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6734B - Rotor brake device for spinning reel - Google Patents

Rotor brake device for spinning reel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6734B
TWI556734B TW099122668A TW99122668A TWI556734B TW I556734 B TWI556734 B TW I556734B TW 099122668 A TW099122668 A TW 099122668A TW 99122668 A TW99122668 A TW 99122668A TW I556734 B TWI556734 B TW I5567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rotor
mounting portion
mounting
brak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26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9573A (en
Inventor
Kei Saitou
Takuji Takamatsu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Kk filed Critical Shimano Kk
Publication of TW201119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9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6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6734B/zh

Links

Description

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制動裝置,特別是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可將轉子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制動,轉子是可旋轉自如地裝設於具有竿裝設部的捲線器本體。
一般進行磯釣的情況時,常常會使用拉桿式制動器型的紡車式捲線器,其具有拉桿式制動機構(轉子制動裝置的一例),藉由操作桿形狀的制動操作構件使轉子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反轉)被制動。拉桿式制動器型的紡車式捲線器,是為了將制動力緩和至不會妨害魚咬住餌的程度而被使用。
這種的習知的拉桿式制動器型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具備:與轉子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連動而旋轉的制動部、及將制動部制動操作用的制動操作構件(例如,專利文獻1參照)。
在制動操作構件的前端設有接近竿裝設部配置的操作部。在制動操作構件的基端設有對於制動部進行制動作用的制動作用部。在制動操作構件的中間部分設有可擺動自如地被支撐於捲線器本體的裝設部。具有這些的習知的制動操作構件,是將鋁合金鍛造並一體形成的構件。制動操作構件的裝設部,是被裝設在形成於捲線器本體的腳部的前面的裝設溝,在裝設溝內可擺動自如地被支撐於捲線器本體。
在這種構成的轉子制動裝置中,將制動操作構件的操作部朝接近竿裝設部的方向操作的話,設在制動作用部的制動器滑塊會與制動部的內周面接觸而使轉子的反轉被制動。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129775號公報
在前述習知的構成中,一體形成有制動操作構件。因此,可以形成容易將操作部操作的形狀。但是,藉由一體形成將制動操作構件製造的話,被裝設於捲線器本體的裝設溝的裝設部的寬度會變大,裝設溝的寬度會變寬。裝設溝的寬度變寬的話,為了維持捲線器本體的腳部的強度,腳部的溝寬度方向的厚度會變厚,就不易達成捲線器的輕量化。
本發明的課題,是對於被裝設於捲線器本體的制動操作構件,可以達成捲線器的輕量化且可以維持捲線器本體的強度。
且,藉由一體形成將制動操作構件製造的話,制動操作構件的形狀,特別是操作部的形狀需依據各捲線器的型式決定,而不易形成配合釣魚人的形狀。雖由握持釣竿的手的那指將制動操作構件操作,但具體而言,由握持釣竿的手的食指操作或由中指操作是依據釣魚人的喜好而相異。由制動操作構件所產生的制動操作,因為有需要微妙地調整制動力,使細的釣線不會斷掉的程度,所以由那一指操作是重要的。
在前述習知的構成中,一體形成有制動操作構件。因此,可以將操作部形成容易操作的形狀。但是,因為一體形成有制動操作構件,不將制動操作構件交換的話,無法獲得可配合喜好的制動操作構件。欲將制動操作構件交換的話,必需將捲線器分解交換,而由釣魚人進行交換是困難的。因此,無法容易獲得具有可符合喜好的操作部的制動操作構件。
本發明的別的課題,是對於轉子制動裝置,使釣魚人可以容易地獲得符合喜好的操作部。
發明1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供制動轉子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該轉子是可旋轉自如地裝設於捲線器本體,該捲線器本體具有竿裝設部及從竿裝設部延伸的腳部。轉子制動裝置,具備:制動部、及制動操作構件。制動部,是具有制動面,並可與轉子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連動的方式可旋轉地被裝設於捲線器本體。制動操作構件,是具有制動操作用的操作部及裝設部及制動作用部,至少裝設部是板狀。裝設部,是朝與竿裝設部接近及遠離的方向可移動自如地被裝設在被形成於捲線器本體的腳部中的裝設溝。制動作用部,是藉由操作部的操作對於制動面進行制動作用。
在此轉子制動裝置中,例如,將制動操作構件朝接近竿裝設部的方向移動的話,制動作用部會與制動部接觸。由此,制動作用部會制動作用在制動部的制動面使轉子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被制動。制動操作構件的裝設部,是可移動自如地裝設在捲線器本體的腳部中的裝設溝。在此,制動操作構件的各部之中被裝設於裝設溝的裝設部,因為是板狀,所以只要將裝設溝的溝寬度形成比板厚稍寬就可以使裝設部移動。因此,裝設溝的溝寬度可以變窄,腳部的厚度可變薄,可以達成捲線器的輕量化且維持捲線器本體的強度。
發明2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如發明1的裝置,在制動操作構件中,裝設部及制動作用部是被一體形成的板狀的構件。此情況,除了裝設部以外因為制動作用部也是板狀的構件,所以進一步可以達成捲線器的輕量化。
發明3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如發明2的裝置,裝設部,是朝竿裝設部接近及遠離的方向可擺動自如地被支撐於捲線器本體。此情況,容易由握持釣竿的手操作制動操作構件。
發明4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如發明2或3的裝置,進一步具備合成樹脂製的制動滑塊,可裝卸並可彈性地卡止在制動作用部的前端,可與制動面接觸。此情況,被彈性卡止在板狀的制動作用部合成樹脂製的制動滑塊因為是與制動面接觸,所以朝制動面的接觸面積可以變寬,可以抑制面壓並平滑地制動。且,因為將制動滑塊彈性卡止在板狀的制動作用部,所以朝制動滑塊的制動作用部的安裝及取下成為容易。
發明5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如發明2至4的任一的裝置,捲線器本體,是鎂合金製,裝設部,是不銹鋼合金製。轉子制動裝置,是進一步具備合成樹脂製的薄片構件,在裝設溝內被配置在裝設部及捲線器本體之間,防止捲線器本體及裝設部相互接觸。此情況,即使為了達成輕量化將捲線器本體由鎂合金製,也有絕緣性能高的合成樹脂製的薄片構件可配置在不銹鋼合金製的裝設部之間。因此,裝設部及捲線器本體不會相互接觸,可防止捲線器本體的電解腐蝕。
發明6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如發明2至5的任一的裝置,操作部,是可裝卸地被固定在裝設部的前端。此情況,操作部因為是與板狀的裝設部別體形成,所以操作部可形成釣魚人容易操作的形狀。因此,釣魚人可以容易獲得符合喜好的操作部。
發明7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如發明2至6的任一的裝置,進一步具備預定制動部,可對於制動部賦與預定制動力,預定制動部,是藉由朝遠離操作部的竿裝設部的方向推入操作而動作。此情況,藉由操作部的引入操作,可以對應將制動部引入時的操作力制動,藉由操作部的推入動作,就可以藉由預定制動部在對於制動部賦與預定制動力。
發明8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如發明2至6的任一的裝置,進一步具備禁止轉子反轉用的單向離合器。單向離合器,是藉由朝遠離操作部的竿裝設部的方向的推入操作來禁止轉子的反轉。此情況,藉由操作部的引入操作,可以對應將制動部引入時的操作力進行制動,藉由操作部的推入動作,就可以藉由單向離合器禁止轉子的反轉。
發明9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如發明7或8的裝置,操作部,具有:設在前端朝接近竿裝設部的方向操作用的引入操作部、及遠離引入操作部地被配置並朝遠離竿裝設部的方向操作用的推入操作部。此情況,因為由操作部將推入操作及引入操作由專用的操作部進行,所以將預定制動操作或單向離合器的操作及通常的可變制動操作的切換瞬間地進行。
發明10的紡車式捲線器轉子制動裝置,是如發明9的裝置,操作部,是從與裝設部的連結部分朝前方延伸之後朝轉子的徑方向外方及前方分岐地延伸,進一步朝徑方向外方分岐的前端是形成朝向前方彎曲的形狀。引入操作部,是被配置於朝前方彎曲的形狀的部分,推入操作部,是被配置於分岐並朝前方延伸的部分。此情況,朝接近竿裝設部的方向操作的引入操作部是位於推入操作部的靠竿裝設部側,且在連結部分的前方使引入操作部及推入操作部分岐。因此,容易由食指進行引入操作及推入操作。
發明11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如發明10的裝置,推入操作部,是也被配置在與裝設部的連結部分。此情況,在被配置於分岐的推入操作部的接近腳部側的連結部分也配置有推入操作部。因此,可以由食指進行引入操作,由中指進行推入操作,2種操作可以由不同的指進行。且,藉由使用分岐的推入操作部,由相同指進行2種操作也可以。
發明12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如發明9的裝置,操作部中,從與裝設部的連結部分的根側分岐並沿著腳部延伸的前端,是形成沿著竿裝設部朝向前方彎曲的形狀。引入操作部,是被配置於朝前方彎曲的形狀的部分。推入操作部,是被配置於連結部分。
此情況,引入操作部因為是被配置於腳部的附近,所以可以由握持釣竿的手的中指操作引入操作部。且,推入操作部因為是被配置於連結部分,所以可以由與操作引入操作部的指相同指進行操作。
發明13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如發明9的裝置,操作部,是形成一邊從與裝設部的連結部分接近竿裝設部一邊朝前方延伸的形狀。推入操作部,是被配置於與裝設部的連結部分。引入操作部,是被配置於操作部的前端。此情況,因為操作部不分岐可以由1根的構件形成,所以操作部的構造簡化。且,因為由操作部的前端部及基端部各別進行引入操作及推入操作,所以可以將2種操作由不同的指進行。
依據本發明,因為被裝設於制動操作構件的各部之中裝設溝的裝設部,是板狀,所以只要將裝設溝的溝寬度比板厚稍寬就可使裝設部移動。因此,裝設溝的溝寬度可以變窄,腳部的厚度就可變薄,可以達成捲線器的輕量化且可以維持捲線器本體的強度。
<第1實施例>
<整體構成>
本發明所採用的第1實施例的紡車式捲線器,是如第1圖所示,沿著釣竿的長度方向的第1軸X繞軸捲取釣線的拉桿式制動器型的捲線器。紡車式捲線器,具備:設有操作桿組裝體1的捲線器本體2、及朝第1軸X繞軸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捲線器本體2的前部之轉子3、及被配置於轉子3的前部並捲取釣線的捲筒4。
捲線器本體2,是例如鎂合金製。捲線器本體2,是如第1圖、第2圖及第3圖所示,具有:被裝設於釣竿的前後長的竿裝設部2c、及與竿裝設部2c隔有間隔地被配置的捲線器外殼2a、及將竿裝設部2c及捲線器外殼2a連結的腳部2b。捲線器外殼2a,是在內部具有機構裝設空間,與腳部2b一體形成且側部開口。捲線器外殼2a的開口,是藉由蓋構件2d所塞住。在捲線器外殼2a的前部,裝設有附安裝凸緣的金屬製的筒狀的安裝構件2e。捲線器本體2的後部,是被防護構件35所覆蓋。在腳部2b的前面,形成有將後述的制動操作桿17收納用的裝設溝2g。裝設溝2g,是剖面形成大致月牙形狀。在裝設溝2g中,裝設有例如聚縮醛等的合成樹脂絕緣體製的薄片構件7。對於薄片構件7的詳細如後述。
操作桿組裝體1,如第2圖所示,是螺入式,且被螺入固定在後述的主齒輪軸10。操作桿組裝體1,具有:螺入主齒輪軸10的螺栓軸37、及可折疊地設在螺栓軸37的操作桿臂38、及朝與螺栓軸37平行的繞軸可旋轉自如地裝設於操作桿臂38的前端之操作桿把手39。且,操作桿組裝體1,進一步具有:將螺栓軸37及操作桿臂38連結的連結銷47、及在螺栓軸37的外周側被配置於主齒輪軸10及操作桿臂38之間的軸翼構件49。在螺栓軸37的前端,形成有:左螺栓的第1螺栓部37a、及右螺栓的第2螺栓部37b。操作桿組裝體1,可安裝於第2圖所示的右位置及其相反側的左位置的任一。在安裝有操作桿組裝體1的位置及相反側的位置的捲線器本體2中裝設有帽構件69。
在捲線器外殼2a的內部,如第1圖所示,設有:轉子驅動機構5、及拉桿式制動機構6、及擺動機構20。轉子驅動機構5,是與操作桿組裝體1連動使轉子3旋轉用的機構。拉桿式制動機構6,是將轉子3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反轉)制動用的機構。擺動機構20,是與操作桿組裝體1的旋轉連動並透過捲筒軸8使捲筒4朝前後往復移動的機構。
轉子3,是例如鎂合金製,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捲線器本體2。轉子3,具有:圓筒部3a、及在圓筒部3a的側方彼此之間相面對設置的第1臂部3b及第2臂部3c。在圓筒部3a的前壁3d的中央部形成有具有貫通孔3e的轂部3f。後述的捲筒軸8及小齒輪12是貫通此貫通孔3e。在轂部3f的外周面形成有環狀的彈簧裝設溝3g。且,如第1圖所示,導環臂9是可擺動自如地被設置在第1臂部3b的前端及第2臂部3c的前端部。藉由此導環臂9使釣線朝捲筒4被導引。
捲筒4,是例如鋁合金製者。捲筒4,是被配置於轉子3的第1臂部3b及第2臂部3c之間。捲筒4,是透過單觸裝卸機構48可裝卸自如且不可旋轉地被裝設在捲筒軸8的前端。捲筒4,具有:捲筒本體22、及被配置於捲筒本體22內的牽引機構23、及將捲筒本體22可旋轉自如地支撐的捲筒筒部24。捲筒本體22,具有:筒狀的捲線胴部22a、及在捲線胴部22a的後端部形成比捲線胴部22a大徑的筒狀的裙部22b、及在捲線胴部22a的前部朝前方傾斜形成的凸緣部22c。
牽引機構23,具有:設有牽引力調整鈕60的牽引力調整部57、及設有藉由牽引力調整部57被推壓的1或複數牽引墊圈之摩擦部58。牽引力調整部57,是螺合於捲筒軸8的前端供調整牽引力。牽引墊圈,是可旋轉自如及不可旋轉地連結在捲筒筒部24。
捲筒筒部24,是不可旋轉且可裝卸自如地被裝設在捲筒軸8。捲筒筒部24,是藉由單觸裝卸機構48就可與捲筒本體22及牽引機構23一起由單觸(one touch)從捲筒軸8裝卸。
轉子驅動機構5,是如第1圖、第2圖及第3圖所示,具有:使操作桿組裝體1可一體旋轉被固定的主齒輪軸10、及與主齒輪軸10一起旋轉的主齒輪11、及與主齒輪11嚙合的小齒輪12。主齒輪軸10,是與主齒輪11一體形成筒狀。主齒輪軸10,是各別藉由軸承15a、15b(第2圖)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在捲線器外殼2a及蓋構件2d。在主齒輪軸10的第2圖右側端部的內周面,形成有與第2螺栓部37b螺合的第2母螺栓部10b,在從第2圖左側端部直到第2螺栓部37b為止的長度部分後側內周面,形成有與第1螺栓部37a螺合的第1母螺栓部10a。
小齒輪12是形成筒狀,小齒輪12的前部12a是貫通轉子3的貫通孔3e朝捲筒4側延伸。在小齒輪12的前部12a,轉子3是藉由螺帽13可一體旋轉地被固定於小齒輪12。小齒輪12,是在中間部及後部藉由軸承14a、14b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捲線器外殼2a。且,藉由軸承14c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在前端部。螺帽13,是藉由擋板36防止鬆脫。且螺帽13,是藉由軸承13a與捲筒軸8接觸。由此,在小齒輪12的內周面及捲筒軸8的外周面之間形成間隙。擋板36是藉由止脫彈簧36a被卡止在前壁3d。且,在擋板36中,裝設有彈性體製的密封構件36b,防止液體從捲筒軸8及小齒輪12之間的間隙朝轉子3內部滲入。
擺動機構20,是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橫向凸輪式者,具有:與小齒輪12嚙合的中間齒輪20a、及朝與捲筒軸8平行的繞軸可旋轉自如地裝設於捲線器外殼2a之螺軸20b、及藉由螺軸20b的旋轉而前後移動的滑件20c。捲筒軸8的後端部是不可旋轉且軸方向不能移動地被安裝於滑件20c。
<拉桿式制動機構的構成>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轉子制動裝置也就是拉桿式制動機構6,是如第1圖、第3圖、第4圖及第5圖所示,具有:制動部16、及將制動部16的制動力調整操作用的制動操作桿(制動操作構件的一例)17、及將制動操作桿17推迫的呈捲簧形態的彈簧構件19、及藉由制動操作桿17可朝預定制動狀態及制動解除狀態切換的預定制動部21(第3圖參照)。彈簧構件19,是作為將制動操作桿17朝遠離竿裝設部2c的方向推迫的推迫構件的功能。
<制動部的構成>
制動部16,是如第4圖所示,具有:設有使制動操作桿17的前端是被壓接並被制動的制動面41a的制動部本體31、及將轉子3及制動部本體31對應轉子3的旋轉方向連結/遮斷的爪式的第1單向離合器32。
制動部本體31,具有:在轉子3的圓筒部3a的內周側與轉子3同心配置的筒狀構件40、及被固定於筒狀構件40內周面的制動圓筒41。
筒狀構件40,是如第4圖所示,具有:被同芯配置於圓筒部3a內周側的外筒部40a、及被配置於外筒部40a內周側的內筒部40b、及將外筒部40a及內筒部40b連結的圓板部40c的雙層筒狀構件。在外筒部40a的外周面,裝設有構成後述的預定制動部21的摩擦環30的環狀溝40d是例如在軸方向隔有間隔地形成2條。內筒部40b,是藉由軸承14d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在被固定於安裝構件2e的軸承扣環54的外周面。內筒部40b,是從軸承14d的前側進一步朝徑方向內方延伸,在轂部3f的外周側呈筒狀相面對。在此轂部3f及內筒部40b的相面對部分之間裝設有彈性體製的密封構件86。由此,液體成為不易從轉子3的轂部3f及筒狀構件40之間的間隙滲入軸承14c、軸承14d及捲線器本體2的內部。
軸承扣環54,是被螺入固定在安裝構件2e的前端內周面。在軸承扣環54及小齒輪12之間配置有軸承14c。軸承14c,也具有將小齒輪12支撐並且將軸承扣環54止脫的功能。軸承扣環54,是如第5圖所示,由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例如鋁合金製的筒狀構件。軸承扣環54,具有:形成於前端的大徑的鍔部54a、及形成於後端外周面的固定螺栓部54b。在軸承14c及軸承14a之間配置有筒狀的軸承軸環87。由此,軸承14c的後部被定位。軸承14c的前部,是與轉子3的轂部3f接觸而被定位。
制動圓筒41,是從外筒部40a的內周面經過內筒部40b朝向軸承14d的後面延伸。因此,軸承14d的外輪,是藉由筒狀構件40及制動圓筒41被挾持。制動圓筒41,是沿著外筒部40a的內周面成為制動面41a。制動圓筒41,是具有中心孔41b的金屬製的有底筒狀構件,被螺固在圓板部40c。中心孔41b,是相面對於安裝構件2e的外周側的方式形成筒狀。制動操作桿17的前端是與此制動圓筒41的制動面41a抵接將筒狀構件40制動。在制動圓筒41的中心孔41b及安裝構件2e之間是裝設有彈性體製的密封構件88。由此,防止液體朝軸承14d滲入。進一步,也防止液體透過軸承14d朝捲線器本體2內部滲入。
第1單向離合器32是爪式,只有在轉子3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時才將轉子3及制動部本體31的筒狀構件40連結,與轉子3連動使筒狀構件40朝線吐出方向旋轉。因此,當轉子3朝線捲取方向旋轉時,轉子3及筒狀構件40被遮斷,旋轉就無法從轉子3朝筒狀構件40被傳達。第1單向離合器32,是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具有:被固定於轉子3的圓筒部3a的前壁3d的環狀的棘輪滾輪42、及可擺動自如地被裝設在筒狀構件40的圓板部40c且前端可接觸棘輪滾輪42的掣子43、及將掣子43朝使前端與棘輪滾輪42接觸的方向推迫的推迫構件44、及被配置在棘輪滾輪42及前壁3d之間的防振構件45。
棘輪滾輪42,是如第4圖所示,藉由複數本的安裝螺栓46被固定在轉子3的圓筒部3a的前壁3d的後面。棘輪滾輪42,具有:被固定於前壁3d的圓板狀的凸緣部42a、及在與凸緣部42a一體形成的內周面形成有鋸齒狀的棘輪齒42b的筒狀部42c。在凸緣部42a及前壁3d的後面之間裝設有防振構件45。
掣子43,是在與棘輪齒42b嚙合的嚙合位置、及從棘輪齒42b脫離的嚙合解除位置之間可擺動自如地被設在圓板部40c。掣子43,是在前端具有與棘輪齒42b嚙合的銳角狀的尖的爪部43a。且形成有供推迫構件44卡止的長圓形的卡止孔43c。
推迫構件44,是如第5圖所示,將具有彈性的金屬製線材呈問號形狀彎曲及曲折形成的構件。推迫構件44,具有:在壓接狀態下被裝設在形成於轉子3的轂部3f中的彈簧裝設溝3g(第4圖)內的圓形部44a、及從圓形部44a朝徑方向外方延伸的臂部44b、及將臂部44b的前端朝向卡止孔43c曲折的卡止突起44c。卡止突起44c,是被插入卡止孔43c,可將卡止孔43c的內側面朝雙方向推壓。且,圓形部44a的自由直徑,是比彈簧裝設溝3g的底徑小。因此,推迫構件44,是可將掣子43朝嚙合方向及嚙合解除方向的雙方向推迫的雙方向推迫構件。具體而言,圓形部44a是被壓接在彈簧裝設溝3g,推迫構件44,是對應轉子3的旋轉朝相同方向旋轉,朝嚙合方向及嚙合解除方向的雙方向將掣子43推迫。
此結果,轉子3朝線捲取方向(第5圖的順時針)旋轉的話推迫構件44也朝同方向旋轉,將掣子43朝嚙合解除方向推迫。如此的話,掣子43會朝嚙合解除位置側擺動。因此,當轉子3朝線捲取方向旋轉時,轉子3的旋轉無法朝筒狀構件40被傳達,並且掣子43成為不會與棘輪滾輪42間斷地衝突。此結果,可謀求第1單向離合器32的靜音化,並且可以減少朝線捲取方向旋轉時的旋轉阻力。
且,轉子3朝線吐出方向(第5圖的逆時針)旋轉的話推迫構件44也朝同方向旋轉,將掣子43朝嚙合方向推迫。如此的話,掣子43會朝嚙合位置側擺動,棘輪齒42b會與掣子43的爪部43a嚙合。因此,當轉子3朝線吐出方向旋轉時,轉子3的旋轉會朝筒狀構件40被傳達,就可進行由拉桿式制動機構6所產生的制動操作。
在此,在內周面形成有棘輪齒42b的內齒式的第1單向離合器32中,因為可以由1個推迫構件44將掣子43朝雙方向推迫,所以將旋轉遮斷時的第1單向離合器32的靜音化及旋轉傳達的2個功能可以由1個推迫構件44實現。
防振構件45,是例如NBR和尿烷橡膠等的具有彈性的合成橡膠製的墊圈形狀的薄片狀的構件。防振構件45,是如前述,在棘輪滾輪42的凸緣部42a及前壁3d之間與兩者接觸地配置。防振構件45,是在棘輪齒42b與掣子43衝突嚙合時,為了吸收由其衝突所產生的振動,使振動不會從棘輪滾輪42朝轉子3傳達的方式被設置。
<制動操作桿的構成>
如第1圖所示,制動操作桿17,是在與第1軸X不一致的第2軸Y方向藉由被裝設於捲線器本體2的腳部2b的支撐軸33朝第2軸Y繞軸可擺動自如地被支撐在捲線器本體2。支撐軸33,是如第6圖所示,將蓋構件2d裝設在捲線器外殼2a用的附鍔軸狀的螺帽構件。支撐軸33,是螺合於從蓋構件2d側被插入的螺栓構件33a並被固定於捲線器本體2。且,如前述,制動操作桿17,是藉由彈簧構件19朝遠離竿裝設部2c的方向被推迫。
在腳部2b的前面,如前述形成有裝設溝2g,在裝設溝2g中,裝設有薄片構件7。薄片構件7,是如第1圖及第3圖所示,具有:與裝設溝2g的壁面接觸的大致月牙形狀的1對壁部7a、及與裝設溝2g的底面接觸並將兩壁部7a連結的底部7b。在壁部7a中,形成有支撐軸33可通過的通過孔7d。在底部7b中,形成有將彈簧構件19收納的彈簧筒部7c。薄片構件7,是藉由支撐軸33對於裝設溝2g被止脫。
制動操作桿17,是在第1圖由一點鎖線顯示的預定制動位置、及從由二點鎖線顯示的制動解除位置接近竿裝設部2c的制動位置之間可擺動自如地被安裝於捲線器本體2。又,制動操作桿17,通常是藉由彈簧構件19及預定制動部21的機構被保持於第1圖由實線顯示的制動解除位置及由一點鎖線顯示的預定制動位置的任一。
制動操作桿17,具備:制動操作用的操作部17a、及藉由支撐軸33朝第2軸Y繞軸可擺動自如地被支撐在腳部2b的裝設溝2g的裝設部17b、及從裝設部17b延伸對於制動部16進行制動作用的制動作用部17c。
操作部17a,是例如鋁合金製的構件,藉由鍛造被製造。操作部17a,是在裝設部17b藉由複數(例如2條)的固定構件(例如螺栓構件)90可裝卸自如地被連結在裝設部17b。操作部17a,是從朝裝設部17b的連結部分沿著竿裝設部2c直到導環臂9的外方附近為止朝前方延伸之後,朝徑方向外方及前方分岐延伸,進一步朝徑方向外方分岐的前端是朝向前方彎曲的形狀。朝操作部17a的前方彎曲的形狀的部分是引入操作部17d。引入操作部17d,是例如由握持釣竿的手(例如左手)的食指引入操作並對應操作力將轉子3制動時使用。且,從裝設部17b朝前方延伸的部分是第1推入操作部17e,與裝設部17b連結的部分是第2推入操作部17f。第1推入操作部17e及第2推入操作部17f,是為了使預定制動部21動作而被使用。第1推入操作部17e,是由握持釣竿的手的食指推入操作時使用。第2推入操作部17f,是由握持釣竿的手的中指推入操作時使用。
在第2推入操作部17f中,如第7圖所示,可裝卸自如地裝設有將金屬薄板材藉由沖壓成形並曲折作成的銘版91。銘版91,是具有Γ 字形狀的剖面,其上面91a,是與竿裝設部2c相面對配置,在剖面視稍朝上方凸地彎曲形成。銘版91,當由中指的背將第2推入操作部17f推入操作時,使朝指的接觸良好並且為了使外觀的造形設計良好而設置。
在第2推入操作部17f中,形成有供裝設部17b的前端部被插入的插入溝17g。插入溝17g,是使竿裝設部2c側開口的方式形成。由此,由操作部17a的操作進行最大力作用的引入操作部17d的操作時,力可效率佳地從插入溝17g的底部朝裝設部17b的前端部被傳達。插入溝17g,具有可將銘版91與裝設部17b並列插入的溝寬度。貫通插入溝17g裝設有固定構件90,固定構件90是將裝設部17b及銘版91固定。
藉由使用引入操作部17d的引入操作,制動操作桿17,是從由實線顯示的制動解除位置朝向接近由二點鎖線顯示的竿裝設部2c的制動位置擺動。且,藉由使用第1推入操作部17e或第2推入操作部17f的推入操作,制動操作桿17,是從由實線顯示的制動解除位置朝向遠離由一點鎖線顯示的竿裝設部2c的預定制動位置擺動。
裝設部17b及制動作用部17c,是呈C字狀彎曲地一體形成的例如不銹鋼合金製的板狀的構件。裝設部17b,是被配置於薄片構件7內而成為不與捲線器本體2的腳部2b接觸。由此,可防止鎂合金製的捲線器本體2的電解腐蝕。在裝設部17b中,形成有支撐軸33嵌合的嵌合孔17h。
制動作用部17c的前端,是與制動圓筒41的內周側相面對配置,如第4圖所示,可接觸制動圓筒41的內周面的制動滑塊34是可裝卸自如地被安裝在其前端。如第8圖所示,在制動作用部17c的制動滑塊34的安裝部分中,在上部形成有第1安裝凹部17j且在下部形成有第2安裝凹部17k。且,在制動作用部17c的制動滑塊34的安裝部分的後方中,與預定制動部21的後述的操作桿構件27的前端卡合的大致橢圓形的卡止孔17i卡合。卡止孔17i,是如第8圖所示,為了防止制動操作桿17朝由二點鎖線顯示的制動狀態被操作時與操作桿構件27干渉,後部的寬度是形成比前部寬。由此,將制動操作桿17朝制動位置操作時,可以防止最大制動力的下降。
制動滑塊34,是例如聚醯胺系合成樹脂和聚縮醛等的具有彈性的合成樹脂製。制動滑塊34,是如第1圖所示,藉由制動操作桿17的擺動將制動圓筒41朝徑方向外方推壓。制動滑塊34,是如第8圖及第9圖所示,具有:與制動圓筒41接觸的接觸部34a、及從接觸部34a的下面與制動作用部17c的兩側面接觸的1對安裝腳部34b、及從1對安裝腳部34b各別朝內方突出的卡止突起34c。在接觸部34a中,形成有將制動作用部17c的前端部分挾持用的挾持溝34d。第1安裝凹部17j是接觸此挾持溝34d的溝底。卡止突起34c,是被卡止於第2安裝凹部17k。由此,制動滑塊34是被彈性卡止在制動作用部17c的前端部。
制動操作桿17,完全未被操作的話會被彈簧構件19推迫,如第1圖實線所示,會被配置於制動解除位置使制動滑塊34遠離制動圓筒41。
彈簧構件19,是被收容在薄片構件7的彈簧筒部7c,在壓縮狀態下被配置在裝設部17b及捲線器本體2的腳部2b之間。彈簧構件19,是將制動操作桿17朝向制動解除側朝第1圖逆時針推迫。由此,從制動狀態將手從制動操作桿17分離的話,轉子3成為制動解除狀態。
且,制動操作桿17,也是為了進行將預定制動部21切換至第10圖(a)所示的制動解除狀態及第10圖(b)所示的預定制動狀態的操作而被使用。在制動作用部17c中,如前述,形成有長圓形的卡止孔17i(第8圖參照)。
在這種構成的制動操作桿17中,操作部17a是可裝卸自如地被連結在裝設部17b。因此,不需將制動操作桿17整體交換只要交換操作部17a即可。因此,可以容易獲得符合喜好的操作部17a。
且,制動操作桿17的各部之中被裝設於裝設溝2g的裝設部17b,因為是板狀,所以只要將裝設溝2g的溝寬度形成比板厚稍寬就可使裝設部17b移動。因此,裝設溝2g的溝寬度可以變窄,腳部2b的厚度可變薄,可以達成捲線器的輕量化且可以維持捲線器本體1的強度。
<預定制動部的構成>
預定制動部21,是如第4圖及第6圖所示,具有:與制動操作桿17連動擺動的操作桿構件27、及肘節彈簧28、及摩擦構件29、及摩擦環30。肘節彈簧28,是將操作桿構件27保持於制動解除位置及預定制動位置。摩擦構件29,是可相對旋轉地被裝設在筒狀構件40且與筒狀構件40摩擦卡合。摩擦環30,是由例如O形環所構成,為了將摩擦構件29與筒狀構件40摩擦卡合而各別被裝設在2個環狀溝40d。
操作桿構件27,是如第3圖及第6圖所示,被螺入固定在安裝構件2e的後面並可擺動自如地裝設於與捲筒軸8平行配置的擺動軸27a。從操作桿構件27的基端直到擺動中心為止的距離,是比從前端直到擺動中心為止的距離長2倍以上。操作桿構件27的前端,是被卡止在卡止孔17i,操作桿構件27,是與制動操作桿17連動在制動解除位置(第10圖(a))及預定制動位置(第10圖(b))之間擺動。在操作桿構件27中,卡止爪70是可擺動自如地被裝設。肘節彈簧28,是被卡止在操作桿構件27的基端。
在此,制動解除位置時操作桿構件27的基端是藉由肘節彈簧28被推迫並與卡止孔17i的上面接觸,位於預定制動位置時與下面接觸。卡止爪70是可擺動自如地被裝設在操作桿構件27的中間部。卡止爪70,是在基端具有彈簧卡止部70a,在前端具有銳角的爪部70b,藉由捲簧71朝使爪部70b突出的方向(第6圖逆時針)被推迫。捲簧71,其一端被卡止在彈簧卡止部70a,另一端被卡止在操作桿構件27的擺動軸。如此將卡止爪70可擺動自如地裝設在操作桿構件27,且藉由捲簧71朝使爪部70b突出的方向推迫,就可以將摩擦構件29確實地止轉。即,在預定制動位置操作桿構件27擺動時,爪部70b及後述的摩擦構件29的鋸齒部29a的旋轉相位不一致,即使爪部70b與鋸齒部29a的突出部分接觸也可以將衝擊吸收將摩擦構件29確實地止轉。
摩擦構件29,是筒狀的構件,可旋轉自如地裝設於筒狀構件40的外周。在摩擦構件29的一端(第4圖右端)內周面中,卡合於卡止爪70的爪部70b的鋸齒部29a是朝徑方向內方突出形成。鋸齒部29a,是當操作桿構件27位於預定制動位置(第10圖(b))時,為了與卡止爪70卡合並禁止摩擦構件29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而被設置。在摩擦構件29的另一端(第4圖左端)及筒狀構件40的圓板部40c的外側面之間配置有第1墊圈72。第1墊圈72,是藉由呈C字狀彎曲形成的扣環74被止脫。扣環74,是裝設於被形成於摩擦構件29的另一端內周面的環狀溝29c。且,在鋸齒部29a及筒狀構件40之間裝設有第2墊圈75。第1墊圈72及第2墊圈75,是調節摩擦構件29的軸方向的安裝尺寸使摩擦構件29不會遊動的方式被設置。
在這種構成的摩擦構件29中,當操作桿構件27被配置於預定制動位置使卡止爪70與鋸齒部29a卡合時,摩擦構件29是藉由摩擦環30的作用對於筒狀構件40摩擦滑動。
在此,將制動操作桿17朝預定制動位置推入操作的話,與其連動使操作桿構件27也從制動解除位置朝預定制動位置擺動。此結果,卡止爪70會卡合在摩擦構件29的鋸齒部29a,在預定制動狀態下將轉子3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制動。
肘節彈簧28,是如第6圖及第10圖所示,可以將操作桿構件27推迫將制動操作桿17朝預定制動位置及制動解除位置推迫,並保持該姿勢。肘節彈簧28,是被裝設於操作桿構件27的基端的扭轉捲簧。肘節彈簧28,其一端是被卡止在操作桿構件27的基端,另一端是被卡止在捲線器外殼2a的前端面。肘節彈簧28,是如第10圖(a)所示,操作桿構件27是被配置於制動解除位置的話,將操作桿構件27朝第6圖(a)的順時針推迫,被配置於預定制動位置的話朝第10圖(b)的逆時針推迫。由此,操作桿構件27被保持於制動解除位置及預定制動位置,進一步使制動操作桿17被保持於制動解除位置及預定制動位置。
<捲線器的動作及操作>
在拋竿時將導環臂9朝線開放姿勢側倒下,藉由拋竿,使釣線從捲筒4的外周被吐出。在線捲取時,將操作桿組裝體1朝線捲取方向旋轉的話,導環臂9會藉由無圖示的返回機構返回至線捲取姿勢。操作桿組裝體1的旋轉力,是透過主齒輪軸10、主齒輪11被傳達至小齒輪12。被傳達至小齒輪12的旋轉力,是透過小齒輪12的前部12a被傳達至轉子3。此時因為轉子3是朝線捲取方向旋轉,所以第1單向離合器32的掣子43是藉由推迫構件44朝嚙合解除位置側被推迫,使掣子43及棘輪滾輪42的嚙合是被解除,此旋轉力不會被傳達至筒狀構件40。小齒輪12旋轉的話,捲筒軸8會朝前後方向往復移動。
將制動操作桿17完全未被操作的話,制動操作桿17會藉由彈簧構件19及預定制動部21的作用被推壓而被配置於制動解除位置或預定制動位置。
將轉子3反轉並與魚進行拉距時,將制動操作桿17的引入操作部17d藉由例如食指朝竿裝設部2c側引入操作來調整制動力。
釣線被魚拉引使轉子3朝線吐出方向反轉的話,轉子3的旋轉力是透過第1單向離合器32朝筒狀構件40被傳達,進一步朝制動圓筒41被傳達,拉桿式制動機構6成為可制動的狀態。轉子朝線吐出方向3旋轉時,在第1單向離合器32中,掣子43是藉由推迫構件44被推迫朝嚙合位置側擺動。掣子43朝嚙合位置擺動的話,棘輪滾輪42的棘輪齒42b會與掣子43的前端的爪部43a衝突,使棘輪滾輪42振動。但是,此振動會被防振構件45吸收,不會被傳達至轉子3。因此,不易給與釣魚人不愉快(不舒服)感,並且不易給與棘輪齒42b和掣子43不良影響。
棘輪齒42b與掣子43嚙合的話,轉子3的旋轉會被傳達至筒狀構件40,使制動圓筒41與轉子3一體旋轉。將制動操作桿17的引入操作部17d朝接近竿裝設部2c的方向引入操作的話,即使例如制動操作桿17位於預定制動位置,操作桿構件27也會朝制動解除位置側擺動。此結果,由預定制動部21所產生的預定制動狀態會一旦被解除。此時,肘節彈簧28是藉由操作桿構件27的擺動而反轉,使操作桿構件27朝制動解除位置側被推迫,使操作桿構件27被保持於制動解除位置(第10圖(a))。
在此狀態下進一步將制動操作桿17朝接近竿裝設部2c的方向操作的話,制動操作桿17的制動滑塊34會將制動圓筒41內周面朝徑方向外方強推壓。此制動力可藉由加減施加在制動操作桿17的力而被調整,可以將轉子3的反轉量任意地調整。此結果,對應制動操作桿17的操作力的制動力會被賦與在轉子3。如此,即使忘記預定制動狀態的解除,只要將制動操作桿17引入操作,就可以將預定制動狀態解除。此時,卡止孔17i的後部的寬度因為是成為比前部寬,所以不易產生與操作桿構件27的干渉,成為不會影響制動操作桿17的制動操作,可以獲得強力的制動力。
在移動釣魚場時和捲線器收納時,將手從引入操作部17d遠離將第1推入操作部17e或第2推入操作部17f朝遠離竿裝設部2c的方向推入操作。如此的話,如第4圖及第10圖(b)所示,操作桿構件27會從制動解除位置朝預定制動位置擺動,藉由肘節彈簧28被保持在該位置。此結果,卡止爪70會與摩擦構件29的鋸齒部29a卡合使摩擦構件29的旋轉被阻止,使轉子3的反轉被阻止。
此時的制動力,是藉由被裝設在摩擦構件29及筒狀構件40之間的摩擦環30的彈力決定。因此,在移動途中即使任何東西與操作桿組裝體1接觸,也容易獲得使操作桿組裝體1無法轉動程度的強力的預定制動力,可以設定在釣魚場的移動途中使線鬆弛不會產生程度的強力的預定制動力。且,因為藉由摩擦構件29及筒狀構件40的相對旋轉進行制動,所以制動力不易變動而穩定。
進一步,為了變更釣組的垂下長度,或魚上鉤時為了使魚確實地咬住釣組,而將轉子3從預定制動狀態切換至制動解除狀態的情況時,將制動操作桿17稍朝接近竿裝設部2c的方向操作即可。如此的話,如前述,藉由制動操作桿17使操作桿構件27朝制動解除位置擺動使預定制動狀態一旦被解除。
<第2實施例>
在第11圖中,第2實施例的紡車式捲線器的拉桿式制動機構106,其制動操作桿117的操作部117a的形狀是與第1實施例不同。其他的構成,因為是與第1實施例同樣,所以省略說明。又,與第1實施例相同構造的構件,是附加與第11圖~第13圖相同符號,對於功能同樣但不同的構造的構件,是附加加上100的符號。
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操作部117a,是例如鋁合金製的構件,藉由鍛造被製造。操作部117a,是在第1實施例所揭示的裝設部17b藉由複數(例如2條)的固定構件(例如螺栓構件)90可裝卸自如地被連結在裝設部17b。因此,可以依據釣魚人的喜好選擇:第1實施例所揭示的操作部17a、及第2實施例所揭示的操作部117a、及後述的第3實施例所揭示的操作部217a的任一,裝設在裝設部17b。
操作部117a,是從與裝設部17b的連結部分的根側分岐並使沿著腳部2b延伸的前端沿著竿裝設部2c朝向前方彎曲的形狀。在朝前方彎曲的部分配置有引入操作部117d。引入操作部117d,是由例如握持釣竿的手(例如左手)的中指進行引入操作並對應操作力將轉子3制動時被使用。且,在與裝設部117b的連結部分配置有推入操作部117f。推入操作部117f,是為了使預定制動部21動作而被使用。推入操作部117f,是由握持釣竿的手的中指進行推入操作而被使用。
在推入操作部117f中,形成有供裝設部17b的前端部插入的插入溝117g。插入溝117g,是例如由T型狹槽工具等的切削工具TL形成。因此,如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在操作部117a用的素材中,讓切削工具TL退避用的大致矩形的缺口凹部117m是被預先形成。缺口凹部117m,是在加工時在切削工具TL的外周面的齒面之間形成間隙的方式形成。缺口凹部117m,是由沿著引入操作部117d的腳部2b的部分傾斜凹陷。
插入溝117g,是使竿裝設部2c側開口的方式形成。由此,由操作部117a的操作使最大力作用的引入操作部117d被操作時,從插入溝117g的底部朝裝設部17b的前端部使力效率佳地被傳達。插入溝117g,具有可將裝設部17b插入的溝寬度。貫通插入溝117g裝設有固定構件90,固定構件90是將操作部117a固定在裝設部17b。又,在第2實施例中,未使用銘版91。因此,插入溝117g的溝寬度,是比第1實施例的插入溝17g更窄了銘版91的板厚部分。
藉由使用引入操作部117d的引入操作,使制動操作桿117從第11圖實線顯示的制動解除位置朝向二點鎖線顯示的接近竿裝設部2c的制動位置擺動。且,藉由使用推入操作部117f的推入操作,使制動操作桿117從實線顯示的制動解除位置朝向遠離一點鎖線顯示的竿裝設部2c的預定制動位置擺動。制動操作桿117的其他的構成,是與第1實施例同樣。
在此因為成為可交換:如第1實施例所示的主要由食指操作的操作部17a、及如第2實施例所示的由中指操作的操作部117a,所以可以配合釣魚人的喜好變更操作部。
<第3實施例>
在第1實施例及第2實施例中,由制動操作桿17、117使預定制動部21動作。在第3實施例中,如第14圖所示,由制動操作桿217將禁止轉子3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的第2單向離合器221(第16圖)通斷(ON/OFF)切換。此情況,將制動操作桿217朝遠離竿裝設部2c的方向操作的話,第2單向離合器221會導通(ON)並禁止轉子3的反轉。
在第1實施例及第2實施例中,藉由第1推入操作部17e、第2推入操作部17f或是推入操作部117f使預定制動部21動作。但是,在第3實施例中,如第14圖及第15圖所示,藉由制動操作桿217的操作,將禁止轉子3的反轉的第2單向離合器221通斷(ON/OFF)。且,制動操作桿217的操作部217a的形狀是與第1實施例及第2實施例不同。其他的構成因為是與第1實施例及第2實施例同樣所以省略說明。又,與第1實施例相同構造的構件,是附加與第14圖及第15圖相同的符號,功能同樣但不同的構造的構件,是附加加上200的符號。
<拉桿式制動機構的構成>
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的轉子制動裝置也就是拉桿式制動機構206,是如第14圖及第15圖所示,具有:制動部216、及將制動部216的制動力調整操作用的制動操作桿(制動操作構件的一例)217、及將制動操作桿217推迫的捲簧的形態的彈簧構件19、及藉由制動操作桿217供禁止及許可轉子3的反轉用的第2單向離合器221。彈簧構件19,是作為將制動操作桿217朝遠離竿裝設部2c的方向推迫的推迫構件的功能。
<制動部的構成>
制動部216,是如第15圖所示,具有:設有使制動操作桿217的前端被壓接並被制動的制動面41a的制動部本體231、及使轉子3及制動部本體231對應轉子3的旋轉方向連結/遮斷的爪式的第1單向離合器32。
制動部本體231,具有:在轉子3的圓筒部3a的內周側與轉子3同心配置的筒狀構件240、及被固定於筒狀構件240的內周面的制動圓筒41。
筒狀構件240,是雙層筒狀構件,具有:被同芯配置在圓筒部3a的內周側的外筒部240a、及被配置於外筒部240a的內周側的內筒部240b、及將外筒部240a及內筒部240b連結的圓板部240c。在外筒部240a的前端內周面中,形成有與形成於第1實施例的摩擦構件29的內周面的鋸齒部29a同樣的形狀及功能的鋸齒部229a。此鋸齒部229a是構成第2單向離合器221。
內筒部240b,是在被固定於安裝構件2e的軸承扣環54的外周面藉由軸承14d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內筒部240b,是從軸承14d的前側進一步朝徑方向內方延伸,在轂部3f的外周側呈筒狀相面對。在此轂部3f及內筒部40b的相面對部分之間裝設有彈性體製的密封構件86。由此,液體成為不易從轉子3的轂部3f及筒狀構件40之間的間隙滲入軸承14c、軸承14d及捲線器本體2的內部。軸承扣環54及軸承14c的構成等,是與第1實施例同樣。
制動圓筒41及第1單向離合器32,是與第1實施例同樣的構成。
<制動操作桿的構成>
制動操作桿217的操作部217a,是例如鋁合金製的構件,藉由鍛造被製造。操作部217a,是在裝設部17b藉由複數(例如2條)的固定構件(例如螺栓構件)90可裝卸自如地被連結在裝設部17b。操作部217a,是從與裝設部17b的連結部分一邊接近竿裝設部2c一邊朝前方延伸的形狀。具體而言,從與裝設部17b的連結部分接近竿裝設部2c的方式彎曲,在接近竿裝設部2c之後朝相反方向稍彎曲朝前方延伸。因此,第3實施例的操作部217a,是不在途中分岐而由一條操作桿構件所構成。在操作部217a的前方彎曲的形狀的部分是引入操作部217d。引入操作部217d,是例如,由握持釣竿的手(例如左手)的食進行指引入操作使對應操作力將轉子3制動時被使用。且,與裝設部17b連結的部分是推入操作部217f。推入操作部217f,是為了將第2單向離合器221導通(ON)(將轉子3的反轉禁止)而被使用。推入操作部217f,是由握持釣竿的手的中指進行推入操作時被使用。
在推入操作部217f中,與第1實施例同樣地,可裝卸自如地被裝設有將金屬薄板材藉由沖壓成形而被曲折作成的銘版91。銘版91,是由中指的背將推入操作部217f推入操作時,為了使朝指的接觸良好並且外觀的造形設計良好而設置。
在推入操作部217f中,形成有與第1實施例同樣形狀的插入溝217g。制動操作桿217的其他的構成,是與第1實施例同樣。
藉由使用引入操作部217d的引入操作,使制動操作桿217從第14圖實線顯示的反轉許可位置朝向二點鎖線顯示的接近竿裝設部2c的制動位置擺動。且,藉由使用推入操作部217f的推入操作,使制動操作桿217從實線顯示的反轉許可位置朝向一點鎖線顯示的遠離竿裝設部2c的反轉禁止位置擺動。
制動操作桿217,是完全未被操作的話彈簧構件19會被推迫,如第14圖實線所示,會被配置於反轉許可位置使制動滑塊34遠離制動圓筒41。
彈簧構件19,是如第14圖所示,被收容在薄片構件7的彈簧筒部7c,在壓縮狀態下被配置在裝設部17b及捲線器本體2的腳部2b之間。彈簧構件19,是將制動操作桿217朝向制動解除側朝第14圖逆時針推迫。由此,從制動狀態將手從制動操作桿17分離的話,轉子3會成為反轉許可狀態。
且,制動操作桿217,也為了進行將第2單向離合器221切換至第16圖(a)所示的反轉許可狀態及第16圖(b)所示的反轉禁止狀態的操作而被使用。在制動作用部17c中,如前述,形成有長圓形的卡止孔17i(第8圖參照)。
<第2單向離合器的構成>
第2單向離合器221,是如第15圖及第16圖所示,具有:與制動操作桿217連動擺動的操作桿構件27、及將操作桿構件27保持於反轉許可位置及反轉禁止位置的肘節彈簧28。且,第2單向離合器221,進一步具有:形成於外筒部240a的鋸齒部229a、及被裝設於操作桿構件27的卡止爪70。因此,在第2單向離合器221中,未設置摩擦構件29和摩擦環30。
操作桿構件27,是與第1實施例相同形狀的構件,被螺入固定在安裝構件2e的後面並可擺動自如地裝設於與捲筒軸8平行配置的擺動軸27a。操作桿構件27的前端,是被卡止在卡止孔17i,操作桿構件27,是與制動操作桿217連動而在反轉許可位置(第17圖(a))及反轉禁止位置(第17圖(b))之間擺動。在操作桿構件27中,卡止爪70是可擺動自如地被裝設。肘節彈簧28,是被卡止在操作桿構件27的基端。
在此,反轉許可位置時,操作桿構件27的基端是藉由肘節彈簧28被推迫而與卡止孔17i的上面接觸,位於反轉禁止位置時與下面接觸。在操作桿構件27的中間部可擺動自如地被裝設有卡止爪70。卡止爪70,是在基端具有彈簧卡止部70a,在前端具有銳角的爪部70b,藉由捲簧71朝使爪部70b突出的方向(第16圖逆時針)被推迫。捲簧71,其一端被卡止在彈簧卡止部70a,另一端被卡止在操作桿構件27的擺動軸。如此將卡止爪70可擺動自如地裝設在操作桿構件27,且藉由捲簧71朝使爪部70b突出的方向推迫,可以確實地禁止轉子3的反轉。即,在反轉禁止位置操作桿構件27擺動時,爪部70b及形成於外筒部40a的前端內周面的鋸齒部229a的旋轉相位不一致,爪部70b會與鋸齒部29a的突出部分接觸。即使這種情況,也可吸收衝擊確實地禁止筒狀構件240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可以透過第1單向離合器32禁止轉子3的反轉。
在這種構成的第2單向離合器221中,操作桿構件27是被配置於反轉禁止位置使卡止爪70卡合在鋸齒部229a時,筒狀構件240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被禁止。由此,透過第1單向離合器32使轉子3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被禁止。
在此,將制動操作桿217朝反轉禁止位置推入操作的話,桿構件27也與其連動操作從反轉許可位置朝反轉禁止位置擺動。此結果,卡止爪70會與外筒部240a的鋸齒部229a卡合,禁止轉子3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
肘節彈簧28,是與第1實施例同樣的構成。
<捲線器的動作及操作>
在拋竿時中將導環臂9朝線開放姿勢側倒下,藉由拋竿,釣線是從捲筒4的外周被吐出。在線捲取時,將操作桿組裝體1朝線捲取方向旋轉的話,導環臂9是藉由無圖示的返回機構返回至線捲取姿勢。操作桿組裝體1的旋轉力,是透過主齒輪軸10、主齒輪11被傳達至小齒輪12。被傳達至小齒輪12的旋轉力,是透過小齒輪12的前部12a被傳達至轉子3。此時轉子3因為是朝線捲取方向旋轉,所以第1單向離合器32的掣子43是藉由推迫構件44朝嚙合解除位置側被推迫,使掣子43及棘輪滾輪42的嚙合被解除,此旋轉力不會被傳達至筒狀構件240。小齒輪12旋轉的話,捲筒軸8會朝前後方向往復移動。
不將制動操作桿217進行任何操作的話,制動操作桿217會藉由彈簧構件19及第2單向離合器221的作用被推壓而被配置於反轉許可位置或反轉禁止位置。
將轉子3反轉與魚進行拉距時,藉由例如食指將制動操作桿217的引入操作部217d朝竿裝設部2c側引入操作來調整制動力。
釣線被魚拉引使轉子3朝線吐出方向反轉的話,轉子3的旋轉力是透過第1單向離合器32朝筒狀構件240被傳達,進一步朝制動圓筒41被傳達,拉桿式制動機構206成為可制動的狀態。轉子3朝線吐出方向旋轉時,在第1單向離合器32中,掣子43是藉由推迫構件44被推迫並朝嚙合位置側擺動。掣子43朝嚙合位置擺動的話,棘輪滾輪42的棘輪齒42b會與掣子43的前端的爪部43a衝突,使棘輪滾輪42振動。但是,此振動會藉由防振構件45被吸收,而不會被傳達至轉子3。因此,不易給與釣魚人不愉快(不舒服)感,並且不易給與棘輪齒42b和掣子43不良影響。
棘輪齒42b與掣子43嚙合的話,轉子3的旋轉會被傳達至筒狀構件240,使制動圓筒41與轉子3一體旋轉。將制動操作桿217的引入操作部217d朝接近竿裝設部2c的方向引入操作的話,即使例如制動操作桿217位於反轉禁止位置,操作桿構件27也可朝反轉許可位置側擺動。此結果,第2單向離合器221的反轉禁止狀態一旦被解除。此時,肘節彈簧28是藉由操作桿構件27的擺動而反轉,使操作桿構件27朝反轉許可位置側被推迫,使操作桿構件27被保持於反轉許可位置(第17圖(a))。
在此狀態下進一步將制動操作桿217朝接近竿裝設部2c的方向操作的話,制動操作桿217的制動滑塊34會將制動圓筒41內周面朝徑方向外方強力推壓。此制動力是可以藉由加減施加在制動操作桿217的力進行調整,可以將轉子3的反轉量任意調整。此結果,對應制動操作桿217的操作力的制動力會被賦與在轉子3。如此,即使忘記反轉禁止狀態的解除,只要將制動操作桿217引入操作,就可以解除反轉禁止狀態。此時,因為卡止孔17i的後部的寬度成為比前部寬,所以不易與操作桿構件27產生干渉,不會影響制動操作桿217的制動操作,可以獲得強力的制動力。
在移動釣魚場時和將捲線器收納時,將手放開從引入操作部217d將推入操作部217f朝遠離竿裝設部2c的方向推入操作。如此的話,如第15圖及第17圖(b)所示,操作桿構件27會從反轉許可位置朝反轉禁止位置擺動,並藉由肘節彈簧28被保持於該位置。此結果,卡止爪70與外筒部240a的鋸齒部229a卡合使筒狀構件240的旋轉被阻止,使轉子3的反轉被禁止。
進一步,為了變更釣組的垂下長度,或魚上鉤時為了讓魚確實地咬住釣組,而將轉子3從反轉禁止狀態朝反轉許可狀態的情況時,將制動操作桿217稍朝接近竿裝設部2c的方向操作即可。如此的話,如前述,藉由制動操作桿217使操作桿構件27朝反轉許可位置擺動使反轉禁止狀態一旦被解除。
<特徵>
(A)拉桿式制動機構6、106、206,是將轉子3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制動的裝置,轉子3是可旋轉自如地裝設於捲線器本體2,捲線器本體2具有竿裝設部2c及從竿裝設部2c延伸的腳部2b。拉桿式制動機構6,具備:制動部16、216、及制動操作桿17、117、217。制動部16、216,具有制動面41a,與轉子3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連動可旋轉地被裝設於捲線器本體2。制動操作桿17、117、217,具有:制動操作用的操作部17a、117a、217a、及在形成於捲線器本體2的腳部2b的裝設溝2g朝竿裝設部2c接近及遠離的方向可移動自如地被裝設的裝設部17b、及藉由操作部17a、117a、217a的操作對於制動面41a進行制動作用的制動作用部17c,至少裝設部17b是板狀。
在此拉桿式制動機構6中,例如,將制動操作桿17、117、217朝接近竿裝設部2c的方向移動的話,制動作用部17c會與制動部16、216接觸而對於制動部16、216的制動面41a進行制動作用使轉子3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被制動。制動操作桿17、117、217的裝設部17b,是可移動自如地裝設於被形成於捲線器本體2的腳部2b的裝設溝2g。在此,制動操作桿17、117、217的各部之中被裝設於裝設溝2g的裝設部17b,因為是板狀,所以只要將裝設溝2g的溝寬度形成比板厚稍寬就可以使裝設部17b移動。因此,裝設溝2g的溝寬度可以變窄,腳部2b的厚度可以變薄,可以達成捲線器的輕量化且可以維持捲線器本體2的強度。
(B)在拉桿式制動機構6、106、206的制動操作桿17、117、217中,裝設部17b及制動作用部17c是被一體形成的板狀的構件。此情況,除了裝設部17b以外因為制動作用部17c也是板狀的構件,所以進一步可以達成捲線器的輕量化。
(C)在拉桿式制動機構6、106、206中,裝設部17b,是朝竿裝設部2c接近及遠離的方向可擺動自如地被支撐在捲線器本體2。此情況,容易由握持釣竿的手操作制動操作桿17。
(D)在拉桿式制動機構6、106、206中,進一步具備合成樹脂製的制動滑塊34,可裝卸且可彈性卡止在制動作用部17c的前端,可接觸制動面41a。此情況,被彈性卡止在板狀的制動作用部17c的合成樹脂製的制動滑塊34因為是與制動面41a接觸,所以朝制動面41a的接觸面積可以變寬,可以抑制面壓而平滑地制動。且,因為將制動滑塊34彈性卡止在板狀的制動作用部17c,所以朝制動滑塊34的制動作用部17c的安裝及取下成為容易。
(E)在拉桿式制動機構6、106、206中,捲線器本體2是鎂合金製,裝設部17b是不銹鋼合金製。拉桿式制動機構6、106、206進一步具備合成樹脂製的薄片構件7,在裝設溝2g內被配置在裝設部17b及捲線器本體2之間,防止捲線器本體2及裝設部17b的接觸。此情況,即使為了達成輕量化將捲線器本體2由鎂合金製,絕緣性能較高的合成樹脂製的薄片構件7仍是被配置在不銹鋼合金製的裝設部17b之間。因此,裝設部17b及捲線器本體2不會相互接觸,可防止捲線器本體2的電解腐蝕。
(F)在拉桿式制動機構6、106、206中,操作部17a、117a、217a,是可裝卸地被固定在裝設部17b的前端。此情況,操作部17a、117a、217a因為是與板狀的裝設部17b別體形成,所以操作部17a、117a、217a可以成為釣魚人容易操作的形狀。
(G)在拉桿式制動機構6、106中,進一步具備將預定制動力賦與在制動部16的預定制動部21,預定制動部21,是藉由朝遠離操作部17a、117a的竿裝設部2c的方向推入操作而將預定制動力賦與在制動部16。此情況,可以藉由操作部17a、117a的引入操作,將制動部16對應引入時的操作力進行制動,藉由操作部17a、117a的推入動作,可以藉由預定制動部21將預定制動力賦與在制動部16。
(H)在拉桿式制動機構206中,進一步具備禁止轉子3反轉的第2單向離合器221,第2單向離合器221,是藉由朝遠離操作部217a的竿裝設部2c的方向的推入操作來禁止轉子3的反轉。此情況,可以藉由操作部217a的引入操作,將制動部16對應引入時的操作力進行制動,可以藉由操作部217a的推入動作,藉由第2單向離合器221禁止轉子3的反轉。
(I)在拉桿式制動機構6、106、206中,操作部17a、117a、217a,具有:設在前端朝接近竿裝設部2c的方向操作用的引入操作部17d、117d、217d、及遠離引入操作部17d、117d、217d地被配置並朝遠離竿裝設部2c的方向操作用的推入操作部17e、17f、117f、217f。此情況,因為由操作部17a、117a、217a進行推入操作及引入操作,所以可瞬間進行預定制動操作或是反轉禁止操作及通常的可變制動操作的切換。
(J)在拉桿式制動機構6中,操作部17a,是從與裝設部17b的連結部分朝前方延伸之後朝轉子3的徑方向外方及前方分岐地延伸,進一步朝徑方向外方分岐的前端是朝向前方彎曲的形狀。引入操作部17d,是被配置於朝前方彎曲的形狀的部分,第1推入操作部17e,是被配置於分岐地朝前方延伸的部分。此情況,朝接近竿裝設部2c的方向操作的引入操作部17d是位於比第1推入操作部17e更靠竿裝設部2c側,且引入操作部17d及第1推入操作部17e是在連結部分的前方分岐。因此,容易由食指進行引入操作及推入操作。
(K)在拉桿式制動機構6中,第2推入操作部17f,是被配置於和裝設部17b的連結部分。此情況,在被配置於比分岐的第1推入操作部17e更接近腳部2b側的連結部分也配置有第2推入操作部17f。因此,可以由食指進行引入操作,由中指進行推入操作,2種操作可以由不同的指進行。且,藉由使用分岐的第1推入操作部17e,也可以由相同指進行2種操作。
(L)在拉桿式制動機構106中,操作部117a,其從與裝設部17b的連結部分的根側分岐並沿著腳部2b延伸的前端是沿著竿裝設部2c朝向前方彎曲的形狀。引入操作部117d,是被配置於朝前方彎曲的形狀的部分。推入操作部117f,是被配置於連結部分。
此情況,引入操作部117d因為是被配置於腳部2b的附近,所以可以由握持釣竿的手的中指將引入操作部117d操作。且,推入操作部117f因為是被配置於連結部分,所以引入操作部117d可以由與操作的手指相同的手指進行操作。
(J)在拉桿式制動機構206中,操作部217a,是從與裝設部17b的連結部分一邊接近竿裝設部2c一邊朝前方延伸的形狀。推入操作部217f,是被配置於裝設部17b及的連結部分。引入操作部217d,是被配置於操作部217a的前端。此情況,操作部217a因為可以不分岐而由1根構件形成,所以操作部217a的構造可被簡化。且,因為在操作部217a的前端部及基端部將引入操作及推入操作各別進行,所以將2種操作可以由不同的手指進行。
<其他的實施例>
以上,雖說明了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但是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發明的實質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
(a)在前述實施例中,雖除了裝設部17b以外制動作用部17c也由板狀的構件構成,但是將制動作用部17c與裝設部17b別體構成也可以。
(b)在前述實施例中,雖也由制動操作桿17、117、217使預定制動部21或第2單向離合器221動作,但是將預定制動部21或第2單向離合器221由與制動操作桿17、117、217不同的操作構件動作也可以。
(c)在前述實施例中,腳部2b及竿裝設部2c雖是與捲線器外殼2a一體形成,但是腳部及竿裝設部是與蓋構件一體形成也可以。
(d)在前述實施例中,制動本體31、231雖是由筒狀構件40、240所構成,但是制動部本體是由圓板構件構成也可以。
1...操作桿組裝體
2...捲線器本體
2a...捲線器外殼
2b...腳部
2c...竿裝設部
2d...蓋構件
2e...安裝構件
2g...裝設溝
3...轉子
3a...圓筒部
3b...第1臂部
3c...第2臂部
3d...前壁
3e...貫通孔
3f...轂部
3g...彈簧裝設溝
4...捲筒
5...轉子驅動機構
6...拉桿式制動機構(轉子制動裝置的一例)
7...薄片構件
7a...壁部
7b...底部
7c...彈簧筒部
7d...通過孔
8...捲筒軸
9...導環臂
10...主齒輪軸
10a...第1母螺栓部
10b...第2母螺栓部
11...主齒輪
12...小齒輪
12a...前部
13...螺帽
13a...軸承
14a...軸承
14b...軸承
14c...軸承
14d...軸承
15a,15b...軸承
16...制動部
17...制動操作桿
17a...操作部
17b...裝設部
17c...制動作用部
17d...引入操作部
17e...第1推入操作部
17f...第2推入操作部
17g...插入溝
17h...嵌合孔
17i...卡止孔
17j...第1安裝凹部
17k...第2安裝凹部
19...彈簧構件
20...擺動機構
20a...中間齒輪
20b...螺軸
20c...滑件
21...制動部
22...捲筒本體
22a...捲線胴部
22b...裙部
22c...凸緣部
23...牽引機構
24...捲筒筒部
27...操作桿構件
27a...擺動軸
28...肘節彈簧
29...摩擦構件
29a...鋸齒部
29c...環狀溝
30...摩擦環
31...制動部本體
32...第1單向離合器
33...支撐軸
33a...螺栓構件
34...制動滑塊
34a...接觸部
34b...安裝腳部
34c...卡止突起
34d...挾持溝
35...防護構件
36...擋板
36a...止脫彈簧
36b...密封構件
37...螺栓軸
37a...第1螺栓部
37b...第2螺栓部
38...操作桿臂
39...操作桿把手
40...筒狀構件
40a...外筒部
40b...內筒部
40c...圓板部
40d...環狀溝
41...制動圓筒
41a...制動面
41b...中心孔
42...棘輪滾輪
42a...凸緣部
42b...棘輪齒
42c...筒狀部
43...掣子
43a...爪部
43c...卡止孔
44...推迫構件
44a...圓形部
44b...臂部
44c...卡止突起
45...防振構件
46...安裝螺栓
47...連結銷
48...單觸裝卸機構
49...軸翼構件
54...軸承扣環
54a...鍔部
54b...固定螺栓部
57...牽引力調整部
58...摩擦部
60...牽引力調整鈕
69...帽構件
70...卡止爪
70a...彈簧卡止部
70b...爪部
71...捲簧
72...第1墊圈
74...扣環
75...第2墊圈
86...密封構件
87...軸承軸環
88...密封構件
90...固定構件
91...銘版
91a...上面
106...拉桿式制動機構
117...制動操作桿
117a...操作部
117b...裝設部
117d...引入操作部
117f...推入操作部
117g...插入溝
117m...缺口凹部
206...拉桿式制動機構
216...制動部
217...制動操作桿
217a...操作部
217d...引入操作部
217f...推入操作部
217g...插入溝
221...第2單向離合器
229a...鋸齒部
231...制動部本體
240...筒狀構件
240a...外筒部
240b...內筒部
240c...圓板部
[第1圖]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所採用的紡車式捲線器的側面剖面圖。
[第2圖]其第1圖的II-II剖面圖。
[第3圖]包含捲線器本體的拉桿式制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第4圖]拉桿式制動機構的剖面部分圖。
[第5圖]制動部的分解立體圖。
[第6圖]顯示預定制動部的前視圖。
[第7圖]第1圖的VII-VII剖面圖。
[第8圖]制動操作桿的制動作用部的側面部分圖。
[第9圖]第8圖的IX-IX剖面圖。
[第10圖]說明預定制動部的動作的前視圖。
[第11圖]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的相當於第1圖的圖。
[第12圖]其操作部的分解立體圖。
[第13圖]第11圖的XIII-XIII剖面圖。
[第14圖]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的相當於第1圖的圖。
[第15圖]其相當於第4圖的圖。
[第16圖]顯示其第2單向離合器的相當於第3圖的圖。
[第17圖]說明其第2單向離合器的動作的相當於第10圖的圖。
2...捲線器本體
2a...捲線器外殼
2b...腳部
2c...竿裝設部
2d...蓋構件
2e...安裝構件
2g...裝設溝
5...轉子驅動機構
7...薄片構件
7a...壁部
7b...底部
7c...彈簧筒部
7d...通過孔
10...主齒輪軸
11...主齒輪
12...小齒輪
12a...前部
14a...軸承
14b...軸承
15a,15b...軸承
17...制動操作桿
17a...操作部
17b...裝設部
17c...制動作用部
17d...引入操作部
17e...第1推入操作部
17f...第2推入操作部
17h...嵌合孔
17i...卡止孔
19...彈簧構件
21...制動部
27...操作桿構件
27a...擺動軸
28...肘節彈簧
33...支撐軸
33a...螺栓構件
34...制動滑塊
35...防護構件
69...帽構件
70...卡止爪
71...捲簧
88...密封構件
90...固定構件
91...銘版
91a...上面

Claims (5)

  1. 一種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是供制動轉子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該轉子是可旋轉自如地裝設於捲線器本體,該捲線器本體具有竿裝設部及從前述竿裝設部延伸的腳部,具備:制動部,具有制動面,並以與前述轉子的線吐出方向的旋轉連動的方式可旋轉地被裝設於前述捲線器本體;及制動操作構件,具有:制動操作用的操作部、及朝與前述竿裝設部接近及遠離的方向可移動自如地被裝設且前述操作部是可裝卸地被固定在前端的裝設部、及藉由接近前述操作部的前述竿裝設部的方向的操作而朝前述制動面施加制動作用的制動作用部,且至少前述裝設部是板狀,前述操作部,是藉由從側方插入的複數固定構件,而可裝卸自如地被固定於前述裝設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其中,前述裝設部,是可移動自如地被裝設在形成於前述腳部的裝設溝,前述操作部及前述裝設部的固定部分,是被配置成從前述裝設溝露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其中,前述裝設部,是朝與前述竿裝設部接近及遠離的方向可擺動自如地被支撐於前述捲線器本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紡車式捲線器的轉子制動裝置,其中,前述裝設部的先端部是插入前 述操作部的基端部,形成竿裝設部側開口的插入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紡車式捲線器轉子制動裝置,其中,前述固定構件,是貫通被挿入前述挿入溝的前述裝設部並螺入前述操作部的螺栓構件。
TW099122668A 2009-08-20 2010-07-09 Rotor brake device for spinning reel TWI5567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90909 2009-08-20
JP2009260690A JP5588152B2 (ja) 2009-08-20 2009-11-16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制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9573A TW201119573A (en) 2011-06-16
TWI556734B true TWI556734B (zh) 2016-11-11

Family

ID=43949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2668A TWI556734B (zh) 2009-08-20 2010-07-09 Rotor brake device for spinning reel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88152B2 (zh)
TW (1) TWI5567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9310B2 (ja) * 2012-01-18 2017-10-04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及びその駆動軸
JP6261884B2 (ja) * 2013-06-05 2018-01-17 株式会社シマノ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及びそのロータ制動装置の制動操作レバー
JP6247843B2 (ja) * 2013-06-21 2017-12-13 株式会社シマノ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及びそのロータ制動装置の制動操作レバー
JP6518520B2 (ja) * 2015-03-18 2019-05-22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24057779A (ja) * 2022-10-13 2024-04-25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18207B (en) * 2000-12-04 2003-01-21 Shimano Kk Spinning re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5193A (ja) * 1997-12-10 2004-10-07 Shimano Inc 部品組立体
JP2001128595A (ja) * 1999-11-05 2001-05-15 Shimano Inc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4462754B2 (ja) * 2000-12-06 2010-05-12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08206472A (ja) * 2007-02-27 2008-09-11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18207B (en) * 2000-12-04 2003-01-21 Shimano Kk Spinning re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9573A (en) 2011-06-16
JP2011062194A (ja) 2011-03-31
JP5588152B2 (ja) 2014-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6734B (zh) Rotor brake device for spinning reel
TWI452966B (zh) 雙軸承捲線器的牽引機構
TWI522037B (zh) 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控制裝置
TWI477234B (zh) 紡車式捲線器的牽引力切換裝置
TWI457074B (zh) 手柄牽引型的雙軸承捲線器
JP5590986B2 (ja) 釣り用リールの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KR102502474B1 (ko) 스피닝 릴
KR101913237B1 (ko) 듀얼 베어링 릴
TWI532429B (zh) 雙軸承捲線器的變速操作機構
JP2012007643A5 (zh)
JP2009038978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操作部材
TW200522862A (en) Spinning reel sounding mechanism
EP1181864A1 (en) Dual-Bearing reel spool-locking mechanism
TW201545645A (zh) 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
KR20160140356A (ko) 양 베어링 릴
AU6359301A (en) Dual-bearing reel anti-reverse mechanism
KR101191077B1 (ko) 스피닝 릴의 로터 제동 장치
JP5997985B2 (ja) レバードラグ式リール
JP6360861B2 (ja) レバードラグ式リール
TWI630867B (zh) Spinning wheel reel
JP4870101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TW201501637A (zh) 釣魚用紡車式捲線器及其轉子制動裝置之制動操作桿
KR20110019701A (ko) 스피닝 릴의 로터 제동 장치
JP5460250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ロータ制動装置
TW201336407A (zh) 紡車式捲線器及紡車式捲線器的牽引力切換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