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2447B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2447B
TWI552447B TW102119540A TW102119540A TWI552447B TW I552447 B TWI552447 B TW I552447B TW 102119540 A TW102119540 A TW 102119540A TW 102119540 A TW102119540 A TW 102119540A TW I552447 B TWI552447 B TW I55244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member
holding
actuator
connector
contact pie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95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1947A (zh
Inventor
芦部健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11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19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24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244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與如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或FFC(Flexible Flat Circuit)之板狀或片狀之對象物連接的連接器。
此型式之連接器係例如揭示於特開2011-253630號公報(專利文獻1)或特開2011-222273號公報(專利文獻2)。該公報之內容係藉由參照而構成本專利說明書的一部分。
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的連接器具有在連接器之致動器位於開狀態時暫時固持板狀或片狀之對象物的構造。
如第14圖所示,專利文獻1之連接器包括:致動器900、第二端子(信號接觸片)910及構件(固持構件)920。構件920具有與第二端子910大致相同的形狀。詳細說明之,第二端子910具有推壓突部912,另一方面,構件920具有對應於推壓突部912的鎖部922。鎖部922係比推壓突部912更大。連接器係藉構件920的鎖部922固持平型導體(對象物)930。
如第15圖所示,專利文獻2之連接器包括接觸片(信號接觸片)950與固持端子(固持構件)960。固持端子960具有與接觸片950大致相同的形狀。詳細說明之,接觸片950具有形成於前端的2個接點部952,另一方面,固持端子960具 有形成於前端的2個卡合突部962。2個卡合突部962之間的距離係比電纜(對象物)的厚度更小。連接器係藉固持端子960的卡合突部962固持電纜。
如上述所示,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之連接器係不僅包括信號接觸片,亦包括用以固持對象物的固持構件。即,與僅以接觸片固持對象物的連接器相比,元件之種類的數目增加。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連接器,該連接器係不必增加元件之種類的數目,就可具有接觸片之固持功能以外的功能。
本發明之一形態係提供一種構成為容許將片狀或板狀的對象物從在前後方向之前端朝向後端插入的連接器。該對象物係具有鎖部。該連接器係包括外殼、致動器、及包含信號接觸片與固持構件的複數個構件。該致動器係由該外殼支撐成可在開狀態與閉狀態之間轉動。該信號接觸片與該固持構件係由該外殼支撐成在與該前後方向正交之間距方向排列。該信號接觸片係具有與該固持構件相同的形狀。各個該信號接觸片與該固持構件係具有接點部、及在該前後方向位於該接點部之後方的鎖部。各個該接點部係具有坡度小的形狀。各個該鎖部係具有四角形的形狀。該信號接觸片之該接點部係與該對象物被插入該連接器同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閉狀態的既定狀態,被該對象物壓住。該信號接觸片之該鎖部係在該既定狀態,在與該前後方向及間距方向之雙方正交的垂直方向遠離該對象 物。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係在該既定狀態,位於限制位置。該限制位置係在該前後方向位於該對象物之該被鎖部的前側。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係在位於該限制位置時,限制該對象物之往前方的移動。
藉由一面參照附加之圖面一面檢討如下之最佳實施形態的說明,將正確理解本發明之目的,而且更完全理解其構成。
10‧‧‧連接器
12‧‧‧前端
14‧‧‧收容部
50‧‧‧FPC
52‧‧‧端部
54、56‧‧‧端子
60‧‧‧凹部
62‧‧‧被鎖部
100‧‧‧外殼
110‧‧‧第1固持部
120‧‧‧第2固持部
200‧‧‧固持構件
300‧‧‧第1信號接觸片
400‧‧‧第2信號接觸片
500‧‧‧致動器
510、520、530‧‧‧收容槽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接器與FPC(對象物)的立體圖。在此,FPC係尚未被插入連接器。
第2圖係第1圖之連接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3圖係第1圖之連接器與FPC之別的立體圖。在此,FPC係被插入連接器。
第4圖係沿著Ⅳ-Ⅳ線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在此,連接器之致動器係位於開狀態。
第5圖係沿著V-V線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在此,致動器係位於開狀態。
第6圖係沿著Ⅵ-Ⅵ線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在此,致動器係位於開狀態。
第7圖係表示形成於第4圖之固持構件及第5圖之第1信號接觸片(信號接觸片)的各個之端部的側視圖。
第8圖係表示第4圖之連接器之別的剖面圖。在此,FPC係被插入連接器,致動器係位於開狀態。
第9圖係表示第5圖之連接器之別的剖面圖。在此,FPC係被插入連接器,致動器係位於開狀態。
第10圖係表示第6圖之連接器之別的剖面圖。在此,FPC係被插入連接器,致動器係位於開狀態。
第11係表示第4圖之連接器之另外的剖面圖。在此,FPC係被插入連接器,致動器係位於閉狀態。
第12圖係表示第5圖之連接器之另外的剖面圖。在此,FPC係被插入連接器,致動器係位於閉狀態。
第13圖係表示第6圖之連接器之另外的剖面圖。在此,FPC係被插入連接器,致動器係位於閉狀態。
第14圖係表示以往之連接器之相異之2個部位的剖面圖。
第15圖係表示別的以往之連接器之接觸片及固持端子的立體圖。
關於本發明,能以多種變形或各種形態實現,作為其一例,以下詳細說明如圖面所示之特定的實施形態。圖面及實施形態係不是用以將本發明限定為在此所揭示之特定的形態,其對象包含在附加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明示之範圍內進行之全部的變形例、對等物、替代例。
參照第1圖至第3圖,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具有收容部14。收容部14係收容從在X方向(前後方向)之前端12沿著+X方向(即,朝向後方)所插入的FPC(對象物)50。如第1圖之詳示所示,在FPC50,形成複數個端子54、56與2個凹部60。端子54、56形成於FPC50之端部52附近 的上面。凹部60係從在Y方向(間距方向)之兩側部朝向Y方向內側分別凹下。各個凹部60具有接近端部52的邊緣。該凹部60的邊緣係作用為被鎖部62。
如第2圖之詳示所示,連接器10包括:由絕緣體所構成之外殼100、由導體所構成之2個固持構件200、由導體所構成之複數個第1信號接觸片(信號接觸片)300、由導體所構成之複數個第2信號接觸片400及由絕緣體所構成之致動器500。
如第2圖及第4圖至第6圖所示,外殼100具有複數個第1固持部110與複數個第2固持部120。第1固持部110與第2固持部120係在Y方向交互地排列。即,第1固持部110及第2固持部120構成由複數個固持部所構成之固持列。第1固持部110中之2個分別位於固持列之在Y方向之最外側的位置。換言之,上述之2個第1固持部110係固持列的最外側固持部。在各個第1固持部110,設置第1被壓入部112。在各個第2固持部120,設置第2被壓入部122。是最外側固持部之第1固持部110分別固持固持構件200,其他的第1固持部110分別固持第1信號接觸片300。第2固持部120固持第2信號接觸片400。
如第4圖及第7圖所示,固持構件200具有基部210、立設部240、被推壓部250、支撐部260及突出部270。基部210係由前側基部220及後側基部230所構成。立設部240係從基部210在Z方向(垂直方向)延伸。詳細說明之,立設部240係從前側基部220與後側基部230之間的邊界部分在+Z 方向(即,朝向上方)延伸。被推壓部250係從立設部240的上端在+X方向(即,朝向後方)延伸。支撐部260係從立設部240的上端在-X方向(即,朝向前方)延伸。突出部270係從支撐部260沿著Z方向突出。詳細說明之,突出部270係從支撐部260之-X側端部(即,前端)在-Z方向(即,朝向下方)突出。前側基部220與支撐部260係設置成在Z方向彼此相對向。後側基部230與被推壓部250係設置成在Z方向彼此相對向。壓入部222設置於前側基部220。壓入部222係在第1固持部110固持固持構件200時,被壓入第1被壓入部112。相對向接點部224形成於前側基部220之-X側端部(即,前端)。相對向接點部224係在+Z方向(即,朝向上方)突出。在後側基部230,形成如後述所示用以防止致動器500脫落的止脫突起232。止脫突起232係從後側基部230在+Z方向(即,朝向上方)隆起。立設部240、被推壓部250及支撐部260係分別相當於支點、力點及作用點。更具體而言,被推壓部250被推壓時,突出部270以立設部240為支點移動。即,突出部270係由支撐部260支撐成可在Z方向移動。
如第7圖之詳示所示,接點部280及鎖部290形成於突出部270。接點部280具有成直線延伸或和緩地彎曲之坡度小的形狀。鎖部290具有四角形形狀。鎖部290係在X方向位於接點部280的+X側(即,後方)。相對向接點部224係在Z方向與接點部280相對向。突出部270具有從鎖部290往支撐部260所延伸之後緣272。本實施形態之後緣272具有位於鎖部290之附近的端部274、與位於支撐部260之附近的端 部276。端部274係在XZ平面內成直線狀地延伸。端部276係在XZ平面內成曲線狀或圓弧狀地延伸。亦可後緣272形成為僅具有成曲線狀或圓弧狀地延伸之部位。換言之,亦可後緣272不具有直線狀的部位。反之,亦可後緣272形成為僅具有直線狀之部位。
如第5圖及第7圖所示,第1信號接觸片300具有基部310、立設部340、被推壓部350、支撐部360及突出部370。基部310係由前側基部320及後側基部330所構成。立設部340係從基部310在Z方向(垂直方向)延伸。詳細說明之,立設部340係從前側基部320與後側基部330之間的邊界部分在+Z方向(即,朝向上方)延伸。被推壓部350係從立設部340的上端在+X方向(即,朝向後方)延伸。支撐部360係從立設部340的上端在-X方向(即,朝向前方)延伸。突出部370係從支撐部360沿著Z方向突出。詳細說明之,突出部370係從支撐部360之-X側端部(即,前端)在-Z方向(即,朝向下方)突出。前側基部320與支撐部360係設置成在Z方向彼此相對向。後側基部330與被推壓部350係設置成在Z方向彼此相對向。壓入部322設置於前側基部320。壓入部322係在第1固持部110固持第1信號接觸片300時,被壓入第1被壓入部112。相對向接點部324形成於前側基部320之-X側端部(即,前端)。相對向接點部324係在+Z方向(即,朝向上方)突出。止脫突起332形成於後側基部330。立設部340、被推壓部350及支撐部360係分別相當於支點、力點及作用點。更具體而言,被推壓部350被推壓時,突出部370以立設部340為支點移動。 即,突出部370係由支撐部360支撐成可在Z方向移動。
如第7圖之詳示所示,坡度小之形狀的接點部380及四角形形狀的鎖部390形成於突出部370。鎖部390係在X方向位於接點部380的+X側(即,後方)。相對向接點部324係在Z方向與接點部380相對向。突出部370具有從鎖部390往支撐部360所延伸之後緣372。
從第4圖、第5圖及第7圖得知,本實施形態之第1信號接觸片300與固持構件200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狀。換言之,若依據本實施形態,第1信號接觸片300與固持構件200彼此是相同的元件。從第2圖、第4圖及第5圖得知,2個固持構件200及多個第1信號接觸片300係從外殼100之+X側(即,後側)沿著-X方向(即,朝向前方)被壓入第1固持部110。並固持於外殼100。外殼100所固持之第1信號接觸片300的全部係在Y方向,位於外殼100所固持之2個固持構件200之間。
如第6圖所示,第2信號接觸片400具有基部410、相對向支撐部440、立設部450、被推壓部460、支撐部470及突出部480。基部410係由前側基部420及後側基部430所構成。相對向支撐部440係從前側基部420在-X方向延伸。立設部450係從基部410在Z方向(垂直方向)延伸。詳細說明之,立設部450係從前側基部420與後側基部430之間的邊界部分在+Z方向(即,朝向上方)延伸。被推壓部460係從立設部450的上端在+X方向(即,朝向後方)延伸。支撐部470係從立設部450的上端在-X方向(即,朝向前方)延伸。突出部 480係從支撐部470沿著Z方向突出。詳細說明之,突出部480係從支撐部470之-X側端部(即,前端)在-Z方向(即,朝向下方)突出。前側基部420與相對向支撐部440之各個係設置成在Z方向與支撐部470相對向。後側基部430與被推壓部460係設置成在Z方向彼此相對向。壓入部432設置於後側基部430。壓入部432係在第2固持部120固持第2信號接觸片400時,被壓入第2被壓入部122。相對向支撐部440係從前側基部420中位於立設部450之附近的部位延伸。相對向接點部442形成於相對向支撐部440之-X側端部(即,前端)。相對向接點部442係在+Z方向(即,朝向上方)突出。立設部450、被推壓部460及支撐部470係分別相當於支點、力點及作用點。更具體而言,被推壓部460被推壓時,突出部480以立設部450為支點移動。即,突出部480係由支撐部470支撐成可在Z方向移動。
從第6圖得知,在第2信號接觸片400的突出部480,形成坡度小之形狀的接點部490,但是四角形形狀的鎖部係未形成。相對向接點部442係在Z方向與接點部490相對向。本實施形態之第2信號接觸片400係從外殼100之-X側(即,前側)沿著+X方向(即,朝向後方)被壓入第2固持部120,並固持於外殼100。
從第1圖及第2圖得知,固持構件200及第1信號接觸片300構成由複數個構件所構成之群組,該群組之構件與第2信號接觸片400係以在Y方向彼此排列的方式固持於外殼100。詳細說明之,2個固持構件200位於由固持構件200、 第1信號接觸片300及第2信號接觸片400所構成之列之在Y方向的最外側。第2信號接觸片400中之一個位於固持構件200中之一個的旁邊。其次,第1信號接觸片300中之一個位於第2信號接觸片400的旁邊。第2信號接觸片400與第1信號接觸片300係循環地配置。
從第1圖至第3圖得知,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500具有板狀的形狀。致動器500係由外殼100支撐成可在開狀態(參照第1圖)與閉狀態(參照第3圖)之間轉動。尤其,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500係藉由倒下成遠離前端12而移往閉狀態。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係所謂的後翻(back flip)型式的連接器。
從第2圖、及第4圖至第6圖得知,複數個收容槽510、520、530、2個固持用凸輪512、複數個第1接觸用凸輪(接觸用凸輪)522及複數個第2接觸用凸輪532形成於致動器500。收容槽510、520、530之各個係使致動器500在厚度方向貫穿。固持構件200之被推壓部250、第1信號接觸片300之被推壓部350及第2信號接觸片400之被推壓部460係在收容槽510、520、530內分別收容成可移動。
如第4圖、第8圖及第11圖所示,固持用凸輪512係不論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參照第4圖及第8圖)時或在位於閉狀態(參照第11圖)時,都與固持構件200之被推壓部250接觸。因此,被推壓部250係不論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或在位於閉狀態時,都從固持用凸輪512被推壓,並承受沿著+Z方向的力。換言之,固持用凸輪512係總是被被推壓 部250與後側基部230(即,基部210)夾入,因此,被推壓部250從固持用凸輪512承受力。此外,設置於固持構件200之後側基部230的止脫突起232位於固持用凸輪512的+X側(即,後側)。如上述所示,止脫突起232位於總是被被推壓部250與後側基部230(即,基部210)所夾入之固持用凸輪512的後側。因此,致動器500係不僅在位於閉狀態時,而且在位於開狀態時亦難脫離連接器10。
從第4圖與第11圖之比較得知,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藉固持用凸輪512施加於被推壓部250的力係與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藉固持用凸輪512施加於被推壓部250的力相異。更具體而言,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固持用凸輪512對被推壓部250所施加的力比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固持用凸輪512所施加的力更大。因此,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突出部270係比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承受往-Z側之更大的力(即,朝向下方之更大的力)。
從第8圖得知,在致動器500脫離連接器10的情況,固持構件200的突出部270係位於起始位置(未圖示)。即使是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突出部270亦從起始位置沿著-Z方向(即,向下方)移動。即,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接點部280與相對向接點部224之間的距離係比在突出部270位於起始位置時接點部280與相對向接點部224之間的距離更短。因此,如第8圖所示,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若將FPC50收容於收容部14,鎖部290進入凹部60內,而被鎖部62位於-X側(前側)。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在致動器500 位於開狀態時若將FPC50收容於收容部14,鎖部290就在X方向與被鎖部62相對向。因此,限制FPC50之往-X方向的移動,而FPC50被暫時固持於連接器10。在此時,鎖部290位於暫固持位置。固持用凸輪512係對固持構件200施力成使鎖部290位於暫固持位置。在固持構件200之鎖部290位於暫固持位置時,固持構件200之突出部270之後緣272的一部分係在Z方向與FPC50之被鎖部62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並在X方向位於被鎖部62之一部分的前側。換言之,被鎖部62與後緣272係在Z方向彼此重疊。
如第11圖所示,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突出部270係在-Z方向進一步移動。在此時,鎖部290位於限制位置。固持用凸輪512係對固持構件200施加更大的力成使鎖部290位於限制位置。從以上之說明得知,在固持構件200之鎖部290位於限制位置時,固持構件200之突出部270位於第1位置。固持構件200之鎖部290位於暫固持位置,固持構件200之突出部270位於與第1位置相異的第2位置。固持構件200的突出部270之從起始位置至第1位置的移動量係比固持構件200的突出部270之從起始位置至第2位置的移動量更大。又,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接點部280與相對向接點部224之間的距離係比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接點部280與相對向接點部224之間的距離更短。因此,如第11圖所示,在將FPC50收容於收容部14之狀態使致動器500從開狀態轉動至閉狀態時,鎖部290更深入凹部60內,並位於被鎖部62之-X側(前側)。因此,與位於暫固持位置的鎖部290相比, FPC50之往-X方向的移動(即,往前方的移動)係藉位於限制位置的鎖部290更受到限制。在固持構件200之鎖部290位於限制位置時,鎖部290係亦位於FPC50之被鎖部62的前側。在此時,被鎖部62與突出部270的後緣272係在Z方向彼此重疊。
從第7圖及第11圖得知,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在鎖部290位於限制位置時(即,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固持構件200之突出部270的後緣272之位於鎖部290之附近的端部274(參照第7圖)係從鎖部290朝向斜前方延伸。因此,可更確實地限制FPC50的移動。
如上述所示,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施加於被推壓部250的力係與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施加於被推壓部250的力相異。從第8圖與第11圖之比較得知,結果,在固持構件200之鎖部290位於暫固持位置時的(可)鉤住量係比固持構件200之鎖部290位於限制位置時的(可)鉤住量更小。在此,(可)鉤住量係可鉤住在-X方向被拉之FPC50的被鎖部62之固持構件200的突出部270之部位的量。詳細說明之,在固持構件200之鎖部290位於暫固持位置時,固持構件200之突出部270之後緣272的第1部位係在Z方向位於與FPC50之被鎖部62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第1部位係在Z方向具有第1長度。在固持構件200之鎖部290位於限制位置時,固持構件200之突出部270之後緣272的第2部位係在Z方向位於與FPC50之被鎖部62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第2部位係在Z方向具有第2長度。第1長度係比第2長度更短。換言之, 所插入之FPC50係具有在Z方向與固持構件200之支撐部260相對向的表面。在固持構件200之鎖部290位於暫固持位置時固持構件200的鎖部290與FPC50的表面之間的距離係比在固持構件200之鎖部290位於限制位置時固持構件200的鎖部290與FPC50的表面之間的距離更短。
從第5圖及第9圖與第12圖之比較得知,本實施形態之第1接觸用凸輪522係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參照第5圖及第9圖)時未與第1信號接觸片300之被推壓部350接觸,但是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參照第12圖)時與第1信號接觸片300之被推壓部350接觸。因此,本實施形態之被推壓部350係僅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從第1接觸用凸輪522被推壓,而承受沿著+Z方向的力。即,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藉第1接觸用凸輪522施加於被推壓部350的力係與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藉第1接觸用凸輪522施加於被推壓部350的力相異。尤其,本實施形態之第1接觸用凸輪522係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對被推壓部350未施力。另一方面,第1接觸用凸輪522係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對被推壓部350施力。因此,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的突出部370係與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的突出部370相比,位於-Z側的位置(即,下方的位置)。又,第1接觸用凸輪522係僅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被被推壓部350與後側基部330(即,基部310)所夾入。
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固持構件200的接點部280與相對向接點部224之間的 距離係比第1信號接觸片300的接點部380與相對向接點部324之間的距離更短。因此,儘管本實施形態之固持構件200與第1信號接觸片300係具有相同的形狀,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可藉固持構件200將FPC50暫時固持於連接器10的既定位置。
從第9圖得知,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突出部370位於收容部14所收容之FPC50的上方。從第12圖得知,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突出部370之接點部380係被收容部14所收容之FPC50的端子54壓住。即,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接點部380與相對向接點部324之間的距離係比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接點部380與相對向接點部324之間的距離更短。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接點部380被端子54壓住時,第1信號接觸片300之鎖部390係未與FPC50接觸。詳細說明之,鎖部390係從FPC50在+Z方向(即,向上方)遠離。因此,鎖部390不會損害FPC50。
從第6圖及第10圖與第13圖之比較得知,本實施形態之第2接觸用凸輪532係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參照第6圖及第10圖)時未與第2信號接觸片400的被推壓部460接觸,但是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參照第13圖)時與第2信號接觸片400的被推壓部460接觸。因此,本實施形態之被推壓部460係僅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從第2接觸用凸輪532被推壓,而承受沿著+Z方向的力。即,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藉第2接觸用凸輪532施加於被推壓部460的力係與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藉第2接觸用凸輪532施加於 被推壓部460的力相異。尤其,本實施形態之第2接觸用凸輪532係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對被推壓部460未施力。另一方面,第2接觸用凸輪532係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對被推壓部460施力。因此,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的突出部480係與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的突出部480相比,位於-Z側的位置(即,下方的位置)。又,第2接觸用凸輪532係僅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被被推壓部460與後側基部430(即,基部410)所夾入。
從第10圖得知,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突出部480位於收容部14所收容之FPC50的上方。從第13圖得知,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突出部480的接點部490被收容部14所收容之FPC50的端子56壓住。即,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接點部490與相對向接點部442之間的距離係比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接點部490與相對向接點部442之間的距離更短。
從上述之說明得知,本實施形態之接點部380與相對向接點部324之間的距離係比FPC50的厚度更大。又,本實施形態之接點部490與相對向接點部442之間的距離係比FPC50的厚度更大。因此,在將FPC50收容於收容部14時,FPC50係僅承受2個固持構件200所施加的力。即,對收容部14之FPC50的收容係不會因搭載固持構件200而變得困難。
如上述所示,第1信號接觸片300與固持構件200具有相同的形狀。詳細說明之,接點部280及接點部380分別設置於第1信號接觸片300及固持構件200。接點部280及接 點部380具有適合接觸的形狀。又,鎖部290及鎖部390分別設置於第1信號接觸片300及固持構件200。鎖部290及鎖部390具有適合固持FPC50的形狀。因此,可由共同的構件形成第1信號接觸片300與固持構件200。換言之,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不必增加元件之種類的數目,就可設置將FPC50固持於連接器10的功能。
本發明之連接器係未限定為如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
例如,亦可突出部270係使用致動器500以外的構件在-Z方向推壓。更具體而言,例如亦可使外殼100變形,而形成推壓部。在此情況,亦可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使用推壓部,對固持構件200施力,藉此,在-Z方向推壓突出部270。
在不需要暫時固持FPC50之功能的情況,亦可與第1信號接觸片300一樣,構成為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固持構件200不承受力。在此情況,固持構件200與第1信號接觸片300亦可採用同一形狀的構件。在致動器500位於閉狀態時,構件之一方(即,固持構件200)係固持FPC50,構件之另一方(即,第1信號接觸片300)係與FPC50以電性接觸。因此,不必增加元件之種類的數目,就可設置將FPC50固持之功能與以電性接觸之功能的雙方。
若依據上述之實施形態,第1接觸用凸輪522係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對第1信號接觸片300的被推壓部350未接觸(即,對被推壓部350未施力)。亦可第1接觸用 凸輪522係即使是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亦對第1信號接觸片300之被推壓部350施力。但,力過大時,可能無法將FPC50圓滑地收容於收容部14。因此,如本實施形態所示,第1接觸用凸輪522及被推壓部350係配置成在致動器500位於開狀態時彼此未施力較佳。
若依據上述之實施形態,固持構件200具有前側基部220,第1信號接觸片300具有前側基部320。可是,亦可固持構件200及第1信號接觸片300係分別不具有前側基部220及前側基部320。
上述之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係後翻型式的連接器,但是本發明係亦可應用於前翻型式的連接器。
本發明係根據於2012年6月11日向日本專利局所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第2012-131688號公報,其內容係藉由參照而構成本專利說明書的一部分。
說明了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但是如本專業者所知,可在不超出本發明之精神的範圍使實施形態變形,那種實施形態係屬於本發明之範圍。
200‧‧‧固持構件
210、310‧‧‧基部
220、320‧‧‧前側基部
224、324‧‧‧相對向接點部
260、360‧‧‧支撐部
270、370‧‧‧突出部
272、372‧‧‧後緣
274、276‧‧‧端部
280、380‧‧‧接點部
290、390‧‧‧鎖部
300‧‧‧第1信號接觸片

Claims (10)

  1. 一種連接器,係構成為將具有被鎖部之片狀或板狀的對象物從在前後方向之前端朝向後端插入的連接器,並包括外殼、致動器、及包含信號接觸片與固持構件的複數個構件;該致動器係由該外殼支撐成可在開狀態與閉狀態之間轉動;該信號接觸片與該固持構件係由該外殼支撐成在與該前後方向正交之間距方向排列,該信號接觸片係具有與該固持構件相同的形狀,各個該信號接觸片與該固持構件係具有接點部、及在該前後方向位於該接點部之後方的鎖部,各個該接點部係具有坡度小的形狀,各個該鎖部係具有四角形的形狀,該信號接觸片之該接點部係與該對象物被插入該連接器同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閉狀態的既定狀態,被該對象物壓住,該信號接觸片之該鎖部係在該既定狀態,在與該前後方向及間距方向之雙方正交的垂直方向遠離該對象物,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係在該既定狀態,位於限制位置,該限制位置係在該前後方向位於該對象物之該被鎖部的前側,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係在位於該限制位置時,限制該對象物之往前方的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各個該信號接觸片與該固持構件係具有支撐部與突出部,該突出部係分別從該支撐部沿著該垂直方向突出,該突出部係分別由該支撐部支撐可在該垂直方向移動;各個該突出部係形成該接點部與該鎖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連接器,其中各個該突出部係具有從該鎖部往該支撐部延伸的後緣,該後緣係具有位於該鎖部之附近的端部;該後緣之該端部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閉狀態時,從該鎖部往斜前方延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連接器,其中與該對象物被插入同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開狀態時,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係位於該對象物之該被鎖部之前側的暫固持位置;在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位於該暫固持位置時,該固持構件之該突出部的一部分係在該垂直方向位於與該對象物之該被鎖部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在該致動器脫離該連接器的情況,該固持構件之該突出部係位於起始位置;在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位於該限制位置時,該固持構件之該突出部係位於第1位置;在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位於該暫固持位置時,該固持構件之該突出部係位於第2位置;該固持構件的該突出部之從該起始位置至該第1位置的移動量係比該固持構件的該突出部之從該起始位置至該第2位置的移動量更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連接器,其中在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位於該暫固持位置時,該固持構件之該突出部之該後緣的第1部位係在該垂直方向位於與該對象物之該被鎖部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該第1部位係在該垂直方向具有第1 長度;在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位於該限制位置時,該固持構件之該突出部之該後緣的第2部位係在該垂直方向位於與該對象物之該被鎖部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該第2部位係在該垂直方向具有第2長度;該第1長度係比該第2長度更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連接器,其中與該對象物被插入同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開狀態時,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係位於該對象物之該被鎖部之前側的暫固持位置;在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位於該暫固持位置時,該固持構件之該突出部的一部分係在該垂直方向位於與該對象物之該被鎖部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所插入之該對象物係具有在該垂直方向與該固持構件之該支撐部相對向的表面;在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位於該暫固持位置時該固持構件的該鎖部與該對象物的該表面之間的距離係比在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位於該限制位置時該固持構件的該鎖部與該對象物的該表面之間的距離更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連接器,其中各個該信號接觸片與該固持構件係更具有相對向接點部,該相對向接點部係在該垂直方向分別與該接點部相對向;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開狀態時,該固持構件的該接點部與該相對向接點部之間的距離係比該信號接觸片的該接點部與該相對向接點部之間的距離更短。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連接器,其中固持用凸輪與接觸用凸輪設置於該致動器,該固持用凸輪係構成為對該固持構件施力,而該接觸用凸輪係構成為對該信號接觸片施力;與該對象物被插入同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開狀態時,該固持用凸輪係對該固持構件施力成使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位於該暫固持位置;與該對象物被插入同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閉狀態時,該固持用凸輪係對該固持構件施更大的力成使該固持構件之該鎖部位於該限制位置;與該對象物被插入同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開狀態時,該固持用凸輪係對該信號接觸片未施力;與該對象物被插入同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閉狀態時,該固持用凸輪係將該信號接觸片之該接點部壓在該對象物。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連接器,其中各個該信號接觸片與該固持構件係更具有基部、立設部及被推壓部,該立設部係分別從該基部在該垂直方向延伸,該被推壓部係分別從該立設部在該前後方向往後方延伸;該支撐部係從該立設部往前方延伸;該被推壓部係在該垂直方向與該基部相對向;該被推壓部係在該被推壓部與該基部夾入該致動器之該固持用凸輪或該接觸用凸輪時,從該固持用凸輪或該接觸用凸輪承受力。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連接器,其中在各個該基部,形成止脫突起,該止脫突起係分別在該垂直方向往該被推壓 部突出;該固持構件之該止脫突起係在該前後方向位於該固持用凸輪的後側。
TW102119540A 2012-06-11 2013-06-03 連接器 TWI5524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1688A JP5392929B2 (ja) 2012-06-11 2012-06-11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1947A TW201411947A (zh) 2014-03-16
TWI552447B true TWI552447B (zh) 2016-10-01

Family

ID=49715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9540A TWI552447B (zh) 2012-06-11 2013-06-03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93795B2 (zh)
JP (1) JP5392929B2 (zh)
KR (1) KR101478042B1 (zh)
CN (1) CN103490223B (zh)
TW (1) TWI5524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24975A (zh) * 2011-12-13 2013-06-16 Aces Electronic Co Ltd 電連接器
JP2014022279A (ja) * 2012-07-20 2014-02-03 Panasonic Corp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組立体で用いられるケーブル
KR101586248B1 (ko) * 2014-06-24 2016-01-18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이탈 방지 핀이 구비된 플렉시블 케이블용 커넥터
JP6342342B2 (ja) 2015-01-26 2018-06-1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1548333S (zh) * 2015-02-24 2016-04-25
JP6512551B2 (ja) * 2015-06-26 2019-05-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組立体で用いられるケーブル
US9774147B1 (en) * 2015-10-14 2017-09-26 CSC Holdings, LLC Cable having an integrated antenna
JP6860998B2 (ja) * 2016-08-30 2021-04-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23100533A (ja) * 2022-01-06 2023-07-19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26497B2 (en) * 2001-11-08 2004-04-27 Molex Incorporated Connector for flat flexible cable
US7255584B2 (en) * 2005-09-30 2007-08-14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a flat-type cab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2009A (ja) * 1996-07-05 1998-01-23 Amp Japan Ltd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750529B2 (ja) * 2005-10-25 2011-08-17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7227302A (ja) * 2006-02-27 2007-09-06 Hirose Electric Co Ltd 平型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576349B2 (ja) * 2006-03-24 2010-1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722745B2 (ja) * 2006-03-29 2011-07-13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中継コネクタ
JP4282027B2 (ja) * 2006-11-15 2009-06-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9064577A (ja) * 2007-09-04 2009-03-26 Kyocera Elco Corp コネクタ
TW200931729A (en) * 2008-01-14 2009-07-16 P Two Ind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669529B2 (ja) * 2008-04-23 2011-04-13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10298B2 (ja) * 2008-06-18 2012-12-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TWM354923U (en) * 2008-11-21 2009-04-11 Taiwan Suncagey Ind Co Ltd Improve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back-lift flexible circuit board
JP4704505B1 (ja) * 2010-03-30 2011-06-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102858B2 (ja) * 2010-04-08 2012-12-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51086B2 (ja) 2010-04-08 2012-06-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21884B2 (ja) 2010-05-31 2013-01-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US8052446B1 (en) * 2010-07-01 2011-11-08 Taiwan Suncagey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26497B2 (en) * 2001-11-08 2004-04-27 Molex Incorporated Connector for flat flexible cable
US7255584B2 (en) * 2005-09-30 2007-08-14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a flat-type cab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92929B2 (ja) 2014-01-22
KR101478042B1 (ko) 2014-12-31
KR20130138673A (ko) 2013-12-19
CN103490223A (zh) 2014-01-01
CN103490223B (zh) 2016-01-20
TW201411947A (zh) 2014-03-16
US9093795B2 (en) 2015-07-28
US20130330973A1 (en) 2013-12-12
JP2013257960A (ja) 201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2447B (zh) 連接器
TWI251967B (en) Electric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plate conductor
TWI363461B (zh)
US864143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464071B1 (ko) 커넥터 장치
KR101553465B1 (ko) 전기 커넥터
TW201834331A (zh) 連接器裝置
US92250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guard portion
JP5634179B2 (ja) 保持部材及び組立体
US8936479B2 (en) Connector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types of contacts with support members to support an actuator
JP2014022214A (ja) コネクタ
JP2006252975A (ja) コネクタ
JP5010043B1 (ja) コネクタ
US708689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826568B2 (ja) コネクタ
JP5198990B2 (ja) コネクタ
JP2010027520A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1025655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624191B2 (ja) コネクタ
JP2011060459A (ja) コネクタ装置
KR102001285B1 (ko) 전기 커넥터와 플렉시블 기판의 조립체
JP2005347021A (ja) コネクタ
TWI479745B (zh) 電連接器
TWM546607U (zh) 連接器
JP2011034864A (ja) 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