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4429B - 車輛 - Google Patents

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4429B
TWI554429B TW103122783A TW103122783A TWI554429B TW I554429 B TWI554429 B TW I554429B TW 103122783 A TW103122783 A TW 103122783A TW 103122783 A TW103122783 A TW 103122783A TW I554429 B TWI554429 B TW I55442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leeve member
wheel
front wheel
body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2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2021A (zh
Inventor
淺野大輔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12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20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44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442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 B60G13/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transvers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26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transvers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62J11/1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 B62J11/13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chanical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B62J45/41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 B62J45/412Speed sens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B62J45/42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 B62J45/423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on or besides the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0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 B62K25/0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for front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1Mounting of sensors thereon
    • B60G2204/112Mounting of sensors thereon on dampers, e.g. fluid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3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vehicle
    • B60G2300/12Cycles; Motorcycles
    • B60G2300/122Tri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3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vehicle
    • B60G2300/45Rolling frame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2005/001Suspension details for cycles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Description

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之車輛。
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一種車輛,其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
一般而言,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之車輛係可於車體框架相對於鉛垂方向傾斜之狀態下回旋之車輛。更具體而言,於右回旋時,車體框架向車輛之右方傾斜,於左回旋時,車體框架向左方傾斜。此種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之車輛為了使車體框架傾斜,而將於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並排而設置之2個前輪之間隔較通常之四輪汽車形成得非常窄。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之車輛係小型且機動性較高之車輛。
專利文獻1之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之車輛包括分別包括2根套筒(telescopic)部件之右緩衝裝置及左緩衝裝置。右緩衝裝置係將右車輪可旋轉地支持。左緩衝裝置係將左車輪可旋轉地支持。若操作手柄,則右緩衝裝置與右前輪一併繞著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旋轉軸線旋轉,左緩衝裝置與左前輪一併繞著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旋轉軸線旋轉。因此,右緩衝裝置、右前輪、左緩衝裝置及左前輪係以不與車體框架或車體外殼等其他車體零件相干涉之方式構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2/007819號公報
且說,於如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之車輛中,期待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係除感測器本體以外,還包含用以將感測器本體安裝於車輛之托架、及用以將托架固定於車輛之緊固構件。為了將該前輪轉速檢測裝置搭載於車輛,而於車輛側亦設置安裝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托架。因此,若欲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則必須確保配置該等構件之空間、及用以使該等構件不與其他構件相干涉之空間。因此,有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之車輛大型化之虞。
因此,如圖12所示,專利文1提出了於2個套筒部件1022、1024之間設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1028。於前後並排之2個套筒部件1022、1024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間隙。又,該所產生之間隙本來為死空間(dead space)。然而,專利文獻1藉由於作為該不可避免地產生之死空間之該間隙設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1028,而有效地利用空間。
如此,專利文獻1即便藉由合理地利用空間而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亦抑制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之車輛之大型化。
然而,市場上,亦期待更小型之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之車輛。因此,期待即便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亦進一步抑制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之車輛之大型化。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便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亦可進一步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之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 輪之車輛。
(1)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可採用之一態樣係一種車輛,其包括:車體框架,其可於右回旋時向上述車輛之右方傾斜,且可於左回旋時向上述車輛之左方傾斜;右前輪及左前輪,其等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並排而設置,且分別包含輪胎及支持該輪胎之輪;懸架裝置,其包含右緩衝裝置及左緩衝裝置,該右緩衝裝置及左緩衝裝置將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可繞著車輪軸線旋轉地支持,且包含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並排之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以及將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相互連結之連結部,且使上述右緩衝裝置及上述左緩衝裝置分別可繞著沿垂直於上述車輪軸線之方向延伸之各個轉向軸線旋轉且可相對於上述車體框架於上下方向移位而被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以及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其包含與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之一前輪一併旋轉之被檢測部、及設置於支持上述一前輪之上述右緩衝裝置或上述左緩衝裝置之一緩衝裝置之檢測部,且可計測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之至少一上述前輪之轉速;且上述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支持於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或上述後套筒部件,且於上述車輪軸線方向上觀察時,位於由通過垂直於上述車輪軸線及上述轉向軸線之方向上之上述一緩衝裝置之前端而與上述轉向軸線平行之前假想線及通過上述一緩衝裝置之後端而與上述轉向軸線平行之後假想線夾持之區域、且上述輪之外形之內側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配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而對於緩衝裝置之周圍之構造進行了銳意研究。其結果,瞭解到:如專利文獻1般,於利用2個套筒部件之間之死空間配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情形時,必須略微擴展2個套筒部件之間隔。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係除感測器本體以外,還包含用以將感測器本體安裝於車輛之托架、及用以將托架固定於車輛之緊固構件。為了將該前輪轉速檢測裝置搭載於車輛,而於車輛側亦設置安裝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托架。因此,若於2個套筒部件之間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則與不搭載之情形相比,必須略微擴展2個套筒部件之間隔。乍一看,即便略微擴展2個套筒部件之間隔,緩衝裝置本身亦僅略微大型化,因而認為該緩衝裝置之大型化對車輛整體之影響較少。
然而,本發明者等人於銳意研究之中發現如下課題。其係若擴展2個套筒部件之間隔,則其可動範圍變得非常地大,為了避免與其他零件之干涉,而車輛易於大型化。其原因在於:2個套筒部件係於伸縮方向較長之構件,又,2個套筒部件於相互固定之狀態下繞著沿伸縮方向之轉向軸線旋轉。再者,所謂2個套筒部件之可動範圍係於2個套筒部件與手柄之旋轉連動地旋轉時,2個套筒部件所移動之空間。
更具體而言,自轉向軸線方向觀察,可動空間由連結2個套筒部件之外緣所描繪之圓弧狀之軌跡與轉向軸線之空間決定,故若擴展2個套筒部件之間隔而增大外形,則自轉向軸線方向觀察所得之可動空間與半徑變大之2次方成比例地變大。而且,2個套筒部件於轉向軸線方向較長,故以體積捕捉之可動空間變得非常地大。因此,發現:若如專利文獻1般於2個套筒部件之間配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則可動空間易於變大,車輛易於大型化。
因此,本發明者等人想到:與專利文獻1不同,於存在死空間之 2個套筒部件之外側而非其間配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
然而,若僅於2個套筒部件之間之外側配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則有作為體積之可動空間變大之虞。再者,通常,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係與2個套筒部件相比較,於垂直於前輪之車輪軸線及轉向軸線方向之方向(垂直於前輪之車輪軸線之方向且垂直於轉向軸線方向之方向)及轉向軸線方向較小之零件。因此,本發明者發現:藉由使用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及2個套筒部件之大小關係,研究自轉向軸線方向觀察所得之可動空間之大小、及於轉向軸線方向上設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位置,而可減小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及2個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
一種車輛,其係包括前輪轉速檢測裝置,該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可計測右前輪及左前輪之至少一前輪之轉速,且包含與一前輪一併旋轉之被檢測部、及設置於支持一前輪之右緩衝裝置或左緩衝裝置之一緩衝裝置之檢測部;且 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支持於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或上述後套筒部件,於車輪軸線方向上觀察,設置於(a)由通過垂直於車輪軸線及轉向軸線之方向上之一緩衝裝置之前端而與轉向軸線平行之前假想線及通過一緩衝裝置之後端而與轉向軸線平行之後假想線夾持之區域、且(b)輪之外形之內側之區域、且(c)上述一緩衝裝置之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且支持於前套筒部件或後套筒部件。
根據本發明之車輛,(c)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一緩衝裝置之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因可將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於縮窄兩者之間隔之狀態下配置,故抑制於轉向軸線方向上觀察,緩衝裝置繞著轉向軸線旋轉時之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之大型化。
又,(a)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在車輪 軸線方向上觀察,由通過垂直於車輪軸線及轉向軸線之方向上之一緩衝裝置之前端而與轉向軸線平行之前假想線及通過一緩衝裝置之後端而與轉向軸線平行之後假想線夾持之區域。根據該構成,於轉向軸線方向上觀察,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與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重疊之位置。即,於轉向軸線方向上觀察,於檢測部及包含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緩衝裝置繞著轉向軸線旋轉時,檢測部之可動空間之至少一部分與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重疊。因此,即便於車輛搭載檢測部,亦抑制於轉向軸線方向上觀察,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及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大型化。
進而,上述區域且(b)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輪軸線方向上觀察,設置於輪之外形之內側之區域。即,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檢測部係於車輪軸線方向上觀察,位於規定轉向軸線方向之上限及下限之特定之區域之中。因此,於考慮三維可動空間之體積時,亦抑制檢測部及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大型化。
由於以上理由,即便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亦可抑制包含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緩衝裝置之可動空間之大型化,且可進一步抑制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之車輛之大型化。
於上述本發明之車輛中,亦可設為以下構成。
(2)上述轉向軸線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以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其上部較其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形成,上述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前端更後方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於轉向軸線以轉向軸線之上部較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傾斜之情形時,關於緩衝裝置繞著轉向軸線旋轉時之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易於成為其下部之前端較上部更向前方突出之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車輛,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較緩衝裝置之前端更後方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即,於車輪軸線方向上觀察,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因使用較一緩衝裝置之前端更後方之區域而配置,故檢測部及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之下部之前部不易變大。藉此,即便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亦可進一步抑制包含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緩衝裝置之可動空間之大型化。
進而,因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較緩衝裝置之前端位於更後方,故對於自前方接近檢測部之物體(例如緣石等),可藉由緩衝裝置而保護檢測部。
於上述本發明之車輛中,亦可設為以下構成。
(3)上述轉向軸線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以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其上部較其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形成,上述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前端更後方之區域、且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下端更前方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於轉向軸線以轉向軸線之上部較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傾斜之情形時,關於緩衝裝置繞著轉向軸線旋轉時之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易於成為其下部之前端較上部更向前方突出,且其上部之後端較下部更向後方突出之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車輛,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直立之狀8 下,設置於較一緩衝裝置之前端更後方之區域、且較一緩衝裝置之下端更前方之區域、且一緩衝裝置之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即,於車輪軸線方向上觀察,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因使用較緩衝裝置之前端更後方之區域而配置,故檢測部及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之下部之前部不易變大。
進而,於車輪軸線方向上觀察,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因使用較緩衝裝置之下端更前方之區域而配置,故檢測部及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之上部之後部不易變大。
藉此,即便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亦可進一步抑制包含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緩衝裝置之可動空間之大型化。
進而,因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較緩衝裝置之前端位於更後方,故對於自前方接近檢測部之物體,可藉由緩衝裝置而保護檢測部。 又,因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較緩衝裝置之下端位於更前方,故對於自後方接近檢測部之物體,可藉由緩衝裝置而保護檢測部。
於上述本發明之車輛中,亦可設為以下構成。
(4)上述轉向軸線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以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其上部較其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形成,上述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下端更上方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於轉向軸線以轉向軸線之上部較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傾斜之情形時,關於緩衝裝置繞著轉向軸線旋轉時之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易於成為其下部之前端較上部更向前方突出之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車輛,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直立之狀態 下,設置於在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裝置之下端更上方之區域、且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即,於車輪軸線方向上觀察,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因使用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裝置之下端更上方之區域而配置,故於轉向軸線方向上,檢測部及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不易變大。
進而,因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位於較一緩衝裝置之下端更上方,故對於自下方接近檢測部之物體,可藉由緩衝裝置而保護檢測部。
於上述本發明之車輛中,亦可設為以下構成。
(5)上述轉向軸線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以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其上部較其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形成,上述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後套筒部件之下端更上方之區域、且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之前端更下方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於轉向軸線以轉向軸線之上部較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傾斜之情形時,關於緩衝裝置繞著轉向軸線旋轉時之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易於成為其下部之前端較上部更向前方突出,且其上部之後端較下部更向後方突出之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車輛,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在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裝置之後套筒部件之下端更上方之區域、且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裝置之前套筒部件之前端更下方之區域、且一緩衝裝置之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 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即,於車輪軸線方向上觀察,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因使用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裝置之下端更上方之區域而配置,故於轉向軸線方向上,檢測部及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不易變大。
又,於車輪軸線方向上觀察,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因使用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裝置之下端更上方之區域且較緩衝裝置之前端更下方之區域而配置,故於轉向軸線方向上,檢測部及前套筒部件與後套筒部件之可動空間不易變大。
1‧‧‧車輛
2‧‧‧車輛本體部
3‧‧‧前輪
4‧‧‧後輪
5‧‧‧連桿機構
6‧‧‧轉向力傳遞機構
7‧‧‧轉向機構
21‧‧‧車體框架
22‧‧‧車體外殼
23‧‧‧把手
24‧‧‧座部
25‧‧‧動力單元
28‧‧‧轉向構件
31‧‧‧左前輪
31a‧‧‧左輪胎
31b‧‧‧左輪
32‧‧‧右前輪
32a‧‧‧右輪胎
32b‧‧‧右輪
33‧‧‧左緩衝器
33A‧‧‧前端
33a‧‧‧第1下側部
33B‧‧‧後端
33b‧‧‧第1上側部
33C‧‧‧下端
34‧‧‧右緩衝器
34A‧‧‧前端
34a‧‧‧第2下側部
34B‧‧‧後端
34b‧‧‧第2上側部
34C‧‧‧下端
51‧‧‧上交叉部
52‧‧‧下交叉部
53‧‧‧左側部
54‧‧‧右側部
60‧‧‧轉向軸
61‧‧‧第1傳遞板
62‧‧‧第2傳遞板
63‧‧‧第3傳遞板
64‧‧‧第1接頭
65‧‧‧第2接頭
66‧‧‧第3接頭
67‧‧‧連接桿
71‧‧‧左碟盤煞車
72‧‧‧右碟盤煞車
81‧‧‧左車輪速感測器
82‧‧‧右車輪速感測器
211‧‧‧頭管
212‧‧‧下框架
213‧‧‧後框架
214‧‧‧底框架
221‧‧‧前外殼
221a‧‧‧前部
223‧‧‧前擋泥板
224‧‧‧後擋泥板
225‧‧‧護腿板
226‧‧‧中心外殼
227‧‧‧第1前擋泥板
228‧‧‧第2前擋泥板
314‧‧‧左車輪軸
317‧‧‧左托架
324‧‧‧右車輪軸
327‧‧‧右托架
331‧‧‧左後套筒部件
331a‧‧‧左後內部件
331b‧‧‧左後外部件
332‧‧‧左前套筒部件
332a‧‧‧左前內部件
332b‧‧‧左前外部件
333‧‧‧左車軸支持部
341‧‧‧右後套筒部件
341a‧‧‧右後內部件
341b‧‧‧右後外部件
342‧‧‧右前套筒部件
342a‧‧‧右前內部件
342b‧‧‧右前外部件
343‧‧‧右車軸支持部
512‧‧‧構件
522‧‧‧構件
523‧‧‧中間部
711‧‧‧左煞車碟盤
712‧‧‧左煞車卡鉗
714‧‧‧煞車軟管
721‧‧‧右煞車碟盤
722‧‧‧右煞車卡鉗
724‧‧‧煞車軟管
811‧‧‧左感測器碟盤
812‧‧‧左檢測部
813‧‧‧感測器編碼
814‧‧‧左感測器支承件
821‧‧‧右感測器碟盤
822‧‧‧右檢測部
823‧‧‧感測器編碼
824‧‧‧右感測器支承件
C‧‧‧上中間軸線
D‧‧‧上左軸線
E‧‧‧上右軸線
F‧‧‧下中間軸線
G‧‧‧下左軸線
H‧‧‧下右軸線
I‧‧‧前假想線
J‧‧‧後假想線
K‧‧‧外形
L‧‧‧區域
M‧‧‧方向
N‧‧‧輔助線
O‧‧‧輔助線
P‧‧‧輔助線
T‧‧‧箭頭
Y1‧‧‧左轉向軸線
Y2‧‧‧右轉向軸線
Y3‧‧‧中間轉向軸線
Z1‧‧‧車輪軸線
Z2‧‧‧右車輪軸線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車輛之整體側視圖。
圖2係圖1之車輛之前部之前視圖。
圖3係圖1之車輛之前部之俯視圖。
圖4係使圖1之車輛轉向之狀態之車輛前部之俯視圖。
圖5係使圖1之車輛傾斜之狀態之車輛前部之前視圖。
圖6係使圖1之車輛轉向且傾斜之狀態之車輛前部之前視圖。
圖7係自右前輪觀察所得之左前輪之側視圖。
圖8係自右前輪觀察所得之左前輪之側視圖。
圖9係自右前輪觀察所得之左前輪之側視圖。
圖10係自右前輪觀察所得之左前輪之側視圖。
圖11係自右前輪觀察所得之左前輪之側視圖。
圖12係參考例之自車輛之右前輪觀察所得之左前輪之側視圖。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對本發明之車輛之實施形態之一例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包含兩個前輪及一個後輪之車輛作為車 輛之一例。
<整體構成>
圖1係表示自車輛1之左方觀察車輛1之整體所得之側視圖。以下,圖中之箭頭F係表示車輛1之前方向,箭頭B係表示車輛1之後方向。箭頭U係表示車輛1之上方向,箭頭D係表示車輛1之下方向。當於說明中表示前後左右之方向之情形時,係指由駕駛車輛1之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之方向。所謂車寬方向中央係指車輛1之車寬方向之中心位置。所謂左右方向不僅指水平方向,而且亦包含自水平方向傾斜之大致左右方向。所謂車寬方向右方係指自車寬方向中央朝向右方之方向。所謂車寬方向左方係指自車寬方向中央朝向左方之方向。所謂上下方向不僅指鉛垂方向,而且亦包含自鉛垂方向傾斜之大致上下方向。又,所謂車輛1之無負載狀態係指騎乘者不乘車而於車輛1未搭載燃料之狀態下之前輪既未轉向亦未傾斜之直立狀態。
如圖1所示,車輛1包括車輛本體部2、左右一對前輪3(參照圖2)、後輪4、轉向機構7、及連桿機構5。車輛本體部2包括車體框架21、車體外殼22、座部24、及動力單元25。
車體框架21包含頭管211、下框架212、底框架214、及後框架213。於圖1中,車體框架21中隱藏於車體外殼22之部分係以虛線表示。車體框架21支持動力單元25或座部24等。動力單元25包含引擎或電動馬達等驅動源、及變速器裝置等。
頭管211配置於車輛1之前部。頭管211係以於車輛1之側視下上部位於較下部略微後方側之方式相對於垂直方向略微傾斜地配置。於頭管211之周圍配置有轉向機構7及連桿機構5。於頭管211可旋轉地插入有轉向機構7之轉向軸60。頭管211支持連桿5。作為車體框架21之一部分之頭管211係可於車輛1之右回旋時向右方傾斜,且可於車輛1之左回旋時向左方傾斜。
下框架212連接於頭管211。下框架212係自頭管211配置於後方,且沿著上下方向延伸。於下框架212之下部連接有底框架214。底框架214係自下框架212之下部朝向後方延伸。於底框架214之後方,後框架213朝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後框架213支持座部24、動力單元25及尾燈等。
車體框架21係由車體外殼22覆蓋。車體外殼22包含前外殼221、左右一對前擋泥板223、護腿板225、中心外殼226及後擋泥板224。
前外殼221位於座部24之前方。前外殼221覆蓋轉向機構7及連桿機構5之至少一部分。前外殼221具有配置於較連桿機構5更前方之前部221a。前外殼221之前部221a係於車輛1之無負載狀態之側視時設置於較前輪3更上方。前外殼221之前部221a係於車輛1之無負載狀態之側視時配置於較前輪3之前端更後方。護腿板225配置於前外殼221之下方且座部24之前方。中心外殼226係以覆蓋後框架213之周圍之方式配置。
左右一對前擋泥板223(參照圖2)係分別配置於前外殼221之下方且左右一對前輪3之上方。後擋泥板224配置於後輪4之後部上方。
左右一對前輪3係於無負載狀態下配置於頭管211之下方且前外殼221之下方。後輪4配置於中心外殼226及後擋泥板224之下方。
<轉向機構>
圖2係自正面觀察圖1之車輛1之前部所得之前視圖。圖3係自上方觀察圖1之車輛1之前部所得之俯視圖。圖2及圖3係於使車體外殼22透過之狀態下進行圖示。
如圖2及圖3所示,轉向機構7包含轉向力傳遞機構6、懸架裝置、及左右一對前輪3。懸架裝置包含連桿機構5、左緩衝器33、右緩衝器34。懸架裝置將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支持於車體框架21。
左右一對前輪3包含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 係於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並排而設置。左前輪31與右前輪32係相對於車寬方向中央左右對稱地配置。又,於左前輪31之上方配置有左右一對前擋泥板223中之第1前擋泥板227。於右前輪32之上方配置有左右一對前擋泥板223中之第2前擋泥板228。左前輪31支持於左緩衝器33。右前輪32支持於右緩衝器34。
如圖1所示,左前輪31包含左輪胎31a、及支持左輪胎31a且與下述左煞車碟盤711一併旋轉之左輪31b。右前輪32包含右輪胎32a、及支持右輪胎32a且與下述右煞車碟盤721一併旋轉之右輪32b。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係指於車輛1之前視下與頭管211之軸向正交之方向。又,所謂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係指於車輛1之前視下沿頭管211之軸向延伸之方向。例如,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係於車輛1之前視下與頭管211之軸向一致。如圖2般,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下,於車輛1之前視下,車體框架21之右方RF與水平方向之右方R一致。因此,圖2中僅表示水平方向之右方R。如圖5般,於車輛1相對於路面傾斜之狀態下,於車輛1之前視下,車體框架21之右方RF與水平方向之右方R不一致,又,車體框架21之上方UF與鉛垂方向之上方U不一致。
左緩衝器33係所謂套筒緩衝器,且使來自路面之振動衰減。左緩衝器33係於下部支持左前輪31,且緩衝左前輪31相對於上部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之移位。左緩衝器33包含第1下側部33a及第1上側部33b。左前輪31支持於第1下側部33a。第1下側部33a係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於其下端側支持有左車輪軸314。左車輪軸314支持左前輪31。第1上側部33b係於其一部分插入於第1下側部33a之狀態下配置於第1下側部33a之上側。第1上側部33b係於第1下側部33a所延伸之方向上,可相對於第1下側部33a相對移動。第1上側部33b之上部固定於左托架317。
第1下側部33a及第1上側部33b構成前後並列地連結之2個套筒部件。藉此,抑制第1上側部33b相對於第1下側部33a相對旋轉。
右緩衝器34係所謂套筒緩衝器,且使來自路面之振動衰減。右緩衝器34係於下部支持右前輪32,且緩衝右前輪32相對於上部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之移位。右緩衝器34包含第2下側部34a及第2上側部34b。右前輪32支持於第2下側部34a。第2下側部34a係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於其下端側支持有右車輪軸324。右車輪軸324支持右前輪32。第2上側部34b係於其一部分插入於第2下側部34a之狀態下配置於第2下側部34a之上側。第2上側部34b係於第2下側部34a所延伸之方向上,可相對於第2下側部34a相對移動。第2上側部34b之上部固定於右托架327。
第2下側部34a及第2上側部34b構成前後並列地連結之2個套筒部件。藉此,抑制第2上側部34b相對於第2下側部34a相對旋轉。
轉向力傳遞機構6配置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更上方。轉向力傳遞機構6包括轉向構件28作為輸入騎乘者之轉向力之構件。轉向構件28包含轉向軸60、及連結於轉向軸60之上部之把手23。轉向軸60係以其一部分插入於頭管211且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之方式配置,且可相對於頭管211旋轉。轉向軸60隨著騎乘者對把手23之操作而旋轉。
轉向力傳遞機構6除轉向構件28以外還包含第1傳遞板61、第2傳遞板62、第3傳遞板63、第1接頭64、第2接頭65、第3接頭66、連接桿67、左托架317及右托架327。轉向力傳遞機構6將騎乘者操作把手23之轉向力經由該等構件而傳遞至左托架317及右托架327。
第1傳遞板61係配置於車寬方向中央,且無法相對於轉向軸60相對旋轉地連結。第1傳遞板61伴隨轉向軸60之旋轉而旋轉。
第2傳遞板62係相對於下述連桿機構5之左側部53可旋轉地連 結。第2傳遞板62固定於左托架317。第2傳遞板62位於左托架317之下方。第2傳遞板62配置於第1傳遞板61之左方。
第3傳遞板63相對於下述連桿機構5之右側部54可旋轉地連結。第3傳遞板63係繞著第1傳遞板61而與第2傳遞板62左右對稱地配置。第3傳遞板63固定於右托架327。第3傳遞板63位於右托架327之下方。
於第1傳遞板61之前部配置有第1接頭64。第1接頭64係藉由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旋轉軸而相對於第1傳遞板61可旋轉地被支持。於第2傳遞板62之前部配置有第2接頭65。第2接頭65係藉由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旋轉軸而相對於第2傳遞板62可旋轉地被支持。於第3傳遞板63之前部配置有第3接頭66。第3接頭66係藉由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旋轉軸而相對於第3傳遞板63可旋轉地被支持。第1接頭64、第2接頭65、第3接頭66係於各自之前部具有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軸部。
連接桿67係沿車寬方向延伸而配置。連接桿67係於第1接頭64之前部、第2接頭65之前部、第3接頭66之前部,可分別相對於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軸部旋轉地被支持。
如此般構成之轉向力傳遞機構6將自轉向構件28傳遞來之轉向力經由第1傳遞板61及第1接頭64而傳遞至連接桿67。藉此,連接桿67向左右方向中之任一者移位。傳遞至連接桿67之轉向力係自連接桿67經由第2傳遞板62及第2接頭65而傳遞至左托架317,並且自連接桿67經由第3傳遞板63及第3接頭66而傳遞至右托架327。藉此,左托架317及右托架327向連接桿67移位之方向旋轉。
<連桿機構>
於本例中,採用平行四節連桿(亦稱為平行四邊形連桿)方式之連桿機構5。
連桿機構5係懸架裝置之一部分。連桿機構5配置於較把手23更下方。連桿機構5連結於車體框架21之頭管211。連桿機構5包括上交 叉部51、下交叉部52、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作為用以進行車輛1之傾斜動作之構成。又,連桿機構5包括左托架317及左緩衝器33作為連接於左側部53之下部且與左側部53一併傾斜之構成。進而,連桿機構5包括右托架327及右緩衝器34作為連接於右側部54之下部且與右側部54一併傾斜之構成。
右側部54係將右緩衝器34之上部可繞著沿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延伸之右轉向軸線Y2旋轉地支持。左側部53係將左緩衝器33之上部可繞著與右轉向軸線Y2平行之左轉向軸線Y1旋轉地支持。
上交叉部51係將右側部54之上部可繞著沿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右軸線E旋轉地支持於右端部,將左側部53之上部可繞著平行於上右軸線E之上左軸線D旋轉地支持於左端部,將中間部可繞著平行於上右軸線E及上左軸線D之上中間軸線C旋轉地支持於車體框架21。
下交叉部52係將右側部54之下部可繞著平行於上右軸線E之下右軸線H旋轉地支持於右端部,將左側部53之下部可繞著平行於上左軸線D之下左軸線G旋轉地支持於左端部,將中間部可繞著與上中間軸線C平行之下中間軸線F旋轉地支持於車體框架21。
上交叉部51包含配置於頭管211之前方且沿車寬方向延伸之板狀之構件512。板狀之構件512係藉由支持部而支持於頭管211,且可繞著沿大致前後方向延伸之上中間軸線C相對於頭管211旋轉。
上交叉部51之左端藉由連結部而連結於左側部53。上交叉部51可繞著沿大致前後方向延伸之上左軸線D相對於左側部53旋轉。上交叉部51之右端藉由連結部而連結於右側部54。上交叉部51可繞著沿大致前後方向延伸之上右軸線E相對於右側部54旋轉。
下交叉部52係藉由支持部而支持於頭管211,且可繞著沿大致前後方向延伸之下中間軸線F旋轉。下交叉部52配置於較上交叉部51更 下方。下交叉部52具有與上交叉部51大致相同之車寬方向之長度,且與上交叉部51平行地配置。
下交叉部52包含沿車寬方向延伸之一對板狀之構件522、522。一對板狀之構件522、522係於前後方向上以夾入頭管211之方式配置。一對板狀之構件522、522彼此藉由中間部523而一體地連結。中間部523既可與一對板狀之構件522、522一體亦可不同體。下交叉部52之左端藉由連結部而連結於左側部53。下交叉部52可繞著沿大致前後方向延伸之下左軸線G相對於左側部53旋轉。下交叉部52之右端藉由連結部而連結於右側部54。下交叉部52可繞著沿大致前後方向延伸之下右軸線H相對於右側部54旋轉。
左側部53係配置於頭管211之左側,且與頭管211所延伸之方向平行地延伸。左側部53配置於左前輪31之上方且較左緩衝器33更上方。左側部53係下部連結於左托架317,且相對於左托架317以左轉向軸線Y1為中心可旋轉地安裝。
右側部54係配置於頭管211之右側,且與頭管211所延伸之方向平行地延伸。右側部54配置於右前輪32之上方且較右緩衝器34更上方。右側部54係下部連結於右托架327,且相對於右托架327以右轉向軸線Y2為中心可旋轉地安裝。
如此,上交叉部51、下交叉部52、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係以上交叉部51與下交叉部52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且左側部53與右側部54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之方式連結。
<轉向動作>
圖4係用以說明車輛1之轉向動作之圖,且係使車輛1轉向之狀態之車輛1之前部之俯視圖。
如圖4所示,若將把手23向左右方向轉動,則轉向機構7之轉向力傳遞機構6動作,從而進行轉向動作。若藉由旋轉把手23而使轉向 軸60旋轉,則伴隨轉向軸60之旋轉而第1傳遞板61旋轉。
例如,若轉向軸60向圖4之箭頭T之方向旋轉,則伴隨第1傳遞板61之旋轉而連接桿67向左後方移動。此時,第1傳遞板61藉由沿第1接頭64之上下方向延伸之旋轉軸而相對於第1接頭64旋轉,連接桿67一面維持姿勢一面向左後方移動。伴隨連接桿67向左後方之移動,而第2傳遞板62及第3傳遞板63分別繞著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向箭頭T之方向旋轉。此時,第2傳遞板62繞著沿第2接頭65之上下方向延伸之旋轉軸相對於第2接頭65旋轉,第3傳遞板63繞著沿第3接頭66之上下方向延伸之旋轉軸相對於第3接頭66旋轉。
若第2傳遞板62及第3傳遞板63向箭頭T之方向旋轉,則左托架317及右托架327向箭頭T之方向旋轉。若左托架317及右托架327向箭頭T之方向旋轉,則左前輪31經由左緩衝器33而繞著左轉向軸線Y1(參照圖2)旋轉,右前輪32經由右緩衝器34而繞著右轉向軸線Y2(參照圖2)旋轉。
<傾斜動作>
圖5係用以說明車輛1之傾斜動作之圖,且係使車輛1傾斜之狀態之車輛1之前部之前視圖。
如圖5所示,伴隨連桿機構5之作動而車輛1向左右方向傾斜。所謂連桿機構5之作動係指用以進行連桿機構5之傾斜動作之各構件(上交叉部51、下交叉部52、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以各自之連結點為軸相對旋轉,而連桿機構5之形狀產生變化。
於本例之連桿機構5中,例如,於直立狀態下前視下配置成大致長方形狀之上交叉部51、下交叉部52、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於車輛1傾斜之狀態下變化為大致平行四邊形。連桿機構5藉由與上交叉部51、下交叉部52、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之相對之旋轉動作連動地進行傾斜動作,而分別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傾斜。
例如,若騎乘者使車輛1向左方傾斜,則頭管211相對於垂直方向朝車輛1之左方傾斜。若頭管211傾斜,則上交叉部51繞著上中間軸線C相對於頭管211旋轉,下交叉部52繞著下中間軸線F相對於頭管211旋轉。於是,上交叉部51較下交叉部52更向左方移動,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照原樣保持與頭管211平行之狀態而相對於垂直方向傾斜。於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傾斜時,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相對於上交叉部51及下交叉部52旋轉。因此,若使車輛1傾斜,則伴隨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之傾斜,而支持於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之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分別相對於垂直方向照原樣保持與頭管211平行之狀態而傾斜。
又,於傾斜動作時,連接桿67分別相對於第1接頭64、第2接頭65、第3接頭66之前後方向之軸部旋轉。藉此,即便車輛1傾斜,連接桿67亦保持相對於上交叉部51及下交叉部52平行之姿勢。
如此,藉由進行傾斜動作而分別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傾斜之連桿機構5配置於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上方。即,作為構成連桿機構5之旋轉構件之上交叉部51、下交叉部52、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之旋轉軸配置於較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更上方。
<轉向動作+傾斜動作>
圖6係使車輛1轉向且傾斜之狀態之車輛1之前部之前視圖。
圖6中表示向左方轉向從而向車輛1之左方傾斜之狀態。於圖6所示之動作時,藉由轉向動作而變更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方向,藉由傾斜動作而使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與車體框架21一併傾斜。於該狀態下,連桿機構5之上交叉部51、下交叉部52、左側部53及右側部54變化為大致平行四邊形,連接桿67向左右任一之轉向之方向(圖6中為左方)且後方移動。
<套筒部件>
圖7係自右前輪32觀察所得之左前輪31之側視圖。再者,圖7中 僅圖示左前輪31及其周圍之構件,關於右前輪32及其周圍之各構件,附注符號並省略圖示。又,於本例中,右前輪32及配置於其周圍之各構件之形狀或其等之配置關係與左前輪31及配置於其周圍之各構件左右對稱,為方便起見,參照圖7,對右前輪32及其周圍之各構件進行說明。
懸架裝置包含將左前輪31可呈直線狀移位地支持之左套筒部件、及將右前輪32可呈直線狀移位地支持之右套筒部件。
如圖7所示,作為懸架裝置之一部分之左緩衝器33(左緩衝裝置之一例)包含左套筒部件。左套筒部件包含左後套筒部件331、左前套筒部件332、左托架317(連結部之一例)、及左車軸支持部333(連結部之一例)。
左後套筒部件331及左前套筒部件332係前後並列地連結。左後套筒部件331之下部及左前套筒部件332之下部構成第1下側部33a。左後套筒部件331之上部及左前套筒部件332之上部構成第1上側部33b。左後套筒部件331及左前套筒部件332較左前輪31更配置於車體框架21之右方。
左後套筒部件331包含圓柱狀之左後內部件331a、及圓筒狀之左後外部件331b。左後內部件331a之至少一部分於左轉向軸線Y1方向上位於較左後外部件331b更上方。左後內部件331a之一部分插入於左後外部件331b。
左前套筒部件332包含圓柱狀之左前內部件332a、及圓筒狀之左前外部件332b。左前內部件332a之至少一部分於左轉向軸線Y1方向上位於較左前外部件332b更上方。左前內部件332a之一部分插入於左前外部件332b。
左後套筒部件331具有沿著左轉向軸線Y1方向伸縮之伸縮構造。於左後套筒部件331,於內部設置有彈簧等彈性構件(省略圖示)及油 (oil)等緩衝構件(省略圖示)。左後套筒部件331具有吸收來自左前輪31之振動或衝擊之阻尼器功能。
左前套筒部件332配置於較左後套筒部件331更前方。左前套筒部件332具有沿著左轉向軸線Y1方向伸縮之伸縮構造。
左後套筒部件331之上部及左前套筒部件332之上部係藉由左托架317而連結。左後套筒部件331之下部及左前套筒部件332之下部係藉由左車軸支持部333而連結。
左前套筒部件332係於左轉向軸線Y1方向上,長度短於左後套筒部件331。於較左前套筒部件332之下端部更下方配置有支持左車輪軸314之左車軸支持部333。
如圖7所示,作為懸架裝置之一部分之右緩衝器34(右緩衝裝置之一例)包含右套筒部件。右套筒部件包含右後套筒部件341、右前套筒部件342、右托架327(連結部之一例)、右車軸支持部343(連結部之一例)。
右後套筒部件341及右前套筒部件342係前後並列地連結。右後套筒部件341之下部及右前套筒部件342之下部構成第2下側部34a。右後套筒部件341之上部及右前套筒部件342之上部構成第2上側部34b。右後套筒部件341及右前套筒部件342較右前輪32更配置於車體框架21之左方。
右後套筒部件341包含圓柱狀之右後內部件341a、及圓筒狀之右後外部件341b。右後內部件341a之至少一部分係於右轉向軸線Y2方向上,位於較右後外部件341b更上方。右後內部件341a之一部分插入於右後外部件341b。
右前套筒部件342包含圓柱狀之右前內部件342a、及圓筒狀之右前外部件342b。右前內部件342a之至少一部分係於右轉向軸線Y2方向上,位於較右前外部件342b更上方。右前內部件342a之一部分插入 於右前外部件342b。
右後套筒部件341具有沿著右轉向軸線Y2方向伸縮之伸縮構造。於右後套筒部件341,於內部設置有彈簧等彈性構件(省略圖示)及油等緩衝構件(省略圖示)。右後套筒部件341具有吸收來自右前輪32之振動或衝擊之阻尼器功能。
右前套筒部件342配置於較右後套筒部件341更前方。右前套筒部件342具有沿著右轉向軸線Y2方向伸縮之伸縮構造。
右後套筒部件341之上部及右前套筒部件342之上部係藉由右托架327而連結。右後套筒部件341之下部及右前套筒部件342之下部係藉由右車軸支持部343而連結。
右前套筒部件342係於右轉向軸線Y2方向上,長度短於右後套筒部件341。於較右前套筒部件342之下端部更下方配置有支持右車輪軸324之右車軸支持部343。
<碟盤煞車>
如圖7所示,於左前輪31設置有左碟盤煞車71(左制動裝置之一例)。左碟盤煞車71將左前輪31制動。左碟盤煞車71包含設置於左前輪31之左煞車碟盤711、及將左煞車碟盤711之旋轉制動之左煞車卡鉗712。
左煞車碟盤711形成為以左車輪軸314為中心之環狀。左煞車碟盤711固定於左前輪31。
左煞車卡鉗712設置於左緩衝器33。左煞車卡鉗712固定於左緩衝器33之左後套筒部件331之下端部。左煞車卡鉗712設置於左緩衝器33之左後套筒部件331之下端部之後部。於左煞車卡鉗712連接有煞車軟管714。對於左煞車卡鉗712,藉由煞車軟管714而送入煞車油(煞車液)從而賦予油壓。左煞車卡鉗712包含位於左煞車碟盤711之右方之左右煞車墊、及位於左煞車碟盤711之左方之左左煞車墊。左煞車卡 鉗712藉由賦予油壓而將左右煞車墊及左左煞車墊分別壓抵於左煞車碟盤711之兩面。左煞車卡鉗712藉由左右煞車墊及左左煞車墊而夾持左煞車碟盤711,從而將旋轉之左煞車碟盤711制動。
於右前輪32設置有右碟盤煞車72。右碟盤煞車72將右前輪32制動。右碟盤煞車72包含設置於右前輪32之右煞車碟盤721、及將右煞車碟盤721之旋轉制動之右煞車卡鉗722。
右煞車碟盤721形成為以右車輪軸324為中心之環狀。右煞車碟盤721固定於右前輪32。
右煞車卡鉗722設置於右緩衝器34。右煞車卡鉗722固定於右緩衝器34之右後套筒部件341之下端部。右煞車卡鉗722設置於右緩衝器34之右後套筒部件341之下端部之後部。於右煞車卡鉗722連接有煞車軟管724。對於右煞車卡鉗722,藉由煞車軟管724而送入煞車油從而賦予油壓。右煞車卡鉗722包含位於右煞車碟盤721之右方之右右煞車墊、及位於右煞車碟盤721之左方之右左煞車墊。右煞車卡鉗722藉由賦予油壓而將右右煞車墊及右左煞車墊分別壓抵於右煞車碟盤721之兩面。右煞車卡鉗722藉由煞車墊而夾持右煞車碟盤721,從而將旋轉之右煞車碟盤721制動。
<車輪速感測器>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包含可計測左前輪31之轉速之左車輪速感測器81(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一例)、及可計測右前輪32之轉速之右車輪速感測器82(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一例)。
如圖7所示,左車輪速感測器81包含與左前輪31一併旋轉之左感測器碟盤811(被檢測部之一例)、及設置於懸架裝置之左檢測部812(檢測部之一例)。左感測器碟盤811形成為以左車輪軸314為中心之環狀。左感測器碟盤811形成為直徑小於左煞車碟盤711。左感測器碟盤811配置於較左煞車碟盤711之外周緣更內側。左感測器碟盤811固定 於左前輪31。左檢測部812係例如光學或磁性地檢測左感測器碟盤811之旋轉。於左檢測部812連接有感測器編碼813。基於左檢測部812之檢測值係由感測器編碼813發送。基於經由感測器編碼813而發送之左檢測部812之檢測值,而計測左前輪31之車輪速。
於左車軸支持部333之右面固定有左感測器支承件814。於左感測器支承件814支持有左車輪速感測器81之左檢測部812。即便於車輛1之行駛時左緩衝器33振動,左左感測器支承件814亦具有可充分地維持車輪速感測器81之左檢測部812之檢測精度之程度之剛性。
左車輪速感測器81之左檢測部812配置於較左車輪軸314更前方。左碟盤煞車71之左煞車卡鉗712配置於較左車輪軸314更前方。於前後方向上,左車輪軸314配置於左檢測部812與左煞車卡鉗712之間。左檢測部812係以至少一部分與左前套筒部件332之軸線方向之延長線重疊之方式配置。
右車輪速感測器82包含與右前輪32一併旋轉之右感測器碟盤821(被檢測部之一例)、及設置於懸架裝置之右檢測部822(檢測部之一例)。右感測器碟盤821形成為以右車輪軸324為中心之環狀。右感測器碟盤821形成為直徑小於右煞車碟盤721。右感測器碟盤821配置於較右煞車碟盤721之外周緣更內側。右感測器碟盤821固定於右前輪32。右檢測部822係例如光學或磁性地檢測右感測器碟盤821之旋轉。於右檢測部822連接有感測器編碼823。基於右檢測部822之檢測值係由感測器編碼823發送。基於經由感測器編碼823而發送之右檢測部822之檢測值,而計測右前輪32之車輪速。
於右車軸支持部343之左面固定有右感測器支承件824。於右感測器支承件824支持有右車輪速感測器82之右檢測部822。即便於車輛1之行駛時右緩衝器34振動,右感測器支承件824亦具有可充分地維持右車輪速感測器82之右檢測部822之檢測精度之程度之剛性。
右車輪速感測器82之右檢測部822配置於較右車輪軸324更前方。右碟盤煞車72之右煞車卡鉗722配置於較右車輪軸324更前方。於前後方向上,右車輪軸324配置於右檢測部822與右煞車卡鉗722之間。右檢測部822係以至少一部分與右前套筒部件342之軸線方向之延長線重疊之方式配置。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7所示,左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1之左檢測部812之至少一部分支持於左緩衝器33之左前套筒部件332,於左車輪軸線Z1方向上觀察,位於(a)由通過垂直於車輪軸線Z1及左轉向軸線Y1之方向M上之左緩衝器33之前端33A而與左轉向軸線Y1平行之前假想線I及通過左緩衝器33之後端33B而與左轉向軸線Y1平行之後假想線J夾持之區域、且(b)左輪31b之外形K之內側之區域、且(c)左前套筒部件332與左後套筒部件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
關於(c),更具體而言,如圖7所示,左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1之左檢測部812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輪軸線Z1方向上觀察,配置於由左托架317之下緣、左前內部件332a之後緣、左前外部件332b之後緣、左車軸支持部333之上緣、左後外部件331b之前緣、左後內部件331a之前緣包圍之區域L之外側。
又,如圖7所示,右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之右檢測部822之至少一部分支持於右緩衝器34之一右前套筒部件342,於車輪軸線Z2方向上觀察,位於(a)由通過垂直於右車輪軸線Z2及右轉向軸線Y2之方向M上之右緩衝器34之前端34A而與右轉向軸線Y2平行之前假想線I及通過右緩衝器34之後端34B而與右轉向軸線Y2平行之後假想線J夾持之區域、且(b)右輪32b之外形K之內側之區域、且(c)右前套筒部件342與右後套筒部件34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
關於(c),更具體而言,如圖7所示,右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之右檢測部822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輪軸線Z2方向上觀察,配置於由右托 架327之下緣、右前內部件342a之後緣、右前外部件342b之後緣、右車軸支持部343之上緣、右後外部件341b之前緣、右後內部件341a之前緣包圍之區域L之外側。
(效果)
本發明者為了配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而對於左右之緩衝器33、34之周圍之構造進行了銳意研究。其結果,瞭解到:於如專利文獻1般(參照圖12)利用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間之死空間配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情形時,必須略微擴展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間隔。前輪轉速檢測裝置除感測器本體以外還包含用以將感測器本體安裝於車輛之托架、及用以將托架固定於車輛之緊固構件。為了將該前輪轉速檢測裝置搭載於車輛,而於車輛側亦設置安裝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托架。因此,若於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間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則與不搭載之情形相比,必須略微擴展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間隔。乍一看,即便略微擴展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間隔,緩衝裝置本身亦僅略微大型化,因而認為該緩衝裝置之大型化對於車輛整體之影響較少。
然而,本發明者於銳意研究之中,發現如下課題。其係若擴展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隔,則其可動範圍變得非常地大,為了避免與其他零件之干涉,而車輛1易於大型化。其原因在於: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係於伸縮方向較長之構件,又,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於相互固定之狀態下繞著沿著伸縮方向之轉向軸線Y2、Y1旋轉。再者,所謂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範圍係指於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與把手23之旋轉連動地旋轉時,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移動之空間。
更具體而言,自右轉向軸線Y2方向或左轉向軸線Y1方向觀察, 可動空間因由連結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外緣所描繪之圓弧狀之軌跡與轉向軸線Y2、Y1之空間決定,故若擴展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隔而使其外形變大,則自轉向軸線Y2、Y1方向觀察所得之可動空間與變大之半徑之2次方成比例地變大。而且,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於轉向軸線Y2、Y1方向較長,故以體積捕捉之可動空間變得非常地大。因此,發現:若如專利文獻1般於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之間配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則可動空間易於變大,車輛易於大型化。
因此,本發明者想到:與專利文獻1不同,於存在死空間之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外側而非其間配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
然而,若僅於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外側配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則有三維可動空間之體積變大之虞。再者,通常,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係與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相比較,於垂直於前輪之車輪軸線Z2、Z1及轉向軸線Y2、Y1方向之方向(垂直於前輪之車輪軸線Z2、Z1之方向且垂直於轉向軸線Y2、Y1方向之方向M)及轉向軸線Y2、Y1方向較小之零件。因此,本發明者發現:藉由使用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及前套筒部件342、332以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大小關係,研究自轉向軸線Y2、Y1方向觀察所得之可動空間之大小、及於轉向軸線Y2、Y1方向上設置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位置,而可減小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及前套筒部件342、332以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
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包含:被檢測部821、811,其等可計測右前輪32或左前輪31之至少一前輪32、31之轉速,且與一前輪32、31一併旋轉;及檢測部822、812,其等設置於支持一前輪32、31之右緩 衝器34或左緩衝器33之一者。
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支持於右緩衝器34或左緩衝器33之一緩衝器33、34之前套筒部件342、332或後套筒部件341、331,於車輪軸線Z2、Z1方向上觀察,於(a)由通過垂直於車輪軸線Z2、Z1及轉向軸線Y2、Y1之方向M上之一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而與轉向軸線Y2、Y1平行之前假想線I、及通過一緩衝器34、33之後端34B、33B而與轉向軸線Y2、Y1平行之後假想線J夾持之區域,且(b)一前輪31、32之輪32b、31b之外形K之內側之區域,且(c)一緩衝器33、34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中,支持於一緩衝器33、34之前套筒部件342、332或後套筒部件341、331。
再者,此處所謂之一車輪32、31,就檢測左前輪31之轉速之左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1之左檢測部812而言,係指左前輪33,就檢測右前輪32之轉速之右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之右檢測部822而言,係指右前輪34。
又,此處所謂之一緩衝器34、33,就檢測左前輪31之轉速之左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1之檢測部812而言,係指左緩衝器33,就檢測右前輪32之轉速之右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之檢測部822而言,係指右緩衝器34。
即,左檢測部812之至少一部分係於左車輪軸線Z1方向上觀察,於(a)由通過垂直於左車輪軸線Z1及左轉向軸線Y1之方向M上之左緩衝器33之前端33A而與左轉向軸線Y1平行之前假想線I、及通過左緩衝器33之後端33B而與左轉向軸線Y1平行之後假想線J夾持之區域,且 (b)左輪31b之外形K之內側之區域,且(c)左緩衝器33之左前套筒部件332與左後套筒部件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中,支持於左緩衝器33之左前套筒部件332或左後套筒部件331。
又,右檢測部822之至少一部分係於右車輪軸線Z2方向上觀察,於(a)由通過垂直於右車輪軸線Z2及右轉向軸線Y2之方向M上之右緩衝器34之前端34A而與右轉向軸線Y2平行之前假想線I、及通過右緩衝器34之後端34B而與右轉向軸線Y2平行之後假想線J夾持之區域,且(b)右輪32b之外形K之內側之區域,且(c)右緩衝器34之右前套筒部件342與右後套筒部件34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中,支持於右緩衝器34之右前套筒部件342或右後套筒部件341。
根據本發明之車輛1,(c)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一緩衝器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
因可將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於縮窄兩者之間隔之狀態下配置,故抑制於轉向軸線Y2、Y1方向上觀察,緩衝器34、33繞著轉向軸線Y2、Y1旋轉時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之大型化。
又,(a)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輪軸線Z2、Z1方向上觀察,設置於由在垂直於車輪軸線Z2、Z1及轉向軸線Y2、Y1之方向M上之通過一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而與轉向軸線Y2、Y1平行之前假想線I及通過一緩衝器34、33之後端34B、33B而與轉向軸Y2、Y1平行之後假想線J夾持之區域。
根據該構成,於轉向軸線Y2、Y1方向上觀察,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與一緩衝器33、34之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重疊之位置。即,於轉向軸線Y2、Y1方向上觀察,於檢測部822、812以及包含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緩衝器34、33繞著轉向軸線Y2、Y1旋轉時,檢測部822、812之可動空間之至少一部分與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重疊。因此,即便於車輛1搭載檢測部822、812,亦抑制於轉向軸線Y2、Y1方向上觀察,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及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大型化。
進而,上述區域且(b)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輪軸線Z2、Z1方向上觀察,設置於一前輪31、32之輪32b、31b之外形K之內側之區域。
即,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係於車輪軸線Z2、Z1方向上觀察,位於規定轉向軸線Y2、Y1方向之上限及下限之特定之區域之中。因此,於考慮三維可動空間之體積時,亦抑制檢測部822、812及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大型化。
由於以上理由,即便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亦可抑制包含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緩衝器34、33之可動空間之大型化,從而可進一步抑制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21及左右並排之2個前輪32、31之車輛1之大型化。
圖8係對圖7追加輔助線N所得者。輔助線N係通過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之鉛垂線。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8所示,轉向軸線Y2、Y1係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下,以於車體框架21之前 後方向上其上部位於較其下部更後方之方式形成,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較一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更後方(較輔助線N更後方)之區域、且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
於轉向軸線Y2、Y1以轉向軸線Y2、Y1之上部位於較下部更後方之方式傾斜之情形時,關於緩衝器34、33繞著轉向軸線Y2、Y1旋轉時之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易於成為其下部之前端較上部更向前方突出之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車輛1,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較一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更後方(較輔助線N更後方)之區域、且一緩衝器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即,於車輪軸線Z2、Z1方向上觀察,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因使用較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更後方(較輔助線N更後方)之區域而配置,故檢測部822、812及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之下部之前部不易變大。藉此,即便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亦可進一步抑制包含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緩衝裝置之可動空間之大型化。
進而,因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更後方,故對於自前方接近檢測部822、812之物體(例如緣石等),可藉由緩衝器34、33而保護檢測部822、812。
圖9係對圖7追加輔助線N、O所得者。輔助線O係通過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之鉛垂線。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9所示,轉向軸線Y2、Y1係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下,以於車體框架21之前 後方向上其上部位於較其下部更後方之方式形成,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較一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更後方(較輔助線N更後方)之區域、且較一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更前方(較輔助線O更前方)之區域、且一緩衝器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
於轉向軸線Y2、Y1以轉向軸線Y2、Y1之上部位於較下部更後方之方式傾斜之情形時,關於緩衝器34、33繞著轉向軸線Y2、Y1旋轉時之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易於成為其下部之前端較上部更向前方突出,且其上部之後端較下部更向後方突出之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車輛1,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較一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更後方(較輔助線N更後方)之區域、且較一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更前方(較輔助線O更前方)之區域、且一緩衝器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
即,於車輪軸線Z2、Z1方向上觀察,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因使用較一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更後方之區域而配置,故檢測部822、812及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之下部之前部不易變大。
進而,於車輪軸線Z2、Z1方向上觀察,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因使用較一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更前方(較輔助線O更前方)之區域而配置,故檢測部822、812及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之上部之後部不易變大。
藉此,即便搭載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亦可進一步抑制包 含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緩衝器34、33之可動空間之大型化。
進而,因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一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更後方,故對於自前方接近檢測部822、812之物體,可藉由緩衝器34、33而保護檢測部822、812。又,因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一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更前方,故對於自後方接近檢測部822、812之物體,可藉由緩衝器34、33而保護檢測部822、812。
圖10係對圖7追加輔助線P所得者。輔助線P係通過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之水平線。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0所示,轉向軸線Y2、Y1係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下,以於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上其上部位於較其下部更後方之方式形成,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在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更上方(較輔助線P更上方)之區域、且一緩衝器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
於轉向軸線Y2、Y1以轉向軸線Y2、Y1之上部位於較下部更後方之方式傾斜之情形時,關於緩衝器34、33繞著轉向軸線Y2、Y1旋轉時之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易於成為其下部之前端較上部更向前方突出之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車輛1,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在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更上方之區域、且一緩衝器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
即,於車輪軸線Z2、Z1方向上觀察,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因使用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更上方(較輔助線P更上方)之區域而配置,故於轉向軸線Y2、Y1方向上,檢測部822、812及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不易變大。
進而,因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位於較一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更上方(較輔助線P更上方),故對於自下方接近檢測部822、812之物體,可藉由緩衝器34、33而保護檢測部822、812。
圖11係對圖7追加輔助線P、Q所得者。輔助線Q係通過前套筒部件342、332之前端34A、33A之水平線。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1所示,轉向軸線Y2、Y1係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下,以於車體框架21之前後方向上其上部位於較其下部更後方之方式形成,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在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器34、33之後套筒部件341、331之下端34C、33C更上方(較輔助線P更上方)之區域、且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器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之前端34A、33A更下方(較輔助線Q更下方)之區域、且一緩衝器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
於本實施形態中,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下端34C、33C一致。又,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與前套筒部件342、332之前端34A、33A一致。
於轉向軸線Y2、Y1以轉向軸線Y2、Y1之上部位於較下部更後方之方式傾斜之情形時,關於緩衝器34、33繞著轉向軸線Y2、Y1旋轉 時之前套筒部件342、332及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易於成為其下部之前端較上部更向前方突出,且其上部之後端較下部更向後方突出之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車輛1,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在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器34、33之後套筒部件341、331之下端34C、33C更上方(較輔助線P更上方)之區域、且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器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之前端34A、33A更下方(較輔助線Q更下方)之區域、且一緩衝器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
即,於車輪軸線Z2、Z1方向上觀察,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因使用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更上方(較輔助線P更上方)之區域而配置,故於轉向軸線Y2、Y1方向上,檢測部822、812及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不易變大。
又,於車輪軸線Z2、Z1方向上觀察,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因使用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器34、33之下端34C、33C更上方(較輔助線P更上方)之區域且較一緩衝器34、33之前端34A、33A更下方(較輔助線Q更下方)之區域而配置,故於轉向軸線Y2、Y1方向上,檢測部822、812及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可動空間不易變大。
上述實施形態係用以使本發明容易理解者,並非限定本發明。應明確:本發明可於不脫離主旨之範圍內進行變更、改良,並且本發明中包含其等效物。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術語及表達係用於說明者,並非用於限定性解釋。必須認識到亦非排除本說明書中所表示且表述之特徵事項之 任何均等物,且亦容許本發明之所申請之範圍內之各種變化。
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懸架裝置具有平行四邊形式之連桿機構5之構成,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懸架裝置亦可具有所謂雙叉臂(double wishbone)式之連桿機構。
於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左緩衝器33位於較左前輪31更右方,右緩衝器34位於較右車輪更左方之例,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左緩衝器33亦可位於較左前輪31更左方,右緩衝器34亦可位於較右車輪更右方。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左前套筒部件332之下端位於較左後套筒部件331之下端更上方,右前套筒部件342之下端位於較右後套筒部件341之下端更上方之例,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左前套筒部件332之下端亦可位於較左後套筒部件331之下端更下方,右前套筒部件342之下端亦可位於較右後套筒部件341之下端更下方。
於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包括左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1及右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之兩者之車輛1,但亦可設為僅包含左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1及右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中之任一者之車輛。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作為包含檢測部、被檢測部、感測器編碼、及感測器支承件之裝置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除該等以外,亦可包含將檢測部固定於套筒部件等之1個以上之托架。
再者,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位置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
於本發明中,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只要於車輪軸線Z2、Z1方向上觀察,位於由通過垂直於車輪軸線Z2、Z1及轉向軸線Y2、Y1之方向上之一緩衝裝置34、33之前 端而與轉向軸線Y2、Y1平行之前假想線及通過一緩衝裝置34、33之後端而與轉向軸線Y2、Y1平行之後假想線夾持之區域(a)、且輪32b、31b之外形之內側之區域(b)、且一緩衝裝置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c)即可。
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整體亦可位於由區域(a)、(b)、(c)定義之區域。或者,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整體亦可位於由區域(a)、(b)、(c)定義之區域。
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亦可設置於由區域(a)、(b)、(c)定義之區域,且於車輛1、1A直立之狀態下,亦可設置於較一緩衝裝置34、33之前端更後方之區域、且一緩衝裝置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d)。
或者,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由區域(a)、(b)、(c)定義之區域、且由區域(d)定義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亦可設置於由區域(a)、(b)、(c)定義之區域,且於車輛1、1A直立之狀態下,亦可設置於較一緩衝裝置34、33之前端更後方之區域、且較一緩衝裝置34、33之下端更前方之區域、且一緩衝裝置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e)。
或者,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由區域(a)、(b)、(c)定義之區域、且由區域(e)定義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由區域(a)、(b)、(c)定義之區域,且於車輛1、1A直立之狀態下,位於在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裝置34、33之下端更上 方之區域、且一緩衝裝置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f)。
或者,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由區域(a)、(b)、(c)定義之區域、且由區域(f)定義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由區域(a)、(b)、(c)定義之區域,且於車輛1、1A直立之狀態下,位於在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裝置34、33之後套筒部件341、331之下端更上方之區域、且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上較一緩衝裝置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之前端更下方之區域、且一緩衝裝置34、33之前套筒部件342、332與後套筒部件341、331之間之區域L之外側之區域(g)。
或者,前輪轉速檢測裝置82、81之檢測部822、812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由區域(a)、(b)、(c)定義之區域、且由區域(g)定義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左檢測部812固定於左車軸支持部333之右面,右檢測部822固定於右車軸支持部343之左面之例,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將左檢測部812固定於左前內部件332a、左前外部件332b、左後內部件331a、左後外部件331b之左面、右面、前面、後面中之任一者。亦可將右檢測部822固定於右前內部件342a、右前外部件342b、右後內部件341a、右後外部件341b之左面、右面、前面、後面中之任一者。
[銳角]
再者,所謂本發明及上述實施形態中之銳角係設為包含0°且小於90°之角度。本來,銳角不包含0°,但於本發明及上述實施形態中,銳角係設為包含0°者。又,於上述實施例中,與交叉構件之上軸線及 下軸線垂直地相交之假想平面係沿後方且上方延伸之平面。然而,並不限定於此,與交叉構件之上軸線及下軸線垂直地相交之假想平面亦可為沿前方且上方延伸之平面。
[平行‧延伸‧沿著]
於本說明書中,「平行」亦包含於±40°之範圍內傾斜,且作為構件不相交之2條直線。於本發明中,相對於「方向」及「構件」等「沿著」亦包含於±40°之範圍內傾斜之情形。於本發明中,相對於「方向」「延伸」亦包含於±40°之範圍內傾斜之情形。
[車輪‧動力單元‧車體外殼]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1係包括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左右並排之2個車輪之車輛1。既可設為前輪之數量為2,且後輪之數量為1以上之車輛,亦可設為後輪之數量為2,且前輪之數量為1以上之車輛。又,亦可包括覆蓋車體框架之車體外殼。亦可不包括覆蓋車體框架之車體外殼。動力單元包含動力源。動力源並不限於引擎,亦可為電動馬達。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後輪4之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央係與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之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間隔之中央一致。雖然較佳為此種構成,但後輪4之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央亦可不與車體框架21之左右方向上之左前輪31及右前輪32之間隔之中央一致。
[頭管與側部之位置關係]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於車體框架21之側視下,右側部54、左側部53及頭管211設置於重疊之位置。然而,於車體框架21之側視下,相對於右側部54及左側部53,頭管211亦可設置於前後方向之不同之位置。又,右側部54及左側部53之相對於車體框架21之上下方向之傾斜角度亦可與頭管211之傾斜角度不同。
[頭管]
再者,支持連桿機構之頭管既可包括一片零件,亦可包括複數個零件。於包括複數個零件之情形時,既可藉由焊接、接著等而結合,亦可藉由螺栓、鉚釘等緊固構件而結合。
於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頭管211作為將轉向軸60可旋轉地支持之車體框架21之一部分,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可採用將轉向軸60可繞著中間轉向軸線Y3旋轉地支持之構件而代替頭管。例如,可採用包含將轉向軸60可繞著中間轉向軸線Y3旋轉地支持之軸承之構件。
[車體框架之構成:一體‧不同體、一體之情形時之前緣之上端、上下框架部之構成]
於本實施例中,車體框架包含支持頭管等連桿之連桿支持部、連結構件(上前後框架部)、下框架(上下框架部)及底框架(下前後框架部),且其等藉由焊接而連接。然而,本發明之車體框架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車體框架只要包含連桿支持部、上前後框架部、上下框架部及下前後框架部即可。例如,車體框架亦可藉由鑄造等而一體地形成全部或一部分。又,車體框架既可為上前後框架部及上下框架部包括1個構件,亦可為包括不同構件。
[銳角之大小:轉向軸及緩衝器]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左緩衝器33及右緩衝器34分別包括一對套筒機構。然而,按照車輛1之規格,左緩衝器33及右緩衝器34分別所包括之套筒機構之數量亦可為1個。
於本實施形態中,轉向軸之旋轉軸線與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所成之銳角係和右緩衝器及左緩衝器之伸縮方向與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所成之銳角一致。然而,於本發明中,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例如,轉向軸之中間轉向軸線Y3與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所成之銳角既可小於亦可大於右緩衝器及左緩衝器之伸縮方向與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所成之銳角。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轉向軸之中間轉向軸線Y3與右緩衝器及左緩衝器之伸縮方向一致。然而,於本發明中,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於車輛1直立之狀態之側視下,轉向軸之旋轉軸線與右緩衝器及左緩衝器之伸縮方向亦可於前後方向上離開。又,例如,亦可交叉。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右緩衝器之伸縮方向與右緩衝器之右轉向軸線Y2一致,右緩衝器之伸縮方向與左緩衝器之左轉向軸線Y1一致。然而,於本發明中,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右緩衝器之伸縮方向與右緩衝器之右轉向軸線Y2亦可不一致,右緩衝器之伸縮方向與左緩衝器之左轉向軸線Y1亦可不一致。
於本實施形態中,右前輪及左前輪係其上端可較車體框架之下框架之上端更移動至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地被支持。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於本發明中,右前輪及左前輪亦可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其上端可移動至與車體框架之下框架之上端相同之高度或較其更下方。
[交叉部‧側部]
再者,上交叉部亦可包含包括一片零件之上前交叉部、包括一片零件之上後交叉部、及設置於其等之間且包括複數個零件之連結構件。於包括複數個零件之情形時,既可藉由焊接、接著等而結合,亦可藉由螺栓、鉚釘等緊固構件而結合。
再者,下交叉部亦可包含包括一片零件之下前交叉部、包括一片零件之下後交叉部、及設置於其等之間且包括複數個零件之連結構件。於包括複數個零件之情形時,既可藉由焊接、接著等而結合,亦可藉由螺栓、鉚釘等緊固構件而結合。
再者,右側部及左側部既可包括一片零件,亦可包括複數個零件。於包括複數個零件之情形時,既可藉由焊接、接著等而結合,亦 可藉由螺栓、鉚釘等緊固構件而結合。又,亦可包含較上交叉部或下交叉部更配置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之部位及配置於後方之部位。亦可於配置於右側部及左側部之前方之部位與配置於後方之部位之間配置上交叉部或下交叉部。
再者,於本發明中,連桿機構亦可除上交叉部及下交叉部以外更包括交叉部。上交叉部及下交叉部僅以相對之上下關係命名。上交叉部並不表示連桿機構中之最上位之交叉部。上交叉部係指較其下方之另一交叉部位於更上方之交叉部。下交叉部並不表示連桿機構中之最下位之交叉部。下交叉部係指較其上方之另一交叉部位於更下方之交叉部。又,交叉部亦可包括右交叉部及左交叉部之2個零件。如此,上交叉部及下交叉部亦可於具有連桿功能之範圍內包括複數個交叉部。進而,亦可於上交叉部與下交叉部之間設置其他交叉部。連桿機構只要包含上交叉部及下交叉部即可。
本發明係以多種不同之形態具體化而獲得者。本揭示應當視作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該等實施形態係基於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本文中所記載且/或圖示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之瞭解,於本文中記載有多種圖示實施形態。
本文中記載有若干本發明之圖示實施形態。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本文中所記載之各種較佳之實施形態。本發明亦包含業者基於本揭示可辨別之包含均等之部件、修正、刪除、組合(例如遍及各種實施形態之特徵之組合)、改良及/或變更的所有實施形態。申請專利範圍之限定事項基於該申請專利範圍內所使用之術語而廣義地解釋,且不應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案之申請過程中所記載之實施形態。此種實施例應解釋為非排他性。例如,於本揭示中,「較佳」或「良好」之術語係非排他性,其意味著「較佳但並不限定於此」或「良好但並不限定於此」。
引用2013年7月1日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3-138476之內容作為構成本申請案之記載之一部分。即,以下所列舉之構成亦構成本申請案之記載之一部分。
(1)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車體框架;車體外殼,其覆蓋上述車體框架之周圍;轉向構件,其相對於上述車體框架可旋轉地被支持;第1前輪,其配置於較車輛之車寬方向中央更左側,且可以第1車輪軸為中心旋轉;第2前輪,其配置於較車輛之車寬方向中央更右側,且可以第2車輪軸為中心旋轉;第1支持構件,其將上述第1前輪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第2支持構件,其將上述第2前輪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以及第1車輪速感測器及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至少一者,該第1車輪速感測器用以計測上述第1前輪之車輪速度,該第2車輪速感測器用以計測上述第2前輪之車輪速度;且上述第1支持構件包含:第1套筒部件,其具有大致沿著上述轉向構件之旋轉軸線方向伸縮之伸縮構造;第2套筒部件,其相對於上述第1前輪配置於在上述第1車輪軸之軸線方向上與上述第1套筒部件相同之側,並且具有大致沿著上述旋轉軸線方向伸縮之伸縮構造;以及第1托架,其將上述第1套筒部件及上述第2套筒部件之各自之上部連結;且自車寬方向中央側觀察上述第1前輪側,形成有以連結上述第1套筒部件、上述第2套筒部件、上述第1托架、及上述第1套筒部件與 上述第2套筒部件之各下端部之假想線劃分之第1區域,上述第2支持構件包含:第3套筒部件,其具有大致沿著上述旋轉軸線方向伸縮之伸縮構造;第4套筒部件,其相對於上述第2前輪配置於在上述第2車輪軸之軸線方向上與上述第3套筒部件相同之側,並且具有大致沿著上述旋轉軸線方向伸縮之伸縮構造;以及第2托架,其將上述第3套筒部件及上述第4套筒部件之各自之上部連結;且自車寬方向中央側觀察上述第2前輪側,形成有以連結上述第3套筒部件、上述第4套筒部件、上述第2托架、及上述第3套筒部件與上述第4套筒部件之各下端部之假想線劃分之第2區域,於上述第1前輪包括上述第1車輪速感測器之情形時,上述第1車輪速感測器之第1檢測部配置於上述第1區域之外側,於上述第2前輪包括上述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情形時,上述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第2檢測部配置於上述第2區域之外側。
(2)如(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第1托架於車輛為無負載狀態、傾斜狀態或轉向傾斜狀態中之任一狀態下,自車輛之側面觀察與上述車體外殼之一部分重合,上述第2托架於車輛為無負載狀態、傾斜狀態或轉向傾斜狀態中之任一狀態下,自車輛之側面觀察與上述車體外殼之一部分重合。
(3)如(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第1前輪包括上述第1車輪速感測器之情形時,上述第1車輪速感測器之上述第1檢測部配置於較上述第1區域更下方,於上述第2前輪包括上述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情形時,上述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上述第2檢測部配置於較上述第2區域更下方。
(4)如(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第1前輪包括上述第1車輪速感測器之情形時,上述第1車輪速感測器之上述第1檢測部配置於較上述第1區域更前方,於上述第2前輪包括上述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情形時,上述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上述第2檢測部配置於較上述第2區域更前方。
(5)如(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第1前輪包括上述第1車輪速感測器之情形時,上述第1車輪速感測器之上述第1檢測部配置於較上述第1區域更後方,於上述第2前輪包括上述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情形時,上述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上述第2檢測部配置於較上述第2區域更後方。
(6)如(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第1前輪包括上述第1車輪速感測器之情形時,上述第1車輪速感測器之上述第1檢測部配置於較上述第1套筒部件之下端部更上方,於上述第2前輪包括上述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情形時,上述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上述第2檢測部配置於較上述第3套筒部件之下端部更上方。
(7)如(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第2套筒部件係於上述旋轉軸線方向上,長度短於上述第1套筒部件,於較上述第2套筒部件之下端部更下方配置有支持上述第1車輪軸之第1車輪軸支持部,於上述第1前輪包括上述第1車輪速感測器之情形時,於上述第1車輪軸支持部固定有支持上述第1車輪速感測器之上述第1檢測部之第1感測器支承件,上述第4套筒部件係於上述旋轉軸線方向上,長度短於上述第3套筒部件,於較上述第4套筒部件之下端部更下方配置有支持上述第2車輪 軸之第2車輪軸支持部,於上述第2前輪包括上述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情形時,於上述第2車輪軸支持部固定有支持上述第2車輪速感測器之上述第2檢測部之第2感測器支承件。
31‧‧‧左前輪
31a‧‧‧左輪胎
31b‧‧‧左輪
32‧‧‧右前輪
32a‧‧‧右輪胎
32b‧‧‧右輪
33‧‧‧左緩衝器
33A‧‧‧前端
33a‧‧‧第1下側部
33B‧‧‧後端
33b‧‧‧第1上側部
34‧‧‧右緩衝器
34A‧‧‧前端
34a‧‧‧第2下側部
34B‧‧‧後端
34b‧‧‧第2上側部
71‧‧‧左碟盤煞車
72‧‧‧右碟盤煞車
81‧‧‧左車輪速感測器
82‧‧‧右車輪速感測器
314‧‧‧左車輪軸
317‧‧‧左托架
324‧‧‧右車輪軸
327‧‧‧右托架
331‧‧‧左後套筒部件
331a‧‧‧左後內部件
331b‧‧‧左後外部件
332‧‧‧左前套筒部件
332a‧‧‧左前內部件
332b‧‧‧左前外部件
333‧‧‧左車軸支持部
341‧‧‧右後套筒部件
341a‧‧‧右後內部件
341b‧‧‧右後外部件
342‧‧‧右前套筒部件
342a‧‧‧右前內部件
342b‧‧‧右前外部件
343‧‧‧右車軸支持部
711‧‧‧左煞車碟盤
712‧‧‧左煞車卡鉗
714‧‧‧煞車軟管
721‧‧‧右煞車碟盤
722‧‧‧右煞車卡鉗
724‧‧‧煞車軟管
811‧‧‧左感測器碟盤
812‧‧‧左檢測部
813‧‧‧感測器編碼
814‧‧‧左感測器支承件
821‧‧‧右感測器碟盤
822‧‧‧右檢測部
823‧‧‧感測器編碼
824‧‧‧右感測器支承件
I‧‧‧前假想線
J‧‧‧後假想線
K‧‧‧外形
L‧‧‧區域
Y1‧‧‧左轉向軸線
Y2‧‧‧右轉向軸線
Z1‧‧‧車輪軸線
Z2‧‧‧右車輪軸線

Claims (7)

  1. 一種車輛,其包括:車體框架,其可於右回旋時向上述車輛之右方傾斜,且可於左回旋時向上述車輛之左方傾斜;右前輪及左前輪,其等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並排而設置,且分別包含輪胎及支持該輪胎之輪;懸架裝置,其包含右緩衝裝置及左緩衝裝置,該右緩衝裝置及左緩衝裝置將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分別可繞著車輪軸線旋轉地支持,且包含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並排之前套筒部件及後套筒部件、以及將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相互連結之連結部,且使上述右緩衝裝置及上述左緩衝裝置可繞著沿垂直於上述車輪軸線之方向延伸之各個轉向軸線旋轉且可相對於上述車體框架於上下方向移位而被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以及前輪轉速檢測裝置,其包含與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之一前輪一併旋轉之被檢測部、及設置於支持上述一前輪之上述右緩衝裝置或上述左緩衝裝置之一緩衝裝置之檢測部,且可計測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之至少一上述前輪之轉速;且上述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支持於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或上述後套筒部件,於上述車輪軸線方向上觀察時,位於由於垂直於上述車輪軸線及上述轉向軸線之方向上之通過上述一緩衝裝置之前端而與上述轉向軸線平行之前假想線及通過上述一緩衝裝置之後端而與上述轉向軸線平行之後假想線夾持之區域、且上述輪之外形之內側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之 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2.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中上述轉向軸線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以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其上部較其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形成,上述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前端更後方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3.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中上述轉向軸線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以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其上部較其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形成,上述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前端更後方之區域、且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下端更前方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4. 如請求項2之車輛,其中上述轉向軸線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以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其上部較其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形成,上述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前端更後方之區域、且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下端更前方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車輛,其中上述轉向軸線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以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其上部較其 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形成,上述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下端更上方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車輛,其中上述轉向軸線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以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其上部較其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形成,上述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後套筒部件之下端更上方之區域、且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之前端更下方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7. 如請求項5之車輛,其中上述轉向軸線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以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其上部較其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形成,上述前輪轉速檢測裝置之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上述車輛直立之狀態下,設置於在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後套筒部件之下端更上方之區域、且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較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之前端更下方之區域、且上述一緩衝裝置之上述前套筒部件與上述後套筒部件之間之區域之外側之區域。
TW103122783A 2013-07-01 2014-07-01 車輛 TWI5544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8476 2013-07-01
PCT/JP2014/067475 WO2015002162A1 (ja) 2013-07-01 2014-06-30 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2021A TW201512021A (zh) 2015-04-01
TWI554429B true TWI554429B (zh) 2016-10-21

Family

ID=52143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2783A TWI554429B (zh) 2013-07-01 2014-07-01 車輛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604687B2 (zh)
EP (1) EP3002195B1 (zh)
JP (1) JP5707008B1 (zh)
CN (1) CN105339249B (zh)
AP (1) AP2015008946A0 (zh)
BR (1) BR112015032748A2 (zh)
ES (1) ES2638842T3 (zh)
MX (1) MX2015017816A (zh)
TW (1) TWI554429B (zh)
WO (1) WO20150021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621334T3 (es) * 2013-10-31 2017-07-03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istema de freno y vehículo
US10272968B2 (en) * 2015-03-20 2019-04-30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ing-type vehicle sensor unit attachment structure
JP2017065533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7065532A (ja)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US10286970B2 (en) 2015-09-30 2019-05-1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JP6148305B2 (ja) * 2015-09-30 2017-06-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DE102015120656A1 (de) * 2015-11-27 2017-06-01 Gustav Magenwirth Gmbh & Co. Kg Radeinheit
CN107176254A (zh) * 2016-03-11 2017-09-19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三轮以上摩托车用强制控制车架和车轮自动平衡机构
CN106394761A (zh) * 2016-10-16 2017-02-15 常州金亮旺盛车辆配件厂 一种四轮平衡电动车体
WO2018155679A1 (ja) * 2017-02-27 2018-08-30 株式会社Fomm モーターサイクル
JP2018144698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8144697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WO2020188595A1 (en) * 2019-03-15 2020-09-24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A vehicle stabilis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9946A (zh) * 2010-06-25 2013-05-01 爱考斯研究株式会社 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53395A (en) * 1958-01-08 1960-09-20 Triumph Engineering Company Lt Motorcycle front wheel suspension
ES2064251B1 (es) * 1993-01-04 1998-02-16 Calleja Vidal Carlos Balanceador articulado con eje oscilante y posibilidad de bloqueo.
JP2001165949A (ja) * 1999-09-30 2001-06-22 Honda Motor Co Ltd 車輪速度検出装置
JP4583741B2 (ja) 2003-09-17 2010-1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揺動型車両の揺動制御装置
WO2005075278A1 (en) * 2004-02-06 2005-08-18 Phillip Ronald James Tilting vehicle
ITMI20042340A1 (it) * 2004-12-06 2005-03-06 Piaggio & C Spa Metodo di sostitutzione delle ruote anteriori di un veicolo a tre ruote
JP4520333B2 (ja) * 2005-03-09 2010-08-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速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DE102006022134A1 (de) * 2005-05-13 2006-11-30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Inc., Milwaukee Selbstzentrierender Rückführmechanismus
JP4724646B2 (ja) * 2006-11-13 2011-07-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輪速センサ取付構造
JP4986603B2 (ja) 2006-12-20 2012-07-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三輪車
JP5422127B2 (ja) * 2008-01-23 2014-0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1774414B (zh) * 2010-02-06 2012-11-28 韩国极速摩托有限公司 摩托车双前轮的连动机构
IT1401130B1 (it) * 2010-07-16 2013-07-12 Piaggio & C Spa Sistema di sospensione per motoveicoli
JP5447683B2 (ja) 2010-10-12 2014-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傾斜装置
JPWO2015002163A1 (ja) * 2013-07-01 2017-02-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9946A (zh) * 2010-06-25 2013-05-01 爱考斯研究株式会社 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2021A (zh) 2015-04-01
JP5707008B1 (ja) 2015-04-22
JPWO2015002162A1 (ja) 2017-02-23
AP2015008946A0 (en) 2015-12-31
EP3002195A1 (en) 2016-04-06
BR112015032748A2 (pt) 2017-07-25
EP3002195B1 (en) 2017-05-31
MX2015017816A (es) 2016-04-15
EP3002195A4 (en) 2016-05-25
US9604687B2 (en) 2017-03-28
CN105339249B (zh) 2017-05-03
ES2638842T3 (es) 2017-10-24
US20160121958A1 (en) 2016-05-05
WO2015002162A1 (ja) 2015-01-08
CN105339249A (zh) 2016-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4429B (zh) 車輛
JP5509401B1 (ja) 懸架装置
TWI554428B (zh) 車輛
TWI530425B (zh) 車輛
TWI557016B (zh) 車輛
TWI557012B (zh) 車輛
TWI548821B (zh) Brake systems and vehicles
TWI530423B (zh) 車輛
JP5536967B1 (ja) 車両
JP5536968B1 (ja) 車両
TWI535598B (zh) Brake systems and vehicles
JP2017065532A (ja) 車両
JP5793637B1 (ja) 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
JP2017065533A (ja) 車両
TWI550204B (zh) Brake systems and vehicles
TWI564210B (zh) 車輛
OA17609A (en) Vehicle.
OA17606A (en) Vehicle
OA17949A (en) Suspension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