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8601B - 車輛 - Google Patents

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8601B
TWI558601B TW103122774A TW103122774A TWI558601B TW I558601 B TWI558601 B TW I558601B TW 103122774 A TW103122774 A TW 103122774A TW 103122774 A TW103122774 A TW 103122774A TW I558601 B TWI558601 B TW I5586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wheel
body frame
vehicle body
vehicl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2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2015A (zh
Inventor
飯塚利男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12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2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86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860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00Acoustic signal devices; Arrangement of such devices on cycles
    • B62J3/10Electrical devices
    • B62J3/12Buzzers; Horns with electrically driven air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之車輛。
已知有如下之車輛,其包括於左右轉動時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此種車輛係車體框架能夠以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之狀態轉動之車輛。更具體而言,車體框架於右轉動時向車輛之右方傾斜,於左轉動時向車輛之左方傾斜。於此種車輛中,為確保較大之車體框架之傾斜量,於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之間隔相較於一般之四輪車輛非常窄。因此,此種車輛於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為小型。
警鳴器作為用以藉由朝向車輛之前方發出警鳴而提醒他人注意之裝備而有義務搭載於車輛上。警鳴器係配置於可確保對他人而言充分之音壓之警鳴之位置。於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車輛中,在配置於前輪上方之車體外殼內收容有警鳴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設計專利547242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Catalogo parti di ricambio, MP3 300 ie LT Mod. ZAPM64102, Piaggio&C. S.p.A.
於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車輛之情形時,使2個前輪連動之連桿機構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該前輪上方所配置之車體外殼內。為了避開該連桿機構之可動範圍並且確保朝向車輛前方之警鳴之音壓,而將警鳴器配置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之車體外殼與連桿機構之間。因此,車體外殼會大型化,進而車輛會大型化。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的車輛中搭載警鳴器之情形時,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使車體小型化。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可採取之一形態係一種車輛,其包括:車體框架;左前輪及右前輪,其等以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之方式配置;轉向裝置,其使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旋動;連桿機構,其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靠上方,使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相對於上述車體框架之相對位置變更而使上述車體框架向上述車輛之左方或右方傾斜;連桿外殼部,其覆蓋上述連桿機構之至少一部分,且無法相對於上述車體框架移位地設置,且具有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之車輪軸及上述右前輪之車輪軸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前方的前部,且自上述前後方向之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上述車輛時,該 前部之下端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之上端及上述右前輪之上端靠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以及警鳴器,其下端係配置於自上述前後方向之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且未藉由上述轉向裝置使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旋動之狀態下之上述車輛時,較上述左前輪之車輪軸及上述右前輪之車輪軸靠上述上下方向之上方、且較上述連桿機構之下端靠上述上下方向之下方、且較上述左前輪之左端靠上述左右方向之右方、且較上述右前輪之右端靠上述左右方向之左方。
根據如上所述之配置,若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且未藉由轉向裝置使左前輪及右前輪旋動之狀態之車輛,則於較兩前輪之各車輪軸靠上方且較連桿外殼部之前部之下端靠下方,形成向車輛之前方打開之空間。另一方面,若自側方觀察相同狀態之車輛,則由於連桿外殼部之前部之下端之高度與兩前輪之上表面之高度的差朝向兩前輪之各前端變大,故而形成逐漸向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打開之空間。藉由在面向如上所述之空間之位置配置警鳴器,易於確保朝向車輛前方之充分音壓之警鳴。又,藉由以位於較連桿機構之下端靠下方之方式配置警鳴器之下端,尤其可縮短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之連桿外殼部與連桿機構之距離,從而可使連桿外殼部小型化。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的車輛搭載警鳴器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使車體小型化。
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上述警鳴器於上述車體框架之直立狀態且未藉由上述轉向裝置使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旋動之狀態下,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之車輪軸及上述右前輪之車輪軸靠上述前後方向之後方。
2個前輪於車輛行駛時等在連桿外殼部之下方較大地移位。因 此,警鳴器必須避開2個前輪之可動範圍而配置。於較2個前輪之各車輪軸靠後方,用以於不使連桿外殼部大型化之情況下採取此種配置之自由度相對較高。另一方面,隨著警鳴器之位置自車輛之前端向後方離開,變得難以確保充分之音壓之警鳴。然而,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且未藉由轉向裝置使左前輪及右前輪旋動之狀態之車輛,於較兩前輪之各車輪軸靠上方、且較連桿機構之下端靠下方、且較上述左前輪之左端靠上述左右方向之右方、且較上述右前輪之右端靠上述左右方向之左方,隨著朝向車輛之前方而遮蔽物逐漸減少,從而形成有打開之空間。藉此,即便在自車輛之前端向相對後方離開之位置配置警鳴器,藉由該空間如擴聲器般對警鳴賦予指向性,亦易於確保朝向車輛前方之充分音壓之警鳴。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的車輛搭載警鳴器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使車體更小型化。
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上述警鳴器於上述車體框架之直立狀態且未藉由上述轉向裝置使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旋動之狀態下,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之後端及上述右前輪之後端靠上述前後方向之後方。
於較2個前輪之各後端靠後方,用以於不使連桿外殼部大型化之情況下採取此種配置之自由度更高。另一方面,由於警鳴器之位置自車輛之前端進一步向後方離開,故而難以確保充分之音壓之警鳴。然而,如上所述,由於形成於連桿外殼部之下方之空間如擴聲器般對警鳴賦予指向性,故而易於確保朝向車輛之前方之充分之音壓的警鳴。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的車輛搭載警鳴器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使車體更小型化。
上述車輛亦可設為具備護腿板之構成,該護腿板安裝於上述車 體框架且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之後端及上述右前輪之後端靠上述前後方向之後方。於此情形時,上述警鳴器亦可設為配置於較上述護腿板靠上述前後方向之前方之構成。
根據此種構成,於保養檢查警鳴器時,無需將安裝於車體框架之護腿板拆卸之作業,從而作業性提高。又,無須確保用以於護腿板內收容警鳴器之空間。因此,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使護腿板小型化。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的車輛搭載警鳴器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使車體更小型化。
於以如上方式車輛具備護腿板之情形時,亦可設為上述警鳴器固定於上述車體框架之構成。
根據此種構成,無須設置用以將警鳴器固定於護腿板之構造。因此,可提高保養檢查之作業性,並且可使設置固定構造之護腿板小型化。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的車輛搭載警鳴器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使車體更小型化。
或者,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護腿板具有開口,且上述警鳴器配置於該開口之後方。
根據此種構成,可抑制藉由2個前輪濺起之水附在警鳴器上。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的車輛搭載警鳴器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使車體更小型化。
上述連桿機構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包括:上橫向構件;下橫向構件,其配置於較上述上橫向構件靠下方;左側構件,其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靠上述上下方向之上方;及 右側構件,其配置於較上述右前輪靠上述上下方向之上方。
於此情形時,上述上橫向構件、上述下橫向構件、上述左側構件、及上述右側構件亦可設為以上述上橫向構件與上述下橫向構件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且上述左側構件與上述右側構件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之方式連結的構成。
若與所謂之雙橫臂方式之連桿機構相比,則易於將構成連桿機構之零件群集中於連桿外殼部內。因此,易於確保用以於連桿外殼部之下方配置警鳴器之空間。換言之,可抑制連桿外殼部之大型化,並且使警鳴器之佈局自由度提高。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的車輛搭載警鳴器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使車體更小型化。
1‧‧‧車輛
1A‧‧‧車輛
2‧‧‧車輛本體部
3‧‧‧左右一對前輪
3a‧‧‧支持軸
4‧‧‧後輪
5‧‧‧連桿機構
6‧‧‧轉向力傳輸機構
7‧‧‧轉向機構
21‧‧‧車體框架
22‧‧‧車體外殼
23‧‧‧把手
24‧‧‧座部
25‧‧‧動力單元
31‧‧‧左前輪
32‧‧‧右前輪
33‧‧‧左緩衝機構
33a‧‧‧左外筒
33b‧‧‧左內筒
34‧‧‧右緩衝機構
34a‧‧‧右外筒
34b‧‧‧右內筒
51‧‧‧上橫向構件
52‧‧‧下橫向構件
53‧‧‧左側構件
54‧‧‧右側構件
60‧‧‧轉向軸
61‧‧‧中間傳輸板
62‧‧‧左傳輸板
63‧‧‧右傳輸板
64‧‧‧中間接頭
65‧‧‧左接頭
66‧‧‧右接頭
67‧‧‧連接桿
70‧‧‧警鳴器
71‧‧‧撐桿
211‧‧‧頭管
212‧‧‧下框架
213‧‧‧後框架
215‧‧‧連結部
221‧‧‧前外殼
221a‧‧‧前部
223‧‧‧左右一對前擋泥板
224‧‧‧後擋泥板
225‧‧‧護腿板
225a‧‧‧前遮罩
225b‧‧‧後遮罩
225c‧‧‧空間
225d‧‧‧開口
314‧‧‧左支持軸
317‧‧‧左托架
324‧‧‧右支持軸
327‧‧‧右托架
512‧‧‧板狀構件
522a‧‧‧前板狀構件
522b‧‧‧後板狀構件
523a‧‧‧左連結塊
523b‧‧‧右連結塊
C~H‧‧‧支持部
CD‧‧‧前部之下端
CL‧‧‧直線
CR‧‧‧直線
HD‧‧‧警鳴器之下端
LD‧‧‧連桿機構之下端
LWL‧‧‧左前輪之左端
RWR‧‧‧右前輪之右端
WB‧‧‧後端
WU‧‧‧右前輪之上端
X‧‧‧左中心軸
Y‧‧‧右中心軸
Z‧‧‧中間旋動軸
圖1係自左方觀察一實施形態之車輛之整體之側視圖。
圖2係表示圖1之車輛之前部之前視圖。
圖3係表示圖1之車輛之前部之俯視圖。
圖4係表示轉舵時之圖1之車輛之前部的俯視圖。
圖5係表示傾斜時之圖1之車輛之前部的前視圖。
圖6係表示傾斜及轉舵時之圖1之車輛之前部的前視圖。
圖7係表示圖1之車輛所具備之警鳴器之位置的前視圖。
圖8係以局部剖面觀察表示圖7之警鳴器之位置之左側視圖。
圖9係表示變化例之警鳴器之位置之前視圖。
圖10係以局部剖面觀察表示圖9之警鳴器之位置之左側視圖。
以下,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對較佳之實施形態之例進行詳細說明。
於隨附圖式中,箭頭F表示車輛之前方向。箭頭B表示車輛之後 方向。箭頭U表示車輛之上方向。箭頭D表示車輛之下方向。箭頭R表示車輛之右方向。箭頭L表示車輛之左方向。
車輛係使車體框架相對於鉛直方向朝向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而轉動。因此,除了以車輛為基準之方向以外,亦確定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方向。於隨附之圖式中,箭頭FF表示車體框架之前方向。箭頭FB表示車體框架之後方向。箭頭FU表示車體框架之上方向。箭頭FD表示車體框架之下方向。箭頭FR表示車體框架之右方向。箭頭FL表示車體框架之左方向。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及「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係指自駕駛車輛之騎乘者觀察,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前後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所謂「車體框架之側方」係指車體框架之右方向或左方向。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沿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延伸」,係指包括相對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傾斜地延伸之情況在內,以相較於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而更接近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斜度延伸。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沿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延伸」,係指包括相對於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傾斜地延伸之情況在內,以相較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而更接近於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之斜度延伸。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沿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延伸」,係指包括相對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傾斜地延伸之情況在內,以相較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而更接近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斜度延伸。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車體框架之直立狀態」,係指無轉舵狀態且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與鉛直方向一致之狀態。於該狀態下,以車輛 為基準之方向與以車輛框架為基準之方向一致。於使車體框架相對於鉛直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傾斜而轉動時,車輛之左右方向與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不一致。又,車輛之上下方向與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亦不一致。然而,車輛之前後方向與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一致。
一面參照圖1至圖8,一面對一實施形態之車輛1進行說明。車輛1係由自動力源產生之動力驅動,且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的車輛。
圖1係自左方觀察車輛1之整體之左側視圖。車輛1包括車輛本體部2、左右一對前輪3、後輪4、連桿機構5、及轉向機構7。
車輛本體部2包含車體框架21、車體外殼22、座部24、及動力單元25。於圖1中,車體框架21處於直立狀態。參照圖1之以下之說明係以車體框架21之直立狀態為前提。
車體框架21包含頭管211、下框架212、及後框架213。於圖1中,車體框架21中被車體外殼22遮住之部分以虛線表示。車體框架21支持座部24及動力單元25。動力單元25支持後輪4。動力單元25包含引擎、電動馬達、電池等動力源、及變速箱等裝置。動力源產生驅動車輛1之力。
頭管211係配置於車輛1之前部。自車體框架21之左方觀察,頭管211之上部配置於較頭管211之下部靠後方。
下框架212連接於頭管211。下框架212係配置於頭管211之後方。下框架212沿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延伸。
後框架213係配置於下框架212之後方。後框架213沿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延伸。後框架213支持座部24及動力單元25。
車體外殼22包含前外殼221、左右一對前擋泥板223、後擋泥板224、及護腿板225。車體外殼22係覆蓋左右一對前輪3、車體框架21、連桿機構5等搭載於車輛1之車體零件之至少一部分的車體零件。
前外殼221係配置於較座部24靠前方。前外殼221覆蓋連桿機構5及轉向機構7之至少一部分。
左右一對前擋泥板223之至少一部分係分別配置於前外殼221之下方。左右一對前擋泥板223之至少一部分係分別配置於左右一對前輪3之上方。
後擋泥板224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後輪4之上方。
護腿板225係配置於覆蓋騎乘者之腿部之至少一部分之位置。護腿板225係配置於較左右一對前輪3靠後方且較座部24靠前方。
左右一對前輪3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頭管211之下方。左右一對前輪3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前外殼221之下方。
後輪4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座部24靠下方。後輪4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後擋泥板224之下方。
圖2係自車體框架21之前方觀察車輛1之前部之前視圖。於圖2中,車體框架21處於直立狀態。參照圖2之以下之說明係以車體框架21之直立狀態為前提。於圖2中,表示透視虛線所示之前外殼221、及左右一對前擋泥板223之狀態。
左右一對前輪3包含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左前輪31係配置於較作為車體框架21之一部分之頭管211靠左方。右前輪32係配置於較頭管211靠右方。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於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
轉向機構7包含左緩衝機構33、右緩衝機構34、左托架317、及右托架327。
左緩衝機構33包含左外筒33a。左外筒33a支持左前輪31。左外筒33a沿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延伸。左外筒33a於其下端部具有左支持軸314。左前輪31被左支持軸314支持。
左緩衝機構33包含左內筒33b。左內筒33b沿車體框架21之上下 方向延伸。左內筒33b以其一部分插入至左外筒33a之狀態配置於左外筒33a之上方。左內筒33b之上部係固定於左托架317。
左緩衝機構33係所謂套筒式之緩衝機構。藉由左內筒33b相對於左外筒33a沿左外筒33a之延伸方向相對移動,左緩衝機構33可沿該方向伸縮。藉此,左緩衝機構33對左前輪31相對於左內筒33b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之移位進行緩衝。
左外筒33a與左內筒33b構成於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並列排列之一對套筒要素。
右緩衝機構34包含右外筒34a。右外筒34a支持右前輪32。右外筒34a沿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延伸。右外筒34a於其下端部具有右支持軸324。右前輪32被右支持軸324支持。
右緩衝機構34包含右內筒34b。右內筒34b沿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延伸。右內筒34b以其一部分插入至右外筒34a之狀態配置於右外筒34a之上方。右內筒34b之上部係固定於右托架327。
右緩衝機構34係所謂套筒式之緩衝機構。藉由右內筒34b相對於右外筒34a沿右外筒34a之延伸方向相對移動,右緩衝機構34可沿該方向伸縮。藉此,右緩衝機構34對右前輪32相對於右內筒34b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之移位進行緩衝。
右外筒34a與右內筒34b構成於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並列排列之一對套筒要素。
轉向機構7包含轉向力傳輸機構6。轉向力傳輸機構6包含把手23及轉向軸60。把手23係安裝於轉向軸60之上部。轉向軸60係其一部分可旋動地被支持於頭管211。轉向軸60之中間旋動軸Z沿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延伸。如圖1所示,轉向軸60之上部係配置於較其下部靠後方。因此,轉向軸60之中間旋動軸Z向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傾斜。轉向軸60根據騎乘者之把手23之操作,以中間旋動軸Z為中心旋動。
轉向力傳輸機構6將騎乘者操作把手23之轉向力傳輸至左托架317及右托架327。關於具體之構成,將於後文詳細敍述。
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中,採用平行四連桿組(亦稱為平行四邊形連桿)方式之連桿機構5。
如圖2所示,連桿機構5係配置於較把手23靠下方。連桿機構5係配置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靠上方。連桿機構5包含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連桿機構5與伴隨著把手23之操作之轉向軸60之以中間旋動軸Z為中心的旋動無關,而不以該中間旋動軸Z為中心相對於車體框架21旋動。
上橫向構件51包含板狀構件512。板狀構件512係配置於頭管211之前方。板狀構件512沿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延伸。
上橫向構件51之中間部藉由支持部C而支持於頭管211。上橫向構件51能夠以通過支持部C且沿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中間上軸線為中心,相對於頭管211旋動。
上橫向構件51之左端部藉由支持部D而支持於左側構件53。上橫向構件51能夠以通過支持部D且沿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延伸之左上軸線為中心,相對於左側構件53旋動。
上橫向構件51之右端部藉由支持部E而支持於右側構件54。上橫向構件51能夠以通過支持部E且沿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延伸之右上軸線為中心,相對於右側構件54旋動。
圖3係自車體框架21之上方觀察車輛1之前部之俯視圖。於圖3中,車體框架21處於直立狀態。參照圖3之以下之說明係以車體框架21之直立狀態為前提。於圖3中,表示透視虛線所示之前外殼221及一對前擋泥板223之狀態。
如圖3所示,下橫向構件52包含前板狀構件522a及後板狀構件522b。前板狀構件522a係配置於頭管211之前方。後板狀構件522b係 配置於頭管211之後方。前板狀構件522a與後板狀構件522b沿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延伸。前板狀構件522a與後板狀構件522b藉由左連結塊523a及右連結塊523b而連結。左連結塊523a係配置於較頭管211靠左方。右連結塊523b係配置於較頭管211靠右方。
下橫向構件52係配置於較上橫向構件51靠下方。下橫向構件52之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之長度尺寸與上橫向構件51之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之長度尺寸相同或同等。下橫向構件52與上橫向構件51平行地延伸。
下橫向構件52之中間部藉由支持部F而支持於頭管211。下橫向構件52能夠以通過支持部F且沿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中間下軸線為中心旋動。
下橫向構件52之左端部藉由支持部G而支持於左側構件53。下橫向構件52能夠以通過支持部G且沿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延伸之左下軸線為中心旋動。
下橫向構件52之右端部藉由支持部H而支持於右側構件54。下橫向構件52能夠以通過支持部H且沿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延伸之右下軸線為中心旋動。
中間上軸線、右上軸線、左上軸線、中間下軸線、右下軸線、及左下軸線相互平行地延伸。中間上軸線、右上軸線、左上軸線、中間下軸線、右下軸線、及左下軸線係配置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靠上方。
如圖2及圖3所示,左側構件53係配置於頭管211之左方。左側構件53係配置於較左前輪31靠上方。左側構件53沿頭管211所延伸之方向延伸。左側構件53沿轉向軸60之中間旋動軸Z所延伸之方向延伸。左側構件53之上部係配置於較其下部靠後方。
左側構件53之下部係連接於左托架317。左托架317可相對於左 側構件53以左中心軸X為中心旋動。左中心軸X沿左側構件53所延伸之方向延伸。如圖2所示,左中心軸X係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與轉向軸60之中間旋動軸Z平行地延伸。如圖3所示,左中心軸X係於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與轉向軸60之中間旋動軸Z平行地延伸。
如圖2及圖3所示,右側構件54係配置於頭管211之右方。右側構件54係配置於較右前輪32靠上方。右側構件54沿頭管211所延伸之方向延伸。右側構件54沿轉向軸60之中間旋動軸Z所延伸之方向延伸。右側構件54之上部係配置於較其下部靠後方。
右側構件54之下部係連接於右托架327。右托架327可相對於右側構件54以右中心軸Y為中心旋動。右中心軸Y沿右側構件54所延伸之方向延伸。如圖2所示,右中心軸Y係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與轉向軸60之中間旋動軸Z平行地延伸。如圖3所示,右中心軸Y係於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與轉向軸60之中間旋動軸Z平行地延伸。
如以上所說明般,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以上橫向構件51與下橫向構件52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且左側構件53與右側構件54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之方式,被支持於車體框架21。
如圖2及圖3所示,轉向力傳輸機構6除了上述把手23及轉向軸60以外,亦包含中間傳輸板61、左傳輸板62、右傳輸板63、中間接頭64、左接頭65、右接頭66、及連接桿67。
中間傳輸板61係連接於轉向軸60之下部。中間傳輸板61無法相對於轉向軸60相對旋動。中間傳輸板61可相對於頭管211,以轉向軸60之中間旋動軸Z為中心旋動。中間傳輸板61之前部之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的寬度較其後部窄。
左傳輸板62係配置於中間傳輸板61之左方。左傳輸板62係連接於左托架317之下部。左傳輸板62無法相對於左托架317相對旋動。左 傳輸板62可相對於左側構件53,以左中心軸X為中心旋動。左傳輸板62之前部之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的寬度較其後部窄。
右傳輸板63係配置於中間傳輸板61之右方。右傳輸板63係連接於右托架327之下部。右傳輸板63無法相對於右托架327相對旋動。右傳輸板63可相對於右側構件54,以右中心軸Y為中心旋動。右傳輸板63之前部之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的寬度較其後部窄。
如圖3所示,中間接頭64經由沿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延伸之軸部連結於中間傳輸板61之前部。中間傳輸板61與中間接頭64係設為可將該軸部作為中心而相對旋動。左接頭65係配置於中間接頭64之左方。左接頭65經由沿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延伸之軸部連接於左傳輸板62之前部。左傳輸板62與左接頭65係設為可將該軸部作為中心而相對旋動。右接頭66係配置於中間接頭64之右方。右接頭66經由沿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延伸之軸部連結於右傳輸板63之前部。右傳輸板63與右接頭66係設為可將該軸部作為中心而相對旋動。
於中間接頭64之前部,設置有沿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延伸之軸部。於左接頭65之前部,設置有沿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延伸之軸部。於右接頭66之前部,設置有沿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延伸之軸部。連接桿67沿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延伸。連接桿67經由該等軸部,連結於中間接頭64、左接頭65、及右接頭66。連接桿67與中間接頭64係設為可將設置於中間接頭64之前部之軸部作為中心而相對旋動。連接桿67與左接頭65係設為可將設置於左接頭65之前部之軸部作為中心而相對旋動。連接桿67與右接頭66係設為可將設置於右接頭66之前部之軸部作為中心而相對旋動。
其次,一面參照圖3及圖4,一面對車輛1之轉向動作進行說明。圖4係自車體框架21之上方觀察使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左轉舵之狀態下之車輛1之前部的俯視圖。於圖4中,表示透視虛線所示之前外殼 221及一對前擋泥板223之狀態。
若騎乘者操作把手23,則轉向軸60以中間旋動軸Z為中心相對於頭管211旋動。於圖4所示之左轉舵之情形時,轉向軸60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伴隨著轉向軸60之旋動,中間傳輸板61相對於頭管211,以中間旋動軸Z為中心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
伴隨著中間傳輸板61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連接桿67之中間接頭64相對於中間傳輸板61,向箭頭S方向旋動。藉此,連接桿67於維持其姿勢之狀態下向右後方移動。
伴隨著連接桿67向右後方移動,連接桿67之左接頭65與右接頭66分別相對於左傳輸板62與右傳輸板63向箭頭S方向旋動。藉此,於連接桿67維持其姿勢之狀態下,左傳輸板62與右傳輸板63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
若左傳輸板62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則無法相對於左傳輸板62相對旋動之左托架317相對於左側構件53,以左中心軸X為中心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
若右傳輸板63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則無法相對於右傳輸板63相對旋動之右托架327相對於右側構件54,以右中心軸Y為中心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
若左托架317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則經由左內筒33b連接於左托架317之左緩衝機構33相對於左側構件53,以左中心軸X為中心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若左緩衝機構33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則經由左支持軸314被支持於左緩衝機構33之左前輪31相對於左側構件53,以左中心軸X為中心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
若右托架327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則經由右內筒34b連接於右托架327之右緩衝機構34相對於右側構件54,以右中心軸Y為中心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若右緩衝機構34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則經由右支 持軸324被支持於右緩衝機構34之右前輪32相對於右側構件54,以右中心軸Y為中心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
若騎乘者以右轉舵之方式操作把手23,則上述各要素向箭頭S之方向旋動或旋動。各要素之移動由於僅左右相反,故而省略詳細之說明。
如以上所說明般,轉向力傳輸機構6根據騎乘者之把手23之操作,將轉向力傳輸至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分別以左中心軸X與右中心軸Y為中心,向與騎乘者之把手23之操作方向相應之方向旋動。
其次,一面參照圖2及圖5,一面對車輛1之傾斜動作進行說明。圖5係自車體框架21之前方觀察車體框架21向車輛1之左方傾斜之狀態下之車輛1之前部的前視圖。於圖5中,表示透視虛線所示之前外殼221及一對前擋泥板223之狀態。
如圖2所示,若於車體框架21之直立狀態下,自車體框架21之前方觀察車輛1,則連桿機構5呈長方形狀。如圖5所示,若於車體框架21之傾斜狀態下,自車體框架21之前方觀察車輛1,則連桿機構5呈平行四邊形狀。連桿機構5之變形與車體框架21向左右方向之傾斜連動。所謂連桿機構5之作動,係指構成連桿機構5之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以通過各支持部C~H之旋動軸線為中心相對旋動,而連桿機構5之形狀變化。
若例如圖5所示般,騎乘者使車輛1向左方傾斜,則頭管211相對於鉛直方向朝向左方傾斜。若頭管211傾斜,則上橫向構件51以通過支持部C之中間上軸線為中心,相對於頭管211向右方旋動。同樣地,下橫向構件52以通過支持部F之中間下軸線為中心,相對於頭管211向右方旋動。藉此,上橫向構件51相對於下橫向構件52向左方移動。
伴隨著上橫向構件51向左方移動,上橫向構件51以通過支持部D 之左上軸線及通過支持部E之右上軸線為中心,分別相對於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向右方旋動。同樣地,下橫向構件52以通過支持部G之左下軸線及通過支持部H之右下軸線為中心,分別相對於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向右方旋動。藉此,左側構件53與右側構件54於保持與頭管211平行之姿勢之狀態下,相對於鉛直方向朝向左方傾斜。
此時,下橫向構件52相對於連接桿67向左方移動。伴隨著下橫向構件52向左方移動,設置於中間接頭64、左接頭65、及右接頭66之各前部之軸部相對於連接桿67旋動。藉此,連接桿67保持與上橫向構件51及下橫向構件52平行之姿勢。
伴隨著左側構件53向左方傾斜,連接於左側構件53之左托架317向左方傾斜。伴隨著左托架317向左方傾斜,連接於左托架317之左緩衝機構33向左方傾斜。伴隨著左緩衝機構33向左方傾斜,被支持於左緩衝機構33之左前輪31於保持與頭管211平行之姿勢之狀態下,向左方傾斜。
伴隨著右側構件54向左方傾斜,連接於右側構件54之右托架327向左方傾斜。伴隨著右托架327向左方傾斜,連接於右托架327之右緩衝機構34向左方傾斜。伴隨著右緩衝機構34向左方傾斜,被支持於右緩衝機構34之右前輪32於保持與頭管211平行之姿勢之狀態下,向左方傾斜。
上述之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之傾斜動作之說明係以鉛直方向為基準。然而,於車輛1傾斜動作時(連桿機構5作動時),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與鉛直上下方向不一致。於將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作為基準之情形時,在連桿機構5作動時,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相對於車體框架21之相對位置變化。換言之,連桿機構5藉由使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相對於車體框架21之相對位置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變更,而使車體框架21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
若騎乘者使車輛1向右方傾斜,則各要素向右方傾斜。各要素之移動由於僅左右相反,故而省略詳細之說明。
圖6係使車體框架21傾斜且轉舵之狀態下之車輛前部之前視圖。表示車輛1向左方傾斜之狀態且向左方轉舵之狀態。藉由轉向動作,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向左方旋動,藉由傾斜動作,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與車體框架21一併向左方傾斜。即,於該狀態下,連桿機構5呈平行四邊形狀,連接桿67自車體框架21之直立狀態下之位置移動至左後方。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具備警鳴器70。一面參照圖1、圖7、及圖8,一面對警鳴器70之位置進行說明。
圖7係自車體框架21之前方觀察車輛1之前部之前視圖。於圖7中,表示透視虛線所示之前外殼221及左右一對前擋泥板223之狀態。圖8係自左方觀察車輛1之前部之側視圖,且僅以沿著圖7中之VIII-VIII之剖面表示護腿板225。於圖7及圖8中,表示車體框架21處於直立狀態,且未藉由轉向裝置7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旋動之狀態。此處,所謂「未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旋動之狀態」,係指圖3所示之通過左前輪31之前端與後端之直線CL之朝向、及通過右前輪32之前端與後端之直線CR之朝向與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一致之狀態。換言之,所謂「未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旋動之狀態」,係車輛直線行進時之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狀態。但,該狀態並不限定車輛移動或停止。該狀態既包括車輛移動之情形亦包括車輛停止之情形。參照圖7及圖8之以下之說明係以該狀態為前提。
如圖1所示,連桿機構5係配置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靠上方。前外殼221(連桿外殼部之一例)覆蓋連桿機構5之一部分。前外殼221無法相對於車體框架21移位。前外殼221具有前部221a。前部221a係配置於較前輪3之支持軸3a靠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如圖7 所示,前部221a之下端CD係配置於較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之上端WU靠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
於圖7所示之狀態下,警鳴器70之下端HD係配置於較左前輪31之左支持軸314及右前輪32之右支持軸324(車輪軸之一例)靠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又,警鳴器70之下端HD係配置於較連桿機構5之下端LD靠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下方。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桿機構5之下端LD對應於左側構件53之下端及右側構件54之下端。進而,警鳴器70之下端HD係配置於較左前輪31之左端LWL靠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之右方、且較右前輪32之右端RWR靠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之左方。
根據如上所述之配置,若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且未藉由轉向裝置7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旋動之狀態的車輛1,則於較左前輪31之車輪軸(左支持軸314)及右前輪32之車輪軸(右支持軸324)靠上方且較前外殼221之前部221a之下端CD靠下方,形成向車輛1之前方打開之空間。另一方面,若自側方觀察相同狀態之車輛1,則前外殼221之前部221a之下端CD之高度與兩前輪3之上表面之高度之差朝向兩前輪3之各前端變大,故而形成向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逐漸打開之空間。藉由在面向如上所述之空間之位置配置警鳴器70,易於確保朝向車輛1之前方之充分之音壓的警鳴。又,藉由以位於較連桿機構5之下端LD靠下方之方式配置警鳴器70之下端HD,尤其可縮短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上之前外殼221與連桿機構5之距離,從而可使前外殼221小型化。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1、及於該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3的車輛1搭載警鳴器70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使車體小型化。
於圖8所示之狀態下,警鳴器70係配置於較左前輪31之左支持軸314及右前輪32之右支持軸324靠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後方。
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於車輛1之行駛時等在前外殼221之下方較大地移位。因此,警鳴器70必須避開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之可動範圍而配置。於較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之各車輪軸(左支持軸314及右支持軸324)靠後方,用以不使前外殼221大型化而採取此種配置之自由度相對較高。另一方面,隨著警鳴器70之位置自車輛1之前端向後方離開,變得難以確保充分之音壓之警鳴。然而,自前方觀察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且未藉由轉向裝置7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旋動之狀態的車輛1,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各車輪軸靠上方、且較連桿機構5之下端LD靠下方、且較左前輪31之左端LWL靠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之右方、且較右前輪32之右端RWR靠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之左方,隨著朝向車輛1之前方遮蔽物逐漸減少,而形成打開之空間。藉此,即便在自車輛1之前端向相對後方離開之位置配置警鳴器70,藉由該空間如擴聲器般對警鳴賦予指向性,亦易於確保朝向車輛1之前方之充分之音壓的警鳴。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1、及於該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3的車輛1搭載警鳴器70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使車體更小型化。
更具體而言,於圖8所示之狀態中,警鳴器70係配置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各後端WB靠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後方。
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各後端WB靠後方,用以不使前外殼221大型化而採取避開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之可動範圍之配置的自由度更高。另一方面,由於警鳴器70之位置自車輛1之前端進一步向後方離開,故而難以確保充分之音壓之警鳴。然而,如上所述,由於形成於前外殼221之下方之空間如擴聲器般對警鳴賦予指向性,故而易於確保朝向車輛1之前方之充分之音壓的警鳴。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1、及於該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3的車輛1搭載警鳴器70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 使車體更小型化。
如圖8所示,護腿板225係安裝於作為車體框架21之一部分之下框架212。護腿板225包含前遮罩225a及後遮罩225b。前遮罩225a沿著下框架212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延伸。後遮罩225b係配置於較下框架212靠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後方。後遮罩225b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延伸。於前遮罩225a與後遮罩225b之間劃分有空間225c。前遮罩225a係配置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各後端WB靠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後方。警鳴器70係配置於較前遮罩225a靠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
根據此種構成,於保養檢查警鳴器70時,無需將安裝於下框架212之護腿板225拆卸之作業,從而作業性提高。又,無需確保用以於護腿板225內之空間225c收容警鳴器70之空間。因此,一面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一面可使護腿板225小型化。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1、及於該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3的車輛1搭載警鳴器70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使車體更小型化。
如圖7所示,警鳴器70經由撐桿71固定於作為車體框架21之一部分之連結部215。連結部215連結頭管211與下框架212。
根據此種構成,無需設置用以將警鳴器70固定於護腿板225之構造。因此,可提高保養檢查之作業性,並且可使設置固定構造之護腿板225小型化。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1、及於該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3的車輛1搭載警鳴器70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使車體更小型化。
其次,一面參照圖9及圖10,一面對變化例之車輛1A進行說明。對與上述實施形態之車輛1相同或同等之要素,賦予相同參照編號,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9係自車體框架21之前方觀察車輛1A之前部之前視圖。於圖9中,表示透視虛線所示之前外殼221及左右一對前擋泥板223之狀態。圖10係自左方觀察車輛1A之前部之側視圖,僅以沿著圖9中之線X-X之剖面表示護腿板225。於圖9及圖10中,表示車體框架21處於直立狀態,且未藉由轉向裝置7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旋動之狀態。此處,所謂「未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旋動之狀態」,係指圖3所示之通過左前輪31之前端與後端之直線CL之朝向、及通過右前輪32之前端與後端之直線CR之朝向與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一致之狀態。參照圖9及圖10之以下之說明係以該狀態為前提。
於本變化例中,警鳴器70之下端HD亦配置於較左前輪31之左支持軸314及右前輪32之右支持軸324(車輪軸之一例)靠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又,警鳴器70之下端HD係配置於較連桿機構5之下端LD靠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下方。進而,警鳴器70之下端HD係配置於較左前輪31之左端LWL靠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之右方、且較右前輪32之右端RWR靠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之左方。由該配置獲得之優點係如上所述般,故而省略重複之說明。
於本變化例中,警鳴器70亦配置於較左前輪31之左支持軸314及右前輪32之右支持軸324靠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後方。由該配置獲得之優點係如上所述般,故而省略重複之說明。
於本變化例中,警鳴器70亦配置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各後端WB靠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後方。由該配置獲得之優點係如上所述般,故而省略重複之說明。
於本變化例之車輛1A中,作為護腿板225之一部分之前遮罩225a具有開口225d。警鳴器70係配置於由前遮罩225a與後遮罩225b劃分出之空間225c內開口225d之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後方。
根據此種構成,抑制由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濺起之水沾在警鳴 器70。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1、及於該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3的車輛1搭載警鳴器70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使車體更小型化。
上述實施形態係為了使本發明之理解變得容易,但並非限定本發明。可知:本發明可不脫離其主旨而進行變更、改良,並且於本發明中包含其相等物。
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中,前外殼221覆蓋連桿機構5之一部分。然而,只要將前外殼221之前部221a之下端CD配置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上端WU靠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則亦可設為前外殼221覆蓋連桿機構5之整體之構成。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設為自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觀察車體框架21之直立狀態且未藉由轉向裝置7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旋動之狀態下的車輛1,於前外殼221之前部221a之下方可視認警鳴器70之一部分。然而,只要於相同狀態下,將警鳴器70之下端HD配置於較左前輪31之左支持軸314及右前輪32之右支持軸324靠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且較連桿機構5之下端LD靠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下方、且較左前輪31之左端LWL靠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之右方、且較右前輪32之右端RWR靠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之左方,則亦可警鳴器70之整體被前外殼221覆蓋。又,只要於相同狀態下,將警鳴器70之下端HD配置於較左前輪31之左支持軸314及右前輪32之右支持軸324靠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且較連桿機構5之下端LD靠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下方、且較左前輪31之左端LWL靠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之右方、且靠右前輪32之右端RWR靠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之左方,則亦可設為於車體框架21傾斜時,警鳴器70之整體被前外殼221覆蓋之構成,相反亦可設為警鳴器70之整體露出至前外殼221之外側之構成。
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中,將警鳴器70配置於較左前輪31之左支持軸314及右前輪32之右支持軸324靠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後方。然而,只要自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觀察車體框架21為直立狀態之車輛1,警鳴器70之下端HD配置於較左前輪31之左支持軸314及右前輪32之右支持軸324靠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且較連桿機構5之下端LD靠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下方,則警鳴器70亦可配置於較左前輪31之左支持軸314及右前輪32之右支持軸324靠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
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中,警鳴器70之聲音產生面朝向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之前方。然而,亦可設為警鳴器70之聲音產生面朝向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斜前下方。
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中,左緩衝機構33及右緩衝機構34分別包含一對套筒機構。然而,根據車輛1之規格,左緩衝機構33及右緩衝機構34分別包含之套筒機構之數量亦可為1個。
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中,車輛1具有1個後輪4。然而,後輪之數量亦可為複數個。
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中,後輪4之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央係與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之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之間隔的中央一致。雖較佳為此種構成,但後輪4之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央亦可不與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之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之間隔的中央一致。
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中,連桿機構5包含上橫向構件51及下橫向構件52。然而,連桿機構5亦可包含除了上橫向構件51及下橫向構件52以外之橫向構件。「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僅基於相對之上下關係而命名。上橫向構件並非指連桿機構5中之最上方之橫向構件。上橫向構件係指位於較比其靠下方之另一橫向構件靠上方之 橫向構件。下橫向構件並非指連桿機構5中之最下方之橫向構件。下橫向構件係指位於較比其靠上方之另一橫向構件靠下方之橫向構件。上橫向構件51及下橫向構件52之至少一者亦可包含右橫向構件及左橫向構件之2個零件。如此,上橫向構件51及下橫向構件52亦可於具有連結功能之範圍內包含複數個橫向構件。
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中,連桿機構5構成所謂平行四連桿組。平行四連桿組相較於所謂雙橫臂方式之連桿機構,易於將構成連桿機構5之零件群集中於前外殼221內。因此,易於確保用以於前外殼221之下方配置警鳴器70之空間。換言之,可抑制前外殼221之大型化,並且使警鳴器70之佈局自由度提高。因此,於在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1、及於該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並列配置之2個前輪3的車輛1搭載警鳴器70之情形時,可確保警鳴之充分之音壓,並且可使車體更小型化。然而,連桿機構5亦可採用雙橫臂方式之構成。
本說明書所使用之用語及表達係為了說明而使用,並非為了限定性地解釋而使用。必須認識到並不排除本說明書所表示且說明之特徵事項之任何均等物,且亦容許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之各種變化。
本說明書所使用之所謂「平行」之詞,係指亦包括雖於±40°之範圍內傾斜但作為構件並不相交之2條直線。於本說明書中關於方向或構件所使用之所謂「沿著」之詞,係指亦包括於±40°之範圍內傾斜之情形。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所謂「沿方向延伸」之詞,係指亦包括相對於該方向於±40°之範圍內傾斜之情形。
本發明係可利用多個不同之形態而實現者。本說明書應被視為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本說明書中實現記載及圖示之至少一者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係基於並非意欲將本發明限定於該實施形態之瞭解。
本發明亦包括包含可由當業者基於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實施形態例認識之均等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例如跨及各種實施形態之特徵之組合)、改良、變更之所有實施形態。申請專利範圍之限定事項應基於該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用語較廣地解釋,而不應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申請案之申請過程中所記載之實施形態。此種實施形態應解釋為非排他性。例如,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較佳」、「可」之用語係非排他性者,係指「雖較佳但並非限定於此」「雖可但並非限定於詞」。
引用在2013年7月1日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3-138487之內容,作為構成本申請案所記載之一部分之內容。即,以下所列舉之構成亦構成本申請案所記載之一部分。
(1):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車體框架;第1前輪及第2前輪,其等自前方觀察配置於左右,且可轉向;連桿機構,其被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並且連結於上述第1前輪及上述第2前輪;第1車體外殼,其配置於上述第1前輪及上述第2前輪之上方,且覆蓋上述連桿機構之至少一部分;以及警鳴器,其配置於較上述第1前輪及上述第2前輪之各車輪軸靠上方且後方;且以於直立狀態下,於前視下在上述第1車體外殼之下方觀察到上述警鳴器之至少一部分之方式配置有上述警鳴器。
(2):如(1)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2車體外殼,該第2車體外殼安裝於上述車體框架且與上述第1前輪及上述第2前輪對向,且 上述警鳴器配置於上述第2車體外殼之前方。
(3):如(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警鳴器固定於上述車體框架。
(4):如(1)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2車體外殼,該第2車體外殼安裝於上述車體框架且與上述第1前輪及上述第2前輪對向,且上述第2車體外殼具有開口,上述警鳴器配置於上述開口之後方。
(5):如(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警鳴器配置於較直立狀態下之上述第1前輪與上述第2前輪之各後端位置靠後方。
(6):如(1)至(5)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連桿機構包括:第1側構件,其配置於上述第1前輪之上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第2側構件,其配置於上述第2前輪之上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第1橫向構件,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及第2橫向構件,其於上述第1橫向構件之下方沿左右方向延伸;上述第1橫向構件、上述第2橫向構件、上述第1側構件、及上述第2側構件以上述第1橫向構件與上述第2橫向構件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且上述第1側構件與上述第2側構件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之方式連結。
1‧‧‧車輛
5‧‧‧連桿機構
31‧‧‧左前輪
32‧‧‧右前輪
51‧‧‧上橫向構件
52‧‧‧下橫向構件
53‧‧‧左側構件
54‧‧‧右側構件
70‧‧‧警鳴器
71‧‧‧撐桿
211‧‧‧頭管
212‧‧‧下框架
215‧‧‧連結部
221‧‧‧前外殼
221a‧‧‧前部
225‧‧‧護腿板
225a‧‧‧前遮罩
314‧‧‧左支持軸
324‧‧‧右支持軸
CD‧‧‧前部之下端
HD‧‧‧警鳴器之下端
LD‧‧‧連桿機構之下端
LWL‧‧‧左前輪之左端
RWR‧‧‧右前輪之右端
WU‧‧‧右前輪之上端

Claims (7)

  1. 一種車輛,其包括:車體框架;左前輪及右前輪,其等以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並列之方式配置;轉向裝置,其使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旋動;連桿機構,其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靠上方,使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相對於上述車體框架之相對位置變更而使上述車體框架向上述車輛之左方或右方傾斜;連桿外殼部,其覆蓋上述連桿機構之至少一部分,且無法相對於上述車體框架移位地設置,並且具有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之車輪軸及上述右前輪之車輪軸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前方的前部,且自上述前後方向之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上述車輛時,該前部之下端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之上端及上述右前輪之上端靠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以及警鳴器,其下端係配置於自上述前後方向之前方觀察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且未藉由上述轉向裝置使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旋動之狀態下之上述車輛時,較上述左前輪之車輪軸及上述右前輪之車輪軸靠上述上下方向之上方、且較上述連桿機構之下端靠上述上下方向之下方、且較上述左前輪之左端靠上述左右方向之右方、且較上述右前輪之右端靠上述左右方向之左方。
  2.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中上述警鳴器於上述車體框架之直立狀態且未藉由上述轉向裝置使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旋動之狀態下,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之車輪軸及上述右前輪之車輪軸靠上 述前後方向之後方。
  3. 如請求項2之車輛,其中上述警鳴器於上述車體框架之直立狀態且未藉由上述轉向裝置使上述左前輪及上述右前輪旋動之狀態下,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之後端及上述右前輪之後端靠上述前後方向之後方。
  4. 如請求項3之車輛,其具備護腿板,該護腿板安裝於上述車體框架,且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之後端及上述右前輪之後端靠上述前後方向之後方,且上述警鳴器配置於較上述護腿板靠上述前後方向之前方。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車輛,其中上述警鳴器固定於上述車體框架。
  6.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護腿板,該護腿板安裝於上述車體框架,且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之後端及上述右前輪之後端靠上述前後方向之後方,且具有開口,且上述警鳴器配置於較上述開口靠上述前後方向之後方。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車輛,其中上述連桿機構包括:上橫向構件;下橫向構件,其配置於較上述上橫向構件靠下方;左側構件,其配置於較上述左前輪靠上述上下方向之上方;及右側構件,其配置於較上述右前輪靠上述上下方向之上方;並且上述上橫向構件、上述下橫向構件、上述左側構件、及上述右側構件以上述上橫向構件與上述下橫向構件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且上述左側構件與上述右側構件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之方式連結。
TW103122774A 2013-07-01 2014-07-01 車輛 TWI5586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8487 2013-07-01
PCT/JP2014/067484 WO2015002171A1 (ja) 2013-07-01 2014-06-30 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2015A TW201512015A (zh) 2015-04-01
TWI558601B true TWI558601B (zh) 2016-11-21

Family

ID=52143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2774A TWI558601B (zh) 2013-07-01 2014-07-01 車輛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006312B1 (zh)
JP (1) JPWO2015002171A1 (zh)
CN (1) CN105358416B (zh)
ES (1) ES2646307T3 (zh)
TW (1) TWI558601B (zh)
WO (1) WO20150021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95147A (ja) 2016-12-15 2018-06-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7195773B2 (ja) * 2018-06-13 2022-12-26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08682A (ja) * 1990-11-30 1992-07-30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1199692A (zh) * 1997-02-13 1998-11-2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小型两轮摩托车
JPH11115853A (ja) * 1997-10-13 1999-04-2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取付構造
EP2368729A1 (en) * 2010-03-23 2011-09-28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two-wheeled saddle-ride-typ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5106B2 (ja) * 1991-11-19 2001-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前2輪型車両
RU2106710C1 (ru) * 1992-10-30 1998-03-10 Лорд Корпорейшн Магнитор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материал
USD547242S1 (en) 2006-03-02 2007-07-24 Piaggio & C. S.P.A. Motorcycle
JP2010228551A (ja) * 2009-03-26 2010-10-14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USD656435S1 (en) * 2010-10-18 2012-03-27 Piaggio & C. S.P.A. Motor scoot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08682A (ja) * 1990-11-30 1992-07-30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1199692A (zh) * 1997-02-13 1998-11-2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小型两轮摩托车
JPH11115853A (ja) * 1997-10-13 1999-04-2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取付構造
EP2368729A1 (en) * 2010-03-23 2011-09-28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two-wheeled saddle-ride-type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06312B1 (en) 2017-08-09
WO2015002171A1 (ja) 2015-01-08
JPWO2015002171A1 (ja) 2017-02-23
CN105358416B (zh) 2018-05-01
EP3006312A1 (en) 2016-04-13
CN105358416A (zh) 2016-02-24
EP3006312A4 (en) 2016-07-06
TW201512015A (zh) 2015-04-01
ES2646307T3 (es) 2017-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9447B (zh) 車輛
JP5536968B1 (ja) 車両
TWI530425B (zh) 車輛
JP6648155B2 (ja) 傾斜車両
TWI530426B (zh) 車輛
TWI523788B (zh) 車輛
US10625804B2 (en) Vehicle with linkage mechanism
TWI554429B (zh) 車輛
ITTO20080244A1 (it) Motocicletta.
JP2017065533A (ja) 車両
TWI558601B (zh) 車輛
JP2017095088A (ja) 車両
TWI532628B (zh) 車輛
JP2011111002A (ja) 電動式不整地走行車
JP6241747B2 (ja) 前二輪式鞍乗り型揺動車両
JP6288647B2 (ja) 前二輪式鞍乗り型揺動車両
TWI523787B (zh) 車輛
JP2008247307A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TWI523789B (zh) 車輛
JP2010052624A (ja) 車両
TWI570013B (zh) vehicle
JP47319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JP2008247337A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クッション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