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0595B - An optical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an optical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An optical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an optical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0595B
TWI480595B TW098128052A TW98128052A TWI480595B TW I480595 B TWI480595 B TW I480595B TW 098128052 A TW098128052 A TW 098128052A TW 98128052 A TW98128052 A TW 98128052A TW I480595 B TWI480595 B TW I4805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synthetic resin
mold
shaped mold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8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20589A (en
Inventor
Ikuo Mimura
Chihiro Hayashi
Akihiro Matsuda
Hiroshi Hamada
Naotake Osaki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Carbide 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Carbide Kogyo Kk filed Critical Nippon Carbide Kogyo Kk
Publication of TW201020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20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0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059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9/00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9/02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 B29C59/04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using rollers or endless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9/00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9/02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 B29C59/04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using rollers or endless belts
    • B29C59/046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using rollers or endless belts for layered or coated substantially flat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B29D11/00278Lenticula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4Production of other 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B29D11/00009- B29D11/0073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3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microprismatic or micropyramidal sha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2Reflex reflectors
    • G02B5/122Reflex reflectors cube corner, trihedral or triple reflector type
    • G02B5/124Reflex reflectors cube corner, trihedral or triple reflector type plural reflecting elements forming part of a unitary plate or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9/00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9/02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 B29C59/022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r the configuration, e.g. dimensions, of the embossments or the shaping tools therefor
    • B29C2059/023Microembos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35/00Use of polymers of unsaturated polycarboxylic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101/00Use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s moulding material
    • B29K2101/12Thermoplastic materials

Description

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及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及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
現今,採用於由樹脂所構成的薄片的表面上形成有做各種光學性作用的微小形狀光學元件的集合體之光學薄片。作為這樣的光學元件,可舉出例如偶角反射型稜鏡、線性稜鏡、扁豆狀透鏡、屈折型透鏡、夫瑞奈透鏡、線性夫瑞奈透鏡、正交稜鏡或全像片用光學元件、平面狀光學元件等。
在這些光學薄片的製造上,由於光學元件的形狀精度會大大地影響光學薄片的性能,故,通常,與實施於樹脂表面的壓花加工、紋路加工、梨地加工等之一般的樹脂加工不同,需要非常高精度之加工。
下述專利文獻1,記載有這種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及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圖11係顯示下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之圖。
如圖11所示,此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其主要結構具備有:相互朝相同方向旋轉的一組鋼製滾子101、102;掛設於此一組鋼製滾子101、102之環狀的帶狀模具103;進行合成樹脂薄片的供給之擠出模104;按壓於帶狀模具103之橡膠製滾子107;以及在橡膠製滾子107被按壓於帶狀模具103的場所與鋼製滾子102之間,按壓於帶狀模具103之橡膠製滾子108。
鋼製滾子101係在內部設有循環有已被加熱的油之未圖示的加熱手段。另外,鋼製滾子102係在內部設有藉由冷卻媒體進行冷卻之未圖示的冷卻手段。又,鋼製滾子101、102係以相互的表面速度相同的方式,朝相同方向旋轉。
掛設於此鋼製滾子101、102之帶狀模具103係在表面形成有多數個光學元件的集合體之成形模具,藉由鋼製滾子101、102旋轉,在一定的方向轉動於鋼製滾子101、及鋼製滾子102的周圍。又,此帶狀模具103與鋼製滾子101接觸的區域作為熱成形區域。
擠出模104係安裝於擠出成形機,對加熱成形區域之帶狀模具103上供給合成樹脂薄片105。
橡膠製滾子107係在從擠出模104供給有合成樹脂薄片105的帶狀模具103位於加熱成形區域之狀態,按壓帶狀模具103。此按壓動作是利用以油壓缸106對橡膠製滾子107施加力來進行的。如此,因橡膠製滾子107按壓帶狀模具103,故旋轉成帶狀模具103與橡膠製滾子107的表面成為相同速度。
又,橡膠製滾子108係在加熱成形區域的終點附近,經由藉由支點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承的金屬臂110,利用汽壓缸111施加力,來按壓於帶狀模具103。又,橡膠製滾子108是旋轉成帶狀模具103與橡膠製滾子108的表面成為相同速度。且,在此橡膠製滾子108,載體薄片109從捲出機112被送出。
又,在帶狀模具103從橡膠製滾子108被按壓之場所、和帶狀模具103與鋼製滾子102接觸的場所之間,設有朝帶狀模具103噴吹空氣之空冷器113。被此空冷器113所冷卻之區域、及帶狀模具103與鋼製滾子102接觸的區域作為冷卻區域。
在這樣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光學裝置如下述方式加以製造。
首先,在藉由鋼製滾子101、102的旋轉使帶狀模具103轉動之狀態,合成樹脂薄片105從擠出模104被連續地擠出到加熱成形區域之帶狀模具103上。然後,被擠出到帶狀模具103上之合成樹脂薄片105,藉由帶狀模具103搬運到橡膠製滾子107與鋼製滾子101之間。然後,藉由橡膠製滾子107進行按壓而壓接於形成在帶狀模具103的表面之光學元件的集合體的成形模具,作成與帶狀模具103一體的狀態。藉此,在合成樹脂薄片105的其中一方的面形成光學元件的集合體。
然後,與帶狀模具103成為一體之合成樹脂薄片105,與帶狀模具103一同移動。接著,合成樹脂薄片105移動到加熱成形區域的終點附近,藉由橡膠製滾子108,將載體薄片109供給到帶狀模具103側相反側的表面,並且藉由橡膠製滾子108加以按壓。藉此,將載體薄片109層積於合成樹脂薄片105的表面上。如此結束完成光學元件的集合體的賦形。
接著,與帶狀模具105一同移動的合成樹脂薄片105與載體薄片109之層積物移動到冷卻區域,藉由空冷器113予以冷卻後,進一步在鋼製滾子102上,藉由該鋼製滾子102加以冷卻。藉此,將合成樹脂薄片105冷卻到構成合成樹脂薄片105之合成樹脂的玻璃轉移點以下的溫度。被冷卻的合成樹脂薄片105與載體薄片109之層積物,經由剝離用滾子114從帶狀模具103剝離,作為製品加以捲取(專利文獻1)。
又,在下述專利文獻,亦記載有這種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及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圖12是顯示下述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
如圖12所示,此光學薄片製造裝置之主要結構是具備有:一組鋼製滾子250、252;掛設於這些鋼製滾子250、252之環狀的帶狀模具234;按壓於帶狀模具234之帶282;以及將帶282按壓於帶狀模具234之複數個輔助滾子258。
帶狀模具234是與上述的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帶狀模具103同樣地,藉由鋼製滾子250、252的旋轉,轉動於鋼製滾子250及鋼製滾子252的周圍。又,帶282是如上述般,按壓於帶狀模具234,故,配合帶狀模具234的轉動,而在輔助滾子258的周圍轉動。
又,合成樹脂薄片212、242通過帶狀模具234與帶282之間,使得合成樹脂薄片212與合成樹脂薄片242被層積而作成為光學薄片,並與帶狀模具234成為一體。然後,光學薄片從帶狀模具234被剝離(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328558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昭59-140021號公報
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及製造方法,為了提升光學薄片的生產性,必須在合成樹脂薄片105的表面高速地形成光學元件的集合體。因此,需要將合成樹脂薄片105作成高溫而成為高流動性後,按壓於帶狀模具103。
但是,當這樣將合成樹脂薄片105作成高流動性後按壓於帶狀模具時,則會有按壓後的合成樹脂薄片105與橡膠製滾子107之剝離性變差之情況。在此情況,會有合成樹脂薄片105捲繞於橡膠製滾子107而延伸的情況產生,造成光學元件的形狀的轉印精度降低之虞。
同樣地當藉由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提升光學薄片的生產性時,與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同樣地,會造成合成樹脂薄片212、242的層積物不易從帶282剝離,進而造成、光學元件的形狀的轉印精度降低之情況產生。
因此,本發明是為瞭解決上述問題點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既可維持要生產之光學元件的形狀的轉印精度,亦可提升生產性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及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被加熱的第1旋轉滾子;第2旋轉滾子;於表面形成有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掛設於前述第1旋轉滾子及前述第2旋轉滾子,並且配合前述第1旋轉滾子及前述第2旋轉滾子的旋轉,來在前述第1旋轉滾子及前述第2旋轉滾子的周圍轉動之第1帶狀模具;對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表面上供給合成樹脂薄片之薄片供給手段;在表面形成有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而在前述第1旋轉滾子與前述第1帶狀模具接觸之區域的一部分,按壓於前述第1帶狀模具,並且配合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轉動而轉動之第2帶狀模具;以及掛設有前述第2帶狀模具,並且將前述第2帶狀模具按壓於前述第1帶狀模具之至少2個按壓滾子,前述按壓滾子的其中之一係設置於前述第2帶狀模具從前述第1帶狀模具分離的場所,並且表面被冷卻,前述第2帶狀模具之與前述第1帶狀模具分離的場所被冷卻。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轉動於第1旋轉滾子及第2旋轉滾子的周圍之第1帶狀模具,在第1帶狀模具與第1旋轉滾子接觸的區域,來自於第1旋轉滾子之熱傳達而來而被加熱。在此第1帶狀模具與第1旋轉滾子接觸的區域的一部分,藉由至少2個按壓滾子,將第2帶狀模具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當對這樣的第1帶狀模具的表面上,從薄片供給手段供給合成樹脂薄片時,所被供給之合成樹脂薄片會因第1帶狀模具的熱而軟化。軟化後的合成樹脂薄片,藉由第2帶狀模具的按壓力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及第2帶狀模具,再利用形成於第1帶狀模具及第2帶狀模具的表面之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來在表面形成光學元件。
又,將第2帶狀模具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之按壓滾子中的其中一個係設置於第2帶狀模具從第1帶狀模具分離的場所,且表面被冷卻。因此,藉由此按壓滾子,使得在第2帶狀模具從第1帶狀模具分離的場所之前後,該第2帶狀模具被冷卻。如此,由於第2帶狀模具在從第1帶狀模具分離的場所之前被冷卻,故,被第2帶狀模具與第1帶狀模具所夾持的合成樹脂薄片,在第2帶狀模具從第1帶狀模具分離的場所之前,至少第2帶狀模具側的表面被冷卻。如此,由於在表面形成有光學元件之合成樹脂薄片的至少第2帶狀模具側的表面被冷卻,故,即使提升第1旋轉滾子的溫度,並且提升第1帶狀模具的轉動速度來提高光學薄片的生產性,在第2帶狀模具從第1帶狀模具分離的場所,也能抑制合成樹脂薄片從第2帶狀模具不易剝離的情況產生。如此,能夠即使在抑制合成樹脂薄片延伸,提升生產性之情況,也能維持光學元件的形狀的轉印精度。
又,在上述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理想為前述第2旋轉滾子的表面被冷卻,前述第1帶狀模具是與前述第2旋轉滾子接觸的場所被冷卻。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藉由第2旋轉滾子被冷卻,使得第2旋轉滾子附近的第1帶狀模具被冷卻。因此,在第2旋轉滾子附近,合成樹脂薄片進一步被冷卻,在從第1帶狀模具剝離合成樹脂薄片之際,能夠抑制合成樹脂薄片延伸。因此,更能維持光學元件的形狀的轉印精度。
又,在上述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理想為表面被冷卻的前述按壓滾子以外的按壓滾子的至少一個的表面被加熱,表面被加熱的前述按壓滾子的其中之一設置於前述第1帶狀模具與前述第2帶狀模具接近之場所,前述第2帶狀模具是至少與前述第1帶狀模具接近之場所被加熱。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表面被冷卻的按壓滾子以外的按壓滾子的至少一個被加熱,此被加熱的按壓滾子中之一個是設置於第1帶狀模具與第2帶狀模具接近的場所。又,第2帶狀模具是至少與第1帶狀模具接近的場所被加熱。由於如此所被加熱之第2帶狀模具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故,能夠防止第1帶狀模具的溫度不必要地下降。因此,能夠適當地加熱合成樹脂薄片。
且,在上述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理想為前述薄片供給手段是經由被前述按壓滾子所加熱的前述第2帶狀模具的表面,對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表面上供給前述合成樹脂薄片。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由於對所加熱的按壓滾子上的第2帶狀模具供給合成樹脂薄片,故,在將合成樹脂薄片按壓到第1帶狀模具及第2帶狀模具上為止的期間上,可提升合成樹脂薄片的溫度,能夠降低第1旋轉滾子的設定溫度。因此,能夠提升第1帶狀模具及第2帶狀模具的耐久性。且,由於在將合成樹脂薄片第按壓到1帶狀模具及第2帶狀模具為止的期間,能夠提高合成樹脂薄片的溫度,故,能夠提升加工速度,可進一步提升生產性。
又,在上述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理想為前述薄片供給手段在前述第1帶狀模具與前述第1旋轉滾子接觸的區域,對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表面上直供給接前述合成樹脂薄片。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由於對已被加熱的第1帶狀模具供給合成樹脂薄片,故,在將合成樹脂薄片按壓到第1帶狀模具及第2帶狀模具上為止的期間上,可提升合成樹脂薄片的溫度,能夠提升加工速度,因此可進一步提升生產性。
又,在上述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理想為前述薄片供給手段在合成樹脂呈軟化狀態下供給合成樹脂薄片。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由於將合成樹脂薄片在軟化狀態加以供給,故,能夠降低第1旋轉滾子、所要加熱之按壓滾子的設定溫度。因此,能夠提升第1帶狀模具及第2帶狀模具的耐久性。又,因將合成樹脂薄片在軟化狀態加以供給,所以能夠提升加工速度,可進一步提升生產性。
又,在上述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理想為從前述薄片供給手段供給至少兩片的前述合成樹脂薄片,更理想為供給三片以上的合成樹脂薄片。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能夠將層積有複數個合成樹脂薄片之層積物用於光學薄片。因此,藉由將複數個合成樹脂強固熱熔接,能夠防止使用接著劑將合成樹脂薄片彼此黏合之際所產生的歪斜或翹曲等產生。又,能夠增大光學薄片的厚度。
且,在上述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理想為夾持於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之間的前述合成樹脂薄片為使光學特性變化之薄片。
又,在上述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理想為還具有:在前述第2帶狀模具從前述第1帶狀模具分離後,於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之前述第1帶狀模具側的表面相反側的表面,層積薄膜之薄膜層積手段。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藉由層積保護薄膜、載體薄膜等的薄膜,在進行光學薄片的切斷、印刷等的之後的加工時,能夠保護賦形面不會受到損傷。又,能夠防止在使用柔軟的樹脂之情況時的變形。
又,本發明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備有:使在表面形成有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之第1帶狀模具轉動,並且將轉動的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預定區域加熱,且,在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前述預定區域的一部分,按壓在表面形成有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之第2帶狀模具,使前述第2帶狀模具配合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轉動而轉動,並且將前述第2帶狀模具從前述第1帶狀模具分離的場所冷卻之裝置動作製程;對前述第1帶狀模具之前述預定區域的表面上供給合成樹脂薄片之供給製程;藉由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熱,使前述合成樹脂薄片軟化之軟化製程;藉由前述第2帶狀模具的按壓力,將前述合成樹脂薄片壓接於前述第1帶狀模具及前述第2帶狀模具的表面,來在前述合成樹脂薄片的表面形成前述光學元件之形成製程;在形成有前述光學元件之前述合成樹脂薄片被按壓於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狀態下,藉由前述第2帶狀模具的冷卻,來將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之至少第2帶狀模具側的表面冷卻之冷卻製程;以及將已被冷卻的前述合成樹脂薄片從前述第2帶狀模具剝離之剝離製程。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供給到相互轉動的第1帶狀模具與第2帶狀模具之間的合成樹脂薄片,被第1帶狀模具的熱所軟化,且,被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及第2帶狀模具,在表面形成光學元件。然後,形成有光學元件之合成樹脂薄片的至少第2帶狀模具側的表面會受到第2帶狀模具的一部分被冷卻而冷卻。然後,被冷卻之合成樹脂薄片從第2帶狀模具剝離。如此,由於將合成樹脂薄片的至少第2帶狀模具側的表面冷卻後再從第2帶狀模具剝離,故即使提升第1帶狀模具的溫度,並且提高第1帶狀模具的轉動速度來提升光學薄片的生產性,也能夠抑制合成樹脂薄片從第2帶狀模具不易剝離的情況產生。藉此,即使在抑制合成樹脂薄片延伸,提升生產性之情況,也能維持光學元件的形狀的轉印精度。
在上述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之前述裝置動作製程,理想為還具備有:將前述第1帶狀模具中與前述預定區域不同的其他預定區域冷卻,在前述剝離製程後,藉由已被冷卻的前述第1帶狀模具,將前述合成樹脂薄片冷卻之第2冷卻製程。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藉由將第1帶狀模具之與預定區域不同的其他預定區域冷卻,在已被冷卻的區域中,合成樹脂薄片進一步被冷卻,在從第1帶狀模具剝離合成樹脂薄片之際,能夠抑制合成樹脂薄片延伸。因此,更能維持光學元件的形狀的轉印精度。
又,上述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之前述裝置動作製程,理想為將前述第2帶狀模具中之前述第1帶狀模具與前述第2帶狀模具接近的場所加熱。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由於已被加熱的第2帶狀模具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故,能夠防止第1帶狀模具的溫度不必要地降低。因此,能夠適當地加熱合成樹脂薄片。
且,在上述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之前述供給製程,理想為經由前述已被加熱的前述第2帶狀模具,對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表面供給合成樹脂薄片。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由於對已被加熱之第2帶狀模具供給合成樹脂薄片,故,能夠增長進入到形成製程為止的軟化製程時間,因此能夠提升第2帶狀模具及第1帶狀模具的耐久性。又,藉由提高合成樹脂的溫度,能夠提升賦形性。因此,可提高加工速度,進一步可提升生產性。
又,在上述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之前述供給製程,理想為在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前述預定區域,對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表面上直供給接前述合成樹脂薄片。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能夠增長進入到形成製程為止的軟化製程時間,因此能夠提升第2帶狀模具及第1帶狀模具的耐久性。又,藉由增長進入到形成製程為止的軟化製程時間,可提高加工速度,進一步可提升生產性。
上述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之前述供給製程,理想為前述合成樹脂薄片的供給係在合成樹脂呈軟化狀態下,供給合成樹脂薄片。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藉由將合成樹脂薄片在軟化狀態進行供給,能夠提升加工速度,可進一步提升生產性。
上述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之前述供給製程,理想為將至少兩片的合成樹脂薄片重疊的方式進行供給,更理想為將三片以上的合成樹脂薄片重疊的方式進行供給。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藉由將複數個合成樹脂強固地熱熔接,能夠防止在使用接著劑將合成樹脂薄片彼此黏合之際所產生的歪斜或翹曲等產生。又,能夠增大光學薄片的厚度。
且,上述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理想為夾持於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之間的合成樹脂薄片為使光學特性變化之薄片。
又,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中之至少一片是由多層的合成樹脂所構成。
上述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理想為在前述軟化製程,軟化的前述合成樹脂薄片的黏度為10,000PaS以下。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由於流動性良好,故使得成形性變佳,能夠縮小要製造的光學薄片的厚度、斑紋,進而可維持光學薄片的精度。且因能夠減低在形成製程中之按壓力,所以能夠提高光學元件的成形精度。
又,上述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理想為進一步具備:在前述剝離製程後,於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之前述第1帶狀模具側的表面相反側的表面層積薄膜之薄膜層積製程。
若依據這樣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能夠在光學薄片層積使色相、光擴散性、透明性等之光學性能改變的薄膜,又,能夠增大光學薄片的厚度。
又,上述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理想為前述合成樹脂薄片,合成樹脂是由丙烯酸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氯乙烯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氟系樹脂、環狀烯烴系樹脂、矽氧樹脂、聚胺甲酸酯系樹脂的至少一個樹脂所構成。
又,理想為前述光學元件係偶角反射型稜鏡、線性稜鏡、扁豆狀透鏡、屈折型透鏡、夫瑞奈透鏡、線性夫瑞奈透鏡、正交稜鏡、全像片用光學元件、平面狀光學元件的其中任一者。
若依據本發明,能夠提供既可維持要生產之光學薄片的光學元件的形狀的轉印精度維持,尚可提升生產性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及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
以下,參照圖面,詳細說明關於本發明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及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的理想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圖1是顯示藉由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所製造之光學薄片的一例之斷面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C係作為偶角反射型稜鏡反射薄片。如圖1所示,作為光學薄片C之偶角反射型稜鏡反射薄片,由合成樹脂薄片A與薄膜B所構成。再者,薄膜B亦可省略。
合成樹脂薄片A是由透明的樹脂所構成,其中一方的表面形成有多數個光學元件10。光學元件10作為偶角反射型稜鏡,分別呈三角錐形。又各自的三角錐之一個面,配置於圖中以破線所示的共通平面Sc上。作為此光學元件10之偶角反射型稜鏡呈現將從薄膜B側射入的光朝射入方向反射的遞迴反射性。又,藉由多數個這樣的光學元件10集合,使得合成樹脂薄片A呈現遞迴反射性。再者,藉由多數個此光學元件10集合,形成微小形狀集合體。再者,光學元件10的高度(從共通平面Sc起的高度)並非特別限定,但為了獲得優良的光學特性,理想為0.5μm~200μm,更理想為7μm~70μm。
作為構成此合成樹脂薄片A之樹脂,若為透明性佳的樹脂則不被特別限定,可舉出例如丙烯酸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氯乙烯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氟系樹脂、環狀烯烴系樹脂、矽氧樹脂、聚胺甲酸酯系樹脂等或這些樹脂的組合。又,從耐候性透明性等的觀點來看,在這些樹脂中理想為丙烯酸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氯乙烯系樹脂及聚胺甲酸酯系樹脂。
薄膜B是由透明的樹脂所構成,例如作為用來保護合成樹脂薄片A之與形成光學元件10側的表面相反側的表面之保護薄膜。此薄膜B的厚度不被特別限定,但理想為5μm~750μm,更理想為50μm~500μm。若為這樣的厚度,由於具有能夠防止光學元件受損,又亦可抑制在薄膜B上產生皺紋,並且在因應需要而將薄膜B從合成樹脂薄片A剝離的情況容易剝離等之優良的操作性,故極為理想。
圖2係顯示製造圖1所示的光學薄片C的製造裝置1之圖。
如圖2所示,製造裝置1之主要結構是具備有:第1旋轉滾子R1;第2旋轉滾子R2;掛設於第1旋轉滾子R1及第2旋轉滾子R2之第1帶狀模具S1;供給合成樹脂薄片A之作為薄片供給手段的捲筒D2;在第1旋轉滾子R1與第1帶狀模具S1接觸之區域的一部分,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S1之第2帶狀模具S2;掛設有第2帶狀模具S2之複數個按壓滾子R3、R5及張力滾子R4;以及在合成樹脂薄片A之與第1帶狀模具S1側的表面相反側的表面層積薄膜的層積用按壓滾子R6、R7。
第1旋轉滾子R1大致呈圓柱狀的形狀,構成為以軸為中心進行旋轉。
又,第1旋轉滾子R1構成為表面被加熱。作為此加熱的方法,例如,可舉出從第1旋轉滾子R1的內部進行加熱之內部加熱法、從第1旋轉滾子R1的外部進行加熱之外部加熱法等。在內部加熱法,在第1旋轉滾子R1的內部,設有藉由誘電加熱方式、熱媒體循環方式等來發熱之未圖示的發熱手段。又,作為外部加熱法的加熱手段,可舉出熱風噴吹裝置、近紅外燈加熱裝置、遠紅外燈加熱裝置等之間接加熱手段。且,當以上述的內部加熱方式加熱第1旋轉滾子R1時,亦可輔助地並用此外部加熱方式。加熱的第1旋轉滾子R1的表面之溫度,是依據合成樹脂薄片A的種類分別適當地加以決定,並未特別限定,例如100℃~300℃。
第2旋轉滾子R2大致呈圓柱狀的形狀,構成為以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又,第2旋轉滾子R2是構成為能夠以表面成為與第1旋轉滾子R1的表面的速度相同周速的方式旋轉。
又,第2旋轉滾子R2構成為表面被冷卻。作為此冷卻的方法,例如,可舉出從第2旋轉滾子R2的內部進行冷卻之內部冷卻方式。作為將第2旋轉滾子R2的內部予以冷卻之冷卻手段,可舉出使水等的冷媒循環於第2旋轉滾子R2的內部加以冷卻之循環式的冷卻手段。
在這樣一方被加熱而另一方被冷卻之一對第1、第2旋轉滾子R1、R2,如上述般掛設有第1帶狀模具S1。因此,配合第1、第2旋轉滾子R1、R2的旋轉,第1帶狀模具S1是在預定的進行方向轉動於第1、第2旋轉滾子R1、R2的周圍。此第1帶狀模具S1的厚度未被特別限定,但理想為第1旋轉滾子R1的直徑的1/3000~1/500的厚度,特別理想為1/1200~1/800的厚度。
且,藉由第1帶狀模具S1掛設於第1旋轉滾子R1,在第1帶狀模具S1與第1旋轉滾子R1接觸的區域,第1帶狀模具S1被第1旋轉滾子R1加熱。此時,在第1帶狀模具S1與第1旋轉滾子R1接觸的區域,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的溫度作成為合成樹脂薄片A的流動開始溫度以上。此流動開始溫度是指,合成樹脂薄片A被加熱到玻璃轉移點以上的溫度而軟化,流動成為可進行按壓成形程度之溫度。且,由於較合成樹脂薄片A不會分解的溫度低,合成樹脂薄片流動而其黏度成為10,000PaS(100,000泊)以下之溫度,會使合成樹脂的流動性變佳,故成形性變佳,能夠縮小所製造之光學薄片C的厚度或斑紋等,從可維持光學薄片C的精度之觀點來看極為理想。且因能夠減低形成光學薄片之際的按壓力,所以,從能夠提升第2帶狀模具及第1帶狀模具的耐久性之觀點來看極為理想。
又,在此第1帶狀模具S1的與第1、第2旋轉滾子R1、R2側相反側的表面,連續地形成有多數個形成於合成樹脂薄片A的表面的光學元件10的成形模具。作為將此光學元件10的成形模具的集合體形成於第1帶狀模具S1的其中一方的表面上之方法,首先,製作用來形成成形模具之母模。作為此母模的作製方法,例如,可舉出快速切削(fly cut)法、刻線(ruling)法、鑽石車削(Diamond turning)法等的手段,在成為母模之金屬表面從複數個方向切削加工溝槽,形成光學元件的形狀之方法。將如此所製作的母模的光學元件的形狀轉印到第1帶狀模具。藉此來在第1帶狀模具的表面形成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
又,在掛設有第2帶狀模具S2之按壓滾子R3、R5及張力滾子R4,按壓滾子R3配置於第2帶狀模具S2與第1帶狀模具S1接近的場所,按壓滾子R5配置於第2帶狀模具S2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的場所,按壓滾子R4沿著與連結按壓滾子R3、R5的直線呈垂直的方向,配置於從第1旋轉滾子R1分離的位置。又,按壓滾子R3、R5是以第2帶狀模具S2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S1的方式,藉由未圖示的油壓缸,按壓於第2帶狀模具S2。又,張力滾子R4是藉由未圖示的油壓缸,以拉引第2帶狀模具S2的方式施加力,來對第2帶狀模具S2賦予張力。
且,配置於第2帶狀模具S2與第1帶狀模具S1接近的場所之按壓滾子R3的表面,藉由與加熱第1旋轉滾子R1的表面的方法相同之方法加熱。再者,按壓滾子R3的表面的溫度,可依據合成樹脂薄片A的種類所引起之流動開始溫度、合成樹脂薄片A的厚度、光學元件10的形狀及所欲成形之光學元件10的成形狀態來適宜地選擇。又,按壓滾子R3的表面的溫度能夠作成為與第1旋轉滾子R1大致相同,或作成與第1旋轉滾子R1不同之溫度。
又,配置於第2帶狀模具S2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的場所之按壓滾子R5的表面,是藉由冷卻第2旋轉滾子R2的表面的方法相同之方法來冷卻。
在掛設於這樣的按壓滾子R3、R5及張力滾子R4之第2帶狀模具S2,與合成樹脂薄片A接觸之側的面形成有不具凹凸之平面狀的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因此,在第2帶狀模具S2,與合成樹脂薄片A接觸之側的面作成為不具凹凸之平面狀的形狀。再者,本說明書,平面是指表面的平均粗糙度Ra為50nm以下者。
又,此平面狀的表面,藉由按壓滾子R3、R5,在第1旋轉滾子R1與第1帶狀模具S1接觸之區域的一部分,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S1。因此,第2帶狀模具S2以與第1帶狀模具S1轉動於第1、第2旋轉滾子R1、R2的周圍之周速相同的周速,轉動於按壓滾子R3、R5及張力滾子R4的周圍。
又,第2帶狀模具S2之與按壓滾子R3接觸的表面相反側的表面,是藉由橡膠製的滾子R9按壓。在此滾子R9與第2帶狀模具S2之間,從作為薄片供給手段之捲筒D2供給合成樹脂薄片A。再者,在本實施形態,薄片供給手段是由捲繞有合成樹脂薄片A之捲筒D2所構成,從捲筒D2所供給的合成樹脂薄片A係為固體狀的薄片。
又,在由第2帶狀模具S2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的場所朝第1帶狀模具S1的進行方向移動之場所,第1帶狀模具S1被作為薄膜層積手段之一組層積用按壓滾子R6、R7所夾持並按壓。具體而言,第1帶狀模具S1的形成有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之側的表面被層積用按壓滾子R7所按壓,此表面相反側的表面被層積用按壓滾子R6所按壓。再者,對此層積用按壓滾子R7,供給薄膜B。
且,從被層積用按壓滾子R6、R7所按壓之場所,在第1帶狀模具S1的進行方向,第1帶狀模具S1接觸於上述的第2旋轉滾子R2。又,在第1帶狀模具S1從第2旋轉滾子R2分離的場所,於第1帶狀模具的與第2旋轉滾子R2側相反側設有剝離滾子R8。
其次,說明關於藉由這樣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製造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
圖3係顯示圖1所示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之流程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之主要製程具備有:使在表面形成有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之第1帶狀模具S1轉動,並且將轉動中的第1帶狀模具S1的預定區域加熱,且,將第2帶狀模具S2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S1的預定區域的一部分,使第2帶狀模具S2配合第1帶狀模具S1的轉動而轉動,並且將第2帶狀模具S2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的場所冷卻之裝置動作製程P1;對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上供給合成樹脂薄片之供給製程P2;藉由第1帶狀模具S1的熱,使合成樹脂薄片A軟化之軟化製程P3;藉由第2帶狀模具S2的按壓力,將合成樹脂薄片A壓接於第1帶狀模具S1及第2帶狀模具S2的表面,在合成樹脂薄片A的表面形成光學元件10之形成製程P4;在形成有光學元件10之合成樹脂薄片A被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S1的狀態下,藉由第2帶狀模具S2的冷卻,來冷卻合成樹脂薄片A之冷卻製程P5;將被冷卻之合成樹脂薄片A從第2帶狀模具S2剝離之剝離製程P6;在進行剝離製程P6後,於合成樹脂薄片A之與第1帶狀模具S1側的表面相反側的表面層積薄膜B之薄膜層積製程P7;藉由冷卻第1帶狀模具S1的與預定區域不同的其他預定區域,來將合成樹脂薄片A冷卻之第2冷卻製程P8;以及將合成樹脂薄片A從第1帶狀模具S1剝離之第2剝離製程P9。再者,在本實施形態,各製程的一部分,會有同時進行之情況。
(裝置動作製程P1)
首先,使圖1所示的第1、第2旋轉滾子R1、R2旋轉。藉由此第1、第2旋轉滾子R1、R2的旋轉,第1帶狀模具S1在第1、第2旋轉滾子R1、R2的周圍朝一定的進行方向轉動。
此時,第1旋轉滾子R1是藉由上述的加熱方法,將表面被加熱。藉此,利用加熱第1旋轉滾子R1的表面,使第1帶狀模具S1與第1旋轉滾子R1接觸的區域被加熱。此區域作為預定區域。如此,已被加熱的第1帶狀模具S1,在從第1旋轉滾子R1分離之後,被加熱之狀態暫時會持續。此第1帶狀模具S1的過熱狀態的持續,在藉由層積用按壓滾子R6、R7所按壓的場所,作成為合成樹脂薄片A的表面固化之程度為佳。
又,當第1、第2旋轉滾子R1、R2旋轉時,第2旋轉滾子R2藉由上述的冷卻方法進行冷卻。
且,如上述般,在第1帶狀模具S1與第1旋轉滾子R1接觸的預定區域的一部分,藉由按壓滾子R3、R5,將第2帶狀模具S2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S1。藉此,第2帶狀模具S2配合第1帶狀模具S1的轉動而轉動。
此時,如上述般,設置於第2帶狀模具S2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的場所之按壓滾子R5被冷卻。因此,第2帶狀模具S2之第2帶狀模具S2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的場所被冷卻。
且,如上述般,設置於第2帶狀模具S2與第1帶狀模具S1接近的場所之按壓滾子R3被加熱。因此,第2帶狀模具S2之與第1帶狀模具S1接近的場所被加熱。
如此,第2帶狀模具S2在已被加熱之狀態下,接近第1帶狀模具S1並被按壓,在冷卻的狀態下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
(供給製程P2)
當藉由裝置動作製程P1,使第1帶狀模具S1與第2帶狀模具S2轉動時,在第2帶狀模具S2與按壓滾子R3接觸的場所之第2帶狀模具S2的表面上,從作為圖1所示的薄片供給手段之捲筒D2供給合成樹脂薄片A。由於此按壓滾子R3是如上述般地被加熱,故,第2帶狀模具S2中的與按壓滾子R3接觸的場所之第2帶狀模具S2的表面被加熱。因此,合成樹脂薄片A被供給到第2帶狀模具S2的被加熱之場所。
此時,如上述般,由於合成樹脂薄片A被滾子R9所按壓並供給,故能夠抑制在合成樹脂薄片A產生皺紋或氣泡等混入之情況產生。
如此,被供給到第2帶狀模具S2的表面上之合成樹脂薄片A,藉由第2帶狀模具S2的轉動來移動,並被夾持於第2帶狀模具S2與第1帶狀模具S1之間。如此,對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上供給合成樹脂薄片A。
再者,合成樹脂薄片A的厚度未被特別限定,但為了容易獲得圖1所示的光學元件10,理想為5~750μm,更理想為50~500μm。
(軟化製程P3)
其次,被供給到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上之合成樹脂薄片A被第1帶狀模具S1的熱所加熱。此時,合成樹脂薄片A的溫度作成為合成樹脂薄片A的流動開始溫度以上。因此,合成樹脂薄片A軟化。此時的合成樹脂薄片A的黏度作成為10、000PaS(100,000泊)以下,理想為5,000PaS(50,000泊)以下。
(形成製程P4)
其次,因第1帶狀模具S1之加熱所軟化的合成樹脂薄片A,藉由來自於第2帶狀模具S2之按壓力,壓接於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上。再者,第2帶狀模具S2的按壓力取決於構成合成樹脂薄片A之合成樹脂的種類、第1帶狀模具S1的形狀等,未被特別限定,但理想為對合成樹脂薄片A的寬度呈5~100kg/cm,更理想為20~80kg/cm。又,第1帶狀模具S1的轉動速度,作為按壓成形為送出合成樹脂薄片A之速度,未被特別限定,但,理想為1~20m/min,更理想為2~10m/min。如此,在壓接於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之合成樹脂薄片A的表面,藉由形成於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之光學元件10的成形模具,形成光學元件10。
(冷卻製程P5)
其次,藉由形成製程P4來在表面形成了光學元件10之合成樹脂薄片A,藉由第1帶狀模具S1與第2帶狀模具S2的轉動,來在被第2帶狀模具S2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S1之狀態下移動。然後,接近第1帶狀模具S1與第2帶狀模具S2分離的場所。此時,如上述般,第2帶狀模具S2藉由按壓滾子R5之冷卻而冷卻。因此,按壓於第2帶狀模具S2之合成樹脂薄片A的至少第2帶狀模具側的表面,藉由第2帶狀模具S2的冷卻而冷卻。此時的合成樹脂薄片A的溫度,玻璃轉移點的溫度以上、以下皆可。
(剝離製程P6)
其次,至少第2帶狀模具側的表面被冷卻之合成樹脂薄片A,藉由第1帶狀模具S1與第2帶狀模具S2的轉動,在被第2帶狀模具S2壓接於第1帶狀模具S1之狀態下進一步移動。其次,第2帶狀模具S2以捲繞於按壓滾子R5的方式改變方向,而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此時,合成樹脂薄片A密接於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並從第2帶狀模具S2剝離。
(薄膜層積製程P7)
如此,從第2帶狀模具S2被剝離之合成樹脂薄片A,藉由第1帶狀模具S1的轉動,與第1帶狀模具S1一同移動。然後,第1帶狀模具S1及合成樹脂薄片A被作為薄膜層積手段之層積用按壓滾子R6、R7按壓。此時的合成樹脂薄片A作成為固化之狀態。然後,第1帶狀模具S1之與密接合成樹脂薄片A之側相反側的表面被層積用按壓滾子R6所按壓,合成樹脂薄片A被層積用按壓滾子R7所按壓。此時,從層積用按壓滾子R7供給薄膜B。藉此,一邊藉由層積用按壓滾子R7供給薄膜B,一邊合成樹脂薄片A被層積用按壓滾子R7所按壓,因此在合成樹脂薄片A的與形成有光學元件10的表面相反側的表面層積著薄膜B,藉以作成為光學薄片C。
(第2冷卻製程P8)
在層積了薄膜B後,光學薄片C與第1帶狀模具S1一同轉動。然後,第1帶狀模具S1與第2旋轉滾子R2接觸。由於此第2旋轉滾子R2如上述般被冷卻,故,藉由第2旋轉滾子R2的冷卻,使得第1帶狀模具S1冷卻。然後,藉由第1帶狀模具S1的冷卻,使合成樹脂薄片A冷卻。
(第2剝離製程P9)
其次,被第2旋轉滾子R2所冷卻之合成樹脂薄片A改變方向藉以捲繞於剝離滾子R8的表面。如此,光學薄片C藉由剝離滾子R8,從第1帶狀模具S1剝離,並捲繞於未圖示的捲筒。藉此,獲得如圖1所示的光學薄片C。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1、及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轉動在第1旋轉滾子R1及第2旋轉滾子R2的周圍之第1帶狀模具S1,在與第1旋轉滾子R1接觸的預定區域,來自於第1旋轉滾子R1之熱傳達而被加熱。在與此第1旋轉滾子R1接觸的預定區域,藉由複數個按壓滾子R3、R5,將第2帶狀模具S2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S1。然後,從捲筒D2對此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上供給合成樹脂薄片A時,則所供給之合成樹脂薄片A會因第1帶狀模具S1的熱而軟化。軟化後的合成樹脂薄片A,藉由第2帶狀模具S2的按壓力,壓接於第1帶狀模具S1,藉由形成於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之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來在表面形成光學元件10。
又,將第2帶狀模具S2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S1之按壓滾子R3、5中的一個按壓滾子R5設置於第2帶狀模具S2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的場所,並且表面被冷卻。因此,藉由此按壓滾子R5,使得在第2帶狀模具S2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的場所之前後,第2帶狀模具S2被冷卻。如此,由於在第2帶狀模具S2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的場所之前被冷卻,故,在第2帶狀模具S2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的場所之前中,受到第2帶狀模具S2與第1帶狀模具S1所夾持的合成樹脂薄片A中的至少第2帶狀模具側的表面被冷卻。如此,因在表面形成有光學元件10之合成樹脂薄片A的至少第2帶狀模具側的表面被冷卻,故,即使提高第1旋轉滾子R1的溫度並且提高第1帶狀模具S1的轉動速度來提升光學薄片的生產性,也能夠在第2帶狀模具S2從第1帶狀模具S1分離的場所,抑制合成樹脂薄片A不易從第2帶狀模具S2剝離之情況產生。如此,抑制了合成樹脂薄片A延伸,即使在提升生產性之情況,也能維持光學元件的形狀的轉印精度。
又,藉由第2旋轉滾子R2被冷卻,使得第2旋轉滾子R2附近的第1帶狀模具S1被冷卻。因此,在第2冷卻製程,在第2旋轉滾子R2附近使合成樹脂薄片A進一步被冷卻,在將合成樹脂薄片A從第1帶狀模具S1剝離之際,能夠抑制合成樹脂薄片A延伸。因此,更能維持光學元件的形狀的轉印精度。
又,在裝置動作製程P1,由於按壓滾子R3被加熱,故藉由此按壓滾子R3,將第2帶狀模具S2加熱。如此所加熱之第2帶狀模具S2按壓於第1帶狀模具S1,故,能夠防止第1帶狀模具S1的溫度不必要之降低。因此,能夠適當地加熱合成樹脂薄片A。
又,在供給製程,經由此所加熱之第2帶狀模具S2,對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供給合成樹脂薄片,故,能夠增長進入到形成製程為止的期間之軟化製程時間,能夠降低旋轉滾子R1及旋轉滾子R3的設定溫度。因此,能夠提升第2帶狀模具及第1帶狀模具的耐久性。且,因能夠增長進入到形成製程為止的期間之軟化製程時間,所以可以提高加工速度,進而提升生產性。
又,由於合成樹脂薄片A在層積製程,層積薄膜B,故能夠保護合成樹脂薄片A的表面。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4,詳細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再者,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或同等的構成要件,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圖4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
如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2不具備滾子R9,在薄片供給裝置為擠出呈軟化狀態之樹脂的擠出模D1的這一點上,與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1不同。從此擠出模D1,將合成樹脂薄片A在軟化的狀態下擠出。然後,被擠出的合成樹脂薄片A供給到第2帶狀模具S2與按壓滾子R3接觸的場所之第2帶狀模具S2的表面上。
作為擠出模D1,可舉出例如安裝於單軸型擠出成形機之衣架式(coat hanger type)擠出模。在此擠出模內具備有未圖示的螺桿,作為此螺桿形狀,可舉出例如,直徑與長度的比率(直徑/長度)為1/20~1/35、螺桿的壓縮比為1.5~4.0、旋轉數為20~100rpm左右者。又,因應合成樹脂的特性,亦可併用真空通氣、齒輪泵供給裝置等。再者,在防止於合成樹脂薄片A產生皺紋或混入氣泡的觀點來看,使擠出模D1與第2帶狀模具S2之間隔接近1~10mm左右為佳。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2、及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藉由從擠出模D1直接供給直接樹脂,並使擠出模D1與第1帶狀模具S1之距離接近,藉此能夠將合成樹脂薄片A在軟化狀態下進行供給。因此,能夠降低旋轉滾子R1及按壓滾子R3的設定溫度,進而提高第2帶狀模具S2及第1帶狀模具S1的耐久性。又,由於將合成樹脂薄片A在軟化狀態下進行供給,可提高加工速度,進而能進一步提升生產性。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其次,參照圖5,詳細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再者,針對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或同等的構成要件,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圖5係顯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的圖,圖6是圖5所示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的斜視圖。
如圖5、圖6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3,從作為薄片供給裝置之擠出模D1,將合成樹脂薄片A在軟化的狀態下擠出。又,合成樹脂薄片A在第1帶狀模具S1與第1旋轉滾子R1接觸的區域,直接供給到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上的這一點上,與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2不同。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也同樣地,在防止於合成樹脂薄片A產生皺紋或混入氣泡的觀點來看,使擠出模D1與第2帶狀模具S2之間隔接近1~10mm左右為佳。再者,圖65中以P所示的區域是顯示形成有光學元件之區域。此時,在沿著與合成樹脂薄片A呈垂直的方向觀看合成樹脂薄片A之情況,藉由第1帶狀模具形成於合成樹脂薄片A的其中一方的面之光學元件的區域、和藉由第2帶狀模具形成於合成樹脂薄片A的另一方的面之光學元件的區域被作成為一致的位置。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3、及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藉由從模D1直接將樹脂供給到第1帶狀模具S1上,使擠出模D1與第1帶狀模具之距離接近,藉此能夠將合成樹脂薄片A在軟化狀態進行供給。因此,能夠降低旋轉滾子R1及按壓滾子R3的設定溫度,並可提升第2帶狀模具及第1帶狀模具的耐久性。又,由於將合成樹脂薄片A在軟化狀態下進行供給,可提高加工速度,進而能進一步提升生產性。
(第4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7,詳細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再者,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或同等的構成要件,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圖7係顯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
如圖7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4,在不具備作為薄膜層積手段之層積用按壓滾子R6、R7的這一點上,與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1不同。因此,在本實施形態,製造不具有圖1所示的薄膜B之光學薄片。
在這樣的光學薄片的製造裝置,第2帶狀模具S2的第1帶狀模具S1側的表面作成為平滑度高的平面,實施有鏡面加工為佳。如此,藉由這樣的結構,在光學薄片C,能夠提高與形成光學元件之側相反側的表面的平滑度,能夠製造精度更高的光學薄片。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由於不具備薄膜層積手段,能夠使結構變得更簡單。
(第5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8,詳細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再者,針對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或同等的構成要件,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圖8係顯示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
如圖8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5,在不具備作為薄膜層積手段之層積用按壓滾子R6、R7的這一點上,與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2不同。因此,在本實施形態,製造不具有圖1所示的薄膜B之光學薄片。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也同樣地,第2帶狀模具S2的第1帶狀模具S1側的表面作成為平滑度高的平面,實施有鏡面加工為佳。如此,藉由這樣的結構,在光學薄片C,能夠提高與形成光學元件之側相反側的表面的平滑度,能夠製造精度更高的光學薄片。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由於不具備薄膜層積手段,能夠使結構變得更簡單。
(第6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9,詳細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再者,針對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或同等的構成要件,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圖9係顯示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
如圖9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6,薄片供給手段是由複數個捲筒D2、D3所構成的這一點上,與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4不同。
從捲筒D2供給合成樹脂薄片A,而從捲筒D3供給合成樹脂薄片A2。又,合成樹脂薄片A被供給到第2帶狀模具S2的表面上,並且合成樹脂薄片A2以重疊於合成樹脂薄片A的第2帶狀模具S2側的相反側的表面的方式被供給。然後,藉由來自於第1帶狀模具S1之加熱、及第2帶狀模具S2之按壓,將合成樹脂薄片A、A2作成為一體,並且合成樹脂薄片A2壓接於第1帶狀模具S1,來在合成樹脂薄片A2的表面形成光學元件10。
再者,構成合成樹脂薄片A2之樹脂,若為透明性佳的樹脂則不被特別限定。能夠採用與構成合成樹脂薄片A之樹脂相同的樹脂。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能夠將層積有複數個合成樹脂薄片之層積物用於光學薄片。因此,藉由強固地熱熔接複數個合成樹脂,能夠防止使用接著劑將合成樹脂薄片彼此黏合之際所產生的歪斜或翹曲等產生。又,能夠增大光學薄片的厚度。
以上,針對本發明,以第1~第6實施形態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這些實施形態。
例如,在第2帶狀模具S2之第1帶狀模具S1側的表面,形成有平面狀的成形模具,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在第2帶狀模具S2的第1帶狀模具S1側的表面,形成具有凹凸之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在此情況,能夠製造成形有於兩面具凹凸之光學元件的光學薄片。圖10是顯示這樣成形有在兩面具凹凸之光學元件的光學薄片之圖。再者,針對與圖1之光學薄片C相同的結構,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如圖10所示,光學薄片C2作成為設有偶角反射型稜鏡之偶角反射型稜鏡反射薄片。又,作為光學薄片C2之偶角反射型稜鏡反射薄片是由合成樹脂薄片A與合成樹脂薄片A2所構成。合成樹脂薄片A及合成樹脂薄片A2是作成為與第1實施形態之合成樹脂薄片A相同,由透明的樹脂所構成,於其中一方的表面形成有多數個光學元件10。這樣的光學薄片C2,在第6實施形態,可藉由於第2帶狀模具S2設置成形模具來加以製造。且,亦可在合成樹脂薄片A的兩面形成光學元件。這樣的光學薄片,在第1~第5實施形態,可藉由在第2帶狀模具S2設置成形模具來加以製造。
又,在第1帶狀模具S1,形成有圖1所示的光學元件10的成形模具,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在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形成平面狀的成形模具。
又,在第1~第6實施形態,第1帶狀模具S1掛設於第1、第2旋轉滾子R1、R2,配合第1、第2旋轉滾子R1、R2的旋轉而轉動。但是,本發明不限於此,光學薄片的製造裝置亦可除了第1、第2旋轉滾子R1、R2外並具備第3旋轉滾子,第1帶狀模具S1掛設於第1、第2旋轉滾子R1、R2以及第3旋轉滾子。
又,亦可藉由作為薄膜層積手段之層積用按壓滾子R6、R7,在層積薄膜B後、且,第1帶狀模具S1與第2旋轉滾子R2接觸之前,藉由空冷式的冷卻機,進一步將光學薄片C冷卻。
又,亦可在合成樹脂薄片A及合成樹脂薄片A2的至少其中一方實施印刷。
又,在合成樹脂薄片A(合成樹脂薄片A2)的表面,形成有作為光學元件之偶角反射型稜鏡,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在合成樹脂薄片A(合成樹脂薄片A2)的表面,形成作為光學元件之線性稜鏡、扁豆狀透鏡、屈折型透鏡、夫瑞奈透鏡、線性夫瑞奈透鏡、正交稜鏡、全像片用光學元件、平面狀光學元件等。
再者,針對在合成樹脂薄片A(合成樹脂薄片A2)的第2帶狀模具S2側的面,形成有平面狀光學元件以外的光學元件之情況,因薄膜B作成為保護薄膜,所以合成樹脂薄片A在冷卻後再予以層積。
又,合成樹脂薄片A(合成樹脂薄片A2)作成為供給到第2帶狀模具S2的表面上、或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上者,但亦可構成為供給到第2帶狀模具S2與第1帶狀模具S1之間。且,在供給合成樹脂薄片A之際,亦可使用熱風噴吹裝置、近紅外燈加熱裝置、遠紅外燈加熱裝置等之間接加熱裝置,來將合成樹脂薄片A預熱。
又,在第6實施形態,由2個捲筒D2、D3供給2片的合成樹脂薄片A、A2,但亦可從擠出模供給合成樹脂薄片A、A2的至少其中一方。如此,藉由供給合成樹脂薄片A、A2,將複數個合成樹脂強固地熱熔接,藉此,能夠防止在使用接著劑將合成樹脂薄片彼此黏合之際所產生的歪斜或翹曲等產生。
又,在第6實施形態,將2片的合成樹脂薄片A、A2以重疊的方式供給,但,亦可將合成樹脂薄片A供給至第2帶狀模具S2的表面上,而將合成樹脂薄片A2供給至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上。如此,藉由供給合成樹脂薄片A、A2,能夠對各自的薄片充分地賦予預熱,能夠降低旋轉滾子R1及按壓滾子R3的設定溫度,進而可提升第2帶狀模具及第1帶狀模具的耐久性。又,藉由對各自的薄片充分地賦予預熱,可提高加工速度,進而能夠提升生產性。
又,在第6實施形態,供給2片的合成樹脂薄片A、A2,但亦可重疊三片以上的合成樹脂薄片。在此情況,例如能夠在相同的樹脂之間重疊不同的樹脂。且,不論哪一層的樹脂,皆可作成為分子量不同之合成樹脂薄片的組合。或,亦可將至少一片的合成樹脂薄片作成為添加有無機充填劑、著色劑、紫外線吸收劑、氧化防止劑、光安定劑等的添加劑之合成樹脂薄片。在此情況,作為能夠使用之無機充填劑,不被特別限定,但從提升光透過性等光學的性質之觀點來看,例如,氧化鈦、碳酸鈣、氧化鎂等微粒子為佳。或在此情況,亦可於如圖10所示的合成樹脂薄片A與合成樹脂薄片A2之間,層積或塗佈光學的性質與合成樹脂薄片A、A2不同的其他合成樹脂層。
且,在第6實施形態,在重疊複數個合成樹脂薄片A、A2之情況,亦可預先在任一合成樹脂薄片的表面,層積、塗布中間層。作為這樣的中間層,能夠採用接著劑層、印刷層、蒸鍍層、濺鍍層等。作為能夠用於蒸鍍層之材料,未被特別限定,但可舉出例如,鋁、金、銀、銅、鈀、鉻及這些金屬的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等。
[實施例]
以下,舉出實施例及比較例,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的內容,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實施例1)
使用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製造光學薄片。
首先,將如圖5所示的第1、第2旋轉滾子R1、R2作成為直徑300mm、寬度800mm,掛設周長4000mm、寬度700mm的第1帶狀模具S1。又,在第1旋轉滾子R1的內部設置誘電加熱方式的加熱裝置,將第1旋轉滾子R1的表面的溫度作成為280℃。又,在第2旋轉滾子R2的內部,設置能夠將內部溫度冷卻到20℃為止之水冷式的冷卻手段。在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將稜鏡高度為80μm、光學軸的傾斜角度為8°之凹形狀的三角錐型角反射遞迴反射元件的成形模具以寬度600mm設置成最密充填狀。
又,於直徑200mm、寬度800mm的3支的按壓滾子R3、R4、R5,以環狀掛設在表面實施鍍裝有鉻之厚度為0.8mm的鋼製的第2帶狀模具S2。此第2帶狀模具S2之與按壓滾子R3、R4、R5相反側的的表面是作成為平坦形狀。且,於圖5所示的按壓滾子R3的內部設有油循環方式的加熱手段,將按壓滾子R3的表面的溫度作成為260℃。且,在按壓滾子R5的內部,設有與第2旋轉滾子R2相同的水冷手段。
又,作為擠出模D1,採用設有寬度650mm的衣架型擠出模之直徑50mm的單軸螺桿型擠出機。
又,作為薄膜層積手段之層積用按壓滾子R6、R7,各自的表面實施有矽氧加工,作成為直徑200mm、寬度700mm者。
在如此所準備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藉由使第1旋轉滾子R1、第2旋轉滾子R2旋轉,使得第1帶狀模具S1以5m/min之高速的速度轉動。
其次,對第1帶狀模具S1,從擠出模D1在280℃之溫度條件下,擠出由厚度180μm的聚碳酸酯樹脂(Mitsubishi Engineering-Plastics社製)所構成的合成樹脂薄片A。然後使其一邊通過第2帶狀模具S2與第1帶狀模具S1之間,一邊以線壓75kg/cm的加壓力予以壓接。
然後,藉由按壓滾子R5,經由第2帶狀模具S2將合成樹脂薄片的第2帶狀模具S2側的表面冷卻,然後,將第2帶狀模具S2從合成樹脂薄片A剝離。此時的合成樹脂薄片A的第2帶狀模具側的溫度為190℃。
再者,合成樹脂薄片A的溫度是使用非接觸式紅外線放射溫度計((股)有限公司CHINO製商品名稱IR-TE)進行測定的。第1帶狀模具S1的溫度是使用表面溫度計(安立計器(股)有限公司製 商品名HA-200K)進行測定的。
然後,藉由層積用按壓滾子R6、R7,在合成樹脂薄片A上層積厚度50μm的丙烯酸樹脂薄膜(Mitsubishi Rayon社製)B。此時的按壓力為40kg/cm。
然後,藉由具備溫度20℃的空氣噴嘴之冷卻裝置,將層積有丙烯酸樹脂薄膜B之合成樹脂薄片A冷卻,且,藉由第2旋轉滾子R2冷卻,來冷卻到50℃以下。然後,從第2旋轉滾子R2剝離。此剝離作業極為流暢。藉此,獲得層積有丙烯酸樹脂薄膜,在聚碳酸酯樹脂薄片的表面形成有多數個三角錐型角反射遞迴反射元件之光學薄片C。
其次,使用掃瞄型電子顕微鏡,以1000倍觀察所獲得的光學薄片的各元件外觀,確認到各光學元件的反射側面非常平滑,又,光學元件的頂點及各稜角均無缺陷部位,均等且清晰地被賦形。
且,針對所獲得的光學薄片,依據AS T ME810,測定射入角5度、觀測角0.2度之遞迴反射性能,顯示了1500cd/(1x‧m2 )之極為優良的值。
(實施例2)
使用第6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製造了光學薄片。
首先,分別將圖9之第1、第2旋轉滾子R1、R2作成為直徑300mm、寬度800mm,掛設周長4000mm、寬度700mm的第1帶狀模具S1。又,在第1旋轉滾子R1的內部,設置誘電加熱方式的加熱裝置,將第1旋轉滾子R1的表面的溫度作成為280℃。又,在第2旋轉滾子R2的內部,設置可將內部溫度冷卻到20℃之水冷式的冷卻手段。在第1帶狀模具S1的表面,將稜鏡高度為10μm、頂角90度的正交稜鏡的凹形狀的成形模具設置成最密充填狀。
又,在直徑200mm、寬度800mm的3支的按壓滾子R3、R5及張力滾子R4,掛設周長1600mm、寬度700mm的第2帶狀模具S2。此第2帶狀模具S2的帶狀模具S1側的表面,將稜鏡高度為50μm、頂角90度的線性稜鏡的成形模具設置成最密充填狀。且,在按壓滾子R3的內部,設置油循環方式的加熱手段,將按壓滾子R3的表面的溫度作成為260℃。且,在按壓滾子R5的內部,設置與第2旋轉滾子R2相同的水冷手段。
又,作為薄膜層積手段之層積用按壓滾子R9,其表面實施有矽氧加工,作成為直徑200mm、寬度700mm。
在如此所準備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藉由使第1旋轉滾子R1、第2旋轉滾子R2旋轉,讓第1帶狀模具S1以3m/min之速度轉動。
其次,對第2帶狀模具S2,從捲筒D3供給厚度400μm的聚碳酸酯樹脂薄片A2(Mitsubishi Engineering-Plastics社製)、並從捲筒D2供給厚度75μm的丙烯酸樹脂薄片A(Mitsubishi Rayon社製),以層積用按壓滾子R9加壓後,且,使其一邊通過第2帶狀模具S2與第1帶狀模具S1之間,一邊以線壓75kg/cm的加壓力加以壓接、成形。
然後,藉由具備溫度20℃的空氣噴嘴之冷卻裝置,將層積之合成樹脂薄片A、A2冷卻,且,藉由第2旋轉滾子R2加以冷卻,來冷卻到50℃以下。然後,使用剝離滾子R8,從第1帶狀模具S1,剝離層積有合成樹脂薄片A、A2之光學薄片C。此剝離作業極為順暢。藉此,獲得在丙烯酸樹脂薄膜表面形成有線性稜鏡、在聚碳酸酯樹脂薄片的表面形成有多數個正交稜鏡之光學薄片C。
其次,使用掃瞄型電子顕微鏡,以1000倍觀察所獲得的光學薄片C的兩面之各元件外觀,確認到線性稜鏡及正交稜鏡的反射側面之任一者皆非常平滑,又,光學元件的頂點及各稜角均無缺陷部位,均等且清晰地被賦形。
以上可得知,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及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既可維持所欲生產的光學元件的形狀的轉印精度,尚可提升生產性。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若依據本發明,能夠提供既可維持所欲生產的光學元件的形狀的轉印精度,尚可提升生產性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及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
1、2、3、4、5、6...光學薄片製造裝置
A、A2...合成樹脂薄片
B...薄膜
C...光學薄片
D1...擠出模(薄片供給手段)
D2、D3...捲筒(薄片供給手段)
P1...裝置動作製程
P2...供給製程
P3...軟化製程
P4...形成製程
P5...冷卻製程
P6...剝離製程
P7...薄膜層積製程
P8...第2冷卻製程
P9...第2剝離製程
R1...第1旋轉滾子
R2...第2旋轉滾子
R3、R5...按壓滾子
R4...張力滾子
R6、R7...層積用按壓滾子(薄膜層積手段)
R8...剝離滾子
R9...滾子
S1...第1帶狀模具
S2...第2帶狀模具
Sc...共通平面
10...光學元件
圖1係顯示藉由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所製造的光學薄片的一例之斷面圖。
圖2係顯示圖1所示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之圖。
圖3係顯示圖1所示的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之流程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的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的圖。
圖6係顯示圖5所示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的斜視圖。
圖7係顯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的圖。
圖8係顯示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的圖。
圖9係顯示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的圖。
圖10係顯示在兩面形成有光學元之光學薄片的圖。
圖11係顯示以往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之圖。
圖12係顯示以往的光學薄片製造裝置之圖。
1...光學薄片製造裝置
A...合成樹脂薄片
B...薄膜
C...光學薄片
D2...捲筒(薄片供給手段)
R1...第1旋轉滾子
R2...第2旋轉滾子
R3、R5...按壓滾子
R4...張力滾子
R6、R7...層積用按壓滾子(薄膜層積手段)
R8...剝離滾子
R9...滾子
S1...第1帶狀模具
S2...第2帶狀模具

Claims (24)

  1. 一種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被加熱的第1旋轉滾子;第2旋轉滾子;於表面形成有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掛設於前述第1旋轉滾子及前述第2旋轉滾子,並且配合前述第1旋轉滾子及前述第2旋轉滾子的旋轉,來在前述第1旋轉滾子及前述第2旋轉滾子的周圍轉動之第1帶狀模具;對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表面上供給合成樹脂薄片之薄片供給手段;在表面形成有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而在前述第1旋轉滾子與前述第1帶狀模具接觸之區域的一部分,按壓於前述第1帶狀模具,並且配合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轉動而轉動之第2帶狀模具;以及掛設有前述第2帶狀模具,並且將前述第2帶狀模具按壓於前述第1帶狀模具之至少2個按壓滾子,前述按壓滾子的其中之一係設置於前述第2帶狀模具從前述第1帶狀模具分離的場所,並且表面被冷卻,在前述第2帶狀模具,與前述第1帶狀模具分離的場所被冷卻,前述合成樹脂薄片自前述第2帶狀模具的表面之前述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剝離,在前述第1帶狀模具,前述區域被加熱,前述合成樹脂薄片在附著於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狀態下朝前述第1旋 轉滾子及前述第2旋轉滾子的旋轉方向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2旋轉滾子的表面被冷卻,前述第1帶狀模具之與前述第2旋轉滾子接觸的場所被冷卻。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其中,表面被冷卻的前述按壓滾子以外的按壓滾子的至少一個的表面被加熱,表面被加熱的前述按壓滾子的其中之一是設置於前述第1帶狀模具與前述第2帶狀模具接近之場所,前述第2帶狀模具,至少與前述第1帶狀模具接近之場所被加熱。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其中,前述薄片供給手段是經由被前述按壓滾子所加熱之前述第2帶狀模具的表面,對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表面上,供給前述合成樹脂薄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其中,前述薄片供給手段在前述第1帶狀模具與前述第1旋轉滾子接觸的區域,對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表面上直接供給前述合成樹脂薄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其中,前述薄片供給手段是在合成樹脂已軟化的狀態下,供給合成樹脂薄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其中,從前述薄片供給手段,至少供給兩片的前述合成樹脂薄片。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其中,從前述薄片供給手段,供給三片以上的前述合成樹脂薄片。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其中,夾持於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之間的前述合成樹脂薄片,為使光學特性變化之薄片。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光學薄片製造裝置,其中,還具備有:在前述第2帶狀模具從前述第1帶狀模具分離後,於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之前述第1帶狀模具側的表面相反側的表面層積薄膜之薄膜層積手段。
  11. 一種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備有:使在表面形成有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之第1帶狀模具轉動,並且將轉動的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預定區 域加熱,且,在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前述預定區域的一部分,按壓在表面形成有光學元件的成形模具之第2帶狀模具,使前述第2帶狀模具配合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轉動而轉動,並且將前述第2帶狀模具從前述第1帶狀模具分離的場所冷卻之裝置動作製程;對前述第1帶狀模具之前述預定區域的表面上供給合成樹脂薄片之供給製程;藉由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熱,使前述合成樹脂薄片軟化之軟化製程;藉由前述第2帶狀模具的按壓力,將前述合成樹脂薄片壓接於前述第1帶狀模具及前述第2帶狀模具的表面,來在前述合成樹脂薄片的表面形成前述光學元件之形成製程;在形成有前述光學元件之前述合成樹脂薄片被按壓於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狀態下,藉由前述第2帶狀模具的冷卻,來將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之至少第2帶狀模具側的表面冷卻之冷卻製程;以及將已被冷卻的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一邊密接於前述第1帶狀模具一邊從前述第2帶狀模具剝離之剝離製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裝置動作製程,將前述第1帶狀模具中的與前述預定區域不同的其他預定區域冷卻,還具備有:前述剝離製程後,藉由已被冷卻的前述第 1帶狀模具,將前述合成樹脂薄片冷卻之第2冷卻製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裝置動作製程,將前述第2帶狀模具中前述第1帶狀模具與前述第2帶狀模具接近的場所加熱。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供給製程,經由前述已被加熱的前述第2帶狀模具,對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表面供給合成樹脂薄片。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供給製程,對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前述預定區域中之前述第1帶狀模具的表面上直接供給前述合成樹脂薄片。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供給製程,前述合成樹脂薄片的供給是在合成樹脂軟化的狀態下供給合成樹脂薄片。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供給製程,將至少兩片的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以重疊的方式進行供給。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 在前述供給製程,將三片以上的合成樹脂薄片以重疊的方式進行供給。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夾持於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之間的合成樹脂薄片為使光學特性變化之薄片。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中之至少一片是由多層的合成樹脂所構成。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軟化製程,軟化的前述合成樹脂薄片的黏度為10,000PaS以下。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還具備有:在前述剝離製程後,於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之前述第1帶狀模具側的表面相反側的表面層積薄膜之薄膜層積製程。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合成樹脂薄片係由合成樹脂為丙烯酸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氯乙烯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氟系樹脂、環狀烯烴系樹脂、矽氧 樹脂、聚胺甲酸酯系樹脂的至少一個樹脂所構成。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光學薄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光學元件係為偶角反射型稜鏡、線性稜鏡、扁豆狀透鏡、屈折型透鏡、夫瑞奈透鏡、線性夫瑞奈透鏡、正交稜鏡、全像片用光學元件、平面狀光學元件的任一者。
TW098128052A 2008-08-20 2009-08-20 An optical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an optical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4805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11968 2008-08-20
JP2009134646 2009-06-04
JP2009169858 2009-07-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0589A TW201020589A (en) 2010-06-01
TWI480595B true TWI480595B (zh) 2015-04-11

Family

ID=41707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8052A TWI480595B (zh) 2008-08-20 2009-08-20 An optical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an optical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728360B2 (zh)
EP (1) EP2324990A1 (zh)
JP (1) JP5597537B2 (zh)
KR (1) KR101321682B1 (zh)
CN (1) CN102131630B (zh)
TW (1) TWI480595B (zh)
WO (1) WO20100211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0939B (zh) 2010-09-14 2016-07-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固態發光元件,發光裝置和照明裝置
CN102176082B (zh) * 2010-12-27 2012-11-14 浙江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微棱镜阵列结构的反光膜的生产方法
WO2012117930A1 (ja) * 2011-03-01 2012-09-07 Scivax株式会社 インプリント装置
KR101094068B1 (ko) * 2011-10-19 2011-12-15 유병호 3d렌즈필름 제조방법
JP5840229B2 (ja) * 2012-01-04 2016-01-06 日本カーバイド工業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US9746591B2 (en) * 2013-03-12 2017-08-29 Aura Optical Systems, Lp Multi-layer microprismatic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232078B2 (ja) 2013-03-15 2017-11-15 ナノコ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リミテッド Cu2XSnY4ナノ粒子
WO2016199917A1 (ja) 2015-06-12 2016-12-15 日本カーバイド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WO2016199902A1 (ja) 2015-06-12 2016-12-15 日本カーバイド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US11633905B2 (en) * 2016-06-15 2023-04-25 Flooring Industries Limited, Sarl Long decorative material with embossing in register with pattern and rolling method and device therefor
US11633904B2 (en) * 2016-06-15 2023-04-25 Flooring Industries Limited, Sarl Long plastic layer with embossing in register with pattern and rolling method and device therefor
DE102018101291B4 (de) 2018-01-22 2020-10-29 Hans-Erich Gubela Verwend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elastischen Retroreflektors
DE102018101292B4 (de) 2018-01-22 2020-10-29 Hans-Erich Gubela Retroreflektorelement zur Verwendung im Straßenverkehr und Spritzgussform
DE102018101289B4 (de) 2018-01-22 2019-10-17 Imos Gubela Gmbh Retroreflektor mit einer gekrümmten Oberfläche, Abformwerkzeug zur Herstellung des Retroreflektors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Abformwerkzeugs
CN114714610B (zh) * 2022-03-11 2024-01-30 晋江荣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式连续生产微棱镜反光膜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6363A (en) * 1982-09-30 1984-12-04 Amerac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mbossing a precision optical pattern in a resinous sheet
US20040113316A1 (en) * 2001-02-07 2004-06-17 Atsushi Fujii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icro emboss sheet and micro emboss she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59039A (en) * 1980-05-09 1981-12-0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Manufacture of transparent television screen
JPS56159127A (en) * 1980-05-12 1981-12-0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Manufacture of fresnel lens
DE3530309A1 (de) * 1985-08-24 1987-02-26 Held Kur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kontinuierlichen herstellen thermoplastischer kunststoffbahnen
JPH03285586A (ja) 1990-03-30 1991-1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サーボモータの制御装置
JPH0462099A (ja) 1990-06-25 1992-02-27 Meiwa Gravure Kk 窓飾り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256752A (ja) * 1994-03-24 1995-10-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化粧シート及びこの製造に用いる冷却ロール
US5945042A (en) * 1995-10-24 1999-08-31 Nippon Carbide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continuously forming an array of optical element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KR100454801B1 (ko) * 1996-06-26 2005-01-17 이데미쓰세끼유가가꾸가부시끼가이샤 엠보싱패턴가공방법,그의가공장치및엠보싱시이트
US6908295B2 (en) * 2000-06-16 2005-06-21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embossing precise microstructures and embossing tool for making same
JP4450078B2 (ja) * 2007-03-16 2010-04-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US8721933B2 (en) * 2007-03-16 2014-05-13 Dexerials Corporation Optical sheet manufacture method and optical shee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6363A (en) * 1982-09-30 1984-12-04 Amerac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mbossing a precision optical pattern in a resinous sheet
US20040113316A1 (en) * 2001-02-07 2004-06-17 Atsushi Fujii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icro emboss sheet and micro emboss she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0589A (en) 2010-06-01
CN102131630B (zh) 2014-06-18
KR20110049853A (ko) 2011-05-12
EP2324990A1 (en) 2011-05-25
US8728360B2 (en) 2014-05-20
KR101321682B1 (ko) 2013-10-23
JPWO2010021133A1 (ja) 2012-01-26
US20110227238A1 (en) 2011-09-22
CN102131630A (zh) 2011-07-20
WO2010021133A1 (ja) 2010-02-25
JP5597537B2 (ja) 2014-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0595B (zh) An optical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an optical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US4069081A (en) Method for protective film lamination with curl control
TWI388419B (zh) 光學片之製造方法及光學片
JP3585412B2 (ja) 光学機能を有する連続シートの製造法
TWI607858B (zh) 滾花裝置及方法以及膜卷製造方法
WO1997015435A1 (fr) Procede de fabrication en continu d'un dispositif optique, ensemble et appareil prevu a cet effet
US20040113316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icro emboss sheet and micro emboss sheet
JP5402464B2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517964B (zh) A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an optical diaphragm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optical film
WO2014010517A1 (ja) インプリント方法、及びインプリント装置
JP4116314B2 (ja) マイクロエンボス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5598202B2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5596856B2 (ja) ニップロールの速度制御を用いてフィルムを押出しコーティングする間に欠陥を排除する方法
JP2007065358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654487A (zh) 压花成型用有机硅橡胶辊、使用其的塑料膜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以及表面保护膜
JP2007078828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55938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33542B2 (ja) マイクロエンボス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TWI701148B (zh) 積層光學膜的製造方法、及積層光學膜的製造裝置
JPH08278404A (ja) レンズ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740889B1 (ko) 보안 필름 및 이들의 제조방법
JPH05232583A (ja) 積層レンズ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7078882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シート
JP6634207B2 (ja) 縦延伸装置
TWI439361B (zh) Manufacture and bonding method of film with optical film or fil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