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8657B - An imaging lens that eliminates stray light - Google Patents

An imaging lens that eliminates stray ligh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8657B
TWI498657B TW101148386A TW101148386A TWI498657B TW I498657 B TWI498657 B TW I498657B TW 101148386 A TW101148386 A TW 101148386A TW 101148386 A TW101148386 A TW 101148386A TW I498657 B TWI498657 B TW I4986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light
contact surface
imaging element
curve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8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6788A (zh
Inventor
張國文
Original Assignee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3/793,28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8967814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416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67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86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8657B/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可應用於拍攝影像及錄影的鏡頭模組的光學鏡頭,特別是指一種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
參閱圖1,現有的一成像鏡頭具有一鏡筒11,多數個沿光軸I安裝在該鏡筒11內部的鏡片121、122、123、124,及分別設置在鏡片121與鏡片122之間、鏡片123與鏡片124之間的二個遮光元件125、126。該二遮光元件125、126主要用來排除雜散光線,以免影響成像品質。然而,現有的遮光元件125及126仍然無法有效排除大角度入射的雜散光線,如圖1中所示的一雜散光線110,在鏡筒11與鏡片121~124間因反射及折射後仍會成像在一成像面127上,導致該雜散光線110仍會影響成像品質,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有效排除大部分的雜散光線以獲得更佳成像品質的成像鏡頭。
參閱圖2,為台灣專利公開號第TW 201116876號申請案所揭示的一成像鏡頭,該成像鏡頭亦具有多個遮光元件131、132,其中,該遮光元件131是由一第一透鏡141一像側曲面142周緣向外傾斜延伸,且沿成像光線不通過的一非光學部表面143設置,並藉由與其相鄰的一第二透鏡144的一物側曲面145周緣向外延伸的一非光學部表面146界定形成的兩個支撐部147、148,使該遮光元件131獲得 定位,藉由使該遮光元件131沿該第一透鏡141的非光學部表面143傾斜設置,雖然可有效吸收第一透鏡141與第二透鏡144之非光學部的雜散光線,並提高成像品質,但該申請案的設計只有在相鄰二透鏡的非光學區域的相互面對的二表面形狀能夠相互配合時,才能使該遮光元件131獲得穩固定位。例如,以圖2為例,如果該第一透鏡141位於像側的非光學部表面143的傾斜斜面太窄,則可在該第二透鏡144位於物側的非光學部表面146設置支撐部的範圍會過小,而難以設計二個或二個以上的支撐部,由於單一個支撐部不足以支撐傾斜設置的該遮光元件131,使得該遮光元件131難以穩固地貼靠定位在該第一透鏡141與該第二透鏡144之間。此外,由於該遮光元件131的厚度極薄,當被夾設在一非平面(如圖2的非光學部表面146)與一平面(如圖2的非光學部表面143)之間時,該遮光元件131容易變形而難以平整地貼附於該第一透鏡141的非光學部表面143,進而影響該成像鏡頭的組裝精度,並會影響到遮光作用與成像品質,因此該成像鏡頭除了不易維持較佳的組裝精度外,還存有易因組裝不良而影響成像品質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目的,是在提供一種利用組裝精確度良好的遮光片有效阻擋不必要的雜散光線,以避免雜散光線在成像時造成不必要的影像,進而能提高成像品質的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
於是,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包含一鏡筒,一設置在該鏡筒內的成像單元,及一設置在該成像單元中或該成像單元與鏡筒之間的其中一安裝位置的遮光片。
該鏡筒包括圍繞一光軸界定形成一入光孔且鄰近物側的基壁,及一由該基壁周緣朝像側延伸並與該基壁相配合界定形成一容置空間的圍繞壁。
該成像單元設置於該鏡筒的容置空間,包括多數個沿該光軸依序設置的成像元件,每一個成像元件分別具有一朝向物側的前接觸面及一朝向像側的後接觸面,該前、後接觸面均呈環狀。
該遮光片安裝於一選自下列群組的位置:該成像單元鄰近該鏡筒基壁的成像元件的前接觸面與該基壁之間的位置,及該成像單元的其中一個成像元件的後接觸面及與其相鄰且位於其像側的成像元件的前接觸面之間的位置,該遮光片具有一定位在該安裝位置且呈平面環狀的固定部,及一自該固定部一內周緣彎折並朝該光軸傾斜延伸而終止於一末端緣的折彎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藉由該遮光片的結構型式,可利用該遮光片的固定部提供方便定位在該鏡筒內的安裝位置的特性,而達到容易組裝且可維持良好的組裝精確度的效果,該折彎部則可以有效排除雜散光線,以減少雜散光線在成像時造成不必要的影像,藉此,使本發明成像鏡頭能提供更清晰的高成像品質。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數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且為了更清楚地呈現元件剖切面部分的結構,在各圖式中省略了非剖切部分的輪廓線條。
參閱圖3與圖4,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2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包含一鏡筒3,一設置在該鏡筒3內的成像單元4、相間隔地設置在該成像單元4中的三遮光片501、502、5。
該鏡筒3包括圍繞一光軸II界定形成一入光孔310且鄰近物側的基壁31,及一由該基壁31周緣朝像側延伸並與該基壁31相配合界定形成一容置空間30的圍繞壁32。
該成像單元4設置於該鏡筒3的容置空間30,包括沿該光軸Ⅱ自物側A至像側B依序設置的一第一成像元件41、一第二成像元件42、一第三成像元件43及一第四成像元件44,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成像元件41、42、43、44都是光學透鏡。且每一個成像元件41、42、43、44分別具有一朝向物側且呈環狀的前接觸面411、421、431、441、一朝向像側且呈環狀的後接觸面412、422、432、442、一受該前接觸面411、421、431、441圍繞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曲面413、423、433、443,以及一受該後接觸面 412、422、432、442圍繞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曲面414、424、434、444。補充說明的是,該成像單元4的成像元件的數量不受限。
其中一該遮光片501是安裝在該第一成像元件41的後接觸面412與該第二成像元件42的前接觸面421之間的位置,另一該遮光片502則是安裝在該第二成像元件42的後接觸面422與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前接觸面431之間的位置。
另一該遮光片5為具有折彎結構的立體造型,並安裝在該成像單元4的第三成像元件43的後接觸面432及與其相鄰的第四成像元件44的前接觸面441之間的安裝位置。但該遮光片5的安裝位置不以此為限,依設計需求,也可將該遮光片5安裝於一選自下列群組的位置:該成像單元4鄰近該鏡筒3基壁31的第一成像元件41的前接觸面411與該基壁31之間的位置,及該成像單元4的第一、第二、第三成像元件41、42、43的後接觸面412、422、432及分別與其相鄰且位於其像側的第二、第三、第四成像元件42、43、44的前接觸面421、431、441之間的其中一個位置。
該遮光片5具有一定位在該安裝位置且呈平面環狀的固定部51,及一自該固定部51一內周緣511彎折並朝該光軸Ⅱ傾斜延伸而終止於一末端緣521的折彎部52。
配合參閱圖5,該成像單元4的第四成像元件44的物側曲面443具有一供有效的成像光線通過的光學有效徑區域445,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像側曲面434具有一供有效 的成像光線通過的光學有效徑區域435。在該二光學有效徑區域445、435之間定義出一個成像光線界面400,該成像光線界面400是自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像側曲面434的光學有效徑區域435周緣延伸到與其相鄰的第四成像元件44的物側曲面443的光學有效徑區域445周緣,且該遮光片5的折彎部52的末端緣521不超過該成像光線界面400,以避免該遮光片5擋住成像光線。此外,該第四成像元件44的物側曲面443與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像側曲面434之邊緣均各形成一光通邊界周緣446、436。
其中,光學有效徑是指透鏡的物側曲面或像側曲面上有效的成像光線通過範圍的直徑,值得一提的是,現有的成像鏡頭的透鏡在設計時,通常將該透鏡的物側曲面或像側曲面的光學有效徑區域周緣與界定出該物側曲面或像側曲面的光通邊界周緣之間的間距D1設定在0.1 mm~0.2 mm的範圍。圖5為圖3的成像鏡頭2上半部的局部視圖,因此,只呈現出一半的光學有效徑區域435、445。本實施例雖然僅說明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像側曲面434與該第四成像元件44的物側曲面443的光學有效徑區域435、445與光通邊界周緣446、436。但是,該成像單元4的第一成像元件41、第二成像元件42的物側曲面413、423與像側曲面414、424、第三成像元件43的物側曲面433及第四成像元件44的像側曲面444上也都具有各自的光學有效徑區域與光通邊界周緣,在此不再一一詳述。
該遮光片5的折彎部52是朝該光軸Ⅱ及該第三成像元 件43的方向延伸,且該折彎部52與光軸Ⅱ之夾角θ為41.2°。其中,為了確保能有效消除雜散光線,並降低因透光量減少所造成的影響,該折彎部52的末端緣521與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光通邊界周緣436的距離D2較佳為0.1 mm~0.4 mm。限定上述範圍的主要考量在於:經多次實驗後發現,該折彎部52的末端緣521與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光通邊界周緣436之間的距離D2若小於0.1 mm,則可能因為該遮光片5的製作尺寸公差的影響,而使該末端緣521碰觸到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像側曲面434並導致透光量與成像明亮度受到影響。而該折彎部52的末端緣521與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光通邊界周緣436之間的距離D2若大於0.4 mm,則會降低消除雜散光線的效果,而影響到成像品質。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該遮光片5是由黑色塑膠材料或黑色薄膜製成。由黑色塑膠材料經過射出成型方式製成的該遮光片5具有較高的尺寸精確度,不會因為製作上的誤差,而降低遮蔽雜散光線的效果,或阻擋過多的有效成像光線,而影響成像品質。此外,由黑色薄膜經過衝壓方式製成之該遮光片5不僅可製作一般厚度之遮光片,還可製作厚度較薄的遮光片,如厚度僅0.02mm的遮光片,因此可適用於當相鄰兩成像元件之間極為靠近時的情形。綜上所述,該遮光片5具有優良的機械性能與物理性能,且該遮光片5也具有穩定的結構強度與尺寸上的精確度。
值得一提的是,參閱圖6,也可以依設計與配置需求, 使該遮光片5的折彎部52朝該光軸Ⅱ及該第四成像元件44的方向延伸,且該折彎部52的末端緣521不超過該成像光線界面400,並使該末端緣521與該第四成像元件44的光通邊界周緣446的距離維持在0.1mm~0.4 mm的範圍內,藉此同樣能在避免透光量減少的條件下,達到有效消除雜散光線的效果。當然,該具有折彎部52的遮光片5的設置數量不受限,可介於該等成像元件41、42、43、44之間或介於鏡筒3之基壁31與該第一成像元件41之間。
參閱圖7,為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2的一第二較佳實施例,並包含一鏡筒3、一設置在該鏡筒3內的成像單元4、自物側至像側依序相間隔地設置在該成像單元4中的四遮光片5、501、502、503。其中一該遮光片5具有折彎結構。
該第二較佳實施例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主要差別在於:該成像單元4包括沿一光軸Ⅱ自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的一第一成像元件41、一第二成像元件42、一第三成像元件43、一第四成像元件44及一第五成像元件45,即該等成像元件41~45的數量及型式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且該成像鏡頭2還包含一設置在該第四成像元件44與該第五成像元件45之間的墊圈6,以調整該第四、第五成像元件44、45之間距,該遮光片5安裝在該第一成像元件41與第二成像元件42之間的位置,且該安裝位置的結構型式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以下針對該第一成像元件41、該第二成像元件42與該遮光片5之間的組合關係進行說明。
該遮光片5具有一定位在該第一成像元件41的一後接觸面412與該第二成像元件42的一前接觸面421之間且呈平面環狀的固定部51,及一自該固定部51一內周緣511彎折並朝該光軸Ⅱ及該第一成像元件41傾斜延伸而終止於一末端緣521的折彎部52。該折彎部52的延伸面與光軸Ⅱ的夾角為63.3°,且該折彎部52的末端緣521的位置不超出由該第一成像元件41的像側曲面414的光學有效徑區域,與該第二成像元件42的物側曲面423的光學有效徑區域相配合界定出的一成像光線界面。此外,該第一成像元件41的一像側曲面414邊緣形成一光通邊界周緣416,該遮光片5的末端緣521與該光通邊界周緣416的距離較佳為0.1 mm~0.4 mm。
該第一成像元件41還具有一自該後接觸面412外周緣向外並朝向該像側傾斜延伸的後銜接面417,及一自該後銜接面417外周緣向外延伸的後卡合面418。該第二成像元件42則還具有一自該前接觸面421外周緣向外並朝向該物側傾斜延伸的前銜接面427,及一自該前銜接面427外周緣向外延伸的前卡合面428。且該第二成像元件42的前銜接面427與前卡合面428對應卡合於該第一成像元件41的後銜接面417與後卡合面418。經多次實驗後發現,該後銜接面417與該前銜接面427的斜率如果太大,將使該遮光片5難以穩固地定位在該第一成像元件41與第二成像元件4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較佳是使該後銜接面417與光軸Ⅱ之間所夾的銳角α小於20度。
在其他的實施態樣中,也可以將該第一成像元件41的後銜接面417設計成與該後接觸面412垂直,並將該第二成像元件42的前銜接面427也對應設計成與該前接觸面421垂直的型式。
參閱圖8,為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2的一第三較佳實施例,並包含一鏡筒3、一設置在該鏡筒3內的成像單元4、自物側至像側依序相間隔地設置在該成像單元4中的四遮光片501、502、503、5及一墊圈6。其中一該遮光片5具有折彎結構。
該成像單元4包括沿一光軸Ⅱ自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的一第一成像元件41、一第二成像元件42、一第三成像元件43、一第四成像元件44及一第五成像元件45。該墊圈6則是設置在該第四成像元件44與第五成像元件45之間。
該第三較佳實施例與該第二較佳實施例的主要差別在於:該遮光片5安裝在該第四成像元件44與該墊圈6之間。以下僅針對該第四成像元件44、該墊圈6與該遮光片5之間的組合關係進行說明。
該墊圈6是設置在該第四成像元件44的一後接觸面442與該第五成像元件45的一前接觸面451之間。該遮光片5則具有一定位在該第四成像元件44的後接觸面442與該墊圈6之間且呈平面環狀的固定部51,及一自該固定部51一內周緣511彎折而終止於一末端緣521的折彎部52,該折彎部52是朝向該光軸Ⅱ並靠近該墊圈6與該第五成像元件45的方向傾斜延伸。
其中,該折彎部52的末端緣521的位置不超出由該第四成像元件44的一像側曲面444的光學有效徑區域,與該第五成像元件45的一物側曲面453的光學有效徑區域相配合界定出的成像光線界面。該第五成像元件45的物側曲面453的邊緣形成一光通邊界周緣456,該遮光片5的末端緣521與該光通邊界周緣456的距離較佳為0.1 mm~0.4 mm。可以依設計需求,使該折彎部52朝向該光軸Ⅱ並遠離該墊圈6的方向傾斜延伸。也可以將該遮光片5安裝在該墊圈6與該第五成像元件45的前接觸面451之間。
參閱圖9,為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2的一第四較佳實施例,並包含一鏡筒3、一設置在該鏡筒3內的成像單元4、自物側至像側依序相間隔地設置在該成像單元4中的三遮光片501、502、5。其中一該遮光片5具有折彎結構。
該第四較佳實施例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主要差別在於:該成像單元4包括沿一光軸Ⅱ自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的一第一成像元件41、一第二成像元件42及一第三成像元件43,該等成像元件41~43的數量及型式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該遮光片5安裝在該第二成像元件42與第三成像元件43之間的位置,且該安裝位置的結構型式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更進一步地說,該第二成像元件42並無直接承靠於該鏡筒3之該圍繞壁32上。以下僅針對該第二成像元件42、該第三成像元件43與該遮光片5之間的組合關係進行說明。
該遮光片5具有一定位在該第二成像元件42的後接觸面422與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一前接觸面431之間且呈平面環狀的固定部51,及一自該固定部51一內周緣511彎折並朝該光軸Ⅱ及該第二成像元件42傾斜延伸而終止於一末端緣521的折彎部52。在本實施例中,該折彎部52的延伸面與光軸Ⅱ的夾角為66.5°,且該折彎部52的末端緣521不超出由該第二成像元件42的像側曲面424的光學有效徑區域,與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一物側曲面433的光學有效徑區域相配合界定出的一成像光線界面。該第二成像元件42的一像側曲面424也是由一光通邊界周緣426界定形成,該遮光片5的末端緣521與該光通邊界周緣426的距離較佳為0.1 mm~0.4 mm。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成像元件42還具有一自一後接觸面422外周緣垂直彎折並朝向物側方向延伸的後銜接面429。該第三成像元件43則還具有一自該前接觸面431外周緣垂直彎折並朝向物側方向延伸的前銜接面437,及一自該前銜接面437外周緣向外延伸的前卡合面438。本實施例的該第二成像元件42未直接卡合於該鏡筒3的一圍繞壁32上,而是藉由該後銜接面429卡合於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前銜接面437上而獲得定位。
參閱圖10,為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2的一第五較佳實施例,並包含一鏡筒3、一設置在該鏡筒3內的成像單元4、自物側至像側依序相間隔地設置在該成像單元4中的三遮光片5、501、502。其中一該遮光片5為具有 折彎結構的立體造型。
該第五較佳實施例的鏡筒3與成像單元4的結構與該四較佳實施例相同。該鏡筒3包括圍繞一光軸Ⅱ界定形成一入光孔310且鄰近物側的基壁31,及一由該基壁31周緣朝像側延伸並與該基壁31相配合界定形成一容置空間30的圍繞壁32。且該成像單元4亦包括沿該光軸Ⅱ自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的一第一成像元件41、一第一成像元件42及一第三成像元件43。
該第五較佳實施例與該第四較佳實施例的主要差別僅在於:具有折彎結構的該遮光片5是設置在該鏡筒3的基壁31與該第一成像元件41之間,以下僅針對該基壁31、該第一成像元件41與該遮光片5之間的組合關係進行說明。
該遮光片5具有一定位在該鏡筒3的基壁31與該第一成像元件41的一前接觸面411之間且呈平面環狀的固定部51,及一自該固定部51一內周緣511彎折並朝該光軸Ⅱ及該入光孔310的方向傾斜延伸而終止於一末端緣521的折彎部52。在本實施例中,該折彎部52的延伸面與光軸Ⅱ的夾角為66.7°。較佳地,該第一成像元件41的一物側曲面413邊緣形成一光通邊界周緣416,並具有一供成像光線通過的光學有效徑區域415,設置該遮光片5時,也是使該折彎部52的末端緣521與光軸的距離d1大於該第一成像元件41之物側曲面413之光學有效徑區域415的光學有效徑的一半(即d2),且該末端緣521與該光通邊界周緣416的距 離較佳為0.1 mm~0.4 mm。
本實施例藉由將該遮光片5安裝在該基壁31與該第一成像元件41之間的設計,能阻卻大角度入射的雜散光線,同樣有助於改善成像品質。
參閱圖11,為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2的一第六較佳實施例,並包含一鏡筒3、一設置在該鏡筒3內的成像單元4、自物側至像側依序相間隔地設置在該成像單元4中的三遮光片501、5、502。
其中一該遮光片5具有折彎結構。該成像單元4包括沿一光軸Ⅱ自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的一第一成像元件41、一第一成像元件42、一第三成像元件43及一第四成像元件44。
該第六較佳實施例的鏡筒3及該鏡筒3內部元件的配置型式皆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主要差異僅在於該第二成像元件42的型式及該遮光片5的設置位置。以下僅就差異部分及該第二成像元件42、第三成像元件43與該遮光片5之間的組合關係進行說明。
該第二成像元件42的一像側面424' 為平面,該遮光片5是設置在該第二成像元件42與該第三成像元件43之間,並具有一定位在該第二成像元件42的一後接觸面422與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一前接觸面431之間且呈平面環狀的固定部51,及一自該固定部51一內周緣511彎折並朝該光軸Ⅱ及該第三成像元件43的方向傾斜延伸而終止於一末端緣521的折彎部52。在本實施例中,該遮光片5仍能透過該 固定部51獲得穩固定位,並以該折彎部52有效消除雜散光線。
參閱圖12,為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2的一第七較佳實施例,該第七較佳實施例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主要差別在於:安裝於該成像單元4之第三成像元件43的後接觸面432及與其相鄰的第四成像元件44的前接觸面441之間的該遮光片5係利用射出成型的方式製成,且該遮光片5之固定部51的厚度較厚,使該遮光片5之固定部51進一步具有墊圈之功能。其中,使該固定部51增加厚度而能兼作為墊圈的設計,可以讓與該遮光片5相鄰的該等成像元件之前接觸面與後接觸面之間的厚度變薄,以利於成像元件之製作。詳細一點說明,在本較佳實施例中,該固定部51的厚度為0.2mm,而在第一實施例中,該遮光片5的該固定部51的厚度為0.02mm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成像鏡頭2的遮光片5的設置數量不受限,也可以在上述的每一個實施例中的各個不同安裝位置都設置具有折彎結構的遮光片5,以提高該成像鏡頭2整體的成像品質。此外,該遮光片5的折彎部52的結構型式不拘於平面狀,也可以採用一選自下列群組的結構型式形成該折彎部52:波浪狀、階梯狀及彎弧狀。使該遮光片5能順應於各種成像元件的表面形式,並能更貼近於所要遮擋的表面,達到有效消除雜散光線的效果。
歸納上述,該遮光片5能夠搭配各種不同結構型式與配置方式的成像單元4與鏡筒3組合成本發明可消除雜散 光線的成像鏡頭2,前述各種實施態樣都顯示該遮光片5能利用該固定部51獲得穩固定位因而有助於維持良好的組裝精確度,並都能透過該折彎部52達到有效消除雜散光線的效果,使該成像鏡頭2具有容易組裝的特性,且能夠除排除雜散光線在成像時形成不必要的影像而能提供更好的成像品質,因而能達到本發明的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2‧‧‧成像鏡頭
3‧‧‧鏡筒
30‧‧‧容置空間
31‧‧‧基壁
310‧‧‧入光孔
32‧‧‧圍繞壁
4‧‧‧成像單元
400‧‧‧成像光線界面
41‧‧‧第一成像元件
411‧‧‧前接觸面
412‧‧‧後接觸面
413‧‧‧物側曲面
414‧‧‧像側曲面
415‧‧‧光學有效徑區域
416‧‧‧光通邊界周緣
417‧‧‧後銜接面
418‧‧‧後卡合面
42‧‧‧第二成像元件
421‧‧‧前接觸面
422‧‧‧後接觸面
423‧‧‧物側曲面
424‧‧‧像側曲面
424' ‧‧‧像側面
426‧‧‧光通邊界周緣
427‧‧‧前銜接面
428‧‧‧前卡合面
429‧‧‧後銜接面
43‧‧‧第三成像元件
431‧‧‧前接觸面
432‧‧‧後接觸面
433‧‧‧物側曲面
434‧‧‧像側曲面
435‧‧‧光學有效徑區域
436‧‧‧光通邊界周緣
437‧‧‧前銜接面
438‧‧‧前卡合面
44‧‧‧第四成像元件
441‧‧‧前接觸面
442‧‧‧後接觸面
443‧‧‧物側曲面
444‧‧‧像側曲面
445‧‧‧光學有效徑區域
446‧‧‧光通邊界周緣
45‧‧‧第五成像元件
451‧‧‧前接觸面
452‧‧‧後接觸面
453‧‧‧物側曲面
454‧‧‧像側曲面
5‧‧‧遮光片
501‧‧‧遮光片
502‧‧‧遮光片
503‧‧‧遮光片
51‧‧‧固定部
511‧‧‧內周緣
52‧‧‧折彎部
521‧‧‧末端緣
6‧‧‧墊圈
Ⅱ‧‧‧光軸
A‧‧‧物側
B‧‧‧像側
θ‧‧‧夾角
α‧‧‧銳角
D1‧‧‧間距
D2‧‧‧距離
d1‧‧‧距離
d2‧‧‧光學有效徑的一半
圖1是一配置示意圖,說明習知的一成像鏡頭的數個遮光片的設置情形;圖2是一配置示意圖,說明習知的另一種成像鏡頭的一遮光片呈傾斜設置的情形;圖3是一配置示意圖,說明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圖4是一立體示意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一遮光片的結構型式;圖5是圖3的上半部的一局部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遮光片的一折彎部與一第三成像元件的一像側曲面的配置關係;圖6是一配置示意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遮光片的折彎部朝向一光軸及一第四成像元件的方向延伸的情 形;圖7是一配置示意圖,說明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的一第二較佳實施例;圖8是一配置示意圖,說明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的一第三較佳實施例;圖9是一配置示意圖,說明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的一第四較佳實施例;圖10是一配置示意圖,說明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的一第五較佳實施例;圖11是一配置示意圖,說明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的一第六較佳實施例;及圖12是一配置示意圖,說明本發明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的一第七較佳實施例。
2‧‧‧成像鏡頭
3‧‧‧鏡筒
30‧‧‧容置空間
31‧‧‧基壁
310‧‧‧入光孔
32‧‧‧圍繞壁
4‧‧‧成像單元
41‧‧‧第一成像元件
411‧‧‧前接觸面
412‧‧‧後接觸面
413‧‧‧物側曲面
414‧‧‧像側曲面
42‧‧‧第二成像元件
421‧‧‧前接觸面
422‧‧‧後接觸面
423‧‧‧物側曲面
424‧‧‧像側曲面
43‧‧‧第三成像元件
431‧‧‧前接觸面
432‧‧‧後接觸面
433‧‧‧物側曲面
434‧‧‧像側曲面
44‧‧‧第四成像元件
441‧‧‧前接觸面
442‧‧‧後接觸面
443‧‧‧物側曲面
444‧‧‧像側曲面
5‧‧‧遮光片
501‧‧‧遮光片
502‧‧‧遮光片
51‧‧‧固定部
511‧‧‧內周緣
52‧‧‧折彎部
521‧‧‧末端緣
Ⅱ‧‧‧光軸
A‧‧‧物側
B‧‧‧像側

Claims (10)

  1. 一種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包含:一鏡筒,包括圍繞一光軸界定形成一入光孔且鄰近物側的基壁,及一由該基壁周緣朝像側延伸並與該基壁相配合界定形成一容置空間的圍繞壁;一成像單元,設置於該鏡筒的容置空間,包括多數個沿該光軸依序設置的成像元件,每一個成像元件分別具有一朝向物側的前接觸面及一朝向像側的後接觸面,該前、後接觸面均呈環狀;及一遮光片,安裝於一選自下列群組的位置:該成像單元鄰近該鏡筒基壁的成像元件的前接觸面與該基壁之間的位置,及該成像單元的其中一個成像元件的後接觸面及與其相鄰且位於其像側的成像元件的前接觸面之間的位置,該遮光片具有一定位在該安裝位置且呈平面環狀的固定部,及一自該固定部一內周緣彎折並朝該光軸傾斜延伸而終止於一末端緣的折彎部;其中,該成像單元的每一成像元件都具有一受該前接觸面圍繞的物側曲面及一受該後接觸面圍繞的像側曲面且分別具有一供成像光線通過的光學有效徑區域,該遮光片兩側相鄰之成像元件之間定義一個成像光線界面,該成像光線界面是自該遮光片物側的成像元件的像側曲面的光學有效徑區域周緣延伸到該遮光片像側的成像元件的物側曲面的光學有效徑區域周緣,該遮光片的折彎部的末端緣不超過該成像光線界面。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其中,每一成像元件為一透鏡,該遮光片是安裝在該成像單元的其中一個成像元件的後接觸面及與其相鄰且位於其像側的成像元件的前接觸面之間的位置。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單元的每一成像元件的物側曲面與像側曲面之邊緣均各形成一光通邊界周緣,該遮光片的折彎部末端緣與該鄰近之光通邊界周緣的距離為0.1mm~0.4mm。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還包含一設置在該成像單元的相鄰二個成像元件之間的墊圈,該遮光片的固定部是定位在該墊圈與該墊圈物側的成像元件的後接觸面之間,或該墊圈與該墊圈像側的成像元件的前接觸面之間。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單元的每一成像元件都具有一受該前接觸面圍繞且使光線通過的物側曲面及一受該後接觸面圍繞且使光線通過的像側曲面,且每一成像元件的物側曲面與像側曲面分別具有一供成像光線通過的光學有效徑區域,該遮光片及該墊圈兩側相鄰之成像元件之間定義一個成像光線界面,該成像光線界面是自該遮光片及該墊圈物側的成像元件的像側曲面的光學有效徑區域周緣延伸到該遮光片及該墊圈像側的成像元件的物側曲面的光學有效徑區域周緣,該遮光片的折彎部是沿一選 自下列群組的方向延伸:朝向該光軸並靠近該墊圈的方向,以及朝向該光軸並遠離該墊圈的方向,其中該折彎部的末端緣不超過該成像光線界面。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單元的每一成像元件都具有一受該前接觸面圍繞的物側曲面,及一受該後接觸面圍繞的像側曲面,且每一成像元件的物側曲面與像側曲面之邊緣均各形成一光通邊界周緣,該遮光片的折彎部是沿一選自下列群組的方向延伸:朝向該光軸並靠近該墊圈的方向,以及朝向該光軸並遠離該墊圈的方向,且該遮光片的末端緣與該鄰近之光通邊界周緣的距離為0.1mm~0.4mm。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其中,該遮光片是安裝在該成像單元鄰近該鏡筒基壁的成像元件的前接觸面與該基壁之間的位置,且該遮光片的固定部定位在該前接觸面與該基壁之間,該折彎部是朝該入光孔的方向延伸。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單元的每一成像元件都具有一受該前接觸面圍繞的物側曲面,及一受該後接觸面圍繞的像側曲面,鄰近該鏡筒的基壁的成像元件的物側曲面具有一供成像光線通過的光學有效徑區域,該遮光片的折彎部的末端緣與光軸的距離大於光學有效徑的一半,該光學有效徑為該光學有效徑區域的直徑。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單元的每一成像元件都具有一受該前接觸面圍繞且使光線通過的物側曲面及一受該後接觸面圍繞且使光線通過的像側曲面,鄰近該鏡筒的基壁的成像元件的物側曲面之邊緣形成一光通邊界周緣,且該末端緣與該光通邊界周緣的距離為0.1mm~0.4mm。
  10. 一種可消除雜散光線的成像鏡頭,包含:一鏡筒,包括圍繞一光軸界定形成一入光孔且鄰近物側的基壁,及一由該基壁周緣朝像側延伸並與該基壁相配合界定形成一容置空間的圍繞壁;一成像單元,設置於該鏡筒的容置空間,包括多數個沿該光軸依序設置的成像元件,每一個成像元件為一透鏡,分別具有一朝向物側的前接觸面、一受該前接觸面圍繞的物側曲面、一朝向像側的後接觸面及一受該後接觸面圍繞的像側曲面,該物側曲面與該像側曲面之邊緣均各形成一光通邊界周緣;及一遮光片,安裝於一選自下列群組的位置:該成像單元鄰近該鏡筒基壁的成像元件的前接觸面與該基壁之間的位置,及該成像單元的其中一個成像元件的後接觸面及與其相鄰且位於其像側的成像元件的前接觸面之間的位置,該遮光片具有一定位在該安裝位置且呈平面環狀的固定部,及一自該固定部一內周緣彎折並朝該光軸傾斜延伸而終止於一末端緣的折彎部,該遮光片的折彎部末端緣與該鄰近之光通邊界周緣的距離為0.1mm~0.4mm。
TW101148386A 2012-10-16 2012-12-19 An imaging lens that eliminates stray light TWI4986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793,284 US8967814B2 (en) 2012-10-16 2013-03-11 Imaging lens with enhancement of blocking stray ligh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91838.9A CN103728705B (zh) 2012-10-16 2012-10-16 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6788A TW201416788A (zh) 2014-05-01
TWI498657B true TWI498657B (zh) 2015-09-01

Family

ID=50452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8386A TWI498657B (zh) 2012-10-16 2012-12-19 An imaging lens that eliminates stray light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60445B2 (zh)
CN (1) CN103728705B (zh)
TW (1) TWI49865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333B (zh) * 2020-10-22 2022-11-2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間隔元件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83033B1 (ko) 2015-05-27 2018-07-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CN205507179U (zh) * 2015-11-17 2016-08-2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I614518B (zh) * 2016-05-09 2018-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38185B (zh) * 2016-05-09 2018-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591376B (zh) 2016-05-09 2017-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CN206515587U (zh) * 2016-07-20 2017-09-22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遮光片及具有该遮光片的镜头模组
CN106802528B (zh) * 2016-10-25 2019-08-0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遮光板、遮光板的加工方法及镜头模组
CN106483643B (zh) * 2016-11-28 2022-10-14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红外热成像系统
CN106772895A (zh) * 2016-12-10 2017-05-3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TWI598614B (zh) * 2016-12-14 2017-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12354B (zh) * 2016-12-14 2018-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08254849B (zh) * 2016-12-29 2020-10-2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CN106896478B (zh) * 2016-12-30 2019-05-2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ES2940444T3 (es) 2017-01-03 2023-05-08 Huawei Tech Co Ltd Estructura de la lente, método de fabricación de la misma y cámara
CN106802529B (zh) * 2017-01-12 2019-08-0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筒、镜头筒的加工方法及镜头模组
CN106950623A (zh) * 2017-05-23 2017-07-14 陈志刚 一种遮光圈及微型镜头
TWI621891B (zh) * 2017-05-25 2018-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7329349A (zh) * 2017-07-07 2017-11-0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镜头
CN208172350U (zh) * 2018-01-29 2018-11-3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组件
TWI647480B (zh) * 2018-01-30 2019-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10346847A (zh) * 2018-04-03 2019-10-18 昆山康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不同折射率的材料所组成的镜片结构
CN111474665A (zh) * 2019-01-23 2020-07-31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TWI714247B (zh) * 2019-02-27 2020-12-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0161654B (zh) * 2019-05-08 2021-09-28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130271A (zh) * 2019-06-25 2020-12-25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电子装置
CN110488445B (zh) * 2019-08-21 2021-07-0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支撑组件与光学成像镜头
CN112444927A (zh) * 2019-08-30 2021-03-05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镜片组、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1025512A (zh) * 2019-12-16 2020-04-17 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件、镜头及改善镜头杂光的方法
WO2021120158A1 (zh) * 2019-12-20 2021-06-24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结构
CN111402722A (zh) * 2020-04-28 2020-07-10 欧菲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
CN114488469A (zh) * 2020-11-13 2022-05-1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N112965253A (zh) * 2021-03-24 2021-06-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和穿戴式增强现实显示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15686A (en) * 2004-11-12 2006-05-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A lens module with the function of reducing the sundry ray
TW201003165A (en) * 2008-07-04 2010-01-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ens module
US20120212805A1 (en) * 2011-02-22 2012-08-23 Tamron Co., Ltd. Lens Unit for Infrared Camera and Infrared Camera Using the Same
TW201250328A (en) * 2011-06-07 2012-12-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ens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4177A (ja) * 2000-12-13 2002-08-2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絞り切替装置
JP3891567B2 (ja) * 2002-12-03 2007-03-14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フレアストッパ
JP2006085013A (ja) * 2004-09-17 2006-03-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レンズホルダ及びレンズ付きフイルムユニット
JP2006195331A (ja) * 2005-01-17 2006-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影レンズ
JP5014624B2 (ja) * 2005-12-12 2012-08-29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及び撮影レンズ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2008175992A (ja) * 2007-01-17 2008-07-31 Fujinon Corp 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ユニット
CN201583719U (zh) * 2009-09-29 2010-09-15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500万像素手机摄像头光学镜头组件
TWI448761B (zh) * 2009-12-21 2014-08-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JP2011043860A (ja) * 2010-11-30 2011-03-03 Panasonic Corp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撮像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15686A (en) * 2004-11-12 2006-05-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A lens module with the function of reducing the sundry ray
TW201003165A (en) * 2008-07-04 2010-01-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ens module
US20120212805A1 (en) * 2011-02-22 2012-08-23 Tamron Co., Ltd. Lens Unit for Infrared Camera and Infrared Camera Using the Same
TW201250328A (en) * 2011-06-07 2012-12-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ens modu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333B (zh) * 2020-10-22 2022-11-2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間隔元件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28705A (zh) 2014-04-16
JP5860445B2 (ja) 2016-02-16
JP2014081628A (ja) 2014-05-08
TW201416788A (zh) 2014-05-01
CN103728705B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8657B (zh) An imaging lens that eliminates stray light
TWI451182B (zh) An imaging lens that eliminates stray light
US8967814B2 (en) Imaging lens with enhancement of blocking stray light
TWI403775B (zh) A lens group with a chimeric structure and a lens module
WO2020029021A1 (zh)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JP6368760B2 (ja) 結像レンズ
US9678336B2 (en) Lens assembly
US20200049925A1 (en) Lens module
JP5623566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TW201307938A (zh) 間隔環及鏡頭模組
KR20120068177A (ko) 렌즈 조립체
JP6909905B2 (ja) 光学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TWI417593B (zh) Lens set with chimeric structure
CN102955216A (zh) 镜头模组
TWM517334U (zh) 塑膠透鏡、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JP7036524B2 (ja) 光学レンズ
TWM517331U (zh) 取像鏡頭、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WO2020108104A1 (zh) 一种镜头模组
CN214151181U (zh) 镜头、摄像头和电子装置
JP6990276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JP2020024396A (ja) 遮光板および当該遮光板を備える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JP2005309289A (ja) レンズおよび組レンズ
JP2020027295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JPWO2018216554A1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用の反射鏡及び反射鏡の製造方法
US9989725B2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with a fixing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