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4969B - 自行車輪轂及自行車輪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輪轂及自行車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4969B
TWI604969B TW102116909A TW102116909A TWI604969B TW I604969 B TWI604969 B TW I604969B TW 102116909 A TW102116909 A TW 102116909A TW 102116909 A TW102116909 A TW 102116909A TW I604969 B TWI604969 B TW I6049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oke
hub
abutment
bicycle
spok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6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5075A (zh
Inventor
腰山和喜
Original Assignee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25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5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49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496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2Wheels with wire or other tension spokes
    • B60B1/04Attaching spokes to rim or hub
    • B60B1/041Attaching spokes to rim or hub of bicycl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03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2Wheels with wire or other tension spokes
    • B60B1/0261Wheels with wire or other tension spokes characterised by spoke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2Wheels with wire or other tension spokes
    • B60B1/04Attaching spokes to rim or hub
    • B60B1/042Attaching spokes to hu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23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2Wheels with wire or other tension spokes
    • B60B1/04Attaching spokes to rim or hub
    • B60B1/043Attaching spokes to ri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23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B60B27/026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comprising quick releas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Description

自行車輪轂及自行車輪
本發明大體而言係關於一種自行車輪轂。更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複數個輪輻安裝突出部之自行車輪轂。
當前,市面上可購得諸多不同類型之自行車輪。大多數自行車輪具有一輪轂、複數個輪輻及一環形輪緣。輪轂附接至自行車之車架之一部分以用於相對旋轉。輪輻之內端耦合至輪轂且自輪轂向外延伸。環形輪緣耦合至輪輻之外端且具有用於在其上支撐一充氣輪胎之外部分。通常,自行車輪之輪輻係細金屬絲輪輻。輪輻之外端通常具備用於嚙合輪輻螺紋接套之螺紋,該等螺紋接套將金屬絲輪輻之外端固定於環形輪緣中之孔中。近來,已設計出使用筆直輪輻之自行車輪。由於筆直輪輻並不具有一彎曲內端,因此輪轂需要設計有用於將內端固定至輪轂之特殊附接結構。
已發現,與筆直輪輻一起使用之某些輪轂由於用於將內端固定至輪轂殼或主體之特殊附接結構而製造昂貴及/或複雜。該特殊附接結構有時致使左側輪輻與右側輪輻之間的橫向間距減小,此可減小車輪在橫向方向上的剛性。此外,已發現,此等類型之車輪由於此等特殊附接結構而並非總是如期望的重量輕。此外,已發現,在此等類型之自行車輪之情況下,替換一輪輻或若干輪輻可係困難、複雜及/或 昂貴的。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藉助一相對較簡單結構有效地配置複數個輪輻之一自行車輪轂之各種特徵。
鑒於已知技術之最佳水平,提供一種基本上包含一輪轂殼主體及複數個輪輻安裝突出部之自行車輪轂。該等輪輻安裝突出部安置於該輪轂殼主體之一端部分處。該等輪輻安裝突出部中之每一者包含一第一圓周側及一第二圓周側。該第一圓周側具有用於一第一輪輻之一第一輪輻出口及用於一第二輪輻之一第二輪輻出口。該第二圓周側與該第一圓周側相對。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連同隨附圖式一起揭示自行車輪轂之較佳實施例之以下詳細說明明瞭所揭示自行車輪轂之其他目的、特徵、態樣及優點。
10‧‧‧張緊輪輻自行車輪
12‧‧‧中心輪轂/輪輻
14‧‧‧車輪輪緣/輪緣/環形輪緣/嵌入式輪緣
16‧‧‧輪輻/切向輪輻/第一輪輻/第二輪輻/第三輪輻/第四輪輻
16a‧‧‧內端
16b‧‧‧伸長中心部件
16c‧‧‧外端
16d‧‧‧凸緣/放大頭部部件
18‧‧‧充氣箝入式輪胎/箝入式輪胎/輪胎/充氣輪胎
20‧‧‧環形輪胎安裝部件
22‧‧‧環形輪輻安裝部件
22a‧‧‧輪輻開口
27‧‧‧空氣閥
28‧‧‧輪輻螺紋接套/輪輻插塞
31‧‧‧軸
32‧‧‧輪轂殼/輪轂主體
32a‧‧‧第一輪輻安裝部分
32b‧‧‧第二輪輻安裝部分
32c‧‧‧管狀中心部分
32d‧‧‧煞車安裝部分
34‧‧‧快速釋放裝置
41‧‧‧輪輻固定部件/突出部
41a‧‧‧第一圓周表面
41b‧‧‧第二圓周表面
42‧‧‧輪輻固定部件/突出部
51‧‧‧第一輪輻附接區段
51a‧‧‧第一輪輻接納膛孔
51b‧‧‧第一輪輻出口開口
51c‧‧‧第一輪輻鄰接件
51d‧‧‧輪輻插入膛孔
52‧‧‧第二輪輻附接區段
52a‧‧‧第二輪輻接納膛孔
52b‧‧‧第二輪輻出口開口
52c‧‧‧第二輪輻鄰接件
53‧‧‧第三輪輻附接區段
53a‧‧‧第三輪輻接納膛孔
53b‧‧‧第三輪輻出口開口
53c‧‧‧第三輪輻鄰接件
53d‧‧‧輪輻插入膛孔
54‧‧‧第四輪輻附接區段
54a‧‧‧第四輪輻接納膛孔
54b‧‧‧第四輪輻出口開口
54c‧‧‧第四輪輻鄰接件
55a‧‧‧單一輪輻入口開口/輪輻入口開口
55b‧‧‧單一輪輻入口開口/輪輻入口開口
58a‧‧‧內開口
58b‧‧‧內開口
62a‧‧‧第一墊圈
62b‧‧‧第二墊圈
112‧‧‧中心輪轂/輪轂
141‧‧‧輪輻固定部件
141a‧‧‧第一圓周表面
141b‧‧‧第二圓周表面
151‧‧‧第一輪輻附接區段
151a‧‧‧第一輪輻接納膛孔
151c‧‧‧第一輪輻鄰接件
151d‧‧‧第一輪輻插入膛孔
151e‧‧‧第一輪輻入口開口
152‧‧‧第二輪輻附接區段
152a‧‧‧第二輪輻接納膛孔
152c‧‧‧第二輪輻鄰接件
152d‧‧‧第二輪輻插入膛孔
152e‧‧‧第二輪輻入口開口
153‧‧‧第三輪輻附接區段
153a‧‧‧第三輪輻接納膛孔
153c‧‧‧第三輪輻鄰接件
153d‧‧‧第三輪輻插入膛孔
153e‧‧‧第三輪輻入口開口
154‧‧‧第四輪輻附接區段
154a‧‧‧第四輪輻接納膛孔
154c‧‧‧第四輪輻鄰接件
154d‧‧‧第四輪輻插入膛孔
154e‧‧‧第四輪輻入口開口
212‧‧‧中心輪轂/輪轂
241‧‧‧輪輻固定部件
241a‧‧‧第一圓周表面
241b‧‧‧第二圓周表面
241c‧‧‧徑向向外表面
252‧‧‧第二輪輻附接區段
252a‧‧‧第二輪輻接納膛孔
252b‧‧‧第二輪輻出口開口
254‧‧‧第四輪輻附接區段
254a‧‧‧第四輪輻接納膛孔
254b‧‧‧第四輪輻出口開口
III-III‧‧‧線
A1‧‧‧第一縱向軸
A2‧‧‧第二縱向軸
A3‧‧‧第三縱向軸
A4‧‧‧第四縱向軸
C‧‧‧中心旋轉軸
R1‧‧‧逆時針方向
R2‧‧‧順時針方向
現在參考形成本初始發明之一部件之隨附圖式:圖1係具有一輪緣、複數個輪輻及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自行車輪轂之一自行車輪之一側視立面圖;圖2係圖1中所圖解說明之自行車輪之一局部側視立面圖;圖3係沿著圖2中之III-III線截取的自行車輪之一部分之一放大剖面圖;圖4係圖1中所圖解說明自行車輪之輪輻及自行車輪轂之一放大局部透視圖;圖5係其中輪輻附接至自行車輪轂之輪輻安裝突出部中之僅一者的圖1中所圖解說明之自行車輪之輪輻及自行車輪轂之一放大局部透視圖;圖6係圖解說明附接至自行車輪轂之輪輻安裝突出部中之一者之輪輻的圖1中所圖解說明之自行車輪之輪輻及自行車輪轂之一放大局 部剖面圖;圖7係其中輪輻自自行車輪轂移除的圖1中所圖解說明之自行車輪之自行車輪轂之一放大局部透視圖;圖8係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自行車輪轂之一放大局部透視圖;且圖9係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一自行車輪轂之一放大局部透視圖。
現在將參考圖式闡釋選定實施例。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僅出於圖解說明目的而非出於限制如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形式界定的本發明之目的來提供對實施例之以下說明。
最初參考圖1,圖解說明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張緊輪輻自行車輪10(例如,一自行車輪)。自行車輪10基本上包含:一中心輪轂12(例如,一自行車輪轂)、一車輪輪緣14(例如,一環形輪緣)、複數個輪輻16及一充氣箝入式輪胎18。輪轂12藉由依據張力放置之輪輻16而連接至輪緣14。箝入式輪胎18附接至輪緣14之外周邊。因此,自行車輪10繞輪轂12之一中心旋轉軸C旋轉。輪緣14、輪輻16及輪胎18可係習用部件,且因此,輪輻16及輪胎18將僅在本文中進行簡短闡釋。自行車輪10係其中在輪緣14之外表面與充氣輪胎18之間形成一氣密室之一箝入式輪胎。當然,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可視需要及/或期望按照一無內胎輪胎車輪調適輪緣14。自行車輪10以一習用方式附接至一自行車架(未展示)。大體而言,自行車輪10可應用於自行車架作為一前車輪或一後車輪。
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輪輻16係將輪轂12連接至輪緣14之切向張力輪輻。舉例而言,十六個輪輻16自輪轂12之一側大體上切向延伸至輪緣14,而其他十六個輪輻16則自輪轂12之另一側大體上切向延伸至輪緣14,如下文所闡釋。此外,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輪 轂12係利用在間隔開圓周位置處耦合至輪緣14之三十二個切向輪輻16之一前輪轂(亦即輪轂12並不包含一或多個鏈輪),如圖1中所見。當然,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輪轂12亦可用作一後車輪之一後輪轂。此外,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在不背離本發明之範疇之情況下,輪緣14可經修改以容納不同輪輻配置(例如,諸如替代其中所有輪輻係切向輪輻其中某些輪輻係切向輪輻而某些輪輻則係徑向輪輻之輪輻配置)。此外,熟習此項技術者亦將自本發明明瞭,輪緣14可經修改以視需要及/或期望容納少於或多於三十二個輪輻。在任何情形中,輪輻16較佳耦合至環形輪緣14成一沿圓周間隔開之配置。
如圖1至圖3中所見,輪緣14係經設計以用於繞中心旋轉軸C旋轉之一環形構件。輪緣14通常係對接至自身中以形成一環箍之一金屬擠製件。然而,輪緣14可係由諸如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實質上剛性材料之各種各樣之剛性材料構造。舉例而言,輪緣14可係由任何適合金屬材料(諸如鍍鋼、不銹鋼、鋁、錳或鉭)以及其他非金屬材料(諸如一碳纖維複合材料)構造。較佳地,輪緣14係由一鋁合金構造。然而,輪緣14亦可係其中一氣動碳環箍接合至一鋁輪緣之一複合結構。
現在將更詳細地論述箝入式輪緣14之構造。參考圖1至圖3,輪緣14係實質上圓形,如側視立面圖(圖1)中所見。基本上,輪緣14具有一均勻剖面輪廓,惟容納一空氣閥27及附接輪輻16之處不存在材料除外。如圖2及圖3中所見,輪緣14基本上包含一環形輪胎安裝部件20及一環形輪輻安裝部件22。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環形輪胎安裝部件20及環形輪輻安裝部件22係由諸如一鋁合金之一適合材料形成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環形輪胎安裝部件20具有一單一空氣閥安裝開口(未展示)用於附接空氣閥27。環形輪輻安裝部件22亦具有一單一空氣閥貫通開口(未展示)用於接納從中穿過之空氣閥27。環形輪輻安裝部 件22具有對應於輪輻16之數目之複數個(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三十二個)輪輻開口22a。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輪輻開口22a係圓形開口用於接納藉由其輪緣14以一習用方式附接至輪輻16之輪輻螺紋接套或插塞28。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輪輻開口22a中之交替者較佳地沿相對於一輪緣中心平面之相反軸向方向稍微成角度以使得耦合至其之輪輻16延伸至輪轂12之相對端。較佳地,輪輻16耦合於輪轂12與輪緣14之間以使得自行車輪10成盤形,亦即,輪緣14自輪轂12之中心朝向具有一煞車安裝部分32d之一輪轂殼或主體32(例如,一輪轂殼主體)之端偏移。當然,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輪輻開口22a可經定大小以使得輪輻開口22a中之每一者視需要及/或需要接納一加強件。此外,加強件可視需要及/或期望係一螺紋類型加強件或一非螺紋類型加強件(例如,一孔眼)。當然,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自行車輪10可具有其他類型之習用輪緣。
現在將參考圖1至圖3進一步闡釋輪輻16。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輪輻16係彼此全部相同之筆直輪輻。較佳使用習用製造技術將輪輻16整體地形成為一單件式整體單一構件(整體構件)。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輪輻16係將輪轂12連接至輪緣14之切向輪輻。輪輻16沿著輪緣14以若干間隔沿著一圓周方向對準。每一輪輻16基本上包含一內端16a(例如,一端)、一伸長中心部件16b及一外端16c。輪輻16之內端16a中之每一者具有一凸緣或放大頭部部件16d(參見圖6)用於與輪轂12嚙合。凸緣16d形成為一釘頭之形狀。輪輻16之外端16c中之每一者具有一螺紋用於以螺紋方式接納輪輻螺紋接套28。輪輻16之內端16a固定至輪轂12,而輪輻16之外端16c則以固定方式耦合至輪緣14。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使用總共三十二個切向輪輻16。自然地,熟習自行車領域者將自本發明明瞭,自行車輪10可具有更少或更多輪輻及/或一不同輪輻配置。輪輻16係相對習用之金屬絲型輪輻。 因此,輪輻16將不在本文中進行詳細論述及/或圖解說明,惟與輪轂12相關時除外。
參考圖2及圖4至圖7,現在將更加詳細地論述輪轂12。輪轂12基本上包含一軸31及輪轂殼32。輪轂殼32係以一習用方式藉由一對軸承以一可旋轉方式繞軸31安置。除輪轂殼32以外之輪轂12的其他部件相對習用。因此,輪轂12之此等其他部件將不在本文中進行詳細論述或圖解說明。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輪轂12係一前自行車輪轂。然而,熟習自行車領域者將自本發明明瞭,輪轂12可視需要及/或期望用一後輪轂來替換。
軸31係一硬質剛性構件。軸31具有自輪轂殼32向外延伸之一對相對自由端(在圖4及圖5中展示僅一者)。軸31之自由端以一習用方式經由一快速釋放裝置34以固定方式耦合至自行車架。軸31具有界定自行車輪10之中心旋轉軸C之一中心軸。當然,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軸31及輪轂殼32可經修改以採用一習用貫通軸系統用於將自行車輪10耦合至自行車架。
如圖4中最佳所見,輪轂殼32係以可旋轉方式支撐於軸31上之一硬質剛性管狀構件。輪轂殼32包含一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2a、一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2b及安置於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2a與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2b之間的一管狀中心部分32c。因此,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2a及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2b安置於輪轂殼32之相對端處。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2a及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2b經組態且經配置以將輪輻16以固定方式固定至其。如所展示,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2a及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2b較佳係彼此之鏡像,惟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2a自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2b沿圓周偏移除外。換言之,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2a之輪輻安裝點自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2b之輪輻安裝點沿圓周方向偏移。當然,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2a及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2b視需要及/或期望不需彼此為鏡像 件。視情況,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輪轂殼32亦具備煞車安裝部分32d用於附接一盤式煞車轉子(未展示)。選用盤式煞車轉子(未展示)可藉由以一習用方式螺紋連接至輪轂殼32之端中之一保持或鎖定環而附接至輪轂殼32。
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2a包含自輪轂殼32之一端(例如,一個端部分)以一徑向方式向外延伸之複數個(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四個)個別輪輻固定部件或突出部41(例如,輪輻安裝突出部)。輪輻固定部件41繞第一輪輻安裝部分32a之主體沿一圓周方向等距間隔開。輪輻固定部件41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且經配置以將四個輪輻16固定至其。輪輻固定部件41中之每一者較佳相同,如所展示。當然,輪輻固定部件41視需要及/期望不需相同。
同樣,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2b包含自輪轂殼32之另一端以一徑向方式向外延伸之複數個(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四個)個別輪輻固定部件或突出部42(例如,輪輻安裝突出部)。輪輻固定部件42繞第二輪輻安裝部分32b之主體沿一圓周方向等距間隔開。輪輻固定部件42較佳係輪輻固定部件41之偏移鏡像件。換言之,輪輻固定部件42與輪輻固定部件41沿圓周偏移達一銳角且沿相反之軸向方向背對輪輻固定部件41,如圖4及圖5中所見。輪輻固定部件42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且經配置以將四個輪輻16固定至其。輪輻固定部件42中之每一者較佳相同,如所展示。當然,輪輻固定部件42視需要及/或期望不需相同。
因此,輪轂殼32之輪輻固定部件或突出部41及42係繞輪轂殼32之相對端沿圓周間隔開之個別徑向突出部。由於輪輻固定部件41及42經相同組態及定尺寸(惟定向除外),因此,將僅詳細論述及/或圖解說明輪轂殼32之第一輪輻安裝部部分32a上之輪輻固定部件41。
如圖5至圖7中所展示,輪轂殼32之輪輻固定部件41中之每一者基本上包含分別用於附接兩個輪輻16(例如,第一及第二輪輻)之第一 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附接至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之兩個輪輻16在下文中分別稱作第一及第二輪輻16。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附接至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之第一及第二輪輻16自輪轂12朝向相對於輪輻固定部件41中之各別者之相同側或相同圓周方向(例如,圖4及圖5中之逆時針方向R1)而縱向延伸至輪緣14。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輪轂殼32之輪輻固定部件41中之每一者包含分別用於附接兩個輪輻16(例如,第三及第四輪輻)之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附接至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之兩個輪輻16在下文中分別稱作第三及第四輪輻16。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附接至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之第三及第四輪輻16自輪轂12朝向相對於輪輻固定部件41中之各別者之相同側或相同圓周方向(例如,圖4及圖5中之順時針方向R2)縱向延伸至輪緣14。因此,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輪輻固定部件41中之每一者具有將於將四個輪輻16附接至其之第一至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1、52、53及54。
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如圖7中所最佳展示,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相對於中心旋轉軸C之一徑向方向而徑向對準,同時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相對於中心旋轉軸C之徑向方向而徑向對準。此外,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沿平行於中心旋轉軸C之一方向遠離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間隔開。另一方面,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經相同組態及定尺寸(惟定向除外),同時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經相同組態及定尺寸,惟定向除外。此外,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之配置與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之配置相同,惟定向除外。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 52繞中心旋轉軸C之一徑向方向以一旋轉對稱方式相對於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配置。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至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中之每一者形成為延伸穿過輪輻固定部件41中之各別者在輪輻固定部件41中之各別者之第一圓周表面41a與第二圓周表面41b(例如,第一及第二圓周側)之間的一階梯式膛孔。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圓周表面41a面向相對於中心旋轉軸C之逆時針方向R1。第一圓周表面41a界定本發明應用之一第一圓周側。另一方面,第二圓周表面41b面向相對於中心旋轉軸C之順時針方向R2。第二圓周表面41b界定與第一圓周側相對的本發明應用之一第二圓周側。
參考圖6及圖7,將詳細論述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之組態。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如圖6中所圖解說明,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分別包含在第一圓周表面41a中之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例如,第一及第二輪輻出口)。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分別具有在第一圓周表面41a中之第一輪輻出口開口51b及第二輪輻出口開口52b。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分別進一步包含第一輪輻鄰接件51c及第二輪輻鄰接件52c。
如圖6及圖7中所圖解說明,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經配置用於第一及第二輪輻16以使得第一及第二輪輻16分別延伸穿過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第一及第二輪輻16分別自第一圓周表面41a中之第一輪輻出口開口51b及第二輪輻出口開口52b延伸出。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相對於輪轂殼32之中心旋轉軸C之一徑向方向而徑向對準。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分別具有第一縱向軸A1及第二縱向軸A2。第一縱向軸A1及第二縱向軸 A2分別界定第一及第二輪輻16之第一及第二輪輻軸。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之第一縱向軸A1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之第二縱向軸A2相對於彼此非平行地延伸。特定而言,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經配置以使得第一縱向軸A1與第二縱向軸A2之間的一角度小於90度。此外,如圖7中所圖解說明,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經配置以使得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之第一輪輻出口開口51b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之第二輪輻出口開口52b在第一圓周表面41a中彼此間隔開。
如圖6及圖7中所圖解說明,第一輪輻鄰接件51c及第二輪輻鄰接件52c經配置分別用於鄰接第一及第二輪輻16之內端16a。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鄰接件51c及第二輪輻鄰接件52c朝向相對於中心旋轉軸C之順時針方向R2分別沿著第一縱向軸A1及第二縱向軸A2大體上軸向背對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換言之,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分別遠離第一輪輻鄰接件51c及第二輪輻鄰接件52c朝向相對於中心旋轉軸C之逆時針方向R1縱向延伸。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如圖6中所展示,第一輪輻鄰接件51c自第二輪輻鄰接件52c沿圓周偏移。特定而言,第一輪輻鄰接件51c沿相對於第二輪輻鄰接件52c之逆時針方向R1安置。第一輪輻鄰接件51c具有與第一輪輻16之凸緣16d之一外形狀匹配之一形狀。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鄰接件51c具有與第一輪輻16之凸緣16d接觸之一錐形端面。另一方面,第二輪輻鄰接件52c具有與一第一墊圈62a(例如,一中間構件)之一外形狀匹配之一形狀。第一墊圈62a安置於第二輪輻16之凸緣16d與第二輪輻鄰接件52c之間。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二輪輻鄰接件52c具有與第一墊圈62a之一外球形表面表面接觸之一部分球星面。第一墊圈62a具有與第二輪 輻16之凸緣16d接觸之一內錐形面。當然,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第二輪輻16之凸緣16d可在無第一墊圈62a之情況下與第二輪輻鄰接件52c直接嚙合。
如圖6中所展示,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亦包含在第二圓周表面41b中之一單一輪輻入口開口55a。輪輻入口開口55a與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兩者連通。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如圖6中所展示,輪輻入口開口55a經由一輪輻插入膛孔51d與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連通。輪輻插入膛孔51d關於第一縱向軸A1相對於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同心地配置。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經定尺寸以接納第一輪輻16。特定而言,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具有稍微大於第一輪輻16之伸長中心部件16b之直徑且小於第一輪輻16之凸緣16d之直徑之寬度。此外,輪輻插入膛孔51d具有大於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之寬度之寬度。第一輪輻鄰接件51c形成為介於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與輪輻插入膛孔51d之間的一過渡件。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一輪輻鄰接件51c與第一縱向軸A1同心。另一方面,輪輻入口開口55a經由由第二輪輻鄰接件52c界定之一凹部與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連通。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具有在輪輻插入膛孔51d之一內周邊面中之一內開口58a,藉此連接輪輻固定部件41中之各別者內之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與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經定尺寸以接納第二輪輻16。特定而言,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具有稍微大於第二輪輻16之伸長中心部件16b之直徑且小於第二輪輻16之凸緣16d之直徑之寬度。此外,第二輪輻鄰接件52c具有大於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之寬度之寬度。
參考圖6及圖7,將論述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之組態。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三 輪輻附接區段53經相同組態及定尺寸(惟定向除外),同時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經相同組態及定尺寸,惟定向除外。
如圖6及圖7中所圖解說明,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分別包含在第二圓周表面41b中之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例如,第三及第四輪輻出口)。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分別具有在第二圓周表面41b中之第三輪輻出口開口53b及第四輪輻出口開口54b。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分別進一步包含第三輪輻鄰接件53c及第四輪輻鄰接件54c。
如圖6及圖7中所圖解說明,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經配置用於第三及第四輪輻16以使得第三及第四輪輻16分別延伸穿過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第三及第四輪輻16分別自第二圓周表面41b中之第三輪輻出口開口53b及第四輪輻出口開口54b延伸出。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相對於輪轂殼32之中心旋轉軸C之一徑向方向而徑向對準。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分別具有第三縱向軸A3及第四縱向軸A4。第三縱向軸A3及第四縱向軸A4分別界定第三及第四輪輻16之第三及第四輪輻軸。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之第三縱向軸A3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之第四縱向軸A4相對於彼此非平行地延伸。特定而言,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經配置以使得第三縱向軸A3與第四縱向軸A4之間的一角度小於90度。此外,如圖6中所圖解說明,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經配置以使得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之第三輪輻出口開口53b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之第四輪輻出口開口54b在第二圓周表面41b中彼此間隔開。
如圖6及圖7中所圖解說明,第三輪輻鄰接件53c及第四輪輻鄰接件54c經配置分別用於鄰接第三及第四輪輻16之內端16a。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三輪輻鄰接件53c及第四輪輻鄰接件54c朝向相對於中心旋轉軸C之逆時針方向R1分別沿著第三縱向軸A3及第四縱向軸A4大體上軸向背對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換言之,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分別遠離第三輪輻鄰接件53c及第四輪輻鄰接件54c朝向相對於中心旋轉軸C之順時針方向R2縱向延伸。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如圖6中所展示,第三輪輻鄰接件53c自第四輪輻鄰接件54c沿圓周偏移。特定而言,第三輪輻鄰接件53c沿相對於第四輪輻鄰接件54c之順時針方向R2安置。第三輪輻鄰接件53c具有與第三輪輻16之凸緣16d之一外形狀匹配之一形狀。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三輪輻鄰接件53c具有與第三輪輻16之凸緣16d接觸之一錐形端面。另一方面,第四輪輻鄰接件54c具有與一第二墊圈62b(例如,一中間構件)之一外形狀匹配之一形狀。第二墊圈62b安置於第四輪輻16之凸緣16d與第四輪輻鄰接件54c之間。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四輪輻鄰接件54c具有與第二墊圈62b之一外球形表面接觸之一部分球形面。第二墊圈62b具有與第四輪輻16之凸緣16d接觸之一內錐形面。當然,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第四輪輻16之凸緣16d可在無第二墊圈62b之情況下與第四輪輻鄰接件54c直接嚙合。
如圖6及圖7中所展示,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亦包含在第一圓周表面41a中之一單一輪輻入口開口55b。輪輻入口開口55b與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兩者連通。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如圖7中所展示,輪輻入口開口55b經由一輪輻插入膛孔53d與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連通。輪輻插入膛孔53d關於第三縱向軸A3相對於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同心地配置。在 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經定尺寸以接納第三輪輻16。特定而言,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具有稍微大於第三輪輻16之伸長中心部件16b之直徑且小於第三輪輻16之凸緣16d之直徑之寬度。此外,輪輻插入膛孔53d具有大於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之寬度之寬度。第三輪輻鄰接件53c形成為介於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與輪輻插入膛孔53d之間的一過渡件。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三輪輻鄰接件53c與第三縱向軸A3同心。另一方面,輪輻入口開口55b經由由第四輪輻鄰接件54c界定之一凹部與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連通。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具有在輪輻插入膛孔53d之一內周邊面中之一內開口58b,藉此連接輪輻固定部件41中之各別者內之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與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經定尺寸以接納第四輪輻16。特定而言,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具有稍微大於第四輪輻16之伸長中心部件16b之直徑且小於第四輪輻16之凸緣16d之直徑之寬度。此外,第四輪輻鄰接件54c具有大於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之寬度之寬度。
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縱向軸A1至第四縱向軸A4關於垂直於輪轂殼32之中心旋轉軸C延伸之一平面相對於彼此傾斜或成角度。第一縱向軸A1至第四縱向軸A4之不同角度避免了輪輻16之交叉對之間的干涉。
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輪輻固定部件41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且經配置以將四個輪輻16固定至其。此外,輪輻固定部件42中之每一者經組態且經配置以將四個輪輻16固定至其。因此,三十二個輪輻16可有效地配置至輪轂12。此外,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輪輻16透過單一輪輻入口開口55a分別插入至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52a中,同時第三及第四輪輻16透過單一輪輻入口開口55b分別插入至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54a 中。由於自外部可看到第一圓周表面41a及第二圓周表面41b中之每一者上的用於插入輪輻16之一個開口,因此可達成一經美學改良之輪轂12。此外,第二及第四輪輻16分別經由第一墊圈62a及第二墊圈62b而耦合至第二輪輻附接區段52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54。因此,透過輪輻16施加至輪轂12之負載可得以減少。
第二實施例
現在參考圖8,現在將闡釋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中心輪轂112(例如,一自行車輪轂)。輪轂112與輪緣14(例如,一環形輪緣)及輪輻16一起使用以形成自行車輪10(例如,一自行車輪)(參見圖1)。鑒於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之間的類似性,與第一實施例之部件相同的第二實施例之部件將被賦予與第一實施例之部件相同之元件符號。此外,與第一實施例之部件在功能上相同及/或實質上相同的此第二實施例之部件將被賦予相同元件符號,但向其加上「100」。在任何情形中,為簡明起見可能省略對與第一實施例之部件實質上相同的第二實施例之部件之說明。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除本文中所論述及/或所圖解說明以外,對第一實施例之說明及圖解說明亦適用於此第二實施例。
如圖8中所圖解說明,第二實施例中之輪轂112與第一實施例之輪轂12基本上相同,而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之間的唯一差異在於第一輪輻附接區段1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152在輪輻固定部件141(例如,輪輻安裝突出部)中之每一者之一第二圓周表面141b(例如,一第二圓周側)中之間隔開位置處具有第一輪輻入口開口151e及第二輪輻入口開口152e,而第三輪輻附接區段1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154則在輪輻固定部件141中之每一者之一第一圓周表面141a(例如,一第一圓周側)中之間隔開位置處具有第三輪輻入口開口153e及第四輪輻入口開口154e。換言之,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附接區 段1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152並不具有用於插入第一及第二輪輻16之一共同入口開口,同時第三輪輻附接區段1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154並不具有用於插入第三及第四輪輻16之一共同入口開口。
更具體而言,第一輪輻附接區段1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152分別包含第一輪輻接納膛孔1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152a(例如,第一及第二輪輻出口)、第一輪輻鄰接件151c及第二輪輻鄰接件152c以及第一輪輻插入膛孔151d及第二輪輻插入膛孔152d。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接納膛孔151a、第一輪輻鄰接件151c及第一輪輻插入膛孔151d與第一輪輻附接區段151之一縱向軸同心,而第二輪輻接納膛孔152a、第二輪輻鄰接件152c及第二輪輻插入膛孔152d則與第二輪輻鄰接區段152之一縱向軸同心。第一輪輻鄰接件151c沿著第一輪輻附接區段151之縱向軸而軸向安置於第一輪輻接納膛孔151a與第一輪輻插入膛孔151d之間,而第二輪輻鄰接件152c則沿著第二輪輻附接區段152之縱向軸而軸向安置於第二輪輻接納膛孔152a與第二輪輻插入膛孔152d之間。此外,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鄰接件151c及第二輪輻鄰接件152c相對於輪轂112之一中心旋轉軸之一徑向方向而徑向對準。第一輪輻鄰接件151c及第二輪輻鄰接件152c大體上面向相對於輪轂112之中心旋轉軸之相同圓周側或方向。此外,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插入膛孔151d具有大於第一輪輻接納膛孔151a之寬度之一寬度,而第二輪輻插入膛孔152d則具有大於第二輪輻接納膛孔152a之寬度之一寬度。
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附接區段151及第三輪輻附接區段153經相同組態及定尺寸(惟定向除外),同時第二輪輻附接區段152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154經相同組態及定尺寸,惟定向除外。此外,第一輪輻附接區段1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152之配置與第三輪輻附接區段1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154之配置相同,惟定向除外。在所 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輪輻附接區段151及第二輪輻附接區段152關於輪轂112之中心旋轉軸之一徑向方向以一旋轉對稱方式相對於第三輪輻附接區段1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154配置。
具體而言,第三輪輻附接區段153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154分別包含第三輪輻接納膛孔1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154a(例如,第三及第四輪輻出口)、第三輪輻鄰接件153c及第四輪輻鄰接件154c以及第三輪輻插入膛孔153d及第四輪輻插入膛孔154d。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三輪輻接納膛孔153a、第三輪輻鄰接件153c及第三輪輻插入膛孔153d與第三輪輻附接區段153之一縱向軸同心,而第四輪輻接納膛孔154a、第四輪輻鄰接件154c及第四輪輻插入膛孔154d則與第四輪輻附接區段154之一縱向軸同心。第三輪輻鄰接件153c沿著第三輪輻附接區段153之縱向軸軸向安置於第三輪輻接納膛孔153a與第三輪輻插入膛孔153d之間,而第四輪輻鄰接件154c則沿著第四輪輻附接區段154之縱向軸軸向安置於第四輪輻接納膛孔154a與第四輪輻插入膛孔154d之間。此外,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三輪輻鄰接件153c及第四輪輻鄰接件154c相對於輪轂112之一中心軸之一徑向方向而徑向對準。第三輪輻鄰接件153c及第四輪輻鄰接件154c大體上面向相對於輪轂112之中心旋轉軸之相同圓周側或方向。此外,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三輪輻插入膛孔153d具有大於第三輪輻接納膛孔153a之寬度之一寬度,而第四輪輻插入膛孔154d則具有大於第四輪輻接納膛孔154a之寬度之一寬度。
第三實施例
現在參考圖9,現在將闡釋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一中心輪轂212(例如,一自行車輪轂)。輪轂212與輪緣14(例如,一環形輪緣)及輪輻16一起使用以形成自行車輪10(例如,一自行車輪)(參見圖1)。鑒於第一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之間的類似性,與第一實施例之部件相同 的第三實施例之部件將被賦予與第一實施例之部件相同之參考符號。此外,與第一實施例之部件在功能上相同及/或實質上相同的此第三實施例之部件將被賦予相同參考符號但向其添加「200」。在任何情形中,為簡明起見可能省略對與第一實施例之部件實質上相同的第三實施例之部件之說明。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除本文中所論述及/或所圖解說明以外,對第一實施例之說明及圖解說明亦適用於此第三實施例。
如圖9中所圖解說明,第三實施例中之輪轂212與第一實施例之輪轂12基本上相同,而第一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之間的唯一差異在於一第二輪輻附接區段252具有在不同於輪輻固定部件241中之每一者之一第一圓周表面241a(例如,一第一圓周側)之一表面(例如,一第一圓周側)中之一第二輪輻出口開口252b,及一第四輪輻附接區段254則具有在不同於輪輻固定部件241中之每一者之一第二圓周表面241b(例如,一第二圓周側)之一表面(例如,一第二圓周側)中之一第四輪輻出口開口254b。
特定而言,如圖9中所圖解說明,輪輻固定部件241中之每一者包含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具有帶有第一輪輻出口開口51b之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例如,一第一輪輻出口),第一輪輻出口開口51b在輪輻固定部件241中之各別者之第一圓周表面241a中。第二輪輻附接區段252具有帶有第二輪輻出口開口252b之一第二輪輻接納膛孔252a(例如,一第二輪輻出口),第二輪輻出口開口252b在不同於第一圓周表面241a之一表面中。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二輪輻附接區段252具有在輪輻固定部件241中之各別者之一徑向向外表面241c(例如,一第一圓周側)中之第二輪輻出口開口252b。第一輪輻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252a沿相對於第二圓周表面241b之逆時針方向R1安置。換言之,第一輪輻 接納膛孔51a及第二輪輻接納膛孔252a安置於界定輪輻固定部件241中之各別者之一第一圓周側之一部分中。
另一方面,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具有帶有第三輪輻出口開口53b之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例如,一第三輪輻出口),第三輪輻出口開口53b在輪輻固定部件241中之各別者之第二圓周表面241b中。第四輪輻附接區段254具有帶有第四輪輻出口開口254b之一第四輪輻接納膛孔254a(例如,一第四輪輻出口),第四輪輻出口開口254b在不同於第二圓周表面241b之一表面中。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四輪輻附接區段254具有在輪輻固定部件241中之各別者之徑向向外表面241c(例如,一第二圓周側)中之第四輪輻出口開口254b。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254a沿相對於第一圓周表面241a之順時針方向R2安置。換言之,第三輪輻接納膛孔53a及第四輪輻接納膛孔254a安置於界定輪輻固定部件241中之各別者之一第二圓周側之一部分中。
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本發明應用之第一及第二圓周側可構造為輪輻固定部件241中之每一者之周邊表面之第一及第二半部。特定而言,周邊表面之第一半部包含第一圓周表面241a及沿相對於徑向向外表面241c之一另一個二等分部之逆時針方向R1安置的徑向向外表面241c之一個二等分部。換言之,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一圓周表面241a及徑向向外表面241c之該一個二等分部界定本發明應用之第一圓周側。另一方面,周邊表面之第二半部包含第二圓周表面241b及徑向向外表面241c之該另一個二等分部。換言之,在所圖解說明之實施例中,第二圓周表面241b及徑向向外表面241c之該另一個二等分部界定本發明應用之第二圓周側。當然,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第二輪輻附接區段252及第四輪輻附接區段254可經進一步修改以具有在輪輻固定部件241中之各別者之其他表面(例如,第一及 第二圓周側)(諸如輪輻固定部件241中之各別者之軸向側面)中之第二輪輻出口開口252b及第四輪輻出口開口254b。此外,熟習此項技術者亦將自本發明明瞭,第一輪輻附接區段51及第三輪輻附接區段53可經進一步修改以具有分別在不同於第一圓周表面241a及第二圓周表面241b之表面(例如,第一及第二圓周側)中之第一輪輻出口開口51b及第三輪輻出口開口53b。
在理解本發明之範疇時,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包括」及其派生詞意欲為指定存在所陳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之開放式術語,但並不排除存在其他未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前述內容亦適用於等具有類似含義之措辭,諸如術語「包含」、「具有」及其派生詞。此外,當以單數使用術語「部件」「區段」、「部分」、「構件」、「元件」時,其可具有一單個部件或複數個部件之雙重意義。最後,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諸如「實質上)」、「大約」及「約」之程度術語意指經修飾術語之一合理偏差量以使得不顯著改變最終結果。
儘管已選擇僅選定之實施例來圖解說明本發明,但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瞭,可在不背離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本發明範圍之之範疇之情況下在本文中做出各種改變及修改。舉例而言,可視需要及/或期望改變各種組件之大小、形狀、位置或定向,只要其不實質上改變其操作即可。展示為彼此直接連接或接觸之組件可具有安置於其間之中間結構,除非另外具體陳述。一個元件之功能可由兩個元件來實施,且反之亦然,除非另外具體陳述。一項實施例之結構及功能可沿用於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所有優點未必同時呈現於一特定實施例中。不同於先前技術、單獨或結合其他特徵之每一個特徵亦應視為對本申請人其他發明之一單獨說明,包含由此(等)特徵體現之結構性及/或功能性概念。因此,僅出於圖解說明目的而非出於限 制如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形式界定之本發明之目的來提供對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前述說明。
16‧‧‧輪輻/切向輪輻/第一輪輻/第二輪輻/第三輪輻/第四輪輻
16a‧‧‧內端
16b‧‧‧伸長中心部件
16d‧‧‧凸緣/放大頭部部件
32a‧‧‧第一輪輻安裝部分
41‧‧‧輪輻固定部件/突出部
41a‧‧‧第一圓周表面
41b‧‧‧第二圓周表面
51‧‧‧第一輪輻附接區段
51a‧‧‧第一輪輻接納膛孔
51b‧‧‧第一輪輻出口開口
51c‧‧‧第一輪輻鄰接件
51d‧‧‧輪輻插入膛孔
52‧‧‧第二輪輻附接區段
52a‧‧‧第二輪輻接納膛孔
52b‧‧‧第二輪輻出口開口
52c‧‧‧第二輪輻鄰接件
53‧‧‧第三輪輻附接區段
53a‧‧‧第三輪輻接納膛孔
53b‧‧‧第三輪輻出口開口
53c‧‧‧第三輪輻鄰接件
53d‧‧‧輪輻插入膛孔
54‧‧‧第四輪輻附接區段
54a‧‧‧第四輪輻接納膛孔
54b‧‧‧第四輪輻出口開口
54c‧‧‧第四輪輻鄰接件
55a‧‧‧單一輪輻入口開口/輪輻入口開口
55b‧‧‧單一輪輻入口開口/輪輻入口開口
58a‧‧‧內開口
62a‧‧‧第一墊圈
62b‧‧‧第二墊圈
A1‧‧‧第一縱向軸
A2‧‧‧第二縱向軸
A3‧‧‧第三縱向軸
A4‧‧‧第四縱向軸
R1‧‧‧逆時針方向
R2‧‧‧順時針方向

Claims (18)

  1. 一種自行車輪轂,其包括:一輪轂殼主體;及複數個輪輻安裝突出部,其安置於該輪轂殼主體之一端部分處,該等輪輻安裝突出部中之每一者包含一第一圓周側,其具有一第一輪輻出口,其用於一第一輪輻,及一第二輪輻出口,其用於一第二輪輻,及一第二圓周側,其與該第一圓周側相對。
  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輪轂,其中該等第一及第二輪輻出口相對於該輪轂殼主體之一中心軸之一徑向方向而徑向對準。
  3.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輪轂,其中該等輪輻安裝突出部中之每一者進一步包含一第一輪輻鄰接件,其用於鄰接該第一輪輻之一端,及一第二輪輻鄰接件,其用於鄰接該第二輪輻之一端。
  4. 如請求項3之自行車輪轂,其中該等第一及第二輪輻鄰接件相對於該輪轂殼主體之一中心軸之一徑向方向而徑向對準。
  5. 如請求項3之自行車輪轂,其中該第一輪輻出口及該第一輪輻鄰接件與該第一輪輻出口之一縱向軸同心。
  6. 如請求項3之自行車輪轂,其中該第一輪輻鄰接件自該第二輪輻鄰接件沿圓周偏移。
  7.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輪轂,其中 該第二圓周側具有一第三輪輻出口,其用於一第三輪輻,及一第四輪輻出口,其用於一第四輪輻。
  8. 如請求項7之自行車輪轂,其中該等第三及第四輪輻出口相對於該輪轂殼主體之一中心軸之一徑向方向而徑向對準。
  9. 如請求項7之自行車輪轂,其中該等輪輻安裝突出部中之每一者進一步包含一第三輪輻鄰接件,其用於鄰接該第三輪輻之一端,及一第四輪輻鄰接件,其用於鄰接該第四輪輻之一端。
  10. 如請求項9之自行車輪轂,其中該等第三及第四輪輻鄰接件相對於該輪轂殼主體之一中心軸之一徑向方向而徑向對準。
  11. 如請求項9之自行車輪轂,其中該第三輪輻出口及該第三輪輻鄰接件與該第三輪輻出口之一縱向軸同心。
  12. 如請求項9之自行車輪轂,其中該第三輪輻鄰接件自該第四輪輻鄰接件沿圓周偏移。
  13. 一種自行車輪,其包括:一環形輪緣;至少第一及第二輪輻,其具有內端及外端,其中該等外端以固定方式耦合至該輪緣;及一輪轂,其包含具有複數個輪輻安裝突出部之一輪轂殼主體,該等輪輻安裝突出部安置於該輪轂殼主體之至少一端處,該等輪輻安裝突出部中之至少一者將該等第一及第二輪輻之該等內端固定至該輪轂,該等輪輻安裝突出部中之該至少一者 包含一第一圓周側,其具有一第一輪輻出口,其用於該第一輪輻,及一第二輪輻出口,其用於該第二輪輻,及一第二圓周側,其與該第一圓周側相對。
  14. 如請求項13之自行車輪,其中該等第一及第二輪輻出口相對於該輪轂殼主體之一中心軸之一徑向方向而徑向對準。
  15. 如請求項13之自行車輪,其中該等輪輻安裝突出部中之該至少一者進一步包含一第一輪輻鄰接件,其用於鄰接該第一輪輻之該內端,及一第二輪輻鄰接件,其用於鄰接該第二輪輻之該內端。
  16. 如請求項15之自行車輪,其中該等第一及第二輪輻鄰接件相對於該輪轂殼主體之一中心軸之一徑向方向而徑向對準。
  17. 如請求項15之自行車輪,其中該第一輪輻鄰接件自該第二輪輻鄰接件沿圓周偏移。
  18. 如請求項13之自行車輪,其中該第一輪輻具有一第一輪輻軸,且該第二輪輻具有一第二輪輻軸,該第一輪輻軸與該第二輪輻軸之間的一角度小於90度。
TW102116909A 2012-12-21 2013-05-13 自行車輪轂及自行車輪 TWI6049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724,721 US9421818B2 (en) 2012-12-21 2012-12-21 Bicycle hub and bicycle whee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5075A TW201425075A (zh) 2014-07-01
TWI604969B true TWI604969B (zh) 2017-11-11

Family

ID=50683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6909A TWI604969B (zh) 2012-12-21 2013-05-13 自行車輪轂及自行車輪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21818B2 (zh)
CN (1) CN103879229B (zh)
DE (1) DE102013114350A1 (zh)
IT (1) ITMI20132163A1 (zh)
TW (1) TWI6049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27681B2 (en) * 2009-12-04 2015-05-1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ybrid sensor-enabled electric wheel and associated systems, multi-hub wheel spoking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and installing wheel spokes
US10308065B2 (en) 2014-04-04 2019-06-04 Superpedestrian,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nnecting a spoke to a hub
CA2943454C (en) 2014-04-04 2022-08-23 Superpedestrian, Inc.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ally motorized vehicles
DE202015105622U1 (de) * 2014-10-27 2016-01-05 Back Forty Development LLC Radanordnung
JP2018502549A (ja) 2014-11-24 2018-01-25 スーパーペデストリアン インク モータ付きホイール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US9815322B2 (en) * 2015-01-19 2017-11-14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nd bicycle wheel assembly
FR3038257B1 (fr) * 2015-07-02 2018-06-15 Mavic Sas Moyeu pour roue de cycle, roue et cycle equipes d'un tel moyeu
JP6439024B1 (ja) * 2017-10-27 2018-12-19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ハブユニットおよび自転車用ホイールアセンブリ
US10773544B2 (en) * 2018-03-22 2020-09-15 Kuo-Ching Chang Bicycle rear wheel hub
US11660909B2 (en) 2019-12-11 2023-05-30 Sram, Llc Tire retaining feature for a bicycle rim
USD999137S1 (en) * 2020-04-16 2023-09-19 Keir Manufacturing, Inc. Set of wheel and spoke assemblies
USD998529S1 (en) * 2020-04-16 2023-09-12 Keir Manufacturing, Inc. Set of wheel and spoke assemblies
USD999701S1 (en) * 2020-04-16 2023-09-26 Keir Manufacturing, Inc. Set of wheel and spoke assemblies
USD999138S1 (en) * 2020-04-16 2023-09-19 Keir Manufacturing, Inc. Set of wheel and spoke assemblies
USD1010536S1 (en) * 2020-04-16 2024-01-09 Keir Manufacturing, Inc. Set of wheel and spoke assemblies
US11571929B2 (en) 2020-06-17 2023-02-07 Shimano Inc. Wheel hub
NL2027447B1 (nl) * 2021-01-27 2022-09-09 Antonius Adrianus Maria Baijens Coen Rijwielnaafsamenstel
USD981102S1 (en) * 2021-04-22 2023-03-21 George Lykourezos Wheel keyring hook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6463A (en) * 1901-08-01 1901-11-12 George S Lee Vehicle-wheel.
GB325106A (en) * 1929-02-15 1930-02-13 Fritz Hering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wire-spoke wheels
US2040541A (en) * 1929-05-08 1936-05-12 Kelsey Hayes Wheel Co Skeleton vehicle wheel
US5810453A (en) * 1994-08-09 1998-09-22 O'brien; Colin Bicycle wheels having hub tightened spoke system
JP3069284B2 (ja) * 1996-01-26 2000-07-2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ハブ
US6520595B1 (en) * 1998-12-14 2003-02-18 Raphael Schlanger Vehicle wheel
US6354669B1 (en) 2000-01-31 2002-03-12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for tangential spokes
US6409278B1 (en) * 2000-02-02 2002-06-25 Shimano Inc. Spoke nipple for bicycle wheel
US6431658B1 (en) 2000-03-17 2002-08-1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US6382381B1 (en) 2000-09-06 2002-05-07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US6536849B1 (en) 2000-11-20 2003-03-25 Shimano Inc. Bicycle wheel
US6371252B1 (en) 2001-08-30 2002-04-16 Shimano Inc. Bicycle disc brake hub
US6588853B2 (en) * 2001-11-29 2003-07-08 Shimano Inc. Bicycle rim
US8657387B2 (en) * 2004-01-12 2014-02-25 Raphael Schlanger Connecting system for tensile elements
EP1559581B1 (en) * 2004-01-27 2008-03-12 Campagnolo S.R.L. Spoke for a bicycle wheel, bicycle wheel comprising such a spok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spoke
US7306292B2 (en) * 2005-05-27 2007-12-11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US7360847B2 (en) 2005-05-27 2008-04-22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US7374251B2 (en) 2005-10-20 2008-05-20 Shimano Inc. Connection of Spokes to hub and rim in bicycle wheel
ITMI20062535A1 (it) * 2006-12-29 2008-06-30 Campagnolo Srl Mozzo per ruota a raggi di bicicletta e relativa ruota a raggi
US7631945B2 (en) * 2007-08-28 2009-12-15 Trek Bicycle Corporation Bicycle wheel with over-sized spokes
US7621601B2 (en) 2007-11-21 2009-11-24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Bicycle hub
US8528991B2 (en) * 2009-03-12 2013-09-10 Raphael Schlanger Vehicle wheel rim
CN201552974U (zh) * 2009-11-27 2010-08-18 吴海征 一种自行车花鼓、车轮、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
DE102011015962B4 (de) * 2011-04-04 2016-05-25 Dt Swiss Ag Nabe für ein Fahrra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TMI20132163A1 (it) 2014-06-22
US9421818B2 (en) 2016-08-23
CN103879229A (zh) 2014-06-25
TW201425075A (zh) 2014-07-01
CN103879229B (zh) 2016-07-06
US20140175859A1 (en) 2014-06-26
DE102013114350A1 (de) 2014-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4969B (zh) 自行車輪轂及自行車輪
TWI485076B (zh) 自行車輪緣
US7631944B2 (en) Hub body for a bicycle wheel and hub comprising such a hub body
JP2006327579A (ja) 自転車用ハブ
US8967731B2 (en) Spoke attachment structure
JP3526274B2 (ja) 自転車用ハブ
US6425641B1 (en) Spoked cycle wheel
JP2005014892A (ja) 自転車用リム
EP1923232A1 (en) Hub for a bicycle wheel and bicycle wheel comprising such a hub
TWI555652B (zh) 自行車輪圈
JP3711346B2 (ja) 自転車用リム
JP2004196288A (ja) 自転車用リム
JP3878155B2 (ja) スポークによりリムとハブを連結した自転車用車輪
US8696069B2 (en) Bicycle rim
JP2006510546A (ja) 自転車用車輪
JP2001047801A (ja) 自転車用リム、及び自転車用ホイール組立体
EP1412202B1 (en) Bicycle wheel particularly for racing and mountain bicycle
JP2001047802A (ja) 自転車用リム、及び自転車用ホイール組立体
US8449044B2 (en) Bicycle rim
TW201433475A (zh) 自行車輪圈和相應的自行車車輪
WO2002053395A1 (en) Bicycle wheel particularly for racing and/or mountain bicy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