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39249B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39249B
CN105339249B CN201480037031.2A CN201480037031A CN105339249B CN 105339249 B CN105339249 B CN 105339249B CN 201480037031 A CN201480037031 A CN 201480037031A CN 105339249 B CN105339249 B CN 1053392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region
buffer unit
vehicle
telescop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70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39249A (zh
Inventor
浅野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39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9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39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9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 B60G13/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transvers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26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transvers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62J11/1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 B62J11/13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chanical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B62J45/41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 B62J45/412Speed sens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B62J45/42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 B62J45/423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on or besides the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0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 B62K25/0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for front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1Mounting of sensors thereon
    • B60G2204/112Mounting of sensors thereon on dampers, e.g. fluid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3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vehicle
    • B60G2300/12Cycles; Motorcycles
    • B60G2300/122Tri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3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vehicle
    • B60G2300/45Rolling frame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2005/001Suspension details for cycles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支承于缓冲装置(33、34)的一侧前伸缩构件(342、332,341、331),当从车轮轴线(Z2、Z1)方向观察时,位于(a)在与车轮轴线(Z2、Z1)以及转向轴线(Y2、Y1)垂直的方向(M)的、由穿过缓冲装置(34、33)的前端(34A、33A)且与转向轴线(Y2、Y1)平行的前假想线(I)以及穿过缓冲装置(34、33)的后端(34B、33B)且与转向轴线(Y2、Y1)平行的后假想线(J)夹着的区域、且(b)车轮(32b、31b)的外形(K)的内侧的区域、且(c)前后的伸缩构件(342、332,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的车辆。
一般情况下,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的车辆是能够在车身框架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状态下转弯的车辆。更具体而言,当右转弯时车身框架朝车辆的右方倾斜,当左转弯时车身框架朝左方倾斜。具备这样的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车轮的车辆使在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并列设置的两个车轮的间隔形成得比普通的四轮汽车窄,由此倾斜车身框架。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的车辆是紧凑且机动性高的车辆。
在专利文献1的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的车辆,具备分别具有两个伸缩构件的右缓冲装置以及左缓冲装置。右缓冲装置将右车轮支承为能够旋转。左缓冲装置将左车轮支承为能够旋转。当操作车把时,右缓冲装置与右前轮一起绕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而旋转,左缓冲装置与左前轮一起绕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而旋转。因此,右缓冲装置、右前轮、左缓冲装置以及左前轮构成为不与车身框架及车身罩等其他的车身部件干涉。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078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的车辆中,期望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除了具有传感器主体之外,还具有用于将传感器主体安装于车辆的托架以及用于将托架固定于车辆的紧固部件。为了将该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搭载于车辆,在车辆侧也设置有供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安装的托架。因此,如果想要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则需要确保配置这些部件的空间、以及用于使这些部件不与其他的部件发生干涉的空间。因此,存在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的车辆大型化的顾虑。
因此,如图12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两个伸缩构件1022、1024之间设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1028的方案。在前后上并列的两个伸缩构件1022、1024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间隙。此外,该产生的间隙原本就是无用空间。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该不可避免地产生的无用空间亦即该间隙设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1028,有效地利用空间。
这样,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合理地利用空间,即便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也能够抑制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的车辆的大型化。
但是,在市场上,也谋求更紧凑的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的车辆。因此,期望即便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的车辆的大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的大型化的、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的车辆。
(1)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能够采取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车辆,
所述车辆具备:
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在右转弯时能够朝所述车辆的右方倾斜,在左转弯时能够朝所述车辆的左方倾斜;
右前轮以及左前轮,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并列设置,且分别包括轮胎和支承该轮胎的车轮;
悬架装置,所述悬架装置包括右缓冲装置以及左缓冲装置,所述右缓冲装置以及所述左缓冲装置将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分别支承为能够绕车轮轴线旋转,并且分别包括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并列的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以及将所述前伸缩构件与所述后伸缩构件相互连结的连结部,将所述右缓冲装置以及所述左缓冲装置以能够绕沿着与所述车轮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各自的转向轴线旋转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在上下方向移位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以及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包括:被检测部,所述被检测部能够与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中的一侧前轮一起旋转;以及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支承所述一侧前轮的所述右缓冲装置或者所述左缓冲装置中的一侧缓冲装置,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能够测量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中的至少一侧所述前轮的旋转速度,
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所述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支承于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或者所述后伸缩构件,当从所述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位于在与所述车轮轴线以及所述转向轴线垂直的方向的、由穿过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前端且与所述转向轴线平行的前假想线以及穿过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后端且与所述转向轴线平行的后假想线夹着的区域、且所述车轮的外形的内侧的区域、且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与所述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本发明人们为了配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而对缓冲装置的周围的结构进行了深刻研究。结果,知道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利用两个伸缩构件之间的无用空间配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情况下,需要稍微扩大两个伸缩构件的间隔。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除了传感器主体之外,还具有用于将传感器主体安装于车辆的托架以及用于将托架固定于车辆的紧固部件。为了将该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搭载于车辆,在车辆侧也设置有供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安装的托架。因此,在两个伸缩构件之间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情况下,与不搭载的情况相比,需要稍微扩大两个伸缩构件的间隔。一目了然,即便稍微扩大两个伸缩构件的间隔,也只不过是缓冲装置本身稍微大型化而已,认为该缓冲装置的大型化对车辆整体造成的影响小。
然而,本发明人们在深刻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到以下问题:如果扩大两个伸缩构件的间隔,则其可动范围变得非常大,为了避免与其他部件的干涉而容易致使车辆大型化。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两个伸缩构件是在伸缩方向较长的部件,此外,两个伸缩构件在相互固定的状态下绕沿着伸缩方向的转向轴线旋转的缘故。另外,两个伸缩构件的可动范围是指当两个伸缩构件与车把的旋转连动地旋转时,两个伸缩构件移动的空间。
更具体而言,当从操纵轴线方向观察时,可动空间由连结两个伸缩构件的外缘所描绘的圆弧状的轨迹与转向轴线的空间决定,因此,如果扩大两个伸缩构件的间隔而致使其外形变大,则从转向轴线方向观察的可动空间与变大的半径的二次方成比例地变大。而且由于两个伸缩构件在转向轴线方向较长,所以用体积表示的可动空间变得非常大。因此,发现如果像专利文献1那样在两个伸缩构件之间配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则可动空间容易变大,车辆容易大型化。
因此,本发明人们想到了与专利文献1不同的结构,即,不是在存在无用空间的两个伸缩构件之间而是在其外侧配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
但是,如果仅是简单地在两个伸缩构件之间的外侧放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则存在作为体积的可动空间变大的顾虑。另外,一般情况下,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是与两个伸缩构件相比,在与前轮的车轮轴线以及转向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与前轮的车轮轴线垂直的方向且与转向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以及转向轴线方向较小的部件。因此,本发明人使用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与两个伸缩构件的大小关系,对从转向轴线方向观察的可动空间的大小、以及转向轴线方向的设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位置下工夫,由此发现能够减小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以及两个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
一种车辆,该车辆具备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该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能够测量右前轮以及左前轮中的至少一侧前轮的旋转速度,并且包括:与一侧前轮一起旋转的被检测部;以及设置于支承一侧前轮的右缓冲装置或者左缓冲装置的一侧缓冲装置的检测部,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支承于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或者所述后伸缩构件,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设置于(a)在与车轮轴线以及转向轴线垂直的方向的、由穿过一侧缓冲装置的前端且与转向轴线平行的前假想线以及穿过一侧缓冲装置的后端且与转向轴线平行的后假想线夹着的区域、且(b)车轮的外形的内侧的区域、且(c)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前伸缩构件与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并支承于前伸缩构件或者后伸缩构件。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c)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一侧缓冲装置的前伸缩构件与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能够将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在缩窄两者的间隔的状态下配置,因此,当从转向轴线方向观察时,缓冲装置绕转向轴线旋转时的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的大型化得以抑制。
此外,(a)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设置于在与车轮轴线以及转向轴线垂直的方向的、由穿过一侧缓冲装置的前端且与转向轴线平行的前假想线以及穿过一侧缓冲装置的后端且与转向轴线平行的后假想线夹着的区域。根据该结构,当转向轴线方向观察时,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与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重叠的位置。也就是说,当从转向轴线方向观察时,当包括检测部以及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缓冲装置绕转向轴线旋转时,检测部的可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与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重叠。因此,即便在车辆搭载检测部,当从转向轴线方向观察时,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以及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大型化也得以抑制。
进而,在上述区域,且(b)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车轮的外形的内侧的区域。也就是说,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检测部位于由转向轴线方向的上限以及下限确定的特定的区域。因此,当考虑到三维的可动空间的体积时,检测部以及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大型化也得以抑制。
基于以上的理由,即便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也能够抑制包括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缓冲装置的可动空间的大型化,能够进一步抑制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的车辆的大型化。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可以采用以下构成。
(2)所述转向轴线被形成为,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其上部位于相比其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所述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相比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前端靠后方的区域、且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与所述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在以使得转向轴线的上部位于相比下部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使转向轴线倾斜的情况下,对于缓冲装置绕转向轴线旋转时的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容易形成为其下部的前端相比上部朝前方突出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相比缓冲装置的前端靠后方的区域、且上述一侧缓冲装置的前伸缩构件与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也就是说,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使用相比一侧缓冲装置的前端靠后方的区域而配置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检测部以及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的下部的前部难以变大。由此,即便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包括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缓冲装置的可动空间的大型化。
进而,由于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比缓冲装置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缓冲装置保护检测部不受从前方接近检测部的物体(例如,路缘石等)的影响。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可以采用以下构成。
(3)所述转向轴线被形成为,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其上部位于相比其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所述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相比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前端靠后方的区域、且相比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下端靠前方的区域、且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与所述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在以使得转向轴线的上部位于相比下部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使转向轴线倾斜的情况下,对于缓冲装置绕转向轴线旋转时的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容易形成为其下部的前端相比上部朝前方突出、其上部的后端相比下部朝后方突出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相比一侧缓冲装置的前端靠后方的区域、且相比一侧缓冲装置的下端靠前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装置的前伸缩构件与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也就是说,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使用相比缓冲装置的前端靠后方的区域而配置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检测部以及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的下部的前部难以变大。
进而,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使用相比缓冲装置的下端靠前方的区域而配置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检测部以及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的上部的后部难以变大。
由此,即便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包括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缓冲装置的可动空间的大型化。
进而,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比缓冲装置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缓冲装置保护检测部不受从前方接近检测部的物体的影响。此外,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比缓冲装置的下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缓冲装置保护检测部不受从后方接近检测部的物体的影响。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可以采用以下构成。
(4)所述转向轴线被形成为,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其上部位于相比其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所述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相比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下端靠上方的区域、且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与所述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在以使得转向轴线的上部位于相比下部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使转向轴线倾斜的情况下,对于缓冲装置绕转向轴线旋转时的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容易形成为其下部的前端相比上部朝前方突出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装置的下端靠上方的区域、且前伸缩构件与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也就是说,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使用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装置的下端靠上方的区域而配置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在转向轴线方向,检测部以及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难以变大。
进而,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位于相比一侧缓冲装置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缓冲装置保护检测部不受从下方接近检测部的物体的影响。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
(5)所述转向轴线被形成为,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其上部位于相比其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所述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相比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所述后伸缩构件的下端靠上方的区域、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相比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的前端靠下方的区域、且所述一侧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与所述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在以使得转向轴线的上部位于相比下部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使转向轴线倾斜的情况下,对于缓冲装置绕转向轴线旋转时的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容易形成为其下部的前端相比上部朝前方突出、其上部的后端相比下部朝后方突出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装置的后伸缩构件的下端靠上方的区域、且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装置的前伸缩构件的前端靠下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装置的前伸缩构件与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也就是说,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使用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装置的下端靠上方的区域而配置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在转向轴线方向,检测部以及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难以变大。
此外,当从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使用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装置的下端靠上方的区域且相比缓冲装置的前端靠下方的区域配置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在转向轴线方向,检测部以及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的可动空间难以变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图1的车辆的前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车辆的前部的俯视图;
图4是使图1的车辆转向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
图5是使图1的车辆倾斜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6是使图1的车辆转向且倾斜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7是从右前轮观察的左前轮的侧视图;
图8是从右前轮观察的左前轮的侧视图;
图9是从右前轮观察的左前轮的侧视图;
图10是从右前轮观察的左前轮的侧视图;
图11是从右前轮观察的左前轮的侧视图;
图12是从参考例所涉及的车辆的右前轮观察的左前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1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的一例,例示具有两个前轮和一个后轮的车辆。
<整体结构>
图1示出从车辆1的左方观察车辆1的整体的侧视图。以下,图中的箭头F表示车辆1的前方向,箭头B表示车辆1的后方向。箭头U表示车辆1的上方向,箭头D表示车辆1的下方向。当在说明中表示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意味着从驾驶车辆1的乘员观察的前后左右的方向。车宽方向中央意味着车辆1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位置。左右方向意味着不仅包含水平方向,而且包含从水平方向倾斜的大致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右方意味着从车宽方向中央朝向右方的方向。车宽方向的左方意味着从车宽方向中央朝向左方的方向。上下方向意味着不仅包含竖直方向,而且包含从竖直方向倾斜的大致上下方向。此外,车辆1的无负荷状态意味着乘员未骑乘且在车辆1未搭载燃料的状态下的、前轮既不转向也不倾斜的直立状态。
如图1所示,车辆1具备车辆主体部2、左右一对前轮3(参照图2)、后轮4、转向机构7以及连杆机构5。车辆主体部2具备车身框架21、车身罩22、座椅24以及动力单元25。
车身框架21具有头管211、下降框架212、底框架214以及后框架213。在图1中,用虚线表示车身框架21中的隐藏于车身罩22的部分。车身框架21支承动力单元25及座椅24等。动力单元25具有发动机或者电动机等的驱动源、传动装置等。
头管211配置于车辆1的前部。头管211以在车辆1的侧面观察时与下部相比上部位于稍微靠后方侧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垂直方向稍微倾斜地配置。在头管211的周围配置有转向机构7以及连杆机构5。转向机构7的转向轴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插入到头管211。头管211支承着连杆机构5。作为车身框架21的一部分的头管211被设置成当车辆1的右转弯时能够朝车辆1的右方倾斜且当车辆1的左转弯时能够朝车辆1的左方倾斜。
下降框架212与头管211连接。下降框架212从头管211朝后方配置、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下降框架212的下部连接有底框架214。底框架214从下降框架212的下部朝后方延伸。在底框架214的后方,后框架213朝后方且上方延伸。后框架213支承着座椅24、动力单元25以及尾灯等。
车身框架21由车身罩22覆盖。车身罩22具有前罩221、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23、腿部挡风板225、中心罩226以及后挡泥板224。
前罩221位于座椅24的前方。前罩221覆盖转向机构7以及连杆机构5的至少一部分。前罩221具有配置于相比连杆机构5靠前方的位置的前部221a。前罩221的前部221a在车辆1的无负荷状态的侧面观察时设置于相比前轮3靠上方的位置。前罩221的前部221a在车辆1的无负荷状态的侧面观察时配置于相比前轮3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腿部挡风板225配置在前罩221的下方且在座椅24的前方。中心罩226被配置成覆盖后框架213的周围。
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23(参照图2)被分别配置在前罩221的下方且在左右一对前轮3的上方。后挡泥板224配置于后轮4的后部上方。
左右一对前轮3在无负荷状态下被配置在头管211的下方且在前罩221的下方。后轮4配置于中心罩226和后挡泥板224的下方。
<转向机构>
图2是从正面观察图1的车辆1的前部的主视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的图1的车辆1的前部的俯视图。在图2以及在图3中,在透过车身罩22的状态下予以图示。
如图2以及如图3所示,转向机构7具有转向力传递机构6、悬架装置以及左右一对前轮3。悬架装置包括连杆机构5、左缓冲器33、右缓冲器34。悬架装置将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支承于车身框架21。
左右一对前轮3包括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并列配置。左前轮31与右前轮32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左右对称地配置。此外,在左前轮31的上方配置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23中的第一前挡泥板227。在右前轮32的上方配置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23中的第二前挡泥板228。左前轮31支承于左缓冲器33。右前轮32支承于右缓冲器34。
如图1所示,左前轮31包括左轮胎31a、以及支承左轮胎31a且与后述的左制动盘711一起旋转的左车轮31b。右前轮32包括右轮胎32a、以及支承右轮胎32a且与后述的右制动盘721一起旋转的右车轮32b。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是指在车辆1的正面观察时与头管21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此外,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是指在车辆1的正面观察时沿着头管211的轴向延伸的方向。例如,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在车辆1的正面观察时与头管211的轴向一致。如图2那样,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在车辆1的正面观察时,车身框架21的右方RF与水平方向的右方R一致。因此,在图2中仅示出水平方向的右方R。如图5那样,在车辆1相对于路面倾斜的状态下,在车辆1的正面观察时,车身框架21的右方RF与水平方向的右方R不一致,此外,车身框架21的上方UF与竖直方向的上方U不一致。
左缓冲器33是所谓的伸缩式的缓冲器,使来自路面的振动衰减。左缓冲器33在下部支承左前轮31,对左前轮31相对于该缓冲器33的上部沿着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的移位进行缓冲。左缓冲器33具有第一下侧部33a以及第一上侧部33b。左前轮31支承于第一下侧部33a。第一下侧部33a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其下端侧支承左车轮轴314。左车轮轴314支承着左前轮31。第一上侧部33b在其一部分被插入到第一下侧部33a的状态下配置于第一下侧部33a的上侧。第一上侧部33b在第一下侧部33a所延伸的方向能够相对于第一下侧部33a相对移动。第一上侧部33b的上部固定于左托架317。
第一下侧部33a以及第一上侧部33b构成前后并列连结的两个伸缩构件。由此,能够抑制相对于第一下侧部33a的第一上侧部33b第一的相对旋转。
右缓冲器34是所谓的伸缩式的缓冲器,对来自路面的振动进行衰减。右缓冲器34在下部支承右前轮32,对右前轮32相对于该右缓冲器34的上部的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的移位进行缓冲。右缓冲器34具有第二下侧部34a以及第二上侧部34b。右前轮32支承于第二下侧部34a。第二下侧部34a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其下端侧支承右车轮轴324。右车轮轴324支承着右前轮32。第二上侧部34b在其一部分插入第二下侧部34a的状态下配置于第二下侧部34a的上侧。第二上侧部34b在第二下侧部34a所延伸的方向能够相对于第二下侧部34a相对移动。第二上侧部34b的上部固定于右托架327。
第二下侧部34a以及第二上侧部34b构成前后并列连结的两个伸缩构件。由此,能够抑制相对于第二下侧部34a的第二上侧部34b的相对旋转。
转向力传递机构6配置于相比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靠上方的位置。转向力传递机构6包括转向部件28作为输入乘员的转向力的部件。转向部件28具有转向轴60、以及与转向轴60的上部连结的车把杆23。转向轴60配置成其一部分被插入到头管211且沿着大致上下方向延伸,能够相对于头管211旋转。转向轴60伴随着乘员对车把杆23的操作而旋转。
转向力传递机构6除了转向部件28之外,还具有第一传递板61、第二传递板62、第三传递板63、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第三接头66、横拉杆67、左托架317以及右托架327。转向力传递机构6将乘员操作车把杆23的转向力经由这些部件传递至左托架317以及右托架327。
第一传递板61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相对于转向轴60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第一传递板61伴随着转向轴60的旋转而旋转。
第二传递板62相对于后述的连杆机构5的左侧向部5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第二传递板62固定于左托架317。第二传递板62位于左托架317的下方。第二传递板62配置于第一传递板61的左方。
第三传递板63相对于后述的连杆机构5的右侧向部5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第三传递板63被配置成围绕第一传递板61而与第二传递板62左右对称。第三传递板63固定于右托架327。第三传递板63位于右托架327的下方。
在第一传递板61的前部配置有第一接头64。第一接头64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传递板61旋转。在第二传递板62的前部配置有第二接头65。第二接头65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二传递板62旋转。在第三传递板63的前部配置有第三接头66。第三接头66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三传递板63旋转。在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第三接头66各自的前部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
横拉杆67沿着车宽方向延伸配置。横拉杆67由第一接头64的前部、第二接头65的前部、第三接头66的前部分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旋转。
这样构成的转向力传递机构6将从转向部件28传递的转向力经由第一传递板61和第一接头64传递至横拉杆67。由此,横拉杆67朝左右方向的任意一侧移位。传递至横拉杆67的转向力从横拉杆67经由第二传递板62和第二接头65传递至左托架317,并且从横拉杆67经由第三传递板63和第三接头66传递至右托架327。由此,左托架317以及右托架327朝横拉杆67移位的方向旋转。
<连杆机构>
在本例中,采用平行四连杆(也称作平行四边形连杆)方式的连杆机构5。
连杆机构5是悬架装置的一部分。连杆机构5配置于相比车把杆23靠下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与车身框架21的头管211连结。连杆机构5包括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作为用于进行车辆1的倾斜动作的结构。此外,连杆机构5包括左托架317和左缓冲器33作为与左侧向部53的下部连接且与左侧向部53一起倾斜的结构。进而,连杆机构5包括右托架327和右缓冲器34作为与右侧向部54的下部连接且与右侧向部54一起倾斜的结构。
右侧向部54将右缓冲器34的上部支承为能够绕沿着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转向轴线Y2旋转。左侧向部53将左缓冲器33的上部支承为能够绕与右转向轴线Y2平行的左转向轴线Y1旋转。
上横向部51在右端部将右侧向部54的上部支承为能够绕沿着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右轴线E旋转,在左端部将左侧向部53的上部支承为能够绕与上右轴线E平行的上左轴线D旋转,该上横向部51的中间部由车身框架21支承为能够绕与上右轴线E以及上左轴线D平行的上中间轴线C旋转。
下横向部52在右端部将右侧向部54的下部支承为能够绕与上右轴线E平行的下右轴线H旋转,在左端部将左侧向部53的下部支承为能够绕与上左轴线D平行的下左轴线G旋转,该下横向部52的中间部由车身框架21支承为能够绕与上中间轴线C平行的下中间轴线F旋转。
上横向部51包括配置于头管211的前方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512。板状的部件512借助支承部支承于头管211,能够相对于头管211绕沿着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中间轴线C旋转。
上横向部51的左端借助连结部与左侧向部53连结。上横向部51能够相对于左侧向部53绕沿着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左轴线D旋转。上横向部51的右端借助连结部与右侧向部54连结。上横向部51能够相对于右侧向部54绕沿着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右轴线E旋转。
下横向部52借助支承部支承于头管211,能够绕沿着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中间轴线F旋转。下横向部52配置于相比上横向部51靠下方的位置。下横向部52具有与上横向部51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且与上横向部51平行地配置。
下横向部52包括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配置成在前后方向夹着头管211。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彼此借助中间部523一体地连结。此外,中间部523可以相对于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一体也可以分体地形成。下横向部52的左端借助连结部与左侧向部53连结。下横向部52能够相对于左侧向部53绕沿着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左轴线G旋转。下横向部52的右端借助连结部与右侧向部54连结。下横向部52能够相对于右侧向部54绕沿着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右轴线H旋转。
左侧向部53配置于头管211的左方,且与头管211所延伸的方向平行地延伸。左侧向部53配置于左前轮31的上方且相比左缓冲器33靠上方的位置。左侧向部53的下部与左托架317连结,以能够相对于左托架317以左转向轴线Y1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安装。
右侧向部54配置于头管211的右方,且与头管211所延伸的方向平行地延伸。右侧向部54配置于右前轮32的上方且相比右缓冲器34靠上方的位置。右侧向部54的下部与右托架327连结,以能够相对于右托架327以右转向轴线Y2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安装。
这样,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以上横向部51与下横向部52相互保持平行的姿势、且左侧向部53与右侧向部54相互保持平行的姿势的方式连结。
<转向动作>
图4是用于对车辆1的转向动作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使车辆1转向的状态下的车辆1的前部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当朝左右方向转动车把杆23时,转向机构7的转向力传递机构6动作,并进行转向动作。当通过车把杆23旋转而使转向轴60旋转时,伴随着转向轴60的旋转而第一传递板61旋转。
例如,当转向轴60朝图4的箭头T的方向旋转时,伴随着第一传递板61的旋转,横拉杆67朝左后方移动。此时,第一传递板61借助沿着第一接头64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相对于第一接头64旋转,横拉杆67一边维持姿势一边朝左后方移动。伴随着横拉杆67朝左后方的移动,第二传递板62以及第三传递板63分别绕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朝箭头T的方向旋转。此时,第二传递板62相对于第二接头65绕沿着第二接头6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第三传递板63相对于第三接头66绕沿着第三接头66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
当第二传递板62以及第三传递板63朝箭头T的方向旋转时,左托架317以及右托架327朝箭头T的方向旋转。当左托架317以及右托架327朝箭头T的方向旋转时,左前轮31经由左缓冲器33绕左转向轴线Y1(参照图2)旋转,右前轮32经由右缓冲器34绕右转向轴线Y2(参照图2)旋转。
<倾斜动作>
图5是用于对车辆1的倾斜动作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使车辆1倾斜的状态下的车辆1的前部的主视图。
如图5所示,伴随着连杆机构5的工作而车辆1朝左右方向倾斜。连杆机构5的工作意味着连杆机构5中的用于进行倾斜动作的各部件(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以各自的连结点为轴相对旋转,连杆机构5的形状变化。
在本例的连杆机构5中,例如,在直立状态下在正面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状配置的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在车辆1倾斜的状态下变形为大致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5与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的相对的旋转动作连动地进行倾斜动作,由此使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分别倾斜。
例如,当乘员使车辆1朝左侧倾斜时,头管211相对于垂直方向朝车辆1的左方倾斜。当头管211倾斜时,上横向部51相对于头管211绕上中间轴线C旋转,下横向部52相对于头管211绕下中间轴线F旋转。于是,上横向部51朝相比下横向部52靠左侧的位置移动,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保持与头管211平行的状态下,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当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倾斜时,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相对于上横向部51以及下横向部52旋转。因而,当使车辆1倾斜时,伴随着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的倾斜,支承于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的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分别相对于垂直方向保持与头管211平行的状态下倾斜。
此外,当倾斜动作时,横拉杆67相对于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第三接头66的前后方向的轴部分别旋转。由此,横拉杆67即便车辆1倾斜也保持相对于上横向部51和下横向部52平行的姿势。
这样,连杆机构5配置于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的上方,其中,连杆机构5通过进行倾斜动作而使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分别倾斜。也就是说,构成连杆机构5的旋转部件亦即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的旋转轴配置于相比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靠上方的位置。
<转向动作+倾斜动作>
图6是使车辆1转向且倾斜的状态下的车辆1的前部的主视图。
在图6中,示出朝左方转向且朝车辆1的左方倾斜的状态。当图6所示的动作时,通过转向动作变更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的朝向,通过倾斜动作,左前轮31以及右前轮32与车身框架21一起倾斜。在该状态下,连杆机构5的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以及右侧向部54变形为大致平行四边形,横拉杆67朝左右方向中的任意转向的方向(图6中左方)且后方移动。
<伸缩构件>
图7是从右前轮32观察的左前轮31的侧视图。另外,在图7中,仅示出左前轮31及其周围的部件,对于右前轮32及其周围的各部件标注标号并省略图示。此外,在本例中,右前轮32以及配置于其周围的各部件的形状及它们的配置关系与左前轮31以及配置于其周围的各部件左右对称,为了方便,参照图7对右前轮32及其周围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悬架装置具有将左前轮31支承为能够呈直线状移位的左伸缩构件、以及将右前轮32支承为能够呈直线状移位的右伸缩构件。
如图7所示,作为悬架装置的一部分的左缓冲器33(左缓冲装置的一例)包括左伸缩构件。左伸缩构件包括左后伸缩构件331、左前伸缩构件332、左托架317(连结部的一例)以及左车轴支承部333(连结部的一例)。
左后伸缩构件331以及左前伸缩构件332前后并列连结。左后伸缩构件331的下部以及左前伸缩构件332的下部构成第一下侧部33a。左后伸缩构件331的上部以及左前伸缩构件332的上部构成第一上侧部33b。左后伸缩构件331以及左前伸缩构件332配置于相比左前轮31靠车身框架21的右方的位置。
左后伸缩构件331具有圆柱状的左后内侧构件331a、以及圆筒状的左后外侧构件331b。左后内侧构件331a的至少一部分在左转向轴线Y1方向位于相比左后外侧构件331b靠上方的位置。左后内侧构件331a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左后外侧构件331b。
左前伸缩构件332具有圆柱状的左前内侧构件332a、以及圆筒状的左前外侧构件332b。左前内侧构件332a的至少一部分在左转向轴线Y1方向位于相比左前外侧构件332b靠上方的位置。左前内侧构件332a的一部分被插入左前外侧构件332b。
左后伸缩构件331具有沿着左转向轴线Y1方向伸缩的伸缩结构。在左后伸缩构件331的内部设置有弹簧等的弹性部件(省略图示)以及机油等的缓冲部件(省略图示)。左后伸缩构件331具有吸收来自左前轮31的振动及冲击的阻尼功能。
左前伸缩构件332配置于相比左后伸缩构件331靠前方的位置。左前伸缩构件332具有沿着左转向轴线Y1方向伸缩的伸缩结构。
左后伸缩构件331的上部以及左前伸缩构件332的上部借助左托架317连结。左后伸缩构件331的下部以及左前伸缩构件332的下部借助左车轴支承部333连结。
左前伸缩构件332在左转向轴线Y1方向的长度比左后伸缩构件331在左转向轴线Y1方向的长度短。在相比左前伸缩构件332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配置有支承左车轮轴314的左车轴支承部333。
如图7所示,作为悬架装置的一部分的右缓冲器34(右缓冲装置的一例)包括右伸缩构件。右伸缩构件包括右后伸缩构件341,右前伸缩构件342、右托架327(连结部的一例)以及右车轴支承部343(连结部的一例)。
右后伸缩构件341以及右前伸缩构件342前后并列连结。右后伸缩构件341的下部以及右前伸缩构件342的下部构成第二下侧部34a。右后伸缩构件341的上部以及右前伸缩构件342的上部构成第二上侧部34b。右后伸缩构件341以及右前伸缩构件342配置于相比右前轮32靠车身框架21的左方的位置。
右后伸缩构件341具有圆柱状的右后内侧构件341a、以及圆筒状的右后外侧构件341b。右后内侧构件341a的至少一部分在右转向轴线Y2方向位于相比右后外侧构件341b靠上方的位置。右后内侧构件341a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右后外侧构件341b。
右前伸缩构件342具有圆柱状的右前内侧构件342a、以及圆筒状的右前外侧构件342b。右前内侧构件342a的至少一部分在右转向轴线Y2方向位于相比右前外侧构件342b靠上方的位置。右前内侧构件342a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右前外侧构件342b。
右后伸缩构件341具有沿着右转向轴线Y2方向伸缩的伸缩结构。在右后伸缩构件341的内部设置有弹簧等的弹性部件(省略图示)以及机油等的缓冲部件(省略图示)。右后伸缩构件341具有吸收来自右前轮32的振动及冲击的阻尼功能。
右前伸缩构件342配置于相比右后伸缩构件341靠前方的位置。右前伸缩构件342具有沿着右转向轴线Y2方向伸缩的伸缩结构。
右后伸缩构件341的上部以及右前伸缩构件342的上部借助右托架327连结。右后伸缩构件341的下部以及右前伸缩构件342的下部借助右车轴支承部343连结。
右前伸缩构件342在右转向轴线Y2方向的长度比右后伸缩构件341在右转向轴线Y2方向的长度短。在相比右前伸缩构件342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配置有支承右车轮轴324的右车轴支承部343。
<盘式制动器>
如图7所示,在左前轮31设置有左盘式制动器71(左制动装置的一例)。左盘式制动器71对左前轮31进行制动。左盘式制动器71具有设置于左前轮31的左制动盘711、以及对左制动盘711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左制动钳712。
左制动盘711形成为以左车轮轴314为中心的环状。左制动盘711固定于左前轮31。
左制动钳712设置于左缓冲器33。左制动钳712固定于左缓冲器33的左后伸缩构件331的下端部。左制动钳712设置于左缓冲器33的左后伸缩构件331的下端部的后部。在左制动钳712连接有制动软管714。借助制动软管714朝左制动钳712送入制动液(brake fluid),由此对该左制动钳712赋予油压。左制动钳712包括位于左制动盘711的右方的左右制动垫、以及位于左制动盘711的左方的左左制动垫。左制动钳712通过被赋予油压而将左右制动垫与左左制动垫分别按压于左制动盘711的两面。左制动钳712利用左右制动垫以及左左制动垫夹持左制动盘711,对旋转的左制动盘711进行制动。
在右前轮32设置有右盘式制动器72。右盘式制动器72对右前轮32进行制动。右盘式制动器72具有设置于右前轮32的右制动盘721、以及对右制动盘721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右制动钳722。
右制动盘721形成为以右车轮轴324为中心的环状。右制动盘721固定于右前轮32。
右制动钳722设置于右缓冲器34。右制动钳722固定于右缓冲器34的右后伸缩构件341的下端部。右制动钳722设置于右缓冲器34的右后伸缩构件341的下端部的后部。在右制动钳722连接有制动软管724。借助制动软管724朝右制动钳722送入制动液,由此对该右制动钳722赋予油压。右制动钳722包括位于右制动盘721的右方的右右制动垫、以及位于右制动盘721的左方的右左制动垫。右制动钳722通过被赋予油压而将右右制动垫以及右左制动垫分别按压于右制动盘721的两面。右制动钳722利用制动垫夹持右制动盘721,对旋转的右制动盘721进行制动。
<车轮速度传感器>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具有能够测量左前轮31的旋转速度的左车轮速度传感器81(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一例)、以及能够测量右前轮32的旋转速度的右车轮速度传感器82(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一例)。
如图7所示,左车轮速度传感器81具有与左前轮31一起旋转的左传感器盘811(被检测部的一例)、以及设置于悬架装置的左检测部812(检测部的一例)。左传感器盘811形成为以左车轮轴314为中心的环状。左传感器盘811被形成为与左制动盘711相比直径小。左传感器盘811配置于相比左制动盘711的外周缘靠内方的位置。左传感器盘811固定于左前轮31。左检测部812例如光学或者磁性地检测左传感器盘811的旋转。在左检测部812连接有传感器软线813。左检测部812的检测值借助传感器软线813发送。基于经由传感器软线813发送的左检测部812的检测值,测量左前轮31的车轮速度。
在左车轴支承部333的右面固定有左传感器撑条814。在左传感器撑条814支承有左车轮速度传感器81的左检测部812。左传感器撑条814具有即便当车辆1的行驶时左缓冲器33振动也能够充分地维持左车轮速度传感器81的左检测部812的检测精度的程度的刚度。
左车轮速度传感器81的左检测部812配置于相比左车轮轴314靠前方的位置。左盘式制动器71的左制动钳712配置于相比左车轮轴314靠前方的位置。在前后方向,左车轮轴314配置于左检测部812与左制动钳712之间。左检测部812配置成至少一部分与左前伸缩构件332的轴线方向的延长线重叠。
右车轮速度传感器82具有与右前轮32一起旋转的右传感器盘821(被检测部的一例)、以及设置于悬架装置的右检测部822(检测部的一例)。右传感器盘821形成为以右车轮轴324为中心的环状。右传感器盘821被形成为与右制动盘721相比直径小。右传感器盘821配置于相比右制动盘721的外周缘靠内方的位置。右传感器盘821固定于右前轮32。右检测部822例如光学或者磁性地检测右传感器盘821的旋转。在右检测部822连接有传感器软线823。右检测部822的检测值借助传感器软线823发送。基于经由传感器软线823发送的右检测部822的检测值,测量右前轮32的车轮速度。
在右车轴支承部343的左面固定有右传感器撑条824。在右传感器撑条824支承有右车轮速度传感器82的右检测部822。右传感器撑条824具有即便当车辆1的行驶时右缓冲器34振动也能够充分地维持右车轮速度传感器82的右检测部822的检测精度的程度的刚度。
右车轮速度传感器82的右检测部822配置于相比右车轮轴324靠前方的位置。右盘式制动器72的右制动钳722配置于相比右车轮轴324靠前方的位置。在前后方向,右车轮轴324配置于右检测部822与右制动钳722之间。右检测部822配置成至少一部分与右前伸缩构件342的轴线方向的延长线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左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1的左检测部812的至少一部分支承于左缓冲器33的左前伸缩构件332,当从左车轮轴线Z1方向观察时,位于(a)在与车轮轴线Z1以及左转向轴线Y1垂直的方向M上的、由穿过左缓冲器33的前端33A且与左转向轴线Y1平行的前假想线I以及穿过左缓冲器33的后端33B且与左转向轴线Y1平行的后假想线J夹着的区域、且(b)左车轮31b的外形K的内侧的区域、且(c)左前伸缩构件332和左后伸缩构件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对于(c),更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当从车轮轴线Z1方向观察时,左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1的左检测部81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由左托架317的下缘、左前内侧构件332a的后缘、左前外侧构件332b的后缘、左车轴支承部333的上缘、左后外侧构件331b的前缘、左后内侧构件331a的前缘围成的区域L的外侧。
此外,如图7所示,右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的右检测部822的至少一部分支承于右缓冲器34的一侧右前伸缩构件342,当从车轮轴线Z2方向观察时,位于(a)在与右车轮轴线Z2以及右转向轴线Y2垂直的方向M上的、由穿过右缓冲器34的前端34A且与右转向轴线Y2平行的前假想线I以及穿过右缓冲器34的后端34B且与右转向轴线Y2平行的后假想线J夹着的区域、且(b)右车轮32b的外形K的内侧的区域、且(c)右前伸缩构件342与右后伸缩构件34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对于(c),更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当从车轮轴线Z2方向观察时,右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的右检测部8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由右托架327的下缘、右前内侧构件342a的后缘、右前外侧构件342b的后缘、右车轴支承部343的上缘、右后外侧构件341b的前缘、右后内侧构件341a的前缘围成的区域L的外侧。
(效果)
本发明人为了配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而对左右的缓冲器33、34的周围的结构进行了深刻研究。结果已知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参照图12)利用前伸缩构件以及后伸缩构件之间的无用空间而配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情况下,需要稍微扩大前伸缩构件以及后伸缩构件的间隔。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除了传感器主体之外,还具有用于将传感器主体安装于车辆的托架、以及用于将托架固定于车辆的紧固部件。为了将该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搭载于车辆,在车辆侧也设置供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安装的托架。因此,在前伸缩构件以及后伸缩构件之间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情况下,与不搭载的情况相比,需要稍微扩大前伸缩构件以及后伸缩构件的间隔。一目了然,即便稍微扩大前伸缩构件以及后伸缩构件的间隔,也只不过是缓冲装置本身稍微大型化而已,认为该缓冲装置的大型化对车辆整体造成的影响小。
然而,本发明人在深刻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到如下的问题:如果扩大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的间隔,则其可动范围变得非常大,为了避免与其他部件的干涉而容易致使车辆1大型化。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是在伸缩方向较长的部件,此外,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在相互固定的状态下绕沿着伸缩方向的转向轴线Y2、Y1旋转的缘故。另外,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范围是当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与车把杆23的旋转连动地旋转时,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移动的空间。
更具体而言,当从右转向轴线Y2方向或者左转向轴线Y1方向观察时,可动空间由连结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外缘所描绘的圆弧状的轨迹与转向轴线Y2、Y1的空间决定,因此,如果扩大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的间隔而致使其外形变大,则从转向轴线Y2、Y1方向观察的可动空间会与变大的半径的二次方成比例地变大。而且,由于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在转向轴线Y2、Y1方向较长,所以用体积表示的可动空间变得非常大。因此,发现如果像专利文献1那样在前伸缩构件与后伸缩构件之间配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则可动空间容易变大,车辆容易大型化。
因此,本发明人想到了与专利文献1不同的结构,即,不是在存在无用空间的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而是在其外侧配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
但是,如果仅是简单地在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外侧配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则存在三维的可动空间的体积变大的顾虑。另外,一般情况下,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是与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相比,在与前轮的车轮轴线Z2、Z1以及转向轴线Y2、Y1方向垂直的方向(与前轮的车轮轴线Z2、Z1垂直的方向且与转向轴线Y2、Y1方向垂直的方向M)以及转向轴线Y2、Y1方向较小的部件。因此,本发明人使用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与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大小关系,对从转向轴线Y2、Y1方向观察的可动空间的大小、以及转向轴线Y2、Y1方向的设置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位置下工夫,由此发现能够减小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前伸缩构件342、332以及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能够测量右前轮32或者左前轮31的至少一侧前轮32、31的旋转速度,并且包括:与一侧前轮32、31一起旋转的被检测部821、811;以及设置于支承一侧前轮32、31的右缓冲器34或者左缓冲器33的一侧检测部822、812。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支承于右缓冲器34或者左缓冲器33的一侧缓冲器33、34的前伸缩构件342、332或者后伸缩构件341、331,具体而言,当从车轮轴线Z2、Z1方向观察时,在如下的区域中支承于一侧缓冲器33、34的前伸缩构件342、332或者后伸缩构件341、331,上述区域是:
(a)在与车轮轴线Z2、Z1以及转向轴线Y2、Y1垂直的方向M上的、由穿过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且与转向轴线Y2、Y1平行的前假想线I以及穿过一侧缓冲器34、33的后端34B、33B且与转向轴线Y2、Y1平行的后假想线J夹着的区域;且
(b)一侧前轮31、32的车轮32b、31b的外形K的内侧的区域;且
(c)一侧缓冲器33、34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另外,此处所说的一侧车轮32、31对于检测左前轮31的旋转速度的左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1的左检测部812而言意味着左前轮33,对于检测右前轮32的旋转速度的右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的右检测部822而言意味着右前轮34。
此外,此处所说的一侧缓冲器34、33对于检测左前轮31的旋转速度的左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1的检测部812而言意味着左缓冲器33,对于检测右前轮32的旋转速度的右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的检测部822而言意味着右缓冲器34。
即,当从左车轮轴线Z1方向观察时,左检测部812的至少一部分在如下的区域中支承于左缓冲器33的左前伸缩构件332或者左后伸缩构件331,上述区域是:
(a)在与左车轮轴线Z1以及左转向轴线Y1垂直的方向M上的、由穿过左缓冲器33的前端33A且与左转向轴线Y1平行的前假想线I以及穿过左缓冲器33的后端33B且与左转向轴线Y1平行的后假想线J夹着的区域;且
(b)左车轮31b的外形K的内侧的区域;且
(c)左缓冲器33的左前伸缩构件332和左后伸缩构件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此外,当从右车轮轴线Z2方向观察时,右检测部822的至少一部分在如下的区域中支承于右缓冲器34的右前伸缩构件342或者右后伸缩构件341,上述区域是:
(a)在与右车轮轴线Z2以及右转向轴线Y2垂直的方向M上的、由穿过右缓冲器34的前端34A且与右转向轴线Y2平行的前假想线I以及穿过右缓冲器34的后端34B且与右转向轴线Y2平行的后假想线J夹着的区域;且
(b)右车轮32b的外形K的内侧的区域;且
(c)右缓冲器34的右前伸缩构件342与右后伸缩构件34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1,(c)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由于能够将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在缩窄两者的间隔的状态下配置,所以当从转向轴线Y2、Y1方向观察时,缓冲器34、33绕转向轴线Y2、Y1旋转时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的大型化得以抑制。
此外,(a)当从车轮轴线Z2、Z1方向观察时,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在与车轮轴线Z2、Z1以及转向轴线Y2、Y1垂直的方向M上的、由穿过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且与转向轴线Y2、Y1平行的前假想线I以及穿过一侧缓冲器34、33的后端34B、33B且与转向轴线Y2、Y1平行的后假想线J夹着的区域。
根据该结构,从转向轴线Y2、Y1方向观察时,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与一侧缓冲器33、34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重叠的位置。也就是说,当从转向轴线Y2、Y1方向观察时,当包括检测部822、812以及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缓冲器34、33绕转向轴线Y2、Y1旋转时,检测部822、812的可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与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重叠。因此,即便车辆1搭载检测部822、812,当从转向轴线Y2、Y1方向观察时,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以及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大型化也得以抑制。
进而,在上述区域中,(b)当从车轮轴线Z2、Z1方向观察时,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一侧前轮31、32的车轮32b、31b的外形K的内侧的区域。
也就是说,当从车轮轴线Z2、Z1方向观察时,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位于由转向轴线Y2、Y1方向的上限以及下限确定的特定的区域。因此,当考虑三维的可动空间的体积时,检测部822、812以及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的大型化也得以抑制。
基于以上的理由,即便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也能够抑制包括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缓冲器34、33的可动空间的大型化,能够进一步抑制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21和左右并列的两个前轮32、31的车辆1的大型化。
图8是在图7添加辅助线N的图。辅助线N是穿过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的竖直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
转向轴线Y2、Y1被形成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其上部位于相比其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靠后方(相比辅助线N靠后方)的区域、且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在以使得转向轴线Y2、Y1的上部位于相比下部靠后方的方式使转向轴线Y2、Y1倾斜的情况下,对于缓冲器34、33绕转向轴线Y2、Y1旋转时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容易形成为其下部的前端相比上部朝前方突出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1,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靠后方(相比辅助线N靠后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也就是说,当从车轮轴线Z2、Z1方向观察时,使用相比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靠后方(相比辅助线N靠后方)的区域而配置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检测部822、812以及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的下部的前部难以变大。由此,即便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也能够抑制包括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缓冲装置的可动空间的大型化。
进而,由于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比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靠后方的位置,能够利用缓冲器34、33保护检测部822、812不受从前方接近检测部822、812的物体(例如,路缘石等)的影响。
图9是在图7中添加辅助线N、O的图。辅助线O是穿过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的竖直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
转向轴线Y2、Y1被形成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其上部位于相比其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靠后方(相比辅助线N靠后方)的区域、且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靠前方(相比辅助线O靠前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在以使得转向轴线Y2、Y1的上部位于相比下部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使转向轴线Y2、Y1倾斜的情况下,对于缓冲器34、33绕转向轴线Y2、Y1旋转时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容易形成为其下部的前端相比上部朝前方突出、其上部的后端相比下部朝后方突出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1,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靠后方(相比辅助线N靠后方)的区域、且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靠前方(相比辅助线O靠前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也就是说,当从车轮轴线Z2、Z1方向观察时,使用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靠后方的区域而配置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检测部822、812以及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的下部的前部难以变大。
进而,当从车轮轴线Z2、Z1方向观察时,使用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靠前方(相比辅助线O靠前方)的区域而配置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检测部822、812以及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的上部的后部难以变大。
由此,即便搭载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包括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缓冲器34、33的可动空间的大型化。
进而,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缓冲器34、33保护检测部822、812不受从前方接近检测部822、812的物体的影响。此外,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缓冲器34、33保护检测部822、812不受从后方接近检测部822、812的物体的影响。
图10是在图7中添加辅助线P的图。辅助线P是穿过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的水平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
转向轴线Y2、Y1被形成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其上部位于相比其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相比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的一侧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靠上方(相比辅助线P靠上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在以使得转向轴线Y2、Y1的上部位于相比下部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使转向轴线Y2、Y1倾斜的情况下,对于缓冲器34、33绕转向轴线Y2、Y1旋转时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容易形成为其下部的前端相比上部朝前方突出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1,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靠上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也就是说,当从车轮轴线Z2、Z1方向观察时,使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靠上方(相比辅助线P靠上方)的区域而配置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在转向轴线Y2、Y1方向,检测部822、812以及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难以变大。
进而,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位于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靠上方(相比辅助线P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缓冲器34、33保护检测部822、812不受从下方接近检测部822、812的物体的影响。
图11是在图7中添加辅助线P、Q的图。辅助线Q是穿过前伸缩构件342、332的前端34A、33A的水平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
转向轴线Y2、Y1被形成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其上部位于相比其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后伸缩构件341、331的下端34C、33C靠上方(相比辅助线P靠上方)的区域、且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的前端34A、33A靠下方(相比辅助线Q靠下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与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与后伸缩构件341、331的下端34C、33C一致。此外,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与前伸缩构件342、332的前端34A、33A一致。
在以使得转向轴线Y2、Y1的上部位于相比下部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使转向轴线Y2、Y1倾斜的情况下,对于缓冲器34、33绕转向轴线Y2、Y1旋转时的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容易形成为其下部的前端相比上部朝前方突出、其上部的后端相比下部朝后方突出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1,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后伸缩构件341、331的下端34C、33C靠上方(相比辅助线P靠上方)的区域、且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的前端34A、33A靠下方(相比辅助线Q靠下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与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
也就是说,当从车轮轴线Z2、Z1方向观察时,使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靠上方(相比辅助线P靠上方)的区域而配置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在转向轴线Y2、Y1方向,检测部822、812以及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难以变大。
此外,当从车轮轴线Z2、Z1方向观察时,使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下端34C、33C靠上方(相比辅助线P靠上方)的区域、且相比一侧缓冲器34、33的前端34A、33A靠下方(相比辅助线Q靠下方)的区域配置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在转向轴线Y2、Y1方向,检测部822、812以及前伸缩构件342、332和后伸缩构件341、331的可动空间难以变大。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例示出的,并不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变更和改进,并且在本发明中包含其等价物。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用语及表达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并不是为了限定性地解释而使用的。应认识到的是,在本说明书所示且表述的特征事项的各种等同物也没有排除,也容许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悬架装置具有平行四边形式的连杆机构5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悬架装置也可以具有所谓的双横臂式的连杆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左缓冲器33位于相比左前轮31靠右方的位置,右缓冲器34位于相比右车轮靠左方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左缓冲器33位于相比左前轮31靠左方的位置,右缓冲器34位于相比右车轮靠右方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左前伸缩构件332的下端位于相比左后伸缩构件331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右前伸缩构件342的下端位于相比右后伸缩构件341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构成为,左前伸缩构件332的下端位于相比左后伸缩构件331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右前伸缩构件342的下端位于相比右后伸缩构件341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备左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1以及右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的双方的车辆1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形成为仅具备左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1以及右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中的任意一侧的车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形成为包括检测部、被检测部、传感器软线、传感器撑条的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除此之外,还可以包括将检测部固定于伸缩构件等的1个以上的托架。
另外,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只要在从车轮轴线Z2、Z1方向观察时,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与车轮轴线Z2、Z1以及转向轴线Y2、Y1垂直的方向的、由穿过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前端且与转向轴线Y2、Y1平行的前假想线以及穿过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后端且与转向轴线Y2、Y1平行的后假想线夹着的区域(a)、且车轮32b、31b的外形的内侧的区域(b)、且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与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c)即可。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整体可以位于由区域(a)、(b)、(c)定义的区域。或者,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整体可以位于由区域(a)、(b)、(c)定义的区域。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于由区域(a)、(b)、(c)定义的区域、且在车辆1、1A直立的状态下相比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前端靠后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与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d)。
或者,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由区域(a)、(b)、(c)定义的区域、且由区域(d)定义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于由区域(a)、(b)、(c)定义的区域、且在车辆1、1A直立的状态下相比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前端靠后方的区域、且相比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下端靠前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与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e)。
或者,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由区域(a)、(b)、(c)定义的区域、且由区域(e)定义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由区域(a)、(b)、(c)定义的区域、且在车辆1、1A直立的状态下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下端靠上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与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f)。
或者,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由区域(a)、(b)、(c)定义的区域、且由区域(f)定义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由区域(a)、(b)、(c)定义的区域、且在车辆1、1A直立的状态下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后伸缩构件341、331的下端靠上方的区域、且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相比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的前端靠下方的区域、且一侧缓冲装置34、33的前伸缩构件342、332与后伸缩构件341、331之间的区域L的外侧的区域(g)。
或者,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82、81的检测部822、81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由区域(a)、(b)、(c)定义的区域、且由区域(g)定义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左检测部812固定于左车轴支承部333的右面,右检测部822固定于右车轴支承部343的左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左检测部812固定于左前内侧构件332a、左前外侧构件332b、左后内侧构件331a、左后外侧构件331b的左面、右面、前面、后面的任一面。也可以构成为,将右检测部822固定于右前内侧构件342a、右前外侧构件342b、右后内侧构件341a、右后外侧构件341b的左面、右面、前面、后面的任一面。
[锐角]
另外,本发明以及上述实施方式的锐角为包括0°在内且小于90°的角度。锐角原本是不包括0°在内的,不过在本发明以及上述实施方式中,设定为锐角包括0°。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与横向部件的上轴线以及下轴线垂直地相交的假想平面是朝后方且上方延伸的平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与横向部件的上轴线以及下轴线垂直地相交的假想平面也可以是朝前方且上方延伸的平面。
[平行、延伸、沿着]
在本说明书中,“平行”也包含尽管在±40°的范围倾斜但作为部件却不相交的两个直线。在本发明中,与“方向”以及“部件”等一起使用的“沿着”也包含以±40°的范围倾斜的情况。在本发明中,与“方向”一起使用的“延伸”也包含以±40°的范围倾斜的情况。
[车轮、动力单元、车身罩]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是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左右并列的两个车轮的车辆1。可以形成为前轮为两个,后轮的数量为1个以上的车辆,也可以形成为后轮为两个,前轮的数量为1个以上的车辆。此外,也可以具备覆盖车身框架的车身罩。也可以不具备覆盖车身框架的车身罩。动力单元包括动力源。动力源并不限定于发动机,也可以是电动机。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后轮4的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与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左前轮31与右前轮32的间隔的中央一致。虽然优选这样的结构,但后轮4的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也可以与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左前轮31与右前轮32的间隔的中央不一致。
[头管和侧向部的位置关系]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车身框架21的侧面观察时右侧向部54、左侧向部53以及头管211设置于重叠的位置。但是,也可以在车身框架21的侧面观察时,使头管211相对于右侧向部54和左侧向部53设置于前后方向的不同位置。此外,相对于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的右侧向部54与左侧向部53的倾斜角度可以与头管211的倾斜角度不同。
[头管]
另外,支承连杆机构的头管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在由多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而结合,也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的紧固部件而结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转向轴6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车身框架21的一个部位而对头管21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代替头管,转而采用将转向轴60支承为能够绕中间转向轴线Y3旋转的部件。例如,能够采用包括将转向轴60支承为能够绕中间转向轴线Y3旋转的轴承的部件。
[车身框架的结构:一体、分体、一体的情况下的前缘的上端、上下框架部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框架具有支承头管等的连杆的连杆支承部、连结部件(上前后框架部)、下降框架(上下框架部)和底框架(下前后框架部),这些部件通过焊接而连接。但是,本发明的车身框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车身框架只要具有连杆支承部、上前后框架部、上下框架部以及下前后框架部即可。例如,车身框架也可以通过铸造等而全部或者一部分一体地形成。此外,车身框架的上前后框架部和上下框架部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由不同部件构成。
[锐角的大小:转向轴和缓冲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左缓冲器33和右缓冲器34分别具备一对伸缩机构。但是,根据车辆1的规格,左缓冲机构33和右缓冲机构34分别具备的伸缩机构的数量可以为一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轴的旋转轴线与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同右缓冲器以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与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一致。但是,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转向轴的中间转向轴线Y3与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右缓冲器以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与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轴的中间转向轴线Y3与右缓冲器以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一致。但是,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的侧面观察时,转向轴的旋转轴线与右缓冲器以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可以在前后方向分开。此外,例如也可以交叉。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右缓冲器的伸缩方向与右缓冲器的右转向轴线Y2一致,右缓冲器的伸缩方向与左缓冲器的左转向轴线Y1一致。但是,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右缓冲器的伸缩方向与右缓冲器的右转向轴线Y2可以不一致,右缓冲器的伸缩方向与左缓冲器的左转向轴线Y1可以不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右前轮以及左前轮被支承为其上端能够移动至相比车身框架的下降框架的上端靠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中,右前轮以及左前轮可以形成为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其上端能够移动至与车身框架的下降框架的上端相同的高度或者较之靠下方的位置。
[横向部、侧向部]
另外,上横向部可以包括由一个部件构成的上前横向部、由一个部件构成的上后横向部、以及设置于上前横向部与上后横向部之间、且由多个部件构成的连结部件。在由多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而结合,也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的紧固部件而结合。
另外,下横向部可以包括由一个部件构成的下前横向部、由一个部件构成的下后横向部、以及设置于下前横向部与下后横向部之间、且由多个部件构成的连结部件。在由多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而结合,也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的紧固部件而结合。
另外,右侧向部以及左侧向部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在由多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而结合,也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的紧固部件而结合。此外,可以包括配置于相比上横向部或者下横向部靠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的部位和配置于后方的部位。可以在配置于右侧向部以及左侧向部的前方的部位与配置于后方的部位之间配置上横向部或者下横向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连杆机构除了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之外还可以具备横向部。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只不过是以相对的上下关系命名而已。上横向部并不表示连杆机构中的最上位的横向部。上横向部意味着与较之靠下方的其他横向部相比位于上方的横向部。下横向部并不表示连杆机构中的最下位的横向部。下横向部意味着与较之靠上方的其他横向部相比位于下方的横向部。此外,横向部也可以由右横向部和左横向部的两个部件构成。这样,上横向部以及下横向部也可以在具有连杆功能的范围内由多个横向部构成。进而,也可以在上横向部与下横向部之间设置其他的横向部。连杆机构只要包括上横向部以及下横向部即可。
本发明是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具体化而得到的发明。其公开应看作是提供本发明的原理的实施方式的公开。这些实施方式没有将本发明限定于在此记载和/或图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了解了这样情况的基础上,将多种图示实施方式记载于此。
将本发明的图示实施方式在此记载了几个。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此记载的各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括基于其公开而包含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能识别的等同的要素、修正、删除、组合(例如,跨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征的组合)、改良和/或变更的所有实施方式。权利要求的限定事项应基于该权利要求所使用的用语而作宽泛性的解释,不应局限于本说明书或本申请的执行中记载的实施方式。这样的实施方式应解释为不是排他性的。例如,在本公开中,“优选”“良好”这样的用语不是排他性的,是表示“虽然优选,但没有限定于此”“虽然良好,但没有限定于此”的意思。
作为构成本申请的记载的一部分的内容,援引于2013年7月1日提出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138476的内容。即,以下列举的结构也构成本申请的记载的一部分。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包括:
车身框架;
车身罩,所述车身罩覆盖所述车身框架的周围;
转向部件,所述转向部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旋转的方式支承;
第一前轮,所述第一前轮配置于相比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靠左侧的位置,且能够以第一车轮轴为中心旋转;
第二前轮,所述第二前轮配置于相比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靠右侧的位置,且能够以第二车轮轴为中心旋转;
第一支承部件,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支承所述第一车轮;
第二支承部件,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支承所述第二车轮;以及
用于测量所述第一前轮的车轮速度的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以及用于测量所述第二前轮的车轮速度的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包括:
第一伸缩构件,所述第一伸缩构件具有大致沿着所述转向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伸缩的伸缩结构;
第二伸缩构件,所述第二伸缩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前轮配置于所述第一车轮轴的轴线方向的、与所述第一伸缩构件相同的一侧,并且具有大致沿着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伸缩的伸缩结构;以及
第一托架,所述第一托架连结所述第一伸缩构件以及所述第二伸缩构件的各自的上部,
当从车宽方向中央侧观察所述第一前轮侧时,形成由连结所述第一伸缩构件、所述第二伸缩构件、所述第一托架以及所述第一伸缩构件和所述第二伸缩构件的各下端部的假想线划分的第一区域,
所述第二支承部件包括:
第三伸缩构件,所述第三伸缩构件具有大致沿着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伸缩的伸缩结构;
第四伸缩构件,所述第四伸缩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前轮配置于所述第二车轮轴的轴线方向的、与所述第三伸缩构件相同的一侧,并且具有大致沿着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伸缩的伸缩结构;以及
第二托架,所述第二托架连结所述第三伸缩构件以及所述第四伸缩构件的各自的上部,
当从车宽方向中央侧观察所述第二前轮侧时,形成由连结所述第三伸缩构件、所述第四伸缩构件、所述第二托架以及所述第三伸缩构件和所述第四伸缩构件的各下端部的假想线划分的第二区域,
在所述第一前轮具备所述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的第一检测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
在所述第二前轮具备所述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的第二检测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外侧。
(2)根据(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在车辆处于无负荷状态、倾斜状态或者转向倾斜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当从车辆的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一托架与所述车身罩的一部分重叠,
在车辆处于无负荷状态、倾斜状态或者转向倾斜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当从车辆的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托架与所述车身罩的一部分重叠。
(3)根据(1)或者(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在所述第一前轮具备所述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所述第一检测部配置于相比所述第一区域靠下方的位置,
在所述第二前轮具备所述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所述第二检测部配置于相比所述第二区域靠下方的位置。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在所述第一前轮具备所述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所述第一检测部配置于相比所述第一区域靠前方的位置,
在所述第二前轮具备所述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所述第二检测部配置于相比所述第二区域靠前方的位置。
(5)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在所述第一前轮具备所述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所述第一检测部配置于相比所述第一区域靠后方的位置,
在所述第二前轮具备所述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所述第二检测部配置于相比所述第二区域靠后方的位置。
(6)根据(1)或者(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在所述第一前轮具备所述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所述第一检测部配置于相比所述第一伸缩构件的下端部靠上方的位置,
在所述第二前轮具备所述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所述第二检测部配置于相比所述第三伸缩构件的下端部靠上方的位置。
(7)根据(6)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第二伸缩构件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伸缩构件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短,
支承所述第一车轮轴的第一车轮轴支承部被配置在相比所述第二伸缩构件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在所述第一前轮具备所述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支承所述第一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所述第一检测部的第一传感器撑条被固定在所述第一车轮轴支承部,
所述第四伸缩构件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三伸缩构件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短,
支承所述第二车轮轴的第二车轮轴支承部被配置在相比所述第四伸缩构件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在所述第二前轮具备所述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支承所述第二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所述第二检测部的第二传感器撑条被固定在所述第二车轮轴支承部。

Claims (5)

1.一种车辆,其包括:
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在右转弯时能够朝所述车辆的右方倾斜,在左转弯时能够朝所述车辆的左方倾斜;
右前轮以及左前轮,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并列设置,且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中的每个包括轮胎和支承该轮胎的车轮;
悬架装置,所述悬架装置包括右缓冲装置以及左缓冲装置,所述右缓冲装置将所述右前轮支承为能够绕自身的车轮轴线旋转,所述左缓冲装置将所述左前轮支承为能够绕自身的车轮轴线旋转,并且所述右缓冲装置和所述左缓冲装置中的每个包括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并列的前伸缩构件和后伸缩构件、以及将所述前伸缩构件与所述后伸缩构件相互连结的连结部,将所述右缓冲装置以及所述左缓冲装置以能够绕沿着与所述车轮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各自的转向轴线旋转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在上下方向移位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以及
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其包括:
被检测部,所述被检测部能够与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中一个前轮一起旋转;以及
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支承所述一个前轮的所述右缓冲装置或者所述左缓冲装置中的一个缓冲装置,
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能够测量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中的至少所述一个前轮的旋转速度,
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所述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支承于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或者所述后伸缩构件,当从所述车轮轴线方向观察时,位于在与所述车轮轴线以及所述转向轴线垂直的方向的、由穿过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前端且与所述转向轴线平行的前假想线以及穿过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后端且与所述转向轴线平行的后假想线夹着的区域、且所述车轮的外形的内侧的区域、且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与所述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转向轴线被形成为,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转向轴线的上部位于相比所述转向轴线的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所述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相比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前端靠后方的区域、且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与所述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转向轴线被形成为,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转向轴线的上部位于相比所述转向轴线的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所述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相比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前端靠后方的区域、且相比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下端靠前方的区域、且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与所述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转向轴线被形成为,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转向轴线的上部位于相比所述转向轴线的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所述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相比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下端靠上方的区域、且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与所述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转向轴线被形成为,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转向轴线的上部位于相比所述转向轴线的下部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前轮旋转速度检测装置的所述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设置于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相比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所述后伸缩构件的下端靠上方的区域、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相比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的前端靠下方的区域、且所述一个缓冲装置的所述前伸缩构件与所述后伸缩构件之间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
CN201480037031.2A 2013-07-01 2014-06-30 车辆 Active CN1053392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8476 2013-07-01
JP2013138476 2013-07-01
PCT/JP2014/067475 WO2015002162A1 (ja) 2013-07-01 2014-06-30 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39249A CN105339249A (zh) 2016-02-17
CN105339249B true CN105339249B (zh) 2017-05-03

Family

ID=52143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7031.2A Active CN105339249B (zh) 2013-07-01 2014-06-30 车辆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604687B2 (zh)
EP (1) EP3002195B1 (zh)
JP (1) JP5707008B1 (zh)
CN (1) CN105339249B (zh)
AP (1) AP2015008946A0 (zh)
BR (1) BR112015032748A2 (zh)
ES (1) ES2638842T3 (zh)
MX (1) MX2015017816A (zh)
TW (1) TWI554429B (zh)
WO (1) WO20150021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44952B2 (en) * 2013-10-31 2017-08-2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Brake system and vehicle
WO2016152557A1 (ja) * 2015-03-20 2016-09-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センサ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JP6148305B2 (ja) * 2015-09-30 2017-06-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US10286970B2 (en) 2015-09-30 2019-05-1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JP2017065532A (ja)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7065533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DE102015120656A1 (de) * 2015-11-27 2017-06-01 Gustav Magenwirth Gmbh & Co. Kg Radeinheit
CN107176254A (zh) * 2016-03-11 2017-09-19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三轮以上摩托车用强制控制车架和车轮自动平衡机构
CN106394761A (zh) * 2016-10-16 2017-02-15 常州金亮旺盛车辆配件厂 一种四轮平衡电动车体
MY178789A (en) * 2017-02-27 2020-10-20 Fomm Corp Motorcycle
JP2018144698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8144697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CN113544052B (zh) * 2019-03-15 2023-03-31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稳定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11560885A (zh) * 2020-06-17 2020-08-21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整体式六级三横梁金属梁柱式护栏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16806A1 (en) * 2003-09-17 2005-03-23 HONDA MOTOR CO., Ltd. Roll control device for rolling type vehicle
JP2008155671A (ja) * 2006-12-20 2008-07-1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三輪車
WO2012007819A1 (en) * 2010-07-16 2012-01-19 Piaggio & C. S.P.A. Tiltable motorcycles with two front steering wheels
JP2012025370A (ja) * 2010-06-25 2012-02-09 Equos Research Co Ltd 車両
WO2012049724A1 (ja) * 2010-10-12 2012-04-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傾斜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53395A (en) * 1958-01-08 1960-09-20 Triumph Engineering Company Lt Motorcycle front wheel suspension
ES2064251B1 (es) * 1993-01-04 1998-02-16 Calleja Vidal Carlos Balanceador articulado con eje oscilante y posibilidad de bloqueo.
JP2001165949A (ja) * 1999-09-30 2001-06-22 Honda Motor Co Ltd 車輪速度検出装置
US20080238005A1 (en) * 2004-02-06 2008-10-02 Phillip Ronald James Tilting Vehicle
ITMI20042340A1 (it) * 2004-12-06 2005-03-06 Piaggio & C Spa Metodo di sostitutzione delle ruote anteriori di un veicolo a tre ruote
JP4520333B2 (ja) * 2005-03-09 2010-08-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速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DE102006022134A1 (de) * 2005-05-13 2006-11-30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Inc., Milwaukee Selbstzentrierender Rückführmechanismus
JP4724646B2 (ja) * 2006-11-13 2011-07-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輪速センサ取付構造
JP5422127B2 (ja) * 2008-01-23 2014-0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1774414B (zh) * 2010-02-06 2012-11-28 韩国极速摩托有限公司 摩托车双前轮的连动机构
MX2015017597A (es) * 2013-07-01 2016-04-15 Yamaha Motor Co Ltd Vehiculo.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16806A1 (en) * 2003-09-17 2005-03-23 HONDA MOTOR CO., Ltd. Roll control device for rolling type vehicle
JP2008155671A (ja) * 2006-12-20 2008-07-1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三輪車
JP2012025370A (ja) * 2010-06-25 2012-02-09 Equos Research Co Ltd 車両
WO2012007819A1 (en) * 2010-07-16 2012-01-19 Piaggio & C. S.P.A. Tiltable motorcycles with two front steering wheels
WO2012049724A1 (ja) * 2010-10-12 2012-04-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傾斜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39249A (zh) 2016-02-17
WO2015002162A1 (ja) 2015-01-08
US9604687B2 (en) 2017-03-28
JP5707008B1 (ja) 2015-04-22
EP3002195A1 (en) 2016-04-06
AP2015008946A0 (en) 2015-12-31
TW201512021A (zh) 2015-04-01
MX2015017816A (es) 2016-04-15
US20160121958A1 (en) 2016-05-05
EP3002195B1 (en) 2017-05-31
BR112015032748A2 (pt) 2017-07-25
ES2638842T3 (es) 2017-10-24
EP3002195A4 (en) 2016-05-25
JPWO2015002162A1 (ja) 2017-02-23
TWI554429B (zh) 2016-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9249B (zh) 车辆
CN105339255B (zh) 车辆
JP6666995B2 (ja) 左右傾斜輪付リーン車両用リーン姿勢制御装置および左右傾斜輪付リーン車両
CN105339250B (zh) 具备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CN104703870B (zh) 车辆
US5332246A (en) Single sided cycle rear suspension system with vertical wheel mounting means
CN104487330A (zh) 悬架装置
US9828056B2 (en) Vehicle provided with leaning-capable vehicle-body frame and two front wheels
US20160185413A1 (en) Vehicle
ES2752764T3 (es) Vehículo
ES2664396T3 (es) Vehículo
US7896371B2 (en) All terrain vehicle with 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
CN105358419B (zh) 车辆
JP2017065532A (ja) 車両
CN102849165A (zh) 一种山地自行车
CN105392693B (zh) 车辆
CN104487322B (zh) 车辆
CN203294232U (zh) 鞍乘型车辆的主支架
OA17609A (en) Vehicle.
KR20120138001A (ko) 이륜자동차 유압식 사이드 스탠드 장치
ES2390993B1 (es) Soporte antimovimientos bruscos de una rueda delantera de una motocicleta
JP2010149746A (ja) ストローク量検知装置
OA17610A (en) Vehicle provided with leaning-capable vehicle-body frame and two front wheels.
CN106275213A (zh) 一种适合山地骑行使用的多方向自行车避震前叉
OA17606A (en)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