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6726B -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 Google Patents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6726B
TWI526726B TW100129554A TW100129554A TWI526726B TW I526726 B TWI526726 B TW I526726B TW 100129554 A TW100129554 A TW 100129554A TW 100129554 A TW100129554 A TW 100129554A TW I526726 B TWI526726 B TW I5267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old
image pickup
manufacturing
unit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95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2084A (en
Inventor
森基
藤井隆
宮崎岳美
Original Assignee
柯尼卡美能達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柯尼卡美能達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柯尼卡美能達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232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20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6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672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4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 B29C45/14065Positioning or centering articles in the moul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33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 G02B19/0076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detec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4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 B29C45/14065Positioning or centering articles in the mould
    • B29C2045/14122Positioning or centering articles in the mould using fixed mould wall projections for centering the insert

Description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本發明係關於在保持具內組裝透鏡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組裝於行動電話等之攝像透鏡單元,是將成像用光學透鏡的周圍藉由保持具予以保持。為了將光學透鏡組裝於保持具,通常是藉由定位精度非常嚴格且採用影像辨識技術之自動組裝系統來進行。然而,該系統非常昂貴,由於是分成透鏡對保持具的插入製程和透鏡對保持具的黏著製程等而構成製造線,因此需要非常寬廣的用地,又配合透鏡種類改變所進行之設備更換規模龐大,而需要耗費許多工時。
作為可解決上述問題點之製造方法,將光學玻璃透鏡和光圈事先在模具內予以定位安裝(set)後,在光學玻璃透鏡等的周圍進行射出成形而形成保持具,藉此將攝像透鏡單元一起組裝的技術是已知的(參照專利文獻1)。
上述專利文獻1之製造方法,是沿著定位構件(以沿著透鏡、光圈的側面之方式形成於模具內)安裝透鏡、光圈,藉此相對於模具進行定位。因此,可省去保持具和透鏡間之定位作業,又能減少零件數量。然而,成形品之與光學透鏡等的側面相對向的部位,成形前抵接於光學透鏡、光圈而進行定位時的定位形狀會以深凹陷的形式殘留,因此在該部分可能讓非必要的光進入而發生重像、光斑等的光學異常現象。此外,想要裝設於攝像裝置等的製品的情況,可能無法符合所要求的外觀規格。此外,也無法製作成作為組裝於行動電話等的可攜式機器之攝像透鏡單元所要求之小型攝像透鏡單元。此外,起因於上述定位形狀,會發生脫模時的變形,而成為尺寸精度惡化的原因。再者,上述製造方法,是將光學玻璃透鏡等藉由模具挾持而進行定位固定,在該固定時可能造成光學玻璃透鏡破損。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300626號公報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可省去保持具和透鏡間之定位作業,可用更少的零件來形成保持具構件,能使攝像透鏡單元小型化,可避免起因於定位形狀之重像、光斑的發生、外觀規格上的問題、尺寸精度的惡化等。
此外,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提供,在模具內安裝透鏡時能防止透鏡破損的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
此外,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攝像透鏡單元,能以更少的零件構成,可避免上述重像、光斑的發生、外觀規格上的問題以及尺寸精度的惡化等。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之本發明第1種的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係具備透鏡和保持具構件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該透鏡具有:形成有第1光學面之第1表面、以及在與該第1表面相反側形成有第2光學面之第2表面;該保持具構件,是為了以讓第1及第2光學面露出的狀態將透鏡保持於內部而進行一體成形;其特徵在於,在具有用來成形出保持具構件的成形空間之模具內配置透鏡,讓以抵接於透鏡的第2表面之方式設置於模具內之定位構件抵接於透鏡的第2表面之彎曲部,以進行透鏡相對於模具的定位,並將透鏡相對於模具進行固定,在透鏡相對於模具被施以定位且固定的狀態,在模具的成形空間內填充樹脂並讓其固化,藉此成形出將透鏡保持於內部之保持具構件。
依據上述第1種製造方法,由於在透鏡的第2表面讓模具的定位構件抵接而進行定位,能以透鏡側面不妨礙保持具構件的成形而不致影響保持具構件形狀的狀態,成形出保持具構件。如此,不致在保持具構件殘留大的定位形狀,而能避免發生重像、光斑等的光學異常現象、無法符合所要求的外觀規格的問題、尺寸精度的劣化等。此外,由於保持具構件是在將透鏡固定住的狀態下進行一體成形,可將保持具構件之成形和固定一起確實地進行,能避免保持具組裝用的零件數量增加,不須接合複數零件來構成保持具構件。
本發明的具體態樣,是在上述第1種製造方法中,在透鏡的第2表面,在比第2光學面更外側設置斜面,定位構件係具有與設置於透鏡的第2表面之斜面相對向之抵接面。在此情況,利用簡單的構造即可確實地進行定位。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定位構件呈環狀。在此情況,用來形成保持具構件之樹脂可藉由環狀的定位構件予以擋止,而能防止其在透鏡的光學面側漏出。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藉由以抵接於透鏡的第1表面的方式設置於模具內之按壓構件按壓透鏡的第1表面,而將透鏡予以固定。在此情況,能將被實施定位後的透鏡確實地固定住。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是讓按壓構件抵接於透鏡的第1表面之彎曲部,藉此相對於模具進行透鏡的定位。在此情況,可從透鏡的兩面更確實地進行定位。而且,進一步使按壓構件呈環狀,在透鏡的第1表面,也能將用來形成保持具構件之樹脂藉由按壓構件擋止,而防止其在透鏡的光學面側漏出。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定位構件以及按壓構件當中的一方,係具有與設置於透鏡的第1或第2光學面當中一方的周圍之斜面相對向之抵接面;定位構件以及按壓構件當中的另一方,係具有與透鏡的第1或第2光學面的另一方相對向且形狀與第1或第2光學面大致相同的抵接面。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第2種的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係具備透鏡和保持具構件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該透鏡具有:形成有第1光學面之第1表面、以及在與該第1表面相反側形成有第2光學面之第2表面;該保持具構件,是為了以讓第1及第2光學面露出的狀態將透鏡保持於內部而進行一體成形;其特徵在於,在具有用來成形出保持具構件的成形空間之模具內配置透鏡,讓以抵接於透鏡的第2表面之方式設置於模具內之定位構件抵接於透鏡的第2表面之彎曲部,以進行透鏡相對於模具的定位;在將透鏡相對於模具進行固定時,藉由彈性彈壓力讓透鏡和模具抵接,在透鏡相對於模具被施以定位且固定的狀態,在模具的成形空間內填充樹脂並讓其固化,藉此成形出將透鏡保持於內部之保持具構件。
依據上述第2種製造方法,是在透鏡的第2表面讓模具的定位構件抵接而進行定位,能以透鏡側面不妨礙保持具構件的成形而不致影響保持具構件形狀的狀態,成形出保持具構件。如此,不致在保持具構件殘留大的定位形狀,而能避免發生重像、光斑等的光學異常現象、無法符合所要求的外觀規格的問題、尺寸精度的劣化等。此外,由於保持具構件是在將透鏡固定住的狀態下進行一體成形,可將保持具構件之成形和固定一起確實地進行,能避免保持具組裝用的零件數量增加,不須接合複數零件來構成保持具構件。
再者,依據上述第2種製造方法,在將透鏡相對於模具進行固定時,由於藉由彈性彈壓力讓透鏡和模具抵接,可抑制給予透鏡的衝撃,能進一步減少透鏡的破損、變形等。
本發明之具體態樣,是在上述第2種製造方法中,將用來按壓透鏡的第1表面之按壓構件設置於模具內,讓定位構件和按壓構件之至少一方相對於模具的主體彈性地移位。在此情況,在將定位構件或按壓構件固定時讓其彈性地移位,因此能抑制在固定時給予透鏡的衝撃。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將用來按壓透鏡的第1表面之按壓構件設置於模具內,定位構件和按壓構件之至少一方係具有抵接於第1或第2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而進行彈性變形之彈性構件。在此情況,藉由直接抵接於第1或第2表面之彈性構件,能抑制在固定時給予透鏡的衝撃。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將用來按壓透鏡的第1表面之按壓構件設置於模具內,定位構件和按壓構件之至少一方係具有抵接於第1或第2光學面之彈性構件。在此情況,藉由直接抵接於第1或第2表面之彈性構件,能抑制在固定時給予透鏡的衝撃。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將用來按壓透鏡的第1表面之按壓構件設置於模具內,定位構件和按壓構件之至少一方,係透過被覆於第1或第2表面之至少一部分而進行彈性變形之表面保護層,來支承第1或第2表面。在此情況,藉由介設於定位構件或按壓構件、和第1或第2表面之間的表面保護層,能抑制在固定時給予透鏡的衝撃。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透鏡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可彈性變形之彈性材料所形成;定位構件,是支承第2光學面和第2表面之第2光學面除外的剩餘表面區域之至少一方。在此情況,讓被固定的透鏡本身具有彈性,而能減少透鏡的破損、變形等。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透鏡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可彈性變形之彈性材料所形成;將用來按壓透鏡的第1表面之按壓構件設置於模具內,按壓構件是支承第1光學面和第1表面之第1光學面除外之剩餘的表面區域之至少一方。在此情況,讓被固定的透鏡本身具有彈性,而能減少透鏡的破損、變形等。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第1或第2表面是藉由大致相同形狀的抵接面所支承。在此情況,可減少固定所造成之透鏡破損等,用來形成保持具構件的樹脂可藉由定位構件或按壓構件予以擋止,而防止其在透鏡的光學面側漏出。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定位構件係具有:與透鏡之第2光學面內的有效區域外之傾斜部相對向之抵接面。在此情況,能利用透鏡形狀進行定位,因此不須對透鏡附加定位用的形狀,能以更簡單的構造確實地進行定位。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定位構件係具有:與透鏡的第2光學面相對向且形狀與第2光學面大致相同之抵接面。在此情況,用來形成保持具構件之樹脂可藉由定位構件予以擋止,而防止其在透鏡的光學面側漏出。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是在上述第1種以及第2種製造方法中,定位構件係具有:與透鏡之第2光學面內的有效區域外之傾斜部相對向之抵接面。在此情況,能利用透鏡形狀進行定位,因此不須對透鏡附加定位用的形狀,能以更簡單的構造確實地進行定位。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定位構件係具有:與透鏡的第2光學面相對向且形狀與第2光學面大致相同之抵接面。在此情況,用來形成保持具構件之樹脂可藉由定位構件予以擋止,而防止其在透鏡的光學面側漏出。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透鏡是單一的透鏡零件、或將複數個透鏡要素一體化而構成的組合透鏡。在此情況,在保持具構件內將透鏡插入而進行定位的製程變得更簡單。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組合透鏡,是將複數個透鏡要素和配置於複數個透鏡要素間之光圈予以一體化而構成。在此情況,在保持具構件內將透鏡插入而進行定位的製程變得更簡單。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透鏡具有四角柱狀的側面。在此情況,可從將多數個透鏡一起形成之晶圓狀母材簡單地切割出各個透鏡要素而予以利用。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用來成形出透鏡之成形空間,是設置在模具之與用來成形出保持具構件的成形空間不同的部位。在此情況,可謀求攝像透鏡單元的製造裝置之省空間化。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保持具構件和透鏡是由熔焊耐熱材所形成。在此情況,具有耐熱性之攝像透鏡單元可經由熔焊製程進行處理。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在藉由定位構件將透鏡施以定位的狀態下,從模具側將透鏡施以吸引而防止透鏡移動。在此情況,設置於模具內之透鏡在成形中可穩定地固定住,能更加提高成形精度。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在藉由定位構件進行透鏡的定位後,藉由按壓構件進行透鏡的按壓。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以讓透鏡的第1表面接觸按壓構件的狀態,讓定位構件抵接於透鏡的第2表面之彎曲部,將定位構件朝向透鏡按壓,而相對於模具進行透鏡的定位。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攝像透鏡單元係具備透鏡和保持具構件,該透鏡具有:形成有第1光學面之第1表面、以及在與該第1表面相反側形成有第2光學面之第2表面;該保持具構件,是以讓第1及第2光學面露出的狀態將透鏡保持於內部;保持具構件是藉由一體成形所形成,在透鏡的側面全體、透鏡的第1表面之緣部、以及透鏡的第2表面之緣部與透鏡密合。
依據上述攝像透鏡單元,保持具構件是在透鏡的側面全體、第1表面、以及第2表面形成密合,能確實且穩定地進行透鏡之保持。此外,由於保持具構件是一體成形品,可避免保持具組裝用的零件數量增加,不須接合複數個零件來構成保持具構件。
本發明的具體態樣,是在上述攝像透鏡單元中,保持具構件呈環狀地包圍透鏡的第1光學面之周圍。或是,呈環狀地包圍透鏡的第2光學面之周圍。在此等的情況,可讓保持具構件發揮透鏡周圍的遮光功能。此外,能更確實地進行透鏡的保持。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透鏡是由樹脂材料構成。
在本發明的其他態樣,是和保持具構件熔接。在此情況,能更確實地進行透鏡的保持。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針對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的構造及其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如第1圖和第2(A)圖、第2(B)圖所示般,攝像透鏡單元100係具備:屬於積層型的組合透鏡之透鏡10、以及收納透鏡10之箱狀構件,亦即保持具構件40。
在此,透鏡10例如是從多數個透鏡排列而成的透鏡晶圓(晶圓狀母材)藉由切割機切割出的,具有俯視方形的輪廓,且具有四角柱狀的側面。透鏡10係包含:物體側的第1透鏡要素11、像側的第2透鏡要素12、以及被夾在其等間之光圈15。
透鏡10當中的第1透鏡要素11係具有:設置於光軸OA周邊的中央部之圖形輪廓的透鏡主體11a、以及從該透鏡主體11a的周邊延伸之方形輪廓的框部11b。透鏡主體11a,例如為非球面型的透鏡部,具有一對光學面11d,11e。在此,上側的第1光學面11d和後述的第1框面10a,是成為透鏡10之第1表面。第1透鏡要素11,例如是由具有熔焊耐熱性之硬化性樹脂所形成,但不一定要全體都是由樹脂形成,亦可為利用樹脂成形體夾住玻璃板的構造。再者,第1透鏡要素11全體也可以用玻璃形成。又作為硬化性樹脂,可列舉熱硬化性樹脂、光硬化性樹脂、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等。
第2透鏡要素12也是具有:設置於光軸OA周邊的中央部之圓形輪廓的透鏡主體12a、以及從該透鏡主體12a的周邊延伸之方形輪廓的框部12b。透鏡主體12a例如為非球面型的透鏡部,係具有一對光學面12d,12e。在此,下側的第2光學面12e和後述第2框面10b是成為透鏡10之第2表面。第2透鏡要素12,例如由硬化性樹脂所形成,亦可為利用樹脂成形體夾住玻璃板的構造,全體都是由玻璃所形成亦可。又第2透鏡要素12之框部12b的外周側,對於第1透鏡要素11的框部11b之外周側,例如藉由黏著劑黏著固定成一體化。因此,包含兩透鏡要素11,12之透鏡10,變成能像單透鏡那樣進行操作處理。透鏡10。亦可為在第1透鏡要素11和第2透鏡要素12間挾持間隔件而進行黏著的構造。此外,透鏡10亦可為,在玻璃基板之一面形成樹脂製的第1透鏡要素11,在該玻璃基板之另一面形成樹脂製的第2透鏡要素12而構成的透鏡。
光圈15是在中央具有開口OP3之環帶狀的構件。光圈15,是被夾在第1透鏡要素11的框部11b之內周側和第2透鏡要素12的框部12b之內周側之間而予以固定住。光圈15,例如由遮光性的金屬板、樹脂薄膜、黑色等的不透明光阻材料所形成。光圈15較佳為也是由具有熔焊耐熱性之材料所形成。
收納透鏡10之保持具構件40,是由具有熔焊耐熱性之熱可塑性樹脂(例如LCP、PPA等)所形成。保持具構件40係具備:具有方形板狀的輪廓之上部41、具有方形板狀的輪廓之底部42、以及具有方形筒狀的輪廓之側壁部43。在保持具構件40的內部,形成用來嵌入透鏡10而予以保持之四角柱狀的收納空間HS。保持具構件40如隨後所詳述般,是藉由樹脂之射出成形所一體成形的,而以一體之單一構件的方式來形成。
此外,藉由將透鏡10以及保持具構件40使用具有熔焊耐熱性的材料來形成,能將具有耐熱性之攝像透鏡單元100經由熔焊製程進行處理。
保持具構件40當中的上部41,是與被保持於收納空間HS內之透鏡10上側之第1框面10a相對向,而限制透鏡10之沿著光軸OA往上方的移動。底部42,是與透鏡10下側之第2框面10b相對向而限制透鏡10之沿著光軸OA往下方的移動。側壁部43,是與透鏡10之四個側面10c相對向而限制透鏡10在與光軸OA垂直的橫方向上的移動。如此般,單一構件之保持具構件40,利用其上部41、底部42、以及側壁部43密合於透鏡10,因此可確實地防止透鏡10相對於保持具構件40之移動。
在上部41的中央形成圓形的開口OP1。包圍該開口OP1之環狀的緣部40i,是配置成遮蔽透鏡10之光學面11d周圍,藉此發揮一種光圈的作用。此外,在底部42的中央形成圓形的開口OP2。包圍該開口OP2之環狀的緣部40j,是配置成遮蔽透鏡10之光學面12e周圍,藉此發揮一種光圈的作用。亦即,包圍開口OP1之緣部40i以及包圍開口OP2之緣部40j兼具有:作為限制透鏡10在與光軸OA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動之限制構件的功能、和作為光圈的功能。
另外,透鏡10的表面當中,最終露出的光學面11d,12e、以及在保持具構件40成形時與模具接觸的光學面11d,12e附近區域除外的表面,當保持具構件40射出成形時會接觸固化前之液體狀樹脂。因此,藉由讓樹脂固化,例如成為保持具構件40之上部41的內面40e附著於透鏡10之第1框面10a的狀態,底部42的內面40f附著於透鏡10之第2框面10b的狀態。特別是透鏡10表面為樹脂製的情況,例如透鏡10之第1框面10a和保持具構件40的上部41之內面40e,藉由保持具構件40射出成形時的熱而使透鏡10之第1框面10a表面軟化,經由互相熔接而強固地接合,不須使用黏著劑就能成為直接接合的狀態。同樣地,透鏡10表面為樹脂製的情況,透鏡10之第2框面10b和保持具構件40之底部42的內面40f、以及透鏡10之側面10c和保持具構件40之側壁部43的內面40g,經由熔接進行接合,不須使用黏著劑就能成為直接接合的狀態。透鏡10是不容易與保持具構件40熔接之樹脂材料的情況、或透鏡10是玻璃製的情況,雖然在樹脂射出成形的過程無法讓透鏡和樹脂熔接,但由於液狀樹脂是以緊密接觸透鏡10框面10a,10b的狀態進行固化,可成為保持具構件40附著於透鏡10的狀態,而讓保持具構件40與透鏡10密合。
具備上述構造之攝像透鏡單元100,由於保持具構件40是無間隙地密合於透鏡周圍,可防止起因於從透鏡側面射入的光所造成之重像、光斑的發生。此外,由於在透鏡側面沒有非必要的間隙,能使攝像透鏡單元100小型化,而容易符合想要裝設在攝像裝置等的最終製品的情況所要求之外觀規格。同時也能抑制起因於脫模時的變形所造成之尺寸精度惡化。
以下,參照第3圖等所示的製造順序,說明第1圖所示的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
首先,如第4圖所示般,讓具備固定側的第1模具51和可動側的第2模具52之模具裝置50適當地動作,使第2模具52成為退避狀態,藉此使兩模具51,52成為開模狀態,且讓保持有透鏡10之嵌入治具70移動至設於第1模具51之第1成形部61的上方位置(第3圖的步驟S11)。嵌入治具70的移動目的地之第1成形部61,是設置成從第1模具51的分模面51a突起。另外,以與該第1成形部61相對向的方式,在第2模具52側設置相對於分模面52a呈凹陷狀之第2成形部62。在兩模具51,52之至少一方設置未圖示的樹脂注入口。此外,還設有用來加熱模具51,52之加熱機構、用來將模具51,52從背後按壓之壓板等,為了便於理解而省略圖示。
嵌入治具70是環狀的構件,在中央的貫通孔71內將透鏡10暫時保持。嵌入治具70,是藉由未圖示的控制驅動裝置遠端驅動而進行透鏡10的搬運。此外,在嵌入治具70內設置:具有朝透鏡10的側面10c進退之複數個按壓構件之流體驅動型的夾頭構件72。嵌入治具70,是藉由夾頭構件72將透鏡10的側面10c從複數方向按壓。如此,能在圖示的安裝狀態下藉由貫通孔71的中心支承透鏡10,在後述的釋放狀態下讓貫通孔71內的透鏡10成為可朝光軸OA方向移動的狀態。另外,在嵌入治具70,取代上述般的夾頭構件72而採用利用氣流來保持透鏡10的機構亦可。此外,在嵌入治具70的下部設置:用來與第1模具51嵌合的具有錐角之環狀的嵌合面73a。
接著,如第5圖所示般,在第1模具51上讓嵌入治具70下降而使嵌入治具70下部內側的嵌合面73a,與豎設於第1成形部61上且具有錐角之嵌合構件61g的嵌合面61f進行嵌合。如此,能使被保持於嵌入治具70之透鏡10的光軸OA和第1模具51之第1成形部61的軸AX成為大致一致。若在此狀態將嵌入治具70切換成釋放狀態,夾頭構件72所進行的把持被解除後的透鏡10,朝下方移動而插入第1成形部61的凹部RE內,且以對準狀態在凹部RE內被保持著(設置製程;第3圖的步驟S12)。
這時,透鏡10是載置在第1成形部61底部上所形成的保持構件58上。保持構件58是由圓筒狀的突起61d所構成。突起61d,是將透鏡10從下方予以支承,且進行橫方向的定位。亦即,保持構件58,也是將透鏡10在與光軸OA垂直的方向上精密地定位之定位構件。在此,在透鏡主體12a的外周面和框部12b之間,設置包圍光學面12e而作為彎曲部之斜面12f,在保持構件58之突起61d的上端側設置:與框部12b相對向之抵接平面AB2、與斜面12f相對向之抵接斜面AB1。突起61d的抵接斜面AB1,在接收透鏡10時,藉由與第2透鏡要素12之斜面12f接觸,而發擇讓第1成形部61的軸AX和透鏡10的光軸OA精密地一致之作用(參照放大圖)。另外,保持構件58的突起61d,在後述成形時,也能發揮擋止流動樹脂MP流入與透鏡10的光學面12e鄰接之空間S1的作用(參照第7圖)。
另外,透鏡10相對於第1模具51的定位,亦可藉由以下方式來實現,亦即在保持構件58形成抵接面,該抵接面是與位於第2透鏡要素12之光學面12e之透鏡主體12a的面內但位於有效區域外側的區域之傾斜部(彎曲部)相對向,讓該抵接面抵接於透鏡10的傾斜部。在此情況,即使不在第2透鏡要素12之形成有光學面12e的表面另外設置定位用的斜面等的彎曲部亦可。總之,藉由利用透鏡10的光學面12e上所形成之彎曲部來進行定位,就能夠不必利用透鏡10的側面或斜面12f進行定位。因此,能以透鏡10的側面不妨礙保持具構件40的成形而不致影響保持具形狀的狀態來形成保持具構件40。此外,連透鏡10的光學面12e附近都能讓保持具構件40存在,可提高保持具構件40的遮光性,而讓其發揮光圈的功能。
在第1模具51,形成有與第1成形部61的底面中央連通之排氣管51d。排氣管51d,可藉由附設於模具裝置50之驅動機構在適當時點朝外部進行排氣,而將與光學面12e鄰接之空間S1減壓,藉此吸引保持構件58的突起61d上所載置的透鏡10,而能以期望的吸附力固定於突起61d上。另外,想要解除透鏡10在保持構件58的突起61d上之固定的情況,只要停止對空間S1進行減壓即可。
然後,如第6圖所示般,將嵌入治具70從第1模具移除(第3圖的步驟S13)。
接著,如第7(A)圖所示般,讓第2模具52移動而進行合模,藉此在第1模具51和第2模具52間形成保持具構件40用的模具空間之模穴CA(第3圖的步驟S14)。這時,讓設置於第1模具51之第1成形部61和設置於第2模具52之第2成形部62嵌合。在此,在第1成形部61形成有:分別用來成形第1圖所示的保持具構件40之背面40b和外周側面40c之轉印面61b,61c。此外,在第2模具52側的第2成形部62形成有:用來成形出保持具構件40的上面40a等之轉印面62a。此外,在第2成形部62,形成具有圓筒狀的突起62d之固定構件56。突起62d,可將往與透鏡10的光學面11d鄰接之空間S2流入之流動樹脂MP擋止。此外,該突起62d,在藉由合模而形成作為成形空間之模穴CA時,可接觸透鏡10之框部11b的最內周部分而將透鏡10朝下方溫和地按壓,藉此讓透鏡10在模穴CA內變穩定而防止其搖動。亦即,固定構件56也是成為按壓構件。
另外,在第2成形部62的內周,由於形成具有微小錐角之嵌合面62f(參照第5圖),只要讓第2成形部62嵌合於第1成形部61,就能使第1模具51的嵌合構件61g之嵌合面61f和第2模具52之嵌合面62f卡合。藉此,在兩成形部61,62間達成橫方向之精密對準。此外,在讓兩成形部61,62嵌合時,是配置成使第1成形部61之嵌合構件61g的上面61p與第2成形部62的外周底面62p互相接近或密合。該等面61p,62p,關於保持具構件40的成形可發揮分模線的功能。依據以上說明,對於第1成形部61,進而對於透鏡10,能讓第2成形部62精密地對準。
接著,如第7(B)圖所示般,在成形空間之模穴CA中填充作為保持具構件40材料之流動樹脂MP,以將第2透鏡要素12之框部12b的下面、透鏡10之側面10c、第1透鏡要素11之框部11b的上面分別用樹脂被覆。接著,藉由調整溫度而讓樹脂固化,以成形出保持具構件40(成形製程;第3圖的步驟S15)。如此,如第1圖所示般,以在保持具構件40的開口OP1,OP2間支承透鏡10的狀態在保持具構件40內收納並固定透鏡10而完成攝像透鏡單元100。這時,設置於第1及第2成形部61,62之保持構件58以及固定構件56可發揮以下作用:藉由防止流動樹脂MP流入空間S1,S2,而在保持具構件40形成開口OP1,OP2。
另外,成形製程中在模穴CA內填充流動樹脂MP後的階段,終止從排氣管51d進行的排氣而結束空間S1的減壓。如果沒有特別的障礙,在模具合模後馬上終止排氣亦可,迄樹脂固化為止讓排氣繼續亦可。
接著,如第8(A)圖所示般,藉由讓第2模具52離開第1模具51(開模)而使第2模具52成為退避狀態(第3圖的步驟S16),如第8(B)圖所示般,利用設置於第1模具51之未圖示的頂出銷等將攝像透鏡單元100頂出而使其脫模,藉此可從第1模具51取出完成品之攝像透鏡單元100(第3圖的步驟S17)。
依據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在設置製程,利用模具51而藉由設置在與開口OP2對應的位置之保持構件58將透鏡10予以定位。因此,在與透鏡10的側面相對向的部位,不致妨礙保持具構件40的成形而能將透鏡10的側面全體用樹脂被覆,能將透鏡10確實地固定在模具51,52內。如此,可避免在保持具構件40殘留大的定位形狀而造成尺寸精度劣化。此外,由於是在將透鏡10固定住的狀態下讓保持具構件40進行一體成形,保持具構件40的成形和固定可一起確實地進行,能避免保持具構件40組裝用的零件數量增加,不須接合複數個零件來構成保持具構件。由於是藉由保持構件58將透鏡10定位,不須設置影像辨識裝置,也不須在模具裝置設置定位機構,能簡單地讓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裝置變得高精度化。
另外,在以上的說明,為了進行第1成形部61和第2成形部62的對準,雖是利用設置於其本身之嵌合面61f,62f,但藉由獨立於該等成形部61,62而設置在模具51,52上之錐狀銷等也能進行同樣的對準。
此外,在以上的說明,透鏡10是採用接合成之一體型的組合透鏡。在此情況,透鏡10對於模具之插入及定位製程簡單,但第1透鏡要素11和第2透鏡要素12和光圈15是獨立的亦可。如此般使複數個透鏡要素和光圈成為獨立的情況,可事先在第1透鏡要素11、第2透鏡要素12、光圈15上,設置為了在彼此間實現相互定位之凹凸等。而且,實施第3圖的步驟S11~S13而將第2透鏡要素12設置並定位於模具51上後,依序積層光圈15、第1透鏡要素11,藉由上述凹凸等進行定位。然後,實施第3圖的步驟S14以後的製程即可。
[第2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2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將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
如第9(A)圖所示般,在第1模具51,設置於第3成形部63的裡側之保持構件158,是圓柱狀的突起,其抵接面之端面161e具有與透鏡10之光學面12e(參照第1圖)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曲率,而能與透鏡10之光學面12e面狀地接觸。如此,使保持構件158之端面161e和透鏡10之光學面12e能面狀地密合,可防止流動樹脂MP在光學面12e漏出,結果能在保持具構件40形成開口OP2。另外,藉由將保持構件158上所載置的透鏡10進行吸引,能使保持構件158之端面161e和透鏡10之光學面12e更密合。此外,當要讓光學面12e和保持構件158全面密合有困難的情況,至少與光學面12e之有效區域外的區域面狀地接觸。
在第2模具52,設置於第4成形部64的裡側之固定構件156,是圓柱狀的突起,其抵接面之端面162e具有與透鏡10之光學面11d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曲率,而能與透鏡10之光學面11d面狀地接觸。如此,在藉由合模而形成模穴CA時,能讓固定構件156之端面162e和透鏡10之光學面11d密合,而防止流動樹脂MP在光學面11d漏出,結果能在保持具構件40形成開口OP1。
如第9(B)圖所示般,藉由填充流動樹脂MP並經由調整溫度而使其固化,來成形出保持具構件40(成形製程;第3圖的步驟S15)。如此,在保持具構件40的開口OP1,OP2間支承透鏡10的狀態下,在保持具構件40內收納並固定透鏡10而完成攝像透鏡單元100。
[第3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3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將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
如第10(A)圖所示般,在第1模具51,設置於第3成形部63的裡側之保持構件158,是圓柱狀的突起,其抵接面之端面161e具有與透鏡10之光學面12e(參照第1圖)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曲率,能與透鏡10之光學面11d面狀地接觸。如此,能讓保持構件158之端面161e和透鏡10之光學面12e密合,而防止流動樹脂MP在光學面12e漏出,結果能在保持具構件40形成開口OP2。另外,藉由將保持構件158上所載置的透鏡10進行吸引,能使保持構件158之端面161e和透鏡10之光學面12e更密合。
在第2模具52,設置於第2成形部62的裡側之固定構件56,是圓筒狀的突起,可將往與透鏡10之光學面11d鄰接的空間S2流入之流動樹脂MP擋止。如此能在保持具構件40形成開口OP1。
如第10(B)圖所示般,藉由填充流動樹脂MP並經由調整溫度而使其固化,以成形出保持具構件40(成形製程;第3圖的步驟S15)。如此,在保持具構件40的開口OP1,OP2間支承透鏡10的狀態下,在保持具構件40內收納並固定透鏡10而完成攝像透鏡單元100。
[第4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4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將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
如第11(A)圖所示般,透鏡410是在上側和下側分別設置環狀的光圈構件16,17。具體而言,光圈構件16是在光學面11d的外緣附近,設置於第1框面10a的一部分。此外,光圈構件17則是設置在第2框面10b全體。光圈構件16,17例如為樹脂製,係具有讓光學面11d,12e露出之開口的環帶狀構件。光圈構件16,17,是以沿著透鏡410之第1及第2框面10a,10b的形狀之狀態,事先對準而黏著於透鏡410。光圈構件16,17具有若干的彈性,可防止在合模時因透鏡410與保持構件258、固定構件256接觸而造成透鏡410損傷。
在本實施形態,第1模具51之第5成形部65及第2模具52之第2成形部62,分別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成形部61及第2成形部62同樣的構造,保持構件258、固定構件256設置於合模時與光圈構件16,17接觸的位置。第5成形部65之保持構件258,藉由與光圈構件17之內周斜面接觸而將透鏡410定位(參照放大圖)。
如第11(B)圖所示般,藉由填充流動樹脂MP並經由調整溫度而使其固化,來成形出保持具構件40(成形製程;第3圖的步驟S15)。如此,在保持具構件40的開口OP1,OP2間支承透鏡410的狀態下,在保持具構件40內收納並固定透鏡410而完成攝像透鏡單元100。該攝像透鏡單元100,是在透鏡410和保持具構件40之間且在保持具構件40之開口OP1,OP2內側具有光圈構件16,17。
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在保持具構件40之開口內側設置光圈構件16,17,可提高遮光性。此外,光圈構件16,17例如為樹脂製等的具有彈性的材料所形成的情況,可防止在合模時因透鏡410與作為定位構件之保持構件258接觸而造成透鏡410損傷。
[第5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5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5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將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
如第12(A)圖所示般,透鏡510,是將玻璃基板21夾在樹脂製的第1透鏡層22及第2透鏡層23間之複合透鏡。在玻璃基板21和第1透鏡層22間設置第1光圈24,在玻璃基板21和第2透鏡層23間設置第2光圈25。光圈24,25不致干涉第2透鏡層23側的光學面12e,係具有開口(具備沿著保持具構件40之開口OP1,OP2緣的形狀)之環帶狀構件。光圈24,25,例如是由金屬膜或遮光性樹脂膜所形成。作為遮光性樹脂膜,例如可使用黑色塗料、黑色光阻。透鏡510,例如是在玻璃基板21的兩面形成或貼附作為光圈24,25之金屬膜或樹脂膜後,將第1及第2透鏡層22,23成形而獲得。
在本實施形態,第1模具51之第6成形部66及第2模具52之第7成形部67分別對應於第1實施形態之第1成形部61及第2成形部62,但保持構件及固定構件的位置不同。第6成形部66的保持構件358是支承第2透鏡層23的框部12b,第7成形部67的固定構件356,藉由與第1透鏡層22之框部11b上所設置的斜面接觸而將透鏡510定位。透鏡510的定位,是將透鏡510載置於第1模具51的保持構件358上,讓第2模具52之第7成形部67與第1模具51之第6成形部66嵌合,讓第2模具52之固定構件356抵接於第1透鏡層22表面上所形成的斜面而朝下方按壓,藉此進行定位。
如第12(B)圖所示般,藉由填充流動樹脂MP並經由調整溫度而使其固化,來成形出保持具構件40(成形製程;第3圖的步驟S15)。如此,在保持具構件40的開口OP1,OP2間支承透鏡510的狀態下,在保持具構件40內收納並固定透鏡510而完成攝像透鏡單元100。
如本實施形態所示般,藉由設置於上側模具52之固定構件356也能進行透鏡510的定位。另外,在本實施形態,雖是利用在第1透鏡層22表面之偏離光學面的位置上所形成的斜面來進行定位,但並不限定於此,而能採用各種態樣。例如,也能利用在第1透鏡層22表面之偏離光學面的位置上所形成之斜面及垂直面(參照第13(A)圖、第13(B)圖)、或截面呈圓弧狀的弧面(第13(C)圖)進行定位。前者的情況,作為第2模具52的定位構件之固定構件356,係具有與第1透鏡層22的斜面及垂直面對應之兩個面,藉由利用斜面及垂直面進行定位,能更確實地進行偏心方向的對準。特別是如第13(B)圖所示,在垂直面和斜面間以及斜面和水平面間實施圓角狀去角的情況,藉由使固定構件356具有相對應的形狀,容易讓第1透鏡層22插入第2模具52之固定構件356,此外,可防止第2透鏡層22與第2模具52互相而發生損傷。在後者(第13(C)圖)的情況,在第2透鏡層22之定位用的部位不存在角部,藉由使固定構件356具有與其對應的形狀,容易將第2透鏡層22插入固定構件356,而不容易在第2透鏡層22發生損傷。此外,取代此等,如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般,利用與光學面的外周鄰接之斜面,或利用光學面之周緣部的傾斜亦可。
[第6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6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6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將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
如第14圖所示般,像透鏡610這種單一樹脂製透鏡零件的情況,也能藉由模具裝置650連續地形成。
該模具裝置650,係具備固定側的第1模具651和可動側的第2模具652。在第1模具651設置透鏡成形用的第8成形部664,在第2模具652設置透鏡成形用的第9成形部665。在第8成形部664及第9成形部665之至少一方設置樹脂注入口。將第2模具652在成形位置合模,能在第1模具651和第2模具652間,藉由第8成形部664及第9成形部665來形成透鏡610用的模具空間之模穴CA3。接著,在透鏡成形用的模穴CA3填充熔融樹脂(流動樹脂)MP而使其固化,藉此成形出透鏡610後,從第1模具讓透鏡610脫模,以在第2模具652保持透鏡610的狀態讓第2模具652退避,在第1成形部61上使用未圖示的頂出機構從第2模具652讓透鏡610脫模,而在第1成形部61的凹部RE嵌合透鏡610。這時較佳為設置:將透鏡610從側部保持而能高精度地導引至第1成形部61之凹部RE的機構。然後,讓第2模具652返回原先的成形位置而再度合模,在模穴CA填充熔融樹脂(流動樹脂)MP而使其固化,藉此成形出保持具構件40。如此,完成了在保持具構件40內收納並固定透鏡610之攝像透鏡單元100。另外,在保持具構件40成形的同時在模穴CA3填充熔融樹脂(流動樹脂)MP,能與保持具構件40的成形並行地進行透鏡610的成形。因此,藉由反覆進行上述製程,能在短時間內製作出多數個攝像透鏡單元100。此外,透鏡610成形用的成形空間,由於是在同一模具內設置於與保持具構件40成形用的成形空間不同的部位,可謀求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裝置的省空間化。
[第7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7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7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與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另外,透鏡10的形狀、材料等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以下說明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
首先,如第15圖所示般,讓具備固定側的第1模具51和可動側的第2模具52之模具裝置50適當地動作而使第2模具52成為退避狀態,藉此使兩模具51,52成為開模狀態,且讓保持有透鏡10之嵌入治具70移動至第1模具51之第1成形部61的上方位置(第3圖的步驟S11)。嵌入治具70的移動目的地之第1成形部61,是設置成從第1模具51之分模面51a突起。另外,與該第1成形部61相對向地,在第2模具52側設置相對於分模面52a呈凹陷狀之第10成形部68。
第1模具51係包含:具有分模面51a之主體53a、以及將主體53a從背後支承之安裝板53b。第2模具52係包含:具有分模面52a之主體54a、以及將主體54a從背後支承之安裝板54b。在第2模具52,於第10成形部68的中央埋設後述的固定構件456。固定構件456是埋設於第2模具52之主體54a上所形成之孔54d內,固定構件456的背面,是透過彈性體57而藉由安裝板54b支承。彈性體57以外之第1模具51及第2模具52的各部位是由金屬或陶瓷等的硬質材料所形成(後述各實施形態也是同樣的)。如此,固定構件456受到來自與分模面52a垂直的方向之按壓力的情況,可相對於主體54a彈性地稍微移位,當按壓力消失時回復原先位置。彈性體57也能使用橡膠等其他的樹脂所構成之彈性材料來形成,也能使用彈簧等的彈性構件來形成。
接著,如第16圖所示般,在第1模具51上讓嵌入治具70下降,而使嵌入治具70之下部內側的嵌合面73a與豎設於第1成形部61上且具有錐角之嵌合構件61g的嵌合面61f進行嵌合。若在此狀態下將嵌入治具70切換成釋放狀態,夾頭構件72所進行的把持被解除後之透鏡10,會往下方移動而插入第1成形部61的凹部RE內,且以對準狀態在凹部RE內被保持著(設置製程;第3圖的步驟S12)。
然後,如第17圖所示般,將嵌入治具70從第1模具51移除(第3圖的步驟S13)。
接著,如第18(A)圖所示般,讓第2模具52移動而進行合模,藉此在第1模具51和第2模具52間形成保持具構件40用的模穴CA(第3圖的步驟S14)。這時,設置於第1模具51之第1成形部61與設置於第2模具52之第10成形部68互相嵌合。在此,在第1成形部61形成有:分別用來成形第1圖所示的保持具構件40之背面40b和外周側面40c之轉印面61b,61c。此外,在第2模具52側之第10成形部68,形成有用來成形出保持具構件40的上面40a等之轉印面62a。此外,在第10成形部68,形成具有圓筒狀突起62d之固定構件56,而能在與分模面52a垂直的方向上進行彈性地些微移位。因此,突起62d是密合於透鏡10之框部11b的最內周部分。突起62d,可將往與透鏡10的光學面11d鄰接之空間S2流入之流動樹脂MP擋止。此外,該突起62d,在藉由合模而形成作為成形空間之模穴CA時,可接觸透鏡10之框部11b的最內周部分而將透鏡10朝下方溫和地按壓,藉此讓透鏡10在模穴CA內變穩定而防止其搖動。
接著,如第18(B)圖所示般,在成形空間之模穴CA中填充作為保持具構件40材料之流動樹脂MP,以將第2透鏡要素12之框部12b的下面、透鏡10之側面10c、第1透鏡要素11之框部11b的上面分別用樹脂被覆。接著,藉由調整溫度而讓樹脂固化,以成形出保持具構件40(成形製程;第3圖的步驟S15)。如此,如第1圖所示般,以在保持具構件40的開口OP1,OP2間支承透鏡10的狀態在保持具構件40內收納並固定透鏡10而完成攝像透鏡單元100。
接著,如第19(A)圖所示般,藉由讓第2模具52離開第1模具51(開模)而使第2模具52成為退避狀態(第3圖的步驟S16),如第19(B)圖所示般,利用設置於第1模具51之未圖示的頂出銷等將攝像透鏡單元100頂出而使其脫模,藉此可從第1模具51取出完成品之攝像透鏡單元100(第3圖的步驟S17)。
依據上述第7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在設置製程,利用模具51而藉由設置在與開口OP2對應的位置之保持構件58將透鏡10予以定位。因此,在與透鏡10的側面10c相對向的部位,不致妨礙保持具構件40的成形而能將透鏡10的側面全體用樹脂被覆,能將透鏡10確實地固定在模具51,52內。如此,可避免在保持具構件40殘留大的定位形狀而造成尺寸精度劣化。此外,由於是在將透鏡10固定住的狀態下讓保持具構件40進行一體成形,保持具構件40的成形和固定可一起確實地進行,能避免保持具構件40組裝用的零件數量增加,不須接合複數個零件來構成保持具構件。由於是藉由保持構件58將透鏡10定位,不須設置影像辨識裝置,也不須在模具裝置設置定位機構,能簡單地讓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裝置變得高精度化。再者,依據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在相對於模具51,52將透鏡10進行固定時,藉由固定構件456而利用彈性彈壓力讓透鏡10和模具51,52抵接,因此可抑制給予透鏡10的衝撃,能進一步減少透鏡10的破損、變形等。
[第8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8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8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將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
如第20(A)圖及第20(B)圖所示般,在第1模具51,於第11成形部69的中央埋設保持構件558。保持構件558是埋設於第1模具51之主體53a上所形成的孔53d內,保持構件558的背面,是透過彈性體59而藉由安裝板53b支承。如此,保持構件558受到來自與分模面51a垂直的方向之按壓力的情況,可相對於主體53a彈性地稍微移位,當按壓力消失時回復原先位置。彈性體59也能使用橡膠等其他的樹脂所構成之彈性材料來形成,也能使用彈簧等的彈性構件來形成。
另外,藉由嵌入治具70搬運而插入第1模具51的第11成形部69之透鏡10,是藉由設置於保持構件558上部之圓筒狀的突起61d支承,而進行橫方向的定位。亦即,保持構件558,也是將透鏡10在與光軸OA垂直的方向上精密地定位之定位構件。
如第20(A)圖所示般,將第1模具51和第2模具52合模,而在其等間形成保持具構件40用的模穴CA時,設置於第2模具52之第2成形部62的固定構件56會將保持構件558上的透鏡10朝下方按壓。在此,由於保持構件558在與分模面52a垂直的方向可彈性地些微移位,能夠將固定構件56之抵接所造成的衝撃予以緩和,保持構件558之突起61d,是密合於透鏡10之光學面12e的最外周部分(或框部12b之最內周部分,或是其附近);固定構件56之突起62d,是密合於透鏡10之框部11b的最內周部分。亦即,不致造成透鏡10損傷,能讓透鏡10在模穴CA內變穩定而防止其搖動。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像第1模具51之保持構件558那樣,在第2模具52,將固定構件56以不同構件的方式埋設亦可。在此情況,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固定構件56的背面是透過彈性體而藉由安裝板54b支承。
在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將彈性體57,59設置在固定構件56、保持構件558的背後,使硬質材料構成的模具51,52直接接觸透鏡10的表面,因此容易正確地進行定位。
[第9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9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9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將第1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
如第21(A)圖以及第21(B)圖所示般,在第2模具52,設置於第2成形部62之固定構件656,是由圓筒狀的突起62d構成,在該突起62d的前端安裝彈性體層657。彈性體層657不僅具有彈性,也具有不致因流動樹脂MP的熱而發生變形、變質等之耐熱性和化學耐久性。
如第21(A)圖等所示般,將第1模具51和第2模具52合模而在其等間形成保持具構件40用的模穴CA時,設置於第2模具52之第2成形部62的固定構件656將保持構件58上的透鏡10朝下方按壓。在此,由於設置於固定構件656之突起62d上的彈性體層657可些微變形,能夠將固定構件656之抵接所造成的衝撃予以緩和,第1成形部61側之保持構件58的突起61d,是密合於透鏡10之框部12b的最內周部分;固定構件656之突起62d,是密合於透鏡10之光學面11d的最外周部分(或框部11b之最內周部分,或是其附近)。亦即,不致造成透鏡10損傷,能讓透鏡10在模穴CA內變穩定而防止其搖動。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與固定構件656同樣的,在保持構件58之突起61d前端安裝彈性體亦可。
[第10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10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10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將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
如第22(A)圖以及第22(B)圖所示般,在第1模具51,設置於第3成形部63之保持構件158,是圓柱狀的突起,其抵接面之端面161e具有與透鏡10的光學面12e(參照第1圖)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曲率。另外,當光學面12e並非具有均一曲率的情況或具有非球面形狀的情況,端面161e是形成與光學面12e相同的形狀或大致相同的形狀。
在第2模具52,設置於第4成形部64之固定構件756,是圓柱狀的突起,其抵接面之端面762e具有與透鏡10的光學面11d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曲率。再者,端面762e是由彈性體層757所形成,而能與透鏡10之光學面11d密合。
如第22(A)圖等所示般,將第1模具51和第2模具52合模而在其等間形成保持具構件40用的模穴CA時,設置於第2模具52之第4成形部64的固定構件756會將保持構件758上的透鏡10朝下方按壓。在此,由於形成固定構件756的端面762e之彈性體層757可些微變形,能夠將固定構件756之抵接所造成的衝撃予以緩和,第1成形部61側之保持構件158的突起161e,是密合於透鏡10之光學面12e;固定構件756之端面762e,是密合於透鏡10之光學面11d。亦即,不致造成透鏡10損傷,能讓透鏡10在模穴CA內變穩定而防止其搖動。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使保持構件158之端面161e與透鏡10之光學面12e呈面狀地密合,而防止流動樹脂MP在光學面12e漏出,結果能在保持具構件40形成開口OP2。此外,使固定構件756之端面762e與透鏡10之光學面11d密合,而防止流動樹脂MP在光學面11d漏出,結果能在保持具構件40形成開口OP1。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與固定構件756之彈性體層757同樣的,在保持構件158設置彈性體層亦可。
[第11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1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1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將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
如第23(A)圖以及第23(B)圖所示般,在透鏡10的光學面11d之外緣附近的表面貼附環帶狀的彈性體層857。彈性體層857不僅具有彈性,也具有不致因流動樹脂MP的熱而發生變形、變質等之耐熱性和化學耐久性。
如第23(A)圖等所示般,在將第1模具51和第2模具52合模而在其等間形成保持具構件40用的模穴CA時,設置於第2模具52之第2成形部62的固定構件856會將保持構件58上的透鏡10朝下方按壓。在此,在固定構件856之突起62d和透鏡10之框部11b間介入彈性體層857。因此,能緩和固定構件856抵接所造成的衝撃,第1成形部61側之保持構件58的突起61d,是密合於透鏡10之光學面12e的最外周部分(或框部12b的最內周部分,或是其附近);固定構件856之突起62d,是隔著彈性體層857密合於透鏡10之框部11b的最內周部分。亦即,不致造成透鏡10損傷,能讓透鏡10在模穴CA內變穩定而防止其搖動。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與設置在固定構件856側之光學面11d的外緣附近之彈性體層857同樣的,在保持構件58側之光學面12e的外緣附近設置彈性體層亦可。
在第9~第1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硬質材料構成的模具51,52是透過彈性體層657或彈性體層757,857而接觸透鏡10的表面,因此可更加降低透鏡10損傷的可能性。
[第12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12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12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將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
如第24(A)圖以及第24(B)圖所示般,透鏡1210是將玻璃基板21夾在樹脂製的第1透鏡層22及第2透鏡層23間之複合透鏡。第1透鏡層22及第2透鏡層23,係具有彈性,且具有不致因流動樹脂MP的熱而發生變形、變質等之耐熱性和化學耐久性。
在本實施形態,藉由第1模具51之第1成形部61的保持構件958,將透鏡層23之光學面12e的最外周部分(或框部12b的最內周部分,或是其附近)予以支承,讓第2模具52之第2成形部62的固定構件956與第1透鏡層22的框部11b接觸,藉此將透鏡1210定位。
如第24(A)圖等所示般,在將第1模具51和第2模具52合模而在其等間形成保持具構件40用的模穴CA時,設置於第2模具52之第2成形部62的固定構件956會將保持構件958上的透鏡1210朝下方按壓。在此,由於第2透鏡層23具有彈性,第1成形部61側之保持構件958的突起61d,會密合於透鏡1210之光學面12e的最外周部分(或框部12b之最內周部分,或是其附近)。由於第1透鏡層22具有彈性,第2成形部62側之固定構件956的突起62d會密合於透鏡1210之框部11b的最內周部分。亦即,不致造成透鏡1210損傷,能讓透鏡1210在模穴CA內變穩定而防止其搖動。
[第13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13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13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將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
如第25(A)圖以及第25(B)圖所示般,透鏡1210是與第12實施形態的情況同樣的,是將玻璃基板21夾在樹脂製的第1透鏡層22及第2透鏡層23間之複合透鏡。
在第1模具51,設置於第3成形部63之保持構件1058,是圓柱狀的突起,其抵接面之端面161e具有與透鏡1210之光學面12e(參照第1圖)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曲率。
在第2模具52,設置於第4成形部64之固定構件1056,是圓柱狀的突起,其抵接面之端面162e具有與透鏡1210的光學面11d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曲率。另外,當光學面11d,12e並非具有均一曲率的情況或是具有非球面形狀的情況,端面162e,161e具有與光學面11d,12e相同的形狀或大致相同的形狀。
如第25(A)圖等所示般,在將第1模具51和第2模具52合模而在其等間形成保持具構件40用的模穴CA時,設置於第2模具52之第4成形部64的固定構件1056會將保持構件1058上的透鏡1210朝下方按壓。在此,由於第2透鏡層23具有彈性,第3成形部63側之保持構件1058的端面161e會密合於透鏡1210之光學面12e。由於第1透鏡層22具有彈性,第4成形部64側之固定構件1056的端面162e會密合於透鏡1210之光學面11d。亦即,不致造成透鏡1210損傷,能讓透鏡1210在模穴CA內變穩定而防止其搖動。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固定構件1056及保持構件1058之一方是做成第12實施形態之突起狀的固定構件956或保持構件958亦可。
在第12及第13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能使模具51,52構造變簡單。由於是利用透鏡1210本身的彈性來抑制施加於透鏡1210之衝撃,必須選擇具有適度彈性且不致降低透鏡1210所要求的光學性能之樹脂材料。
[第14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第14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另外,第14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等,是將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方法等予以局部改變而成,沒有特別說明的部分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
如第26圖所示般,像透鏡610這種單一樹脂製透鏡零件的情況,也能藉由模具裝置1450連續地形成。
該模具裝置1450係具備固定側的第1模具1451及可動側的第2模具1452。在第1模具1451設置透鏡成形用的第8成形部664,在第2模具1452設置透鏡成形用的第9成形部665。在第8成形部664及第9成形部665之至少一方設置樹脂注入口。藉由使第2模具1452在透鏡用成形位置合模,在第1模具1451和第2模具1452間,藉由第8成形部664及第9成形部665來形成透鏡610用的模具空間之模穴CA3。接著,在透鏡成形用的模穴CA3填充樹脂而使其固化,藉此成形出透鏡610後,從第1模具1451讓透鏡610脫模,以在第2模具1452保持透鏡610的狀態讓第2模具1452退避,在第1成形部61上使用未圖示的頂出機構從第2模具1452讓透鏡610脫模,而在第1成形部61的凹部RE嵌合透鏡610。這時較佳為設置:將透鏡610從側部保持而能高精度地導引至第1成形部61之凹部RE的機構。然後,讓第2模具1452返回原先的成形位置而再度合模,在模穴CA填充樹脂而使其固化,藉此成形出保持具構件40。如此,完成了在保持具構件40內收納並固定透鏡610之攝像透鏡單元100。另外,在保持具構件40成形的同時在模穴CA3填充樹脂,能與保持具構件40的成形並行地進行透鏡610的成形。因此,藉由反覆進行上述製程,能在短時間內製作出多數個攝像透鏡單元100。此外,透鏡610成形用的成形空間,由於是在同一模具內設置於與保持具構件40成形用的成形空間不同的部位,可謀求攝像透鏡單元100之製造裝置的省空間化。
以上是根據實施形態來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例如,在上述第1~第5、第7~第13實施形態,透鏡10、410、510亦可使用玻璃製或樹脂製之單一透鏡。
此外,在上述各實施形態,透鏡10、410、510、610的形狀、構造僅為例示,當然能適當地改變。
此外,在上述各實施形態,雖是從第2模具側進行透鏡10、410、510、610的吸引而防止透鏡移動,但只要能讓透鏡10等在成形中穩定地固定即可,就算不進行透鏡的吸引亦可。
此外,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雖是使用保持構件58,158,258,358,458,558,958,1058、及固定構件56,156,256,356,456,656,756,856,956,1056的一方作為定位構件,哪個是發揮定位構件的作用可適當地改變,使用另一方作為定位構件亦可。使用雙方進行定位也無妨。例如,在第1實施形態中,第1透鏡要素11和第2透鏡要素12是分開的,且光圈15事先形成於第1透鏡要素11或第2透鏡要素12的情況,可如下述般,藉由第1模具之保持構件58和第2模具之固定構件56來進行透鏡10的定位。首先,實施第3圖的步驟S11~S13而進行第2透鏡要素12的定位後,將嵌入治具70所保持的透鏡要素予以改變而再度實施步驟S11~13。接著實施第3圖的步驟S14,亦即將可動側的第2模具52安裝於固定側的第1模具51,藉由第2模具52的固定構件56進行上側的透鏡要素11之定位。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雖是採用讓第2模具52在上下方向移動之縱型的模具裝置50,650,1450,但採用讓可動側的模具在左右方向移動之橫型的模具裝置亦可。在此情況,為了防止透鏡10等落下,至少必須從一方的模具將透鏡10等吸引而予以保持。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構成保持具構件40之樹脂材料雖是使用熱可塑性樹脂,但並不限於此,也能使用熱硬化性樹脂、光硬化性樹脂等的硬化性樹脂。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亦可在模具設置複數個成形部而對複數個透鏡同時進行保持具的成形。在此情況,不須在各成形部配置讓兩個模具對準用的構件,藉由在各模具設置比成形部數目更少之錐狀銷及供其嵌合之嵌合孔等,只要對複數個成形部使用共通的對準構件即可。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固定構件56,156,256,356,456,656,756,856,956,1056及保持構件58,158,258,358,458,558,958,1058的組合僅為例示,將透鏡10等藉由突起予以固定或保持,或是藉由端面予以固定或保持是能適當改變的。
10,410,510,610,1210...透鏡
10a...第1框面
10b...第2框面
10c...側面
11...第1透鏡要素
11a...透鏡主體
11b...框部
11d,11e...光學面
12...第2透鏡要素
12a...透鏡主體
12b...框部
12d,12e...光學面
16,17...光圈構件
21...玻璃基板
22...第1透鏡層
23...第2透鏡層
24...第1光圈
25...第2光圈
40...保持具構件
40a...上面
40b...背面
40c...外周側面
40e,40f,40g...內面
40i,40j...緣部
41...上部
42...底部
43...側壁部
50,650,1450...模具裝置
51,651,1451...第1模具
51a,52a...分模面
51d...排氣管
52,652,1452...第2模具
53a,54a...主體
53b,54b...安裝板
53d,54d...孔
56,156,256,356,456,656,756,856,956,1056...固定構件
57,59...彈性體
58,158,258,358,458,558,958,1058...保持構件
61...第1成形部
61b,61c,62a...轉印面
61d,62d...突起
61f...嵌合構件
61g,62f,73a...嵌合面
61p...上面
62...第2成形部
62p...外周底面
63...第3成形部
64...第4成形部
65...第5成形部
66...第6成形部
67...第7成形部
68...第10成形部
69...第11成形部
70...嵌入治具
71...貫通孔
72...夾頭構件
100...攝像透鏡單元
161e,162e,762e...端面
664...第8成形部
665...第9成形部
657,757,857...彈性體層
AB1...抵接斜面
AB2...抵接平面
AX...軸
CA,CA3...模穴
RE...凹部
S1,S2...空間
HS...收納空間
MP...流動樹脂
OA...光軸
OP1,OP2,OP3...開口
第1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的構造之側方截面圖。
第2(A)圖係攝像透鏡單元的立體圖,第2(B)圖係透鏡的立體圖。
第3圖係說明第1圖所示的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順序的流程圖。
第4圖係說明保持透鏡之嵌入治具的功能等之截面圖。
第5圖係說明藉由嵌入治具將透鏡安裝於固定模具之截面圖。
第6圖係說明嵌入治具除去後的截面圖。
第7(A)圖係說明製造裝置之模穴的形成之截面圖,第7(B)圖係說明保持具構件的成形之截面圖。
第8(A)圖係說明製造裝置的開模之截面圖,第8(B)圖係說明攝像透鏡單元的取出之截面圖。
第9(A)、(B)圖係說明第2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以及其製造方法之截面圖。
第10(A)、(B)圖係說明第3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以及其製造方法之截面圖。
第11(A)、(B)圖係說明第4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以及其製造方法之截面圖。
第12(A)、(B)圖係說明第5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以及其製造方法之截面圖。
第13(A)、(B)、(C)圖係說明第5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以及其製造方法的變形例之部分截面圖。
第14圖係說明第6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以及其製造方法之截面圖。
第15圖係說明第7實施形態之保持透鏡的嵌入治具的功能等之截面圖。
第16圖係說明第7實施形態之藉由嵌入治具將透鏡安裝於固定模具之截面圖。
第17圖係說明第7實施形態的嵌入治具除去後之截面圖。
第18(A)圖係說明第7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之模穴的形成之截面圖,第18(B)圖係說明保持具構件的成形之截面圖。
第19(A)圖係說明第7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之開模的截面圖,第19(B)圖係說明將攝像透鏡單元取出的截面圖。
第20(A)、(B)圖係說明第8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之截面圖。
第21(A)、(B)圖係說明第9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之截面圖。
第22(A)、(B)圖係說明第10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之截面圖。
第23(A)、(B)圖係說明第11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之截面圖。
第24(A)、(B)圖係說明第12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之截面圖。
第25(A)、(B)圖係說明第13實施形態的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的截面圖。
第26圖係說明第14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單元以及其製造方法之截面圖。
10...透鏡
10a...第1框面
10b...第2框面
10c...側面
11...第1透鏡要素
11a...透鏡主體
11b...框部
11d,11e...光學面
12...第2透鏡要素
12a...透鏡主體
12b...框部
12d,12e...光學面
15...光圈
40...保持具構件
40a...上面
40b...背面
40c...外周側面
40e,40f,40g...內面
40i,40j...緣部
41...上部
42...底部
43...側壁部
100...攝像透鏡單元
OA...光軸
OP1,OP2,OP3...開口

Claims (36)

  1. 一種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係具備透鏡和保持具構件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該透鏡具有:形成有第1光學面之第1表面、以及在與該第1表面相反側形成有第2光學面之第2表面;該保持具構件,是為了以讓前述第1及第2光學面露出的狀態將前述透鏡保持於內部而進行一體成形;在具有用來成形出前述保持具構件的成形空間之模具內配置前述透鏡,讓以抵接於前述透鏡的第2表面之方式設置於前述模具內之定位構件抵接於前述透鏡的第2表面之彎曲部,以進行前述透鏡相對於前述模具的定位,將前述透鏡相對於前述模具進行固定,在前述透鏡相對於前述模具藉由前述定位構件施以定位且相對於前述模具固定的狀態,在前述模具的成形空間內填充樹脂並讓其固化,藉此成形出將前述透鏡保持於內部之前述保持具構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透鏡的第2表面,在比前述第2光學面更外側設置斜面,前述定位構件係具有與設置於前述透鏡的第2表面之斜面相對向之抵接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定位構件呈環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藉由以抵接於前述透鏡的第1表面的方式設置於前述模具內之按壓構件按壓前述透鏡的第1表面,而將前述透鏡予以固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讓前述按壓構件抵接於前述透鏡之第1表面的彎曲部,藉此相對於前述模具進行前述透鏡的定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按壓構件呈環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定位構件及按壓構件當中的一方,係具有與設置於前述透鏡的第1或第2光學面之一方的周圍之斜面相對向之抵接面;前述定位構件以及按壓構件當中的另一方,係具有與前述透鏡的第1或第2光學面的另一方相對向且形狀與前述第1或第2光學面大致相同的抵接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將前述透鏡相對於前述模具進行固定時,藉由彈性 彈壓力讓前述透鏡和前述模具抵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將用來按壓前述透鏡的第1表面之按壓構件設置於前述模具內;讓前述定位構件和前述按壓構件之至少一方相對於前述模具的主體彈性地移位。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將用來按壓前述透鏡的第1表面之按壓構件設置於前述模具內;前述定位構件和前述按壓構件之至少一方,係具有與前述第1或第2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抵接而彈性變形之彈性構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定位構件和前述按壓構件之至少一方,係具有與前述第1或第2光學面抵接之前述彈性構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將用來按壓前述透鏡的第1表面之按壓構件設置於前述模具內;前述定位構件和前述按壓構件之至少一方,係透過被覆前述第1或第2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且能彈性變形之表面保護層,來支承前述第1或第2表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透鏡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可彈性變形之彈性材料所形成,前述定位構件,是支承前述第2光學面、及前述第2表面之前述第2光學面除外的剩餘表面區域之至少一方。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透鏡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可彈性變形的彈性材料所形成,將用來按壓前述透鏡的第1表面之按壓構件設置於前述模具內;前述按壓構件,是支承前述第1光學面、及前述第1表面之前述第1光學面除外的剩餘表面區域之至少一方。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或14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或第2表面,是藉由具有大致相同形狀的抵接面支承。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定位構件,係具有與前述透鏡之第2光學面內的有效區域外之傾斜部相對向之抵接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定位構件,係具有與前述透鏡之第2光學面相對向且形狀與前述第2光學面大致相同之抵接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透鏡是單一透鏡零件、或是將複數個透鏡要素一體化而成的組合透鏡。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透鏡是單一透鏡零件、或是將複數個透鏡要素一體化而成的組合透鏡;前述組合透鏡,是將複數個透鏡要素和配置於前述複數個透鏡要素間之光圈一體化而成。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透鏡具有四角柱狀的側面。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用來成形出前述透鏡的成形空間,是設置在前述模具之與用來成形出前述保持具構件的成形空間不同的部位。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保持具構件和前述透鏡,是由熔焊耐熱材所形成。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 製造方法,其中,在藉由前述定位構件將前述透鏡定位的狀態下,從前述模具側將前述透鏡吸引而防止前述透鏡移動。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透鏡是由樹脂材料構成。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或7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藉由前述定位構件進行前述透鏡的定位後,藉由前述按壓構件進行前述透鏡的按壓。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或7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以讓前述透鏡的第1表面接觸前述按壓構件的狀態,讓前述定位構件抵接於前述透鏡的第2表面之彎曲部,將前述定位構件朝向前述透鏡按壓,而相對於前述模具進行前述透鏡的定位。
  27. 一種攝像透鏡單元,係具備透鏡和保持具構件,該透鏡具有:形成有第1光學面之第1表面、以及在與該第1表面相反側形成有第2光學面之第2表面;該保持具構件,是以讓前述第1及第2光學面露出的狀態將前述透鏡保持於內部;前述透鏡係具有:前述第1光學面或前述第2光學面、以及形成於偏離前述透鏡的側面的位置之彎曲部;前述保持具構件是藉由一體成形所形成,在前述透鏡 的側面全體、前述透鏡的第1表面之緣部、以及前述透鏡的第2表面之緣部與前述透鏡密合;在前述透鏡之前述彎曲部和前述保持具構件的端部之間具有間隔。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其中,前述保持具構件是呈環狀地包圍前述透鏡的第1光學面之周圍。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或28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其中,前述保持具構件是呈環狀地包圍前述透鏡的第2光學面之周圍。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其中,前述透鏡,是單一透鏡零件或將複數個透鏡要素一體化而成的組合透鏡。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其中,前述組合透鏡,是將複數個透鏡要素和配置於前述複數個透鏡要素間之光圈一體化而成。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其中,前述透鏡具有四角柱狀的側面。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其 中,前述保持具構件和前述透鏡是由熔焊耐熱材所形成。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其中,前述透鏡由樹脂材料構成。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其中,前述透鏡與前述保持具構件熔接。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其中,前述透鏡是從由多數個透鏡排列而成的透鏡晶圓切割出的。
TW100129554A 2010-09-22 2011-08-18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TWI5267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2901 2010-09-22
JP2010223142 2010-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2084A TW201232084A (en) 2012-08-01
TWI526726B true TWI526726B (zh) 2016-03-21

Family

ID=45873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9554A TWI526726B (zh) 2010-09-22 2011-08-18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34499B2 (zh)
JP (3) JP5966926B2 (zh)
TW (1) TWI526726B (zh)
WO (1) WO20120393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1428B (zh) * 2010-09-30 2016-10-01 柯尼卡美能達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
WO2013047682A1 (ja) * 2011-09-30 2013-04-0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WO2013047653A1 (ja) * 2011-09-30 2013-04-0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205210493U (zh) *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390U (zh) *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492U (zh) *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4126B1 (zh) * 1969-04-22 1975-05-26
JPS5143691B2 (zh) 1973-06-09 1976-11-24
JPS5898225A (ja) * 1981-12-07 1983-06-11 Hitachi Ltd レンズ系の製造方法
JPS59118517A (ja) 1982-12-23 1984-07-09 Nippon Denso Co Ltd 自動車用空調制御装置
JPS59118517U (ja) * 1983-01-27 1984-08-10 安田 斗石 合成樹脂からなるレンズ及びレンズフレ−ム一体成形金型
JPS60196317A (ja) * 1984-03-19 1985-10-0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枠付レンズの成形方法とその装置
JPS60230813A (ja) * 1984-04-29 1985-11-1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枠付レンズの成形方法
JPH042027Y2 (zh) * 1985-08-14 1992-01-23
JPS6357213A (ja) 1986-08-28 1988-03-11 Nissan Motor Co Ltd ウエザ−ストリツプ成形用金型
JPH01263034A (ja) * 1988-04-15 1989-10-19 Hitachi Ltd レンズブロック製造装置
JPH01317734A (ja) * 1988-06-17 1989-12-22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モール成形用金型装置
JPH0319804A (ja) 1989-06-19 1991-01-29 Asuku:Kk 無機質硬化体の製造方法
JPH03193332A (ja) * 1989-12-22 1991-08-2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等の光学系と枠の一体成形方法、成形用金型および一体成形品
JPH07192308A (ja) * 1993-12-27 1995-07-28 Victor Co Of Japan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部品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3019804U (ja) * 1995-03-10 1996-01-12 永利光學股▲分▼有限公司 眼鏡の製造装置
JP3019804B2 (ja) 1997-06-02 2000-03-13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2002090602A (ja) * 2000-09-20 2002-03-27 Konica Corp 保持装置
JP3820137B2 (ja) * 2001-11-08 2006-09-1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学コンボーネントの成形方法
FR2836714B1 (fr) * 2002-03-01 2004-10-22 Holophane Projecteur comprenant une lentille en verre et un support de lentille en matiere plastique et outil de surmoulage du support sur la lentille
JP2004066773A (ja) * 2002-08-09 2004-03-04 Olympus Corp レンズ鏡枠一体成形型
JP2004098547A (ja) * 2002-09-11 2004-04-02 Olympus Corp レンズインサート成形用金型
JP4551646B2 (ja) * 2002-11-26 2010-09-29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6208675A (ja) * 2005-01-27 2006-08-10 Seiko Precision Inc レンズユニット、これを含む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716797B2 (ja) * 2005-06-08 2011-07-06 株式会社 セントラルファインツール レンズユニットの成形組立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313767A (ja) 2006-05-26 2007-12-06 Hitachi Maxell Ltd ポリマー成形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ポリマー成形品
JP2008155577A (ja) * 2006-12-26 2008-07-10 Fujifilm Corp レンズ成形用金型および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5148138B2 (ja) 2007-03-12 2013-02-20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金型内で複合成形品を得る成形・組立方法および成形・組立用金型
KR100833312B1 (ko) * 2007-05-10 2008-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JP5026199B2 (ja) * 2007-08-28 2012-09-12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09098614A (ja) * 2007-10-12 2009-05-07 Komatsulite Mfg Co Ltd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JP5325442B2 (ja) * 2008-03-28 2013-10-23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用液晶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US8270103B2 (en) * 2008-04-16 2012-09-18 Komatsulite Mfg. Co., Ltd. Imaging lens unit
JP2009300626A (ja) * 2008-06-11 2009-12-24 E-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光学ガラスレンズセット及びその製法
JP5047243B2 (ja) * 2008-09-26 2012-10-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ウエハモジュール、光学素子モジュール、光学素子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電子素子ウエハモジュール、電子素子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電子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情報機器
JP4873054B2 (ja) * 2009-07-27 2012-02-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成形レンズ
JP3154933U (ja) * 2009-08-19 2009-10-29 一品光学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スタックレンズモジュールの位置決めレンズホルダ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66926B2 (ja) 2016-08-10
US9134499B2 (en) 2015-09-15
JPWO2012039303A1 (ja) 2014-02-03
JP2019014259A (ja) 2019-01-31
US20130271859A1 (en) 2013-10-17
JP2016117287A (ja) 2016-06-30
WO2012039303A1 (ja) 2012-03-29
JP6458741B2 (ja) 2019-01-30
TW201232084A (en) 2012-08-01
JP6627933B2 (ja) 2020-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4248B (zh)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TWI526726B (zh)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JP5910628B2 (ja)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TWI551428B (zh)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
TWI537626B (zh)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JP5014624B2 (ja) 撮影レンズ及び撮影レンズ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TWI542917B (zh)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US20140233115A1 (en) Image Pickup Lens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e Pickup Lens Unit
JP5880567B2 (ja)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12103624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