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5163B - Manufacturing methods, molds, dies and fixture units, boring, and guide knitting machines - Google Pat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molds, dies and fixture units, boring, and guide knitting machin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5163B
TWI605163B TW105109265A TW105109265A TWI605163B TW I605163 B TWI605163 B TW I605163B TW 105109265 A TW105109265 A TW 105109265A TW 105109265 A TW105109265 A TW 105109265A TW I605163 B TWI605163 B TW I6051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mold
cymbal
recess
ji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9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9999A (zh
Inventor
Eiji Takeuchi
Takeo Anai
Yasuaki Funo
Hiroaki Matsumoto
Kazuhiro Takemoto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639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9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5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516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60Construction or operation of slay
    • D03D49/62Reeds mounted on s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Looms (AREA)

Description

筘之製造方法、模具、模具與治具單元、筘、及導針織機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筘之製造方法、模具、模具與治具單元、筘、及導針織機。
專利文獻1揭示金屬製之葉片之兩端被固定於棒部之筘。
專利文獻2揭示根據設置於溝道之槽而設定筘片之間距之技術。使用環氧樹脂將筘片固定於溝道材料之間。
於專利文獻3中,揭示有用以製造筘片之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1-324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1-122275號公報
專利文獻3:中國專利申請公告第102704154號說明書
於織布機之作動時,為移動緯紗,而使筘高速地位移。為謀求織布機之進一步之高速化,期望筘之進一步之輕量化。然而,對於筘而言亦要求足以長時間使用之耐久性。例如,於各筘片可長期地經受自緯紗或織物承受之力之態樣中,對於筘而言要求或期望能牢固地保持筘片。如此,促進筘兼具輕量性與耐久性具有意義。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筘之製造方法包含如下步驟:準備第1模具(404),該第1模具(404)具備:筘片保持部(430),其排列有用以保持筘片(100)之複數個保持槽;第1凹部(410),其於保持槽之一端側與各保持槽空間連通;及第2凹部(420),其於保持槽之另一端側與各保持槽空間連通;準備第2模具(303);將各筘片(100)配置於上述第1模具(404)之上述筘片保持部(430)之各保持槽;執行上述第1模具(404)與上述第2模具(303)之合模;以及於上述第1模具(404)與上述第2模具(303)之合模狀態下,至少向上述第1模具(404)之上述第1凹部(410)及上述第2凹部(420)供給熔融樹脂。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進而具備準備治具(600)之步驟,該治具(600)具有排列有用以保持筘片(100)之複數個保持槽之前端部(610);且將各筘片(100)配置於上述第1模具(404)之上述筘片保持部(430)之各保持槽中之步驟包含如下步驟:將各筘片(100)配置於設置於上述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各保持槽中;及使上述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上之各筘片(100)向上述第1模具(404)之上述筘片保持部(430)之各保持槽移行。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筘片保持部(430)包含:筘片保持區域(431、432),其係鄰接於上述第1凹部(410)及第2凹部(420)中之至少一者而設;及中間凹部(433),其設置於上述第1凹部(410)與第2凹部(420)之間;且上述治具(600)之前端部(610)可配置於上述第1模具(404)之上述 中間凹部(433)。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之模具具備:筘片保持部(430),其排列有用以保持筘片(100)之複數個保持槽;第1凹部(410),其於保持槽之一端側與各保持槽空間連通;及第2凹部(420),其於保持槽之另一端側與各保持槽空間連通。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筘片保持部(430)包含:筘片保持區域(431、432),其係鄰接於上述第1凹部(410)及第2凹部(420)中之至少一者而設;及中間凹部(433),其設置於上述第1凹部(410)與第2凹部(420)之間。
本發明之又一態樣之單元具備:上述模具(404);及治具(600),其可配置於上述模具(404)之上述中間凹部(433),且具有排列有用以保持上述筘片(100)之複數個保持槽之前端部(610)。
本發明之進而又一態樣之筘具備:複數個筘片(100),其具有第1端部(101)與第2端部(102),且於上述第1端部(101)與上述第2端部(102)之間延伸;第1保持部(110),其保持上述複數個筘片(100)中所含之各筘片(100)之第1端部(101);及第2保持部(120),其保持上述複數個筘片(100)中所含之各筘片(100)之第2端部(102);且上述第1及第2保持部(110、120)分別為至少包含樹脂材料之塊部分,各筘片(100)之第1端部(101)至少部分嵌入至上述第1保持部(110)中,各筘片(100)之第2端部(102)至少部分嵌入至上述第2保持部(120)中。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保持部(110)具有與上述第2保持部 (120)對向之第1對向面(115),上述第2保持部(120)具有與上述第1保持部(110)對向之第2對向面(125),於上述第1對向面(115)連結沿至少一個筘片(100)延伸之毛邊(70),或於上述第2對向面(125)連結沿至少一個筘片(100)延伸之毛邊。
本發明之進而又一態樣之導針織機具備上述筘。
根據本案發明之一態樣,可有助於筘兼具輕量化與耐久性。
10‧‧‧經紗
20‧‧‧緯紗
50‧‧‧織物
70‧‧‧毛邊
80‧‧‧間隙
90‧‧‧切口
100‧‧‧筘片
101‧‧‧第1端部
102‧‧‧第2端部
103‧‧‧主面
104‧‧‧側面
110‧‧‧第1保持部
115‧‧‧第1對向面
120‧‧‧第2保持部
125‧‧‧第2對向面
200‧‧‧筘
300‧‧‧上模裝置
301‧‧‧底板
302‧‧‧底座
303‧‧‧上模(第2模具)
303m‧‧‧合模面
310‧‧‧第1上部凹部
311‧‧‧底面
312‧‧‧側面
320‧‧‧第2上部凹部
321‧‧‧底面
322‧‧‧側面
330‧‧‧平坦面
399‧‧‧導銷
400‧‧‧下模裝置
401‧‧‧底板
402‧‧‧中間板
403‧‧‧底座
404‧‧‧下模(第1模具)
404m‧‧‧合模面
410‧‧‧第1下部凹部(第1凹部)
411‧‧‧底面
412‧‧‧側面
420‧‧‧第2下部凹部(第2凹部)
421‧‧‧底面
422‧‧‧側面
425‧‧‧筘片保持構造
430‧‧‧筘片保持部
431‧‧‧筘片保持區域
432‧‧‧筘片保持區域
433‧‧‧中間凹部
440‧‧‧槽
470‧‧‧頂出銷
480‧‧‧樹脂退流部
485‧‧‧槽
490‧‧‧流道
499‧‧‧導孔
600‧‧‧治具
610‧‧‧前端部
620‧‧‧棒部
630‧‧‧固持部
700‧‧‧定位構件
701‧‧‧主面
702‧‧‧底面
710‧‧‧槽
715‧‧‧突起
720‧‧‧壁
L5‧‧‧縱向間隔
L100‧‧‧長度
R100‧‧‧筘配置區域
S70‧‧‧縱向上之毛邊之大小
TH100‧‧‧厚度
TH113‧‧‧厚度
TH123‧‧‧厚度
W80‧‧‧寬度
W100‧‧‧寬度
W111‧‧‧橫向寬度
W112‧‧‧縱向寬度
W121‧‧‧橫向寬度
W122‧‧‧縱向寬度
WR100‧‧‧橫向寬度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概略性之前視圖。
圖2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概略性之後視圖。
圖3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概略性之側視圖。
圖4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概略性之剖視圖,模式性地表示沿圖1之IV-IV之橫截面。
圖5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概略性之剖視圖,模式性地表示沿圖1之V-V之縱截面。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筘片之構成之概略性之側視模式圖。
圖7係表示藉由模具而成形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說明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使用態樣之模式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製造步驟之概略性之流程圖。
圖10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製造用之上模裝置之概略性之立體圖,表示上模之合模面。
圖1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製造用之下模裝置之概略性之立體圖,表示下模之合模面。
圖12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製造用之下模裝置之概略性之立體圖,將圖11之下模放大而表示。
圖13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製造用之治具之立體圖,表示於治具之前端部之保持槽中嵌插有筘片之狀態。
圖14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製造用之治具之側視圖,表示於治具之前端部之保持槽中嵌插有筘片之狀態。
圖15係表示將筘片恰當地配置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製造用之治具之前端部之保持槽中之步驟之立體圖。
圖16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製造用之下模裝置之概略性之立體圖,表示於下模之中間凹部嵌合有治具之前端部,且於下模之筘片保持部之各槽中保持有各筘片之狀態。
圖17係沿圖16之XVII-XVII之部分剖視模式圖。
圖18係表示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製造中將上模裝置與下模裝置之間隔縮窄之步驟之步驟圖。
圖10係表示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筘之製造中將上模裝置與下模裝置合模之狀態之步驟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非限定之例示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揭示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及實施形態中所包含之各特徵並非分別獨立者。無需過度說明,業者可將各實施形態及/或各特徵組合,又,亦可理解藉由該組合而達成之協同效應。實施形態間之重複說明原則上予以省略。參照圖式係以發明之記述為主要目的者,有時會為便於作圖而加以簡化。
<第1實施形態>
一面參照圖1至圖19一面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係筘之概略性之前視圖。圖2係筘之概略性之後視圖。圖3係筘之概略性之側視圖。圖4係筘之概略性之剖視圖,模式性地表示沿圖1之IV-IV之橫截面。圖5係筘之概略性之剖視圖,模式性地表示沿圖1之V-V之縱截面。圖6係表示筘之筘片之構成之概略性之側視模式圖。圖7係表示藉由模具而成形筘之說明圖。圖8係表示筘之使用態樣之模式圖。圖9係表示筘之製造步驟之概略性之流程圖。圖10係筘之製造用之上模裝置之概略性之立體圖,表示上模之合模面。圖11係筘之製造用之下模裝置之概略性之立體圖,表示下模之合模面。圖12係筘之製造用之下模裝置之概略性之立體圖,將下模放大而表示。圖13係筘之製造用之治具之立體圖,表示於治具之前端部之保持槽中嵌插有筘片之狀態。圖14係筘之製造用之治具之側視圖,表示於治具之前端部之保持槽中嵌插有筘片之狀態。圖15係表示將筘片恰當地配置於筘之製造用之治具之前端部之保持槽中之步驟之立體圖。圖16係筘之製造用之下模裝置之概略性之立體圖,表示於下模之中間凹部嵌合有治具之前端部,且於下模之筘片保持部之各槽中保持有各筘片之狀態。圖17係沿圖16之XVII-XVII之部分剖視模式圖。圖18係表示於筘之製造中將上模裝置與下模裝置之間隔縮窄之步驟之步驟圖。圖19係表示於筘之製造中將上模裝置與下模裝置合模之狀態之步驟圖。
圖1至圖7所示之筘200包含複數個或一群筘片100、第1保持部110、及第2保持部120。各筘片100具有於圖6中清楚地表示之第1端部101及第2端部102,且於該等端部之間延伸。筘片100之第1端部101與第2端部102係於筘片100之延伸方向上位於相反側之端部。第1保持部110及第2保持部120分別為至少包含樹脂材料之塊部分。亦可說明為第1保持部110及第2保持部120包含具有樹脂材料之塊部分。作為樹脂材料,例如為熱塑性樹脂,例如為聚醯胺。
各筘片100之第1端部101至少部分嵌入至第1保持部110中,各筘片100之第2端部102至少部分嵌入至第2保持部120中。各筘片100之第1端部101至少部分嵌入至第1保持部110之塊部分中,各筘片100之第2端部102至少部分嵌入至第2保持部120之塊部分中。藉由該構成,而促進筘200兼具輕量化與耐久性。亦存在藉由焊接而將筘片固定於金屬板之方法。然而,於該情形時,需要使用焊料,環境性能較低。進而,焊接會耗費不少作業時間。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各筘片100為金屬板,例如鋁製之平板。於若干實施形態中,各筘片100係藉由氮化鉻而塗佈之鋁板,筘片100之強度得以提高。構成各保持部110、120之樹脂材料例如為纖維強化樹脂。於例示之一形態中,各保持部110、120包含分散有玻璃纖維之聚醯胺。於其他實施形態中,亦可採用除此以外之強化纖維、或除此以外之樹脂材料。
複數個筘片100係隔開特定間隔而橫向排列。此處所述之橫向與筘片100之排列方向等同或同義,若參照圖8進行說明,則等同於使用筘200藉由織布機(未圖示)而織造之織物50之經紗10之排列方向,且等同於除緯紗20之折曲部以外之緯紗20之延伸方向。再者,所使用之織布機假定為導針織機或除此以外之織布機。
於在橫向上相鄰之筘片100之間設置有容許經紗10之插通之間隙80。間隙80具有與相鄰之筘片100之對向面彼此之間隔一致之寬度W80,一面維持該寬度W80一面沿縱向較長地延伸。
橫向上之筘片100之配置間隔於圖示之形態中固定或實質上固定,但亦假定該橫向配置間隔於橫向上不固定之實施形態。
各筘片100係於第1保持部110與第2保持部120之間筆直地延伸之平板。若將各筘片100之長度方向設定為縱向,則各筘片100於第1保持部110與第2保持部120之間沿縱向筆直地延伸。再者,縱向與筘片 100之延伸方向等同或同義,係正交於橫向之方向。縱向係相對於圖8所示之織物50之主面而正交之方向。
複數個筘片100係於橫向上相互平行而排列。各筘片100分別具有正交於橫向之一對主面103,各主面103一面維持固定寬度W100一面沿縱向延伸。筘片100之長度L100係跨及其第1端部101及第2端部102之整個範圍之長度,大於第1保持部110與第2保持部120之間之縱向間隔L5。筘片100之厚度TH100係由正交於橫向之筘片100之一對主面103所界定。再者,於多數實施形態中,主面103為平坦面,但未必限於此。
各筘片100具有將一對主面103間連接之一對側面104。各筘片100之一對側面104中之至少一者係如自圖4及圖8所理解般,用以將剛剛沿橫向穿過之緯紗20按壓於織物50側之按壓面。剛剛沿橫向穿過之緯紗20被各筘片100之按壓面按壓而編入至織物50之組織中。筘片100之按壓面與緯紗20直接地接觸。因此,為保護緯紗20,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按壓面係以於一對主面103間呈弧狀突出之方式而形成。按壓面為凸狀之弧狀或彎曲面。
於圖示形態中,各筘片100之按壓面於縱向上遍及第1保持部110與第2保持部120之間之全域而存在。於其他實施形態中,各筘片100之按壓面於縱向上僅存在於第1保持部110與第2保持部120之間之限定之區域。該限定之區域例如為預定與緯紗20接觸之區域。
再者,一個筘200中所含之筘片100之片數不應如圖示般限於18片。根據藉由織布機而織造之織物中所含之經紗之根數來決定筘片之片數。
第1保持部110與第2保持部120分別具有足以牢固地保持橫向排列之所有筘片100各者之橫向寬度W111、W121、縱向寬度W112、W122、及厚度TH113、TH123。第1保持部110之橫向寬度W111及第2 保持部120之橫向寬度W121大於橫向排列有複數個筘片100之筘配置區域R100之橫向寬度WR100。第1保持部110之縱向寬度W112小於第2保持部120之縱向寬度W122,但於其他實施形態中,兩者可相同,或兩者之大小關係可反轉。第1保持部110之厚度TH113與第2保持部120之厚度TH123相同,但於其他實施形態中兩者可不同。
再者,如自上述說明所理解般,筘片100之厚度方向正交於第1保持部110之厚度方向及第2保持部120之厚度方向。筘片100之寬度方向正交於上述縱向及橫向。
於筘片100之第1端部101設置有1個以上之切口90,於切口90內填入有第1保持部110之樹脂部分,因此筘片100之第1端部101與第1保持部110之連結得到強化。同樣地,於筘片100之第2端部102設置有1個以上之切口90,於切口90內填入有第2保持部120之樹脂部分,因此筘片100之第2端部102與第2保持部120之連結得到強化。亦假定於筘片100之第1端部101及第2保持部120中之至少一者設置貫通於筘片100之一對主面間之1個以上之貫通孔。
於本案所揭示之例示形態中,如圖7所示,筘200係藉由嵌入成形而製造。簡而言之,於在模具中配置有複數個筘片100之狀態下執行射出成形,藉此,藉由樹脂材料之塊部分之第1保持部110與第2保持部120而牢固地保持各筘片100之兩端。再者,於其他實施形態中,採用射出成形以外之製造方法。
於射出成形之情形時,存在如下之虞,即被稱為「毛邊」之無用之突起形成於作為成形部分之各保持部110、120,確切地說形成於其外表面。於嵌入成形之情形時,恐怕會如圖6中明確所示,於各保持部110、120之外表面產生沿筘片100延伸之毛邊70,且已確認實際上產生了毛邊70。射出成形之應用就伴隨此種毛邊之形成之方面而言不利。亦令人擔心毛邊對經紗造成損傷。然而,若自使織布機之速度 之高速化進而發展之觀點考慮,則儘管帶有伴隨毛邊之缺點,但射出成形尚存在優點,因此,可一面謀求筘200之輕量化,一面達成筘200之各保持部對各筘片100之牢固之保持。
預想毛邊連結於各保持部110、120之外表面且沿筘片100延伸。更簡單而言,第1保持部110具有與第2保持部120對向之第1對向面115,於該第1對向面115可連結沿筘片100延伸之毛邊70。第2保持部120具有與第1保持部110對向之第2對向面125,於該第2對向面125可連結沿筘片100延伸之毛邊70。根據實施形態,該等毛邊一面與筘片100接觸一面沿筘片100延伸。預期自對向面突出之毛邊之各種態樣。於所預期之一態樣中,毛邊沿筘片100之主面而自對向面延伸。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自各保持部離開之方向上沿筘片100延伸之毛邊之寬度及厚度朝向毛邊前端而逐漸減小。
若第1保持部110與第2保持部120之間之縱向間隔L5充分大,則毛邊70之問題或許不明顯。然而,若金屬製之筘片100之長度變大,則筘200之重量變重,會阻礙織布機之高速化。鑒於該點,於若干實施形態中,第1保持部110與第2保持部120之間之縱向間隔L5為35mm~40mm。縱向上之毛邊之大小S70之上限為3mm。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第1保持部110與第2保持部120之射出成形後,藉由人工作業而將形成於第1保持部110與第2保持部120之外表面之毛邊之全部或一部分除去。
如自圖8所理解般,筘200係以為編入至織物50之組織中而將剛剛沿橫向穿過之緯紗20壓入之方式作動。為確保用以使新緯紗20沿橫向穿過之杼之通過空間而使筘200較圖8所示之位置更遠離織物50。其後,藉由杼之橫向之移動而使新緯紗20沿橫向穿過。其後,再次使筘200以向織物50接近之方式移動,將剛剛沿橫向穿過之緯紗20向織物50側按壓,從而將剛剛沿橫向穿過之緯紗20編入至織物50中。筘200 按壓緯紗20之動作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係非常高速地進行。於若干實施形態中,各筘片100無論是否為金屬製,均會因與經紗10之摩擦而摩耗。於若干實施形態中,筘200之使用壽命為2、3年以內或1年以內。
參照圖9至圖11對筘200之製造方法及其中所使用之模具進行詳細敍述。如圖9所示,首先,準備模具。其次,將筘片配備於模具上。其次,執行射出成形。以此方式可製造上述筘200。由業者選擇適當之模具構成及製造條件。
於圖示之形態中,使用可合模之一對上模與下模。圖10所示之上模裝置300之各導銷399插入至圖11所示之下模裝置400之各導孔499中,上模裝置300朝向下模裝置400而下降,上模裝置300合模於下模裝置400,藉此,劃定用以成形第1保持部110之第1模穴,劃定用以成形第2保持部120之第2模穴。於假定之若干實施形態中,於上模裝置300與下模裝置400中之至少一者設置平行地排列有用以保持筘片100之複數個保持槽之筘片保持部。筘片保持部之各保持槽於其一端側與第1模穴空間連通,於其另一端側與第2模穴空間連通。藉由應用該構成之模具裝置,可製造上述筘20。
圖10中所例示之上模裝置300具有底板301、配置及固定於底板301上之底座302、及可相對於底座302而裝卸之上模303。圖示例之上模303係用以製造特定尺寸之筘例如具有18片筘片100之筘200者。為製造其他尺寸之筘、確切地說具有片數減少之筘片或片數增加之筘片之筘,可將其他構成之上模嵌合及固定於底座302。假定上模303對底座302之固定係藉由螺栓與螺帽之組合而實施之緊固,但未必僅限於此。於底座302設置有4個導銷399,但於其他實施形態中,導銷399之數量有所增減。
於上模303之合模面303m,凹設有用以劃定第1模穴之第1上部凹部310,且凹設有用以劃定第2模穴之第2上部凹部320。於第1上部凹 部310與第2上部凹部320之間存在與合模面303m處於同一平面之平坦面330。第1上部凹部310具有較合模面303m下降之底面311,且具有自底面311之外周緣延伸至合模面303m之側面312。第2上部凹部320具有較合模面303m下降之底面321,且具有自底面321之外周緣延伸至合模面303m之側面322。
圖11中所例示之下模裝置400具有底板401、配置及固定於底板401上之中間板402、隔著中間板402而配置及固定於底板401上之底座403、及可相對於底座403而裝卸之下模404。圖示例之下模404係用以製造特定尺寸之筘例如具有18片筘片100之筘200者。為製造其他尺寸之筘、確切地說具有片數減少之筘片或片數增加之筘片之筘,可將其他構成之下模嵌合及固定於底座403。假定下模對底座403之固定係藉由螺栓與螺帽之組合而實施之緊固,但未必僅限於此。於底座403設置有4個導孔499,但於其他實施形態中,導孔499之數量有所增減。
有時將下模404稱為第1模具,將上模303稱為第2模具。
於下模404之合模面404m,凹設有用以劃定第1模穴之第1下部凹部410,且凹設有用以劃定第2模穴之第2下部凹部420。於第1下部凹部410與第2下部凹部420之間設置有筘片保持部430。再者,有時將第1下部凹部410稱為第1凹部,將第2下部凹部420稱為第2凹部。
筘片保持部430具有沿與上述橫向一致之第1方向排列之複數個保持槽。各保持槽於與上述縱向一致之第2方向上較長地延伸。於第2方向上之保持槽之一端側,保持槽與第1下部凹部410空間連通,於第2方向上之保持槽之另一端側,保持槽與第2下部凹部420空間連通。換言之,第1下部凹部410於保持槽之一端側與各保持槽空間連通。第2下部凹部420於保持槽之另一端側與各保持槽空間連通。再者,第2方向正交於第1方向。由第1方向及第2方向所界定之平面與下模404之合模面404m一致或與下模404之合模面404m平行。
保持槽之深度與筘片100之寬度W100對應或一致。第1方向上之保持槽之寬度與筘片100之厚度對應或一致,或者略大於筘片100之厚度。第2方向上之筘片保持部430之長度與縱向間隔L5對應或一致。
第1上部凹部310與第1下部凹部410對向配置,而劃定第1模穴。第2上部凹部320與第2下部凹部420對向配置,而劃定第2模穴。筘片保持部430與平坦面330對向配置,各保持槽藉由平坦面而封閉。於藉由平坦面330而封閉之保持槽之槽內配置有筘片。於筘片與保持槽之側面之間可形成微細之間隙。
第1下部凹部410具有較合模面404m下降之底面411,且具有自底面411之外周緣延伸至合模面404m之側面412。第2下部凹部420具有較合模面404m下降之底面421,且具有自底面421之外周緣延伸至合模面404m之側面422。
以隔著第1下部凹部410之方式設置有一對凹狀之樹脂退流部480。第1下部凹部410經由第1下部凹部410與各樹脂退流部480之間的較淺之槽485而與各樹脂退流部480空間連通,從而樹脂可自第1下部凹部410流入各樹脂退流部480。以隔著第2下部凹部420之方式設置有一對凹狀之樹脂退流部480。第2下部凹部420經由第2下部凹部420與各樹脂退流部480之間的較淺之槽485而與各樹脂退流部480空間連通,從而樹脂可自第2下部凹部420流入各樹脂退流部480。於若干實施形態中,該等樹脂退流部480有助於減少上述及下述毛邊之產生。
於各樹脂退流部480之底面設置有一個頂出銷470。於第1下部凹部410之底面421設置有2個頂出銷。於第2下部凹部420之底面設置有2個頂出銷。於流道490之底面,設置有共計5個頂出銷。亦假定使頂出銷470之數量較圖示例增加或減少之情況。
於流道490與第1下部凹部410之間設置有1個閘極,於流道490與第2下部凹部420之間設置2個閘極。閘極之數量及大小係根據凹部之 大小而適當地設定。
第1下部凹部410位於連接於第1下部凹部410之閘極與筘片保持部430之間。第1下部凹部410依序由連接於第1下部凹部410之各閘極、一樹脂退流部480、筘片保持部430、及另一樹脂退流部480所包圍。第2下部凹部420位於連接於第2下部凹部420之閘極與筘片保持部430之間。第2下部凹部420依序由連接於第2下部凹部420之閘極、一樹脂退流部480、筘片保持部430、及另一樹脂退流部480所包圍。於若干實施形態中,各樹脂退流部480被分割成複數個區域。
於第2下部凹部420設置有與筘片保持部430相同之筘片保持構造425。於筘片保持構造425設置有沿第1方向排列之複數個保持槽。筘片保持構造425之各保持槽處於筘片保持部430之各保持槽之延長線上。第2下部凹部420於第2方向上較第1下部凹部410大。於第2下部凹部420設置有筘片保持構造425,以謀求筘片100之姿勢之穩定化。
筘片保持部430具有:至少一個筘片保持區域,其於保持槽延伸之第2方向上被劃分,且設置有保持槽;及中間凹部433,其設置於第1下部凹部410與第2下部凹部420之間。於非限定之圖示形態中,筘片保持部430於保持槽延伸之第2方向上被劃分為3個部分。確切地說,筘片保持部430具有:第1筘片保持區域431,其設置於第1下部凹部410側或鄰接於第1下部凹部410而設;第2筘片保持區域432,其設置於第2下部凹部420側或鄰接於第2下部凹部420而設;及中間凹部433,其設置於第1筘片保持區域431與第2筘片保持區域432之間。
存在於第1筘片保持區域431之各保持槽與第1下部凹部410及中間凹部433各者空間連通。存在於第2筘片保持區域432之各保持槽與第2下部凹部420及中間凹部433各者空間連通。於筘片保持部430之中間凹部433可嵌合治具600之前端部610。於治具600之前端部610排列有用以保持筘片100之保持槽。於該構成中,藉由下模404之中間凹部 433與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嵌合,可使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上之各筘片100向下模404之筘片保持部430之各保持槽移行。於無法充分地確保上模303與下模404之間隔之情形時,藉由應用此種治具600,而改善各筘片100向下模404之筘片保持部430之各保持槽之配置作業之作業性。既避免作業人員於上模303與下模404間之被制約之空間進行筘片100之配置作業,亦提高與筘片100之配置相關之作業之安全性。
圖13及圖14所示之非限定之例示之治具600具有可嵌合於中間凹部433之平板狀之前端部610、連結於前端部610之棒部620、及固定有棒部620之固持部630。於治具600之前端部610排列有複數個保持槽,可向各保持槽中插入各筘片。於圖13及圖14中,圖示有於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各保持槽中嵌插有各筘片之狀態。
各筘片相對於各保持槽之位置調整可使用圖15所示之定位構件700。定位構件700具有可供治具600之前端部610嵌合之槽710,於槽710之底面具有規定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停止位置之突起715,進而,具有可供各筘片100之端部接觸之壁720。槽710凹設於定位構件700之主面701上,壁720凸設於定位構件700之主面701上。定位構件700之主面701位於定位構件700之底面702之相反側。定位構件700之主面701及底面702兩者均為平坦面。
適當地設定槽710與壁720之配置間隔。將治具600之前端部610嵌合於定位構件700之槽710,藉此,將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保持槽之底面與定位構件700之主面701完全或實質上配設於同一平面,或者使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保持槽之底面位於較定位構件700之主面701靠下方。使治具600之前端部610碰觸到槽710之底面上之突起715,藉此限制治具600於定位構件700上之位移。使保持於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各保持槽中之各筘片100於定位構件700之主面701上移動直至碰撞到該定位構件700之壁720為止,藉此,達成各筘片100於治具600之 前端部610上之定位。於其他實施形態中,於下模404上進行各筘片100之定位。
再者,於下模404設置有與中間凹部433空間連通之槽440,於該槽440可嵌合治具600之棒部620。於底座403設置有與下模404之槽440空間連通之槽403m,於該底座403之槽403m亦可嵌合治具600之棒部620。
可如圖16中所圖示般使治具600之固持部630之前端面對接於底座403之外周面,藉此,可更容易地將治具600嵌合於下模404及底座403。
如圖16所示,治具600之前端部610嵌合於下模404之中間凹部433,治具600之棒部620嵌合於下模404之槽440及底座403之槽403m。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上之各筘片100事先已被恰當地定位,藉由將治具600之前端部610嵌合於下模404之中間凹部433,而達成各筘片100於下模404上之適當之定位。
當治具600之前端部610配置及嵌合於下模404之中間凹部433時,各筘片100插入及保持於第1筘片保持區域431之各保持槽中,且插入及保持於第2筘片保持區域432之各保持槽中,插入及保持於第2下部凹部420之筘片保持構造425之各保持槽中。於若干實施形態中,當治具600之前端部610配設於中間凹部433之底面上時,為於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各保持槽之底面上載置有各筘片之狀態,於其他實施形態中,成為各筘片自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各保持槽之底面隆起之狀態。即,預期於各種實施形態之間中間凹部433之深度有所不同。
再者,當於在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各保持槽中未保持筘片100之狀態下將治具600之前端部610配置及嵌合於中間凹部433時,第1筘片保持區域431之保持槽與第2筘片保持區域432之保持槽經由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保持槽而空間連通。
如圖16及圖17所示,當治具600之前端部610嵌合於下模404之中間凹部433時,各筘片100之第1端部101配設於第1下部凹部410內,各筘片100之第2端部102配設於第2下部凹部420內。
如圖18及圖19所示,使上模裝置300下降至下模裝置400上,藉此,上模裝置300之上模303積層於下模裝置400之下模404上,從而將下模404與上模303合模。此時,下模404之合模面404m與上模303之合模面303m面接觸。藉此,第1上部凹部310與第1下部凹部410對向配置,而劃定第1模穴。第2上部凹部320與第2下部凹部420對向配置,而劃定第2模穴。筘片保持部430與平坦面330對向配置,各保持槽藉由平坦面而封閉。於藉由平坦面330而封閉之保持槽之槽內配置有筘片。於筘片與保持槽之側面之間可形成微細之間隙。
再者,第1及第2模穴不要求下模與上模各自之凹部。假定如下實施形態,即於上模303之合模面303m不設置第1上部凹部310或第2上部凹部320,而於下模404之合模面404m設置第1凹部410或第2凹部420。
於上模303與下模404合模之狀態下經由下模404之流道490將熔融樹脂供給至第1模穴及第2模穴。向下模404之第1下部凹部410與第2下部凹部420供給熔融樹脂,且向上模303之第1上部凹部310與第2上部凹部320供給熔融樹脂。亦對第1下部凹部410之兩側之凹狀之樹脂退流部480供給熔融樹脂。亦對第2下部凹部420之兩側之凹狀之樹脂退流部480供給熔融樹脂。
熔融樹脂例如為分散有玻璃纖維之聚醯胺。於其他實施形態中,採用分散有其他種類之纖維之其他種類之樹脂。對照上模裝置300與下模裝置400間之合模之強度,而設定適當之熔融樹脂之供給壓力/供給速度/供給時間。於下模404之筘片保持部430之各保持槽與收納於該保持槽中之筘片100之間存在極微小之間隙,而成為毛邊70之 產生原因。於若干實施形態中,設定為熔融樹脂之供給壓力/供給速度/供給時間不會促進毛邊70之成長之條件。熔融樹脂之供給壓力/供給速度/供給時間例如可藉由設定使熔融樹脂流動產生之螺旋之動作條件而加以調整。
其次,將上模裝置300及下模裝置400中之至少一者或兩者冷卻,藉此,填充於第1模穴及第2模穴中之熔融樹脂硬化,藉此,形成樹脂材料之塊。供給至下模404之第1下部凹部410與第2下部凹部420之熔融樹脂硬化,且供給至上模303之第1上部凹部310與第2上部凹部320之熔融樹脂硬化。例如,假定如下情況,即藉由使冷卻水於模具裝置內之流路或熱連接於模具裝置之流路中流動,或者藉由使用珀爾帖元件,而將模具冷卻。於熔融樹脂之硬化後,使上模裝置300與下模裝置400分離,基於頂出銷470之作動而取出嵌入成形有筘片100之成形品。切斷閘極端而將於流道490成形之無用部分除去,且亦將於樹脂退流部480成形之無用部分切除,藉此可自所取出之成形品獲得筘200。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使治具600嵌合於下模404之狀態下執行射出成形。亦假定如下實施形態,使治具600嵌合於下模404,使治具600上之一群筘片100轉移至下模404上,將治具600自下模404卸除,之後執行射出成形。於該情形時,於足以容許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抽出移動的情況下設定下模404之槽440及底座403之槽403m之各寬度。
根據上述教導,若為業者,則可對各實施形態施以各種變更。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添加之符號係用作參考者,而不應以限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目的加以參照。
80‧‧‧間隙
100‧‧‧筘片
110‧‧‧第1保持部
115‧‧‧第1對向面
120‧‧‧第2保持部
125‧‧‧第2對向面
200‧‧‧筘
L5‧‧‧縱向間隔
R100‧‧‧筘配置區域
TH100‧‧‧厚度
W80‧‧‧寬度
W111‧‧‧橫向寬度
W112‧‧‧縱向寬度
W121‧‧‧橫向寬度
W122‧‧‧縱向寬度
WR100‧‧‧橫向寬度

Claims (6)

  1. 一種筘之製造方法,其包含如下步驟:準備第1模具(404),該第1模具(404)具備:筘片保持部(430),其排列有用以保持筘片(100)之複數個保持槽;第1凹部(410),其於保持槽之一端側與各保持槽空間連通;及第2凹部(420),其於保持槽之另一端側與各保持槽空間連通;準備第2模具(303);將各筘片(100)配置於上述第1模具(404)之上述筘片保持部(430)之各保持槽;執行上述第1模具(404)與上述第2模具(303)之合模;以及於上述第1模具(404)與上述第2模具(303)之合模狀態下,至少向上述第1模具(404)之上述第1凹部(410)及上述第2凹部(420)供給熔融樹脂。
  2. 如請求項1之筘之製造方法,其進而具備準備治具(600)之步驟,該治具(600)具有排列有用以保持筘片(100)之複數個保持槽之前端部(610);且將各筘片(100)配置於上述第1模具(404)之上述筘片保持部(430)之各保持槽中之步驟包含如下步驟:將各筘片(100)配置於設置於上述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之各保持槽中;及使上述治具(600)之前端部(610)上之各筘片(100)向上述第1模具(404)之上述筘片保持部(430)之各保持槽移行。
  3. 如請求項2之筘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筘片保持部(430)包含:筘片保持區域(431、432),其係鄰接於上述第1凹部(410)及第2凹部(420)中之至少一者而設;及中間凹部(433),其設置於上述第1凹 部(410)與第2凹部(420)之間;且上述治具(600)之前端部(610)可配置於上述第1模具(404)之上述中間凹部(433)。
  4. 一種模具,其具備:筘片保持部(430),其排列有用以保持筘片(100)之複數個保持槽;第1凹部(410),其於保持槽之一端側與各保持槽空間連通;及第2凹部(420),其於保持槽之另一端側與各保持槽空間連通。
  5. 如請求項4之模具,其中上述筘片保持部(430)包含:筘片保持區域(431、432),其係鄰接於上述第1凹部(410)及第2凹部(420)中之至少一者而設;及中間凹部(433),其設置於上述第1凹部(410)與第2凹部(420)之間。
  6. 一種單元,其具備:如請求項5之模具(404);及治具(600),其可配置於上述模具(404)之上述中間凹部(433),且具有排列有用以保持上述筘片(100)之複數個保持槽之前端部(610)。
TW105109265A 2015-05-08 2016-03-24 Manufacturing methods, molds, dies and fixture units, boring, and guide knitting machines TWI6051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3359 WO2016181440A1 (ja) 2015-05-08 2015-05-08 筬の製造方法、金型、金型と治具のユニット、筬、及びニードル織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9999A TW201639999A (zh) 2016-11-16
TWI605163B true TWI605163B (zh) 2017-11-11

Family

ID=57248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9265A TWI605163B (zh) 2015-05-08 2016-03-24 Manufacturing methods, molds, dies and fixture units, boring, and guide knitting machines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29448B (zh)
TW (1) TWI605163B (zh)
WO (1) WO20161814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92382B1 (de) 2019-09-10 2024-02-07 Groz-Beckert KG Webblatt mit einer vielzahl von lamell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45647A (ja) * 1984-07-05 1985-03-12 株式会社木地金筬製作所 不均一筬目を有する金筬の作成方法およびその作成用治具
JPS6262961A (ja) * 1985-09-11 1987-03-19 阪奈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織機筬
JP5604065B2 (ja) * 2009-07-17 2014-10-08 菊地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細幅織物
JP5364554B2 (ja) * 2009-12-11 2013-12-11 高山リード株式会社
CN202214548U (zh) * 2011-09-14 2012-05-09 兖州创佳玻璃纤维制品有限公司 剑杆织机钢筘
CN103381643B (zh) * 2013-06-27 2017-02-08 蓝星(北京)特种纤维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纤维剑杆织布机筘齿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9999A (zh) 2016-11-16
CN107429448B (zh) 2019-03-15
CN107429448A (zh) 2017-12-01
WO2016181440A1 (ja) 2016-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86601B2 (ja) タイヤの成形またはリトレッド用のサイプブレードを変更するシステム
BR112015030708B1 (pt) dispositivo e processo de corte de peças em material metálico ou compósito
US9609854B2 (en) Fishing line guide
TWI605163B (zh) Manufacturing methods, molds, dies and fixture units, boring, and guide knitting machines
CN113619068B (zh) 用于挤出帘布增强挤出物的挤出机机头及使用其的方法
TW201720328A (zh) 鏈帶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模具
KR101389549B1 (ko) 캐비티 교환이 가능한 전단금형
JP2010201666A (ja) 射出成形金型及び射出成形方法
JP2005524553A (ja) インサートモールド成型剃刀カートリッジ
KR20170136623A (ko) 프로파일부 벨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354053B2 (ja) 切削工具の切刃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製造方法に用いられる圧粉体のプレス成形金型
KR20090042720A (ko) 사출 성형품에 후크 필드를 형성하기 위한 삽입 블록, 및 이러한 형태의 후크 필드를 포함하는 성형품
TW201929977A (zh) 壓鑄裝置
ITGE20080098A1 (it) Utensile per la lavorazione mediante asportazione di truciolo, con inserti amovibili
KR100787192B1 (ko) 인서트 사출용 금형조립체
BR112015003907B1 (pt) método para formar uma pré-forma para um componente oco de turbomáquina, método para montar pré-formas, e, máquina-ferramenta para compactar, secar e aparar uma pré-forma de um componente oco de turbomáquina
KR0149524B1 (ko) 카렌다용 홀더의 자동 컷팅 및 펀칭 시스템
CN2900137Y (zh) 高精度肘杆式锁模装置
JP7215692B2 (ja) 射出成形モールド
JP4262150B2 (ja) 導光体の射出成形型および製造装置
CN211848523U (zh) 一种服装面料的压花装置
JP5050490B2 (ja) 把手付蓄電池の製造方法
KR20100003508U (ko) 금형조립체
FI70534C (fi) Verktyg foer tillverkning av nitspikar eller expanderspikar
CN113059755A (zh) 一种快速调节码装条装的拉链排咪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