訊,發送至小型蜂巢網終端30(步驟S170)。
其後之處理,係可和使用圖11所說明過的程 序中的處理相同。
<5.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通訊控制裝置10的協調控制機能,係可以相當於塔式伺服 器、機架伺服器、或刀鋒伺服器等之任一種類之伺服器的協調控制節點的方式而被實現。又,協調控制機能係亦可為被搭載於協調控制節點的控制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或被插入至刀鋒伺服器之插槽的插卡或是刀板)。
又,例如,通訊控制裝置10係亦可被實現成 為巨集eNB、微微eNB、或家用eNB等任一種類的eNB(evolved Node B)。亦可取而代之,通訊控制裝置10係可被實現成為NodeB或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等之其他種類的基地台。
無線通訊裝置20係又亦被實現成為任一種類 之eNB、或可實現成為NodeB或是BTS等之其他種類之基地台。又,例如,無線通訊裝置2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攜帶型/鑰匙型的行動路由器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 又,無線通訊裝置2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甚至,無線通訊裝置20亦可為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無線通訊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
[5-1.協調控制節點的相關應用例]
圖15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協調控制伺服器 7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協調控制伺服器700係具備:處理器701、記憶體702、儲存體703、網路介面704及匯流排706。
處理器701係可為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協調控制伺服器700的各種機能。記憶體702係包含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及ROM(Read Only Memory),記憶著被處理器7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7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
網路介面704係為,用來將協調控制伺服器700連接至有線通訊網路705所需的有線通訊介面。有線通訊網路705係可為EPC(Evolved Packet Core)等之核心網路,或可為網際網路等之PDN(Packet Data Network)。
匯流排706係將處理器701、記憶體702、儲存體703及網路介面704彼此連接。匯流排706係亦可含有速度不同的2個以上之匯流排(例如高速匯流排及低速匯流排)。
於圖15所示的協調控制伺服器700中,使用圖3所說明過的協調控制部144,係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701中。例如,藉由協調控制伺服器700支援小型蜂巢網之主裝置中的自我干擾之去除,就可於小型蜂巢網中活用FD模式之通訊而有效率地利用無線資源。
[5-2.基地台的相關應用例]
圖16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eNB80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各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
天線81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 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基地台裝置820之無線訊號。eNB800係具有如圖16所示的複數天線810,複數天線81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此外,圖16中雖然圖示了eNB800具有複數天線810的例子,但eNB8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10。
基地台裝置820係具備:控制器821、記憶體 822、網路介面823及無線通訊介面825。
控制器821係可為例如CPU或DSP,令基地 台裝置820的上位層的各種機能進行動作。例如,控制器821係從已被無線通訊介面825處理過之訊號內的資料,生成資料封包,將已生成之封包,透過網路介面823而傳輸。控制器821係亦可將來自複數基頻處理器的資料予以捆包而生成捆包封包,將所生成之捆包封包予以傳輸。 又,控制器821係亦可具有執行無線資源管理(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承載控制(Radio Bearer Control)、移動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流入控制(Admission Control)或排程(Scheduling)等之控 制的邏輯性機能。又,該當控制,係亦可和周邊的eNB或核心網路節點協同執行。記憶體8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要被控制器821所執行的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控制資料(例如,終端清單、送訊功率資料及排程資料等)。
網路介面823係用來將基地台裝置820連接 至核心網路824所需的通訊介面。控制器821係亦可透過網路介面823,來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通訊。此情況下,eNB800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係亦可藉由邏輯性介面(例如S1介面或X2介面)而彼此連接。網路介面823係可為有線通訊介面,或可為無線回載用的無線通訊介面。若網路介面823是無線通訊介面,則網路介面823係亦可將比無線通訊介面825所使用之頻帶還要高的頻帶,使用於無線通訊。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支援LTE或LTE-A等 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天線810,對位於eNB800之蜂巢網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2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基頻(BB)處理器826及RF電路827等。BB處理器826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各層(例如L1、MAC(Medium Access Control)、RLC(Radio Link Control)及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的各式各樣之訊號處理。BB處理器826係亦可取代控制器821,而具有上述邏輯機能的部分或全部。BB處理器826係亦可為含 有: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的模組,BB處理器826的機能係亦可藉由上記程式的升級而變更。又,上記模組係亦可為被插入至基地台裝置820之插槽的板卡或刀鋒板,亦可為被搭載於上記板卡或上記刀鋒板的晶片。另一方面,RF電路827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10而收送無線訊號。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如圖16所示含有複數 BB處理器826,複數BB處理器82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又,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含有如圖16所示的複數RF電路827,複數RF電路827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天線元件。此外,圖16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25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826及複數RF電路827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2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26或單一RF電路827。
於圖16所示的eNB800的控制器821中,使 用圖3所說明過的協調控制部144係亦可被實作。亦可取而代之,eNB800係具有使用圖10所說明過的無線通訊裝置20之機能。前者的情況下,藉由eNB800支援小型蜂巢網之主裝置中的自我干擾之去除,就可於小型蜂巢網中活用FD模式之通訊而有效率地利用無線資源。後者的情況下,係可於eNB800中一面適切去除自我干擾,一面以FD模式執行之通訊。
[5-3.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17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攝影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15、1個以上之天線916、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攝影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 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激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2係支援LTE或LTE-A等任 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等。BB處理器913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1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16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為,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如圖17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913及複數RF電路914。此外,圖17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12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913及複數RF電路91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13或單一RF電路914。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12,係除了蜂巢網通訊 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
天線開關915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 912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 路)之間,切換天線916的連接。
天線916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 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12之無線訊號。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如圖17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天線916,此外,圖17中雖然圖示了智慧型手機900具有複數天線916的例子,但智慧型手機9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16。
甚至,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 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16。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5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 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攝影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 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17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圖17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係可成為形成 局部性網路的動態AP而動作。此情況下,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有使用圖10所說明過的無線通訊裝置20之機能。藉此,可於動態AP中一面適切去除自我干擾,一面以FD模式執行之通訊。
(第2應用例)
圖18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36、1個以上之天線937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 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 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 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 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LTE或LTE-A等任 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等。BB處理器934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35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37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為,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如圖18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934及複數RF電路935。此外,圖18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33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934及複數RF電路935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34或單一RF電路935。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蜂巢網通訊 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
天線開關936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 93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7的連接。
天線937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 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如圖18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天線937,此外,圖18中雖然圖示了行車導航裝置920具有複數天線937的例子,但行車導航裝置92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37。
甚至,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 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37。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6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 線,而向圖18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圖18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可成為形 成局部性網路的動態AP而動作。此情況下,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有使用圖10所說明過的無線通訊裝置20之機能。藉此,可於動態AP中一面適切去除自我干擾,一面以FD模式執行之通訊。
又,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 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速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6.總結>
目前為止是使用了圖1~圖18,詳細說明了本揭露所 述之技術的實施形態。若依據上述的實施形態,則於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連接、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中,會以全雙工(FD)模式進行通訊。此處所謂FD模式,係指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存取鏈結上之送訊及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然後,於該當無線通訊裝置中,為了支援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該當收訊訊號與該當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會被調整。藉此,就可避免過剩的干擾導致SIC技術無法充分發揮機能的事態,可將所望訊號中所含之干擾的位準降低至雜音位準為止。因此,在小型蜂巢網被運用的環境中,可活用FD模式而實現無線資源的有效利用,可提高系統容量。例如,流量中繼所需之延遲,會被縮短。又,小型蜂巢網之主裝置為了流量緩衝而需要的記憶體容量也可較小,因此可削減裝置之導入成本。
又,若依據上述的實施形態,則上記功率比 係被調整成,使得送訊訊號之功率相對於收訊訊號之功率的比率不會超過閾值。此處的閾值係可相當於,能夠把自我干擾去除到,於FD模式下中繼流量的主裝置中可適切調整收訊訊號之程度的上記功率比之上限值。因此,藉由使用符合主裝置之SIC能力等之耐干擾性能的閾值來調整上記功率比,就可支援該當主裝置而使自我干擾被確實去除。
例如,於上鏈中,存取鏈結上之來自小型蜂 巢網終端之收訊訊號之功率、和無線回程鏈結上之往巨集蜂巢網基地台之送訊訊號之功率之間的功率比,會被調整。通常,巨集蜂巢網的蜂巢網半徑係大於小型蜂巢網的蜂巢網半徑。因此,來自主裝置的送訊功率,係相較於往小型蜂巢網終端之下鏈,往巨集蜂巢網基地台之上鏈中會有較大的傾向。可是,藉由如上述的實施形態般地調整上鏈之FD模式下的上記功率比,於小型蜂巢網之主裝置中可使SIC技術有效動作。
又,若依據上述實施形態,則在上記功率比 超過閾值時,係可降低對送訊訊號做適用的調變次數。其結果為,送訊訊號之功率會被降低。又,藉由增加送訊訊號所被分配之資源,就可補償因調變次數之降低所導致的吞吐率之低落。因此,可使流量之中繼之效能不會低落,可將上記功率比抑制在閾值以下。又,若難以增加送訊訊號所被分配之資源時,則在不會對附近之系統造成有害干擾的範圍內,可提高存取鏈結上之小型蜂巢網終端之送訊功率。藉此,可使主裝置中的存取鏈結上之收訊訊號之功率增加,可將上記功率比抑制在閾值以下。
又,若依據上述的實施形態,則會基於主裝 置之能力及系統之負荷,來判定是否應該執行FD模式下的無線通訊。因此,當主裝置無法以FD模式動作時,或系統之負荷不高時,則主裝置係以非FD模式而動作。然後,不使用SIC技術,即中繼流量。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裝置所進行的 一連串控制處理,係可使用軟體、硬體、及軟體與硬體之組合的任一種方式來實現。構成軟體的程式,係可預先儲存在例如設在各裝置內部或外部的記憶媒體(非暫時性媒體:non-transitory media)中。然後,各程式係例如在執行時被讀取至RAM中,被CPU等之處理器所執行。
又,於本說明書中使用流程圖所說明的處 理,係亦可並不一定按照流程圖所示的順序而被執行。亦可數個處理步驟,是被平行地執行。又,亦可採用追加的處理步驟,也可省略部分的處理步驟。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效果,係僅為說明性或例示性,並非限定解釋。亦即,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除了上記的效果外,或亦可取代上記的效果,達成當業者可根據本說明書之記載而自明之其他效果。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
一種通訊控制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和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連接、並 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及之間,進行通訊;和控制部,係於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中,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的情況下,為了支援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而將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予以調整。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調整前記功率比,使得前記送訊訊號之功率相對於前記收訊訊號之功率的比率不會超過閾值。
(3)
如前記(2)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透過前記存取鏈結的來自前記1台以上之終端之前記收訊訊號之功率、和透過前記無線回程鏈結的送往前記基地台之前記送訊訊號之功率之間的前記功率比,予以調整。
(4)
如前記(3)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功率比超過前記閾值的情況下,藉由降低對前記送訊訊號做適用的調變次數,以使前記送訊訊號之功率降低。
(5)
如前記(4)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藉由增加分配給前記送訊訊號的資源,以補償起因於前記調變次數之降低所導致的吞吐率之低落。
(6)
如前記(3)~(5)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功率比超過前記閾值的情況下,藉由提高前記1台以上之終端之送訊功率,以使前記收訊訊號之功率增加。
(7)
如前記(6)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不對附近的系統造成有害干擾之範圍內,將前記1台以上之終端的前記送訊功率予以提高。
(8)
如前記(6)或前記(7)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難以增加分配給前記送訊訊號之資源的情況下,則將前記1台以上之終端的前記送訊功率予以提高。
(9)
如前記(1)~(8)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基於前記無線通訊裝置所應處理之流量的量及前記終端之數目的至少一方,而判定為應該要提高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之容量的情況下,則令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在同一頻道上同時執行前記收訊及前記送訊。
(10)
如前記(1)~(9)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判定前記無線通訊裝置是具有對應之能力的情況下,令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在同一頻道上同時執行前記收訊及前記送訊。
(11)
如前記(1)~(10)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不同時執行前記收訊及前記送訊的情況下,則令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以分時方式來使前記無線回程鏈結和前記存取鏈結作動。
(12)
如前記(1)~(10)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不同時執行前記收訊及前記送訊的情況下,則令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以分頻方式來使前記無線回程鏈結和前記存取鏈結作動。
(13)
如前記(12)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係為,與前記基地台連接,向前記1台以上之終端提供無線通訊服務的主裝置;前記無線回程鏈結所被分配之頻率資源和前記存取鏈結所被分配之頻率資源之組合,係隨著與相同基地台連接之每一主終端而不同。
(14)
如前記(13)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無 線回程鏈結,係使用波束成形技術而被實現。
(15)
一種通訊控制方法,係含有:於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連接、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中,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的情況下,為了支援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而於與前記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通訊的通訊控制裝置之處理器中,調整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之步驟。
(16)
一種通訊控制裝置,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通訊、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通訊;和自我干擾處理部,係於前記無線通訊部中,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的情況下,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和控制部,係令前記無線通訊部使用:為了支援前記自我干擾之去除而被調整的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
(17)
如前記(16)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功率比係被調整成,使得前記送訊訊號之功率相對於前記收訊訊號之功率的比率不會超過閾值。
(18)
如前記(16)或前記(17)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部係具有:前記無線回程鏈結用的1個以上之天線、前記存取鏈結用的1個以上之天線。
(19)
如前記(18)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部係具有:前記無線回程鏈結用的至少送訊天線及收訊天線、以及前記存取鏈結用的至少送訊天線及收訊天線。
(20)
一種通訊控制方法,係含有:於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通訊、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通訊的無線通訊裝置中,在同一頻道上同時執行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之步驟;和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之步驟;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係被調整成,使得前記自我干擾可從前記收訊訊號中被去除。

Claims (19)

  1. 一種通訊控制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和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連接、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及之間,進行通訊;和控制部,係於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中,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的情況下,為了支援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而將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予以調整;前記控制部,係在判定前記無線通訊裝置是具有對應之能力的情況下,令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在同一頻道上同時執行前記收訊及前記送訊。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調整前記功率比,使得前記送訊訊號之功率相對於前記收訊訊號之功率的比率不會超過閾值。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透過前記存取鏈結的來自前記1台以上之終端之前記收訊訊號之功率、和透過前記無線回程鏈結的送往前記基地台之前記送訊訊號之功率之間的前記功率比,予以調整。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功率比超過前記閾值的情況下,藉由降低對前記送訊訊號做適用的調變次數,以使前記送訊訊號之功率降低。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藉由增加分配給前記送訊訊號的資源,以補償起因於前記調變次數之降低所導致的吞吐率之低落。
  6.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功率比超過前記閾值的情況下,藉由提高前記1台以上之終端之送訊功率,以使前記收訊訊號之功率增加。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不對附近的系統造成有害干擾之範圍內,將前記1台以上之終端的前記送訊功率予以提高。
  8.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難以增加分配給前記送訊訊號之資源的情況下,則將前記1台以上之終端的前記送訊功率予以提高。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基於前記無線通訊裝置所應處理之流量的量及前記終端之數目的至少一方,而判定為應該要提高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之容量的情況下,則令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在同一頻道上同時執行前記收訊及前記送訊。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不同時執行前記收訊及前記送訊的情況下,則令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以分時方式來使前記無線回程鏈結和前記存取鏈結作動。
  11.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不同時執行前記收訊及前記送訊的情況下,則令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以分頻方式來使前記無線回程鏈結和前記存取鏈結作動。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係為,與前記基地台連接,向前記1台以上之終端提供無線通訊服務的主裝置;前記無線回程鏈結所被分配之頻率資源和前記存取鏈結所被分配之頻率資源之組合,係隨著與相同基地台連接之每一主終端而不同。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係使用波束成形技術而被實現。
  14. 一種通訊控制方法,係含有:於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連接、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連接的無線通訊裝置中,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的情況下,為了支援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而於與前記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通訊的通訊控制裝置之處理器中,調整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之步驟;和在判定前記無線通訊裝置是具有對應之能力的情況下,令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在同一頻道上同時執行前記收訊及前記送訊之步驟。
  15. 一種通訊控制裝置,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通訊、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通訊;和自我干擾處理部,係於前記無線通訊部中,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是在同一頻道上被同時執行的情況下,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和控制部,係令前記無線通訊部使用:為了支援前記自我干擾之去除而被調整的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前記控制部,係在判定前記無線通訊部是具有對應之能力的情況下,令前記無線通訊部在同一頻道上同時執行前記收訊及前記送訊。
  16.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功率比係被調整成,使得前記送訊訊號之功率相對於前記收訊訊號之功率的比率不會超過閾值。
  17.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部係具有:前記無線回程鏈結用的1個以上之天線、前記存取鏈結用的1個以上之天線。
  18. 如請求項17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無線通訊部係具有:前記無線回程鏈結用的至少送訊天線及收訊天線、以及前記存取鏈結用的至少送訊天線及收訊天線。
  19. 一種通訊控制方法,係含有:於透過無線回程鏈結而與基地台通訊、並透過存取鏈結而與1台以上之終端通訊的無線通訊裝置中,在同一頻道上同時執行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存取鏈結上之送訊、或前記存取鏈結上之收訊及前記無線回程鏈結上之收訊之步驟;和從收訊訊號去除起因於送訊訊號之回繞的自我干擾之步驟;前記收訊訊號與前記送訊訊號之間的功率比係被調整成,使得前記自我干擾可從前記收訊訊號中被去除;在判定前記無線通訊裝置是具有對應之能力的情況下,令前記無線通訊裝置在同一頻道上同時執行前記收訊及前記送訊。
TW103131923A 2013-09-25 2014-09-16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WI6366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8022 2013-09-25
JP2013198022 2013-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9667A TW201519667A (zh) 2015-05-16
TWI636693B true TWI636693B (zh) 2018-09-21

Family

ID=52742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1923A TWI636693B (zh) 2013-09-25 2014-09-16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2) US10314042B2 (zh)
EP (1) EP3051890B1 (zh)
JP (1) JP6492327B2 (zh)
CN (1) CN105557041B (zh)
ES (1) ES2774943T3 (zh)
MX (1) MX366335B (zh)
RU (1) RU2654204C2 (zh)
SG (1) SG11201602073VA (zh)
TW (1) TWI636693B (zh)
WO (1) WO2015045555A1 (zh)
ZA (1) ZA20160023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2273B (zh) * 2019-06-10 2020-12-01 新加坡商鴻運科股份有限公司 鄰頻信號干擾消除方法、裝置及小型基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2327B2 (ja) * 2013-09-25 2019-04-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A2933078C (en) * 2013-12-12 2020-12-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ackhaul device and backhaul device control method
CN105376841B (zh) * 2014-08-27 2019-06-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通信模式调整的方法、微基站及宏基站
US9923705B2 (en) * 2014-10-06 2018-03-20 Parallel Wireless, Inc. Full-duplex mesh networks
WO2016176825A1 (zh) * 2015-05-05 2016-1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小小区和控制信道的配置方法
JP6154857B2 (ja) * 2015-06-30 2017-06-28 ソフトバン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中継装置及び無線通信中継方法
KR102109606B1 (ko) * 2015-07-16 2020-05-12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빔포밍 기반 무선 백홀 형성 방법,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383136B2 (en) * 2015-08-24 2019-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 apparatus for backhaul and access link scheduling i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etwork and synchronized networks
JP6487310B2 (ja) * 2015-10-21 2019-03-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8476554B (zh) * 2016-09-29 2021-10-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建立回程链路的方法及装置
WO2018073633A1 (en) * 2016-10-21 2018-04-26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Resource allocation in cellular networks
EP3556027B1 (en) * 2016-12-16 2022-10-05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co-located transceivers on the same frequency band
JP6725698B2 (ja) * 2017-01-06 2020-07-2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406559B2 (ja) * 2017-03-17 2018-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9982449B (zh) * 2017-12-27 2021-05-2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通过无线回程网络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US10470136B1 (en) 2018-08-10 2019-11-0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Downlink power control enhancements for multi-hop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US11706635B2 (en) * 2019-12-09 2023-07-1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calable network architecture
CN111726138B (zh) * 2020-06-05 2022-07-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4844524B (zh) * 2021-02-02 2024-02-06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控制方法、终端和存储介质
WO2022264730A1 (ja) * 2021-06-16 2022-12-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11910328B2 (en) * 2021-07-01 2024-0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lying amplitude drooping for adjacent band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2327A (zh) * 2005-11-29 2008-12-10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多跳中继网络中的调度
JP2010521927A (ja) * 2007-03-16 2010-06-24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マルチホップ中継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送信及び電力制御
US20120106405A1 (en) * 2010-11-03 2012-05-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 Self-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Full-Duplex MIMO Relays
US20120276859A1 (en) * 2011-04-26 2012-11-01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voiding in-device interference
JP2013046398A (ja) * 2011-08-26 2013-03-04 Kyocera Corp 無線中継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130094382A1 (en) * 2011-10-14 2013-04-18 Pantech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deivce coexistence inte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44259B2 (en) * 2000-08-03 2011-10-25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etermining the capability of a test compound to affect solid tumor stem cells
JP2002204470A (ja) 2000-12-28 2002-07-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その管理方法
US7693119B2 (en) 2005-12-09 2010-04-06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over a wireless ad-hoc network
CN101622799B (zh) * 2007-03-02 2014-04-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器的配置
US9801188B2 (en) 2008-02-01 2017-10-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Backhaul signaling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KR101533295B1 (ko) * 2008-04-23 2015-07-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이중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중계국의 네트워크 진입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1527978B1 (ko) 2008-08-06 2015-06-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지국과 중계기 사이의 서브프레임을 사용하여 통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5149111B2 (ja) 2008-09-09 2013-02-2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中継装置及び無線中継方法
KR101075964B1 (ko) * 2009-02-02 2011-10-21 아주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링크 중계 장치 및 방법
US9432991B2 (en) * 2009-04-21 2016-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abling support for transparent relay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5504970B2 (ja) 2009-09-25 2014-05-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管理サーバ、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および中継装置
IL203232A0 (en) * 2010-01-10 2010-11-30 Zeev Roth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using relay station in a tdd wireless network
JP5560077B2 (ja) * 2010-03-25 2014-07-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787214B2 (en) * 2010-05-25 2014-07-2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c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1702666B1 (ko) * 2010-07-29 2017-02-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US9185711B2 (en) * 2010-09-14 2015-1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tigating relay interference
US9882628B2 (en) * 2010-10-29 2018-01-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lf-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control for a relay node
US8817690B2 (en) * 2011-04-04 2014-08-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network traffic in the presence of relays
JP6492327B2 (ja) * 2013-09-25 2019-04-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2327A (zh) * 2005-11-29 2008-12-10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多跳中继网络中的调度
JP2010521927A (ja) * 2007-03-16 2010-06-24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マルチホップ中継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送信及び電力制御
US20120106405A1 (en) * 2010-11-03 2012-05-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 Self-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Full-Duplex MIMO Relays
US20120276859A1 (en) * 2011-04-26 2012-11-01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voiding in-device interference
JP2013046398A (ja) * 2011-08-26 2013-03-04 Kyocera Corp 無線中継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130094382A1 (en) * 2011-10-14 2013-04-18 Pantech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deivce coexistence inte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2273B (zh) * 2019-06-10 2020-12-01 新加坡商鴻運科股份有限公司 鄰頻信號干擾消除方法、裝置及小型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45555A1 (ja) 2015-04-02
RU2016109982A (ru) 2017-09-21
MX2016003485A (es) 2016-07-06
TW201519667A (zh) 2015-05-16
US20160198475A1 (en) 2016-07-07
US11064493B2 (en) 2021-07-13
CN105557041B (zh) 2019-11-05
JP6492327B2 (ja) 2019-04-03
ZA201600231B (en) 2017-04-26
CN105557041A (zh) 2016-05-04
SG11201602073VA (en) 2016-04-28
US20190254036A1 (en) 2019-08-15
ES2774943T3 (es) 2020-07-23
US10314042B2 (en) 2019-06-04
JPWO2015045555A1 (ja) 2017-03-09
EP3051890A1 (en) 2016-08-03
EP3051890A4 (en) 2017-05-17
EP3051890B1 (en) 2020-02-19
RU2654204C2 (ru) 2018-05-17
MX366335B (es) 2019-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6693B (zh)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WI659627B (z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02474346B (zh) 无线网络中的异步时分双工操作
JP2022009449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方法
JP6787311B2 (ja) 装置及び方法
CN107295815B (zh) 一种基站、小小区和控制信道的配置方法
JP6915335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94895B2 (ja)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端末装置
WO2017061157A1 (ja) 装置及び方法
JP7268955B2 (ja) 端末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218290B2 (ja) アクティブに使用されるスペクトル内での干渉を緩和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11038663B2 (en)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using a frequency band with priority
CN111480387B (zh) 对上行链路传输块的改进的调度
WO2015178068A1 (ja) 装置
WO2017130499A1 (ja) 装置及び方法
US20240137196A1 (en) Utilizing unused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uplink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operations in wireless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