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6202B -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 Google Patents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6202B
TWI486202B TW101139015A TW101139015A TWI486202B TW I486202 B TWI486202 B TW I486202B TW 101139015 A TW101139015 A TW 101139015A TW 101139015 A TW101139015 A TW 101139015A TW I486202 B TWI486202 B TW I4862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on mode
air
heat exchanger
dehumidification
m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9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1041A (zh
Inventor
Fumitake Unezaki
Shinichi Ito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41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10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62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620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2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rost or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0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in which the humidity of the air is exclusive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the evaporator of a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 or heat pump circu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5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refrigeration (conden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8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air-humidif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3/00Adsorbents used in seperation treatment of gases and vapours
    • B01D2253/10Inorganic adsorbents
    • B01D2253/106Silica or silic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3/00Adsorbents used in seperation treatment of gases and vapours
    • B01D2253/10Inorganic adsorbents
    • B01D2253/106Silica or silicates
    • B01D2253/108Zeoli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80Wa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8/00Sources of waste gases
    • B01D2258/06Polluted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0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adsorbing systems
    • B01D53/0438Cooling or heat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Description

除濕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除濕裝置。
自以往,作為利用藉進行水分之吸附及脫除之乾燥劑材料的吸脫水分,對除濕對象空間內除濕的除濕裝置,有專利文獻1的例子。專利文獻1係將冷凍循環之藉熱交換器的冷卻及加熱、與藉乾燥劑轉子的吸脫水分組合,來進行除濕的技術,具有使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按照冷凍循環之放熱器、乾燥劑轉子之脫除部、冷凍循環之蒸發器、及乾燥劑轉子之吸附部的順序通過的風路。
作成對在該風路內所取入之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以放熱器加熱,再以乾燥劑轉子的脫除部對加熱後的空氣加濕,以蒸發器將加濕後的空氣冷卻至露點溫度以下,而冷卻、除濕,以乾燥劑轉子的吸附部將冷卻、除濕後的空氣進一步除濕後,回到除濕對象空間。而且,採用藉由使乾燥劑轉子轉動,而連續地進行除濕運轉的構成。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文獻]
特開2006-150305號公報(摘要、第1圖)
在該以往的裝置,藉由將乾燥劑材料的吸脫作用與冷凍循環的冷卻及加熱作用組合,和僅使用冷凍循環或乾燥劑材料的除濕相比,可實現更多的除濕量,而成為高性能的除濕裝置。可是,另一方面,具有如以下所示的問題。
因為使用乾燥劑轉子,所以需要轉子的驅動部。又,為了避免在乾燥劑的吸附部與脫除部之間發生漏氣,需要氣密地分離吸附部與脫除部之邊界部分的密封構造,具有裝置大型化,且高耗費的課題。又,因為成為使通過乾燥劑轉子後的空氣再回到乾燥劑轉子的風路構成,所以成為彎曲部多的風路構成,搬運空氣時之壓力損失增加,具有風扇動力增加而裝置之耗電力增加的課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述所示之課題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實現一種除濕裝置,該除濕裝置係在具有高除濕性能下,亦不需要乾燥劑轉子驅動部、及吸附部與脫除部之邊界部分的密封構造,可簡化裝置,而可小型化、低耗費化。
本發明之除濕裝置係包括:冷媒迴路,係以冷媒配管依序連接壓縮機、流路切換裝置、第1熱交換器、降壓裝置及第2熱交換器;風路,係串列地配置第1熱交換器、可吸脫水分的乾燥劑材料及第2熱交換器;及送風裝置,係設置於風路內,並使除濕對象空間內的空氣流至風路內;進行藉該流路切換裝置之流路切換交互地切換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的除濕運轉,而該第1運轉模式係第1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 或放熱器動作,而且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而脫除乾燥劑材料所保持之水分,該第2運轉模式係第1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而且第2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放熱器動作,而乾燥劑材料從通過風路的空氣吸附水分。
若依據本發明,藉由組合乾燥劑材料的吸脫水分作用與藉冷媒迴路之冷凍循環動作的冷卻及加熱作用,可進行高除濕量的除濕。除此以外,因為採用串列地配置第1熱交換器、乾燥劑材料及第2熱交換器的風路構成,而且,作成藉該流路切換裝置之流路切換交互地切換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來進行除濕,而該第1運轉模式係第1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放熱器動作,而且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而脫除乾燥劑材料所保持之水分,該第2運轉模式係第1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而且第2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放熱器動作,而乾燥劑材料從通過風路的空氣吸附水分,所以可簡化裝置的構造,而可得到更小型化且低耗費的裝置。
1‧‧‧除濕裝置
2‧‧‧壓縮機
3‧‧‧四通閥
4‧‧‧第1熱交換器
5‧‧‧膨脹閥
6‧‧‧第2熱交換器
7‧‧‧乾燥劑組件
8‧‧‧風扇
8b‧‧‧風扇
10‧‧‧筐體
11‧‧‧壁面
20‧‧‧風路室
20a‧‧‧吸入口(吸入吹出口)
20b‧‧‧吹出口(吸入吹出口)
30‧‧‧機械室
40‧‧‧排水盤
41‧‧‧水路
42‧‧‧排水槽
50‧‧‧溫濕度感測器
50b‧‧‧溫濕度感測器
60‧‧‧控制裝置
100‧‧‧除濕裝置
A‧‧‧冷媒迴路
B‧‧‧風路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圖。
第2圖係表示第1運轉模式時之空氣之狀態變化的空氣濕度曲線圖。
第3圖係表示第2運轉模式時之空氣之狀態變化的空氣濕度曲線圖。
第4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圖。
第1實施形態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圖。在第1圖及後述的各圖,附加同一符號者係相當於同一構件或與其相當者,這在專利說明書的全文中共通。又,在專利說明書的全文中所出現之構成元件的形態係完全是舉例表示,不是限定成這些記載。
除濕裝置1係在筐體10內具有壓縮機2、是流路切換裝置的四通閥3、第1熱交換器4、是降壓裝置的膨脹閥5及第2熱交換器6,這些元件係以冷媒配管連接,而構成冷媒迴路A。筐體10內係被劃分成風路室20與機械室30,並將壓縮機2及四通閥3配置於機械室30,其他配置於風路室20。此外,貫穿孔(未圖示)形成於用以劃分機械室30與風路室20之間的壁面11,冷媒配管貫穿貫穿孔(未圖示),並連接各元件之間。又,以不會經由貫穿孔與連接配管之間的間隙在機械室30與風路室20之間產生氣流的方式構成為氣密地保持間隙部分即可。
四通閥3係將流路切換成冷媒在第1圖之實線方向或點線方向流動,在切換成第1圖之實線之流路的情況,構成從壓縮機2所排出之冷媒按照四通閥3、第1熱交換器4、膨脹閥5、第2熱交換器6及四通閥3之順序流動後回到壓縮機2的冷凍循環。在此構成,第1熱交換器4係作為凝結器(放 熱器)動作,而第2熱交換器6係作為蒸發器動作。
另一方面,在將四通閥3的流路切換成第1圖之點線之流路的情況,構成從壓縮機2所排出之冷媒按照壓縮機2、四通閥3、第2熱交換器6、膨脹閥5、第1熱交換器4及四通閥3之順序流動後回到壓縮機2的冷凍循環。在此構成,第2熱交換器6係作為凝結器(放熱器)動作,而第1熱交換器4係作為蒸發器動作。作為該除濕裝置1的冷媒,例如使用R410A。此外,冷媒係未限定為R410A,可應用其他的HFC系冷媒、HC冷媒、CO2 冷媒、NH3 冷媒等之天然冷媒。在應用CO2 冷媒的情況,在高壓為臨界壓力以上之運轉的情況,凝結器係作為放熱器動作。
第1熱交換器4及第2熱交換器6係板散熱片管熱交換器,成為對在導熱管內流動的冷媒與在散熱片周圍流動的空氣進行熱交換的構成。膨脹閥5係開口大小固定的閥,使通過之冷媒降壓膨脹。
風路室20係具有將除濕對象空氣導入內部的吸入口20a、與將已除濕之空氣排出至外部的吹出口20b,藉作為送風裝置的風扇8所搬運之空氣在第1圖之空白箭號的方向流動。風路室20構成矩形,在風路室20內,形成串列地配置第1熱交換器4、係乾燥劑材料的乾燥劑組件7、第2熱交換器6及風扇8的風路B。因此,從吸入口20a被吸入風路B內的空氣係按照第1熱交換器4、是乾燥劑材料的乾燥劑組件7、第2熱交換器6及風扇8的順序成直線狀地在風路B內流動後,從吹出口20b排出至除濕裝置1的外部。
乾燥劑組件7係以固態將乾燥劑材料成形成矩形,並由吸脫水分的材料所構成,例如應用沸石、矽膠、高分子系吸附材料等。
又,在風路室20,將排水盤40配置於第1熱交換器4及第2熱交換器6之各自的下方,接受從各熱交換器所滴下之在運轉時所產生的排水。以排水盤40所接受之排水係經由以第1圖之波浪線所示的水路41,流入位於除濕裝置1之最下部的排水槽42並貯存。
在風路室20,更具有用以測量除濕裝置1之吸入空氣之溫濕度(除濕裝置1之周圍的溫濕度)的溫濕度感測器50。
又,在除濕裝置1內,更將用以控制除濕裝置1整體的控制裝置60設置於機械室30側。控制裝置60係由微電腦所構成,並包括CPU、RAM及ROM等,控制程式記憶於ROM。控制裝置60係進行後述之除濕運轉之控制(因應於溫濕度感測器50之檢測信號,切換四通閥3等)、風扇8之轉速控制、壓縮機2之轉速控制、膨脹閥5之開口大小控制等的各種控制。
其次,說明除濕裝置1的除濕運轉動作。在除濕裝置1,藉由切換四通閥3的流路,實現2種運轉模式。以下,依序說明之。
(第1運轉模式:冷凍循環的動作)
首先,說明是四通閥3的流路被切換成第1圖之實線的情況之第1運轉模式的動作。在第1運轉模式之冷凍循 環的動作係如以下所示。藉壓縮機2吸入低壓的氣體後壓縮,而成為高溫且高壓的氣體。自壓縮機2所排出之冷媒係經由四通閥3,流入第1熱交換器4。流入第1熱交換器4的冷媒係放熱至在風路B流動的空氣,一面對空氣加熱,一面冷媒本身被冷卻並凝結,成為高壓的液冷媒後,從第1熱交換器4流出。從第1熱交換器4所流出的液冷媒係在膨脹閥5被降壓,而成為低壓的二相冷媒。然後,冷媒係流入第2熱交換器6,自在風路B內流動的空氣吸熱,一面冷卻空氣一面冷媒本身被加熱而蒸發,成為低壓的氣體。然後,冷媒係經由四通閥3,被壓縮機2吸入。
(第1運轉模式:空氣的動作)
其次,根據第2圖,說明在第1運轉模式之空氣的動作。第2圖係表示第1運轉模式時之空氣之狀態變化的空氣濕度曲線圖,縱軸係空氣的絕對濕度,橫軸係空氣的乾球溫度。又,第2圖的曲線係表示飽和空氣者,在飽和空氣的相對濕度是100%。
除濕裝置1之周圍的空氣(第2圖,A點)係流入除濕裝置1後,在第1熱交換器4被加熱,溫度上昇,而且相對濕度降低(第2圖,B點)。然後,空氣係流入乾燥劑組件7,但是因為空氣的相對濕度低,所以乾燥劑組件7所保持之水分被脫除(釋出),而空氣所含的水量增加。另一方面,從流入乾燥劑組件7的空氣奪取脫除所伴隨之脫除熱,而空氣的溫度降低,成為低溫且低濕之狀態(第2圖,C點)。然後,空氣係流入第2熱交換器6,並被冷卻。此外,冷媒迴路A係運轉成第 2熱交換器6內的冷媒溫度比空氣的露點溫度更低,空氣係藉第2熱交換器6冷卻而且除濕,成為低溫且絕對濕度低之狀態(第2圖,D點)。然後,空氣係流入風扇8,再從吹出口20b排出至除濕裝置1的外部。
(第2運轉模式:冷凍循環的動作)
其次,說明是四通閥3的流路被切換成第1圖之點線的情況之第2運轉模式的動作。在第2運轉模式之冷凍循環的動作係如以下所示。藉壓縮機2吸入低壓的氣體後壓縮,而成為高溫且高壓的氣體。自壓縮機2所排出之冷媒係經由四通閥3,流入第2熱交換器6。流入第2熱交換器6的冷媒係放熱至在風路B流動的空氣,一面對空氣加熱,一面冷媒本身被冷卻並凝結,成為高壓的液冷媒後,從第2熱交換器6流出。從第2熱交換器6所流出的液冷媒係在膨脹閥5被降壓,而成為低壓的二相冷媒。然後,冷媒係流入第1熱交換器4,自在風路B內流動的空氣吸熱,一面冷卻空氣一面冷媒本身被加熱而蒸發,成為低壓的氣體。然後,冷媒係經由四通閥3,被壓縮機2吸入。
(第2運轉模式:空氣的動作)
其次,根據第3圖,說明在第2運轉模式之空氣的動作。第3圖係表示第2運轉模式時之空氣之狀態變化的空氣濕度曲線圖,縱軸係空氣的絕對濕度,橫軸係空氣的乾球溫度。又,第3圖的曲線係表示飽和空氣者,在飽和空氣的相對濕度是100%。
除濕裝置1之周圍的空氣(第3圖,A點)係流入除 濕裝置1後,在第1熱交換器4被冷卻。此外,冷媒迴路A係運轉成第1熱交換器4內的冷媒溫度比空氣的露點溫度更低,空氣係藉第1熱交換器4冷卻而且除濕,成為低溫且絕對濕度高之狀態(第3圖,E點)。然後,空氣係流入乾燥劑組件7,但是因為空氣的相對濕度高,所以水分被乾燥劑組件7吸附,而空氣所含的水量減少,進一步被除濕。另一方面,流入乾燥劑組件7的空氣係藉吸附所伴隨之吸附熱加熱,而空氣的溫度上昇,成為高溫且低濕之狀態(第3圖,F點)。然後,空氣係流入第2熱交換器6後,被加熱,成為高溫(第3圖,G點)。然後,空氣係流入風扇8,再從吹出口20b排出至除濕裝置1的外部。
依此方式,在第2運轉模式,不僅實施在第1熱交換器4之藉以冷媒冷卻的除濕,亦實施藉乾燥劑組件7之吸附的除濕。因此,比較第2圖與第3圖亦得知,第2運轉模式可確保比第1運轉模式更多的除濕量,在本除濕裝置1之主要的除濕係以第2運轉模式所實施。
在本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1,交互地重複第1、第2運轉模式。例如,在持續實施第2運轉模式的情況,因為在乾燥劑組件7所含的水量有上限,所以運轉固定時間以上時,乾燥劑組件7無法吸附水分,而除濕量降低。因此,在乾燥劑組件7之水分保持量接近上限的階段,切換成第1運轉模式,實施從乾燥劑組件7放出水分的運轉。暫時實施第1運轉模式,在乾燥劑組件7之水分保持量減少的時間點再切換成第2運轉模式。依此方式,藉由交互實施第1、第2運轉模式, 依序進行乾燥劑組件7的吸脫水分作用,而維持藉乾燥劑之吸脫水分作用的除濕量增加效果。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在本第1實施形態,在構成由乾燥劑材料的吸脫水分作用與冷凍循環的加熱、冷卻作用所組合之高性能的除濕裝置1時,直線地構成風路B。在習知裝置,因為是使用乾燥劑轉子的構成,所以在乾燥劑轉子的吸附部與脫除部需要使空氣通風,而不得不構成具有彎曲部的風路,因而,搬運空氣時的壓力損失變大。相對地,在本第1實施形態,藉由直線地構成風路B,而可使搬運空氣時的壓力損失變小。因此,隨著可使搬運空氣之風扇8的耗電力變少,而可作成更高效率的裝置。
又,在以往之使用乾燥劑轉子的構成,需要用以驅動乾燥劑轉子轉動的馬達及其固定構造等,而裝置的構成變得複雜。相對地,在本第1實施形態,因為是靜置型,所以不需要用以驅動乾燥劑材料轉動的馬達,又風路的構成係簡單。因此,可小型化,並可簡化裝置的構成,而可作成低耗費的裝置。
又,在本第1實施形態,將風路B構成矩形。因此,在配合風路B的形狀,組裝於風路B之第1熱交換器4、第2熱交換器6及乾燥劑組件7分別採用矩形之外形構造的情況,可更高密度地組裝於矩形風路B內。
即,因為在習知裝置使用乾燥劑轉子,所以將圓形的轉子配置於矩形的風路B內。因此,在轉子配置部分係在四個角落產生死空間,而無法小型地構成風路。相對地,在本 第1實施形態,藉由使用矩形的乾燥劑組件7,因為可配置成無死空間,所以可高密度地組裝。結果,可小型(使風路室20小型化)地構成風路B。
又,在習知裝置,需要以吸附部與脫除部劃分風路,而需要氣密地分離吸附部與脫除部之邊界部分的密封構造。相對地,在本第1實施形態,風路B係一條,因為藉四通閥3的切換,可切換乾燥劑組件7的吸附與脫除,所以不需要以往的密封構造,可簡化裝置的構成,而可低耗費化。
此外,在如上述所示,使組裝於風路B之第1熱交換器4、第2熱交換器6及乾燥劑組件7分別配合風路B的形狀,外形採用矩形之構造的情況,因為如上述所示得到小型化之效果,所以較佳,但是未必限定為矩形。
又,在本實施形態的第2運轉模式,對所搬運之空氣,藉第1熱交換器4除濕、藉乾燥劑組件7除濕後,實施藉第2熱交換器6的加熱。因此,除濕裝置1的吹出空氣係成為高溫且含水量少之狀態(第3圖,G點),而可使相對濕度變成例如20%以下的低相對濕度。這種低相對濕度的空氣係適合乾燥用途的空氣,若使該空氣直接碰觸洗滌物等之被乾燥物,可促進被乾燥物的乾燥,而可實現更高性能的乾燥功能。
此外,因為在第1運轉模式的吹出空氣係比在第2運轉模式的吹出空氣低溫、高濕,所以在將本除濕裝置1用於被乾燥物之乾燥的情況,僅在第2運轉模式時,使吹出空氣碰觸被乾燥物較佳。因此,亦可為了應付這種用途,將可變更吹出風向的葉片設置於除濕裝置1的吹出口20b,作成可將在第 1運轉模式的吹出方向與在第2運轉模式的吹出方向調整成不同之方向的構成。而且,僅在第2運轉模式時,將葉片調整成來自吹出口20b的吹出空氣碰觸被乾燥物即可,藉此,可更促進被乾燥物的乾燥,而可實現高性能的乾燥功能。
此外,本發明的除濕裝置係未限定為上述的構成,可在不超出本發明之主旨的範圍,例如如以下所示實施各種變形。
(第1變形例:除濕裝置1的構成元件)
在第1圖,表示在冷媒迴路A的切換使用四通閥3的構成,但是只要是可切換冷媒迴路A之流路的構成,未特定限定為四通閥,亦可使用其他的閥。例如,亦可採用使用4個是二通閥的電磁閥,並將電磁閥配置於連接壓縮機2之排出側及吸入側之各側與第1熱交換器4的部分、及連接壓縮機2之排出側及吸入側之各側與第2熱交換器6的部分的構成。而且,只要藉各電磁閥的開閉,實現與本實施形態一樣之冷媒迴路A、冷凍循環即可。又,關於膨脹閥5,亦可使用其他的降壓手段。例如,亦可使用開口大小係可調的電子膨脹閥或毛細管等。
(第2變形例:各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
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之各自的運轉時間係亦可採用所預定的時間,但是在各運轉模式之各自的運轉時間,有因應於空氣條件或除濕裝置1之運轉狀態的適當值。因此,亦可作成根據空氣條件或除濕裝置1之運轉狀態,決定各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使其能以適當值運轉。
在第1運轉模式,因為從乾燥劑組件7放出水分,所以從乾燥劑組件7放出適當量的水分,至殘留於乾燥劑組件7之含水量成為適量所需的時間成為適當值。在乾燥劑組件7之殘留的含水量比適量更多之狀態,第1運轉模式結束,切換成第2運轉模式時。就在第2運轉模式抑制乾燥劑組件7可吸附的水量,而在第2運轉模式的除濕量減少。反之,在第1運轉模式運轉過久時,在第1運轉模式的後半從乾燥劑組件7幾乎無法脫除之狀態持續,而對實現比第1運轉模式更高之除濕量之第2運轉模式的切換變遲。因此,在此情況,整體上除濕量減少。
在第2運轉模式,因為乾燥劑組件7吸附水分,所以乾燥劑組件7之吸附水量成為適量的時間成為適當值。又,在儘管乾燥劑組件7尚有吸附水分的餘地,卻將運轉切換成第1運轉模式的情況,除濕量比第1運轉模式高之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變短,而整體上除濕量減少。反之,第2運轉模式運轉過久時,在第2運轉模式的後半,乾燥劑組件7無法吸附之狀態持續,在此情況,除濕量亦減少。
乾燥劑組件7之水分保持量的變化係根據流入乾燥劑組件7之空氣的相對濕度所決定,高相對濕度的空氣流入時,乾燥劑組件7內的水分難放出,反之吸水量變多。又,低相對濕度的空氣流入乾燥劑組件7時,乾燥劑組件7內的水分易放出,反之吸水量變少。
根據以上的觀點,亦可根據以下的第1決定方法與第2決定方法決定各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可是,在除濕運 轉中,將第1運轉模式及第2運轉模式作為一個週期,重複進行該週期,但是一個週期的時間(第1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與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的合計時間)係總是相同。因此,在以下所說明之決定方法,就決定在所謂的一個週期內之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之各自的時間分配。此外,各運轉時間的決定係在除濕運轉開始時所進行。以下,依序說明各決定型式。
(第1決定方法)
從以溫濕度感測器50所得之吸入空氣的狀態,求得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後,因應於該相對濕度,決定各運轉模式各自的運轉時間。以下,具體說明之。
預先決定吸入空氣之成為基準的相對濕度(以下稱為基準相對濕度),而且預先藉實驗或模擬等求得在該基準相對濕度之吸入空氣通過風路B的情況可得到高除濕量之各運轉模式各自的基準運轉時間。然後,因應於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與基準相對濕度的大小關係,如以下之說明所示,從各運轉模式各自的基準運轉時間適當地增減,而決定各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
從在除濕運轉開始時以溫濕度感測器50所得之吸入空氣的狀態,求得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在該相對濕度比所預設之相對濕度更高的情況,在第1運轉模式之來自乾燥劑組件7的水分放出量係比相對濕度為基準相對濕度之情況的水分放出量少,又,在第2運轉模式之乾燥劑組件7的水分吸附量係比相對濕度為基準相對濕度之情況的水分吸附量 多。因此,在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比基準相對濕度更高的情況,係使第1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比對應於第1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長,反之,使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比對應於第2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短。
另一方面,在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比基準相對濕度更低的情況,在第1運轉模式之來自乾燥劑組件7的水分放出量比相對濕度為基準相對濕度之情況的水分放出量多,又,在第2運轉模式之乾燥劑組件7的水分吸附量比相對濕度為基準相對濕度之情況的水分吸附量少。因此,在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比基準相對濕度更低的情況,係使第1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比對應於第1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短,反之,使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比對應於第2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長。
藉由依此方式調整各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可適當地調整乾燥劑組件7的水分保持量,不論吸入空氣之狀態是任何狀態,都可總是實現高除濕量。此外,在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與基準相對濕度相等的情況,當然,以對應於各個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運轉即可。
(第2決定方法)
因應於除濕運轉開始時之冷媒迴路A的運轉狀態,決定各運轉模式各自的運轉時間。以下,具體說明之。
冷媒迴路A的運轉狀態係根據吸入空氣之狀態而變動。具體而言,在吸入空氣之相對濕度高的情況,通過在各運轉模式成為蒸發器之熱交換器的前後之空氣的溫差比吸入 空氣之相對濕度低的情況擴大。即,因為促進在蒸發器之冷媒與空氣的熱交換,所以因應之,成為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上昇的運轉。反之,在吸入空氣之相對濕度低的情況,因為抑制在蒸發器之冷媒與空氣的熱交換,所以成為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降低的運轉。
由於在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與吸入空氣之相對濕度具有如以上所示的關係,所以藉由將該關係應用於該第1決定方法,可因應於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決定第1、第2運轉模式各自的運轉時間。此外,因為因應於冷凍循環之低壓的上昇,高壓壓力亦上昇,結果,可因應於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決定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各自的運轉時間。
即,在除濕運轉開始時測量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後,將測量所得之量測低壓值(或量測高壓值)與所預先決定之低壓基準值(或高壓基準值)相比,在量測低壓值(或量測高壓值)比低壓基準值(或高壓基準值)更高的情況,判定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高後,與該第1決定方法一樣,使第1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比基準運轉時間長,反之,使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比基準運轉時間短。
另一方面,量測低壓值(或量測高壓值)比低壓基準值(或高壓基準值)更低的情況,判定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低後,與該第1決定方法一樣,使第1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比基準運轉時間短,反之,使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比基準運轉時間長。
此外,在低壓壓力、高壓壓力的測量,亦可將壓 力感測器設置於冷凍循環的低壓部、高壓部並測量,亦可測量在冷凍循環成為氣液二相部之各熱交換器的冷媒溫度後,自該溫度推算低壓。
依此方式,根據冷凍循環之低壓壓力、高壓壓力,亦與該第1決定方法(根據吸入空氣之資訊的手法)一樣,可適當地調整乾燥劑組件7的水分保持量。而且,不論吸入空氣之狀態是任何狀態,都可總是實現高除濕量。
(著霜時的運轉切換)
可是,在吸入空氣為低溫的情況,實施第2運轉模式時,在第1熱交換器4就冷卻低溫空氣。因此,第1熱交換器4之散熱片表面的溫度成為0℃以下時,在散熱片表面產生著霜。在該著霜狀態持續運轉時,著霜成長,最後塞住散熱片間的空氣流路,結果,送風量降低,而成為除濕裝置1之運轉無法適當地實施的狀態。
因此,亦可作成在第2運轉模式中,在根據冷媒迴路A的運轉狀態推測在第1熱交換器4產生著霜的情況,即使是所預設之運轉時間結束之前(或根據上述之第1決定方法、第2決定方法所決定之運轉時間結束之前),亦結束第2運轉模式,切換成第1運轉模式。此外,在第1運轉模式,因為第1熱交換器4作為凝結器動作,所以冷媒是高壓且高溫,而可對著霜加熱,使其熔化。
著霜狀態係可根據冷凍循環的低壓壓力判定,例如,在以第2運轉模式運轉中,在低壓壓力低於既定值的時間持續固定時間以上的情況,第1熱交換器4之散熱片表面的溫 度為0℃以下之狀態持續長時間,而判定著霜進行中。在此情況,如上述所示,結束第2運轉模式,並切換成第1運轉模式。此外,低壓壓力之測量方法係與上述的手段一樣,將壓力感測器設置於冷凍循環的低壓部,或者測量因低壓而成為氣液二相部之第1熱交換器4的冷媒溫度即可。
此外,著霜狀態的判定係未限定為上述的方法,亦可測量第1熱交換器4之散熱片表面溫度,在該溫度為0℃以下持續運轉固定時間以上的情況,判定著霜狀態。
依此方式,若作成在第2運轉模式判別著霜狀態的情況切換成第1運轉模式,就不會在著霜狀態仍然進行中運轉,避免送風量降低所造成之除濕量降低,而可實現可靠性更高的除濕裝置1。
第2實施形態
第4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之構成的圖。以下,主要說明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的部分。此外,關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部分所應用之變形例係亦一樣地應用於本第2實施形態。
第2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100係具有從第1圖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1拿掉四通閥3,而將冷媒迴路A內之冷媒的流動方向限定成第4圖之實線箭號方向的構成。又,將風扇8b設置於吸入口20a與第1熱交換器4之間。此外,在第2實施形態,吸入口20a係成為不僅吸入,而且亦吹出的吸入吹出口20a,吹出口20b係成為不僅吹出,而且亦吸入的吸入吹出口20b。除濕裝置100更具有測量從吸入吹出口 20b所流入之空氣之溫濕度(除濕裝置100之周圍的溫濕度)的溫濕度感測器50b,但是亦可採用溫濕度感測器50與溫濕度感測器50b之任一方的構成。總之,只要可檢測出除濕裝置100之吸入空氣的溫濕度即可。
風扇8及風扇8b係不是雙方同時運轉,而是一方輪流運轉。在風扇8運轉的情況,與第1圖一樣,空氣在第4圖之從左往右的空白箭號方向(第1方向)流動,而在風扇8b運轉的情況,空氣在第4圖之從右往左的灰色箭號方向(第2方向)流動。此外,在此,作為空氣在空白箭號方向或灰色箭號方向流動的送風裝置,表示2台風扇,但是亦可採用可在空白箭號方向及灰色箭號方向之兩方向送風的一台風扇。
在本第2實施形態,第1熱交換器4係總是作為凝結器動作,並對所流入的空氣加熱。又,第2熱交換器6係總是作為蒸發器動作,並對所流入的空氣冷卻、除濕。
其次,說明本第2實施形態的運轉動作。在本第2實施形態,具有使風扇8運轉而使空氣在空白箭號方向流動的第3運轉模式、與使風扇8b運轉而使空氣在灰色箭號方向流動的第4運轉模式,切換各運轉模式,進行除濕。第3運轉模式係與在第1實施形態之第1運轉模式相同的運轉,成為從吸入吹出口20a流入風路B內的空氣在第1熱交換器4被加熱而成為低相對濕度後,脫除乾燥劑組件7所保持的水分,然後,流入第2熱交換器6,被冷卻、除濕後,從吸入吹出口20b向除濕裝置100外面被吹出的運轉。
另一方面,在第4運轉模式,成為從吸入吹出口 20b流入風路B內的空氣在第2熱交換器6被冷卻、除濕而成為高相對濕度後,被乾燥劑組件7吸附水分而更被除濕,然後,在第1熱交換器4被加熱後,從吸入吹出口20a向除濕裝置100外面被吹出的運轉。依此方式,第4運轉模式係冷媒迴路A之冷凍循環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但是風路B內之空氣的狀態變化係與第1實施形態的第2運轉模式相同。
在本第2實施形態的除濕裝置100,交互地重複第3、第4運轉模式。因此,乾燥劑組件7內及除濕裝置100內之空氣的狀態變化係與在第1實施形態交互地實施第1、第2運轉模式的情況相同。
此外,第3、第4運轉模式各自之運轉時間的決定方法係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即,第3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一樣地決定,第4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一樣地決定。此外,開始除濕時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係根據藉溫濕度感測器50或溫濕度感測器50b所得之吸入空氣的狀態求得即可。
如以上所示,若依據第2實施形態,可得到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之效果。即,除了可構成由乾燥劑材料的吸脫水分作用與冷凍循環的冷卻作用所組合之高性能的除濕裝置100以外,還可在風路構成高密度組裝,而且可簡化,可使裝置小型化,而且能以低耗費製造。
此外,在上述之各實施形態,採用根據以溫濕度感測器50、溫濕度感測器50b所得之吸入空氣的狀態求得吸入 空氣的相對濕度,但是只要是可推算相對濕度的裝置,亦可使用其他的感測手段。例如,亦可採用自直接測量相對濕度的感測器、測量露點溫度的感測器推算相對濕度等手段。溫濕度感測器50及溫濕度感測器50b係作用為本發明的狀態檢測裝置。又,在低壓壓力、高壓壓力之測量所使用的檢測感測器亦如上述所示相當於本發明的狀態檢測裝置。
1‧‧‧除濕裝置
2‧‧‧壓縮機
3‧‧‧四通閥
4‧‧‧第1熱交換器
5‧‧‧膨脹閥
6‧‧‧第2熱交換器
7‧‧‧乾燥劑組件
8‧‧‧風扇
10‧‧‧筐體
11‧‧‧壁面
20‧‧‧風路室
20a‧‧‧吸入口
20b‧‧‧吹出口
30‧‧‧機械室
40‧‧‧排水盤
41‧‧‧水路
42‧‧‧排水槽
50‧‧‧溫濕度感測器
60‧‧‧控制裝置
A‧‧‧冷媒迴路
B‧‧‧風路

Claims (13)

  1. 一種除濕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冷媒迴路,係以冷媒配管依序連接壓縮機、流路切換裝置、第1熱交換器、降壓裝置及第2熱交換器;風路,係直線狀地配置該第1熱交換器、可吸脫水分的乾燥劑材料及該第2熱交換器;及送風裝置,係設置於該風路內,並使除濕對象空間內的空氣流至該風路內;進行藉該流路切換裝置之流路切換交互地切換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的除濕運轉,而該第1運轉模式係該第1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放熱器動作,而且該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並使從該送風裝置而來之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按照該第1熱交換器、該乾燥劑材料及該第2熱交換器的順序流動而脫除該乾燥劑材料所保持之水分;該第2運轉模式係該第1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而且該第2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放熱器動作,並使從該送風裝置而來之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按照該第1熱交換器、該乾燥劑材料及該第2熱交換器的順序流動而使該乾燥劑材料從通過該風路的空氣吸附水分。
  2. 一種除濕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冷媒迴路,係以冷媒配管依序連接壓縮機、第1熱交換器、降壓裝置及第2熱交換器;風路,係直線狀地配置該第1熱交換器、可吸脫水分的乾燥劑材料及該第2熱交換器;及 送風裝置,係設置於該風路內,並可在第1方向與第2方向送風,該第1方向係使除濕對象空間內的空氣按照該第1熱交換器、該乾燥劑材料及該第2熱交換器的順序流動,該第2方向係使除濕對象空間內的空氣按照該第2熱交換器、該乾燥劑材料及該第1熱交換器的順序流動;進行交互地切換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的除濕運轉,該第1運轉模式係藉該送風裝置使空氣在該第1方向流動,而脫除該乾燥劑材料所保持之水分,該第2運轉模式係藉該送風裝置使空氣在該第2方向流動,而使該乾燥劑材料從通過該風路的空氣吸附水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具有狀態檢測裝置,該狀態檢測裝置係檢測出從該除濕對象空間被吸入該風路內之吸入空氣之狀態;根據該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狀態,決定該第1運轉模式與該第2運轉模式各自的運轉時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狀態檢測裝置係檢測出相對濕度之裝置;預先設定該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成為所預設的基準相對濕度時之該各運轉模式各自的基準運轉時間;在除濕運轉開始時藉該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該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比該基準相對濕度更高的情況,將該第1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成比對應於該第1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長,而且將該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成比對應於該第2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短; 在除濕運轉開始時藉該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該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比該基準相對濕度更低的情況,將該第1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成比對應於該第1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短,而且將該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成比對應於該第2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長。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具有檢測出該冷媒迴路之運轉狀態的狀態檢測裝置;根據該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狀態,決定該第1運轉模式與該第2運轉模式各自的運轉時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該狀態檢測裝置係檢測出該冷媒迴路之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的裝置;在除濕運轉開始時藉該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比預先決定之低壓基準值或高壓基準值更高的情況,將該第1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成比對應於該第1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長,而且將該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成比對應於該第2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短;在除濕運轉開始時藉該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低壓壓力或高壓壓力比預先決定之低壓基準值或高壓基準值更低的情況,將該第1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成比對應於該第1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短,而且將該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設定成比對應於該第2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長。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裝置,其中每隔預設的時間切換該第1運轉模式與該第2運轉模式。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具有檢測出 在該第1熱交換器之著霜的著霜檢測裝置;在該第2運轉模式中藉該著霜檢測裝置檢測出著霜的情況,即使是該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結束之前,亦切換成該第1運轉模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具有檢測出在該第1熱交換器之著霜的著霜檢測裝置;在該第2運轉模式中藉該著霜檢測裝置檢測出著霜的情況,即使是該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結束之前,亦切換成該第1運轉模式。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具有檢測出在該第1熱交換器之著霜的著霜檢測裝置;在該第2運轉模式中藉該著霜檢測裝置檢測出著霜的情況,即使是該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結束之前,亦切換成該第1運轉模式。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具有檢測出在該第1熱交換器之著霜的著霜檢測裝置;在該第2運轉模式中藉該著霜檢測裝置檢測出著霜的情況,即使是該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結束之前,亦切換成該第1運轉模式。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具有檢測出在該第1熱交換器之著霜的著霜檢測裝置;在該第2運轉模式中藉該著霜檢測裝置檢測出著霜的情況,即使是該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結束之前,亦切換成該第1運轉模式。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具有檢測出在該第1熱交換器之著霜的著霜檢測裝置;在該第2運轉模式中藉該著霜檢測裝置檢測出著霜的情況,即使是該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結束之前,亦切換成該第1運轉模式。
TW101139015A 2011-10-27 2012-10-23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TWI4862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6347A JP5452565B2 (ja) 2011-10-27 2011-10-27 除湿装置
PCT/JP2012/076724 WO2013061829A1 (ja) 2011-10-27 2012-10-16 除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1041A TW201341041A (zh) 2013-10-16
TWI486202B true TWI486202B (zh) 2015-06-01

Family

ID=48167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9015A TWI486202B (zh) 2011-10-27 2012-10-23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829238B2 (zh)
EP (1) EP2772298B1 (zh)
JP (1) JP5452565B2 (zh)
CN (1) CN103889550B (zh)
TW (1) TWI486202B (zh)
WO (1) WO20130618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4916B2 (ja) * 2012-04-26 2016-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854917B2 (ja) * 2012-04-26 2016-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627721B2 (ja) * 2013-01-23 2014-1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WO2014174622A1 (ja) * 2013-04-24 2014-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WO2014174623A1 (ja) * 2013-04-24 2014-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EP3015778A4 (en) * 2013-06-28 2017-02-22 Daikin Industries, Ltd.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and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JP6141508B2 (ja) * 2014-02-20 2017-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138336B2 (ja) * 2014-02-20 2017-05-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15136653A1 (ja) * 2014-03-12 2015-09-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KR102141584B1 (ko) * 2014-04-23 2020-08-06 주식회사 콜러노비타 제습 장치의 구동방법
KR102193606B1 (ko) * 2014-04-23 2020-12-23 주식회사 콜러노비타 제습 장치
JP6257788B2 (ja) * 2014-09-26 2018-0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GB2545350B (en) * 2014-09-30 2020-06-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US20170198926A1 (en) * 2014-10-03 2017-07-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umidity control apparatus
JP6336101B2 (ja) * 2014-10-08 2018-06-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6021965B2 (ja) * 2015-02-09 2016-11-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7106975B (zh) * 2015-03-10 2020-04-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KR20160116776A (ko) * 2015-03-31 2016-10-1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제습장치
JP6494765B2 (ja) * 2015-08-20 2019-04-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KR101786198B1 (ko) * 2015-09-10 2017-10-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램프의 제습장치
US10080990B2 (en) * 2015-10-04 2018-09-25 Graham-White Manufacturing Company Air dryer
FR3042306B1 (fr) * 2015-10-08 2017-10-27 Sncf Mobilites Dessiccateur pour appareil electrique immerge
CN108472578B (zh) * 2015-12-28 2020-12-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5605700B (zh) * 2016-01-12 2018-06-15 周海兵 除湿装置
CN105509203A (zh) * 2016-01-25 2016-04-20 苏州市尚科产品检测中心 一种柜体自动除湿装置
US10350536B2 (en) 2016-11-09 2019-07-16 Climate By Design International, Inc. Reverse flow dehumidifier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the same
JP6644173B2 (ja) * 2017-01-12 2020-02-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WO2018226247A1 (en) * 2017-06-09 2018-12-13 Google Llc Modification of audio-based computer program output
US10652170B2 (en) 2017-06-09 2020-05-12 Google Llc Modification of audio-based computer program output
KR101973646B1 (ko) * 2017-08-07 2019-04-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US10900705B2 (en) * 2018-03-16 2021-01-26 John Bean Technologies Ab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moisture content of a cooling compartment
JP2020049400A (ja) * 2018-09-25 2020-04-02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ドライエアーの生成装置、ドライエアーの生成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システム
JP7366874B2 (ja) * 2019-12-06 2023-10-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除湿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15715A (en) * 2006-05-26 2008-04-01 Max Co Ltd Air conditioner
CN101184957A (zh) * 2005-05-30 2008-05-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TWI314206B (zh) * 2007-06-25 2009-09-01

Family Cites Families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47679A (en) * 1964-10-08 1966-04-26 Lithonia Lighting Inc Integrated comfort conditioning system
JPS4836775B1 (zh) 1970-12-30 1973-11-07
US4142374A (en) * 1977-09-16 1979-03-06 Wylain, Inc. Demand defrost time clock control circuit
US4594860A (en) * 1984-09-24 1986-06-17 American Solar King Corporation Open cycle desiccant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4700550A (en) * 1986-03-10 1987-10-20 Rhodes Barry V Enthalpic heat pump desiccan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4745766A (en) * 1987-03-27 1988-05-24 Kohler Co. Dehumidifier control system
US5088295A (en) * 1990-07-30 1992-02-18 Carrier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with dehumidification mode
US5353606A (en) * 1991-10-15 1994-10-11 Yoho Robert W Desiccant multi-fuel hot air/water air conditioning unit
US5579647A (en) * 1993-01-08 1996-12-03 Engelhard/Icc Desiccant assisted dehumidific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JPH0820993B2 (ja) * 1993-06-24 1996-03-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順編成ファイル処理方式
JP3505786B2 (ja) 1994-06-17 2004-03-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5887784A (en) * 1997-07-01 1999-03-30 Electrowatt Technology Innovation Ag Desiccant device and humidity measuring means
CN1308717A (zh) * 1998-06-30 2001-08-15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热交换器、热泵、除湿装置和除湿方法
US6575228B1 (en) * 2000-03-06 2003-06-10 Mississippi Stat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Ventilating dehumidifying system
US6467282B1 (en) * 2000-09-27 2002-10-22 Patrick D. French Frost sensor for use in defrost controls for refrigeration
JP3406593B2 (ja) * 2001-05-16 2003-05-12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除湿装置
JP2003161465A (ja) * 2001-11-26 2003-06-06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TWI264042B (en) * 2002-09-20 2006-10-11 Tokyo Electron Ltd Dry-air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ing apparatus
US7306650B2 (en) * 2003-02-28 2007-12-11 Midwest Research Institute Using liquid desiccant as a regenerable filter for capturing and deactivating contaminants
JP3596549B2 (ja) * 2003-03-10 2004-12-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US7287385B2 (en) * 2003-03-25 2007-10-30 Aldrich Charles H Thermal electric with a carbon monoxide filter
US8567688B2 (en) * 2003-07-16 2013-10-29 Andrew R. Weisenberger Moisture reduction and mold and moisture damage preventative system and method in construction
CN100476893C (zh) * 2003-08-20 2009-04-08 波音公司 探测结冰条件的方法和系统
US7165414B2 (en) * 2004-03-15 2007-01-23 J. W. Wright, Inc. System for the dehumification of air
AU2005227459B2 (en) * 2004-03-31 2009-05-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KR100584308B1 (ko) * 2004-05-21 2006-05-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가습 및 제습장치
KR100584306B1 (ko) * 2004-05-21 2006-05-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가습 및 제습장치
US6973795B1 (en) * 2004-05-27 2005-12-13 America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Inc. HVAC desiccant wheel system and method
JP4459776B2 (ja) * 2004-10-18 2010-04-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の室外機
JP4649967B2 (ja) 2004-12-01 2011-03-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US7478535B2 (en) * 2005-06-09 2009-01-20 Turner Jr J Glenn System,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recovering water from air
EP1748260A1 (de) * 2005-07-25 2007-01-31 Imes Management AG Verfahren zur Kühlung eines Luftstromes
US20070101737A1 (en) * 2005-11-09 2007-05-10 Masao Akei Refriger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rmoelectric heat recovery and actuation
KR100838870B1 (ko) * 2005-11-14 2008-06-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장치
JP4075933B2 (ja) * 2006-01-30 2008-04-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20070227718A1 (en) * 2006-03-30 2007-10-04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Window defrost control using rain sensor
JP4858305B2 (ja) * 2006-09-15 2012-01-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湿度検出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US7886986B2 (en) * 2006-11-08 2011-02-15 Semco Inc. Building, ventilation system, and recovery device control
JP5045088B2 (ja) 2006-12-15 2012-10-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脱臭装置
US9920939B2 (en) * 2007-01-22 2018-03-20 Klas C. Haglid Dehumidifer/cooler and method
JP4301330B2 (ja) * 2007-08-28 2009-07-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4946800B2 (ja) * 2007-10-31 2012-06-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US8328904B2 (en) * 2009-05-04 2012-12-11 Bry-Air,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 of desiccant dehumidifier
KR100943285B1 (ko) * 2009-06-01 2010-02-23 (주)에이티이엔지 하이브리드 데시칸트 제습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US9038409B2 (en) * 2009-09-21 2015-05-26 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pparatus for treating air by using porous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aterials as an absorbent
KR101669418B1 (ko) * 2009-11-12 2016-10-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서리 착상 감지 장치 및 그를 냉각 시스템 및 냉장고
US20110185755A1 (en) * 2010-01-29 2011-08-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oling apparatus and frost detecting method thereof
JP5418280B2 (ja) * 2010-02-17 2014-02-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蒸発器
CN201611146U (zh) * 2010-02-23 2010-10-20 江门金羚日用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式空气除湿机
CN201852340U (zh) * 2010-03-29 2011-06-01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低温冷冻除湿装置
US9513065B2 (en) * 2011-11-01 2016-12-06 Ruskin Company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ion control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4957A (zh) * 2005-05-30 2008-05-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TW200815715A (en) * 2006-05-26 2008-04-01 Max Co Ltd Air conditioner
TWI314206B (zh) * 2007-06-25 2009-09-0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72298B1 (en) 2017-05-31
US20140250930A1 (en) 2014-09-11
US9829238B2 (en) 2017-11-28
EP2772298A1 (en) 2014-09-03
CN103889550A (zh) 2014-06-25
JP2013094681A (ja) 2013-05-20
EP2772298A4 (en) 2015-08-12
WO2013061829A1 (ja) 2013-05-02
TW201341041A (zh) 2013-10-16
JP5452565B2 (ja) 2014-03-26
CN103889550B (zh)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6202B (zh)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JP6029750B2 (ja) 除湿装置
TWI541476B (zh)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JP58549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20170205089A1 (en) Dehumidifier
JP585491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TWI586925B (zh) Air conditioning unit
JP201421022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14150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021965B2 (ja) 除湿装置
WO2015136653A1 (ja) 除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