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2110B - Secant device - Google Patents
Secant devic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02110B TWI502110B TW099100374A TW99100374A TWI502110B TW I502110 B TWI502110 B TW I502110B TW 099100374 A TW099100374 A TW 099100374A TW 99100374 A TW99100374 A TW 99100374A TW I502110 B TWI502110 B TW I50211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secant
- shows
- view
- switch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21/00—Mobile visual advertising
- G09F21/04—Mobile visual advertising by land vehicles
- G09F21/045—Mobile visual advertising by land vehicles supported by the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9/00—Whe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having characteristics specified in one of the subgroups of this group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21/00—Mobile visual advertising
- G09F21/04—Mobile visual advertising by land vehicles
- G09F21/048—Advertisement panels on sides, front or back of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於縫紉機的割線裝置。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具有這種類型的割線裝置的縫紉機。
由已公開的現有應用情況已知開頭所述類型的割線裝置。從DE102007045 599 A1和Drkopp Adler AG的以下公司文獻已知其他割線裝置:767專業縫紉機維修指南/使用手冊(Serviceanleitung)10/2008版。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改進對線的夾緊的工作可靠性。
根據本發明,所述目的通過具有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給出的特徵的割線裝置來實現。
根據本發明的調節元件確保了對線夾夾緊壓力的匹配。所述夾緊壓力可特別是匹配於縫紉參數和待夾緊的線的線參數。對應刀特別是可以固定在縫紉機的擺梭支座上。在調節擺梭支座時可自動地進行對應刀的隨動調節(Mitverstellung),從而不必進行對應刀的重新定向。利用所述調節元件,可以在給定的區域內設定夾緊壓力。在根據本發明的調節元件中可以不必在調節期間從線夾支承件上拆鬆所述線夾。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線夾和調節元件的設計方案實現了特別簡單的夾緊壓力調節。
特別是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調節元件的設計方案同樣實現了特別簡單的夾緊壓力調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自鎖的螺栓使得不必對螺栓進行附加固定。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刮線刀已經在實踐中得到證明。所述割線裝置可以用於切割至少一個面線和/或用於切割縫紉機的至少一個底線。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縫紉機的優點與在上文中結合根據本發明的割線裝置所述的優點相同。所述縫紉機通常涉及單針縫紉機、雙針縫紉機、或者也可以是具有更多針的多針縫紉機。
下面借助附圖詳細闡述本發明的實施例。其中:第1圖示出一雙針縫紉機的工作側的視圖,其中略去了機台以顯示出安裝在基板中的各零件;第2圖示出根據第1圖的雙針縫紉機的透視圖;第3圖由根據第1圖的觀察方向示出放大的縫紉機針桿切換元件,其中兩個針桿皆處於上止點並處於接入的縫紉工作狀態;第4圖由第3圖中的觀察方向IV示出針桿切換元件的視圖;第5圖由第4圖中的觀察方向V示出針桿切換元件的視圖;第6圖以類似於第3圖的視圖示出組件,其中左針桿在下止點區域中被接入而右針桿被移出;第7圖以類似於第4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6圖的切換狀態下的針桿切換元件;第8圖以類似於第6圖的視圖示出針桿切換元件,其中在根據實施針傳送擺動運動的位置中示出針桿,與第6圖相比略去了針桿切換元件的幾個部件;第9圖以類似於第7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8圖的針傳送位置中的針桿切換組件;第10圖示出第9圖中的區域X的局部放大圖;第11圖以類似於第8圖的視圖示出根據實施針傳送擺動運動的針桿切換元件;第12圖以類似於第7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11圖的針傳送位置中的針桿切換組件;第13圖示出第12圖中的區域XIII的局部放大圖;第14圖以類似於第4圖的視圖示出針桿切換元件,其中卻略去幾個部件,在推力軸/驅動軸(Schubwelle)的區域中被截斷並且局部被剖開;第15圖示出第14圖中的局部XV的放大圖;第16圖根據第14圖中的觀察方向XVI示出元件的視圖;第17圖示出縫紉機針桿傳送裝置的連桿系/連桿機構在拉桿的傳送位置中的透視圖;第18圖示出由平行於推力軸縱軸線的觀察方向觀察的、根據第17圖的連桿系的側視圖;第19圖示出根據第18圖中的線XIX-XIX的剖視圖;第20圖以類似於第17圖的視圖示出連桿系,其中拉桿在非工作位置中示出;第21圖以類似於第18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20圖的位置中的連桿系;第22圖示出根據在第21圖中的線XXII-XXII的剖視圖;第23圖以類似於第20圖的視圖示出連桿系,其中連桿系的送針桿的固定螺栓被拆鬆;第24圖以類似於第21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23圖的位置中的連桿系;第25圖示出縫紉機的擺梭驅動組件的透視圖;第26圖示出擺梭/鉤圈裝置(Greifer)驅動元件的軸佈置結構的透視圖;第27圖示出根據第26圖的軸佈置結構的側視圖;第28圖示出軸佈置結構根據第27圖中的線XXVIII-XXVIII的軸向縱剖視圖;第29圖示出第28圖中的局部細節XXIX;第30圖示出根據第27圖中的線XXX-XXX的剖視圖;第31圖示出根據第27圖中的線XXXI-XXXI的剖視圖;第32圖以類似於第31圖的視圖示出位於用於擺動調節空心軸的第一邊界位置中的軸佈置結構,所述擺動調節用於設定針桿行程(Schleifenhub);第33圖以類似於第31圖的視圖示出位於用於擺動調節空心軸的對置邊界位置中的軸佈置結構,所述擺動調節用於設定針桿行程;第34圖示出根據第30圖中的線XXXIV-XXXIV的剖視圖;第35圖示出第34圖中的局部細節XXXV;第36圖示出縫紉機的割線器組件的透視圖;第37圖示出割線器組件的在切割力調節螺栓的區域中剖斷的俯視圖;第38圖根據在第37圖中的觀察方向XXXVIII示出割線器元件的側視圖;第39圖由類似於第38圖的觀察方向、以刮線刀/線拉刮刀(Fadenziehmesser)在割線後相對於對應刀/反向刀的位置示出割線器元件在刀佈置結構區域中的局部放大圖;第40圖示出第39圖中的局部細節XL;第41圖以類似於第39圖的視圖示出在切割力調節螺栓的區域中露出的內部細節;第42圖示出在根據第39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的俯視圖;第43圖以刮線刀在割線前相對於對應刀的相對位置示出的割線器元件的刀佈置結構的透視圖;第44圖以類似於第39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43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第45圖示出第44圖中的細節XLV;第46圖以類似於第42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43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第47圖沿切割力調節螺栓的觀察方向示出刀佈置結構的局部透視圖;第48圖以刮線刀在調節切割力時相對於對應刀的相對位置示出刀佈置結構;第49圖以類似於第44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48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第50圖示出在第49圖中的細節L;第51圖以類似於第46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48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第52圖以類似於第47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48圖的相對位置中的佈置結構;第53圖以從斜下方觀察下線夾/夾線機構的觀察方向示出在根據第39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的透視圖,其中略去對應刀;第54圖以類似於第39圖的視圖示出具有通過夾緊力調節螺栓預載入的線夾的刀佈置結構;第55圖以露出夾緊力調節螺栓的剖斷的觀察方向示出根據第54圖中的觀察方向LV的視圖;第56圖示出在刮線刀的相對於對應刀和相對於下線夾的夾線力調節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第57圖以類似於第54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56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第58圖以類似於第55圖的視圖示出刀佈置結構,其中夾緊力調節螺栓與線夾相接合;第59圖示出第58圖在下線夾的區域中的局部放大圖;第60圖示出基板在針板和兩個與該針板相鄰的針板滑塊的區域中的從斜上方觀察的局部透視圖;第61圖示出根據第60圖的基板部段的俯視圖;第62圖示出根據第61圖中的線LXII-LXII的剖視圖;第63圖以固定位置示出在第62圖中的細節LXII,其中第61圖中在右側示出的針板滑塊不能相對於基板進行相對移動;第64圖以釋放位置示出根據第63圖的細節,其中針板滑塊能夠相對於基板進行相對移動;第65圖示出根據第61圖中的線LXV-LXV的剖視圖;以及第66圖示出在第65圖中的細節LXVI。
在第1圖和第2圖中示出主要部件的雙針縫紉機1具有上臂2、豎直的立柱3和形式為基板4的下機體。在臂2中可旋轉地支承有一主軸,在第14圖和第16圖中標出該主軸的主軸軸線5。在第14圖中以兩根輔助線5a和5b的交點示出該主軸軸線。
縫紉機1的機體7和基板4是縫紉機1的機架的一部分。
通過一安裝在臂2中的驅動馬達來驅動主軸、進而驅動縫紉機1的主要縫紉部件。其他縫紉部件通過帶傳動機構(在附圖中未詳細示出)來驅動。通過主軸和形式為曲柄傳動機構8的傳動機構(在第3圖至第6圖中進一步詳細示出)可豎直地上下驅動針桿9、10。第1圖中在左側示出的針桿在下文中以附圖標記9來標示,而第1圖中在右側示出的針桿在下文中以附圖標記10來標示。針桿9、10分別帶有一根針11、12。針桿9、10二者形成用於兩根針11、12的針接納單元。在縫紉機1的未示出的實施例中,也可以設置一個接納兩根針11和12的單個針接納單元,而不是兩個針桿9、10。
在針桿9、10的下方,在基板4的上支承板/座板13中設有一與支承板13螺紋連接的針板14。針板14在第60圖和第61圖中詳細示出。針板14具有兩個沿縫紉方向15(參見第2圖和第61圖)長形延伸的移料件開口16、17,所述移料件開口用於供具有兩個移料件部段18、19的移料件穿過,所述移料件用於在下面傳送縫料。移料件部段18、19分別具有一用於供相應的針11、12穿過的針孔20、21。
在縫紉過程中利用壓腳22從上方保持縫料。通過電磁驅動機構23(參看第1圖)能夠以電磁的方式使壓腳22形成氣隙/抬起。
在縫紉過程中,可選擇使用移料件部段18、19或者刺入縫料的針11、12本身來向前移動在針板14和壓腳22之間的縫料。縫紉機1可選擇以下方傳送的方式或以針傳送的方式工作。
在針板14下方,在基板4中設有擺梭組件24,所述擺梭組件的整體以及相互間隔開的擺梭25、26在第25圖中示出。在縫紉機1中,在擺梭25、26之間的距離變化、進而在利用針11、12和相應擺梭25、26縫紉的線縫之間的距離變化可以在幾毫米到幾十毫米之間的範圍內。
擺梭25、26的擺梭尖端27與針11、12的運動同步地共同作用以形成針跡,其中通過針運動形成面線(未示出)的線圈,擺梭尖端27抓住所述線圈。
擺梭25、26設計成圍繞豎直的、彼此平行的軸線轉動的擺梭,並分別具有一用於存儲底線的針儲殼(Nadelvorratsgehuse)28,所述底線以線筒的形式提供。在形成針跡時,由擺梭25、26提供的兩根底線中的一根與由兩根針11、12提供的面線中的一根打結/扭結。
兩根面線都由在附圖中未示出的線筒提供,並通過面線張緊裝置29(參見第1圖和第2圖)以確定且可調節的方式張緊,所述面線張緊裝置安裝在臂2的安裝板上。
一針距調節器傳動機構30用於驅動具有移料件部段18、19的移料件,所述針距調節器傳動機構在第1圖中可以在基板4的區域中看到。擺梭25、26通過一底軸31和一轉向傳動機構而被轉動驅動,所述底軸和轉向傳動機構分別安裝在配屬於擺梭25、26的擺梭驅動機構殼體32、33中。
兩個割線器元件用於切斷面線和底線,其中一個割線器組34整體在第36圖中示出,其中在第1圖和第2圖中可以看到切割凸輪體(Schneidkurvenkrper)35,所述切割凸輪體能夠通過一行程電磁鐵36接通以操縱刮線刀37(參見第36圖)。所述切割凸輪體35以不能相對轉動的方式與底軸31連接。
兩個割線器組34中的每一個用於切斷一對相互對應的面線和底線。
一針桿切換元件39的切換裝置38用於選擇性地停止兩個針桿9、10中的一個的縫紉工作,所述針桿切換元件整體在第3圖至第7圖中示出並詳細地在第8圖至第16圖中示出。利用切換裝置38可以在縫紉機1的三個工作狀態之間進行轉換。在第3圖至第5圖中示出的切換裝置38的位置中,兩個針桿9、10都被接入、即參加縫紉工作。在第6圖至第12圖中示出的切換裝置38的位置中,左針桿9被接入、即參加縫紉工作,而右針桿10被移出、即保持在上止點區域中的靜止位置中。相應地,還可以通過切換裝置38形成第三工作位置,其中接入右針桿10而移出左針桿9。
這種類型的切換裝置的基本工作原理由DE-PS 955023已知。
切換凸輪/接觸凸輪40用於使切換裝置38在三個工作狀態之間轉換。在接入兩個針桿9、10的工作位置中,切換凸輪40處於兩個切換桿/觸桿41之間,所述切換桿分別設置在兩個針桿9、10的上端部上。在切換裝置38的分別移出兩個針桿9、10之一的相應移出位置中,切換凸輪40通過下切換作用面(Schalt-Wirkflche)42(參見第10圖和13)與在相應針桿的切換端部/觸端43上的切換桿41共同作用。一可人工操縱的操縱元件45(參見第3圖)用於使切換凸輪40在其不同的切換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操縱元件45具有一切換柄46和一復位柄47。操縱元件45通過一水準軸48、一切換桿49和一接通桿/起動桿50(參見第10圖)機械地與切換凸輪連接。在切換桿49與水準軸48相鉸接的區域中設有一重定彈簧51(參見第4圖),所述復位彈簧51與一止擋單元52共同作用,所述復位彈簧51的彈簧端部53抵靠在所述止擋單元上。止擋單元52包括一用於切換凸輪40在兩個切換桿41之間的中間位置的擋桿54。
一針傳送裝置55用於在針刺期間沿著縫紉方向或傳送方向15移動針桿9、10、即用於針傳送,所述針傳送裝置55的針桿側部件例如在第3圖和第5圖中示出。所述針傳送通過使針桿座56圍繞一擺動軸線57擺動來進行,所述針桿座的形式是在外部引導兩個針桿9、10的搖板。擺動軸線57平行於支承板13。擺動軸線57與切換凸輪40相距大於10mm,在所示出的實施例中相距數釐米。圍繞擺動軸線57的擺動通過一沿著所述擺動軸線57延伸的推力軸58來驅動。推力軸58的針桿側端部以不能相對轉動的方式與引導搖板56連接。所述引導搖板56具有一上引導部段59,所述上引導部段59與一下引導部段60連接。所述下引導部段60又通過一操縱臂61與推力軸58以不能相對轉動的方式連接。
切換凸輪40如此設計(參見第10圖和第13圖),使切換作用面42跟隨針桿的切換端部43的基於針傳送進行的擺動運動。在此,第10圖示出的切換凸輪40處於切換端部43的在針傳送過程末端處的針傳送位置中,即處於一針桿9、10的針側端部44在縫紉方向15上偏移最大的位置中。第13圖示出切換端部43的與針桿在與縫紉方向15相反的方向上的最大偏移相對應的位置。
切換凸輪40以能圍繞一與擺動軸線57平行的切換凸輪擺動軸線62擺動的方式支承在固定在機體上的切換凸輪支架63上。為了進行切換凸輪40的切換操作,接通桿50通過一隨動件/結合件64和一在切換凸輪40中形成的操縱槽65與切換凸輪40共同作用,所述隨動件與接通桿50固定連接。這樣便與切換凸輪40圍繞切換凸輪擺動軸線62的擺動位置無關地、在接通桿50和切換凸輪40之間確保了可靠的致動力連接。
接通桿50通過一復位彈簧66與切換桿49連接(例如參見第7圖)。復位彈簧66確保了:當切換凸輪40在側向遇到相應待切換針桿9、10的切換桿41之一時,可以逆著復位彈簧66的預載一直避免切換凸輪40的朝向切換桿41的致動運動,直到切換桿41已經通過相應針桿9、10的縫紉運動向下運動到足以將切換凸輪40移置到在切換桿41上方的切換位置中。
借助第3圖至第16圖顯示用於針桿9、10的上下縫紉操作的曲柄傳動機構8的詳細結構。曲柄傳動機構8包括一滑塊/十字頭式的可被上下驅動地隨動件67,所述隨動件67(例如在第5圖中示出)在相應針桿9、10的縫紉狀態下、在一上運行止擋件與一能通過切換裝置38切換的下運行止擋件69之間軸向固定,所述上運行止擋件對於兩個針桿9、10中的每一個都設計成一個擋環68。下運行止擋件69各包括三個止擋球70,所述止擋球在釋放切換桿41時被推到一止擋位置。在所述止擋位置中,止擋球70向外伸出相應針桿9、10的殼壁外,使針桿9、10的由此得到的有效外徑大於滑塊67的相應針桿引導裝置的內徑。
兩個擋環68中的每一個都利用緊固螺栓軸向固定在相應的針桿9、10上。擋環68作為用於滑塊67的上運行止擋件。
滑塊67通過一曲柄71與主軸(參見例如在第5圖中的主軸軸線5)驅動連接。
引導搖板56的上引導部段59具有一下導棱72(例如參見第5圖)。引導搖板56的下引導部段60具有一上導棱73。所述上導棱73間隔開地設置在下導棱72的下方。
切換裝置38針對兩個針桿9、10中的每一個設有一個能切換的下靜止止擋件74,所述下靜止止擋件可通過操縱相應的切換桿41而被設定到一止擋位置(參見第16圖)。兩個下靜止止擋件74中的每一個包括下運行止擋件69的止擋球類型的三個止擋球70。下靜止止擋件74的止擋球70在止擋位置中與下引導部段60的上導棱73的內斜切部共同作用,在所述止擋位置中所述止擋球又向外伸出相應針桿9、10的外殼壁之外。
在靜止狀態下,即在操縱切換桿41的移出狀態下,被移出的針桿9、10在上靜止止擋件75與可切換的下靜止止擋件74之間被軸向地固定在引導搖板56上(參見第16圖)。上靜止止擋件75由相應擋環68的上邊緣給出。
通過操縱相應切換桿41可能在一沉降的非工作位置與一止擋位置之間切換止擋球70,在所述非工作位置中所述止擋球不具有止擋作用,在所述止擋位置中所述止擋球70伸出相應針桿9、10的殼壁外並具有止擋作用。關於下靜止止擋件74,所述止擋作用意味著將止擋球70抵靠在引導搖板56的下引導部段60的上導棱73上。關於下運行止擋件69,所述止擋作用意味著將止擋球70抵靠在滑塊67上。
在下運行止擋件69或下靜止止擋件74的向外伸出相應針桿9、10的殼壁外的止擋位置中,止擋球70被朝向止擋位置彈性地偏壓。相應地,下靜止止擋件74設計成,使得所述下靜止止擋件朝向上靜止止擋件75對相應移出的針桿9、10進行彈性地偏壓。此外在針桿9和/或10運行時必須確保:擋環68的上邊緣不抵靠在下導棱72上。由此確保了:在與擋環68連動的滑塊67的上止點中,必須精確規定引導搖板56的上引導部段59的下導棱72距擋環68的上邊緣的距離。這還確保了,滑塊67不會在針桿9、10被移出時撞在夾緊於上靜止止擋件75和下靜止止擋件74之間的擋環68上。
一距離調節裝置76用於調節距離,所述距離調節裝置76設計成一偏心調節裝置,這在第15圖中詳細示出。推力軸58的擺動軸線57(在第15圖中作為兩根輔助線57a和57b的交點示出)與主軸軸線5的水準位置水準相距一偏心量E(參見在第15圖中的輔助線5a)。通過對推力軸58的調節性轉動,可沿垂直方向相對於針桿9、10的位置來調節引導搖板56的位置、進而調節引導搖板56的上引導部段59的下導棱72距滑塊67的朝向所述下導棱72的上導棱的距離。所述距離最小大於擋環68在沿針桿9、10的軸向方向上的厚度。在所示實施例中,偏心量E為0.2mm,即小於1mm。
第17圖至第24圖示出形式為連桿系77的針傳送裝置55的其他部件。所述連桿系77安裝在縫紉機1的立柱3中。連桿系77具有一驅動桿78,所述驅動桿78以不能相對轉動的方式與針距調節器傳動機構30的與推力軸58平行地水準延伸的驅動軸79連接。驅動桿78通過第一鉸接機構80與一拉桿81連接。拉桿81通過一形式為鉸接螺栓單元的另一鉸接機構82與一送針桿83鉸接。送針桿83在與另一鉸接機構82的鉸接軸線82a(參見第19圖)對置的端部上以不能相對轉動的方式與推力軸58連接。在連桿系77(在第17圖至第19圖中示出)的針傳送調整中實現了:驅動軸79的間歇性運動轉化為驅動桿78的擺動運動(參見雙箭頭84)並相應地轉化為送針桿83的擺動運動(參見雙箭頭85)。相應地,間歇地驅動推力軸58,使得針桿9、10在例如兩個在第9圖和第12圖中示出的傳送位置之間進行擺動傳送運動。
第20圖至第22圖示出了連桿系77的非工作位置,在該位置中針傳送裝置55不工作、即不進行針傳送。在所述非工作位置中,拉桿81不對送針桿83施加驅動作用,使所述送針桿即使在驅動桿78進行擺動運動84時仍保持靜止。在所述非工作位置中,送針桿83通過鉸接螺栓82固定地與縫紉機1的機架部件85a連接。
在非工作位置中,拉桿81通過一長形孔/銷連接結構86與送針桿83連接,所述長形孔/銷連接結構具有一固定在送針桿83上的滑銷87和一形成在拉桿81上的長形孔88。滑銷
87被壓入送針桿83中。長形孔88設計成拉桿81的引導叉。由於長形孔/銷連接結構86,拉桿81的縱向運動(參見雙箭頭89)空運行(不對其他部分起作用),其中同時保證拉桿81在送針桿83上。
第23圖和第24圖示出連桿系77的轉換位置,用以在根據第17圖至第19圖所示的傳送位置與根據第20圖至第22圖所示的非工作位置之間轉換所述連桿系。在此所述鉸接螺栓單元82被拆鬆。在第24圖中,可使送針桿83從根據第20圖至第22圖所示的固定位置起順時針擺動,直到到達根據第23圖和第24圖所示的安裝位置。在所述安裝位置中,滑銷87與長形孔88不接合,從而可以在第20圖至第24圖所示的非工作位置與在第17圖至第19圖所示的傳送位置之間轉換拉桿。
下面借助第25圖至第35圖闡述擺梭組件24,除了兩個擺梭25、26外,所述擺梭組件還包括擺梭驅動組件。兩個擺梭25、26分別由擺梭支座90、91支承。在此,擺梭支座90屬於擺梭25和針桿9並且是擺梭驅動機構殼體32的一部分。擺梭支座91屬於擺梭26和針桿10並且是擺梭驅動機構殼體33的一部分。
第26圖至第35圖示出了底軸31以及在擺梭支座90的區域中安裝在該底軸上的各部件。在擺梭支座91的區域中具有相應的、關於垂直軸線以180°旋轉對稱的佈置結構。
兩個擺梭支座90、91彼此間隔地固定在底軸31上,所述底軸與針11、12的運動同步地、即與主軸同步地轉動。
在兩個擺梭支座90、91各自的區域中,底軸31分別由以不能相對轉動的方式分別與底軸31連接的空心軸段92、93包圍。分別通過一個與相應的空心軸段92、93以不能相對轉動的方式連接的錐齒輪94(參見第26圖至第28圖),空心軸段92、93通過一擺梭驅動軸與相應的擺梭25、26形成驅動連接。即各空心軸段92、93分別與相應的擺梭25、26同步地旋轉。
一緊固螺桿95用於將擺梭支座90、91固定在底軸31上,所述緊固螺桿沿徑向穿過包圍相應空心軸段92、93的調整套筒96而被擰緊。為此,調整套筒96具有沿徑向的內螺紋,所述內螺紋與螺桿95的外螺紋互補。兩個調整套筒96中的每一個被配屬給兩個擺梭支座90、91之一並固定在其上。
螺桿95的具有端側緊固面97的緊固部段穿過相應的空心軸段92、93的通孔98。如第28圖和第31圖至33表明:通孔98不允許相應的空心軸段92、93具有軸向間隙,但是允許在圍繞底軸軸線98a的周向方向上具有間隙。
緊固面97貼靠在與所述緊固面互補的對接面99上,所述對接面在底軸31的殼壁100中例如設計成平面銑削部。代替平面的設計方案,可將對接面99設計成“V”槽。總之,對接面99不設計成關於底軸31的旋轉軸線98a旋轉對稱。
調整套筒96是固定裝置101的一部分,所述固定裝置用於即使在從對接面99拆鬆緊固螺桿95的緊固面97時,也保持相應空心軸段92、93圍繞旋轉軸線98a相對於緊固螺桿95
的周向相對位置。
除調整套筒96外,固定裝置101還包括兩個另外的緊固螺桿102。所述緊固螺桿是止動件,所述止動件將調整套筒96固定在其相對於相應的空心軸段92、93的周向相對位置中。兩個緊固螺桿102分別經過調整套筒96的內螺紋,所述內螺紋與相應緊固螺桿102的外螺紋互補。緊固螺桿102的端側的緊固面103貼靠在相應的空心軸段92、93的外殼壁104上。與相應的緊固螺桿102夾緊相應的空心軸段92、93的區域相鄰,在相應的空心軸段92、93中設有一形式為凹口105的壁厚縮減部。
對接面99沿著底軸31的旋轉軸線98a的長度在第28圖中以“S”標注。在緊固螺桿95相對於底軸31的軸向相對位置(在第28圖中示出)中,對接面99在軸向方向上向左、向右分別向緊固螺桿95外伸出一可能的軸向移動距離“U”。在緊固螺桿95的軸向高度上,空心軸段92、93分別具有一形式為環繞的凸台105a的、內壁厚增大部。
通過拆鬆相應的緊固螺桿95,可使相應的擺梭支座90、91相對於底軸31沿軸向移動,從而能夠特別是調節兩個擺梭尖端27之間的間距。因為相應的空心軸段92、93通過調整套筒96和所述兩個另外的緊固螺桿102與緊固螺桿95固定連接,所以基於在調節過程中由於所述面97、99彼此互補而對緊固螺桿95相對於底軸31的周向位置的保持,在所述調節過程中相應的空心軸段92、93相對於底軸31的周向相對位置不變。由此在調節兩個擺梭支座90、91之間的距離並擰緊緊固螺桿95之後,(仍)確保擺梭尖端27與針桿9、10的針桿行程同步以準確地抓住面線。
如第32圖和第33圖所示,為了調節針桿行程可以圍繞旋轉軸線98a從一根據第31圖的中間位置起調節相應的空心軸段92。第32圖示出在第一周向方向上以圓周角V進行的這種調節,而第33圖示出在一相反的周向方向上以相同的值V進行的反向調節。根據調節值V,可以改變、進而調節擺梭尖端27與相應的針桿9、10的針桿行程位置的同步。
凹口105防止在相應的緊固螺桿102的緊固面103的外邊緣區域中出現與緊固面103的摩擦鎖合(reibschlssig)接觸,進而防止在擰緊緊固螺桿102時相應的空心軸段92、93相對於底軸31的意外轉動。
在移動相應的擺梭支座90、91之前還拆鬆固定螺栓106,利用所述固定螺栓106使擺梭支座90、91在機架側與基板4螺紋連接。
在相應的空心軸段92、93上除安裝有錐齒輪94外,還分別安裝有一梭殼開啟器的盤形凸輪107。
在擺梭支座90、91的區域中,底軸31分別通過一軸承108支承。
第36圖至第59圖完整地或者以子元件示出割線器元件34。在起升電磁鐵36的啟動位置中,通過使一跟隨體109在切割凸輪體35的切割凸輪110上滾動引起刮線刀37的切割運動。跟隨體109通過一傳動元件111與行程電磁鐵36的舉升頭112以及刮線刀37作用連接(參見第36圖)。傳動元件111以固定在機體上的方式支承,使所述傳動元件能圍繞傳動元件111的一軸段113進行轉動運動。
除了形式為可動割線刀的刮線刀37外,割線器元件34的割線裝置114還包括一通過相應的擺梭支座90、91牢固固定在縫紉機1的機架上的對應刀115。
第39圖和第40圖示出緊接在進行割線後的割線裝置114。刮線刀37的切割刃116在割線時與對應刀115的對應刃/反向刃共同作用。切割刃116由刮線刀37的集槽(fanggut)118和刮線刀37的上刮線刀壁119a的切割壁段119界定出,所述切割壁段119與刮線刀37在其切割運動中的運動平面120(參見第40圖)重合。在切割刃116的相對側、即與切割壁段119對置的一側上,刮線刀壁119a過渡到與運動平面120相間隔的間隔壁段121。所述間隔壁段121通過對上刮線刀壁119a進行凹面磨削而形成。由於間隔壁段121,刮線刀在割線時僅在切割刃116附近與對應刀115接觸,所述刮線刀在割線時與第42圖中的運動箭頭122相對應地進行運動。
間隔壁段121距運動平面120(參見第40圖)的距離A在數學意義上嚴格單調地隨著該間隔壁段121距切割刃116的距離的增大而增加。
在間隔壁段121上設有一與切割刃116相鄰的調節區域123(參見第50圖)。所述調節區域在第50圖中通過兩根豎直短界線表示,所述界線從間隔壁段121向下延伸。調節區域123距切割刃116的距離B(參見第50圖)被設定成,當刮線刀37在調節區域123中不受力地、即無壓力作用的情況下貼靠在對應刀115上時,存在正確的切割力、即正確的切割壓力,所述切割壓力在割線時由刮線刀37在切割刃116上施加給對應刀115。調節區域123通過鐳射刻印而被標記在上刮線刀壁119a上。用於割線的正確的切割壓力基於對應刃117在調節區域123中的高度與切割刃116的高度之間過切/重合量/相交量(berschneidung)C(參見第50圖)而建立。
為了調節切割力,可在多個對應刀位置之間移動對應刀115,所述多個對應刀位置對應不同的對應刃117距運動平面120的距離、即不同的過切C。為此,對應刀115能圍繞具有擺動軸線125的擺動關節124在不同的擺動位置之間移動,並能通過固定螺栓126、即通過切割力調節螺栓固定以使一給定的切割力固定不變。固定螺栓126同時用於將對應刀115固定在對應刀支架127上、進而通過相應的擺梭支座90、91固定在縫紉機1的機架上。通過拆鬆固定螺栓126同時允許對應刀115沿著在第42圖中通過雙箭頭128示出的運動方向相對於對應刀支架127進行相對定位。在定位方向128上,還可以沿著擺動軸線125進行對應刀115的軸向相對定位。
擺動關節124具有一帶鉸接軸線129的鉸接軸。對應刀115通過緊固螺栓130固定在所述鉸接軸上。
為了調節切割力,首先拆鬆固定螺栓126。然後相對於對應刀115移動刮線刀37,直到對應刃117與上刮線刀壁119a上的調節區域123相對置。然後,圍繞擺動軸線125一直擺動對應刀115,直到對應刃117在調節區域123中央、在無載荷的情況下貼靠在上刮線刀壁119a上。然後,在保持對應刀位置的情況下擰緊固定螺栓126。
在進行割線時,首先刮線刀37處於第43圖至第47圖所示的位置中。由於在間隔壁段121中的凹面磨削,刮線刀37開始不與對應刀115接觸。在刮線刀37割線運動的開始階段也是如此,直到刮線刀37相對於對應刀115移動到刮線刀37在調節區域123中與對應刀115接觸的程度。在刮線刀37的另一運動中,基於過切C建立一預定的切割力,從而當刮線刀37的切割刃116經過對應刀115的對應刃117時,正確地進行割線。
間隔壁段121的凹面磨削使刮線刀37的第一運動部段能在切割運動時容易地通過。
割線裝置114除具有刮線刀37和對應刀115之外還具有一由彈性材料、例如彈簧鋼製成的線夾131。所述線夾與刮線刀37--該刮線刀形成一對應體--共同作用以夾緊在刮線刀37和對應刀115之間切斷的線。線夾131設計為片簧並且具有一保持彈簧端部132(參見第59圖)和一自由夾緊端部133,利用所述保持彈簧端部將線夾131固定在一在此用作支承體的對應刀支架127上。
一例如在第55圖中示出的調節元件134用於調節線夾131相對刮線刀37的夾緊壓力。調節元件134可被移動並在兩個彈簧端部132、133之間對線夾131作用一可調節的壓力。調節元件134設計成擰入對應刀支架127中並自鎖的調節螺栓。
在根據第53圖至第55圖的位置中,調節螺栓134被設定在一非工作位置且不與線夾131接合。在所述位置中,只要刮線刀位於在割線後的位置中,線夾131的夾緊端部133便在較小的線張力下貼靠在刮線刀37上。
第56圖至第59圖示出與線夾131接合的調節元件134。線夾131在保持彈簧端部132與夾緊端部133之間由於調節元件134的作用而被從對應刀支架127的支承壁135提起,因而只要刮線刀處於在割線後的位置,夾緊端部133便較強地壓靠在刮線刀37上。通過調節元件134與線夾131的接合強度能對在夾緊端部133和刮線刀37之間的載荷/應力進行調節。這種調節可以線上夾131的相對於刮線刀37的夾緊位置中進行。
第60圖至第66圖詳細示出在針板14的區域中的支承板13。針板14固定在支承板13上、進而固定在基板4上。針板14的上側與包圍所述針板的支承板13的上側齊平。
在第61圖中,鄰接針板14的左側和右側,兩個可從支承板13上取下的針板滑塊136、137固定在支承板13上、進而固定在基板4上。兩個針板滑塊136、137的上側與針板14的上側齊平並且與包圍針板滑塊136、137的支承板13的上側齊平。兩個針板滑塊136、137形成能從安裝在基板殼體中的縫紉機部件、特別是擺梭25、26上取下的蓋件。
分別通過一個固定結構138(參見第63圖和第64圖)來防止兩個針板滑塊136、137相對於支承板13、進而相對於基板4相對移動。下面,結合在第61圖中位於右側的針板滑塊137來對固定結構138進行闡述。另外,以關於在兩個針眼20、21之間的中點中心對稱的方式,為在第61圖中位於左側的針板滑塊136設置固定結構138。
固定結構138具有一固定針板的鎖定凸起139,所述鎖定凸起為固定在針板滑塊137上的片簧140的一體部段。片簧140在第63圖中示出的固定位置中被預載入。在所述固定位置中,鎖定凸起139接合鎖定凹槽141的沉割部。鎖定凹槽141是鎖定板141a的一部分,所述鎖定板通過一固定螺栓141b固定在支承板13上、進而固定在基板4上。片簧140安裝在針板滑塊137與一夾板142之間,所述夾板能以垂直於針板滑塊137的表面的方式相對針板滑塊移動。
在固定結構138的固定位置(在第63圖中示出)中,針板滑塊137不能沿運動方向143移動,即不能離開針板14。在該固定位置中,防止針板滑塊137相對於支承板13、進而相對於基板4的相對移動。
利用一去固定結構144可在固定位置和釋放位置(在第64圖中示出)之間轉換固定結構138,在所述釋放位置中針板滑塊137可沿運動方向143相對於支承板13、進而相對於基板4相對移動。如第64圖所示,在釋放位置中鎖定凸起139脫離鎖定凹槽141。
去固定結構144通過一去固定鍵來實施,所述去固定鍵可從支承板13的上側、進而從基板4的上側接觸到,並與鎖定凸起139共同作用。這種共同作用通過以下方式間接地實現:通過去固定結構144(在第63圖中)以及從上方通過致動壓頭145的施壓使夾板142、進而使具有鎖定凸起139的片簧140向下移動到釋放位置(根據第64圖)。在到達釋放位置後,針板滑塊137能與去固定結構144一起在運動方向143上相對於支承板13移動、進而離開針板14。
在針板滑塊137沿運動方向143滑動時,所述針板滑塊在支承板13上、進而在基板4上通過一引導裝置146來引導。所述引導裝置通過在支承板13中、因而在基板4中的導槽147形成,作為片簧140的一部分的彈簧148接合到所述導槽中。由於片簧140在引導裝置146中的彈性作用,可以利用相應的調節螺栓來調節針板滑塊137的上側相對於支承板13的上側的齊平位置。
在工廠中組裝縫紉機1時,利用一銷桿149作為輔助工具以調節在鎖定凸起139和鎖定凹槽141之間的間隙,所述銷桿從上方通過一孔隙150和一配合孔151來穿過針板滑塊137和片簧140。通過銷桿149的擺動運動(參見在第62圖中的雙箭頭152),在針板滑塊137貼靠在針板14上的情況下可以精確地預定鎖定凸起139在運動方向143上距鎖定凹槽141的距離。
夾板142通過固定螺栓153與針板滑塊137螺紋連接。
1‧‧‧縫紉機
2‧‧‧上臂
3‧‧‧立柱
4‧‧‧基板
4‧‧‧縫紉機機架
5‧‧‧主軸軸線
5a,5b‧‧‧輔助線
7‧‧‧機體
8‧‧‧曲柄傳動機構
9、10‧‧‧針桿
11、12‧‧‧針
13‧‧‧上支承板/座板
14‧‧‧針板
15‧‧‧縫紉方向
16、17‧‧‧移料件開口
18、19‧‧‧移料件部段
20、21‧‧‧針孔
22‧‧‧壓腳
23‧‧‧電磁驅動機構
24‧‧‧擺梭組件
25、26‧‧‧擺梭
27‧‧‧擺梭尖端
28‧‧‧針儲殼
29‧‧‧面線張緊裝置
30‧‧‧針距調節器傳動機構
31‧‧‧底軸
32、33‧‧‧擺梭驅動機構殼體
34‧‧‧割線器組
35‧‧‧切割凸輪體
36‧‧‧電磁鐵
37‧‧‧刮線刀
38‧‧‧切換裝置
39‧‧‧針桿切換元件
40‧‧‧凸輪
41‧‧‧觸桿
42‧‧‧切換作用面
43‧‧‧切換端部/觸端
44‧‧‧針側端部
45‧‧‧操縱元件
46‧‧‧換柄
47‧‧‧復位柄
48‧‧‧水準軸
49‧‧‧切換桿
50‧‧‧接通桿/起動桿
51‧‧‧彈簧
52‧‧‧止擋單元
53‧‧‧彈簧端部
54‧‧‧擋桿
55‧‧‧針傳送裝置
56‧‧‧針桿座
57‧‧‧擺動軸線
58‧‧‧推力軸
59‧‧‧上引導部段
60‧‧‧下引導部段
61‧‧‧操縱臂
62‧‧‧凸輪擺動軸線
63‧‧‧凸輪支架
64‧‧‧隨動件/結合件
65‧‧‧操縱槽
66‧‧‧復位彈簧
67‧‧‧上下驅動地隨動件
68‧‧‧擋環
69‧‧‧下運行止擋件
70‧‧‧止擋球
71‧‧‧曲柄
72‧‧‧下導棱
73‧‧‧上導棱
74‧‧‧下靜止止擋件
75‧‧‧上靜止止擋件
76‧‧‧距離調節裝置
77‧‧‧連桿系
78‧‧‧驅動桿
79‧‧‧軸
80‧‧‧鉸接機構
81‧‧‧拉桿
82‧‧‧鉸接機構
82a‧‧‧鉸接軸線
83‧‧‧送針桿
84‧‧‧雙箭頭
85‧‧‧雙箭頭
86‧‧‧長形孔/銷連接結構
87‧‧‧滑銷
88‧‧‧滑長形孔
89‧‧‧雙箭頭
90、91‧‧‧擺梭支座
92、93‧‧‧空心軸段
94‧‧‧錐齒輪
95‧‧‧螺桿
96‧‧‧套筒
97‧‧‧端側緊固面
98‧‧‧通孔
98a‧‧‧底軸軸線
99‧‧‧對接面
100‧‧‧殼壁
101...固定裝置
102...緊固螺桿
103...緊固面
104...外殼壁
105...凹口
105a...凸台
106...固定螺栓
107...盤形凸輪
108...軸承
109...跟隨體
110...切割凸輪
111...傳動元件
112...舉升頭
113...軸段
114...割線裝置
115...對應刀
116...切割刃
117...對應刃
118...集槽
119...切割壁段
119a...上刮線刀壁
120...運動平面
121...間隔壁段
122...運動箭頭
123...調節區域
124...擺動關節
125...擺動軸線
126...固定螺栓
127...支架
128...定位方向
129...帶鉸接軸線
130...緊固螺栓
131...線夾
132、133...彈簧端部
134...調節元件
135...支承壁
136、137...針板滑塊
138...固定結構
139...凸起
140...片簧
141...凹槽
141a...鎖定板
142...夾板
143...運動方向
144...固定結構
145...致動壓頭
146...引導裝置
147...導槽
148...彈簧
149...過銷桿
150...孔隙
151...配合孔
152...雙箭頭
153...固定螺栓
第1圖示出一雙針縫紉機的工作側的視圖,其中略去了機台以顯示出安裝在基板中的各零件;第2圖示出根據第1圖的雙針縫紉機的透視圖;
第3圖由根據第1圖的觀察方向示出放大的縫紉機針桿切換元件,其中兩個針桿皆處於上止點並處於接入的縫紉工作狀態;第4圖由第3圖中的觀察方向IV示出針桿切換元件的視圖;第5圖由第4圖中的觀察方向V示出針桿切換元件的視圖;第6圖以類似於第3圖的視圖示出組件,其中左針桿在下止點區域中被接入而右針桿被移出;第7圖以類似於第4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6圖的切換狀態下的針桿切換元件;第8圖以類似於第6圖的視圖示出針桿切換元件,其中在根據實施針傳送擺動運動的位置中示出針桿,與第6圖相比略去了針桿切換元件的幾個部件;第9圖以類似於第7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8圖的針傳送位置中的針桿切換組件;第10圖示出第9圖中的區域X的局部放大圖;第11圖以類似於第8圖的視圖示出根據實施針傳送擺動運動的針桿切換元件;第12圖以類似於第7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11圖的針傳送位置中的針桿切換組件;第13圖示出第12圖中的區域XIII的局部放大圖;第14圖以類似於第4圖的視圖示出針桿切換元件,其中卻略去幾個部件,在推力軸/驅動軸(Schubwelle)的區域中被截斷並且局部被剖開;
第15圖示出第14圖中的局部XV的放大圖;
第16圖根據第14圖中的觀察方向XVI示出元件的視圖;
第17圖示出縫紉機針桿傳送裝置的連桿系/連桿機構在拉桿的傳送位置中的透視圖;
第18圖示出由平行於推力軸縱軸線的觀察方向觀察的、根據第17圖的連桿系的側視圖;
第19圖示出根據第18圖中的線XIX-XIX的剖視圖;
第20圖以類似於第17圖的視圖示出連桿系,其中拉桿在非工作位置中示出;
第21圖以類似於第18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20圖的位置中的連桿系;
第22圖示出根據在第21圖中的線XXII-XXII的剖視圖;
第23圖以類似於第20圖的視圖示出連桿系,其中連桿系的送針桿的固定螺栓被拆鬆;
第24圖以類似於第21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23圖的位置中的連桿系;
第25圖示出縫紉機的擺梭驅動組件的透視圖;
第26圖示出擺梭/鉤圈裝置(Greifer)驅動元件的軸佈置結構的透視圖;
第27圖示出根據第26圖的軸佈置結構的側視圖;
第28圖示出軸佈置結構根據第27圖中的線XXVIII-XXVIII的軸向縱剖視圖;
第29圖示出第28圖中的局部細節XXIX;
第30圖示出根據第27圖中的線XXX-XXX的剖視圖;
第31圖示出根據第27圖中的線XXXI-XXXI的剖視圖;
第32圖以類似於第31圖的視圖示出位於用於擺動調節空心軸的第一邊界位置中的軸佈置結構,所述擺動調節用於設定針桿行程(Schleifenhub);
第33圖以類似於第31圖的視圖示出位於用於擺動調節空心軸的對置邊界位置中的軸佈置結構,所述擺動調節用於設定針桿行程;
第34圖示出根據第30圖中的線XXXIV-XXXIV的剖視圖;
第35圖示出第34圖中的局部細節XXXV;
第36圖示出縫紉機的割線器組件的透視圖;
第37圖示出割線器組件的在切割力調節螺栓的區域中剖斷的俯視圖;
第38圖根據在第37圖中的觀察方向XXXVIII示出割線器元件的側視圖;
第39圖由類似於第38圖的觀察方向、以刮線刀/線拉刮刀(Fadenziehmesser)在割線後相對於對應刀/反向刀的位置示出割線器元件在刀佈置結構區域中的局部放大圖;
第40圖示出第39圖中的局部細節XL;
第41圖以類似於第39圖的視圖示出在切割力調節螺栓的區域中露出的內部細節;
第42圖示出在根據第39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的俯視圖;
第43圖以刮線刀在割線前相對於對應刀的相對位置示出的割線器元件的刀佈置結構的透視圖;
第44圖以類似於第39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43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
第45圖示出第44圖中的細節XLV;
第46圖以類似於第42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43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
第47圖沿切割力調節螺栓的觀察方向示出刀佈置結構的局部透視圖;
第48圖以刮線刀在調節切割力時相對於對應刀的相對位置示出刀佈置結構;
第49圖以類似於第44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48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
第50圖示出在第49圖中的細節L;
第51圖以類似於第46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48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
第52圖以類似於第47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48圖的相對位置中的佈置結構;
第53圖以從斜下方觀察下線夾/夾線機構的觀察方向示出在根據第39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的透視圖,其中略去對應刀;
第54圖以類似於第39圖的視圖示出具有通過夾緊力調節螺栓預載入的線夾的刀佈置結構;
第55圖以露出夾緊力調節螺栓的剖斷的觀察方向示出根據第54圖中的觀察方向LV的視圖;
第56圖示出在刮線刀的相對於對應刀和相對於下線夾的夾線力調節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
第57圖以類似於第54圖的視圖示出在根據第56圖的相對位置中的刀佈置結構;
第58圖以類似於第55圖的視圖示出刀佈置結構,其中夾緊力調節螺栓與線夾相接合;
第59圖示出第58圖在下線夾的區域中的局部放大圖;
第60圖示出基板在針板和兩個與該針板相鄰的針板滑塊的區域中的從斜上方觀察的局部透視圖;
第61圖示出根據第60圖的基板部段的俯視圖;
第62圖示出根據第61圖中的線LXII-LXII的剖視圖;
第63圖以固定位置示出在第62圖中的細節LXII,其中第61圖中在右側示出的針板滑塊不能相對於基板進行相對移動;
第64圖以釋放位置示出根據第63圖的細節,其中針板滑塊能夠相對於基板進行相對移動;
第65圖示出根據第61圖中的線LXV-LXV的剖視圖;以及
第66圖示出在第65圖中的細節LXVI。
37‧‧‧刮線刀
114‧‧‧割線裝置
115‧‧‧對應刀
121‧‧‧間隔壁段
127‧‧‧支架
130‧‧‧緊固螺栓
131‧‧‧線夾
132、133‧‧‧彈簧端部
134‧‧‧調節元件
135‧‧‧支承壁
Claims (5)
- 一種用於縫紉機的割線裝置,所述割線裝置具有:可動的割線刀,能固定在縫紉機機架上的對應刀,由彈性材料製成的線夾,所述線夾與對應體共同作用以夾緊在所述割線刀和對應刀之間切斷的線,用於調節所述線夾相對所述對應體的夾緊壓力的調節元件,其中所述線夾設計成片簧,並具有:保持彈簧端部,利用所述保持彈簧端部將所述線夾固定在支架上,和自由夾緊彈簧端部,其中所述調節元件能被移動並在兩個彈簧端部之間對所述線夾施加一可調節的壓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割線裝置,其中所述調節元件設計成擰入所述支架中的調節螺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割線裝置,其中所述割線裝置具有一自鎖的調節螺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割線裝置,其中所述割線刀設計成刮線刀。
- 一種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割線裝置的縫紉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09004220A DE102009004220A1 (de) | 2009-01-09 | 2009-01-09 | Fadenschneidvorrichtung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40348A TW201040348A (en) | 2010-11-16 |
TWI502110B true TWI502110B (zh) | 2015-10-01 |
Family
ID=42126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00374A TWI502110B (zh) | 2009-01-09 | 2010-01-08 | Secant device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206820B1 (zh) |
KR (1) | KR101677285B1 (zh) |
CN (1) | CN101775714B (zh) |
DE (1) | DE102009004220A1 (zh) |
TW (1) | TWI50211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472828Y1 (ko) * | 2013-03-15 | 2014-06-10 | 오덕남 | 실 절단장치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재봉틀 |
DE102017207627A1 (de) * | 2017-05-05 | 2018-11-08 | Dürkopp Adler AG | Baugruppe zum Erzeugen eines Naht-Anfangsoberfadens mit einem Soll-Nahtüberstand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071438Y (zh) * | 2007-07-16 | 2008-06-11 | 启翔针车(上海)有限公司 | 缝纫机自动切线机构 |
CN101240485A (zh) * | 2007-02-08 | 2008-08-13 |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 带有切线装置的缝纫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955023C (de) | 1955-08-25 | 1956-12-27 | Duerkoppwerke Ag | Mehrnadelnaehmaschine, insbesondere Zweindelnaehmaschine, mit einer Einrichtung zum wahlweisen Ein- und Ausschalten der Nadelstangen |
NL6917054A (zh) * | 1969-11-13 | 1971-05-17 | ||
DE3208159C2 (de) * | 1982-03-06 | 1984-03-01 | Pfaff Industriemaschinen Gmbh, 6750 Kaiserslautern | Fadenschneideeinrichtung an Doppelsteppstich-Nähmaschinen |
JP2525098Y2 (ja) * | 1988-10-21 | 1997-02-05 | シンガー日鋼 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
DE19531727C2 (de) * | 1994-10-13 | 1999-09-30 | Duerkopp Adler Ag | Fadenabschneidvorrichtung für eine Nähmaschine |
DE19722395C1 (de) * | 1997-05-28 | 1998-08-06 | Pfaff Ag G M | Nähmaschine mit einer Fadenschneideinrichtung |
JP2003265878A (ja) * | 2002-03-18 | 2003-09-24 | Yamato Sewing Mach Co Ltd | ミシンの空環保持装置 |
JP4940799B2 (ja) * | 2006-07-12 | 2012-05-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鳩目穴かがり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
JP2008068001A (ja) | 2006-09-15 | 2008-03-27 | Juki Corp | ミシン |
JP2008178455A (ja) * | 2007-01-23 | 2008-08-07 | Juki Corp |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
DE102007004599B4 (de) * | 2007-01-30 | 2008-12-24 | Meiko Maschinenbau Gmbh & Co.Kg | Hauben-Geschirrspülmaschine mit Kondensatniederschlagseinrichtung |
JP2008259753A (ja) * | 2007-04-13 | 2008-10-30 | Juki Corp |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
CN201089837Y (zh) * | 2007-09-05 | 2008-07-23 | 杨和建 | 割线器 |
DE202009000251U1 (de) * | 2009-01-09 | 2009-04-09 | Dürkopp Adler AG | Nähmaschine |
-
2009
- 2009-01-09 DE DE102009004220A patent/DE102009004220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11-30 EP EP09177470.3A patent/EP2206820B1/de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0
- 2010-01-07 KR KR1020100001347A patent/KR10167728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1-08 TW TW099100374A patent/TWI50211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1-08 CN CN2010100014542A patent/CN1017757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40485A (zh) * | 2007-02-08 | 2008-08-13 |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 带有切线装置的缝纫机 |
CN201071438Y (zh) * | 2007-07-16 | 2008-06-11 | 启翔针车(上海)有限公司 | 缝纫机自动切线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206820A1 (de) | 2010-07-14 |
KR101677285B1 (ko) | 2016-11-17 |
KR20100082726A (ko) | 2010-07-19 |
DE102009004220A1 (de) | 2010-07-15 |
CN101775714B (zh) | 2013-08-07 |
CN101775714A (zh) | 2010-07-14 |
TW201040348A (en) | 2010-11-16 |
EP2206820B1 (de) | 2013-06-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93084B (zh) | Double needle sewing machine | |
TWI463052B (zh) | Sewing machine for sewing machine | |
KR101281393B1 (ko) | 재봉틀의 실 절단 장치 | |
US8250997B2 (en) | Multiple needle sewing machine | |
KR100539607B1 (ko) | 재봉기,그중에서도특히바늘용실의클램프와커터를가지는단추구멍용재봉기 | |
TWI502110B (zh) | Secant device | |
KR100443144B1 (ko) | 니들/스레드 클램프 및 커터를 구비한 재봉기, 특히버튼홀 재봉기 | |
JP3822838B2 (ja) | 糸カッターを備えた二糸ロックステッチミシン | |
EP2206817A1 (de) | Schaltbare Nadelstangen-Antriebsvorrichtung | |
KR101757919B1 (ko) | 재봉기 | |
KR101182158B1 (ko) | 실끊기 장치를 갖춘 재봉틀 | |
JP2010246841A (ja) | ミシン | |
JP2010246706A (ja) | ミシン | |
US5427041A (en) | Upper knife releasing device in an overlock sewing machine | |
KR100989740B1 (ko) | 재봉틀의 실 끊기 장치 | |
JP4371928B2 (ja) | ミシンのルーパー駆動装置 | |
GB2285814A (en) | Sewing machine stitch length regulator | |
CN101792957B (zh) | 缝纫机 | |
JP2009254492A (ja) | 上飾り縫いミシン | |
JP2650516B2 (ja) | 二重環縫い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 |
DE309603C (zh) | ||
US802790A (en) | Trimming device for sewing-machines. | |
DE487914C (de) | Stoffdruecker an Naehmaschinen | |
CH142120A (de) | Nähmaschine. | |
DE1820630U (de) | Nadelstangen-tragvorrichtung fuer zickzack - naemaschine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