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6925B - Air conditioning unit - Google Patents
Air conditioning unit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86925B TWI586925B TW102127400A TW102127400A TWI586925B TW I586925 B TWI586925 B TW I586925B TW 102127400 A TW102127400 A TW 102127400A TW 102127400 A TW102127400 A TW 102127400A TW I586925 B TWI586925 B TW I58692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air
- desiccant
- casing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空調裝置,尤其係有關於一種具有除濕功能之空調裝置。
以往之具有除濕功能的空調裝置係由壓縮機、凝結器、膨脹閥、蒸發器及除霜加熱器所構成,在空調裝置之冷凍循環內,填充冷媒。在冷凍循環,以壓縮機所壓縮的冷媒係成為高溫高壓之氣體冷媒,並被送入凝結器。然後,已流入凝結器之冷媒係藉由將熱放出至空氣而液化。該液化之冷媒係在膨脹閥降壓,成為氣液二相狀態之冷媒,然後,在蒸發器從周圍空氣吸收熱,藉此氣化,並流至壓縮機。在本空調裝置用於冷凍或冷藏倉庫的情況,因為需要控制成保持於比10℃更低之溫度帶,所以在蒸發器之蒸發溫度係變成比0℃更低。因此,在蒸發器發生霜,而使空調裝置之冷凍性能(除濕性能)降低。
因此,藉安裝於蒸發器之除霜加熱器,定期地進行除霜運轉。結果,能量額外地消耗了進行除霜運轉的份量,而引起空調裝置之效率的降低。進而,除濕運轉後,冷凍或冷藏倉庫內之溫度上升,而作用於空調裝置之負載增大,耗電力增加。又,在可控制壓縮機之轉速之空調裝置的情況。在冷房之中間期(梅雨季節、秋季等),因為冷房負載變小,藉由降低
壓縮機之轉速,使其追蹤負載。結果,在蒸發器之蒸發溫度上升,可除去房間之顯熱,但是陷入房間之潛熱係無法除去的情況,房間之相對濕度上升,而使在室內的人的不舒適感增大。
因此,自以往,揭示一種技術,該技術係將冷媒
冷凍機與水分吸附手段組合,藉水分吸附手段預先除去流入蒸發器(吸熱器)之空氣中的水分,藉此,不需要除霜運轉。在專利文獻1,揭示具備乾燥劑轉子之空調裝置,該專利文獻1係將藉是水分吸附手段之乾燥劑轉子已降濕的空氣供給至蒸發器(吸熱器),又,為了脫附已吸濕之水分吸附手段(乾燥劑轉子)的水分,使其再生,將以凝結器(散熱器)已加熱之空氣供給至水分吸附手段(乾燥劑轉子)。
又,專利文獻2及專利文獻3亦與專利文獻1一樣,揭示藉乾燥劑轉子進行除濕之空調裝置或除濕裝置。
進而,在專利文獻4,揭示一種脫臭裝置,該脫臭裝置係從空氣通路之上游側依序配置第1熱交換器、脫臭單元及第2熱交換器,並切換第1熱交換器及第2熱交換器之加熱及冷卻,以進行吸附運轉與分解運轉之切換,該吸附運轉係使脫臭單元吸附臭味成分,該分解運轉係分解脫臭單元所吸附之臭味成分。
[專利文獻1]特開2001-241693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第6頁~第8頁、第2圖)
[專利文獻2]特開2006-308236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段落0015、第2圖)
[專利文獻3]特開2006-150305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第1圖)
[專利文獻4]特開2008-148832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1圖)
可是,在這些專利文獻1~3,因為在乾燥劑轉子流通之空氣對乾燥劑轉子不是在一方向流動,而是在雙方向流動,所以將通過乾燥劑轉子之空氣引導至蒸發器或凝結器的風路變成複雜。因此,乾燥劑轉子之更換係困難。
又,在專利文獻4,將脫臭單元收容於筐體內,但是因為未考慮到將該脫臭單元取出至筐體的外部,所以脫臭單元之更換係困難。
本發明係以如上述所示之課題為背景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使乾燥劑組件之維修應付變得容易的空調裝置。
本發明之空調裝置,包括:冷媒迴路,係以冷媒配管連接壓縮機、流路切換裝置、第1熱交換器、降壓裝置及第2熱交換器;筐體,係具有配置第1熱交換器與第2熱交換器之風路;及乾燥劑組件,係拆裝自如地設置於筐體內之第1熱交換器與第2熱交換器之間,並吸脫附水分;其特徵在於:
筐體係具有將乾燥劑組件取出至筐體之外部的取出口。
若依據本發明,因為將取出口設置於筐體,所以藉由從該取出口取出乾燥劑組件,可易於應付乾燥劑組件之維修。
1‧‧‧空調裝置
2‧‧‧筐體
2a‧‧‧吊頂筐體
3‧‧‧壓縮機
4‧‧‧流路切換裝置
5‧‧‧第1熱交換器
5a‧‧‧第3熱交換器
6‧‧‧膨脹閥
7‧‧‧第2熱交換器
7a‧‧‧第4熱交換器
8‧‧‧乾燥劑組件
9‧‧‧送風裝置
10‧‧‧風路室
10a‧‧‧吸入口
10b‧‧‧吹出口
11‧‧‧機械室
11a‧‧‧機械室單元
12、12a‧‧‧排水盤
13‧‧‧溫濕度感測器
14‧‧‧控制裝置
15‧‧‧風路形成板
15a‧‧‧孔
16‧‧‧乾燥劑組件固定件
16a‧‧‧支撐體
16b‧‧‧固定構件
16c‧‧‧把手
17‧‧‧乾燥劑組件固定件
17a‧‧‧支撐體
17b‧‧‧連結構件
18‧‧‧風路室
18a‧‧‧吸入口
18b‧‧‧吹出口
21‧‧‧上部開口部
21a‧‧‧上部檢查蓋
22‧‧‧側面開口部
22a‧‧‧側面檢查蓋
23‧‧‧側面開口部
23a‧‧‧側面檢查蓋
24‧‧‧下部開口部
第1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的示意圖。
第2圖係乾燥劑組件8所使用之固體吸附材料的水分吸附特性圖。
第3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劑組件8的正視圖。
第4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劑組件8的側視圖。
第5圖係表示第1運轉模式時之空氣之狀態變化的空氣濕度線圖。
第6圖係表示第2運轉模式時之空氣之狀態變化的空氣濕度線圖。
第7圖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的側視圖。
第8圖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的正視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說明本發明之空調裝置的實施形態。此外,不是根據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限定本發明。又,包含第1圖在內,在以下之圖面有各構成元件之大小的關係與實際者相異的情況。又,在以下的說明,為了易於理解而適當地使用表示方向的術語(例如「上」、「下」、「右」、
「左」、「前」、「後」等),但是這係為了說明,這些術語不是限定本發明者。
第1圖(a)、(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的示意圖。其中第1圖(a)係空調裝置1之正視圖,第1圖(b)係空調裝置1之側視圖。根據第1圖(a)、(b),說明空調裝置1。如第1圖(a)、(b)所示,空調裝置1係在筐體2內包括壓縮機3、流路切換裝置4、第1熱交換器5、是降壓裝置之膨脹閥6、及與第1熱交換器5平行地配置之第2熱交換器7,以冷媒配管環狀地連接這些元件,構成冷媒迴路A。筐體2內係藉配置於第1熱交換器5與第2熱交換器7之下方的排水盤12劃分成風路室10與機械室11。而且,在機械室11,配置壓縮機3與流路切換裝置4,第1熱交換器5及第2熱交換器7配置於風路室10。此外,該排水盤12係接受從第1熱交換器5及第2熱交換器7所滴下的水。
壓縮機3係將所吸入之冷媒壓縮而變成高壓。又,流路切換裝置4係將流路切換成冷媒在第1圖(a)之實線方向或點線方向流動,在切換成第1圖(a)之實線之流路的情況,構成從壓縮機3所排出之冷媒按照流路切換裝置4、第1熱交換器5、膨脹閥6、第2熱交換器7及流路切換裝置4之順序流動,並回到壓縮機3的冷凍循環。在本構成,第1熱交換器5係作為凝結器(散熱器)動作,第2熱交換器7係作為蒸發器動作。
另一方面,在流路切換裝置4切換成第1圖(a)之點線之流路的情況,構成從壓縮機3所排出之冷媒按照壓縮機
3、流路切換裝置4、第2熱交換器7、膨脹閥6、第1熱交換器5及流路切換裝置4之順序流動,並回到壓縮機3的冷凍循環。在本構成,第2熱交換器7係作為凝結器(散熱器)動作,第1熱交換器5係作為蒸發器動作。
作為本空調裝置1之冷媒,例如使用R410A。此外,冷媒係未限定為R410A,除此以外,可應用HFC系冷媒、HC冷媒或HFO冷媒等,又,可應用CO2、NH3等之自然冷媒等。在應用CO2冷媒的情況,高壓為臨界壓力以上之運轉時,凝結器係作為散熱器動作。
又,第1熱交換器5及第2熱交換器7係例如由板型散熱片管熱交換器所構成,成為在導熱管內流動之冷媒與在散熱片之周圍流動的空氣進行熱交換的構成。膨脹閥6係開口大小固定的閥,使通過之冷媒降壓膨脹。此外,膨脹閥6係亦可採用開口大小可變之電子式膨脹閥。
在筐體2之風路室10側,在筐體2之側面,形成將除濕對象空氣導入內部的吸入口10a,在筐體2之上面,形成將已除濕之空氣排出至外部的吹出口10b。而且,在第1圖(a)之箭號α的方向,藉與吹出口10b連接之送風裝置9所搬運之空氣從吸入口10a向吹出口10b流動。在風路室10內,串列地配置第1熱交換器5、是與第1熱交換器5平行地配置之乾燥劑材料的乾燥劑組件8及與第1熱交換器5平行地配置之第2熱交換器7,並將送風裝置9配置於第2熱交換器7的上方,而形成風路B。
在筐體內,在第1熱交換器5、乾燥劑組件8及第
2熱交換器7的上方,設置截面L字形之風路形成板15。藉該風路形成板15,將在第1熱交換器5、乾燥劑組件8及第2熱交換器7流通的空氣導入配置於第2熱交換器7之上方的送風裝置9,形成風路B。該風路形成板15之垂直部係與送風裝置9之側部相對向,又,風路形成板15之水平部係與第1熱交換器5、乾燥劑組件8及第2熱交換器7之上部相對向。因此,從吸入口10a被吸入風路B內的空氣係在風路B內,按照第1熱交換器5、乾燥劑組件8及第2熱交換器7的順序成直線地流動後,流至送風裝置9,再從吹出口10b排出至空調裝置1的外部。
又,在風路形成板15的水平部,設置孔15a。而且,為了將從風路形成板15之上方所取出之乾燥劑組件8取出至筐體2的外部,在風路形成板15的上方之筐體2的側面,形成是取出口之上部開口部21。此外,在該上部開口部21,將上部檢查蓋21a設置成塞住上部開口部21,在檢查時,可拆下該上部檢查蓋21a。又,風路形成板15之水平部與筐體2之天頂的間隙係比乾燥劑組件8之上下方向的長度更寬,因此,可將乾燥劑組件8取出至風路形成板15的上方。
其次,說明乾燥劑組件8。乾燥劑組件8係將乾燥劑材料成形成固態且矩形,並由吸脫附水分之材料所構成。作為其材料,例如應用沸石、矽膠、中孔洞矽石或高分子系吸附材料等。第2圖係乾燥劑組件8所使用之固體吸附材料的水分吸附特性圖。在該第2圖,橫軸係相對濕度,縱軸係平衡吸附率。在第2圖之C係矽膠或沸石等。又,在第2圖之D係孔
質矽材料,對在相對濕度從30%至40%之範圍的相對濕度之水分之平衡吸附率的變化率(斜率)係比對在未滿30%之範圍及超過40%之範圍的相對濕度之水分之平衡吸附率的變化率更大。該孔質矽材料例如是鑽多個約1.5nm的細孔(中孔洞矽石)。進而,在第2圖之E是高分子系吸附材料,在相對濕度高之範圍的平衡吸附率極高。
作為乾燥劑組件8之乾燥劑材料,選擇在第2圖之C、D、E都可,但是在第2圖之D、E,在脫附水分時,不必使相對濕度變成低濕度。因此,在第1熱交換器5作為凝結器動作時(後述之第1運轉模式),能以其吹出空氣脫附乾燥劑組件8所含的水分。此外,作為乾燥劑材料,在選擇在第2圖之C時,僅藉來自第1熱交換器5之吹出空氣時,亦可能水分之脫附變成不完全,而有另外需要輔助加熱器(未圖示)的情況。
該乾燥劑組件8係藉乾燥劑組件固定件16固定。第3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劑組件8的正視圖,第4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乾燥劑組件8的側視圖。該第4圖係在第3圖,從第2熱交換器7側觀察乾燥劑組件8的側視圖。在乾燥劑組件8,係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在與第2熱交換器7相對向之側,例如藉黏著劑等安裝支撐乾燥劑組件8之支撐體16a。而且,該支撐體16a之上部係與截面U字形之固定構件16b的底部接觸,而該固定構件16b係連結支撐體16a與配置於乾燥劑組件8之上方的風路形成板15。而且,該固定構件16b係包含底部的下部被插入風路形成板15的孔15a,在固定構件16b之從2個站立部的上端部水平地延伸的凸緣安裝於風
路形成板15之水平部的上部。因此,該固定構件16b將乾燥劑組件8固定於風路形成板15。
又,在該固定構件16b之上部,安裝把手16c,藉由握該把手16c,可同時搬運乾燥劑組件8、支撐體16a及固定構件16b。由這些支撐體16a、固定構件16b及把手16c構成乾燥劑組件固定件16。此外,乾燥劑組件固定件16係可在拆下上部開口部21之上部檢查蓋21a後,與乾燥劑組件8一起從上部開口部21取出至筐體2的外部。
其次,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的作用。在本實施形態,如上述所示,從設置於乾燥劑組件8的上方之風路形成板15的孔15a,可將乾燥劑組件8與乾燥劑組件固定件16一起從風路形成板15的上方取出。而且,可將從風路形成板15之上方所取出之乾燥劑組件8及乾燥劑組件固定件16從設置於筐體2之上部開口部21取出至筐體2的外部。依此方式,本實施形態係藉乾燥劑組件固定件16將乾燥劑組件8固定於風路形成板15,又,因為上部開口部21設置於筐體2,所以可易於將乾燥劑組件8取出至筐體2的外部。因此,可易於應付乾燥劑組件8之維修。
又,在風路室10,設置測量空調裝置1之吸入空氣之溫濕度(空調裝置1之周圍的溫濕度)的溫濕度感測器13。又,在空調裝置1之機械室11,設置控制空調裝置1之動作的控制裝置14。該控制裝置14係進行後述之除濕運轉控制(因應於溫濕度感測器13的檢測信號之流路切換裝置4的切換等)、送風裝置9之轉速控制、壓縮機3之轉速控制及膨脹閥6之開
口大小控制等之各種控制。
其次,說明空調裝置1之除濕運轉動作。在空調裝置1,藉流路切換裝置4之流路切換,可實現2種運轉模式。以下,依序說明之。
首先,說明是流路切換裝置4之流路被切換成第1圖(a)之實線的情況之第1運轉模式的動作。在第1運轉模式之冷凍循環的動作係如以下所示。藉壓縮機3吸入低壓之氣體後,被壓縮,成為高溫且高壓的氣體。自壓縮機3所排出之冷媒係經由流路切換裝置4,並流入第1熱交換器5。流入第1熱交換器5之冷媒係散熱至在風路B流動之空氣,在對空氣加熱下,冷媒本身係被冷卻而凝結,成為高壓之液冷媒後,從第1熱交換器5流出。從第1熱交換器5所流出的液冷媒係在膨脹閥6降壓,成為低壓之二相冷媒。然後,冷媒係流入第2熱交換器7,從在風路B流動之空氣吸熱,在對空氣冷卻下,冷媒本身係被加熱而蒸發,成為低壓之氣體。然後,冷媒係經由流路切換裝置4,並被壓縮機3吸入。
其次,根據第5圖,說明在第1運轉模式之空氣的動作。第5圖係表示第1運轉模式時之空氣之狀態變化的空氣濕度線圖,縱軸係空氣之絕對濕度,橫軸係空氣之乾球溫度。又,第5圖之曲線係表示飽和空氣,在飽和空氣之相對濕度係100%。
空調裝置1之周圍的空氣(第5圖、a點)係流入空
調裝置1後,在第1熱交換器5被加熱,而溫度上升,同時相對濕度降低(第5圖、b點)。然後,空氣係流入乾燥劑組件8,但是因為空氣之相對濕度低,所以乾燥劑組件8所保持之水分係被脫附(釋出),而空氣所含的水量增加。另一方面,從已流入乾燥劑組件8之空氣,奪走脫附所伴隨之脫附熱,而空氣之溫度係降低,且成為高濕度之狀態(第5圖、c點)。然後,空氣係流入第2熱交換器7,被冷卻。此外,冷媒迴路A係運轉成第2熱交換器7內之冷媒溫度成為比空氣之露點溫度更低,空氣係藉第2熱交換器7冷卻同時除濕,成為低溫且絕對濕度低之狀態(第5圖、d點)。然後,空氣係流入送風裝置9,並從吹出口10b排出至空調裝置1的外部。
其次,說明是流路切換裝置4之流路被切換成第1圖(a)之點線的情況之第2運轉模式的動作。在第2運轉模式之冷凍循環的動作係如以下所示。藉壓縮機3吸入低壓之氣體後,被壓縮,成為高溫且高壓的氣體。自壓縮機3所排出之冷媒係經由流路切換裝置4,並流入第2熱交換器7。流入第2熱交換器7之冷媒係散熱至在風路B流動之空氣,在對空氣加熱下,冷媒本身係被冷卻而凝結,成為高壓之液冷媒後,從第2熱交換器7流出。從第2熱交換器7所流出的液冷媒係在膨脹閥6降壓,成為低壓之二相冷媒。然後,冷媒係流入第1熱交換器5,從在風路B流動之空氣吸熱,在對空氣冷卻下,冷媒本身係被加熱而蒸發,成為低壓之氣體。然後,冷媒係經由流路切換裝置4,並被壓縮機3吸入。
其次,根據第6圖,說明在第2運轉模式之空氣的動作。第6圖係表示第2運轉模式時之空氣之狀態變化的空氣濕度線圖,縱軸係空氣之絕對濕度,橫軸係空氣之乾球溫度。又,第6圖之曲線係表示飽和空氣,在飽和空氣之相對濕度係100%。
空調裝置1之周圍的空氣(第6圖、a點)係流入空調裝置1後,在第1熱交換器5被冷卻。此外,冷媒迴路A係運轉成第1熱交換器5內之冷媒溫度成為比空氣之露點溫度更低,空氣係藉第1熱交換器5冷卻同時除濕,成為低溫且高相對濕度之狀態(第6圖、e點)。然後,空氣係流入乾燥劑組件8,但是因為空氣之相對濕度高,所以乾燥劑組件8吸附水分,而空氣所含的水量減少,更加除濕。另一方面,已流入乾燥劑組件8之空氣係藉吸附所伴隨之吸附熱加熱,其溫度係上升,成為高溫且低濕度之狀態(第6圖、f點)。然後,空氣係流入第2熱交換器7,被加熱,成為高溫(第6圖、g點)。然後,空氣係流入送風裝置9,並從吹出口10b排出至空調裝置1的外部。
依此方式,在第2運轉模式,除了實施藉在第1熱交換器5之藉冷媒之冷卻的除濕(第6圖:絕對濕度a-e之差)以外,亦實施藉乾燥劑組件8之吸附的除濕(第6圖:絕對濕度e-f之差)。因此,比較第5圖與第6圖亦得知,第2運轉模式係可確保比第1運轉模式更多的除濕量。因此,在本空調裝置1之主要的除濕係以第2運轉模式所實施。
在本第1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交互地重複第1
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例如在繼續實施第2運轉模式的情況,因為乾燥劑組件8所含的水量具有上限,所以運轉固定時間以上時,乾燥劑組件8無法吸附水分,而除濕量降低。因此,在乾燥劑組件8之保持水量接近上限附近的階段,切換成第1運轉模式,實施從乾燥劑組件8釋出水分的運轉。依此方式,藉由交互地實施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依序進行乾燥劑組件8之吸脫附作用,維持藉乾燥劑組件8之吸脫附作用的除濕量增加效果。
又,在乾燥劑組件8之脫附時,第2熱交換器7係作用為蒸發器,但是若是板型散熱片管熱交換器之蒸發器的散熱片所保持之水分(結露水)被保持於散熱片間而不落下,在乾燥劑組件8吸附時,即第2熱交換器7作用為凝結器時,散熱片間所保持之水分再蒸發,反而可能加濕。為了避免之,採用使第2熱交換器7提高水分之滑落性的構造,作成在第2熱交換器7作為蒸發器動作時,在散熱片間不保持水分。
如以往般在空調裝置1使用乾燥劑轉子的構成,需要用以驅動乾燥劑轉子轉動的馬達及其固定構造等,而裝置的構成變得複雜。又,以往係需要以吸附部與脫附部劃分風路,而需要氣密地分離吸附部與脫附部之邊界部分的密封構造。相對地,在本第1實施形態,風路B係一個,藉流路切換裝置4之切換,因為可切換乾燥劑組件8之吸附與脫附,所以如以往之密封構造係不需要,可簡化裝置的構成,而可低耗費化。
又,在本第1實施形態之第2運轉模式,對所搬運之空氣,進行藉第1熱交換器5之除濕及藉乾燥劑組件8的
除濕。在如以往般僅藉冷凍循環進行除濕(僅藉第1熱交換器5除濕)的情況,若所搬運之空氣的溫度成為約10℃以下時,因為在第1熱交換器5發生著霜,所以需要頻繁地除霜,因為無法持續地除濕,所以除濕性能極度降低。相對地,在本實施形態,除了藉第1熱交換器5除濕以外,亦藉乾燥劑組件8除濕。因此,即使所搬運之空氣的溫度成為約10℃以下,而第1熱交換器5之除濕性能降低,亦因為藉乾燥劑組件8之除濕負擔該降低量,所以可抑制以往之除濕性能的極度降低。
又,如以往般僅藉冷凍循環進行除濕時,得到約40%之相對濕度係極限。相對地,在本實施形態之第2運轉模式,除了藉第1熱交換器5之除濕及藉乾燥劑組件8之除濕以外,還實施藉第2熱交換器7之加熱。因此,空調裝置1之吹出空氣係成為高溫且水量少之狀態(第6圖、g點),可使相對濕度成為例如20%以下之低相對濕度。這種低相對濕度之空氣係適合乾燥用途的空氣,若使這種空氣直接碰觸洗滌物等之被乾燥物,可促進被乾燥物之乾燥,而可實現更高性能之乾燥功能。
其次,說明第1運轉模式及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係亦可分別採用預定之時間,但是在各運轉模式之各自的運轉時間分別具有因應於空氣條件或空調裝置1之運轉狀態等的適當值。因此,為了能以該適當值運轉,亦可作成根據空氣條件或空調裝置1之運轉狀態等,決定各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
在第1運轉模式,從乾燥劑組件8釋出適當量的水分,至殘留於乾燥劑組件8之水量成為適當量所需的時間成為適當值。在乾燥劑組件8所殘留之水量比適當量多的狀態,結束第1運轉模式,切換成第2運轉模式時,抑制在第2運轉模式乾燥劑組件8所吸附之水量,而在第2運轉模式之除濕量減少。反之,若第1運轉模式運轉太長久,在第1運轉模式之後半,從乾燥劑組件8幾乎無法脫附水分之狀態持續,而向實現比第1運轉模式更高之除濕量的第2運轉模式的切換變成延遲。因此,在此情況,總除濕量亦減少。
在第2運轉模式,因為乾燥劑組件8吸附水分,所以乾燥劑組件8之吸附水量成為適當量的時間成為適當值。在儘管在乾燥劑組件8有可吸附之餘地,卻將運轉切換成第1運轉模式的情況,高除濕量之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變成比第1運轉模式短,而總量上除濕量減少。反之,若第2運轉模式運轉太長久,在第2運轉模式之後半,乾燥劑組件8無法吸附水分之狀態持續,在此情況,除濕量亦減少。
乾燥劑組件8之保持水量的變化係根據流入乾燥劑組件8之空氣的相對濕度所決定,高相對濕度之空氣流入時,乾燥劑組件8內之水分難釋出,反之水分吸附量係變多。又,低相對濕度之空氣流入乾燥劑組件8時,乾燥劑組件8內之水分易釋出,反之水分吸附量係變少。
其次,說明根據藉狀態檢測裝置所檢測出之吸入空氣的狀態決定第1運轉模式及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的情況,該狀態檢測裝置係檢測出從除濕對象空間吸入風路B內之吸
入空氣的狀態。該狀態檢測裝置例如是設置於風路室10之溫濕度感測器13,藉該溫濕度感測器13,檢測出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並因應於該相對濕度,分別決定各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
預先決定吸入空氣之成為基準的相對濕度(以下稱為基準相對濕度),而且分別預先藉實驗或模擬等求得在該基準相對濕度之吸入空氣通過風路B的情況成為高除濕量之各運轉模式的基準運轉時間。然後,因應於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與基準相對濕度的大小關係,從各運轉模式之各自的基準運轉時間適當地增減,分別決定各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
在除濕運轉開始時,根據藉溫濕度感測器13所得之吸入空氣的狀態,求得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在該相對濕度比預設之相對濕度更高的情況,在第1運轉模式之來自乾燥劑組件8的水分釋出量係比相對濕度為基準相對濕度之情況的水分釋出量少,又,在第2運轉模式之乾燥劑組件8的水分吸附量係比相對濕度為基準相對濕度之情況的水分吸附量多。因此,在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比基準相對濕度高的情況,使第1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比與第1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長,反之使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比與第2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短。另一方面,在實際之吸入空氣的相對濕度比基準相對濕度更低的情況,控制裝置14係使第1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比與第1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短,反之使第2運轉模式之運轉時間比與第2運轉模式對應之基準運轉時間長。
藉由依此方式調整第1運轉模式及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可適當地保持乾燥劑組件8之水分保持量,因此,可提高空調裝置1之除濕量。
其次,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第7圖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的側視圖。本實施形態係在空調裝置1之筐體2的兩側面,分別設置側面開口部22、23上,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在本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共同的部分係省略說明,主要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的相異點。
在本實施形態,如第7圖所示,側面開口部22、23分別設置於筐體2的兩側面。該側面開口部22、23係設置於與乾燥劑組件8水平的位置,在側面開口部22、23,側面檢查蓋22a、23a分別設置成塞住側面開口部22、23。而且,藉由打開該側面檢查蓋22a、23a,可從側面開口部22、23取出乾燥劑組件8,應付維修。又,不僅乾燥劑組件8,連設置於乾燥劑組件8之兩側的第1熱交換器5及第2熱交換器7亦可從側面開口部22、23取出,應付維修。此外,在本實施形態,側面開口部22、23及側面檢查蓋22a、23a設置於筐體2之兩側面,但是亦可僅在筐體2之一方的側面設置側面開口部及側面檢查蓋。
其次,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第8圖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的正視圖。本實施形態係在壓縮機3及流路切換裝置4被收容於設置於筐體之外的機械室單
元11a、筐體2係被吊在天頂之吊頂筐體2a、在筐體2未設置上部開口部21、亦未設置風路形成板15上,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在本第3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共同的部分係省略說明,主要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的相異點。
在本實施形態,如第8圖所示,壓縮機3與是流路切換裝置之流路切換裝置4被收容於另外設置於筐體之外的機械室單元11a。又,筐體係被吊在天頂之吊頂筐體2a,在該吊頂筐體2a內,包括第3熱交換器5a、是降壓裝置之膨脹閥6、及與第3熱交換器5a平行地配置之第4熱交換器7a。而且,以冷媒配管環狀地連接壓縮機3、流路切換裝置4、第3熱交換器5a、膨脹閥6及第4熱交換器7a,構成冷媒迴路F。又,在吊頂筐體2a內,在第3熱交換器5a及第4熱交換器7a的下方,配置接受從第3熱交換器5a及第4熱交換器7a所滴下之水的排水盤12a。
壓縮機3係將所吸入之冷媒壓縮而變成高壓。又,流路切換裝置4係將流路切換成冷媒在第8圖之實線方向或點線方向流動,在切換成第8圖之實線之流路的情況,構成從壓縮機3所排出之冷媒按照流路切換裝置4、第3熱交換器5a、膨脹閥6、第4熱交換器7a及流路切換裝置4之順序流動,並回到壓縮機3的冷凍循環。在本構成,第3熱交換器5a係作為凝結器(散熱器)動作,第4熱交換器7a係作為蒸發器動作。
另一方面,在流路切換裝置4之流路被切換成第8圖之點線之流路的情況,構成從壓縮機3所排出之冷媒按照壓縮機3、流路切換裝置4、第4熱交換器7a、膨脹閥6、第3
熱交換器5a及流路切換裝置4之順序流動,並回到壓縮機3的冷凍循環。在本構成,第4熱交換器7a係作為凝結器(散熱器)動作,第3熱交換器5a係作為蒸發器動作。
在筐體2之風路室18側,在筐體2之側面,形成將除濕對象空氣導入內部的吸入口18a,在筐體2之上面,形成將已除濕之空氣排出至外部的吹出口18b。而且,在第8圖之箭號β的方向,藉與吹出口18b連接之送風裝置9所搬運之空氣從吸入口18a向吹出口18b流動。在風路室18內,形成風路G,該風路G係串列地配置第3熱交換器5a、是與第3熱交換器5a平行地配置之乾燥劑材料的乾燥劑組件8、與第3熱交換器5a平行地配置之第4熱交換器7a及送風裝置9。因此,從吸入口18a吸入風路G內之空氣係在風路G內,按照第3熱交換器5a、乾燥劑組件8、第4熱交換器7a及送風裝置9之順序直線地流動後,從吹出口18b排出至空調裝置1的外部。又,在該吊頂筐體2a之風路室18,設置測量空調裝置1之吸入空氣之溫濕度(吊頂筐體2a之周圍的溫濕度)的溫濕度感測器13。
設置於第3熱交換器5a、乾燥劑組件8及第4熱交換器7a之下方的排水盤12a係開閉自如,又,在吊頂筐體2a,下部開口部24設置於該排水盤12a的下方。而且,在下方打開排水盤12a,藉由使排水盤12a之一部分移至下部開口部24的外側,可從下部開口部24取出乾燥劑組件8。
又,該乾燥劑組件8係在與第4熱交換器7a相對向之側,例如藉黏著劑等安裝支撐乾燥劑組件8之支撐體
17a。而且,連結構件17b之上部與該支撐體17a之下部抵接,而該連結構件17b係連結支撐體17a之下部、與第3熱交換器5a及第4熱交換器7a之管板的底部。藉這些支撐體17a及連結構件17b將乾燥劑組件8固定於第3熱交換器5a及第4熱交換器7a。依此方式,藉這些支撐體17a及連結構件17b,構成乾燥劑組件固定件17。
此外,該乾燥劑組件固定件17係可與乾燥劑組件8一起從下部開口部24取出至吊頂筐體2a的外部。因此,不僅乾燥劑組件8,連第3熱交換器5a及第4熱交換器7a亦可取出至吊頂筐體2a的外部。又,亦可將側面開口部設置於該吊頂筐體2a之側面,並構成為從該側面開口部取出乾燥劑組件8,第3熱交換器5a及第4熱交換器7a。
又,本實施形態之運轉模式係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但是在相對第1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係落地式,本第3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係天頂式上相異。在空調裝置1是天頂式的情況,因為難將質量重之壓縮機3安裝於吊頂筐體2a,所以在本實施形態,將該壓縮機3與流路切換裝置4收容於機械室單元11a,但是本發明係未限定如此,亦可將壓縮機3及流路切換裝置4收容於吊頂筐體2a。此外,亦可將機械室單元11a設置於室外。
其次,說明本第3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1的作用。在本實施形態,如上述所示,藉由打開排水盤12a,可將乾燥劑組件8與乾燥劑組件固定件17一起取出至吊頂筐體2a的外部。又,與此同時,第3熱交換器5a及第4熱交換器7a亦可
取出至吊頂筐體2a的外部。因此,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可易於應付乾燥劑組件8之維修,而且亦可易於應付第3熱交換器5a及第4熱交換器7a之維修。
1‧‧‧空調裝置
2‧‧‧筐體
3‧‧‧壓縮機
4‧‧‧流路切換裝置
5‧‧‧第1熱交換器
6‧‧‧膨脹閥
7‧‧‧第2熱交換器
8‧‧‧乾燥劑組件
9‧‧‧送風裝置
10‧‧‧風路室
10a‧‧‧吸入口
10b‧‧‧吹出口
11‧‧‧機械室
12‧‧‧排水盤
13‧‧‧溫濕度感測器
14‧‧‧控制裝置
15‧‧‧風路形成板
15a‧‧‧孔
21‧‧‧上部開口部
21a‧‧‧上部檢查蓋
A‧‧‧冷媒迴路
B‧‧‧風路
Claims (9)
- 一種空調裝置,包括:冷媒迴路,係以冷媒配管連接壓縮機、流路切換裝置、第1熱交換器、降壓裝置及第2熱交換器;筐體,係具有配置該第1熱交換器與該第2熱交換器之風路;及乾燥劑組件,係拆裝自如地設置於在該筐體內之該第1熱交換器與該第2熱交換器之間,並吸脫附水分;其特徵在於:該筐體係具有將該乾燥劑組件取出至該筐體之外部的取出口;該風路係以空氣依序地流過該第1熱交換器、該乾燥劑組件及該第2熱交換器之方式形成。
- 一種空調裝置,包括:冷媒迴路,係以冷媒配管連接壓縮機、流路切換裝置、第1熱交換器、降壓裝置及第2熱交換器;筐體,係具有配置該第1熱交換器與該第2熱交換器之風路;及乾燥劑組件,係拆裝自如地設置於在該筐體內之該第1熱交換器與該第2熱交換器之間,並吸脫附水分;其特徵在於:該筐體係具有將該乾燥劑組件取出至該筐體之外部的取出口;該取出口係在該筐體之側面,具有設置於與該乾燥劑組件 水平之位置的側面開口部;從該側面開口部將該乾燥劑組件取出至該筐體的外部。
- 一種空調裝置,包括:冷媒迴路,係以冷媒配管連接壓縮機、流路切換裝置、第1熱交換器、降壓裝置及第2熱交換器;筐體,係具有配置該第1熱交換器與該第2熱交換器之風路;及乾燥劑組件,係拆裝自如地設置於在該筐體內之該第1熱交換器與該第2熱交換器之間,並吸脫附水分;其特徵在於:該筐體係具有將該乾燥劑組件取出至該筐體之外部的取出口;該空調裝置更包括排水盤,係設置於該第1熱交換器、該乾燥劑組件及該第2熱交換器之下方,接受從該第1熱交換器或該第2熱交換器所滴下的水,且開閉自如;該筐體係被吊在天頂之吊頂筐體;該取出口係在該吊頂筐體,具有設置於該排水盤之下方的下部開口部;打開該排水盤,從該下部開口部將該排水盤之上方的該乾燥劑組件取出至該吊頂筐體的外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空調裝置,其中包括:送風裝置,係設置於該筐體內,並使空氣流通至該風路內;風路形成板,係形成有孔,設置於該乾燥劑組件之上方, 並將在該乾燥劑組件流通之空氣引導至該送風裝置;支撐體,係支撐該乾燥劑組件;及固定構件,係被插入該風路形成板的該孔,連接該支撐體與該風路形成板,並將該乾燥劑組件固定於該風路形成板;該取出口係在該筐體,具有設置於該風路形成板之上方的上部開口部;從該上部開口部將該乾燥劑組件、該支撐體及該固定構件取出至該筐體的外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空調裝置,其中包括:支撐該乾燥劑組件之支撐體;及連結構件,係連結該支撐體與該第1熱交換器及該第2熱交換器,並將該乾燥劑組件固定於該第1熱交換器及該第2熱交換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空調裝置,其中包括設置該壓縮機及該流路切換裝置之機械室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空調裝置,其中包括控制該流路切換裝置之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係藉該流路切換裝置之流路切換,交互地切換第1運轉模式與第2運轉模式,該第1運轉模式係該第1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散熱器動作,而且該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並脫附該乾燥劑組件所保持之水分,該第2運轉模式係該第1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動作,而且該第2熱交換器作為凝結器或散熱器動作,該乾燥劑組件從通過該風路 之空氣吸附水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空調裝置,其中包括:送風裝置,係設置於該筐體內,並使空氣流通至該風路內;風路形成板,係設置於該乾燥劑組件之上方,並將在該乾燥劑組件流通之空氣引導至該送風裝置;支撐體,係支撐該乾燥劑組件;及固定構件,連接該支撐體與該風路形成板,並將該乾燥劑組件固定於該風路形成板,且該固定構件係具有把手;該取出口係在該筐體,具有設置於該風路形成板之上方的上部開口部;使用該把手從該上部開口部將該乾燥劑組件、該支撐體及該固定構件取出至該筐體的外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空調裝置,其中包括:送風裝置,係設置於該筐體內,並使空氣流通至該風路內;風路形成板,係設置於該乾燥劑組件之上方,並將在該乾燥劑組件流通之空氣引導至該送風裝置;支撐體,係支撐該乾燥劑組件;及固定構件,連接該支撐體與該風路形成板,並將該乾燥劑組件固定於該風路形成板;該取出口係在該筐體,具有設置於該風路形成板之上方之該筐體的側面的上部開口部;從該上部開口部將該乾燥劑組件、該支撐體及該固定構件取出至該筐體的外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85879A JP6037926B2 (ja) | 2013-04-16 | 2013-04-16 | 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41560A TW201441560A (zh) | 2014-11-01 |
TWI586925B true TWI586925B (zh) | 2017-06-11 |
Family
ID=51707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27400A TWI586925B (zh) | 2013-04-16 | 2013-07-31 | Air conditioning unit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037926B2 (zh) |
CN (1) | CN104110751B (zh) |
TW (1) | TWI58692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38765B2 (ja) * | 2015-03-10 | 2018-06-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CN106766722B (zh) * | 2016-12-27 | 2022-07-29 | 浙江省能源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 | 颗粒状农林产品热泵干燥储存一体仓 |
WO2020217341A1 (ja) * | 2019-04-24 | 2020-10-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7128774B2 (ja) * | 2019-05-30 | 2022-08-31 | 三機工業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及び換気システム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94659A (en) * | 1985-05-03 | 1987-09-22 | Shelton Samuel V | Dual bed heat pump |
US6178762B1 (en) * | 1998-12-29 | 2001-01-30 | Ethicool Air Conditioners, Inc. | Desiccant/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
TW536609B (en) * | 2000-12-22 | 2003-06-11 | Honeywell Int Inc | Method for removing vapor, gases or water from air in an inside space, and air treatment module |
US20040123616A1 (en) * | 2002-12-26 | 2004-07-01 | Lg Electronics Inc.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US20050026286A1 (en) * | 2003-03-05 | 2005-02-03 | Jen-Tsan Chi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selective RNAi mediated inhibi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mammal cells |
CN101184957A (zh) * | 2005-05-30 | 2008-05-2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TWM358952U (en) * | 2008-08-29 | 2009-06-11 | Liang Li | A multifunctional inverter air conditioner |
TWI314206B (zh) * | 2007-06-25 | 2009-09-01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327140A (ja) * | 1995-06-01 | 1996-12-13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天井吊り下げ型空気調和機 |
JP3507268B2 (ja) * | 1997-02-19 | 2004-03-15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US6065299A (en) * | 1999-03-01 | 2000-05-23 | Yang Fan Development Co., Ltd. | Mechanism freeing an air conditioner from dripping |
KR101174529B1 (ko) * | 2005-06-13 | 2012-08-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제습기 |
KR20060131112A (ko) * | 2005-06-15 | 2006-12-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제습기 |
JP5045088B2 (ja) * | 2006-12-15 | 2012-10-10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脱臭装置 |
CN101815906B (zh) * | 2007-10-05 | 2015-06-1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
CN101839525A (zh) * | 2009-03-19 | 2010-09-22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兼有移动空调功能的除湿机 |
JP2011050825A (ja) * | 2009-08-31 | 2011-03-17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除湿機 |
CN201513982U (zh) * | 2009-09-22 | 2010-06-23 |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除湿机 |
JP5355540B2 (ja) * | 2010-12-17 | 2013-11-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2013
- 2013-04-16 JP JP2013085879A patent/JP603792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7-31 TW TW102127400A patent/TWI586925B/zh active
- 2013-09-11 CN CN201310410955.XA patent/CN10411075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94659A (en) * | 1985-05-03 | 1987-09-22 | Shelton Samuel V | Dual bed heat pump |
US6178762B1 (en) * | 1998-12-29 | 2001-01-30 | Ethicool Air Conditioners, Inc. | Desiccant/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
TW536609B (en) * | 2000-12-22 | 2003-06-11 | Honeywell Int Inc | Method for removing vapor, gases or water from air in an inside space, and air treatment module |
US20040123616A1 (en) * | 2002-12-26 | 2004-07-01 | Lg Electronics Inc.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US20050026286A1 (en) * | 2003-03-05 | 2005-02-03 | Jen-Tsan Chi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selective RNAi mediated inhibi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mammal cells |
CN101184957A (zh) * | 2005-05-30 | 2008-05-2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TWI314206B (zh) * | 2007-06-25 | 2009-09-01 | ||
TWM358952U (en) * | 2008-08-29 | 2009-06-11 | Liang Li | A multifunctional inverter air condition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10751A (zh) | 2014-10-22 |
TW201441560A (zh) | 2014-11-01 |
JP6037926B2 (ja) | 2016-12-07 |
JP2014208320A (ja) | 2014-11-06 |
CN104110751B (zh) | 2017-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647416B1 (en) | Dehumidifier | |
JP5854917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TWI532957B (zh) |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 |
TW201341041A (zh) | 除濕裝置 | |
EP2990092B1 (en) | Dehumidifying device | |
TWI586924B (zh) | Air conditioning unit | |
JP6138336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 |
GB2545114A (en) | Dehumidifying device | |
JP5854916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TWI586925B (zh) | Air conditioning unit | |
TWI638120B (zh) | Air conditioner | |
JP6138335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542777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614150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2010046636A (ja) | 除湿装置 | |
JP5404509B2 (ja) | 除湿装置 | |
JP6050107B2 (ja) | 除湿システ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