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88445B - 支撑组件与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支撑组件与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88445B
CN110488445B CN201910771618.0A CN201910771618A CN110488445B CN 110488445 B CN110488445 B CN 110488445B CN 201910771618 A CN201910771618 A CN 201910771618A CN 110488445 B CN110488445 B CN 1104884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optical imaging
side mechanical
light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716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88445A (zh
Inventor
陈文森
李子平
林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jing Optoelectronics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jing Optoelectronics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jing Optoelectronics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jing Optoelectronics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7161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88445B/zh
Priority to TW108132381A priority patent/TWI705276B/zh
Priority to US16/662,031 priority patent/US11372202B2/en
Publication of CN110488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884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884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884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支撑组件与光学成像镜头。所述支撑组件,具有物侧力学表面、像侧力学表面、内侧连接面与外侧连接面。内侧连接面具有从物侧力学表面与像侧中力学表面的至少一力学表面开始延伸的第一、第二平面内壁。外侧连接面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第二外切面。第一、第二外切面分别邻近于第一、第二平面内壁。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R/SD≦30。其具有较小的径向方向尺寸,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而利于加工或组装。另,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亦被提出,其具有较小的径向方向尺寸以及良好的光学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支撑组件与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支撑组件与应用此支撑组件的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产品的规格不断演进,需求产品的尺寸规格更加要求轻薄短小,其中光学成像镜头中的机构配件(如支撑组件),也成为了欲精进改善的目标。
然而,先前的支撑组件多半仅考虑其外型的切边,对镜头径向方向上的尺寸缩小程度有限。并且,支撑组件的内侧连接面与物侧力学表面或像侧力学表面呈90度垂直,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杂散光。此外,切边后剩余的肉厚较厚,对缩减尺寸的效果有限,若过薄则不仅加工不易,组件的结构强度也不足。因此,为了缩减镜头尺寸,又要考虑支撑组件的可加工性并兼顾成像质量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主要发展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其具有较小的径向方向尺寸,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而利于加工或组装。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其具有较小的径向方向尺寸以及良好的光学成像质量。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物侧力学表面(mechanical surface)、一朝向像侧的像侧力学表面、一内侧连接面及一外侧连接面。内侧连接面与外侧连接面连接像侧力学表面与物侧力学表面且分别朝向支撑组件内部与外部。物侧力学表面与像侧力学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用以承靠一透镜。内侧连接面具有从物侧力学表面与像侧力学表面中的至少一力学表面开始延伸的第一平面内壁与第二平面内壁。第一平面内壁相对于第二平面内壁。外侧连接面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外切面与第二外切面。第一外切面邻近于第一平面内壁,且第二外切面邻近于第二平面内壁。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R/SD≦30,R为第一外切面与第二外切面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第一外切面与第一平面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外切面与第二平面内壁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SD为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中较小的一者。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多个具有屈亮度的透镜以及上述的支撑组件。这些透镜,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序排列并设置于镜筒中。支撑组件设置于镜筒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R/SD≦2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内侧连接面的第一平面内壁与第二平面内壁相对于物侧力学表面倾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内侧连接面的粗糙度大于等于0.2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像侧力学表面与物侧力学表面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一阶梯状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阶梯状结构的阶梯的高度差大于等于0.02毫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内侧连接面具有从像侧力学表面开始延伸的第一平面内壁与第二平面内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外侧连接面更具有至少第三外切面。第三外切面位于第一外切面与第二外切面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像侧力学表面与物侧力学表面的顶部皆为平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Domax/Dt<0.9,
其中,内侧连接面界定出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通光孔,通光孔朝向物侧的开口为物侧通光开口,Domax为物侧通光开口的最大直径,Dt为第一外切面与第二外切面之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Domax/Dtd<0.85,
内侧连接面界定出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通光孔,通光孔朝向物侧的开口为物侧通光开口,Domax为物侧通光开口的最大直径,Dtd为外侧连接面的最大直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包括:
一镜筒;
多个具有屈亮度的透镜,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排列并设置于该镜筒中;以及
一支撑组件,设置于该镜筒中,该支撑组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物侧力学表面、一朝向像侧的像侧力学表面、一内侧连接面及一外侧连接面,该内侧连接面与该外侧连接面连接该像侧力学表面与该物侧力学表面且分别朝向该支撑组件内部与外部,其中该物侧力学表面与该像侧力学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用以承靠该些透镜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该内侧连接面具有从该物侧力学表面与该像侧力学表面中的至少一力学表面开始延伸的一第一平面内壁与一第二平面内壁,该第一平面内壁相对于该第二平面内壁,
其中,该外侧连接面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外切面与一第二外切面,该第一外切面邻近于该第一平面内壁,且该第二外切面邻近于该第二平面内壁,
其中,该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4≦R/SD≦30,
其中,R为该第一外切面与该第二外切面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其中,该第一外切面与该第一平面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一第一距离,该第二外切面与该第二平面内壁的最小距离为一第二距离,
SD为该第一距离与该第二距离中较小的一者。
其中该内侧连接面的该第一平面内壁与该第二平面内壁相对于该物侧力学表面倾斜。
其中该内侧连接面的粗糙度大于等于0.2微米。
其中该像侧力学表面与该物侧力学表面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一阶梯状结构。
其中该阶梯状结构的阶梯的高度差大于等于0.02毫米。
其中该内侧连接面具有从该像侧力学表面开始延伸的该第一平面内壁与该第二平面内壁。
其中该外侧连接面更具有至少一第三外切面,其中该第三外切面位于该第一外切面与该第二外切面的一侧。
其中该像侧力学表面与该物侧力学表面的顶部皆为平面。
其中该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Domax/Dt<0.9,
其中,该内侧连接面界定出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通光孔,该通光孔朝向该物侧的开口为一物侧通光开口,Domax为该物侧通光开口的最大直径,Dt为该第一外切面与该第二外切面之间的距离。
其中该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Domax/Dtd<0.85,
其中,该内侧连接面界定出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通光孔,该通光孔朝向该物侧的开口为一物侧通光开口,Domax为该物侧通光开口的最大直径,Dtd为该外侧连接面的最大直径。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与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中,由于内侧连接面具有从物侧力学表面与像侧力学表面中的至少一力学表面开始延伸的第一、第二平面内壁,藉由此设计可达到缩小光学成像系统径向方向尺寸之效果。并且,支撑组件与光学成像镜头符合条件式4≦R/SD≦30,藉由满足此条件式而可有利于加工并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而不造成组装上的困难。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可应用于图1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参考透镜的径向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的物侧力学表面的上视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的像侧力学表面的上视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剖面A-A’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的剖面B-B’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与图8分别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朝向物侧力学表面与像侧力学表面看过去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与图10分别为图7中剖面D-D’与C-C’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与图12分别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朝向物侧力学表面与像侧力学表面看过去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与图14分别为图7中剖面F-F’与E-E’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开始详细描述本发明之前,首先清楚表示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200:光学成像镜头;210:镜筒;100:支撑组件;110:物侧力学表面;120:像侧力学表面;130:内侧连接面;140、140a、140b:外侧连接面;150:通光孔;150O、150Oa、150Ob:物侧通光开口;150I、150Ia、150Ib:像侧通光开口;A-A’、B-B’、C-C’、D-D’、E-E’、F-F’:剖面;A1:物侧;A2:像侧;AS:组装部;B:成像光线;EC1:第一外切面;EC2:第二外切面;H:高度差;I:光轴;PIW1:第一平面内壁;PIW2:第二平面内壁;IES:像侧光学有效面;INS:像侧光学无效面;L、L1~L4:透镜;LR:参考透镜;OB:光学边界;OES:物侧光学有效面;ONS:物侧光学无效面;OEP:光学有效部;θ:夹角。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可应用于图1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参考透镜的径向示意图。图3是图1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的物侧力学表面的上视示意图。图4是图1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的像侧力学表面的上视示意图。图5是图3中的剖面A-A’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3中的剖面B-B’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1,于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200可应用于相机镜头、手机镜头、望远镜头之类的成像系统上,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光学成像镜头200具有光轴I,且其包括镜筒210、多个透镜L以及支撑组件100,其中支撑组件100的数量例如是两个,但不以此为限。于以下的段落中会详细说明上述各组件。
镜筒210系指用以装设透镜L的组件,且其具有保护透镜L与光学成像镜头200内部光路的作用。
这些透镜L中的每一者例如是具有屈亮度的光学组件。于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200例如是包括四个透镜L1~L4,也可以是五片、六片、七片甚至八片以上等,其数量仅为举例,本发明并不以透镜的数量为限。
以图2的一参考透镜LR做为说明上述透镜L的范例。详言之,依据功能的不同,每一个透镜L可分为光学有效部OEP与组装部AS。请参照图2,透镜LR可接受入射于光学成像镜头200之平行于光轴I至相对光轴呈半视角(HFOV)角度内的成像光线B,且成像光线B通过光学成像镜头200于成像面上成像,而光学有效部OEP系由成像光线B所定义。光学有效部OEP具有朝向物侧A1的物侧光学有效面OES与像侧光学有效面IES。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言之「透镜LR之物侧光学有效面OES(或像侧光学有效面IES)」定义为成像光线B通过透镜朝向物侧A1表面(或像侧A2表面)的特定范围。并且,透镜LR还可包含一由光学边界OB径向向外延伸的组装部AS。组装部AS一般来说用以供透镜LR组装于镜筒210。成像光线B并不会到达组装部AS,因此组装部AS亦可被视为透镜LR中的光学无效部。在组装部AS中,朝向物侧A1的表面称为物侧光学无效面ONS,而朝向像侧A2的表面称为像侧光学无效面INS,其中物侧光学无效面ONS与物侧光学有效面OES连接,而像侧光学无效面INS与像侧光学有效面IES连接。图2中透镜LR表面的形状仅作为说明之用,不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支撑组件100的主要功能系用以提供透镜L支撑力的组件。于以下段落中会详细地说明支撑组件100的外观设计。
请参照图1、图3至图6,于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00具有物侧力学表面110、像侧力学表面120、内侧连接面130以及外侧连接面140。物侧力学表面110与像侧力学表面120分别朝向物侧A1、像侧A2。内侧连接面130与外侧连接面140皆与像侧力学表面110与物侧力学表面120连接,其中内侧连接面130朝向支撑组件100的内部,而外侧连接面140朝向支撑组件100的外部。并且,内侧连接面130界定出用以使成像光线(未示出)通过的通光孔150。通光孔150朝向物侧A1的开口为物侧通光开口150O。通光孔150朝向像侧A2的开口为像侧通光开口150I。
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内侧连接面130具有从物侧力学表面110与像侧力学表面120中的至少一力学表面开始延伸的第一平面内壁PIW1与第二平面内壁PIW2。请参照图3至图6,内侧连接面130具有从像侧力学表面120开始延伸的第一平面内壁PIW1与第二平面内壁PIW2(如图4),而内侧连接面130则不具有从物侧力学表面110开始延伸的第一平面内壁与第二平面内壁(如图3)。外侧连接面14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外切面EC1与第二外切面EC2。第一外切面EC1邻近于第一平面内壁PIW1,且第二外切面EC2邻近于第二平面内壁PIW2。
于以下的段落中会详细地说明上述各组件之间的配置关系。
请参照图1,于本实施例中,这些透镜L1~L4从物侧A1至像侧A2沿着光轴I依序排列并设置于镜筒210内。支撑组件100设置于镜筒210内,且与镜筒210接触。支撑组件100的物侧力学表面110与像侧力学表面120分别用以承靠一透镜L,且例如分别用以承靠透镜L1、透镜L2。详细来说,透镜L1藉由其像侧光学无效面INS承靠于支撑组件100的物侧力学表面110,而透镜L2藉由其物侧光学无效面ONS承靠于支撑组件100的像侧力学表面120。换言之,两相邻透镜L1、L2承靠于支撑组件100,以使在沿着光轴I的方向上,透镜L1、L2之间保持有一间隙。也就是说,支撑组件100除了支撑透镜L的功能外,亦具有间隔两相邻透镜L1、L2的功能,其亦可被视为一种间隔组件(spacer element)。
应注意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00的物侧力学表面110与像侧力学表面120皆用以承靠一透镜L。于其他的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00的物侧力学表面110与像侧力学表面120中的仅一者用以承靠一透镜,换言之,只有一透镜L承靠于支撑组件100上。举例来说,于一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00可以摆设于透镜L1与物侧A1之间,而透镜L1的物侧光学无效面ONS可承靠于支撑组件100的像侧力学表面120,此时支撑组件100的物侧力学表面110并未与任何透镜接触。于另一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00可以摆设于透镜L4与像侧A2之间,而透镜L4的像侧光学无效面INS可承靠于支撑组件100的物侧力学表面110。也就是说,支撑组件100的物侧力学表面110、像侧力学表面120可选择性地承靠透镜L。换言之,物侧力学表面110与像侧力学表面120可以是一个可供受力的表面,例如在组装时受力或承靠透镜时受力,其在光学成像镜头200成品中不必皆承靠到透镜。此外,支撑组件100也可以作为固定环、遮光件或垫圈。
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部分内容,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相同的组件名称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部分内容,下述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图7与图8分别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朝向物侧力学表面与像侧力学表面看过去的立体示意图。图9与图10分别为图7中剖面D-D’与C-C’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7至图10,支撑组件100a大致上类似于图3与图4中的支撑组件100,其主要差异在于:于支撑组件100a中,内侧连接面130a具有从物侧力学表面110a开始延伸的第一、第二平面内壁PIW1、PIW2(如图7),内侧连接面130a则不具有从像侧力学表面120a开始延伸的第一平面内壁与第二平面内壁(如图8),且外侧连接面140a更具有一第三外切面EC3。第三外切面EC3不同于第一、第二外切面EC1、EC2,且位于第一外切面EC1与第二外切面EC2的一侧。
图11与图12分别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朝向物侧力学表面与像侧力学表面看过去的立体示意图。图13与图14分别为图7中剖面F-F’、E-E’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11至图14,支撑组件100b大致上类似于图3与图4中的支撑组件100,其主要差异在于:于支撑组件100b中,内侧连接面130b具有从物侧力学表面110b开始延伸的第一、第二平面内壁PIW1、PIW2(如图11),并且,内侧连接面130b亦具有从像侧力学表面120b开始延伸的第一、第二平面内壁PIW1、PIW2(如图12),且外侧连接面140b更具有一第三外切面EC3。第三外切面EC3不同于第一、第二外切面EC1、EC2,且位于第一外切面EC1与第二外切面EC2的一侧。
应注意的是,于图1中的光学成像镜头200采用的是图3至图6的支撑组件100,于其他的实施例中,亦可以采用如图7至图10或图11至图14的支撑组件100b、100c的设计。
承上述,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00、100a、100b中更符合以下的条件式:4≦R/SD≦30,其中,R为第一外切面EC1与第二外切面EC2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第一外切面EC1与第一平面内壁PIW1之间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二外切面EC2与第二平面内壁PIW2之间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D2,SD为第一距离D1与第二距离D2中较小的一者。由于支撑组件100、100a、100b符合上述的条件式,使其利于加工并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而不造成组装上的困难。更佳地,支撑组件100、100a、100b可更符合6≦R/SD≦20,藉此可更使相应的通光孔150、150a、150b维持适当大小,并且可使相应的物侧力学表面110、110a、110b、像侧力学表面120、120a、120b具有足够的空间以使透镜L承靠。
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00、100a、100b的材料可选用塑料材料或金属材料。若采用塑料材料来制造支撑组件100、100a、100b,其所需的加工时间较短,利于大量生产制造。采用金属材料来制造支撑组件100、100a、100b,由于金属材料结构钢性较强,在组装过程中较不易变形毁损。
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00、100a、100b中,内侧连接面130、130a、130b相对于物侧力学表面110、110a、110b倾斜。即,内侧连接面130、130a、130b与物侧力学表面110、110a、110b之间的夹角θ小于90度。藉由上述的设计,可使支撑组件100、100a、100b在光学成像镜头中使透镜之间保有适当间隙,又不至于阻碍成像光线于成像面上成像。
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00、100a、100b中,内侧连接面130、130a、130b可以经由以下的表面处理方式进行处理,举例来说:可以进行喷砂表面处理、雷射雕刻表面处理。或者是,于内侧连接面130、130a、130b上形成螺纹或锯齿状结构。内侧连接面可因应不同的耀光(Flare)情形,而搭配上述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以使内侧连接面130、130a、130b的表面粗糙度至少为0.2微米。较佳地,内侧连接面130、130a、130b的表面粗糙度可落在0.2微米至2微米的范围内。
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00、100a、100b中,物侧力学表面110或像侧力学表面120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阶梯状结构SS。藉由阶梯状结构SS的设计,并搭配透镜L的物侧光学无效面ONS、像侧光学无效面INS的形状,而有利于透镜L承靠或崁合于支撑组件100、100a~100b,也可减缓组件受力变形的现象。
承上述,阶梯状结构SS的阶梯具有一高度差H,且高度差H被设计为大于等于0.02毫米。较佳地,高度差H可落在0.02毫米至0.05毫米的范围内。藉由将高度差H设计为大于等于0.02毫米,可避免加工所产生的材料毛边高于物侧力学表面110、110a、110b或像侧力学表面120、120a、120b,进而影响透镜L的承靠效果。
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00中,内侧连接面130具有从像侧力学表面120开始延伸的第一平面内壁PIW1与第二平面内壁PIW2,据此设计可使光学成像镜头200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缩减。
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00a、100b中,外侧连接面140a、140b更具有至少一第三外切面EC3。第三外切面EC3不同于第一、第二外切面EC1、EC2,且位于第一外切面EC1与第二外切面EC2的一侧。上述对支撑组件100a、100b切边设计可配合透镜L切边,以达到进一步缩小尺寸的效果。或者是,藉由第三外切面EC3可以辨识支撑组件100a、100b的正反面。
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00、100a、100b中,可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Domax/Dt<0.9,
其中Domax为物侧通光开口150、150Oa、150Ob的最大直径,Dt为第一外切面EC1与第二外切面EC2之间的距离。藉由上述的设计,支撑组件100、100a、100b的物侧力学表面110、110a、110b具有足够的承靠空间。
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00、100a、100b中,可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Domax/Dtd<0.85,
其中Domax为物侧通光开口150、150Oa、150Ob的最大直径,Dtd为外侧连接面140、140a、140b的最大直径。藉由上述的设计,支撑组件100、100a、100b的物侧力学表面110、110a、110b具有足够的承靠空间,达到维持透镜L间隙的作用。
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00、100a、100b中,物侧力学表面110、110a、110b与像侧力学表面120、120a、120b的顶部例如皆为平面,据此设计可使支撑组件100、100a、100b容易加工。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与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中,由于内侧连接面具有从物侧力学表面与像侧力学表面中的至少一力学表面开始延伸的第一、第二平面内壁,藉由此设计可达到缩小光学成像系统径向方向尺寸之效果。并且,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与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符合条件式4≦R/SD≦30,藉由满足此条件式而可有利于加工并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而不造成组装上的困难。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0)

1.一种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物侧力学表面、一朝向像侧的像侧力学表面、一内侧连接面及一外侧连接面,该内侧连接面与该外侧连接面连接该像侧力学表面与该物侧力学表面且分别朝向该支撑组件内部与外部,其中该物侧力学表面与该像侧力学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用以承靠一透镜;
其中,该内侧连接面具有从该物侧力学表面与该像侧力学表面中的至少一力学表面开始延伸的一第一平面内壁与一第二平面内壁,该第一平面内壁相对于该第二平面内壁,
其中,该外侧连接面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外切面与一第二外切面,该第一外切面邻近于该第一平面内壁,且该第二外切面邻近于该第二平面内壁,
其中,该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6≦R/SD≦20,
其中,R为该第一外切面与该第二外切面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其中,该第一外切面与该第一平面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一第一距离,该第二外切面与该第二平面内壁的最小距离为一第二距离,
SD为该第一距离与该第二距离中较小的一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其中该内侧连接面的该第一平面内壁与该第二平面内壁相对于该物侧力学表面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其中该内侧连接面的粗糙度大于等于0.2微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其中该像侧力学表面与该物侧力学表面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一阶梯状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其中该阶梯状结构的阶梯的高度差大于等于0.02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其中该内侧连接面具有从该像侧力学表面开始延伸的该第一平面内壁与该第二平面内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其中该外侧连接面更具有至少一第三外切面,其中该第三外切面位于该第一外切面与该第二外切面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其中该像侧力学表面与该物侧力学表面的顶部皆为平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其中该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Domax/Dt<0.9,
其中,该内侧连接面界定出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通光孔,该通光孔朝向该物侧的开口为一物侧通光开口,Domax为该物侧通光开口的最大直径,Dt为该第一外切面与该第二外切面之间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的支撑组件,其中该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Domax/Dtd<0.85,
其中,该内侧连接面界定出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通光孔,该通光孔朝向该物侧的开口为一物侧通光开口,Domax为该物侧通光开口的最大直径,Dtd为该外侧连接面的最大直径。
11.一种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包括:
一镜筒;
多个具有屈亮度的透镜,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排列并设置于该镜筒中;以及
一支撑组件,设置于该镜筒中,该支撑组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物侧力学表面、一朝向像侧的像侧力学表面、一内侧连接面及一外侧连接面,该内侧连接面与该外侧连接面连接该像侧力学表面与该物侧力学表面且分别朝向该支撑组件内部与外部,其中该物侧力学表面与该像侧力学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用以承靠该些透镜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该内侧连接面具有从该物侧力学表面与该像侧力学表面中的至少一力学表面开始延伸的一第一平面内壁与一第二平面内壁,该第一平面内壁相对于该第二平面内壁,
其中,该外侧连接面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外切面与一第二外切面,该第一外切面邻近于该第一平面内壁,且该第二外切面邻近于该第二平面内壁,
其中,该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6≦R/SD≦20,
其中,R为该第一外切面与该第二外切面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其中,该第一外切面与该第一平面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为一第一距离,该第二外切面与该第二平面内壁的最小距离为一第二距离,
SD为该第一距离与该第二距离中较小的一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内侧连接面的该第一平面内壁与该第二平面内壁相对于该物侧力学表面倾斜。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内侧连接面的粗糙度大于等于0.2微米。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像侧力学表面与该物侧力学表面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一阶梯状结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阶梯状结构的阶梯的高度差大于等于0.02毫米。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内侧连接面具有从该像侧力学表面开始延伸的该第一平面内壁与该第二平面内壁。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外侧连接面更具有至少一第三外切面,其中该第三外切面位于该第一外切面与该第二外切面的一侧。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像侧力学表面与该物侧力学表面的顶部皆为平面。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Domax/Dt<0.9,
其中,该内侧连接面界定出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通光孔,该通光孔朝向该物侧的开口为一物侧通光开口,Domax为该物侧通光开口的最大直径,Dt为该第一外切面与该第二外切面之间的距离。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支撑组件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Domax/Dtd<0.85,
其中,该内侧连接面界定出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通光孔,该通光孔朝向该物侧的开口为一物侧通光开口,Domax为该物侧通光开口的最大直径,Dtd为该外侧连接面的最大直径。
CN201910771618.0A 2019-08-21 2019-08-21 支撑组件与光学成像镜头 Active CN1104884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71618.0A CN110488445B (zh) 2019-08-21 2019-08-21 支撑组件与光学成像镜头
TW108132381A TWI705276B (zh) 2019-08-21 2019-09-09 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
US16/662,031 US11372202B2 (en) 2019-08-21 2019-10-24 Supporting element and portable optical imaging le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71618.0A CN110488445B (zh) 2019-08-21 2019-08-21 支撑组件与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88445A CN110488445A (zh) 2019-11-22
CN110488445B true CN110488445B (zh) 2021-07-06

Family

ID=68552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71618.0A Active CN110488445B (zh) 2019-08-21 2019-08-21 支撑组件与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2202B2 (zh)
CN (1) CN110488445B (zh)
TW (1) TWI7052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5299A (zh) * 2020-06-11 2021-12-1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垫圈
CN115145091A (zh) * 2021-03-31 2022-10-0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遮光组件及应用该遮光组件之光学成像镜头
KR102651831B1 (ko) 2021-04-05 2024-03-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조립체
TWI808479B (zh) * 2021-07-16 2023-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透鏡組、光學裝置與電子裝置
CN218413080U (zh) * 2022-11-16 2023-01-3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光机组件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02106A (ja) * 1998-01-14 1999-07-30 Asahi Optical Co Ltd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
CN203881963U (zh) * 2014-03-04 2014-10-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环形光学元件、成像镜头组及移动装置
CN104820268A (zh) * 2014-02-05 2015-08-0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模块
CN207096540U (zh) * 2017-04-15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08363157A (zh) * 2018-02-09 2018-08-0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8636505U (zh) * 2018-08-04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压环及镜头模组
CN109981942A (zh) * 2017-12-12 2019-07-0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镜头组件及其中的间隔件、相机模块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4788A (ja) * 2005-03-31 2006-10-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小型撮像モジュール
JP2013015545A (ja) * 2009-10-27 2013-01-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撮影装置、レンズ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3728705B (zh) * 2012-10-16 2017-03-0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
JP6416292B2 (ja) * 2015-01-28 2018-10-31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フレアカット部材、レンズ装置、及び光学装置
CN205080274U (zh) * 2015-10-16 2016-03-0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成像镜头与镜头模块
CN110650273A (zh) * 2016-08-01 2020-01-03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模塑感光组件和制造方法
TWI616697B (zh) * 2016-10-13 2018-03-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684333B (zh) * 2018-03-02 2022-10-21 核心光电有限公司 设计用于缓和杂散光的间隔件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02106A (ja) * 1998-01-14 1999-07-30 Asahi Optical Co Ltd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
CN104820268A (zh) * 2014-02-05 2015-08-0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模块
CN203881963U (zh) * 2014-03-04 2014-10-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环形光学元件、成像镜头组及移动装置
CN207096540U (zh) * 2017-04-15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09981942A (zh) * 2017-12-12 2019-07-0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镜头组件及其中的间隔件、相机模块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8363157A (zh) * 2018-02-09 2018-08-0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8636505U (zh) * 2018-08-04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压环及镜头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9112A (zh) 2021-03-01
US20210055508A1 (en) 2021-02-25
CN110488445A (zh) 2019-11-22
TWI705276B (zh) 2020-09-21
US11372202B2 (en) 202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88445B (zh) 支撑组件与光学成像镜头
US11307389B2 (en) Photograph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796756B2 (en) Plastic barrel,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673307B (zh) 光学成像镜头
US11054607B2 (en) Light-cancelling ring for retaining camera lens and lens module using same
CN111929815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462481B (zh) 支撑组件与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
CN113296222A (zh) 成像镜头
US20200310071A1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N111897110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064256A (zh) 光学成像镜头模块
US20200319424A1 (en) Optical lens,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460612B2 (en) Spacer
US20220128787A1 (en) Spacer assembly
TWI748602B (zh) 光學成像鏡頭
US11460693B2 (en) Lens and lens assembly
CN216622807U (zh) 一种镜头内部配合结构
US20220317344A1 (en) Light-shielding element and optical imaging lens apply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