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6676B - Electrical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Electrical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6676B
TWI536676B TW101110813A TW101110813A TWI536676B TW I536676 B TWI536676 B TW I536676B TW 101110813 A TW101110813 A TW 101110813A TW 101110813 A TW101110813 A TW 101110813A TW I536676 B TWI536676 B TW I53667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wall
receiving space
counterpa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0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1670A (zh
Inventor
Kazuya Midorikawa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01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1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66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667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連接器。
作為接受對方連接器而與該對方連接器嵌合連接之電連接器,例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連接器為悉知的。
該專利文獻1之連接器係對於配置在下方之對方連接器從上方進行嵌合,為了該嵌合而具有:為了形成利用上壁及周壁包圍並朝下方開口的接受空間之約略直方體外形之殼體;在該殼體的周壁之中相互對向並朝殼體長度方向延伸之2個側壁形成為2列配列保持之複數個端子。該連接器係藉由將對方連接器之殼體的突壁部從下方在上述接受空間予以接受而可以與對方連接器嵌合。
上述端子係具有:沿著形成上述接受空間內壁面之側壁的內側面朝上下方向延伸並且可以與對方連接器的端子(對方端子)接觸之接觸腳部;在該接觸腳部的上端彎曲並且在側壁的對向方向朝向外側延伸之被保持部;及從該被保持部的外側端部彎曲為曲柄狀並朝殼體外彎曲而且與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焊接之連接部。該端子係藉由利用上述接觸腳部及被保持部與殼體一體成形予以保持。
上述端子的接觸腳部係在位於接受空間側並朝向該接受空間露出的面形成呈四角形狀凹陷之凹狀接觸部。一方面,對方端子之彈性腕部的自由端部係形成為突狀的對應 連接部,並且將該對應連接部收納在上述端子的凹狀接觸部內而與該接觸部接觸,而且與該接觸部的緣部在上下方向卡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143801號公報
(發明概要)
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將連接器之端子的接觸部形成為凹狀,將對方連接器之端子的對應接觸部形成為突部,但是在不考慮製造工程而只是著眼在作為完成品之連接器的形狀之情況下,也考量將上述接觸部的形狀與對應接觸部的形狀相反,將連接器之端子的接觸部形成為突狀,將對方連接器之端子的對應接觸部形成為凹狀或平坦面。
但是,當考量連接器的製造時,即使欲將上述端子的接觸部形成為朝向接受空間突出之突部,並且利用該突出量進行壓接而易於彈性接觸,但是如後述所示,習知係因為存在有以形成上述接受空間所用之模型形狀為起因的問題,而無法使上述突部突出。
例如,當考量將2個側壁間的接受空間形成為朝上方開口的情況下(將上述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上下翻轉之姿 勢的情況)時,在一體成形時形成接受空間所用之模型,針對其插拔方向,由於上述側壁的存在造成阻礙而無法從側方進行配置,因此只能從上方(接受空間的開口側)進行配置。在從上方配置模型的情況下,該模型係在與側壁對向的面,在端子配列方向之與端子突部對應的位置,朝向上述側壁開放形成從三方包圍該突部之溝部。再者,該溝部係在從上方配置模型時以模型不會干涉上述突部的方式,在下方也必須開放形成。
如此一來當模型的溝部在下方也開放時,在該模型的配置後、樹脂的填充前之狀態中,該溝部係與該溝部下方的空間,也就是應該形成底壁的空間連通。因此在模型的配置後朝模型內填充樹脂時,會從該溝部的開放下端使樹脂從下方流入到該溝部內。
該結果為儘管本來在突部的下方中應該在與底壁之間形成樹脂不存在的空間,但是如上述所示,因為樹脂流入到上述溝部內,因此沒有形成上述空間而且上述突部的頂部係與該流入的樹脂成為同一面而沒有突出。在如此所製成的連接器中,因為上述突出部係沒有突出量、或者失去作為突出部的機能,因此在對方端子的對應接觸部為平坦面的情況下,上述端子的突部係無法與該對應接觸部進行壓接接觸,又,在該對應接觸部為凹部的情況下,該端子的突部係除了無法與該對應接觸部進行壓接接觸之外,而且無法進行藉由朝該凹部的插入之與對應接觸部在上下方向的卡止。
有鑑於該情況,本發明係以提供一種在將具有朝向接受空間內突出的突部之端子與殼體一體成形的狀態中,使該突部確實突出之電連接器為目的。
關於本發明之電連接器,其係為從上方接受對方連接器並與該對方連接器嵌合連接之電連接器,具備:具有從底壁朝上方直立並且相互對向之至少一對直立壁的殼體;及藉由一體成形配列保持在上述一對直立壁之中至少一方直立壁的複數個端子,上述殼體係在上述一對直立壁相互對向的對向面之間形成用以接受上述對方連接器之接受空間,上述端子係具有:沿著至少一方直立壁的對向面朝上下方向延伸並保持在該直立壁而且朝向接受空間內露出之腳部;及在於上述一對直立壁的對向方向在包含與上述接受空間對應的範圍之範圍沿著上述底壁朝上述對向方向延伸之基部。
對於該電連接器中,在本發明中,其特徵為:上述腳部係具有在上述對向方向朝向上述接受空間突出並且可與對方連接器之端子接觸之突部,上述基部中位於與上述接受空間對應的範圍內之部份,係在上述對向方向在包含上述突部位置的範圍使其上面朝向接受空間內露出。
在用以製造關於本發明之電連接器之複數個模型之中,為了形成接受空間而從上方進行配置的模型中,與端子突部對應的部份係形成為朝上下方向延伸之溝部,該溝部 係以不會干涉該突部的方式朝向下方開放形成。在本發明中,朝直立壁的對向方向延伸之端子基部中,位於與接受空間對應的範圍內之部份係在上述對向方向在包含上述突部位置的範圍使其上面朝向接受空間內露出。因此,當從上方將該模型提供到直至使上述模型的下面抵接上述端子的基部的上面時,利用上述基部塞住上述溝部的下端。該結果為在一體成形時,因為利用上述基部阻止樹脂從上述模型的開放下端朝溝部內流入的情形,在一體成形後,在上述突部的下方確保根據樹脂不存在的空間而使該突部確實突出。
端子的腳部之下端係與基部接續或是與該基部的上面抵接為佳。當端子的腳部下端與基部接續或是與該基部的上面抵接時,因為在兩者之間沒有形成間隙,因此在端子與殼體的一體成形中,也可以阻止樹脂從直立壁側的開口朝上述模型的溝部流入。
如以上所示,在本發明中,於一體成形時因為利用端子的基部塞住形成接受空間所用之模型的溝部下端,因此不會發生來自下方的樹脂朝該溝部內流入之不合宜情形,在端子的突部下方確保空間而使突部確實突出。因此,在連接器嵌合狀態,發揮突部本來的機能,使該突部與對方端子的對應接觸部充分壓接予以接觸、或者使該突部與對方連接器的凹狀接觸部在上下方向卡止而可以防止連接器 的脫落。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根據添附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之電連接器的實施形態。
<第一實施形態>
第1圖係為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電連接器1(以下稱為「連接器1」)的立體圖,第2圖係為對方連接器2的立體圖。第3圖係為顯示第1圖的連接器與第2圖的對方連接器之嵌合前狀態的剖面圖,顯示在殼體長邊方向中之端子20位置的剖面。又,第4圖係為將第1圖的連接器1上下翻轉的立體圖。又,第2圖的對方連接器2係將其嵌合側朝向上方予以圖示,與顯示嵌合前之第3圖為上下翻轉予以圖示。
[連接器的構成]
連接器1係為配置在電路基板上之插座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並且是從上方接受配置在其他電路基板上之插頭型對方連接器2(參照第2至4圖)而與該對方連接器2嵌合連接之電連接器。該連接器1係具有:形成為比較薄之約略直方體外形之合成樹脂製的殼體10;在該殼體10的長邊方向配列保持在該殼體10之複數個金屬製的端子 20;及在該殼體10的長邊方向,也就是端子配列方向對於端子20的配列範圍而言在兩方的外側位置保持在該殼體10的固定模具30。
如第1圖所示,上述殼體10係具有: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面對向之底壁11;從該底壁11朝上方直立之中央壁部12;突壁部13;及周壁。上述中央壁部12係在對於上述長邊方向為直角的短邊方向之殼體10的中央位置朝上述長邊方向延伸。上述突壁部13係在上述短邊方向對於上述中央壁部12形成為對稱而在該中央壁部12的兩側形成2個,並且與該中央壁部12對向朝長邊方向延伸。上述周壁係包圍上述中央壁部12及突壁部13予以形成,具有:相互對向並且朝上述長邊方向延伸的2個側壁14;及連接該2個側壁14的端部並且朝上述短邊方向延伸的2個端壁15。
如第1圖所示,上述中央壁部12係在上述長邊方向連結上述端壁15。又2個突壁部13係以大致與端子配列範圍對應的長度予以形成,並且在該突壁部13的兩端部與端壁15之間係形成間隔。在殼體10中,利用上述中央壁部12形成在上述短邊方向予以區隔的2個接受空間16,各接受空間16係為在上述突壁部13、及包圍該突壁部13的上述中央壁部12、上述側壁14與上述端壁15之間朝上方開口的四角環狀空間,如後述所示,在該接受空間16從上方接受對方連接器2。
如第3圖清楚所示,上述接受空間16係具有:在上 述短邊方向相互對向成對之位於突壁部13與側壁14的對向面之間的外側接受空間16A;及位於上述中央壁部12與上述突壁部13的對向面之間的內側接受空間16B。
如第3圖所示,底壁11係在上述長邊方向(對於紙面為直角的方向)之與端子20對應的位置,在上述短邊方向(第3圖之左右方向)在從外側接受空間16A涵蓋到側壁14對應的範圍使其下面凹陷,形成用以收納後述之端子20的外側連接部24的一部份及內側連接部22A之收納凹部11A(也參照第4圖)。又,底壁11係如第4圖所示,在上述長邊方向之與固定模具30對應的位置,在與側壁14對應的範圍使其下面(在第4圖中為上面)凹陷,形成收納後述的固定模具30的內側固定部31及外側固定部32之收納凹部11B。
如第3圖清楚所示,端子20係將帶狀的金屬板片朝板厚方向彎曲製作,與該殼體10成為一體模組成形並在上述長邊方向予以配列保持。該端子20係具有:保持在殼體10的側壁14之第1逆U字狀部21;在第1逆U字狀部21之後述的第一內側腳部21A下端彎曲並朝上述短邊方向內側延伸之基部22;在該基部22之該短邊方向內側的端部彎曲並保持在突壁部13之第二逆U字狀部23;及在上述第1逆U字狀部21之後述的第一外側腳部21B下端彎曲並朝上述短邊方向外側延伸之作為外側焊接部的外側連接部24。
上述第一逆U字狀部21係利用一體模組成形而保持 在殼體的10的側壁14,具有:在上述短邊方向位於外側接受空間16A側之第一內側腳部21A;位於比該第一內側腳部21A更外側之第一外側腳部21B;及連結該第一內側腳部21A與第一外側腳部21B的上端之第一連結部21C。第一內側腳部21A中,朝向上述外側接受空間16A內的外面係露出並朝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外面中於側緣之間形成朝上述短邊方向(板厚方向)凹陷之鎖定凹部21A-1。該鎖定凹部21A-1係如第1圖清楚所示,利用比端子20的寬幅尺寸(殼體10之長邊方向的尺寸)更小的寬幅尺寸,藉由例如模壓加工予以形成。
在上述第一逆U字狀部21利用一體模組成形保持在側壁14的狀態中,上述第一內側腳部21A之兩側端面(在殼體10的長邊方向之兩側端面)及與第一外側腳部21B對向之板面(內面)與側壁14接面保持,從該側壁14露出的板面(外面)係位於與該側壁14的內側面成為相同水平的面。又第一外側腳部21B及第一連結部21C係埋設保持在側壁14。
如第3圖清楚所示,上述第二逆U字狀部23係利用一體模組成形而保持在突壁部13,具有:在上述短邊方向位於內側接受空間16B之第二內側腳部23A;位於比該第二內側腳部23A更外側之第二外側腳部23B;及連結該第二內側腳部23A與第二外側腳部23B的上端之第二連結部23C。第二內側腳部23A中,朝向上述內側接受空間16B內的外面係露出並朝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外面中於 側緣之間形成朝上述短邊方向(板厚方向)凹陷之鎖定凹部23A-1。該鎖定凹部23A-1係如第1圖所示,與上述鎖定凹部21A-1相同,利用比端子20的寬幅尺寸更小的寬幅尺寸,藉由例如模壓加工予以形成。
上述第二外側腳部23B中,朝向上述外側接受空間16A內的外面係露出並朝上下方向延伸,在該外面中於側緣之間形成朝上述短邊方向(板厚方向)突出並與第一逆U字狀部21的鎖定凹部21A-1對向之鎖定突部23B-1。該鎖定突部23B-1係如第1圖清楚所示,利用比端子20的寬幅尺寸更小的寬幅尺寸,藉由例如模壓加工予以形成。
在上述第二逆U字狀部23利用一體模組成形而保持在突壁部13的狀態中,上述第二內側腳部23A、第二外側腳部23B、及第二連結部23C之兩側端面及逆U字狀部份的內側板面係與突壁部13接面保持,從突壁部13露出之逆U字狀部份的外側板面係位於與殼體10的突壁部13的內側面、外側面、及上面成為相同水平的面。
在本實施形態中,端子20的第一內側腳部21A之鎖定凹部21A-1、第二內側腳部23A之鎖定凹部23A-1、及第二外側腳部23B之鎖定突部23B-1係具有作為防止連接器的不經意脫落之鎖定部的機能,而且也具有作為與對方端子50之接觸部的機能。
上述基部22係利用一體模組成形而保持在殼體10的底壁11。該基部22係連結第一逆U字狀部21的第一內側腳部21A與第二逆U字狀部23的第二內側腳部23A的 下端。如第4圖清楚所示,基部22係在上述短邊方向以包含與外側接受空間16A對應的範圍之方式予以延伸,並且在與該外側接受空間16A對應的範圍內具有曲柄狀的彎曲部份。
上述基部22中,在上述短邊方向位於比上述彎曲部份更外側部份的下面係位於與底壁11的下面大致相同水平並予以露出,該部份係作為焊接在電路基板上之內側焊接部之內側連接部22A予以形成。在本實施形態中該內側連接部22A係藉由焊接在電路基板上的墊片而可以與該電路基板之對應電路部電氣連接。又,該內側連接部22A係對於朝電路基板之連接器1的固定強度提升有所幫助。
又,上述基部22之在上述短邊方向位於比上述彎曲部份更內側的部份係位於比上述內側連接部22A更上方,並且使其上面位於與底壁11的上面大致相同水平,在與上述外側接受空間16A對應的範圍朝該外側接受空間16A內露出。如第3圖所示,使上面朝該外側接受空間16A露出的部份係在上述短邊方向位於包含第二外側腳部23B的鎖定突部23B-1位置之範圍。又,第二逆U字狀部23之第二外側腳部23B的下端係與上述基部22之露出的上面抵接。
上述外側連接部24係在已闡述之側壁14的下端正下方朝向在上述短邊方向的外側延伸,並且使該外側連接部24的下面位於與底壁11的下面大致相同水平,藉由焊接 在電路基板之對應電路部上的墊片而可以達到與該電路基板之對應電路部的電氣連接。該外側連接部24所焊接的墊片係與上述之內側連接部22A所焊接的墊片共用亦可,又使兩墊片相互分離設置亦可。該外側連接部24係與上述內側連接部22A相輔相成,對於朝電路基板之連接器1的固定強度提升有所幫助。
如第1、3圖清楚所示,該外側連接部24的前端(自由端)係以從外側可以看到的程度,在上述短邊方向位於比側壁14的外側面位置更稍微外側。又,不一定要使該外側連接部24的前端位於比側壁14的外側面位置更外側,該前端係與側壁14的外側面位置為相同位置或是位於比該外側面位置更內側亦可。
如第3、4圖所示,上述內側連接部22A整體及外側連接部24的一部份係收納在殼體10的收納凹部11A內。因為該收納凹部11A係對於各自與該內側連接部22A及外側連接部24熔接之焊料提供充份的空間,而且將該焊料停留在該收納凹部11A內,因此可以將該焊料確實提供給內側連接部22A的焊接及外側連接部24的焊接。又,在殼體10的長邊方向利用區隔收納凹部11A的壁部,也可以防止在長邊方向相互鄰接之內側連接部22A以及外側連接部24由於焊料不經意連接而短路的情況。在本實施形態中,上述內側連接部22A及外側連接部24係收納在一個收納凹部11A內,但是取而代之,將該內側連接部22A及外側連接部24各自收納在個別的收納凹部 亦可。
固定模具30係將帶狀的金屬板條片朝板厚方向彎曲製作,在連接器1之平面形狀中的四個角落利用一體模組成形而保持在端壁15。如第4圖所示,該固定模具30中,與端子20的內側連接部22A及外側連接部24相同形狀之內側固定部31及外側固定部32係位於收納在殼體10的收納凹部11B內的位置,藉由將內側固定部31及外側固定部32焊接在電路基板上,與端子20相輔相成,對於朝電路基板之連接器1的固定強度提升有所幫助。
[連接器1的製造]
連接器1係利用以下的要領進行製造。首先,利用從上方、下方及側方配置的模型(未圖示)保持端子20及固定模具30。其中,將從上方、下方及側方配置的模型各自為「上側模型」、「下側模型」及「側方模型」。上述上側模型係具有符合殼體10之接受空間16(外側接受空間16A及內側接受空間16B)的形狀之突條部份,形成該接受空間16。又,下側模型係具有適合殼體10的收容凹部11A、11B的形狀之突條部份,形成上述收納凹部11A、11B。再者,在利用上述上側模型、下側模型、及側方模型保持端子20及固定模具30的狀態下,藉由在此等模型之間填充樹脂,使端子20及固定模具30與殼體10一體模組成形而完成連接器1。
上述上側模型之在與突壁部13對向的面,在端子配 列方向之與端子20的鎖定突部23B-1對應的位置,從三方包圍該鎖定突部23B-1並朝上下方向延伸的溝部係朝向上述突壁部13開放形成。再者該溝部係在下方也予以開放,在從上方配置上述上側模型時使該上側模型不會干涉到上述鎖定突部23B-1。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已闡述所示,端子20的基部22中,在上述短邊方向在包含第二外側腳部23B的鎖定突部23B-1位置之範圍,使其上面朝該外側接受空間16A內露出。因此,當從上方將該上側模型提供到直至上側模型的下面與上述基部22的上面抵接的位置時,利用上述端子20的基部22塞住該上側模型之溝部的下端。該結果為在一體成形時,因為利用上述基部22阻止樹脂從該上側模型的開放下端流入到溝部內的情況,因此在一體成形後,在鎖定突部23B-1的下方確保根據樹脂不存在的空間。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如第3圖所示,因為上述第二外側腳部23B的下端與上述基部22的上面抵接而在兩者之間沒有形成間隙,因此在一體成形時,也不會有樹脂從上述突壁部13側流入上側模型的溝部之情形。
如此一來,藉由確實防止朝上側模型的溝部內之樹脂流入而在上述鎖定突部23B-1的下方確保上述空間,使該鎖定突部23B-1確實突出。因此,在連接器嵌合狀態中,發揮鎖定突部23B-1之本來的機能,將該鎖定突部23B-1與後述之對方端子50的被鎖定凹部51A-1在上下方向卡止而可以防止連接器的脫落。
[對方連接器的構成]
第2圖所示之對方連接器2係在將第3圖所示之連接器嵌合時的姿勢上下翻轉並以上側作為嵌合側的狀態予以顯示。因此,在第3圖位於上方之後述的上壁41係在第2圖中位於下方。如第2圖所示,對方連接器2係具有:形成為比較薄的約略直方體外形之合成樹脂製的殼體40;在該殼體40的長邊方向配列保持在該殼體40之複數個金屬製的端子50(以下稱為「對方端子50」);及在該殼體40的長邊方向,也就是端子配列方向對於對方端子50的配列範圍在兩方的外側置保持在該殼體40之固定模具60。
如第2圖所示之殼體40係在朝向上方(在第3圖中為下方)開口之對方接受空間46接受連接器1,具有:與其他電路基板(未圖示)的面對向之上壁41;從該上壁41朝上方(在第3圖中為下方)直立並設的2個突壁部43;及包圍此等之周壁。上述2個突壁部43係在殼體40的短邊方向之靠近中央的位置相互對向並且朝前述長度方向延伸。
上述周壁係形成為包圍上述突壁部43,具有:相互對向並且朝長邊方向延伸之2個側壁44;及連結該2個側壁44的端部並朝上述短邊方向延伸之2個端壁45。如第2圖所示,上述突壁部43係在上述長邊方向連結上述端壁45。
殼體40係具有2個利用該突壁部43、側壁44及端壁45所包圍形成之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而且在上述 2個突壁部43之間,也就是在上述短邊方向的中央位置形成對方內側接受空間46B,對方接受空間46係由該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及對方內側接受空間46B構成。如後述所示,在連接器嵌合時,上述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係接受已闡述之連接器1的突壁部13,而且對方內側接受空間46B係接受連接器1的中央壁部12。
對方端子50係將帶狀的金屬板狀片朝板厚方向彎曲製作,並且與該殼體40一體模組成形而配列保持在上述長邊方向。如第3圖所示,該對方端子50係具有:保持在殼體40的側壁44之第一U字狀部51;在第一U字狀部51之後述的對方第一內側腳部51A上端彎曲並朝上述短邊方向內側延伸之基部52;在該基部52之該短邊方向內側的端部彎曲並保持在突壁部43之第二U字狀部53;及在第一U字狀部51之後述的對方第一外側腳部51B上端彎曲並朝上述短邊方向外側延伸之連接部54。
上述第一U字狀部51係利用一體模組成形而保持在殼體40的側壁44,具有:在上述短邊方向位於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側之對方第一內側腳部51A;位於比該對方第一內側腳部51A更外側之對方第一外側腳部51B;及連結該對方第一內側腳部51A及對方第一外側腳部51B的下端之對方第一連結部51C。
如第3圖所示,對方第一內側腳部51A之朝向上述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內的外面係露出並朝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外面中於側緣之間形成朝上述短邊方向(板厚 方向)凹陷之被鎖定凹部51A-1。又,對方第一外側腳部51B中,朝向上述短邊方向外方的外面係露出並朝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外面中於側緣之間形成朝向上述短邊方向外方突出之被鎖定突部51B-1。上述被鎖定凹部51A-1及被鎖定突部51B-1係如第2圖清楚所示,利用比對方端子50的寬幅尺寸(殼體40的長邊方向之尺寸)更小寬幅的尺寸,藉由例如模壓加工予以形成。
在上述第一U字狀部51利用一體模組成形而保持在側壁44的狀態中,上述對方第一內側腳部51A、對方第一外側腳部51B、及對方第一連結部51C之各兩側端面及U字狀部份的內側板面係接面保持在側壁44,從側壁44露出之U字狀部份的板面(外面)係位於與該側壁44的內側面、外側面、及下面成為相同水平的面。
如第3圖清楚所示,上述第二U字狀部53係利用一體模組成形而保持在突壁部43,具有:在上述短邊方向位於對方內側接受空間46B側之對方第二內側腳部53A;位於比該對方第二內側腳部53A更外側之對方第二外側腳部53B;及連結該對方第二內側腳部53A及對方第二外側腳部53B的下端之對方第二連結部53C。對方第二外側腳部53B中,朝向上述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內的外面係露出並朝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外面中於側緣之間形成在上述短邊方向(板厚方向)朝向外側突出之被鎖定突部53B-1。該被鎖定突部53B-1係如第2圖所示,與上述被鎖定突部51B-1相同,利用比端子20的寬幅尺寸更小寬 幅的尺寸,藉由例如模壓加工予以形成。
在上述第二U字狀部53利用一體模組成形而保持在突壁部43的狀態中,上述對方第二內側腳部53A、對方第二外側腳部53B、及對方第二連結部53C之兩側端面及U字狀部份的內側板面係接面保持在突壁部43,從突壁部43露出之U字狀部份的板面(外面)係位於與該突壁部43的內側面、外側面、及上面成為相同水平的面。
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方端子50的對方第一內側腳部51A之被鎖定凹部51A-1、對方第一外側腳部51B之被鎖定突部51B-1及對方第二外側腳部53B之被鎖定突部53B-1係具有作為防止連接器的不經意脫落之鎖定部的機能,而且也具有作為與連接器1的端子20之接觸部的機能。
上述基部52係利用一體模組成形而保持在殼體40的上壁41。該基部52係連結第一U字狀部51的對方第一內側腳部51A與第二U字狀部53的對方第二內側腳部53A的上端。基部52係在上述短邊方向在包含與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對應的範圍之範圍呈直狀延伸。
如第3圖所示,上述基部52之下面(在2圖中為上面)係位於與上壁41的下面大致相同水平,在與上述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對應的範圍朝該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內露出。使下面朝該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內露出的部份係在上述短邊方向位於包含對方第二外側腳部53B的被鎖定突部53B-1位置之範圍。又,第二U字狀部53之對 方第二外側腳部53B的上端係與上述基部22之露出的下面抵接。
固定模具60係將帶狀的金屬板條片朝板厚方向彎曲製作,在對方連接器2之平面形狀中的四個角落利用一體模組成形而保持在端壁45。如第2圖所示,該固定模具60係具有:與對方端子50之連接部54相同形狀的固定部61,並且與對方端子50相輔相成藉由將該固定部61焊接在電路基板上,對於朝電路基板之連接器1的固定強度提升有所幫助。
[對方連接器2的製造]
對方連接器2係藉由將第2圖所示之對方接受空間46朝上方開口的姿勢予以製作,與上述連接器1相同,在利用上側模型、下側模型、及側方模型保持對方端子50及固定模具60的狀態下,將樹脂填充到模型之間,藉由將該對方端子50與固定模具60與殼體40一體模組成形予以製造。
又如已闡述所示,對方端子50的基部52係在殼體40的短邊方向在包含對方第二外側腳部53B的被鎖定突部53B-1位置的範圍,使第2圖的上面(在第3圖中為下面)位於與上壁41的上面(在第3圖中為下面)大致相同水平並且朝該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露出,而且上述對方第二外側腳部53B的下端(在第3圖中為上端)係與上述基部52的上面(在第3圖為下面)抵接。因此,在一體成形 時,與已闡述之連接器1相同,防止樹脂流入上側模型的溝部,而使被鎖定突部53B-1確實突出。
[連接器嵌合動作]
以下,針對連接器1與對方連接器2的嵌合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將連接器1的端子20以及固定模具30焊接在電路基板,而且將對方連接器2的端子50及固定模具60焊接在其他電路基板。其次,如第3圖所示,將連接器1成為接受空間16朝上方開口的姿勢,而且將對方連接器2成為對方接受空間46朝下方開口的姿勢並提供到該連接器1的上方位置。
再者,如第3圖之箭頭方向所示,將對方連接器2朝下方移動,從上方各自將對方連接器2的側壁44及突壁部43嵌入到連接器1的外側接受空間16A及內側接受空間16B內。又與此同時,從下方各自將連接器1的突壁部13及中央壁部12嵌入到對方連接器2的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及對方內側接受空間46B內。
藉由從上方將對方連接器2的側壁44嵌入到連接器1的外側接受空間16A內,對方連接器2之對方端子50的第一U字狀部51係壓開進入到連接器1之端子20的鎖定凹部21A-1與鎖定突部23B-1之間。又,藉由從上方將對方連接器2的突壁部43嵌入到連接器1的內側接受空間16B內,對方連接器2之對方端子50的第二U字狀部53係壓開進入到連接器1之端子20的鎖定凹部23A-1 與中央壁部12之間。
又藉由從下方將連接器1的突壁部13嵌入到對方連接器2的對方外側接受空間46A內,連接器1之端子20的第二逆U字狀部23係壓開進入到對方連接器2之對方端子50的被鎖定凹部51A-1與被鎖定突部53B-1之間。
當進一步進行連接器的嵌合動作時,使連接器1之鎖定凹部21A-1、鎖定突部23B-1及鎖定凹部23A-1與對方連接器2之被鎖定突部51B-1、被鎖定凹部51A-1及被鎖定突部53B-1在上下方向卡合。該結果為使連接器的端子電氣導通而且相互鎖定,結束連接器的嵌合連接。
如上述所示,在連接器嵌合的中途,因為對方端子50的第一U字狀部51係壓開進入到端子20的鎖定凹部21A-1與鎖定突部23B-1之間,因此在殼體10的短邊方向朝向外側的推壓力係作用在端子20的第一內側腳部21A及殼體10的側壁14,並且以該第一內側腳部21A及側壁14的下部作為支點產生力矩。
在本實施形態中,因為從第一內側腳部21A的下端朝向上述短邊方向內側延伸之內側連接部22A係在該短邊方向位於比第一內側腳部21A更內側,因此與上述力矩反抗並在上述內側連接部22A與電路基板之焊接部份產生反抗力。因此,因為只藉由該反抗力部份就可以使作用於端子20的外側連接部24與電路基板之焊接部份的外力變小,因此可以防止該焊接部份的損傷。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各端子20與對方端子50係在3 處進行鎖定,因此在與如習知所示將端子在1處予以鎖定的情況相比,使進行鎖定處的數目變多,該點就可以使鎖定強度變大。又不能單純地只說「鎖定是只藉由鎖定處數目就可以加強」,但是因為在鎖定處之間有距離,因此對於根據產生傾斜的外力之力矩而言可以變強。因此,即使在使端子20及對方端子50的板厚尺寸變小而使連接器1及對方連接器2低背化的情況下,不會減低在連接器整體的鎖定強度,可以良好防止連接器之不經意的脫落。
在本實施形態中,連接器的端子雖然是在第一內側腳部形成鎖定凹部,在第二內側腳部形成鎖定凹部,在第二外側腳部形成鎖定突部,但是因應端子基部的形狀,適當變更為在任何的腳部形成鎖定突部或鎖定凹部亦可。具體而言,在殼體的短邊方向在端子基部的上面朝接受空間露出的範圍中,因為於一體成形時沒有使樹脂流入上側模型的溝部內之虞,因此形成鎖定突部及鎖定凹部的任一個皆可。一方面,在上述基部的上面沒有露出的範圍內,因為於一體成形時無法防止樹脂從下端開口朝上側模型的溝部內流入,因此不能形成鎖定突部,只能形成鎖定凹部。
又若是在下方使基部的上面露出的話,在上述第一內側腳部、第二內側腳部、及第二外側腳部的所有腳部形成鎖定突部亦可,無論是否在下方使基部的上面露出,也可以在上述所有腳部形成鎖定凹部。再者,在對方連接器的對方端子中,與連接器之端子各腳部的鎖定突部及鎖定凹部對應而形成被鎖定凹部及被鎖定突部。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在上述第一內側腳部、第二內側腳部及第二外側腳部之3個腳部全都形成鎖定突部或鎖定凹部,但是取而代之,以在3個腳部之中的2個腳部形成鎖定突部或鎖定凹部,並且在1個腳部不形成鎖定突部或鎖定凹部而成為平坦的接觸部亦可。
在本實施形態中,端子的鎖定突部或鎖定凹部雖然是利用比端子的寛幅尺寸更小的尺寸予以形成,但是取而代之,例如也可以藉由將端子朝板厚方向彎曲,涵蓋端子的整個寬幅方向形成該鎖定突部及鎖定凹部端子。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端子之第一逆U字狀部的第一內側腳部的外面、第二逆U字狀部的外面、及基部的上面雖然各自與側壁、突壁部及底壁成為同一水平的面予以露出,但是取而代之,位於比側壁、突壁部及底壁更突出的水平亦可。
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使端子的基部形成為連結第一逆U字狀部的第一內側腳部及第二逆U字狀部的內側腳部之下端,但是取而代之,基部係形成為連結第一逆U字狀部的第一內側腳端部下端及第二逆U字狀部的第二外側腳部下端亦可。又在該情況下,在各端子設置3個以上的逆U字狀部,而且在殼體設置保持各逆U字狀部的側壁或突壁部,在相互鄰接的逆U字狀部與本實施形態所說明者相同形成鎖定突部及鎖定凹部亦可。藉此,因為鎖定處數目進一步變多,以該點就可以增大鎖定強度。
如以上所述之變形例係對於對方連接器也適用。
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將端子之內側焊接部及外側焊接部兩者作為與電路基板之對應電路部的電氣連接所用之連接部,但是取而代之,將任何一方作為連接部,並且將另一方對於電路基板的電氣連接為不連接,而是為了對該電路基板之連接器的固定而形成為被焊接之固定部亦可。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方連接器的殼體係具有側壁及突壁部,並且該側壁為保持對方端子的第一U字狀部,突壁部為保持對方端子的第二U字狀部,但是取而代之,在殼體沒有設置突壁部,使對方端子的第二U字狀部沒有保持在殼體而是單獨位置亦可。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將本發明適用在插座型的連接器之情況進行說明,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將本發明適用在插頭型的連接器。在該情況下,對方端子之被鎖定突部及被鎖定凹部係具有作為鎖定突部及鎖定凹部的機能。
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方連接器雖然是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但是對方連接器的形態係不限於此。例如,成為對方端子與電線連接之電線用電連接器亦可。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方連接器係將對方端子與殼體一體成形,但是取而代之,藉由將對方端子壓入到殼體而保持在該殼體亦可。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方連接器的殼體係具有側壁及突壁部,該側壁為保持對方端子的第一U字狀部,突 壁部為保持對方端子的第二U字狀部,但是取而代之,在殼體沒有設置突壁部,使對方端子的第二U字狀部沒有保持在殼體而是單獨位置亦可。
<第二實施形態>
在第一實施形態中,如第3圖所示,基部22係連結第一逆U字狀部21的第一內側腳部21A及第二逆U字狀部23的第二內側腳部23A的下端,但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利用從第一逆U字狀部的第一內側腳部下端延伸之基部與第二逆U字狀部的第二外側腳部下端之點而在構成上與第一實施形態有所不同。
第4圖係為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1的剖面圖,顯示在殼體110的長邊方向之端子120的位置之剖面。該連接器101係因為除了上述之相異點之外,其他構成與第一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相同,因此在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的部份係附予在第一實施形態的符號加上「100」的符號而省略說明,並且以上述相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如第4圖所示,連接器101之端子120的基部122係從第一逆U字狀部121的第一內側腳部121A下端延伸,並且與第二逆U字狀部123的第二外側腳部123B下端連結。在本實施形態中,因為基部122與第二外側腳部123B為連續的而在兩者之間不會產生間隙,因此在與如第一實施形態所示將第二外側腳部123B的下端抵接在基部122的上面之情況相比,在一體成形時可以更確實阻止 樹脂從突壁部113側朝上側模型的溝部內流入的情形。該結果為在一體成形後,因為在上述第二外側腳部123B的鎖定突部123B-1下方確保根據樹脂不存在的空間,因此使該鎖定突部123B-1確實突出而可以發揮本來的機能。
<第三實施形態>
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係利用在端子之2個逆U字狀部之中位於殼體的側壁側之第一逆U字狀部的第一內側腳部形成鎖定突部、在位於殼體的突壁部側之第二逆U字狀部的第二內側腳部及第二外側腳部各自形成鎖定凹部之點,在構成上與在第一內側腳部及第二內側腳部形成鎖定凹部、在第二外側腳部形成鎖定突部之第一實施形態有所不同。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使端子基部的固定部之上面朝外側接受空間露出之點也在構成上與將固定部的上面與殼體的底壁接面並被樹脂覆蓋之第一實施形態有所不同。
第5圖為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201的剖面圖,顯示在殼體210的長邊方向之端子220的位置之剖面。該連接器201係因為除了上述之相異點之外,其他構成與第一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相同,因此在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的部份係附予在第一實施形態的符號加上「200」的符號而省略說明,並且以上述相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如第5圖所示,連接器201的端子220係在端子220的第一逆U字狀部221的第一內側腳部221A形成鎖定突 部221A-1、在第二逆U字狀部223的第二內側腳部223A形成鎖定凹部223A-1、在該第二逆U字狀部223的第二外側腳部223B形成鎖定凹部223B-1。
上述端子220的基部222係在殼體210的短邊方向(在第5圖為左右方向)在與外側接受空間216A對應的範圍使其上面朝向該外側接受空間216A露出。換言之,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在上述基部222的固定部222A之上方沒有樹脂存在。因此,在上述連接器201的製造工程,當將上側模型提供到直至該上側模型的下面與上述基部222的上面抵接時,與上述鎖定突部221A-1對應,利用上述固定部222A的上面塞住形成在上側模型之溝部的下端。該結果為在一體成形時,因為利用上述固定部222A阻止樹脂從上側模型之開放下端流入到溝部內的情形,因此在一體成形後,在鎖定突部221A-1的下方確保根據樹脂不存在的空間,使該鎖定突部221A-1確實突出而可以發揮本來的機能。
<第四實施形態>
在第一實施形態中,如第3圖所示,雖然在連接器1之端子20的第一內側腳部21A形成鎖定凹部21A-1,但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利用在第一內側腳部形成鎖定突部之點而與第一實施形態有所不同。又在第一實施形態中,將連接器1之端子20的基部22彎曲形成為曲柄狀,但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利用將端子的基部沿著殼體的底壁形成為 直狀之點而與第一實施形態有所不同。
第6圖係為顯示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301與對方連接器302之嵌合前的狀態之剖面圖,顯示在殼體長邊方向中之端子320的位置之剖面。連接器301係因為除了上述之相異點之外,其他構成與第一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相同,因此在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的部份係附予在第一實施形態的符號加上「300」的符號而省略說明,並且以上述相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如第6圖所示,連接器301之端子320係在第一逆U字狀部321的第一內側腳部321A形成鎖定突部321A-1,在第二逆U字狀部323的第二外側腳部323B形成鎖定突部323B-1,以及在第二內側腳部323A形成鎖定凹部323A-1。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第6圖所示,上述端子320的基部322係在殼體310的短邊方向(在第6圖中的左右方向)在與外側接受空間316A對應的範圍呈直狀延伸,並且使該基部322的上面朝該外側接受空間316A露出。又,基部322沒有與第一實施形態之內側連接部22A對應的連接部。即使在本實施形態中,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在一體成形時藉由使該基部322的上面塞住模型的溝部之端部,防止朝該溝部內之樹脂的流入。該結果為使上述鎖定突部321A-1及鎖定突部323B-1在上述短邊方向朝向外側接受空間316A確實突出而可以發揮本來的機能。
又與上述連接器301嵌合連接之對方連接器302係如 第6圖所示,各自與連接器301之第一內側腳部321A的鎖定突部321A-1、第二外側腳部323B的鎖定突部323B-1、以及第二內側腳部323A的鎖定凹部323A-1對應,在對方第一外側腳部351B形成被鎖定突部351B-1、在對方第一內側腳部351A形成被鎖定凹部351A-1、以及在對方第二外側腳部353B形成被鎖定突部353B-1。
<第五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中,將本發明係適用於插頭型的連接器,將對方連接器形成為插座型的連接器予以構成。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及對方連接器係各自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對方連接器2及連接器1之基本構成為相同。在第一實施形態中,在對方連接器2之對方端子50形成鎖定突部51B-1、53B-1及鎖定凹部51A-1,在連接器1之端子20形成鎖定突部23B-1及鎖定凹部21A-1、23A-1,但是本實施形態係利用在連接器的端子只形成鎖定突部,而且在對方連接器之端子只形成鎖定凹部之點而與第一實施形態有所不同。在本實施形態中,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對方連接器2及連接器1相同部份係附予在對方連接器2及連接器1的符號加上「400」的符號而省略說明,並且以上述鎖定突部及鎖定凹部為中心進行說明。
第7圖係為顯示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402與對方連接器401之嵌合前的狀態之剖面圖,顯示在殼體長邊方向中之端子450的位置之剖面。如第7圖所示,關於本實 施形態之連接器402係在端子450之第一U字狀部451的第一內側腳部451A形成鎖定突部451A-1、在該第一U字狀部451的第一外側腳部451B形成鎖定突部451B-1、在第二U字狀部453的第二外側腳部453B形成鎖定突部453B-1。
與上述連接器402嵌合連接之對方連接器401係如第7圖所示,各自與連接器402的鎖定突部451A-1、451B-1、453B-1對應,在對方第二外側腳部423B形成被鎖定凹部423B-1、在對方端子420的對方第一內側腳部421A形成被鎖定凹部421A-1、在對方第二內側腳部423A形成被鎖定凹部423A-1。
如第7圖所示,上述連接器402係因為在上述短邊方向在與外側接受空間456A對應之範圍呈直狀延伸,並且使基部452的下面朝外側接受空間446A露出,因此在一體成形時藉由使該基部452的下面塞住模型的溝部之端部,防止朝該溝部內之樹脂的流入。該結果為使上述鎖定突部451A-1及鎖定突部453B-1在殼體440的短邊方向(在第7圖為左右方向)朝向外側接受空間446A確實突出而可以發揮本來的機能。
1‧‧‧連接器
2‧‧‧對方連接器
10‧‧‧殼體
11‧‧‧底壁
13‧‧‧突壁部(直立壁)
14‧‧‧側壁(直立壁)
16A‧‧‧外側接受空間(接受空間)
20‧‧‧端子
22‧‧‧基部
23B‧‧‧第二外側腳部(腳部)
23B-1‧‧‧鎖定突部(突部)
50‧‧‧對方端子
101‧‧‧連接器
110‧‧‧殼體
111‧‧‧底壁
113‧‧‧突壁部(直立壁)
114‧‧‧側壁(直立壁)
116A‧‧‧外側接受空間(接受空間)
120‧‧‧端子
122‧‧‧基部
123B‧‧‧第二外側腳部(腳部)
123B-1‧‧‧鎖定突部(突部)
201‧‧‧連接器
210‧‧‧殼體
211‧‧‧底壁
213‧‧‧突壁部(直立壁)
214‧‧‧側壁(直立壁)
216A‧‧‧外側接受空間(接受空間)
220‧‧‧端子
221A‧‧‧第一內側腳部(腳部)
221A-1‧‧‧鎖定突部(突)
222‧‧‧基部
301‧‧‧連接器
310‧‧‧殼體
311‧‧‧底壁
313‧‧‧突壁部(直立壁)
314‧‧‧側壁(直立壁)
316A‧‧‧外側接受空間(接受空間)
320‧‧‧端子
321A‧‧‧第一內側腳部(腳部)
321A-1‧‧‧鎖定突部(突部)
322‧‧‧基部
323B‧‧‧第二外側腳部(腳部)
323B-1‧‧‧鎖定突部(突部)
401‧‧‧對方連接器
402‧‧‧連接器
440‧‧‧殼體
441‧‧‧底壁
443‧‧‧突壁部(直立壁)
444‧‧‧側壁(直立壁)
446A‧‧‧外側接受空間(接受空間)
450‧‧‧端子
451A‧‧‧第一內側腳部(腳部)
451A-1‧‧‧鎖定突部(突部)
452‧‧‧基部
453B‧‧‧第二外側腳部(腳部)
453B-1‧‧‧鎖定突部(突部)
第1圖係為關於實施形態之電連接器的立體圖。
第2圖係為對方連接器的立體圖。
第3圖係為顯示第1圖的連接器與第2圖的對方連接 器之嵌合前狀態的剖面圖,顯示在殼體長邊方向中之端子位置的剖面。
第4圖係為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之剖面圖,顯示在殼體長邊方向中之端子位置的剖面。
第5圖係為關於第三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之剖面圖,顯示在殼體長邊方向中之端子位置的剖面。
第6圖係為顯示關於第四實施形態的連接器與對方連接器之嵌合前狀態的剖面圖,顯示在殼體長邊方向中之端子位置的剖面。
第7圖係為顯示關於第五實施形態的連接器與對方連接器之嵌合前狀態的剖面圖,顯示在殼體長邊方向中之端子位置的剖面。
1‧‧‧連接器
2‧‧‧對方連接器
10‧‧‧殼體
11‧‧‧底壁
11A‧‧‧收納凹部
12‧‧‧中央壁部
13‧‧‧突壁部
14‧‧‧側壁
15‧‧‧端壁
16‧‧‧接受空間
16A‧‧‧外側接受空間
16B‧‧‧內側接受空間
20‧‧‧端子
21‧‧‧第一逆U字狀部
21A‧‧‧第一內側腳部
21A-1‧‧‧鎖定凹部
21B‧‧‧第一外側腳部
21C‧‧‧第一連結部
22‧‧‧基部
22A‧‧‧內側連接部
23‧‧‧第二逆U字狀部
23A‧‧‧第二內側腳部
23A-1‧‧‧鎖定凹部
23B‧‧‧第二外側腳部
23B-1‧‧‧鎖定突部
23C‧‧‧第二連結部
24‧‧‧外側連接部
40‧‧‧殼體
41‧‧‧上壁
43‧‧‧突壁部
44‧‧‧側壁
46‧‧‧對方接受空間
46A‧‧‧對方外側接受空間
46B‧‧‧對方內側接受空間
50‧‧‧對方端子
51‧‧‧第一U字狀部
51A‧‧‧對方第一內側腳部
51A-1‧‧‧被鎖定凹部
51B‧‧‧對方第一外側腳部
51B-1‧‧‧被鎖定突部
51C‧‧‧對方第一連結部
52‧‧‧基部
53‧‧‧第二U字狀部
53A‧‧‧對方第二內側腳部
53B‧‧‧對方第二外側腳部
53B-1‧‧‧被鎖定突部
53C‧‧‧對方第二連結部

Claims (1)

  1. 一種電連接器,其係為從上方接受對方連接器並與該對方連接器嵌合連接,具備:具有從底壁朝上方直立並且相互對向之至少一對直立壁的殼體;及藉由一體成形配列保持在上述一對直立壁之中至少一方直立壁及上述底壁之雙方的複數個端子,上述殼體係在上述一對直立壁相互對向的對向面之間形成用以接受上述對方連接器的接受空間,上述端子係具有:沿著至少一方直立壁的對向面朝上下方向延伸並保持在該直立壁而且朝向接受空間內露出之腳部、及在於上述一對直立壁的對向方向在包含與上述接受空間對應的範圍之範圍沿著上述底壁朝上述對向方向延伸並被保持於上述底壁之基部的電連接器,其特徵為:上述腳部係具有在上述對向方向朝向上述接受空間突出並且可與對方連接器的端子接觸之突部,上述基部中位於與上述接受空間對應的範圍內之部份,係在上述對向方向在包含上述突部位置的範圍使其上面朝向接受空間內露出,且上述腳部之下端係與上述基部接續或是與該基部的上面抵接。
TW101110813A 2011-05-20 2012-03-28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366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3119A JP5444284B2 (ja) 2011-05-20 2011-05-20 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1670A TW201301670A (zh) 2013-01-01
TWI536676B true TWI536676B (zh) 2016-06-01

Family

ID=47155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0813A TWI536676B (zh) 2011-05-20 2012-03-28 Electrical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444284B2 (zh)
CN (2) CN102790310B (zh)
TW (1) TWI5366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7655B2 (ja) * 2015-10-09 2019-05-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266251B2 (ja) * 2017-03-10 2023-04-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086620B2 (ja) * 2018-01-31 2022-06-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WO2020170559A1 (ja) 2019-02-22 2020-08-27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線用外装体及び外装体付き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6986039B2 (ja) 2019-03-15 2021-12-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2705B2 (ja) * 1999-11-11 2005-04-2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2713668Y (zh) * 2004-04-30 2005-07-27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KR101131594B1 (ko) * 2007-05-02 2012-04-02 가부시키 가이샤 타케우치 기쥬쯔 켄큐쇼 커넥터용 소켓 및 헤더와 이들의 삽입 성형방법
JP4887412B2 (ja) * 2009-09-18 2012-02-2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0310A (zh) 2012-11-21
CN106848690A (zh) 2017-06-13
JP2012243599A (ja) 2012-12-10
CN106848690B (zh) 2020-08-18
TW201301670A (zh) 2013-01-01
CN102790310B (zh) 2016-12-14
JP5444284B2 (ja) 201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6912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8388380B1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with board-mounted soldering plate for improved sealing
JP563802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358615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761397B2 (ja) 組合せコネクタ
TWI536676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445254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circuit boards
JPH11345645A (ja) リセプタクル電気端子
JP4030954B2 (ja) レセプタクル電気コネクタ
JP390551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6727074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4170726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電気コネクタ
JP520302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2243600A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44428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117905B2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TW201509007A (zh) 電連接器
JP3961937B2 (ja) 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20198182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9160548A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
JP6425613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部
JP6178395B2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
JP5805288B2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
JP536920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2906945B (zh) 电连接器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