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6779B - 電力儲存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力儲存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6779B
TWI626779B TW105130463A TW105130463A TWI626779B TW I626779 B TWI626779 B TW I626779B TW 105130463 A TW105130463 A TW 105130463A TW 105130463 A TW105130463 A TW 105130463A TW I626779 B TWI626779 B TW I62677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active material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active
lith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0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3316A (zh
Inventor
川上貴洋
Original Assignee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3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33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67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677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6Electrodes based on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電力儲存裝置,包括其中正電極主動材料係形成在正電極電流收集器上方之正電極,以及面對正電極且有電解質夾設在其間之負電極。正電極主動材料包括一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第一區域;以及覆蓋第一區域並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之第二區域。由於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淺表部分包括含鐵之第二區域,可在當插入鋰至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及從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抽取鋰時減少能障。

Description

電力儲存裝置
所揭露之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有關於電力儲存裝置。
諸如個人電腦及手機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領域已明顯地進步。可攜式電子裝置需要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可充電電力儲存裝置,其小、輕、且可靠。作為這種電力儲存裝置,例如,已知有鋰離子蓄電池。另外,安裝有蓄電池之電推進車輛的發展也因對環境問題及能源問題之逐漸增長的意識而迅速進展。
在鋰離子蓄電池中,作為正電極主動材料,已知有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Li)及鐵(Fe)、錳(Mn)、鈷(Co)、或鎳(Ni)之磷酸化合物,如磷酸鋰鐵(LiFePO4)、磷酸鋰錳(LiMnPO4)、磷酸鋰鈷(LiCoPO4)、或磷酸鋰鎳(LiNiPO4)(參見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2)。
藉由組成公式,LiFePO4,來表示磷酸鋰鐵,並且藉由從LiFePO4完全抽取鋰而形成之FePO4亦穩定;因此, 可以磷酸鋰鐵安全地實現高容量。
〔引用〕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公開專利申請案號H11-25983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Byoungwoo Kang, Gerbrand Ceder, “Natur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2009, March, Vol. 458, pp. 190-193
〔非專利文獻2〕F. Zhou et al.,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2004, November, Vol. 6, No. 11, pp. 1144-1148
包括如上述般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及錳的磷酸化合物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相較於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及鐵的磷酸化合物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已經實現高放電電位。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及錳的磷酸化合物(如通式:LiMnPO4)及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及鐵的磷酸化合物(如通式:LiFePO4)之理論容量幾乎相同。據此,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及錳的磷酸化合物之正電極主動材料預期有高能量密度。
然而,即使當使用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及錳的磷酸化合物之正電極主動材料,仍無法獲得預期容量。認為這樣的原因之一為當插入鋰至主動材料的表面並從主 動材料的表面抽取鋰時有能障的存在。
有鑑於上述問題,所揭露之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之一目的在於提供具有大容量、高放電電壓、及高能量密度之電力儲存裝置。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一種電力儲存裝置,包括其中正電極主動材料係形成在正電極電流收集器上方的正電極;以及面對正電極且有電解質夾設在其間之負電極。正電極主動材料包括一包括含有鋰(Li)及錳(Mn)、鈷(Co)、及鎳(Ni)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第一區域;以及覆蓋第一區域並包括含有鋰(Li)及鐵(Fe)之化合物的第二區域。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電力儲存裝置的正電極主動材料,其包括一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第一區域;以及覆蓋第一區域並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第二區域。
正電極主動材料具有粒子形式,且後述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層可包括複數粒子。
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具有膜形式,且且後述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層可包括具有膜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
在具有粒子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或具有膜形式的正電極主動材料中,第一區域可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此外,第二區域可包括含有鋰及鐵之磷酸化合物。作為磷酸化合物之一典型範例,提出具有橄欖石結構之磷酸化合物。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 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其形成第一區域,可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之區域。含有鋰及鐵之磷酸化合物,其形成第二區域,可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之區域。此外,在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兩者中皆可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之磷酸化合物。第一區域之結構可為單晶結構、多晶結構、微晶結構、或非晶結構。第二區域之結構可為單晶結構、多晶結構、微晶結構、或非晶結構。
在具有粒子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或具有膜形式的正電極主動材料中,第二區域具有膜形式,且第二區域應覆蓋第一區域的至少部分。較佳第二區域覆蓋第一區域的表面之30%或更高,更佳第一區域的表面之100%。
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可包括由通式Li1-x1Fey1M1-y1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所表示之物質。含有鋰及鐵之磷酸化合物可包括由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2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所表示之物質。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元素且另外,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元素。在其中M及Me為Mn、Co、及Ni之兩或更多元素的情況中,對於組成元素之比例無特別限制。
於下敘述在由通式Li1-x1Fey1M1-y1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 以及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所表示之物質中M為一或更多元素的情況。
在其中M為Mn、Co、及Ni之一元素的情況中,由通式Li1-x1Fea(M1)b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1為Mn、Co、及Ni之一;以及a+b=1,a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以及b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表示包括在第一區域中之物質。
在其中M為Mn、Co、及Ni之兩元素的情況中,由通式Li1-x1Fea(M1)b(M2)c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1≠M2,M1及M2各為Mn、Co、及Ni之一;以及a+b+c=1,a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b大於0並小於1,以及c大於0並小於1)表示包括在第一區域中之物質。
在其中M為Mn、Co、及Ni之三元素的情況中,由通式Li1-x1Fea(M1)b(M2)c(M3)d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1≠M2,M1≠M3,M2≠M3,且M1、M2、及M3各為Mn、Co、及Ni之一;以及a+b+c+d=1,a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b大於0並小於1,c大於0並小於1,以及d大於0並小於1)表示包括在第一區域中之物質。
於下敘述在由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2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所表示之物質中Me為一或更多元素的情況。
在其中Me為Mn、Co、及Ni之一元素的情況中,由通式Li1-x2Fea(Me1)b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e1為Mn、Co、及Ni之一;以及a+b=1,a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以及b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表示包括在第二區域中之物質。
在其中Me為Mn、Co、及Ni之兩元素的情況中,由通式Li1-x2Fea(Me1)b(Me2)c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e1≠Me2,Me1及Me2各為Mn、Co、及Ni之一;以及a+b+c=1,a大於0並小於1,b大於0並小於1,以及c大於0並小於1)表示包括在第二區域中之物質。
在其中Me為Mn、Co、及Ni之三元素的情況中,由通式Li1-x2Fea(Me1)b(Me2)c(Me3)d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e1≠Me2,Me1≠Me3,Me2≠Me3,且Me1、Me2、及Me3各為Mn、Co、及Ni之一;以及a+b+c+d=1,a大於0並小於1,b大於0並小於1,c大於0並小於1,以及d大於0並小於1)表示包括在第二區域中之物質。
由通式Li1-x1Fey1M1-y1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所表示之物質可具有橄欖石結構。
由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2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所表示之物質可具有橄欖石結構。
由於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之晶格的軸向相同,鋰之擴散路徑(通道)並未彎曲且鋰一維度地擴散;因此,輕易執行充電及放電。注意到在此說明書中,詞句「相同」亦用來意指其中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之晶格的軸向間的差在10度內且它們實質上相同的情況。
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較佳具有過渡金屬之濃度梯度,以連續改變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之晶格常數。當連續改變晶格常數時,減少應力及扭曲;因此輕易執行鋰之擴散。
在正電極主動材料具有粒子形式的情況中,粒子之粒度較佳大於或等於10nm並小於或等於200nm,更佳大於或等於20nm並小於或等於80nm。當正電極主動材料的粒子之粒度在上述範圍內,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粒子很小;因此,輕易插入並抽取鋰離子。因此,改善蓄電池之速率特性並且可在短時間中執行充電及放電。
此外,在其中具有粒子形式的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二區域具有膜形式之情況中,即使當正電極主動材料的粒子很小時仍可形成薄覆蓋膜。藉由使用薄覆蓋膜,可使第二區域的比例變小,所以可抑制能量密度的減少。
當在具有粒子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或具有膜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中的第二區域之厚度較佳為1nm至8nm時,正電極主動材料中之第二區域的比例很小且可抑制每單位重量之能量密度的減少。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具有粒子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其包括含有鋰(Li)、鐵(Fe)、及錳(Mn)、鈷 (Co)、及鎳(Ni)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以及其中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淺表部分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中央部具有更高的鐵濃度。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具有粒子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其包括含有鋰、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其中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二區域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一區域具有更高的鐵濃度,且其中第一區域比第二區域更靠近中央。
正電極主動材料具有粒子形式;且後述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層可包括複數粒子。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一種電力儲存裝置,包括其中正電極主動材料係形成在正電極電流收集器上方的正電極;以及面對正電極且有電解質夾設在其間之負電極。正電極主動材料具有膜形式並包括含有鋰(Li)、鐵(Fe)、及錳(Mn)、鈷(Co)、及鎳(Ni)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淺表部分比接近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正電極電流收集器的部分具有更高的鐵濃度。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一種電力儲存裝置,包括其中正電極主動材料係形成在正電極電流收集器上方的正電極;以及面對正電極且有電解質夾設在其間之負電極。正電極主動材料具有膜形式並包括含有鋰、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二部分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一部分具有更高的鐵濃度,且其中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更靠近一表面。
後述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層可包括具有膜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
在具有粒子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或具有膜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中,含有鋰、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可為磷酸化合物。作為磷酸化合物之一典型範例,可提出具有橄欖石結構之磷酸化合物。含有鋰、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可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之區域。含有鋰、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的結構可為單晶結構、多晶結構、微晶結構、或非晶結構。
含有鋰、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可包括由通式Li1-xFeyM1-yPO4(x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大於0並小於1)所表示之物質。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元素。在其中M為Mn、Co、及Ni之兩或更多元素的情況中,對於組成元素之比例無特別限制。
於下敘述在由通式Li1-xFeyM1-yPO4(x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大於0並小於1)所表示之物質中M為一或更多元素的情況。
在其中M為Mn、Co、及Ni之一元素的情況中,由通式Li1-xFea(M1)bPO4(x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1為Mn、Co、及Ni之一;以及a+b=1,a大於0並小於1,以及b大於0並小於1)表示包括在正電極主動材 料中之物質。
在其中M為Mn、Co、及Ni之兩元素的情況中,由通式Li1-xFea(M1)b(M2)cPO4(x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1≠M2,M1及M2各為Mn、Co、及Ni之一;以及a+b+c=1,a大於0並小於1,b大於0並小於1,以及c大於0並小於1)表示包括在正電極主動材料中之物質。
在其中M為Mn、Co、及Ni之三元素的情況中,由通式Li1-xFea(M1)b(M2)c(M3)dPO4(x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1≠M2,M1≠M3,M2≠M3,且M1、M2、及M3各為Mn、Co、及Ni之一;以及a+b+c+d=1,a大於0並小於1,b大於0並小於1,c大於0並小於1,以及d大於0並小於1)表示包括在正電極主動材料中之物質。
由通式Li1-xFeyM1-yPO4(x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大於0並小於1)所表示之物質可具有橄欖石結構。
根據所揭露之發明的一實施例,可獲得具有大容量、高放電電壓、及高能量密度之電力儲存裝置。
100‧‧‧正電極主動材料
102‧‧‧第一區域
104‧‧‧第二區域
106‧‧‧正電極主動材料層
112‧‧‧第一區域
114‧‧‧第二區域
200‧‧‧正電極電流收集器
201‧‧‧正電極主動材料層
202‧‧‧正電極
203‧‧‧正電極主動材料層
205‧‧‧負電極電流收集器
206‧‧‧負電極主動材料層
207‧‧‧負電極
210‧‧‧分離件
211‧‧‧電解質溶液
220‧‧‧殼體
221‧‧‧第一電極
222‧‧‧第二電極
410‧‧‧行動電話
411‧‧‧殼體
412‧‧‧顯示部
413‧‧‧操作按鈕
414‧‧‧外部連接埠
415‧‧‧揚聲器
416‧‧‧麥克風
417‧‧‧操作按鈕
418‧‧‧電力儲存裝置
430‧‧‧電子書終端機
431‧‧‧殼體
432‧‧‧鉸鍊
433‧‧‧殼體
435‧‧‧顯示部
437‧‧‧顯示部
439‧‧‧操作按鈕
441‧‧‧揚聲器
443‧‧‧電源開關
444‧‧‧電力儲存裝置
501‧‧‧電輪椅
503‧‧‧座椅
505‧‧‧靠背
507‧‧‧踏板
509‧‧‧扶手
511‧‧‧把手
513‧‧‧控制器
515‧‧‧框架
517‧‧‧前輪
519‧‧‧後輪
521‧‧‧驅動部
523‧‧‧控制部
650‧‧‧電動車
651‧‧‧電力儲存裝置
653‧‧‧控制電路
655‧‧‧電腦
657‧‧‧驅動裝置
800‧‧‧電力接收裝置
801‧‧‧電力接收裝置部
802‧‧‧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
803‧‧‧信號處理電路
804‧‧‧電力儲存裝置
805‧‧‧整流器電路
806‧‧‧調變電路
807‧‧‧電力供應電路
810‧‧‧電力負載部
900‧‧‧電力饋送裝置
901‧‧‧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
902‧‧‧信號處理電路
903‧‧‧整流器電路
904‧‧‧調變電路
905‧‧‧解調變電路
906‧‧‧振盪器電路
第1圖為(具有粒子形式)正電極主動材料之剖面圖的範例。
第2圖為(具有粒子形式)正電極主動材料之剖面圖 的範例。
第3圖為電力儲存裝置之剖面圖的範例。
第4圖為包括正電極主動材料的正電極之剖面圖的範例。
第5圖為包括正電極主動材料的正電極之剖面圖的範例。
第6圖為包括正電極主動材料的正電極之剖面圖的範例。
第7圖為包括正電極主動材料的正電極之剖面圖的範例。
第8圖為包括正電極主動材料的正電極之剖面圖的範例。
第9A至9C圖為繪示用於形成包括正電極主動材料的正電極之方法的範例之圖。
第10A及10B圖為各繪示電力儲存裝置之應用範例的圖。
第11圖為繪示電力儲存裝置之應用範例的透視圖。
第12圖為繪示電力儲存裝置之應用範例的圖。
第13圖為繪示無線電力饋送系統之組態的範例之圖。
第14圖為繪示無線電力饋送系統之組態的範例之圖。
此後將參考附圖敘述本發明之實施例。注意到本發明不限於下列說明。可以各種不同方式實行本發明且熟悉此技藝人士輕易了解到可有各種改變及修改而不背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因此,本發明不應詮釋成限於實施例之下列說明。注意到在不同圖中共同使用標示相同部分的參考符號。
注意到為了簡單在某些情況中放大圖及之類中所示之各個結構的大小、層之厚度、及區域。因此,每一結構之尺度不限於圖中所示者。
注意到在此說明書中之諸如「第一」、「第二」、及「第三」的順序數用來識別構件,且這些術語不數值性限制構件。
(實施例1)
在此實施例中,將參照第1圖敘述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具有粒子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的結構。
第1圖為具有粒子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的示意剖面圖,其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
如第1圖中所示,在此實施例中,正電極主動材料100包括第一區域,其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此後,此區域稱為第一區域102);以及第二區域,其覆蓋第一區域102並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此後,此區域稱為第二區域104)。
正電極主動材料具有粒子形式,且可使用正電極主動 材料的複數粒子來形成後述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層。
亦即,使用包括位在中央側上並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第一區域102的正電極主動材料的粒子;以及覆蓋第一區域102的表面並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第二區域104來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100。第二區域104具有膜的形式,且第二區域104應該覆蓋第一區域102之至少部分。較佳第二區域104覆蓋第一區域102的表面之30%或更高,更佳第一區域102的表面之100%。由於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粒子的淺表部分包括具有膜形式之含有鐵的第二區域104,可減少當插入鋰至正電極主動材料的表面或從正電極主動材料的表面抽取鋰時之能障。結果,正電極主動材料100可將可用容量帶到接近理論容量並且利用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的高放電電位。
可使用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來形成第一區域102。作為磷酸化合物之典型範例,可提出具有橄欖石結構的磷酸化合物。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其形成第一區域102,可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的區域。
在其中使用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的區域之磷酸化合物來形成第一區域102的情況中,第一區域102包括鋰、過渡金屬、及磷酸(PO4)。作為第一區域102之過渡金屬,可提出含有鐵、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者。當第一區域102含有具有高氧化- 還原電位之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時,實現高放電電位。此外,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在正電極主動材料中之比例越高,因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氧化-還原導致之放電容量的比例變得越高,所以可實現高能量密度。
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其形成第一區域102,可包括由通式Li1-x1Fey1M1-y1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所表示之物質。由上述通式所表示的物質可具有橄欖石結構。當使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較佳小於或等於0.1,更佳為0時,可實現高能量密度。
可使用含有鋰及鐵之磷酸化合物來形成第二區域104。作為磷酸化合物的典型範例,可提出具有橄欖石結構之磷酸化合物。含有鋰及鐵之磷酸化合物,其形成第二區域104,可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之區域。
在其中使用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的區域之磷酸來形成第二區域104的情況中,第二區域104包括鋰、過渡金屬、及磷酸(PO4)。作為第二區域104之過渡金屬,可提出含有鐵及鐵、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者。
含有鋰及鐵之磷酸化合物,其形成第二區域104,可包括由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2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所表示之物質。由上述通式所表示的物質可具有橄欖石結構。
較佳使用作用為貢獻充電及放電的正電極主動材料之化合物形成第二區域104,以不導致容量之減少。在其中使用具有橄欖石結構之磷酸化合物作為第二區域104的情況中,在充電及放電中可實現高容量。
另一方面,第二區域104含有鐵;因此,減少放電電位並減少能量密度。因此,第二區域104之厚度d與正電極主動材料100之粒子的粒度r之比例c(c=d/r)越小越佳。比例c較佳大於或等於0.005並小於或等於0.25,更佳大於或等於0.01並小於或等於0.1。詳言之,第二區域之厚度較佳約為1nm至8nm。另外,當改變比例c時,可形成具有希望的能量密度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在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以及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中,使y2變成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較佳大於或等於0.15並小於或等於0.5,更佳大於或等於0.2並小於或等於0.3,藉此可實現較高的能量密度。
在充電及放電期間從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中的化合物抽取鋰並插入鋰至其中。因此,在通式Li1-x1Fey1M1-y1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以及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2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中,x1及x2各為在0至1的範圍中之給定值。在某些情況中,第一區域102及第二 區域104各具有鋰濃度梯度。
在第一區域102中,包含在化合物中之過渡金屬的濃度不一定為恆定。並且在第二區域104中,包含在化合物中之過渡金屬的濃度不一定為恆定。
針對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中的化合物,可使用鹼性金屬(如鈉(Na)或鉀(K))、鹼土金屬(如鈣(Ca)、鍶(Sr)、或鋇(Ba))、鈹(Be)、或鎂(Mg)來取代鋰。替代地,針對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中的化合物,可使用含有鋰及鹼性金屬及鹼土金屬之一或更多的化合物。
在第二區域104具有膜形式的情況中,即使當正電極主動材料100的粒子很小仍可形成薄覆蓋膜。藉由使用薄覆蓋膜,可使第二區域104的比例變小,所以可抑制能量密度的減少。當第二區域104具有膜的形式時,與第一區域102的界面對第二區域104的體積之比例很高;因此,可改善以第二區域104的覆蓋而不增加第二區域104的體積。
使用包括位在中央側上並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第一區域102的正電極主動材料的粒子;以及覆蓋第一區域102的表面並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第二區域104來形成在此實施例中所述的正電極主動材料100。第二區域104具有膜的形式,且第二區域104應該覆蓋第一區域102之至少部分。較佳第二區域104覆蓋第一區域102的表面之30%或更高,更佳第一區 域102的表面之100%。由於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粒子的淺表部分包括具有膜形式之含有鐵的第二區域104,可減少當插入鋰至正電極主動材料的表面或從正電極主動材料的表面抽取鋰時之能障。結果,正電極主動材料100可將可用容量帶到接近理論容量並且利用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的高放電電位。
(實施例2)
在此實施例中,將敘述比實施例1中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具有更高放電容量及更高能量密度的正電極主動材料。
在此實施例中,敘述其中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皆包括含有具有橄欖石結構之磷酸化合物的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情況。
包括在第一區域102中之物質具有橄欖石結構,並且包括鋰、過渡金屬、及磷酸(PO4)。第一區域102之過渡金屬含有鐵、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由通式Li1-x1Fey1M1-y1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來表示包括在第一區域102中之物質。
包括在第二區域104中之物質具有橄欖石結構,並且包括鋰、過渡金屬、及磷酸(PO4)。第二區域104之過渡金屬含有鐵及鐵、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由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 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2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來表示包括在第二區域104中之物質。
在充電及放電期間從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中的化合物抽取鋰並插入鋰至其中。因此,在通式Li1-x1Fey1M1-y1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以及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2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中,x1及x2各為在0至1的範圍中之給定值。在某些情況中,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各具有鋰濃度梯度。
在橄欖石結構中,鋰之擴散路徑(通道)為在<010>方向中一維度地。在其中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的每一者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之磷酸化合物的情況中,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的鋰之擴散路徑(通道)在當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之晶格的軸向相同時並未彎曲且互相對準;因此,輕易執行充電及放電。較佳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之晶格的軸向間的差在10度內且它們實質上相同。
由於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包括不同組成元件或具有不同比例的組成元件,第一區域102中之晶體的晶格常數與第二區域104中的互不相同。當具有不同晶格常數之區域互相接觸時,有可能在邊界產生應力、晶格扭曲、或晶格不匹配而禁止鋰之擴散。因此,第一區域102 及第二區域104較佳具有過渡金屬之濃度梯度,以連續改變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之晶格常數。當連續改變晶格常數,減少應力及扭曲;因此,輕易執行鋰之擴散。
由於在此實施例中所述的正電極主動材料中,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兩者皆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之磷酸化合物,可減少當插入鋰至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或從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抽取鋰時之能障。結果,正電極主動材料100可將可用容量帶到接近理論容量並且利用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的高放電電位。
(實施例3)
在此實施例中,將參照第2圖敘述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結構。
第2圖為具有粒子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的示意剖面圖,其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
如第2圖中所述,在此實施例中,具有粒子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包括含有鋰(Li)、鐵(Fe)、及過渡金屬(錳(Mn)、鈷(Co)、及鎳(Ni)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淺表部分具有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中央部分更高的鐵濃度(此後,此正電極主動材料稱為正電極主動材料106)。替代地,具有粒子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包括含有鋰、鐵、及過渡金屬(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二區域具有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一區域更高的鐵濃度,且第一區域 比第二區域更接近中央。由於正電極主動材料粒子之淺表部分包括含有鐵之化合物,可減少當插入鋰至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或從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抽取鋰時之能障。結果,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可將可用容量帶到接近理論容量並且利用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的高放電電位。
正電極主動材料具有粒子形式,且後述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層包括複數粒子。
可使用含有鋰、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來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106。作為磷酸化合物之典型範例,可提出具有橄欖石結構的磷酸化合物。含有鋰、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可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的區域。
在其中使用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的區域之磷酸化合物來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106的情況中,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包括鋰、過渡金屬、及磷酸(PO4)。作為過渡金屬,可提出含有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及含有鐵、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者。當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含有具有高氧化-還原電位之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時,實現高放電電位。此外,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在正電極主動材料中之比例越高,因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氧化-還原導致之放電容量的比例變得越高,所以可實現高能量密度。
含有鋰、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其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可包括由通式 Li1-xFeyM1-yPO4(x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大於0並小於1)所表示之物質。由上述通式所表示的物質可具有橄欖石結構。在表面上,使y變成大於0並小於1,較佳大於或等於0.15並小於或等於0.5,更佳大於或等於0.2並小於或等於0.3,藉此可實現高能量密度。
在充電及放電期間從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106的化合物抽取鋰並插入鋰至其中。在通式Li1-xFeyM1-yPO4(x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大於0並小於1)中,x為在0至1的範圍中之給定值。在某些情況中,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具有鋰濃度梯度。
針對正電極主動材料106中的化合物,可使用鹼性金屬(如鈉(Na)或鉀(K))、鹼土金屬(如鈣(Ca)、鍶(Sr)、或鋇(Ba))、鈹(Be)、或鎂(Mg)來取代鋰。替代地,針對正電極主動材料106中的化合物,可使用含有鋰及鹼性金屬及鹼土金屬之一或更多的化合物。
由於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粒子的淺表部分包括在此實施例中所述的正電極主動材料106中之含鐵的化合物,可減少當插入鋰至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或從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抽取鋰時之能障。結果,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可將可用容量帶到接近理論容量並且利用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的高放電電位。
(實施例4)
在此實施例中,將敘述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方法。
首先,形成第一區域102。
根據在實施例1及2中所述之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通式之化學計算量比例來秤重可獲得所希望之莫耳比的材料量。例如,在上述具有橄欖石結構之磷酸化合物的情況中,參照實施例1及2中所述之通式。根據鋰:鐵:M:磷酸基=1:y1:(1-y1):1(注意到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較佳小於或等於0.1,更佳0)之莫耳比準確地秤重材料的重量。
作為含有鋰之材料,可提出碳酸鋰(LiCO3)、氫氧化鋰(Li(OH))、水合氫氧化鋰(Li(OH)‧H2O)、硝酸鋰(LiNO3)、及之類。作為含有鐵之材料,可提出鐵(II)二水草酸(Fe(COO)2‧2H2O)、氯化鐵(FeCl2)、及之類。作為含有磷酸之材料,可提出磷酸氫二銨((NH4)2HPO4)、磷酸二氫銨((NH4H2PO4)、五氧化二磷(P2O5)、及之類。
作為含有錳之材料,可提出碳酸錳(MnCO3)、四氯化氯化錳(MnCl2‧4H2O)、及之類。作為含有鎳之材料,可提出氧化鎳(NiO)、氫氧化鎳(Ni(OH)2)、及之類。作為含有鈷之材料,可提出碳酸鈷(CoCO3)、氯化鈷(CoCl2)及之類。
含有諸如鋰、鐵、錳、鎳、及鈷之金屬的任何者之材 料不限於上述個別材料,並可使用另外的氧化物、碳酸鹽、草酸、氯化物、硫酸鹽、或之類。
含有磷酸之材料不限於上述材料,並可使用含有磷酸之另一材料。
將經過秤重的材料放入研磨機中並碾磨直到材料變成細粉末(第一碾磨步驟)。此時,較佳使用以防止其他金屬進入材料的物質(如瑪瑙)製成研磨機。當在此時添加小量的丙酮、乙醇、或之類時,材料輕易集結在一塊;因此,可防止材料如粉末般散開。
之後,使粉末受到施加第一壓力的步驟並因此模鑄成小丸狀態。將小丸放到烘烤爐中,並加熱。依照這種方式,執行第一烘烤步驟。在此步驟中實質上執行材料的各種除氣及熱分解。透過此步驟,形成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例如,形成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
之後,連同如丙酮之溶劑將小丸引進研磨機中,並再次加以碾磨(第二碾磨步驟)。透過上述步驟,形成第一區域102。
接下來,形成具有膜的形式之第二區域104。
根據在實施例1及2中所述之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通式之化學計算量比例來秤重可獲得所希望之莫耳比的材料量。例如,在具有橄欖石結構之磷酸化合物的情況中,參照上述之通式。根據鋰:鐵:Me:磷酸基=1:y2:(1-y2):1(注意到y2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較佳大於或等 於0.15並小於或等於0.5,更佳大於或等於0.2並小於或等於0.3)之莫耳比準確地秤重材料的重量。
將經過秤重的材料放入研磨機中並碾磨直到材料變成細粉末(第三碾磨步驟)。此時,較佳使用以防止其他金屬進入材料的物質(如瑪瑙)製成研磨機。當在此時添加小量的丙酮、乙醇、或之類時,材料會輕易集結在一塊;因此,可防止材料如粉末般散開。
之後,將透過第二碾磨步驟所得之粉末(將成為第一區域102之部分)及透過第三碾磨步驟所得之粉末(用於形成第二區域104的材料)充分互相混合,經過施加第二壓力之步驟,並模製成小丸狀態。將小丸放到烘烤爐中,並加熱。依照這種方式,執行第二烘烤步驟。在此步驟中實質上執行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材料之各種除氣及熱分解。透過此步驟,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100,其包括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第一區域102,以及覆蓋第一區域102之表面並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第二區域104。例如,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100,其包括第一區域102,其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以及第二區域104,其覆蓋第一區域102之表面並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及鐵之磷酸化合物。
之後,連同如丙酮之溶劑將小丸引進研磨機中(第四碾磨步驟)。接下來,將細粉末再次模製成小丸狀態,並在烘烤爐中執行第三烘烤步驟。透過第三烘烤步驟,可形 成正電極主動材料100之複數粒子,其包括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第一區域102以及覆蓋第一區域102之表面並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第二區域104。例如,可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100之複數粒子,其包括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高結晶度的磷酸化合物的第一區域102以及覆蓋第一區域102之表面並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及鐵之高結晶度的磷酸化合物的第二區域104。
藉由調整第三烘烤步驟的條件,包括在第一區域102中之元素及包括在第二區域104中之元素擴散到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中並且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之間的界線變得不清楚;所以可形成實施例3中所示之結構(正電極主動材料106)。
注意到在第三烘烤步驟中,可添加諸如葡萄糖之有機化合物。當在添加葡萄糖之後執行後續的步驟時,在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上支援來自葡萄糖的碳。
注意到在此說明書中,其中以碳材料支援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的表面之狀態亦意指鐵磷酸化合物為碳塗覆的。
支援碳(碳層)的厚度大於0nm並小於或等於100nm,較佳大於或等於2nm並小於或等於10nm。
藉由在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上支援碳,可增加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的傳導性。另外,當諸多正電極主動材料透過在表面上支援之碳互相接觸時,正電極主動材料互相電連接;因此,可進一步增加所述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的 傳導性。
注意到雖在此實施例中使用葡萄糖作為碳供應來源,因為葡萄糖迅速與磷酸基反應,可使用與磷酸基良好反應之環型單醣、直鏈型單醣、或多醣來取代葡萄糖。
透過第三烘烤步驟獲得之正電極主動材料100的粒子之粒度大於或等於10nm並小於或等於100nm,較佳大於或等於20nm並小於或等於60nm。當正電極主動材料的粒子之粒度在上述範圍內時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粒子很小;因此,可輕易插入並抽取鋰離子。因此,改善蓄電池之速率特性並且可在短時間中執行充電及放電。
作為第一區域之形成方法,可使用溶膠凝膠法、水熱法、共沉澱法、噴霧乾燥法、或之類來取代在此實施例中所述之方法。此外,作為第一區域之形成方法,可使用濺鍍法、CVD法、溶膠凝膠法、水熱法、共沉澱法、或之類來取代在此實施例中所述之方法。
根據此實施例,可減少當插入鋰到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並從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抽取鋰時的能障。結果,正電極主動材料100可將可用容量帶到接近理論容量並且利用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的高放電電位。
(實施例5)
作為包括透過上述步驟獲得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的電力儲存裝置的一範例,將於下敘述一種鋰離子蓄電池。在第3圖中繪示鋰離子蓄電池之示意結構。
在第3圖中繪示鋰離子蓄電池中,正電極202、負電極207、及分離件210係設置在殼體220中,其與外部隔離,且電解質溶液211填充於殼體220中。另外,分離件210設置在正電極202及負電極207之間。
形成與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接觸的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包括實施例1、2、及4中所述之正電極主動材料100。正電極主動材料100包括第一區域102,其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以及第二區域104,其覆蓋第一區域102並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替代地,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包括在實施例3及4中所述之具有粒子形式的正電極主動材料106。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包括含有鋰、鐵、及過渡金屬(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化合物,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淺表部分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中央部分具有更高的鐵濃度。又替代地,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包括具有粒子形式的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其包括含有鋰、鐵、及過渡金屬(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化合物,其中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二區域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一區域具有更高的鐵濃度,且其中第一區域比第二區域更接近中央。在此說明書中,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及其上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的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統稱為正電極202。
另一方面,形成與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05接觸的負電極主動材料層206。在此說明書中,負電極主動材料層 206及其上形成負電極主動材料層206的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05統稱為負電極207。
第一電極221及第二電極222分別連接至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及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05,且透過第一電極221及第二電極222執行充電及放電。
此外,在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與分離件210之間以及在負電極主動材料層206與分離件210之間有某些空隙。然而,結構不特別限於此;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可接觸分離件210,且負電極主動材料層206可接觸分離件210。此外,可將鋰離子蓄電池滾成圓柱形狀,具有分離件210設置在正電極202及負電極207之間。
注意到「主動材料」意指關於作用為載子之離子的插入及抽取且不包括包括葡萄糖之碳層的材料,或之類。當藉由稍後敘述之塗覆法形成正電極202時,包括碳層之主動材料與另一材料(如傳導輔助劑、黏結劑、或溶劑)混合並形成為在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上方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因此,區別主動材料及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
作為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可使用具有高傳導性之材料,如鋁或不鏽鋼。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可適當地具有箔形狀、板形狀、網形狀、形成在諸如玻璃基板的絕緣基板上方之薄膜形狀、或之類。
作為正電極主動材料,使用正電極主動材料100。正電極主動材料100包括第一區域102,其包括含有鋰及 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以及第二區域104,其覆蓋第一區域102並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例如,使用正電極主動材料100,其包括第一區域102,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並由通式Li1-x1Fey1M1-y1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表示之物質;以及第二區域104,覆蓋第一區域102並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並由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2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表示之物質。
替代地,作為正電極主動材料,可使用具有粒子形式的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其包括含有鋰、鐵、及過渡金屬(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化合物,且其中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淺表部分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中央部分具有更高的鐵濃度;或具有粒子形式的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其包括含有鋰、鐵、及過渡金屬(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化合物,其中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二區域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一區域具有更高的鐵濃度,且其中第一區域比第二區域更接近中央。例如,使用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其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包括由通式Li1-xFeyM1-yPO4(x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大於0並小於1)表示之物質。
在實施例4中所述之第三烘烤步驟之後,再次以研磨機碾磨所得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第五碾磨步驟);因此獲 得精細粒子。使用所得之精細粒子作為正電極主動材料,添加傳導輔助劑、黏結劑、或溶劑以獲得膏。
作為傳導輔助劑,可使用本身為電子導體且不導致與電池裝置中之其他材料的化學反應之材料。例如,可提出如石墨、碳纖、碳黑、乙炔黑、VGCF(註冊商標)之碳基材料;如銅、鎳、鋁、及銀之金屬材料、及混合物之粉末、纖維、及之類。傳導輔助劑為輔助主動材料間之傳導性的材料;其係密封於分開的主動材料間並在主動材料間進行傳導。
作為黏結劑,可提出如澱粉、聚乙烯醇、羧甲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再生纖維素、或雙乙酰纖維素之多醣;如聚氯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四氟乙烯、聚氟乙烯、聚乙烯、或聚丙烯之熱塑樹脂;或如乙烯-丙烯-二烯單體(EPDM)、磺化EDPM、丁苯橡膠、丁腈橡膠、氟橡膠、或聚環氧乙烷之具有橡膠彈性的聚合物。
分別在80wt%至96wt%、2wt%至10wt%、及2wt%至10wt%混合主動材料、傳導輔助劑、及黏結劑,以成為總共100wt%。此外,將有機溶劑,其之體積與主動材料、傳導輔助劑、及黏結劑的混合物的大約相同,混合於其中並處理成漿狀態。注意到藉由處理主動材料、傳導輔助劑、黏結劑、及有機溶劑之混合物成漿狀態所得之物體稱為漿。作為溶劑,可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乳酸酯、或之類。較佳以一種方式適當調整主動材料、傳導輔助劑、及黏結劑的比例,使得,例如,當在膜形成時主動 材料及傳導輔助劑具有低黏性時,增加黏結劑之量,以及當主動材料之電阻為高時,增加傳導輔助劑的量。
在此,使用鋁箔作為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並且藉由鑄造方法把漿降落於其上並薄分散。接著,在藉由輥壓機進一步拉伸漿並使厚度均勻之後,藉由真空乾燥(在小於或等於10Pa的壓力下)或熱乾燥(在150℃至280℃的溫度)在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上方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作為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的厚度,選擇從20μm至100μm的範圍之希望厚度。較佳適當調整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之厚度,所以不會發生龜裂及分離。此外,較佳不僅在當正電極電流收集器為平坦時使龜裂及分離不會發生於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上,還在當將正電極電流收集器滾成圓柱形狀時也不會發生,雖其取決於鋰離子據電池之形式。
作為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05,可使用具有高傳導性的材料,如銅、不鏽鋼、鐵、或鎳。
作為負電極主動材料層206,可使用鋰、鋁、石墨、矽、鍺、或之類。可藉由塗覆法、濺鍍法、蒸發法、或之類來在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05上方形成負電極主動材料層206。注意到可省略負電極電流收集器205並單獨使用這些材料之一作為負電極主動材料層206。理論鋰插入容量在各鍺、矽、鋰、及鋁中比在石墨中更大。當插入容量為大時,即使在小面積中可充分執行充電及放電並獲得負電極之功能;因此,可實現蓄電池之成本減少及微型化。然 而,需要對付衰退之對策,因為會有下列問題:在矽或之類的情況中,體積會比在鋰插入前的體積增加約四倍大,所以材料本身變得很脆弱,並且因重複充電及放電導致之充電及放電容量中的減少(亦即循環衰退)變得很顯著。
電解質溶液含有鹼金屬離子或鹼土金屬離子,其為載子離子,且這些離子負責導電。作為鹼金屬離子之範例,例如,提出鋰離子、鈉離子、及鉀離子。作為鹼土金屬離子之範例,例如,提出鈹離子、鎂離子、鈣離子、鍶離子、及鋇離子。
電解質溶液211包括,例如,溶劑及溶解於溶劑中之鋰鹽類或鈉鹽類。鋰鹽類之範例包括氯化鋰(LiCl)、氟化鋰(LiF)、高氯酸鋰(LiClO4)、鋰四氟硼酸(LiBF4)、LiAsF6、LiPF6、Li(C2F5SO2)2N、及之類。鈉鹽類之範例包括氯化鈉(NaCl)、氟化鈉(NaF)、高氯酸鈉(NaClO4)、鈉四氟硼酸(NaBF4)。
針對電解質溶液211之溶劑的範例包括環狀碳酸鹽(如碳酸伸乙酯(此後簡稱EC)、丙烯碳酸鹽(PC)、丁烯碳酸鹽(BC)、碳酸亞乙烯酯(VC));無環碳酸鹽(如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甲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甲基丙基碳酸(MPC)、甲基異丁基碳酸(MIBC)、及碳酸二丙酯(DPC));脂肪族羧酸酯(如甲酸甲酯、醋酸甲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無環醚(如1,2-二甲氧基乙烷(DME)、1,2-二甲氧基(DEE)、甲氧基乙氧基乙烷(EME),及諸如γ-丁內酯 之γ-內酯);環醚(如四氫呋喃和2-甲基四氫呋喃);環碸(如環丁碸);烷基磷酸酯(如二甲基亞碸和1,3-二惡烷,以及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及磷酸三辛);及其之氟化物。可單獨或結合使用所有上述溶劑作為電解質溶液211。
作為分離件210,可使用紙、非織造布、玻璃纖維、合成纖維(諸如尼龍(聚酰胺)、維尼龍(又稱為維尼綸)(基於聚乙烯醇之纖維)、聚酯、丙烯酸、聚烯烴、或聚氨酯)、或之類。然而,應選擇不溶解於上述電解質溶液211中的材料。
針對分離件210之材料的更特定範例為高分子化合物,其基於基於氟之聚合物、諸如氧化聚乙烯及氧化聚丙烯之聚醚、諸如聚乙烯及聚丙烯之聚烯烴、聚丙烯腈、聚偏二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腈、聚醋酸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聚異戊二烯、及聚氨酯,其之衍生物、纖維素、紙、及非織造布;可單獨或結合使用其之所有。
當執行上述鋰離子蓄電池之充電時,正電極端子連接至第一電極221且負電極端子連接至第二電極222。經由第一電極221從正電極202拿走一電子並經由第二電極222轉移至負電極207。另外,從正電極自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中之正電極主動材料洗脫出鋰離子,經由分離件210到達負電極207,並被負電極主動材料層206中之負 電極主動材料納入。同時,在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中,從正電極主動材料釋放出一電子到外部,並且發生包含在正電極主動材料中之過渡金屬(鐵、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氧化反應。
在放電時,在負電極207中,負電極主動材料層206釋放鋰作為離子,並且電子被轉移至第二電極222。鋰離子通過分離件210,到達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並被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中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納入。此時,來自負電極207之電子亦抵達正電極202,並且發生包含在正電極主動材料之過渡金屬(鐵、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還原反應。
第二區域104之厚度d與正電極主動材料100之粒子的粒度r之比例c(c=d/r)越小,在此實施例中獲得的能量密度變得越大。比例c較佳大於或等於0.005並小於或等於0.25,更佳大於或等於0.01並小於或等於0.1。詳言之,第二區域之厚度較佳約為1nm至8nm。另外,當改變比例c時,可形成具有希望的能量密度之正電極主動材料。
在上述方式中製造的鋰離子蓄電池包括含有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化合物作為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一區域102或作為正電極主動材料106。由於含有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化合物係包含在正電極主動材料中,實現高放電電位。例如,在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不同過渡金屬之正電極主動材料之間有差異;然而,無論所含之過渡金 屬的種類為何,主動材料之每單位重量的理論容量幾乎相同。因此,放電電位越高,越可能獲得高能量密度。
然而,即使當使用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並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的正電極主動材料時,仍無法獲得預期容量。認為這樣的原因之一為當插入鋰至主動材料的表面並從主動材料的表面抽取鋰時有能障的存在。
另一方面,可藉由使用在此實施例中所的的下列材料之任何者來減少當插入鋰到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並從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抽取鋰時的能障:正電極主動材料100,其包括第一區域102,其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以及第二區域104,其覆蓋第一區域102並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具有粒子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其包括含有鋰、鐵、及過渡金屬(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化合物,且其中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淺表部分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中央部分f具有更高的鐵濃度;以及具有粒子形式的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其包括含有鋰、鐵、及過渡金屬(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化合物,其中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二區域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一區域具有更高的鐵濃度,且其中第一區域比第二區域更接近中央。結果,正電極主動材料100或正電極主動材料106可將可用容量帶到接近理論容量並且利用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的高放電電位。
(實施例6)
可使用具有膜形式的正電極主動材料來形成實施例5中所述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在此實施例中敘述使用具有膜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來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的情況。
如第4圖中所示,在此實施例中,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包括具有膜形式之第一區域,其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此後,此區域稱為第一區域112),以及具有膜形式之第二區域,其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此後,此區域稱為第二區域114)。以第二區域114覆蓋第一區域112。
換言之,以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具有膜形式之第二區域114覆蓋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具有膜形式之第一區域112的頂表面或頂表面及側表面。由於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的淺表部分包括含鐵的第二區域114,可減少當插入鋰到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並從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抽取鋰時的能障。結果,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可將可用容量帶到接近理論容量並且利用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的高放電電位。
形成具有膜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所以可增加正電極主動材料層中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的比例。由於僅使用具有膜形式之第一區域112及具有膜形式之第二區域114來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在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中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的比例理論上可為100%。因此,可增 加每單位面積之能量密度。
可使用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來形成第一區域112。作為磷酸化合物之典型範例,可提出具有橄欖石結構的磷酸化合物。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其形成第一區域112,可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的區域。另外,第一區域112的結構可為單晶結構、多晶結構、微晶結構、或非晶結構。
在其中使用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的區域之磷酸化合物來形成第一區域112的情況中,第一區域112包括鋰、過渡金屬、及磷酸(PO4)。作為過渡金屬,可提出含有鐵、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及含有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者。當第一區域112含有具有高氧化-還原電位之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時,實現高放電電位。此外,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在正電極主動材料中之比例越高,因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氧化-還原導致之放電容量的比例變得越高,所以可實現高能量密度。
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其形成第一區域112,可包括由通式Li1-x1Fey1M1-y1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所表示之物質。由上述通式所表示的物質可具有橄欖石結構。當使y1變成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較佳小於或等於0.1,更佳0時,可實現高能量密度。
可使用含有鋰及鐵之磷酸化合物來形成第二區域 114。作為磷酸化合物之典型範例,可提出具有橄欖石結構的磷酸化合物。含有鋰及鐵之磷酸化合物,其形成第二區域114,可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的區域。另外,第二區域114的結構可為單晶結構、多晶結構、微晶結構、或非晶結構。
在其中使用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的區域之磷酸化合物來形成第二區域114的情況中,第二區域11包括鋰、過渡金屬、及磷酸(PO4)。作為過渡金屬,可提出含有鐵及鐵、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者。
含有鋰及鐵之磷酸化合物,其形成第二區域114,可包括由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2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所表示之物質。由上述通式所表示的物質可具有橄欖石結構。
較佳使用作用為貢獻充電及放電的正電極主動材料之化合物來形成第二區域114,以不導致容量之減少。在其中使用具有橄欖石結構之磷酸化合物作為第二區域114的情況中,可在充電及放電中實現高容量。
另一方面,第二區域114包括鐵;因此,減少放電電位並減少能量密度。因此,第二區域114之厚度df與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之厚度rf之比例cf(cf=df/rf)越小越佳。比例cf較佳大於或等於0.005並小於或等於0.25,更佳大於或等於0.01並小於或等於0.1。詳言之,第二區域之厚度較佳約為1nm至8nm。另外,當改變比例cf時, 可形成具有希望的能量密度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在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以及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中,使y2變成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較佳大於或等於0.15並小於或等於0.5,更佳大於或等於0.2並小於或等於0.3,藉此可實現較高的能量密度。
在充電及放電期間從第一區域112及第二區域114中的化合物抽取鋰並插入鋰至其中。因此,在通式Li1-x1Fey1M1-y1PO4(x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中以及在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2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中,x1及x2各為在0至1的範圍中之給定值。在某些情況中,第一區域112及第二區域114各具有鋰濃度梯度。
在第一區域112中,包含在化合物中之過渡金屬的濃度不一定為恆定。並且在第二區域114中,包含在化合物中之過渡金屬的濃度不一定為恆定。
針對第一區域112及第二區域114中的化合物,可使用鹼性金屬(如鈉(Na)或鉀(K))、鹼土金屬(如鈣(Ca)、鍶(Sr)、或鋇(Ba))、鈹(Be)、或鎂(Mg)來取代鋰。替代地,針對第一區域112及第二區域114中的化合物,可使用含有鋰及鹼性金屬及鹼土金屬之一或更多的化合物。
在此實施例中所述的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中,以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具有膜形式之第二區域114覆蓋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具有膜形式之第一區域112的頂表面或頂表面及側表面。由於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的淺表部分包括含鐵的第二區域114,可減少當插入鋰到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並從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抽取鋰時的能障。結果,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可將可用容量帶到接近理論容量並且利用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的高放電電位。
(實施例7)
在此實施例中,將參照第5圖、第6圖、及第7圖敘述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包括在電力儲存裝置中之正電極的結構之範例,其與第4圖中的不同。
第5圖、第6圖、及第7圖各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包括在電力儲存裝置中之正電極的示意剖面圖。
如第5圖中所示,在此實施例中,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包括具有膜形式之第一區域112,其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以及具有膜形式之第二區域114,其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以第二區域114覆蓋第一區域112。以第二區域114覆蓋第一區域112的頂表面或頂表面及側表面並且在第一區域112與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之間有第二區域114。
第6圖及第7圖各顯示其中設置複數第一區域112的 情況,而第4圖及第5圖各顯示其中設置一第一區域112的情況。
其他結構與實施例6中的那些類似。
(實施例8)
在此實施例中,將參照第8圖敘述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包括在電力儲存裝置中之正電極的結構。
第8圖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包括在電力儲存裝置中之正電極的示意剖面圖。
如第8圖中所示,在此實施例中,正電極主動材料層包括含有鋰(Li)、鐵(Fe)、及過渡金屬(錳(Mn)、鈷(Co)、及鎳(Ni)的一或更多)的化合物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淺表部分比接近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正電極電流收集器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鐵濃度(此後,此正電極主動材料層稱為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替代地,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包括含有鋰、鐵、及過渡金屬(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化合物,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二部分比正電極主動材料之第一部分具有更高的鐵濃度,且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更接近表面。
由於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的淺表部分包括含有鐵之化合物,可減少當插入鋰到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並從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抽取鋰時的能障。結果,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可將可用容量帶到接近理論容量並且利用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的高放電電位。
形成具有膜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所以可增加正電極主動材料層中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的比例。由於使用具有膜形式之正電極主動材料來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在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中之正電極主動材料的比例理論上可為100%。因此,可增加每單位面積之能量密度。
含有鋰、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化合物可為磷酸化合物。作為磷酸化合物之典型範例,可提出具有橄欖石結構的磷酸化合物。含有鋰、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可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的區域。
在其中使用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的區域之磷酸化合物來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的情況中,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包括鋰、過渡金屬、及磷酸(PO4)。作為過渡金屬,可提出含有鐵、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及含有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者。當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含有具有高氧化-還原電位之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時,實現高放電電位。此外,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在正電極主動材料中之比例越高,因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的氧化-還原導致之放電容量的比例變得越高,所以可實現高能量密度。
含有鋰、鐵、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磷酸化合物,其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可含有由通式Li1-xFeyM1-yPO4(x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以及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所表示之物質。由上述通式所表示的物質可具有橄欖石結構。在表面上,使 y變成大於0並小於1,較佳大於或等於0.15並小於或等於0.5,更佳大於或等於0.2並小於或等於0.3,藉此可實現高能量密度。
在充電及放電期間從形成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的化合物抽取鋰並插入鋰至其中。在通式Li1-xFeyM1-yPO4(x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大於0並小於1),x為在0至1的範圍中之給定值。在某些情況中,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具有鋰濃度梯度。
針對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中的化合物,可使用鹼性金屬(如鈉(Na)或鉀(K))、鹼土金屬(如鈣(Ca)、鍶(Sr)、或鋇(Ba))、鈹(Be)、或鎂(Mg)來取代鋰。替代地,針對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中的化合物,可使用含有鋰及鹼性金屬及鹼土金屬之一或更多的化合物。
由於正電極主動材料之淺表部分在此實施例中所述的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中包括含有鐵的化合物,可減少當插入鋰到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並從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抽取鋰時的能障。結果,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可將可用容量帶到接近理論容量並且利用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的高放電電位。
(實施例9)
在此實施例中,將敘述形成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包 括在電力儲存裝置中之正電極的方法。
首先,備置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第9A圖)。
對於用為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之材料無特別限制;然而,可使用具有高傳導性的材料,如鉑、鋁、銅、或鈦。在此實施例中,使用鈦。
接下來,在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上方形成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第一區域112(第9B圖)。
作為形成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第一區域112之方法,可使用諸如PVC法(如濺鍍法)的乾程序、真空蒸發法、或CVD法(如電漿CVD法、熱CVD法、或LPCVD法)。藉由使用乾程序,形成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第一區域112,藉此可使包括含有鋰及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之化合物的第一區域112變得均勻且薄。因此,可穩定正電極之充電及放電特性。
在此實施例中,藉由濺鍍法形成包括例如磷酸化合物的第一區域112。例如,藉由使用包括由通式LiFey1M1-y1PO4(M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1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1)所表示之物質的靶材,形成具有10nm至3μm的厚度之磷酸化合物膜。
注意到可在形成第一區域112之後執行熱處理。例如,熱處理可結晶化第一區域112或可增加結晶度。
熱處理之溫度較佳設定在高於或等於450℃並低於或 等於700℃。另外,執行熱處理大於或等於30分鐘並小於或等於40小時,較佳大於或等於2小時並小於或等於10小時。此外,熱處理之周圍環境較佳為稀有氣體周圍環境、氮周圍環境、或之類。例如,可在氮周圍環境中於600℃執行熱處理4小時。
經由上述步驟,形成第一區域112。
接下來,在其上形成有第一區域112的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上方形成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第二區域114(第9C圖)。
作為形成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第二區域114之方法,可使用諸如PVC法(如濺鍍法)、真空蒸發法、或CVD法(如電漿CVD法、熱CVD法、或LPCVD法)的乾程序。藉由使用乾程序,形成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第二區域114,藉此可使包括含有鋰及鐵之化合物的第二區域114變得均勻且薄。因此,可穩定正電極之充電及放電特性。
在此實施例中,藉由濺鍍法形成包括例如磷酸化合物的第二區域114。例如,藉由使用包括由通式LiFey2Me1-y2PO4(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以及y2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所表示之物質的靶材,形成具有1nm至3μm的厚度之磷酸化合物膜。
較佳使用作用為貢獻充電及放電的正電極主動材料之化合物來形成第二區域114,以不導致容量之減少。在其中使用具有橄欖石結構之磷酸化合物作為第二區域114的 情況中,可在充電及放電中實現高容量。
另一方面,第二區域114包括鐵;因此,減少放電電位並減少能量密度。因此,第二區域114之厚度df與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之厚度rf之比例cf(cf=df/rf)越小越佳。比例cf較佳大於或等於0.005並小於或等於0.25,更佳大於或等於0.01並小於或等於0.1。詳言之,第二區域之厚度較佳約為1nm至8nm。另外,當改變比例cf時,可形成具有希望的能量密度之正電極主動材料。在通式Li1-x2Fey2Me1-y2PO4(x2大於或等於0並小於或等於1;以及Me為Mn、Co、及Ni之一或更多)中,使y2變成大於0並小於或等於1,較佳大於或等於0.15並小於或等於0.5,更佳大於或等於0.2並小於或等於0.3,藉此可實現較高的能量密度。
在此說明書中,第一區域112及第二區域114統稱為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此外,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及其上方形成有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之正電極電流收集器200統稱為正電極202。
注意到可在形成第二區域114之後執行熱處理。例如,熱處理可結晶化包括第一區域112及第二區域114的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或可增加結晶度。
熱處理之溫度較佳設定在高於或等於450℃並低於或等於700℃。另外,執行熱處理大於或等於30分鐘並小於或等於40小時,較佳大於或等於2小時並小於或等於10小時。此外,熱處理之周圍環境較佳為稀有氣體周圍 環境、氮周圍環境、或之類。例如,可在氮周圍環境中於600℃執行熱處理4小時。
藉由調整在形成第二區域114之後的熱處理條件,包括在第一區域112中之元素及包括在第二區域114中之元素擴散到第一區域112及第二區域114中並且第一區域102及第二區域104之間的界線變得不清楚;所以可形成實施例6中所示之結構(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3)。
可使用碳或之類在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的表面上形成覆蓋膜。可使用諸如PVC法(如濺鍍法)、真空蒸發法、或CVD法(如電漿CVD法、熱CVD法、或LPCVD法)的乾程序。替代地,可使用諸如塗覆法的濕程序。可在形成覆蓋膜之後執行熱處理(未圖示)。
注意到「主動材料」意指關於作用為載子之離子的插入及抽取且不包括包括碳的覆蓋層之材料,或之類。
透過上述步驟,形成包括正電極主動材料層201之正電極202。
藉由此實施例,可減少當插入鋰到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並從正電極主動材料之表面抽取鋰時的能障。結果,正電極202可將可用容量帶到接近理論容量並且利用錳、鈷、及鎳的一或更多者的高放電電位。
(實施例10)
在此實施例中,敘述實施例5中所述之電力儲存裝置的應用範例。
實施例5中所述之電力儲存裝置可用於電子裝置中,例如諸如數位相機或視頻相機的相機、數位像框、行動電話(亦稱為蜂窩式無線電話或蜂窩式無線電話裝置)、可攜式遊戲機、可攜式資料終端機、或音頻再生裝置。此外,電力儲存裝置可用於電推進車輛,諸如電動車、混合式電動車、火車、維修車輛、推車、輪椅、或腳踏車。
第10A圖繪示行動電話之範例。在行動電話410中,顯示部412係併入殼體411中。殼體411設有操作按鈕413、操作按鈕417、外部連接埠414、揚聲器415、麥克風416、及之類。另外,電力儲存裝置418係配置在殼體411中,且可經由外部連接埠414充電電力儲存裝置418。實施例5中所述的電力儲存裝置可用為行動電話410中之電力儲存裝置418。
第10B圖繪示電子書終端機之範例。電子書終端機430包括兩殼體,第一殼體431及第二殼體433,其互相以鉸鍊432結合。可以鉸鍊432作軸打開及關閉第一及第二殼體431及433。第一顯示部435及第二顯示部437分別併入第一殼體431及第二殼體433中。另外,第二殼體433設有操作按鈕439、電源開關443、揚聲器441、及之類。另外,電力儲存裝置444係併入第二殼體433中,並且使用電源開關443充電電力儲存裝置444。實施例5中所述的電力儲存裝置可用為電子書終端機430之電力儲存裝置444。
第11圖為電輪椅501之透視圖。電輪椅501包括使 用者可坐下的座椅503、設置在座椅503後方的靠背505、設置在座椅503前方及下方的踏板507、設置在座椅503左邊及右邊上的扶手509,及設置在靠背505上方及後方的把手511。針對扶手509之一設置用於控制座椅的操作之控制器513。一對前輪517係透過設置在座椅503下方的框架515設置在座椅503前方及下方,且一對後輪519係設置在座椅503的後方及下方。後輪519連接至具有馬達、煞車、齒輪、及之類的驅動部521。包括電池、電力控制器、控制機構、及之類的控制部523係設置在座椅503下方。控制部523連接至控制器513及驅動部521。以使用者對控制器513之操作透過控制部523驅動驅動部521並且控制部523控制電輪椅501之往前移動、往後移動、回轉、及之類,以及速度的操作。
實施例5中所述的電力儲存裝置可用為控制部523的電池。可使用插件系統藉由電力供應外部充電控制部523的電池。
第12圖繪示電動車的範例。電動車650備有電力儲存裝置651。藉由控制電路653控制電力儲存裝置651之電力的輸出並且供應電力至驅動裝置657。藉由電腦655控制控制電路653。
驅動裝置657包括DC馬達或AC馬達,單獨或結合內燃引擎。依據輸入資料,如駕駛者之操作的資料(如加速、減速、或停止)或電動車650之驅動期間(如升級或下級的資料或驅動輪上之負載的資料),電腦655輸出控 制信號至控制電路653。控制電路653根據電腦655之控制信號調整從電力儲存裝置651供應的電能以控制驅動裝置657之輸出。在安裝AC馬達的情況中,併入將直流電轉換成交流電的反向器。
實施例5中所述的電力儲存裝置可用於電力儲存裝置651的電池中。可藉由插件系統從外部供電來執行電力儲存裝置651的充電。
注意到在其中電推進車輛為火車的情況中,可藉由來自架空電纜或導電軌的電力供應來充電火車。
此實施例可適當與任何的其他實施例結合。
(實施例11)
在此實施例中,將參照第13圖及第14圖中之區塊圖敘述其中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力儲存裝置用於無線電力饋送系統(在此後稱為RF電力饋送系統)中之範例。在每一區塊圖中,獨立區塊顯示電力接收裝置及電力饋送裝置內的元件,其根據其之功能而加以分類。然而,實際上難以完全根據元件之功能分離它們;在某些情況中,一元件可涉及複數功能。
首先,參照第13圖敘述RF電力饋送系統。
電力接收裝置800為電子裝置或電推進車輛,由從電力饋送裝置900供應之電力所驅動,並可適當地應用至由電力驅動之另一裝置。電子裝置之典型範例包括諸如數位相機或視頻相機的相機、數位像框、行動電話(亦稱為蜂 窩式無線電話或蜂窩式無線電話裝置)、可攜式遊戲機、可攜式資料終端機、音頻再生裝置、顯示裝置、電腦、及之類。電推進車輛之典型範例包括電動車、混合式電動車、火車、維修車輛、推車、輪椅、及之類。另外,電力饋送裝置900具有供應電力至電力接收裝置800的功能。
在第13圖中,電力接收裝置800包括電力接收裝置部801及電力負載部810。電力接收裝置部801包括至少一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信號處理電路803、及電力儲存裝置804。電力饋送裝置900包括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及信號處理電路902。
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具有接收由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傳送之信號或傳送信號至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的功能。信號處理電路803處理由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接收到的信號並控制電力儲存裝置804的充電及從電力儲存裝置804至電力負載部810的電力供應。電力負載部810為一驅動部,其從電力儲存裝置804接收電力並驅動電力接收裝置800。電力負載部810的典型範例包括馬達、驅動電路、及之類。另一電路負載部可適當用為電力負載部810。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具有傳送信號至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或從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接收信號的功能。信號處理電路902控制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的操作。亦即,信號處理電路902可控制由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所傳送之信號的強度、頻率、或之類。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力儲存裝置用為包括在RF電力饋送系統中之電力接收裝置800中之電力儲存裝置804。
藉由在RF電力饋送系統中使用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力儲存裝置,電力儲存量可比在傳統的電力儲存裝置中的更大。因此,無線電力饋送之時間間隔可更大(可省略頻繁的電力饋送)。
另外,藉由在RF電力饋送系統中使用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力儲存裝置,若電力負載部810可驅動之電力儲存量與傳統電力儲存裝置中的相同,則可形成輕巧的電力接收裝置800。因此,可減少總成本。
接下來,參照第14圖敘述RF電力饋送系統之另一範例。
在第14圖中,電力接收裝置800包括電力接收裝置部801及電力負載部810。電力接收裝置部801包括至少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信號處理電路803、電力儲存裝置804、整流器電路805、調變電路806、及電力供應電路807。另外,電力饋送裝置900包括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信號處理電路902、整流器電路903、調變電路904、解調變電路905、及振盪器電路906。
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具有接收由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傳送之信號或傳送信號至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的功能。當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接收由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傳送之信號時,整流器電路805 具有從由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接收到的信號產生DC電壓的功能。信號處理電路803具有處理由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接收到的信號並控制電力儲存裝置804的充電及從電力儲存裝置804至電力供應電路807的電力供應之功能。電力供應電路807具有將電力儲存裝置804儲存之電壓轉換成電力負載部810所需之電壓的功能。當從電力接收裝置800傳送某回應至電力饋送裝置900時使用調變電路806。
藉由電力供應電路807,可控制供應至電力負載部810的電力。因此,可抑制施加至電力負載部810的過電壓,並可減少電力接收裝置800的退化或崩潰。
另外,藉由調變電路806,可從電力接收裝置800傳送信號至電力饋送裝置900。因此,當判斷電力接收裝置800中之充電電力量並充電某電力量時,從電力接收裝置800傳送一信號至電力饋送裝置900,所以可停止從電力饋送裝置900至電力接收裝置800的電力饋送。結果,可不完全充電電力儲存裝置804,所以可減少因過充電導致之電力儲存裝置804的退化或崩潰並可增加電力儲存裝置804的充電時間的數量。
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具有傳送信號至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或從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接收信號的功能。當傳送信號至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時,信號處理電路902產生傳送至電力接收裝置800的信號。振盪器電路906為產生具有恆定頻率之信號的電路。調變 電路904具有根據由信號處理電路902產生之信號及由振盪器電路906產生的具有恆定頻率之信號來供應電壓至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的功能。因此,從電力饋送裝置天線電路901輸出信號。另一方面,當執行從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之信號接收時,整流器電路903具有整流接收到的信號之功能。從整流器電路903整流之信號,解調變電路905抽取從電力接收裝置800傳送至電力饋送裝置900的信號。信號處理電路902具有分析由解調變電路905抽取之信號的功能。
注意到可在電路之間設置任何電路,只要可執行RF電力饋送。例如,在電力接收裝置800接收到電磁波且整流器電路805產生DC電壓之後,諸如DC-DC轉換器或調節器之電路可產生恆定電壓。因此,可抑制施加過電壓至電力接收裝置800之內部。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力儲存裝置用為包括在RF電力饋送系統中之電力接收裝置800中之電力儲存裝置804。
藉由在RF電力饋送系統中使用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力儲存裝置,電力儲存量可比在傳統的電力儲存裝置中的更大。因此,無線電力饋送之時間間隔可更大(可省略頻繁的電力饋送)。
另外,藉由在RF電力饋送系統中使用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力儲存裝置,若電力負載部810可驅動之電力儲存量與傳統電力儲存裝置中的相同,則可形成輕巧的 電力接收裝置800。因此,可減少總成本。
注意到當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力儲存裝置用於RF電力饋送系統中且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及電力儲存裝置804互相重疊時,較佳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之阻抗不被因電力儲存裝置804的充電及放電所導致之電力儲存裝置804的變形及因上述變形導致之天線的變形而改變。當改變天線的阻抗時,在某些情況中,不能充分供應電力。例如,電力儲存裝置804可能放置於使用金屬或陶瓷形成之電池組中。注意到在那情況中,電力接收裝置天線電路802及電池組較佳互相分離數十微米或更多。
在此實施例中,充電信號之頻率並無限制且可具有任何頻率之帶,只要可傳送電力。例如,充電信號可具有135kHz的LF帶(長波)、13.56MHz之HF帶、900MHz至1GHz的UHF帶、及2.45GHz的微波帶之任何者。
可從包括電磁耦合法、電磁感應法、共振法、及微波法的各種方法恰當選擇信號傳輸法。為了防止因含有濕氣之外來物質(如雨及泥土)所導致之能量損失,在此實施例中較佳使用利用低頻率帶,尤其,3MHz至30MHz的短波、300kHz至3MHz的中間波、30kHz至300kHz的長波、或3kHz至30kHz的非常長波之頻率的電磁感應法或共振法。
可結合任何上述實施例實行此實施例。
此申請案係依據於2010年6月2日向日本專利局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序號2010-127236以及於2010年6月11日向日本專利局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序號2010-134107,其全部內容以引用方式併於此。

Claims (15)

  1. 一種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形成第一區域,其包含鋰、鐵、以及錳、鈷、與鎳的一或更多者;形成第二區域,其係覆蓋該第一區域之至少部分;及在形成該第二區域之後執行熱處理以致該第二區域具有比該第一區域更高的鐵濃度。
  2. 一種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形成第一區域,其包含鋰、鐵、以及錳、鈷、與鎳的一或更多者;形成第二區域,其係覆蓋該第一區域之至少部分;及在形成該第二區域之後執行熱處理以致該第二區域具有比該第一區域更高的鐵濃度,其中該第二區域係藉由濺鍍法所形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其中該第二區域係藉由溶膠凝膠法或水熱法所形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其中該熱處理之溫度係高於或等於450℃並低於或等於70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其中執行該熱處理大於或等於30分鐘並小於或等於40小時。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其中該熱處理之周圍環境為稀有氣體周圍環境或氮周圍環境。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之晶格的軸向間的差在10度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其中該主動材料呈膜形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其中該主動材料呈粒子形式。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其中該第二區域覆蓋該第一區域之表面的30%或更多。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區域包含含有該鋰、該鐵、以及錳、鈷、與鎳的該一或更多者的磷酸化合物。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其中該磷酸化合物包括具有橄欖石結構之區域。
  13. 一種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形成第二區域,其係覆蓋第一區域之至少部分,該第一區域包含鋰、鐵、以及錳、鈷、與鎳的一或更多者;在形成該第二區域之後執行熱處理以致該第二區域具有比該第一區域更高的鐵濃度。
  14. 一種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形成第二區域,其係覆蓋第一區域之至少部分,該第一區域包含鋰、鐵、以及錳、鈷、與鎳的一或更多者;將該第二區域之鐵擴散至該第一區域。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或14項所述之用以製造主動材料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之晶格的軸向間的差在10度內。
TW105130463A 2010-06-02 2011-05-27 電力儲存裝置 TWI6267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7236 2010-06-02
JP2010-127236 2010-06-02
JP2010-134107 2010-06-11
JP2010134107 2010-06-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3316A TW201703316A (zh) 2017-01-16
TWI626779B true TWI626779B (zh) 2018-06-11

Family

ID=4506471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0123A TWI562440B (en) 2010-06-02 2011-05-27 Power storage device
TW100118656A TWI511355B (zh) 2010-06-02 2011-05-27 電力儲存裝置
TW105130463A TWI626779B (zh) 2010-06-02 2011-05-27 電力儲存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0123A TWI562440B (en) 2010-06-02 2011-05-27 Power storage device
TW100118656A TWI511355B (zh) 2010-06-02 2011-05-27 電力儲存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927148B2 (zh)
JP (7) JP5703119B2 (zh)
CN (2) CN102918686B (zh)
TW (3) TWI562440B (zh)
WO (1) WO20111521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8667B2 (ja) 2010-05-28 2015-06-2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
CN102918686B (zh) * 2010-06-02 2015-08-1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电力储存装置
US9419271B2 (en) 2010-07-02 2016-08-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d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forming electrode material
JP2013101883A (ja) * 2011-11-09 2013-05-23 Hitachi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JP6216154B2 (ja) * 2012-06-01 2017-10-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用負極及び蓄電装置
KR101649082B1 (ko) * 2012-11-14 2016-08-17 후루카와 덴키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정극활물질 및 그 제조방법, 그리고, 비수전해질 이차전지용 정극, 비수전해질 이차전지
JP5991551B2 (ja) * 2014-01-08 2016-09-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20160126971A (ko) * 2014-02-26 2016-11-02 난양 테크놀러지컬 유니버시티 감람석 구조의 나노복합체를 함유하는 캐쏘드 물질
KR102341434B1 (ko) * 2014-03-24 2021-12-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
DE102015200758A1 (de) * 2015-01-20 2016-07-2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ompositelektrode und diese umfassende Lithiumionenbatterie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Kompositelektrode
KR102323397B1 (ko) 2016-07-05 2021-11-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양극 활물질, 양극 활물질의 제작 방법, 및 이차 전지
CN116387602A (zh) 2016-10-12 2023-07-04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以及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制造方法
US20180145317A1 (en) * 2016-11-18 2018-05-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secondary battery
CN111509200B (zh) 2016-11-24 2022-08-0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KR102606545B1 (ko) 2017-05-12 2023-11-2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양극 활물질 입자
CN115995596A (zh) 2017-05-19 2023-04-2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锂离子二次电池
EP3783707A1 (en) 2017-06-26 2021-02-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KR20210148261A (ko) 2019-04-05 2021-12-0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양극 활물질의 형성 방법
US20220190332A1 (en) 2019-04-05 2022-06-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CN112019089B (zh) * 2019-05-30 2022-03-22 清华大学 产生电能的器件的制备方法
US20230299280A1 (en) 2020-08-20 2023-09-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nic device, and vehicle
KR20230053601A (ko) 2020-08-20 2023-04-2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양극 활물질의 제작 방법
CN113036080A (zh) * 2021-02-26 2021-06-25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39122A (en) * 2005-05-10 2006-11-16 Advanced Lithium Electrochemist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xMyPO4 compound with olivine structure
CN101099250A (zh) * 2005-01-06 2008-01-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和使用了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CN100375320C (zh) * 2004-09-01 2008-03-1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多层膜电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5983A (ja) 1997-07-04 1999-01-29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リチウム電池用活物質
JP2002075368A (ja) 2000-09-05 2002-03-15 Sony Corp 正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US7482097B2 (en) * 2002-04-03 2009-01-27 Valence Technology, Inc. Alkali-transition metal phosphates having a +3 valence non-transition element and related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s
JP3632686B2 (ja) * 2002-08-27 2005-03-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641912A (zh) * 2004-01-02 2005-07-20 深圳华粤宝电池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使用该正极的锂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268045A (ja) * 2004-03-18 2005-09-29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池およびこの電池を搭載する車両
JP4999292B2 (ja) * 2004-07-21 2012-08-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4923397B2 (ja) 2004-09-06 2012-04-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73422B2 (ja) 2005-03-09 2009-06-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正極材料および電池
US7781100B2 (en) 2005-05-10 2010-08-24 Advanced Lithium Electrochemistry Co., Ltd Cathode material for manufacturing rechargeable battery
US7892676B2 (en) 2006-05-11 2011-02-22 Advanced Lithium Electrochemistry Co., Ltd. Cathode material for manufacturing a rechargeable battery
US7799457B2 (en) 2005-05-10 2010-09-21 Advanced Lithium Electrochemistry Co., Ltd Ion storage compound of cathod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7700236B2 (en) 2005-09-09 2010-04-20 Aquire Energy Co., Ltd. Cathode material for manufacturing a rechargeable battery
US7887954B2 (en) 2005-05-10 2011-02-15 Advanced Lithium Electrochemistry Co., Ltd. Electr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ssociated technology
JP5093997B2 (ja) * 2005-06-30 2012-12-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59048B2 (ja) * 2005-09-08 2013-03-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7524529B2 (en) 2005-09-09 2009-04-28 Aquire Energy Co., Ltd. Method for making a lithium mixed metal compound having an olivine structure
JP5156406B2 (ja) * 2007-01-18 2013-03-06 日立マクセ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WO2008088180A1 (en) 2007-01-18 2008-07-24 Lg Chem, Ltd.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and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BRPI0808002A2 (pt) 2007-01-25 2014-06-17 Massachusetts Inst Of Technolgy Revestimento de óxido em partículas de óxido de lítio.
EP2132806A4 (en) 2007-03-30 2012-12-19 Univ Michigan MICROARCHITECTURATED BATTERY
JP4317571B2 (ja) 2007-04-27 2009-08-19 Tdk株式会社 活物質、電極、電池、及び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5526481B2 (ja) * 2007-06-06 2014-06-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388452A (zh) * 2007-09-10 2009-03-18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片集流体的涂布方法
JP5223281B2 (ja) 2007-09-28 2013-06-26 Tdk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又は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正極用複合粒子、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又は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9093924A (ja) * 2007-10-09 2009-04-30 Nissan Motor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100889622B1 (ko) 2007-10-29 2009-03-20 대정이엠(주) 안전성이 우수한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제조방법과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JP2009252630A (ja) * 2008-04-09 2009-10-29 Toyota Motor Corp 正極電極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564765B2 (ja) * 2008-07-07 2014-08-0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添加物濃度勾配を有するLi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
JP5376894B2 (ja) * 2008-10-20 2013-12-25 古河電池株式会社 オリビン構造を有する多元系リン酸型リチウム化合物粒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正極材料に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1050438B1 (ko) * 2008-11-10 2011-07-19 주식회사 코캄 안전성이 우수한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US8808912B2 (en) * 2009-01-29 2014-08-19 Uchicago Argonne, Llc Surface protected lithium-metal-oxide electrodes
CA2678540A1 (fr) * 2009-09-15 2011-03-15 Hydro-Quebec Materiau constitue de particules composites d'oxyde, procede pour sa preparation, et son utilisation comme matiere active d'electrode
JP6057402B2 (ja) * 2010-03-02 2017-01-11 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5672432B2 (ja) * 2010-03-12 2015-02-18 株式会社エクォス・リサーチ 二次電池用正極
CN102859765B (zh) 2010-04-28 2017-09-1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电力储存装置
JP5738667B2 (ja) 2010-05-28 2015-06-2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
CN102918686B (zh) 2010-06-02 2015-08-1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电力储存装置
JP2012094407A (ja) * 2010-10-27 2012-05-1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活物質、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電極板、及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並びに電池パッ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5320C (zh) * 2004-09-01 2008-03-1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多层膜电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99250A (zh) * 2005-01-06 2008-01-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和使用了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TW200639122A (en) * 2005-05-10 2006-11-16 Advanced Lithium Electrochemist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xMyPO4 compound with olivine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70549A (ja) 2021-10-28
JP2015035433A (ja) 2015-02-19
US20110300441A1 (en) 2011-12-08
JP2016219441A (ja) 2016-12-22
JP2019204795A (ja) 2019-11-28
JP2023096054A (ja) 2023-07-06
JP2018092956A (ja) 2018-06-14
CN105140512A (zh) 2015-12-09
TW201230464A (en) 2012-07-16
JP6013431B2 (ja) 2016-10-25
JP6313385B2 (ja) 2018-04-18
TWI511355B (zh) 2015-12-01
JP6918869B2 (ja) 2021-08-11
JP5703119B2 (ja) 2015-04-15
TWI562440B (en) 2016-12-11
TW201547089A (zh) 2015-12-16
JP6564900B2 (ja) 2019-08-21
US20150093645A1 (en) 2015-04-02
TW201703316A (zh) 2017-01-16
CN102918686A (zh) 2013-02-06
JP2012018914A (ja) 2012-01-26
US9929402B2 (en) 2018-03-27
US8927148B2 (en) 2015-01-06
JP7282838B2 (ja) 2023-05-29
CN102918686B (zh) 2015-08-12
WO2011152183A1 (en) 2011-12-08
CN105140512B (zh) 2019-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82838B2 (ja) 蓄電装置
JP6616446B2 (ja) 電極用材料
JP6290312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の作製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