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48690B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48690B
CN106848690B CN201610857493.XA CN201610857493A CN106848690B CN 106848690 B CN106848690 B CN 106848690B CN 201610857493 A CN201610857493 A CN 201610857493A CN 106848690 B CN106848690 B CN 1068486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receiving space
mat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5749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48690A (zh
Inventor
绿川和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848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8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486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86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连接器,在具有向接纳空间内突出的突部的端子与壳体一体成型后的状态下,该突部可靠地突出。在连接器(1)中,壳体(10)在突壁部(13)与侧壁(14)的互相对置的对置面彼此之间,形成有用于接纳匹配连接器(2)的外侧接纳空间(16A),端子(20)具有:沿着突壁部的对置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外侧脚部(23B);以及沿着底壁、且在突壁部与侧壁的对置方向上延伸的基部,第二外侧脚部具有锁定突部,该锁定突部在上述对置方向上朝外侧接纳空间突出、且能够与匹配连接器的端子接触,基部的位于与外侧接纳空间对应的范围内的部分的上表面在上述对置方向上、且在包括锁定突部的位置在内的范围内向外侧接纳空间露出。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2年04月16日、申请号为201210111625.6、发明名称为“电连接器”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接纳匹配连接器并与该匹配连接器嵌合连接的电连接器,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
该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形成为从上方与配置于下方的匹配连接器嵌合,并具有: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壳体,该壳体形成了被上壁及周壁包围、且朝下方开口的接纳空间以进行该嵌合;以及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在该壳体的周壁中的互相对置、且沿着壳体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上被排列保持而形成两列。该连接器通过从下方将匹配连接器的壳体的突壁部接纳到上述接纳空间而能够与匹配连接器嵌合。
上述端子具有:接触脚部,该接触脚部沿着形成了上述接纳空间的内壁面的侧壁的内侧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能够与匹配连接器的端子(匹配端子)接触;被保持部,该被保持部在该接触脚部的上端弯曲、且在侧壁彼此的对置方向上朝外侧延伸;以及连接部,该连接部以从该被保持部的外侧端部弯曲成曲柄状的方式向壳体外延伸、且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钎焊连接。通过与壳体在上述接触脚部及被保持部进行一体成型来保持该端子。
上述端子的接触脚部在位于接纳空间侧、且向该接纳空间露出的面上形成有凹陷成四角形状的凹状的接触部。另一方面,匹配端子的弹性腕部的自由端部形成为突状的对应接触部,该对应接触部被收纳于上述端子的凹状的接触部内且与该接触部接触,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与该接触部的缘部卡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3801
虽然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形成为凹状、且匹配连接器的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形成为突状,但是若不考虑制造工序而仅着眼于作为成品的连接器的形状,则还能够考虑使上述接触部的形状与对应接触部的形状颠倒,使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形成为突状、且使匹配连接器的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形成为凹状或平坦面。
然而,当考虑到连接器的制造时,即便使上述端子的接触部形成为向接纳空间突出的突部,从而欲以该突出量并借助接触压力使其易于进行弹性接触,如后所述,以往也存在因用于形成上述接纳空间的模具的形状而引起的问题,因此无法使上述突部突出。
例如,当考虑两个侧壁之间的接纳空间形成为朝上方开口的情况(处于使上述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上下反转的姿势的情况)时,对于一体成型时用于形成接纳空间的模具,由于在其插拔方向上上述侧壁的存在成为障碍从而无法从侧方进行配置,因此从上方(接纳空间的开口侧)进行配置。在从上方配置模具的情况下,该模具在与侧壁对置的面上、且在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突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槽部,该槽部从三个方向包围该突部、且形成为向上述侧壁敞开。进而,为了在从上方配置模具时不使模具与该突部干涉,还必须使该槽部形成为朝下方敞开。
这样,若模具的槽部还朝下方敞开,则在配置该模具之后、填充树脂之前的状态下,该槽部与该槽部的下方空间亦即应当形成有底壁的空间连通。因此,当在配置模具之后向模具内填充树脂时,树脂会从下方、且从该槽部的敞开下端向该槽部内流入。
其结果,尽管原本应当在突部的下方、且在与底壁之间形成不存在树脂的空间,但是如上所述,由于树脂向上述槽部内流入,因此不会形成上述空间,上述突部的顶部会与该流入的树脂共面而不突出。在以该方式制作成的连接器中,由于上述突出部不具有突出量,因此已经无法作为突出部而发挥功能,在匹配端子的对应接触部是平坦面的情况下,上述端子的突部无法借助接触压力与该对应接触部接触,并且,在该对应接触部是凹部的情况下,该端子的突部不仅无法借助接触压力与该对应接触部接触,而且还无法通过突出进入该凹部而在上下方向上与对应接触部卡定。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情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在使具有向接纳空间内突出的突部的端子与壳体一体成型的状态下,该突部能够可靠地突出。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从上方接纳匹配连接器而与该匹配连接器嵌合连接,该电连接器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从底壁朝上方立起且互相对置的至少一对立起壁;以及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通过一体成型而排列保持于上述一对立起壁中的至少一方的立起壁,上述壳体在上述一对立起壁的互相对置的对置面彼此之间,形成有用于接纳上述匹配连接器的接纳空间,上述端子具有:脚部,该脚部沿着至少一方的立起壁的对置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被保持于该立起壁、且向接纳空间内露出;以及基部,该基部在上述一对立起壁的对置方向上、且在包括与上述接纳空间对应的范围在内的范围内,沿着上述底壁在上述对置方向上延伸。
根据这样的电连接器,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脚部具有突部,该突部在上述对置方向上朝上述接纳空间突出、且能够与匹配连接器的端子接触,上述基部的位于与上述接纳空间对应的范围内的部分的上表面在上述对置方向上、且在包括上述突部的位置在内的范围内向接纳空间内露出。
在用于制造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的多个模具中的、为了形成接纳空间而从上方配置的模具,与端子的突部对应的部分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槽部,该槽部朝下方敞开以不与该突部干涉。在本发明中,在立起壁的对置方向上延伸的端子的基部,位于与接纳空间对应的范围内的部分的上表面在上述对置方向上、且在包括上述突部的位置在内的范围内向接纳空间内露出。因此,若使该模具从上方移动到上述模具的下表面与上述端子的基部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则上述槽部的下端被上述基部堵塞。其结果,由于在进行一体成型时利用上述基部阻止树脂从上述模具的敞开下端向槽部内流入,因此在一体成型以后能够在上述突部的下方确保不存在树脂的空间,该突部会可靠地突出。
优选地,端子的脚部的下端与基部连续、或者与该基部的上表面抵接。由于若端子的脚部的下端与基部连续、或者与该基部的上表面抵接,则不会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在进行端子与壳体的一体成型时,还能够阻止树脂从立起壁侧的开口向上述模具的槽部流入。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由于在进行一体成型时用于形成接纳空间的模具的槽部的下端被端子的基部堵塞,因此不会产生树脂从下方朝该槽部内流入的不良情况,能够在端子的突部的下方确保空间,从而突部会可靠地突出。因此,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发挥突部本来的功能,能够以足够的接触压力使该突部与匹配端子的对应接触部接触、或通过使该突部与匹配连接器的凹状的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卡定而能够防止连接器彼此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匹配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与图2的匹配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剖视图,示出了壳体长度方向上的端子所处位置的截面。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壳体长度方向上的端子所处位置的截面。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壳体长度方向上的端子所处位置的截面。
图6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与匹配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剖视图,示出了壳体长度方向上的端子所处位置的截面。
图7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与匹配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剖视图,示出了壳体长度方向上的端子所处位置的截面。
标号说明:
1…连接器;2…匹配连接器;10…壳体;11…底壁;13…突壁部(立起壁);14…侧壁(立起壁);16A…外侧接纳空间(接纳空间);20…端子;22…基部;23B…第二外侧脚部(脚部);23B-1…锁定突部(突部);50…匹配端子;101…连接器;110…壳体;111…底壁;113…突壁部(立起壁);114…侧壁(立起壁);116A…外侧接纳空间(接纳空间);120…端子;122…基部;123B…第二外侧脚部(脚部);123B-1…锁定突部(突部);201…连接器;210…壳体;211…底壁;213…突壁部(立起壁);214…侧壁(立起壁);216A…外侧接纳空间(接纳空间);220…端子;301…连接器;310…壳体;311…底壁;313…突壁部(立起壁);314…侧壁(立起壁);316A…外侧接纳空间(接纳空间);320…端子;321A…第一内侧脚部(脚部);321A-1…锁定突部(突部);322…基部;323B…第二外侧脚部(脚部);323B-1…锁定突部(突部);221A…第一内侧脚部(脚部);221A-1…锁定突部(突部);222…基部;401…匹配连接器;402…连接器;440…壳体;441…底壁;443…突壁部(立起壁);444…侧壁(立起壁);446A…外侧接纳空间(接纳空间);450…端子;451A…第一内侧脚部(脚部);451A-1…锁定突部(突部);452…基部;453B…第二外侧脚部(脚部);453B-1…锁定突部(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1(以下称作“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是匹配连接器2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与图2的匹配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剖视图,示出了壳体长度方向上的端子20所处位置的截面。并且,图4是使图1的连接器1上下反转后的立体图。其中,图2的匹配连接器2示出了使嵌合侧朝向上方的情况,并且示出了与表示即将嵌合之前的状态的图3上下反转后的情况。
[连接器的结构]
连接器1是配置于电路基板上的插座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且是从上方接纳配置于其它电路基板上的插塞式的匹配连接器2(参照图2至图4)而与该匹配连接器2嵌合连接的电连接器。该连接器1具有:较薄的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多个金属制的端子20,该多个端子20在该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保持于该壳体10;以及固定配件30,该固定配件30在该壳体10的长度方向亦即端子排列方向上相对于端子20的排列范围在两方的外侧位置保持于该壳体10。
如图1所示,上述壳体10具有: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面对置的底壁11;以及从该底壁11开始朝上方立起的中央壁部12、突壁部13及周壁。上述中央壁部12在与上述长度方向成直角的短边方向上的壳体10的中央位置沿着上述长度方向延伸。上述突壁部13以在上述短边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央壁部12对称的方式在该中央壁部12的两侧形成有两个,与该中央壁部12对置、且沿着长度方向延伸。上述周壁形成为将上述中央壁部12及突壁部13包围,并具有:两个侧壁14,该两个侧壁14互相对置且沿着上述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两个端壁15,该两个端壁15将该两个侧壁14的端部彼此连结、且沿着上述短边方向延伸。
如图1所示,上述中央壁部12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将上述端壁15彼此连结。并且,两个突壁部13以大致与端子排列范围对应的长度而形成,在该突壁部13的两端部与端壁15之间形成有间隔。在壳体10形成有被上述中央壁部12在上述短边方向上隔开的两个接纳空间16,各接纳空间16是在上述突壁部13、与包围该突壁部13的上述中央壁部12、上述侧壁14以及上述端壁15之间朝上方开口的四角环状的空间,如后所述,在该接纳空间16从上方接纳匹配连接器2。
如图3所示,上述接纳空间16具有:外侧接纳空间16A,该外侧接纳空间16A位于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互相对置且成对的突壁部13、与侧壁14的对置面彼此之间;以及内侧接纳空间16B,该内侧接纳空间16B位于上述中央壁部12与上述突壁部13的对置面彼此之间。
如图3所示,在与上述长度方向(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端子20对应的位置,底壁11的下表面在上述短边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上从上述外侧接纳空间16A开始到侧壁14为止的对应范围内凹陷,由此形成用于收纳后述的端子20的外侧连接部24的一部分及内侧连接部22A的收纳凹部11A(参照图4)。并且,如图4所示,该底壁11的下表面(图4中为上表面)在与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固定配件30对应的位置、且在与侧壁14对应的范围内凹陷,由此形成收纳凹部11B,该收纳凹部11B对后述的固定配件30的内侧固定部31及外侧固定部32进行收纳。
如图3所示,通过使带状的金属板状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来制作成端子20,并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将端子20在上述长度方向上排列保持于该壳体10。该端子20具有:第一倒U字状部21,该第一倒U字状部21保持于壳体10的侧壁14;基部22,该基部22在第一倒U字状部21的后述的第一内侧脚部21A的下端弯曲而向上述短边方向内侧延伸;第二倒U字状部23,该第二倒U字状部23在该基部22的该短边方向内侧的端部弯曲而被保持于突壁部13;以及作为外侧钎焊部的外侧连接部24,该外侧连接部24在上述第一倒U字状部21的后述的第一外侧脚部21B的下端弯曲而向上述短边方向外侧延伸。
上述第一倒U字状部21通过一体注塑成型而被保持于壳体10的侧壁14,并具有:第一内侧脚部21A,该第一内侧脚部21A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位于外侧接纳空间16A侧;第一外侧脚部21B,该第一外侧脚部21B位于比该第一内侧脚部21A更靠外侧的位置;以及第一连结部21C,该第一连结部21C将该第一内侧脚部21A与第一外侧脚部21B的上端彼此连结。对于第一内侧脚部21A,朝向上述外侧接纳空间16A内的外表面露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外表面形成有锁定凹部21A-1,该锁定凹部21A-1在侧缘彼此之间且在上述短边方向(板厚方向)上凹陷。如图1所示,例如通过冲压加工以比端子20的宽度尺寸(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小的宽度尺寸形成该锁定凹部21A-1。
在上述第一倒U字状部21通过一体注塑成型而被保持于侧壁14的状态下,上述第一内侧脚部21A被保持成两侧端面(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面)、以及和第一外侧脚部21B对置的板面(内表面),与侧壁14面接触,从该侧壁14露出的板面(外表面)配置成与该侧壁14的内侧面相同高度的面。并且,第一外侧脚部21B及第一连结21C埋设保持于侧壁14。
如图3所示,上述第二倒U字状部23通过一体注塑成型而被保持于突壁部13,并具有:第二内侧脚部23A,该第二内侧脚部23A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位于内侧接纳空间16B侧;第二外侧脚部23B,该第二外侧脚部23B位于比该第二内侧脚部23A更靠外侧的位置;以及第二连结部23C,该第二连结部23C将该第二内侧脚部23A与第二外侧脚部23B的上端彼此连结。对于第二内侧脚部23A,朝向上述内侧接纳空间16B内的外表面露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外表面形成有锁定凹部23A-1,该锁定凹部23A-1在侧缘彼此之间且在上述短边方向(板厚方向)上凹陷。如图1所示,例如通过冲压加工以比端子20的宽度尺寸小的宽度尺寸形成该锁定凹部23A-1。
对于第二外侧脚部23B,朝向上述外侧接纳空间16A内的外表面露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该外表面形成有锁定突部23B-1,该锁定突部23B-1在侧缘彼此之间并在上述短边方向(板厚方向)上突出、且与第一倒U字状部21的锁定凹部21A-1对置。如图1所示,例如通过冲压加工以比端子20的宽度尺寸小的宽度尺寸形成该锁定突部23B-1。
在上述第二倒U字状部23通过一体注塑成型而被保持于突壁部13的状态下,上述第二内侧脚部23A、第二外侧脚部23B以及第二连结部23C被保持成两侧端面和倒U字状部分的内侧的板面与突壁部13面接触,从突壁部13露出的倒U字状部分的外侧的板面配置成与壳体10的突壁部13的内侧面、外侧面以及上表面相同高度的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0的第一内侧脚部21A的锁定凹部21A-1、第二内侧脚部23A的锁定凹部23A-1、以及第二外侧脚部23B的锁定突部23B-1,具有作为防止不慎使连接器彼此脱离的锁定部的功能,并具有作为与匹配端子50接触的接触部的功能。
上述基部22通过一体注塑成型而保持于壳体10的底壁11。该基部将第一倒U字状部21的第一内侧脚部21A与第二倒U字状部23的第二内侧脚部23A的下端部彼此连结。如图4所示,基部22延伸成包含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与外侧接纳空间16A对应的范围,并且在与该外侧接纳空间16A对应的范围内具有曲柄状的弯曲部分。
上述基部22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位于比上述弯曲部分更靠外侧的部分的下表面露出,并位于与底壁11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该部分形成为作为钎焊于电路基板上的内侧钎焊部的内侧连接部22A。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内侧连接部22A通过钎焊于电路基板上的垫而能够与该电路基板的对应的电路部进行电连接。并且,该内侧连接部22A有助于提高连接器1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强度。
并且,上述基部22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位于比上述弯曲部分更靠内侧的部分,位于比上述内侧连接部22A更靠上方的位置,其上表面与底壁11的上表面位于大致相同高度,在与上述外侧接纳空间16A对应的范围内向该外侧接纳空间16A内露出。如图3所示,上表面在该外侧接纳空间16A内露出的部分,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位于包括第二外侧脚部23B的锁定突部23B-1的位置在内的范围。并且,第二倒U字状部23的第二外侧脚部23B的下端与上述基部22的露出的上表面抵接。
上述外侧连接部24,在已叙述的侧壁14的下端正下方朝上述短边方向上的外侧延伸,该外侧连接部24的下表面与底壁11的下表面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通过钎焊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上的垫而能够与该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进行电连接。供该外侧连接部24钎焊的垫可以共用作供上述内侧连接部22A钎焊的垫,并且,可以将两个垫设置成互相分离。该外侧连接部24与上述内侧连接部22A配合有助于提高连接器1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强度。
如图1、3所示,该外侧连接部24的前端(自由端)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位于比侧壁14的外侧面的位置略微更靠外侧的位置,达到能够从外侧目视看到的程度。另外,该外侧连接部24的前端并非一定要位于比侧壁14的外侧面的位置更靠外侧的位置,该前端也可以位于与侧壁14的外侧面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该外侧面的位置更靠内侧的位置。
如图3、4所示,上述内侧连接部22A整体与外侧连接部24的一部分收纳于壳体10的收纳凹部11A内。该收纳凹部11A为分别熔融附着于该内侧连接部22A及外侧连接部24的软钎料带来足够的空间,并且使该软钎料贮存于该收纳凹部11A内,因此能够可靠地使该软钎料供该内侧连接部22A的钎焊、以及外侧连接部24的钎焊使用。并且,通过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将收纳凹部11A彼此隔开的壁部,还能够防止因不慎利用软钎料将在该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内侧连接部22A彼此、进而将外侧连接部24彼此连接而产生短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内侧连接部22A及外侧连接部24收纳于一个收纳凹部11A内,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将该内侧连接部22A与外侧连接部24分别收纳于不同的收纳凹部。
使带状的金属板条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作成固定配件30,通过在连接器1的平面形状的四个角进行一体注塑成型而将该固定配件30保持于端壁15。如图4所示,该固定配件30配置成,与端子20的内侧连接部22A及外侧连接部24形状相同的内侧固定部31及外侧固定部32收纳于壳体10的收纳凹部11B内,该内侧固定部31及外侧固定部32钎焊于电路基板上,由此该固定配件30与端子20配合而有助于提高连接器1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强度。
[连接器1的制造]
根据以下要点来制造连接器1。首先,利用从上方、下方及侧方配置的模具(未图示)保持端子20及固定配件30。此处,分别将从上方、下方及侧方配置的模具设为“上侧模具”、“下侧模具”及“侧方模具”。上述上侧模具具有突条部分,该突条部分具有适合于壳体10的接纳空间16(外侧接纳空间16A及内侧接纳空间16B)的形状,由此形成该接纳空间16。并且,下侧模具具有突条部分,该突条部分具有适合于壳体10的收纳凹部11A、11B的形状,由此形成上述收纳凹部11A、11B。进而,在利用上述上侧模具、下侧模具及侧方模具保持端子20及固定配件30的状态下,将树脂填充于这些模具彼此之间,由此使端子20及固定配件30与壳体10一体注塑成型而制作成连接器1。
上述上侧模具在与突壁部13对置的面上、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与端子20的锁定突部23B-1对应的位置,以向上述突壁部13侧敞开的方式形成有槽部,该槽部从三个方向包围该锁定突部23B-1、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进而,该槽部还朝下方敞开,并且形成为当从上方配置上述上侧模具时不会使该上侧模具与上述锁定突部23B-1干涉。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短边方向、且在包括第二外侧脚部23B的锁定突部23B-1的位置在内的范围内,端子20的基部22的上表面在该外侧接纳空间16A内露出。因此,当从上方使该上述模具移动到上侧模具的下表面与上述基部22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时,该上侧模具的槽部的下端被上述端子20的基部22堵塞。其结果,在进行一体成型时,由于利用上述基部22来阻止树脂从该上侧模具的敞开下端向槽部内流入,因此在一体成型以后,能够在锁定突部23B-1的下方确保不存在树脂的空间。
并且,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第二外侧脚部23B的下端与上述基部22的上表面抵接,从而不会在两者间形成间隙,因此在进行一体成型时,树脂不会从上述突壁部13侧向上述模具的槽部流入。
这样,能够可靠地防止树脂向上侧模具的槽部内流入,从而能够在上述锁定突部23B-1的下方确保上述空间,由此该锁定突部23B-1会可靠地突出。因此,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使锁定突部23B-1发挥其本来的功能,能够使该锁定突部23B-1与后述的匹配端子50的被锁定凹部51A-1在上下方向上卡定而防止连接器彼此脱离。
[匹配连接器的结构]
对于图2所示的匹配连接器2,示出了使图3所示的连接器嵌合时的姿势上下颠倒并将上侧作为嵌合侧的状态。因此,图3中位于上方的后述的上壁41,在图2中位于下方。如图2所示,匹配连接器2具有:较薄的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40;多个金属制的端子50(以下称作“匹配端子50”),该多个匹配端子50在该壳体40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保持于该壳体40;以及固定配件60,该固定配件60在该壳体40的长度方向亦即端子排列方向上相对于匹配端子50的排列范围在两方的外侧位置保持于该壳体40。
如图2所示,上述壳体40形成为在朝上方(图3中为下方)开口的匹配接纳空间46内接纳连接器1,并具有:与其它电路基板(未图示)的面对置的上壁41;从该上壁41开始朝上方(图3中的下方)立起且并列设置的两个突壁部43;以及将这些突壁部43包围的周壁。上述两个突壁部43在壳体40的短边方向上靠近中央的位置互相对置、且沿着上述长度方向延伸。
上述周壁形成为将上述突壁部43包围,具有:两个侧壁44,该两个侧壁44互相对置且沿着上述长度方向延伸;以及两个端壁45,该两个端壁45将该两个侧壁44的端部彼此连结、且沿着上述短边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上述突壁部43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将上述端壁45彼此连结。
壳体40具有两个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该两个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形成为被该突壁部43、侧壁44及端壁45包围,并且在上述两个突壁部43彼此之间亦即在上述短边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形成了匹配内侧接纳空间46B,匹配接纳空间46由该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及匹配内侧接纳空间46B构成。如后所述,当进行连接器嵌合时,上述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接纳上述的连接器1的突壁部13,并且匹配内侧接纳空间46B接纳连接器1的中央壁部12。
通过使带状的金属板状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作成匹配端子50,并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将端子50在上述长度方向上排列保持于该壳体40。如图3所示,该匹配端子50具有:第一U字状部51,该第一U字状部51保持于壳体40的侧壁44;基部52,该基部52在第一U字状部51的后述的匹配第一内侧脚部51A的上端弯曲而向上述短边方向内侧延伸;第二U字状部53,该第二U字状部53在该基部52的该短边方向内侧的端部弯曲而被保持于突壁部43;以及连接部54,该连接部54在上述第一U字状部51的后述的匹配第一外侧脚部51B的上端弯曲而向上述短边方向外侧延伸。
上述第一U字状部51通过一体注塑成型而被保持于壳体40的侧壁44,并具有:匹配第一内侧脚部51A,该匹配第一内侧脚部51A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位于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侧;匹配第一外侧脚部51B,该匹配第一外侧脚部51B位于比该匹配第一内侧脚部51A更靠外侧的位置;以及匹配第一连结部51C,该匹配第一连结部51C将该匹配第一内侧脚部51A与匹配第一外侧脚部51B的下端彼此连结。
如图3所示,对于匹配第一内侧脚部51A,朝向上述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内的外表面露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外表面形成有被锁定凹部51A-1,该被锁定凹部51A-1在侧缘彼此之间且在上述短边方向(板厚方向)上凹陷。并且,对于匹配第一外侧脚部51B,朝向上述短边方向外侧的外表面露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外表面形成有被锁定突部51B-1,该被锁定突部51B-1在侧缘彼此之间朝上述短边方向外侧突出。如图2所示,例如通过冲压加工以比匹配端子50的宽度尺寸(壳体40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小的宽度尺寸形成上述被锁定凹部51A-1及被锁定突部51B-1。
在上述第一U字状部51通过一体注塑成型而被保持于侧壁44的状态下,上述匹配第一内侧脚部51A、匹配第一外侧脚部51B及匹配第一连结部51C被保持成,两侧端面及U字状部分的内侧的板面分别与侧壁44面接触,从侧壁44露出的U字状部分的板面(外表面)配置形成为与该侧壁44的内侧面、外侧面及下表面相同高度的面。
如图3所示,上述第二U字状部53通过一体注塑成型而被保持于突壁部43,并具有:匹配第二内侧脚部53A,该匹配第二内侧脚部53A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位于匹配内侧接纳空间46B侧;匹配第二外侧脚部53B,该匹配第二外侧脚部53B位于比该匹配第二内侧脚部53A更靠外侧的位置;以及匹配第二连结部53C,该匹配第二连结部53C将该匹配第二内侧脚部53A与匹配第二外侧脚部53B的下端彼此连结。对于匹配第二外侧脚部53B,朝向上述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内的外表面露出、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外表面形成有被锁定突部53B-1,该被锁定突部53B-1在侧缘彼此之间且在上述短边方向(板厚方向)上朝外侧突出。如图2所示,与上述被锁定突部51B-1相同,例如通过冲压加工以比端子20的宽度尺寸小的宽度尺寸形成该被锁定突部53B-1。
在上述第二U字状部53通过一体注塑成型而被保持于突壁部43的状态下,上述匹配第二内侧脚部53A、匹配第二外侧脚部53B以及匹配第二连结部53C被保持成,两侧端面和U字状部分的内侧的板面与突壁部43面接触,从突壁部43露出的U字状部分的板面(外表面)配置成形成为与该突壁部43的内侧面、外侧面以及上表面相同高度的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匹配端子50的匹配第一内侧脚部51A的被锁定凹部51A-1、匹配第一外侧脚部51B的被锁定突部51B-1以及匹配第二外侧脚部53B的被锁定突部53B-1,具有作为防止不慎使连接器彼此脱离的锁定部的功能,还具有作为与连接器1的端子20接触的接触部的功能。
上述基部52通过一体注塑成型而保持于壳体40的上壁41。该基部52将第一U字状部51的匹配第一内侧脚部51A与第二U字状部53的匹配第二内侧脚部53A的上端部彼此连结。基部52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且在包含对应于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的范围在内的范围内延伸成直线状。
如图3所示,上述基部52的下表面(图2中为上表面)位于与上壁41的下表面大致相同高度,在对应于上述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的范围内向该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内露出。下表面在该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内露出的部分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位于包括匹配第二外侧脚部53B的被锁定突部53B-1的位置在内的范围。并且,第二U字状部53的匹配第二外侧脚部53B的上端与上述基部52的露出的下表面抵接。
使带状的金属板条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作成固定配件60,通过在匹配连接器2的平面形状的四个角进行一体注塑成型而将该固定配件60保持于端壁45。如图2所示,该固定配件60具有与匹配端子50的连接部54形状相同的固定部61,该固定部61与匹配端子50配合而钎焊于电路基板上,由此有助于提高连接器1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强度。
[匹配连接器2的制造]
以图2所示那样的匹配接纳空间46朝上方开口的姿势来制作匹配连接器2,与上述连接器1相同,在利用上侧模具、下侧模具及侧方模具保持匹配端子50及固定配件60的状态下,将树脂填充于模具之间,通过使该匹配端子50及固定配件60与壳体40一体注塑成型来制造匹配连接器2。
并且,如前所述,在壳体40的短边方向上、且在包括匹配第二外侧脚部53B的被锁定突部53B-1的位置在内的范围内,匹配端子50的基部52的图2中的上表面(图3中为下表面)位于与上壁41的上表面(图3中为下表面)大致相同高度,从而在该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内露出,并且上述匹配第二外侧脚部53B的下端(图3中的上端)与上述基部52的上表面(图3中的下表面)抵接。因此,与前述的连接器1相同,当进行一体注塑成型时,能够防止树脂流入到上侧模具的槽部,从而被锁定突部53B-1能够可靠地突出。
[连接器嵌合动作]
以下对连接器1与匹配连接器2的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连接器1的端子20、进而将固定配件30钎焊于电路基板,并且将匹配连接器2的端子50及固定配件60钎焊于其它电路基板。接下来,如图3所示,使连接器1形成为接纳空间16朝上方开口的姿势,并且使匹配连接器2形成为匹配接纳空间46朝下方开口的姿势,进而使其向该连接器1的上方位置移动。
进而,如图3中箭头所示,使匹配连接器2朝下方移动,使匹配连接器2的侧壁44及突壁部43分别从上方嵌入到连接器1的外侧接纳空间16A及内侧接纳空间16B内。并且,与此同时,使连接器1的突壁部13及中央壁部12分别从下方嵌入到匹配连接器2的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及匹配内侧接纳空间46B内。
使匹配连接器2的侧壁44从上方嵌入到连接器1的外侧接纳空间16A内,由此使得匹配连接器2的匹配端子50的第一U字状部51扩张进入连接器1的端子20的锁定凹部21A-1与锁定突部23B-1之间。并且,使匹配连接器2的突壁部43从上方嵌入到连接器1的内侧接纳空间16B内,由此使得匹配连接器2的匹配端子50的第二U字状部53扩张进入连接器1的端子20的锁定凹部21A-1与中央壁部12之间。
并且,使连接器1的突壁部13从下方嵌入到匹配连接器2的匹配外侧接纳空间46A内,由此使得连接器1的端子20的第二倒U字状部23扩张进入匹配连接器2的匹配端子50的被锁定凹部51A-1与被锁定突部53B-1之间。
若连接器彼此的嵌合动作进一步进行,则连接器1的锁定凹部21A-1、锁定突部23B-1及锁定凹部23A-1在上下方向上与匹配连接器2的被锁定突部51B-1、被锁定凹部51A-1及被锁定突部53B-1卡定。其结果,连接器的端子彼此电导通且互相锁定,从而连接器彼此的嵌合连接结束。
如上所述,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由于匹配端子50的第一U字状部51扩张进入端子20的锁定凹部21A-1与锁定突部23B-1之间,因此在壳体10的短边方向上朝向外侧的挤压力作用于端子20的第一内侧脚部21A及壳体10的侧壁14,从而以该第一内侧脚部21A及侧壁14的下部为支点产生朝向外侧的力矩。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第一内侧脚部21A的下端朝上述短边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连接部22A在该短边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内侧脚部21A更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在上述内侧连接部22A与电路基板的钎焊部分产生克服力以克服上述力矩。因而,由于作用于端子20的外侧连接部24与电路基板的钎焊部分的外力减小了该克服力这么多,故能够防止该钎焊部分的损伤。
并且,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端子20与匹配端子50在三处位置被锁定,因此与像以往那样地端子彼此在一处位置锁定的情况相比,锁定位置数量增多,从而锁定强度也相应地增大。并且,不仅简单地因锁定位置数量增多而使锁定变得牢固,而且由于锁定位置彼此之间存在距离,因此锁定强度还因基于产生倾斜的外力的力矩而增强。因此,即使在减小端子20及匹配端子50的板厚尺寸而使连接器1及匹配连接器2低背化的情况下,连接器整体的锁定强度也不会下降,能够良好地防止连接器彼此不慎脱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连接器的端子在第一内侧脚部形成有锁定凹部、在第二内侧脚部形成有锁定凹部、且在第二外侧脚部形成有锁定突部,但是可以根据端子的基部的形状适当地变更在哪个脚部形成锁定突部或锁定凹部。具体地说,在壳体的短边方向上、且在端子的基部的上表面露出到接纳空间的范围内,由于在进行一体成型时不存在树脂向上侧模具的槽部内流入的担忧,因此可以形成锁定突部与锁定凹部中的任一个。另一方面,在上述基部的上表面并未露出的范围内,由于在进行一体成型时能够防止树脂从下端开口向上侧模具的槽部内流入,因此无法形成锁定突部,从而形成了锁定凹部。
并且,若基部的上表面在下方露出,则有可能在上述第一内侧脚部、第二内侧脚部以及第二外侧脚部的所有脚部都形成锁定突部,并且不管基部的上表面是否朝下方露出,都有可能在上述所有脚部形成锁定凹部。进而,与连接器的端子的各脚部的锁定突部及锁定凹部相对应地,被锁定凹部及被锁定突部形成于匹配连接器的匹配端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上述第一内侧脚部、第二内侧脚部及第二外侧脚部这三个脚部全部都形成有锁定突部或锁定凹部,但是取而代之,可以在上述三个脚部中的两个脚部形成锁定突部或锁定凹部,在一个脚部不形成锁定突部或锁定凹部而是形成平坦的接触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端子的锁定突部及锁定凹部以比端子的宽度尺寸小的尺寸而形成,但是取而代之,例如能够使端子在板厚方向上弯曲,由此使该锁定突部及锁定凹部形成为遍及端子的短边方向上的整个区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端子的第一倒U字状部的第一内侧脚部的外表面、第二倒U字状部的外表面及基部的上表面,分别形成为与侧壁、突壁部及底壁相同高度的面且露出,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位于比侧壁、突壁部及底壁更加突出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形成为端子的基部将第一倒U字状部的第一内侧脚部与第二倒U字状部的内侧脚部的下端彼此连结,但是取而代之,基部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将第一倒U字状部的第一内侧脚部的下端与第二倒U字状部的第二外侧脚部的下端连结。并且,在该情况下,可以将3个以上的倒U字状部设置于各端子,并且将保持各倒U字状部的侧壁或突壁部设置于壳体,与本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可以使锁定突部及锁定凹部形成为相邻的倒U字状部。由此,由于锁定位置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因此能够相对应地增大锁定强度。
以上所述的变形例对匹配连接器也能够适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端子的内侧钎焊部及外侧钎焊部双方作为用于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进行电连接的连接部,但是取而代之,可以将任一方作为连接部、且将另一方作为固定部,该固定部并非用于与电路基板进行电连接、而是用于将连接器固定于该电路基板。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匹配连接器的壳体具有侧壁及突壁部,该侧壁保持匹配端子的第一U字状部,突壁部保持匹配端子的第二U字状部,但是取而代之,可以不将突壁部设置于壳体,匹配端子的第二U字状部可以不保持于壳体而是单独地配置。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插座式的连接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取而代之,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插塞式的连接器。在该情况下,匹配端子的被锁定突部及被锁定凹部作为锁定突部及锁定凹部而发挥功能。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匹配连接器是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但是匹配连接器的形态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是供匹配端子与缆线连接的缆线用电连接器。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匹配连接器形成为匹配端子与壳体一体成型,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通过将匹配端子压入壳体内而将其保持于该壳体。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匹配连接器的壳体具有侧壁及突壁部,该侧壁保持匹配端子的第一U字状部,突壁部保持匹配端子的第二U字状部,但是取而代之,可以不将突壁部设置于壳体,匹配端子的第二U字状部可以不保持于壳体而是单独地配置。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部22将第一倒U字状部21的第一内侧脚部21A与第二倒U字状部23的第二内侧脚部23A的下端彼此连结,但是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不同点在于,从第一倒U字状部21的第一内侧脚部的下端延伸的基部与第二倒U字状部的第二外侧脚部的下端连结。
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1的剖视图,示出了壳体110的长度方向上的端子120所处位置的截面。由于除了上述不同点以外,该连接器1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结构皆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标号的基础上再加上“100”后所得的标号而将其说明省略,并以上述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连接器101的端子120的基部122从第一倒U字状部121的第一内侧脚部121A的下端开始延伸,与第二倒U字状部123的第二外侧脚部123B的下端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基部122与第二外侧脚部123B连续从而无法在两者之间产生间隙,因此与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地第二外侧端部123B的下端与基部122的上表面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阻止在进行一体成型时树脂从突壁部113侧朝上侧模具的槽部内流入。其结果,在一体成型以后,由于能够在上述第二外侧脚部123B的锁定突部123B-1的下方确保不存在树脂的空间,因此能够使该锁定突部123B-1可靠地突出而发挥其本来的功能。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内侧脚部及第二内侧脚部形成有锁定凹部、且在第二外侧脚部形成有锁定突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在端子的两个倒U字状部中的位于壳体的侧壁侧的第一倒U字状部的第一内侧脚部形成有锁定突部,在位于壳体的突壁部侧的第二倒U字状部的第二内侧脚部及第二外侧脚部分别形成有锁定凹部。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固定部的上表面与壳体的底壁面接触、且被树脂覆盖,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的不同点还在于,端子的基部的固定部的上表面在外侧接纳空间露出。
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201的剖视图,示出了壳体210的长度方向上的端子220所处位置的截面。由于除了上述不同点以外,该连接器2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结构皆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标号的基础上再加上“200”后所得的标号而将其说明省略,并以上述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连接器201的端子220,在端子220的第一倒U字状部221的第一内侧脚部221A形成有锁定突部221A-1,在第二倒U字状部223的第二内侧脚部223A形成有锁定凹部223A-1,在该第二倒U字状部223的第二外侧脚部223B形成有锁定凹部223B-1。
在壳体210的短边方向(图5中为左右方向)上、且在与外侧接纳空间216A对应的范围内,上述端子220的基部222的上表面朝该外侧接纳空间216A露出。即,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上述基部222的固定部222A的上方不存在树脂。因此,在上述连接器201的制造工序中,若使该上侧模具移动到上侧模具的下表面与上述基部222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则与上述锁定突部221A-1相对应地形成于上侧模具的槽部的下端被上述固定部222A的上表面堵塞。其结果,在进行一体成型时,由于利用上述固定部222A能够阻止树脂从该上侧模具的敞开下端向槽部内流入,因此在一体成型以后,能够在锁定突部221A-1的下方确保不存在树脂的空间,从而能够使该锁定突部221A-1可靠地突出而发挥其本来的功能。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1的端子20的第一内侧脚部21A形成有锁定凹部21A-1,但是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一内侧脚部形成有锁定突部。并且,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的端子20的基部22弯曲形成为曲柄状,但是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端子的基部沿着壳体的底壁形成为直线状。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301与匹配连接器302嵌合前的状态的剖视图,示出了壳体长度方向上的端子320所处位置的截面。由于除了上述不同点以外,连接器3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结构皆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标号的基础上再加上“300”后所得的标号而将其说明省略,并以上述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连接器301的端子320,在第一倒U字状部321的第一内侧脚部321A形成有锁定突部321A-1,在该第二倒U字状部323的第二外侧脚部323B形成有锁定突部323B-1,并且在第二倒U字状部323的第二内侧脚部323A形成有锁定凹部323A-1。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端子320的基部322,在壳体310的短边方向(图6中为左右方向)上、且在与外侧接纳空间316A对应的范围内延伸成直线状,该基部322的上表面在该外侧接纳空间316A露出。并且,基部322不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连接部22A对应的连接部。本实施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进行一体成型时该基部322的上表面将模具的槽部的端部堵塞,由此防止树脂向该槽部内流入。其结果,能够使上述锁定突部321A-1及锁定突部323B-1在上述短边方向上朝外侧接纳空间316A可靠地突出,从而使其发挥本来的功能。
并且,如图6所示,与上述连接器301嵌合连接的匹配连接器302,分别与连接器301的第一内侧脚部321A的锁定突部321A-1、第二外侧脚部323B的锁定突部323B-1、以及第二内侧脚部323A的锁定凹部323A-1对应地,在匹配第一外侧脚部351B形成有被锁定突部351B-1,在匹配第一内侧脚部351A形成有被锁定凹部351A-1,并且在匹配第二外侧脚部353B形成有被锁定突部353B-1。
<第五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插塞式的连接器,匹配连接器构成为插座式的连接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匹配连接器分别与第一实施方式1的匹配连接器2及连接器1基本结构相同。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匹配连接器2的匹配端子50形成有锁定突部51B-1、53B-1及锁定凹部51A-1,并且在连接器1的端子20形成有锁定突部23B-1及锁定凹部21A-1、23A-1,但是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连接器的端子仅形成有锁定突部,并且在匹配连接器的端子仅形成有锁定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匹配连接器2及连接器1相同的部分标注在该匹配连接器2及连接器1的标号的基础上再加上“400”后所得的标号而将其说明省略,并以上述锁定突部及锁定凹部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402与匹配连接器401嵌合前的状态的剖视图,示出了壳体长度方向上的端子450所处位置的截面。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402,在端子450的第一U字状部451的第一内侧脚部451A形成有锁定突部451A-1,在该第一U字状部451的第一外侧脚部451B形成有锁定突部451B-1,在第二U字状部453的第二外侧脚部453B形成有锁定突部453B-1。
如图7所示,与上述连接器402嵌合连接的1匹配连接器401,分别与连接器402的锁定突部451A-1、451B-1、453B-1对应地,在匹配第二外侧脚部423B形成有被锁定凹部423B-1,在匹配端子420的匹配第一内侧脚部421A形成有被锁定凹部421A-1,在匹配第二内侧脚部423A形成有被锁定凹部423A-1。
如图7所示,由于上述连接器402在上述短边方向上、且在与外侧接纳空间446A对应的范围内延伸成直线状,基部452的下表面在外侧接纳空间446A露出,因此在进行一体成型时该基部452的下表面将模具的槽部的端部堵塞,由此防止树脂向该槽部内流入。其结果,能够使上述锁定突部451A-1及锁定突部453B-1在壳体440的短边方向(图7中为左右方向)上朝外侧接纳空间446A可靠地突出,从而使其发挥本来的功能。

Claims (1)

1.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从上方接纳匹配连接器而与该匹配连接器嵌合连接,该电连接器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从底壁朝上方立起且互相对置的至少一对立起壁;以及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通过一体成型而排列保持于所述一对立起壁中的至少一方的立起壁,所述壳体在所述一对立起壁的互相对置的对置面彼此之间,形成有用于接纳所述匹配连接器的接纳空间,所述端子具有:脚部,该脚部沿着所述一对立起壁中的一方的立起壁的对置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被保持于该立起壁、且向接纳空间内露出;以及基部,该基部在所述一对立起壁的对置方向上延伸,
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脚部具有突部,该突部在所述对置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接纳空间突出、且能够与匹配连接器的端子锁定,所述基部的位于与所述接纳空间对应的范围内的部分的上表面在所述对置方向上、且在包括所述突部的位置在内的范围内向接纳空间内露出,匹配连接器的端子形成有能够锁定的锁定凹部,
所述脚部的下端与所述基部连续或者与该基部的上表面抵接,通过一体成型而保持于所述一对立起壁中的所述一方的立起壁,
所述端子还具有倒U字状部,该倒U字状部通过一体成型而保持于所述一对立起壁中的另一方的立起壁。
CN201610857493.XA 2011-05-20 2012-04-16 电连接器 Active CN1068486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3119A JP5444284B2 (ja) 2011-05-20 2011-05-20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1-113119 2011-05-20
CN201210111625.6A CN102790310B (zh) 2011-05-20 2012-04-16 电连接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11625.6A Division CN102790310B (zh) 2011-05-20 2012-04-16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48690A CN106848690A (zh) 2017-06-13
CN106848690B true CN106848690B (zh) 2020-08-18

Family

ID=471556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11625.6A Active CN102790310B (zh) 2011-05-20 2012-04-16 电连接器
CN201610857493.XA Active CN106848690B (zh) 2011-05-20 2012-04-16 电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11625.6A Active CN102790310B (zh) 2011-05-20 2012-04-16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444284B2 (zh)
CN (2) CN102790310B (zh)
TW (1) TWI5366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7655B2 (ja) * 2015-10-09 2019-05-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266251B2 (ja) * 2017-03-10 2023-04-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086620B2 (ja) * 2018-01-31 2022-06-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WO2020170559A1 (ja) * 2019-02-22 2020-08-27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線用外装体及び外装体付き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6986039B2 (ja) * 2019-03-15 2021-12-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43801A (ja) * 1999-11-11 2001-05-25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CN101657940A (zh) * 2007-05-02 2010-02-24 株式会社竹内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用插座及插头
CN102025051A (zh) * 2009-09-18 2011-04-20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13668Y (zh) * 2004-04-30 2005-07-27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43801A (ja) * 1999-11-11 2001-05-25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CN101657940A (zh) * 2007-05-02 2010-02-24 株式会社竹内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用插座及插头
CN102025051A (zh) * 2009-09-18 2011-04-20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44284B2 (ja) 2014-03-19
CN102790310A (zh) 2012-11-21
TWI536676B (zh) 2016-06-01
TW201301670A (zh) 2013-01-01
CN102790310B (zh) 2016-12-14
JP2012243599A (ja) 2012-12-10
CN106848690A (zh) 2017-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6121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ed component,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US852358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385815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US763778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761397B2 (ja) 組合せコネクタ
KR101418887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CN106848690B (zh) 电连接器
CN112335137B (zh) 电连接器
CN113228424A (zh) 插座连接器
JP5587714B2 (ja) シールドケース、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WO2020059210A1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5444285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51765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44428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3961937B2 (ja) 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425613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部
TW202247542A (zh) 電連接器
KR102005586B1 (ko) 커넥터 모듈
CN114122771A (zh) 电连接器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92317A (zh) 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
JP647485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22125687A (ja) 電気コネクタ連結体
JP2016006783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41864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部
KR100729563B1 (ko) 초소형 정밀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