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7952B - A light diffusion film,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 light diffusing polarizing plat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A light diffusion film,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 light diffusing polarizing plat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7952B
TWI487952B TW099129719A TW99129719A TWI487952B TW I487952 B TWI487952 B TW I487952B TW 099129719 A TW099129719 A TW 099129719A TW 99129719 A TW99129719 A TW 99129719A TW I487952 B TWI487952 B TW I4879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ilm
diffusing
fine particles
res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9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0484A (en
Inventor
Yasuhiro Haba
Okhyong Kim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Publication of TW201120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0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7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79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光擴散膜及其製造方法、光擴散性偏光板以及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擴散膜及其製造方法。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該光擴散膜之光擴散性偏光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近年來,液晶顯示裝置之用途迅速向行動電話、個人電腦用顯示器、電視、液晶投影儀等方面擴展。一般而言,液晶顯示裝置係以TN(Twisted Nematic,扭轉向列)模式、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配向)模式、IPS(In-Plane Switching,橫向電場切換)模式等顯示模式使液晶運作,對通過該液晶之光進行電氣控制,將明暗差異表現於畫面上,而顯示文字或圖像。
先前,液晶顯示裝置被指出存在如下問題:於自斜向觀察顯示畫面之情形時,無法獲得較高之對比度,進而因圖像之明暗發生逆轉之灰階反轉現象等而無法獲得良好之顯示特性等問題,即視角狹窄之問題。
作為用以解決上述問題之方法,先前已知有於液晶顯示裝置之視覺確認側表面設置光擴散膜之技術。例如於JP2007-94369-A及JP2003-43218-A中揭示有藉由將含有微粒子之塗佈液塗佈於基材上而形成的具有高霧度之光擴散層之光擴散膜(光擴散片材)。藉由將上述光擴散膜配置於液晶顯示裝置之視覺確認側表面,可利用自斜向觀察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時的圖像對比度之降低或灰階反轉現象之改善而拓寬視角。
然而,對於先前之光擴散膜,若為了獲得廣視角而賦予充分之光擴散性,則存在顯示圖像之透射清晰度降低,隨之顯示圖像之正面對比度降低,並且因光擴散層之表面漫反射而產生感覺畫面整體發白之所謂泛白的問題。又,反之若設法賦予充分之透射清晰度,則光擴散性變得不充分,無法獲得廣視角。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同時實現充分之光擴散性與充分之透射清晰度,從而在應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時,視角較廣,且顯示圖像之正面對比度較高,亦不產生由表面漫反射引起之泛白的光擴散膜及其製造方法。又,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該光擴散膜之光擴散性偏光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包括如下內容。
<1>一種光擴散膜,其係具有基材膜、與積層於上述基材膜上且於透光性樹脂中分散有透光性微粒子之光擴散層者,上述透光性微粒子含有重量平均粒徑為0.5 μm以上、未達6 μm之1種或2種以上之第1透光性微粒子,與重量平均粒徑為6 μm以上、15 μm以下之1種或2種以上之第2透光性微粒子,且上述第1透光性微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與上述第2透光性微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之差為2 μm以上,上述光擴散層中之上述透光性微粒子之含量相對於上述透光性樹脂100重量份而為22重量份以上、60重量份以下,上述光擴散層之表面之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為0.2 μm以下。
<2>如<1>之光擴散膜,其中上述光擴散層中之上述透光性微粒子之含量相對於上述透光性樹脂100重量份而為25重量份以上、60重量份以下。
<3>如<1>或<2>之光擴散膜,其中通過0.125 mm、0.5 mm、1.0 mm及2.0 mm之光梳所得之透射清晰度之和為70%以上、180%以下。
<4>如<3>之光擴散膜,其中上述透射清晰度之和為70%以上、150%以下。
<5>如<1>至<4>中任一項之光擴散膜,其中向自上述光擴散層側之上述法線方向傾斜40°之方向透射的雷射光之強度L2 相對於自上述基材膜側向光擴散膜之法線方向入射的波長543.5 nm之雷射光之強度L1 的比L2 /L1 為0.00008%以上、0.001%以下。
<6>如<5>之光擴散膜,其中上述比L2 /L1 為0.0002%以上、0.001%以下。
<7>如<1>至<6>中任一項之光擴散膜,其中總霧度為40%以上、70%以下,內部霧度為40%以上、70%以下,且由上述光擴散層之表面形狀引起之表面霧度未達2%。
<8>如<1>至<7>中任一項之光擴散膜,其中上述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為0.1 μm以下。
<9>如<1>至<8>中任一項之光擴散膜,其中上述表面霧度為1%以下。
<10>如<1>至<9>中任一項之光擴散膜,其進而具備積層於上述光擴散層上之抗反射層。
<11>一種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其係如<1>之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於上述基材膜上塗佈分散有上述透光性微粒子之樹脂液;於包含上述樹脂液之層之表面轉印模具之鏡面或凹凸面。
<12>一種光擴散性偏光板,其具備:至少包含偏光膜之偏光板;及以上述基材膜側與上述偏光板相對向之方式積層於上述偏光板上之如<1>至<10>中任一項之光擴散膜。
<13>如<12>之光擴散性偏光板,其係經由接著劑層貼合上述偏光膜與上述光擴散膜而成。
<14>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依序具備:背光裝置、光偏向機構、背光側偏光板、液晶單元、及如<12>或<13>之光擴散性偏光板。
<15>如<14>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光偏向機構於與上述背光側偏光板相對向之表面具有2片具有複數個線狀稜鏡之稜鏡膜,其中一個稜鏡膜係以其線狀稜鏡之稜線方向大致與上述背光側偏光板之透射軸平行的方式進行配置,另一個稜鏡膜係以其線狀稜鏡之稜線方向大致與上述光擴散性偏光板之透射軸平行的方式進行配置。
<16>如<14>或<15>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背光裝置與上述光偏向機構之間進而具備光擴散機構。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同時實現充分之光擴散性與優異之透射清晰度的光擴散膜及光擴散性偏光板。應用上述具有優異光學特性之光擴散膜或光擴散性偏光板的液晶顯示裝置,顯示出較廣之視角與較高之正面對比度,並且亦可防止由表面漫反射引起之泛白。
<光擴散膜>
圖1及圖2係分別表示本發明之光擴散膜之較佳例的概略剖面圖。本發明之圖1及圖2所示之光擴散膜100、200具備基材膜101、及積層於基材膜101上之光擴散層102。光擴散層102係將透光性樹脂103作為基材之層,且係於透光性樹脂103中分散包含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子之透光性微粒子104而成。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係其重量平均粒徑為0.5 μm以上、未達6 μm之範圍的微粒子,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係其重量平均粒徑為6 μm以上、15 μm以下之範圍的微粒子。本發明之光擴散膜可如圖1所示之例般,光擴散層102之表面由平坦面所構成,或者亦可如圖2所示之例般,只要下述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為0.2 μm以下,則光擴散層102之表面亦可由凹凸面所構成。以下,對本發明之光擴散膜進行更加詳細之說明。
[基材膜]
作為本發明中所使用之基材膜101,只要為透光性者即可,例如可使用玻璃或塑膠膜等。作為塑膠膜,只要具有適當之透明性、及機械強度即可。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TAC(三乙醯纖維素)等纖維素乙酸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系樹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系樹脂等。基材膜101之層厚例如為10~500 μm,較佳為20~300 μm。
[光擴散層]
本發明之光擴散膜具備積層於基材膜101上之光擴散層102。光擴散層102係將透光性樹脂103作為基材之層,且係於透光性樹脂103中分散包含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之透光性微粒子104而成。如下所述,光擴散層102表面(與基材膜101相反側之表面)之依據JIS B 0601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設為0.2 μm以下,較佳為0.1 μm以下。再者,於基材膜101與光擴散層102之間亦可具備其他層(包括接著劑層)。
(1)透光性樹脂
作為透光性樹脂103,只要為具有透光性者,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電子束硬化型樹脂等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或熱硬化型樹脂之硬化物,熱塑性樹脂、金屬烷氧化物之硬化物等。其中,適宜為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原因在於其具有較高之硬度,作為設置於液晶顯示裝置表面之光擴散膜可賦予較高之耐磨性。於使用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熱硬化型樹脂或金屬烷氧化物之情形時,藉由照射電離放射線或加熱使該樹脂硬化,藉此形成透光性樹脂103。
作為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可列舉:多元醇之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之類的多官能性丙烯酸酯;由二異氰酸酯、與多元醇及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之羥基酯等合成的多官能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等。又,除該等以外,亦可使用,具有丙烯酸酯系官能基之聚醚樹脂、聚酯樹脂、環氧樹脂、醇酸樹脂、螺縮醛樹脂、聚丁二烯樹脂、多硫醇多烯樹脂(polythiol polyene resin)等。
作為熱硬化型樹脂,可列舉包含丙烯酸多元醇與異氰酸酯預聚物之熱硬化型胺基甲酸酯樹脂,此外亦可列舉酚樹脂、脲三聚氰胺樹脂、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矽氧樹脂。
作為熱塑性樹脂,可列舉:乙醯基纖維素、硝基纖維素、乙醯丁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甲基纖維素等纖維素衍生物;乙酸乙烯酯及其共聚物、氯乙烯及其共聚物、偏二氯乙烯及其共聚物等乙烯系樹脂;聚乙烯甲縮醛、聚乙烯丁縮醛等縮醛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及其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其共聚物等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等。
作為金屬烷氧化物,可使用將矽烷氧化物系材料作為原料酯氧化矽系基質等。具體為四甲氧基矽烷、四乙氧基矽烷等,可藉由水解或脫水縮合而形成無機系或有機無機複合系基質(透光性樹脂)。
(2)透光性微粒子
光擴散層102含有重量平均粒徑為0.5 μm以上、未達6 μm之1種或2種以上之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及重量平均粒徑為6 μm以上、15 μm以下之1種或2種以上之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作為透光性微粒子104。藉由使此種重量平均粒徑在特定範圍之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與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分散於光擴散層102中,可同時實現充分之光擴散性與優異之透射清晰度,因此於應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時,可獲得視角較廣,顯示圖像之正面對比度較高,亦不產生由表面漫反射引起之泛白的光擴散膜。即,藉由使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與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以特定之含量分散於光擴散層102中,可獲得將下述相對散射光強度、透射清晰度及霧度等光學特性以及表面形狀適當控制在特定範圍內之光擴散膜。
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之重量平均粒徑為0.5 μm以上、未達6 μm,較佳為1 μm以上、5 μm以下。又,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之重量平均粒徑為6 μm以上、15 μm以下,較佳為6 μm以上、10 μm以下。若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之重量平均粒徑未達0.5 μm,則存在如下情況:無法使波長區域為380 nm至800 nm之可見光充分散射,光擴散膜之光擴散性變得不充分,下述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未達到0.00008%以上,結果無法獲得廣視角。又,若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之重量平均粒徑超出15 μm,則存在如下情形:若將下述透射清晰度調整為70%以上、180%以下,則光散射變得過弱,無法獲得充分之光散射性,同樣地下述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未達到0.00008%以上。又,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之重量平均粒徑與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之重量平均粒徑之差設為2 μm以上。若重量平均粒徑差未達2 μm,則組合具有不同重量平均粒徑之透光性微粒子的效果變得不充分,無法同時實現充分之光擴散性與優異之透射清晰度。例如,若將下述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調整為0.00008%以上、0.001%以下之較佳範圍,則存在下述透射清晰度超出180%,結果產生疊紋之情形。
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亦可於0.5 μm以上、未達6 μm之範圍內含有具有2種以上不同重量平均粒徑之微粒子。同樣地,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亦可於6 μm以上、15 μm以下之範圍內含有具有2種以上不同重量平均粒徑之微粒子。
於本發明中,透光性微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係使用利用庫爾特原理(細孔電阻法)之庫爾特粒子計數器(貝克曼庫爾特公司製造)而測定。
作為透光性微粒子104(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可使用具有透光性之有機微粒子或無機微粒子。例如可列舉包括丙烯酸系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聚乙烯、聚苯乙烯、有機聚矽氧樹脂、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等之有機微粒子;或者包括碳酸鈣、二氧化矽、氧化鋁、碳酸鋇、硫酸鋇、氧化鈦、玻璃等之無機微粒子等。又,亦可使用有機聚合物之球狀物或玻璃中空珠粒。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可包含相同種類之材料,亦可包含不同種類之材料。又,於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及/或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包含具有2種以上不同重量平均粒徑之微粒子之情形時,該等可為相同種類之材料,亦可為不同種類之材料。
光擴散層102中之透光性微粒子104之含量相對於透光性樹脂103之100重量份較佳為22重量份以上、6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25重量份以上、6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30重量份以上、50重量份以下。若透光性微粒子104之含量相對於透光性樹脂100重量份而未達22重量份,則存在如下情形:光擴散膜之光擴散性變得不充分,下述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未達到0.00008%以上,結果無法獲得廣視角,又,下述透射清晰度超出180%,結果產生疊紋。又,若透光性微粒子104之含量相對於透光性樹脂100重量份而超出60重量份,則存在如下情形:光散射效果過強,下述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超出0.001%,或者下述總霧度及/或內部霧度超出70%,結果正面對比度降低或光擴散膜之透明性降低。
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之含量較佳為於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之合計含量100重量份中,為15~85重量份,更佳為20~65重量份。於未達15重量份或超出85重量份之情形時,存在無法同時實現充分之光擴散性與優異之透射清晰度的情形。例如,若將下述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調整為0.00008%以上、0.001%以下之較佳範圍,則存在下述透射清晰度超出180%,結果產生疊紋的情形。
透光性微粒子104之折射率較佳為大於透光性樹脂103之折射率,其差值較佳為0.04至0.15之範圍。藉由將透光性微粒子104與透光性樹脂103之折射率差設於上述範圍內,會因透光性微粒子104與透光性樹脂103之折射率差而產生適當之內部散射,容易將光擴散膜之光擴散特性、總霧度及內部霧度控制在上述特定範圍內,並且容易適當抑制透射清晰度,將其控制在上述特定範圍內。
(3)光擴散層之表面形狀及層厚
於本發明之光擴散膜中,光擴散層102表面(與基材膜101相反側之表面)之依據JIS B 0601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為0.2 μm以下,較佳為0.1 μm以下。於光擴散層102表面之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超出0.2 μm之情形時,泛白變得明顯。所謂依據JIS B 0601之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係指當自粗糙度曲線於其平均線方向上僅截取基準長度1,於該截取部分之平均線方向上取x軸,於縱倍率方向上取y軸,而以Y=f(x)表示粗糙度曲線時,將藉由下述式(1)所求出之值以微米(μm)單位而表示者:
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可使用依據JIS B 0601之共焦干涉顯微鏡(例如Optical Soluti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PLμ2300」),藉由可根據上述計算式(1)計算出Ra之程式軟體而算出。
又,光擴散層之表面(與基材膜101相反側之表面)較佳為僅由透光性樹脂103所形成。即,較佳為透光性微粒子104不自光擴散層102表面突起,完全掩埋於光擴散層102內。因此,光擴散層102之層厚相對於透光性微粒子104之重量平均粒徑較佳為1倍以上、3倍以下。於光擴散層102之層厚未達透光性微粒子104之重量平均粒徑之1倍時,存在如下情形:難以將下述光擴散膜之表面霧度控制在較佳範圍內,由此產生泛白。又,於光擴散層102之層厚超出透光性微粒子104之重量平均粒徑之3倍時,存在以下情形:光擴散層102之膜厚過厚,隨之光擴散膜之光擴散性變得過強,故而下述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超出0.001%,結果於將該光擴散膜應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時,例如於黑色顯示中,由於相對於液晶顯示裝置之正面方向而傾斜漏出之光因光擴散層而向正面方向散射等原因,導致正面對比度降低,顯示品質變差。再者,此處所謂「透光性微粒子104之重量平均粒徑」,係指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之重量平均粒徑。
光擴散層102之層厚較佳為1~30 μm之範圍。於光擴散層102之層厚未達1 μm時,存在如下情形:無法賦予配置於液晶顯示裝置之視覺確認側表面的光擴散膜所要求之充分之耐磨性。又,於層厚超出30 μm時,所製作之光擴散膜之捲曲量增大,貼合於其他膜或基板上等之操作性變差。
[光擴散膜之光學特性]
(1)相對散射光強度
本發明之光擴散膜中,較佳為向自光擴散層102側之法線方向傾斜40°之方向透射的雷射光之強度L2 相對於自基材膜101側向光擴散膜之法線方向入射的波長543.5 nm之雷射光之強度L1 的比L2 /L1 (相對散射光強度)在0.00008%以上、0.001%以下之範圍內。即,參照圖3,較佳為自光散射膜之基材膜101側向光擴散膜之法線A1方向入射波長為543.5 nm、強度為L1 之雷射光(He-Ne雷射之平行光),測定向自光擴散層102側之法線A2方向傾斜40°之方向A3透射的雷射光之透射散射光強度L2 ,使藉此所得之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在0.00008%以上、0.001%以下之範圍內。透射散射光強度之測定方向、即自光擴散層102側之法線A2方向傾斜40°之方向A3係包括光擴散膜之法線(法線A1及A2)方向之平面內的一個方向。
於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未達0.00008%之情形時,有光散射性不充分,視角變狹之傾向。又,於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超出0.001%之情形時,存在以下傾向:光散射過強,於將該光擴散膜應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時,例如於黑色顯示中,會因如下原因而導致正面對比度降低,顯示品質變差:相對於液晶顯示裝置之正面方向而傾斜漏出之光因光擴散層而向正面方向散射等。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更佳為0.0002%以上、0.0009%以下,更佳為0.0003%以上、0.0008%以下。
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之測定係對使用光學透明之黏著劑,將光擴散膜以其基材膜101側貼合於玻璃基板而成之測定用樣品進行測定。藉此,可防止測定時膜之翹曲,提高測定再現性。自該測定用樣品之玻璃基板面側向光擴散膜之法線方向入射He-Ne雷射之平行光(波長543.5 nm),測定向自光擴散層102側之法線方向傾斜40°之方向A3透射的雷射光之強度。透射散射光之強度除以光源之光強度所得之值為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相對散射光強度之測定係使用光功率計(例如橫河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3292 03 Optical Power Sensor」及同一公司製造之「3292 Optical Power Meter」)。
(2)透射清晰度
本發明之光擴散膜較佳為通過0.125 mm、0.5 mm、1.0 mm及2.0 mm之光梳所得之透射清晰度之和(以下簡稱「透射清晰度」)為70%以上、180%以下。所謂「通過0.125 mm、0.5 mm、1.0 mm及2.0 mm之光梳所得之透射清晰度之和」,係指依據JIS K 7105,使用暗部與明部之寬度比為1:1,其寬度為0.125 mm、0.5 mm、1.0 mm及2.0 mm之4種光梳所測得之透射清晰度(像清晰度)的和。因此,此處所謂「透射清晰度」之最大值為400%。
於光擴散膜之透射清晰度未達70%之情形時,存在以下傾向:光散射過強,故而於將該光擴散膜應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時,例如於白色顯示中,會因如下原因導致正面對比度降低,顯示品質變差:液晶顯示裝置之正面方向之光因光擴散層而過度散射等。又,於透射清晰度超出180%之情形時,存在如下傾向:因液晶顯示裝置之背光側之稜鏡膜的表面凹凸結構、與液晶單元之彩色濾光片所具有之規則的基質結構之干涉而產生透射光之疊紋。光擴散膜之透射清晰度更佳為80%以上、150%以下,更佳為90%以上、140%以下。
透射清晰度之測定,係與相對散射光強度之測定同樣地,對使用光學透明之黏著劑將光擴散膜以其基材膜101側貼合於玻璃基板而成之測定用樣品進行測定。藉此,可防止測定時膜之翹曲,提高測定再現性。作為測定裝置,可使用依據JIS K 7105之圖像清晰度測定器(例如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JCM-1DP」)。
(3)霧度
於本發明之光擴散膜中,較佳為總霧度為40%以上、70%以下,且內部霧度為40%以上、70%以下。又,較佳為由光擴散層102之表面形狀引起之表面霧度未達2%。此處,所謂「總霧度」,係由表示對光擴散膜照射光而透射之光線之總量的總光線透射率(Tt)、與被光擴散膜擴散而透射之擴散光線透射率(Td)的比,根據下式(2)求出:
總霧度(%)=(Td/Tt)×100 (2)
總光線透射率(Tt)係與入射光同軸之狀態下透射之平行光線透射率(Tp)與擴散光線透射率(Td)之和。總光線透射率(Tt)及擴散光線透射率(Td)係依據JIS K 7361所測得之值。
又,所謂光擴散膜之「內部霧度」,係指總霧度中,由光擴散層102之表面形狀引起之霧度(表面霧度)以外之霧度。
於總霧度及/或內部霧度未達40%之情形時,存在光散射性不充分,視角變狹之傾向。又,於總霧度及/或內部霧度超出70%之情形時,存在以下傾向:光散射過強,故而於將該光擴散膜應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時,例如於黑色顯示中,會因如下原因導致正面對比度降低,顯示品質變差:相對於液晶顯示裝置之正面方向而傾斜漏出之光因光擴散層而向正面方向散射等。又,於總霧度及/或內部霧度超出70%之情形時,有光擴散膜之透明性受損之傾向。總霧度及內部霧度分別更佳為50%以上、65%以下。
又,於由光擴散層102之表面形狀引起之表面霧度超出2%之情形時,存在因表面漫反射而產生泛白之傾向。為了更有效地防止泛白,表面霧度較佳為1%以下。
具體而言,光擴散膜之總霧度、內部霧度及表面霧度係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即,首先,為了防止膜之翹曲而使用光學透明之黏著劑,針對光擴散膜,以光擴散層102成為表面之方式將基材膜101側貼合於玻璃基板上,而製作測定用樣品,並對該測定用樣品測定總霧度。總霧度係使用依據JIS K 7136之霧度透射率計(例如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霧度計「HM-150」),測定總光線透射率(Tt)及擴散光線透射率(Td),並藉由上述式(2)而算出。
繼而,使用甘油,於光擴散層102之表面貼合霧度大致為0%之三乙醯纖維素膜,與上述總霧度之測定同樣地測定霧度。由光擴散層102之表面形狀引起之表面霧度被所貼合之三乙醯纖維素膜大致消除,故而該霧度可視作光擴散膜之「內部霧度」。因此,光擴散膜之「表面霧度」可由下述式(3)求出:
表面霧度(%)=總霧度(%)-內部霧度(%) (3)
再者,本發明之光擴散膜亦可如圖4所示之光擴散膜300般,為具有積層於光擴散層102上之含有透光性樹脂之樹脂層105者。於該情形時,樹脂層105之表面之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係設為0.2 μm以下。
又,本發明之光擴散膜亦可進而具備積層於光擴散層102上(與基材膜101相反側之面)之抗反射層。抗反射層係為了無限降低反射率而設置者,藉由形成抗反射層,可防止映入至顯示畫面中。作為抗反射層,可列舉:由折射率低於光擴散層102之材料所構成之低折射率層;以及由折射率高於光擴散層102之材料所構成之高折射率層、與由折射率低於該高折射率層之材料所構成之低折射率層的積層結構等。
[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其次,對用以製造本發明之光擴散膜之方法進行說明。本發明之光擴散膜較佳為藉由包括如下步驟(A)及(B)之方法而製造。
(A)於基材膜101上塗佈分散有透光性微粒子104之樹脂液的步驟;以及
(B)於包含上述樹脂液之層之表面轉印模具之鏡面或凹凸面的步驟。
上述步驟(A)中使用之樹脂液含有包含第1透光性微粒子104a及第2透光性微粒子104b之透光性微粒子104、構成光擴散層102之透光性樹脂103或形成其之樹脂(例如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熱硬化型樹脂或金屬烷氧化物)、及視需要之溶劑等其他成分。於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作為形成透光性樹脂103之樹脂時,上述樹脂液含有光聚合起始劑(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使用苯乙酮系光聚合起始劑、安息香系光聚合起始劑、二苯甲酮系光聚合起始劑、9-氧硫系光聚合起始劑、三系光聚合起始劑、二唑系光聚合起始劑等。又,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例如亦可使用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2,2-雙(鄰氯苯基)-4,4',5,5'-四苯基-1,2'-聯咪唑、1,10-丁基-2-氯吖啶酮、2-乙基蒽醌、苯偶醯、9,10-菲醌、樟腦醌、苯基乙醛酸甲酯、二茂鈦化合物等。光聚合起始劑之使用量相對於樹脂液中含有之樹脂100重量份通常為0.5~20重量份,較佳為1~5重量份。再者,為了使光擴散膜之光學特性及表面形狀成為均質者,樹脂溶液中之透光性微粒子104之分散較佳為等向分散。
上述樹脂液於基材膜上之塗佈例如可藉由凹板印刷塗佈法、微壓花輥筒式塗佈法、棒式塗佈法、刮刀塗佈法、氣刀塗佈法、接觸式塗佈法、模塗法等進行。於塗佈樹脂液時,較佳為如上所述般,以光擴散層102之膜厚相對於透光性微粒子104之重量平均粒徑而為1倍以上、3倍以下之方式調整塗佈膜厚。
為了改良樹脂液之塗佈性或與光擴散層102之接著性,亦可對基材膜101之表面(光擴散層側表面)實施各種表面處理。作為表面處理,可列舉電暈放電處理、輝光放電處理、酸表面處理、鹼表面處理、紫外線照射處理等。又,亦可於基材膜上形成例如底塗層等其他層,於該其他層上塗佈樹脂液。
又,於將本發明之光擴散膜用作下述偏光膜之保護膜之情形時,為了提高基材膜101與偏光膜之接著性,較佳為藉由各種表面處理預先將基材膜101之表面(與光擴散層相反側之表面)親水化。
上述步驟(B)係於包含上述樹脂液之層之表面轉印模具之鏡面或凹凸面。具體而言,為了獲得具有如圖1所示之平坦表面之光擴散層,於包含上述樹脂液之層之表面密著具有鏡面之模具(鏡面模具)之該鏡面,而轉印鏡面。又,為了獲得具有如圖2所示之凹凸表面形狀之光擴散層,於包含上述樹脂液之層之表面密著具有凹凸面之模具(壓紋加工用模具)之該凹凸面,而轉印凹凸面。鏡面模具可為鏡面金屬製輥,又,壓紋加工用模具可為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如此般,藉由將模具之鏡面或凹凸面轉印於光擴散層102之表面,可切實地防止透光性微粒子突起至光擴散層表面,而可形成具有所需表面形狀之光擴散層。
於使用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熱硬化型樹脂或金屬烷氧化物作為形成透光性樹脂103之樹脂時,係形成包含上述樹脂液之層,視需要進行乾燥(去除溶劑),於對該包含樹脂液之層之表面密著模具之鏡面或凹凸面之狀態下,或於密著後,藉由照射電離放射線(於使用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之情形)或加熱(於使用熱硬化型樹脂或金屬烷氧化物之情形),使包含樹脂液之層硬化。作為電離放射線,可根據樹脂液中所含之樹脂之種類,自紫外線、電子束、近紫外線、可見光、近紅外線、紅外線、X射線等中適當選擇,該等中較佳為紫外線、電子束,尤佳為紫外線,原因在於操作簡便且可獲得高能量。
作為紫外線之光源,例如可使用低壓水銀燈、中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超高壓水銀燈、碳弧燈、金屬鹵素燈、氙氣燈等。又,亦可使用ArF準分子雷射、KrF準分子雷射、準分子燈或同步加速器放射光等。該等中,較佳為使用超高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低壓水銀燈、氙弧、金屬鹵素燈。
又,作為電子束,可列舉自Cockcroft-Walton型、Van De Graaff型、共振變壓型、絕緣芯變壓型、直線型、高頻高壓加速器型、高頻型等之各種電子束加速器釋放之具有50~1000 keV、較佳為100~300 keV之能量的電子束。
其次,對用以製造本發明之光擴散膜之較佳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該較佳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為了連續製造本發明之光擴散膜而連續送出捲成輥狀之基材膜101;塗佈分散有透光性微粒子104之樹脂液,視需要進行乾燥;使包含樹脂液之層硬化;及捲取所得之光擴散膜。該製造方法例如可使用圖5所示之製造裝置來實施。以下,一面參照圖5,一面對該較佳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藉由捲出裝置501連續捲出基材膜101。其次,使用塗敷裝置502及與其相對向之支承輥503,於捲出之基材膜101上塗敷分散有透光性微粒子104之樹脂液。繼而,於樹脂液中含有溶劑之情形時,藉由使之通過乾燥機504進行乾燥。繼而,將設置有包含樹脂液之層之基材膜101以該包含樹脂液之層與鏡面金屬製輥或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505密著之方式捲在鏡面金屬製輥或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505與夾輥506之間。藉此,於包含樹脂液之層之表面轉印鏡面金屬製輥之鏡面或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之凹凸面。然後,於基材膜101捲在鏡面金屬製輥或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505上之狀態下,通過基材膜101,由紫外線照射裝置508照射紫外線,藉此使包含樹脂液之層硬化。照射面因紫外線照射而變成高溫,故而鏡面金屬製輥或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505較佳為於其內部包含用以將其表面溫度調整為室溫~80℃左右之冷卻裝置。又,紫外線照射裝置508可使用1個機器或複數個機器。形成有光擴散層102之基材膜101(光擴散膜)藉由剝離輥507而自鏡面金屬製輥或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505剝離。以上述方式製作之光擴散膜係捲取至捲取裝置509。此時,為了保護光擴散層102,亦可經由具有再剝離性之黏著劑層,一面於光擴散層102表面貼附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乙烯等之保護膜,一面進行捲取。
再者,亦可於藉由剝離輥507自鏡面金屬製輥或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505剝離後,追加照射紫外線。又,亦可於將形成有包含未硬化之樹脂液之層的基材膜101自鏡面金屬製輥或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505剝離後,照射紫外線使其硬化,來代替於捲在鏡面金屬製輥或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505上之狀態下照射紫外線。
於製造光擴散膜時,為了使光擴散膜之各物性在規定範圍,例如可使用下述方法。
首先,任意選擇上述基材膜、透光性微粒子、透光性樹脂或形成透光性樹脂之樹脂,藉由上述方法製造光擴散膜,測定所得光擴散膜之各物性(L2 /L1 、透射清晰度、總霧度、內部霧度、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表面霧度等)。並且,將該值與作為目標之值或值之範圍進行比較,於脫離目標之情形時,根據各物性,依據下述基準(1)~(5),例如對透光性微粒子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透光性微粒子之含量、光擴散層之厚度、透光性微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光擴散層之表面粗糙度之任一條件或其2種以上條件進行調整,再次製造光擴散膜,測定其各物性。重複該操作,直至所得之光擴散膜表現出目標之各物性為止,藉此可製作目標之光擴散膜。
(1)若增加透光性微粒子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則L2 /L1 之值傾向於增大,總霧度之值傾向於增大。相反地若減少透光性微粒子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則L2 /L1 之值傾向於減小,總霧度之值傾向於減小。再者,透光性微粒子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之調整可藉由所使用之透光性微粒子種類及/或透光性樹脂種類而進行。
(2)若增加透光性微粒子之含量,則L2 /L1 之值傾向於增大,透射清晰度之值傾向於減小,總霧度之值傾向於增大,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之值傾向於增大。相反地若減少透光性微粒子之含量,則L2 /L1 之值傾向於減小,透射清晰度之值傾向於增大,總霧度之值傾向於減小,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之值傾向於減小。
(3)若增加光擴散層之厚度,則L2 /L1 之值傾向於增大,透射清晰度之值傾向於減小,總霧度之值傾向於增大,內部霧度之值傾向於增大,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之值傾向於減小。相反地,若減少光擴散層之厚度,則L2 /L1 之值傾向於減小,透射清晰度之值傾向於增大,總霧度之值傾向於減小,內部霧度之值傾向於減小,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之值傾向於增大。
(4)若增加透光性微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則內部霧度之值傾向於減小,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之值傾向於增大。相反地,若減少透光性微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則內部霧度之值傾向於增大,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之值傾向於減小。
(5)若減少總霧度之值與內部霧度之值之差,則表面霧度之值減小,相反地,若增加總霧度之值與內部霧度之值之差,則表面霧度之值變大。
<光擴散性偏光板>
上述本發明之光擴散膜可藉由與偏光板組合而形成光擴散性偏光板。光擴散性偏光板係具有偏光功能與防眩(光擴散)功能之多功能膜。本發明之光擴散性偏光板係具備至少具有偏光膜之偏光板、及經由接著劑層或黏著劑層以基材膜側與該偏光板相對向之方式積層於該偏光板上的上述本發明之光擴散膜者。偏光板可為先前公知之構成,例如通常為於偏光膜之單面或兩面具有保護膜者。又,偏光板亦可為偏光膜本身。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光擴散性偏光板之較佳一例的概略剖面圖。圖6所示之光擴散性偏光板600包含偏光膜601、貼附於偏光膜601之一面之保護膜602、及貼附於另一面之光擴散膜100。光擴散膜100係以其基材膜101側與偏光板之偏光膜601相對向之方式進行貼附。光擴散膜100及保護膜602經由未圖示之接著劑層而貼附於偏光膜601上。此種經由接著劑層貼附偏光膜與光擴散膜之構成,即使用光擴散膜作為偏光膜之保護膜之構成,有利於光擴散性偏光板之薄膜化。
作為偏光膜601,例如可列舉:於包含聚乙烯醇系樹脂、聚乙酸乙烯酯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EVA)樹脂、聚醯胺樹脂、聚酯系樹脂等之膜上吸附配向二色性染料或碘而成者;以及於經分子配向之聚乙烯醇膜中,含有聚乙烯醇之二色性脫水產物(聚伸乙烯)之經配向之分子鏈的聚乙烯醇/聚伸乙烯共聚物等。尤其是,於聚乙烯醇系樹脂膜上吸附配向二色性染料或碘而成者適宜用作偏光膜。偏光膜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通常就偏光板之薄型化等觀點而言,較佳為100 μm以下,更佳為10~50 μm之範圍,更佳為25~35 μm之範圍。
作為偏光膜601之保護膜602,較佳為包含雙折射性較低且透明性或機械強度、熱穩定性或防水性等優異之聚合物的膜。作為上述膜,例如可列舉將如下樹脂成形加工成膜狀而成者:TAC(三乙醯纖維素)等纖維素乙酸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系共聚物之類之氟系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系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聚碸系樹脂;聚醚碸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聚氯乙烯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或聚醯胺系樹脂等。該等中,就偏光特性或耐久性等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以鹼等對表面進行皂化處理之三乙醯纖維素膜、或降冰片烯系熱塑性樹脂膜。降冰片烯系熱塑性樹脂膜由於耐濕熱性較高,故而可大幅度提高偏光板之耐久性,並且由於吸濕性較小,故而尺寸穩定性較高,因而特別適宜。成形為膜之加工可使用澆鑄法、壓光法、擠出法之先前公知方法。保護膜之厚度並無限定,就偏光板之薄膜化等觀點而言,較佳為500 μm以下,更佳為5~300 μm之範圍,更佳為5~150 μm之範圍。
關於如上構成之光擴散性偏光板,典型的是,於安裝於液晶顯示裝置時,以光擴散膜成為光出射側(視覺確認側)之方式,經由黏著劑層等,貼附於液晶面板之玻璃基板上而組入至液晶顯示裝置中。
<液晶顯示裝置>
其次,對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進行說明。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係依序具備背光裝置、光偏向機構、背光側偏光板、液晶單元、及上述本發明之光擴散性偏光板者。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較佳一例的概略剖面圖。圖7之液晶顯示裝置係正常顯白模式之TN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且係依序配置背光裝置702、光擴散板703、作為光偏向機構之2片稜鏡膜704a、704b、背光側偏光板705、於一對透明基板711a、711b之間設置液晶層712而成之液晶單元701、及由視覺確認側偏光板706與本發明之光擴散膜707構成之光擴散性偏光板而成。
如圖8所示,背光側偏光板705與視覺確認側偏光板706係以該等之透射軸成為正交偏光之關係的方式進行配置。又,2片稜鏡膜704a、704b之各自光入射側(背光裝置側)之面為平坦面,且於光出射側(視覺確認側)之面(與背光側偏光板705相對向之表面)平行地形成有複數個線狀稜鏡741a、741b。並且,稜鏡膜704a係以其線狀稜鏡741a之稜線742a之方向實質上與背光側偏光板705之透射軸方向平行的方式進行配置,稜鏡膜704b係以其線狀稜鏡741b之稜線742b之方向實質上與構成光擴散性偏光板之視覺確認側偏光板706之透射軸方向平行的方式進行配置。其中,亦可以線狀稜鏡741b之稜線742b之方向實質上與背光側偏光板705之透射軸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稜鏡膜704b,以線狀稜鏡741a之稜線742a之方向實質上與構成光擴散性偏光板之視覺確認側偏光板706之透射軸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稜鏡膜704a。以下,對構成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構成構件進行更加詳細之說明。
[液晶單元]
液晶單元701具備藉由間隔件隔開特定距離而對向配置之一對透明基板711a、711b、及於該一對透明基板711a、711b之間封入液晶而成之液晶層712。於一對透明基板711a、711b中分別積層形成透明電極及配向膜,藉由對透明電極間施加基於顯示資料之電壓而使液晶配向。關於液晶單元701之顯示方式,於上述例中為TN方式,亦可使用IPS方式、VA方式等顯示方式。
[背光裝置]
背光裝置702具備上面開口之長方體形狀之外殼721、及於外殼721內並列配置之複數根作為線狀光源之冷陰極管722。外殼721係由樹脂材料或金屬材料成形而成,就於外殼內周面反射自冷陰極管722放射之光的觀點而言,較理想為至少外殼內周面為白色或銀色。作為光源,除了冷陰極管以外,亦可使用線狀等各種形狀之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於使用線狀光源之情形時,所配置之線狀光源之根數並無特別限定,就抑制發光面之亮度不均等觀點而言,較佳為鄰接之線狀光源之中心間距離為15 mm至150 mm之範圍。再者,本發明中所使用之背光裝置702並不限定於圖7所示之直下型者,可使用於導光板之側面配置線狀光源或點狀光源之側光型、或平面狀光源型等各種者。
[光擴散機構]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可具備配置於背光裝置702與光偏向機構之間的作為光擴散機構之光擴散板703。光擴散板703係於基材中分散混合擴散劑而成之膜或片材。作為該基材,可使用:聚碳酸酯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甲酯與苯乙烯之共聚物樹脂、丙烯腈與苯乙烯之共聚物樹脂、甲基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物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氯乙烯樹脂、聚丙烯或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烴樹脂、環狀聚烯烴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芳酯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等。再者,光擴散機構亦可為併用光擴散板與光擴散膜者。
又,作為混合分散於基材中之擴散劑,可列舉:與基材之材料不同種類之包含丙烯酸系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聚乙烯樹脂、聚苯乙烯樹脂、有機聚矽氧樹脂、丙烯與苯乙烯之共聚物等之有機微粒子,及包含碳酸鈣、二氧化矽、氧化鋁、碳酸鋇、硫酸鋇、氧化鈦、玻璃等之無機微粒子等。所使用之擴散劑之種類可為1種或2種以上。又,有機聚合物之球狀物或玻璃中空珠粒亦可用作擴散劑。擴散劑之重量平均粒徑較佳為0.5~30 μm之範圍。又,擴散劑之形狀可為球形、扁平、板狀、針狀等,較佳為球形。
[稜鏡膜(光偏向機構)]
於稜鏡膜704a、704b中,光入射面側(背光裝置側)為平坦面,於光出射側之面(與背光側偏光板705相對向之表面)平行地形成有複數個剖面為前端較細之多角形狀,較佳為三角形狀之線狀稜鏡741a、741b。作為稜鏡膜704a、704b之材料,例如可列舉:聚碳酸酯樹脂、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甲酯與苯乙烯之共聚物樹脂、聚苯乙烯樹脂、丙烯腈與苯乙烯之共聚物樹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烴樹脂等、或紫外線硬化型樹脂、電子束硬化型樹脂等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作為稜鏡膜之製作方法,可利用異形擠出法、壓出成形法、射出成形法、輥轉印法、雷射剝蝕法、機械切割法、機械研削法、感光聚合物製程法等公知方法來製造。該等方法可分別單獨使用,或者亦可組合2種以上方法。稜鏡膜704a、704b之厚度通常為0.1~15 mm,較佳為0.5~10 mm。
當與線狀稜鏡741a、741b之稜線742a、742b正交之垂直剖面的剖面形狀例如為三角形時,該三角形之頂點中,形成稜線之頂點之頂角θ(參照圖8)較佳為90~110°之範圍。又,該三角形可為各邊為等邊、不等邊之任一者,於欲向正面方向(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面之法線方向)聚光之情形時,較佳為光出射側之兩邊相等之等腰三角形。線狀稜鏡之剖面形狀亦可根據來自面光源之出射光之特性而設定,可形成具有曲線等之三角形以外之形狀。
上述稜鏡膜704a、704b例如較佳為具有如下結構:具有三角形狀之剖面之複數個線狀稜鏡741a、741b以與三角形之頂角θ相對之底邊互相鄰接之方式依序配置,且以複數個線狀稜鏡741a、741b之稜線742a、742b互相大致平行之方式排列。於該情形時,只要聚光能力不明顯減退,則線狀稜鏡741a、741b之剖面形狀之三角形中,其各頂點亦可成為曲線形狀。各稜線間之距離通常為10~500 μm之範圍,較佳為30~200 μm之範圍。
[偏光板]
構成光擴散性偏光板之背光側偏光板705可使用上述者。又,作為視覺確認側偏光板706,可使用先前公知者。
[相位差膜]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可如圖9所示,具備相位差板708。於圖9中,相位差板708係配置於背光側偏光板705與液晶單元701之間。該相位差板708係與液晶單元701之表面垂直之方向上相位差大致為零者,且係自正前方不產生任何光學作用,自斜向觀察時表現出相位差,於補償液晶單元701中產生之相位差者。藉此,可獲得更廣之視角,可獲得更加優異之顯示品質及色再現性。相位差板708可配置於背光側偏光板705與液晶單元701之間、及視覺確認側偏光板706與液晶單元701之間之一者、或兩者。
作為相位差板708,例如可列舉:將聚碳酸酯樹脂或環狀烯烴系聚合物樹脂形成膜,進而對該膜進行雙軸延伸而成者;以及將液晶性單體塗佈於膜上,藉由光聚合反應固定其分子排列而成者等。相位差板708係光學地補償液晶排列者,故而使用折射率特性與液晶排列相反者。具體而言,TN模式之液晶單元例如可較佳地使用「WV膜」(Fuji Film股份有限公司製造),STN模式之液晶顯示單元例如可較佳地使用「LC膜」(新日本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IPS模式之液晶顯示單元例如可較佳地使用雙軸性相位差膜,VA模式之液晶顯示單元例如可較佳地使用組合A板及C板之相位差板或雙軸性相位差膜,π單元模式之液晶顯示單元例如可較佳地使用「OCB用WV膜」(Fuji Film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
於如上構成之液晶顯示裝置中,參照圖7,自背光裝置702放射之光藉由光擴散板703而擴散後,入射至稜鏡膜704a。於與背光側偏光板705之透射軸方向正交之垂直剖面中,相對於稜鏡膜704a之下面而斜向入射之光改變前進方向而向正面方向出射。繼而,於稜鏡膜704b中,於與視覺確認側偏光板706之透射軸方向正交之剖面中,相對於稜鏡膜704b之下面而斜向入射之光與上述同樣地,改變前進方向而向正面方向出射。因此,通過2片稜鏡膜704a、704b之光成為於任一垂直剖面中,均向正面方向聚光者,故而正面方向之亮度提高。
繼而,向正面方向賦予指向性之光藉由背光側偏光板705形成偏光,而入射至液晶單元701中。入射至液晶單元701之光,利用由電場控制之液晶層712之配向,對每個像素控制偏光面而自液晶單元701出射。並且,自液晶單元701出射之光通過視覺確認側偏光板706,進而通過光擴散膜707而出射至顯示面側。
如此般,若使用2片稜鏡膜704a、704b作為光偏向機構,則可進一步提高入射至液晶單元701之光於正面方向上之指向性,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正面方向之亮度。又,由於使用本發明之光擴散膜,故而不會導致正面對比度降低,而可獲得優異之光擴散性與較高之透射清晰度。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更加詳細之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再者,以下例中之光擴散膜之光學特性及表面形狀、光擴散層之層厚以及所使用之透光性微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之測定方法如下所述。
(a)相對散射光強度
利用光學透明之黏著劑,將光擴散膜以其基材膜側貼合於玻璃基板上而製成測定用樣品,使用該樣品進行測定。自測定用樣品之玻璃基板面側向光擴散膜之法線方向入射He-Ne雷射之平行光(波長543.5 nm),測配向自光擴散層側之法線方向傾斜40°之方向A3透射的雷射光之強度L2 ,算出將透射散射光之強度L2 除以光源之光強度L1 之值作為相對散射光強度L2 /L1 。測定係使用橫河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3292 03 Optical Power Sensor」及同一公司製造之「3292 Optical Power Meter」。
進行該測定時,照射He-Ne雷射之光源係配置於與上述玻璃基板相距430 mm之位置。作為受光器之上述功率計係配置於與雷射光之出射點相距280 mm之位置,移動該功率計以使其成為上述特定角度,測定出射之雷射光之強度。
又,照射至光擴散層之雷射光之強度,即自上述光源照射之雷射光之強度係藉由測定不設置貼合有光擴散層之玻璃基板而自上述光源直接入射至上述功率計時之光的強度而求出。再者,該強度之測定係於與上述光源相距710 mm(=430 mm+280 mm)之位置配置上述功率計而進行。
(b)透射清晰度
利用光學透明之黏著劑,將光擴散膜以其基材膜側貼合於玻璃基板上而製成測定用樣品,使用該樣品進行測定。測定係使用依據JIS K 7105之圖像清晰度測定器(Suga Test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ICM-1DP」)。
(c)霧度
利用光學透明之黏著劑,將光擴散膜以其基材膜側貼合於玻璃基板上而製成測定用樣品,使用該樣品進行測定。總霧度及內部霧度之測定係使用依據JIS K 7136之霧度透射率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霧度計「HM-150」)。根據該結果,由上述式(3)算出表面霧度。
(d)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
使用依據JIS B 0601之共焦干涉顯微鏡(例如Optical Soluti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PLμ2300」)進行測定。
(e)光擴散層之層厚
使用NIKON公司製造之DIGIMICRO MH-15(本體)及ZC-101(計數器),測定光擴散膜之層厚,自測定層厚減去基材厚度80 μm,藉此測定光擴散層之層厚。
(f)透光性微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
使用利用庫爾特原理(細孔電阻法)之庫爾特粒子計數器(貝克曼庫爾特公司製造)進行測定。
<實施例1>
(1)鏡面金屬製輥之製作
對直徑200 mm之鐵輥(依據JIS之STKM13A)之表面進行工業用鍍鉻加工,繼而對表面進行鏡面研磨,而製作鏡面金屬製輥。所得之鏡面金屬製輥之鍍鉻面之維氏硬度為1000。再者,維氏硬度係使用超音波硬度計MIC10(Krautkramer公司製造),依據JIS Z 2244進行測定(以下例中,維氏硬度之測定法相同)。
(2)光擴散膜之製作
將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60重量份、及多官能胺基甲酸酯化丙烯酸酯(二異氰酸1,6-己二酯與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之反應產物)40重量份混合於丙二醇單甲基醚溶液中,將固形成分濃度調整為60重量%,獲得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再者,自該組合物中去除丙二醇單甲基醚並進行紫外線硬化後之硬化物之折射率為1.53。
繼而,相對於上述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之固形成分100重量份,添加作為第1透光性微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徑為3.0 μm且標準偏差為0.39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20重量份、作為第2透光性微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徑為7.2 μm且標準偏差為0.73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20重量份、及作為光聚合起始劑的「Lucirin TPO」(BASF公司製造,化學名: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5重量份,以固形成分率成為60重量%之方式利用丙二醇單甲基醚進行稀釋,而製備塗佈液。
將該塗佈液塗佈於厚度80 μm之三乙醯纖維素(TAC)膜(基材膜)上,於設定為80℃之乾燥機中乾燥1分鐘。利用橡膠輥,將乾燥後之基材膜以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層成為輥側之方式,擠壓密著於上述(1)中製作之鏡面金屬製輥之鏡面。於該狀態下,自基材膜側照射以h射線換算光量計為300 mJ/cm2 的來自強度20 mW/cm2 之高壓水銀燈之光,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層硬化,而獲得包含具有平坦表面之光擴散層與基材膜的圖1所示結構之光擴散膜。
將所得光擴散膜之光散射角(經透射散射之雷射光之出射方向相對於光擴散膜之法線的傾角)與相對散射光強度之關係示於圖10中。
<實施例2>
使用重量平均粒徑為3.0 μm且標準偏差為0.39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10重量份作為第1透光性微粒子,使用重量平均粒徑為7.2 μm且標準偏差為0.73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30重量份作為第2透光性微粒子,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光擴散膜。
<實施例3>
使用重量平均粒徑為3.0 μm且標準偏差為0.39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20重量份作為第1透光性微粒子,使用重量平均粒徑為8.0 μm且標準偏差為0.672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20重量份作為第2透光性微粒子,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光擴散膜。
<實施例4>
使用重量平均粒徑為3.0 μm且標準偏差為0.39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9.5重量份作為第1透光性微粒子,使用重量平均粒徑為7.2 μm且標準偏差為0.73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28.5重量份作為第2透光性微粒子,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光擴散膜。
<實施例5>
(1)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之製作
準備對直徑200 mm之鐵輥(依據JIS之STKM13A)之表面施加有銅Ballade鍍層者。銅Ballade鍍層係包含鍍銅層/較薄之鍍銀層/表面鍍銅層者,鍍層整體之厚度約為200 μm。對鍍銅表面進行鏡面研磨,進而使用噴射裝置(不二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於噴射壓力為0.05 MPa(錶壓,以下相同)、微粒子使用量為16 g/cm2 (輥之表面積每1 cm2 之使用量,以下相同)之條件下,對該研磨面噴射氧化鋯珠TZ-B125(Toso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平均粒徑:125 μm),而於表面形成凹凸。使用噴射裝置(不二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於噴射壓力為0.1 MPa、微粒子使用量為4 g/cm2 之條件下,對該凹凸面噴射氧化鋯珠TZ-SX-17(Toso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平均粒徑:20 μm),而對表面凹凸進行微調整。以氯化銅液,對所得之附有凹凸之鍍銅鐵輥進行蝕刻處理。此時之蝕刻量設定為3 μm。其後,進行鍍鉻加工,製作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此時,鍍鉻厚度設定為4 μm。所得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之鍍鉻面之維氏硬度為1000。
(2)光擴散膜之製作
將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60重量份、及多官能胺基甲酸酯化丙烯酸酯(二異氰酸1,6-己二酯與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之反應產物)40重量份混合於丙二醇單甲基醚溶液中,將固形成分濃度調整為60重量%,獲得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再者,自該組合物中去除丙二醇單甲基醚並進行紫外線硬化後之硬化物的折射率為1.53。
其次,相對於上述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之固形成分100重量份,而添加作為第1透光性微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為3.0 μm且標準偏差為0.39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11重量份、作為第2透光性微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為7.2 μm且標準偏差為0.73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11重量份、及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之「Lucirin TPO」(BASF公司製造,化學名: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5重量份,以固形成分率成為60重量%之方式利用丙二醇單甲基醚進行稀釋,而製備塗佈液。
將該塗佈液塗佈於厚度80 μm之三乙醯纖維素(TAC)膜(基材膜)上,於設定為80℃之乾燥機中乾燥1分鐘乾燥。利用橡膠輥,將乾燥後之基材膜以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層成為輥側之方式,擠壓密著於上述(1)中製作之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之凹凸面。於該狀態下,自基材膜側照射以h射線換算光量計為300 mJ/cm2 的來自強度20 mW/cm2 之高壓水銀燈之光,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層硬化,而獲得包含表面具有凹凸之光擴散層與基材膜的圖2所示結構之光擴散膜。
<比較例1>
使用重量平均粒徑為3.0 μm且標準偏差為0.39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20重量份作為第1透光性微粒子,使用重量平均粒徑為5.2 μm且標準偏差為0.63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20重量份作為第2透光性微粒子,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光擴散膜。
<比較例2>
使用重量平均粒徑為7.2 μm且標準偏差為0.73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40重量份作為透光性微粒子,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光擴散膜。
<比較例3>
使用重量平均粒徑為3.0 μm且標準偏差為0.39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40重量份作為透光性微粒子,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光擴散膜。
<比較例4>
使用重量平均粒徑為8.0 μm且標準偏差為0.672 μm之聚苯乙烯系粒子40重量份作為透光性微粒子,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光擴散膜。
<比較例5>
使乾燥後之基材膜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層不密著於鏡面金屬製輥之鏡面而進行硬化,除此以外,與實施例2同樣地製作光擴散膜。
將所得光擴散膜之光學特性及表面形狀等匯總於表1中。
又,使用所得之光擴散膜製作液晶顯示裝置,評價正面對比度、視角、疊紋之程度及泛白之程度。首先,於IPS模式之Panasonic製造之32吋液晶電視「VIERA TH-32LZ85」之背光裝置上配置與法線方向呈70°方向之亮度值為法線方向之亮度值之10%的光擴散板,並且使用2片平行排列有複數個頂角為95°之線狀稜鏡的稜鏡膜,將該等配置於光擴散板與背光側偏光板之間。此時,其中一個稜鏡膜(靠背光裝置之稜鏡膜)係以其線狀稜鏡之稜線方向大致與背光側偏光板之穿透透射軸平行的方式進行配置,另一個稜鏡膜(靠背光側偏光板之稜鏡膜)係以其線狀稜鏡之稜線方向大致與下述視覺確認側偏光板之透射軸平行的方式進行配置。又,剝離視覺確認側偏光板,以相對於背光側偏光板成為正交偏光之方式貼合碘系偏光板(住友化學公司製造之「TRW842AP7」),並且經由黏著劑層貼合實施例1~5或比較例1~5中製作之光擴散膜,獲得液晶顯示裝置。
將正面對比度、視角、疊紋之程度及泛白之程度之評價結果示於表2中。該等之測定方法及評價基準如下所述。
(a)正面對比度
於暗室內啟動所得之液晶顯示裝置,使用亮度計BM5A型(Topc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測定黑色顯示狀態及白色顯示狀態下之正面亮度,算出正面對比度。正面對比度係白色顯示狀態下之正面亮度相對於黑色顯示狀態下之正面亮度的比。
(b)視角
自視角(與液晶顯示裝置之正面方向所成之角度)為40°、50°及60°之方向對所得之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品質進行評價。評價基準如下所述。
◎:顯示品質完全未見異常。
○:顯示品質幾乎未見異常。
Δ:稍有確認到灰階失去或反轉。
×:確認到灰階失去或反轉。
(c)疊紋
啟動所得之液晶顯示裝置,以目視評價疊紋之程度。評價基準如下所述。
◎:完全未見疊紋。
○:可見少量疊紋。
×:明顯可見疊紋。
(d)泛白
於點亮螢光燈之明亮之室內,以目視觀察所得之液晶顯示裝置,評價泛白之程度。評價基準如下所述。
◎:完全未見泛白。
○:可見少量泛白。
×:明顯可見泛白。
如表2所示,使用實施例1~5之光擴散膜之液晶顯示裝置具有較高之正面對比度,視角及疊紋消除性優異,亦不產生泛白。另一方面,使用比較例1~4之光擴散膜之液晶顯示裝置由於光擴散膜之透射清晰度較高,故疊紋消除性差。又,使用比較例5之光擴散膜之液晶顯示裝置由於光擴散膜之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較大,表面粗糙,故透射清晰度變低,結果正面對比度降低,泛白亦明顯。
<實施例6>
(水溶性接著劑之製備)
相對於水100份而溶解羧基改質聚乙烯醇[Kurara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KL-318]3份,於該水溶液中添加作為水溶性環氧化合物之聚醯胺環氧系添加劑[Sumika Chemtex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Sumirez Resin 650(30),固形成分濃度為30%之水溶液]1.5份,製成水溶性接著劑。
(丙烯酸系黏著劑之製備)
利用夾縫塗佈機,將於丙烯酸丁酯與丙烯酸之共聚物中調配有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寡聚物及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之有機溶劑溶液,以乾燥後之厚度成為25 μm之方式塗佈於經脫模處理之厚度38 μm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隔離層)之脫模處理面上,使其乾燥,而製成丙烯酸系黏著劑(附帶隔離膜)。
(偏光板之製造)
在聚乙烯醇膜吸附配向有碘之偏光元件之一面上,貼合經皂化處理之實施例1中所製作之光擴散膜,於另一面貼合經皂化處理之厚度40 μm之包含三乙醯纖維素之透明保護膜[Konica Minolta Opto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KC4UEW]來作為液晶側透明保護膜,而製作光擴散偏光板。貼合時分別使用上述所製備之水溶性接著劑,貼合後於80℃下乾燥5分鐘,藉此接著偏光元件與透明保護膜。
將上述所製備之丙烯酸系黏著劑(附帶隔離膜)以黏著劑側貼合於該偏光板之40 μm厚透明保護膜側,而製成附黏著劑之偏光板。
<實施例7>
(抗反射膜之製作)
將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10重量份、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10重量份、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共榮社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UA-306T」)30重量份、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之「Irgacure 184」(Ciba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2.5重量份、作為溶劑之甲基乙基酮50重量份、乙酸丁酯50重量份進行混合,而製備作為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之硬塗層形成用塗佈液。藉由線棒塗佈機,將該塗佈液塗佈於厚度80 μm之作為TAC膜之透明樹脂膜(折射率1.49)上,於設定為80℃之乾燥機中乾燥1分鐘。使用金屬鹵素燈,以120 W之功率,自20 cm之距離,對乾燥後之透明樹脂膜照射紫外線10秒鐘,藉此形成硬塗層。所得硬塗層之厚度為5 μm,折射率為1.52。
其次,於四乙氧基矽烷中添加異丙醇、0.1 N鹽酸,使之水解,藉此獲得含有包含寡聚物之四乙氧基矽烷之聚合物的溶液。於該溶液中混合一次粒徑為8 nm之摻銻氧化錫(ATO)微粒子,添加異丙醇,藉此獲得含有四乙氧基矽烷之聚合物2.5重量%、摻銻氧化錫微粒子2.5重量%的抗靜電層形成用塗佈液。另一方面,將形成有硬塗層之TAC膜於50℃之1.5 N之NaOH水溶液中浸漬2分鐘,進行鹼處理,水洗後,藉由於室溫下於0.5重量%之H2 SO4 水溶液中浸漬30秒而進行中和,進而進行水洗,並進行乾燥處理。藉由線棒塗佈機,將上述抗靜電層形成用塗佈液塗佈於經鹼處理之硬塗層上,於設定為120℃之乾燥機中乾燥1分鐘,藉此形成抗靜電層。所得之抗靜電層之厚度為163 nm,折射率為1.53,光學膜厚為250 nm。
其次,於四乙氧基矽烷與1H,1H,2H,2H-全氟辛基三甲氧基矽烷之混合比為95:5(莫耳比)混合物中添加異丙醇、0.1 N鹽酸,使之水解,藉此獲得含有包含寡聚物之有機矽化合物之聚合物的溶液。於該溶液中混合內部具有空隙之低折射率二氧化矽微粒子,添加異丙醇,藉此獲得含有有機矽化合物2重量%、低折射率二氧化矽微粒子2重量%的低折射率層形成用塗佈液。藉由線棒塗佈機,將所得之低折射率層形成用塗佈液塗佈於抗靜電層上,於設定為120℃之乾燥機中乾燥1分鐘,藉此形成低折射率層。所得低折射率層之厚度為91 nm,折射率為1.37,光學膜厚為125 nm。藉由上述方式,製作於透明樹脂膜上具備硬塗層、抗靜電層、及低折射率層之抗反射膜。
(製作積層有抗反射膜之光擴散性偏光板)
經由通用之丙烯酸系透明黏著劑,於實施例6中製作之附黏著劑之偏光板的光擴散膜側積層上述所製作之抗反射膜,而獲得經抗反射處理之光擴散性偏光板。
又,使用所得之光擴散性偏光板,製作液晶顯示裝置,評價視角、疊紋之程度及泛白之程度。剝離視覺確認側偏光板,以相對於背光側偏光板而成為正交偏光之方式貼合實施例6、7中製作之光擴散性偏光板,除此以外,與上述評價同樣地使用IPS模式之Panasonic製造之32吋液晶電視「VIERA TH-32LZ85」來獲得液晶顯示裝置。
評價方法及評價基準與上述評價相同。
將視角、疊紋之程度及泛白之程度之評價結果示於表3中。
如表3所示,使用實施例6及7之光擴散性偏光板之液晶顯示裝置,具有與實施例1相同之顯示特性,視角及疊紋消除性優異,亦不產生泛白。
100、200、300、707...光擴散膜
101...基材膜
102...光擴散層
103...透光性樹脂
104...透光性微粒子
104a...第1透光性微粒子
104b...第2透光性微粒子
105...樹脂層
501...捲出裝置
502...塗敷裝置
503...支承輥
504...乾燥機
505...鏡面金屬製輥或壓紋加工用金屬製輥
506...夾輥
507...剝離輥
508...紫外線照射裝置
509...捲取裝置
600...光擴散性偏光板
601...偏光膜
602...保護膜
701...液晶單元
702...背光裝置
703...光擴散板
704a、704b...稜鏡膜
705...背光側偏光板
706...視覺確認側偏光板
708...相位差板
711a、711b...透明基板
712...液晶層
721...外殼
722...冷陰極管
741a、741b...線狀稜鏡
742a、742b...線狀稜鏡之稜線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光擴散膜之較佳一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光擴散膜之另一較佳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3係模式地表示自基材膜側之法線方向入射雷射光,並測定向自光擴散層側法線方向傾斜40°之方向透射的雷射光之透射散射光強度時的雷射光之入射方向與透射散射光強度測定方向的立體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光擴散膜之又一較佳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5係表示用以製造本發明之光擴散膜之裝置之一例的概略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光擴散性偏光板之較佳一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較佳一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8係用以說明稜鏡膜所具有之線狀稜鏡之稜線方向、與偏光板之透射軸方向之關係的概略立體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另一較佳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10係表示實施例1中製作之光擴散膜之光散射角(經透射散射之雷射光之出射方向相對於光擴散膜之法線的傾角)與相對散射光強度之關係的圖。
100...光擴散膜
101...基材膜
102...光擴散層
103...透光性樹脂
104...透光性微粒子
104a...第1透光性微粒子
104b...第2透光性微粒子

Claims (16)

  1. 一種光擴散膜,其係具有基材膜、與積層於上述基材膜上且藉由於透光性樹脂中分散有透光性微粒子之方式形成之光擴散層者,上述透光性微粒子含有重量平均粒徑為0.5μm以上、未達6μm之1種或2種以上之第1透光性微粒子,與重量平均粒徑為6μm以上、15μm以下之1種或2種以上之第2透光性微粒子,且上述第1透光性微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與上述第2透光性微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之差為2μm以上,上述光擴散層中之上述透光性微粒子之含量相對於上述透光性樹脂100重量份為22重量份以上、60重量份以下,上述光擴散層之與基材膜相反側之表面之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為0.2μm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光擴散膜,其中上述光擴散層中之上述透光性微粒子之含量相對於上述透光性樹脂100重量份為25重量份以上、60重量份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光擴散膜,其中通過0.125mm、0.5mm、1.0mm及2.0mm之光梳所得之透射清晰度之和為70%以上、180%以下。
  4. 如請求項3之光擴散膜,其中上述透射清晰度之和為70%以上、150%以下。
  5. 如請求項1之光擴散膜,其中相對於自上述基材膜側向 光擴散膜之法線方向入射的波長543.5nm之雷射光之強度L1 ,向自上述光擴散層側之上述法線方向傾斜40°之方向透射的雷射光之強度L2 的比L2 /L1 為0.00008%以上、0.001%以下。
  6. 如請求項5之光擴散膜,其中上述比L2 /L1 為0.0002%以上、0.001%以下。
  7. 如請求項1之光擴散膜,其中總霧度為40%以上、70%以下,內部霧度為40%以上、70%以下,且由上述光擴散層之表面形狀引起之表面霧度未達2%。
  8. 如請求項1之光擴散膜,其中上述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為0.1μm以下。
  9. 如請求項7之光擴散膜,其中上述表面霧度為1%以下。
  10. 如請求項1之光擴散膜,其進而具備積層於上述光擴散層上之抗反射層。
  11. 一種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其係如請求項1之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送出基材膜;於上述基材膜上塗佈分散有上述透光性微粒子之樹脂液;以及於包含上述樹脂液之層之表面轉印模具之鏡面或凹凸面。
  12. 一種光擴散性偏光板,其具備:至少包含偏光膜之偏光板;以及以上述基材膜側與上述偏光板相對向之方式積層於上 述偏光板上的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光擴散膜。
  13. 如請求項12之光擴散性偏光板,其係經由接著劑層貼合上述偏光膜與上述光擴散膜而成。
  14.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依序具備:背光裝置、光偏向機構、背光側偏光板、液晶單元、及如請求項12或13之光擴散性偏光板。
  15. 如請求項14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光偏向機構於與上述背光側偏光板相對向之表面具有2片具有複數線狀稜鏡之稜鏡膜,其中一個稜鏡膜係以其線狀稜鏡之稜線方向大致與上述背光側偏光板之透射軸平行的方式進行配置,另一個稜鏡膜係以其線狀稜鏡之稜線方向大致與上述光擴散性偏光板之透射軸平行的方式進行配置。
  16. 如請求項14或15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背光裝置與上述光偏向機構之間進而具備光擴散機構。
TW099129719A 2009-09-04 2010-09-02 A light diffusion film,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 light diffusing polarizing plat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4879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4766 2009-09-04
JP2010050736 2010-03-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0484A TW201120484A (en) 2011-06-16
TWI487952B true TWI487952B (zh) 2015-06-11

Family

ID=43649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9719A TWI487952B (zh) 2009-09-04 2010-09-02 A light diffusion film,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 light diffusing polarizing plat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209676A (zh)
KR (1) KR20120085755A (zh)
CN (1) CN102483475B (zh)
TW (1) TWI487952B (zh)
WO (1) WO20110279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12120A (ja) * 2011-03-18 2012-11-01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
CN102565895B (zh) * 2011-12-28 2013-09-25 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光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KR20130111155A (ko) * 2012-03-30 2013-10-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전자소자용 기판
KR102060558B1 (ko) * 2012-05-22 2019-12-30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 확산 반사판
KR101579646B1 (ko) 2012-05-31 2015-12-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기능성 코팅층을 포함하는 광학 필름,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및 화상표시장치
WO2013180392A1 (ko) * 2012-05-31 2013-12-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기능성 코팅층을 포함하는 광학 필름,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및 화상표시장치
TWI489670B (zh) * 2012-11-13 2015-06-21 Ind Tech Res Inst 光取出元件及發光裝置
CN108051879B (zh) * 2012-11-21 2020-09-08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JP2014132291A (ja) * 2013-01-04 2014-07-17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
TWI628457B (zh) * 2014-04-17 2018-07-01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偏光板、液晶面板以及影像顯示裝置
KR102243272B1 (ko) * 2014-08-08 2021-04-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WO2016052626A1 (ja) * 2014-09-30 2016-04-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波長変換部材
KR102227324B1 (ko) * 2014-10-07 2021-03-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변환시트,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WO2016093625A1 (ko) * 2014-12-10 2016-06-1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광편향 확산 시트, 적층 광편향 확산 시트, 적층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16114935A (ja) * 2014-12-10 2016-06-23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光偏向拡散シート、積層光偏向拡散シート、積層光学シー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664193B2 (ja) 2014-12-12 2020-03-13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16093638A1 (ko) * 2014-12-12 2016-06-1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복합 광학 시트,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4534402B (zh) * 2015-01-19 2015-12-30 深圳市圣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灯罩及led照明装置
US9720278B2 (en) * 2015-01-22 2017-08-01 Gentex Corporation Low cost optical film stack
JP6641140B2 (ja) * 2015-09-25 2020-0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照明ランプ、及び照明装置
CN105278014B (zh) * 2015-10-28 2018-06-26 东莞市纳利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溶剂型uv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KR102474708B1 (ko) 2015-11-27 2022-12-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 스티어링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스템
CN105572951A (zh) * 2015-12-16 2016-05-1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反射式显示面板
WO2017139611A1 (en) * 2016-02-10 2017-08-1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Unitary optical film assembly
JP6924202B2 (ja) * 2016-11-01 2021-08-25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光学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機器ならびに転写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287694B2 (en) 2017-06-06 2022-03-29 Keiwa Inc. Upper side light diffuser sheet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CN107831560A (zh) * 2017-11-30 2018-03-23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粘贴型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45119B (zh) * 2019-12-19 2021-07-27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处理膜及其偏光片
KR102426438B1 (ko) * 2020-08-26 2022-07-27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명암비 및 시야각 개선용 광학필름,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및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533738B1 (ko) * 2020-12-24 2023-05-16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명암비 및 시야각 개선용 광학필름,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및 액정표시장치
JP2022171284A (ja) * 2021-04-30 2022-11-1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4815372B (zh) * 2022-05-07 2023-10-3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与显示装置
KR20240007512A (ko) 2022-07-08 2024-01-16 김승모 분산 객체검출 방법 및 분산 객체검출 시스템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1865A (ja) * 2002-12-13 2004-07-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285897A (zh) * 2007-04-11 2008-10-15 新日铁化学株式会社 光扩散板用树脂组合物和光扩散板
US20090128917A1 (en) * 2007-11-16 2009-05-2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Film
TW201042294A (en) * 2009-03-26 2010-12-01 Nitto Denko Corp Process for producing light-diffusing element, light-diffusing element, and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polarizing plate with light-diffusing element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113560A (en) * 2009-07-08 2011-04-16 Sumitomo Chemical Co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same
TW201120485A (en) * 2009-09-04 2011-06-16 Sumitomo Chemical Co Light-diffusing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light-diffusing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1922B2 (ja) * 2002-09-30 2009-06-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7719763B2 (en) * 2005-02-24 2010-05-18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Light-diffusing member, transmission type screen, rear-projection-type display, and light-absorbing-part-forming resin composition
JP2007264113A (ja) * 2006-03-27 2007-10-11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277931B2 (ja) * 2007-03-15 2009-06-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面発光装置、液晶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組合せ体
JP2009075323A (ja) * 2007-09-20 2009-04-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防眩層形成用塗液
JP2009092974A (ja) * 2007-10-10 2009-04-3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2009156938A (ja) * 2007-12-25 2009-07-1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1865A (ja) * 2002-12-13 2004-07-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285897A (zh) * 2007-04-11 2008-10-15 新日铁化学株式会社 光扩散板用树脂组合物和光扩散板
US20090128917A1 (en) * 2007-11-16 2009-05-2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Film
TW201042294A (en) * 2009-03-26 2010-12-01 Nitto Denko Corp Process for producing light-diffusing element, light-diffusing element, and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polarizing plate with light-diffusing element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113560A (en) * 2009-07-08 2011-04-16 Sumitomo Chemical Co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same
TW201120485A (en) * 2009-09-04 2011-06-16 Sumitomo Chemical Co Light-diffusing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light-diffusing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3475A (zh) 2012-05-30
TW201120484A (en) 2011-06-16
KR20120085755A (ko) 2012-08-01
WO2011027905A1 (ja) 2011-03-10
JP2011209676A (ja) 2011-10-20
CN102483475B (zh) 201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7952B (zh) A light diffusion film,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 light diffusing polarizing plat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550318B (zh) A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 light diffusing polarizing plat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1027903A1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光拡散性偏光板、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TWI507740B (zh) A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0073985A1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046790A1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光拡散性偏光板、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162133A1 (ja) 光拡散性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618952B (zh) 偏光板、光學構件套組及觸控輸入式圖像顯示裝置
WO2010073997A1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162184A1 (ja) 光拡散性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1227007A (en) Light-diffusing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519827B (zh) A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 coating liquid for use, and a polarizing plate using the sam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1162188A1 (ja) 光拡散性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0113879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120038470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광확산 필름
JP582781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162132A1 (ja) 光拡散性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