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1942B - 液體收容容器、液體收容容器單元、液體噴射系統、液體噴射裝置 - Google Patents

液體收容容器、液體收容容器單元、液體噴射系統、液體噴射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1942B
TWI611942B TW103106140A TW103106140A TWI611942B TW I611942 B TWI611942 B TW I611942B TW 103106140 A TW103106140 A TW 103106140A TW 103106140 A TW103106140 A TW 103106140A TW I611942 B TWI611942 B TW I6119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storage container
liquid storage
liquid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6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1062A (zh
Inventor
Naomi Kimura
Shoma Kudo
Hidenao Suzuki
Koji Nishimaki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502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0259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621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7948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056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8723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41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10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1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194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以螺釘將墨水盒安裝於底面罩蓋之構成,難以削減零件件數、或減輕組裝之勞力。
本發明之液體收容容器係對於包含第1卡合部及載置部之支持部,能夠以卡合於第1卡合部之狀態載置於載置部,其特徵在於包括:第1壁81,其具有可載置於載置部之第1部分;第2壁,其係與第1壁81對向;第3壁83,其係與第1壁81及第2壁交叉;第4壁,其係與第3壁83對向,且與第1壁81及第2壁交叉;及第1被卡合部187,其可卡合於第1卡合部;且於將自第1壁81朝向第2壁之方向定義為Z軸方向時,第1被卡合部187自第1壁81朝向第2壁側之相反側突出,且可於Z軸方向上抵接於第1卡合部。

Description

液體收容容器、液體收容容器單元、液體噴射系統、液體噴射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液體收容容器、液體收容容器單元、液體噴射系統、液體噴射裝置等。
先前,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一例,已知有噴墨印表機。噴墨印表機可藉由自噴射頭對印刷用紙等印刷媒體噴出作為液體之一例之墨水,而對印刷媒體進行印刷。此種液體噴射裝置先前已知有將作為液體收容容器之一例之墨水盒中貯存之墨水供給至噴射頭之構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於該墨水盒設置有注入口。使用者可自注入口將墨水注入至墨水盒。再者,以下,存在將噴墨印表機等液體噴射裝置中附加墨水盒等液體收容容器而成之構成表達為液體噴射系統之情況。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144016號公報
上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液體噴射系統係將墨水盒支持於底面罩蓋。而且,該液體噴射系統係將墨水盒以螺釘安裝於底面罩蓋。於以螺釘將墨水盒安裝於底面罩蓋之構成中,存在難以削減零件件數、或減輕組裝之勞力之問題。
又,可認為具有可注入液體之液體收容容器之液體噴射系統例如於將液體注入至液體收容容器時,存在液體溢出或滴落之情況。可認為若液體溢出或滴落,則污漬將擴散至液體噴射裝置或液體噴射系統,進而導致污漬擴散至配置著液體噴射裝置或液體噴射系統之環境。如此一來,於先前之液體噴射系統中,存在難以抑制液體之污漬之產生之問題。
本發明係為解決上述問題之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者,且可作為以下之形態或應用例而實現。
[應用例1]一種液體收容容器,其對於包含第1卡合部及載置部之支持部,能夠以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之狀態載置於上述載置部,其特徵在於包括:第1壁部,其具有可載置於上述載置部之第1部分;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1被卡合部,其可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且於將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時,上述第1被卡合部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側之相反側突出,且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抵接於上述第1卡合部。
於該應用例之液體收容容器中,第1被卡合部可於第1方向上抵接於第1卡合部,因此,於第1方向上,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位置受到限制。藉此,可省略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螺釘等零件,因此,易於削減零件件數。又,可省略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零件,因此,可減輕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勞力。
[應用例2]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其特徵在於包括液體注入部,該液體注入部自上述第2壁部朝向上述第1壁部側之相反側突出地 設置,且構成為可藉由栓構件而封閉,於上述第1方向上,上述第1被卡合部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液體注入部重疊。
於該應用例中,第1被卡合部之至少一部分與液體注入部係於第1方向上重疊,因此,於將栓構件自液體注入部沿第1方向卸除時,容易因在與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上作用於第1被卡合部之反作用而抵消作用於液體收容容器之第1方向之力。
[應用例3]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其特徵在於包括第2被卡合部,該第2被卡合部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抵接於上述支持部所具有之第2卡合部,且上述第1被卡合部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上述第2被卡合部位於較上述第4壁部更接近上述第3壁部之區域。
於該應用例中,藉由位於較第3壁部更接近第4壁部之區域之第1被卡合部、與位於較第4壁部更接近第3壁部之區域之第2被卡合部,而限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第1方向上之位置。其結果,容易提昇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第1方向上之位置之精度。
[應用例4]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其特徵在於包括:液體注入部,其係自上述支持部所包含之第2壁部朝向上述第1壁部側之相反側突出地設置,且構成為可藉由栓構件而封閉;及第2被卡合部,其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抵接於上述第2卡合部;上述液體注入部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上述第2被卡合部位於較上述第4壁部更接近上述第3壁部之區域,上述第1被卡合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第1壁部中、於上述第1方向上重疊於上述液體注入部之區域,或重疊於上述液體注入部之區域與上述第4壁部之間。
於該應用例中,於將栓構件自液體注入部沿第1方向卸除時,容易因於與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上作用於第1被卡合部之反作用而抵消作用於液體收容容器之第1方向之力。
[應用例5]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其特徵在於:具有連接部,該連接部於較上述第1壁部更靠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上可與管連接,且上述第1被卡合部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上述連接部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
於該應用例中,第1被卡合部及連接部均位於較第3壁部更接近第4壁部之區域,因此,連接部可謂位於第1被卡合部之附近。此處,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第1方向上之位置之精度係液體收容容器之部位中越接近第1被卡合部之部位,則精度越高。因此,只要連接部位於第1被卡合部之附近,則可將連接部相對於支持部之第1方向上之位置之精度提昇。其結果,易於抑制因連接部相對於支持部之第1方向上之位置之偏差而產生連接部與管之連接不良。
[應用例6]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其特徵在於:上述第1被卡合部具有環狀之框部,且將自上述第3壁部朝向上述第4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2方向時,上述第1卡合部之至少一部分於上述第2方向上延伸,且可插入至上述框部之內側。
於該應用例中,第1卡合部中之在第2方向上延伸之部位可插入至環狀之框部之內側,因此,第1被卡合部與第1卡合部不易脫離。
[應用例7]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其特徵在於:進而可卡合於上述支持部所包含之第2卡合部,且上述第2卡合部具有鉤狀之形狀,上述第2被卡合部係自上述第3壁部較上述第3壁部更朝向上述第4壁部側之相反側突出之突出部,上述突出部係卡合於上述鉤狀之形狀者。
於該應用例中,可藉由鉤狀之第2卡合部與作為突出部設置之第2被卡合部,而利用簡易之構成進行卡合。
[應用例8]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其特徵在於:上述第1被卡合部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且上述第4壁部包含具有透光性之部位。
於該應用例中,第4壁部包含具有透光性之部位,因此,可自具有透光性之部位視認液體收容容器內之液體量。因此,可將具有透光性之部位用作用以視認液體收容容器內之液體量之視認部。而且,該液體收容容器係第1被卡合部位於接近包含視認部之第4壁部之區域,因此,易於提昇視認部相對於支持部之於第1方向上之位置之精度。
[應用例9]一種液體收容容器,其對於包含第1卡合部及載置部之支持部,能夠以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之狀態載置於上述載置部,其特徵在於:於上述載置部上載置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第1壁部之第1部分之狀態下,當將上述載置部面向上述第1部分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時,具有於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上自上述第1壁部之第2部分突出之第1被卡合部,且上述第1被卡合部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與上述第1卡合部卡合。
於該應用例中,第1被卡合部可於第1方向上抵接於第1卡合部,因此,於第1方向上,限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位置。藉此,可省略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螺釘等零件,因此,容易削減零件件數。又,可省略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零件,因此,可減輕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勞力。
[應用例10]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其特徵在於包括液體注入部,該液體注入部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突出於上述第1方向地設置且構成為可藉由栓構件而封閉,且上述栓構件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對於上述液體注入部裝卸。
於該應用例中,於將栓構件自液體注入部沿第1方向卸除時,容易因於與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上作用於第1被卡合部之反作用而抵消作用於液體收容容器之第1方向之力。
[應用例11]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其特徵在於:進而可卡合於上述支持部所包含之第2卡合部,且具有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抵接於上 述第2卡合部之第2被卡合部,於在上述載置部載置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狀態下,上述第1被卡合部夾隔上述第1部分位於上述第2被卡合部之相反側。
於該應用例中,藉由夾隔第1部分相互位於相反側之第1被卡合部與第2被卡合部,而限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於第1方向上之位置。其結果,易於提昇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於第1方向上之位置之精度。
[應用例12]一種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包括:支持部,其包含第1卡合部及載置部;及液體收容容器,其能夠以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之狀態載置於上述載置部;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第1壁部,其具有可載置於上述載置部之第1部分;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1被卡合部,其可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於將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時,上述第1被卡合部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側之相反側突出,且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抵接於上述第1卡合部。
於該應用例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中,第1被卡合部可於第1方向上抵接於第1卡合部,因此,可於第1方向上限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位置。藉此,可省略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螺釘等零件,故容易削減零件件數。又,可省略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零件,故可減輕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勞力。
[應用例13]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更包括嵌合於上述支持部之蓋部,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係位於上述支持部與上述蓋部之間,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具有構成為可藉由栓構件而封閉之液體 注入部,且上述液體注入部係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朝向上述載置部側之相反側突出地設置,上述蓋部具有開口,上述液體注入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開口之內側。
於該應用例中,液體注入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開口之內側,因此,於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在與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上移位時,液體注入部之至少一部分受到開口之內壁限制。藉此,於與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上,易於提昇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位置之精度。
[應用例14]一種液體噴射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液體噴射裝置,其具備液體噴射頭;及管,其可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之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對上述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係固定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外周。
於該應用例之液體噴射系統中,可削減零件件數、或減輕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勞力。
[應用例15]一種液體噴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支持部,其包含第1卡合部及載置部;蓋部,其嵌合於上述支持部;液體噴射頭,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噴射液體;液體收容容器,其能夠以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之狀態載置於上述支持部之上述載置部,且位於上述支持部與上述蓋部之間;及管,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對上述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第1壁部,其具有可載置於上述載置部之第1部分;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1被卡合部,其可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於將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時,上述第1被卡合部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側 之相反側突出,且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對上述第1卡合部抵接。
於該應用例之液體噴射裝置中,第1被卡合部可於第1方向上抵接於第1卡合部,因此,於第1方向上,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位置受到限制。藉此,可省略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螺釘等零件,故容易削減零件件數。又,可省略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零件,故可減輕用以將液體收容容器安裝於支持部之勞力。
[應用例16]一種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包括蓋部、支持部、及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收容液體之液體收容容器,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第1壁部;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於上述支持部中之面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之部位,設置有朝向上述支持部之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側相反一側凹下之第1凹部,且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在面向上述第1凹部之部位設置有自上述第1壁部側朝向上述支持部側凸起之第1凸部,上述第1凸部係設置為可插入至上述第1凹部,且於將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時,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至上述蓋部為止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距離短於上述第1凸部之與上述第1方向為相反方向上之最端部與上述第1凹部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最端部之距離。
於該應用例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中,第1凹部之第1方向上之最端部與第1凸部之與第1方向為相反方向上之最端部之間的距離長於蓋部與液體收容容器之間之第1方向上之距離。因此,即便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於第1方向上偏移,亦於第1凸部自第1凹部脫離前,液體收容容器受到蓋部限制。藉此,易於抑制液體收容 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脫離特定範圍。
[應用例17]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於將自上述第3壁部朝向上述第4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2方向時,上述第1凹部與上述第1凸部至少於上述第2方向及與上述第2方向相反之方向上限制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上述支持部之移位。
於該應用例中,可藉由第1凹部與第1凸部,而至少於第2方向及與第2方向相反之方向上,限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移位。
[應用例18]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於將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交叉之方向定義為第3方向時,上述第1凹部與上述第1凸部至少於上述第3方向及與上述第3方向相反之方向上,限制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上述支持部之移位。
於該應用例中,可藉由第1凹部及第1凸部,而即便於第3方向及與第3方向相反之方向上,亦限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移位。
[應用例19]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於上述支持部中之面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之部位且與上述第1凹部不同之部位,設置有朝向上述支持部之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側相反之側凹下之第2凹部,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中之面向上述第2凹部之部位,設置有自上述第1壁部側朝向上述支持部側凸起之第2凸部,且上述第2凸部係插入至上述第2凹部內,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之狀態下,上述液體收容容器至上述蓋部為止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距離短於上述第2凸部之與上述第1方向為相反方向上之最端部與上述第2凹部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最端部的距離,且上述第2凹部與上述第2凸部至少於上述第2方向及與上述第2方向之相反之方向上,限制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上述支持部之移位。
於該應用例中,第2凹部之第1方向上之最端部與第2凸部之與第1方向為相反方向上之最端部之間之距離長於蓋部與液體收容容器之間之第1方向上之距離長。因此,即便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於第1方向上偏移,亦於第2凸部自第2凹部脫離之前,液體收容容器受到蓋部限制。藉此,於第1方向上,更易於抑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脫離特定範圍。又,該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可藉由第1凸部對第1凹部之插入及第2凸部對第2凹部之插入之兩者,而限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位置。藉此,易於抑制液體收容容器以第1凸部對第1凹部之插入為中心地相對於支持部旋轉。
[應用例20]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於上述支持部中之面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之部位且與上述第1凹部不同之部位,設置有朝向上述支持部之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側相反之側凹下之第2凹部,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中之面向上述第2凹部之部位,設置有自上述第1壁部側朝向上述支持部側凸起之第2凸部,且上述第2凸部係設置為可插入至上述第2凹部,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之狀態下,上述液體收容容器至上述蓋部為止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距離短於上述第2凸部之與上述第1方向為相反方向上之最端部與上述第2凹部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最端部之距離,且於將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交叉之方向定義為第3方向時,上述第2凹部與上述第2凸部至少於上述第3方向及與上述第3方向相反之方向上限制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上述支持部之移位。
於該應用例中,第2凹部之第1方向上之最端部與第2凸部之與第1方向為相反方向上之最端部之間之距離長於蓋部與液體收容容器之間之距離。因此,即便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於第1方向上偏移,亦於第2凸部自第2凹部脫離之前,液體收容容器受到 蓋部限制。藉此,於第1方向上,更易於抑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脫離特定範圍。又,該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可藉由第1凸部對第1凹部之插入及第2凸部對第2凹部之插入之兩者,而限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位置。藉此,易於抑制液體收容容器以第1凸部向第1凹部之插入嵌合為中心地相對於支持部旋轉。
[應用例21]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上述蓋部具有朝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側突出之突出部,且上述突出部可抵接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
於該應用例中,藉由突出部與液體收容容器抵接,而易於提昇第1方向上之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位置之精度。
[應用例22]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於上述支持部中之面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之部位且與上述第1凹部不同之部位,設置有自上述支持部朝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側突出之抵接部,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中之面向上述抵接部之部位,設置有自上述第1壁部側朝向上述支持部側突出之被抵接部,且於上述抵接部與上述被抵接部抵接且上述第1凸部插入至上述第1凹部之狀態下,於上述第1凹部之底部與上述第1凸部之間具有間隙。
於該應用例中,藉由抵接部與被抵接部抵接,而易於提昇第1方向上之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位置之精度。
[應用例23]一種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包括蓋部、支持部、及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收容液體之液體收容容器,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第1壁部;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於上述支持部中之面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之部位,設置有自上述支持部側朝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側凸起之第1凸 部,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在面向上述第1凸部之部位設置有自上述第1壁部側朝向上述第2壁部側凹下之第1凹部,且上述第1凸部係設置為可插入至上述第1凹部,於將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時,上述液體收容容器至上述蓋部為止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距離短於上述第1凸部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最端部與上述第1凹部之與上述第1方向為相反方向上之最端部之距離。
於該應用例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中,第1凸部之第1方向上之最端部與第1凹部之與第1方向為相反方向上之最端部之間之距離長於蓋部與液體收容容器之間之距離。因此,即便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於第1方向上偏移,亦於第1凸部自第1凹部脫離之前,液體收容容器受到蓋部限制。藉此,易於抑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脫離特定範圍。
[應用例24]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於將自上述第3壁部朝向上述第4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2方向時,上述支持部之上述第1凸部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凹部至少於上述第2方向及與上述第2方向相反之方向上,限制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上述支持部之移位。
於該應用例中,可藉由液體收容容器之第1凹部與支持部之第1凸部,而至少於第2方向及與第2方向相反之方向上限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移位。
[應用例25]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於將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交叉之方向定義為第3方向時,上述支持部之上述第1凸部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凹部至少於上述第3方向及與上述第3方向相反之方向上,限制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上述支持部之移位。
於該應用例中,可藉由液體收容容器之第1凹部與支持部之第1 凸部,而於第3方向及與第3方向相反之方向上限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之移位。
[應用例26]一種液體噴射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液體噴射裝置,其具備液體噴射頭;及管,其可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之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對上述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係固定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外周。
該應用例之液體噴射系統係於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中,易於抑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脫離特定範圍。
[應用例27]一種液體噴射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液體噴射裝置,其具備可噴射液體之液體噴射頭;殼體,其固定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外周;液體收容容器,其配置於上述殼體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間,且可收容液體;及管,其可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對上述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第1壁部;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上述殼體係於面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4壁部之部位具有朝向上述第4壁部側突出之突出部,且上述突出部抵接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4壁部,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朝向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側推壓。
於該應用例之液體噴射系統中,殼體之突出部係抵接於液體收容容器之第4壁部,將液體收容容器朝向液體噴射裝置側推壓,因此,於自第3壁部朝向第4壁部之方向上,易於提昇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殼體之位置之精度。
[應用例28]一種液體噴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蓋部;支持部;液體噴射頭,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噴射液體;液體收容容器,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收容 液體;及管,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對上述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第1壁部;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於上述支持部中之面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之部位,設置有朝向上述支持部之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側相反之側凹下之第1凹部,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在面向上述第1凹部之部位設置有自上述第1壁部側朝向上述支持部側凸起之第1凸部,上述第1凸部係設置為可插入至上述第1凹部,且於將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時,上述液體收容容器至上述蓋部為止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距離短於上述第1凸部之與上述第1方向為相反方向上之最端部與上述第1凹部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最端部之距離。
於該應用例之液體噴射裝置中,第1凹部之第1方向上之最端部與第1凸部之與第1方向為相反方向上之最端部之間之距離長於蓋部與液體收容容器之間之第1方向上之距離長。因此,即便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於第1方向上偏移,亦於第1凸部自第1凹部脫離之前,液體收容容器受到蓋部限制。藉此,易於抑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脫離特定範圍。
[應用例29]一種液體噴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蓋部;支持部;液體噴射頭,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噴射液體;液體收容容器,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收容液體;及管,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對上述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第1壁部;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 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於上述支持部中之面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之部位,設置有自上述支持部側朝向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側凸起之第1凸部,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上述第1壁部,在面向上述第1凸部之部位設置有自上述第1壁部側朝向上述第2壁部側凹下之第1凹部,上述第1凸部係設置為可插入至上述第1凹部,且於將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時,上述液體收容容器至上述蓋部為止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距離短於上述第1凸部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最端部與上述第1凹部之與上述第1方向為相反方向上之最端部之距離。
於該應用例之液體噴射裝置中,第1凸部之第1方向上之最端部與第1凹部之與第1方向為相反方向上之最端部之間之距離長於蓋部與液體收容容器之間之於第1方向上之距離。因此,即便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於第1方向上偏移,亦於第1凸部自第1凹部脫離之前,液體收容容器受到蓋部限制。藉此,易於抑制液體收容容器相對於支持部及蓋部之位置脫離特定範圍。
[應用例30]一種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包括支持部、及載置於上述支持部之液體收容容器,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液體收容部,其可收容液體;液體注入部,其可對上述液體收容部注入上述液體;及液體供給部,其可自上述液體收容部對外部供給上述液體;上述支持部包含:載置部,其可載置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凹部,其係與上述載置部鄰接;及第1間隔壁,其係與上述凹部鄰接。
於該應用例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中,可將自液體注入部沿著液體收容容器之外壁溢出之液體經由載置部積存於凹部。藉此,易於抑制液體漏出至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之外部。其結果,易於抑制因液體導致之污漬之產生。
[應用例31]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上述支持 部具有可與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被卡合部卡合之卡合部,且上述凹部之一部分係與上述卡合部鄰接。
於該應用例中,可將自液體注入部沿著液體收容容器之外壁溢出之液體經由載置部或卡合部積存於凹部。藉此,更易於抑制液體漏出至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之外部。其結果,更易於抑制因液體導致之污漬之產生。
[應用例32]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第1壁部;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上述液體注入部係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且上述卡合部係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
於該應用例中,液體注入部位於較第3壁部更接近第4壁部之區域,且卡合部亦位於較第3壁部更接近第4壁部之區域,因此,自液體注入部溢出之液體容易到達卡合部。因此,易於將自液體注入部溢出之液體經由卡合部導引至凹部。
[應用例33]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上述支持部具有開口、及與上述開口鄰接之第2間隔壁。
於該應用例中,於支持部中設置有開口之構成,易於將自液體注入部沿著液體收容容器之外壁溢出之液體經由第2間隔壁導引至凹部。因此,即便於支持部設置有開口,亦容易抑制自液體注入部溢出之液體經由開口漏出至外部。
[應用例34]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第1壁部;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上述液體注 入部係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且上述開口係位於較上述第4壁部更接近上述第3壁部之區域。
於該應用例中,液體注入部係位於較第3壁部更接近第4壁部之區域,相對於此,開口係位於較第4壁部更接近第3壁部之區域,因此,易於使液體注入部與開口遠離。藉此,更易於抑制自液體注入部溢出之液體經由開口漏出至外部。
[應用例35]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更包括嵌合於上述支持部之蓋部,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位於上述支持部與上述蓋部之間,上述蓋部具有用以使上述液體注入部露出之開口,且上述蓋部之一部分與上述支持部之上述第1間隔壁之一部分嵌合,且上述蓋部之上述一部分之內壁與上述第1間隔壁之上述一部分之內壁於第1邊界抵接,構成內側面,上述蓋部之上述一部分之外壁與上述第1間隔壁之上述一部分之外壁於第2邊界抵接,構成外側面,且自上述凹部中之與上述第1間隔壁之上述一部分鄰接之部分之底部至上述第1邊界之高度低於自上述底部至上述第2邊界之高度。
該應用例係於支持部與蓋部嵌合而成之內側面,蓋部與支持部之第1間隔壁於第1邊界抵接。又,於支持部與蓋部嵌合而成之外側面,蓋部與支持部之第1間隔壁於第2邊界抵接。而且,自凹部中之與第1間隔壁之一部分鄰接之部分之底部至第1邊界之高度低於自該底部至第2邊界之高度。即,若將第1邊界之高度位置與第2邊界之高度位置進行比較,則第2邊界之高度位置較高。因此,例如於自液體注入部溢出之液體沿著支持部與蓋部嵌合而成之內側面滴落時,沿著內側面滴落之液體容易通過第1邊界到達凹部。其原因在於,沿著內側面滴落之液體不易自第1邊界逆流至高度位置高於第1邊界之第2邊界。藉此,易於抑制自液體注入部溢出之液體漏出至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之外部。
[應用例36]一種液體噴射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上述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液體噴射裝置,其具備液體噴射頭;及管,其可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之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對上述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係固定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外周。
於該應用例之液體噴射系統中,易於抑制自液體收容容器之液體注入部溢出之液體漏出至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之外部。
[應用例37]一種液體噴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蓋部;支持部;液體噴射頭,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噴射液體;液體收容容器,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及管,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可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對上述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液體收容部,其可收容液體;液體注入部,其可對上述液體收容部注入上述液體;及液體供給部,其可自上述液體收容部對外部供給上述液體;上述支持部包含:載置部,其載置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凹部,其係與上述載置部鄰接;及第1間隔壁,其係與上述凹部鄰接。
於該應用例之液體噴射裝置中,可將自液體注入部沿著液體收容容器之外壁溢出之液體經由載置部積存於凹部。藉此,易於抑制液體漏出至蓋部及支持部之外部。其結果,易於抑制因液體導致之污漬之產生。
[應用例38]如上述之液體噴射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蓋部具有用以使上述液體注入部露出之開口,且上述蓋部之一部分與上述支持部之上述第1間隔壁之一部分嵌合,上述蓋部之上述一部分之內壁與上述第1間隔壁之上述一部分之內壁於第1邊界抵接,構成內側面,上述蓋部之上述一部分之外壁與上述第1間隔壁之上述一部分之外壁於第2邊界抵接,構成外側面,且上述凹部中之與上述第1間隔壁之上述一部分鄰接之部分之底部至上述第1邊界之高度低於上述底部至上述 第2邊界之高度。
於該應用例中,於支持部與蓋部嵌合而成之內側面,蓋部與支持部之第1間隔壁於第1邊界抵接。又,於支持部與蓋部嵌合而成之外側面,蓋部與支持部之第1間隔壁於第2邊界抵接。而且,凹部中之與第1間隔壁之一部分鄰接之部分之底部至第1邊界之高度低於該底部至第2邊界之高度。即,若將第1邊界之高度位置與第2邊界之高度位置進行比較,則第2邊界之高度位置較高。因此,例如於自液體注入部溢出之液體沿著支持部與蓋部嵌合而成之內側面滴落時,沿著內側面滴落之液體容易通過第1邊界到達凹部。其原因在於,沿著內側面滴落之液體不易自第1邊界逆流至高度位置高於第1邊界之第2邊界。藉此,易於抑制自液體注入部溢出之液體裏漏出至蓋部及支持部之外部。
1、100‧‧‧液體噴射系統
3‧‧‧印表機
5‧‧‧墨水盒單元
6‧‧‧第1殼體
7‧‧‧第2殼體
9‧‧‧墨水盒
10‧‧‧機構單元
11‧‧‧排紙部
13‧‧‧正面
15‧‧‧上表面
17‧‧‧操作面板
18A‧‧‧電源按鈕
18B‧‧‧操作按鈕
19‧‧‧側部
21‧‧‧窗部
23‧‧‧正面
25‧‧‧上表面
27‧‧‧側部
28‧‧‧上限標記
29‧‧‧下限標記
31‧‧‧安裝螺釘
32‧‧‧支持框架
33‧‧‧安裝螺釘
41‧‧‧印刷部
43‧‧‧供給管
45‧‧‧托架
47‧‧‧印刷頭
49‧‧‧轉接單元
51‧‧‧搬送輥
53‧‧‧馬達
55‧‧‧正時皮帶
61‧‧‧殼體
63‧‧‧片材構件
64‧‧‧接合部
65‧‧‧收容部
67‧‧‧連通部
68‧‧‧大氣室
73‧‧‧連通路
80‧‧‧基礎壁
81‧‧‧第1壁
82‧‧‧第2壁
83‧‧‧第3壁
84‧‧‧第4壁
85‧‧‧第5壁
86‧‧‧第6壁
87‧‧‧第7壁
91‧‧‧凹部
99‧‧‧凹部
101‧‧‧墨水注入部
105‧‧‧伸出部
105A、105B、105C、105D‧‧‧部位
108‧‧‧槽
109‧‧‧凹部
111‧‧‧第8壁
112‧‧‧第9壁
113‧‧‧第10壁
114‧‧‧供給部
115‧‧‧連接部
116‧‧‧供給口
118‧‧‧大氣連通口
121、122‧‧‧連通口
131‧‧‧凹部
132‧‧‧開口
133‧‧‧側壁
141‧‧‧墨水
143‧‧‧頂蓋
151‧‧‧第1通路
152‧‧‧第2通路
153‧‧‧第3通路
154‧‧‧第4通路
155‧‧‧第5通路
156‧‧‧第6通路
161‧‧‧反轉部
162‧‧‧彎曲部
163‧‧‧彎曲部
164‧‧‧彎曲部
165‧‧‧反轉部
166‧‧‧彎曲部
181‧‧‧第1部分
182‧‧‧第2部分
183‧‧‧被支持部
185、185A、185B‧‧‧凸部
187‧‧‧第1被卡合部
187A‧‧‧第1部分
187B‧‧‧彎曲部
187C‧‧‧第2部分
189‧‧‧開口
191‧‧‧第2被卡合部
193‧‧‧肋條
201‧‧‧基底部
203、203A、203B‧‧‧間隔壁
204、204A、204B、204C、204D、204E‧‧‧間隔壁
205、205A、205B、205C、205D‧‧‧墨水盒配置區域
207‧‧‧凹部
221‧‧‧載置部
223‧‧‧凹部
225‧‧‧第1卡合部
227‧‧‧第2卡合部
229、229A、229B‧‧‧載置壁
231‧‧‧彎曲部
233‧‧‧彎曲部
235‧‧‧開口
237‧‧‧第2間隔壁
251‧‧‧開口
253‧‧‧凹部
261‧‧‧第1壁
262‧‧‧第2壁
263‧‧‧第3壁
264‧‧‧第4壁
281‧‧‧突出部
283‧‧‧肋條
285‧‧‧最端部
286‧‧‧底部
287‧‧‧最端部
291‧‧‧側壁
293‧‧‧嵌合部
311‧‧‧內壁
313‧‧‧內壁
315‧‧‧第1邊界
321‧‧‧外壁
323‧‧‧外壁
325‧‧‧第2邊界
331‧‧‧端部
332‧‧‧端部
333‧‧‧端部
334‧‧‧端部
400‧‧‧墨水盒單元
401‧‧‧第2殼體
403‧‧‧墨水盒
404‧‧‧殼體本體
405‧‧‧罩蓋
407‧‧‧安裝螺釘
411‧‧‧第1壁
412‧‧‧第2壁
413‧‧‧第3壁
414‧‧‧第4壁
415‧‧‧第5壁
416‧‧‧第6壁
421‧‧‧孔
423‧‧‧抵接部
425‧‧‧軸部
427‧‧‧突出部
429‧‧‧內壁
441‧‧‧配管區域
443‧‧‧限制部
445‧‧‧第1部分
447‧‧‧第2部分
449‧‧‧彎曲部
500‧‧‧複合機
503‧‧‧印表機
505‧‧‧掃描器單元
507‧‧‧殼體
511‧‧‧機構單元
512‧‧‧操作面板
513‧‧‧電源按鈕
514‧‧‧操作按鈕
515‧‧‧窗部
H1‧‧‧高度
H2‧‧‧高度
K1‧‧‧距離
K2‧‧‧距離
K3‧‧‧距離
P‧‧‧印刷媒體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液體噴射系統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液體噴射系統之立體圖。
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液體噴射系統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印表機之機構單元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盒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自片材構件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盒時之側視圖。
圖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殼體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殼體之立體圖。
圖9係以XZ平面切斷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注入部、供給口及大氣連通口時之剖面圖。
圖10係自片材構件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盒時之側視圖。
圖11係自片材構件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盒時之側視圖。
圖1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殼體之立體圖。
圖1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殼體之仰視圖。
圖1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殼體之立體圖。
圖15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殼體之側視圖。
圖16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支持框架之立體圖。
圖1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支持框架與供給管之立體圖。
圖1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支持框架與供給管之俯視圖。
圖19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支持框架之俯視圖。
圖20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盒與支持框架之分解立體圖。
圖2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盒與支持框架之分解立體圖。
圖2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盒與支持框架之分解立體圖。
圖2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第2殼體之立體圖。
圖2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盒、支持框架及第2殼體之立體圖。
圖25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支持框架與第2殼體之分解立體圖。
圖26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盒與突出部之立體圖。
圖27係以圖26中之A-A線切斷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盒、支持框架及第2殼體時之剖面圖。
圖28係圖27中之B部之放大圖。
圖29係圖27中之C部之放大圖。
圖30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注入部與第2殼體之另一例之剖面圖。
圖3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注入部與第2殼體之另一例之剖面圖。
圖3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墨水注入部與第2殼體之另一例之剖面圖。
圖33係圖27中之D部之放大圖。
圖3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支持框架與第2殼體之另一例之剖面圖。
圖35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中之液體噴射系統之立體圖。
圖36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中之液體噴射系統之立體圖。
圖37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中之印表機、墨水盒及第2殼體之分解立體圖。
圖38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中之第2殼體之立體圖。
圖39係圖35中之E-E線之剖面圖。
圖40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中之複合機之立體圖。
圖41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中之複合機之立體圖。
圖42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中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43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中之印表機之機構單元之立體圖。
以包含液體噴射裝置之一例即噴墨印表機(以下稱為印表機)之液體噴射系統為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各圖式中,為了使各構成成為可識別之程度之大小,而存在構成或構件之比例尺不同之情況。
(第1實施形態)
如圖1所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液體噴射系統1包括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一例之印表機3及墨水盒單元5。印表機3具有第1殼體6。第1殼體6構成印表機3之外殼。墨水盒單元5包含第2殼體7及複數個(2個以上)墨水盒9。第1殼體6與第2殼體7構成液體噴射系統1之外殼。墨水盒9係液體收容容器之一例。液體噴射系統1可藉由作為液體之一例之墨水而對印刷用紙等印刷媒體P進行印刷。
再者,於圖1中標註有相互正交之座標軸即XYZ軸。對以下所示 之圖亦視需要標註XYZ軸。於XYZ軸之各軸中,箭頭之方向表示+方向(正方向),與箭頭之方向相反之方向表示-方向(負方向)。於使用液體噴射系統1之狀態下,將液體噴射系統1配置於由X軸與Y軸規定之水平之平面。於液體噴射系統1之使用狀態下,Z軸係與水平之平面正交之軸,-Z軸方向成為鉛垂下方向。
於第1殼體6收容有印表機3之機構單元10(圖4)。機構單元10係於印表機3中執行印刷動作之機構部分。對於機構單元10之詳情將於下文敍述。複數個墨水盒9係如圖1所示收容於第2殼體7內,且分別收容有供於印刷之墨水。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4個墨水盒9。於4個墨水盒9中,墨水之種類於每個墨水盒9中不同。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墨水之種類,採用黑色、黃色、洋紅色、青色之4種。而且,收容黑色墨水之墨水盒9、收容黃色墨水之墨水盒9、收容洋紅色墨水之墨水盒9、收容青色墨水之墨水盒9各設置一個。於液體噴射系統1中,將複數個墨水盒9設置於第1殼體6之外側。因此,於液體噴射系統1中,複數個墨水盒9未內置於覆蓋機構單元10之第1殼體6。
又,於印表機3設置有排紙部11。印表機3係自排紙部11排出印刷媒體P。於印表機3中,將設置有排紙部11之面設為正面13。又,印表機3係於與正面13交叉之上表面15具有操作面板17。於操作面板17設置有電源按鈕18A或其他操作按鈕18B等。墨水盒單元5係於第1殼體6中,設置於與正面13及上表面15交叉之側部19。於第2殼體7設置有窗部21。窗部21係於第2殼體7中,設置於與正面23及上表面25交叉之側部27。窗部21具有透光性。而且,於與窗部21重疊之位置設置有上述4個墨水盒9。因此,使用液體噴射系統1之作業者可透過窗部21視認4個墨水盒9。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窗部21係作為形成於第2殼體7之開口而設置。由於窗部21作為開口設置,因此具有透光性。作為窗部21之構成,並不限定於開口,例如亦可為包含具有透光性之材料之 板狀之構件等。
於本實施形態中,各墨水盒9之面向窗部21之部位之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可自各墨水盒9之具有透光性之部位視認墨水盒9內之墨水。因此,作業者可藉由透過窗部21視認4個墨水盒9,而視認各墨水盒9中之墨水量。即,墨水盒9可將面向窗部21之部位之至少一部分用作可視認墨水量之視認部。於各墨水盒9中,在面向窗部21之部位,設置有表示墨水量之上限之上限標記28、與表示墨水量之下限之下限標記29。作業者可將上限標記28及下限標記29作為記號,從而掌握各墨水盒9中之墨水量。再者,第1殼體6與第2殼體7係相互分開地構成。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可將第2殼體7自第1殼體6分離。第2殼體7係藉由安裝螺釘31而結合於第1殼體6。又,如圖2所示,第2殼體7係如4個墨水盒9之例如正面、上表面、側面般覆蓋住至少一部分。
又,墨水盒單元5具有支持框架32。4個墨水盒9係支持於支持框架32。支持框架32係與第1殼體6分開地構成。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可將支持框架32自第1殼體6分離。支持框架32係藉由安裝螺釘33而結合於第1殼體6。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墨水盒單元5(圖1)安裝於第1殼體6之外側。
如表示機構單元10之立體圖即圖4所示,印表機3包含印刷部41及供給管43。印刷部41包含托架45、印刷頭47、及4個轉接單元49。印刷頭47與4個轉接單元49係搭載於托架45。供給管43具有可撓性,且設置於墨水盒9與轉接單元49之間。墨水盒9內之墨水係經由供給管43輸送至轉接單元49。轉接單元49將自墨水盒9經由供給管43供給之墨水轉接至印刷頭47。印刷頭47將所供給之墨水作為墨滴噴出。
又,印表機3包括媒體搬送機構(未圖示)及噴射頭搬送機構(未圖示)。媒體搬送機構係藉由利用來自未圖示之馬達之動力驅動搬送輥 51,而沿Y軸方向搬送印刷媒體P。噴射頭搬送機構係藉由將來自馬達53之動力經由正時皮帶55傳遞至托架45,而沿X軸方向搬送托架45。印刷頭47係搭載於托架45。因此,印刷頭47可由噴射頭搬送機構介隔托架45沿X軸方向進行搬送。再者,印刷頭47係以面向印刷媒體P之狀態支持於托架45。藉由一面利用媒體搬送機構及噴射頭搬送機構,使印刷頭47對於印刷媒體P之相對位置變化,一面自印刷頭47噴出墨水,而對印刷媒體P實施印刷。
對墨水盒9進行說明。如圖5所示,墨水盒9包括作為盒本體之一例之殼體61、及片材構件63。殼體61係包含例如尼龍或聚丙烯等合成樹脂。又,片材構件63係藉由合成樹脂(例如尼龍或聚丙烯等)而形成為膜狀,且具有可撓性。於本實施形態中,片材構件63具有透光性。墨水盒9具有將殼體61與片材構件63接合而成之構成。於殼體61設置有接合部64。於圖5中,為易於理解地表示構成,而對接合部64施加影線。於殼體61之接合部64接合有片材構件63。本實施形態係藉由熔接而將殼體61與片材構件63接合。
如圖6所示,墨水盒9包括收容部65及連通部67。連通部67包含大氣室68及連通路73。墨水盒9係於收容部65內收容墨水。再者,於圖6中表示自片材構件63側俯視墨水盒9之狀態,且透過片材構件63圖示有殼體61。收容部65、大氣室68、及連通路73係藉由接合部64而相互分隔。殼體61具有基礎壁80、第1壁81、第2壁82、第3壁83、第4壁84、第5壁85、第6壁86及第7壁87。於第2壁82之與收容部65側相反之側配置有大氣室68及連通路73之一部分。於自片材構件63側俯視基礎壁80時,收容部65被第1壁81、第2壁82、第3壁83及第4壁84包圍。再者,第4壁84係面向第2殼體7之窗部21。即,墨水盒9係於第4壁84包含具有透光性之部位。
又,於自片材構件63側俯視基礎壁80時,大氣室68被第2壁82、 第5壁85、第6壁86及第7壁87包圍。再者,收容部65之基礎壁80與大氣室68之基礎壁80係彼此同一壁。即,於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部65與大氣室68係共有基礎壁80。如圖7所示,第1壁81、第2壁82、第3壁83、及第4壁84分別與基礎壁80交叉。第2壁82係較第1壁81位於更靠Z軸方向側。第1壁81與第2壁82係夾隔基礎壁80相互地對向。第4壁84係較第3壁83位於更靠X軸方向側。第3壁83與第4壁84係夾隔基礎壁80相互地對向。第3壁83係分別與第1壁81及第2壁82交叉。第4壁84亦分別與第1壁81及第2壁82交叉。
第1壁81、第2壁82、第3壁83及第4壁84係自基礎壁80於-Y軸方向上突出。藉此,凹部91以基礎壁80為主壁,包含自主壁在-Y軸方向延伸之第1壁81、第2壁82、第3壁83及第4壁84。凹部91係以朝向Y軸方向凹下之朝向構成。凹部91係朝向-Y軸方向、即朝向片材構件63(圖5)側開口。換言之,凹部91係設置為朝向Y軸方向、即朝向片材構件63(圖5)側之相反側凹下之朝向。而且,若於殼體61接合片材構件63,則凹部91被片材構件63阻塞,從而構成收容部65。再者,基礎壁80、第1壁81~第7壁87均不限於平坦之壁,亦可為包含凹凸者。
如圖6所示,第5壁85係自第2壁82朝向第2壁82之與第1壁81側相反之側、即第2壁82之+Z軸方向側突出。第6壁86係自第2壁82朝向第2壁82之與第1壁81側相反之側、即第2壁82之+Z軸方向側突出。第6壁86係較第5壁85位於更靠X軸方向側。第5壁85與第6壁86係夾隔大氣室68而設置於相互對立之位置。第7壁87係較第2壁82位於更靠Z軸方向側。第2壁82與第7壁87係夾隔大氣室68而設置於相互對立之位置。第5壁85係分別與第2壁82及第7壁87交叉。第6壁86亦分別與第2壁82及第7壁87交叉。
第5壁85、第6壁86及第7壁87係自基礎壁80於-Y軸方向上突出。藉此,凹部99以基礎壁80為主壁,包含自主壁在-Y軸方向延伸之第2 壁82、第5壁85、第6壁86、及第7壁87。凹部99係以朝向Y軸方向凹下之朝向構成。凹部99係朝向-Y軸方向、即朝向片材構件63(圖5)側開口。換言之,凹部99係設置為朝向Y軸方向、即朝向片材構件63(圖5)側之相反側凹下之朝向。而且,若於殼體61接合片材構件63,則凹部99被片材構件63阻塞,從而構成大氣室68。再者,第1壁81~第7壁87之自基礎壁80突出之突出量係設定為相互相同之突出量。
第3壁83與第5壁85具有階差。第3壁83係較第5壁85位於更靠第4壁84側、即較第5壁85位於更靠X軸方向側。又,第4壁84與第6壁86具有階差。第6壁86係較第4壁84位於更靠第3壁83側、即較第4壁84位於更靠-X軸方向側。而且,於自片材構件63側俯視基礎壁80之狀態下,於第4壁84與第6壁86之間設置有墨水注入部101。墨水注入部101係設置於第2壁82。
如圖7所示,於殼體61設置有伸出部105。連通路73係設置於伸出部105。伸出部105係於第2壁82中之較第6壁86更靠X軸方向側之區域具有沿著凹部91之開口邊緣自第2壁82朝向Z軸方向側伸出之部位105A。部位105A亦於第6壁86沿著凹部99之開口邊緣自第6壁86朝向X軸方向側伸出。又,伸出部105具有自第7壁87朝向Z軸方向側伸出之部位105B。又,伸出部105係於第5壁85具有沿凹部99之開口邊緣自第5壁85朝向-X軸方向側伸出之部位105C。又,伸出部105係於第3壁83具有沿著凹部91之開口邊緣自第3壁83朝向-X軸方向側伸出之部位105D。連通路73係於伸出部105作為設置為朝向片材構件63(圖5)側之相反側凹下之朝向的槽108而構成。
此處,如圖7所示,於凹部91內設置有凹部109。凹部109係被第8壁111、第9壁112、第10壁113及第4壁84包圍。凹部109係設置為自第1壁81向第1壁81之與第2壁82側相反之側、即自第1壁81向-Z軸方向側凹下之朝向。第8壁111及第9壁112係分別設置於第1壁81,且自第1 壁81朝向第1壁81之與第2壁82側相反之側、即自第1壁81朝向-Z軸方向側突出。
第8壁111係位於第4壁84與第3壁83之間,且夾隔第10壁113而與第4壁84對向。第9壁112係位於基礎壁80與片材構件63(圖5)之間,且夾隔第10壁113而與片材構件63對向。第10壁113係較第1壁81位於更靠第2壁82側之相反側、即較第1壁81位於更靠-Z軸方向側。第10壁113係與第2壁82對向。第8壁111係與第1壁81、第9壁112及第10壁113交叉。第9壁112係與第1壁81、第4壁84及第10壁113交叉。第10壁113係與第4壁84交叉。
如圖7所示,包圍凹部109之第8壁111、第9壁112、第10壁113、及第4壁84構成供給部114。於供給部114設置有連接部115。連接部115係設置於第8壁111。連接部115係設置於第8壁111之與凹部109側相反之側。連接部115係自第8壁111朝向凹部109側之相反側、即自第8壁111朝向第3壁83側突出。連接部115係如圖8所示地形成為筒狀。於連接部115形成有供給口116。供給口116係形成於連接部115之開口,且係來自墨水盒9之墨水之出口。於連接部115連接有供給管43(圖4)。收容於墨水盒9之墨水係自連接部115經由供給口116被送出至供給管43。送出至供給管43之墨水係藉由供給管43導引至印刷頭47。
又,如圖7所示,於第7壁87設置有大氣連通口118。大氣連通口118係自第7壁87於第7壁87之與第2壁82側相反之側、即第7壁87之Z軸方向側突出。於俯視第7壁87時、即以XY平面俯視第7壁87時,大氣連通口118設置於與凹部99重疊之位置。大氣連通口118使殼體61之外側與凹部99之內側連通。大氣連通口118係可將殼體61之外側之大氣導入至凹部99之內側之大氣之通路。再者,於殼體61中,沿著凹部91、凹部99、凹部109、及連通路73各自之輪廓設置有接合部64。
如圖5所示,片材構件63係夾隔第1壁81~第7壁87面向基礎壁80。片材構件63係具有俯視下覆蓋凹部91、凹部99、凹部109及伸出部105(圖7)之大小。片材構件63係熔接於接合部64。藉此,凹部91、凹部99、凹部109及連通路73藉由片材構件63而密封。因此,片材構件63亦可視為相對於殼體61之蓋。
如圖6所示,連通路73包括連通口121及連通口122。連通口121係朝向大氣室68之內側開口之開口部。連通口122係朝向收容部65之內側開口之開口部。大氣室68係自連通口121經由連通路73經過連通口122而通向收容部65。藉由上述構成,收容部65經由連通路73、大氣室68及大氣連通口118通向墨水盒9之外部。即,連通部67係使大氣連通口118與收容部65之間連通。自大氣連通口118流入至大氣室68內之大氣係經由連通路73流入至收容部65內。
墨水注入部101係設置於第2壁82。如圖7所示,墨水注入部101係設置於由第6壁86、伸出部105、第4壁84及基礎壁80包圍之凹部131內。如上所述,伸出部105係較第2壁82更向第7壁87側突出。又,第6壁86亦較第2壁82更向第7壁87側突出。同樣地,於本實施形態中,基礎壁80及第4壁84亦分別較第2壁82更向第7壁87側突出。而且,伸出部105係與第6壁86及第4壁84之兩者交叉。又,基礎壁80係與第4壁84及第6壁86之兩者交叉。因此,第2壁82中之較第6壁86更靠第4壁84側之區域構成由第6壁86、伸出部105、第4壁84及基礎壁80包圍之凹部131。凹部131係設置為自第2壁82側朝向第1壁81側凹下之朝向。
藉由上述構成,墨水注入部101由第6壁86、伸出部105、第4壁84及基礎壁80包圍。換言之,於第2壁82中之由第6壁86、伸出部105、第4壁84及基礎壁80包圍之區域內設置有墨水注入部101。而且,凹部131具有墨水接收部之功能。墨水接收部例如可接收自墨水注入部101溢出之墨水、或注入時滴落之墨水。如此般,凹部131具有 作為接收墨水之墨水接收部之功能。
如以XZ平面切斷墨水注入部101、供給口116及大氣連通口118時之剖面圖即圖9所示,墨水注入部101包括開口132及側壁133。開口132係設置於第2壁82之貫通孔。開口132亦為墨水注入部101與收容部65交叉之交叉部。作為墨水注入部101之構成,亦可採用側壁133於收容部65之內側突出之構成。於側壁133在收容部65之內側突出之構成中,亦將墨水注入部101與收容部65交叉之交叉部定義為開口132。凹部91係經由作為貫通孔之開口132通向凹部91之外側。側壁133係設置於第2壁82之與第1壁81側相反之側,且包圍開口132之周圍,從而形成墨水注入路徑。側壁133係自第2壁82朝向第1壁81側之相反側突出。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側壁133較基礎壁80及第4壁84之各者更向第1壁81側之相反側突出。可藉由側壁133,而防止積存於凹部131之墨水流入至開口132。
墨水盒9係如自片材構件63側俯視墨水盒9時之側視圖即圖10所示,於收容部65之內部收容墨水141。於圖10中,為了易於理解地表示構成而省略片材構件63之圖示,且對接合部64施加影線。收容部65內之墨水141係自形成於連接部115之供給口116(圖9)供給至印刷頭47。本實施形態係於將液體噴射系統1用於印刷之狀態下,對供給口116連接供給管43,且於墨水注入部101設置頂蓋143。收容部65內之墨水141係藉由經由轉接單元49對供給管43內進行抽吸,而自供給口116到達印刷頭47。
收容部65內之墨水141隨著印刷頭47進行印刷而被輸送至印刷頭47側。因此,收容部65內之壓力隨著印刷頭47進行印刷而變得低於大氣壓。若收容部65內之壓力低於大氣壓,則大氣室68內之大氣通過連通路73流入至收容部65內。藉此,易於將收容部65內之壓力保持為大氣壓。藉由上述方法,而將墨水盒9內之墨水141供給至印刷頭47。若 墨水盒9中之收容部65內之墨水141消耗,導致墨水141之剩餘量變少,則作業者可將新的墨水自墨水注入部101補充至收容部65內。
如圖11所示,連通路73可藉由第1通路151、第2通路152、第3通路153、第4通路154、第5通路155及第6通路156而劃分。第1通路151係以連通口121為起點,沿著第2壁82、即沿著X軸方向朝向第4壁84。第1通路151係自連通口121到達反轉部161。反轉部161係連通路73中之流路之朝向反轉之部位。於反轉部161中,流路之朝向自X軸方向反轉為-X軸方向。再者,於自大氣連通口118至收容部65之大氣之路徑中,將大氣連通口118側設為上游側,將連通口122側設為下游側。
第2通路152係自反轉部161沿第1通路151之延伸方向、即沿-X軸方向朝向第6壁86。第2通路152係自反轉部161到達彎曲部162。彎曲部162係連通路73中之流路之朝向彎曲之部位。於彎曲部162中,流路之朝向自-X軸方向彎曲為Z軸方向。第3通路153係自彎曲部162沿第6壁86、即沿Z軸方向朝向第7壁87。第3通路153係自彎曲部162到達彎曲部163。彎曲部163係連通路73中之流路之朝向彎曲之部位。於彎曲部163中,流路之朝向自Z軸方向彎曲為-X軸方向。
第4通路154係自彎曲部163沿第7壁87、即沿-X軸方向朝向第5壁85。第4通路154係較大氣室68位於更靠Z軸方向側(上方)。第4通路154係自彎曲部163到達彎曲部164。彎曲部164係連通路73中之流路之朝向彎曲之部位。於彎曲部164中,流路之朝向自-X軸方向彎曲為-Z軸方向。第5通路155係自彎曲部164沿第5壁85、即沿-Z軸方向朝向第1壁81。第5通路155係自彎曲部164到達反轉部165。
如上所述,第4通路154係較大氣室68位於更上方。即,連通路73之一部分較大氣室68位於更上方。根據該構成,自收容部65流入至連通路73內之墨水因重力之作用而不易上升至較大氣室68之更上方。 因此,自收容部65流入至連通路73內之墨水不易到達大氣室68。其結果,易於抑制自收容部65流入至連通路73內之墨水自墨水盒9漏出。
又,於墨水盒9中,第3通路153與第5通路155夾隔大氣室68而相互位於相反側。根據該構成,可藉由利用大氣室68周邊之空間,以包圍大氣室68周圍之方式形成連通路73,而使連通路73之路徑變長。就不易使收容部65內之墨水之液體成分蒸發之觀點、或不易使自收容部65流入至連通路73內之墨水到達大氣室68之觀點等而言,較佳為使連通路73之路徑變長。
反轉部165係連通路73中之流路之朝向反轉之部位。於反轉部165中,流路之朝向自-Z軸方向反轉為+Z軸方向。第6通路156係自反轉部165沿第3壁83、即沿Z軸方向朝向第2壁82。第6通路156係自反轉部165經過彎曲部166到達連通口122。彎曲部166係連通路73中之流路之朝向彎曲之部位。連通路73係於彎曲部166中,流路之朝向自+Z軸方向彎曲為X軸方向後,經由連通口122通向收容部65內。
於墨水盒9中,如圖12所示,殼體61之第1壁81可藉由第1部分181與第2部分182而劃分。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在與X軸交叉之方向上將第1壁81劃分為2個區域,而劃分第1部分181與第2部分182。第1部分181係位於第2部分182之-X軸方向側。即,第1部分181與第2部分182係於X軸方向上排列。於第1部分181設置有被支持部183及2個凸部185。以下,於相互辨識2個凸部185之情形時,將2個凸部185分別記為凸部185A及凸部185B。
凸部185A係較凸部185B位於更靠X軸方向側。2個凸部185係沿X軸排列。2個凸部185係自第1壁81於第2壁82側之相反側、即自第1壁81於-Z軸方向突出。被支持部183係較2個凸部185位於更靠接合部64側、即較2個凸部185位於更靠-Y軸方向側。被支持部183係自第1壁81在第2壁82側之相反側、即自第1壁81在-Z軸方向突出。被支持部183 係沿著X軸延伸。
於第2部分182設置有供給部114及第1被卡合部187。設置有供給部114及第1被卡合部187之區域亦可視為第2部分182。因此,如圖13所示,第1部分181係於第1壁81中較供給部114更靠-X軸方向之區域。於俯視第1壁81時,被支持部183較連接部115位於更靠Y軸方向側。又,於俯視第1壁81時,被支持部183較2個凸部185位於更靠-Y軸方向側。即,被支持部183係於Y軸方向上位於連接部115與2個凸部185之間。又,被支持部183之長度於X軸方向上大於2個凸部185之間隔。
如圖14所示,第1被卡合部187係架設於第1壁81與第9壁112之間。即,第1被卡合部187之一端連接於第1壁81,另一端連接於第9壁112。例如,第1被卡合部187可藉由第1部分187A、彎曲部187B、第2部分187C而劃分。第1部分187A係自第1壁81在-Z軸方向突出。因此,第1被卡合部187自第1壁81在-Z軸方向突出。第2部分187C係自第9壁112在Y軸方向突出。第1部分187A與第2部分187C係於彎曲部187B交叉。即,第1被卡合部187係自第1壁81在-Z軸方向突出後,在-Y軸方向彎曲,從而與第9壁112相連。
第1被卡合部187中之第2部分187C係自第1壁81分隔。即,於第1被卡合部187中之第2部分187C與第1壁81之間隔有間隙。再者,以下將第1被卡合部187中之第2部分187C與第1壁81之間之間隙記為開口189。第1被卡合部187係因該開口189而呈現框狀。又,第1被卡合部187係因開口189而呈現環狀。因此,第1被卡合部187藉由開口189而構成環狀之框部。又,如圖15所示,當在X軸方向上觀察連接部115時,連接部115重疊於使第1被卡合部187中之第2部分187C在-Y軸方向延長所得之區域。進而,供給口116亦重疊於使第1被卡合部187中之第2部分187C在-Y軸方向延長所得之區域。
此外,第1被卡合部187之形態並不限於框狀或環狀。例如,於 圖14中,亦可為省略第1部分187A及彎曲部187B且第2部分187C自第9壁112突出之棒狀之形態。或者,亦可為即便存在第1部分187A及彎曲部187B,但第2部分187C與第9壁112未連接,且於第2部分187C與第9壁112之間具有間隙之鉤狀之形態。
又,如圖14所示,於殼體61之第3壁83設置有第2被卡合部191。第2被卡合部191係呈現沿XY面擴展之板狀,且自第3壁83於-X軸方向突出。於第2被卡合部191之-Z軸方向側設置有肋條193。肋條193係呈現沿XZ面擴展之板狀,且與第3壁83及第2被卡合部191交叉。可藉由肋條193而提昇第2被卡合部191之剛性。再者,第1被卡合部187係夾隔第1部分181(圖13)而位於第2被卡合部191之相反側。
如圖16所示,支持框架32包括:板狀之基底部201;間隔壁203,其沿基底部201之外緣包圍基底部201;及複數個間隔壁204,其等將由間隔壁203包圍之基底部201劃分為複數個區域。間隔壁203與複數個間隔壁204係分別自基底部201於Z軸方向突出。複數個間隔壁204係分別沿X軸延伸,且遍及基底部201之沿X軸之寬度。複數個間隔壁204分別將基底部201沿X軸橫截,且與間隔壁203之內側相連。因此,1個間隔壁204係將基底部201劃分為2個區域。
而且,沿Y軸相鄰之2個間隔壁204之間之區域係作為配置1個墨水盒9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而劃分。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5個間隔壁204。因此,藉由該等5個間隔壁204而劃分4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4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係分別由沿Y軸相鄰之2個間隔壁204與間隔壁203包圍。以下,於辨識複數個間隔壁204之各者之情形時,將複數個間隔壁204分別記為間隔壁204A、間隔壁204B、間隔壁204C、間隔壁204D、及間隔壁204E。同樣地,於辨識複數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之各者之情形時,將複數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分別記為墨水盒配置區域205A、墨水盒配置區域205B、墨水盒配置區域205C、及墨 水盒配置區域205D。
5個間隔壁204係沿著Y軸排列。5個間隔壁204中之間隔壁204A位於最靠Y軸方向側。間隔壁204B係較間隔壁204A位於更靠-Y軸方向側。間隔壁204C較間隔壁204B位於更靠-Y軸方向側。間隔壁204D較間隔壁204C位於更靠-Y軸方向側。間隔壁204E較間隔壁204D位於更靠-Y軸方向側。同樣地,4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亦沿著Y軸排列。4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中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A位於最靠Y軸方向側。墨水盒配置區域205B較墨水盒配置區域205A位於更靠-Y軸方向側。墨水盒配置區域205C較墨水盒配置區域205B位於更靠-Y軸方向側。墨水盒配置區域205D較墨水盒配置區域205C位於更靠-Y軸方向側。以下,存在將包圍基底部201之間隔壁203中之複數個間隔壁204之位於-X軸方向側之部位記為間隔壁203A之情形。又,存在將間隔壁203中之複數個間隔壁204之位於X軸方向側之部位記為間隔壁203B之情形。
於各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設置有凹部207。又,於各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設置有複數個載置部221、複數個凹部223、第1卡合部225及第2卡合部227。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2個載置部221及2個凹部223。
2個載置部221係設置於載置壁229,且沿X軸排列。載置壁229係呈現自基底部201在Z軸方向突出之板狀。載置壁229係於相鄰之2個間隔壁204之間自間隔壁203A側朝向間隔壁203B側延伸,且於彎曲部231彎曲後,與相鄰之2個間隔壁204中之位於Y軸方向側之間隔壁204相連。2個載置部221係設置於載置壁229中之沿X軸延伸之部位即載置壁229A。2個載置部221係自載置壁229A之Z軸方向側之端部於Z軸方向突出地設置。藉由基底部201、劃分墨水盒配置區域205之2個間隔壁204、間隔壁203及載置壁229而形成凹部207。因此,載置部221 與凹部207鄰接。又,劃分墨水盒配置區域205之2個間隔壁204、間隔壁203及載置壁229亦分別與凹部207鄰接。因此,設置於載置壁229之第1卡合部225亦與凹部207鄰接。
於墨水盒配置區域205A之載置壁229與鄰接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B之間隔壁204B之間之空間形成有供給管43可進行延伸之空間。供給管43係通過載置壁229與間隔壁203A之間之空間,連接於墨水盒9之供給口116。此時,於載置壁229中之與供給管43接觸之部位之形狀為角形狀之情形時,存在供給管43之接觸部位受到應力,導致彎折流路封閉、或外表面損失之可能性。因此,較佳為,使載置壁229中之與供給管43接觸之部位具有曲率。藉此,可防止供給管43之彎折或損傷。
支持框架32係如圖17所示地於間隔壁204與於Y軸方向上相鄰於間隔壁204之載置壁229A之間配置供給管43。間隔壁204與於Y軸方向上相鄰於間隔壁204之載置壁229A之間之空間相當於上述供給管43可進行延伸之空間。即,墨水盒配置區域205A之載置壁229與鄰接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B之間隔壁204B之間之空間係間隔壁204與於Y軸方向上相鄰於間隔壁204之載置壁229A之間之空間之一。以下,將間隔壁204與於Y軸方向上相鄰於間隔壁204之載置壁229A之間之空間記為配管區域441。
於各墨水盒配置區域205設置有限制部443。限制部443係自基底部201於Z軸方向突出。限制部443係於沿X軸延伸之載置壁229A之與彎曲部231為相反側之端部,與載置壁229A相連。如圖18所示,於限制部443與間隔壁203A之間隔有間隙。配置於配管區域441之供給管43於限制部443與間隔壁203A之間彎曲後,沿間隔壁203A延伸。即,配置於配管區域441之供給管43通過限制部443與間隔壁203A之間延伸至印表機3(圖1)側。
限制部443包含沿X軸延伸之部位即第1部分445、及沿Y軸延伸之部位即第2部分447。第1部分445與第2部分447係經由彎曲部449而相連。彎曲部449係呈現曲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彎曲部449具有曲率。因此,當配置於配管區域441之供給管43於限制部443與間隔壁203A之間彎曲時,即便供給管43接觸於限制部443之彎曲部449,亦可防止供給管43之彎折或損傷。例如,於彎曲部449為角形狀之情形時,如上所述地存在若供給管43接觸於彎曲部449,則於與彎曲部449接觸之部位,供給管43之流路封閉、或損傷供給管43之外表面之可能性。針對此種情況,於本實施形態中,當供給管43於限制部443與間隔壁203A之間彎曲時,即便供給管43接觸於限制部443之彎曲部449,亦可防止供給管43之彎折或損傷。
第1卡合部225係設置於載置壁229B。第1卡合部225係設置於載置壁229B中之面向間隔壁203B側之面。第1卡合部225係自載置壁229B朝向間隔壁203B側突出。2個凹部223係設置於由相鄰之2個間隔壁204中之位於Y軸方向側之間隔壁204與載置壁229夾隔之區域內。2個凹部223係較基底部201設置於更靠Z軸方向側。2個凹部223係設置為較基底部201自Z軸方向側更向基底部201側、即較基底部201自Z軸方向側更朝向-Z軸方向凹下之朝向。2個凹部223係沿著X軸排列。再者,2個凹部223係較2個載置部221位於更靠Y軸方向側。2個凹部223中之位於X軸方向側之凹部223、與2個載置部221中之位於X軸方向側之載置部221係沿著Y軸排列。又,2個凹部223中之位於-X軸方向側之凹部223與2個載置部221中之位於-X軸方向側之載置部221係沿著Y軸排列。
第2卡合部227係自基底部201於Z軸方向突出,且呈現沿Y軸延伸之板狀。第2卡合部227係較2個凹部223位於更靠間隔壁203A側。第2卡合部227係自基底部201於Z軸方向突出,且於彎曲部233在X軸方向 上彎曲。藉此,第2卡合部227呈現自基底部201在Z軸方向突出之鉤狀(hook)。此處,於支持框架32,如圖19所示,在每一墨水盒配置區域205形成有開口235。再者,於圖19中,為了易於理解地表示構成,而對開口235施加影線。開口235係設置於第2卡合部227之X軸方向側、即第2卡合部227之凹部223側。
開口235係形成於基底部201,且沿Z軸貫通基底部201。開口235係與相鄰之2個間隔壁204中之位於Y軸方向側之間隔壁204及第2卡合部227鄰接。而且,於開口235之-Y軸方向側與開口235之X軸方向側設置有第2間隔壁237。第2間隔壁237係與開口235鄰接。第2間隔壁237係與第2卡合部227及相鄰之2個間隔壁204中之位於Y軸方向側之間隔壁204相連。又,第2卡合部227係與相鄰之2個間隔壁204中之位於Y軸方向側之間隔壁204相連。因此,開口235被相鄰之2個間隔壁204中之位於Y軸方向側之間隔壁204、第2卡合部227、及第2間隔壁237包圍。如圖16所示,第2間隔壁237係自基底部201於Z軸方向突出地設置。
對將墨水盒9配置於支持框架32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之方法進行說明。於將墨水盒9配置於墨水盒配置區域205時,如圖20所示,墨水盒9之第1壁81朝向支持框架32之基底部201。再者,為了易於理解地表示構成,而於圖20中表示有將支持框架32之一部分切斷之狀態。進而,於將墨水盒9配置於墨水盒配置區域205時,墨水盒9之被支持部183朝向支持框架32之2個載置部221。又,墨水盒9之2個凸部185朝向支持框架32之2個凹部223。藉此,墨水盒9之第1被卡合部187面向支持框架32之第1卡合部225,且墨水盒9之第2被卡合部191面向支持框架32之第2卡合部227。藉由上述構成而規定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朝向。
於已規定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朝向之狀態下,繼而,如 圖21所示地使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傾斜。此時,以隨著沿墨水盒9之第1壁81自墨水盒9之第3壁83側朝向第4壁84側而接近支持框架32之基底部201之朝向使墨水盒9傾斜。於使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傾斜之狀態下,於第1被卡合部187之開口189,較第1被卡合部187自第2被卡合部191側插入支持框架32之第1卡合部225。藉此,墨水盒9之第1被卡合部187與支持框架32之第1卡合部225卡合。
而且,於使第1被卡合部187與第1卡合部225卡合之狀態下,藉由將墨水盒9朝向支持框架32側按下,而如圖22所示,墨水盒9之第2被卡合部191卡合於支持框架32之第2卡合部227。此時,將墨水盒9之2個凸部185(圖20)插入至支持框架32之2個凹部223內。又,此時,墨水盒9之被支持部183(圖20)抵接於支持框架32之2個載置部221。藉由上述方法,而將墨水盒9配置於支持框架32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又,於墨水盒9之第1被卡合部187內插入支持框架32之第1卡合部225,將2個凸部185插入至2個凹部223內,從而第2被卡合部191卡合於第2卡合部227,藉此,將墨水盒9固定於支持框架32。再者,於在墨水盒9之第1被卡合部187內插入有支持框架32之第1卡合部225之狀態下,於第1被卡合部187與第1卡合部225之間,隔有間隙。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6所示,於支持框架32形成有凹部207。凹部207係與設置有載置部221之載置壁229鄰接。根據該構成,例如於自墨水盒9之墨水注入部101將墨水注入至墨水盒9時,可將沿著墨水盒9之外壁溢出之墨水經由設置有載置部221之載置壁229積存於凹部207。藉此,易於抑制墨水漏出至墨水盒單元5之外部。其結果,易於抑制墨水導致之污漬之產生。
又,本實施形態係如圖16所示,設置於載置壁229之第1卡合部225亦與凹部207鄰接。根據該構成,例如於自墨水盒9之墨水注入部101將墨水注入至墨水盒9時,可將沿著墨水盒9之外壁溢出之墨水經 由第1卡合部225積存於凹部207。藉此,易於抑制墨水漏出至墨水盒單元5之外部。其結果,易於抑制墨水導致之污漬之產生。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所示,墨水注入部101位於較第3壁83更接近第4壁84之區域。又,如圖16所示,第1卡合部225亦位於較第3壁83更接近第4壁84之區域。因此,自墨水注入部101溢出之墨水容易到達第1卡合部225。因此,易於將自墨水注入部101溢出之墨水經由第1卡合部225導引至凹部。
又,本實施形態係如圖19所示於支持框架32形成有開口235,且設置有與開口235鄰接之第2間隔壁237。根據該構成,易於將自墨水注入部101沿著墨水盒9之外壁溢出之墨水經由第2間隔壁237導引至凹部。因此,即便於支持框架32設置有開口235,亦易於抑制自墨水注入部101溢出之墨水經由開口235漏出至外部。又,由於第2間隔壁237與間隔壁204A包圍開口235,故易於防止積存於凹部207內之墨水進入開口235內。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墨水注入部101位於較第3壁83更接近第4壁84之區域。又,支持框架32之開口235位於較第4壁84更接近第3壁83之區域。根據該構成,墨水注入部101位於較第3壁83更接近第4壁84之區域,相對於此,開口235位於較第4壁84更接近第3壁83之區域,因此,容易使墨水注入部101與開口235遠離。藉此,更易於抑制自墨水注入部101溢出之墨水經由開口235漏出至外部。
如圖23所示,於第2殼體7形成有4個開口251。4個開口251係分別形成於在第2殼體7中形成之凹部253內。4個開口251分別設置於與各墨水盒9之墨水注入部101重疊之部位。4個開口251分別貫通第2殼體7。因此,如圖24所示,各墨水盒9之墨水注入部101透過開口251曝露於第2殼體7之外側。因此,作業者可於將墨水盒9收容於第2殼體7之狀態下,透過第2殼體7將墨水自墨水注入部101注入至墨水盒9內。
第2殼體7係如圖25所示地設置於支持框架32之Z軸方向側。第2殼體7構成為可對於支持框架32進行嵌合。第2殼體7具有第1壁261、第2壁262、第3壁263、及第4壁264。第1壁261係與支持框架32之基底部201對向。4個開口251係形成於第1壁261。第2壁262、第3壁263、及第4壁264係分別與第1壁261交叉。第2壁262、第3壁263及第4壁264係分別自第1壁261朝向-Z軸方向側、即朝向支持框架32側突出。再者,第1壁261~第4壁264均不限於平坦之壁,亦可為包含凹凸者。
第2壁262與第3壁263係沿著Y軸相互對向。第2壁262係較第3壁263位於更靠Y軸方向側。第4壁264係設置於第1壁261之X軸方向側,且分別與第2壁262及第3壁263交叉。4個窗部21係形成於第4壁264。於第2殼體7中,將由第1壁261、第2壁262、第3壁263及第4壁264包圍之區域表達為第2殼體7之內側。
於第1壁261設置有複數個突出部281。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4個突出部281。4個突出部281係設置於第2殼體7之內側。4個突出部281係自第1壁261朝向支持框架32側、即自第1壁261朝向-Z軸方向突出。4個突出部281分別呈板狀,且沿X軸延伸。4個突出部281係沿著Y軸排列。4個突出部281分別設置於4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即,於1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設置有1個突出部281。
如圖26所示,於俯視墨水盒9之第7壁87時,突出部281設置於與第7壁87重疊之區域。再者,於圖26中,為了易於理解地表示構成,而圖示有將突出部281自第2殼體7切斷之狀態。於墨水盒9,在第7壁87設置有複數個肋條283。複數個肋條283係自第7壁87於Z軸方向突出。複數個肋條283係分別沿著Y軸延伸。突出部281位於複數個肋條283之Z軸方向側,且與複數個肋條283交叉。
若將墨水盒9配置於支持框架32之墨水盒配置區域205,並使第2殼體7嵌合於支持框架32,則可將墨水盒9收容於支持框架32與第2殼 體7之間。此時,如以圖26中之A-A線切斷墨水盒9、支持框架32及第2殼體7時之剖面圖即圖27所示,墨水盒9之墨水注入部101之側壁133插入至第2殼體7之開口251之內側。再者,於圖27中表示有在通過墨水盒9之2個凸部185之XZ面、與通過墨水注入部101之XZ面切斷墨水盒9、支持框架32及第2殼體7之狀態。
若將墨水盒9收容於支持框架32與第2殼體7之間,則如上所述,墨水盒9之被支持部183(圖14)抵接於支持框架32之2個載置部221(圖16)。又,於墨水盒9之2個凸部185之各者中,如圖27中之B部之放大圖即圖28所示,凸部185之-Z軸方向上之最端部285抵達支持框架32之凹部223內之底部286。藉此,規定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沿Z軸之位置。再者,此時,於凹部223與凸部185之間空出間隙。又,於凹部223之Z軸方向上之最端部287與墨水盒9之第1壁81之間空出間隙。又,此時,於支持框架32之第1卡合部225與墨水盒9之第1被卡合部187之間,亦沿著Z軸空出間隙。以下,將第1卡合部225與第1被卡合部187之間之沿Z軸之間隙量記為距離K1。
再者,本實施形態係如圖28所示地成為如下設定:凸部185之最端部285抵達凹部223內之底部286,且於凹部223之最端部287與墨水盒9之第1壁81之間空出間隙。然而,並不限定於該設定,例如亦可採用如下設定:凹部223之最端部287與墨水盒9之第1壁81抵接,且於凸部185之最端部285與凹部223內之底部286之間空出間隙。於該設定中,亦規定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沿Z軸之位置。
又,於墨水盒9中,如圖27中之C部之放大圖即圖29所示,於肋條283與突出部281之間空出間隙。以下,將肋條283與突出部281之間之沿Z軸之間隙量記為距離K2。距離K2亦可視為墨水盒9至第2殼體7之Z軸方向上之距離。又,於墨水盒9之2個凸部185之各者中,將最端部285與最端部287之間之沿Z軸之距離記為距離K3。
於本實施形態中,存在若Z軸方向之力作用於墨水盒9,則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位置於Z軸方向上變化之情況。其原因在於,僅第2卡合部227與第2被卡合部191之卡合難以使墨水盒9與支持框架32之間之固定力變得牢固。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位置於Z軸方向上變化之情形時,墨水盒9之肋條283(圖29)可抵接於第2殼體7之突出部281。藉此,可限制Z軸方向上之墨水盒9之移位量。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位置於Z軸方向上變化之情形時,墨水盒9之第1被卡合部187(圖28)可抵接於支持框架32之第1卡合部225。藉此,可限制Z軸方向上之墨水盒9之移位量。藉此,可省略用以將墨水盒9安裝於支持框架32之螺釘等零件,因此,易於削減零件件數。又,可省略用以將墨水盒9安裝於支持框架32之零件,因此,可減輕用以將墨水盒9安裝於支持框架32之勞力。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距離K2短於距離K3。藉此,即便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或第2殼體7之位置於Z軸方向上偏移,亦於凸部185自凹部223脫離之前,墨水盒9受到第2殼體7限制。藉此,可將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或第2殼體7之位置脫離特定範圍之可能性抑制為較低。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距離K1短於距離K3。藉此,即便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或第2殼體7之位置於Z軸方向上偏移,亦於凸部185自凹部223脫離之前,墨水盒9受到支持框架32限制。藉此,可將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或第2殼體7之位置脫離特定範圍之可能性抑制為較低。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凸部185係插入至凹部223內,因此,可限制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或第2殼體7之位置於X軸方向上或-X 軸方向上、Y軸方向或-Y軸方向上變化之量。又,於本實施形態中,2個凸部185之各者插入至2個凹部223之各者,因此,例如易於抑制墨水盒9以凸部185A(圖14)對凹部223之插入為中心地相對於支持框架32旋轉。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所示,第1被卡合部187位於較第3壁83更接近第4壁84之區域。又,第2被卡合部191位於較第4壁84更接近第3壁83之區域。藉此,藉由位於較第3壁83更接近第4壁84之區域之第1被卡合部187、及位於較第4壁84更接近第3壁83之區域之第2被卡合部191,而限制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於Z軸方向上之位置。其結果,易於提昇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Z軸方向上之位置之精度。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所示,連接部115位於較第3壁83更接近第4壁84之區域。又,第1被卡合部187位於較第3壁83更接近第4壁84之區域。第1被卡合部187及連接部115均位於較第3壁83更接近第4壁84之區域,因此,可謂連接部115位於第1被卡合部187之附近。此處,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於Z軸方向上之位置之精度係隨著墨水盒9之部位中接近第1被卡合部187之部位而變高。因此,只要連接部115位於第1被卡合部187之附近,則連接部115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Z軸方向上之位置之精度提昇。其結果,易於抑制因連接部115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Z軸方向上之位置之偏差而導致連接部115與供給管43產生連接不良之情況。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所示,第1被卡合部187位於較第3壁83更接近第4壁84之區域。而且,第4壁84包含具有透光性之視認部。藉此,第1被卡合部187位於接近包含視認部之第4壁84之區域,因此,易於提昇視認部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於Z軸方向上之位置之精度。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所示,第1被卡合部187係夾隔第1 部分181而位於第2被卡合部191之相反側。藉此,藉由夾隔第1部分181而相互位於相反側之第1被卡合部187與第2被卡合部1911來限制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於Z軸方向上之位置。其結果,易於提昇墨水盒9相對於支持框架32之Z軸方向上之位置之精度。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採用將2個凸部185設置於墨水盒9,且將2個凹部223設置於支持框架32之構成。然而,墨水盒9及支持框架32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此。作為墨水盒9及支持框架32之構成,例如亦可採用將2個凸部185設置於支持框架32,且將2個凹部223設置於墨水盒9之構成。進而,作為墨水盒9及支持框架32之構成,例如亦可採用將2個凸部185中之一個及2個凹部223中之一個設置於墨水盒9,且將2個凸部185中之另一個及2個凹部223中之另一個設置於支持框架32之構成。於任一構成中,均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又,凸部185之個數及凹部223之個數均不限定於2個。作為凸部185之個數及凹部223之個數,亦可分別採用1個、或分別採用3個以上。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所示,墨水注入部101位於較第3壁83更接近第4壁84之區域。又,第1被卡合部18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第1壁81中之於Z軸方向上與墨水注入部101重疊之區域。即,第1被卡合部187之至少一部分與墨水注入部101重疊。根據該構成,於將頂蓋143自墨水注入部101沿Z軸方向卸除時,容易因於-Z軸方向上作用於第1被卡合部187之反作用而抵消作用於墨水盒9之Z軸方向之力。藉此,於將頂蓋143自墨水注入部101卸除時,易於抑制墨水盒9於Z軸方向上移位。
再者,作為於將頂蓋143自墨水注入部101卸除時易於抑制墨水盒9於Z軸方向上移位之構成,例如亦可採用如圖30所示地利用第2殼體7之開口251於-Z軸方向上限制墨水注入部101之構成。圖30所示之構成係利用包圍開口251之側壁291之-Z軸方向上之端部,限制墨水注 入部101之側壁133。根據該構成,可利用第2殼體7直接限制墨水注入部101向Z軸方向之移位,因此,於將頂蓋143自墨水注入部101卸除時,易於有效抑制墨水盒9於Z軸方向上移位。
進而,作為於將頂蓋143自墨水注入部101卸除時易於抑制墨水盒9於Z軸方向上移位之構成,例如亦可採用如圖31所示地利用第2殼體7直接限制墨水注入部101之側壁133之Z軸方向上之端部之構成。於該構成中,於側壁133之內側插入有第2殼體7之側壁291。於圖31所示之例中,亦於將頂蓋143自墨水注入部101卸除時,有效抑制墨水盒9於Z軸方向上移位。
進而,作為於將頂蓋143自墨水注入部101卸除時易於抑制墨水盒9於Z軸方向上移位之構成,例如亦可採用圖32所示之例。於該例中,與圖31所示之例相比,墨水注入部101之側壁133之內壁與第2殼體7之側壁291之內壁之間的階差減小。於圖32所示之例中,亦於將頂蓋143自墨水注入部101卸除時,易於有效抑制墨水盒9於Z軸方向上移位。進而,根據該構成,與圖31所示之例相比,易於避免將頂蓋143自墨水注入部101卸除時頂蓋143卡在第2殼體7。因此,於圖32所示之例中,與圖31所示之例相比,易於將頂蓋143自墨水注入部101容易地卸除。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7中之D部之放大圖即圖33所示,於第2殼體7與支持框架32中,支持框架32之間隔壁203B之一部分與面向間隔壁203B之一部分之第2殼體7之一部分嵌合。於間隔壁203B之一部分與第2殼體7之一部分之嵌合部293中,間隔壁203B之一部分之內壁311與第2殼體7之一部分之內壁313於第1邊界315抵接。間隔壁203B之一部分之內壁311與第2殼體7之一部分之內壁313構成將收容墨水盒9之空間分隔之壁之內側面。又,於間隔壁203B之一部分與第2殼體7之一部分之嵌合部293中,間隔壁203B之一部分之外壁321與第 2殼體7之一部分之外壁323於第2邊界325抵接。間隔壁203B之一部分之外壁321與第2殼體7之一部分之外壁323構成將收容墨水盒9之空間分隔之壁之外側面。
而且,支持框架32之凹部207中之鄰接於間隔壁203B之嵌合部293之部分之底部至第1邊界315之高度H1低於底部至第2邊界325之高度H2。換言之,若將第1邊界315之高度H1與第2邊界325之高度H2進行比較,則第2邊界325之高度H2較高。因此,例如於自墨水注入部101溢出之墨水沿著支持框架32與第2殼體7嵌合而成之內側面滴落時,沿著內側面滴落之墨水容易通過第1邊界315到達凹部207內。其原因在於,沿著內側面滴落之墨水不易自第1邊界315逆流至高度位置高於第1邊界315之第2邊界325。藉此,易於抑制自墨水注入部101溢出之墨水漏出至墨水盒單元5之外部。其結果,易於抑制墨水導致之污漬之產生。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2殼體7與支持框架32之嵌合中,間隔壁203B之一部分之內壁311與第2殼體7之一部分之內壁313於第1邊界315抵接。進而,間隔壁203B之一部分之外壁321與第2殼體7之一部分之外壁323於第2邊界325抵接。然而,第2殼體7與支持框架32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此。作為第2殼體7與支持框架32之構成,例如亦可採用如圖34所示地於間隔壁203B之一部分之內壁311之Z軸方向上之端部331與第2殼體7之一部分之內壁313之-Z軸方向上之端部332之間空出間隙之構成。又,亦可採用於間隔壁203B之一部分之外壁321之Z軸方向上之端部333與第2殼體7之一部分之外壁323之-Z軸方向上之端部334之間空出間隙之構成。於此情形時,將端部331與端部332之間之間隙之區域定義為第1邊界315。又,將端部333與端部334之間之間隙之區域定義為第2邊界325。
作為第2殼體7與支持框架32之構成之一例,可採用於端部331與 端部332之間空出間隙且亦於端部333與端部334之間空出間隙之構成。又,作為第2殼體7與支持框架32之構成之另一例,亦可採用於端部331與端部332之間空出間隙且使端部333與端部334抵接之構成。進而,作為第2殼體7與支持框架32之構成之另一例,可採用使端部331與端部332抵接且於端部333與端部334之間空出間隙之構成。於上述任一例中,只要端部333較端部332位於更靠Z軸方向側,則均可獲得易於抑制墨水漏出至墨水盒單元5之外部之效果。再者,於第1實施形態中,第2殼體7係與蓋部對應,支持框架32係與支持部對應,Z軸方向係與第1方向對應,X軸方向係與第2方向對應。
(第2實施形態)
如圖35所示,第2實施形態中之液體噴射系統100包括印表機3及墨水盒單元400。墨水盒單元400係固定於印表機3之外周。印表機3之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簡化圖示且省略詳細之說明。以下,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標註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符號,且省略詳細之說明。再者,於圖35中標註有相互正交之座標軸即XYZ軸。對以下所示之圖亦視需要標註XYZ軸。圖35中之XYZ軸及圖35以後之XYZ軸係依據圖1中之XYZ軸。
墨水盒單元400包括第2殼體401及墨水盒403。又,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墨水盒單元400亦包括未圖示之供給管43。印表機3之第1殼體6與第2殼體401構成液體噴射系統100之外殼。第2殼體401包含殼體本體404及罩蓋405。於殼體本體404設置有窗部21。作業者可透過窗部21視認墨水盒403。墨水盒403之面向窗部21之部位之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於墨水盒403中,可將面向窗部21之部位之至少一部分用作可視認墨水量之視認部。
如圖36所示,罩蓋405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本體404沿Y軸進行滑動。若使罩蓋405相對於殼體本體404沿-Y軸方向滑動(以下表達為打 開罩蓋405),則墨水盒403之墨水注入部101曝露。作業者可於打開罩蓋405使墨水注入部101曝露之狀態下,將墨水自墨水注入部101注入至墨水盒403內。
第1殼體6與第2殼體401係相互分開地構成。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7所示,可將第2殼體401自第1殼體6分離。第2殼體401係藉由安裝螺釘407而與第1殼體6結合。墨水盒403係配置於第1殼體6與第2殼體401之間。墨水盒403具有沿Z軸排列之2個壁即第1壁411及第2壁412。又,墨水盒403具有沿X軸排列之2個壁即第3壁413及第4壁414。進而,墨水盒403具有沿Y軸排列之2個壁即第5壁415及第6壁416。
第1壁411及第2壁412係沿Z軸相互對向。第2壁412係較第1壁411位於更靠Z軸方向。第3壁413及第4壁414係沿X軸相互對向。第4壁414係較第3壁413位於更靠X軸方向。第3壁413及第4壁414係分別與第1壁411及第2壁412之兩者交叉。第5壁415及第6壁416係沿Y軸相互對向。第6壁416係較第5壁415位於更靠Y軸方向。第5壁415及第6壁416係分別與第1壁411及第2壁412之兩者交叉。
於墨水盒403之第4壁414形成有2個孔421。2個孔421係形成為自第4壁414向第3壁413側凹下之朝向。2個孔421係固定於第4壁414內。即,2個孔421未貫通第4壁414。因此,2個孔421未到達墨水盒403內之墨水收容部。又,於印表機3之第1殼體6,在面向墨水盒403之部位設置有抵接部423。抵接部423係自第1殼體6朝向墨水盒403側突出,且呈肋條狀。
如圖38所示,於第2殼體401設置有2個軸部425及突出部427。突出部427係沿窗部21之邊緣呈環狀地設置。突出部427包圍窗部21。突出部427較第2殼體401之內壁429朝向墨水盒403側、即在-X軸方向突出。再者,內壁429係第2殼體401之內壁中之面向印表機3側之內壁。 2個軸部425係設置於內壁429,且較內壁429朝向墨水盒403側、即在-X軸方向突出。2個軸部425係夾隔窗部21而彼此位於相反側。2個軸部425係較突出部427更朝向墨水盒403側突出。
於具有上述構成之液體噴射系統100中,如圖35中之E-E線之剖面圖即圖39所示,墨水盒403由第1殼體6與第2殼體401沿著X軸夾持。第2殼體401之突出部427抵接於墨水盒403之第4壁414。藉此,墨水盒403被第2殼體401在-X軸方向上推壓。另一方面,墨水盒403之第3壁413抵接於第1殼體6之抵接部423。藉此,墨水盒403由第2殼體401之突出部427與第1殼體6之抵接部423夾持。此時,於墨水盒403之2個孔421(圖37)之各者插入第2殼體401之2個軸部425(圖38)之各者。藉此,墨水盒403相對於第2殼體401之旋轉方向之位置受到限制。藉此,墨水盒403相對於印表機3之位置被固定。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省略用以將墨水盒403安裝於第1殼體6或第2殼體401之螺釘等零件,因此,易於削減零件件數。又,可省略用以將墨水盒403安裝於第1殼體6或第2殼體401之零件,因此,可減輕用以固定墨水盒403相對於印表機3之位置之勞力。又,第2殼體401之突出部427抵接於墨水盒403之第4壁414,從而將墨水盒403朝向印表機3側推壓,因此,於自第3壁413朝向第4壁414之方向上,易於提昇墨水盒403相對於第2殼體401之位置之精度。再者,於第2實施形態中,第2殼體401係與蓋部對應,Z軸方向係與第1方向對應,X軸方向係與第2方向對應。
(第3實施形態)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複數個墨水盒9或墨水盒403未內置於覆蓋機構單元10之第1殼體6。即,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採用將複數個墨水盒9或墨水盒403配置於第1殼體6之外側之構成。然而,亦可採用將複數個墨水盒9或墨水盒403內置於第1殼體6之構成。以下,對於將 複數個墨水盒9或墨水盒403內置於殼體內之構成,以作為液體噴射系統之一例之複合機為例,作為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40所示,本實施形態中之複合機500包括印表機503及掃描器單元505。於複合機500中,使印表機503與掃描器單元505相互重疊。於使用印表機503之狀態下,掃描器單元505位於印表機503之鉛垂上方。再者,於圖40中標註有相互正交之座標軸即XYZ軸。對以下所示之圖亦視需要標註XYZ軸。圖40中之XYZ軸及圖40以後之XYZ軸係依據圖1中之XYZ軸。又,於複合機500中,對與液體噴射系統1或液體噴射系統100相同之構成標註與液體噴射系統1或液體噴射系統100中之符號相同之符號,且省略詳細之說明。
掃描器單元505係平台式,且包括影像感測器等攝像元件(未圖示)、原稿台及機蓋。掃描器單元505可經由攝像元件讀取記錄於用紙等媒體上之圖像等作為圖像資料。因此,掃描器單元505作為圖像等之讀取裝置發揮功能。如圖41所示,掃描器單元505構成為可相對於印表機503之殼體507旋動。而且,掃描器單元505之原稿台之印表機503側之面覆蓋印表機503之殼體507,從而亦具有作為印表機503之機蓋之功能。
印表機503可藉由作為液體之一例之墨水而對印刷用紙等印刷媒體P進行印刷。如圖42所示,印表機503包括殼體507、及作為液體收容容器之一例之複數個墨水盒9(墨水盒403)。殼體507係構成印表機503之外殼之一體成形之零件,且收容印表機503之機構單元511。複數個墨水盒9(墨水盒403)係收容於殼體507內,且分別收容供印刷之墨水。於印表機503中設置有4個墨水盒9(墨水盒403)。4個墨水盒9(墨水盒403)之墨水之種類互不相同。於印表機503中,作為墨水之種類,採用黑色、黃色、洋紅色、青色之4種。而且,將墨水之種類互不相同之4個墨水盒9(墨水盒403)各設置1個。
又,印表機503具有操作面板512。於操作面板512設置有電源按鈕513、或其他操作按鈕514等。操作印表機503之作業者可於面向操作面板512之狀態下操作電源按鈕513或操作按鈕514。於印表機503中,將設置有操作面板512之面設為正面。於印表機503之正面,在殼體507上設置有窗部515。窗部515具有透光性。而且,於與窗部515重疊之位置設置有上述4個墨水盒9(墨水盒403)。因此,作業者可透過窗部515視認4個墨水盒9(墨水盒403)。
於印表機503中,各墨水盒9(墨水盒403)之面向窗部515之部位具有透光性。可自各墨水盒9(墨水盒403)之具有透光性之部位視認墨水盒9(墨水盒403)內之墨水。因此,作業者可藉由透過窗部515視認4個墨水盒9(墨水盒403),而視認各墨水盒9(墨水盒403)中之墨水量。於印表機503中,窗部515設置於印表機503之正面,因此,作業者可於面向操作面板512之狀態下自窗部515視認各墨水盒9(墨水盒403)。因此,作業者可一面操作印表機503一面掌握各墨水盒9(墨水盒403)中之墨水之剩餘量。
如表示機構單元511之立體圖即圖43所示,印表機503包括印刷部41及供給管43。印刷部41及供給管43分別具有與液體噴射系統1或液體噴射系統100中之印刷部41及供給管43相同之構成。於印表機503中,亦與液體噴射系統1或液體噴射系統100同樣地,媒體搬送機構藉由利用來自未圖示之馬達之動力驅動搬送輥51,而沿Y軸方向搬送印刷媒體P。又,於印表機503中,亦與液體噴射系統1或液體噴射系統100同樣地,噴射頭搬送機構藉由將來自馬達53之動力經由正時皮帶55傳遞至托架45,而沿X軸方向搬送托架45。印刷頭47係搭載於托架45。因此,印刷頭47可由噴射頭搬送機構介隔托架45沿X軸方向搬送。藉由一面利用媒體搬送機構及噴射頭搬送機構,使印刷頭47對於印刷媒體P之相對位置變化,一面自印刷頭47噴出墨水,而對印刷媒 體P實施印刷。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液體噴射裝置亦可為噴射、噴出或塗佈墨水以外之其他液體而消耗該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再者,作為自液體噴射裝置成為微小量之液滴地進行噴出之液體之狀態,亦可包含以粒狀、淚滴狀、絲狀拖曳者。又,此處所謂之液體只要為可於液體噴射裝置中進行消耗之類之材料即可。例如只要為物質為液相時之狀態者即可,包括黏性較高或較低之液狀體、溶膠、凝膠水、其他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狀樹脂、液狀金屬(金屬熔融液)之類之流體。又,不僅包括作為物質之一狀態之液體,而且亦包括包含顏料或金屬粒子等固形物之功能材料之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於溶劑中而成者等。作為液體之代表例,除如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墨水以外,亦可列舉液晶等。此處,所謂墨水係指包含一般之水性墨水及油性墨水以及凝膠墨水、熱熔墨水等各種液體組合物者。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具體例,例如存在噴射以分散或溶解之形式包含液晶顯示器、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面發光顯示器、彩色濾光片之製造等中使用之電極材料或色材等材料之液體的液體噴射裝置。又,亦可為噴射生物晶片製造中使用之生物有機物之液體噴射裝置、用作精密移液管而噴射成為試樣之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印染裝置或微量分注器等。進而,亦可為對時鐘或相機等精密機械以針點噴射潤滑油之液體噴射裝置、將紫外線硬化樹脂等透明樹脂液噴射至基板上以形成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之微小半球透鏡(光學透鏡)等之液體噴射裝置。又,亦可為噴射酸或鹼等蝕刻液以蝕刻基板等之液體噴射裝置。
61‧‧‧殼體
80‧‧‧基礎壁
81‧‧‧第1壁
83‧‧‧第3壁
85‧‧‧第5壁
111‧‧‧第8壁
112‧‧‧第9壁
113‧‧‧第10壁
114‧‧‧供給部
115‧‧‧連接部
116‧‧‧供給口
183‧‧‧被支持部
185、185A、185B‧‧‧凸部
187‧‧‧第1被卡合部
187A‧‧‧第1部分
187B‧‧‧彎曲部
187C‧‧‧第2部分
189‧‧‧開口
191‧‧‧第2被卡合部
193‧‧‧肋條

Claims (15)

  1. 一種液體收容容器,其對於包含第1卡合部及載置部之支持部,能夠以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之狀態載置於上述載置部,其特徵在於包括:第1壁部,其具有可載置於上述載置部之第1部分;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1被卡合部,其可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於將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時,上述第1被卡合部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側之相反側突出,且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抵接於上述第1卡合部。
  2. 如請求項1之液體收容容器,其包括:液體注入部,其自上述第2壁部朝向上述第1壁部側之相反側突出地設置,且構成為可藉由栓構件而封閉,且於上述第1方向上,上述第1被卡合部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液體注入部重疊。
  3. 如請求項1之液體收容容器,其包括:第2被卡合部,其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抵接於上述支持部所具有之第2卡合部,且上述第1被卡合部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上述第2被卡合部位於較上述第4壁部更接近上述第3壁部之區 域。
  4. 如請求項1之液體收容容器,其包括:液體注入部,其係自上述第2壁部朝向上述第1壁部側之相反側突出地設置,且構成為可藉由栓構件而封閉;及第2被卡合部,其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抵接於上述支持部所具有之上述第2卡合部;上述液體注入部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上述第2被卡合部位於較上述第4壁部更接近上述第3壁部之區域,上述第1被卡合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第1壁部中、於上述第1方向上重疊於上述液體注入部之區域,或重疊於上述液體注入部之區域與上述第4壁部之間。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容器,其具有:連接部,其於較上述第1壁部更靠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上可與管連接,且上述第1被卡合部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上述連接部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上述第1被卡合部具有環狀之框部,且將自上述第3壁部朝向上述第4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2方向時,上述第1卡合部之至少一部分於上述第2方向上延伸,且可插入至上述框部之內側。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容器,其進而可卡合於上述支持部所具有之第2卡合部,且 上述第2卡合部具有鉤狀之形狀,上述第2被卡合部係自上述第3壁部較上述第3壁部更朝向上述第4壁部側之相反側突出之突出部,上述突出部係卡合於上述鉤狀之形狀者。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上述第1被卡合部位於較上述第3壁部更接近上述第4壁部之區域,且上述第4壁部包含具有透光性之部位。
  9. 一種液體收容容器,其對於包含第1卡合部及載置部之支持部,能夠以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之狀態載置於上述載置部,其特徵在於:於上述載置部上載置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第1壁部之第1部分之狀態下,將上述載置部面向上述第1部分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時,具有於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上自上述第1壁部之第2部分突出之第1被卡合部,且上述第1被卡合部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與上述第1卡合部卡合。
  10. 如請求項9之液體收容容器,其包括:液體注入部,其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突出於上述第1方向地設置,且構成為可藉由栓構件而封閉,且上述栓構件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對於上述液體注入部裝卸。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液體收容容器,其進而可卡合於上述支持部所具有之第2卡合部,且具有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抵接於上述第2卡合部之第2被卡合部,於在上述載置部載置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之狀態下,上述第1被 卡合部夾隔上述第1部分位於上述第2被卡合部之相反側。
  12. 一種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特徵在於包括:支持部,其包含第1卡合部及載置部;及液體收容容器,其能夠以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之狀態載置於上述載置部;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第1壁部,其具有可載置於上述載置部之第1部分;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1被卡合部,其可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於將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時,上述第1被卡合部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側之相反側突出,且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抵接於上述第1卡合部。
  13. 如請求項12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其更包括嵌合於上述支持部之蓋部,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係位於上述支持部與上述蓋部之間,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具有構成為可藉由栓構件而封閉之液體注入部,上述液體注入部係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朝向上述載置部側之相反側突出地設置,上述蓋部具有開口,上述液體注入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開口之內側。
  14. 一種液體噴射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 如請求項12或13之液體收容容器單元;液體噴射裝置,其具備液體噴射頭;及管,其可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之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對上述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單元係固定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外周。
  15. 一種液體噴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支持部,其包含第1卡合部及載置部;蓋部,其嵌合於上述支持部;液體噴射頭,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噴射液體;液體收容容器,其能夠以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之狀態載置於上述支持部之上述載置部,且位於上述支持部與上述蓋部之間;及管,其配置於上述蓋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且可自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對上述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包含:第1壁部,其具有可載置於上述載置部之第1部分;第2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係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第4壁部,其係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且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及第1被卡合部,其可卡合於上述第1卡合部;於將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時,上述第1被卡合部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側之相反側突出,且可於上述第1方向上對上述第1卡合部抵接。
TW103106140A 2013-03-01 2014-02-24 液體收容容器、液體收容容器單元、液體噴射系統、液體噴射裝置 TWI6119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0405 2013-03-01
JP2013150217A JP6102596B2 (ja) 2013-07-19 2013-07-19 イ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インクタンク
JP2013199382 2013-09-26
JP2013262146A JP6379482B2 (ja) 2013-12-19 2013-12-19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3263477 2013-12-20
JP2013263478 2013-12-20
JP2013263476 2013-12-20
JP2014005694A JP6287234B2 (ja) 2013-12-20 2014-01-16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収容容器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システム、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1062A TW201441062A (zh) 2014-11-01
TWI611942B true TWI611942B (zh) 2018-01-21

Family

ID=51427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6140A TWI611942B (zh) 2013-03-01 2014-02-24 液體收容容器、液體收容容器單元、液體噴射系統、液體噴射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82975B (zh)
TW (1) TWI611942B (zh)
WO (1) WO20141326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21781B2 (en) 2012-10-15 2016-08-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6409508B2 (ja) * 2014-10-31 2018-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
JP2017077680A (ja) * 2015-10-21 2017-04-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682846B2 (ja) * 2015-12-21 2020-04-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1697B1 (en) * 2000-01-31 2002-08-1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Replaceable ink container having a separately attachable latch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container
TWI303215B (en) * 2006-10-04 2008-11-21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nt mechanism and ink cartridge and carrier thereof
US7510273B2 (en) * 1998-05-18 2009-03-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therefor
CN202115112U (zh) * 2010-03-25 2012-01-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2302A (ja) * 1991-12-11 1993-06-29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ヘッド交換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5369429A (en) * 1993-10-20 1994-11-29 Lasermaster Corporation Continuous ink refill system for disposable ink jet cartridges having a predetermined ink capacity
JP3232203B2 (ja) * 1994-12-27 2001-11-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噴射装置
US6130695A (en) * 1995-04-27 2000-10-1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delivery system adapter
JP3363052B2 (ja) * 1997-03-12 2003-01-07 コピア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インク充填方法
JP4088353B2 (ja) * 1997-06-04 2008-05-21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カンパニー インク供給容器
JP2002001993A (ja) * 2000-06-21 2002-01-08 Copyer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05624A (ja) * 2002-01-11 2003-07-22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プリンタ用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残量の表示方法
JP4419614B2 (ja) * 2004-03-05 2010-0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68071A (ja) * 2004-12-14 2006-06-29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記録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タンク装着方法
JP2006305941A (ja) * 2005-04-28 2006-11-09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回収装置
JP5603612B2 (ja) * 2010-02-19 2014-10-08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保持機構
JP5024440B2 (ja) * 2010-09-27 2012-09-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5884307B2 (ja) * 2011-06-15 2016-03-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液体容器複合体、およ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10273B2 (en) * 1998-05-18 2009-03-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therefor
US6431697B1 (en) * 2000-01-31 2002-08-1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Replaceable ink container having a separately attachable latch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container
TWI303215B (en) * 2006-10-04 2008-11-21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nt mechanism and ink cartridge and carrier thereof
CN202115112U (zh) * 2010-03-25 2012-01-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82975A (zh) 2015-04-29
TW201441062A (zh) 2014-11-01
WO2014132635A1 (ja) 2014-09-04
CN104582975B (zh)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0122B (zh) 液體噴射裝置
TWI630121B (zh) 液體收容容器及液體噴射裝置
TWI630123B (zh) 液體收容容器、液體噴射裝置
TWI623437B (zh) Liquid injection device, tank
US9481180B2 (en)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tainer unit, liquid ejecting system,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TWI604959B (zh)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s, printers, laminators
TW201733819A (zh) 液體收容容器
TWI611942B (zh) 液體收容容器、液體收容容器單元、液體噴射系統、液體噴射裝置
JP5958601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プリンター、および、複合機
JP6287234B2 (ja)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収容容器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システム、液体噴射装置
JP5896074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5822046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