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5366B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5366B
TWI465366B TW101111553A TW101111553A TWI465366B TW I465366 B TWI465366 B TW I465366B TW 101111553 A TW101111553 A TW 101111553A TW 101111553 A TW101111553 A TW 101111553A TW I465366 B TWI465366 B TW I46536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engine
side cover
storage box
body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1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9041A (zh
Inventor
Huiming Yu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1115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6536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39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90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5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5366B/zh

Links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有關跨坐型車輛,特別是有關用以抑制來自後方或斜後方之泥水等進入引擎與收納箱之間的構成。
習知上,已知包含將車座與引擎單元之間的空間於車輛寬度方向之左側及右側加以區隔之左側及右側之側蓋的速克達型機車。例如,如下列專利文獻1公報之圖1所示,速克達型車輛1中,被支撐為以樞軸15(符號使用同公報所記載之符號。以下相同。)為中心而可上下擺動之引擎單元5包含引擎本體51,及自引擎本體51之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部分向後方延伸的變速機單元52,且覆蓋收納箱18之側方的側蓋7自側方觀察車輛時以不與後輪53重疊的方式斜向後上方延伸。又,於變速機單元52之上方配置有用以過濾供給至引擎之外氣的空氣濾清器56。
專利文獻1:我國專利第1330158號
專利文獻1之機車中,側蓋7較短而不與後輪53重疊,因此引擎本體51或引擎本體51周邊之空間較容易與外部之空間相連通。從而,引擎運轉時所發生的熱不會滯留於左右兩側之側蓋7之間而易於排散至車輛外部。惟,在這種情況下,例如由其他車輛之車輪所濺起的泥水等有侵入引擎單元5與收納箱18之間之虞。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實情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同時達成確保噴射器之冷却性及抑制泥水等侵入的跨坐型車輛。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具有以下之特徵:具體而言,本發明主要係一種跨坐型車輛,包括:車體框架;動力單元,其可擺動地支撐於上述車體框架;後輪,其可旋轉地支撐於上述動力單元之後部,由上述動力單元的驅動力所驅動;車座,其位於上述動力單元之上方,並由上述車體框架所支撐;收納箱,其自側方觀察車輛時與上述車體框架重疊,且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於上述動力單元以及上述後輪與上述車座之間;及側蓋,其配置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側方,且自側方觀察車輛時以不與上述後輪重疊的方式斜向後上方延伸;其中上述動力單元包含:引擎;傳動箱,其自引擎之側方向車輛後方延伸;吸氣通路,其包含配置於上述傳動箱之上方之空氣濾清器及位於引擎上方之吸氣管,並向引擎供給外氣;及噴射器,其位於上述收納箱與引擎之間,並向引擎供給燃料;上述收納箱包含位於上述噴射器上方之前底部,及比該前底部更位於車輛後方的後底部;上述後底部於上述空氣濾清器之車輛寬度方向之相反側具有自側方觀察車輛時與上述吸氣通路重疊之外凸部;該外凸部於比上述後輪更位於車輛前方,且比上述噴射器之上端更低的位置處,具有於車輛寬度方向延伸之下緣部。
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態樣中,上述外凸部之上述下緣部至少自上述收納箱之設有上述外凸部之側的側壁的底端,於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至自後方觀察車輛時與上述空氣通路重疊的位置。
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態樣中,上述側蓋包含上側蓋與下側蓋,且於該下側蓋形成有向側方突出之外稜線。
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態樣中,上述下側蓋之該外稜線自側方觀察車輛時自上述引擎之上方向車輛後方延伸。
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態樣中,於包含上述噴射器之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垂直剖面視圖中,上述下側蓋之外稜線與上述噴射器於上下方向上重疊。
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態樣中,於包含上述外凸部之上述下緣部之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垂直剖面視圖中,上述下側蓋之外稜線與上述車體框架於上下方向上重疊。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能夠同時達成確保噴射器之冷却性及抑制泥水等侵入的跨坐型車輛。
以下參酌附圖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係速克達型車輛1。惟,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並不限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其他型式的機車。以下的說明當中,前、後、左、右之方向分別係表示就座於速克達型車輛1之騎乘者所見之前、後、左、右之方向。圖1中之符號Fr係表示前方。
<車輛整體>
圖1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下骨型(under bone type)之車體框架2於前端部以可左右旋動的方式支撐前叉3,該車體框架2並於中央部以可上下擺動的方式支撐單元擺動式(unit swing type)動力單元4。該動力單元4之上方裝設有車座5,該車座5以其前端之揷銷為中心而可對後述之收納箱13進行開閉。
前叉3係斜向前下方延伸。前叉3之下端及上端分別配設有前輪6及轉向把手7。動力單元4之後端部配設有後輪8,該後輪8可旋轉地支撐於該動力單元4之後端部,且由該動力單元4之驅動力所驅動。
前叉3及車座5之下方分別由前部車蓋9及側蓋10所覆蓋,該前部車蓋9與側蓋10之間則配設有低位之腳踏板11。又,腳踏板11之後端部與車座5之前部的下方之間配設有中間車蓋12。
動力單元4係具備例如引擎41及配置於傳動箱42中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且在構造上與自引擎41之側方向車輛後方延伸之傳動箱42一體化。上述引擎41係搭載為使汽缸軸大致朝向水平前方(圖4參照)。另,引擎41與傳動箱42在構造上亦可分開而非一體化。
<車體框架2>
接下來,說明前述車體框架2之整體構造。如圖1所示,車體框架2包含可旋動地支撐與前叉3連結之轉向軸(未圖示)的頭管21、連設於頭管21而向後下方延伸的前部框架22、自前部框架22之下部向後方延伸之左右一對的下部框架23、分別自左右一對的下部框架23之後部向後上方延伸並自下方支撐車座5的左右一對的後部框架24。又,車體框架2,具體而言下部框架23及後部框架24可藉由例如圓筒狀之管構件來形成。
<側蓋10>
如圖1及圖2所示,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將車座5與動力單元4間之空間70於車輛寬度方向之左側及右側加以區隔之左側及右側之側蓋10。
如圖1所示,側蓋10係配置於車體框架2之側方,且自側方觀察車輛時,以不與後輪8重疊的方式斜向後上方延伸。又,側蓋10包含上側蓋101與下側蓋102。上側蓋101與下側蓋102可例如為合成樹脂射出成形品。
於本實施態樣中,上側蓋101與下側蓋102係分別成形之分開的構造,惟上側蓋101與下側蓋102亦可是一體成形之構造。
又,上側蓋101與下側蓋102上分別形成有向側方突出之外稜線1011與外稜線1021。特別是如圖1所示,下側蓋102之外稜線1021自引擎41之上方向車輛後方延伸。更具體而言,下側蓋102之外稜線1021自側方觀察車輛時,至少自與位於引擎41上方之後述之噴射器45對應的位置延伸至與位於車輛後方之後述之收納箱13之外凸部1322的下緣部1322a對應的位置。
又,如圖5(a)所示,於包含噴射器45之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垂直剖面視圖中,下側蓋102之外稜線1021與噴射器45於上下方向上重疊。
又,如圖5(b)所示,於包含收納箱13之外凸部1322之下緣部1322a之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垂直剖面視圖中,下側蓋102之外稜線1021與車體框架2之後部框架24於上下方向上重疊。
另外,外稜線1021並不必然是清楚的線。如本實施形態一般,下側蓋102之向側方突出的部分係朝向車輛寬度方向之外方變尖的情況下,會顯現出清楚的外稜線1021。但如果下側蓋102之向側方突出的部分沒有變尖的情況,例如呈緩曲線等之情況下,則不會顯現出清楚的外稜線。惟於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當位於車輛寬度方向之最外方之部分可聯想成於車輛前後方向相連的外稜線時,此種外稜線亦可當作下側蓋102之向側方突出的部分於前後方向相連而形成之外稜線。又,下側蓋102之向側方突出的部分於車輛前後方向相連而形成之外稜線於上下方向具有一定程度之寬度亦可。
<吸氣通路44>
接下來,參照圖1、圖3及圖4說明動力單元4之吸氣通路44。圖3係顯示卸下車座5與收納箱13之狀態的俯視圖。此外,點線係顯示安裝有收納箱13時收納箱13之輪郭線。又,圖4係圖3之d-d剖視圖。
請一併參照圖1,圖3及圖4,動力單元4之吸氣通路44係用以向引擎41供給外氣之構成。於引擎41之汽缸頭412之上面,經由自該汽缸頭412之吸氣埠411向後方側彎曲的吸氣管441連接節流閥體442之下流端,該節流閥體442之上流端則經由連接管443連接至配置於動力單元4之傳動箱42上方之空氣濾清器444。
吸氣管441、節流閥體442、連接管443、及配置於傳動箱42上方之空氣濾清器444構成本實施態樣之吸氣通路44。此外,如圖4所示,引擎41係配置為使汽缸軸線成大致水平,且構成為於收容有未圖示之曲軸之曲軸箱410之前接合面結合有汽缸體414,該汽缸體414滑動自如地收容有經由連桿連接至前述曲軸之未圖示之活塞,並進而結合配置有未圖示之火星塞、吸氣閥、排氣閥及開閉驅動各該閥之凸輪軸4121,4122之汽缸頭412。
<燃料系統>
如圖4所示,向引擎41噴射燃料之噴射器45自側方觀察車輛時係位於收納箱13與引擎41之間。本實施態樣中,噴射器45係安裝在吸氣管441上。此外,「噴射器45自側方觀察車輛時係位於收納箱13與引擎41之間」係表示自側方觀察車輛時噴射器45至少有一部分係配置於收納箱13之下面與引擎41之上面之間。燃料自未圖示之燃料箱被供給至噴射器45。又,噴射器45之燃料噴射量及引擎41之點火時期係由例如未圖示之引擎控制單元(ECU)所控制。此外,本實施態樣中,雖噴射器45係安裝於吸氣管441,噴射器45亦可安裝於節流閥體442或引擎41之汽缸頭412上。
<排氣系統>
引擎41之汽缸頭412之排氣埠413上連接有未圖示之排氣管,該排氣管連接至圖2所示之配置於後輪8右側之排氣消音器16。
<收納箱13>
如圖1如所示,車座5之下方配置有收納箱13。於如圖1之側視圖中,收納箱13係與車體框架2之後部框架24重疊,且於上下方向配置於動力單元4及後輪8與車座5之間。又,於如圖5(b)之剖視圖中,收納箱13係位於左右一對之後部框架24之間。
收納箱13係例如合成樹脂射出成形品,於本實施態樣中係一體成形者,惟亦可由複數之構件構成。
圖4如所示,收納箱13包含位於噴射器45上方之前底部131,及比該前底部131更位於車輛後方之後底部132。又,前底部131係構成收納箱13前部之底壁,並與噴射器45隔開間隔,以避免妨礙引擎41所發之熱排散。又前底部131雖大致平坦,如圖4及圖6所示,亦可形成有階差部1311、1312及1313。
如圖6所示,後底部132接續於前底部131之俯視時呈圓角L字狀之後緣部而向後方延伸,構成收納箱13後部之底壁。後底部132基本上係構成為自前底部131之後緣部向下方形成階差,亦可如本實施態樣一般,於與後輪8對向的部分,形成內凹部1321以避免後輪8全衝(full bump)時與後輪8發生干渉(請參照圖4)。
又,亦可於後底部132之內凹部1321之右側不與後輪8發生干渉的位置處,形成用以收納如螺絲起子等工具之工具收納部1323。自上方觀看收納箱13時,工具收納部1323具有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寬度較窄之有底長方孔穴的形狀。
又,後底部132於空氣濾清器444之車輛寬度方向之相反側,亦即車輛之右側(請參照圖3)具有外凸部1322。請一起參照圖4及圖6,於沿車輛前後方向的剖面視圖中,外凸部1322形成為向下之V字形的膨出部。膨出部之先端部構成下緣部1322a。
如圖5(b)所示,於包含收納箱13之外凸部1322之下緣部1322a之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垂直剖面視圖中,吸氣通路44與外凸部1322係並排於車輛寬度方向左右。易言之,自側方觀察車輛時,收納箱13之外凸部1322與吸氣通路44重疊。
又,如圖4所示,收納箱13之外凸部1322形成為其下緣部1322a位於比後輪8更位於車輛前方,且比噴射器45之上端更低的位置處。
又,如圖5(b)所示,外凸部1322之下緣部1322a自收納箱13之設有外凸部1322之側(本實施態樣中為右側)之側壁133之底端133a,於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至自後方觀察車輛時與空氣通路44重疊的位置(請參照圖3)。
另外,本實施態樣中,收納箱13之外凸部1322呈V字形之形狀,然並非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U字形之形狀或其他形狀。又,下緣部1322a於俯視時係呈直線狀,然並非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弧狀或其他形狀,另亦可於車輛前後方向具有一定程度之寬度。
<實施態樣之効果>
如上述,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包括:車體框架2;動力單元4,其可擺動地支撐於車體框架2;後輪8,其可旋轉地支撐於動力單元4之後部,由動力單元4的驅動力所驅動;車座5,其位於動力單元4之上方,並由車體框架2所支撐;收納箱13,其自側方觀察車輛時與車體框架2重疊,且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於動力單元4以及後輪8與車座5之間;及側蓋10,其配置於車體框架2之側方,且自側方觀察車輛時以不與後輪8重疊的方式斜向後上方延伸;其中動力單元4包含:引擎41;傳動箱42,其自引擎41之側方向車輛後方延伸;吸氣通路44,其包含配置於傳動箱42之上方之空氣濾清器444及位於引擎41上方之吸氣管441,並向引擎41供給外氣;及噴射器45,其位於收納箱13與引擎41之間,並向引擎41供給燃料;收納箱13包含位於噴射器45上方之前底部131,及比該前底部131更位於車輛後方的後底部132;後底部132於空氣濾清器444之車輛寬度方向之相反側具有自側方觀察車輛時與吸氣通路44重疊之外凸部1322;該外凸部1322於比後輪8更位於車輛前方,且比噴射器45之上端更低的位置處,具有於車輛寬度方向延伸之下緣部1322a。
依據本實施形態,即使為了提升運動感而採用側蓋10自側方觀察車輛時以不與後輪重疊的方式斜向後上方延伸之構成,於配設有空氣濾清器444之側,自引擎41之側方向車輛後方延伸之傳動箱42,和包含配置於傳動箱42上方之空氣濾清器444及位於引擎41上方之吸氣管441而向引擎41供給外氣的吸氣通路44呈上下排列,從而可防止例如自其他車輛之車輪濺起的泥水等自空氣濾清器側之側蓋之下方侵入引擎與收納箱之間。另一方面,於空氣濾清器444之車輛寬度方向之相反側,後底部132之外凸部1322於比後輪8更位於車輛前方,且比噴射器45之上端更低的位置處,具有於車輛寬度方向延伸之下緣部1322a,從而能夠極力抑制來自後方或斜後方之泥水等侵入引擎41與收納箱13之間。
如作為比較例之圖9~圖11之構造中,未設有如本發明一般之具有於車輛寬度方向延伸之下緣部的外凸部,因此,例如自其他車輛之車輪濺起的泥水等有自空氣濾清器9444之車輛寬度方向之相反側之側蓋910之下方侵入引擎941與收納箱913之間之虞。
惟另一方面,因為於收納箱13之後底部132形成外凸部1322,因採用側蓋10自側方觀察車輛時以不與後輪重疊的方式斜向後上方延伸之構成所得到之噴射器之冷却性有降低之虞。針對此點,本案發明者注意到因為車體框架2自側方觀察車輛時與收納箱13重疊,且側蓋10配置於車體框架2之側方,因此側蓋10與收納箱13之間形成有空間。通過此空間,可將行駛時引擎41所發生之熱排散到自側方觀察車輛時不與後輪重疊而斜向後上方延伸之側蓋之外方。因此,雖於收納箱13之後底部132具有外凸部1322,仍能確保位於收納箱13與引擎41之間之噴射器45之冷却性。
此外,因為收納箱13之後底部132設有外凸部1322,可增加收納箱13之容量。
例如,如圖7及圖8所示,如欲於收納箱13收納全罩式安全帽HM,自上方觀察車輛時,在將安全帽HM之指向由朝向車輛前方向右偏轉以使安全帽HM之護顎部裝入收納箱13之外凸部1322的狀態下收納安全帽HM,即可收納較大型之安全帽HM。
又,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實施態樣中,外凸部1322之下緣部1322a至少自收納箱13之設有外凸部1322之側的側壁133的底端133a,於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至自後方觀察車輛時與空氣通路44重疊的位置(請參照圖3)。
依據本實施形態,如圖5(b)所示,於包含外凸部1322之下緣部1322a之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垂直剖面視圖中,吸氣通路44與外凸部1322於車輛寬度方向並排,且外凸部1322之下緣部1332a至少自收納箱13之設有外凸部1322之側的側壁133的底端133a,於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至自後方觀察車輛時與空氣通路44重疊的位置,因此,能夠更確實地抑制來自後方或斜後方之泥水等侵入引擎41與收納箱13之間。
又,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實施態樣中,如圖1所示,側蓋10包含上側蓋101與下側蓋102,且於該下側蓋102形成有向側方突出之外稜線1021。
依據本實施形態,藉由以上側蓋101及下側蓋102構成側蓋10,並於下側蓋102設置向側方突出之外稜線1021,如圖5所示,可更寬廣地確保收納箱13與側蓋10之間作為空氣通路的空間。
又,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實施態樣中,如圖1所示,下側蓋102之該外稜線1021自側方觀察車輛時自引擎41之上方向車輛後方延伸。
依據本實施形態,利用由下側蓋102之外稜線1021所寬廣地確保之空間,可易於將噴射器45(請參照圖5)所在之引擎41上方之熱向車輛後方引導而排散至外部。
又,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實施態樣中,如圖5(a)所示,於包含噴射器45之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垂直剖面視圖中,下側蓋102之外稜線1021與噴射器45於上下方向上重疊。
依據本實施形態,自側方觀察車輛時,下側蓋102之外稜線1021與噴射器45於上下方向重疊,從而易於利用由下側蓋102之外稜線1021所寬廣地確保之空間,來將位於收納箱13與引擎41之間之噴射器45周邊之熱加以排散。
又,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實施態樣中,如圖5(b)所示,於包含外凸部1322之下緣部1322a之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垂直剖面視圖中,下側蓋102之外稜線1021與車體框架2於上下方向上重疊。
依據本實施形態,於包含收納箱13之外凸部1322之下緣部1322a之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垂直剖面視圖中,下側蓋102之外稜線1021與車體框架2於上下方向上重疊,因此,藉由外稜線1021可使因車體框架2之後部框架24之存在而變窄之空氣通路加寬。從而,雖於收納箱13之後底部132具有外凸部1322,仍能確保位於收納箱13與引擎41之間之噴射器45之冷却性。
本發明之技術內容及技術特點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項技術之人士仍可基於上述本發明之教示及揭示而作種種不背離本發明精神之替換及修飾。例如本發明亦可適用於速克達型車輛以外之跨坐型車輛。本發明之保護範圍應不限於實施例所揭示者,而應包括各種不背離本發明之替換及修飾,並為以下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
1...速克達型車輛(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4...動力單元
5...車座
10...側蓋
13...收納箱
23...下部框架
24...後部框架
41...引擎
42...傳動箱
44...吸氣通路
45...噴射器
101...上側蓋
102...下側蓋
131...前底部
132...後底部
441...吸氣管
442...節流閥體
443...連接管
444...空氣濾清器
1011...外稜線
1021...外稜線
1322...外凸部
1322a...下緣部
圖1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後視圖。
圖3係顯示收納箱之下方之構造之俯視圖。
圖4係沿著圖3之d-d線之要部剖視圖。
圖5(a)係沿著圖4之a-a線之要部剖視圖。
圖5(b)係沿著圖4之b-b線之要部剖視圖。
圖6係收納箱之俯視圖。
圖7係顯示於收納箱收納全罩式安全帽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8係顯示於收納箱收納全罩式安全帽之狀態之左側示意圖。
圖9係比較例之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10係比較例之速克達型車輛之後視圖。
圖11(a)係沿著圖9之a-a線之要部剖視圖。
圖11(b)係沿著圖9之b-b線之要部剖視圖。
13...收納箱
24...後部框架
44...空氣濾清器
101...上側蓋
102...下側蓋
132...外凸部
133...側壁
133a...底端
443...連接管
444...空氣濾清器
1011...外稜線
1021...外稜線
1322...下緣部
1322a...下緣部

Claims (5)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包括:車體框架;動力單元,其可擺動地支撐於上述車體框架;後輪,其可旋轉地支撐於上述動力單元之後部,由上述動力單元的驅動力所驅動;車座,其位於上述動力單元之上方,並由上述車體框架所支撐;收納箱,其自側方觀察車輛時與上述車體框架重疊,且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於上述動力單元以及上述後輪與上述車座之間;及側蓋,其配置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側方,且自側方觀察車輛時以不與上述後輪重疊的方式斜向後上方延伸;其中上述動力單元包含:引擎;傳動箱,其自引擎之側方向車輛後方延伸;吸氣通路,其包含配置於上述傳動箱之上方之空氣濾清器及位於引擎上方之吸氣管,並向引擎供給外氣;及噴射器,其位於上述收納箱與引擎之間,並向引擎供給燃料;上述收納箱包含位於上述噴射器上方之前底部,及比該前底部更位於車輛後方的後底部;上述後底部於上述空氣濾清器之車輛寬度方向之相反側具有自側方觀察車輛時與上述吸氣通路重疊之外凸 部;該外凸部於比上述後輪更位於車輛前方,且比上述噴射器之上端更低的位置處,具有於車輛寬度方向延伸之下緣部;上述外凸部之上述下緣部至少自上述收納箱之設有上述外凸部之側的側壁的底端,於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至自後方觀察車輛時與上述空氣通路重疊的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側蓋包含上側蓋與下側蓋,且於該下側蓋形成有向側方突出之外稜線。
  3.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下側蓋之該外稜線自側方觀察車輛時自上述引擎之上方向車輛後方延伸。
  4.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包含上述噴射器之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垂直剖面視圖中,上述下側蓋之外稜線與上述噴射器於上下方向上重疊。
  5.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包含上述外凸部之上述下緣部之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垂直剖面視圖中,上述下側蓋之外稜線與上述車體框架於上下方向上重疊。
TW101111553A 2012-03-30 2012-03-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4653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1553A TWI465366B (zh) 2012-03-30 2012-03-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1553A TWI465366B (zh) 2012-03-30 2012-03-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9041A TW201339041A (zh) 2013-10-01
TWI465366B true TWI465366B (zh) 2014-12-21

Family

ID=49770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1553A TWI465366B (zh) 2012-03-30 2012-03-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6536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74747B (en) * 1996-06-04 1999-11-21 Suzuki Motor Corp Motor scooter type vehicle
TW396127B (en) * 1997-09-12 2000-07-01 Honda Motor Co Ltd Mounting structure of accessory for vehicle engine
CN1754770A (zh) * 2004-09-29 2006-04-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TW201134712A (en) * 2010-01-08 2011-10-16 Honda Motor Co Ltd Evaporated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s that are straddle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74747B (en) * 1996-06-04 1999-11-21 Suzuki Motor Corp Motor scooter type vehicle
TW396127B (en) * 1997-09-12 2000-07-01 Honda Motor Co Ltd Mounting structure of accessory for vehicle engine
CN1754770A (zh) * 2004-09-29 2006-04-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TW201134712A (en) * 2010-01-08 2011-10-16 Honda Motor Co Ltd Evaporated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s that are straddl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9041A (zh) 201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2159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US7887075B2 (en) Motorcycle
JP3154660U (ja) 自動二輪車
US8707926B2 (en) Cylinder head cover structure of miniaturized vehicle
JP6086889B2 (ja) 後部燃料タンク
JP6068101B2 (ja) 鞍乗型車両
US7614468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5384263B2 (ja) 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US9068538B2 (en) Intake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2949564B1 (en) Vehicle
CN102951229B (zh) 跨乘式车辆
EP2610155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EP3225797B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4377954B1 (ja) 鞍乗型車両
JP5391004B2 (ja) 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WO2015141749A1 (ja) 鞍乗型車両
JP654385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465366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5712024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806830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0221988A (ja) 自動二輪車
JP6056285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5968866B2 (ja) シュラウド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
JP3168136U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JP2016176383A (ja) 筒内噴射式内燃機関