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3851B - 足面覆蓋物及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 - Google Patents

足面覆蓋物及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3851B
TWI633851B TW103129821A TW103129821A TWI633851B TW I633851 B TWI633851 B TW I633851B TW 103129821 A TW103129821 A TW 103129821A TW 103129821 A TW103129821 A TW 103129821A TW I633851 B TWI633851 B TW I6338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el
knitting
foot
covering
shoe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9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4395A (zh
Inventor
內川義久
池中政光
Original Assignee
島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島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島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24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4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38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385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4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02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 A43B1/04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braided, knotted, knitted or crochet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0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8Gussets, e.g. pouches or heel or toe por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Shape features
    • D10B2403/033Three dimensional fabric, e.g. forming or comprising cavities in or protrusions from the basic planar configuration, or deviations from the cylindrical shape as generally imposed by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32Three dimensional fabric, e.g. forming or comprising cavities in or protrusions from the basic planar configuration, or deviations from the cylindrical shape as generally imposed by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with gussets folding into three dimensional shape, e.g. seat cover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4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 D10B2501/043Footwear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預先立體地編織而成之足面覆蓋物與該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
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1係使用具備至少前後一對針床之橫機編織而成的無縫製的針織物,且其於構成鞋子之鞋面中覆蓋穿用者之足背部分。於足面覆蓋物1中,當將覆蓋穿用者之從跟腱至足跟之區域的部分作為包跟部10、將除該包跟部10以外之部分作為鞋身部11時,於包跟部10與鞋身部11之邊界線L1、L2的位置,將包跟部10之編織寬度方向之端部附近的紗圈與鞋身部11之經圈方向之端部的紗圈連接,藉此,立體地形成足面覆蓋物1,足面覆蓋物1之至少一部分係由使用前後之針床編織而成之編織組織構成。

Description

足面覆蓋物及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
本發明關於一種構成鞋子的一部分之足面覆蓋物及該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
鞋子具備具有足底覆蓋物與足面覆蓋物之鞋面(shoe’s upper),該足底覆蓋物覆蓋穿用者的腳掌,該足面覆蓋物覆蓋穿用者的足背部分。若為在外穿用的鞋子,於該鞋面的足底覆蓋物安裝有由合成樹脂等構成之外底。近年來,於構成鞋面之足面覆蓋物與足底覆蓋物中,嘗試由一片針織物構成足面覆蓋物,以良好的生產性來製作鞋子。例如,於專利文獻1~3中,揭示有以下之技術:利用一片針織物製作出狀態為足跟之部分左右分開而不連接的足面覆蓋物,將此足面覆蓋物和與該足面覆蓋物獨立地準備之足底覆蓋物一同接合於由合成樹脂等構成之外底,藉此,完成鞋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表2010-508994號公報
[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2/0159813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3]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3/0212907號說明書
於專利文獻1~3之技術中,為了將足面覆蓋物的左右分開之部分相連而形成立體形狀,必須對足面覆蓋物的一部分進行縫製。由於該縫製作業較繁雜,故而於使用專利文獻1~3之技術的鞋子之製造中,存在鞋子的生產效率(時間、成本等)不佳之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點,認為:若存在足跟之部分已預先相連的立體地編織而成的足面覆蓋物,則可提高鞋子的生產率。然而,此種足面覆蓋物及該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目前還未提出。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預先立體地編織而成的足面覆蓋物與該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
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係使用具備至少前後一對針床之橫機編織而成的無縫製的針織物,且其於構成鞋子之鞋面中覆蓋穿用者的足背部分。本發明之特徵在於:該足面覆蓋物中,當將覆蓋穿用者的從跟腱至足跟之區域的部分作為包跟部、將除該包跟部以外之部分作為鞋身部時,於包跟部與鞋身部之邊界線的位置,將包跟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的端部附近之紗圈與鞋身部的經圈方向的端部之紗圈連接,藉此,立體地形成足面覆蓋物,足面覆蓋物之至少一部分係由使用前後之針床編織而成之編織組織構成。
作為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可列舉如下形態:包跟部具備寬度隨著從足面覆蓋物之下端側向上端側而逐漸變窄的形狀。
作為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可列舉如下形態:具備保形部,該保形部係與由包跟部與鞋身部構成之覆蓋本體中的、足尖側的下端及足跟側的下端中之至少一者相連,且向覆蓋本體的下端側的開口部的內側彎折,藉此,使覆蓋本體保持為沿穿用者的足形狀的立體形狀。尤佳的形態為:如後述之實施形態4所示般,於保形部之與覆蓋本體之連接部分的輪廓線中的中間部分,保形部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連續於覆蓋本體的經圈方向端部,於除中間部分以外之兩側邊緣部分,保形部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經編織而連接於覆蓋本體的編織寬度方向。
作為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可列舉如下形態:上述保形部係與包跟部的下端、及位於包夾該包跟部之位置的鞋身部的下端相連的後側保形部,該後側保形部的與包跟部及鞋身部之連接部分的輪廓線形成為山形。於該山形之輪廓線的中間部分,後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連續於包跟部的經圈方向端部,於山形之輪廓線的除中間部分以外之兩側邊緣部分,後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經編織而連接於鞋身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山形的輪廓線中包含弓狀的輪廓線或梯形的輪廓線。該輪廓線的意義於後述的前側保形部中亦是同樣的。
作為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可列舉如下形態:上述保形部係與鞋身部的足尖側部分的下端相連的前側保形部,該前側保形部的與鞋身部之連接部分的輪廓線形成為山形。於該山形之輪廓線的中間部分,前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連續於鞋身部的經圈方向端部,於山形之輪廓線的除中間部分以外之兩側邊緣部分,前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經編織而連接於鞋身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
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以下,編織方法I)係藉由具備至少前後一對針床之橫機,編織成於構成鞋子之鞋面中覆蓋穿用者的足背部分的足面覆蓋物。該本發明之編織方法I中,特徵在於:足面覆蓋物中,當將覆蓋穿用者的從跟腱至足跟之區域的部分作為包跟部、將除該包跟部以外之部分作為鞋身部時,依次進行以下之步驟α~步驟γ,且於該步驟α~步驟γ之至少一部分,使用前後之針床編織成編織組織。
[步驟α]…該步驟係從鞋身部的足尖側向足跟側編織鞋身部、而完成鞋身部,且於針床上以左右並排之狀態編織鞋身部的左側部分與右側部分。
[步驟β]…該步驟係於針床之長度方向上的左側部分的末端紗圈列與右側部分的末端紗圈列之間,編織成為包跟部之上端的起口部。
[步驟γ]…該步驟係重複進行如下事項而完成包跟部,亦即,接續於起口部的經圈方向而編織成為包跟部之紗圈列、將該紗圈列的編織寬度方向之一端側之紗圈及另一端側之紗圈分別連接於左側部分之末端紗圈列的紗圈及右側部分的末端紗圈列的紗圈。
作為上述編織方法I,可列舉如下形態:進行下述步驟α’及下述步驟γ’中之至少一者。
[步驟α’]…該步驟係於步驟α之前編織前側保形部,該前側保形部係使編織寬度從經圈方向的始端部向末端部逐漸擴大的針織物,且使足面覆蓋物的足尖側之部分保持為沿穿用者足尖的弧形的立體形狀。於進行該步驟α’之情形時,在步驟α中,連續於前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中心紗圈列而編織出鞋身部,當增加鞋身部的編織緯圈數時,於前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去除上述中心紗圈列之兩側紗圈列,形成鞋身部的 編織寬度方向端部之紗圈。
[步驟γ’]…該步驟係於步驟γ之後編織後側保形部,該後側保形部係使編織寬度從經圈方向的始端部向末端部逐漸縮小的針織物,且使足面覆蓋物的足跟側之部分保持為沿穿用者足跟的弧形的立體形狀。於進行該步驟γ’之情形時,在步驟γ’中,連續於包跟部的經圈方向末端部、及位於包夾該經圈方向末端部之位置的鞋身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而編織出後側保形部。
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編織方法II)係藉由具備至少前後一對針床之橫機,編織成於構成鞋子之鞋面中覆蓋穿用者的足背部分的足面覆蓋物。該本發明之編織方法II中,特徵在於:足面覆蓋物中,當將覆蓋穿用者的從跟腱至足跟之區域的部分作為包跟部、將除該包跟部以外之部分作為鞋身部時,依次進行以下之步驟δ~步驟ζ,且於該步驟δ~步驟ζ之至少一部分,使用前後之針床編織成編織組織。
[步驟δ]…該步驟係一邊使包跟部的編織寬度從其下端側向上端側逐漸縮小,一邊編織包跟部,而完成包跟部。
[步驟ε]…該步驟係接續於包跟部的編織寬度方向之一端側之邊緣而編織出鞋身部的左側部分,並且接續於包跟部的編織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側之邊緣而編織出鞋身部的右側部分。
[步驟ζ]…該步驟係從鞋身部的足跟側向足尖側編織鞋身部而完成鞋身部,且於針床上以左右並排之狀態編織鞋身部的左側部分與右側部分。
作為上述編織方法II,可列舉如下形態:進行下述步驟δ’及下述步驟ζ’中之至少一者。
[步驟δ’]…該步驟係於步驟δ之前編織後側保形部,該後側保形部係使編織寬度從經圈方向的始端部向末端部逐漸擴大的針織物,且使足面覆蓋物的足跟側之部分保持為沿穿用者足跟的弧形的立體形狀。於進行該步驟δ’之情形時,在步驟δ中,連續於後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中心紗圈列而編織出包跟部,於步驟ζ中,當增加鞋身部的編織緯圈數時,於後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去除中心紗圈列之兩側紗圈列,依次形成鞋身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之紗圈。
[步驟ζ’]…該步驟係指於步驟ζ之後編織前側保形部,該前側保形部係使編織寬度從經圈方向的始端部向末端部逐漸縮小的針織物,且使足面覆蓋物的足尖側之部分保持為沿穿用者足尖的弧形的立體形狀。於該步驟ζ’中,連續於鞋身部的經圈方向末端部、及位於包夾該經圈方向末端部之位置的鞋身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而編織出前側保形部。
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係形成為立體形狀之無縫製的足面覆蓋物。其原因是:將足面覆蓋物分成包跟部與鞋身部而進行編織,且經編織而將包跟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與鞋身部的經圈方向端部相連。處於此種連接狀態下的包跟部與鞋身部相互支撐,使足面覆蓋物的足跟側部分維持立體形狀。立體的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具有提高鞋子的生產率之效果。其原因是,專利文獻1~3之足面覆蓋物中需要的縫製作業,而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不需要。此外,當立體的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與足底覆蓋物組合而成為鞋子時,較易進行足面覆蓋物與足底覆蓋物之位置對準,此亦為可提高鞋子的生產率之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由於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的至少一部分係由使用前後之針床編織而成之壁厚的編織組織構成,故而較結實。若由壁厚的編織組織來構成使用時承受負載之鞋子的足面覆蓋物,則可製作出形狀難以被破壞、結實的鞋子。
藉由將包跟部設為寬度從足面覆蓋物的下端側向上端側逐漸變窄的形狀,可使足面覆蓋物的足跟側之部分之形狀成為更接近穿用者之足形狀的形狀。其原因是:由於包跟部的下端側(亦即,底側)的寬度變寬,故可使足面覆蓋物的足跟側之部分維持弧形。
於由包跟部與鞋身部構成之覆蓋本體的足尖側及足跟側中之至少一者形成保形部,藉此,可使覆蓋本體(亦即,足面覆蓋物)中的、設置有保形部之部分的形狀成為立體形狀。尤其是若為連有上述紗圈之前側保形部(後側保形部),則可使覆蓋本體的足尖側(足跟側)的形狀進一步成為沿穿用者的足形狀之立體形狀。
根據編織方法I及編織方法II,可編織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任一種編織方法中,於針床上左右並排地編織鞋身部的左側部分與右側部分,因此,可使用前後之針床來編織鞋身部。結果,鞋身部成為較平針組織等編織組織更厚之編織組織。當然,包跟部亦可使用前後之針床來編織。
根據編織後側保形部或前側保形部之編織方法I及編織方法II,較僅具備包跟部之足面覆蓋物,可更立體地形成足面覆蓋物。
1、2、3、4、7‧‧‧足面覆蓋物
15‧‧‧覆蓋本體
10‧‧‧包跟部
10e‧‧‧經圈方向端部
10s‧‧‧起口部
10l‧‧‧一端側之邊緣
10r‧‧‧另一端側之邊緣
11‧‧‧鞋身部
11e‧‧‧經圈方向末端部
11xr、11xl、11yr、11yl、11zr、11zl‧‧‧編織寬度方向端部
11L‧‧‧左側部分
11R‧‧‧右側部分
12、12A、12B‧‧‧保形部
120A、120B‧‧‧足底側針織物
13‧‧‧前端部
22‧‧‧後側保形部
32‧‧‧前側保形部
32c‧‧‧中心紗圈列
32sr、32sl‧‧‧兩側紗圈列
40R、40L‧‧‧凸出部
L1、L2‧‧‧邊界線
5‧‧‧鞋子開口部
5i‧‧‧穿鞋口部
5s‧‧‧狹縫
6‧‧‧穿繩孔
8、9‧‧‧供紗口
圖1(A)係實施形態1所示之足面覆蓋物的概略上方立體圖,(B)係該足面覆蓋物的概略下方立體圖。
圖2係表示實施形態1所示之足面覆蓋物的編織順序之示意圖。
圖3係使用前後之針床之編織組織的編織步驟圖。
圖4係表示實施形態1所示之足面覆蓋物的另一編織順序之示意圖。
圖5(A)係實施形態2所示之足面覆蓋物的概略上方立體圖,(B)係該足面覆蓋物之概略下方立體圖。
圖6係表示實施形態2所示之足面覆蓋物的編織順序之示意圖。
圖7(A)、(B)係表示實施形態3所示之足面覆蓋物的編織順序之示意圖。
圖8係實施形態4所示之足面覆蓋物的概略下方立體圖。
圖9係表示實施形態4所示之足面覆蓋物的編織順序之示意圖。
圖10係表示實施形態4所示之足面覆蓋物的另一編織順序之示意圖。
以下,基於圖式說明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與該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之實施形態。於任一種實施形態中,當編織足面覆蓋物時,使用具備至少前後一對針床之2針床橫機。當然,亦可使用4針床橫機等編織本發明之足面覆蓋物。
<實施形態1>
《整體構成》
於實施形態1中,對編織圖1所示之足面覆蓋物1之例進行說明。圖中較大的交叉陰影線所表示之部分表示足面覆蓋物1的表側(外側),較小 的交叉陰影線所表示之部分表示足面覆蓋物1的裡側(內側)。
足面覆蓋物1係鞋子之覆蓋穿用者的足背部分之構件,且為使用橫機以無縫製的方式編織而成的構件。較佳為,足面覆蓋物1之至少一部分使用包含熱熔線之熔接針織紗線來編織者。於該足面覆蓋物1的上方形成有鞋子開口部5,該鞋子開口部5由供穿用者的足進入的穿鞋口部5i、與從穿鞋口部5i向足尖側延伸的狹縫5s構成。於足面覆蓋物1上之狹縫5s的位置,形成有供鞋帶穿過的穿繩孔(eyelet hole)6。若為不使用鞋帶之鞋子,則不需要穿繩孔6。當然,亦可設為無狹縫5s之足面覆蓋物1。
於該足面覆蓋物1的下端側之開口部(參照圖1(B)),組合有覆蓋穿用者的腳掌部分的足底覆蓋物(未圖示),於該足底覆蓋物的外側,安裝有由樹脂等構成之外底(未圖示),藉此,可完成鞋子。
上述足面覆蓋物1即便於未安裝足底覆蓋物與外底之狀態下,亦可立體地形成。尤其是足面覆蓋物1的足跟側之部分可立體地形成。其原因是:如後述之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所示般,將包跟部10與鞋身部11分開而編織足面覆蓋物1。之後,有時亦將包跟部10與鞋身部11統一表述為覆蓋本體15。
《包跟部》
構成足面覆蓋物1之包跟部10為覆蓋從穿用者的跟腱至足跟之區域的部分。該包跟部10具有從足面覆蓋物1的上端(亦即,開口部5i之側)至下端(鞋子的足底側)之大小。該包跟部10的寬度(足面覆蓋物1的鞋寬方向之長度)從足面覆蓋物1的上端至下端可為固定的,亦可不同。本實施形態之包跟部10具備寬度從其下端側向上端側逐漸變窄之形狀。反之, 亦可具備寬度從包跟部10的上端側向下端側逐漸變窄之形狀。
構成包跟部10之紗圈係朝向足面覆蓋物1的高度方向上之上側或下側。該紗圈為朝向上側之紗圈、還是朝向下側之紗圈,要跟據後述之編織方法之順序而定。無論如何,足面覆蓋物1的高度方向成為包跟部10的經圈方向,足面覆蓋物1的寬度方向成為包跟部10的編織寬度方向。因此,包跟部10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之紗圈排列於圖中之包跟部10與鞋身部11之邊界線L1、L2。
《鞋身部》
鞋身部11為足面覆蓋物1之除包跟部10以外之部分。構成該鞋身部11之紗圈朝向足面覆蓋物1的長度方向上之足跟側或足尖側。亦即,足面覆蓋物1的長度方向成為鞋身部11的經圈方向,足面覆蓋物1的高度方向成為鞋身部11的編織寬度方向。因此,鞋身部11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排列於邊界線L1、L2。
於鞋身部11的側邊緣,未連接有相當於鞋面上之足底覆蓋物者。亦即,鞋身部11的左側部分11L(右側部分11R)中的、足面覆蓋物1的下端側(鞋子的足底側)成為編織之折回端。就該點而言,於後述之任一實施形態中皆相同。
《包跟部與鞋身部之連接》
紗圈方向不同之包跟部10與鞋身部11係於邊界線L1、L2的位置連接。更具體而言,於邊界線L1(L2)的位置,包跟部10的編織寬度方向的端部附近之紗圈(端部之紗圈、或距離端部1~2圈內側之紗圈)、與鞋身部11的左側部分11L(右側部分11R)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連接。因包跟部10 與鞋身部11以此種連接關係連接,藉此,包跟部10與鞋身部11成為相互支撐之狀態。作為其結果,足面覆蓋物1、尤其是其足跟側之部分可保持為立體形狀。若為預先立體地形成之足面覆蓋物1,則當與足底覆蓋物或外底組合而製作鞋子時,可提高鞋子的生產率。原因是:對於足面覆蓋物1,不需要專利文獻1~3之足面覆蓋物所需要之、用以立體地形成足面覆蓋物的縫製作業。
《足面覆蓋物之編織組織》
足面覆蓋物1(包跟部10及鞋身部11)之至少一部分、於本實施形態中為足面覆蓋物1整體係由使用前後之針床編織而成的編織組織構成。檢查針織物的紗圈之狀態或針織紗線之相連狀態,便可知該編織組織係使用前後之針床來編織而成。此種編織組織較平針等編織組織更厚、更結實。若由壁厚的編織組織來構成使用時承受負載之鞋子的足面覆蓋物1,則可製作出形狀難以被破壞、結實的鞋子,可提高鞋子的耐久性。關於壁厚的編織組織之編織方法,將於下文敘述。
《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
上述足面覆蓋物1可藉由以下所示之編織方法I或編織方法II而編織。
.編織方法I…係從足尖側向足跟側編織鞋身部11、接著從上端側向下端側編織包跟部10之編織方法。
.編織方法II…係從下端側向上端側編織包跟部10、接著從足跟側向足尖側編織鞋身部11之編織方法。
以下,依次說明編織方法I及編織方法II。
[編織方法I]
使用圖2說明編織方法I。圖2係表示編織方法I之編織順序之示意圖。圖2之空心箭頭表示編織之行進方向(與經圈方向相同),各部分10、11之橫線表示編織寬度方向(紗圈排列之方向)。此外,於圖中,在作為編織之主要位置的部分標註有大寫字母。該空心箭頭、橫線、及字母之意義於圖4、圖6、圖7、圖9、圖10中亦是共通的。
於編織方法I中,首先進行步驟α,亦即,從鞋身部的足尖側向足跟側編織鞋身部11,而完成鞋身部11。此時,於針床上以左右並排之狀態編織鞋身部11的左側部分11L與右側部分11R。於鞋身部11之編織中,可部分地變更編織組織或針織紗線。
於步驟α中,可適當增加或減少左側部分11L與右側部分11R的編織寬度,使兩部分11L、11R成為沿穿用者的足的形狀。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考慮到於鞋身部11之後編織的包跟部10的形狀,而於鞋身部11的足跟側逐漸減小兩部分11L、11R的編織寬度。因此,針對左側部分11L,於點A-點B,成為排列有左側部分11L的經圈方向末端部之紗圈的狀態,針對右側部分11R,於點E-點F,成為排列有右側部分11R的經圈方向末端部之紗圈的狀態。
繼上述步驟α之後進行步驟β,亦即,於針床之長度方向上的左側部分11L的末端紗圈列(參照點A-點B)與右側部分11R的末端紗圈列(參照點E-點F)之間,編織作為包跟部10之上端的起口部10s(參照點G-點H)。
繼上述步驟β之後進行步驟γ,亦即,反覆進行如下事項而完成包跟部10:接續於起口部10s的經圈方向而編織作為包跟部10的紗 圈列、將該紗圈列的編織寬度方向的一端側之紗圈(點G-點I之紗圈)及另一側之紗圈(點H-點J之紗圈)分別連接於左側部分11L的末端紗圈列之紗圈及右側部分11R的末端紗圈列之紗圈。上述所謂一端側之紗圈(另一端側之紗圈),係指排列於編織寬度方向之複數個紗圈之中的、位於左側部分11L側(右側部分11R側)的紗圈。於將包跟部10與鞋身部11連接時,使鞋身部11的紗圈向包跟部10側靠近,而使兩部分10、11的紗圈重疊即可。若接續於收針花的經圈方向而編織包跟部10的紗圈列,則收針花得以固定,包跟部10與鞋身部11得以連接。
包跟部10可為左右對稱之形狀,亦可配合左右足之形狀而為非對稱之形狀。此外,編織包跟部10之針織紗線可與編織鞋身部11之針織紗線相同,亦可不同。
根據以上說明之順序,可編織圖1之足面覆蓋物1,該足面覆蓋物1中,於其邊界線L1、L2的位置,包跟部10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與鞋身部11的經圈方向端部連接。根據該順序編織而成之足面覆蓋物1的鞋身部11的紗圈朝向足跟側,包跟部10的紗圈朝向下側。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中,將足面覆蓋物1整體設為壁厚的編織組織。壁厚的編織組織係使用前後之針床編織而成。此種壁厚的編織組織之編織方法只要為使用前後之針床使編織組織保持厚度之編織方法即可,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適當地組合羅紋編織或管狀編織等使用前後針床的編織,編織成壁厚的編織組織。以下,基於圖3說明利用管狀編織的壁厚的編織組織之編織例。
圖3係表示壁厚的編織組織之編織方法之一例的編織步驟 圖。圖3之『S+數字』表示編織步驟之編號,右欄之黑點表示前針床(FB)與後針床(BB)之織針,V標記表示集圈,黑色圓圈表示各步驟中所編織之新紗圈,白色圓圈表示舊紗圈。此外,圖3中之織針的位置規定於小寫字母處。
於S1中,使用供紗口8,於FB之織針a、c、e、g、i、k與BB之織針b、d、f、h、j交替進行集圈編織。於S2中,使用供紗口9,於在S1中未形成掛圈之織針上交替進行集圈編織。於S3中,使用供紗口8,在鉤掛於BB上之全部紗圈的經圈方向上編織連續的紗圈列。於S4中,使用供紗口9,在鉤掛於FB上之全部紗圈的經圈方向上編織連續的紗圈列。之後,反覆進行與S1~S4同樣之編織。結果,藉由利用S3與S4中所示之管狀編織所編織而成之紗圈列,可形成壁厚的編織組織。
如參照圖3進行說明般,之所以於壁厚的編織組織之編織時可利用前後之針床,是因為如圖2所示般,左側部分11L與右側部分11R以左右並排之狀態編織,針床之長度方向上的左側部分11L的編織區域與右側部分11R之編織區域不重複。
此外,藉由圖3所示之編織方法編織左側部分11L與右側部分11R之後,如圖2所示般開始包跟部10之編織時,各部分11L、11R的BB側之紗圈重疊於FB側之紗圈,於BB形成用於使兩部分11L、11R靠近包跟部10之側的空針(4針床橫機等、即便於FB與BB無空針亦可進行移圈之情形時,並不限定於此)。進而,鞋身部11與包跟部10接合時,藉由將包跟部10的寬度設為與鞋身部11的經圈方向端部相同之寬度,從而無需使鞋身部11的紗圈靠近包跟部10之側,可避免紗圈損傷。
[編織方法II]
使用圖4說明以與編織方法I相反之順序進行編織之編織方法II。圖4係表示編織方法II的編織順序之示意圖,其表示方法與圖2相同。
於編織方法II中,首先進行步驟δ:一邊使編織寬度從足面覆蓋物1的下端側(紙面下側)向上端側逐漸縮小,一邊編織包跟部10,而完成上述包跟部10。具體而言,編織包跟部10的起口部(參照點A-點B),接續於該起口部的經圈方向而編織複數個紗圈列。此時,使紗圈列的編織寬度逐漸變窄。結果所獲得的排列於包跟部10的編織寬度方向之一端側之邊緣10l(參照點B-點D)的紗圈(參照V標記)、及排列於另一端側之邊緣10r(參照點A-點C)的紗圈(參照V標記),成為鉤掛於針床上的狀態。另一方面,包跟部10的經圈方向末端部(參照點C-點D)利用拋針處理等而成為從針床上脫落之狀態。
步驟δ之後進行步驟ε,亦即,接續於包跟部10的編織寬度方向之一端側之邊緣10l而編織出鞋身部11的左側部分11L,並且接續於包跟部10的編織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側之邊緣10r而編織出鞋身部11的右側部分11R。該等左側端部11L與右側部分11R係利用不同的供紗口來編織。
步驟ε之後進行步驟ζ,亦即,從鞋身部11的足跟側向足尖側編織鞋身部11,而完成鞋身部11,且係於針床上以左右並排之狀態編織鞋身部11的左側部分11L與右側部分11R。此時,配合足形狀而適當增減左側部分11L與右側部分11R的編織寬度。此外,編織左側部分11L與右側部分11R直至鞋子開口部5的狹縫5s的前端之位置為止,之後,將 兩部分11L、11R合二為一,編織鞋身部11直至足尖為止。此處,編織兩部分11L、11R時,由於無需進行使包跟部10的紗圈靠近之操作,故而可避免包跟部10的紗圈因靠近而引起的損傷。
根據以上說明之順序,可編織足面覆蓋物1,該足面覆蓋物1中,立體地形成有圖1所示之足跟側之部分。該足面覆蓋物1中,包跟部10的紗圈朝向上側,鞋身部11的紗圈朝向足尖側。
<實施形態2>
於實施形態2中,基於圖5說明除實施形態1之構成外還具備保形部12的足面覆蓋物2。此外,基於圖6說明該足面覆蓋物2之編織方法。
《足面覆蓋物之構成》
如圖5(B)所示般,保形部12與包跟部10的下端側相連,且向覆蓋本體15的下端側的開口部的內側彎折,藉此可發揮以下功能:使足面覆蓋物2的足跟側之部分保持為沿穿用者足跟的弧形的立體形狀。保形部12的與包跟部10之連接部分的輪廓線形成為山形。
保形部12具備編織寬度隨著漸漸遠離與包跟部10之連接側而逐漸擴大的形狀,藉由排列於經圈方向之編織緯圈的紗圈數之差,使足面覆蓋物2的足跟變得立體。亦即,於保形部12之上述輪廓線的中間部分,排列有保形部12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於上述輪廓線之中除中間部分以外之兩側邊緣部分,排列有保形部12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之紗圈。因此,於輪廓線的中間部分,包跟部10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與保形部12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相連續,於兩部分10、12之間無外觀上的接縫。另一方面,於輪廓線的兩側邊緣部分,包跟部10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與保形部12 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之紗圈經編織而連接,於兩部分10、12之間有接縫。
和包跟部10與鞋身部11相互支撐同樣地,上述連接關係下之包跟部10與保形部12相互支撐。因此,藉由保形部12,使包跟部10的下端側之部分保持為沿穿用者足跟的弧形的立體形狀。結果,本實施形態2之足面覆蓋物1成為進一步貼合穿用者的足形狀的足面覆蓋物2。
《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
上述足面覆蓋物2可根據圖6所示之編織順序進行編織。於該圖6中,從鞋身部11的足尖側向足跟側進行編織,鞋身部11與包跟部10的編織順序與參照圖2之編織方法I完全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之足面覆蓋物2中,接續於包跟部10的經圈方向而進一步編織保形部12。更具體而言,包跟部10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紗圈列中,接續於位於中間區域之一部分紗圈(參照點K-點L)的經圈方向而編織保形部12。而且,接續於保形部12的起口部,而編織由使編織寬度逐漸擴大之複數個紗圈列構成的保形部12。此時,將包跟部10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參照點K-點I、點L-點J)、與保形部12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之紗圈(參照點K-點M,點L-點N)連接。
若根據以上說明之順序,則可編織圖5所示之足面覆蓋物2,該足面覆蓋物2中,於保形部12的斜部的位置,包跟部10的經圈方向端部與保形部12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連接。藉由保形部12,可使該足面覆蓋物2保持為較實施形態1之構成更進一步貼合穿用者的足形狀的立體形狀。此外,於將該足面覆蓋物2足模嵌於足模並進行熱處理之情形時,由於保形部12卡於足模的足跟的位置,故而較易將足面覆蓋物2嵌於足模, 此外足面覆蓋物2相對於足模難以產生位置偏移。進而,於按照上述順序編織而成之足面覆蓋物2中,由於足面覆蓋物2的收口部(保形部12的收口部)隱藏於足底側,故而可提高足面覆蓋物2的美觀程度。
此處,亦可使保形部12的經圈方向末端部之編織寬度(點M-點N之長度)較包跟部10的經圈方向末端部之編織寬度(點I-點J之長度)更長。於此種情形時,保形部12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之紗圈(參照點K-點M、點L-點N)中,未連接於包跟部10之其餘的紗圈連接於鞋身部11的點A、F附近之編織寬度方向端部的紗圈即可。如此一來,可將覆蓋本體15的足跟側的形狀設為更立體的形狀。
此外,實施形態2之足面覆蓋物2可按照保形部12→包跟部10→鞋身部11之順序進行編織。
<實施形態3>
於實施形態3中,基於圖7說明保形部之構造與實施形態2不同的足面覆蓋物3、4。圖7係表示足面覆蓋物3、4的編織順序之示意圖。
於圖7(A)中,以與實施形態2同樣的順序形成保形部12A後,進而於保形部12A的經圈方向上連續地編織足底側針織物120A,完成足面覆蓋物3。足底側針織物120A具備與穿用者的腳掌相對應之形狀,代替足底覆蓋物。
另一方面,於圖7(B)中,編織前端部13後,按照鞋身部11、包跟部10、保形部12B、足底側針織物120B之順序進行編織,完成足面覆蓋物4。前端部13、保形部12B與足底側針織物120B合併而成者發揮足底覆蓋物的功能。亦可將前端部13的鞋身部11側的編織寬度方向之端部 連接於鞋身部11上。
除此之外,亦可使圖7(B)所示之前端部13的形狀變細,從而當將前端部13向鞋身部11側回折時,前端部13成為鞋子的鞋舌(tongue)。此外,亦可設為僅有前端部13、不具備保形部之構成等。該等成為足底覆蓋物或鞋舌等之構件可自由地組合而設置於鞋身部11的足尖側或包跟部10。進而,構成各部分之針織紗線可相同,亦可不同。
此外,足面覆蓋物3、4亦可向與圖7(A)、(B)的空心箭頭相反方向進行編織。
<實施形態4>
於實施形態4中,基於圖8說明具備後側保形部22及前側保形部32之足面覆蓋物7(關於各部分22、32,參照45°之傾斜陰影線部分)。此外,基於圖9說明該足面覆蓋物7之編織方法。
《足面覆蓋物之構成》
足面覆蓋物7的包跟部10與鞋身部11之構成具備與實施形態1或實施形態2同樣的構成,故而省略其說明。之後,主要說明後側保形部22及前側保形部32之構成。此外,亦可於足面覆蓋物7僅設置後側保形部22及前側保形部32中之任一者。
[後側保形部]
如圖8所示般,後側保形部22係與包跟部10的下端側、及位於包夾包跟部10之位置的鞋身部11的下端側相連,且向覆蓋本體15的下端側之開口部的內側彎折的針織物,其可發揮以下功能:使足面覆蓋物7的足跟側之部分保持為沿穿用者足跟的弧形的立體形狀。該後側保形部22的與包跟 部10及鞋身部11之連接部分的輪廓線彎曲為山形。
於上述山形之輪廓線,排列有後側保形部22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於該輪廓線的中間部分(以兩點鏈線表示之部分),包跟部10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與後側保形部22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相連續,於兩部分10、22之間無外觀上的接縫。另一方面,於上述輪廓線的除中間部分以外之兩側邊緣部分(以實線表示之部分),經編織而使後側保形部22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與鞋身部11(左側部分11L及右側部分11R)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連接,於兩部分11、22之間有接縫。若為此種連接狀態,則使連接於後側保形部22之左側部分11L與右側部分11R向相互接近之方向靠近,使覆蓋本體15的足跟側的部分形成為帶弧形的立體形狀。
另一方面,於後側保形部22之以實心箭頭表示的U字狀部分,排列有上述輪廓線相反側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於本例中,因U字狀部分的編織寬度較上述輪廓線的編織寬度變得更窄,故使左側部分11L與右側部分11R向相互接近之方向靠近。結果,可使覆蓋本體15的足跟側之部分設為進一步貼合穿用者足跟的形狀的立體形狀。藉由調節U字狀部分的編織寬度與輪廓線的編織寬度,可微調鞋面7的尺寸。例如,若使U字狀部分的編織寬度比圖示之狀態小,則左側部分11L與右側部分11R進一步向接近之方向靠近,鞋面7的尺寸變小。亦即,即便覆蓋本體15為相同大小,亦可製作複數個尺寸之鞋面7。
[前側保形部]
另一方面,前側保形部32係與鞋身部11的足尖側之部分的下端側相連、且向覆蓋本體15的下端側之開口部的內側彎折的針織物,其可發揮以 下功能:使足面覆蓋物7的足跟側之部分保持為沿穿用者的弧形的立體形狀。該前側保形部32的與鞋身部11連接部分之輪廓線彎曲為山形。
於上述山形之輪廓線,排列有前側保形部32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於該輪廓線的中間部分(以λ表示之位置),前側保形部32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與鞋身部11的經圈方向端部相連續,於兩部分11、32之間無外觀上的接縫。另一方面,於上述輪廓線的除中間部分以外之兩側邊緣部分(以ω表示之位置),以產生階差之回折編織來使前側保形部32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與鞋身部11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之紗圈連接,於兩部分11、32之間有接縫。若為此種連接狀態,使連接於後側保形部22之左側部分11L與右側部分11R向相互接近之方向靠近,使覆蓋本體15的足尖側之部分形成為帶弧形的立體形狀。
另一方面,於前側保形部32的以實心箭頭表示之U字狀部分,排列有上述輪廓線相反側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使U字狀部分具有與後側保形部32的U字狀部分同樣的功能。
[其他]
進而,本例之足面覆蓋物7具備形成於鞋身部11的側邊緣、且向足底側凸出之凸出部40R、40L(參照135°之傾斜陰影線部分)。凸出部40R、40L具有使足面覆蓋物7與未圖示之足底覆蓋物的位置對準及連接變得容易的功能。由於凸出部40R、40L如後述般與鞋身部11一體地編織,故而於以兩點鏈線表示之鞋身部11與凸出部40R、40L之邊界無接縫,但當將足面覆蓋物7嵌於足模而進行熱處理時,於該邊界會形成折痕。
《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I》
上述足面覆蓋物7可根據圖9所示之編織順序進行編織。該圖9中,從鞋身部11的足尖側向足跟側進行編織。
於本實施形態之足面覆蓋物7中,首先,藉由管狀編織等而編織起口部(參照點A-點B),接續於該起口部而進行複數段管狀編織後,使編織寬度逐漸擴大而完成前側保形部32(相當於步驟α’)。前側保形部32的經圈方向末端部(點C-點D)為鉤掛於針床之狀態。前側保形部32較佳為如圖3所示般使用前後之針床而較厚地編織。此外,所謂管狀編織,係指使用前後之針床管狀地編織針織物。此外,並非必須進行管狀編織。
其次,進行鞋身部11之編織(相當於步驟α)。具體而言,接續於前側保形部32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中心紗圈列32c而編織出鞋身部11。而且,當增加鞋身部11的編織緯圈數時,於前側保形部32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兩側紗圈列32sr、32sl,形成鞋身部11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11xr、11xl的紗圈,使兩側紗圈列32sr、32sl與編織寬度方向端部11xr、11xl連接。
本例之鞋身部11之編織中,於鞋身部11的兩側邊緣編織凸出部40R、40L。凸出部40R、40L中,當增減鞋身部11的編織寬度時,以較鞋身部11所需要之寬度更大的寬度編織針織物。於該鞋身部11之編織結束之時間點,於點E-點G,成為排列有左側部分11L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之紗圈的狀態,於點J-點H,成為排列有右側部分11R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之紗圈的狀態。該等紗圈亦為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且為鉤掛於針床上之狀態。
其次,編織將點G-點H作為起口部之包跟部10,使該包跟部10連接於鞋身部11上(相當於步驟β)。連接方法如實施形態1中說明 般。包含該包跟部10之覆蓋本體15的編織並無特別限定。
最後,編織後側保形部22(相當於步驟γ’)。具體而言,連續於包跟部10的經圈方向末端部10e、及位於包夾該經圈方向末端部10e之位置的鞋身部11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11yr、11yl,而編織後側保形部22。而且,使後側保形部22的編織寬度逐漸縮小,最後進行複數段管狀編織,完成足面覆蓋物7。
根據以上說明之順序,可編織圖8所示之立體的足面覆蓋物7。
《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II》
足面覆蓋物7可從足跟側向足尖側進行編織。以下,參照圖10說明該編織方法。
包跟部10之編織、及鞋身部11之編織順序與參照圖4之實施形態1的編織方法II大致相同。然而,使鞋身部11的足尖側的一部分紗圈(參照點E-點H)鉤掛於針床上並維持此狀態。點E-點F之紗圈為右側部分11R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11zr之紗圈,點H-點G之紗圈為左側部分11L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11zl之紗圈。該等紗圈亦為鞋身部11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
編織前側保形部32(相當於步驟ζ’)。具體而言,連續於鞋身部11的經圈方向末端部11e(參照點F-點G)、及位於包夾該經圈方向末端部11e之位置的鞋身部11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11zr、11zl,而編織前側保形部32。而且,使前側保形部32的編織寬度逐漸縮小,最後進行複數段管狀編織,完成足面覆蓋物7。
除此之外,如一點劃線所示般,亦可於編織包跟部10之前編織後側保形部22(相當於步驟δ’)。此時,連續於後側保形部22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中心紗圈列而編織包跟部10(相當於步驟δ),而且完成包跟部10,接續於包跟部10的邊緣10r、10l而編織出鞋身部11(相當於步驟ε),其後,當增加鞋身部11的編織緯圈數時,於後側保形部22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去除上述中心紗圈列之兩側紗圈列,依次形成鞋身部11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之紗圈(相當於步驟ζ)。

Claims (9)

  1. 一種足面覆蓋物,其係使用具備至少前後一對針床之橫機編織而成的無縫製的針織物,且其於構成鞋子之鞋面中覆蓋穿用者之足背部分;上述足面覆蓋物中,當將覆蓋穿用者的從跟腱至足跟之區域的部分作為包跟部、將除該包跟部以外之部分作為鞋身部時,於上述包跟部與上述鞋身部之邊界線的位置,將上述包跟部之編織寬度方向之端部附近的紗圈與上述鞋身部之經圈方向之端部的紗圈連接,藉此,立體地形成上述足面覆蓋物,上述足面覆蓋物之至少一部分係由使用前後之針床編織而成之編織組織構成;其中,上述包跟部具備寬度隨著從足面覆蓋物之下端側向上端側而逐漸變窄的形狀。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足面覆蓋物,其具備保形部,該保形部係與由上述包跟部與鞋身部構成之覆蓋本體中的、足尖側的下端及足跟側的下端中之至少一者相連,且向上述覆蓋本體的下端側的開口部的內側彎折,藉此,使上述覆蓋本體保持為沿穿用者的足之形狀的立體形狀。
  3. 一種足面覆蓋物,其係使用具備至少前後一對針床之橫機編織而成的無縫製的針織物,且其於構成鞋子之鞋面中覆蓋穿用者之足背部分;上述足面覆蓋物中,當將覆蓋穿用者的從跟腱至足跟之區域的部分作為包跟部、將除該包跟部以外之部分作為鞋身部時,於上述包跟部與上述鞋身部之邊界線的位置,將上述包跟部之編織寬度方向之端部附近的紗圈與上述鞋身部之經圈方向之端部的紗圈連接,藉 此,立體地形成上述足面覆蓋物,其中,上述足面覆蓋物之至少一部分係由使用前後之針床編織而成之編織組織構成;上述足面覆蓋物具備保形部,該保形部係與由上述包跟部與鞋身部構成之覆蓋本體中的、足尖側的下端及足跟側的下端中之至少一者相連,且向上述覆蓋本體的下端側的開口部的內側彎折,藉此,使上述覆蓋本體保持為沿穿用者的足之形狀的立體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足面覆蓋物,其中,上述保形部係與上述包跟部的下端、及位於包夾該包跟部之位置的上述鞋身部的下端相連的後側保形部,上述後側保形部的與上述包跟部及上述鞋身部之連接部分的輪廓線形成為山形,於上述山形之輪廓線的中間部分,上述後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連續於上述包跟部的經圈方向端部,於上述山形之輪廓線的除中間部分以外之兩側邊緣部分,上述後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經編織而連接於上述鞋身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足面覆蓋物,其中,上述保形部係與上述鞋身部的足尖側之部分的下端相連的前側保形部,且上述前側保形部的與上述鞋身部之連接部分的輪廓線形成為山形,於上述山形之輪廓線的中間部分,上述前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連續於上述鞋身部的經圈方向端部,於上述山形之輪廓線的除中間部分以外之兩側邊緣部分,上述前側保 形部的經圈方向端部之紗圈經編織而連接於上述鞋身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
  6. 一種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其藉由具備至少前後一對針床之橫機,編織成於構成鞋子之鞋面中覆蓋穿用者的足背的部分的足面覆蓋物;上述足面覆蓋物中,當將覆蓋穿用者的從跟腱至足跟之區域的部分作為包跟部、將除該包跟部以外之部分作為鞋身部時,依次進行以下之步驟:步驟α,其係從上述鞋身部的足尖側向足跟側編織該鞋身部、而完成上述鞋身部,且於上述針床上以左右並排之狀態編織上述鞋身部的左側部分與右側部分;步驟β,其係於上述針床之長度方向上的上述左側部分的末端紗圈列與上述右側部分的末端紗圈列之間,編織成為上述包跟部之上端的起口部;及步驟γ,其係重複進行如下事項而完成上述包跟部,亦即,接續於上述起口部的經圈方向而編織成為上述包跟部之紗圈列、將該紗圈列的編織寬度方向之一端側之紗圈及另一端側之紗圈分別連接於上述左側部分之末端紗圈列的紗圈及上述右側部分的末端紗圈列的紗圈;於上述步驟α~上述步驟γ之至少一部分,使用前後之針床編織成編織組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其中,進行以下步驟α’及步驟γ’中之至少一者:步驟α’,其係於上述步驟α之前編織前側保形部,該前側保形部係 使編織寬度從經圈方向的始端部向末端部逐漸擴大的針織物、且使上述足面覆蓋物的足尖側的部分保持為沿穿用者足尖的弧形的立體形狀;及步驟γ’,其係於上述步驟γ之後編織後側保形部,該後側保形部係使編織寬度從經圈方向的始端部向末端部逐漸縮小的針織物、且使上述足面覆蓋物的足跟側之部分保持為沿穿用者足跟的弧形的立體形狀;於進行上述步驟α’之情形時,在上述步驟α中,連續於上述前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中心紗圈列而編織出上述鞋身部,當增加上述鞋身部的編織緯圈數時,於上述前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除上述中心紗圈列以外之兩側紗圈列,形成上述鞋身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的紗圈,於進行上述步驟γ’之情形時,在上述步驟γ’中,連續於上述包跟部的經圈方向末端部、及位於包夾該經圈方向末端部之位置的上述鞋身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而編織出上述後側保形部。
  8. 一種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其藉由具備至少前後一對針床之橫機,編織成於構成鞋子之鞋面中覆蓋穿用者的足背的部分的足面覆蓋物;上述足面覆蓋物中,當將覆蓋穿用者的從跟腱至足跟之區域的部分作為包跟部、將除該包跟部以外之部分作為鞋身部時,依次進行以下之步驟:步驟δ,其係一邊使上述包跟部的編織寬度從其下端側向上端側逐漸縮小,一邊編織該包跟部,而完成上述包跟部;步驟ε,其係接續於上述包跟部的編織寬度方向之一端側之邊緣而編織出上述鞋身部的左側部分,並且接續於上述包跟部的編織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側之邊緣而編織出上述鞋身部的右側部分;及 步驟ζ,其係從上述鞋身部的足跟側向足尖側編織該鞋身部、而完成上述鞋身部,且於上述針床上以左右並排之狀態編織上述鞋身部的左側部分與右側部分;於上述步驟δ~上述步驟ζ之至少一部分,使用前後之針床編織成編織組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其中,進行以下步驟δ’及步驟ζ’中之至少一者:步驟δ’係指於上述步驟δ之前編織後側保形部,該後側保形部係使編織寬度從經圈方向的始端部向末端部逐漸擴大的針織物,且使上述足面覆蓋物的足跟側之部分保持為沿穿用者足跟的弧形的立體形狀;步驟ζ’係指於上述步驟ζ之後編織前側保形部,該前側保形部係使編織寬度從經圈方向的始端部向末端部逐漸縮小的針織物,且使上述足面覆蓋物的足尖側之部分保持為沿穿用者足尖的弧形的立體形狀,於進行上述步驟δ’之情形時,在上述步驟δ中,連續於上述後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中心紗圈列而編織出上述包跟部,於上述步驟ζ中,當增加上述鞋身部的編織緯圈數時,於上述後側保形部的經圈方向末端部的除上述中心紗圈列以外之兩側紗圈列,依次形成上述鞋身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之紗圈,於上述步驟ζ’中,連續於上述鞋身部的經圈方向末端部、及位於包夾該經圈方向末端部之位置的上述鞋身部的編織寬度方向端部而編織出上述前側保形部。
TW103129821A 2013-09-13 2014-08-29 足面覆蓋物及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 TWI6338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1134 2013-09-13
JPJP2013-191134 2013-09-13
JP2014134407 2014-06-30
JPJP2014-134407 2014-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4395A TW201524395A (zh) 2015-07-01
TWI633851B true TWI633851B (zh) 2018-09-01

Family

ID=52665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9821A TWI633851B (zh) 2013-09-13 2014-08-29 足面覆蓋物及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549591B2 (zh)
EP (1) EP3045067B1 (zh)
JP (1) JP6104394B2 (zh)
KR (1) KR101867397B1 (zh)
CN (1) CN105636470B (zh)
TW (1) TWI633851B (zh)
WO (1) WO20150375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20461B2 (en) 2014-03-04 2018-03-20 Knitmasters, Llc Knitted shoe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WO2016172783A1 (en) * 2015-04-30 2016-11-03 Visionknit Limite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hoe upper
TW201701789A (zh) * 2015-06-15 2017-01-16 島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鞋面、及鞋面之製造方法
WO2017018158A1 (ja) * 2015-07-30 2017-02-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および編地の接合方法
WO2017029957A1 (ja) * 2015-08-19 2017-02-23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フットウェア
JP6636139B2 (ja) * 2016-04-25 2020-01-2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フットウェアの製造方法とフットウェア
ITUA20164535A1 (it) * 2016-06-01 2017-12-01 Pro Eight S R L Tomaia per calzature.
EP4026450A1 (en) * 2017-04-21 2022-07-13 NIKE Innovate C.V. Knitted upper with two sides and an underfoot portion
CN110753499A (zh) * 2017-05-31 2020-02-04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用于鞋类物品的针织部件
CN108978010B (zh) * 2017-06-05 2020-07-07 纮织国际有限公司 具舌片的一体成形立体鞋胚及其制造方法
CN108978009B (zh) * 2017-06-05 2020-08-11 纮织国际有限公司 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
TWI681728B (zh) * 2017-06-05 2020-01-11 薩摩亞商紘織國際有限公司 具舌片之一體成形立體鞋胚及其製造方法
CN108978011B (zh) * 2017-06-05 2020-08-11 纮织国际有限公司 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
TWI688685B (zh) * 2017-06-05 2020-03-21 薩摩亞商紘織國際有限公司 橫編機編織的立體鞋胚及其織造方法
TWI686523B (zh) * 2017-06-05 2020-03-01 薩摩亞商紘織國際有限公司 二針床橫編機編織的立體鞋胚及其織造方法
CN107326517B (zh) * 2017-06-22 2019-01-01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鞋面的编织方法
CN107217377B (zh) * 2017-07-12 2019-03-19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单层针织一体鞋面的制作工艺
WO2019028350A1 (en) * 2017-08-04 2019-02-07 Nike Innovate C.V. FOOTWEAR WITH A KNITTED ELEMENT HAVING A FOREWORD PART AND A HEEL PART
US20190037968A1 (en) * 2017-08-07 2019-02-07 Nike, Inc. Knitted components having self supportive heel
CN107874349A (zh) * 2017-10-24 2018-04-06 保丽信(惠州)织造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3d鞋及其制作方法
CN107974757B (zh) * 2017-12-13 2019-06-25 慈星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鞋面的编织方法
US11168416B2 (en) 2018-05-02 2021-11-09 Fabdesig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knitting shoe uppers
US20190343216A1 (en) * 2018-05-08 2019-11-14 Fabdesig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knitting a polymer reinforcing fiber footwear upper
US11828009B2 (en) 2018-05-16 2023-11-28 Fabdesig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unspooling a material into a textile machine
US11186930B2 (en) 2018-05-17 2021-11-30 Fabdesig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knitting shoe uppers
US11401638B2 (en) 2018-05-22 2022-08-02 Fabdesigns, Inc. Method of knitting a warp structure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DE102018213242B4 (de) * 2018-08-07 2024-03-14 Adidas Ag Schuhoberteil
JP7233330B2 (ja) * 2019-07-22 2023-03-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袋状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袋状編地
WO2021144645A1 (en) * 2020-01-16 2021-07-22 Santoni S.P.A. A process for making a tubular textile article, in particular an upper for footwear, with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CN112760791B (zh) * 2020-12-29 2022-08-23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4717729A (zh) * 2022-04-14 2022-07-08 丁妈造 一种鞋面材料的编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0138A (zh) * 2007-05-18 2010-03-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三维织物的编成方法及使用它的三维织物
CN202697860U (zh) * 2012-07-25 2013-01-30 蔡华娟 针织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6529U (zh) * 1990-12-13 1991-10-16 夏树英 一种鞋帮与鞋底可拆换的鞋
WO1992022223A1 (de) * 1991-06-17 1992-12-23 Puma Aktiengesellschaft Rudolf Dassler Spor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uhformteils aus einer gewebebahn und nach diesem verfahren hergestelltes schuhformteil
CN2532707Y (zh) * 2002-03-25 2003-01-29 周祥军 线织网状高腰皮鞋
US6931762B1 (en) * 2002-12-18 2005-08-23 Nike, Inc. Footwear with knit upp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footwear
US7347011B2 (en) * 2004-03-03 2008-03-25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textile upper
US7836608B2 (en) * 2004-12-06 2010-11-23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formed of multiple links
US7774956B2 (en) 2006-11-10 2010-08-17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flat knit upper construction or other upper construction
EP3424355B1 (en) * 2006-12-01 2020-01-29 NIKE Innovate C.V. A sock and a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WO2008136185A1 (ja) * 2007-04-27 2008-11-13 Shima Seiki Mfg., Ltd.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US8490299B2 (en) * 2008-12-18 2013-07-23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n uppe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US9149086B2 (en) 2009-10-07 2015-10-06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n upper with knitted elements
US10172422B2 (en) * 2011-03-15 2019-01-08 Nike, Inc. Knitted footwear component with an inlaid ankle strand
US8448474B1 (en) * 2012-02-20 2013-05-28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a tongue
DE102012206062B4 (de) * 2012-04-13 2019-09-12 Adidas Ag Schuhoberteil
EP2875745A4 (en) * 2012-07-17 2016-04-06 Shima Seiki Mfg FOOTWEA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FOOTWEAR
US9771673B2 (en) * 2013-02-25 2017-09-26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for knitting shoe upper
JP6153402B2 (ja) * 2013-07-03 2017-06-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フットウェアの製造方法
JP6516563B2 (ja) * 2015-05-26 2019-05-2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シューズアッパーの編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0138A (zh) * 2007-05-18 2010-03-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三维织物的编成方法及使用它的三维织物
CN202697860U (zh) * 2012-07-25 2013-01-30 蔡华娟 针织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45067A4 (en) 2017-08-02
EP3045067A1 (en) 2016-07-20
CN105636470B (zh) 2017-11-21
KR101867397B1 (ko) 2018-06-14
JP6104394B2 (ja) 2017-03-29
US9549591B2 (en) 2017-01-24
CN105636470A (zh) 2016-06-01
WO2015037540A1 (ja) 2015-03-19
TW201524395A (zh) 2015-07-01
US20160213097A1 (en) 2016-07-28
EP3045067B1 (en) 2018-10-24
KR20160055249A (ko) 2016-05-17
JPWO2015037540A1 (ja) 2017-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3851B (zh) 足面覆蓋物及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
EP3308666B1 (en) Shoe upp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hoe upper
TWI633850B (zh) 鞋面之製造方法及鞋面
TWI633849B (zh) 鞋面及鞋面之製造方法
US9611571B2 (en) Shoe upp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hoe upper
JP5980409B2 (ja) シューズアッパーの編成方法
US9976236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shoe upper, and shoe upper
TWI579424B (zh) 鞋襪類及其編織方法
TWI688685B (zh) 橫編機編織的立體鞋胚及其織造方法
CN107105821B (zh) 穿在脚上的物品的编织方法、制造方法及穿在脚上的物品
TWI653372B (zh) 鞋面、及鞋面之編織方法
CN109068785B (zh) 鞋的制造方法和鞋
TWM548181U (zh) 橫編機編織的立體鞋肧
TW201708649A (zh) 鞋面與其編織方法
TWI611772B (zh) 鞋面之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