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5955B - Environmental experimental device - Google Patents

Environmental experimental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5955B
TWI555955B TW102130165A TW102130165A TWI555955B TW I555955 B TWI555955 B TW I555955B TW 102130165 A TW102130165 A TW 102130165A TW 102130165 A TW102130165 A TW 102130165A TW I555955 B TWI555955 B TW I55595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laboratory
plate
duct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0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8962A (zh
Inventor
Masataka Nakanishi
Original Assignee
Esp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spec Corp filed Critical Espe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08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8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59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595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7/00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to the weather, to corrosion, or to light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Description

環境實驗裝置
本發明為一種對試樣進行環境實驗的環境實驗裝置。
在用於確認各種各樣環境狀況下的產品的運行可靠性的環境實驗中,使用例如專利文獻1所示的具有實驗室和空調室的環境實驗裝置,該實驗室和空調室由分隔壁分離且經由上下兩處的開口相互連通。該環境實驗裝置中,在空調室內,由加濕裝置、冷卻裝置等將空氣調整為規定的溫濕度,利用設置在空調室的最上方的送風機將該調整後的空氣,經由上部開口向實驗室供給,藉此,將實驗室內的空氣保持為規定的溫濕度。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349914號公報
然而,上述專利文獻1的環境實驗裝置中,僅經由上部開口流入實驗室的空氣,在實驗室內成為從上向下流動的氣流,被下部開口吸引。因此,例如,實驗室中沿上下設置有多級水平的擱板,在各擱板上載置著試樣的情況下(亦即,將複數個試樣沿鉛直方向排列時),空氣流難以接觸到載置在擱板的下段的試樣,在擱板的上段的試樣與在擱板的下段的試樣所處的環境條件不同。再者,若擱板上段的試樣發熱,則其 發熱會影響處於擱板下段的試樣,這些試樣的溫度條件也不同。
另外,即使在下述環境實驗裝置中,即在實驗室中,將複數個試樣沿水平方向排列,以沿這些試樣的排列方向產生空氣流的方式,從空調室向實驗室供給空氣的環境實驗裝置,在氣流的上游與下游,試樣的環境條件也不同。例如,若處於上游的試樣發熱,則處於下游的試樣會受到其發熱的影響,從而使這些試樣的環境條件不同。如此,若複數個試樣的環境條件不同,則會產生環境實驗的精度降低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能夠降低針對試樣之環境條件差異的環境實驗裝置。
本發明的環境實驗裝置具有形成有第1空氣排出孔及第1空氣吸引孔的分隔壁分離的實驗室及另一室,該環境實驗裝置包括:排氣管道,其構成為在劃定上述實驗室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除上述分隔壁以外的第1壁面,且具有沿與配置在上述實驗室的複數個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出空氣的第2空氣排出孔;和引導管道,其構成為在劃定上述實驗室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與除上述分隔壁以外的第1壁面鄰接的第2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將通過上述另一室且從上述第1空氣排出孔排出的空氣引導至上述排氣管道。
據此,從第2空氣排出孔排出到實驗室的空氣,在與複數個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流動。因此,能夠減少對於試樣的環境條件的不同。
本發明中,還包括吸引管道,其構成為在劃定上述實驗室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與上述第2壁面的一部分或上述第2壁面相對的第3壁面,具有在上述正交的方向上比上述複數個試樣更遠離上述第2空氣排出孔的位置形成的第2空氣吸引孔。而且,較佳為上述吸引管道將從上述第2空氣吸引孔吸引的空氣向上述第1空氣吸引孔引導。藉此,從第2空氣排出孔排出到實驗室的空氣,確實地在與複數個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流動。因此,能夠進一步減少對於試樣的環境條件的不同。
另外,本發明中,較佳為上述第2壁面鄰接於上述分隔壁及上述第1壁面之兩面,上述引導管道具有:在一個面構成上述第2壁面的板狀構件;連通孔,其形成在上述板狀構件的上述正交的方向的一端部,使與上述板狀構件的另一面相對的空間和上述排氣管道連通;及分隔板,其從上述板狀構件的上述另一面突出,並沿與上述正交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分隔出上述板狀構件的形成有上述連通孔的第1區域和沒有形成上述連通孔的第2區域,上述第1空氣排出孔連通於與上述第1區域相對的空間。藉此,從第1空氣排出孔排出的空氣,通過與第1區域相對的空間及連通孔,流到排氣管道。
另外,本發明中,較佳為在上述板狀構件的上述第1區域,突出有與上述分隔板平行的1個以上的偏向板。藉此,能夠有效地使從第1空氣排出孔排出的空氣流到排氣管道。
另外,本發明中,較佳為在上述另一室,設置有從上述第1空氣排出孔向上述引導管道排出空氣的送風機。藉 此,能夠有效地使空氣從另一室流到引導管道。
另外,本發明中,較佳為還包括具有內部空間的實驗槽,透過在上述內部空間設置上述排氣管道及上述引導管道來劃定上述實驗室,上述排氣管道及上述引導管道能夠安裝拆卸地設置於上述實驗槽。藉此,例如,即使由於試樣的發熱或爆炸導致構成實驗室的壁面的一部分的排氣管道及引導管道損傷,也只需要更換它們就能夠輕易地修復實驗室的壁面。
另外,本發明中,較佳為在上述實驗槽的周圍,形成有隔熱層。藉此,使試樣的環境條件難以變化,實驗精度得到提高。
根據本發明的環境實驗裝置,從第2空氣排出孔排出到實驗室的空氣,在與複數個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流動。藉此,能夠減少對於試樣的環境條件的不同。
1‧‧‧環境實驗裝置
2‧‧‧框體
3‧‧‧實驗槽
3a‧‧‧內部空間
3b‧‧‧隔熱層
4‧‧‧門
5‧‧‧電源裝置
5a‧‧‧連接器
6‧‧‧貫通孔
8‧‧‧顯示部
9‧‧‧操作部
10,210‧‧‧實驗室
11,211‧‧‧空調室(另一室,下部空間)
15,211a‧‧‧分隔壁
16‧‧‧上部空間
21‧‧‧排氣管道
21a,241‧‧‧空氣排出孔(第2空氣排出孔)
21b,22b,23b‧‧‧流路
22,222‧‧‧引導管道
22a,222a‧‧‧連通孔
23,223‧‧‧吸引管道
23a,223a,242‧‧‧空氣吸引孔(第2空氣吸引孔)
25,35,225,235‧‧‧板狀構件
25a,35a‧‧‧第1區域
25b,35b‧‧‧第2區域
26,36,226,236‧‧‧分隔板
27,37,38‧‧‧偏向板
31‧‧‧送風機
32‧‧‧空氣加熱器
33‧‧‧冷卻裝置
34‧‧‧加濕裝置
41‧‧‧空氣排出孔(第1空氣排出孔)
42‧‧‧空氣吸引孔(第1空氣吸引孔)
90‧‧‧試樣
91‧‧‧試樣托盤
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環境實驗裝置的正面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環境實驗裝置的將門卸下後的狀態的構成圖。
圖3是沿著圖1所示的III-III線的剖面圖。
圖4(a)是從右方觀察圖3所示之引導管道的圖,(b)是從左方觀察圖3所示之吸引管道的圖。
圖5是圖2所示的實驗槽的概略立體圖(示意立體圖),是顯示空氣的流動的說明圖。
圖6是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的環境實驗裝置的實驗 槽的第1變形例的概略立體圖。
圖7是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的環境實驗裝置的實驗槽的第2變形例的概略立體圖。
圖8是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的環境實驗裝置的實驗槽的第3變形例的概略立體圖。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形態。
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環境實驗裝置1,如圖1~圖3所示,用於各種各樣的環境實驗,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的框體2、設置在框體2內並具有內部空間3a的實驗槽3、和覆蓋實驗槽3的開口的隔熱性的門4。
如圖2及圖3所示,實驗槽3按照向前方開口的方式配置在框體2的前方(圖2中紙面的近前側、圖3中下方)部分。如圖3所示,框體2的後方部分,成為收納著電源裝置5的電源收納空間。如圖1及圖2所示,在比框體2的門4靠右側的位置,設置有顯示部8及操作部9。顯示部8顯示實驗槽3的實驗室10內的溫濕度資料等。操作部9是用於進行實驗室10內之溫濕度設定的操作部。
實驗槽3之除透過門4進行開放、關閉的前方的開口外的周圍的壁面,被隔熱層3b包圍。藉此,內部空間3a的溫度及濕度難以變化。因此,試樣的環境條件變得難以改變,實驗精度得以提高。在實驗槽3的背部及該背部部分的隔熱層3b,形成有4個貫通孔6。作為電源裝置5的連接部的連接器5a,從這些貫通孔6,分別向前方突出。此外,在貫通孔 6與連接器5a之間填充密封劑,保持實驗室10的氣密性。
本實施形態中,圖2及圖3中二點鏈線表示的平板狀的試樣托盤91收納在實驗室10內。試樣托盤91具有例如能夠與作為試樣90的二次電池連接的複數個插座、在向實驗室10的插入方向(相對於實驗室10從前方向後方的方向)的前端形成的端子、及連接這些插座及端子的複數個配線。而且,試樣托盤91收納在實驗室10內,藉此,試樣托盤91的端子與連接器5a連接,能夠將連接於插座的複數個試樣90(二次電池)與電源裝置5電連接。藉此,能夠在各種環境下,完成二次電池的充放電實驗。
再者,在實驗室10內,設置有導軌(未圖示)。試樣托盤91上,在與向實驗室1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著三個試樣90。這時,複數個試樣90沿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排成一列,但是沿插入方向沒有排列。透過使這樣的試樣托盤91沿著導軌按水平的插入方向滑動以進行插入之方式,端子連接於連接器5a,複數個試樣90與電源裝置5電連接。另外,透過將試樣托盤91沿著導軌按水平方向(與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拉出之方式,端子從連接器5a退出,且能夠使試樣90與電源裝置5不再電連接。如此,只需要將試樣托盤91放入實驗室10內或從中取出,就能夠簡單的進行試樣90與電源裝置5的電連接或取消電連接。本實施形態中,在實驗室10內,沿著鉛直方向,能夠收納四個排列有3個試樣90的試樣托盤91。
實驗槽3內,設置有將長方體形狀的內部空間3a 分隔為下部空間11與上部空間16的分隔壁15、3個管道21~23。如圖2及圖3所示,分隔壁15上,在右側端部形成有2個空氣排出孔(第1空氣排出孔)41,在左側端部形成有1個空氣吸引孔(第1空氣吸引孔)42。如圖3所示,2個空氣排出孔41沿著前後方向排列配置。空氣吸引孔42沿前後方向延伸。
下部空間11是空調室(另一室),圖2中,從右邊開始依次設置著2個送風機31、由例如護套加熱器等電熱加熱器構成的空氣加熱器32、冷卻裝置33、及利用內置加熱器加熱容器內的水以進行加濕的加濕裝置34。2個送風機31沿前後方向排列配置,分別與空氣排出孔41相對。亦即,對1個空氣排出孔41設置有1個送風機31。如此,透過設置的送風機31,能夠將由空調室11調整後的空氣有效地流入引導管道22(如後所述)。從空氣吸引孔42流入空調室11的空氣,依次利用加濕裝置34、冷卻裝置33、及空氣加熱器32調整其溫度及濕度,同時向右方流動,在成為規定的溫濕度的狀態下,利用2個送風機31從各空氣排出孔41向上方排出。
3個管道21~23設置在上部空間16,各管道21~23構成大致長方體形狀的實驗室10的6個壁面中的互不相同的一壁面。此外,分隔壁15構成實驗室10的下面側的壁面。3個管道21~23中,有形成著向實驗室10內排出空氣的空氣排出孔21a的排氣管道21、將從2個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引導到排氣管道21的引導管道22、和吸引管道23,該吸引管道23形成有吸引實驗室10內的空氣的空氣吸引孔23a,並將吸引的空氣引導到空氣吸引孔42。
如圖2所示,排氣管道21包括具有長方形平面形狀的板狀構件。該板狀構件在其4邊與實驗槽3的頂板、管道22、23及分隔壁15抵接的狀態下,以螺絲固定於實驗槽3。亦即,透過卸下螺絲,排氣管道21就能對實驗槽3進行安裝拆卸。另外,排氣管道21的板狀構件與實驗槽3的背部隔離配置,其與實驗槽3的背部之間構成空氣流動的流路21b。另外,排氣管道21具有空氣排出孔(第2空氣排出孔)21a,來自流路21b的空氣向著前方水平排出。另外,排氣管道21中與門4相對的面構成劃定實驗室10的6個壁面中的一個(第1壁面)。
如圖2及圖3所示,引導管道22包括具有長方形平面形狀的板狀構件25,在板狀構件25的3邊與實驗槽3的頂板、背部及分隔壁15抵接的狀態下,以螺絲固定於實驗槽3。亦即,透過卸下螺絲之方式,引導管道22就能對實驗槽3進行安裝拆卸。另外,引導管道22的板狀構件25與實驗槽3的右壁部隔離配置,在其與實驗槽3的右壁部之間構成能夠與2個空氣排出孔41連通的流路22b。另外,引導管道22(板狀構件25)的一個面(與吸引管道23相對的面),是劃定實驗室10的6個壁面中的一個,構成與排氣管道21所構成的壁面鄰接的壁面(第2壁面)。
板狀構件25上,如圖4(a)所示,在圖中右端部(後端部),形成有2個連通孔22a。這些連通孔22a沿鉛直方向延伸,並且沿該方向排列。另外,這些連通孔22a形成在板狀構件25之與排氣管道21(流路21b)相對的部分,使流路22b與流 路21b連通。此外,連通孔22a雖然沿鉛直方向排成複數列,但是也可以是在板狀構件25的右端部(一端部),2個連通孔22a構成在鉛直方向連續的1個長條狀的連通孔。
引導管道22還具有從板狀構件25的另一面突出的分隔板26及偏向板27。如圖4(a)所示,分隔板26在與水平方向(前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將板狀構件25分隔為第1區域25a與第2區域25b。分隔板26相對水平方向大致傾斜45°。在板狀構件25的第1區域25a形成有2個連通孔22a。偏向板27與分隔板26平行延伸,配置在第1區域25a。另外,分隔板26及偏向板27的兩端部,鉛直或水平地延伸至板狀構件25鄰接的邊。分隔板26及偏向板27從板狀構件25的突出量相同。偏向板27的兩端部配置在空氣排出孔41之間及連通孔22a之間。
這樣的引導管道22在分隔板26及偏向板27與實驗槽3的右壁部抵接的狀態下配置。藉此,流路22b構成在與第1區域25a相對的空間。另外,這時,流路22b被偏向板27分為兩個。亦即,前方的空氣排出孔41與上側的連通孔22a連通,後方的空氣排出孔41與下側的連通孔22a連通。藉此,從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能夠有效地流到排氣管道21。這是為了抑制了來自2個送風機31的空氣同時流向上側的連通孔22a的情況。來自前方側的送風機31的空氣由分隔板26導向上側的連通孔22a,來自後方側的送風機31的空氣由偏向板27導向下側的連通孔22a,經引導管道22均壓後的空氣供給到排氣管道21的流路21b。因此,從排氣管道21的空氣排出 孔21a排出的空氣,在實驗室10內,向著前方水平流動,該氣流成為層流狀態。
如圖2及圖3所示,吸引管道23包括具有長方形平面形狀的板狀構件35,在板狀構件35的3邊與實驗槽3的頂板、背部及分隔壁15抵接的狀態下,以螺絲固定於實驗槽3。亦即,透過卸下螺絲,吸引管道23就能對實驗槽3進行安裝拆卸。另外,吸引管道23的板狀構件35與實驗槽3的左壁部隔離配置,與實驗槽3的左壁部之間構成能夠與空氣吸引孔42連通的流路23b。另外,吸引管道23(板狀構件35)的一個面(與引導管道22相對的面)是劃定實驗室10的6個壁面中的一個,構成與引導管道22所構成的壁面相對的壁面(第3壁面)。
如圖4(b)所示,板狀構件35在圖中右端部(前端部)形成有3個空氣吸引孔(第2空氣吸引孔)23a。藉此,吸引管道23從空氣吸引孔23a吸引實驗室10的空氣,經由空氣吸引孔42將該空氣向空調室11引導。這些空氣吸引孔23a沿鉛直方向延伸,並且沿該方向排列。另外,如圖3所示,這些空氣吸引孔23a形成在板狀構件35之最遠離排氣管道21(流路21b)的端部。更具體而言,在前後方向上,空氣吸引孔23a形成在比試樣90更遠離空氣排出孔21a的位置。藉此,從空氣排出孔21a排出的空氣,從後方向前方,亦即,沿與複數個試樣90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確實地流動。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環境條件對於試樣90的不同。此外,雖然空氣吸引孔23a沿著鉛直方向排成複數列,但是在板狀構件35的一端部,3個空氣吸引孔23a也可以構成在鉛直方向上連續的1個長條狀的空氣 吸引孔。
吸引管道23還具有從板狀構件35的另一面突出的分隔板36及2個偏向板37、38。如圖4(b)所示,分隔板36沿與水平方向(前後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將板狀構件35分隔為第1區域35a與第2區域35b。分隔板36相對於水平方向大致傾斜45°。在板狀構件35的第1區域35a形成有3個空氣吸引孔23a。偏向板37、38與分隔板36平行延伸,配置在第1區域35a。另外,分隔板36及偏向板37、38的兩端部鉛直或水平地延伸至板狀構件35鄰接的邊。分隔板36及偏向板37、38從板狀構件35的突出量相同。偏向板37、38的一端部配置在空氣吸引孔23a之間,另一端部配置在將空氣吸引孔42沿前後方向3等分的位置。
這樣的吸引管道23在分隔板36及偏向板37、38與實驗槽3的左壁部抵接的狀態下配置。藉此,流路23b構成在與第1區域35a相對的空間。另外,這時,流路23b被偏向板37、38分為三個。亦即,3個空氣吸引孔23a分別與空氣吸引孔42單獨連通,在各空氣吸引孔23a產生均等的吸引力。因此,從空氣排出孔21a向實驗室10排出的空氣易於水平地向前方流動。結果,在實驗室10內,能夠有效地保持層流狀態。
接著,參照圖3及圖5,說明環境實驗裝置1的實驗槽3內的氣流。本實施形態中的環境實驗裝置1具有3個管道21~23。因此,經空調室11調整,利用送風機31從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暫時積存在流路22b(與第1區域25a相對 的空間)。而且,空氣在流路22b中均壓化,從2個連通孔22a供給排氣管道21的流路21b。亦即,如圖5所示,從空氣排出孔41向上方排出的空氣通過流路22b向斜上方前進,經由連通孔22a流到流路21b。該流路21b中,空氣也是暫時積存,均壓後的空氣從排氣管道21的空氣排出孔21a排出到實驗室10內。
從空氣排出孔21a排出到實驗室10內的空氣,在收納於實驗室10的試樣托盤91之間、處於最上方的試樣托盤91與實驗槽3的頂板之間、及最下方的試樣托盤91與分隔壁15之間,從後方向前方水平流動。這時,如圖3所示,複數個試樣90沿左右方向(與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沒有沿前後方向排列,所以對於各試樣90的環境條件是相同的。而且,向實驗室10內排出的空氣從前方的空氣吸引孔23a吸引到吸引管道23內。之後,空氣從流路23b經由空氣吸引孔42流入空調室11。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的環境實驗裝置1,引導管道22將從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向排氣管道21引導,從排氣管道21排出的空氣,在實驗室10中,沿與試樣90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從後方向前方的方向)流動。因此,減少了對於試樣90的環境條件的不同。另外,由於各管道21~23只進行螺絲固定,所以管道21~23可輕易安裝拆卸。因此,例如,在進行二次電池(試樣90)的充放電實驗時,即使由於試樣90的發熱或爆炸導致構成實驗室10的壁面的一部分的管道21~23損傷,也只需要透過更換它們就能夠輕易地修復實驗室 10。
本實施形態中的環境實驗裝置1,在實驗槽3的下部空間設置空調室11,在上部空間設置實驗室10,以使從空調室11的右側端部的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從實驗室10的後方向前方流動的方式,設置有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然而,空調室11、實驗室10、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等的位置並不限定於此。
也可以如圖6所示,在實驗槽3的上部空間設置空調室11,在下部空間設置實驗室10,以使從空調室11的右側端部的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從實驗室10的後方向前方流動的方式,設置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第1變形例)。具體而言,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設置在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位置。這時,引導管道22也可以按下述方式構成,即將分隔板26與偏向板27傾斜為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反,將來自空氣排出孔41的空氣向斜下方引導。即使這樣也能夠得到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這時,吸引管道23也可以設置在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位置,將分隔板36與偏向板37、38反向傾斜,將來自空氣吸引孔23a的空氣向斜上方引導。即使如此,也能夠得到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如圖7所示,在實驗槽3的右側部空間設置空調室11,在左側部空間設置實驗室10,以使從空調室11的上側端部的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從實驗室10的後方向前方流動的方式,設置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第2變形例)。具體而言,構成為與使上述實施形態的實驗槽3旋 轉90°後的狀態基本相同的結構。即使這樣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再者,該變形例中,也可以將試樣托盤91豎起,沿橫向排列複數個。這時,雖然試樣90的排列方向成為鉛直方向,但空氣的流動成為前後方向,因此與排列方向正交。另外,若將吸引管道23配置在實驗槽3的左方,即使試樣托盤91仍處於水平位置也能夠得到同樣的效果。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將用來使配置在左方的吸引管道23與空調室11連通的空間設置在實驗槽3的下方部分。
另外,也可以如圖8所示,在實驗槽3的下部右側空間設置空調室(另一室)211,在上部左側空間設置實驗室210,以使從空調室211的空氣排出孔241排出的空氣,從實驗室210的後方向前方流動的方式,設置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2(第3變形例)。本變形例中的空調室211是透過在上述空調室11中形成分隔壁211a而劃分出的空間。而且,在該空間內設置送風機、空氣加熱器、冷卻裝置及加濕裝置等。另外,空調室211中也可以設置空氣吸引孔242。空氣排出孔241設置在後方,空氣吸引孔242設置在前方。引導管道222構成實驗室210的右側壁面的後方半部,吸引管道223構成實驗室210的右側壁面的前方半部。這些引導管道222及吸引管道223沒有設置偏向板,由板狀構件225、235及分隔板226、236構成。而且,在引導管道222的後方端部形成有連通孔222a,在吸引管道223的前方端部形成有空氣吸引孔223a。即使如此,空氣從實驗室210的後方向前方排出,能夠得到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該結構中,亦可為分隔壁211a的左方沒有空 間。亦可為分隔壁211a與板狀構件225、235的至少一方成為一體。此外,該變形例中,試樣90及試樣托盤91也按照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方式得以收納。更進一步,該變形例中,也可以採用設置有分隔壁的空調室11取代空調室211,在該空調室11中,分隔壁沿左右方向延伸,分隔成與空氣吸引孔242連通的前方空間及與空氣排出孔241連通的後方空間,並且使這兩空間在空調室11的左端部連通。這種情況下,空氣吸引孔242吸引的空氣在前方空間向左方流動,之後,在後方空間向右方流動,從空氣排出孔241排出。即使如此,也能夠得到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以上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只要依本專利申請範圍內所進行各種變更,皆屬於本發明保護範疇。例如,實驗槽3的周圍,也可以不形成隔熱層3b。另外,各管道21~23也可以不設置成能夠相對於實驗槽3進行安裝拆卸。另外,引導管道22及吸引管道23上,也可以不設置偏向板27、37、38。另外,送風機31也可以設置1或3個以上。也可以不設置吸引管道23、223。這種情況下,較佳為在與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比試樣90更遠離排氣管道21的空氣排出孔21a的位置配置空氣吸引孔42。藉此,從空氣排出孔21a排出到實驗室的空氣的流動,成為與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能夠得到與上述同樣的效果。另外,實驗室10、210也可以是立方體形狀。更進一步,實驗室也可以是由7個以上的壁面劃定的多面體。
另外,上述的實施形態及第1~第3變形例中,將排氣管道21設置在實驗槽3的後方部分(背部側),也可以將其設置在左方、右方、上方、下方部分的任意位置。亦即,也可以按照能夠向與排列試樣90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出空氣的方式設置排氣管道21。如此一來,能夠得到與上述同樣的效果。
也可以調換引導管道22與吸引管道23的位置。另外,引導管道222與吸引管道223的位置也可以調換。這種情況下,使排氣管道移動到引導管道側。另外,空調用的設備(例如,送風機、空氣加熱器、冷卻裝置及加濕裝置等)也可以不設置在空調室11,而是設置在引導管道22、222或吸引管道23、223,引導管道22、222或吸引管道23、223兼具空調室的作用。這種情況下,空調室11僅僅是另一室。
吸引管道23也可以不配置在與引導管道22相對的位置。例如,取代分隔壁15,配置吸引管道23,在流路23b配置空調用的設備,吸引管道23兼具空調室(另一室)的作用也可以。這種情況下,吸引管道23的板狀構件35成為分隔實驗室10與空調室的分隔壁。另外,這時,空氣吸引孔23a較佳為配置在前方。即使如此,也能夠得到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更進一步,也可以將門4的背側作為引導管道22或吸引管道23使用。
1‧‧‧環境實驗裝置
3‧‧‧實驗槽
5a‧‧‧連接器
10‧‧‧實驗室
11‧‧‧空調室(另一室)
15‧‧‧分隔壁
21‧‧‧排氣管道
21a‧‧‧空氣排出孔(第2空氣排出孔)
21b,22b,23b‧‧‧流路
22‧‧‧引導管道
22a‧‧‧連通孔
23‧‧‧吸引管道
23a‧‧‧空氣吸引孔(第2空氣吸引孔)
25,35‧‧‧板狀構件
26‧‧‧分隔板
27‧‧‧偏向板
36‧‧‧分隔板
37,38‧‧‧偏向板
41‧‧‧空氣排出孔(第1空氣排出孔)
42‧‧‧空氣吸引孔(第1空氣吸引孔)

Claims (7)

  1. 一種環境實驗裝置,具有被形成有第1空氣排出孔及第1空氣吸引孔的分隔壁分離的實驗室及另一室,其特徵在於包括:排氣管道,該排氣管道構成為在劃定前述實驗室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除前述分隔壁以外的第1壁面,且具有沿與配置在前述實驗室的複數個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出空氣的第2空氣排出孔;及引導管道,該引導管道構成為在劃定前述實驗室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與除前述分隔壁以外的前述第1壁面鄰接的第2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將通過前述另一室且從前述第1空氣排出孔排出的空氣引導至前述排氣管道,前述第2壁面鄰接於前述分隔壁及前述第1壁面之兩方;前述引導管道具有:在一個面構成前述第2壁面的板狀構件;及分隔板,從前述板狀構件的另一面突出,並將前述板狀構件分隔為第1區域和第2區域,與前述第1區域相對的空間連通於前述排氣管道及前述第1空氣排出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環境實驗裝置,其中更包括吸引管道,該吸引管道構成為在劃定前述實驗室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與前述第2壁面的一部分或前述第2壁面相對的第3壁面,具有在前述正交方向上比前述複數個試樣更遠離前述第2空氣排出孔的位置形成的第2空氣吸引孔; 前述吸引管道將從前述第2空氣吸引孔吸引的空氣向前述第1空氣吸引孔加以引導。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環境實驗裝置,其中在板狀構件的前述第1區域中,使與前述第1區域相對的空間和前述排氣通道連通的連通孔形成在前述板狀構件的前述正交方向的一端部,前述分隔板沿與前述正交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環境實驗裝置,其中在前述板狀構件的前述第1區域,突出有與前述分隔板平行的1個以上的偏向板。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環境實驗裝置,其中在前述另一室,設置有從前述第1空氣排出孔向前述引導管道排出空氣的送風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所述之環境實驗裝置,其中還包括具有內部空間的實驗槽;透過在前述內部空間設置前述排氣管道及前述引導管道來劃定前述實驗室;前述排氣管道及前述引導管道能夠安裝拆卸地設置於前述實驗槽。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環境實驗裝置,其中在前述實驗槽的周圍形成有隔熱層。
TW102130165A 2012-08-24 2013-08-23 Environmental experimental device TWI5559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5759A JP5655040B2 (ja) 2012-08-24 2012-08-24 環境試験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8962A TW201408962A (zh) 2014-03-01
TWI555955B true TWI555955B (zh) 2016-11-01

Family

ID=50212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0165A TWI555955B (zh) 2012-08-24 2013-08-23 Environmental experimental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655040B2 (zh)
KR (1) KR101631473B1 (zh)
CN (1) CN103630844B (zh)
TW (1) TWI5559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8721A (zh) * 2014-12-12 2016-07-06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测试箱
CN106442283B (zh) * 2016-08-31 2019-01-0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大气腐蚀的模拟方法
JP6842156B2 (ja) * 2016-10-25 2021-03-17 株式会社システック 防爆恒温槽
JP6780602B2 (ja) 2017-07-31 2020-11-04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レジスト組成物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7145129B2 (ja) * 2019-08-20 2022-09-30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環境試験装置
FR3127811B1 (fr) * 2021-10-05 2023-10-27 Centre Scient Et Technique Du Batiment Enceinte climatiqu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54248A (ja) * 1997-08-06 1999-02-26 Chuo Riken:Kk 両面型プレートヒータ及び二重加熱恒温槽
CN1403772A (zh) * 2001-08-31 2003-03-19 Lg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中的冷却空气循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23816A1 (de) * 1982-06-25 1983-12-29 Maschinenfabrik Georg Kiefer Gmbh, 7000 Stuttgart Luftverteiler zur raumbelueftung
JPS5932728A (ja) * 1982-08-19 1984-02-22 Takezo Koyanagi 地中熱利用の冷暖房及びハウス栽培並に融雪装置
JP3717804B2 (ja) 2001-05-24 2005-11-16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JP2006275326A (ja) * 2005-03-28 2006-10-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恒温庫
JP2007071457A (ja) * 2005-09-07 2007-03-22 Ishikawajima Inspection & Instrumentation Co 環境試験用空調装置
KR100688606B1 (ko) * 2006-06-12 2007-03-02 이재천 열교환장치를 이용한 통합 환기 시스템
JP5096505B2 (ja) * 2010-01-15 2012-12-12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ダク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環境試験装置
JP5456536B2 (ja) * 2010-03-29 2014-04-02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恒温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54248A (ja) * 1997-08-06 1999-02-26 Chuo Riken:Kk 両面型プレートヒータ及び二重加熱恒温槽
CN1403772A (zh) * 2001-08-31 2003-03-19 Lg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中的冷却空气循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31473B1 (ko) 2016-06-17
TW201408962A (zh) 2014-03-01
KR20140026260A (ko) 2014-03-05
JP5655040B2 (ja) 2015-01-14
JP2014044089A (ja) 2014-03-13
CN103630844A (zh) 2014-03-12
CN103630844B (zh) 2017-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5955B (zh) Environmental experimental device
CN109565096A (zh) 用于管理电池系统中的热失控气体的方法和设备
KR101782774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실내기
JP5738660B2 (ja) 二次電池の充放電評価装置
JP5618411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10223849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20070223201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15190302A1 (ja) 電池盤
CN101115371A (zh) 有利于在提供正常气流的机架中使用需要正交气流的模块的装置
US20160324032A1 (en) Storage system with cross flow cooling of power supply unit
CN104619151A (zh) 电子组件冷却系统和方法
JP6057826B2 (ja) 蓄電装置
JP2015060798A (ja) 蓄電装置
JP6129683B2 (ja) 蓄電装置
JP2012164472A (ja) 電池システムの冷却機構
CN107215541B (zh) 一种分析仪试剂仓体结构
JP2014216351A (ja) 筐体ユニット収納ラック
JP5096505B2 (ja) ダク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環境試験装置
JP2012048548A (ja) 機器収容ラック、及び該機器収容ラックを有するデータセンタ
CN107176383B (zh) 一种分析仪试剂存储装置
JP7305048B2 (ja) フィルター枠および換気装置
JP6786896B2 (ja) 電子機器支持装置
JP2024024317A (ja) 換気装置
JP2014123650A (ja) 電子機器筺体
JP2019145440A (ja) 蓄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