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5195B - 送風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送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5195B
TWI575195B TW103133123A TW103133123A TWI575195B TW I575195 B TWI575195 B TW I575195B TW 103133123 A TW103133123 A TW 103133123A TW 103133123 A TW103133123 A TW 103133123A TW I575195 B TWI575195 B TW I5751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unit
tubular
suction
blow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3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2608A (zh
Inventor
中島聰
川田宗一郎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995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462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99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6485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995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4624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126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26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5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519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Description

送風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設置於住居所等建物內的送風裝置。
自以往,為了防止住居所等建物內的空氣的滯留、為了攪動空氣或者為了除臭或除菌等目的而設置在建物內的送風裝置已為人所習知。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提出一種將一對通氣開口部上下隔著間隔設置的附送風功能的內設面板裝置(送風裝置)。該送風裝置,構成將設置了吸氣口的下側外廓部以及設置了排氣口的上側外廓部,分別連接於上下長條導管狀的中間部位的上下的構造。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1-6956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然而,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送風裝置,由於構成在導管狀的中間部位的上下連接下側外廓部以及上側外廓部的構造,故會有該等構件的接縫容易變得很明顯這樣的問題存在。
有鑑於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改善吸入口以及吹出口的周圍的表面側之外觀的送風裝置。 [解決問題的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送風裝置具備:筒狀導管,其形成長筒狀,並在一側面部的長邊方向兩端側設置了吸入口以及吹出口;以及送風器,其將該吸入口所吸入的空氣送往該吹出口。
在本發明中,相較於從該筒狀導管的長邊方向一端面到該吸入口的沿著長邊方向的尺寸,亦可將從該筒狀導管的長邊方向另一端面到該吹出口的沿著長邊方向的尺寸設置成更大的尺寸。另外,在本發明中,亦可將該筒狀導管設置成:至少長邊方向一端為開口,並在該一側面部的一端側設置該吸入口的構造,並使其具備:以從該筒狀導管的一端的開口插入而位於該吸入口的背面側的方式安裝,進而使該吸入口與該筒狀導管內的送風通道連通的吸入單元,以及覆蓋該一端的開口的吸入側蓋部,並使該吸入單元具備:以沿著該吸入口的背面側的方式配置,可相對於該筒狀導管隨意裝卸的過濾部。另外,在本發明中,亦可將該筒狀導管設置成:長邊方向兩端為開口,並在該一側面部的另一端側設置該吹出口的構造,並使其具備:以從該筒狀導管的另一端的開口插入而位於該吹出口的背面側的方式安裝,進而使該吹出口與該筒狀導管內的送風通道連通的吹出單元,以及覆蓋該另一端的開口的吹出側蓋部。另外,在本發明中,亦可在該吸入單元以及該吹出單元的雙方或其中一方設置該送風器。另外,在本發明中,亦可構成將該吸入側蓋部以及該吹出側蓋部的雙方或其中一方的蓋部與該蓋部側的通氣單元設置成一體而安裝於該筒狀導管的構造,且於該蓋部設置與該筒狀導管的端面抵接的鍔狀部。另外,在本發明中,亦可於該筒狀導管,設置引導插入該筒狀導管的該吸入單元以及該吹出單元的引導部,並於該吸入單元以及該吹出單元,設置與該引導部卡合而受到引導的被引導部。另外,在本發明中,亦可具備將該吸入單元以及該吹出單元的雙方或其中一方的通氣單元,以向該筒狀導管的該一側面部的背面推抵的方式推壓的推壓部。另外,在本發明中,亦可具備以將該筒狀導管的另一端側與該吹出口以及朝向該吹出口的送風通道隔離的方式設置於該筒狀導管內的隔離部,以及設置在該筒狀導管內的比該隔離部更靠另一端側之處,而與該送風器連接的電源部。另外,在本發明中,亦可在該筒狀導管的面向安裝對象的該側,跨及全長設置向該安裝對象側開口並在長邊方向上延伸的配線用凹溝。此時,亦可於該筒狀導管的面向安裝對象的側面部,設置使該電源部收納部位與該配線用凹溝連通的配線孔。 [發明的功效]
本發明之送風裝置,藉由構成上述的構造,便可改善吸入口以及吹出口的周圍的表面側之外觀。
以下根據圖式説明本發明的實施態樣。圖1~圖6係本實施態樣之送風裝置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另外,在一部分的圖式中,將其他圖式所附之詳細符號的一部分省略。另外,在圖1(a)中,係圖示出將組裝了本實施態樣之送風裝置的收納構造的門體封閉的狀態,在圖2中,係圖示出將該門體打開的狀態。另外,在圖1(b)中,以並未斷開的方式圖示出設置於該送風裝置的各裝置或過濾器等構件。另外,在以下的實施態樣中,以面對該收納構造的收納空間的狀態為基準,將靠近自己的該側當作前方,將其相反側當作後方,另外,以該狀態為基準,説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等方向。
本實施態樣之送風裝置1,如圖1~圖3所示的,構成在長邊方向兩端側設置了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的構造。另外,送風裝置1,具備將吸入口12所吸入之空氣送往吹出口13的送風器31。若構成該等構造,藉由將吸入口12所吸入之空氣從吹出口13吹出,便可攪動該送風裝置1所設置之空間中的空氣。在本實施態樣中,係顯示出將該送風裝置1,如圖1以及圖2所示的,組裝於設置了打開或關閉朝單一方向(前方)開口的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的門體9的收納構造的實施例,並構成在該收納空間2內送風的構造。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如圖2所示的,係顯示出可在收納空間2內收納外套或上衣等衣物、鞋子等鞋類或小物件、靴子等長方形物品等,且宜設置於玄關地面或玄關地板等處的玄關收納構造的實施例。
收納空間2,如圖1(a)以及圖2所示的,係由構成收納空間2的內面的頂面4、底面4A、左右的內側面4B、4B以及裏側面5所區隔形成。該等頂面4、底面4A、左右的內側面4B、4B以及裏側面5,亦可由住居所等建物內的天花板面、地板面(玄關地面)或壁面等平面所構成。換言之,亦可將收納構造應用於設置在建物內的收納室(儲藏室)。或者,亦可設置成該等頂面4、底面4A、左右的內側面4B、4B以及裏側面5的其中任一面係由板材所構成的態樣。例如,亦可設置成頂面4、底面4A以及裏側面5分別為天花板面、地板面(玄關地面)以及壁面,而左右的內側面4B、4B的雙方或其中一方係由縱分隔板(側板)等板材所構成的態樣。更可取代該等態樣,將具備頂板、底板(地板)、左右的側板以及背板的大略箱形形狀的收納箱體的內面,視為區隔出收納空間2的頂面4、底面4A、左右的內側面4B、4B以及裏側面5。
門體9,在本實施態樣中,係藉由鉸鏈等的轉動連結構件以隨意轉動的方式受到支持的平開門9。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顯示出利用彼此為相同構造的二片平開門9、9打開或關閉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的雙開門(對開門)的實施例。該等平開門9、9各自的一側端部透過轉動連結構件以隨意轉動的方式連結於左右的內側面4B、4B的前方側部位。另外,該等平開門9、9構成在封閉狀態下另一側端部之間彼此互相接近或抵接的構造。另外,亦可在該等平開門9、9的其中一方的平開門9的另一側端部,設置成為另一方的平開門9的另一側端部的門擋的門擋部。另外,亦可在收納空間2的頂面4或底面4A等處,設置與該等平開門9、9的另一側端部抵接的門擋部。
另外,打開或關閉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的平開門9、9,不限於雙開門,亦可為利用一片平開門9開閉的單開門。再者,打開或關閉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的門體,不限於透過該等轉動連結構件隨意轉動的平開門9。例如,亦可將門體9設置成以錯軌狀隨意滑動的複數片拉門,或是設置成將複數片門板以隨意折疊展開的方式連結在一起的折疊門。另外,在門體9為拉門的情況下,後述的門體9的封閉狀態的背面,亦可與開放狀態的背面在收納空間2的深度方向上形成同一平面狀,或者,在以錯軌狀的方式設置複數片門體9的情況下,視為裏側的門體9的背面。另外,如上所述的,在將收納構造應用於設置在建物內的收納室(儲藏室)的情況下,亦可適當設置可安裝門體9的門框等構件。
另外,於收納空間2,如圖2所示的,設置了區隔該收納空間2的分隔板7。在本實施態樣中,係將該分隔板7,如圖1(a)所示的,設置成在其前端與封閉狀態的平開門9、9的背面之間形成空氣流通空間的構造。另外,將送風裝置1的長邊方向兩端側的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設置成在收納空間2的深度方向(前後方向)上的分隔板7的前端與封閉狀態的平開門9、9的背面之間向與深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開口的構造。若構成該等收納構造,即使是在送風裝置1的長邊方向兩端側設置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的簡易構造,也能夠有效地使收納空間2內的空氣循環。亦即,從送風裝置1的吹出口13吹出到收納空間2的包含上述空氣流通空間在內的前方開口側的區域(前方開口側區域)3的空氣會在前方開口側區域3從吸入口12被吸入。藉此,從吹出口13吹出的氣流以及流向吸入口12的氣流便不易被收納物等物件遮擋,可使氣流在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側區域3有效地循環。
從該分隔板7的前端到封閉狀態的平開門9、9的背面的沿著前後方向的尺寸,可因應送風裝置1的設置態樣等因素適當設定之,以使送風裝置1的氣流在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側區域3順利地循環。若從該分隔板7的前端到封閉狀態的平開門9、9的背面的沿著前後方向的尺寸(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側區域3的前後尺寸)太小,則會有送風裝置1的氣流在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側區域3變得難以順利地循環的傾向存在。另一方面,若該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側區域3的前後尺寸太大,則會有收納空間2內的收納效率降低的傾向存在。根據如上所述的各種觀點等,例如,可將該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側區域3的前後尺寸設為30mm~300mm左右。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將送風裝置1設置成沿著收納空間2的內面4B安裝的長筒狀。若構成該等構造,例如,相較於以埋入方式設置送風裝置的構造,更可使構造簡略化,而且,可改善送風裝置1的維修性等特性。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將送風裝置1設置成長邊方向沿著上下方向。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將收納空間2內的空氣上下攪動,使其有效地循環。藉此,如後所述的,若使送風裝置1具有除臭功能或除菌功能,便可使滯留在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側區域3的下方側區域或上方側區域的空氣循環,並有效地除臭、除菌。
亦即,在本實施態樣中,構成使長筒狀的送風裝置1,長邊方向沿著上下方向,並沿著區隔成為收納空間2的左右側的一側的內側面4B設置的構造。另外,構成使送風裝置1的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向與收納空間2的深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向另一側的內側面4B)開口的構造。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如圖1(a)所示的,構成使長筒狀的送風裝置1,以其整體位於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側區域3的方式,沿著一側的內側面4B設置的構造。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將送風裝置1的吹出口13,以從該吹出口13所吹出的空氣不直接吹向收納空間2的頂面4的方式,與頂面4之間隔著既定的空間設置在上端側。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防止從吹出口13所吹出的空氣直接吹向收納空間2內的頂面4。藉此,便可使吹出口13所吹出的空氣在收納空間2內有效地擴散、循環。
從該送風裝置1的吹出口13到收納空間2的頂面4的沿著上下方向的尺寸,可因應送風裝置1的吹出口13的背面側的內部構造,或收納空間2的收納面寬尺寸等適當設定之。若從該吹出口13到頂面4的沿著上下方向的尺寸太小,則會有從吹出口13所吹出的空氣的大部分在到達另一側的內側面4B之前會直接吹向頂面4並形成沿著頂面4流向另一側的內側面4B側的氣流的傾向存在。另一方面,若從吹出口13到頂面4的沿著上下方向的尺寸太大,則會有吹出口13的氣流難以流到前方開口側區域3的上方側區域的傾向存在。根據上述各種觀點等,例如,可將從該送風裝置1的吹出口13到收納空間2的頂面4的沿著上下方向的尺寸設為100mm~500mm左右。另外,針對從送風裝置1的吸入口12到收納空間2的底面4A的沿著上下方向的尺寸,根據上述同樣的觀點,或因應設置在吸入口12的背面側的後述過濾器部21的構造等因素,亦可設為與上述尺寸相同。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於收納空間2內,設置了在收納空間2的深度方向上延伸且可在深度方向上隨意滑動的棒狀吊掛構件8。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於該吊掛構件8,吊掛可掛外套或上衣等衣物的衣架等吊掛工具。另外,由於吊掛構件8在深度方向上延伸且可在深度方向上隨意滑動,故藉由將該吊掛構件8拉出到前方側,掛取衣物等動作便比較容易進行,另外,亦可使所吊掛之衣物,位於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側區域3。藉此,便可有效地使送風裝置1的氣流接觸衣物,如後所述的,若使送風裝置1具有除臭功能或除菌功能,便可有效地將衣物除臭、除菌。另外,由於可在朝向前後方向的狀態下吊掛衣物,故例如,相較於將吊掛構件以在收納面寬方向(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設置的構造,送風裝置1的氣流更不易被衣物遮擋,而可使氣流在收納空間2的前方開口側區域3更有效地循環。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設置了將收納空間2上下區隔且厚度方向沿著上下方向的複數片棚板(横分隔板)7作為分隔板。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顯示出在收納空間2的左右方向的一側空間以及另一側空間分別設置複數片棚板7的實施例。在圖例中,係顯示出將該等左右方向的一側空間以及另一側空間的左右尺寸(沿著收納面寬方向的尺寸)設為彼此相同尺寸的實施例。另外,在圖例中,係將收納空間2的左右方向的一側空間的下方側區域,設為上下比較大的收納空間,形成可在前後方向上並排收納掛在衣架上的外套或上衣等複數件衣物的衣物收納空間。並構成在區隔出該衣物收納空間的頂面側的棚板7的下方側設置了上述吊掛構件8的構造。
該吊掛構件8,如圖1(a)以及圖2所示的,以相對於固定在棚板7的左右方向大略中央的底面的支持構件在前後方向上隨意滑動的方式受到支持。該等吊掛構件8,亦可採用滑動衣架軌道等構件。另外,該吊掛構件8,不限於被支持構件支持在棚板7上的態樣,亦可為被適當的支持構件支持在收納空間2的頂面4、內側面4B或裏側面5等部位上的態樣。另外,在圖例中,係顯示出將收納空間2的左右方向的另一側空間,設置成相較於一側空間而言上下區隔得更小的空間,並在最下段設置長條物品收納空間的實施例。另外,更顯示出在區隔出該長條物品收納空間的頂面側的棚板7的下方側,設置了在收納面寬方向上延伸的可掛鈎靴子支撐架等靴子支撐工具的棒狀吊掛構件8A的實施例。另外,長條物品收納空間亦可用來收納雨傘等物品。
另外,各棚板7亦可變更上下的配設位置。在圖例中,不設置成使各棚板7的左右方向兩端部被收納空間2的內側面4B、4B或縱分隔板等構件所支持的態樣,而係設置成透過托架等的支持工具被沿著上下形成長條的柱狀(棒狀)構件6、6所支持的態樣。若構成該等構造,不但可在左右方向上將收納空間2區分為複數個空間,例如,相較於被縱分隔板所支持的情況,更可使送風裝置1的氣流更容易流動到被各棚板7上下區隔的各收納空間。
在圖例中,係顯示出分別沿著收納空間2的裏側面5設置3支柱狀構件6、6、6的實施例。另外,不限於如是使棚板7的後端側被左右的柱狀構件6、6所支持的態樣,亦可設置成使棚板7的前後方向中途部位或複數部位被左右的柱狀構件6、6所支持的態樣。再者,亦可取代該等被左右的柱狀構件6、6所支持的態樣,而設置成使各棚板7被收納空間2的內側面4B、4B或縱分隔板等構件所支持的態樣。另外,亦可將複數片棚板7的其中至少一片(或全部),例如,設置成具有貫通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的複數個開孔的多孔狀棚板。
送風裝置1,如圖1(b)以及圖5所示的,具備筒狀導管10,其至少在長邊方向一端形成開口,並在一側面部11的一端側設置了構成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的其中一方並作為第1通氣口的吸入口12。另外,送風裝置1具備吸入單元20,其以從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一端的開口10a插入並位於吸入口12的背面側的方式安裝,使吸入口12與筒狀導管10內的送風通道19連通而作為第1通氣單元。另外,送風裝置1具備覆蓋一端開口10a的第1蓋部29。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改善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的其中至少一方的周圍的表面側之外觀。亦即,在構成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的其中一方並作為第1通氣口的吸入口12的周圍不會形成接縫等,可改善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吸入口12的周圍之外觀。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吸入單元20具有以沿著吸入口12的背面側的方式配置的過濾部21。若構成該等構造,相較於設置成將過濾部21以其他方式安裝於筒狀導管10內的構造的情況,更容易對筒狀導管10進行安裝。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將該過濾部21設置成可相對於筒狀導管10隨意裝卸。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改善構成吸入單元20的過濾部21的維修性。另外,關於吸入單元20的具體構造例容後詳述。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如圖1(b)以及圖5所示的,使筒狀導管10,在長邊方向兩端形成開口,並構成在一側面部11的另一端側設置了構成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的其中另一方並作為第2通氣口的吹出口13的構造。另外,構成於送風裝置1設置吹出單元30的構造,其以從筒狀導管10的另一端的開口10b插入並位於吹出口13的背面側的方式安裝,使吹出口13與筒狀導管10內的送風通道19連通,而作為第2通氣單元。另外,構成於送風裝置1設置覆蓋另一端開口10b的第2蓋部39的構造。若構成該等構造,在構成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的其中另一方並作為第2通氣口的吹出口13的周圍便不會形成接縫等,而可改善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吹出口13的周圍之外觀。亦即,在本實施態樣中,於設置在筒狀導管10的兩端側的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的周圍並未形成接縫等,可改善該等部位的周圍的表面側之外觀。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於作為第1通氣單元以及第2通氣單元的其中一方的吹出單元30,設置了送風器31。若構成該等構造,例如,相較於構成將送風器31以其他方式安裝於筒狀導管10內的構造的情況,更容易對筒狀導管10進行安裝。另外,關於吹出單元30的具體構造例容後詳述。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構成在筒狀導管10內設置隔離部34、35的構造,以使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另一端側與吹出口13以及朝向該吹出口13的送風通道19隔離。另外,構成在筒狀導管10內的比隔離部34、35更靠另一端側之處設置與送風器31連接的電源部33的構造。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透過筒狀導管10的另一端的開口10b組裝電源部33,例如,相較於將電源部33組裝於筒狀導管10的中途部位等處的情況,更可提高組裝效率。另外,由於該電源部33,被隔離部34、35隔離而設置在另一端側,故該電源部33不會變成流向吹出口13的氣流的壓力損失原因,例如,相較於將電源部33組裝於筒狀導管10的中途部位等處的情況,更可提高送風效率。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將送風器31以與吹出口13鄰接的方式設置。若構成該等構造,例如,相較於將送風器31設置在筒狀導管10的中途部位或吸入口12的附近的情況,更可使連接電源部33與送風器31的電線縮短,進而提高電線的佈線容易度。另外,吾人雖亦思及將該等電線配置在筒狀導管10的送風通道19內的態樣,惟相較於該等態樣,本實施態樣更可防止筒狀導管10的送風通道19內的配線造成壓力損失等情況的發生。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以壓出成形的方式將筒狀導管10製成長筒狀。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因應設置空間(在本實施態樣中為收納空間2)的尺寸(在本實施態樣中為上下尺寸)等因素利用切斷等方式調整尺寸,以便更容易應用於各種設置空間,進而提高通用性。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相較於從筒狀導管10的吸入口12的設置側的長邊方向一端面到吸入口12的沿著長邊方向的尺寸而言,係將從筒狀導管10的吹出口13的設置側的長邊方向另一端面到吹出口13的沿著長邊方向的尺寸設置成更大的尺寸。若構成該等構造,例如,當設置成使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沿著上下方向,將吸入側配置在下端側,並將吹出側配置在上端側的設置態樣時,便可防止從吹出口13所吹出的空氣直接吹向收納空間2內的頂面4。藉此,便可使吹出口13所吹出的空氣在收納空間2內有效地擴散、循環。另外,由於以壓出成形的方式將筒狀導管10製成長筒狀,故可因應設置空間(收納空間2)的上下尺寸等因素利用切斷等方式調整尺寸,將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設置在適當的位置,進而更容易應用於各種設置空間。
從該筒狀導管10的一端面到吸入口12的尺寸與從筒狀導管10的另一端面到吹出口13的尺寸的尺寸比,亦可因應該送風裝置1的長度尺寸、該送風裝置1的設置空間的尺寸或筒狀導管10的收納裝置等適當設定之。例如,亦可使從筒狀導管10的另一端面到吹出口13的尺寸,為從筒狀導管10的一端面到吸入口12的尺寸的1.5倍~5倍左右。
筒狀導管10,在本實施態樣中,如圖3~圖5所示的,為大略四角筒狀,並構成在其一側面部(在圖例中為面向收納空間2的另一側的內側面4B側的平面部)11的長邊方向兩端側設置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的構造。該筒狀導管10的內部空間構成使吸入口12與吹出口13連通的送風通道19,送風器31以在該送風通道19內送風的方式設置。該等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設置成從厚度方向貫通大略薄板狀的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該等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係藉由對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進行沖孔或切削等步驟所形成。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相較於在面向開口方向進行觀察的狀態下的吸入口12的開口面積而言,係將在面向開口方向進行觀察的狀態下的吹出口13的開口面積設置成更小的面積。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使吹出口13所吹出的空氣的流速比較大。在圖例中,係顯示出將該等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的沿著一側面部11的寬度方向(短邊方向)的尺寸設為彼此相同的尺寸,並將吸入口12的沿著一側面部11的長邊方向的尺寸設置成比吹出口13的沿著一側面部11的長邊方向的尺寸更大的實施例。另外,亦可取代該等態樣,將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的開口面積設為彼此相同的面積。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將該等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設置成的百葉窗狀的構造,其沿著一側面部11的長邊方向隔著間隔設置一側面部11的寬度方向上較細長的複數片棧板狀部。換言之,係將該等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設置成由複數個狹縫狀開口所構成的態樣。該等複數個狹縫狀開口,係藉由對一側面部11進行沖孔或切削等步驟所形成。亦即,複數片棧板狀部,係與一側面部11一體成型。若構成該等構造,除了可改善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或其周圍表面側之外觀之外,更可防止異物侵入到筒狀導管10內。另外,亦可取代該等態樣,將該等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設置成係由單一開口所構成的態樣。此時,亦可構成於後述各單元20、30設置棧板狀部的構造。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如圖1(b)、圖3(b)以及圖4所示的,在該筒狀導管10的面向作為安裝對象的收納空間2的一側的內側面4B的該側,跨及全長設置了向一側的內側面4B側開口並在長邊方向上延伸的配線用凹溝15。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在筒狀導管10的配線用凹溝15,配設從商用電源拉到送風器31等構件的電源部33的電源電線(電纜)等線路。另外,在將筒狀導管10的安裝對象側沿著一側的內側面4B安裝的狀態下,配線用凹溝15以及配設在該配線用凹溝15內的電源電線等構件不易露出,可使配線後之外觀仍良好。另外,吾人雖亦思及以配線並未露出的方式在筒狀導管10內配線的態樣,惟相較於該等態樣,本實施態樣更可防止筒狀導管10的送風通道19內的配線造成壓力損失等情況的發生。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由於係以壓出成形的方式將筒狀導管10製成長筒狀,故能夠以容易且有效率的方式跨及全長設置該等配線用凹溝15。
在本實施態樣中,係構成將該配線用凹溝15,設置成與設置了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的一側面部11大略平行狀,並設置在成為面向一側的內側面4B側的平面部的另一側面部14的該側,使另一側面部14本身的形狀形成凹溝形狀以設置出配線用凹溝15的構造。另外,亦可取代該等態樣,而設置成在與一側面部11鄰接的側面部側設置配線用凹溝15的態樣,或是在構成該側面部的板材的厚度內設置配線用凹溝15的態樣。另外,係顯示出將配線用凹溝15,設置在另一側面部14的短邊方向(寬度方向)大略中央部位,並在另一側面部14的配線用凹溝15的溝槽寬度方向兩側,設置與作為安裝對象的一側的內側面4B抵接的部位的實施例。
另外,構成在該另一側面部14的長邊方向兩端部,設置了用來將該送風裝置1安裝到安裝對象(一側的內側面4B)上的安裝部14a、14b的構造。在圖例中,係將另一側面部14的長邊方向兩端部,設置成比其他平面部更向長邊方向外側延伸而出的突片狀的形狀,並將該部位當作安裝部14a、14b [ 參照圖1(b)以及圖3(b)]。於該等長邊方向兩端側的安裝部14a、14b,設置了用來將該送風裝置1固定於安裝對象的螺栓或釘子等固定工具的插通孔。另外,用來將送風裝置1(筒狀導管10)安裝到安裝對象上的安裝部14a、14b,不限於該等構造,亦可採用其他種類的安裝構造。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如圖1(b)以及圖3(b)所示的,於筒狀導管10的另一側面部14,設置了使可收納電源部33的部位與配線用凹溝15連通的配線孔16。若構成該等構造,例如,相較於經由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另一端的開口10b配設電源電線的情況,更能夠以良好外觀的方式配設電源電線。該配線孔16,設置成從厚度方向貫通另一側面部14。另外,該配線孔16,設置在比後述的隔離部34、35更靠長邊方向另一端的開口10b側。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如圖4所示的,於筒狀導管10設置了引導部17,其與設置於吸入單元20以及吹出單元30的被引導部24、38互相卡合,而引導插入該筒狀導管10的各單元20、30。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使各單元20、30的被引導部24、38卡合於筒狀導管10的引導部17而受其引導。藉此,便可輕易地將各單元20、30組裝於筒狀導管10。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由於係以壓出成形的方式將筒狀導管10製成長筒狀,故能夠以容易且有效率的方式跨及全長設置該等引導部17。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將各單元20、30的被引導部24、38設置成被引導突片部24、24、38、38,其沿著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配置,並向沿著該一側面部11的寬度方向的方向的兩側突出。另外,將筒狀導管10的引導部17,設置成各單元20、30的兩側的被引導突片部24、24、38、38可分別卡入的引導凹溝17、17。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一邊將各單元20、30的兩側的被引導突片部24、24、38、38卡合於筒狀導管10的引導凹溝17、17而受其引導,一邊輕易地將各單元20、30安裝於筒狀導管10。另外,由於可一邊沿著一側面部11的背面一邊將各單元20、30安裝於筒狀導管10,故可使各單元20、30有效地接近或緊貼於各通氣口(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12、13。
該等兩側的引導凹溝17、17,設置成沿著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朝互相對向的方向開口,並跨及筒狀導管10的全長。另外,在圖例中,係顯示出藉由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寬度方向兩側的背面、與其鄰接的各對向側面部的內側面以及從該等對向側面部的內側面朝互相對向的方向突出的突片部,區隔出各引導凹溝17、17的實施例。另外,在圖例中,係顯示出在區隔出各引導凹溝17、17的突片部的前端部,設置了向一側面部11的背面突出的小突片部的實施例。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防止各突片部的變形等問題。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於筒狀導管10,設置了用來安裝各單元20、30的單元安裝部18、18。在本實施態樣中,係顯示出將單元安裝部18、18設置在相對於設置成互相平行的一側面部11以及另一側面部14設置成分別與其正交的剩餘的上述對向側面部的互相對向的內側面側的各側的實施例。另外,將該等單元安裝部18、18設置成固定工具的定著部(固定工具孔狀部),並設置成跨及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的全長。另外,用來將各單元20、30安裝到筒狀導管10上的單元安裝部18、18,不限於該等構造,亦可採用其他種類的單元安裝部。
吸入單元20,在本實施態樣中,如圖1(b)以及圖5所示的,構成具備彼此為獨立的個體且可組裝成一體的過濾部21以及作為第1蓋部的吸入側蓋體29的構造。另外,吸入單元20,構成在將吸入側蓋體29安裝於筒狀導管10的狀態下,可相對於該等吸入側蓋體29以及筒狀導管10隨意裝卸過濾部21的構造。另外,此時,亦可排除吸入側蓋體29而將過濾部21視為吸入單元20。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構成設置了將吸入單元20的過濾部21以向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推抵的方式推壓的推壓部24a的構造。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使該吸入單元20的過濾部21,有效地接近或緊貼吸入口12。
吸入側蓋體29,構成以覆蓋筒狀導管10的作為長邊方向一端開口的下端開口10a的方式形成得比該下端開口10a更大,並在其外周緣部設置了與筒狀導管10的作為長邊方向一端面的下端面抵接的鍔狀部29a的構造。亦可構成於該吸入側蓋體29的鍔狀部29a設置覆蓋除了配置在筒狀導管10的安裝對象側的另一側面部14以外的周圍側面部的下端周緣部的突片部的構造。另外,於該吸入側蓋體29,設置了對應設置於筒狀導管10的單元安裝部18、18的被安裝部。在圖例中,係設置成將以與作為定著部(固定工具孔狀部)的單元安裝部18、18整合的方式設置的固定工具插通孔當作被安裝部設置於吸入側蓋體29的態樣。並構成使插通設置於該吸入側蓋體29的固定工具插通孔的固定工具,定著於筒狀導管10的單元安裝部18、18,而將該吸入側蓋體29(與過濾部21一起)安裝於筒狀導管10的構造。
另外,於該吸入側蓋體29,設置了過濾部21可拔出或插入的過濾器開口29b。該過濾器開口29b,在與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相同方向的吸入側蓋體29的厚度方向上貫通設置。亦即,在本實施態樣中,吸入單元20的過濾部21,相對於覆蓋筒狀導管10的下端側的吸入側蓋體29沿著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拔出或插入而對筒狀導管10隨意裝卸。若構成該等構造,例如,相較於在筒狀導管10的周圍側面部等部位設置用來拔出或插入過濾部21的開口部的情況,更可改善周圍側面部之外觀。該吸入側蓋體29的過濾器開口29b,設置成在俯視觀察後述的過濾部21的狀態下對應其外輪廓形狀的形狀。
另外,於吸入側蓋體29,設置了覆蓋筒狀導管10的下端側的安裝部14a的安裝覆蓋片部29c。於該安裝覆蓋片部29c,以與設置於筒狀導管10的安裝部14a的固定工具的插通孔整合的方式,設置了固定工具的插通孔。另外,亦可將該吸入側蓋體29設置成在將筒狀導管10安裝於安裝對象之後可組裝於筒狀導管10的態樣。此時,於安裝覆蓋片部29c亦可不設置固定工具的插通孔。
過濾部21,如圖5以及圖6(a)所示的,具備過濾器27、28,以及保持過濾器27、28的過濾器支架22。在本實施態樣中,於過濾部21,設置了配置在吸入口12側(一側面部11側、吸入上游側)的前置過濾器27,以及配置在該前置過濾器27的吸入下游側的除臭過濾器28。亦即,本實施態樣之送風裝置1具有除臭功能。前置過濾器27,可採用捕捉異物的篩網過濾器等,或是取而代之,或者增設,具有塵埃等雜質的捕捉功能的由不織布等材質所構成的片材狀或褶襉狀的集塵過濾器等。
除臭過濾器28,亦可構成設置了複數個晶格狀通氣孔的蜂巢狀構造。該等除臭過濾器28,亦可設置成可吸附、分解臭氣、各種氣體或臭氧等氣體的態樣。另外,該等除臭過濾器28,亦可設置成於形成有複數個晶格狀通氣孔的蜂巢狀基材,添附、維持各種觸媒、吸附劑或除臭劑的態樣。例如,亦可設置成於構成蜂巢狀基材的厚紙板原紙或牛皮紙質等的紙材,或由各種纖維材料所構成的不織布等的基布,塗布、混合、含浸而維持各種觸媒、吸附劑或除臭劑的態樣。另外,觸媒、吸附劑或除臭劑,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例如,亦可為活性碳、沸石或臭氧分解觸媒等。
過濾器支架22具備:以沿著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的方式配置的吸入側板狀部23;以及設置在該吸入側板狀部23的背面側(吸入下游側),以各過濾器27、28可嵌入的方式收納保持各過濾器27、28的保持部25。保持部25,設置成朝一側面部11的厚度方向開口的短筒狀,並在其內周圍面適當設置防止各過濾器27、28被拔出的突片部等構件。吸入側板狀部23,設置成在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厚度方向上沿著厚度方向的薄板狀。於該吸入側板狀部23,以在安裝於筒狀導管10的狀態下使吸入口12與過濾器27、28的保持部25連通的方式,設置了開口23a。在圖例中,係顯示出設置了被複數個棧板狀部所區分的複數個開口23a的實施例。另外,亦可將前置過濾器27設置成分別設置在該等複數個開口23a的各自的背面側的複數個前置過濾器。該吸入單元20,構成透過該過濾部21的開口23a以及過濾器27、28使筒狀導管10的吸入口12與送風通道19連通的構造。
另外,該吸入側板狀部23的沿著一側面部11的寬度方向的方向的兩側端部,如圖4(b)所示的,構成吸入單元20(過濾部21)的被引導突片部24、24。將該等被引導突片部24、24插入筒狀導管10的兩側的引導凹溝17、17,便可一邊在筒狀導管10內引導該吸入單元20(過濾部21),一邊將該吸入單元20(過濾部21)插入筒狀導管10。在本實施態樣中,如上所述的,在將吸入側蓋體29安裝於筒狀導管10的狀態下,可經由該吸入側蓋體29的過濾器開口29b將過濾部21拔出或插入,在此時其亦同樣會受到引導。另外, 在該送風裝置1的下方側設置過濾部21的拔出或插入用的空間,以便如上所述的將過濾部21從筒狀導管10的下端側拔出或插入,以該等方式設置該送風裝置1亦無不可。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於該吸入側板狀部23的兩側的被引導突片部24、24,設置了將該吸入單元20(過濾部21)以向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推抵的方式推壓的推壓部24a、24a。該等推壓部24a、24a,亦具有保持插入筒狀導管10的該過濾部21以防止其發生意外脱落等情況的保持部的功能。另外,防止插入筒狀導管10的該過濾部21的意外脱落等情況的保持部,亦可取代該等推壓部24a、24a的態樣,或是增設,例如,設置成卡合於過濾部21並保持過濾部21的轉動操作片等構件。
該等被引導突片部24、24的推壓部24a、24a,如圖6(a)所示的,設置成於被引導突片部24、24形成切起狀的彈簧片部24a、24a。該等兩側的彈簧片部24a、24a,伴隨著朝概略沿著一側面部11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的彈性變形,插入筒狀導管10的各引導凹溝17、17。另外,該等兩側的彈簧片部24a、24a,在插入筒狀導管10的各引導凹溝17、17的狀態下,與區隔各引導凹溝17、17的另一側面部14側的突片部彈性接觸。亦即,該等兩側的彈簧片部24a、24a的復原力,在插入筒狀導管10的各引導凹溝17、17的狀態下,朝將過濾部21向一側面部11的背面推抵的方向作用。另外,在圖4(b)中,以二點鏈線表示該等兩側的彈簧片部24a、24a的自然狀態。
在圖例中,係構成將該等兩側的彈簧片部24a、24a,以各自的自由端側位於比吸入側板狀部23更靠吸入下游側(另一側面部14側)的方式,以懸臂狀設置於各被引導突片部24、24的構造。另外,在圖例中,係顯示出將該等兩側的彈簧片部24a、24a的固定端側,設置在過濾部21的向筒狀導管10(吸入側蓋體29)的插入方向前側(上方側)的實施例。若構成該等構造,在將過濾部21的兩側的被引導突片部24、24插入筒狀導管10的引導凹溝17、17時,便可防止兩側的彈簧片部24a、24a被勾住,使其順利地插入。另外, 於過濾部21的兩側的被引導突片部24、24,構成沿著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在複數個部位(在圖例中為3個部位)設置彈簧片部24a、24a的構造。
另外,將吸入單元20(過濾部21)以向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推抵的方式推壓的推壓部24a,不限於如上所述的態樣。例如,亦可取代將過濾部21的兩側的被引導突片部24、24本身的一部設置成彈簧片部24a、24a的態樣,而設置成在被引導突片部24、24的一側面部側的相反側(另一側面部14側)設置適當的彈簧構件的態樣。另外,亦可取代在吸入單元20(過濾部21)側設置推壓部的態樣,或是增設,在筒狀導管10的內面等部位,設置將吸入單元20(過濾部21)以向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推抵的方式推壓的推壓部的態樣等。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於過濾器支架22,設置了在將該過濾部21從吸入側蓋體29(筒狀導管10)拔出時所握持的把持部26。藉由設置該等把持部26,便可輕易地將該過濾部21從吸入側蓋體29(筒狀導管10)拔出。在圖例中,係顯示出在作為吸入側板狀部23的插入方向前側的相反側的下端部側,設置了將吸入側蓋體29的過濾器開口29b塞住的片部,並於該片部以向插入方向相反側(下方側)突出的方式設置了把持部26的實施例。
另外,該過濾部21的沿著吸入口12的開口方向的尺寸(厚度尺寸),在設置成如本實施態樣的於吸入口12的最裏側配置過濾器27、28的構造的情況下,考慮到防止該等構造所造成的壓力損失等觀點,可設置成適當的尺寸。例如,可將該過濾部21的厚度尺寸,設置成在筒狀導管10的送風通道19的沿著吸入口12的開口方向的尺寸的2/3以下左右,更宜在1/2以下左右。在圖例中,係顯示出將過濾部21的厚度尺寸設置成在筒狀導管10的送風通道19的沿著吸入口12的開口方向的尺寸的1/3左右的實施例。另外,亦可取代該等態樣,構成於吸入單元20設置引導從吸入口12所吸入的空氣流向吹出口13側的引導送風通道的構造,並構成在其下游側設置過濾器27、28的構造等。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顯示出可相對於安裝於筒狀導管10的吸入側蓋體29將過濾部21拔出或插入的實施例,惟不限於該等態樣。例如,亦可構成吸入單元20將過濾部21與吸入側蓋體29設置成一體,且該吸入單元20可相對於筒狀導管10以隨意裝卸的方式組裝的構造。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將作為第1蓋部的吸入側蓋體29與作為該蓋部側的通氣單元的吸入單元20輕易地組裝於筒狀導管10。除此之外,關於吸入單元20的具體構造,不限於上述的實施例,而可採用各種構造。
吹出單元30,在本實施態樣中,構成與第2蓋部39設置成一體並安裝於筒狀導管10的構造。另外,於第2蓋部39,設置了與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另一端面抵接的鍔狀部39a。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將第2蓋部39與作為該蓋部側的通氣單元的吹出單元30輕易地組裝於筒狀導管10。在本實施態樣中,係構成使該吹出單元30,如圖1(b)以及圖5所示的,具備彼此為獨立的個體且可組裝成一體的單元本體部與作為第2蓋部的吹出側蓋體39的構造。
吹出側蓋體39,係構成將上述吸入側蓋體29大概上下翻轉的構造。該吹出側蓋體39,構成以覆蓋筒狀導管10的作為長邊方向另一端開口的上端開口10b的方式形成得比該上端開口10b更大,並在其外周緣部設置了與筒狀導管10的作為長邊方向另一端面的上端面抵接的鍔狀部39a的構造。亦可構成於該吹出側蓋體39的鍔狀部39a設置覆蓋除了配置在筒狀導管10的安裝對象側的另一側面部14以外的周圍側面部的上端周緣部的突片部的構造。另外,於該吹出側蓋體39,設置了對應設置於筒狀導管10的單元安裝部18、18的被安裝部。在圖例中,係設置成將以與作為定著部(固定工具孔狀部)的單元安裝部18、18整合的方式設置的固定工具插通孔當作被安裝部設置於吹出側蓋體39的態樣。並構成使插通設置於該吹出側蓋體39的固定工具插通孔的固定工具,定著於筒狀導管10的單元安裝部18、18,而將該吹出側蓋體39(與單元本體部一起)安裝於筒狀導管10的構造。
另外,於該吹出側蓋體39,取代上述過濾器開口29b,設置了可固定單元本體部的固定部39b。該固定部39b,與後述的單元本體部的吹出側板狀部37的固定片部37b抵接,並利用螺栓等的固定工具將單元本體部連結、固定 [ 參照圖3、圖5以及圖6(b)]。另外,於吹出側蓋體39,設置了覆蓋筒狀導管10的上端側的安裝部14b的安裝覆蓋片部39c。於該安裝覆蓋片部39c,以與設置於筒狀導管10的安裝部14b的固定工具的插通孔整合的方式,設置了固定工具的插通孔。另外,亦可與上述同樣,在將筒狀導管10安裝於安裝對象之後,將該吹出側蓋體39組裝於筒狀導管10。此時,亦可不於安裝覆蓋片部39c設置固定工具的插通孔。
另外,吹出單元30(單元本體部)具備:送風器31;以及可釋放出具有除菌、除臭作用的離子的離子產生部32。亦即,本實施態樣之送風裝置1具有除菌功能。另外,吹出單元30(單元本體部)具備:收納該等送風器31以及離子產生部32的裝置外殼34;以及對該等送風器31以及離子產生部32供給驅動電源的電源部33。另外,吹出單元30(單元本體部),具備以沿著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的方式配置,並可固定於電源部33以及裝置外殼34的吹出側板狀部37。
在本實施態樣中,於該吹出單元30,設置了將電源部33與吹出口13以及朝向該吹出口13的送風通道19隔離的隔離部34、35。另外,將該隔離部34、35設置成包含以伴隨著壓縮變形而抵接於筒狀導管10的內周圍面的方式配置的軟質發泡體35在內的態樣。若構成該等構造,便可將連接送風器31與電源部33的電線的配線間隙,或如後所述的在裝置外殼34的外周圍與筒狀導管10的內周圍之間所形成的間隙,利用軟質發泡體35有效地塞住。藉此,便可使流向吹出口13的氣流難以更進一步向長邊方向另一端側(上端側)分散,進而能夠更進一步提高送風效率。
送風器31,在本實施態樣中,如圖1(b)、圖4(a)以及圖6(b)所示的,以其吹出部的吹出方向成為沿著吸入口12與吹出口13的並排設置方向(在圖例中為上下方向)的方式設置在送風通道19內。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將送風器31以位於送風通道19內的吸入口12與吹出口13之間的方式設置。在圖例中,係顯示出使送風器31以在空氣流通方向(上下方向)上區隔出送風通道19的方式與筒狀導管10內的吹出口13的吸入口12側鄰接設置的實施例。該送風器31,配置成使其吸入部朝向該送風器31所區隔出的送風通道19的吸入口12側,並使其吹出部朝向該送風器31所區隔出的送風通道19的吹出口13側。
該等送風器31,可為使軸方向沿著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上下方向)的軸流風扇。另外,送風器31,不限於軸流風扇,亦可為多葉送風機或橫流扇等,此時,可適當變更配設位置等。另外,在圖例中,係顯示出僅配置了單一送風器31的實施例,惟亦可配置複數個送風器31。例如,亦可設置成在吸入單元20側也配置送風器的態樣。
裝置外殼34,如圖1(b)以及圖6(b)所示的,設置成向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側以及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一端側(下端側)開口的大略箱形形狀。在該裝置外殼34的吸入口12側的端部,設置了收納送風器31的收納部。另外,在該送風器31的收納部的吹出側(下游側),設置了使送風器31的吹出部與筒狀導管10的吹出口13連通,並引導送風器31所吹出的氣流轉向吹出口13側的引導送風通道34a。於該引導送風通道34a設置了引導壁部34b,該引導壁部34b構成引導面部,該引導面部設置成凹彎曲面的形狀,將沿著筒狀導管10的另一側面部14的背面設置的裏側壁部與吹出口13的吸入口側的相反側(圖示上側)緣部連接。該引導壁部34b,在沿著一側面部11的寬度方向的方向觀察,形成以吹出口13的吸入口側(圖示下側)緣部附近為圓心的大略圓弧狀。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於該引導送風通道34a,設置了將該引導送風通道34a區隔成複數條路徑,並引導送風器31所吹出的氣流轉向吹出口13側的引導壁部34c、34c。在圖例中,係顯示出設置了複數個引導壁部34c、34c的實施例。該等引導壁部34c、34c,與上述同樣,在沿著一側面部11的寬度方向的方向上觀察,形成以吹出口13的吸入口側緣部附近為圓心的大略圓弧狀。若構成像這樣設置了引導壁部34b(以及引導壁部34c、34c)的構造,便可順利地引導送風器31的吹出部所吹出的空氣吹向吹出口13。藉此,便可降低筒狀導管10的送風通道19內的送風器31的吹出側的壓力損失,進而提高送風效率。
另外,在裝置外殼34的引導送風通道34a的吸入口側的相反側 [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另一端側(上端側)],設置了收納離子產生部32的裝置收納空間34d。該裝置收納空間34d,係由裝置外殼34的沿著一側面部11的寬度方向的方向的兩側的壁部、吸入口側的相反側的壁部、另一側面部14側的裏側壁部以及引導壁部34b所區隔出,而向一側面部11的背面開口。另外,在圖6(b)中,符號36,係以覆蓋裝置收納空間34d的開口側的方式配置的絶緣片。另外,亦可於該裝置收納空間34d等,設置內建有控制送風器31或離子產生部32的各種電路等構件的控制部。
離子產生部32,如圖1(b)所示的,其離子吹出部,以大概與送風器31的吹出部對向的方式設置。在本實施態樣中,係將該離子產生部32的離子吹出部設置於構成引導面部的引導壁部34b上的開口。亦即,於引導壁部34b設置開口,並將該離子吹出部設置於引導送風通道34a上的該開口 [ 亦可參照圖6(b)]。另外,該離子產生部32,在本實施態樣中,為可釋放出具有除菌、除臭作用的帶電微粒子水的靜電霧化裝置32。該靜電霧化裝置32,詳細圖示雖省略,惟其構成在水粒子釋出部以及與其對向的對向電極之間施加高電壓,藉此將水粒子釋出部的水分霧化,並從離子吹出部釋出奈米尺寸的帶電微粒子水的構造。帶電微粒子水,係包含奈米尺寸(例如5nm~20nm左右)的粒子徑在內的帶電微粒子液滴,可在空氣中以霧化狀態浮遊。另外,離子產生部32,不限於該等靜電霧化裝置,亦可採用釋出具有除菌、除臭作用的離子的離子產生器,或釋出負離子的負離子產生器等。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沿著裝置外殼34的吸入口側的相反側的端部的外周圍設置了構成隔離部的軟質發泡體35。在本實施態樣中,係構成除了沿著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配置的吹出側板狀部37側的開口側之外沿著裝置外殼34的外周圍設置軟質發泡體35的構造。亦即,該軟質發泡體35,如圖4(a)所示的,以塞住在除了裝置外殼34的開口側以外的外周圍與筒狀導管10的另一側面部14以及與其鄰接的兩側的對向側面部的內面之間所形成的間隙的方式設置在裝置外殼34的外周圍 [ 亦可參照圖6(b)]。藉由該等構造,便可利用裝置外殼34與軟質發泡體35,構成將吹出口13以及流向該吹出口13的送風通道19(引導送風通道34a)與電源部33隔離的構造。
該軟質發泡體35,只要是可適度壓縮變形者即可,例如,可為用軟質胺甲酸乙酯發泡體、聚乙烯發泡體或海綿橡膠等的發泡材料所製作者。另外,亦可將該軟質發泡體35,沿著裝置外殼34的其他部位的外周圍設置,或是在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上隔著間隔,設置在裝置外殼34的複數部位的外周圍。另外,亦可將該軟質發泡體35視為將吹出單元30(單元本體部)以向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推抵的方式推壓的推壓部。再者,亦可不設置該等軟質發泡體35,例如,將裝置外殼34的外廓形狀,設置成對應筒狀導管10的內周圍形狀的形狀,並將該裝置外殼34視為隔離部。
電源部33,鄰接設置於裝置外殼34的吸入口側的相反側的壁部的上端開口10b側。該電源部33,可為送風器31的馬達等的驅動部,或對離子產生部32供給經過整流之商用電源的電源單元。該電源部33與送風器31以及離子產生部32,雖省略圖示,惟係透過適當的電線連接。另外,該電源部33,透過設置在上述筒狀導管10的另一側面部14的配線孔16,與來自商用電源的電源電線連接。
吹出側板狀部37, 在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厚度方向上設置成沿著厚度方向的薄板狀,以覆蓋裝置外殼34的開口側的方式配置。另外,該吹出側板狀部37的沿著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的尺寸,以電源部33以及裝置外殼34可固定的方式,設置成對應該等構件的沿著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的合計尺寸的尺寸。於該吹出側板狀部37,如圖1(b)以及圖6(b)所示的,以在安裝於筒狀導管10的狀態下使吹出口13與裝置外殼34的引導送風通道34a連通的方式,設置了開口37a。該吹出單元30,構成透過該吹出側板狀部37的開口37a以及裝置外殼34(引導送風通道34a)使筒狀導管10的送風通道19與吹出口13連通的構造。另外,該吹出側板狀部37的沿著一側面部11的寬度方向的方向上的兩側端部,如圖4(a)所示的,構成吹出單元30的被引導突片部38、38。將該等被引導突片部38、38插入筒狀導管10的兩側的引導凹溝17、17,便可一邊使該吹出單元30在筒狀導管10內受到引導,一邊將該吹出單元30插入筒狀導管10。
另外,於吹出側板狀部37,設置了與設置於電源部33以及裝置外殼34的固定工具的定著部整合的固定工具的插通孔。透過該吹出側板狀部37的插通孔利用定著於電源部33以及裝置外殼34的固定工具將電源部33以及裝置外殼34固定於吹出側板狀部37,便可組裝成單元本體部。另外,在該吹出側板狀部37的吸入口側的相反側的端部(上端開口10b側端部),設置了可固定於吹出側蓋體39的固定部39b的固定片部37b。該固定片部37b,以從沿著一側面部11的吹出側板狀部37的吸入口側的相反側的端部向另一側面部14側突出的方式形成。於該固定片部37b,設置了與設置於吹出側蓋體39的固定部39b的固定工具的插通孔整合的定著部。
另外,亦可於該吹出側板狀部37的兩側的被引導突片部38、38,取代上述軟質發泡體35,或者增設,將吹出單元30(單元本體部)以向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推抵的方式推壓的與上述相同的推壓部。另外,亦可取代該等態樣,或是增設,於筒狀導管10的內面等部位設置將吹出單元30(單元本體部)以向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推抵的方式推壓的推壓部的態樣等。除此之外,吹出單元30的具體構造,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可採用各種構造。
另外,亦可設置顯示出該吹出單元30所設置之送風器31等構件的運作狀態的顯示部等。例如,亦可設置成於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一部分,設置透光窗部,並在該透光窗部的背面側,設置對應運作狀態而點亮的發光部等構件作為顯示部的態樣等。此時,亦可將該發光部收納於上述裝置收納空間34d,並於吹出側板狀部37設置對應透光窗部的開口。另外,亦可於筒狀導管10的適當部位或其他部位(例如收納空間2的內面或其他壁面)等處所,設置對送風器31或離子產生部32實施導通/切斷操作的操作部。另外,該等送風器31以及離子產生部32,亦可設置成可個別導通/切斷操作,或者亦可設置成可同步導通/切斷。另外,亦可在該送風裝置1的吸入側的適當部位等處所,設置臭味感測器或塵埃感測器等的檢測部,並根據該檢測部的檢測控制送風器31或離子產生部32的導通/切斷。另外,亦可設置成於操作部設置計時器等構件,並使送風器31或離子產生部32可計時驅動的態樣。
在設置成上述構造的送風裝置1中,若送風器31以及離子產生部32啟動,從吸入口12吸入的空氣便會通過吸入單元20的過濾部21而集塵、除臭等。另外,經過該過濾部21的空氣,使筒狀導管10的送風通道19向吹出口13側送風,與離子產生部32所釋出的離子一起從吹出口13向設置空間(收納空間2)吹出。
另外,組裝了本實施態樣之送風裝置1的收納構造的收納空間2的區隔態樣,不限於上述的態樣,亦可設置成各種區隔態樣。另外,區隔收納空間2的分隔板,亦可取代像棚板7這樣的横分隔板,而設置成將收納空間2左右區隔的厚度方向沿著左右方向的縱分隔板等。另外,送風裝置1的設置態樣,不限於上述態樣,例如,亦可為沿著作為收納空間2的內面的頂面4或底面4A設置的態樣等。亦即,亦可將送風裝置1設置成長邊方向沿著左右方向設置的態樣等。另外,亦可將送風裝置1設置成埋設狀的態樣等。另外,雖係顯示出將送風裝置1的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設置成在前方開口側區域3向與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開口的實施例,惟並不限於該等態樣。例如,亦可將送風裝置1的吸入口12以及吹出口13設置成向前後方向開口的態樣。再者,不限於將送風裝置1組裝於收納構造的態樣,例如,亦可設置於住居所等建物內的其他空間(寢室、和室、客廳、餐廳、洗面台、廁所、玄關等)。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構成在送風裝置1(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一端側設置吸入口12的構造,惟亦可構成在長邊方向一端側設置吹出口13的構造。換言之,亦可將吹出口13的設置側,視為送風裝置1(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一端側。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顯示出於筒狀導管10設置配線用凹溝15以及配線孔16的實施例,惟亦可不設置該等構件雙方或是其中一方。另外,筒狀導管10的引導部17以及各單元20、30的被引導部24、38,不限於上述態樣,可採用各種構造。再者,亦可不將該等引導部17以及被引導部24、38,設置於筒狀導管10以及各單元20、30。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顯示出設置了將兩單元20、30的雙方或其中一方的通氣單元的至少一部分,以向筒狀導管10的一側面部11的背面推抵的方式推壓的推壓部24a、24a的實施例,惟亦可不設置該等推壓部。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顯示出可將設置了過濾部21的吸入單元20與設置了送風器31的吹出單元30,從筒狀導管10的長邊方向的各個開口10a、10b插入、安裝的實施例,惟不限於該等態樣。例如,亦可不將該等構件的其中一方或雙方設置成單元化的構件,而係個別地安裝到筒狀導管10上。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顯示出將筒狀導管10壓出成形的實施例,惟亦可利用射出成形或鑄造成形等方式形成上述形狀。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構成在筒狀導管10內設置隔離部34、35,並在筒狀導管10內的比隔離部34、35更靠另一端側(上端側)之處,設置與送風器31連接的電源部33的構造,惟並不限於該等態樣。例如,亦可不設置該等隔離部34、35,甚至亦可將電源部33設置在筒狀導管10的中途部位等位置。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顯示出將具有除臭特性的除臭過濾器28,以及可釋出具有除菌、除臭作用的離子的離子產生部32,當作除臭功能構件設置於送風裝置1的實施例,惟並不限於該等態樣。例如,亦可僅設置該等除臭過濾器28以及離子產生部32的其中任一方。另外,不限於像這樣於送風裝置1設置除臭功能構件,使送風裝置1成為除臭裝置1的態樣。例如,亦可於送風裝置1設置加熱器等的暖風功能構件,使送風裝置1成為乾燥裝置1,或是於送風裝置1設置除濕器或除濕材料等的除濕功能構件,使送風裝置1成為除濕裝置1。另外,亦可於送風裝置1,組合設置該等除臭功能構件、暖風功能構件、除濕功能構件的其中2種以上,使送風裝置1成為多功能送風裝置1。
1‧‧‧送風裝置
2‧‧‧收納空間
3‧‧‧前方開口側區域
4‧‧‧頂面
4A‧‧‧底面
4B‧‧‧內側面(安裝對象)
5‧‧‧裏側面
6‧‧‧柱狀(棒狀)構件
7‧‧‧棚板(横分隔板)
8‧‧‧吊掛構件
8A‧‧‧棒狀吊掛構件
9‧‧‧門體
10‧‧‧筒狀導管
10a‧‧‧下端開口(長邊方向一端的開口)
10b‧‧‧上端開口(長邊方向另一端的開口)
11‧‧‧一側面部
12‧‧‧吸入口
13‧‧‧吹出口
14‧‧‧另一側面部(面相安裝對象的側面部)
14a‧‧‧安裝部
14b‧‧‧安裝部
15‧‧‧配線用凹溝
16‧‧‧配線孔
17‧‧‧引導凹溝(引導部)
18‧‧‧單元安裝部
19‧‧‧送風通道
20‧‧‧吸入單元(通氣單元)
21‧‧‧過濾部
22‧‧‧過濾器支架
23‧‧‧吸入側板狀部
23a‧‧‧開口
24‧‧‧被引導突片部(被引導部)
24a‧‧‧彈簧片部(推壓部)
25‧‧‧保持部
26‧‧‧把持部
27‧‧‧前置過濾器
28‧‧‧除臭過濾器
29‧‧‧吸入側蓋體(吸入側蓋部)
29a‧‧‧鍔狀部
29b‧‧‧過濾器開口
29c‧‧‧安裝覆蓋片部
30‧‧‧吹出單元(通氣單元)
31‧‧‧送風器
32‧‧‧離子產生部
33‧‧‧電源部
34‧‧‧裝置外殼(隔離部)
34a‧‧‧引導送風通道
34b‧‧‧引導壁部
34c‧‧‧引導壁部
34d‧‧‧裝置收納空間
35‧‧‧軟質發泡體(隔離部)
36‧‧‧絶緣片
37‧‧‧吹出側板狀部
37a‧‧‧開口
37b‧‧‧固定片部
38‧‧‧被引導突片部(被引導部)
39‧‧‧吹出側蓋體(吹出側蓋部)
39a‧‧‧鍔狀部
39b‧‧‧固定部
39c‧‧‧安裝覆蓋片部
X1-X1‧‧‧剖面線
X2-X2‧‧‧剖面線
Y1-Y1‧‧‧剖面線
Y2-Y2‧‧‧剖面線
[圖1] (a)、(b)均係以示意方式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態樣之送風裝置的一實施例,(a)係與端視圖2的X1-X1線對應的部分斷開概略縱剖面圖,(b)係與端視(a)的X2-X2線對應的部分斷開概略縱剖面圖。 [圖2] 係以示意方式表示組裝了同上送風裝置的收納構造的一實施例的概略前視圖。 [圖3] (a)、(b)均為同上送風裝置的部分斷開概略立體圖。 [圖4] (a)係與端視圖1(a)的Y1-Y1線對應的概略横剖面圖,(b)係與端視圖1(a)的Y2-Y2線對應的概略横剖面圖。 [圖5] 係同上送風裝置的概略分解立體圖。 [圖6] (a)係以示意方式表示同上送風裝置所具備之吸入單元的一實施例的部分省略概略分解立體圖,(b)係以示意方式表示同上送風裝置所具備之吹出單元的一實施例的部分省略概略分解立體圖。
1‧‧‧送風裝置
2‧‧‧收納空間
3‧‧‧前方開口側區域
4‧‧‧頂面
4A‧‧‧底面
4B‧‧‧內側面(安裝對象)
5‧‧‧裏側面
6‧‧‧柱狀(棒狀)構件
7‧‧‧棚板(橫分隔板)
8‧‧‧吊掛構件
8A‧‧‧棒狀吊掛構件
9‧‧‧門體
10‧‧‧筒狀導管
10a‧‧‧下端開口(長邊方向一端的開口)
10b‧‧‧上端開口(長邊方向另一端的開口)
11‧‧‧一側面部
12‧‧‧吸入口
13‧‧‧吹出口
14‧‧‧另一側面部(面相安裝對象的側面部)
14a‧‧‧安裝部
14b‧‧‧安裝部
15‧‧‧配線用凹溝
16‧‧‧配線孔
17‧‧‧引導凹溝(引導部)
18‧‧‧單元安裝部
19‧‧‧送風通道
20‧‧‧吸入單元(通氣單元)
21‧‧‧過濾部
22‧‧‧過濾器支架
23‧‧‧吸入側板狀部
23a‧‧‧開口
25‧‧‧保持部
26‧‧‧把持部
27‧‧‧前置過濾器
28‧‧‧除臭過濾器
29‧‧‧吸入側蓋體(吸入側蓋部)
29a‧‧‧鍔狀部
29b‧‧‧過濾器開口
29c‧‧‧安裝覆蓋片部
30‧‧‧吹出單元(通氣單元)
31‧‧‧送風器
32‧‧‧離子產生部
33‧‧‧電源部
34‧‧‧裝置外殼(隔離部)
34a‧‧‧引導送風通道
34b‧‧‧引導壁部
34c‧‧‧引導壁部
34d‧‧‧裝置收納空間
35‧‧‧軟質發泡體(隔離部)
37‧‧‧吹出側板狀部
37a‧‧‧開口
37b‧‧‧固定片部
39‧‧‧吹出側蓋體(吹出側蓋部)
39a‧‧‧鍔狀部
39b‧‧‧固定部
39c‧‧‧安裝覆蓋片部
X2-X2‧‧‧剖面線
Y1-Y1‧‧‧剖面線
Y2-Y2‧‧‧剖面線

Claims (11)

  1. 一種送風裝置,其特徵為包含:筒狀導管,其以壓出成形之方式製成在長邊方向上的兩端形成開口的長筒狀,並在一側面部之長邊方向上的一端側設置吸入口,在該一側面部之長邊方向上的另一端側設置吹出口;送風器,其將該吸入口所吸入之空氣送往該吹出口;吸入側蓋部,其覆蓋該筒狀導管之一端的開口;以及吹出側蓋部,其覆蓋該筒狀導管之另一端的開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送風裝置,其中,相較於從該筒狀導管的長邊方向一端面到該吸入口為止的沿著長邊方向的尺寸,將從該筒狀導管的長邊方向另一端面到該吹出口為止的沿著長邊方向的尺寸設置成更大的尺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送風裝置,其更具備:吸入單元,以從該筒狀導管之一端的開口插入而位於該吸入口的背面側的方式安裝,使該吸入口與該筒狀導管內的送風通道連通;該吸入單元具備:過濾部,其以沿著該吸入口的背面側的方式配置,可相對於該筒狀導管隨意裝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送風裝置,其更具備:吹出單元,其以從該筒狀導管的另一端的開口插入而位於該吹出口的背面側的方式安裝,使該吹出口與該筒狀導管內的送風通道連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送風裝置,其中,在該吸入單元與該吹出單元的雙方或其中一方設置該送風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送風裝置,其中,該吸入側蓋部及該吹出側蓋部的雙方或其中一方的蓋部與該蓋部側的通氣單元設置成一體並安裝於該筒狀導管,且在該蓋部設置與該筒狀導管的端面抵接之鍔狀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送風裝置,其中,於該筒狀導管設置了引導部,用來引導可插入該筒狀導管的該吸入單元及該吹出單元;並於該吸入單元及該吹出單元,設置了卡合於該引導部而受其引導的被引導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送風裝置,其中更具備推壓部,用以將該吸入單元及該吹出單元的雙方或其中一方的通氣單元,以朝向該筒狀導管的該一側面部的背面推抵的方式推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送風裝置,其中更具備:隔離部,設置於該筒狀導管內,以該筒狀導管的另一端側與該吹出口及朝向該吹出口的送風通道隔離;以及電源部,設置於該筒狀導管內的比該隔離部更靠另一端側之處,並與該送風器連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送風裝置,其中,於該筒狀導管的面向安裝對象之側,跨及全長設置了向該安裝對象側開口並在長邊方向上延伸的配線用凹溝。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送風裝置,其中,於該筒狀導管的面向安裝對象之側,跨及全長設置了向該安裝對象側開口並在長邊方向上延伸的配線用凹溝,並於該筒狀導管的面向安裝對象的側面部,設置了使收納該電源部之部位與該配線用凹溝連通的配線孔。
TW103133123A 2013-09-26 2014-09-25 送風裝置 TWI5751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9597A JP6146239B2 (ja) 2013-09-26 2013-09-26 送風装置
JP2013199596A JP6064852B2 (ja) 2013-09-26 2013-09-26 送風装置
JP2013199598A JP6146240B2 (ja) 2013-09-26 2013-09-26 送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2608A TW201512608A (zh) 2015-04-01
TWI575195B true TWI575195B (zh) 2017-03-21

Family

ID=52742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3123A TWI575195B (zh) 2013-09-26 2014-09-25 送風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575195B (zh)
WO (1) WO20150453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0058B (zh) * 2016-05-31 2019-03-26 深圳市普瑞美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5636A (ja) * 1988-09-20 1990-03-27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パーソナル空調装置
JPH02144357U (zh) * 1989-05-08 1990-12-07
JPH03137442A (ja) * 1989-10-24 1991-06-12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送風機付パーティション
TW200936964A (en) * 2008-02-26 2009-09-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 blower
CN202769900U (zh) * 2012-08-16 2013-03-06 温州市创力电子有限公司 机房精确送风节能系统
JP2013183854A (ja) * 2012-03-07 2013-09-19 Panasonic Corp 脱臭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収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6636U (zh) * 1984-11-13 1986-06-06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5636A (ja) * 1988-09-20 1990-03-27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パーソナル空調装置
JPH02144357U (zh) * 1989-05-08 1990-12-07
JPH03137442A (ja) * 1989-10-24 1991-06-12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送風機付パーティション
TW200936964A (en) * 2008-02-26 2009-09-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 blower
JP2013183854A (ja) * 2012-03-07 2013-09-19 Panasonic Corp 脱臭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収納装置
CN202769900U (zh) * 2012-08-16 2013-03-06 温州市创力电子有限公司 机房精确送风节能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45363A1 (ja) 2015-04-02
TW201512608A (zh)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95660B2 (en) Pillow with air filter
TWI577942B (zh) 收納構造及使用於此收納構造之送風裝置
CN103301496A (zh) 除臭装置以及具有除臭装置的存放装置
JP5594721B2 (ja) 収納キャビネット
CN103300610A (zh) 存放装置
TWI575195B (zh) 送風裝置
TW201526842A (zh) 收納構造
WO2013051440A1 (ja) 空気調和機
JP6064852B2 (ja) 送風装置
JP6146240B2 (ja) 送風装置
JP6502032B2 (ja) 電気機器
JP6146239B2 (ja) 送風装置
JP6660604B2 (ja) 送風装置
JP5630787B2 (ja) 空気循環パネル
CN104515238B (zh) 收纳结构及使用于其中的送风装置
JP2014237018A (ja) 収納キャビネット
WO2017056417A1 (ja) 収納装置
WO2023112196A1 (ja) 光触媒装置
JP6502168B2 (ja) 衣類処理装置
JP2002204824A (ja) 消臭装置及び消臭装置付き下駄箱
JP4741828B2 (ja) 生活臭脱臭システム
JP6193196B2 (ja) 布団乾燥機
JPH09308677A (ja) 脱臭殺菌装置
JP2004053233A (ja) 森林浴天井パネル体及び森林浴のできるベッド装置。
JP2020127804A (ja) 収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