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78011B - 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78011B
CN108978011B CN201710412649.8A CN201710412649A CN108978011B CN 108978011 B CN108978011 B CN 108978011B CN 201710412649 A CN201710412649 A CN 201710412649A CN 108978011 B CN108978011 B CN 1089780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yarn
extension
shoe
needle 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126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78011A (zh
Inventor
李昱霖
窦懿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 Zhi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g Zhi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 Zhi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g Zhi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41264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780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78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80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780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80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4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 D10B2501/043Foot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其中,立体鞋胚为无缝合的一体针织物,立体鞋胚包含鞋面部、前鞋底部、后鞋体部及后跟部。鞋面部由至少一第一纱线隔针双面编织而成以具有相对二技术正面;前鞋底部通过起始鞋边与连接线连接鞋面部,令前鞋底部与鞋面部相对而形成袋状,且前鞋底部与鞋面部相对的部分是由至少一第二纱线隔针单面编织而成;后鞋体部连接前鞋底部;后跟部自后鞋体部的后端中央延伸,且后跟部的两侧分别连接后鞋体部的左后端及右后端以形成立体鞋后部,使得后跟部与后鞋体部之间具有两条接合线。

Description

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是关于一种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具体而言,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一体成型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鞋子通常是利用多个鞋片连接成鞋面,并与鞋底接合而成,因此材料耗费较高且制造工序相对较复杂。近年来,针织鞋因其在透气性及舒适度的优异表现,并具有制造成本较低的优势,使得针织鞋发展得非常快速。
针织鞋一般是利用编织机将纱线编织形成鞋胚,再进行加工处理与鞋底接合而成。编织形成的鞋胚态样随着编织机的类型及编织方法而不同。业界常用的二针床横编机,因受限于针床数目及现有的编织方法,通常织出片状织物的二维鞋胚,然后再利用缝制技术将二维鞋胚制成立体形状。因此,使得针织鞋的制作由于缝制作业较为繁杂,造成生产效率不易提升。再者,二维鞋胚通常仅覆盖足面,使得足底缺乏适当保护且与鞋底的接合也相对不易。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其为利用创新织造方法形成的无缝合一体针织物,可免除后续缝制作业,提升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其鞋面部具有双面编织的强化结构,以符合使用者需求。
于一实施例,本发明的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包含鞋面部、前鞋底部、后鞋体部及后跟部。鞋面部由至少一第一纱线隔针双面编织而成以具有相对二技术正面;前鞋底部通过起始鞋边与连接线连接鞋面部,令前鞋底部与鞋面部相对而形成带状,且前鞋底部与鞋面部相对的部分是由至少一第二纱线隔针单面编织而成;后鞋体部连接前鞋底部;后跟部自后鞋体部的后端中央延伸,且后跟部的两侧分别连接后鞋体部的左后端及右后端以形成立体鞋后部,使得后跟部与后鞋体部之间具有两条接合线。
于一实施例,连接线与起始鞋边相接且朝该立体鞋胚外侧逐渐倾斜延伸。
于一实施例,鞋面部实质完全与前鞋底部相对。
于一实施例,本发明的立体鞋胚更包含第一鞋面延伸部与第二鞋面延伸部,该第一、第二鞋面延伸部间隔连接于鞋面部的后端两侧,且所述的立体鞋胚更包含前鞋底延伸部,前鞋底延伸部连接于前鞋底部与后鞋体部之间,前鞋底延伸部仅局部与该第一、第二鞋面延伸部相对。
于一实施例,前鞋底延伸部包含重叠部及由该第一、第二鞋面延伸部对应罩设于重叠部而裸露出的裸露部,重叠部由延续第二纱线隔针单面编织而成,且裸露部由延续第二纱线单面编织而成。
于一实施例,本发明的立体鞋胚更包含局部可与后跟部连接且延伸出后跟部两侧的延伸带。
于一实施例,本发明的立体鞋胚更包含介于后跟部与延伸带之间且相互连接的延伸部。
于另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以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方法,其包含:提供至少一第一纱线于前/后针床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与至少一第二纱线于后针床合并编织成起始鞋边;延续第一纱线于前/后针床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形成鞋面部;同时延续第二纱线于后针床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形成前鞋底部,令前鞋底部与鞋面部相对而形成袋状;于前鞋底部之后以前/后针床双面编织形成后鞋体部,且当后鞋体部完成后,于后鞋体部的两侧保留有多个待编织线圈于前针床而未脱勾;以及延续后鞋体部中央一预定目数于前/后针床以双面编织形成后跟部,且当编织后跟部达至该预定目数两侧的边界时,后针床则可左右横移地分别令后跟部的边界依序与位于前针床而未脱勾的该些待编织线圈进行编织而形成立体鞋后部。
于一实施例,前鞋底部所述方法还包含:延续主鞋面部的后端一侧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形成第一鞋面延伸部;同时提供至少一第三纱线于鞋面部的后端另一侧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形成与第一鞋面延伸部相互间隔且对称的第二鞋面延伸部,使得第一、第二鞋面延伸部与鞋面部合并形成主鞋面部;以及同时于前鞋底部与后鞋体部之间延续前鞋底部的第二纱线于后针床编织形成前鞋底延伸部,且于前鞋底延伸部与该第一、第二鞋面延伸部的对应部分是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所形成,而于前鞋底延伸部与该第一、第二鞋面延伸部之间的非对应部分则为单面编织所形成,使得前鞋底部与前鞋底延伸部合并形成前鞋底部总成。
于一实施例,后鞋体部是延续第二纱线或另以其他纱线所形成,亦或后鞋体部是延续第二纱线再添加其他纱线所合并形成。
于一实施例,后跟部是延续第二纱线或另以其他纱线所形成,亦或后跟部是延续第二纱线再添加其他纱线所合并形成。
于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方法于立体鞋后部形成后,更包含:于前/后针床以双面编织形成局部可与后跟部连接且延伸出后跟部两侧的延伸带。
于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方法于立体鞋后部形成后,更包含:延续后跟部于前/后针床以双面编织形成介于后跟部与延伸带之间且相互连接的延伸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立体鞋胚为通过二针床编织机编织的一体无缝合针织物,可免除后续缝制作业,有效简化制造程序。本发明的立体鞋胚的鞋面部具有双面编织的强化结构,有利于鞋体的成行并符合使用者需求。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创新的编织设计,只需使用二针床编织机,即可织成一体无缝合针织物,无需升级编织机,有效降低设备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立体鞋胚的鞋面部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立体鞋胚的前鞋底部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立体鞋胚的后鞋体部及后跟部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立体鞋胚经定型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立体鞋胚的鞋面部的平面示意图。
图9为图7的立体鞋胚的前鞋底部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立体鞋胚的后鞋体部及后跟部的平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立体鞋胚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1的立体鞋胚经定型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鞋面部及前鞋底部的针织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鞋面部及前鞋底部的针织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后鞋体部及后跟部的针织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平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立体鞋胚经定型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平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立体鞋胚经定型后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2、2’、2” 鞋体
1a、2a 鞋口
2b 足踝位置
100、200、200’、200” 立体鞋胚
100a 立体鞋后部
101、201 起始鞋边
102、103、202、203 连接线
104a、104b 接合线
112、212 鞋面部
122、222 前鞋底部
130 后鞋体部
140 后跟部
150、250 延伸带
210 主鞋面部
214a 第一鞋面延伸部
214b 第二鞋面延伸部
220 前鞋底部总成
224 前鞋底延伸部
224a、224b 重叠部
224c 裸露部
260 延伸部
10、20、30 纱线
31a~38a、31b~38b 待编织线圈
41a~48a、41b~48b 线圈位置
401 第一顺位山角
402 第二顺位山角
403 第三顺位山角
P1 第一织程期间
P2 第二织程期间
P3 第三织程期间
P4 第四织程期间
BB 后针床
FB 前针床
S10、S11、S12、S13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彻底地了解本发明,将说明步骤及结构的细节。众所周知的针织制作方式及详细步骤并未描述于细节中,以避免造成本发明不必要的限制。
本发明的立体鞋胚为通过二针床横编机编织而成的无缝合一体针织物。举例而言,本发明的立体鞋胚可通过可变换凸轨路径并带动织针动作的山角(Cam)的二针床横编机编织而成。如图1至图5所示,于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立体鞋胚100包含鞋面部112、前鞋底部122、后鞋体部130及后跟部140。鞋面部112由至少一纱线(例如图14的第一纱线10)隔针双面编织而成以具有相对二技术正面,亦即,鞋面部112朝外侧的外表面及面向前鞋底部122的内表面皆为技术正面。于此所述的至少一纱线较佳可由多条不同属性(例如材质、种类、形态、颜色等)的纱线经捻纱后而结合所形成,但不以此为限。
前鞋底部122通过起始鞋边101与连接线102、103连接鞋面部112,令前鞋底部122与鞋面部112相对而形成袋状。前鞋底部122与鞋面部112相对的部分由至少一纱线(例如图14的第二纱线20)隔针单面编织而成。例如,前鞋底部122较佳为至少一与鞋面部112不同的纱线隔针单面织成,但不以此为限。于此实施例,前鞋底部122实质完全与鞋面部112相对(即前鞋底部122实质完全为隔针单面编织)。换言之,前鞋底部122与鞋面部112实质上形状相同且完全重叠接合成袋状。前鞋底部122叠合连接于鞋面部112的外缘,使得前鞋底部122与鞋面部112的前端之间具有起始鞋边101,且前鞋底部122与鞋面部112的两侧之间分别具有连接线102、103。具体而言,鞋面部112与前鞋底部122的前端通过起始鞋边101连接。连接线102、103与起始鞋边相接且朝后鞋体部130外侧逐渐倾斜延伸。举例而言,连接线102与起始鞋边101的左侧相接并向后延伸,以连接鞋面部112与前鞋底部122的左外缘,而连接线103与起始鞋边101的右侧相接并向后延伸,以连接鞋面部112与前鞋底部122的右外缘,使得鞋面部112与前鞋底部122相对连接成袋状结构。
后鞋体部130连接前鞋底部122。于一实施例,后鞋体部130较佳为至少一纱线双面编织而成。后鞋体部130可由延续先前所使用的纱线(例如纱线10、20)或另以其他纱线所形成,亦或后鞋体部130可由延续先前所使用的纱线(例如纱线10、20)再添加其他纱线所合并形成。举例而言,后鞋体部130可由延续鞋面部112的纱线、或前鞋底部122的纱线、或鞋面部112及前鞋底部122的纱线组合所形成。或者是,后鞋体部130可由延续鞋面部112的纱线、或前鞋底部122的纱线、或鞋面部112及前鞋底部122的纱线组合,并再添加其他纱线所合并形成。
后跟部140自后鞋体部130的后端中央延伸,且后跟部140的两侧分别连接后鞋体部130的左后端及右后端以形成立体鞋后部100a,使得后跟部140与后鞋体部130之间具有两条接合线104a、104b。于一实施例,后跟部140较佳为延续后鞋体部130的纱线双面编织而成。
如图6所示,立体鞋胚100织造完成后,无须任何缝制作业,而可通过套入鞋楦定型成鞋体1。举例而言,织造立体鞋胚100时,可加入热塑纱线进行针织,以通过热塑纱线的可热固化特性,利用热塑成型法加工使得热塑纱线熔化以均匀地分布在鞋体1,然后硬化以支撑鞋体1的形状,达到鞋体1的定型。热塑纱线的材料包含任何合适的热可固化的材料,例如但不限于:尼龙、聚酯、丙烯酸等。在此需注意,立体鞋胚100可通过其他方式定型成鞋体1,不限上述针织时加入热塑纱线热固化的方式。
立体鞋胚100定型成鞋体1后,鞋面部112及前鞋底部122可用以包覆足部的前足部的足面至前足底,而后鞋体部130及鞋跟部140构成的立体鞋后部100a可用以包覆足部的足后部的后足侧至后足底及足后跟。具体而言,鞋面部112的后缘及立体鞋后部100a的上缘(亦即后鞋体部130与后跟部140的外缘)共同界定出鞋体1的鞋口1a,以供足部伸入鞋体1所包围的空间。前鞋底部122与鞋面部112两侧之间的连接线102、103,分别与起始鞋边101的两侧相接向后朝立体鞋胚100a外侧逐渐倾斜延伸至鞋口1a,使得前鞋底部122较佳自前足部的足底延伸包覆于前足部的两足侧。例如,鞋面部112可覆盖于前足部的足面,而前鞋底部124覆盖于前足部的足底,并向上延伸包覆于前足部的两足侧。再者,部分的后鞋体部130覆盖于足后部的足底,且部分的后鞋体部130向上延伸自足后部的足底延伸包覆于足后部的两足侧,并向后延伸与后跟部130一同包覆足后跟。因此,由本发明的立体鞋胚100制成的鞋体1可实质包覆足部的足面、足底、足侧及足后跟。
于第一实施例中,虽标出立体鞋胚100的鞋面部112与前鞋底部122实质完全重叠相对,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可通过变化鞋面的设计,而使得立体鞋胚具有不同的外观形态。如图7至图12所示,于第二实施例,立体鞋胚200包含鞋面部212、前鞋底部222、后鞋体部130及后跟部140外,还包含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及前鞋底延伸部224。类似于上述实施例,鞋面部212由至少一第一纱线(例如纱线10)隔针双面编织而成以具有相对二技术正面。前鞋底部222通过起始鞋边201与连接线202、203连接鞋面部212,令前鞋底部222与鞋面部212相对而形成袋状,且前鞋底部222与鞋面部212相对的部分是由至少一第二纱线(例如纱线20)隔针单面编织而成。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与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间隔连接于鞋面部212的后端两侧。前鞋底延伸部224连接于前鞋底部212与后鞋体部130之间,且前鞋底延伸部224仅局部与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与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相对。后跟部140自后鞋体部130的后端中央延伸,且后跟部140的两侧分别连接后鞋体部130的左后端及右后端以形成立体鞋后部100a,使得后跟部140与后鞋体部130之间具有两条接合线104a、104b。于此实施例中,鞋面部212、前鞋底部222、后鞋体部130及后跟部140的细节可参照上述图1的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于后着重说明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及前鞋底延伸部224。
具体而言,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及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间隔连接于鞋面部212的后端两侧(例如左后侧及右后侧),使得鞋面部212、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及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合并形成主鞋面部210。于一实施例,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其中的一较佳由鞋面部212的纱线延伸织成,而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其中的另一可由其他纱线(例如图15的第三纱线30)所形成,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可由与鞋面部212的纱线同属性、同数量的其他纱线织成。再者,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较佳形状对称(即外观轮廓视觉上实质对称),但不以此为限。
前鞋底延伸部224连接于前鞋底部222的后端,使得前鞋底部222与前鞋底延伸部224合并形成前鞋底部总成220。前鞋底延伸部224仅局部与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相对。举例而言,前鞋底延伸部224包含重叠部224a、224b及由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对应罩设于重叠部224a、224b而裸露出的裸露部224c。也就是说,重叠部224a、224b较佳形状、位置分别对应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而裸露部224c位于重叠部224a、224b之间且未被主鞋面部210遮蔽。前鞋底部222较佳为至少一与鞋面部212不同的纱线隔针单面织成。前鞋底延伸部224的重叠部224a、224b较佳由延续前鞋底部222的纱线(例如第二纱线20)隔针单面编织而成,且前鞋底延伸部224的裸露部224c较佳由延续前鞋底部222的纱线(例如第二纱线20)单面编织而成。当前鞋底部222连接鞋面部212时,鞋面部212与前鞋底部222实质完全重叠,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与前鞋底延伸部224的重叠部224a、224b也实质完全重叠,而前鞋底延伸部224的裸露部224c不与鞋面部212及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重叠而裸露出。
鞋面部212与前鞋底部222的前端通过起始鞋边201连接。连接线202、203与起始鞋边201相接且朝后鞋体部130外侧逐渐倾斜延伸。举例而言,连接线202与起始鞋边201的左侧相接并向后延伸,以连接鞋面部212与前鞋体部222的左外缘,并延伸连接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与重叠部224a的左外缘,而连接线203与起始鞋边201的右侧相接并向后延伸,以鞋面部212与前鞋体部222的右外缘,并延伸连接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与重叠部224b的右外缘,使得主鞋面部210与前鞋底部总成220相对连接成袋状结构。
在此需注意,图12中立体鞋胚200的厚度为刻意以加厚方式呈现以利于说明,但实际应用中立体鞋胚200的厚度依据纱线的选用、编织密度而异。
如图13所示,立体鞋胚200织造完成后,无须任何缝制作业,而可通过套入鞋楦定型成鞋体2。立体鞋胚200定型成鞋体2后,主鞋面部210及前鞋底部总成220可用以包覆足部的前足部的足面至前足底,而后鞋体部130及鞋跟部140构成的立体鞋后部100a可用以包覆足部的足后部的后足侧至后足底及足后跟。具体而言,鞋面部212与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的内缘及立体鞋后部100a的上缘(亦即后鞋体部130与后跟部140的外缘)共同界定出鞋体2的鞋口2a,以供足部伸入鞋体2所包围的空间。连接线202、203分别与起始鞋边201的两侧相接向后朝立体鞋胚100a外侧逐渐倾斜延伸至鞋口2a,使得前鞋底部总成220自前足部的足底延伸包覆于前足部的两足侧。例如,鞋面部212与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可覆盖于前足部的足面前端,而前鞋底部222及至少部分的前鞋底延伸部224(例如裸露部224c)覆盖于前足部的足底,且至少部分的前鞋底延伸部224(例如重叠部224a、224b)向上延伸包覆于前足部的两足侧。再者,部分的后鞋体部130覆盖于足后部的足底,且部分的后鞋体部130向上延伸自足后部的足底延伸包覆于足后部的两足侧,并向后延伸与后跟部130一同包覆足后跟。由此,由本发明的立体鞋胚200制成的鞋体2可实质包覆足部的足面、足底、足侧及足后跟。
本发明的立体鞋胚100、200较佳通过可变换凸轨路径并带动织针动作的山角的二针床横编机编织而成。本发明以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方法包含:提供至少一第一纱线(例如纱线10)于前/后针床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与至少一第二纱线(例如纱线20)于后针床合并编织成起始鞋边(例如101、201);延续第一纱线于前/后针床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形成鞋面部(例如112、212);同时延续第二纱线于后针床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形成前鞋底部(例如122、222),令前鞋底部与该鞋面部相对而形成袋状;于前鞋底部之后,以前/后针床双面编织形成后鞋体部(例如130),且当后鞋体部完成后,于后鞋体部的两侧保留有多个待编织线圈(例如31a~38a、31b~38b)于前针床而未脱勾;以及延续后鞋体部中央一预定目数于前/后针床以双面编织形成后跟部(例如140),且当编织后跟部达至该预定目数两侧的边界时,后针床则可左右横移地分别令后跟部的边界依序与位于前针床而未脱勾的该些待编织线圈进行编织而形成立体鞋后部(例如100a)。
于后,参考图14~16并配合图1至图13,说明本发明的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100、200的方法。于一实施例,本发明以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方法包含:提供至少一纱线(例如第一纱线10)于前针床FB、后针床BB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与至少另一纱线(例如第二纱线20)于后针床BB合并编织成起始鞋边101(或201)。举例而言,如图14所示,于步骤S10,由左至右编织,第一纱线10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隔针交错方式(即后一针、前一针,前后隔一针、再后一针、前一针、前后隔一针的隔针交错方式),而第二纱线20于后针床BB以连续方式,使得第二纱线20与第一纱线10合并编织成起始鞋边101(或201)。在此需注意,形成起始鞋边101(或201)时,第一纱线10与第二纱线20较佳同时绑针于前针床FB。
本发明的方法还包含:延续第一纱线10于前针床FB、后针床BB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形成鞋面部112(或212),以及同时延续第二纱线20于后针床BB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形成前鞋底部122(或222),令前鞋底部122(或222)与鞋面部112(或212)相对而形成袋状。举例而言,如图14的步骤S11所示,于第一织程期间P1,由右至左逆向编织,利用第一顺位山角401,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隔针交错方式针织纱线10以连接起始鞋边101(或201)织成鞋面部112(或212)。换言之,依据纱线10于前个步骤S10中在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的起针位置进行编织,使得鞋面部112(或212)具有隔针交错编织方式(即隔针双面编织方式)。然后,利用第二顺位山角402,进行借针移圈,以将鞋面部112(或212)的隔针交错方式改为非隔针交错方式,亦即将鞋面部112(或212)于后针床BB的线圈转移至前针床FB未被占用的对应织针。于鞋面部112(或212)的借针移圈后,利用第三顺位山角403,于后针床BB以隔针非交错方式针织第二纱线20,以连接起始鞋边101(或201)织成前鞋底部122(或222)。换言之,于借针移圈后,依据第二纱线20留在后针床BB的起针位置进行编织,使得前鞋底部122(或222)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而成。
于步骤S11的第二织程期间P2,由左至右编织,利用第一顺位山角401,于后针床BB,以隔针非交错方式针织第二纱线20以织成前鞋底部122(或222),亦即,依据第二纱线20在后针床BB形成的线圈位置进行前鞋底部122(或222)的隔针单面编织。然后,利用第二顺位山角402,进行线圈转移,以将鞋面部112(或212)的非隔针交错方式改回隔针交错方式,亦即将鞋面部112(或212)借针移圈至前针床FB的线圈转移回到后针床BB原本的位置。于鞋面部112(或212)的线圈移回后,利用第三顺位山角403,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隔针交错方式针织第一纱线10以进行鞋面部112(或212)的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换言之,于线圈移回后,依据第一纱线10在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形成的线圈位置进行鞋面部112(或212)的编织。在此需注意,在编织时,由于针织路径的变换,使得山角的配置顺序也随着改变。也就是说,于步骤S11的第二织程期间P2最先遇到的第一顺位山角401会是在第一织程期间P1的第三顺位山角403,而于第二织程期间P2最后遇到的第三顺位山角403会是在第一织程期间P1最先遇到的第一顺位山角401。第二顺位山角402因位置居中,所在顺向或逆向的各织程期间的顺序保持不变皆为第二顺位山角402。
于步骤S11的第三织程期间P3,由右至左逆向编织,利用第一顺位山角401(即第二织程期间P2的第三顺位山角403),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隔针交错方式针织第一纱线10进行鞋面部112(或212)的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然后,利用第二顺位山角402,进行借针移圈,以将鞋面部112(或212)的隔针交错方式改为非隔针交错方式,亦即将鞋面部112(或212)于后针床BB的线圈转移至前针床FB。于鞋面部112(或212)的借针移圈后,利用第三顺位山角403(即第二织程期间P2的第一顺位山角401),于后针床BB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第二纱线20形成前鞋底部122(或222)。
于步骤S11的第四织程期间P4,由左至右编织,利用第一顺位山角401(即第三织程期间P3的第三顺位山角403),于后针床BB以隔针非交错方式针织第二纱线20进行鞋底部122(或222)的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然后,利用第二顺位山角402,进行线圈转移,以将鞋面部112(或212)的非隔针交错方式改为隔针交错方式,亦即将鞋面部112(或212)借针移圈至前针床FB的线圈转移回到后针床BB原本的位置。于鞋面部112(或212)的线圈移回后,利用第三顺位山角403(即第三织程期间P3的第一顺位山角401),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隔针交错方式针织第一纱线10以进行鞋面部112(或212)的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换言之,第四织程期间P4的针织步骤与第二织程期间P2的针织步骤实质相同,因此可通过重复步骤S11的第二织程及第三织程,同时完成鞋面部112(或212)及前鞋底部122(或222)的编织。换言之,可完成图1所示的立体鞋胚100的鞋面部112与前鞋底部122构成的袋状结构,或者完成图7所示的立体鞋胚200的鞋面部212与前鞋底部222构成的袋状结构。
当织造图7的立体鞋胚200时,本发明方法还包含:延续鞋面部212的后端一侧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形成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同提供至少一第三纱线30(如图15所示)于鞋面部212的后端另一侧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形成与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相互间隔且对称的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使得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与鞋面部212合并形成主鞋面部210;以及同时于前鞋底部222与后鞋体部130之间延续前鞋底部222的第二纱线20于后针床BB编织形成前鞋底延伸部224,且于前鞋底延伸部224与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的对应部分(例如重叠部224a、224b)是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所形成,而于前鞋底延伸部224与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之间的非对应部分(例如裸露部224c)则为单面编织所形成,使得前鞋底部222与前鞋底延伸部224合并形成前鞋底部总成220。
举例而言,如图15所示,于一实施例,形成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及前鞋底延伸部224的步骤S12包含:于第一织程期间P1,由左至右编织,利用第三顺位山角403,延续第一纱线10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隔针交错方式织成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由此,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延续连接于鞋面部212的左后侧,并为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而成。
步骤S12更包含:于第二织程期间P2,由右至左逆向编织,利用第一顺位山角401,提供第三纱线30于鞋面部212的右后侧,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隔针交错方式织成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由此,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延续连接于鞋面部212的右后侧,并为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而成。然后,利用第二顺位山角402,进行借针移圈,以将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的隔针交错方式改为非隔针交错方式。亦即,将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于后针床BB的线圈转移至前针床FB未被占用的对应织针。利用第三顺位山角403,延续前鞋底部222的第二纱线20于后针床BB对应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的位置,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成右侧的重叠部224b,于后针床BB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之间的位置以单面编织形成裸露部224c,并于后针床BB对应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的位置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形成左侧的重叠部224a,使得左重叠部224a、裸露部224c、右重叠部224b合并成前鞋底延伸部224,且前鞋底延伸部224连接于前鞋底部222的后端。
于步骤S12的第三织程期间P3,由左至右编织,利用第一顺位山角401(即第二织程期间P2的第三顺位山角403),针织第二纱线20,于后针床BB对应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的位置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形成左侧的重叠部224a,于后针床BB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之间的位置以单面编织方式形成裸露部224c,并于后针床BB对应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的位置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形成右侧的重叠部224b,以进行前鞋底延伸部224的编织。然后,利用第二顺位山角402,进行线圈转移,以将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的非隔针交错方式改为隔针交错方式。亦即,将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借针移圈至前针床FB的线圈转移回到后针床BB原本的位置。利用第三顺位山角403(即第二织程期间P2的第一顺位山角401),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隔针交错方式针织第一纱线10以进行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的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且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隔针交错方式针织第三纱线30,以进行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的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
于步骤S12的第四织程期间P4,由右至左逆向编织,利用第一顺位山角401(即第三织程期间P3的第三顺位山角403),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隔针交错方式针织第三纱线30,以进行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的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且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隔针交错方式针织第一纱线10,以进行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的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然后,利用第二顺位山角402,进行借针移圈,以将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的隔针交错方式改为非隔针交错方式。亦即,将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于后针床BB的线圈转移至前针床FB位被占用的对应织针。利用第三顺位山角403(即第三织程期间P3的第一顺位山角401),针织第二纱线20,于后针床BB对应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的位置以隔针织单面编织形成右侧的重叠部224b,于后针床BB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之间的位置以单面编织形成裸露部224c,并于后针床BB对应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的位置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形成左侧的重叠部224a,以进行前鞋底延伸部224的编织。据此,可通过重复步骤S12的第三织程及第四织程,同时完成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及前鞋底延伸部224的编织,使得第一鞋面延伸部214a、第二鞋面延伸部214b与该鞋面部212合并形成主鞋面部210,且前鞋底部222与前鞋底延伸部224合并形成前鞋底部总成220。由此,进而令主鞋面部210及前鞋底部总成220局部相对而形成袋状结构。主鞋面部210(包含鞋面部212及该对鞋面延伸部214a、214b)为具有相对的两技术正面的隔针双面编织结构而可加强主鞋面部210的结构强度。前鞋底部总成220与主鞋面部210对应的部分(例如前鞋底部222、重叠部224a、224b)为隔针单面编织结构,且前鞋底部220与主鞋面部210不对应的部分(例如裸露部224c)为单面编织结构。
于一实施例,形成立体鞋后部100a可参考图16的步骤S13并配合图4或图10。举例而言,于图1的鞋面部112与前鞋底部122完成后,或者于图7的主鞋面部210与前鞋底部总成220完成后,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双面编织方式往复针织至少一纱线以形成后鞋体部130接续于前鞋底部122(或前鞋底延伸部224)的后端。如前所述,可延续纱线10、20及/或30、或另以其他纱线、或者可延续纱线10、20及/或30再添加其他纱线合并以编织形成后鞋体部130。于本实施例中,延续纱线10、20,以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往复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双面编织形成后鞋体部130,使得后鞋体部130与前鞋底部122(或前鞋底延伸部224)的后端连接。
后跟部140可由延续前述纱线(例如10、20、30)或另以其他纱线所形成,亦或该后跟部140是延续前述纱线(例如10、20、30)再添加其他纱线所合并形成。举例而言,当后鞋体部130完成后,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自后鞋体部130的左侧双面编织纱线10、20达至后鞋体部130中央部分的预定目数以形成后跟部140时,保留自后鞋体部130的右侧至后跟部140右侧边界的未编织多个线圈于前针床FB而未脱勾,以作为于右侧的该些待编织线圈(例如31a~38a)。在此需注意,当编织后跟部140达至该预定目数的右侧边界时,后跟部140右侧边界的线圈位置41a对应右侧的该些待编织线圈31a~38a中最内侧(即最左侧)的线圈31a,通过后针床BB左右横移,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待编织线圈31a,而令后跟部140的右侧边连接后鞋体部130的右后端。
接着,由右至左,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自后跟部140的右侧边界朝左侧边界双面编织纱线10、20以形成后跟部140,并保留自后跟部140的左侧边界至后鞋体130的左侧的未编织多个线圈于前针床FB而未脱勾,以作为于左侧的该些待编织线圈(例如31b~38b)。在此需注意,当编织后跟部140达至预定目数的左侧边界时,后跟部140左侧边界的线圈位置41b对应左侧的该些待编织线圈31b~38b中最内侧(即最右侧)的线圈31b,通过后针床BB左右横移,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待编织线圈31b,而令后跟部140的左侧边连接后鞋体部130的左后端。
据此,由右至左或由左至右往复双面编织后跟部140,并于编织后跟部140达至两侧边界时,通过左右横移后针床BB,以使得后鞋体部130的左、右边界依序与后鞋体部130于左、右两侧的该些待编织线圈(例如31a~38a、31b~38b)编织而形成立体鞋后部100a。举例而言,鞋体部130于左侧的待编织线圈(例如31b~38b)数目较佳与左侧的待编织线圈(例如31b~38b)数目相同。因此,重复上述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左右往复的双面编织方式,依序于后跟部140的右侧边界线圈位置42a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右侧待编织线圈32a、于后跟部140的左侧边界线圈位置42b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左侧待编织线圈32b;于后跟部140的右侧边界线圈位置43a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右侧待编织线圈33a、于后跟部140的左侧线圈位置43b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左侧待编织线圈33b;于后跟部140的右侧边界线圈位置44a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右侧待编织线圈34a、于后跟部140的左侧边界线圈位置44b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左侧待编织线圈34b;于后跟部140的右侧边界线圈位置45a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右侧待编织线圈35a、于后跟部140的左侧边界线圈位置45b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左侧待编织线圈35b;于后跟部140的右侧边界线圈位置46a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右侧待编织线圈36a、于后跟部140的左侧边界线圈位置46b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左侧待编织线圈36b;于后跟部140的右侧边界线圈位置47a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右侧待编织线圈37a、于后跟部140的左侧边界线圈位置47b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左侧待编织线圈37b;于后跟部140的右侧边界线圈位置48a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右侧待编织线圈38a、于后跟部140的左侧边界线圈位置48b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左侧待编织线圈38b。由此,后跟部140的右侧边界与后鞋体部130的右后端针织连接而具有接合线104a,而后跟部140的左侧边界与后鞋体部130的左后端针织连接而具有接合线104b,以使得后跟部140及后鞋体部130连接形成立体鞋后部100a,进而完成立体鞋胚100(或200)的织造。
再者,除了前述的鞋面部的设计变化外,本发明的立体鞋胚可具有其他的设计变化,以具有不同的造型变化及额外作用。如图17及图18所示,于第三实施例中,立体鞋胚200’更包含局部可与后跟部140连接且延伸出后跟部140两侧的延伸带150。于本实施例中,立体鞋胚200’虽为前述图7的立体鞋胚200的变化,但延伸带150的设计亦可应用于图1的立体鞋胚100。延伸带150较佳为由至少一纱线连接后跟部140织成的条带。于一实施例,延伸带150较佳为由前述纱线(例如10、20、及/或30)、或其他纱线延伸双面编织而成。于另一实施例,延伸带150可由前述纱线(例如10、20、及/或30)再添加其他纱线合并双面编织而成。
对应于延伸带150的设计,本发明的方法更包含:于前针床FB、后针床BB以双面编织形成局部可与后跟部140连接且延伸出后跟部140两侧的延伸带150。换言之,于立体鞋后部100a形成后,提供至少一纱线针织形成延伸带150,使得延伸带150的一侧局部连接于后跟部140且自后跟部140的两侧延伸。举例而言,当由右至左针织后跟部140,于后跟部140的左侧边界线圈位置48b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左侧的待编织线圈38b而形成立体鞋后部100a后,可延续后跟部140的纱线向左继续针织预定目数以形成左侧延伸带,然后由左至右反向针织以连接后跟部140。连接后鞋跟部140后,可继续向右针织预定目数以形成右侧延伸带,然后再依此往复针织形成延伸带150。
如图19所示,立体鞋胚200’定型成鞋体2’后,延伸带150的长度较佳可由后跟部140从左右两侧围绕穿者的足踝位置(例如标号2b所示)绑成蝴蝶结。由此,不仅可强化鞋体2’的外观造型,也可提供固定作用。
如图20至图21所示,于第四实施例中,立体鞋胚200”更包含介于后跟部140与延伸带250之间且相互连接的延伸部260。于本实施例中,立体鞋胚200”虽为前述图7的立体鞋胚200的变化,但延伸带250及延伸部260的设计亦可应用于图1的立体鞋胚100。延伸部260自后跟部140延伸而出,使得延伸带250的一侧局部连接延伸部260,并通过延伸部260与后跟部140连接。举例而言,延伸部260及延伸带250较佳为由前述纱线(例如10、20、及/或30)、或其他纱线延伸双面编织而成。于另一实施例,延伸部260及延伸带250可由前述纱线(例如10、20、及/或30)再添加其他纱线合并双面编织而成纱线延伸双面编织而成。
对应于延伸部260的设计,本发明的方法更包含:延续后跟部140于前针床FB、后针床BB以双面编织形成介于后跟部140与延伸带250之间且相互连接的延伸部260。于一实施例,可延续后跟部140的纱线双面编织形成延伸部260,使得延伸部260自后跟部140延伸而出,且延伸带250通过延伸部260连接于后跟部140。举例而言,当由右至左针织后跟部140,于后跟部140的左边界线圈位置48b编织后鞋体部130的左侧线圈38b而形成立体鞋后部100a后,可由左至右反向编织连接后跟部140织成延伸部260,然后再依此往复双面编织形成延伸部260。当延伸部260完成后,可延续延伸部260的纱线继续朝例如左侧编织预定目数以形成左侧延伸带,然后由左至右反向针织以连接延伸部260。连接延伸部260后,可继续向右编织预定目数以形成右侧延伸带,然后再依此往复针织形成延伸带250。
如图22所示,立体鞋胚200”定型成鞋体2”后,延伸部260可增进穿鞋的便利性,同时使得延伸带250与后跟部140之间具有一定距离,而进一步增进鞋体2”的外观造型。延伸带260的长度较佳可由后跟部140从左右两侧围绕穿者的足踝位置(例如标号2b所示)绑成蝴蝶结,以强化鞋体2”的外观造型,也可提供固定作用。
本发明已由上述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目的而非用于限制。熟此技术人员当知在不悖离本发明精神下,于此特别说明的实施例可有例示实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发明范畴亦涵盖此类修改且仅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制。

Claims (14)

1.一种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提供至少一第一纱线于一前/后针床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与至少一第二纱线于该后针床合并编织成一起始鞋边;
延续该第一纱线于该前/后针床以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形成一鞋面部;
同时延续该第二纱线于该后针床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形成一前鞋底部,令该前鞋底部与该鞋面部相对而形成袋状;
于该前鞋底部之后以该前/后针床双面编织形成一后鞋体部,且当该后鞋体部完成后,于该后鞋体部的两侧保留有多个待编织线圈于该前针床而未脱勾;以及
延续该后鞋体部中央一预定目数于该前/后针床以双面编织形成一后跟部,且当编织该后跟部达至该预定目数两侧的边界时,该后针床则可左右横移地分别令该后跟部的边界依序与位于该前针床而未脱勾的该些待编织线圈进行编织而形成一立体鞋后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延续该鞋面部的后端一侧以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形成一第一鞋面延伸部;
同时提供至少一第三纱线于该鞋面部的后端另一侧以该借针移圈隔针织方式,双面编织形成一与该第一鞋面延伸部相互间隔且对称的第二鞋面延伸部,使得该第一、第二鞋面延伸部与该鞋面部合并形成一主鞋面部;以及
同时于该前鞋底部与该后鞋体部之间延续该前鞋底部的该第二纱线于该后针床编织形成一前鞋底延伸部,且于该前鞋底延伸部与该第一、第二鞋面延伸部的对应部分是以隔针织方式单面编织所形成,而于该前鞋底延伸部与该第一、第二鞋面延伸部之间的非对应部分则为单面编织所形成,使得该前鞋底部与该前鞋底延伸部合并形成一前鞋底部总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后鞋体部是延续该第二纱线或另以其他纱线所形成,亦或该后鞋体部是延续该第二纱线再添加其他纱线所合并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后跟部是延续该第二纱线或另以其他纱线所形成,亦或该后跟部是延续该第二纱线再添加其他纱线所合并形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后跟部是延续该第二纱线或另以其他纱线所形成,亦或该后跟部是延续该第二纱线再添加其他纱线所合并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该立体鞋后部形成后,还包含:
于该前/后针床以双面编织形成一局部可与该后跟部连接且延伸出该后跟部两侧的延伸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延续该后跟部于该前/后针床以双面编织形成一介于该后跟部与该延伸带之间且相互连接的延伸部。
8.一种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其特征在于,该立体鞋胚为无缝合的一体针织物,该立体鞋胚包含:
一鞋面部,由至少一第一纱线隔针双面编织而成以具有相对二技术正面;
一前鞋底部,通过一起始鞋边与一连接线连接该鞋面部,令该前鞋底部与该鞋面部相对而形成袋状,且该前鞋底部与该鞋面部相对的部分是由至少一第二纱线隔针单面编织而成;
一后鞋体部,连接该前鞋底部;以及
一后跟部,自该后鞋体部的后端中央延伸,且该后跟部的两侧分别连接该后鞋体部的左后端及右后端以形成一立体鞋后部,使得该后跟部与该后鞋体部之间具有两条接合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线与该起始鞋边相接且朝该立体鞋胚外侧逐渐倾斜延伸。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其特征在于,该鞋面部实质完全与该前鞋底部相对。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一鞋面延伸部与一第二鞋面延伸部,该第一、第二鞋面延伸部间隔连接于该鞋面部的后端两侧,且所述的立体鞋胚更包含一前鞋底延伸部,该前鞋底延伸部连接于该前鞋底部与该后鞋体部之间,且该前鞋底延伸部仅局部与该第一、第二鞋面延伸部相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其特征在于,该前鞋底延伸部包含一重叠部及一由该第一、第二鞋面延伸部对应罩设于该重叠部而裸露出的裸露部,该重叠部由延续该第二纱线隔针单面编织而成,且该裸露部由延续该第二纱线单面编织而成。
13.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局部可与该后跟部连接且延伸出该后跟部两侧的延伸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其特征在于,更还包含一介于该后跟部与该延伸带之间且相互连接的延伸部。
CN201710412649.8A 2017-06-05 2017-06-05 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 Active CN1089780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12649.8A CN108978011B (zh) 2017-06-05 2017-06-05 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12649.8A CN108978011B (zh) 2017-06-05 2017-06-05 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78011A CN108978011A (zh) 2018-12-11
CN108978011B true CN108978011B (zh) 2020-08-11

Family

ID=64501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12649.8A Active CN108978011B (zh) 2017-06-05 2017-06-05 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7801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05638A1 (en) * 2012-01-20 2014-11-26 Shima Seiki Mfg., Ltd Footwear, and knitting method for knit fabric
EP2875745A1 (en) * 2012-07-17 2015-05-27 Shima Seiki Mfg., Ltd. Shoe upp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hoe upper
CN105473018A (zh) * 2013-08-23 2016-04-0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鞋帮及鞋帮的制造方法
CN105636470A (zh) * 2013-09-13 2016-06-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鞋面和鞋面的编织方法
CN106455753A (zh) * 2014-05-02 2017-02-2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鞋帮及鞋帮的编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25530B2 (en) * 2006-11-10 2012-07-24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flat knit upper construction or other upper construc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05638A1 (en) * 2012-01-20 2014-11-26 Shima Seiki Mfg., Ltd Footwear, and knitting method for knit fabric
EP2875745A1 (en) * 2012-07-17 2015-05-27 Shima Seiki Mfg., Ltd. Shoe upp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hoe upper
CN105473018A (zh) * 2013-08-23 2016-04-0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鞋帮及鞋帮的制造方法
CN105636470A (zh) * 2013-09-13 2016-06-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鞋面和鞋面的编织方法
CN106455753A (zh) * 2014-05-02 2017-02-2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鞋帮及鞋帮的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78011A (zh) 2018-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8685B (zh) 橫編機編織的立體鞋胚及其織造方法
CN105307530B (zh) 鞋帮的制造方法及鞋帮
CN105121725B (zh) 鞋帮的制造方法以及鞋帮
US10292455B2 (en) Shoe upp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hoe upper
KR101867397B1 (ko) 인스텝 커버의 편성방법
CN107708467B (zh) 鞋帮及鞋帮的制造方法
JP6223604B2 (ja) フ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フットウェア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フットウェア
CN106163316B (zh) 鞋帮及鞋帮的编织方法
TWI645794B (zh) 鞋體形成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686523B (zh) 二針床橫編機編織的立體鞋胚及其織造方法
CN109068785B (zh) 鞋的制造方法和鞋
CN108978009B (zh) 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
CN108978011B (zh) 二针床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及其织造方法
TWM548180U (zh) 二針床橫編機編織的立體鞋肧
CN107637908B (zh) 鞋体形成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8978010B (zh) 具舌片的一体成形立体鞋胚及其制造方法
CN108685277B (zh) 一种以横编机一体编织具有延伸部分的鞋胚的方法
TWM548181U (zh) 橫編機編織的立體鞋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