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1772B - 鞋面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鞋面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11772B TWI611772B TW102140849A TW102140849A TWI611772B TW I611772 B TWI611772 B TW I611772B TW 102140849 A TW102140849 A TW 102140849A TW 102140849 A TW102140849 A TW 102140849A TW I611772 B TWI611772 B TW I61177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eel
- main body
- knitting
- upper portion
- knitt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鞋面(shoes upper)、及鞋面之製造方法。
鞋具備鞋面及鞋底(outsole)。鞋面具備覆蓋穿著者之腳背部分之鞋面上部、及覆蓋腳底之鞋面底部。近年來,正嘗試由一片編織物構成此種鞋面之鞋面上部,從而生產性良好地製鞋。例如,專利文獻1中,藉由利用一片編織物製作平面展開之狀態之鞋面上部,並將其與鞋面底部一同接合於由合成樹脂等形成之鞋底而完成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表2012-512698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之鞋於生產性方面仍有改善之餘地。
第1,專利文獻1係剪裁一片編織物獲得鞋面上部或者藉由進行成型編織而獲得鞋面上部。於前者之情形時,需要剪裁步驟及用以使鞋面上部成為立體形狀之縫製步驟,於後者之情形時,雖無需剪裁步驟,
但需要同樣之縫製步驟。
第2,於將鞋面上部與鞋面底部或鞋底組合時,鞋面上部之位置對準較為繁雜,從而存在該情況導致生產性低下之問題。位置對準較為繁雜之原因在於:必須使平面展開之狀態之鞋面上部一面變為立體,一面接合於鞋面底部或鞋底之特定位置。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生產性良好地製作之鞋面。又,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利用橫編機無縫製地編結本發明之鞋面之鞋面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鞋面具備鞋面上部、及鞋面底部,且鞋面上部與鞋面底部係藉由編織組織無縫製地一體形成。於將該鞋面上部中之與穿著者之跟腱(Achilles tendon)至腳後跟之區域對應之位置且鞋面上部之上端至下端之具有特定寬度以上之編幅之部分設為後跟包皮部,且將由除該後跟包皮部以外之鞋面上部之剩餘部分與鞋面底部所構成之部分設為本體部時,該等後跟包皮部與本體部藉由編織組織而無縫製地一體形成。而且,其特徵在於:於作為後跟包皮部與本體部之邊界線之邊中之配置於鞋面之側面之邊(設為側邊)之位置,將後跟包皮部之編幅方向之端部與本體部之經圈方向之端部連接,藉此,後跟包皮部之紗圈之朝向(即,經圈方向)朝向鞋面之高度方向,本體部之紗圈之朝向(即,經圈方向)朝向鞋面之長度方向。
再者,如下述本發明之鞋面之製造方法所示,於首先編結後跟包皮部與本體部中之後跟包皮部之情形時,於上述側邊之位置上,將本體部之經圈方向始端部連接於後跟包皮部之編幅方向端部。另一方面,於首先編結本體部之情形時,於上述側邊之位置上,將本體部之經圈方向終端部連接於後跟包皮部之編幅方向端部。
作為本發明之鞋面之一形態,可列舉如下形態:後跟包皮部隨著自鞋面上部之上端朝向下端編幅而變寬,藉此,形成為沿著穿著者之腳後跟之隆起之形狀。
作為本發明之鞋面之一形態,可列舉如下形態:本體部之上端側中之與穿著者之腳踝對應之部分(即,鞋口側之腳踝附近之部分)以避開腳踝之方式向本體部之下端側(即,鞋面底部側)彎曲,且該彎曲形狀係藉由於鞋面上部之上端側之位置減少本體部之編幅方向之針腳數而形成。
作為本發明之鞋面之一形態,可列舉如下形態:後跟包皮部係由用以增加後跟包皮部強度之補強用針織紗形成,且本體部中之鄰接於後跟包皮部之部分係藉由使用上述補強用針織紗之嵌花(Intarsia)編結而形成。
作為本發明之鞋面之一形態,可列舉如下形態:本體部係以成為沿著穿著者之腳之整體形狀之形狀之方式左右非對稱地形成,且該左右非對稱之形狀係藉由於本體部之鞋面上部區域(相當於鞋面上部之區域)之腳背部分及鞋面底部區域(相當於鞋面底部之區域)增減編幅方向之針腳數而形成。
作為本發明之鞋面之一形態,可列舉如下形態:具備設置於鞋面之鞋口之邊緣部且補強該邊緣部之補強邊緣部,且補強邊緣部之紗圈之方向朝向鞋面之高度方向。
本發明之鞋面之製造方法係製作具備鞋面上部、及鞋面底部之鞋面之鞋面之製造方法。本發明之鞋面之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於將鞋面上部中之與穿著者之跟腱至腳後跟之區域對應之位置且鞋面上部之上端至下端之具有特定寬度以上之編幅之部分設為後跟包皮部,且將由除該後跟包皮部以外之鞋面上部之剩餘部分與鞋面底部所構成之部分設為本體部
時,使用至少具備前後一對針床且形成於各針床之紗圈可移圈之橫編機,按照以下任一順序進行編結。
[1]於編結後跟包皮部之後,與後跟包皮部之經圈方向終端部連續地編結本體部之鞋面底部區域之經圈方向始端部,並且接著後跟包皮部之編幅方向端部,編結本體部之鞋面上部區域之經圈方向始端部。
[2]於自鞋面之指尖側編結本體部之後,一面與本體部之鞋面底部區域之經圈方向終端部連續地編結後跟包皮部,一面將後跟包皮部之編幅方向端部接合於本體部之鞋面上部區域之經圈方向終端部。
本發明之鞋面係藉由本發明之鞋面之製造方法而製作,生產性較習知之鞋面優異。其原因在於:可藉由一體地編結構成鞋面之鞋面上部與鞋面底部,而幾乎消除材料之浪費,並且可省略習知必須之鞋面上部與鞋面底部之位置對準。又,於本發明之鞋面中,藉由將後跟包皮部之編幅方向之端部與本體部之經圈方向之端部(既存在終端部之情形,亦存在始端部之情形)連接,而成為後跟包皮部與本體部立體地連接之狀態,因此,將鞋面立體地形成。又,本體部之紗圈朝向鞋面之長度方向,後跟包皮部之紗圈朝向鞋面之高度方向,因此,鞋面之外觀良好。
於本發明之鞋面中,增加後跟包皮部之編幅,使本體部之腳踝附近之部分向鞋面底部側彎曲,且使本體部左右非對稱等,而將鞋面設為沿著穿著者之腳之形狀之形狀,藉此,可使鞋面之穿著感提昇。
於本發明之鞋面中,利用補強用針織紗編結後跟包皮部及鄰接於後跟包皮部之本體部之一部分,藉此,可增加利用該補強用針織紗編結之部分之強度。其結果,利用補強用針織紗編結之部分發揮於穿著鞋面時使鞋面適合腳之腳跟穩定器(heel counter)之作用,因此,可使鞋面之穿著感提昇。
可藉由於本發明之鞋面中形成補強邊緣部,而使鞋口附近之鞋面上部之邊緣部之輪廓形狀穩定,從而製成易於將腳自鞋口插入之鞋面。
1‧‧‧鞋面
2‧‧‧後跟包皮部
3‧‧‧本體部
4‧‧‧補強邊緣部
40‧‧‧鞋口
50‧‧‧切口
51‧‧‧切口端
60‧‧‧鞋眼孔
L1、L2、L3‧‧‧邊
圖1係實施形態所示之鞋面之概略立體圖。
圖2係示意性表示圖1所示之鞋面之編結步驟之編結步驟圖形。
以下,根據圖說明本發明之鞋面及其製造方法之實施形態。於鞋面之製造中,使用至少具備前後一對針床且於前後之針床間紗圈可移圈之2片針床橫編機。當然,所使用之橫編機並不限定於2片針床橫編機,例如亦可為4片針床橫編機。
<實施形態1>
圖1所示之本實施形態之鞋面1係藉由按照特殊之編結順序,無縫製地一體編結鞋面上部及鞋面底部而獲得,且整體由編織組織形成。該鞋面1以特殊之編結順序編結係由將鞋面1區分為藉由紗圈之朝向而區別之後跟包皮部2及本體部3之情況理解。再者,構成鞋面1之編織組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為平紋布組織或網眼組織、羅紋組織、或者該等之混合組織等。
鞋面1之後跟包皮部2係鞋面上部中之與穿著者之跟腱至腳後跟之區域對應之位置且鞋面上部之上端至下端之部分。後跟包皮部2具有特定寬度、例如3針以上之編幅,且構成該後跟包皮部2之編織組織之紗圈之方向朝向鞋面之高度方向(朝下)(參照上方之圓圈包圍放大圖)。
另一方面,鞋面1之本體部3係由鞋面上部中之除後跟包皮
部2以外之部分、及鞋面底部所構成。於作為該本體部3與上述後跟包皮部2之邊界線之邊L1~L3中之配置於鞋面1之鞋面底部區域(相當於鞋面底部之區域)之邊L1之位置,與後跟包皮部2之經圈方向之終端部連續地連接有本體部3之經圈方向之始端部。另一方面,於邊L2、L3之位置,與後跟包皮部2之編幅方向端部(側端)連續地連接有本體部3之經圈方向之始端部。因此,後跟包皮部2之紗圈之方向朝向鞋面1之高度方向,相對於此,本體部3之紗圈之方向朝向鞋面1之長度方向(朝前)(參照下方之圈圈包圍放大圖)。藉由如此地於邊L2、L3之位置,將後跟包皮部2之編幅方向之端部與本體部3之經圈方向之端部連接,而成為後跟包皮部2與本體部3立體地連接之狀態。
於上述本體部3之腳背部分(即,鞋面上部之腳背部分)形成有自補強邊緣部4朝向指尖延伸之切口(slit)50,從而易於將腳自鞋口40插入。又,於本體部3中之夾隔切口50之位置形成有用以安裝供鞋帶穿過之鞋眼(eyelet)之鞋眼孔(eyelet hole)60。
除此以外,於本實施形態之鞋面1中設置有補強邊緣部4。補強邊緣部4係設置於該鞋面1之鞋口40附近之邊緣部、即鞋面上部之上端邊緣部之編織組織,且無縫製地連接於本體部3及後跟包皮部2。補強邊緣部4主要具有使鞋口40附近之鞋面上部之邊緣部之輪廓形狀穩定之功能,其結果,可製成易於將腳自鞋口40插入之鞋面1。該補強邊緣部4之紗圈之方向反映下述編結步驟,且朝向與後跟包皮部2之紗圈相同之方向。
上述鞋面1可藉由使用包含熱塑性樹脂等之針織紗,利用橫編機之一針床編結鞋面1之右側部分,且利用另一針床編結左側部分而製作。圖2係示意性表示鞋面1之右側部分之編結順序之編結圖形。可認為鞋面1之左側部分係配置於圖2之紙面裏側,且於紙面右側,鞋面1之右側部分與左側部分相連。鞋面1之左側部分係藉由與右側部分相同之編結
而被編結,因此,省略對其進行說明。再者,勿庸置疑,腳之形狀係左右非對稱,因此,較佳為結合腳之形狀改變鞋面1之右側部分及左側部分之編幅等。
於圖2中,自下側朝向上側繼續進行編結。本實施形態中之鞋面1係分為補強邊緣部區域α、腳後跟區域β、本體後部區域γ、本體前部區域δ、及指尖區域ε之五個區域進行編結。區域α係與補強邊緣部4對應,區域β係與後跟包皮部2對應,區域γ~ε係與本體部3對應。各區域α~ε基本而言藉由C字狀編結或筒狀編結而被編結(兩端標註有箭頭之箭頭符號表示C字狀編結,且僅單側標註有箭頭之箭頭符號表示筒狀編結)。此處,圖2之長虛線表示鞋面上部與鞋面底部之邊界,短虛線表示進行減針之部分,單點鏈線表示上述區域α~ε之邊界,於圖2中,於成為編結之要處之位置標註有小寫字母a~1。再者,對於二點鏈線於下述變形實施形態中進行說明。
[補強邊緣部區域α之編結]
於圖2所示之編結中,首先進行將右側設為折回位置之C字狀編結,編結補強邊緣部4。即,於紙面左側之位置,前後卡鎖之補強邊緣部4未連接,且自該未連接之部分形成切口50(參照圖1)。
[腳後跟區域β之編結]
繼而,與補強邊緣部4之一部分紗圈之經圈方向連續地編結複數段紗圈行。由該複數段紗圈行而構成後跟包皮部2。於編結複數段紗圈行時,重複進行將後跟包皮部2之紗圈行編結1~3段、及將所編結之紗圈行移圈至與補強邊緣部4分離之側(右側)。於與進行移圈之紗圈行之經圈方向連續地編結新的紗圈行時,於新的紗圈行之編幅方向端部形成十字針跡。即,圖中,於c-e線排列十字針跡。若重複此種編結而完成後跟包皮部2,則成為於針床之編織針,將a-c之紗圈、c-e之十字針跡、及e-f之紗圈卡鎖之狀
態。上述a-c之紗圈係補強邊緣部4之經圈方向終端部之紗圈,c-e之十字針跡係後跟包皮部2之編幅方向端部之十字針跡(相當於圖1之邊L2),e-f之紗圈係後跟包皮部2之經圈方向終端部之紗圈(相當於圖1之邊L1之右側部分)。
此處,後跟包皮部2之編結較佳為使用補強用針織紗進行。例如,可列舉利用將高張力之針織紗與熱塑性樹脂之針織紗撚合而成之補強用針織紗編結後跟包皮部2。於此情形時,於完成鞋面1之後,可藉由對鞋面1進行熱處理而使後跟包皮部2成為定形為板狀之狀態。定形為板狀之後跟包皮部2發揮普通之鞋所具備之腳跟穩定器之作用。
除此以外,後跟包皮部2亦能夠以隨著自鞋面上部之上端朝向下端而編幅變寬之方式進行編結。即,以e-f之寬度變得寬於c-b之寬度之方式,一面以增加比例等增加編幅一面編結後跟包皮部2。藉此,可製成圖1所示之後跟包皮部2之鞋面底部側部分向鞋面1之後方膨出,且更加沿著穿著者之跟腱至腳後跟之形狀之鞋面1。該構成於藉由補強用針織紗而增加後跟包皮部2之強度之情形時尤為有效。由於增加強度之後跟包皮部2缺乏伸縮性,故而於自上端至下端編幅相同之後跟包皮部2之情形時,若使圖1所示之鞋面1之鞋口40之尺寸與腳腕之尺寸一致,則成為腳後跟窄小之鞋面1,若使鞋面底部之尺寸與腳後跟之尺寸一致,則鞋口40相對於腳腕變得過大。相對於此,若為自上端朝向下端增加編幅之後跟包皮部2,則不會產生如上所述之問題。
[本體後部區域γ之編結]
繼而,重複進行與c-e之十字針跡(邊L2)、及e-f之紗圈(邊L1)之經圈方向連續地編結成為本體部3之紗圈行、及使編結之紗圈行移圈至補強邊緣部4之側(左側)而與c-d之紗圈重合。藉由該編結,而如圖1所示般,與後跟包皮部2之邊L1、L2、L3連續地編結本體部3,並且將本體部
3之本體後部區域γ之g-h接合於補強邊緣部4之c-d。此時,於邊L1,與後跟包皮部2之經圈方向終端部連續地形成本體部3之鞋面底部區域之經圈方向始端部,於邊L2、L3,與形成於後跟包皮部2之編幅方向端部之十字針跡連續地形成本體部2之鞋面上部區域之經圈方向始端部。即,邊L2、L3成為後跟包皮部2之編結方向與本體部3之編結方向大致正交,且後跟包皮部2與本體部3立體地連接之狀態。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增加構成本體部3之本體後部區域γ之紗圈行之段數時,當減少紗圈行之編幅之後,增加紗圈行之編幅。藉此,如圖1所示,補強邊緣部4中之與穿著者之腳踝對應之部分以避開腳踝之方式向鞋面底部側彎曲(亦結合地參照圖2之g-h)。又,該彎曲形狀係藉由於鞋口側之位置(圖2之g-h之位置)增減本體部3之編幅方向之針腳數而形成。因此,構成本體部3之紗圈自後跟包皮部2朝向指尖部分筆直地對齊。假設於本體部之編幅內增減紗圈,則存在紗圈之方向變得不整齊而損及鞋面1之外觀之虞。
再者,本體後部區域γ中之紗圈之增減較佳為於鞋面1之右側部分與左側部分不同(下述本體前部區域δ、指尖區域ε亦為同樣)。例如,使鞋面1中之拇趾側之部分之高度高於小趾側之部分等考慮腳之立體形狀,改變上述右側部分與左側部分之形狀。此時,較佳為於本體部3之鞋面上部區域之腳背部分及鞋面底部區域進行紗圈之增減。其原因在於,可使鞋面1之側面中之紗圈之方向一致,從而可使鞋面1之外觀良好。
[本體前部區域δ]
其次,與a-d(h)-i之紗圈之經圈方向連續地編結複數段成為本體部3之本體前部區域δ之紗圈行。此時,隨著朝向指尖區域ε,於短虛線之位置減小紗圈行之編幅,藉此,可使本體前部區域δ成為沿著腳之形狀之尖細之形狀。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本體前部區域δ之編結時,於切口50(參照圖1)之附近之位置形成鞋眼孔60。鞋眼孔60可藉由公知之網眼編結或不織編結等而形成。
[指尖區域ε之編結]
於指尖區域ε之編結時,首先以C字狀編結,編出作為切口50(參照圖1)之切口端51之部分。繼而,與本體前部區域δ之經圈方向終端之紗圈行及成為切口端51之部分之紗圈行之經圈方向連續地進行筒狀編結,編結指尖區域ε。此時,於由短虛線(亦結合地參照圖1之短虛線)所示之鞋面上部區域之腳背之位置與鞋面底部區域之位置進行減針不斷縮小編幅,最後,使前端閉合。藉此,如圖1所示,可使鞋面1之前端成為沿著腳之形狀之尖細之形狀。此處,使進行減針之位置與平行於地面之線對齊,藉此,可使前端區域ε中之紗圈之朝向俐落地對齊,從而可提昇鞋面1之外觀。
上述鞋面1之編結結束後,於鞋面上部之切口50之內側安裝未圖示之鞋舌(tongue),並且於鞋面底部接合未圖示之鞋底。又,於鞋眼孔60安裝未圖示之鞋眼,於鞋眼穿上鞋帶而完成鞋。再者,鞋舌亦可藉由橫編機而與鞋面1一體地形成。於此情形時,只要於編結切口端51之附近時,預先編結編出部,且與該編出部連續地編結鞋舌即可。又,若製作室內使用之鞋,則亦可不於鞋面1安裝鞋底。於此情形時,只要使鞋面底部為較厚之編織組織即可。
如以上所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鞋面1係藉由無縫製地一體編結鞋面上部及鞋面底部而獲得,因此,生產性優異。又,於將鞋底連接於上述鞋面1時,由編織物製成之鞋面1已保持為立體之形狀,因此,鞋面1之鞋面底部與鞋底之位置對準較容易,且鞋面1不易變形,因此,安裝作業本身亦較容易。進而,由於鞋面1之後跟包皮部2之紗圈朝向鞋面1之
高度方向,且本體部3之紗圈朝向鞋面1之長度方向,故而鞋面1之外觀良好。尤其,可藉由使本體部3中之紗圈之方向對齊,而使鞋面1之外觀進一步提昇。
<實施形態2>
實施形態1係自補強邊緣部4起開始編結,且於編結後跟包皮部2之後,與該後跟包皮部3連續地自本體後部區域γ朝向指尖區域ε編結本體部3。相對於此,亦可於自指尖區域ε朝向本體後部區域γ編結本體部3之後,與該本體部3連續地編結後跟包皮部部2,最後編結補強邊緣部4。於此情形時,只要以如將圖2大致上下顛倒之順序編結鞋面1即可。具體而言,如下所述。
首先,於針床上形成編出部,且與該編出部連續地編結指尖區域ε。繼而,對指尖區域ε之經圈方向終端部中之成為切口端51之部分進行收針處理,編結與除此以外之部分連續之本體前部區域δ。繼而,重複進行編結與本體前部區域δ之h-j連續之本體後部區域γ之紗圈行;及使所編結之紗圈行偏向紙面右側,完成本體部3。此處,於本體後部區域γ之編結中,於與偏向紙面右側之紗圈行連續地編結新的紗圈行時,於紗圈行之編幅方向端部形成十字針跡。藉此,成為十字針跡排列於h-g之線上之狀態,從而可與本體後部區域γ之編幅方向端部連續地形成紗圈行。又,可藉由於本體後部區域γ之編結中使編幅適當增減,而使h-g之線彎曲。該彎曲線係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為避免本體部3干涉穿著者之腳踝而形成者。
於編織完本體後部區域γ之時間點,於針床將j-h之紗圈(本體前部區域δ之經圈方向終端部之紗圈)、h-g之十字針跡(本體後部區域γ之編幅方向端部之十字針跡)、g-e-f之紗圈(本體後部區域γ之經圈方向終端部之紗圈)卡鎖。該等紗圈中之g-e之紗圈相當於邊L2,e-f之
紗圈相當於邊L1之右側部分。因此,一面與邊L1之經圈方向連續地編結後跟包皮部2,一面將該後跟包皮部2之編幅方向端部之紗圈接合於e-g之本體部3之紗圈。即,於邊L1之位置,將本體部3之鞋面底部區域之經圈方向終端部與後跟包皮部2之經圈方向始端部連接,且於邊L2、L3之位置,將本體部3之鞋面上部區域之經圈方向終端部與後跟包皮部2之編幅方向端部(側端)連接。其結果,成為後跟包皮部2與本體部3立體地連接之狀態。
於後跟包皮部2之編結結束之後,成為於一針床將j-h-c(g)-b之紗圈卡鎖之狀態,因此,與該等紗圈之經圈方向連續地編結補強邊緣部4。其結果,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可無縫製地編結後跟包皮部2與補強邊緣部4之紗圈之方向朝向鞋面1之高度方向(朝上),且本體部3之紗圈之方向朝向鞋面1之長度方向(朝後)之立體之鞋面1。
<變形實施形態>
可將於實施形態1、2之鞋面1中,利用補強用針織紗編結之腳跟穩定器延長至本體部3之一部分(例如,圖1之二點鏈線之部分)。於此情形時,於圖2所示之本體後部區域γ之編結時,對本體部3之鞋面底部區域中之由e-k-l-f包圍之四邊形之部分、及本體部3之鞋面上部區域中之由e-k-g包圍之三角形之部分,以編入補強用針織紗之方式進行嵌花編結。藉此,下文之3個部分成為腳跟穩定器。
(1)後跟包皮部2。
(2)本體部3之鞋面底部區域中之與後跟包皮部2連接且與後跟包皮部2相距特定長度之部分。
(3)本體部3之鞋面上部區域中之與後跟包皮部2連接且自上端側朝向下端側變寬之大致三角形之部分。
上述形狀之腳跟穩定器具有與形成於運動鞋等之腳跟穩定
器同樣之形狀,且可藉由將此種形狀之腳跟穩定器形成於鞋面,而使鞋之穿著感提昇。
又,於實施形態中,對具有鞋帶之鞋帶式(shoe lace type)之鞋面進行了說明,但亦可製成無鞋帶之伸腳穿入式(step in type)之鞋面。於此情形時,只要將補強邊緣部4形成為筒狀,且於編結本體部3時,不形成自補強邊緣部4延伸至指尖之切口50即可。
除此以外,於鞋面1之編結時,亦可不編結補強邊緣部4。於此情形時,較佳為於完成無補強邊緣部4之鞋面1之後,於鞋口40之邊緣部安裝由樹脂等所構成之補強材,或者接合與鞋面1另行編結之補強邊緣部4。
1‧‧‧鞋面
2‧‧‧後跟包皮部
3‧‧‧本體部
4‧‧‧補強邊緣部
40‧‧‧鞋口
50‧‧‧切口
51‧‧‧端
60‧‧‧鞋眼孔
L1、L2、L3‧‧‧邊
Claims (4)
- 一種鞋面之製造方法,其係製作具備鞋面上部、及鞋面底部之鞋面者,其特徵在於:於將上述鞋面上部中之與穿著者之跟腱至腳後跟之區域對應之位置且鞋面上部之上端至下端之具有既定寬度以上之編幅之部分設為後跟包皮部,且將由除該後跟包皮部以外之上述鞋面上部之剩餘部分與上述鞋面底部所構成之部分設為本體部時,使用至少具備前後一對針床且形成於各針床之紗圈可移圈之橫編機,[1]於編結上述後跟包皮部之後,與上述後跟包皮部之經圈方向終端部連續而編結上述本體部之鞋面底部區域之經圈方向始端部,並且接著上述後跟包皮部之編幅方向端部,編結上述本體部之鞋面上部區域之經圈方向始端部,或者[2]於自鞋面之指尖側編結上述本體部之後,一邊與上述本體部之鞋面底部區域之經圈方向終端部連續而編結上述後跟包皮部,一邊將後跟包皮部之編幅方向端部接合於上述本體部之鞋面上部區域之經圈方向終端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鞋面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本體部之上端側之與穿著者之腳踝對應之部分係以避開上述腳踝之方式向上述本體部之下端側彎曲,且該彎曲形狀係藉由於上述上端側之位置減少上述本體部之編幅方向之針腳數而形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鞋面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後跟包皮部係由用以增加後跟包皮部之強度之補強用針織紗形成,且 上述本體部中之與上述後跟包皮部鄰接之部分係藉由使用上述補強用針織紗之嵌花編結而形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鞋面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本體部係以成為沿著穿著者之腳之整體形狀之形狀之方式左右非對稱地形成,且該左右非對稱之形狀係藉由於上述本體部之鞋面上部區域之腳背部分及鞋面底部區域,增減編幅方向之針腳數而形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40849A TWI611772B (zh) | 2013-11-11 | 2013-11-11 | 鞋面之製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40849A TWI611772B (zh) | 2013-11-11 | 2013-11-11 | 鞋面之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17824A TW201517824A (zh) | 2015-05-16 |
TWI611772B true TWI611772B (zh) | 2018-01-21 |
Family
ID=53720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40849A TWI611772B (zh) | 2013-11-11 | 2013-11-11 | 鞋面之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11772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131296B2 (en) * | 2002-12-18 | 2006-11-07 | Nike, Inc. | Footwear with knit upp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footwear |
CN101680138A (zh) * | 2007-05-18 | 2010-03-2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三维织物的编成方法及使用它的三维织物 |
CN202697860U (zh) * | 2012-07-25 | 2013-01-30 | 蔡华娟 | 针织鞋 |
US20130145652A1 (en) * | 2011-03-15 | 2013-06-13 | Nike, Inc. | Knitted Footwear Component With An Inlaid Ankle Strand |
US20130239438A1 (en) * | 2012-02-20 | 2013-09-19 | Nike, Inc. |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An Integral Knit Tongue |
TWM464032U (zh) * | 2013-06-20 | 2013-11-01 | Cheng-Dong Xiao | 鞋面結構 |
-
2013
- 2013-11-11 TW TW102140849A patent/TWI61177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131296B2 (en) * | 2002-12-18 | 2006-11-07 | Nike, Inc. | Footwear with knit upp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footwear |
CN101680138A (zh) * | 2007-05-18 | 2010-03-2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三维织物的编成方法及使用它的三维织物 |
US20130145652A1 (en) * | 2011-03-15 | 2013-06-13 | Nike, Inc. | Knitted Footwear Component With An Inlaid Ankle Strand |
US20130239438A1 (en) * | 2012-02-20 | 2013-09-19 | Nike, Inc. |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With An Integral Knit Tongue |
CN202697860U (zh) * | 2012-07-25 | 2013-01-30 | 蔡华娟 | 针织鞋 |
TWM464032U (zh) * | 2013-06-20 | 2013-11-01 | Cheng-Dong Xiao | 鞋面結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17824A (zh) | 2015-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292455B2 (en) | Shoe upp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hoe upper | |
TWI579424B (zh) | 鞋襪類及其編織方法 | |
JP5980409B2 (ja) | シューズアッパーの編成方法 | |
TWI633851B (zh) | 足面覆蓋物及足面覆蓋物之編織方法 | |
EP3308666B1 (en) | Shoe upp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hoe upper | |
TWI633850B (zh) | 鞋面之製造方法及鞋面 | |
US9498022B2 (en) | Shoe upp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hoe upper | |
US9611571B2 (en) | Shoe upp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hoe upper | |
TWI653372B (zh) | 鞋面、及鞋面之編織方法 | |
US6935141B2 (en) | Sock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ocks | |
TWI611772B (zh) | 鞋面之製造方法 | |
JP6545044B2 (ja) | 五本指付き靴下および五本指付き靴下の製造方法 | |
JP3056820U (ja) | 新規な靴下類 | |
JP3063340U (ja) | 靴 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