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9645B - Welding transformers, welding transformer assemblies and welding devices - Google Patents

Welding transformers, welding transformer assemblies and welding devic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9645B
TWI509645B TW102103390A TW102103390A TWI509645B TW I509645 B TWI509645 B TW I509645B TW 102103390 A TW102103390 A TW 102103390A TW 102103390 A TW102103390 A TW 102103390A TW I509645 B TWI509645 B TW I5096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negative
positive
conductor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3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5959A (zh
Inventor
Koji Kai
Kazuki Houzan
Akira Nagai
Kazuhiro Suzuki
Original Assignee
Koyo Gik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yo Giken Inc filed Critical Koyo Giken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335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59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9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964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0Fixed transformer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9/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08High-leakage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 H01F38/085Welding transfor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10Spot welding; Stitch welding
    • B23K11/11Spot welding
    • B23K11/115Spot welding by means of two electrodes placed opposite one another on both sides of the welded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24Electric supply or control circui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24Electric supply or control circuits therefor
    • B23K11/241Electric suppl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1/00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2101/18Sheet pane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4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 component, e.g. fuse
    • H01F2027/408Association with diode or rectif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tion Of Surge Voltage And Current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Description

焊接變壓器、焊接變壓器組合體及焊接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阻抗焊接機的、可進行高速度、高品質的焊接的大容量的焊接變壓器、焊接變壓器組合體及焊接裝置。
關於阻抗焊接機用的焊接變壓器,我們已知通過換流器進行1次電流控制,從而控制高精度的焊接電流的技術(參照專利文獻1)。另外,通過改善其線圈結構,可以進行更加高速的控制(參照專利文獻1)。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專利第4687930號
為了實現大電流在短時間的焊接,就需要較高頻率的1次電流控制。此外,為了實現高品質的焊接,則最好以從前的幾倍至幾十倍的頻率進行控制。但是,在以往的焊接裝置中,如果將1次電流控制的頻率提高到數倍以上,會存在無法獲得所需的焊接電流或動作不穩定等的問題。另外,如果為了大容量化將二次線圈的電流增大,則可能因磁飽和而導致焊接變壓器故障。
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通過較高頻率的1次電流控制及磁飽和的抑制,可以實現精密且高速的焊接控制,可以供給大電流,同時還可以大幅抑制消費電力的焊接變壓器以及使用這種焊接變壓器的焊接變壓器組合體及焊接裝置。
下述結構分別為解決上述課題的手段。
<結構1>
一種焊接變壓器,其特徵在於:具有,環狀磁心(25),由平行部(25a)和兩端呈U字狀的彎曲部(25b)構成;一次線圈(12),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上,被分為多個部分並空出間隙(12a)分開纏繞;二次線圈,與所述一次線圈(12)共同被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捲繞,交互配列有多個正側線圈(14)和多個負側線圈(16),逐個插入所述一次線圈(12)上設置的所述各間隙(12a);連接基板(62),設有將所述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接頭間進行電氣連接的導體群,使所述多個正側線圈(14)被全部並聯連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聯連接,所述多個負側線圈(16)被全部並聯連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聯連接,所述被連接的多個正側線圈(14)和所述多個負側線圈(16)相互串聯連接,而且,通過所述導體群,將所述全部的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支援固定在一側的面上,其中,所述多個正側線圈(14)的一側的接頭,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上,與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一連接極板(44)電氣連接,所述多個負側線圈(16)的一側的接頭,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與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二連接極板(46)電氣連接,所述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另一端,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共同與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三連接極板(48)電氣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極板(44)上連接有正側導體(30),所述第二連接極板(46)上連接有負側導體(32),所述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是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通過從該另一側的面向垂直分離的方向延伸的邊界面上配置的絕緣層(31)重合的一對導體板,設有:整流元件(18),位於所述正側導體(30)和第1極板(34)之間,負極與所述正側導體(30)接觸,正極與所述第1極板(34)接觸;整流元件(20),位於所述負側導體(32)和第2極板(36)之間,負極與所述負側導體(32)接觸,正極與所述第2極板(36)接觸;第3極板(38),支持所述第1極板(34)和所述第2極板(36),將兩者 電氣連接。
<結構2>
一種焊接變壓器,其特徵在於:具有,環狀磁心(25),由平行部(25a)和兩端呈U字狀的彎曲部(25b)構成;將中心配置有負側線圈(16)、之上配置有一次線圈(12)、最外周想置有正側線圈(14)的同軸纏繞的第1線圈單元,和,中心配置有正側線圈(14)、之上配置有一次線圈(12)、最外周配置有負側線圈(16)的同軸纏繞的第2線圈單元,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上交互無間隙配列的部分;連接基板(62),設有將所述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接頭間進行電氣連接的導體群,使所述多個正側線圈(14)被全部並聯連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聯連接,所述多個負側線圈(16)被全部並聯連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聯連接,所述被連接的多個正側線圈(14)和所述多個負側線圈(16)相互串聯連接,而且,通過所述導體群,將所述全部的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支援固定在一側的面上,其中,所述多個正側線圈(14)的一側的接頭,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上,與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一連接極板(44)電氣連接,所述多個負側線圈(16)的一側的接頭,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與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二連接極板(46)電氣連接,所述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另一端,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共同與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三連接極板(48)電氣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極板(44)上連接有正側導體(30),所述第二連接極板(46)上連接有負側導體(32),所述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是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通過從該另一側的面向垂直分離的方向延伸的邊界面上配置的絕緣層(31)重合的一對導體板,設有:整流元件(18),位於所述正側導體(30)和第1極板(34)之間,負極與所述正側導體(30)接觸,正極與所述第1極板(34)接觸;整流元件(20),位於所述負側導體(32)和第2極板(36)之間,負極與所述負側導體(32)接觸,正極與所述第2極板(36)接觸; 第3極板(38),支持所述第1極板(34)和所述第2極板(36),將兩者電氣連接。
<結構3>
在結構1或結構2所述的焊接變壓器中,所述連接基板(62)具有中空部,該中空部構成冷媒通路。
<結構4>
在結構3所述的焊接變壓器中,所述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及所述連接基板(62)均具有中空部,各中空部由配管連接,構成冷媒通路。
<結構5>
在結構1到結構4任一項所述的焊接變壓器中,所述基板被形成為斷面L字狀,從而支持在所述一次線圈(12)的間隙(12a)中逐個插入了所述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狀態的線圈群的2個側面。
<結構6>
一種焊接變壓器組合體,將2台以上的結構1至結構5任一項所述的焊接變壓器進行組合,各焊接變壓器的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相互平行,平行的面與從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向垂直分離的方向延伸的面相接,所述各焊接變壓器的各第3極板(38)上連接的各正電極(22)通過共用正電極(64)連接固定,所述各焊接變壓器的各負電極通過共用負電極(66)連接固定。
<結構7>
一種焊接變壓器組合體,在結構1至結構6任一項所述的焊接變壓器中,在與從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向垂直分離的方向延伸的面平行的2個側面以外的面上,配置有正電極(22)、負電極(24)、第3極板(38)及冷媒供給口(74)。
<結構8>
一種焊接裝置,具有結構1到結構7任一項所述的焊接變壓器。
<結構1的效果>
(1)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通過絕緣層緊密相接,正側線圈(14)與負側線圈(16)之間配置有一次線圈(12),因此,可以減少二次電路換流時的電感,縮短換流時間,實現較高頻率的換流器控制;(2)多個正側線圈(14)和多個負側線圈(16)之間配置有分開纏繞的一次線圈(12)的各部分,因此,可以使變壓器整體的熱分佈均勻;(3)一次線圈和2次側的正側線圈與負側線圈分開纏繞,1次二次線圈間的結合良好,從而可以防止因2次側的大電流引起的磁氣飽和;(4)一次線圈(12)和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的關係,在任何場所都可以均等地配置為相互緊密相接。
<結構3的效果>
連接基板(62)的中空部被供給冷媒,將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冷卻。多個正側線圈(14)和多個負側線圈(16)之間配置有分開纏繞的一次線圈(12)的各部,因此通過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可以有效地將包括一次線圈(12)在內的變壓器整體冷卻。
<結構4的效果>
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及連接基板(62)通過冷媒被充分冷卻。
<結構5的效果>
通過斷面被形成為L字狀的基板,可以提高強度,且可以獲得良好的冷卻效率。
<結構6和結構7的效果>
在連接基板(62)的一端側,配置有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在連接基板(62)的另一端側,配置有用於電氣連接的極板及整流元件,因此可以將整體納入線圈部分的厚度。這樣, 將多個焊接變壓器通過共用正電極(64)及/或共用負電極(66)連接,可以組裝成任意大容量的焊接變壓器。
10‧‧‧焊接變壓器
11‧‧‧焊接變壓器組合體
12‧‧‧一次線圈
12a‧‧‧間隙
14‧‧‧正側線圈
16‧‧‧負側線圈
18‧‧‧整流元件
20‧‧‧整流元件
22‧‧‧正電極
24‧‧‧負電極
25‧‧‧磁心
25a‧‧‧平行部
25b‧‧‧彎曲部
26‧‧‧焊接變壓器
28‧‧‧焊接機
30‧‧‧正側導體
31‧‧‧絕緣層
32‧‧‧負側導體
34‧‧‧第一極板
36‧‧‧第二極板
38‧‧‧第三極板
44‧‧‧第一連接極板
46‧‧‧第二連接極板
48‧‧‧第三連接極板
58‧‧‧輸入接頭
60‧‧‧捆束帶
62‧‧‧連接基板
63‧‧‧輔助基板
64‧‧‧共用正電極
66‧‧‧共用負電極
67‧‧‧接頭
68‧‧‧接頭
69‧‧‧接頭
72‧‧‧冷媒供給路
74‧‧‧冷媒供給栓
76‧‧‧凸起
78‧‧‧導體
80‧‧‧凸起
82‧‧‧導體
84‧‧‧凸起
86‧‧‧突起
88‧‧‧枝
90‧‧‧導體
圖1是表示本發明採用的焊接裝置的電源電路的接線圖;圖2是表示整流元件(18)中流通順方向電流時的電路動作的接線圖;圖3是表示整流元件(20)中流通順方向電流時的電路動作的接線圖;圖4(a)表示用於控制變壓器的1次側被供給的電流的控制脈衝、圖4(b)表示1次電流、圖4(c)表示整流後的焊接電流;圖5是表示實施例的分解斜視圖和側面圖;圖6是表示換流時間中的二次電路的電流的說明圖;圖7是表示本發明使用的一次線圈、二次線圈及磁心的一個實例的斜視圖;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焊接變壓器的主要部分實施例的分解斜視圖和側面圖;圖9是表示一次線圈、正側線圈及負側線圈的位置關係的說明圖;圖10是表示一次線圈、正側線圈、負側線圈及磁心的關係的說明圖;圖11是表示二次線圈的接線實例的斜視圖;圖12是表示本發明的焊接變壓器的實施例的分解斜視圖;圖13是表示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及接線基板(62)的斜視圖;圖14是表示第一連接極板(44)、第二連接極板(46)、第三連接極板(48)等的分解斜視圖;圖15是表示在連接基板(62)上將各極板固定後的狀態的斜視圖;圖16是表示安裝整流元件(18)及整流元件(20)之前的狀態 的分解斜視圖;圖17是表示即將組裝完成的焊接變壓器的斜視圖;圖18是表示安裝了正電極和負電極的狀態的焊接變壓器的斜視圖;圖19是表示將2個圖(18)所示的焊接變壓器組合的焊接變壓器組合體的斜視圖;圖20是表示正側線圖(14)、負側線圖(16)及基板的關係的側面圖;圖21是表示實施方式4的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的斜視圖;圖22是表示整流元件的配置的變形方式的主要部分斜視圖。
圖1是表示本發明採用的焊接裝置的電源電路的接線圖。
焊接變壓器26的一次線圈12中,被供給使用後述的圖4進行說明的1次電流。整流電路採用單相全波整流式。該電路自身已被熟知。對二次線圈自身無需考慮極性,為了表述方便,在這裡將二次線圈稱為串聯連接的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正側線圈14的一端與整流元件18的一端連接,負側線圈16的一端與整流元件20的一端連接,整流元件18的另一端與整流元件20的另一端匯總與正電極22連接。正側線圈的另一端和負側線圈的另一端通過連接點連接,該連接點與負電極24連接。正電極22和負電極24與焊接機28連接。
圖2是表示整流元件18中流通順方向電流時的電路動作的接線圖;圖3是表示整流元件20中流通順方向電流時的電路動作的接線圖。
在圖2和圖3中,加入了等價的電感成分這一電路動作上的問題。即,考慮了連接正側線圈14和整流元件18的正側導體30、連接負側線圈16和整流元件20的負側導體32、以及焊接機28內部的導體的電感對焊接裝置的性能的影響。後文將進行詳細說明。
如果能夠抑制焊接變壓器26及焊接機28產生的大量的熱,就可以謀求焊接裝置的節能化。通過將比以往更大的電流在短時間向焊接 部供給的控制,縮短焊接時間,即可以期待較大的節電效果。
另一方面,為了供給最適合於被焊接的材料及結構等的焊接電流,必須對焊接電流的供給時間進行極高精度的控制。
為此,供給焊接電流變壓器的1次側連接換流器,通過PWM控制對焊接電流的大小及供給時間進行控制。
圖4(a)表示用於控制變壓器的1次側被供給的電流的控制脈衝、圖4(b)表示1次電流、圖4(c)表示整流後的焊接電流。
通過圖中未標示的換流器控制的幅W的脈衝,在一定時間H內被以規定次數(在這裡,正脈衝和負脈衝合計為(10次)供給至一次線圈。這樣,即在變壓器的一次線圈12(圖1)中,流通圖4(b)所示的電流。在變壓器的2次側進行全波整流,從而產生圖4(c)所示的焊接電流。
通過增加或減少圖4(a)所示的脈衝的幅W,即可以調整焊接電流。通過增加或減少脈衝的供給次數,即可調整焊接時間。通過提高該脈衝反復頻率,可以更加精細地對焊接時間進行微調整。通過增加一次線圈中供給的電力,即可以從二次線圈獲得更大的焊接電流。
以往的焊接裝置,例如以1萬安培供給200m秒~700m秒的焊接電流,但焊接電流變為其2倍的2萬安培。焊接裝置在焊接部以外的場所作為熱能消耗的電力損失相當大。因而,如果將焊接電流設為2倍,將焊接時間縮短至10分之1,則可以消耗電力控制在5分之一。這樣,就可以獲得與以往1萬安培的焊接同等的焊接品質。
另一方面,以往使用的用於供給焊接電流的換流器的控制脈衝,重複頻率在1kHz左右。但是,要在短時間供給大電流,就需要分解能更高的控制脈衝。因而希望使用重複頻率在5kHz~50kHz左右的脈衝。
這樣,在將比以往高數倍至數十倍的重複頻率的脈衝供給至一次線圈時,以往結構的焊接變壓器中,無法獲得預定的焊接電流。即,要通過這樣的控制從二次線圈輸出大電流,就要求對變壓器的結構進行各種改善。
圖1所示的使用了2個整流元件18、20的全波整流型的二 次電路,與使用電橋的電路相比,整流元件數更少,可以實現小型化,而且電力損失更少,從而可知,適用於焊接裝置。
但是,在該電路中,在由於一次線圈12中流通的電流的極性反轉引起的在二次線圈中電壓的極性反轉時,通過一側的整流元件供給的負載電流會流向另一側的整流元件,發生換流。
當焊接電流為大電流時,電路各部的電感中積蓄的電流能源將變的非常大。該電流能源從一側的整流元件向另一側的整流元件側移動的換流時間,在圖2及圖3所示的二次線圈的各部的電感越大時,變得越長。
在從圖4所示的一次線圈的電流開始下降至相反極性的電流上升完成的時間M之間,如果二次電路的換流沒有結束,2次電流的上升將延遲,如圖4的虛線所示,無法獲得預定的焊接電流。
圖5是表示實驗例的分解斜視圖和側面圖。
圖5(a)和圖5(b)所示的均為左側的分解斜視圖及右側組裝後的側面圖。在圖5(a)的實例中,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被圖中未標示的磁心捲繞。由於採用輸出大電流、在內部供給冷卻水的中空結構,因而正側導體30及負側導體32由較厚的銅板構成。兩者之間通過較薄的絕緣層31隔離。正側導體30與負側導體32的兩側配置有整流元件18、20,位於第1極板34和第2極板36之間。第1極板34和第2極板36通過第3極板38電氣連接,第3極板38上固定有正電極22。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連接點與圖中未標示的銅板連接,安裝有負電極24。
在圖5(b)的實例中,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之間配置有一次線圈。在該結構中,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之間配置有第3極板38,第3極板38和正側導體30之間設有整流元件18。另外,負側導體32和第3極板38之間設有整流元件20。第3極板38上固定有正電極22。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連接點與圖中未標示的銅板連接,安裝有負電極24。
圖6是表示在換流時間中二次電路的電流的說明圖。
下面使用該圖對上述的實驗例進行驗證。圖6將構成二次線圈的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接線以立體形式表示,因而對兩者的位置關係也進行說明。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在連續的磁心(圖中未標示)上捲繞,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被引出至側方,與整流元件18及整流元件20連接。
在換流時間中,電流在正側導體30中向C1方向、在正側線圈14中向C2方向、在負側線圈16中向C3方向、在負側導體32中向C4方向流通。該狀態所示的,是在正側線圈14之前,電流向C1的相反方向流通,開始換流後,正側線圈14中積蓄的電流能源被向負側線圈16的方向放出的狀態。在正側線圈14中,由於從整流元件18方向不流入電流,積蓄的能源被放出後,C1方向的電流消失,從而換流終止。
在圖5(a)的實驗例中,幾乎同一形狀的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通過較薄的絕緣層31緊密相接。通過這樣的結構,如圖6所示,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的電流的流向相反,因而磁束相互抵消,兩者的電感抵消。即,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的電感在外觀上極小,從而可以縮短換流時間。
但是,如果如圖5(a)所示,將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配置為緊密相接,如圖6所示,這些線圈的電感會對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中流通的C2和C3方向的電流產生較大的影響。即,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電感會推遲換流時間。
另外,在圖5(a)的結構時,在正側線圈14中流通負載電流的狀態和負側線圈16中流通負載電流的狀態下,與一次線圈12的磁耦合的程度不同。在負側線圈16中流通負載電流的狀態下漏泄磁束增大。這樣的磁耦合的不平衡很容易引起異常電流。
另外,將較高重複頻率的脈衝供給至一次線圈後,從一次線圈的電流下降開始至相反極性的電流上升結束為止的時間M變短,因而由於急劇的磁束變化,磁心易產生磁氣飽和。如果將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鄰接配置,基於二次線圈中流通的大電流的磁束則在二次線圈附近集中,容易產生磁氣飽和。
另一方面,如圖5(b)所示,如果採用將一次線圈12在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之間的結構,一次線圈12和正側線圈14的位置關係則與一次線圈12和負側線圈16的位置關係相同,會產生磁性結全的不平衡。另外,由於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之間設有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之間隔開距離,可以將對於換流時間中流通的電流的電感縮小。另外,與圖5(a)的結構相比,難以產生磁氣飽和。但是,在圖5(b)的實例中,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之間隔開距離,因而與圖5(a)的實例相比,特性更差。
實施方式一
圖7是表示本發明使用的一次線圈、二次線圈及磁心的一個實例的斜視圖。
本發明考慮到上述的實驗例等,將變壓器的部分的結構進行了如下改良。首先,例如圖5的(a)所示,作為一次線圈12,使用的是將平角絕緣線以磁心為軸多層捲繞的線圈。在二次線圈中,使用的是將2個對銅板進行C字狀切削加工的單匝線圈串聯連接的線圈。(b)為正側線圈14,(c)為負側線圈16。這些均捲繞在如(d)所示的磁心25上。
該磁心25是由平行部25a和兩端的U字狀的彎曲部25b構成的環狀磁心,降低了磁阻抗,從而提升了變壓器的效率。另外,如後述的說明所述,磁心25的平行部25a中無間隙地配列有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將漏泄磁束最小化。
圖7(e)是表示將線圈群電氣連接的連接基板62的導體群結構的一個實例的示意圖。在如圖所示的實例中,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的內部具有如虛線所示的中空部。這些中空部是通過例如中空宇航局成形製造。導體78、導體82和導體86構成用於將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電氣連接的連接基板62。導體78中設有與正側線圈14相同數量的凸起76。導體82中設有與負側線圈16相同數量的凸起80。導體86中設有與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連接點數量相同的枝88、凸起84及凸起86。
各凸起為管狀的導體,被固定在各導體的壁面。所有的正側線圈14的一端與凸起76連接。即,凸起76和導體78具有通過中空部向 各線圈供給冷卻水等冷媒的功能,以及,將正側線圈14的一端進行電氣並聯連接的功能。
所有的負側線圈16的一端與凸起80連接。即,突起80和導體82具有通過中空部向各線圈供給冷卻水等冷媒的功能,以及,將負側線圈16的一端進行電氣並聯連接的功能。
所有的正側線圈14的另一端(上述連接點側)與凸起84連接。所有的負側線圈16的另一端(上述連接點側)與凸起86連接。枝88將正側線圈14的另一端和負側線圈16的另一端電氣連接。所有的枝88與導體90一體化。而且,凸起84、凸起86、枝88及導體90,具有例如通過中空部將冷卻水等的冷媒從各線圈排出的功能。同時,凸起84、凸起86、枝88及導體90,還具有將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連接點進行電氣並聯連接的功能。
構成連接基板62的導體78、導體82和導體90在塗敷有絕緣塗料的狀態下被一體化。該狀態如圖8所示。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基板的形狀設為接近長方體的形狀,從而進一步擴大導體78、導體82及導體90與各線圈的接觸面積,提高冷卻效率。該結果如圖12以下所示。
圖8是表示實施方式一的焊接變壓器主要部分的分解斜視圖。
在如圖所示的實例中,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對分為左右各3組,合計使用6組,形成二列結構的線圈群。將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交互配置,在其之間分別配置有分開捲繞的一次線圈12。為避免圖示過於複雜,這裡將第2列的線圈群以虛線表示。另外,磁心5也使用虛線表示。
分開捲繞的一次線圈12可以是全部串聯連接,也可以是全部或一部分並聯連接。多個正側線圈14可以是全部並聯連接,也可以是全部或一部分串聯連接。多個負側線圈16可以是全部並聯連接,也可以是全部或一部分串聯連接。
另外,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數量可以自由增加。多個正側線圈14和多個負側線圈16被串聯連接。正側線圈14的一端通過第 一連接極板44與正側導體30電氣連接。負側線圈16的一端通過第二連接極板46與負側導體32電氣連接。正側線圈14的另一端和負側線圈16的另一端與第三連接極板48電氣連接。第三連接極板48與負電極24連接。
另外,第一連接極板44、第二連接極板46及第三連接極板48均向與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平行的方向延伸。換言之,即在正側線圈14、一次線圈12及負側線圈16的配列方向上使用長導體。這樣,線圈群、基板62及連接導體群即被在相同方向收納在較長的長方形的框架內。而且,在基板62的一側的面上將線圈群支持固定。另外,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在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具有從該另一側的面向垂直分離的方向延伸的邊界面的形狀,因而連接基板62的一側的面側和另一側的面側均被收納在相同厚度的長方體中。從而,如後述的使用圖18等進行的說明所述,可以形成扁平且小型的形狀。
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的兩側配置有整流元件18、20,且在其外側還配置有第1極板34和第2極板36。第1極板34和第2極板36通過第3極板38電氣連接。第3極板38上固定有正電極22。第一連接極板44和第二連接極板46通過較薄的絕緣層31緊密相接。另外,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也通過如絕緣塗料含浸層的較薄的絕緣層31緊密相接。
另外,為了多個正側線圈14和多個負側線圈16、第一連接極板44、第二連接極板46及第三連接極板48之間的電氣連接,在它們之間配置有基板62。基板62的上面設置的多個凸起在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的接頭上固定並電氣連接。另外,這些凸起為筒狀,冷卻水還可以通過這些凸起流入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的中空部。
該基板62的導體結構,只要在保證同等的接線的情況下,可以任意設計。特別是基板62,由於直接與多個正側線圈14和多個負側線圈16連接,如果使用中空結構進行冷卻,可以將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及一次線圈進行強力冷卻。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也可以由中空結構的銅板構成。
通過上述結構,由於將第一連接極板44和第二連接極板46臨近配置,且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臨近配置,因而可以使換流時間 中的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的電感極小。另外,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之間隔開距離,可以使換流時間中的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電感下降。因此,可以縮短換流時間,從而實現使用重複頻率在5kHz~50kHz左右的脈衝的控制,即達成本發明的目的。
另外,由於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之間配置有一次線圈12,因此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之間的磁耦合平衡良好,可以獲得穩定且良好的焊接電流。另外,通過將流通大電流的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隔離,將難以引起磁心25的磁氣飽和。
圖9是表示一次線圈、正側線圈及負側線圈的位置關係的說明圖。
該裝置為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的密接良好、且平衡也最適宜的結構。如圖9(a)所示,從上至下依次將各線圈配列為正側線圈14、一次線圈12、負側線圈16、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一次線圈12...
多個正側線圈14全部並聯連接,一側的接頭與正側導體30連接。另外,負側線圈16也全部並聯連接,一側的接頭與負側導體32連接。基板62將它們電氣連接。圖9(b)是僅表示正側線圈14的電流被供給至焊接機側時,電流有效流通的部分的圖示。圖9(c)是僅表示負側線圈16的電流被供給至焊接機側時,電流有效流通的部分的圖示。
從圖9(b)可知,每個一次線圈12都與正側線圈14緊密相接。另外,從圖9(c)可知,每個一次線圈12都與負側線圈16緊密相接。這是因為,在磁心上的所有位置,都將分開的一次線圈12配置在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之間。
這樣,一次線圈12和正側線圈14的磁耦合及一次線圈12和負側線圈16的磁耦合均為良好,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完全均衡。另外,圖9的圖面是與圖8(b)的實施方式相對應的,表示的是從正面看線圈群(12、14、16)的狀態,以及從側面看正側導體30及負側導體32等的狀態。
圖10是表示一次線圈、正側線圈、負側線圈及磁心的位置 關係的說明圖。
如圖所示,磁心25具有兩端為U字狀的彎曲部25b,彎曲部25b為露出狀態,但平行部25a上無間隙地捲繞有線圈群。這樣可以謀求漏泄磁束的減少及小型化。在這裡,圖10(a)中的2列線圈群的結構及配列完全相同。即,從左側起依次配列有正側線圈14、一次線圈12、負側線圈16。
另一方面,在圖10(b)中,一側的列為從左側起依次配列有正側線圈14、一次線圈12、負側線圈16,另一側的列為從左側起依次配列有負側線圈16、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其分別根據生產性、磁氣特性、基板62的結構等配置為一長一短。可以根據整體的尺寸及線圈數等選擇最佳的結構。
另外,當沿著磁心25的環查看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配列時,在圖10(a)中磁心25的兩端,具有正側線圈14的2個鄰接的部分及負側線圈16的2個鄰接的部分。其中間均設置有一次線圈12。在圖10的(b)中,磁心25的兩端具有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鄰接的部分,這之間也設置有一次線圈12。這樣,即使一部分含有比其它部分特性低劣的部分也不存在影響。通過將正側線圈14、一次線圈12及負側線圈16按該順序配置的場所作為整體設置多個,即可達成目的。
圖11是表示二次線圈的接線實例的斜視圖。
圖中(a)表示圖10(a)的實施方式的接線,(b)表示圖10(b)的實施方式的接線。
在(a)所示的情況中,從圖的前面,3組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每組分別被串聯連接。而且正側線圈14的一側的接頭與第一連接極板44連接,負側線圈16的一側的接頭與第二連接極板46連接。即通過圖7(e)說明的接線。
在(b)所示的情況中,將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配置為其軸在左右平行。即,在縱向2列設置4組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在縱方向的排列,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被交互配置。將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一側的接頭,對於第一連接極板44和第二連接極板46每組 交替設置,即可實現該接線。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連接點與第三連接極板48連接。
另外,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不必是相同數量。另外,每個線圈的粗細及形狀也不必相同。正側線圈14(或線圈群)和負側線圈16(或線圈群)被相互串聯連接。如圖所示,各線圈與極板之間的接線比較複雜,該部分例如為將圖8所示的導體群立體配置的結構時,將中空結構的基板62冷卻即可將變壓器整體有效冷卻。
各線圈與第一連接極板44及第二連接極板46之間的連接距離很短。但是,第一連接極板44及第二連接極板46和與之連接的正側導體30及負側導體32比線圈尺寸長。從而,該部分的電感會成為問題。因此,如上所述,將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鄰接配置。另外,第一連接極板44及第二連接極板46也必然被這樣鄰接配置,但不將第三連接極板48配置在第一連接極板44和第二連接極板46之間也有效。
圖12是表示實施方式一的實際焊接變壓器10的分解斜視圖。
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配置有7組。在這些正側線圈14和1負側線圈16之間,配置有一次線圈12。一次線圈12的輸入接頭58在側方引出。分開捲繞的一次線圈12全部被串聯連接。輸入接頭58用於向一次線圈12供給1次電流。
在一次線圈12上設置的各間隙12a中逐個夾入有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後,安裝磁心25。磁心25分為2部分,但被捆束帶60捆束為一體。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被配置為覆蓋磁心25的平行部25a整體,因而可以減少漏泄磁束,獲得良好的特性。
圖13是表示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及連接基板62的斜視圖。圖14是表示第一連接極板44、第二連接極板46及第三連接極板48等的分解斜視圖。圖15是表示在連接基板62上將各極板固定後的狀態的斜視圖。圖16是表示安裝整流元件18及整流元件20之前的狀態的分解斜視圖。
下面參照上述的各圖,對實際的焊接變壓器的安裝工程進行 說明。如圖13所示,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一部分與連接基板62一體化,在連接基板62的一側的面上支技固定。在圖3(a)中,前側的列中從左至右依次配列有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正側線圈14。後側的列中從左至右依次配列有負側線圈16、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
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上,接頭67、接頭68及接頭69分別排在一列。接頭67為4個。所有的正側線圈14的一端在連接基板62的內部與任一個接頭67連接。接頭68為4個。所有的負側線圈16的一端在連接基板62的內部與任一個接頭68連接。接頭69為4個。所有的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連接點在連接基板62的內部與任一個接頭69連接。4個接頭67與第一連接極板44連接。4個接頭68與第二連接極板46連接。4個接頭69與第三連接極板48電氣連接。
在圖14的實例中,第一連接極板44被與正側導體30一體化連接。另外,第二連接極板46被與負側導體32一體化連接。第一連接極板44、第二連接極板46及第三連接極板48均為向與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形狀。另外,圖13以下的各圖的構成部件上被描繪的多個孔,用於流通冷卻水等的冷媒,與圖中未標示的管連接,從外部被供給冷卻水等。另外,冷卻水等被從另一側的孔排出。
如圖16所示,在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上,將第一連接極板44、第二連接極板46及第三連接極板48支持固定後,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在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呈從該另一側的面向垂直分離的方向延伸的結構。另外,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的一部分露出。在這裡,空出有多個孔。這些孔用於通過基板62的中空部向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的中空部供給冷卻水等的冷媒,安裝有冷媒供給路72構成冷媒通路。隨後,如圖16所示,分別使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與整流元件18和整流元件20緊密連接,之間夾有第1極板34和第2極板36。
連接基板62的中空部被供給冷媒後,可以將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間接冷卻。多個正側線圈14和多個負側線圈16之間配置有 分開捲繞的一次線圈12的各部分,因而通過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可以將包含一次線圈口在內的變壓器整體有效冷卻。
圖17是表示即將組裝完成的焊接變壓器的斜視圖。圖18是表示安裝了正電極和負電極的狀態的焊接變壓器的斜視圖。
如圖所示,在焊接變壓器10的連接基板62的任一側的短邊側,固定有正電極22和負電極24。通過這樣的結構,將連接基板62的短邊方向的寬度變得十分狹窄,如後述的說明所述,可以重合連接相同結構的焊接變壓器。
另外,第3極板38和負電極24上安裝有冷媒供給栓74。即,第3極板38和負電極24均具有中空部,其內部被供給冷卻水等的冷媒。另外,這些中空部通過配管與基板62、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的中空部連接,可以將焊接變壓器整體冷卻。正電極22上也可以安裝冷媒供給栓74。
在圖18中,設將焊接變壓器10的第3極板38固定的面為P側的面、將負電極24固定的面為Q側的面、對於焊接變壓器10與第3極板38相對側的面為R側的面、與負電極24相對側的面為S側的面。這時,第3極板38可以設置在P側的面、Q側的面及S側的面中的任一面。另外,負電極24可以設置在P側的面、Q側的面及R側的面中的任一面。冷媒供給栓74可以設置在P側、Q側、S側、R側的面中的任一面。
實施方式二
圖19是表示將2個圖18所示的焊接變壓器組合的焊接變壓器組合體11的斜視圖。
圖中的一次線圈12,是將正電極22的部分通過共用正電極64連接、負電極24的部分通過共用負電極66連接。這樣,將2個焊接變壓器並聯連接,即可以供給大電流。另外,通過圖12、圖17及圖18進行說明的各導體及極板,可以分別獨立,也可以一體化。例如,可以將第三連接極板48和負電極24一體化。另外,第1極板34、第2極板36、第3極板38及正電極,可以以任意的組合一體化。如圖14的說明所述,第二連接極板46和負側導體32、第一連接極板44和正側導體30可以分別一體 化。
如圖所示,各焊接變壓器的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相互平行,第3極板38以最短距離鄰接配置。這時,各焊接變壓器的各第3極板38被配置在同面上。在該狀態下,通過共用正電極64及共用負電極66,可以將2台以上的焊接變壓器組合,進行電氣連接接及機械連接後使用。
在連接基板62的一側,配置有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在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配置有用於電氣連接的極板及整流元件,從而可以將整體收納在線圈部分的厚度中。另外,共用正電極64及共用負電極66,可以設置在通過圖18說明的P側、Q側、S側、R側的面中的任一面。在這裡,將P側、Q側、S側、R側的面以外的2面定義為焊接變壓器的側面時,多個焊接變壓器可以將任一側面對向連接。
實施方式三
圖20是表示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及基板的關係的側面圖。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基板62的一側的面上,以橫向排列配置了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這是圖中(a)所示的狀態。在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依次重合有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以及整流元件18和整流元件20、第1極板34和第2極板36。第1極板34和第2極板36通過第3極板38連接。
另一方面,在圖的(b)中,在基板62的一側的面上,將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堆積配置。而且,為了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接線,設置了輔助基板63。通過輔助基板63和基板62,將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接線,與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的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連接。
即,形成斷面L字狀的基板,對在一次線圈12逐個夾入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狀態的線圈群的2側面進行支持。通過這樣的結構,也可以將焊接變壓器作為整體形成扁平且小型化。另外,如圖19的說明所述,可以將多個焊接變壓器重合並聯連接使用。另外,通過被形成為斷面L字狀的基板,可以提高強度,獲得良好的冷卻效率。
實施方式四
圖21是表示實施方式四的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的斜視圖。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是將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盡可能無間隙地配列在磁心25上,從而消除漏泄磁束,使各線圈間的磁耦合最優化。另一方面,在該實施方式中,是通過將一次線圈12、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重疊捲繞,提高各線圈間的磁耦合度。
圖21(a)所示的,是在中心配置負側線圈16,在其上面配置一次線圈12,在最外周配置正側線圈14的同軸捲繞的第1線圈單元。圖12(b)所示的,是在中心配置正側線圈14,在其上面配置一次線圈12,在最外周配置負側線圈16的同軸捲繞的第2線圈單元。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均是與一次線圈12相同寬度的單匝線圈。這是為了消除漏泄磁束、提高一次線圈和二次線圈的磁耦合。圖21(c)和(d)為其斜視圖。
圖21(a)所示的第1線圈單元和圖21(b)所示的第2線圈單元,如圖12(e)所示,無間隙地配列在磁心上。這樣,可以將來自磁心的被配列在軸方向的鄰接的線圈間的漏泄磁束最小化。另外,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之間配置有一次線圈12,因此可以將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之間的磁耦合變小,獲得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特性的不平衡不成為問題時,第1線圈單元或第2線圈單元即使是單體也可以使用。
將圖21(a)和圖21(b)所示的進行交互配列,將捲繞徑不同的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串聯連接、或並聯連接進行使用時,作為整體,各線圈的電感可以平均化。另外,由於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不直接鄰接,因而強以將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之間的磁耦合變小。再者,與之前的實施方式所示的焊接變壓器相比較,可以降低正側線圈14及負側線圈16的製造成本。
實施方式五
圖22是表示整流元件的配置的變形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斜視圖。
圖22的(a)如上述說明所述,整流元件18和整流元件20被配置為夾有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且其兩側配置有第1極板34和第2極板36。第1極板34和第2極板36通過第3極板38連接。另外,在圖22(b)中,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之間配置有絕緣層31,僅負側導體32向一側延長。在負側導體32的延長部分,配置有整流元件20。整流元件18配置在正側導體30和第1極板34之間。整流元件20配置在負側導體32和第2極板36之間。在該實例中,第1極板34和第2極板36由連續的一體結構的導體板構成。因而,可以看到第1極板34和第2極板36通過第3極板38連接的結構。這樣,即可具有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的功能。
具有上述結構的本發明的焊接變壓器及焊接裝置,在電特性及熱特性上,分別具有如下效果。
電特性的效果
(1)將用於電氣連接正側線圈14和整流元件18的第一連接極板44和第二連接極板46鄰接配置,且,將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鄰接配置,可以將換流時間中的二次電路的電感變得極小,縮短換流時間;(2)在磁心上,通過在二次線圈的正側線圈和負側線圈之間配置一次線圈,可以抑制因二次線圈的正側線圈和負側線圈的電感引起的2次電流的換流時間的延遲;(3)將流通大電流的二次線圈在磁心上分散配置,從而可以在磁心整體上將磁束分散,防止磁氣飽和;(4)如果可以進行比以往更高頻率的1次電流控制,則可以將能夠供給大電流的變壓器小型化,提高冷卻效率。
熱特性的效果
通過將流通大電流的二次線圈在磁心上分散配置,之間設置有一次線圈,從而可以使二次線圈的散熱效果良好。供給大電流的變壓器,其一次線圈和二次線圈均會發熱。如果異常發熱,則會產生絕緣體劣化等的故障。流通大電流的二次線圈發熱最大,通過中空結構,在內部供給冷卻水進行冷卻,可以使其溫度下降至比一次線圈更低。從而,設置在二次 線圈之間的一次線圈也基於流經二次線圈的冷卻水被冷卻。在上述的結構中,可以有效地將一次線圈冷卻。
結構上的效果
在連接基板的一側的面上配置線圈群,在另一側的面側配置極板,可以使整體實現扁平折、小型的形狀。從而,可以很容易實現小型、大容量的焊接變壓器。
本發明的焊接裝置,並不以上述的實施方式為限。例如,二次電路的接線中是以銅板為例,各部分是以螺絲固定等進行連接,但實際上,例如也可以將正側線圈14和第一連接極板44一體化連接。另外,還可以將第一連接極板44和正側導體30一體化連接。第1極板34、第2極板36及第3極板38也可以一體化連接。負側也同樣。另外,各極板可以是板狀也可以是棒狀。各二次線圈及極板的內部最好設置供給冷卻水的透孔。
10‧‧‧焊接變壓器
12‧‧‧一次線圈
12a‧‧‧間隙
14‧‧‧正側線圈
16‧‧‧負側線圈
18‧‧‧整流元件
20‧‧‧整流元件
24‧‧‧負電極
25‧‧‧磁心
25a‧‧‧平行部
25b‧‧‧彎曲部
26‧‧‧焊接變壓器
30‧‧‧正側導體
31‧‧‧絕緣層
32‧‧‧負側導體
34‧‧‧第一極板
36‧‧‧第二極板
38‧‧‧第三極板
44‧‧‧第一連接極板
46‧‧‧第二連接極板
48‧‧‧第三連接極板
58‧‧‧輸入接頭
62‧‧‧連接基板
60‧‧‧捆束帶

Claims (8)

  1. 一種焊接變壓器,其特徵在於,具有:環狀磁心(25),由平行部(25a)和兩端呈U字狀的彎曲部(25b)構成;一次線圈(12),在所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上,被分為多個部分並空出間隙(12a)分開纏繞;二次線圈,與所述一次線圈(12)共同被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捲繞,交互配列有多個正側線圈(14)和多個負側線圈(16),逐個插入所述1次線圈(12)上設置的所述各間隙(12a);連接基板(62),設有將所述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接頭間進行電氣連接的導體群,使所述多個正側線圈(14)被全部並聯,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聯連接,所述多個負側線圈(16)被全部並聯連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聯連接,所述被連接的多個正側線圈(14)和所述多個負側線圈(16)相互串聯連接,而且,通過所述導體群,將所述全部的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支援固定在一側的面上,其中,所述多個正側線圈(14)的一側的接頭,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上,與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1連接極板(44)電氣連接,所述多個負側線圈(16)的一側的接頭,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與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2連接極板(46)電氣連接,所述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另一端,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共同與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3連接極板(48)電氣連接,所述第1連接極板(44)上連接有正側導體(30),所述第2連接極板(46)上連接有負側導體(32),所述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通過配置表從該另一側的面向垂直分離的方向延伸的邊界面上的絕緣層(31)被重合的一對導體板,設有:整流元件(18),位於所述正側導體(30)和第1極板(34)之間,負 極與所述正側導體(30)接觸,正極與所述第1極板(34)接觸;整流元件(20),位於所述負側導體(32)和第2極板(36)之間,負極與所述負側導體(32)接觸,正極與所述第2極板(36)接觸;以及,第3極板(38),支持所述第1極板(34)和所述第2極板(36),將兩者電氣連接。
  2. 一種焊接變壓器,其特徵在於,具有:環狀磁心(25),由平行部(25a)和兩端呈U字狀的彎曲部(25b)構成;將中心配置有負側線圈(16)、之上配置有1次線圈(12)、最外周設置有正側線圈(14)的同軸纏繞的第1線圈單元,和,中心配置有正側線圈(14)、之上配置有1次線圈(12)、最外周配置有負側線圈(16)的同軸纏繞的第2線圈單元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上交互無間隙配列的部分;連接基板(62),設有將所述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接頭間進行電氣連接的導體群,使所述多個正側線圈(14)被全部並聯連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聯連接,所述多個負側線圈(16)被全部並聯連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聯連接,所述被連接的多個正側線圈(14)和所述多個負側線圈(16)相互串聯連接,而且,通過所述導體群,將所述全部的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支援固定在一側的面上,其中,所述多個正側線圈(14)的一側的接頭,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上,與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1連接極板(44)電氣連接,所述多個負側線圈(16)的一側的接頭,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與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2連接極板(46)電氣連接,所述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另一端,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共同與在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3連接極板(48)電氣連接,所述第1連接極板(44)上連接有正側導體(30),所述第2連接極板(46)上連接有負側導體(32), 所述正側導體(30)和負側導體(32),是在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側,介於從該另一側的面向垂直分離的方向延伸的邊界面上配置的絕緣層(31)重合的一對導體板,設有:整流元件(18),位於所述正側導體(30)和第1極板(34)之間,負極與所述正側導體(30)接觸,正極與所述第1極板(34)接觸;整流元件(20),位於所述負側導體(32)和第2極板(36)之間,負極與所述負側導體(32)接觸,正極與所述第2極板(36)接觸;以及,第3極板(38),支持所述第1極板(34)和所述第2極板(36),將兩者電氣連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所述的焊接變壓器,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連接基板(62)具有中空部,該中空部構成冷媒通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焊接變壓器,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正側線圈(14)、負側線圈(16)及所述連接基板(62)均具有中空部,各中空部由配管連接,構成冷媒通路。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焊接變壓器,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基板被形成為斷面L字狀,從而支持在所述1次線圈(12)的間隙(12a)中逐個插入了所述正側線圈(14)和負側線圈(16)的狀態的線圈群的兩個側面。
  6. 一種焊接變壓器組合體,其特徵在於:將2台以上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任一項所述的焊接變壓器進行組合,各焊接變壓器的所述環狀磁心(25)的平行部(25a)相互平行,平行的面與從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向垂直分離的方向延伸的面對接,所述各焊接變壓器的各第3極板(38)上連接的各正電極(22)通過共用正電極(64)連接固定,所述各焊接變壓器的各負電極通過共用負電極(66)連接固定。
  7. 一種焊接變壓器組合體,其特徵在於: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任一項所述的焊接變壓器中,在與從所述連接基板(62)的另一側的面向垂直分離的方向延伸的面平行的2個側面以外的面上,配置有正電極(22)、負電極(24)、第3極板(38)及冷媒供給口(74)。
  8. 一種焊接裝置,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任一項所述的焊接變壓器。
TW102103390A 2012-02-29 2013-01-30 Welding transformers, welding transformer assemblies and welding devices TWI5096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2873A JP5220931B1 (ja) 2012-02-29 2012-02-29 溶接トランスと溶接トランス組体と溶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5959A TW201335959A (zh) 2013-09-01
TWI509645B true TWI509645B (zh) 2015-11-21

Family

ID=48778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3390A TWI509645B (zh) 2012-02-29 2013-01-30 Welding transformers, welding transformer assemblies and welding devices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202622B2 (zh)
EP (1) EP2749373B1 (zh)
JP (1) JP5220931B1 (zh)
KR (1) KR101417791B1 (zh)
CN (1) CN203277072U (zh)
AU (1) AU2012371845B2 (zh)
TW (1) TWI509645B (zh)
WO (1) WO20131286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91560B2 (ja) * 2011-03-24 2014-05-14 株式会社向洋技研 抵抗溶接方法と溶接装置
JP5892390B2 (ja) * 2013-08-22 2016-03-23 株式会社向洋技研 スタッド溶接方法および抵抗溶接機
CN105239994A (zh) * 2014-07-11 2016-01-13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变压器短节的电子骨架和变压器短节
EP3232453B1 (en) * 2016-04-14 2019-06-12 Robert Bosch Gmbh Transformer arrangement
JP6421947B2 (ja) * 2016-04-29 2018-11-14 株式会社向洋技研 溶接装置及び溶接方法
JP6497629B2 (ja) * 2016-08-09 2019-04-10 株式会社向洋技研 スポット溶接用電極
CN106683828B (zh) * 2016-11-16 2018-08-21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龙口市供电公司 一种变电用互感器组
KR101716143B1 (ko) * 2016-12-19 2017-03-14 태경 주식회사 인버터 저항용접기의 변압기
JP6447847B2 (ja) * 2017-05-17 2019-01-09 株式会社向洋技研 抵抗溶接装置
SI25571A (sl) 2017-12-19 2019-06-28 Univerza v Mariboru Fakulteta za elektrotehniko, računalništvo in informatiko Izvedba transformatorja
EP3796345A1 (en) * 2019-09-19 2021-03-24 Robert Bosch GmbH Welding transformer, method for producing a module for a welding transform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elding transformer
CN110722245B (zh) * 2019-11-27 2021-10-01 郴州宇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大功率变压器铜片绕组与汇流柱脚之间焊接的治具
US20220293325A1 (en) * 2019-12-03 2022-09-15 Koyo Giken Inc. A welding transformer
CN113611495A (zh) * 2021-07-23 2021-11-05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压侧双分裂式高阻抗变压器的内置电抗器结构及布置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9680B1 (en) * 1997-04-02 2002-04-09 Expert Maschinenbau Gmbh Transform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43248B (en) * 1990-03-30 1994-10-26 Honda Motor Co Ltd Welding transform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H0811302B2 (ja) * 1990-09-18 1996-02-07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異種金属の接合方法
JP2614688B2 (ja) * 1992-07-10 1997-05-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直流抵抗溶接機用トランス
JPH06170551A (ja) 1992-09-14 1994-06-21 Origin Electric Co Ltd 抵抗溶接機
JP2672238B2 (ja) * 1992-11-06 1997-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溶接機用トランス
JP3097486B2 (ja) 1995-01-25 2000-10-10 ナストーア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制御交流式抵抗溶接装置
JPH1085947A (ja) 1996-09-11 1998-04-07 Miyachi Technos Corp 抵抗溶接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JP3835156B2 (ja) 2000-11-07 2006-10-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溶接装置および溶接方法
JP4558227B2 (ja) 2001-03-07 2010-10-06 株式会社三社電機製作所 溶接電源装置
ITBO20020173A1 (it) * 2002-04-03 2003-10-03 Tecna Spa Trasformatore a media frequenza per saldatrici
US6794976B2 (en) * 2002-12-24 2004-09-21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HF transformer assembly having a higher leakage inductance boost winding
JP2007038227A (ja) 2005-07-29 2007-02-15 Kyocera Kinseki Corp 溶接方法
JP5159083B2 (ja) 2006-10-24 2013-03-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抵抗溶接方法
US7492246B2 (en) * 2007-05-01 2009-02-17 Zippy Technology Corp. Winding structure of transformer
JP4494496B2 (ja) 2008-06-06 2010-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抵抗溶接方法及び溶接構造体
JP5045586B2 (ja) 2008-07-10 2012-10-10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溶接打点データの作成ミス判別システム、該システムの動作を制御するプログラム、該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した記録媒体
JP5299257B2 (ja) * 2009-05-27 2013-09-25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高強度鋼板のスポット溶接方法
JP4687930B2 (ja) * 2009-09-10 2011-05-25 株式会社向洋技研 溶接トランス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9680B1 (en) * 1997-04-02 2002-04-09 Expert Maschinenbau Gmbh Transform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77072U (zh) 2013-11-06
AU2012371845A1 (en) 2014-09-18
JP2013179205A (ja) 2013-09-09
EP2749373B1 (en) 2017-04-26
US20140360994A1 (en) 2014-12-11
EP2749373A4 (en) 2015-09-02
JP5220931B1 (ja) 2013-06-26
EP2749373A1 (en) 2014-07-02
AU2012371845B2 (en) 2016-04-28
CN103295750A (zh) 2013-09-11
TW201335959A (zh) 2013-09-01
KR20140026558A (ko) 2014-03-05
KR101417791B1 (ko) 2014-07-09
WO2013128663A1 (ja) 2013-09-06
US9202622B2 (en) 2015-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9645B (zh) Welding transformers, welding transformer assemblies and welding devices
JP7391817B2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US20180137967A1 (en) High Frequency Transformer
TWI493579B (zh) 具多氣隙之磁性組件
JP4687930B2 (ja) 溶接トランス
JP2004336944A (ja)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US20060076329A1 (en) Transformer module for a welder
JP2012174699A (ja) 溶接トランス
JP5199493B1 (ja) 溶接トランスと溶接装置
US9349523B2 (en) Compact magnetics assembly
US20040208030A1 (en) High power density inverter and components thereof
CN113517120B (zh) 矩阵变压器及使用该矩阵变压器的电源
JP4838842B2 (ja) 積層型巻線構造を有する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US20220093315A1 (en) Transformer
US11387030B2 (en) Fluid cooled magnetic element
WO2011102204A1 (ja) 溶接トランス
TWI745183B (zh) 電銲變壓器
CN215896155U (zh) 一种大功率高效散热低漏磁箔绕高频变压器
CN115459561B (zh) 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变流装置
JP2023121140A (ja) トランス及びトランスの製造方法
KR101611560B1 (ko) 직류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도 가열 장치
JP2016524810A (ja) 限流器の超電導限流素子および限流器の超電導限流素子を作製する方法
JPH06181131A (ja) 高周波トランス
JP2020004510A (ja) 高周波誘導加熱装置用変成器
CN118041064A (zh) 电源供应器及直流转换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