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6686B - 光擴散性片材 - Google Patents

光擴散性片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6686B
TWI616686B TW102122422A TW102122422A TWI616686B TW I616686 B TWI616686 B TW I616686B TW 102122422 A TW102122422 A TW 102122422A TW 102122422 A TW102122422 A TW 102122422A TW I616686 B TWI616686 B TW I6166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even pattern
light
resin
sheet
diffusing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2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7200A (zh
Inventor
正田喜久
岡安俊樹
Original Assignee
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07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7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6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668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擴散性片材,其特徵在於:其係於片材之至少單面具有第1凹凸圖案、與形成於第1凹凸圖案之表面之第2凹凸圖案者,且第1凹凸圖案係於片材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沿第1方向排列而形成,上述第2凹凸圖案係於上述第1凹凸圖案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對第1方向排列而形成。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具有優異之光擴散性之光擴散性片材。

Description

光擴散性片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擴散性片材。
本發明係基於2012年6月26日於日本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2012-143088號並主張優先權,且將其內容援用於此。
於照明裝置或液晶用背光裝置中,使用有用以使光源之光發生擴散之光擴散性片材。作為光擴散性片材,例如已知有具有於黏合劑中含有粒子之光擴散層之片材(參照專利文獻1)、或於至少單面具有凹凸圖案之片材(參照專利文獻2)。
近年來,隨著對環境問題之關注之提高,作為照明裝置或液晶用背光裝置之光源,使用發光二極體光源者因節電且長壽命故正迅速普及。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0-26982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8-302591號公報
然而,自發光二極體光源發出之光直線性較高,成為點狀之光,因此為了用於照明裝置或液晶用背光裝置,必需具有更高之光擴 散性之光擴散性片材。然而,專利文獻1、2所記載之光擴散片材之光擴散性未必充分,而無法使自發光二極體光源發出之點狀光充分地擴散。因此,透過光擴散性片材容易識認發光二極體之光源。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優異之光擴散性之光擴散性片材。
本發明包括以下態樣。
<1>一種光擴散性凹凸圖案形成片材,其特徵在於:其係具有藉由沿一方向Y重複波狀之凹凸而形成之第1凹凸圖案、並且具有於第1凹凸圖案之表面藉由沿上述方向Y重複波狀之凹凸而形成之第2凹凸圖案、且第1凹凸圖案蜿蜒之光擴散性片材,且第1凹凸圖案之最頻間距為3~20μm,配向度為0.2以上,縱橫比為0.2~1.0,第2凹凸圖案之最頻間距為0.3~2.0μm,配向度為0.2以上,第1凹凸圖案之配向方向與第2凹凸圖案之配向方向之差為5°以內。
<2>如<1>之光擴散性凹凸圖案形成片材,其中第1凹凸圖案之波狀之凹凸形成正弦波狀。
又,本發明具有以下態樣。
[1]一種光擴散性片材,其特徵在於:其係於片材之至少單面具有第1凹凸圖案、與形成於第1凹凸圖案之表面之第2凹凸圖案者,且第1凹凸圖案係於片材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沿第1方向排列而形成,上述第2凹凸圖案係於上述第1凹凸圖案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對第1方向排列而形成;[2]如[1]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自上述片材之法線方向觀察,形成第1凹凸圖案之複數條突條之脊線蜿蜒;[3]如[1]或[2]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自上述片材之法線方向觀察,形成第2凹凸圖案之複數條突條之脊線蜿蜒; [4]如[1]至[3]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於第1凹凸圖案中,表示突條之脊線之蜿蜒程度之配向度C1為0.20~0.50;[5]如[1]至[4]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於第2凹凸圖案中,表示突條之脊線之蜿蜒程度之配向度C2為0.20~0.50;[6]如[1]至[5]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第1凹凸圖案之配向方向與第2凹凸圖案之配向方向之差為5°以內;[7]如[1]至[6]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於第1凹凸圖案中,突條於第1方向上之最頻間距P1為3~20μm,突條之縱橫比A1為0.2~1.0;[8]如[1]至[7]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於第2凹凸圖案中,突條於第1方向上之最頻間距P2為0.3~2μm;[9]如[1]至[8]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僅於片材之單面形成有第1凹凸圖案與第2凹凸圖案,自上述片材之不具有凹凸圖案之面入射光時,光之1/10值角度為65°以上。
本發明之光擴散性片材具有優異之光擴散性。
1‧‧‧光擴散性片材
10‧‧‧凹凸圖案
11‧‧‧第1凹凸圖案
11a‧‧‧突條部
11b‧‧‧凹部
12‧‧‧第2凹凸圖案
12a‧‧‧突條部
12b‧‧‧凹部
D1‧‧‧顯示突條部11a之間距之最大頻度之位置
L1‧‧‧直線
Li‧‧‧自一側之凹部11b測量之突條部11a之高度
Ls‧‧‧自一側之凹部12b測量之突條部12a之高度
M1‧‧‧輔助線
R1‧‧‧頻度成為最大之距離
Ri‧‧‧自另一側之凹部11b之底測量之突條部11a之高度
Rs‧‧‧自另一側之凹部12b測量之突條部12a之高度
W1‧‧‧半值寬
W2‧‧‧1/10值寬
X‧‧‧第2方向
Y‧‧‧第1方向
Z‧‧‧第3方向
θ1‧‧‧線L1與X軸所構成之角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光擴散性片材之一實施形態的擴大立體圖。
圖2係將圖1之光擴散性片材沿第1方向切斷時之剖面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光擴散性片材之第1凹凸圖案之一例的擴大立體圖。
圖4係自法線方向拍攝本發明之光擴散性片材之第1凹凸圖案與第2凹凸圖案而獲得之電子顯微鏡照片的一例。
圖5係自法線方向拍攝本發明之光擴散性片材之第1凹凸圖案而獲得之電子顯微鏡照片的一例。
圖6係對圖5之電子顯微鏡照片之灰度圖像進行傅立葉變換後之 圖像。
圖7係對圖4之電子顯微鏡照片之灰度圖像進行傅立葉變換後之圖像。
圖8係以由圖6之傅立葉變換圖像獲得之突條部11a間之距離(間距)之頻度為縱軸、以距中心之距離為橫軸而製成的圖表。
圖9係以圖5之傅立葉變換像中突條部11a之間距之最大頻度D1自X軸上穿過之方式,以傅立葉變換像之中心部為軸進行旋轉而獲得之傅立葉變換圖像。
圖10係以由圖9之傅立葉變換圖像獲得之輔助線M1上之週期之頻度為縱軸、以距最大頻度D1之距離為橫軸而製成的圖表。
圖11係記載圖6之傅立葉變換像中於傅立葉變換像之中心部以外顯示突條部11a之間距之最大頻度的位置D1、與向傅立葉變換像之中心部所畫之線L1所形成之角θ1的圖式。
圖12係拍攝實施例1之光擴散性片材之凹凸圖案而獲得之電子顯微鏡照片。
圖13係拍攝比較例1之光擴散性片材之凹凸圖案而獲得之電子顯微鏡照片。
圖14係用以評價光擴散性之照度曲線之說明中所使用之圖。
圖15係拍攝使採用實施例1之光擴散性片材之照明裝置發光時的狀態而獲得之照片。
圖16係拍攝使採用實施例2之光擴散性片材之照明裝置發光時的狀態而獲得之照片。
圖17係拍攝使採用比較例1之光擴散性片材之照明裝置發光時的狀態而獲得之照片。
於以下之說明中,適當參照圖1等所示之XYZ正交座標系,對本 發明之光擴散性片材之形狀或配置等進行說明。本說明書中,於該XYZ正交座標系中,第1方向定義為Y軸方向,第2方向定義為X軸方向,第3方向定義為Z軸方向。又,第3方向亦有時稱為光擴散性片材之法線方向。
(光擴散性片材)
對本發明之光擴散性片材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及圖2中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性片材。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性片材1於其至少單面具有凹凸圖案10。此處,凹凸圖案10具有第1凹凸圖案11、與形成於第1凹凸圖案11之表面之第2凹凸圖案12。
第1凹凸圖案11係於光擴散性片材1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沿第1方向排列而形成。以下,將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部之1條設為「突條部11a」,將任意相鄰之突條部11a間之凹部之谷底部分設為「凹部11b」而進行說明。
此處,所謂「突條」,意指於片材面上延伸之細長突出部。
又,所謂「相鄰之突條部」,係指於第1方向上任意之突條部11a與配置於其跟前之突條部11a。
又,第2凹凸圖案12係於第1凹凸圖案11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對第1方向排列而形成。以下,將第2凹凸圖案12之突條部之1條設為「突條部12a」,將任意相鄰之突條部12a間之凹部之谷底部分設為「凹部12b」而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自法線方向觀察光擴散性片材1之具有凹凸圖案10之面時,突條部11a之脊線較佳為蜿蜒。即,突條部11a之各脊線具有對第2方向延伸之行進軸,較佳為以該行進軸為中心左右蜿蜒。同樣地,自法線方向觀察光擴散性片材1之具有凹凸圖案10之面時,突條部12a之脊線較佳為蜿蜒。
此處,所謂「突條部11a之脊線」,意指突條部11a之頂部連接而 連續之線。又,所謂「突條部12a之脊線」,意指突條部12a之頂部連接而連續之線。
又,突條部11a之脊線係指於圖5之電子顯微鏡照片中看起來為白色之線。又,突條部12a之脊線係指於圖4之電子顯微鏡照片中,於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部11a之表面看起來為白色之線。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形成有第1凹凸圖案11之各突條亦可於第2方向上具有高低差。又,形成有第2凹凸圖案12之各突條亦可於第2方向上具有高低差。此處,所謂「於第2方向上具有高低差」,意指於沿第1方向切斷光擴散性片材1而獲得之剖面圖(圖2)中,突條部11a之高度及突條部12a之高度於第2方向上變化。關於突條部11a之高度及突條部12a之高度,於下文進行說明。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沿第1方向切斷光擴散性片材1時,其剖面圖具有如圖2所示之形狀。即,突條部11a之剖面形狀於第1方向上無規律地變化,較佳為沿突條部11a之剖面形狀之輪廓線形成有複數個突條部12a之波狀之剖面。
如圖2所示,形成第1凹凸圖案11之複數條突條部11a之剖面形狀各不相同,並不一樣。同樣地,形成第2凹凸圖案12之突條部12a之剖面形狀亦又各不相同,並不一樣。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將光擴散性片材1沿第1方向切斷時,形成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部11a之剖面形狀、及形成第2凹凸圖案12之突條部12a之剖面形狀較佳為褶狀、或具有紡錘形之一部分之形狀、或向一方向拉伸之圓頂形。
又,較佳為,將光擴散性片材1沿第1方向切斷時,突條部11a之剖面之大小及形狀之至少1種沿第2方向發生變化。同樣地,較佳為,將光擴散性片材1沿第1方向切斷時,突條部12a之剖面之大小及形狀之至少1種沿第2方向發生變化。此種形狀產生構成第1凹凸圖案11及第2凹凸圖案12之突條之脊線之不規律性,而可獲得均勻且不產生干 涉圖案(fringe pattern)之光擴散性片材。
此處,所謂「干涉圖案」,意指光透過具有有規律性之凹凸圖案之光擴散片材時產生之條紋狀圖案。
圖3係表示光擴散性片材1之第1凹凸圖案11之一例的擴大立體圖。
如圖3所示,複數條突條部11a之脊線之間隔於第1方向上無規律地變化。又,較佳為,相鄰之2條突條部11a之脊線之間隔於第2方向上無規律且連續地發生變化。但,亦可包含於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上突條部11a之脊線之間隔不發生變化之部分。又,突條部11a之脊線可於其中途向任意之其他突條部11a之脊線分支,亦可與複數條突條部11a之脊線重疊。此種突條部11a之脊線之分支或合併成為產生突條部11a之脊線之間隔之不規律性的主要原因。
此處,所謂「相鄰之2條突條部11a之脊線之間隔」,意指沿第1方向相鄰之2條突條部11a之頂部與頂部之間隔(距離)。
圖4係自法線方向拍攝光擴散性片材1之第1凹凸圖案11與第2凹凸圖案12而獲得之電子顯微鏡照片的一例。
如圖4所示,第2凹凸圖案12係於第1凹凸圖案11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部12a排列而形成。
複數條突條部12a之脊線之間隔於第1方向上無規律地變化。又,相鄰之2條突條部12a之脊線之間隔較佳為於第2方向上無規律且連續地發生變化。但,亦可包含於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上突條部12a之脊線之間隔不發生變化之部分。又,突條部12a之脊線可於其中途向任意之其他突條部12a之脊線分支,亦可與複數條突條部12a之脊線重疊。
如上所述,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部11a之脊線之間隔、及第2凹凸圖案12之突條部12a之脊線之間隔並不固定。於本發明之光擴散性片材之一態樣中,表示相鄰之2條突條部11a之脊線之間隔的「間距」 可表示為最頻間距P1。此處,所謂「最頻間距P1」,意指相鄰之2條突條部11a之脊線之間隔(脊線間距離)中出現頻度最高之脊線間距離。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第1凹凸圖案11之最頻間距P1較佳為3~20μm,更佳為5~15μm,進而較佳為8~13μm。最頻間距P1無論是未達上述下限值,即未達3μm,還是超過上述上限值,即超過20μm,均有損光擴散性。
上述最頻間距P1係根據以下之式(1)求出之值。
最頻間距P1=1/R1‧‧‧(1)
具體而言,最頻間距P1可根據光擴散性片材之電子顯微鏡圖像而求出。以下,對使用電子顯微鏡之最頻間距之計算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自法線方向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光擴散性片材1之形成有凹凸圖案10之面。觀察條件較佳為於加速電壓15~20kV、作業距離5~15mm左右下進行。電子顯微鏡觀察中之觀察倍率較佳為以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部11a之排列數成為20~50列的方式進行適當調整。
繼而,對獲得之電子顯微鏡照片(圖5)進行二維傅立葉變換而獲得傅立葉變換圖像(圖6)。此處,獲得之電子顯微鏡照片為JPEG(圖形檔案壓縮格式)等壓縮圖像之情形時,較佳為變換為TIFF(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標籤圖檔格式)圖像等灰度圖像後再進行二維傅立葉變換。再者,於圖6之傅立葉變換圖像中,距中心之方位意指存在於圖5中之週期結構、即形成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部11a排列之方向,距中心之距離意指存在於圖5中之週期結構之週期之倒數。
又,圖6之圖像之濃淡表示週期結構之頻度,越淡表示圖5所含有之週期結構中成為對象之週期結構之頻度越高。
繼而,觀察條件不變,進行第2凹凸圖案12之電子顯微鏡觀察。觀察倍率以第1方向上之突條部12a之排列數成為20~50列的方式進行適當變更。對獲得之電子顯微鏡照片(參照圖4)進行二維傅立葉變換 而獲得傅立葉變換圖像(圖7)。此處,獲得之電子顯微鏡照片為JPEG等壓縮圖像之情形時,較佳為變換為TIFF圖像等灰度圖像後再進行二維傅立葉變換。
繼而,於圖6之傅立葉變換圖像之中心部以外,以穿過顯示突條部11a之間距之最大頻度之位置D1之方式畫直線L1,以直線L1上之突條部11a之間距之頻度為縱軸,以距中心之距離(週期之倒數)為橫軸而製成圖表(圖8)。可於圖8之圖表中根據頻度成為最大之距離R1之倒數求出最頻間距P1
又,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部11a之縱橫比A1較佳為0.2~1.0,更佳為0.3~0.7,進而較佳為0.35~0.45。縱橫比A1無論是未達上述下限值還是超過上述上限值,均有損光擴散性。
此處,突條部11a之縱橫比A1係由突條部11a之平均高度B1/最頻間距P1所求出之值。
突條部11a之平均高度B1係以如下方式求出。即,自法線方向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光擴散性片材1之形成有凹凸圖案10之面,根據其觀察像獲得沿第1方向切斷而成之剖面圖(參照圖2)。此處,電子顯微鏡之觀察條件亦可與上述求出最頻間距P1時所使用之條件相同。
如圖2所示,形成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部11a之高度為自近鄰之2個凹部11b至突條部11a之頂部之第3方向之距離之和的1/2。即,形成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部11a之高度bi係將自一側之凹部11b對突條部11a進行測量而得之突條部11a之高度設為Li、將自另一側之凹部11b之底對突條部11a進行測量而得之高度設為Ri時,bi=(Li+Ri)/2。以上述方式求出各突條部11a之高度bi。然後,測定50個突條部11a之高度Ri與Li而算出高度bi,將該等高度進行平均而求出平均高度B1
本實施形態中之第1凹凸圖案11中,自法線方向觀察光擴散性片材1,突條部11a之脊線蜿蜒。本說明書中,將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 部11a之脊線之蜿蜒程度稱為配向度C1。該配向度C1之值越大,表示突條部11a之脊線蜿蜒程度越大。此處,「配向度C1」為突條部11a之脊線對第2方向之蜿蜒程度。即,所謂「配向度C1之值較大」,意指突條部11a之脊線處於以上述行進軸為中心左右大幅擺動之蜿蜒的狀態。
第1凹凸圖案11之配向度C1較佳為0.2以上,更佳為0.25以上,進而較佳為0.30以上。若配向度C1未達上述下限值,即未達0.2,則有損害光擴散性之情況。
另一方面,第1凹凸圖案11之配向度C1較佳為0.50以下,更佳為0.40以下,進而較佳為0.35以下。只要配向度C1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即0.50以下,則可容易地製造光擴散性片材1。即,第1凹凸圖案11之配向度C1較佳為0.20~0.50,更佳為0.30~0.40。只要配向度C1為0.20~0.50,則不損害光擴散性而可容易地製造光擴散性片材,故而較佳。
配向度C1係藉由如下方法而求出。
首先,利用求出最頻間距P1時所獲得之圖6之傅立葉變換像,以突條部11a之間距之最大頻度D1穿過X軸上之方式,製作以傅立葉變換像之中心部為軸進行旋轉而得之傅立葉變換像(圖9)。此處,所謂「X軸」,係指穿過傅立葉變換像之中心部、且水平於圖像之線。繼而,穿過最大頻度D1而畫平行於第1方向之輔助線M1,以輔助線M1上之週期之頻度為縱軸,以距最大頻度D1之距離為橫軸而製成圖表(圖10)。根據圖10之圖表,求出獲得之波峰之半減值W1(輔助線M1上之週期之頻度之值成為最大頻度D1一半之位置上的波峰寬度)。將獲得之值代入以下式(2)中而求出配向度C1
配向度C1=W1/R1‧‧‧(2)
本實施形態中之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部11a之頂部及凹部11b帶 有圓度,包含突條部11a與凹部11b之波狀之凹凸形成正弦波狀。此處,所謂「正弦波狀」,意指於將第1凹凸圖案11沿第1方向切斷而獲得之剖面圖中,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部11a之剖面形狀之切線的斜率、與凹部11b之剖面形狀之切線之斜率連續地變化。
若第1凹凸圖案11之包含突條部11a與凹部11b之波狀凹凸為正弦波狀,則可獲得光擴散性優異之片材,故而較佳。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凹凸圖案12之最頻間距P2較佳為0.3~2.0μm,更佳為0.4~1.0μm,進而較佳為0.5~0.8μm。最頻間距P2不論是未達上述下限值還是超過上述上限值,均有損光擴散性。
最頻間距P2係根據下述式(3)而求出之值。
最頻間距P2=1/R2‧‧‧(3)
具體而言,最頻間距P2可使用圖7之傅立葉變換圖像,利用與第1凹凸圖案11之最頻間距P1之計算方法相同的方法而求出。
即,於圖7之傅立葉變換圖像之中心部以外,以穿過顯示突條部12a之間距之最大頻度的位置之方式畫直線,以上述直線上之突條部12a之間距之頻度為縱軸,以距中心之距離(週期之倒數)為橫軸而製成圖表。可根據該圖表中頻度成為最大之距離R2之倒數求出最頻間距P2
又,第2凹凸圖案12之突條部12a之縱橫比A2較佳為0.25~0.35,進而較佳為0.28~0.33。縱橫比A2不論是未達上述下限值還是超過上述上限值,均有損害光擴散性之情況。
此處,突條部12a之縱橫比A2係由突條部12a之平均高度B2/最頻間距P2所求出之值。
突條部12a之平均高度B2係以下述方式求出。即,自法線方向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光擴散性片材1之形成有凹凸圖案10之面,並根據其觀察像獲得沿第1方向切斷而成之剖面圖(參照圖2)。此處,電子顯 微鏡之觀察條件亦可與上述求出最頻間距P1時所使用之條件相同。
如圖2所示,形成第2凹凸圖案12之突條部12a之高度為自近鄰之2個凹部12b至突條部12a之頂部之距離之和之1/2。此處,自凹部12b至突條部12a之頂部的距離係相對於平行於連接突條部11a之頂部與凹部11b之線、且通過突條部12a之頂部之假想線之垂直方向上的距離。即,形成第2凹凸圖案12之突條部12a之高度係將自一側之凹部12b對突條部12a進行測量而得之突條部12a之高度設為LS、將自另一側之凹部12b對突條部12a進行測量而得之高度設為RS時,bS=(LS+RS)/2。以上述方式求出各突條部12a之高度bS。然後,測定50個突條部12a之高度RS,並將該等高度進行平均而求出平均高度B2
本實施形態中之第2凹凸圖案12中,自法線方向觀察光擴散性片材1,亦為突條部12a之脊線蜿蜒。本說明書中,將突條部12a之脊線對第2方向之蜿蜒程度稱為「配向度C2」。該配向度C2之值越大,表示突條部12a之脊線蜿蜒程度越大。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配向度C2較佳為0.2以上,更佳為0.25以上,進而較佳為0.30以上。若配向度C2未達上述下限值,即未達0.2,則有損害光擴散性之情況。
又,第2凹凸圖案12之配向度C2較佳為0.50以下,更佳為0.40以下,進而較佳為0.35以下。只要配向度C2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即0.50以下,則可容易地製造光擴散性片材。即,第2凹凸圖案12之配向度C2較佳為0.20~0.50,更佳為0.25~0.35。只要配向度C2為0.20~0.50,則無損光擴散性而可容易地製造光擴散性片材,故而較佳。
第2凹凸圖案12之配向度C2可使用求出最頻間距P2時所獲得之傅立葉變換像(圖7),利用與第1凹凸圖案11之配向度C1相同之方法而求出。
就光擴散之各向異性變高方面而言,第1凹凸圖案11之配向方向 與第2凹凸圖案12之配向方向之差(以下,亦有時僅稱為「配向方向之差」)較佳為儘量較小。即,若配向方向之差較小,則光擴散之各向異性變高,而可獲得第1凹凸圖案11與第2凹凸圖案12之各向異性擴散之協同效果,故而較佳。於本發明中,配向方向之差較佳為5°以內,更佳為2°以內。又,配向方向之差較佳為1~5°,更佳為1~2°。
此處,所謂第1凹凸圖案11之配向方向,意指將第1凹凸圖案11蜿蜒出之脊線於各處之方向進行平均而得之方向。又,所謂第2凹凸圖案12之配向方向,意指將第2凹凸圖案12蜿蜒出之脊線於各處之方向進行平均而得之方向。
第1凹凸圖案11之配向方向與第2凹凸圖案12之配向方向可基於電子顯微鏡圖像而算出。
首先,於上述求出最頻間距P1時所獲得之電子顯微鏡圖像圖4、及圖5中,使該等圖像所共用之突條之脊線方向一致。
於圖5之傅立葉變換像即圖6中,將線L1與X軸所構成之角度θ1設為第1凹凸圖案11之配向方向,上述線L1係於傅立葉變換像之中心部以外自顯示突條部11a之間距之最大頻度之位置D1向傅立葉變換像之中心部所畫之線(參照圖11)。
繼而,於圖4之傅立葉變換像即圖7中,將線L2與X軸所構成之角度θ2設為第2凹凸圖案12之配向方向,上述線L2係於傅立葉變換像之中心部以外自顯示突條部12a之間距之最大頻度之位置D2向傅立葉變換像之中心部所畫之線。
根據獲得之θ1與θ2之差,即θ12所表示之角度可求出配向方向之差。
又,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自光擴散性片材1之不具有第1凹凸圖案11與第2凹凸圖案12之面入射光時,光之1/10值角度較佳為65°以上。又,1/10值角度更佳為65~95°,進而較佳為75~90°。只要光之 1/10值角度為65°以上,則光擴散性優異,故而較佳。
此處,「光之1/10值角度」可藉由下述方法求出。
首先,使用測角儀(型式:GENESIA Gonio/FFP、Genesia公司製造)測定透過散射光,藉此獲得照度曲線。具體而言,對將自光擴散片材垂直出射之光(將該光之出光角度設為0°)之照度設為1時之相對照度,以1°間隔測定沿第2方向或第1方向出光角度-90°至90°之該相對照度,而獲得照度曲線。此處,所謂照度曲線,係如圖14所示之將橫軸設為出光角度、將縱軸設為相對照度而繪製出之曲線。
然後,根據獲得之照度曲線而求出光之1/10值角度(圖14中之W2)。
再者,光擴散性片材1可為藉由下述光擴散性片材之製造方法而獲得之片材本身,亦可為以藉由光擴散性片材之製造方法而獲得之片材為原版複製而成之複製片材。
光擴散性片材1為藉由下述光擴散性片材之製造方法而獲得之片材本身的情形時,通常於自剖面進行觀察之情形時,係由蜿蜒變形之硬質層與表面追隨硬質層之變形而變形之基材層之2層所構成。又,為複製片材之情形時,通常由包含表面轉印有凹凸之樹脂之1層所構成,或者由表面之一面轉印有凹凸之凹凸形成層、與積層於上述凹凸形成層之未轉印有凹凸之面上之平坦基材層之2層所構成。
以上所說明之光擴散性片材1中,凹凸圖案10係由第1凹凸圖案11、與形成於第1凹凸圖案11之表面之第2凹凸圖案12所構成,因此成為具有優異之光擴散性者。因此,可使用光擴散性片材1本身作為光擴散片材,又,亦可用作用以製造光擴散片材之原版片材。
(光擴散性片材之製造方法)
繼而,對光擴散性片材1之製造方法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性片材1之製造方法具有積層膜形成步驟與 加熱收縮步驟。
[積層膜形成步驟]
本實施形態中之積層膜形成步驟係於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之單面上,積層至少1層表面平滑且包含2種樹脂之硬質層(以下,稱為「表面平滑硬質層」)而獲得積層膜之步驟。此處,所謂表面平滑硬質層,係利用JIS B0601所記載之方法而測定之中心線平均粗糙度為0.1μm以下之層,且其於使加熱收縮性樹脂膜收縮之溫度條件下不軟化。又,所謂不軟化,意指表面平滑層之楊氏模數為100MPa以上。
所謂加熱收縮性樹脂膜,意指於80~180℃之溫度下進行加熱時向特定方向收縮(shrink)之膜。作為此種膜,例如可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系收縮膜、聚苯乙烯系收縮膜、聚烯烴系收縮膜、聚氯乙烯系收縮膜、聚偏二氯乙烯系收縮膜等。其中,就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系收縮膜或聚苯乙烯系收縮膜。
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使用單軸延伸膜作為加熱收縮性樹脂膜。單軸延伸可為縱延伸、橫延伸中之任一種。
又,加熱收縮性樹脂膜較佳為以1.1~15倍之延伸倍率被延伸,更佳為以1.3~10倍被延伸。
又,作為加熱收縮性樹脂膜,較佳為收縮率較佳為20~90%、更佳為35~75%之膜。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收縮率,係(收縮率[%])={(收縮前之膜之長度)-(收縮後之膜之長度)}/(收縮前之膜之長度)×100(其中,「膜之長度」意指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之收縮方向之長度)。只要收縮率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即20%以上,則可更容易地製造光擴散性片材1。另一方面,收縮率超過上述上限值,即超過90%之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之製造較為困難。
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之表面較佳為平坦。只要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之表面平坦,則可容易地於其表面形成表面平滑硬質層,故而較佳。 此處,所謂「平坦」,意指利用JIS B0601所記載之方法而測定之中心線平均粗糙度為0.1μm以下。
構成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之樹脂(以下,記載為「樹脂L」)之玻璃轉移溫度Tg1較佳為40~200℃,更佳為60~150℃。玻璃轉移溫度可藉由示差熱分析等而測定。只要玻璃轉移溫度Tg1為40~200℃,則可更容易地形成凹凸圖案10。即,只要樹脂L之玻璃轉移溫度Tg1為40~200℃,則可於80~180℃之溫度下使由樹脂L構成之加熱收縮性樹脂膜加熱收縮,因此可更容易地形成凹凸圖案10,故而較佳。
樹脂L之楊氏模數較佳為於加熱收縮步驟之溫度、即80~180℃之溫度範圍中為0.01~100MPa,更佳為0.1~10MPa。只要樹脂L之楊氏模數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則為可用作基材之硬度,只要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則為於表面平滑硬質層變形時可同時追隨而變形之柔軟度。
作為具有如上述之玻璃轉移溫度Tg1及楊氏模數之樹脂,例如較佳為選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及聚氯乙烯系樹脂中之至少1種。
作為構成表面平滑硬質層之2種樹脂(以下,將一種記載為「樹脂M」,將另一種記載為「樹脂N」),各自例如可使用聚乙烯醇、聚苯乙烯、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聚醚碸、氟樹脂等。
又,就可容易地形成第2凹凸圖案12而言,樹脂M及樹脂N之玻璃轉移溫度較佳為相互不同,具體而言,較佳為樹脂M之玻璃轉移溫度Tg2M高於樹脂N之玻璃轉移溫度Tg2N。進而,(樹脂M之玻璃轉移溫度Tg2M)-(樹脂N之玻璃轉移溫度Tg2N)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15℃以上。
另一方面,若Tg2M與Tg2N差異過大,則難以形成第2凹凸圖案12,因此Tg2M-Tg2N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9℃以下。即,樹脂M之玻璃轉移溫度Tg2M與樹脂N之玻璃轉移溫度Tg2N之差較佳為10~20℃,更佳為11~15℃。
就可容易地形成包含第1凹凸圖案11及第2凹凸圖案12的凹凸圖案10方面而言,較佳為樹脂M之玻璃轉移溫度Tg2M與樹脂L之玻璃轉移溫度Tg1之差(Tg2M-Tg1)、樹脂N之玻璃轉移溫度Tg2N與樹脂L之玻璃轉移溫度Tg1之差(Tg2N-Tg1)均為10℃以上,更佳為15℃以上,尤佳為20℃以上。
樹脂M及樹脂N之玻璃轉移溫度Tg2M、Tg2N較佳為均處於40~400℃之範圍內,更佳為均處於80~250℃之範圍內。只要Tg2M、Tg2N為上述下限值以上且上述上限值以下,即40~400℃之範圍,則可更容易地形成凹凸圖案10。
樹脂M及樹脂N之楊氏模數較佳為於加熱收縮步驟之溫度、即80~180℃之溫度範圍中處於0.01~300GPa之範圍內,更佳為處於0.1~10GPa之範圍內。只要樹脂M及樹脂N之楊氏模數為0.01GPa以上,則為維持凹凸圖案10之形狀之充分硬度,只要楊氏模數未達上述上限值,則可更容易地形成凹凸圖案10。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作為樹脂M,較佳為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或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又,作為樹脂N,較佳為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或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作為該等樹脂M與樹脂N之組合,較佳為丙烯酸系樹脂與丙烯酸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與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或丙烯酸系樹脂與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之組合,更佳為丙烯酸系樹脂與丙烯酸系樹脂之組合。
表面平滑硬質層之厚度較佳為設為超過0.05μm且為5.0μm以 下,更佳為設為0.5~3.0μm。藉由將表面平滑硬質層之厚度設為上述範圍,可使最頻間距P1成為適當範圍,而使光擴散性進一步提高。
表面平滑硬質層之厚度亦可連續地變化。表面平滑硬質層之厚度連續地變化之情形時,壓縮後、即加熱收縮步驟後所形成之第1凹凸圖案11之突條部11a之間距及高度連續地變化。
作為使由上述樹脂M及樹脂N構成之表面平滑硬質層積層於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之表面的方法,可列舉如下方法:將含有樹脂M及樹脂N之硬質層形成用塗料連續地塗佈於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上,並進行乾燥。
作為上述硬質層形成用塗料之製備方法,可列舉利用甲苯溶劑進行稀釋之方法等。又,上述硬質層形成用塗料之固形物成分濃度(樹脂M與樹脂N之濃度)相對於塗料之總質量,較佳為1~15質量%,更佳為5~10質量%。
作為塗料之塗佈方法,例如可列舉:氣刀塗佈、輥塗、刮刀塗佈、邁耶棒塗佈、凹版塗佈、噴塗、拋光塗佈、淋幕式塗佈、狹縫式塗佈、閘輥塗佈、施膠壓榨塗佈、旋轉塗佈、浸漬塗佈等。
作為乾燥方法,可列舉使用熱風、紅外線等之加熱乾燥法。
樹脂溶液向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之乾燥塗佈量較佳為設為1~10g/m2。只要樹脂溶液之乾燥塗佈量為1~10g/m2,則可將表面平滑硬質層之厚度設為上述較佳範圍,而容易於上述表面平滑硬質層上形成凹凸圖案10,故而較佳。
[加熱收縮步驟]
加熱收縮步驟係加熱上述積層膜而使加熱收縮性樹脂膜收縮,藉此使上述表面平滑硬質層以摺疊之方式變形,而於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之表面形成凹凸圖案10之步驟。
加熱收縮步驟中,較佳為以40%以上之收縮率使積層膜收縮。只 要收縮率為40%以上,則可減小收縮不足之部分,即未形成凹凸圖案10之部分、或者即便形成凹凸圖案10突條之縱橫比亦不足夠大之部分。另一方面,若過度增大收縮率,則獲得之光擴散性片材1之面積變小、或良率變低,因此收縮率之上限較佳為80%。
作為加熱積層膜之方法,可列舉置於熱風、蒸氣或熱水中之方法等,其中,就可均勻地收縮而言,較佳為置於熱風中之方法。
使加熱收縮性樹脂膜熱收縮時之加熱溫度較佳為根據使用之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之種類、目標之第1凹凸圖案11之最頻間距P1、縱橫比A1及配向度C1、目標之第2凹凸圖案12之最頻間距P2及配向度C2而適當選擇。
又,加熱收縮溫度較佳為設為構成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之樹脂L之玻璃轉移溫度Tg1以上之溫度。若於Tg1以上之溫度下熱收縮,則可容易地形成第1凹凸圖案11。
又,樹脂M之玻璃轉移溫度Tg2M高於樹脂N之玻璃轉移溫度Tg2N之情形時,加熱收縮溫度較佳為未達(樹脂M之玻璃轉移溫度Tg2M+15℃)。
即,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加熱收縮步驟較佳為如下步驟:使上述步驟中獲得之積層膜通過80~180℃、更佳為120~170℃之熱風中,藉此使加熱樹脂收縮性膜與表面平滑硬質層變形,而獲得於表面平滑硬質層之表面形成有凹凸圖案10之片材。利用熱風加熱積層膜之時間較佳為1~3分鐘,更佳為1~2分鐘。又,作為熱風之風速,較佳為1~10m/s,更佳為2~5m/s。
[凹凸圖案特性之調整]
藉由調整上述製造方法之條件,可調整第1凹凸圖案11之最頻間距P1、突條部11a之縱橫比A1、及配向度C1、第2凹凸圖案12之最頻間距P2、突條部12a之縱橫比A2、及配向度C2、第1凹凸圖案11之配向方 向與第2凹凸圖案12之配向方向的差。
為了調整最頻間距P1,只要變更玻璃轉移溫度較高之樹脂M與玻璃轉移溫度較低之樹脂N的調配比率即可。存在樹脂M之調配比率越高最頻間距P1越大之傾向。即,若樹脂M與樹脂N之調配比率為1:1~1:3,則可將第1凹凸圖案11之最頻間距P1調整為3~20μm之範圍。
為了使突條部11a之縱橫比A1為上述特定、即0.2~1.0之範圍,只要變更玻璃轉移溫度較高之樹脂M與玻璃轉移溫度較低之樹脂N的調配比率即可。存在樹脂M之調配比率越高縱橫比A1越小之傾向。即,若樹脂M與樹脂N之調配比率為1:1~1:3,則可將突條部11a之縱橫比A1調整為0.2~1.0之範圍。
為了使配向度C1為上述特定、即0.20~0.50之範圍,調整加熱收縮步驟之收縮率即可。存在收縮率越大配向度C1越大之傾向。即,於加熱收縮步驟中,若積層膜之收縮率為40~60%,則可將配向度C1調整為0.20~0.50之範圍。
為了調整最頻間距P2,變更玻璃轉移溫度較高之樹脂M與玻璃轉移溫度較低之樹脂N的調配比率即可。存在樹脂M之調配比率越高最頻間距P2越大之傾向。即,若樹脂M與樹脂N之調配比率為1:1~1:3,則可將第2凹凸圖案12之最頻間距P2調整為0.3~2.0μm之範圍。
為了使突條部12a之縱橫比A2為上述特定、即0.25~0.35之範圍,調整加熱收縮步驟之收縮率即可。又,存在樹脂M之調配比率越高縱橫比A2越大之傾向。即,若樹脂M與樹脂N之調配比率為1:1~1:3,則可將突條部12a之縱橫比A2調整為0.25~0.35之範圍。又,於加熱收縮步驟中,若積層膜之收縮率為40~60%,則可將突條部12a之縱橫比A2調整為0.25~0.35之範圍。
為了使配向度C2為上述特定範圍、即0.20~0.50,將加熱收縮步 驟之收縮率調整為一定範圍即可。存在收縮率越大配向度C2越大之傾向。即,於加熱收縮步驟中,若積層膜之收縮率為40~60%,則可將配向度C2調整為0.20~0.50之範圍。
為了調整第1凹凸圖案11之配向方向與第2凹凸圖案12之配向方向的差,調整樹脂M與樹脂N之調配比率並且調整加熱收縮步驟之收縮率即可。存在樹脂M之調配比率越高收縮率越大、配向方向之差越大之傾向。即,若樹脂M與樹脂N之調配比率為1:1~1:3,且加熱收縮步驟中之積層膜之收縮率為40~60%,則可將第1凹凸圖案11之配向方向與第2凹凸圖案12之配向方向的差設為5°以內。
[其他製造方法]
又,作為光擴散性片材之製造方法,亦可應用下述(1)~(4)之方法。
(1)於基材用樹脂層之單面整面設置包含2種樹脂之表面平滑硬質層而形成積層片材,並將積層片材整體向沿表面之一方向進行壓縮的方法。
基材用樹脂層之玻璃轉移溫度未達室溫之情形時,積層片材之壓縮於室溫下進行,基材用樹脂層之玻璃轉移溫度為室溫以上之情形時,積層片材之壓縮於基材用樹脂層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上且未達表面平滑硬質層之玻璃轉移溫度的溫度下進行。
(2)於基材用樹脂層之單面整面設置包含2種樹脂之表面平滑硬質層而形成積層片材,將積層片材向一方向延伸,使之正交於延伸方向之方向收縮,而將表面平滑硬質層向沿表面之一方向進行壓縮的方法。
基材用樹脂層之玻璃轉移溫度未達室溫之情形時,積層片材之延伸於室溫下進行,基材用樹脂層之玻璃轉移溫度為室溫以上之情形時,積層片材之延伸於基材用樹脂層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上且未達表面 平滑硬質層之玻璃轉移溫度的溫度下進行。
(3)於由未硬化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形成之樹脂層上積層包含2種樹脂之表面平滑硬質層而形成積層片材,並藉由照射活性能量射線使基材用樹脂層硬化而使之收縮,而將積層於基材上之表面平滑硬質層向沿表面之至少一方向進行壓縮的方法。
(4)於使溶劑膨潤而膨脹而成之基材用樹脂層上積層包含2種樹脂之表面平滑硬質層而形成積層片材,並藉由使基材用樹脂層中之溶劑乾燥、去除而使之收縮,而將積層於基材用樹脂層上之表面平滑硬質層向沿表面之至少一方向進行壓縮的方法。
於(1)之方法中,作為形成積層片材之方法,例如可列舉:藉由旋轉塗佈機或棒式塗佈機等將樹脂之溶液或分散液塗佈於基材用樹脂層之單面並使溶劑乾燥的方法;於基材用樹脂層之單面積層事先製作之表面平滑硬質層的方法等。
作為將積層片材整體向沿表面之一方向進行壓縮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利用鉗等夾住積層片材之一端部及其相反側之端部而進行壓縮之方法等。又,作為構成基材用樹脂層之樹脂,較佳為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或聚氯乙烯系樹脂。又,亦可為構成上述加熱收縮性樹脂膜之樹脂L。又,作為表面平滑硬質層,較佳為使用上述樹脂M及樹脂N。又,作為表面平滑硬質層之厚度,較佳為0.5~3.0μm,更佳為1.0~2.0μm。
於(2)之方法中,作為將積層片材基材用樹脂層向一方向延伸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將積層片材之一端部及其相反側之端部拉伸而進行延伸之方法等。
於(3)之方法中,作為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可列舉紫外線硬化型樹脂或電子束硬化型樹脂等。
於(4)之方法中,溶劑係根據構成基材用樹脂層之樹脂之種類而 適當選擇。溶劑之乾燥溫度係根據溶劑之種類而適當選擇。
於(2)~(4)之方法中之表面平滑硬質層中,亦可使用與(1)之方法中使用者相同之樹脂成分,且可設為相同之厚度。又,積層片材之形成方法可與(1)之方法同樣地應用如下方法:於基材用樹脂層之單面塗佈樹脂之溶液或分散液並使溶劑乾燥之方法;於基材用樹脂層之單面積層事先製作之表面平滑硬質層之方法。
上述製造方法中,表面平滑硬質層由2種樹脂所構成,但並不限定於此。
又,光擴散性片材亦可使用利用上述製造方法而獲得者作為原版片材,利用如以下所示之方法轉印至其他素材,藉此進行製造。
原版片材上亦可安裝用以支撐光擴散性片材1之樹脂製或金屬製之支撐體。
作為使用原版片材製造新穎之光擴散性片材之具體方法,例如可列舉下述(a)~(c)之方法。
(a)具有如下步驟之方法:於原版片材之形成有凹凸圖案之面塗佈未硬化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的步驟;及照射活性能量射線使上述硬化性樹脂硬化後,將硬化之塗膜自原版片材剝離之步驟。此處,所謂活性能量射線,通常係指紫外線或電子束,但於本發明中亦包括可見光線、X射線、離子束等。
(b)具有如下步驟之方法:於原版片材之形成有凹凸圖案之面塗佈未硬化之液狀熱硬化性樹脂的步驟;及加熱上述液狀熱硬化性樹脂使之硬化後,將硬化之塗膜自原版片材剝離之步驟。
(c)具有如下步驟之方法:使片狀之熱塑性樹脂接觸原版片材之形成有凹凸圖案之面的步驟;將上述片狀之熱塑性樹脂一面向原版片材推壓一面加熱使之軟化後進行冷卻之步驟;及將該經冷卻之片狀之熱塑性樹脂自原版片材剝離之步驟。
又,亦可使用原版片材製作2次步驟用成形物,並使用該2次步驟用成形物製造新穎之光擴散性片材。作為2次步驟用成形物,例如可列舉2次步驟片材。又,作為2次步驟用成形物,可列舉如下鍍敷輥,其係原版片材捲成卷而貼附於圓筒之內側,於該圓筒之內側插入有輥之狀態下進行鍍敷,並自圓筒取出輥而獲得者。
作為使用2次步驟用成形物之具體方法,可列舉下述(d)~(f)之方法。
(d)具有如下步驟之方法:對原版片材之形成有凹凸圖案之面進行鍍鎳等金屬鍍敷而積層鍍敷層(凹凸圖案轉印用材料)之步驟;將該鍍敷層自原版片材剝離而製作金屬製之2次步驟用成形物之步驟;繼而於2次步驟用成形物之接觸凹凸圖案一側之面塗佈未硬化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的步驟;及照射活性能量射線使上述硬化性樹脂硬化後,將硬化之塗膜自2次步驟用成形物剝離之步驟。
(e)具有如下步驟之方法:於原版片材之形成有凹凸圖案之面積層鍍敷層(凹凸圖案轉印用材料)之步驟;將該鍍敷層自原版片材剝離而製作金屬製之2次步驟用成形物之步驟;於上述2次步驟用成形物之接觸凹凸圖案一側之面塗佈未硬化之液狀熱硬化性樹脂的步驟;及藉由加熱而使該樹脂硬化後,將硬化之塗膜自2次步驟用成形物剝離之步驟。
(f)具有如下步驟之方法:於原版片材之形成有凹凸圖案之面積層鍍敷層(凹凸圖案轉印用材料)之步驟;將該鍍敷層自原版片材剝離而製作金屬製之2次步驟用成形物之步驟;使片狀之熱塑性樹脂接觸上述2次步驟用成形物之接觸凹凸圖案一側之面的步驟;將上述片狀之熱塑性樹脂一面向2次步驟用成形物推壓一面加熱使之軟化後進行冷卻之步驟;及將該經冷卻之片狀之熱塑性樹脂自2次步驟用成形物剝離之步驟。
對(a)之方法之具體例進行說明。首先,利用塗佈機於網狀之原版片材之形成有凹凸圖案之面塗佈未硬化之液狀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繼而,藉由使輥滾過塗佈有上述硬化性樹脂之原版片材而進行推壓,將上述硬化性樹脂填充於原版片材之凹凸圖案內部。其後,利用活性能量射線照射裝置照射活性能量射線,使硬化性樹脂交聯、硬化。然後,將硬化後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自原版片材剝離,藉此可製造網狀之光擴散性片材。
於(a)之方法中,亦可於原版片材之形成有凹凸圖案之面上,為了賦予脫模性而於未硬化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塗佈前以1~10nm左右之厚度設置包含聚矽氧樹脂、氟樹脂等之層。
作為於原版片材之形成有凹凸圖案之面塗佈未硬化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的塗佈機,可列舉T型模頭塗佈機、輥式塗佈機、棒式塗佈機等。
作為未硬化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可列舉含有選自環氧丙烯酸酯、環氧化油丙烯酸酯、丙烯酸胺基甲酸酯、不飽和聚酯、丙烯酸聚酯、聚醚丙烯酸酯、乙烯/丙烯酸酯、多烯/丙烯酸酯、矽丙烯酸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預聚物、脂肪族丙烯酸酯、脂環式丙烯酸酯、芳香族丙烯酸酯、含羥基之丙烯酸酯、含烯丙基之丙烯酸酯、含縮水甘油基之丙烯酸酯、含羧基之丙烯酸酯、含鹵素之丙烯酸酯等單體中之1種以上成分者。未硬化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較佳為利用溶劑等進行稀釋。
又,亦可於未硬化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中添加氟樹脂、聚矽氧樹脂等。
於利用紫外線使未硬化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硬化之情形時,較佳為於未硬化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中添加苯乙酮類、二苯甲酮類等光聚合起始劑。
於塗佈未硬化之液狀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後,亦可於貼合包含樹脂、玻璃等之基材後照射活性能量射線。活性能量射線之照射自基材、原版片材之具有活性能量射線透過性之任一者進行即可。
硬化後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之片材之厚度較佳為設為0.1~100μm左右。只要硬化後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之片材之厚度為0.1μm以上,則可確保充分之強度,只要為100μm以上,則可確保充分之可撓性。
上述所示之方法中,原版片材可為網狀,亦可為規整之片材。此處所謂「規整」,意指依據印刷用紙之規整紙而剪裁為一定尺寸之片材。
使用規整之片材之情形時,可應用使用規整之片材作為平板狀之模具的標記法;將規整之片材捲取於輥上而用作圓筒狀之模具之輥印刷法等。又,亦可於射出成形機之模具之內側配置規整之原版片材。
然而,於使用該等規整之片材之方法中,為了大量生產光擴散性片材,必須將形成凹凸圖案之步驟反覆多次。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與原版片材之脫模性較低之情形時,有於多次反覆時凹凸圖案中產生堵塞而凹凸圖案之轉印不完全的傾向。
相對於此,上述所示之方法(a)中,原版片材為網狀,因此可大面積且連續地形成凹凸圖案。因此,即便光擴散性片材之反覆使用次數較少,亦可於短時間內製造必需量之光擴散性片材。
於(b)、(e)之方法中,作為液狀熱硬化性樹脂,例如可列舉未硬化之三聚氰胺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環氧樹脂等。
又,(b)之方法中之硬化溫度較佳為低於原版片材之玻璃轉移溫度。其原因在於:若硬化溫度為原版片材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上,則有硬化時原版片材之凹凸圖案變形之虞。
於(c)、(f)之方法中,作為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系樹脂、聚烯烴、聚酯等。
將片狀之熱塑性樹脂向2次步驟用成形物推壓時之壓力較佳為1~100MPa。只要推壓時之壓力為1MPa以上,則可以較高精度轉印凹凸圖案10,只要為100MPa以下,則可防止過度之加壓。
又,(c)之方法中之熱塑性樹脂之加熱溫度較佳為低於原版片材之玻璃轉移溫度。其原因在於:若加熱溫度為原版片材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上,則有加熱時原版片材之凹凸圖案10變形之虞。
作為加熱後之冷卻溫度,就可以較高精度轉印凹凸圖案10而言,較佳為未達熱塑性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
(a)~(c)之方法中,就可省略加熱、可防止原版片材之凹凸圖案之變形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之(a)方法。
(d)~(f)之方法中,較佳為將金屬製之2次步驟用成形物之厚度設為50~500μm左右。只要金屬製之2次步驟用成形物之厚度為50μm以上,則2次步驟用成形物具有充分之強度,只要為500μm以下,則可確保充分之可撓性。
(d)~(f)之方法中,使用由熱引起之變形較小之金屬製片材作為原版片材,因此作為光擴散性片材用之材料,可使用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熱塑性樹脂中之任一者。
再者,(d)~(f)中將原版片材之凹凸圖案轉印至金屬上而獲得2次步驟用成形物,亦可轉印至樹脂上而獲得2次步驟用成形物。作為該情形時可使用之樹脂,例如可列舉:聚碳酸酯、聚縮醛、聚碸、(a)之方法中使用之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等。於使用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之情形時,與(a)之方法同樣地,依序進行活性能量射線硬化性樹脂之塗佈、硬化、剝離,而獲得2次步驟用成形物。
[實施例]
進而,利用實施例對本發明更具體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之範圍並不限定於該等。
(實施例1)
將玻璃轉移溫度128℃之丙烯酸系樹脂(樹脂N)與玻璃轉移溫度139℃之丙烯酸系樹脂(樹脂M)以質量比1:1進行混合,於甲苯中進行稀釋,而獲得硬質層形成用塗料(固形物成分濃度8質量%)。利用棒式塗佈機,以乾燥後之厚度成為2.0μm之方式,將該塗料塗佈於向單軸方向收縮之加熱收縮性樹脂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系收縮膜、製品名SC807、東洋紡織公司製造、厚度30μm)的單面上。繼而,藉由進行乾燥而形成表面平滑硬質層從而獲得積層片材。
繼而,以向上述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施加張力之方式利用夾板固定上述積層片材之兩端。將上述積層片材於150℃下加熱1分鐘,並且以加熱後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之長度成為加熱前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之長度之48%(即,收縮率48%)的方式調整向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施加之張力。
藉此,形成包含在表面平滑硬質層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沿收縮方向(第1方向)排列而形成之第1凹凸圖案、與於第1凹凸圖案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沿上述第1方向排列而形成之第2凹凸圖案的凹凸圖案,而獲得光擴散性片材。
(實施例2)
將硬質層形成用塗料變更為將玻璃轉移溫度128℃之丙烯酸系樹脂(樹脂N)與玻璃轉移溫度139℃之丙烯酸系樹脂(樹脂M)以質量比3:1進行混合、並於甲苯中進行稀釋而獲得者,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獲得光擴散性片材。
(實施例3)
將硬質層形成用塗料變更為將玻璃轉移溫度128℃之丙烯酸系樹 脂(樹脂N)與玻璃轉移溫度139℃之丙烯酸系樹脂(樹脂M)以質量比1:3進行混合、並於甲苯中進行稀釋而獲得者,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獲得光擴散性片材。
(實施例4)
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獲得光擴散性片材。但,於本例中,以加熱後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之長度成為加熱前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之長度之51%(收縮率51%)的方式調整對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施加之張力。
(實施例5)
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獲得光擴散性片材。但,於本例中,以加熱後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之長度成為加熱前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之長度之43%(收縮率43%)的方式調整對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施加之張力。
(實施例6)
將使玻璃轉移溫度128℃之丙烯酸系樹脂(樹脂N)溶解於乙酸乙酯、甲苯中而成之溶液、與使玻璃轉移溫度139℃之丙烯酸系樹脂(樹脂M)溶解於甲基乙基酮中而成之溶液以質量比1:1進行混合,進而於甲苯中稀釋,而獲得樹脂M與樹脂N之玻璃轉移溫度差為11℃的硬質層形成用塗料(固形物成分濃度8質量%)。利用棒式塗佈機,以乾燥後之厚度成為2μm之方式,將該塗料塗佈於向單軸方向收縮之加熱收縮性樹脂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系收縮膜、製品名SC807、東洋紡織公司製造、厚度30μm)之單面上。繼而,藉由進行乾燥而形成表面平滑硬質層從而獲得積層片材。
繼而,以向上述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施加張力之方式利用夾板固定上述積層片材之兩端。將上述積層片材於170℃下加熱2分鐘,並且以加熱後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之長度成為加熱前積層片 材之單軸收縮方向之長度之57%(收縮率57%)的方式調整向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施加之張力。
藉此,形成包含在表面平滑硬質層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沿收縮方向(第1方向)排列而形成之第1凹圖案、與於第1凹凸圖案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沿上述第1方向排列而形成之第2凹凸圖案的凹凸圖案,而獲得光擴散性片材。
(實施例7)
將硬質層形成用塗料變更為如下者,即把使玻璃轉移溫度128℃之丙烯酸系樹脂溶解於乙酸乙酯、甲苯中而成之溶液、與使玻璃轉移溫度139℃之丙烯酸系樹脂溶解於甲基乙基酮中而成之溶液以質量比3:1進行混合,進而利用甲苯進行稀釋而製備者,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6相同之操作獲得光擴散性片材。
(實施例8)
將硬質層形成用塗料變更為如下者,即把使玻璃轉移溫度128℃之丙烯酸系樹脂溶解於乙酸乙酯、甲苯中而成之溶液、與使玻璃轉移溫度139℃之丙烯酸系樹脂溶解於甲基乙基酮中而成之溶液以質量比1:3進行混合,進而利用甲苯進行稀釋而製備者,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6相同之操作獲得光擴散性片材。
(實施例9)
利用與實施例6相同之操作獲得光擴散性片材。但,於本例中,以加熱後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之長度成為加熱前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之長度之59%(收縮率59%)的方式調整向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施加之張力。
(實施例10)
利用與實施例6相同之操作獲得光擴散性片材。但,於本例中,以加熱後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之長度成為加熱前積層片材之單軸 收縮方向之長度之50%(收縮率50%)的方式調整向積層片材之單軸收縮方向施加之張力。
(實施例11)
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獲得光擴散性片材。其後,於光擴散性片材之凹凸圖案形成面上,以厚度成為20μm之方式塗佈包含脫模劑之未硬化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A(丙烯酸系樹脂、綜研化學公司製造),照射紫外線使之硬化後進行剝離,而獲得具有光擴散性片材之凹凸圖案反轉而成之圖案的1次轉印品。
繼而,於透明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A4300、厚度188μm)之單面上,以厚度成為20μm之方式塗佈未硬化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B(丙烯酸酯系樹脂、索尼化學公司製造),將1次轉印品之具有反轉圖案之面對塗佈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B進行抵壓,照射紫外線而使之硬化。硬化後,剝離1次轉印品,而獲得於透明PET基材上形成有包含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物之表面層、具有與光擴散性片材相同之凹凸圖案的2次轉印品。
(比較例1)
將硬質層形成用塗料變更為將玻璃轉移溫度128℃之丙烯酸系樹脂於甲苯中進行稀釋而獲得者,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獲得光擴散性片材。
(比較例2)
將硬質層形成用塗料變更為將玻璃轉移溫度139℃之丙烯酸系樹脂於甲苯中進行稀釋而獲得者,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獲得光擴散性片材。
(比較例3)
變更為如下硬質層形成用塗料,即把使玻璃轉移溫度128℃之丙 烯酸系樹脂溶解於乙酸乙酯、甲苯中而成之溶液、與使玻璃轉移溫度175℃之丙烯酸系樹脂溶解於甲基乙基酮中而成之溶液以質量比1:1進行混合,進而利用甲苯進行稀釋而製備之玻璃轉移溫度差為47℃者,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獲得凹凸圖案形成片材。
<凹凸圖案之表面特性>
對實施例1~11之光擴散性片材進行顯微鏡觀察,結果確認,於第1凹凸圖案之表面形成有第2凹凸圖案(參照圖12。再者,圖12係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對實施例1之光擴散性片材之凹凸圖案進行拍攝而獲得者)。
對比較例1~3之光擴散性片材進行顯微鏡觀察,結果確認,於第1凹凸圖案之表面未形成第2凹凸圖案(參照圖13。再者,圖13係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對比較例1之光擴散性片材之凹凸圖案進行拍攝而獲得者)。
又,利用上述方法,測定各例中之第1凹凸圖案之最頻間距P1、縱橫比A1及配向度C1、第2凹凸圖案之最頻間距P2、縱橫比A2及配向度C2、第1凹凸圖案之配向方向與第2凹凸圖案之配向方向之差(於表中省略為「配向方向之差」)。所使用之電子顯微鏡之規格及觀察條件如下所述。
電子顯微鏡:Hitachi High-Technologies公司製造之S-3600N
分解能:3.0nm(2次電子像)、4.5nm(反射電子像)、 加速電壓:0.5~30kV、倍率:12~300,000
觀察條件:加速電壓15kV、作業距離10mm
將最頻間距、縱橫比及配向度、以及配向方向之差之測定結果示於表1。
[最頻間距之測定]
按照上述方法算出最頻間距P1及P2
[縱橫比之測定]
按照上述方法算出縱橫比A1及A2
[配向度之測定]
按照上述方法算出配向度C1及C2
[配向方向之差]
按照上述方法算出配向方向之差。
<光擴散性之目視評價>
將10個LED光源(SYK股份有限公司製造SouLight照射角度:約120°)以17mm間隔直線排列而形成直線狀之光源單元。繼而,以LED光源之排列方向與第1凹凸圖案之突條之排列方向一致且來自LED光源之光垂直入射於光擴散性片材之方式,利用各例之光擴散性片材覆蓋該光源單元。此時,使光擴散性片材之凹凸圖案配置於光源單元之相反側後,5名評價者藉由目視對上述照明裝置中之光擴散性進行評價。該評價設為1分~5分之5個等級,LED光源之不可識認性越高、光擴散性越高,分數越高。將5人之評價之平均值示於表1。
<照度曲線中之半值寬及1/10寬之測定>
使用測角儀(型式:GENESIA Gonio/FFP、Genesia公司製造)測定透過散射光,藉此獲得照度曲線。具體而言,對將自光擴散性片材垂直出射之光(將該光之出光角度設為0°)之照度設為1時的相對照度,以1°間隔測定沿第1方向出光角度-90°至90°之該相對照度,而獲得照度曲線。此處,所謂照度曲線,係如圖14所示之以橫軸為出光角度、以縱軸為相對照度而繪製之曲線。
然後,求出照度曲線中之半值寬(1/2寬,圖14中之W1)及1/10值寬(圖14中之W2)。此時,僅利用相對照度為0.5以上之角度範圍之資料。
將半值寬及1/10值寬之結果示於表1。再者,照度曲線之半值寬 之角度及1/10值寬之角度越大,擴散角度越大。
實施例1~11之光擴散性片材於照度曲線之半值寬及1/10值寬兩處顯示較高之數值,特別是1/10值寬為65°以上,擴散角度變大。又,實施例1中,如圖15般,完全無法識認LED光源,實施例2中,如圖16般,與實施例1相比略可識認LED光源,但具有充分之不可識認性。實施例3~5亦與實施例2相同。又,實施例6~11於照度曲線之半值寬及1/10值寬兩處數值高於實施例1~5,具有更優異之不可識認性。因此,可知實施例1~11之光擴散性片材具有優異之光擴散性。
相對於此,比較例1之光擴散性片材之1/10值寬較窄,擴散角度未充分地擴大,如圖17般可識認LED光源。比較例2及3亦與比較例1相同。因此,比較例1~3中光擴散性不充分。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光擴散性片材具有優異之光擴散性,因此可較佳地用作用以使LED光源等點狀光擴散之光擴散性片材。
10‧‧‧凹凸圖案
11‧‧‧第1凹凸圖案
11a‧‧‧突條部
11b‧‧‧凹部
12‧‧‧第2凹凸圖案
12a‧‧‧突條部
12b‧‧‧凹部
Li‧‧‧自一側之凹部11b測量之突條部11a之高度
Ls‧‧‧自一側之凹部12b測量之突條部12a之高度
Ri‧‧‧自另一側之凹部11b之底測量之突條部11a之高度
Rs‧‧‧自另一側之凹部12b測量之突條部12a之高度
X‧‧‧第2方向
Y‧‧‧第1方向
Z‧‧‧第3方向

Claims (12)

  1. 一種光擴散性片材,其特徵在於:其係於片材之至少單面具有第1凹凸圖案、與形成於上述第1凹凸圖案之表面之第2凹凸圖案者,且上述第1凹凸圖案係於片材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沿第1方向排列而形成,上述第2凹凸圖案係於上述第1凹凸圖案之表面藉由複數條突條沿第1方向排列而形成,形成上述第1凹凸圖案之相鄰之2條突條之脊線之間隔於與上述第1方向直交之第2方向上無規律且連續地發生變化,形成上述第2凹凸圖案之相鄰之2條突條之脊線之間隔於上述第2方向上無規律且連續地發生變化。
  2. 如請求項1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形成上述第1凹凸圖案之複數條突條之脊線之間隔於上述第1方向上無規律地變化。
  3. 如請求項1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形成上述第2凹凸圖案之複數條突條之脊線之間隔於上述第1方向上無規律地變化。
  4. 如請求項2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形成上述第2凹凸圖案之複數條突條之脊線之間隔於上述第1方向上無規律地變化。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自上述片材之法線方向觀察,形成上述第1凹凸圖案之複數條突條之脊線蜿蜒。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自上述片材之法線方向觀察,形成上述第2凹凸圖案之複數條突條之脊線蜿蜒。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於上述第1凹凸圖案中,表示上述複數條突條之脊線之蜿蜒程度之配向度C1為0.20~0.50。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於上述第2凹凸圖 案中,表示上述複數條突條之脊線之蜿蜒程度之配向度C2為0.20~0.50。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上述第1凹凸圖案之配向方向與上述第2凹凸圖案之配向方向之差為5°以內。
  10.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於上述第1凹凸圖案中,上述複數條突條於第1方向上之最頻間距P1為3~20μm,上述複數條突條之縱橫比A1為0.2~1.0。
  11.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中於上述第2凹凸圖案中,上述複數條突條於第1方向上之最頻間距P2為0.3~2μm。
  12.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光擴散性片材,其僅於上述片材之單面形成有上述第1凹凸圖案與上述第2凹凸圖案,且自上述片材之不具有凹凸圖案之面入射光時,光之1/10值角度為65°以上。
TW102122422A 2012-06-26 2013-06-24 光擴散性片材 TWI6166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3088 2012-06-26
JP2012143088 2012-06-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7200A TW201407200A (zh) 2014-02-16
TWI616686B true TWI616686B (zh) 2018-03-01

Family

ID=49783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2422A TWI616686B (zh) 2012-06-26 2013-06-24 光擴散性片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74102B2 (zh)
CN (2) CN203455500U (zh)
TW (1) TWI616686B (zh)
WO (1) WO20140028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02850A1 (ja) * 2012-06-26 2014-01-03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
JP5660235B2 (ja) * 2013-03-18 2015-01-28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表面微細凹凸体および表面微細凹凸体の製造方法
JP2016066050A (ja) * 2014-04-07 2016-04-28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表面微細凹凸体および表面微細凹凸体の製造方法
JP6409675B2 (ja) * 2014-05-23 2018-10-24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用照明ユニットおよび表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61959A1 (en) * 2001-01-18 2004-04-01 Man-Suk Kim Prism diffuser for diffracting and spreading light
TW200516277A (en) * 2003-11-08 2005-05-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TW200912388A (en) * 2007-02-21 2009-03-16 Oji Paper Co Peak-valley pattern formed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1505953A (zh) * 2006-05-24 2009-08-12 路志坚 散射器和制造方法
TW200946975A (en) * 2008-04-02 2009-11-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fabricating optical films having superimposed featu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11204A (ja) * 1996-05-16 1997-12-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10269825A (ja) * 1997-03-21 1998-10-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照明装置
KR100487105B1 (ko) * 2004-06-04 2005-05-04 주식회사 엘지에스 광학필름
JP5211506B2 (ja) * 2007-02-21 2013-06-12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凹凸パターン形成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反射防止体、位相差板および光学素子製造用工程シート。
JP5391529B2 (ja) * 2007-06-07 2014-01-15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凹凸パターン形成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KR100912260B1 (ko) * 2007-03-28 2009-08-17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표면에 일정 조도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용 광학 프리즘 시트
JP2011081366A (ja) * 2009-09-09 2011-04-21 Asahi Kasei Corp 拡散シート、光源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4002850A1 (ja) * 2012-06-26 2014-01-03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61959A1 (en) * 2001-01-18 2004-04-01 Man-Suk Kim Prism diffuser for diffracting and spreading light
TW200516277A (en) * 2003-11-08 2005-05-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CN101505953A (zh) * 2006-05-24 2009-08-12 路志坚 散射器和制造方法
TW200912388A (en) * 2007-02-21 2009-03-16 Oji Paper Co Peak-valley pattern formed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TW200946975A (en) * 2008-04-02 2009-11-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fabricating optical films having superimposed featur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7200A (zh) 2014-02-16
JP6274102B2 (ja) 2018-02-07
WO2014002850A1 (ja) 2014-01-03
CN203455500U (zh) 2014-02-26
JPWO2014002850A1 (ja) 2016-05-30
CN103513304B (zh) 2017-09-19
CN103513304A (zh) 2014-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0713B (zh) 凹凸圖案形成片及其製造方法
JP5211506B2 (ja) 凹凸パターン形成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反射防止体、位相差板および光学素子製造用工程シート。
JP5182658B2 (ja) 凹凸パターン形成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TWI651552B (zh) 表面微細凹凸體
TWI616686B (zh) 光擴散性片材
JP5637074B2 (ja) 凹凸パターン形成シートの製造方法、転写成形用スタンパ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光拡散体の製造方法
JP6079602B2 (ja) 導光板
JP5636907B2 (ja) 凹凸パターン形成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凹凸パターン形成シート複製用工程シート原版、光学素子、2次工程用成形物、複製シート
JP6079603B2 (ja) 異方性光拡散シートおよび光拡散方法
JP2014238429A (ja) 光拡散体
JP6593055B2 (ja) 表面微細凹凸体とその照度曲線を求める方法
JP5858113B2 (ja) 凹凸パターン形成シート、光拡散体、光拡散体製造用スタンパの原版、光拡散体製造用スタンパ
JP2016167063A (ja) 表面微細凹凸体
JP2016136254A (ja) 表面微細凹凸体
JP2016066050A (ja) 表面微細凹凸体および表面微細凹凸体の製造方法
JP2016066076A (ja) 表面微細凹凸体および表面微細凹凸体の製造方法
JP6003333B2 (ja) 照明装置
JP2012238002A (ja) 液晶配向用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工程シート原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