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1471B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1471B
TWI501471B TW101138370A TW101138370A TWI501471B TW I501471 B TWI501471 B TW I501471B TW 101138370 A TW101138370 A TW 101138370A TW 101138370 A TW101138370 A TW 101138370A TW I501471 B TWI501471 B TW I5014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connector
supported
contact
sup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8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8277A (zh
Inventor
Hiroyuki Yokoo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ublication of TW201338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8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14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147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具有可操作開閉之致動器的連接器。尤其,本發明係有關於係上述的連接器,並可與片狀或板狀之連接對象物(例如,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或FFC(Flexible Flat Cable))連接的連接器。上述之片狀或板狀的連接對象物係亦可具有安裝於端部的固持構件。
例如,該型式的連接器係揭示於特開2004-193045號公報(參照第26圖)。藉由參照該公報的內容,而構成本專利說明書的一部分。
特開2004-193045號公報的連接器係包括外殼、複數個接觸片及致動器。2個第1支撐部分設置於外殼。可彈性變形的第2支撐部分一體形成各個接觸片。致動器具有設置於之兩端的2支第1軸、及位於該第1軸之間的複數支第2軸。第1軸係分別藉該第1支撐部分從下方支撐,第2軸係分別藉該第2支撐部分從上方支撐(即,在下方被推壓)。第1軸的轉動中心係與第2軸的轉動中心錯開,藉此,藉第2支撐部分寬鬆地防止第2軸的轉動。因此,專利文獻1之連接器的致動器係防止意外地轉動。
隨著片狀或板狀的連接對象物具有多條導線,而致動器之間距方向的尺寸(即,長度)變大(即,變長)。特開2004 -193045號公報之連接器的致動器係致動器過長時易彎曲。換言之,特開2004-193045號公報之連接器係因為致動器易彎曲,而具有無法維持適當之姿勢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連接器,係具有可防止意外地轉動之致動器的連接器,並即使可與連接器連接之連接對象物具有多條導線致動器亦不會易於彎曲,藉此,致動器可維持適當之姿勢。
本發明之一形態係提供可與所插入之連接對象物連接的連接器。該連接器包括:外殼、複數個接觸片、第1支撐構件、第2支撐構件及致動器。該外殼具有轉動支撐部。該接觸片係藉該外殼固持成在間距方向排列。該第1支撐構件係被該外殼所固持。該第2支撐構件係被該外殼所固持。該致動器係具有對應於該轉動支撐部的轉動被支撐部、對應於該第1支撐構件的第1被支撐部、及對應於該第2支撐構件的第2被支撐部。該致動器係可在可將該連接對象物插入該連接器之開位置與將該連接對象物維持於與該連接器連接之連接狀態的閉位置之間位移。該第1被支撐部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開位置時及位於該閉位置時的雙方,與位於上方的第1支撐構件接觸。該第2被支撐部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開位置時及位於閉位置時的雙方,與位於下方的第2支撐構件接觸。該轉動被支撐部係在該致動器從該開位置朝向該閉位置位移時在下方推壓該轉動支 撐部,因此,該致動器係承受朝向上方的反作用力。該第1被支撐部係在該致動器承受該反作用力時朝向上方向上推該第1支撐構件。該第2被支撐部係在該致動器承受該反作用力時暫時離開該第2支撐構件。
藉由一面參照附加的圖面,一面檢討下述之最佳實施形態的說明,將正確理解本發明之目的,而且更完全理解其構成。
關於本發明,能以多種變形或各種形態實現,作為其一例,以下詳細說明如圖面所示之特定的實施形態。圖面及實施形態係不是將本發明限定為在此所揭示之特定的形態,而在如申請專利範圍所明示的範圍內進行之全部的變形例、相等物、替代例都包含於其對象。
以下,一面參照第1圖至第25圖,一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具有在Y方向(間距方向)細長地延伸的長方體形狀。連接器1構成為安裝於基板(未圖示)。詳細說明之,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包括:金屬製之複數個接觸片3、由絕緣體所構成之外殼4、由絕緣體所構成之致動器5及金屬製的2個壓具6。接觸片3係被外殼4固持成在Y方向排列。致動器5係以被接觸片3支撐的方式安裝於外殼4。連接器1係可與所插入之塞連接器(連接對象物)2(參照第4圖及第5圖)連接。詳細說明之,連接器1係在X方向(前後 方向)具有前端11與後端12。插入口14設置於連接器1的前端11。使塞連接器2通過插入口14後朝向連接器1的後端12插入連接器1時,塞連接器2與連接器1連接。以下,將參照第24圖或第25圖時除外,說明在即使塞連接器2插入連接器1亦未連接之狀態之連接器1的各部。
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可與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連接的塞連接器2安裝於FPC21的端部。換言之,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可與連接器1連接之連接對象物係具有FPC21的塞連接器2。但,連接對象物亦可是未安裝於塞連接器2的FPC21本身。塞連接器2具有被插入連接器1之插入口14(即,被插入連接器1)的嵌合部20。在嵌合部20之Y方向的兩端,分別設置2個對方側鎖定部22。對方側鎖定部22在Y方向的外側突出。嵌合部20具有2個接地連接部24。接地連接部24分別設置於對方側鎖定部22附近。嵌合部20更具有複數個信號導體26。信號導體26設置於嵌合部20的下面。
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外殼4具有本體部400。本體部400具有在Y方向長的長方體形狀。上部401、底部402、前端403及後端404形成於本體部400。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前端403係連接器1的前端11,後端404係連接器1的後端12。複數個接觸片固持壁420形成於底部402。接觸片固持壁420係在Y方向排列成在Y方向配置並固持接觸片3。前端403係朝向後端404(即,在-X方向)局部地凹下,藉此,具有鉤括弧形狀的凹部形成於外殼4的上 部401。凹部係形成於上部401的前端403之在Y方向的中間部分,藉此,將致動器5安裝於外殼4。如後述所示,致動器5具有2個轉動支撐部430(參照第7圖)。外殼4更具有分別對應於轉動被支撐部530的2個轉動支撐部430。轉動支撐部430分別形成於凹部之Y方向兩側。參照第1圖及第14圖,各個轉動支撐部430係被接近前端403之前面441、接近後端404之側面442及底面450所包圍。本實施形態的外殼4更具有2個壓具固持部470。壓具固持部470分別形成於外殼4之後端404的Y方向兩端附近。
如第1圖、第3圖及第6圖所示,壓具6係將連接器1連接並固定於基板(未圖示)。本實施形態的壓具6係朝向前端403分別插入壓具固持部470,藉此,安裝於外殼4。各個壓具6具有焊接部61、接地接觸片62及鎖定部69。詳細說明之,壓具6的上部係局部地延伸至至下方(即,在-Z方向)。焊接部61係以從延伸至上述下方之部位連續的方式所形成。焊接部61係以在Y方向遠離連接器1的方式延伸。接地接觸片62係從壓具6的上部朝向斜下方而且前方(即,在+X方向)延伸。在將連接器1與塞連接器2相連接時,壓具6的接地接觸片62與塞連接器2的接地連接部24彼此以電性連接。本實施形態的壓具6係藉由將一片金屬板折彎所形成。鎖定部69係形成於壓具6的孔。換言之,本實施形態的鎖定部69係與壓具6一體形成。鎖定部69構成為與對方側鎖定部22一起鎖定塞連接器2與連接器1連接之連接狀態。更具體而言,鎖定部69係在連接 狀態分別與塞連接器2的對方側鎖定部22連結,藉此,鎖定(即,維持)連接狀態。如上述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鎖定部69係與壓具6一體形成。進而,壓具6係在連接狀態藉焊接部61固定於基板(未圖示)。因此,可更確實地防止塞連接器2從連接器1脫離。
如第7圖至第11圖所示,致動器5具有本體部500。本體部500具有在Y方向長的板形狀。操作部501、轉動部502及推壓部503形成於本體部500。推壓部503係在連接狀態推壓塞連接器2(參照第24圖)。如後述所示,本實施形態的致動器5構成為可在可將塞連接器2插入連接器1之開位置(參照第12圖至第14圖)與將塞連接器2維持於連接狀態的閉位置(參照第21圖至第24圖)之間位移。
操作部501係可操作成致動器5在閉位置與開位置之間位移。凹部504形成於操作部501的下部,藉此,可使位於閉位置的致動器5更易於站立(即,使致動器5朝向開位置位移)。
轉動部502係除了上述的2個轉動被支撐部530以外,還具有複數個第1被支撐部510與複數個第2被支撐部520。複數個隔間部505設置於轉動部502,轉動部502係整體上具有梳子形狀。從第7圖至第9圖得知,在Y方向彼此鄰接的2個隔間部505之間的間隙,設置第1被支撐部510及第2被支撐部520的任一方。換言之,在轉動部502,形成分別設置第1被支撐部510的第1間隙與分別設置第2被支撐部520的第2間隙。轉動被支撐部530 係從在Y方向之本體部500(即,致動器5)的兩端分別突出至Y方向外側。若依據本實施形態,第1被支撐部510及第2被支撐部520係在Y方向位於2個轉動被支撐部530之間。
如第7圖及第8圖所示,第1被支撐部510係在XZ平面具有多角形形狀的截面。詳細說明之,第1被支撐部510具有被推壓部511、推壓部512及被推壓部513。各個被推壓部511及被推壓部513具有平面形狀。推壓部512具有曲面形狀。隔著具有第1被支撐部510之第1間隙在Y方向彼此相對向的2個隔間部505係僅藉第1被支撐部510連接。如第8圖所示,第1被支撐部510係在XZ平面具有與操作部501分開的截面。詳細說明之,轉動部502具有形成於第1被支撐部510與操作部501之間的空間514。空間514係作用為收容接觸片3之一部分的收容部514。
如第7圖及第9圖所示,第2被支撐部520係在XZ平面具有多角形形狀的截面。詳細說明之,第2被支撐部520具有被支撐部521、推壓部522及被支撐部523。被支撐部521係具有鈍角的角。各個推壓部522及被支撐部523具有平面形狀。隔著具有第2被支撐部520之第2間隙在Y方向彼此相對向的2個隔間部505係僅藉第2被支撐部520連接。如第9圖所示,第2被支撐部520係在XZ平面具有與操作部501分開的截面。詳細說明之,轉動部502具有形成於第2被支撐部520與操作部501之間的空間524。
如第7圖及第10圖所示,轉動被支撐部530係在XZ 平面具有角為圓角之四角形形狀的截面。詳細說明之,轉動被支撐部530具有2個抵接部531、第1側面532、推壓部533及第2側面534。2個抵接部531係致動器5位於開位置時,分別與外殼4之轉動支撐部430的側面442及底面450(參照第14圖)接觸。各個第1側面532及第2側面534具有平面形狀。推壓部533係轉動被支撐部530的圓角。轉動被支撐部530的轉動中心與2個抵接部531之間的距離都比轉動中心與2個側面(即,第1側面532與第2側面534)之間的距離之任一個更長。
如第11圖所示,若依據本實施形態,第1被支撐部510、第2被支撐部520及轉動被支撐部530係在XZ平面設置於彼此相異的位置。
如第1圖、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接觸片3由複數個第1接觸片310與複數個第2接觸片320所構成。若依據本實施形態,連接器1的第1接觸片310及第2接觸片320的比例係2比1。
如第12圖所示,第1接觸片310具有朝向前方(即,在+X方向)延伸的叉子形狀(即,橫躺的U字形)。詳細說明之,第1接觸片310具有壓入部340、第1腕部311及下側腕部330。壓入部340係被壓入外殼4,藉此,將第1接觸片310固定於外殼4。第1腕部311係從壓入部340的上端部朝向前方延伸。下側腕部330係從壓入部340的下端部分朝向前方延伸。第1抵接部(第1支撐構件)312與第1卡止部313形成於第1腕部311。第1抵接部312 係一面彎曲一面突出至上方,並從第1腕部311連續地延伸至前方(即,在+Z方向)。第1卡止部313係以位於第1被支撐部510之前方的方式設置於第1抵接部312的尖端。第1卡止部313係朝向下方延伸。從上述的說明得知,連接器1具有與致動器5之第1被支撐部510對應的第1支撐構件312(參照第12圖)。第1支撐構件312係以延伸至外殼4之前端403的方式在外殼4的後端404固持於外殼4。本實施形態的第1支撐構件312係與第1接觸片310一體形成。但,亦可第1支撐構件312與第1接觸片310分開地形成。第1接觸部331形成於下側腕部330的尖端附近。第1接觸部331係突出至上方的凸部。固定部350設置於壓入部340。固定部350係形成於壓入部340的下端附近,並從壓入部340的後端朝向後方(即,在-X方向)延伸。固定部350係在將連接器1安裝於基板(未圖示)時,例如藉焊接固定於基板上的信號圖案(未圖示)。
如第13圖所示,第2接觸片320係與第1接觸片310一樣,具有朝向前方延伸的叉子形狀(即,橫躺的U字形)。詳細說明之,第2接觸片320與第1接觸片一樣具有壓入部340與下側腕部330。壓入部340係被壓入外殼4,藉此,將第2接觸片320固定於外殼4。下側腕部330係從壓入部340的下端部分朝向前方延伸。第2接觸片320更具有第2腕部321。第2腕部321係與第1腕部311一樣,從壓入部340的上端部朝向前方延伸。但,第2腕部321具有與第1腕部311相異的構造。更具體而言,第2抵接部(第 2支撐構件)322與第2卡止部323形成於第2腕部321。第2抵接部322係一面彎曲一面突出至下方(即,-Z方向),並從第2腕部321連續地延伸至前方。第2卡止部323係以位於第2被支撐部520之前方的方式設置於第2支撐構件322的尖端。第2卡止部323係朝向上方延伸。從上述的說明得知,連接器1具有與致動器5之第2被支撐部520對應的第2支撐構件322(參照第13圖)。第2支撐構件322係以延伸至外殼4之前端403的方式在外殼4的後端404固持於外殼4。本實施形態的第2支撐構件322係與第2接觸片320一體形成。但,亦可第2支撐構件322與第2接觸片320分開地形成。第2接觸部332形成於下側腕部330的尖端附近。本實施形態的332具有與第1接觸部331相同的構造。更具體而言,第2接觸部332係與第1接觸部331一樣,是突出至上方的凸部。固定部350設置於壓入部340。固定部350係形成於壓入部340的下端附近,並從壓入部340的後端朝向後方延伸。如上述所示,若依據本實施形態,第1接觸片310與第2接觸片320係除了第1腕部311與第2腕部321以外,具有彼此相同的構造。
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係如以上所示構成,藉此,致動器5係可如以下所示操作成從開位置轉動至閉位置。
如第12圖至第14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致動器5係位於開位置時,從外殼4的上面突出至上方(更具體而言,斜上方),塞連接器2係可插入連接器1的插入口14。致 動器5位於開位置時,第1被支撐部510的被推壓部511係與第1接觸片310的第1抵接部312抵接並在下方被推壓(參照第12圖)。第2被支撐部520的被支撐部521係被第2接觸片320的第2抵接部322所支撐(參照第13圖)。進而,轉動被支撐部530與轉動支撐部430抵接。詳細說明之,轉動被支撐部530的2個抵接部531分別與轉動支撐部430的側面442及底面450接觸(參照第14圖)。如上述所示,致動器5位於開位置時,第1被支撐部510係從第1接觸片310的第1抵接部312承受朝下的力,另一方面,第2被支撐部520係被第2接觸片320的第2抵接部322所支撐,藉此,支撐致動器5。換言之,位於開位置的致動器5係藉第1接觸片310與第2接觸片320所固持。若考慮上述的固持構造,亦可轉動被支撐部530係與轉動支撐部430分開(即,亦可被抬高至轉動支撐部430的上方)。換言之,亦可位於開位置的致動器5係僅藉第1接觸片310及第2接觸片320固持。但,在轉動被支撐部530位於轉動支撐部430之上方的情況,致動器5承受朝下之力時,第2被支撐部520就位移至下方。結果,從下方支撐第2被支撐部520的第2接觸片320承受大的負荷,因而,可能發生損壞。因此,轉動被支撐部530係被轉動支撐部430支撐較佳。
如第15圖至第17圖所示,在致動器5從開位置位移至閉位置時,致動器5係經由從外殼4直立之直立狀態。更具體而言,位於開位置的致動器5係被操作成朝向前方 轉動,藉此,移至直立狀態。在直立狀態,第1被支撐部510係暫時往下方位移而離開第1抵接部312。換言之,第1被支撐部510與第1抵接部312係彼此未接觸(參照第15圖)。在直立狀態,第2被支撐部520係暫時往下方位移而推壓第2抵接部322(參照第16圖)。此時,轉動被支撐部530的第1側面532與轉動支撐部430的底面450接觸(參照第17圖)。但,亦可致動器5係在直立狀態,僅藉第2被支撐部520與第2抵接部322的抵接支撐。換言之,亦可轉動被支撐部530的第1側面532係未與轉動支撐部430的底面450接觸。
如第18圖至第20圖所示,轉動被支撐部530係位於直立狀態之致動器5朝向閉位置位移時(即,致動器5從開位置朝向閉位置位移時),在下方推壓轉動支撐部430,因此,致動器5承受朝向上方的反作用力。詳細說明之,位於直立狀態之致動器5朝向更前方傾斜時,轉動被支撐部530的推壓部533推壓轉動支撐部430的被推壓部460(即,底面450的一部分)。於是,致動器5承受來自被推壓部460的反作用力(參照第20圖)。第1被支撐部510的推壓部512係在致動器5承受該反作用力時向上推壓第1接觸片310的第1抵接部312,而朝向上方向上推。藉此,第1接觸片310的第1腕部311發生彈性變形(參照第18圖)。此時,第2被支撐部520係朝向上方暫時位移,而與第2抵接部322分開。換言之,第2被支撐部520與第2抵接部322係彼此未接觸(參照第19圖)。若依據本實施形 態,致動器5係被防止成只要未對致動器5施加使第1接觸片310進一步彈性變形的力,就不會向更方傾斜。換言之,防止致動器5意外地移至閉位置。進而,在致動器5往前方傾斜成超過第18圖至第20圖所示的位置時,發生咔嚓感。從上述的說明得知,該咔嚓感係由於第1被支撐部510推壓第1接觸片310這件事所產生。若依據本實施形態,轉動被支撐部530的推壓部533推壓固定面(即,轉動支撐部430的被推壓部460)。在第1被支撐部510推壓第1接觸片310時,利用從該固定面所承受的反作用力。因此,可更確實地推壓第1接觸片310的第1抵接部312。因此,可更明確地產生咔嚓感。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在第1被支撐部510推壓第1接觸片310時,第2被支撐部520離開第2接觸片320。換言之,藉第2被支撐部520位移的部位(即,第2接觸片320的第2抵接部322)係未被推壓。從以上的說明得知,經由第1被支撐部510向第1接觸片310傳達藉轉動支撐部430的被推壓部460施加於轉動被支撐部530的推壓部533之反作用力的全部。若依據本實施形態,致動器5位於第18圖至第20圖所示的位置時,僅2個部位(即,轉動被支撐部530及第1被支撐部510)分別與轉動支撐部430及第1接觸片310接觸,另一方面,第2被支撐部520暫時離開第2接觸片320。因此,可向第1接觸片310傳達上述之反作用力的全部。
如第21圖至第23圖所示,致動器5傾斜至與X方向平行時(即,致動器5位於閉位置時),第1被支撐部510 與第1接觸片310的第1抵接部312接觸,第2被支撐部520與第2接觸片320的第2抵接部322接觸。此時,轉動被支撐部530係稍微離開轉動支撐部430。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位於閉位置的致動器5係僅藉第1接觸片310及第2接觸片320支撐。但,亦可轉動被支撐部530與轉動支撐部430係彼此接觸。在此情況,即使在意外的力從上方作用於致動器5時,亦可防止第2接觸片320損壞。
如第24圖及第25圖所示,致動器5位於閉位置時,塞連接器2係被連接器1所固持,藉此,更堅固地維持連接狀態。更具體而言,在連接器1與塞連接器2彼此嵌合的嵌合狀態致動器5位於閉位置時,致動器5的推壓部503係從塞連接器2的嵌合部20承受反作用力。承受該反作用力的第1被支撐部510向上推壓第1接觸片310(參照第24圖)。進而,各個第1接觸片310的第1接觸部331及第2接觸片320的第2接觸部332承受來自塞連接器2之嵌合部20的反作用力,而在下方發生彈性變形(參照第24圖及第25圖)。此時,各個信號導體26與對應之第1接觸部331或對應之第2接觸部332接觸,而以電性連接。換言之,本實施形態的第1接觸片310及第2接觸片320係設置成第1接觸部331及第2接觸部332從下方與塞連接器2接觸。若依據本實施形態,連接器1與塞連接器2之嵌合部20的連接狀態係利用藉第1接觸片310之第1腕部311從上所施加的力、與藉第1接觸片310的下側腕部330及第2接觸片320的下側腕部330從下所施加的力,更堅 固地維持。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若依據本實施形態,致動器5位於開位置時,致動器5的第1被支撐部510及第2被支撐部520(即,致動器5之至少2種的部位)分別與第1接觸片310及第2接觸片320接觸(參照第12圖至第14圖)。在致動器5轉動(即,位移)而到達直立狀態時,至少第2被支撐部520與第2接觸片320接觸(參照第15圖至第17圖)。致動器5進一步轉動時,僅轉動被支撐部530及第1被支撐部510(即,僅致動器5之2種的部位)分別與轉動支撐部430及第1接觸片310接觸(參照第18圖至第20圖)。致動器5到達閉位置時,第1被支撐部510及第2被支撐部520(即,致動器5之至少2種的部位)分別與第1接觸片310及第2接觸片320接觸(參照第21圖至第23圖)。如上述所示,第1被支撐部510係在致動器5位於開位置時及位於閉位置時的雙方,與位於上方的第1支撐構件312接觸(或抵接)(參照第12圖及第21圖)。進而,第2被支撐部520係在致動器5位於開位置時及位於閉位置時的雙方,與位於下方的第2支撐構件322接觸(或抵接)(參照第13圖及第22圖)。換言之,致動器5係不管位於開位置時或是位於閉位置時,都藉第1接觸片310從上方推壓,另一方面,藉第2接觸片320從下方支撐。因為致動器5係不管位於開位置時或是位於閉位置時,都藉如上述所示構成的第1支撐構件312及第2支撐構件322支撐,所以致動器5不會過度地彎曲。換言之,可維持致動 器5之適當的姿勢。進而,隨著致動器5轉動,第2被支撐部520暫時離開第2抵接部322,藉此,防止致動器5之意外的轉動。因此,可使維持致動器5之適當的姿勢及防止致動器5之意外的轉動彼此兩立。
進而,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因為分別將第1卡止部313及第2卡止部323設置於第1接觸片310及第2接觸片320,所以即使致動器5係在開位置與閉位置之間的任何位置,都防止向前方脫落。
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係包括:複數個第1組,係由第1支撐構件312(即,第1接觸片310)及第1被支撐部510所構成;及複數個第2組,係由該第2支撐構件322(即,第2接觸片320)及第2被支撐部520所構成。若依據本實施形態,第1組及第2組係按照2比1的比例所使用。但,該比例係以適合咔嚓感的強度、或致動器5推壓塞連接器2(參照第4圖)所需之力的強度等各種條件的方式適當地設定即可。
本發明係根據於2011年11月1日向日本專利局所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第2011-240042號,其內容係藉由參照而構成本專利說明書的一部分。
說明了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但是如本專業者所知,可在不超出本發明之精神的範圍使實施形態變形,那種實施形態係屬於本發明之範圍。
1‧‧‧連接器
3‧‧‧接觸片
4‧‧‧外殼
5‧‧‧致動器
6‧‧‧壓具
11‧‧‧前端
12‧‧‧後端
14‧‧‧插入口
310‧‧‧第1接觸片
320‧‧‧第2接觸片
400‧‧‧本體部
401‧‧‧上部
402‧‧‧底部
403‧‧‧前端
404‧‧‧後端
420‧‧‧接觸片固持壁
430‧‧‧轉動支撐部
470‧‧‧壓具固持部
501‧‧‧操作部
503‧‧‧推壓部
504‧‧‧凹部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正面立體圖。
第2圖係表示將將第1圖之連接器的插入口附近(以一點鏈線之圓所包圍的部分)局部地放大所表示的立體圖。
第3圖係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的背面立體圖。
第4圖係表示可與第1圖的連接器連接之塞連接器(連接對象物)的上視圖。
第5圖係表示第4圖之塞連接器的底視圖。
第6圖係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之壓具的立體圖。
第7圖係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之致動器的立體圖。
第8圖係沿著Ⅷ-Ⅷ線的剖面圖表示第7圖之致動器的剖面圖。
第9圖係表示沿著Ⅸ-Ⅸ線表示第7圖之致動器的剖面圖。
第10圖係表示第7圖之致動器的側視圖。
第11圖係表示沿著Ⅷ-Ⅷ線表示第7圖之致動器之別的剖面圖。在此,係以虛線畫致動器之第2被支撐部及轉動被支撐部之隱藏的外形。
第12圖係表示沿著XⅡ-XⅡ線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在此,致動器位於開位置。
第13圖係表示沿著XⅢ-XⅢ線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在此,致動器位於開位置。
第14圖係表示沿著XⅣ-XⅣ線表示第1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在此,致動器位於開位置。
第15圖係以使致動器向前方傾斜的狀態(即,致動器位於開位置與閉位置之間的狀態)表示第12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16圖係以使致動器向前方傾斜的狀態表示第13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17圖係以使致動器向前方傾斜的狀態表示第14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18圖係以使致動器向更前方傾斜的狀態(即,致動器位於開位置與閉位置之間之別的狀態)表示第15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19圖係以使致動器向更前方傾斜的狀態表示第16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20圖係以使致動器向更前方傾斜的狀態表示第17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21圖係以使致動器完全倒下的狀態(即,致動器位於閉位置的狀態)表示第18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22圖係以使致動器完全倒下的狀態表示第19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23圖係表示以使致動器完全倒下的狀態表示第20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24圖係以塞連接器插入連接器的狀態表示第21圖之連接器與第4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25圖係以塞連接器插入連接器的狀態表示第22圖之連接器與第4圖之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26圖係表示以往之連接器的立體圖。
1‧‧‧連接器
3‧‧‧接觸片
4‧‧‧外殼
5‧‧‧致動器
6‧‧‧壓具
11‧‧‧前端
12‧‧‧後端
14‧‧‧插入口
400‧‧‧本體部
401‧‧‧上部
402‧‧‧底部
403‧‧‧前端
404‧‧‧後端
420‧‧‧接觸片固持壁
430‧‧‧轉動支撐部
501‧‧‧操作部
503‧‧‧推壓部
504‧‧‧凹部

Claims (13)

  1. 一種連接器,可與所插入之連接對象物連接,其中包括:外殼、複數個接觸片、第1支撐構件、第2支撐構件及致動器;該外殼係具有轉動支撐部;該接觸片係藉該外殼固持成在間距方向排列;該第1支撐構件係被該外殼所固持;該第2支撐構件係被該外殼所固持;該致動器係具有對應於該轉動支撐部的轉動被支撐部、對應於該第1支撐構件的第1被支撐部、及對應於該第2支撐構件的第2被支撐部,而且,係可在可將該連接對象物插入該連接器之開位置與將該連接對象物維持於與該連接器連接之連接狀態的閉位置之間位移,該第1被支撐部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開位置時及位於該閉位置時的雙方,與位於上方的第1支撐構件接觸,該第2被支撐部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開位置時及位於閉位置時的雙方,與位於下方的第2支撐構件接觸,該轉動被支撐部係在該致動器從該開位置朝向該閉位置位移時在下方推壓該轉動支撐部,因此,該致動器係承受朝向上方的反作用力,該第1被支撐部係在該致動器承受該反作用力時朝向上方向上推該第1支撐構件,該第2被支撐部係在該致動器承受該反作用力時暫時離開該第2支撐構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具有2個該轉動被支撐部; 該轉動被支撐部係在該間距方向,分別從該致動器之兩端突出至外側;該第1被支撐部及該第2被支撐部係在該間距方向,位於該轉動被支撐部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包括:複數個第1組,係由該第1支撐構件及該第1被支撐部所構成;及複數個第2組,係由該第2支撐構件及該第2被支撐部所構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該致動器係在位於該開位置時,從該外殼的上面突出至上方或斜上方;該轉動被支撐部係在該致動器位於該開位置時,與該轉動支撐部抵接。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連接器,其中在該致動器從該開位置位移至該閉位置時,該致動器係經由從該外殼直立之直立狀態;在直立狀態,該第1被支撐部係暫時往下方位移而離開該第1支撐構件,該第2被支撐部係暫時往下方位移而推壓第2支撐構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複數個該接觸片係包含第1接觸片與第2接觸片;該第1支撐構件係與該第1接觸片一體形成;該第2支撐構件係與該第2接觸片一體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連接器,其中該第1接觸 片係具有第1接觸部;該第2接觸片係具有第2接觸部;該第1接觸片及該第2接觸片係設置成該第1接觸部及該第2接觸部從下方與該連接對象物接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該第2支撐構件係作成朝向該外殼的前端延伸,並在該外殼的後端被該外殼所固持;第2卡止部設置於該第2支撐構件,該第2卡止部係位於該第2被支撐部的前方,並朝向上方延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該第1支撐構件係作成朝向該外殼的前端延伸,並在該外殼的後端被該外殼所固持;第1卡止部設置於該第1支撐構件,該第1卡止部係位於該第1被支撐部的前方,並朝向下方延伸。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該致動器係具有操作部,該操作部作可操作成該致動器在該閉位置與該開位置之間位移;各個該第1被支撐部及該第2被支撐部係在與該間距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具有與該操作部分開的截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該轉動被支撐部係在與該間距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具有角為圓角之四角形形狀的截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更具有鎖定部; 該連接對象物係具有該連接器所插入之嵌合部;2個對方側鎖定部分別設置於該嵌合部之該間距方向的兩端;該鎖定部係構成為與該對方側鎖定部一起鎖定該連接狀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連接器,其中更具有與基板連接固定的壓具;該鎖定部係與該壓具一體形成。
TW101138370A 2011-11-01 2012-10-18 連接器 TWI5014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0042A JP5746953B2 (ja) 2011-11-01 2011-11-01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8277A TW201338277A (zh) 2013-09-16
TWI501471B true TWI501471B (zh) 2015-09-21

Family

ID=48172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8370A TWI501471B (zh) 2011-11-01 2012-10-18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36479B2 (zh)
JP (1) JP5746953B2 (zh)
KR (1) KR101367823B1 (zh)
TW (1) TWI5014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47569B2 (ja) * 2009-10-01 2011-12-2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62084B2 (ja) * 2014-05-15 2018-07-25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KR102165737B1 (ko) * 2015-01-16 2020-10-14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플랫 케이블 커넥터용 홀드다운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플랫 케이블 접속용 커넥터
JP6512551B2 (ja) * 2015-06-26 2019-05-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組立体で用いられるケーブル
JP6575898B2 (ja) * 2015-06-26 2019-09-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7565273B (zh) * 2017-07-18 2019-09-06 泰州镭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卡锁式电连接器
JP6729640B2 (ja) * 2018-06-28 2020-07-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3100533A (ja) * 2022-01-06 2023-07-19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12079B2 (en) * 2004-10-26 2006-09-26 J.S.T. Mfg. Co., Ltd.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US7727006B1 (en) * 2009-07-23 2010-06-01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32106B2 (ja) 2002-12-13 2005-03-23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Fpc用コネクタ
WO2005038992A1 (en) * 2003-10-16 2005-04-28 Molex Incorporated Flat circuit connector
JP2005183010A (ja) * 2003-12-16 2005-07-07 Avenir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Co Ltd コネクター装置
JP2006100057A (ja) * 2004-09-29 2006-04-13 Hosiden Corp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JP4915759B2 (ja) * 2004-12-22 2012-04-11 Smk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2006196424A (ja) * 2005-01-17 2006-07-27 Jst Mfg Co Ltd Fpc用コネクタ
JP4303736B2 (ja) 2006-04-28 2009-07-29 エフシーアイ コネクターズ シンガポール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4707609B2 (ja) * 2006-05-31 2011-06-22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070884B2 (ja) 2007-03-06 2012-11-14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192203B1 (ja) * 2007-12-26 2008-12-10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425987B1 (ja) * 2009-06-10 2010-03-0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792518B2 (ja) * 2009-07-27 2011-10-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17129B2 (ja) * 2009-07-28 2012-04-1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057592B2 (ja) * 2010-02-03 2012-10-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090506B2 (ja) * 2010-08-18 2012-12-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12484B2 (ja) * 2010-08-19 2013-01-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34179B2 (ja) * 2010-09-09 2014-12-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保持部材及び組立体
JP5093340B2 (ja) * 2010-12-27 2012-12-1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8672698B2 (en) * 2011-07-22 2014-03-18 Hosiden Corporation Card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12079B2 (en) * 2004-10-26 2006-09-26 J.S.T. Mfg. Co., Ltd.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US7727006B1 (en) * 2009-07-23 2010-06-01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46953B2 (ja) 2015-07-08
US20130109218A1 (en) 2013-05-02
KR101367823B1 (ko) 2014-02-26
JP2013098025A (ja) 2013-05-20
TW201338277A (zh) 2013-09-16
KR20130048150A (ko) 2013-05-09
US8936479B2 (en) 2015-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1471B (zh) 連接器
TWI354413B (zh)
JP3124505U (ja) Fpc用電気コネクタ
KR101235237B1 (ko) 커넥터
TWI438976B (zh) 電連接器
TWI419418B (zh) 連接器
JP2011181335A (ja) コネクタ、及び、平型電線と当該平型電線が接続されるコネクタとを有する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
JP3619822B2 (ja) 平形柔軟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US1067315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
TWM259340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tention mechanism
JP5016695B2 (ja) コネクタ
JP5862387B2 (ja) コネクタ
JP3126614U (ja) Fpc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0414781C (zh) 连接器
JP463713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3125545U (ja) Fpc用電気コネクタ
US758197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taining member
JP200812380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039161B2 (ja) コネクタ
JP2011034864A (ja) コネクタ
JP5391295B2 (ja) コネクタ
JP2007066544A (ja) 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JP4528605B2 (ja) コネクタ
JP5219314B2 (ja) クリップ
TWM329268U (en) Micro-USB plug conn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