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1477B -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 Google Patents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1477B
TWI541477B TW102127401A TW102127401A TWI541477B TW I541477 B TWI541477 B TW I541477B TW 102127401 A TW102127401 A TW 102127401A TW 102127401 A TW102127401 A TW 102127401A TW I541477 B TWI541477 B TW I5414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operation mode
dehumidification
h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7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1561A (zh
Inventor
Shinichi Ito
Fumitake Unezaki
Mamoru Hamada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41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15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1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147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0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adsorbing systems
    • B01D53/0438Cooling or heat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5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subsequent heating, i.e. with the air, given the required humidity in the central station, passing a heating element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2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rost or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14Collecting or removing condensed and defrost water; Drip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consisting of zig-zag shaped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 F24F2003/144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by conden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Geometry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Description

除濕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除濕裝置。
自以往,作為利用進行水分之吸附與脫附之乾燥劑材料的吸脫附,在除濕對象空間內進行除濕的除濕裝置,有專利文獻1之例子。專利文獻1是將藉冷凍循環之熱交換器的冷卻及加熱、與藉乾燥劑轉子之吸脫附組合,進行除濕的技術,並具有使除濕對象空間內之空氣依序通過冷凍循環之散熱器、乾燥劑轉子之脫附部、冷凍循環之蒸發器及乾燥劑轉子之吸附部的風路。
對該風路內所取入之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以散熱器加熱,以乾燥劑轉子之脫附部對已加熱之空氣加濕,以蒸發器將已加濕之空氣冷卻至露點溫度以下,而冷卻、除濕,再以乾燥劑轉子之吸附部對已冷卻、除濕的空氣進一步除濕後,使其回到除濕對象空間。而且,採用藉由使乾燥劑轉子轉動,連續地進行除濕運轉的構成。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150305號公報(摘要、第1圖)
在該以往之裝置,藉由組合乾燥劑材料之吸脫附作用與冷凍循環之冷卻及加熱作用,與僅使用冷凍循環或僅使用乾燥劑材料之除濕相比,可實現更多的除濕量,成為高性能之除濕裝置。可是,另一方面,具有如以下所示之課題。
因為使用乾燥劑轉子,所以需要轉子之驅動部。又,為了避免在乾燥劑轉子之吸附部與脫附部之間發生漏氣,需要氣密地分離吸附部與脫附部之邊界部分的密封構造,具有裝置變成大型化,且耗費高的課題。又,因為成為通過乾燥劑轉子後之空氣再回到乾燥劑轉子的風路構成,所以成為彎曲部多的風路構成,搬運空氣時之壓力損失增加,送風機動力增加,而具有裝置之耗電力增加的課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述所示之課題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實現一種除濕裝置,該除濕裝置係在具備高之除濕性能下,亦不需要乾燥劑轉子之驅動部、或吸附部與脫附部之邊界部分的密封構造,而可簡化裝置,可小型化、低耗費化。
本發明之除濕裝置係包括:冷媒迴路,係以冷媒配管依序連接壓縮機、流路切換裝置、第1熱交換器、降壓手段及第2熱交換器,而冷媒循環;風路,係串列地配置第1熱交換器、可吸脫附水分之乾燥劑材料及第2熱交換器;及送風裝置,係設置於風路內,並使除濕對象空間內之空氣流至風路內;第1、第2熱交換器係具有為了空氣通過而隔著間隔且並 列地配置的複數片散熱片,複數片散熱片之散熱片表面之間的間隔構成為1.5mm以上,且3.0mm以下;進行藉流路切換裝置之流路切換交互地切換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的除濕運轉,而該第1運轉模式係第1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散熱器動作,而且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並脫附乾燥劑材料所保持之水分,該第2運轉模式係第1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而且第2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散熱器動作,乾燥劑材料從通過該風路之空氣吸附水分。
若依據本發明,藉由組合乾燥劑材料之吸脫附作用與冷媒迴路之冷凍循環動作的冷卻及加熱作用,可進行高除濕量的除濕。此外,因為採用串列地配置第1熱交換器、乾燥劑材料及第2熱交換器的風路構成,而且,作成藉流路切換裝置之流路切換交互地切換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以進行除濕,而該第1運轉模式係第1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散熱器動作,而且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並脫附乾燥劑材料所保持之水分,該第2運轉模式係第1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而且第2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散熱器動作,乾燥劑材料從通過風路之空氣吸附水分,所以可更簡化裝置的構造,而可得到更小型且低耗費的裝置。又,在第1熱交換器及第2熱交換器之各個,藉由將散熱片表面之間的間隔確保1.5mm以上,且3.0mm以下,可提高散熱片表面之結露的排水性,結果,可提高作為除濕裝置的除濕性能。
1‧‧‧除濕裝置
2‧‧‧壓縮機
3‧‧‧四通閥
4‧‧‧第1熱交換器
5‧‧‧膨脹閥
6‧‧‧第2熱交換器
7‧‧‧乾燥劑組件
8‧‧‧送風機
8b‧‧‧送風機
10‧‧‧筐體
11‧‧‧壁面
20‧‧‧風路室
20a‧‧‧吸入口(吸入吹出口)
20b‧‧‧吹出口(吸入吹出口)
30‧‧‧機械室
40‧‧‧排水盤
41‧‧‧水路
42‧‧‧排水槽
50‧‧‧溫濕度感測器
50b‧‧‧溫濕度感測器
60‧‧‧控制裝置
100‧‧‧除濕裝置
200‧‧‧導熱管
201a‧‧‧散熱片(平滑)
201b‧‧‧散熱片(有切割隆起)
201c‧‧‧散熱片(有複數個切割隆起)
202‧‧‧槽
300‧‧‧導熱管
301‧‧‧散熱片
302‧‧‧槽
A‧‧‧冷媒迴路
B‧‧‧風路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圖。
第2圖係表示第1運轉模式時之空氣之狀態變化的空氣濕度線圖。
第3圖係表示第2運轉模式時之空氣之狀態變化的空氣濕度線圖。
第4圖係表示第1、第2熱交換器之構成的示意圖,(a)係表示本第1實施形態的情況,(b)及(c)係表示比較例。
第5圖係比較在第4圖(a)~第4圖(c)之各熱交換器之導熱係數的圖。
第6圖係比較在第4圖(a)~第4圖(c)之各熱交換器之散熱片滯留結露量的圖。
第7圖係使用第4圖(a)~第4圖(c)之各散熱片,比較在變更散熱片之尺寸而具有同等之冷卻性能的熱交換器之除濕量的圖。
第8圖係用以說明槽的位置因應於散熱片表面之槽所要求的功能而異的說明圖,(a)係表示目的在於增大導熱面積的情況之槽的位置,(b)係表示本第1實施形態中,目的在於提高排水性的情況之槽的位置。
第9圖係滯留於散熱片間的底部之結露的說明圖。
第10圖係表示散熱片間距與底部滯留結露量之關係的圖。
第11圖係表示在同體積的熱交換器之忽略了滯留結露的情況之散熱片間距與除濕量之關係的圖。
第12圖係表示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熱交換器除濕量、滯留結露量及散熱片間距之關係的圖。
第1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散熱片間距與除濕量之關係的圖。
第14圖係第1圖之第1熱交換器與第2熱交換器之各自的構成例之說明圖,(a)係表示第1熱交換器的示意平面圖,(b)係表示第2熱交換器的示意平面圖。又,在第14圖點線箭號係表示空氣之流動方向。
第1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圖。
第1實施形態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圖。在第1圖及後述的各圖,附加相同的符號者係表示相同或與其相當者,這在專利說明書之全文係共同。又,在專利說明書之全文所表示之構成元件的形態係完全是舉例表示,未限定為這些的記載。
除濕裝置1係在筐體10內具有壓縮機2、是流路切換裝置之四通閥3、第1熱交換器4、是降壓手段之膨脹閥5及第2熱交換器6,以冷媒配管將這些元件連接成環狀,而構成冷媒迴路A。筐體10內係被劃分成風路室20與機械室30,壓縮機2及四通閥3配置於機械室30,其他的元件配置於風路室20。此外,貫穿孔(未圖示)形成於劃分機械室30與風路室20之間的壁面11,冷媒配管貫穿貫穿孔(未圖示),並連接各元件之 間。又,亦可為了避免經由貫穿孔與連接配管之間的間隙在機械室30與風路室20之間產生氣流,構成為氣密地保持間隙部分。
四通閥3係將流路切換成冷媒在第1圖之實線方向或點線方向流動,在切換成第1圖之實線之流路的情況,構成從壓縮機2所排出之冷媒按照四通閥3、第1熱交換器4、膨脹閥5、第2熱交換器6及四通閥3之順序流動後回到壓縮機2的冷凍循環。在此構成,第1熱交換器4係作為凝結器(散熱器)動作,第2熱交換器6係作為蒸發器動作。
另一方面,在四通閥3之流路切換成第1圖之點線之流路的情況,構成從壓縮機2所排出之冷媒按照壓縮機2、四通閥3、第2熱交換器6、膨脹閥5、第1熱交換器4及四通閥3之順序流動後回到壓縮機2的冷凍循環。在此構成,第2熱交換器6係作為凝結器(散熱器)動作,第1熱交換器4係作為蒸發器動作。作為本除濕裝置1之冷媒,例如使用R410A。此外,冷媒係未限定為R410A,可應用其他的HFC系冷媒或HC冷媒、CO2、NH3等之自然冷媒等。在應用CO2冷媒的情況,高壓為臨界壓力以上之運轉時,凝結器係作為散熱器動作。
第1熱交換器4及第2熱交換器6係板型散熱片管熱交換器,成為在導熱管內流動之冷媒與在板型散熱片(以下僅稱為散熱片)周圍流動之空氣進行熱交換的構成。
關於第1熱交換器4及第2熱交換器6之散熱片的構造將再後述,散熱片係構成為使散熱片表面之結露的排水 性(滑落性)優先。具體而言,是成為用以使散熱片增大前緣效果的縫隙或無突起部的構成等。
膨脹閥5係開口大小固定的閥,使通過之冷媒降壓膨脹。
風路室20具有:吸入口20a,係將除濕對象空氣導入內部;及吹出口20b,係將已除濕之空氣排出至外部;藉作為送風裝置之送風機8所搬運之空氣在第1圖之空白箭號方向流動。風路室20構成矩形,在風路室20內,形成串列地配置第1熱交換器4、是乾燥劑材料之乾燥劑組件7、第2熱交換器6及送風機8的風路B。因此,從吸入口20a被吸入風路B內的空氣係在風路B內按照第1熱交換器4、是乾燥劑材料之乾燥劑組件7、第2熱交換器6及送風機8順序成直線狀地流動後,從吹出口20b排出至除濕裝置1的外部。
乾燥劑組件7係將固態之乾燥劑材料成形成矩形者,由吸脫附水分之材料所構成,例如應用沸石或矽膠、高分子系吸附材料等。
又,在風路室20,排水盤40配置於第1熱交換器4及第2熱交換器6之各個的下方,接受在運轉時所產生之排水從各熱交換器滴下者。以排水盤40所接受之排水係經由第1圖之以虛線所示的水路41流入並儲存於位於除濕裝置1之最下部的排水槽42。
在風路室20,還包括溫濕度感測器50,溫濕度感測器50係用以測量除濕裝置1之吸入空氣的溫濕度(除濕裝置1之周圍的溫濕度)。
又,在除濕裝置1內,更將控制除濕裝置1整體之控制裝置60設置於機械室30側。控制裝置60係由微電腦所構成,並包括CPU、RAM及ROM等,控制程式記憶於ROM。控制裝置60係進行後述之除濕運轉的控制(因應於溫濕度感測器50的檢測信號之四通閥3的切換等)、送風機8之轉速控制、壓縮機2之轉速控制及膨脹閥5之開口大小控制等之各種控制。
其次,說明除濕裝置1之除濕運轉動作。在除濕裝置1,藉四通閥3之流路切換,實現2種運轉模式。以下,依序說明。
(第1運轉模式:冷凍循環的動作)
首先,說明是四通閥3之流路被切換成第1圖之實線的情況之第1運轉模式的動作。在第1運轉模式之冷凍循環的動作係如以下所示。藉壓縮機2吸入低壓之氣體後,被壓縮,成為高溫且高壓的氣體。自壓縮機2所排出之冷媒係經由四通閥3,並流入第1熱交換器4。流入第1熱交換器4之冷媒係散熱至在風路B流動之空氣,在對空氣加熱下,冷媒本身係被冷卻而凝結,成為高壓之液冷媒後,從第1熱交換器4流出。從第1熱交換器4所流出的液冷媒係在膨脹閥5降壓,成為低壓之二相冷媒。然後,冷媒係流入第2熱交換器6,從在風路B流動之空氣吸熱,在對空氣冷卻下,冷媒本身係被加熱而蒸發,成為低壓之氣體。然後,冷媒係經由四通閥3,並被壓縮機2吸入。
(第1運轉模式:空氣的動作)
其次,根據第2圖,說明在第1運轉模式之空氣的動作。第2圖係表示第1運轉模式時之空氣之狀態變化的空氣濕度線圖,縱軸係空氣之絕對濕度,橫軸係空氣之乾球溫度。又,第2圖之曲線係表示飽和空氣,在飽和空氣之相對濕度係100%。
除濕裝置1之周圍的空氣(第2圖、A點)係流入除濕裝置1後,在第1熱交換器4被加熱,而溫度上升,同時相對濕度降低(第2圖、B點)。然後,空氣係流入乾燥劑組件7,但是因為空氣之相對濕度低,所以乾燥劑組件7所保持之水分係被脫附(釋出),而空氣所含的水量增加。另一方面,從已流入乾燥劑組件7之空氣,奪走脫附所伴隨之脫附熱,而空氣之溫度係降低,成為低溫且高濕度之狀態(第2圖、C點)。然後,空氣係流入第2熱交換器6,被冷卻。此外,冷媒迴路A係運轉成第2熱交換器6內之冷媒溫度成為比空氣之露點溫度更低,空氣係藉第2熱交換器6冷卻同時除濕,成為低溫且絕對濕度低之狀態(第2圖、D點)。然後,空氣係流入送風機8,並從吹出口20b排出至除濕裝置1的外部。
(第2運轉模式:冷凍循環的動作)
其次,說明是四通閥3之流路被切換成第1圖之點線的情況之第2運轉模式的動作。在第2運轉模式之冷凍循環的動作係如以下所示。藉壓縮機2吸入低壓之氣體後,被壓縮,成為高溫且高壓的氣體。自壓縮機2所排出之冷媒係經由四通閥3,並流入第2熱交換器6。流入第2熱交換器6之冷媒係散熱至在風路B流動之空氣,在對空氣加熱下,冷媒本身 係被冷卻而凝結,成為高壓之液冷媒後,從第2熱交換器6流出。從第2熱交換器6所流出的液冷媒係在膨脹閥5降壓,成為低壓之二相冷媒。然後,冷媒係流入第1熱交換器4,從在風路B流動之空氣吸熱,在對空氣冷卻下,冷媒本身係被加熱而蒸發,成為低壓之氣體。然後,冷媒係經由四通閥3,並被壓縮機2吸入。
(第2運轉模式:空氣的動作)
其次,根據第3圖,說明在第2運轉模式之空氣的動作。第3圖係表示第2運轉模式時之空氣之狀態變化的空氣濕度線圖,縱軸係空氣之絕對濕度,橫軸係空氣之乾球溫度。又,第3圖之曲線係表示飽和空氣,在飽和空氣之相對濕度係100%。
除濕裝置1之周圍的空氣(第3圖、A點)係流入除濕裝置1後,在第1熱交換器4被冷卻。此外,冷媒迴路A係運轉成第1熱交換器4內之冷媒溫度成為比空氣之露點溫度更低,空氣係藉第1熱交換器4冷卻同時除濕,成為低溫且高相對濕度之狀態(第3圖、E點)。然後,空氣係流入乾燥劑組件7,但是因為空氣之相對濕度高,所以乾燥劑組件7吸附水分,而空氣所含的水量減少,更加除濕。另一方面,已流入乾燥劑組件7之空氣係藉伴隨吸附所產生之吸附熱加熱,而空氣之溫度係上升,成為高溫且低濕度之狀態(第3圖、F點)。然後,空氣係流入第2熱交換器6,被加熱,成為高溫(第3圖、G點)。然後,空氣係流入送風機8,並從吹出口20b排出至除濕裝置1的外部。
依此方式,在第2運轉模式,除了實施藉在第1熱交換器4之藉冷媒之冷卻的除濕以外,亦實施藉乾燥劑組件7之吸附的除濕。因此,比較第2圖與第3圖亦得知,第2運轉模式係可確保比第1運轉模式更多的除濕量,在本除濕裝置1之主要的除濕係以第2運轉模式所實施。
在本第1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交互地重複第1、第2運轉模式。例如在繼續實施第2運轉模式的情況,因為乾燥劑組件7所含的水量具有上限,所以運轉固定時間以上時,乾燥劑組件7無法吸附水分,而除濕量降低。因此,在乾燥劑組件7之保持水量接近上限附近的階段,切換成第1運轉模式,實施從乾燥劑組件7釋出水分的運轉。暫時實施第1運轉模式,在乾燥劑組件7之保持水量減少至適當程度的時間點再切換成第2運轉模式。依此方式,藉由交互地實施第1、第2運轉模式,依序進行乾燥劑組件7之吸脫附作用,維持藉乾燥劑之吸脫附作用之除濕量增加效果。
本第1實施形態之第1熱交換器4及第2熱交換器6之各個的散熱片係構成為使排水性比導熱性能優先。以下,說明其構成與該構成之效果。
第4圖係表示第1、第2熱交換器之構成的示意圖,(a)係表示本第1實施形態的情況,(b)及(c)係表示比較例。此外,在第4圖,與紙面正交之方向是空氣通過方向。
如第4圖(a)所示,構成第1、第2熱交換器之熱交換器具有並設之複數片平滑的散熱片201a、貫穿複數片散熱片201a之複數支導熱管200。複數支導熱管200成為朝向對空氣通過 方向垂直的段方向(第4圖之上下方向)配置複數段,而且在空氣通過方向配置於一支或複數支的構成。
至目前為止,熱交換器係一直藉由提高導熱性能,使冷卻性能增加,使除濕量增加。作為代表性手段,如在第4圖(b)之散熱片201b及第4圖(c)之散熱片201c所示,在散熱片表面有切割隆起、縫隙等可得到前緣效果的加工。
又,在將切割隆起設置於散熱片表面的情況,根據來自導熱管200的導熱與在散熱片之前緣效果的平衡,具有各種的形態,有設置大的切割隆起者(第4圖(b)、散熱片201b)、或設置複數個小的切割隆起者(第4圖(c)、散熱片201c)。
第5圖係比較在第4圖(a)~第4圖(c)之各熱交換器之導熱係數的圖。第6圖係比較在第4圖(a)~第4圖(c)之各熱交換器之散熱片滯留結露量的圖。
一般每單位面積之導熱效率係如第5圖所示,具有複數個切割隆起者比較高。因此,一直使用設置切割隆起之散熱片201b、201c,使熱交換器之散熱片面積減少,以小型化。
可是,在本第1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具有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在模式切換時,在第1熱交換器4與第2熱交換器6,加熱與冷卻互換。在即將切換前結露附著於作用為冷卻器的散熱片表面。因為在模式切換後作用為凝結器或散熱器時散熱片表面被加熱,所以該結露係無法作為排出被回收,而再度蒸發至空氣中。像這樣使結露再度蒸發時,因為一度已除濕之除濕對象空間的濕度再上升,所以成為除濕損失。因此,要求使在蒸發器之結露量變少,以使再蒸發量變少。
此時之來自散熱片的再蒸發量係根據滯留於散熱片表面的結露量而大為變化。尤其在散熱片表面具有切割隆起的情況,在散熱片表面存在複數個狹小部(開口部),結露易滯留,切割隆起愈多,滯留結露量愈增加。結果,滯留結露量係如第6圖所示,平滑之散熱片(第4圖(a)、201a)最少,切割隆起多之散熱片(第4圖(c)、201c)的滯留量最多。
第7圖係使用第4圖(a)~第4圖(c)之各散熱片,比較在變更散熱片之尺寸而具有同等之冷卻性能的熱交換器之除濕量的圖。
如以往之再加熱除濕方式(以蒸發器對吸入空氣除濕後,以凝結器對溫度過度降低之空氣加熱的方式)般,熱交換器之功能不切換者係除濕量不會根據散熱片種類而變(第7圖中點線)。可是,在本第1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得到散熱片201a係平滑者之除濕性能比較優異的結果(第7圖中實線)。
又,因為在散熱片表面所產生之結露量係少者較佳,所以藉由對散熱片表面實施親水處理,使結露液滴的接觸角變小,而可使滯留量減少。
進而,藉由將提高排水性的形狀(微細的槽)設置於散熱片201a的表面上,提高排水性,使在散熱片201a之結露量變少,結果,可使在除濕裝置1之除濕量增加。
第8圖係用以說明槽的位置因應於散熱片表面之槽所要求的功能而異的說明圖,(a)係表示目的在於增大導熱面積的情況之槽的位置,(b)係表示本第1實施形態中,目的在於提高排水性的情況之槽的位置。
以往,為了增加散熱片之導熱面積,而將槽設置於散熱片的表面,但是在此情況,如第8圖(a)所示,將槽302配置於在散熱片301上遠離導熱管300的位置。如本第1實施形態般目的在於提高散熱片201a的排水性的情況,如第8圖(b)所示,將槽202配置於結露產生量多之導熱管200的周邊。藉由將槽202配置於該位置,可提高散熱片201a的排水性。
又,藉由將不貫穿散熱片201a之奈米等級的細孔(未圖示)設置於散熱片201a的表面,可藉細孔內之空氣層使水滴的滑落性增加。
第9圖係滯留於散熱片間的底部之結露的說明圖。第10圖係表示散熱片間距與底部滯留結露量之關係的圖。第11圖係表示在同體積的熱交換器之忽略了滯留結露的情況之散熱片間距與除濕量之關係的圖。
在本第1實施形態之第1熱交換器4與第2熱交換器6之各個的下部,如第9圖所示利用水分的表面張力,結露滯留於底部。所滯留之結露係與在模式切換時殘留於散熱片表面之結露一樣,再度蒸發,引起除濕量之降低。因此,減少底部之滯留量,這導至除濕性能的增加。
滯留於本熱交換器底部之結露的高度係受到散熱片間之距離(散熱片間距)(第9圖之a)左右,如第10圖所示,散熱片間距愈窄,結露的高度愈增加,滯留量亦愈增加。散熱片間距與滯留結露高度係根據表面張力之關係式(拉普拉斯之數學式)成為反比的關係,散熱片間距愈窄,滯留結露量係愈多。又,散熱片間距大至某程度以上時,因為不會滯留於底部, 所以滯留結露量係大為降低。
可是,要使散熱片間距變大,因為這相當於對相同之熱交換器體積散熱片數變少,所以熱交換量降低,而冷凍循環之效率降低。像這樣熱交換量降低時,如第11圖所示,忽略了滯留結露之除濕裝置1的除濕量係隨著散熱片間距增加而降低。
又,藉熱交換器之大型化,滯留結露可稍微減少,但是因為在滯留結露大為減少之散熱片間距的機器構成係熱交換量大為降低,而不切實際。
第12圖係表示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熱交換器除濕量、滯留結露量及散熱片間距之關係的圖。在第12圖,以負表示底部滯留結露量。第1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散熱片間距與除濕量之關係的圖。第13圖係相當於綜合第12圖所示之2個關係式的圖。在第13圖,將橫軸設為散熱片間距,將縱軸設為將第11圖之除濕量與第10圖之底部滯留結露量(負)相加所得之除濕裝置的除濕量(可作為排水回收的除濕量)。
在假設底部滯留結露量全部再蒸發(除濕損失量)的情況,可作為排水回收的除濕量係成為第11圖之除濕量與第10圖之底部滯留結露量(負的量)的和,即,成為第13圖所示的除濕量。
從第13圖得知,因應於目的除濕量成為最大的散熱片間距存在。一般,除濕機之散熱片間距係從約1mm至3mm,但是在散熱片間距為1mm之情況與1.5mm之情況,在1mm之情況的底部滯留結露量多至在1.5mm之情況之約1.5 倍,而除濕量降低(假設表面張力0.07275N/m、接觸角0°的情況)。在本第1實施形態,藉由將散熱片間距設為1.5mm以上,且3mm以下,減少滯留於熱交換器下部之結露,而可使除濕量增加。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在本第1實施形態,在構成由乾燥劑材料之吸脫附作用與冷凍循環之冷卻、加熱作用所組合之高性能的除濕裝置1時,直線地構成風路B。在習知裝置,因為是使用乾燥劑轉子的構成,所以在乾燥劑轉子之吸附部與脫附部需要使空氣通風,而不得不構成具有彎曲部的風路,而搬運空氣時之壓力損失隨著變大。相對地,在本第1實施形態,藉由直線地構成風路B,可使搬運空氣時之壓力損失變小。因此,可使搬運空氣之送風機8的耗電力隨著變小,而可作成更高效率之裝置。
在以往之使用乾燥劑轉子的構成,需要用以驅動乾燥劑轉子轉動的馬達或其固定構造等,而裝置的構成變得複雜。相對地,因為在本第1實施形態是靜置型,所以不需要驅動乾燥劑材料轉動的馬達,而且,風路構成係簡單。因此,可小型化、可簡化裝置的構成,而可作成低耗費的裝置。
又,在本第1實施形態,將風路B構成矩形。因此,在配合風路B的形狀將在風路B所組裝之第1熱交換器4、第2熱交換器6及乾燥劑組件7之各個作成矩形之外形構造的情況,可更高密度地組裝於矩形風路B內。
即,因為在習知裝置使用乾燥劑轉子,所以將圓形之轉子配置於矩形之風路B中。因此,在轉子配置部分,在 四角落形成死空間,而無法小型地構成風路。相對地,在本第1實施形態,藉由使用矩形之乾燥劑組件7,因為可配置成無死空間,所以可高密度地組裝。結果,可小型地構成風路B(使風路室20小型化)。
又,在習知裝置,需要以吸附部與脫附部劃分風路,而需要氣密地分離吸附部與脫附部之邊界部分的密封構造。相對地,在本第1實施形態,風路B係一個,藉由切換四通閥3,因為可切換乾燥劑組件7之吸附與脫附,所以以往之密封構造係不需要,可簡化裝置的構成,而可低耗費化。
此外,如上述所示在配合風路B的形狀將在風路B所組裝之第1熱交換器4、第2熱交換器6及乾燥劑組件7之各個的外形作成矩形之構造的情況,因為如上述所示可得到小型化之效果而較佳,但是未必限定為矩形。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第2運轉模式,對所搬運之空氣,實施藉第1熱交換器4之除濕、藉乾燥劑組件7之除濕,接著實施藉第2熱交換器6之加熱。因此,除濕裝置1之吹出空氣係成為高溫且水量少之狀態(第3圖、G點),可使相對濕度成為例如20%以下之低相對濕度。這種低相對濕度之空氣係適合乾燥用途的空氣,若使該空氣直接碰觸洗滌物等之被乾燥物,可促進被乾燥物之乾燥,而可實現更高性能之乾燥功能。
又,在本第1實施形態之第1熱交換器4及第2熱交換器6的各個,將散熱片表面彼此之間隔確保1.5mm以上,且3mm以下,並將散熱片表面作成平滑,藉此,可提高散熱片表面之結露的排水性。因此,在模式切換時,可減少結 露再蒸發的量。結果,可提高作為除濕裝置的除濕量。又,藉由作成在散熱片表面不具有貫穿之開口的形狀,換言之,藉由不設置切割隆起等,可更提高結露之再蒸發量的減少效果。
又,藉提高散熱片201a之排水性的親水處理、或設置在重力方向排出附著於散熱片表面的結露之微細的槽或細孔,可更加提高結露之再蒸發量的減少效果。
又,在從第1運轉模式切換成第2運轉模式時,可減少對除濕空氣除濕之冷卻除濕量與對藉乾燥劑組件7已吸附之低濕空氣加濕的量。
又,在第1運轉模式,藉由對除濕對象空氣加熱後使其流入乾燥劑組件7,可加速乾燥劑組件7之水分釋出速度。因此,可縮短乾燥劑組件7不產生脫附作用的時間,結果,可使作為排水回收的除濕量增加。
此外,因為在第1運轉模式之吹出空氣係比在第2運轉模式之吹出空氣低溫、高濕,所以在將本除濕裝置1用於被乾燥物之乾燥的情況,僅在第2運轉模式時,使吹出空氣碰觸被乾燥物較佳。因此,為了應付這種用途,亦可採用將可變更吹出風向之輪葉設置於除濕裝置1之吹出口20b,並可將在第1運轉模式之吹出方向與在第2運轉模式之吹出方向調整成不同之方向的構成。而且,僅在第2運轉模式時,將輪葉調整成來自吹出口20b之吹出空氣碰觸被乾燥物即可,藉此,可更促進被乾燥物之乾燥,而可實現更高性能之乾燥功能。
此外,本發明之除濕裝置係未限定為上述的構成,可在不超出本發明之主旨的範圍例如如以下所示實施各種 變形。
(第1變形例:除濕裝置1的構成元件)
在第1圖,表示在冷媒迴路A之切換使用四通閥3的構成,但是只要是可切換冷媒迴路A之流路的構成,未特別限定為四通閥,亦可使用其他的閥。例如,亦可採用使用4個是雙通閥之電磁閥,並將電磁閥配置於連接壓縮機2之排出側及吸入側之各個與第1熱交換器4的部分、及連接壓縮機2之排出側及吸入側之各個與第2熱交換器6的部分的構成。而且,藉各電磁閥之開閉,實現與本實施形態一樣之冷媒迴路A、冷凍循環即可。又,關於膨脹閥5,有各式各樣的降壓手段。例如,有是開口大小可變的電子式膨脹閥、毛細管、溫度式膨脹閥等。
(第2變形例:各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
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之各自的運轉時間係亦可採用預定之時間,亦可在各運轉模式之各自的運轉時間具有因應於空氣條件或除濕裝置1之運轉狀態的適當值。因此,為了能以該適當值運轉,亦可作成根據空氣條件或除濕裝置1之運轉狀態,決定各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
在第1運轉模式,因為從乾燥劑組件7釋出水分,所以從乾燥劑組件7釋出適當量的水分,至殘留於乾燥劑組件7之水量成為適當量所需的時間成為適當值。在乾燥劑組件7所殘留之水量比適當量多的狀態,結束第1運轉模式,切換成第2運轉模式的話,會抑制在第2運轉模式乾燥劑組件7可吸附之水量,而在第2運轉模式之除濕量減少。反之,在第1運 轉模式運轉太長久時,在第1運轉模式之後半從乾燥劑組件7幾乎無法脫附水分之狀態持續,而向實現比第1運轉模式更高之除濕量的第2運轉模式的切換變成延遲。因此,在此情況,總除濕量亦減少。
在第2運轉模式,因為乾燥劑組件7吸附水分,所以乾燥劑組件7之吸附水量成為適當量的時間成為適當值。在儘管在乾燥劑組件7尚有可吸附之餘地,卻將運轉切換成第1運轉模式的情況,高除濕量之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變成比第1運轉模式短,而總量上除濕量減少。反之,在第2運轉模式運轉太長久時,在第2運轉模式之後半,乾燥劑組件7無法吸附水分之狀態持續,在此情況,除濕量亦減少。
乾燥劑組件7之保持水量的變化係根據流入乾燥劑組件7之空氣的相對濕度所決定,高相對濕度之空氣流入時,乾燥劑組件7內之水分難釋出,反之水分吸附量係變多。又,低相對濕度之空氣流入乾燥劑組件7時,乾燥劑組件7內之水分易釋出,反之水分吸附量係變少。
亦可根據以上的事項,以以下之決定方法1或決定方法2決定各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可是,在除濕運轉中,將第1運轉模式及第2運轉模式作為一個週期,並重複此週期,但是一個週期之時間(即第1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與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的合計時間)係總是相同。因此,在以下所說明之決定方法,決定在所謂的一個週期內之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之各自的時間分配。此外,各運轉時間的決定係在除濕運轉開始時進行。以下,依序說明各決定型式。
(決定方法1)
自藉溫濕度感測器50所得之吸入空氣的狀態,求得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因應於該相對濕度,決定各運轉模式之各自的運轉時間。以下,具體地說明之。
預先決定吸入空氣之成為基準的相對濕度(以下稱為基準相對濕度),而且預先藉實驗或模擬等求得在該基準相對濕度之吸入空氣通過風路B的情況可實現高除濕量之各運轉模式之各自的基準運轉時間。然後,因應於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與基準相對濕度的大小關係,如以下之說明所示,從各運轉模式之各自的基準運轉時間適當地增減,決定各運轉模式之各自的運轉時間。
在除濕運轉開始時,自藉溫濕度感測器50所得之吸入空氣的狀態,求得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在該相對濕度比預設之相對濕度更高的情況,在第1運轉模式之來自乾燥劑組件7的水分釋出量係比相對濕度為基準相對濕度之情況的水分釋出量少,又,在第2運轉模式之乾燥劑組件7的水分吸附量係比相對濕度為基準相對濕度之情況的水分吸附量多。因此,在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比基準相對濕度更高的情況,使第1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比與第1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長,反之使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比與第2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短。
另一方面,在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比基準相對濕度更低的情況,在第1運轉模式之來自乾燥劑組件7的水分釋出量係比相對濕度為基準相對濕度之情況的水分釋出 量多,又,在第2運轉模式之乾燥劑組件7的水分吸附量係比相對濕度為基準相對濕度之情況的水分吸附量少。因此,在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比基準相對濕度更低的情況,使第1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比與第1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短,反之使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比與第2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長。
藉由依此方式調整各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可適當地調整乾燥劑組件7之水分保持量,不論吸入空氣之狀態是何種狀態,都總是可實現高除濕量。此外,在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與基準相對濕度相同的情況,當然只要以與各自之運轉模式對應的基準運轉時間運轉即可。
(決定方法2)
因應於除濕運轉開始時之冷媒迴路A的運轉狀態決定各運轉模式之各自的運轉時間。以下,具體地說明之。
冷媒迴路A的運轉狀態係根據吸入空氣之狀態而變動。具體而言,在吸入空氣之相對濕度高的情況,在各運轉模式通過成為蒸發器之熱交換器的前後之空氣的濕度差比吸入空氣之相對濕度低的情況擴大。即,因為促進在蒸發器之冷媒與空氣的熱交換,所以因應之,成為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上升的運轉。反之,在吸入空氣之相對濕度低的情況,因為抑制在蒸發器之冷媒與空氣的熱交換,所以成為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降低的運轉。
由於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與吸入空氣之相對濕度具有如以上所示的關係,所以藉由將該關係應用於該決定方法 1,可因應於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決定第1、第2運轉模式之各自的運轉時間。此外,因為因應於冷凍循環之低壓的上升,高壓壓力亦上升,結果,可因應於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決定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之各自的運轉時間。
即,在除濕運轉開始時測量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並比較測量所得之低壓測量值(或高壓測量值)與預先決定之低壓基準值(或高壓基準值),在低壓測量值(或高壓測量值)比低壓基準值(或高壓基準值)更高的情況,判定吸入空氣之相對濕度高,與該決定方法1一樣,使第1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比基準運轉時間長,反之使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比基準運轉時間短。
另一方面,在低壓測量值(或高壓測量值)比低壓基準值(或高壓基準值)更低的情況,判定吸入空氣之相對濕度低,與該決定方法1一樣,使第1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比基準運轉時間短,反之使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比基準運轉時間長。
此外,在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之測量,亦可將壓力感測器設置於冷凍循環之低壓部或高壓部來測量,亦可作成測量在冷凍循環成為氣液二相部之各熱交換器的冷媒溫度,並自該溫度推算低壓。
依此方式,根據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亦與該決定方法1(根據吸入空氣之資訊的手法)一樣,可適當地調整乾燥劑組件7之水分保持量。而且,不論吸入空氣之狀態是何種狀態,都總是可實現高除濕量。
(著霜時之運轉切換)
可是,在吸入空氣為低溫的情況,實施第2運轉模式時,在第1熱交換器4冷卻低溫空氣。因此,第1熱交換器4之散熱片表面的溫度成為0℃以下時,在散熱片表面發生著霜。在該狀態下繼續運轉時,著霜成長,而塞住散熱片間之空氣流路,結果,送風量降低,成為無法適當地實施除濕裝置1之運轉的狀態。
因此,亦可作成在第2運轉模式中,在根據冷媒迴路A之運轉狀態推測在第1熱交換器4發生著霜的情況,即使是預設之運轉時間結束前(或根據該決定方法1或決定方法2所決定之運轉時間結束前),亦結束第2運轉模式,並切換成第1運轉模式。此外,在第1運轉模式,因為第1熱交換器4作為凝結器動作,所以冷媒係高壓且高溫,可對著霜加熱,使其溶化。
著霜狀態係可根據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判定,例如在以第2運轉模式運轉中,低壓壓力比既定值更低的時間持續固定時間以上的情況,第1熱交換器4之散熱片表面的溫度成為0℃以下之狀態長時間持續,而判定著霜已進行。在此情況,如上述所示,結束第2運轉模式,並切換成第1運轉模式,此外,低壓壓力之測量方法係與上述之手段一樣,只要將壓力感測器設置於冷凍循環之低壓部,或測量低壓並成為氣液二相部之第1熱交換器4的冷媒溫度即可。
此外,著霜狀態之判定係未限定為上述的方法,亦可測量第1熱交換器4之散熱片表面的溫度,在該溫度為0 ℃以下並持續運轉固定時間以上的情況,判定著霜狀態。
依此方式,只要在第2運轉模式判別著霜狀態的情況切換成第1運轉模式,就不會在著霜狀態仍然進行下運轉,避免在送風量降低所造成之除濕量的降低,而可實現可靠性更高的除濕裝置1。
在上述,說明了在第2運轉模式之第1熱交換器4的著霜,但是在第1運轉模式亦有時在第2熱交換器6發生著霜。已知吸附時與脫附時之乾燥劑組件7的水分吸附、脫附速度係根據溫度而變動,一般溫度愈高溫,水分吸附、釋出速度愈快。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因為在第1運轉模式流入乾燥劑組件7之空氣溫度係比第2運轉模式更高溫,所以第1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係比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更短。即,在第1運轉模式所產生之著霜量比在第2運轉模式所產生之著霜量更少的情況變多。
在第1運轉模式流入作用為蒸發器之第2熱交換器6的空氣焓係比在第2運轉模式流入作用為蒸發器之第1熱交換器4的空氣焓更大,在確保相同之熱交換量的情況比較時,所需之導熱面積係第2熱交換器6可比較少。即,因為流入第2熱交換器6之空氣係比在第2運轉模式流入第1熱交換器4之空氣高溫高濕,所以即使第2熱交換器6之導熱面積比第1熱交換器4少,亦可確保除濕量。
底部滯留結露量係除了散熱片間距以外,根據熱交換器之行數亦大為變化,隨著行數變多,底部滯留結露量亦變多。根據這些事項,亦可作成以下之如第14圖所示構成第1 熱交換器4與第2熱交換器6。
第14圖係第1圖之第1熱交換器與第2熱交換器之各自的構成例之說明圖,(a)係表示第1熱交換器的示意平面圖,(b)係表示第2熱交換器的示意平面圖。又,在第14圖點線箭號係表示空氣通過方向。
在第2熱交換器6,因為如上述所示導熱面積少亦可確保除濕量,所以使底部滯留結露量之減少變成優先,使行數(空氣通過方向之行數)比第1熱交換器4更少,並使散熱片間距a1比第1熱交換器4之散熱片間距a2更窄。因此,因為可使在第1運轉模式之在第2熱交換器6的底部滯留結露量減少,所以除濕量可大為增加。
作為本除濕裝置1之冷媒,如上述所示,除了R410A以外,還可應用其他的HFC系冷媒或HC冷媒、CO2、NH3等之自然冷媒。作為除濕裝置1之冷媒,除了這些冷媒以外,亦可使用氣體比熱比比R410A更高的R32。在將R32用作冷媒的情況,可提高將冷媒用作用以除霜之熱氣體時的加熱性能,而可使在第1熱交換器4或第2熱交換器6所產生之霜或冰提早溶化。此外,如上述所示之效果係不僅作為冷媒使用R32的情況,例如即使是使用氣體比熱比比R410A更高之R32與HFO123yf的混合冷媒的情況,亦一樣地可提高將冷媒用作熱氣體時的加熱性能,而可使在第1熱交換器4或第2熱交換器6所產生之霜或冰提早溶化。
又,在將R32用作冷媒的情況,因為可使著霜時之除霜提早結束,所以在第1運轉模式之流入乾燥劑組件7之 空氣的脫附反應可提早開始。因此,因為除濕量增加之時間比例可增加,所以至達到目標除濕量所需的運轉時間縮短,而可節能。
第2實施形態
第1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圖。以下,主要說明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的部分。此外,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部分所應用的變形例係亦一樣地適用於本第2實施形態。
第2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00係具有從第1圖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1拿掉四通閥3,並將冷媒迴路A內之冷媒的流動方向限定於第5圖之實線箭號方向的構成。又,將送風機8b設置於吸入口20a與第1熱交換器4之間。此外,在第2實施形態,吸入口20a成為不僅吸入,亦吹出之吸入吹出口20a,吹出口20b成為不僅吹出,亦吸入之吸入吹出口20b。除濕裝置100更包括溫濕度感測器50b,溫濕度感測器50b係測量從吸入吹出口20b所流入之空氣的溫濕度(除濕裝置100之周圍的溫濕度),但是亦可採用溫濕度感測器50與溫濕度感測器50b之任一方的構成。總之,只要可檢測出除濕裝置100之吸入空氣的溫濕度即可。
送風機8及送風機8b係不是雙方同時運轉,而每次僅一方運轉。在送風機8運轉的情況,與第1圖一樣,空氣在第15圖之從左往右之空白箭號方向(第1方向)流動,而在送風機8b運轉的情況,空氣在第15圖之從右往左之灰色箭號方向(第2方向)流動。此外,在此作為使空氣在空白箭號方向或 灰色箭號方向流動的送風裝置,表示2台送風機,但是亦可採用可正反轉之一台送風機。
在本第2實施形態,第1熱交換器4係總是作為凝結器動作,對流入的空氣加熱。又,第2熱交換器6係總是作為蒸發器動作,對流入的空氣冷卻、除濕。
其次,說明本第2實施形態的運轉動作。在本第2實施形態,具有第3運轉模式與第4運轉模式,並切換各運轉模式,進行除濕,該第3運轉模式係使送風機8運轉,而使空氣在空白箭號方向流動,該第4運轉模式係使送風機8b運轉,而使空氣在灰色箭號方向流動。第3運轉模式係與在第1實施形態之第1運轉模式相同的運轉,成為從吸入吹出口20a流入風路B內的空氣在第1熱交換器4被加熱而成為低相對濕度後,脫附乾燥劑組件7之水分保持量,然後,流入第2熱交換器6,被冷卻除濕後,從吸入吹出口20b向除濕裝置100外被吹出的運轉。
另一方面,在第4運轉模式,成為從吸入吹出口20b流入風路B內的空氣在第2熱交換器6被冷卻除濕而成為高相對濕度後,被乾燥劑組件7吸附水分,而更除濕,然後,在第1熱交換器4被加熱後,從吸入吹出口20a向除濕裝置100外被吹出的運轉。依此方式,第4運轉模式係冷媒迴路A之冷凍循環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但是風路B內之空氣的狀態變化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2運轉模式相同。
在本第2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00,交互地重複第3、第4運轉模式。因此,乾燥劑組件7內及除濕裝置100內 之空氣的狀態變化係與在第1實施形態交互地實施第1、第2運轉模式的情況一樣。
在本第2實施形態,作用為蒸發器者係僅第2熱交換器6。因此,在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提高結露之排水性的構成,即將散熱片表面之間的間隔設為1.5mm以上且3.0mm以下這事項係可應用於第2熱交換器6。又,關於散熱片表面係未具有開口部的形狀、將微細之槽或細孔配置於散熱片表面、及對散熱片表面實施親水處理這些事項亦一樣,可應用於第2熱交換器6。
此外,在第2實施形態,如第1實施形態般附著於第2熱交換器6之結露水再蒸發的問題係不會發生,但是提高第2熱交換器6之排水性這件事係在提高除濕裝置1之除濕性能上有效。即,若在第2熱交換器6之散熱片表面發生結露,而從第3運轉模式切換成第4運轉模式時,具有第2熱交換器6之散熱片表面的結露流入乾燥劑組件7的可能性。在此情況,因來自本來應除濕之除濕對象空氣以外的水分而乾燥劑組件7之水分保持量上升,而引起來自除濕對象空氣之水分吸附性能的降低,結果,引起除濕性能的降低。因此,藉由提高第2熱交換器6之排水性,可提高除濕性能。又,若提高第2熱交換器6之排水性,因為亦可能使在第2熱交換器6之著霜變成延遲,所以在這一點,提高第2熱交換器6之排水性係亦有效。
此外,第3、第4運轉模式之各自之運轉時間的決定方法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即,第3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 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一樣地決定,第4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一樣地決定。在此,除濕開始時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係根據藉溫濕度感測器50或溫濕度感測器50b所得之吸入空氣的狀態求得即可。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若依據第2實施形態,可得到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即,不僅可構成由乾燥劑材料之吸脫附作用與冷凍循環之冷卻作用所組合之高性能的除濕裝置100,而且可使風路的構成變成高密度組裝且簡化,可使裝置小型化,且能以低耗費製造。
此外,在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根據藉溫濕度感測器50、溫濕度感測器50b所得之吸入空氣的狀態,求得吸入空氣之相對濕度,但是只要是可推算相對濕度之裝置,亦可使用其他的感測手段。例如,亦可採用自直接測量相對濕度之感測器或測量露點溫度之感測器推算相對濕度等的手段。溫濕度感測器50及溫濕度感測器50b係作用為本發明之狀態檢測裝置。又,在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之測量所使用的檢測感測器亦如上述所示相當於本發明的狀態檢測裝置。
1‧‧‧除濕裝置
2‧‧‧壓縮機
3‧‧‧四通閥
4‧‧‧第1熱交換器
5‧‧‧膨脹閥
6‧‧‧第2熱交換器
7‧‧‧乾燥劑組件
8‧‧‧送風機
10‧‧‧筐體
11‧‧‧壁面
20‧‧‧風路室
20a‧‧‧吸入口
20b‧‧‧吹出口
21、30‧‧‧機械室
40‧‧‧排水盤
41‧‧‧水路
42‧‧‧排水槽
50‧‧‧溫濕度感測器
60‧‧‧控制裝置
A‧‧‧冷媒迴路
B‧‧‧風路

Claims (12)

  1. 一種除濕裝置,包括:冷媒迴路,係以冷媒配管依序連接壓縮機、流路切換裝置、第1熱交換器、降壓手段及第2熱交換器,而冷媒循環;風路,係直線狀地配置該第1熱交換器、可吸脫附水分之乾燥劑材料及該第2熱交換器;及送風裝置,係設置於該風路內,並使除濕對象空間內之空氣流至該風路內;其特徵在於:該第1、第2熱交換器係具有為了空氣通過而隔著間隔且並列地配置的複數片散熱片,該複數片散熱片之散熱片表面之間的間隔構成為1.5mm以上,且3.0mm以下;進行藉該流路切換裝置之流路切換交互地切換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的除濕運轉,而該第1運轉模式係該第1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散熱器動作,而且該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並脫附該乾燥劑材料所保持之水分,該第2運轉模式係該第1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而且該第2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散熱器動作,該乾燥劑材料從通過該風路之空氣吸附水分。
  2. 一種除濕裝置,包括:冷媒迴路,係以冷媒配管依序連接壓縮機、作用為凝結器之第1熱交換器、降壓裝置及作用為蒸發器之第2熱交換器,而冷媒循環;風路,係直線狀地配置該第1熱交換器、可吸脫附水分之 乾燥劑材料及該第2熱交換器;及送風裝置,係設置於該風路內,並可在第1方向與第2方向送風,該第1方向係使除濕對象空間內之空氣按照該第1熱交換器、該乾燥劑材料及該第2熱交換器之順序流動,該第2方向係使除濕對象空間內之空氣按照該第2熱交換器、該乾燥劑材料及該第1熱交換器之順序流動;其特徵在於:該第2熱交換器係具有為了空氣通過而隔著間隔且並列地配置的複數片散熱片,該複數片散熱片之散熱片表面之間的間隔構成為1.5mm以上,且3.0mm以下;進行交互地切換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的除濕運轉,而該第1運轉模式係藉該送風裝置使空氣在該第1方向流動,而脫附該乾燥劑材料所保持之水分,該第2運轉模式係藉該送風裝置使空氣在該第2方向流動,而該乾燥劑材料從通過該風路之空氣吸附水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第1、第2熱交換器之該散熱片表面係不具有開口的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在該第1、第2熱交換器之該散熱片表面,配置在重力方向排出附著於該散熱片表面的結露之微細的槽或不貫穿該散熱片的細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第1熱交換器及該第2熱交換器的各個係具有包括該複數片散熱片與貫穿該複數片散熱片之複數支導熱管的構成; 該複數支導熱管係在對空氣通過方向垂直之方向的段方向配置複數段,而且在該空氣通過方向配置一行或複數行;該第1熱交換器之該導熱管的行數係比該第2熱交換器之該導熱管的行數多;該第1熱交換器之該複數片散熱片的配置間隔係該第2熱交換器之該複數片散熱片的配置間隔以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冷媒係氣體比熱比比R410A高的冷媒。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包括狀態檢測裝置,該狀態檢測裝置係從該除濕對象空間檢測出該風路內所吸入之吸入空氣的狀態;根據藉該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狀態,決定該第1運轉模式與該第2運轉模式之各自的運轉時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狀態檢測裝置係檢測出相對濕度之裝置;預先設定該吸入空氣之相對濕度為所預設之基準相對濕度時之該各運轉模式之各自的基準運轉時間;在除濕運轉開始時藉該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該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比該基準相對濕度更高的情況,將該第1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設定成比與該第1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長,而且將該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設定成比與該第2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短;在除濕運轉開始時藉該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該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比該基準相對濕度更低的情況,將該第1運 轉模式之運轉時間設定成比與該第1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短,而且將該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設定成比與該第2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長。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包括狀態檢測裝置,該狀態檢測裝置係檢測出該冷媒迴路之運轉狀態;根據藉該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狀態,決定該第1運轉模式與該第2運轉模式之各自的運轉時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狀態檢測裝置係檢測出該冷媒迴路之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的裝置;在除濕運轉開始時藉該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比預先決定之低壓基準值或高壓基準值更高的情況,將該第1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設定成比與該第1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長,而且將該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設定成比與該第2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短;在除濕運轉開始時藉該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比預先決定之低壓基準值或高壓基準值更低的情況,將該第1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設定成比與該第1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短,而且將該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設定成比與該第2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長。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裝置,其中每隔預設之時間切換該第1運轉模式與該第2運轉模式。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包括著霜檢 測裝置,該著霜檢測裝置係檢測出在該第1熱交換器之著霜;在該第2運轉模式中藉該著霜檢測裝置檢測出著霜的情況,即使是該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結束前,亦切換成該第1運轉模式。
TW102127401A 2013-04-24 2013-07-31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TWI5414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2128 WO2014174623A1 (ja) 2013-04-24 2013-04-24 除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1561A TW201441561A (zh) 2014-11-01
TWI541477B true TWI541477B (zh) 2016-07-11

Family

ID=51791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7401A TWI541477B (zh) 2013-04-24 2013-07-31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907911B2 (zh)
EP (1) EP2990093B1 (zh)
JP (1) JP6029750B2 (zh)
CN (1) CN105228726B (zh)
AU (1) AU2013387944B2 (zh)
TW (1) TWI541477B (zh)
WO (1) WO20141746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70592A1 (ja) * 2015-04-21 2016-10-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7103987A1 (ja) * 2015-12-15 2017-06-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US10712025B2 (en) 2016-01-27 2020-07-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ehumidifying apparatus
CN106152427A (zh) * 2016-09-14 2016-11-23 江苏国莱特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Tvoc净化处理装置
US10350536B2 (en) 2016-11-09 2019-07-16 Climate By Design International, Inc. Reverse flow dehumidifier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the same
KR20180052312A (ko) * 2016-11-10 2018-05-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및 그 제어 방법
EP3326849B1 (de) * 2016-11-23 2024-05-08 Elektrosil GmbH Verfahren und klimatisierungsmodul zur klimatisierung eines aufenthaltsbereichs einer person
JP6819877B2 (ja) * 2017-06-08 2021-01-27 Smc株式会社 圧縮空気用の熱交換器、その熱交換器を用いた除湿ユニット、及びその除湿ユニットを備えた除湿システム
CN107461878A (zh) * 2017-07-19 2017-12-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及其能效检测方法和装置
TWI638965B (zh) 2017-09-08 2018-10-21 台灣日立江森自控股份有限公司 熱管式空調裝置及其除濕方法
WO2019077744A1 (ja) * 2017-10-20 2019-04-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10701696B (zh) * 2018-07-09 2021-09-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多功能除湿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08954516A (zh) * 2018-07-19 2018-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机及其工作方法
JP7054308B2 (ja) * 2018-10-10 2022-04-13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環境試験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20200985A (ja) * 2019-06-10 2020-12-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ユニット、及び調湿システム
JP7439407B2 (ja) * 2019-07-30 2024-02-28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人体用微細水放出装置
KR20210114708A (ko) * 2020-03-11 2021-09-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용 열전달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1998501B (zh) * 2020-07-22 2021-10-01 格力电器(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排水系统脏堵检测方法、装置和处理器
CN111981579A (zh) * 2020-07-31 2020-11-24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储湿换热器空气冷却的房间空调器
CN111981580A (zh) * 2020-07-31 2020-11-24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储湿换热器的房间空调器旋转式制冷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1680A (en) * 1955-07-12 1959-02-03 Jr Elmer W Zearfoss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US3274797A (en) * 1964-05-08 1966-09-27 Peerless Of America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a capillary tube section
US4420943A (en) * 1982-05-10 1983-12-20 Raytheon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frigerator defrost
JP2753016B2 (ja) * 1989-01-25 1998-05-18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付熱交換器
US4995453A (en) * 1989-07-05 1991-02-26 Signet Systems, Inc. Multiple tube diameter heat exchanger circuit
JPH0415492A (ja) * 1990-05-10 1992-01-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磁石発電機の冷却ファ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157941A (en) * 1991-03-14 1992-10-27 Whirlpool Corporation Evaporator for home refrigerator
CA2092365A1 (en) * 1992-11-30 1994-05-31 Erling Berner Dehumidification apparatus
US5540276A (en) * 1995-01-12 1996-07-30 Brazeway, Inc. Finned tube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H09142139A (ja) * 1995-09-22 1997-06-03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1096599A (ja) * 1996-05-10 1998-04-14 Hitachi Ltd 室外用熱交換器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US5953926A (en) * 1997-08-05 1999-09-21 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 Heating, cooling, and dehumidifying system with energy recovery
AU766695B2 (en) * 1999-03-02 2003-10-23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ng device
US6253839B1 (en) * 1999-03-10 2001-07-03 Ti Group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Refrigeration evaporator
JP3835102B2 (ja) * 2000-01-25 2006-10-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運転制御装置
JP3807320B2 (ja) * 2002-02-06 2006-08-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KR100781501B1 (ko) * 2004-03-31 2007-11-30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조화기 및 공기 조화기의 제어 방법
JP4649967B2 (ja) 2004-12-01 2011-03-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3864982B2 (ja) * 2005-05-30 2007-01-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3918852B2 (ja) * 2005-06-28 2007-05-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吸着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045088B2 (ja) * 2006-12-15 2012-10-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脱臭装置
CN201126243Y (zh) * 2007-10-31 2008-10-01 鞍山兴益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高温特种空调
JP5054747B2 (ja) * 2009-10-06 2012-10-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DE102009057159B4 (de) * 2009-12-05 2014-02-20 Robert Bosch Gmbh Sorptionswärmetauscher und Steuerung hierfür
CA2722405A1 (en) * 2010-04-05 2011-10-05 Bmil Technologies, Llc High efficiency desiccant dehumidifier system
JP5355540B2 (ja) * 2010-12-17 2013-11-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2853504B (zh) * 2011-06-28 2015-03-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
JP5452565B2 (ja) * 2011-10-27 2014-03-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2777980A (zh) * 2012-08-13 2012-11-14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分体式高效远距离送风除湿机
JP5627721B2 (ja) * 2013-01-23 2014-1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GB2525112B (en) * 2013-01-29 2021-02-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ehumidifi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74623A1 (ja) 2014-10-30
JP6029750B2 (ja) 2016-11-24
US10907911B2 (en) 2021-02-02
TW201441561A (zh) 2014-11-01
EP2990093A1 (en) 2016-03-02
EP2990093B1 (en) 2018-03-28
US20160061475A1 (en) 2016-03-03
AU2013387944B2 (en) 2016-09-29
JPWO2014174623A1 (ja) 2017-02-23
AU2013387944A1 (en) 2015-11-05
EP2990093A4 (en) 2016-11-30
CN105228726A (zh) 2016-01-06
CN105228726B (zh) 2017-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1477B (zh)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TWI486202B (zh)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TWI528001B (zh)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TWI532957B (zh)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TWI541476B (zh)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JP58549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627721B2 (ja) 除湿装置
GB2545114A (en) Dehumidifying device
JP613833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TWI586924B (zh) Air conditioning unit
JP585491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336101B2 (ja) 除湿装置
TWI638120B (zh) Air conditioner
JP613833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14150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404509B2 (ja) 除湿装置
WO2015136653A1 (ja) 除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